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地理高中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12-18 20:25:52

导语:在地理高中知识点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理高中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教育发展

创新改革的进行对于我国学校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校课程教学实行创新型发展成为的必然。高中地理教学在今后学生步入大学乃至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时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应顺应时代需求,结合当下社会发展实际培育高中人才,更为高效地进行课程教育。

一、现阶段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模式

现阶段我国地理课程教学已有明显成效,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积累已有很大程度的进步。但面临社会进步教育发展,地理教学也在日渐发生变化。学生在经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后,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已具备初级能力,能够做到一定程度上的知识应用;进入高中后,面临更大的学习压力,地理学科被作为副科进行学习,学习态度的不端正造成对于地理学科日渐忽视,兴趣的逐渐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面临更大的高中学习压力,地理课程教学遇到了发展的瓶颈。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面对高考,学生不得不加大对于考试科目的学习力度,加上高中地理课堂存在着固有的缺陷,造成地理课程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逐渐降低。

1.教学内容枯燥

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中,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只注重对于相关知识点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生硬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师生间关系的淡漠,使得学生无法唤起自身对于地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交流的缺乏无法使教师认清当前的教学实际,也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进一步阻碍了地理教学的发展。

2.地理教学空间存在一定局限性

高中地理教育中,多数教师关注课堂上有限的教学时间,而相比考试课程,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关注少之又少。教师不注重课堂时间的充分利用,无法从本质上提升地理课程的教学效率,教师课下时间利用的缺失使得地理课堂无法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

三、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措施

面临当下高中地理教学发展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改变地理教学方式,创新高中地理教育,是改进教学质量的根本方法。

1.现代信息与地理教学的有机结合

社会的进步带动着信息化发展,学校教学应做到一定程度上对于社会发展潮流的顺应。开展信息化教学,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到广阔的地理知识,信息化的引入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课堂内容的丰富性,还能够通过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利用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2.课堂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

教师在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实际应用方面,应做好实际生活中知识运用的正确引导。教师应注重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总结,通过地理知识的总结进行对于生活中知识的阐述,把生活中的实践体验教予学生,加深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及运用。

3.课堂气氛的充分调动

课堂学习气氛的调动在师生间知识的交流过程中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的维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保持对于地理学习的高度关注,在气氛的营造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也大大促进了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束语

当下高中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但通过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改进,能够保证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与提高。高中地理教育仍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空间,新课标对于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完成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不仅要靠教师,学生也要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随着创新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育改革会逐步深入,教学质量会有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第2篇

2、其次,要有吃苦耐劳,长期奋斗的准备。高中的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平时会遇到各种困难,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往往对学习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找老师沟通,寻找解决的办法。

3、再次,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不同的学习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有人喜欢朗读,有人喜欢默写,有人喜欢总结错题本,有人喜欢背诵,每个学生必须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下面,我向大家总结分享几点各科目的学习方法。

4、物理、化学、生物的学习方法。理化生这三个学科都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与生产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掌握各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和定律,更要把它们应用到实际中去。不仅要掌握理论依据,更要注重对各种实验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

5、地理、历史、政治的学习。史地政是人文学科,是一个社会长期发展的精神升华,多了解人文历史,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为社会的进步做些力所能及的努力。要想学好这几个学科,就要多读书,多了解我们的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只有知识面开阔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服务。

6、英语学科的学习。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国家之间也需要交流互通,因此我们就必须掌握他们的语言,我想英语学习的最大魅力还是在于人们之间的交流互通。要学好英语,除了在课堂上要听老师讲解最基本的单词语法之外,还要多读外文资料,一门语言的用法,是非常庞杂的,远非在课堂上接触的那点儿东西可比,我们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语言环境中,去感受到它的魅力,它的美丽。

7、语文和数学的学习。语文和数学的学习,具体体现在八个“多”字上面,多听、多看、多写、多练、多思考、多总结、多请教、多反思。提前做好预习对即将要开展的新课程做一个简单的预习,能理解的尽量去理解,理解不了的记下来,老师讲课的时候认真去听,顺着老师的思路走,集中注意力,利用之前预习的知识点,来与老师讲的知识点相对应,找出自己不足,认真做笔记,培养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多做习题巩固,多背诵,多练习要点,记住一定要及时复习。

