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1 02:21:49
导语:在写作思维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笔者以为,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三个主要策略:一是学习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把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议论文的篇章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在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中,从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着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学习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逻辑作为一门学科,有着完整的知识体系,花大量时间进行讲授当然没有必要。但是,如果挤出一点时间,介绍一些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既不会占用教学时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使表达更加准确、严密、合理。
学习有用的逻辑知识,要结合语言运用和写作进行。语言表达中的词语推敲、句式选择、段落调整、观点阐述、材料取舍、论证展开,无处不体现着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逻辑混乱等问题,可以有意识地引入逻辑知识来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议论文阅读教学之石,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之玉
高中教材所选的议论文,论证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推理合乎情理,特别适合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范本。一方面,我们可以以此为范本,了解作家在观点论证、行文推理等方面的布局,体会作家思维的逻辑性,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苏洵的《六国论》,在论证的严密性、逻辑性上就特别值得借鉴。全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中心突出。在分论点的设置,行文的推理,例证法、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多可供学习之处。教学时,我们要以此类文章为典型个例,充分引导学生学习作家是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借助典型议论文范文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概括与归纳、比较与分类、推理与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纳在一起;而归纳,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是一种推理方法。针对议论文教学,概括就是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而归纳是对所学的零散、杂乱无章的议论文知识进行总结,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分门别类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之后,针对孟子、荀子均擅长比喻论证,就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喻论证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比喻论证的一般特点与作用,并引导其写作时学会运用。
比较与归类,是逻辑思维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与概括归纳密切关联。通过比较,辨别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异同或高下;归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事物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并以此进行分门别类。在议论文教学中,既可利用典型议论文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的分析来训练,还可以将同类作品不同篇目进行比较。比如《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今之众人择师教子而自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反复论证,批判当时社会上不重师道德的风气。比较是学生逻辑思维训练上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学会运用比较,掌握归类,逻辑思维的能力自然就会上升。
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画文章的思维导图的方式,以三段式推演、图表等形式,学习作家是如何从一般性的材料中,推出结论的。
三、在议论文写作指导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明确指出,“书面表达要观点鲜明,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课标》中的这几条,其实就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恰恰是现在许多学生最薄弱的。为此,在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中,老师首先必须在写作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环节的指导中,着力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然后引导学生,运用逻辑的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逻辑性。
审题、立论是写作首先碰到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是跑题、表达不清或表达自相矛盾等。这时可以运用概念知识来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白,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几种不同的概念,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同一个词语中不同的概念;词语运用的贴切与否直接影响着概念表达的是否明确。
立论则与判断紧密相关。判断要恰当,就要注意句子成分间的搭配要得当,所用词语不能前后自相矛盾,句式不能杂糅等。
选材、谋篇布局是作文成败的关键,体现着作者的正确推理能力。因此在作文指导中,对于选材和谋篇布局问题,要着重运用归纳、推理、演绎的方法,引导学生研究观点与材料之间、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样就能逐步改变作文中存在的“强加因果、牵强附会,层次不清,说服力不强”等问题。
一、“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是“全面而具体”的写作思维
(一)“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关注写作的“素材”,让我们切实感到有话可说;感觉到的话,该说的话,都能说,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述心”。传统的作文教学体系,它要求具有观察能力,要求写景,要求写人,要求写社会。但它只提到一些表面的东西,仅感到这些对写作的重要,也懂得其重要性,但进一步的指导却没有。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在感知能力的训练中明确而全面地告诉我们写物、写人、写社会该写到哪些内容。
以感知物为例,它告诉我们写物要全面调动感官去感受;注意与物相关的附属物;注意到物的动态表现,就是换时感受;注意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换情感受和换位感受。感知人,感知事,感知社会,也是如此。
而传统作文教学体系并没有这样明确的思维,让学生观察,就告诉他们要细心、要全面,使学生无所适从,倍感疲惫。多少年来我们要求学生写的观察日记,大都半途而废。
“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则不然,它指向明确全面,学生学完后,一定会有话可说,说思维全面的话,说新鲜的话,说自己有深切感受的话。这一点,相信凡是参加实验的老师和同学都深有体会。
(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关注语言的文采。传统的作文教学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它想到“好词生好句,好句生好段,好段生好篇”,但这是语言文采的表面现象。著名高考辅导专家胡国华的“三比四字”式会创造出文采,但没有从思维上根本解决这一问题,还是传统作文模式。
写作是形象思维大放光彩的时候,抽象思维处于“暗处”。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从根本上找到了这一钥匙,注意到语言文采的实质是形象思维的结果,而形象思维的明确指向便是形象联想。语言一旦运用形象联想思维,文采就会飞扬,你不必担心什么。因为形象联想就会有比喻和比拟,多个比喻和比拟就会有排比,就会有文采,而这是自然产生的。
(三)同样“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关注人的情感,它让我们的作文言而有真情。在这以前,我们在教学中仅仅轻描淡写强调写作要有真情。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全面而确切地告诉我们爱(恨或更多的情感)的指向就是自然、社会、人类;并且指出爱自然的实质就是爱自然的可爱和实用;爱社会就是爱它的文明和进步;爱人类就是爱其真、善、美。这样的理论不是凭空而来,恰好与马克思哲学巧合,世界不就包括这些内容吗?我们的爱不是凭空而来,爱的对象也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四)“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关注文章的结构和文体。与以往不同的是,“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揭示出文章的结构和文体,是人们为表达一定情思而用思维组织材料后形成的结果。因此它只讲到思维。它认为:“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加以抽象,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用以表达感情,这种文体就是记叙文;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加以抽象,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用以证明观点,这种文体就是议论文;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加以抽象,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用以说明事理,这种文体就是说明文。”而结构在“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中就是后分想、再生联想和形象联想的编织。
(五)“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更注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提出用思维统一一切的理念,把以往只在逻辑学中才敢提到的东西,轻松搬到高中作文教学中,却不觉深奥,但觉浅显易懂。而这是传统作文教学无所适从的地方,大多避而不谈或浅尝辄止。
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是“简洁而可操作”的写作思维
(一)从“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的整体看,它是简约的。仅仅八个章节,用72学时,就基本包括作文写作的全部。它把写作和写作的主体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它注意到,写作的材料来源于人类对人、事、物的全面感知,因此它首先是感知能力;人类写文章是为表达情感,它简洁地讲到爱人类、爱社会、爱自然;而这些的连缀靠思维,它全面而简洁地讲了后分想、形象联想和再生联想;文体又是人们在写作中形成的有效而实用的表达情感的公认形式,而