8、然后,每学习完各科目内容时,同学们要及时进行总结归纳,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来总结,因为每个人的理解方式以及记忆方式不同,做笔记的方式都不同,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去整理,或者借鉴学霸们的方式也未尝不可。将知识点进行一些简单的总结,太简单的可以简单地写一写,对于一些零碎的,边边角角的知识点也集中在一个区域,重难点就不用说了,是必须要归纳的。

第3篇

(1)造成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 。我校以农村学生为主,通过走访,发现高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很多。

从“学”方面来看:①初、高中学科知识衔接不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我教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乡镇中学,而乡镇中学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师,加上中考不考地理,学校不重视,课时开不足。因而部分学生没有系统学过地理知识。而高中地理涉及许多基础知识,如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气候的基本知识等。学生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出现了知识的 “断层”现象,增加了学生对有关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②高一学生不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学生往往认为学习地理只要“划一划”、“背一背”就能了事。重记忆,轻理解;忽视理性思考和推理,对地理学科产生了“地理书有趣,地理课好听,地理题难做”的感受。③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兴趣、需要不足。由于现实的高考导向,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给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这些学生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从“教”方面来看。大多老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角,学生只是配角。学生基本上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抑制情绪。这是学生感到学习地理困难的主要症结。新教材,老方法。严重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感到老师的教学空洞、乏味,久而久之产生了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影响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第4篇

2021年北京各高中录取分数线即录取的最后一名考生分数7月29日出炉,不知对于北京八中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你们了解了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年北京八中录取分数线须知大全,欢迎参阅。

2021年北京八中录取分数线2021北京八中录取分数线:631分

录取结果查询时间2021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录取统一招生批次录取结果7月29日可查,各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即录取的最后一名考生分数出炉。

高中新生入学须知1.培养自己多看书的习惯

虽然很多人说这看书的习惯都是从小时候养成的,大了再养不是迟了。但是学大教育小编和你说一点也不迟。初中毕业这么久了,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看什么书,整天一起吃喝玩乐,抱着手机大半夜才睡。那么现在你就应该放下手机,拿起书看看了。高中语文与别的科目相比能占用的时间相当少,我们必须养成爱看书的习惯,然后才能让语文自然而然积累。

2.学会思维导图

和初中相比,高中的特点就是更系统,更复杂。初中你可能虽然不是很明确这门课的框架,但是考的知识点很小很少,你还是掌握了,但是到了高中,就不能这样了,很多内容你只有掌握了框架,才能系统掌握知识点,才能学好。而思维导图是很好的形成系统框架的方法,学会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学好知识,还能让自己的思维更清晰。

3.提前看看高中内容

很多家长会让孩子去参加高一预科班,这当然好,但是很多同学觉得作用不大,不想浪费大好的假期时间。那爱上学小编也建议你去看看高中各科目的书,去好好预习一下。为什么呢?首先很多知识会与初中内容相关,趁现在初中知识没忘,多联系一下很有好处。然后高中刚上去时间变紧很多人可能提前适应不了,如果你提前预习了就不会觉得紧张,也不会落后于别人。

高中新生开学计划一、做好预习。预习是学好各科的第一个环节,所以预习应做到:1、粗读教材,找出这节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并复习这些知识;2、列写出这节的内容提要;3、找出这节的重点与难点;4、找出课堂上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听课。学习每门功课,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听好课,听课应做到:1、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2、听课要特别注重“理解”。

三、做课堂笔记。做笔记对复习、作业有好处,做课堂笔记应:1、笔记要简明扼要;2、课堂上做好笔记后,还要学会课后及时整理笔记。

四、做作业。1、做作业之前,必须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认真复习,理解其确切涵义,明确起适用条件,弄清运用其解题的步骤;2、认真审题,弄清题设条件和做题要求;3、明确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方法步骤;4、认真仔细做题,不可马虎从事,做完后还要认真检查;5、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积累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6、遇到不会做的题,不要急于问老师,更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要在复习功课的基础上,要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推理,多方联系,理出头绪,要下决心独立完成作业;7、像历史、地理、生物、政治这些需要背的科目,要先背再做。

第5篇

应该“慢”在易错处张先生在书中还说道:“自然有自然的法则,而教育也有教育的规律,教育是慢的艺术,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地理学科的初高中教学脱节现象严重,区域地理作为高考命题的基础和背景,区域地图作为试题的载体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但区域地理却是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到高中基本遗忘了,复习难度大,成为高考考生的“重灾区”。从大部分教师对区域地理定位的复习方法来看,有经纬线定位法、相对位置定位法、特殊事物定位法等,这就要依托大量的记忆训练,且过一段时间,随着区域的增多,遗忘、混淆的问题又出现了。笔者的做法是在高中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学习中,充分利用无意识记忆原理解决区域地理的定位问题。在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学习中,典例或练习如果涉及初中区域地理位置等问题,笔者这时就会“慢”下教学节奏,引导学生拿出相应的地图查找、观察相应的经纬度、海陆位置、气候类型等初中知识,使学生在初中所学的区域地理情境中学习地理原理与规律,清除了学生复习区域地理的障碍,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在碰到相似的问题时学生能用这种方法自行解决,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了。这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慢”,是“慢”在学生容易出错的“重灾区”为了增强学生对区域地理的无意识记而“慢”。

二、“慢”是为了避免“返工”

应该“慢”在生成处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科说过:“对教育来说,需要的并不是大量时间,而是合理地使用少量时间。”也就是效果和时间用量使用过程最优化。例如在高三第一轮复习课上,有关等高线地形图知识点教学,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读图理解法:把山谷、山脊、陡崖等各种地形等高线图让学生识读,记住主要特征,但学生只是表面上记住了这些特征并不理解其形成原理,真正要用到这些知识点解题的时候却不懂用,甚至把这些特征混淆起来了,课后经常有大量的学生再追问相关问题而迫使教师不得不再“返工”复习。笔者曾在2009年带的那届高三学生在该知识点复习课上花了整整一节课来引导学生利用德化当地瓷厂制作瓷器剩下废瓷土先捏出自己想表现的山体模型(有山谷、山脊、陡崖和鞍部等),然后在两座山体的正中间穿入烧烤用的长竹签,用彩笔在山体上画出多条等高线,再用小刀沿等高线切割,教师把切割下来的模块底部放在黑板上画出等高线(在这过程要注意竹签穿过的孔位要对准),画好后的等高线图再与恢复后的山体模型(用后各模块再按顺序放好)对比着观察,就很容易理解各等高线图的原理和特征了。表面上看,似乎操作这个过程费了不少时间,但事实证明那堂“慢”课学过后,绝大部分同学能熟练利用等高线图解题而不必再“返工”浪费时间了,在地理原理生成处适当的“慢”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又合理使用了师生的时间,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避免了低效的“返工”。

三、“慢”是为了“更快”

应该“慢”在重难点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部佐藤学教授学说过,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高一级知识的获取,需要在低一级知识的吸收消化的基础上才能生成,因此,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我们要舍得花时间下慢工夫。例如“地球运动”这一知识模块,历年高考中分值占到8到16分左右,这是高中地理复习的重点,同时又是最大的难点。往往教师复习该模块知识点时,学生都听得懂,但到他们做题时,他们又说不懂了。通过询问调查,他们该部分不懂解题的原因大部分在于不懂读图,自然就不能有效提取图中的信息用于解题了。笔者今年在复习该部分知识模块时就在图的绘制、转换、变形方面下慢工夫,首先让学生会看图并会画简单的侧视图及俯视图,在此基础上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地球仪的不同角度去看局部的经纬网会产生哪些较常见变形图并把变形图再转而绘制为学生所熟悉的侧视图或俯视图等,最后才进行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这一难点的学习。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15)班按正常进度按教材顺序复习,(16)班在“地球运动”这一重难点处“慢”下脚步,调整复习进度和内容,结果在讲评练习时,(15)班的学生对图形尤其是变形图很多看不懂,讲评进度很慢,效果也差;而(16)班学生经过了之前的“慢”步学“图”,很多题目学生自己能做出来不用讲评了,教学进度和效果反倒大大提高。

四、总结

第6篇

关键词:兴趣;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学习主体;活动探究

高中地理学科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的很多内容既涉及了人文科学也涵盖了自然科学。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真正地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方向的新时期的高中教育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高中地理学科来说,参考文献:也要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高中地理学科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优势来开展教学工作。为此,有经验的教师总结出了运用“缩小师生距离、多种电教手段、多种方法组织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和加强教学语言艺术”的教育教学经验;但也有教师过多地花费心思设计活动的形式,为兴趣而活动,从而忽略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和知识本身的传授;更有甚者为了一味追求兴趣,把地理课堂变成了展示才艺或传授其他科目知识的主阵地(当然前期的,引导性的和适当的是可以的)。为了激发兴趣,我们可以讲述奇闻轶事,也可以设计新颖的活动形式,更可以通过其他一些辅助手段,但这都是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这些外在动机易波动,一旦环境改变,行为也容易随之消失。对于学生们来说,学习最大的价值就是知识本身的实用性给学生们带来的成就感,而不简简单单是分数的高低,这也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关注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在教学设计上要立足于学生深入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需求来精心预设教学流程,使学生们逐渐由“学会”转变为“会学”,这样学生们才能够逐渐发现地理学科的魅力所在,学习的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学习效果才会越来越好。

二、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习惯

高中地理学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大部分知识都需要通过地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地理地图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知识,除了教材中所呈现的信息,也涵盖着一些隐含的信息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说地图不仅仅是教材知识的一种呈现形式,也是对于教材知识的汇总与延伸。正是因为地理地图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所以在学生们学习地理学科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教材中的文字信息,更要培养学生学会读图、学会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样学生们在地理学习中的学科素养才能够得到提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很多地区和学校在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不是很系统,所以在高中教学中,特别是学生识图、读图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水平开展教学活动,而不能简单地、单一地讲高中的知识,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联系和衔接,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们实现由文字信息理解到读图能力提升的飞跃,学生才能够利用课上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素养和能力的共同提升。

三、培养学生“对终生有用地理”的素养

学科素养是现在高中教学一直都在强调的一个核心词汇,高中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对此,高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就指出“只强调要学习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体区域的自主编写权下放给编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也有自,处理教材和运用教材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弹性。为了更好地坚持图文结合的学法指导和坚持由图导文的能力培养,为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我们要将初中的地理教学与高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在教学中,要贯彻三个原则———能够让学生推出或分析出的结论,教师不先直接讲出来;能够让学生形象化理解的知识,教师不抽象讲述;高考考查的知识点,教师不回避。结合近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地理学习的重点在于:1.地理常识的熟记,地理名词的熟记和区域地理的熟悉,地图的阅读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2.基本概念的理解,专业术语的记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熟记和掌握,并且学会运用这些内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范例的学习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具备图文资料分析和解答能力。熟练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之后,便可抛开教材,将学习的空间扩大到生活中、自然界,看到一个区域,就可以从气候、地形、资源、自然带、工农业、人口、交通、政治、历史等方面进行思考。学习“有用的地理”,培养“对终生有用地理”素养,这也是现在高考对我们学生的要求。为适应高考的命题趋势,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我在高中地理的教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侧重四种能力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简单计算能力;由图导文的推理分析能力;由图到文的语言表达能力。尽管我在教学中坚持读图的学法指导,强化读图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学生智力水平和认知层面的差异,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学习地理的五个不同层次:一味死记文字的最低层;图文各记的第二层;由图记文的第三层;读图导文的第四层和心图口文的最高层。我们要尊重这些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正确地加以引导,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逐渐在提升中培养学生的读图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实践中,笔者仅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深入教学为着手点,提出了自己的个人观点,当然这既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成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朱兰萍.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内容的教学探索[J].文教资料,2006(3):81-82.

[2]李端蓉.新课程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讨[J].龙岩师专学报,2005(23):173-174.

[3]朱继美.高中地理“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学院,2010.

第7篇

关键词: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转型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40-2

一、初、高中英语的差异性

1.教材的差异

初中阶段英语教学要求学生掌握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了解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的语法知识。而升入高中后,高中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容量大,知识点多而杂,语法系统性强,句子结构更为复杂,同时侧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且加大词汇量和阅读材料的份量,内容更贴近现代生活,时代信息较浓,涉及文学、教育、天文、科技、金融、电脑网络等诸方面。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载体,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关键要掌握的是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2.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同

初中英语教材内容形象直观,知识单一,题型较简单。因此,课堂容量小,进度慢,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用大量的时间练习一个词汇、句型或一个语法点,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高中英语教材内容多,知识综合性很强。课堂容量大,进度加快,教师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强调,对各类题型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教师侧重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精讲精练,讲究系统知识的学习、归纳,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这使高一新生一开始不适应高中英语学习而影响英语成绩的提高。

3.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

初中英语,学生的依赖性很强。平时学习多表现为被动吸收,所学内容大部分都是跟着教师进行简单机械的操练。用这样的方法再去学高中英语显然是行不通的。高中英语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要求学生平时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主动提出疑问。初中英语显然较为简单,内容少,基本不重视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仅凭课堂的反复讲练就能记住。但到了高中,预习和复习是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不容忽视。学生如果没有作好充分的预习,听课效率明显不高,有时甚至全然不懂,没有作好复习,课堂所学的内容就无法得到巩固,即使课上听会的东西也容易忘记,从而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不起作用,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衔接和过渡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为高中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进入高中之后,每位学生都带着同一个梦想――考上自己喜欢的大学。有的学生将来想出国深造,有的想将来从事英语方面的工作,这些都可以用来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然而对于基础的语言学习者来说,要想取得成绩,实现理想,必须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因此必须让他们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明白只有付出与努力,才会有收获,从而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会掉以轻心或抱有侥幸心理,也不会一遇到困难就气馁。

2.夯实基础,搞好知识的衔接

如何帮助学生比较顺利实现这一过渡并且在实现这一过渡的过程中减少学习的障碍,降低困难的程度,这就需要老师认真备课,研究符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做好教学指导,还得从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着手帮助和指导。三者之中,基础知识是学习的根本保证,是做好初高中阶段衔接的关键,也是从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过渡的根本保证。如果在这一阶段加以足够的重视,就会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从而减少今后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和困难。首先老师把握教学起点,初高中英语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上是无法分割开来的。学生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暑假之后,很多知识已经遗忘殆尽。如果教师对学生初中的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复习,在时间上既不允许在实际上也不会有太大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开学前首先要贯通初、高中教材、教学大纲,明确教学重点,认真推敲初、高中知识的联系。课堂教学中用“分散穿插”的方法,适时地分散高中教材中的难点,突出重点,有意识地减缓初高中知识内容衔接的坡度,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引导学生复习必要的初中知识,保持初中单词、词组、习语和句型的复现率,将初中阶段只作理解的部分上升为熟练掌握的部分,巧妙地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连接起来,达到温故知新、循序渐进、自然过渡的目的。

3.重视教法衔接,提高适应能力

从初中到高中,教学方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由侧重于讲、听、记、练的接受型教学,转向侧重于分析、理解、发现探讨的应用型教学模式。为了实现这一转变,高一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寻求与过渡阶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步适应高中的学习。

第一,重视词汇教学。高中要求学生大约掌握3500个单词和500个短语,所以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和运用这些词汇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首先要加强学生的语音训练,了解发音规则,这既方便单词的记忆,也有助于自己以后的学习;其次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词汇的构成规律,提高记忆单词的效率。如果能熟练的掌握这些单词的基本构件,并对单词进行分析和记忆,则会增强词汇的记忆效果;再次要培养在语境中正确理解单词的词义,培养学生活用单词的能力。孤立的单词记忆既乏味又缺乏效率。把单词放在文章里来读,一方面可以通过单词的反复重现达到记忆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掌握单词在词义不同时的不同用法。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

第二,培养阅读策略和阅读习惯。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课不能只重视知识点或停留在知识的识记上。《新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策略和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如教会学生如何抓文章的主旨大意,查读一些事实细节,分析文章结构,猜测词义,理顺文章的文脉逻辑关系等,分析长句、难句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策略,可以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省时有效。同时,阅读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因此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平时要求学生多朗读,背诵精彩段落和文章,以培养语感;教会学生进行意群阅读,摆脱逐词阅读;帮助学生改掉译读、有声读、指读、回视等不良习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率。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便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三,重视背景知识介绍,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在高中英语课文及阅读理解题中有大量的关于介绍西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名人轶事、法律文学等阅读材料,旨在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辨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及风俗习惯中的差异。在阅读教学前教师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阅读训练,同时又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改 感悟 思考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和基本价值取向,力求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既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学的使命。

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本人既有收获也有困惑。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体会,就高中地理新课改教学,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1.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导入―呈现―探究―总结”的教学模式

1.1 情景导入―从学生生活熟知的现象和事物出发,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带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使学生渐入佳境。比如:教学“水循环”一节时,可展示小诗;假如:我是一滴水,可以汇入渤海的浪花,可以化为喜马拉雅山顶的彩虹,驾着西北风,变为北国大地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被松树的根吸收……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拉近了学生生活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距离。

1.2 新课呈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生生互动,使课堂精彩纷呈。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但在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1.3 探究深化――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提问,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1.4 总结反思――给学生开设绿色通道,让他们各取所需,或归纳总结,或提出问题,以利于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

“导入、呈现、探究、总结”的教学模式,能够创设课堂探究情境,着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引导了“学”,又服务于“学”,“学”源于“教”,又受制于“教”。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了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有实用价值。

2.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不同的老师对新课标有不同的理解,知识点的取舍和教学要求的把握也有很大的差异。应如何取舍知识点和把握教学要求?如何确定课程标准与高考的关系? 不同的老师理解不同,实施过程也相去甚远。

问题之二:对现有教材的补充,应如何掌握“度”。现在的教材有许多删减,若不补充一些知识,三年后,学生能否适应高考的要求?若按旧教材要求作一定程度拓展深挖,但课时紧,时间不允许。

问题之三: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传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一下子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在一些学校学生基础较差,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难度很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问题之四: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为了赶进度,又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现象。

3.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3.1 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课改给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自来水,这是社会对教师也是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鉴于此,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驾驭课堂,在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进行师生互动、引导生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

3.2 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高、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密切联系。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难度上的跨度很大。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与初中知识相联系的地方,往往经常“卡壳”,特别是学生在地球基础知识、地图知识、区域地理方面的常识匮乏,更是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学习。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高、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可适当增加课时量,帮助学生补充这些知识。

3.3 师生地位的变化。课改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不但是学习者、知识的接受者,还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师生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

4.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4.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教师要树立新型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和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对喜欢质疑、提出不同意见或超过老师认识水平的学生持鼓励、赏识态度;也要看到学生思想单纯、认识能力不足,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或这样那样的错误;更要能宽容、理性对待学生“突发奇想”、“异想天开”的问题,往往就在这些“奇谈怪论”中孕育着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4.2 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会问。教师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清晰地向学生展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模仿、领悟。

4.3 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引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教师要确立“大教育”思想,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观念,建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基地,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允许并激励学生将课堂中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5. 坚持写好教学反思

一个不会反思的教师,不可能在课程改革中,转化教师角色,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他的经验也是狭隘的、肤浅的,它的学术水平的发展也将大受限制。作为地理教师,坚持写好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教师的元认知技能。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写好地理教学反思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在地理教学设计中产生“灵感”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善于捕捉”灵感”,并应用于地理教学中。

6. 加强交流,充分发挥教师及教学资源的作用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标高考 备考路径和方法 把握好几个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78-01

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新颖、灵活、涉及面广、难度加大,这就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怎样在高考备考中找到恰当的路径和方法,打造出高考备考高效性和实效性,是指导新课程高考历史教师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以下是我在历史高考备考中选用的路径和方法。

1 分析新课程考卷特点,把握授课方向

在新高三上课伊始,就安排原高三历史科组教师,对考过的新课标高考历史科试卷进行归类分析,由专人负责汇总,形成经验在各年级历史科组教师之间交流,再反馈到新高三历史科组,最后结合老高三教师传授的经验和新高三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从而把握高三在新学年的历史科整体授课方向。

2 把握《考试说明》和高中历史教材的关系

高中历史教材版本繁多,形成一纲多本,备考中,教材是基本的教学资源外,高中“历史课标、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也是必备的教学资源。《考试说明》规定了高考的目标、能力要求、知识范围和考查形式,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的依据。在备考复习中,融入《考试说明》规定的能力要求,系统、规范、完整把握教材及与教材相关的历史知识,并研究《考试说明》中的例题,才能把握命题特点及解题思路。虽然高考命题高于教材,但教材仍是备考复习的依托,掌握好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概念等,才能使备考复习收到实效。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16课“的形成和发展”一课时,要求学生对的内容全面理解,先是掌握旧和的内容,然后掌握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再掌握二者的不同作用及影响。对于的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深刻内涵和外延,教师要给学生分析到位,以此抓住重点、破解难点。

3 把握必修和选修教材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部分内容提纲挈领,在新课标高考中所占比重却高达85%,需要补充的内容比较多,是教师认真讲,学生重点把握的部分。而选修教材内容详实,是对必修教材的很好补充,但是因为量大,复习时间紧,一般复习有顾不上选修教材的现象,我的做法是在复习必修教材内容时,让学生事先预习与必修教材相关的选修内容,复习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让学生同时把握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效果比较明显。

4 把握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的关系

新课标,历史学科对知识点的考查难度增强,注重考查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相互关系的理解。这种相互关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如历史阶段特征、中外联系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一轮复习是单元复习,以纵向复习为主,主要是夯实基础,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处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便于理解、记忆,否则疲于应付大量琐碎的知识点的记忆,就谈不上主动性的学习和思考。如在中国古代史复习时,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然后让学生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识结构,提炼要点重点、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和概括阶段特征。二轮复习是横向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一是细化成小专题;二是加强对专题中知识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而不只是简单的把知识归纳在一起;三是加强横向拓宽,突出空间的延伸。在专题复习时,首先应从讨论问题的思维主线入手,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如从有利于政治、地理学科的结合及有利于综合的思路和途径,形成不同于一轮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在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二轮复习才能拓宽、延伸知识空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5 把握教材和教辅资料之间的关系

高三年级教辅资料铺天盖地,我只给学生选三本:一本是比较全面的复习资料;一本是单选优练;一本是历史单科模拟试卷。教辅资料选好对学生能力提高确实有辅助作用,好的教辅资料在归纳知识点、重点知识讲解上确实有独到之处,在知识点选配习题上也很典型,学生通过解一道题,触类旁通,把这部分知识更加准确的把握。但教辅资料只是对教材知识把握起辅助作用,绝不能使教辅资料代替教材,本末倒置。

6 把握教师讲和学生练之间的关系

备考复习中,教师主要是讲存在的问题、疑惑的知识及有针对性的习题;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备考能力和水平。怎样把握好讲和练之间的关系,对备考复习尤为重要。首先,要积极探讨课堂教学新模式,强化课堂教学复习的实效性。在一轮纵向复习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二轮复习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横向归类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知识整合能力。就要改变以教师讲为主的单一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复习。改变多讲多练、多讲少练、乱讲乱练,甚至不讲只练的片面的做法,提倡精讲精练。精讲,就是必须要讲得要精讲,讲透彻;精练,就是不会的题反复练,在方法上有所得,能力上有所提高,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标高考的要求,在遇到新题、难题时,才能应对自如。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复习,给学生消化理解的时间。复习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研究与探讨,让学生抓住核心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去练有价值的习题,使老师讲和学生练有机结合,使备考复习收到实效性。

7 把握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

把握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干基础知识,尤其是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活动、文化运动等,使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把握深层次的内涵、实质和外延,建立重点知识结构体系,单元知识结构体系,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等,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整合知识的能力,有目的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逻辑思维具有活跃性、严谨性、整体性。增强学生备考复习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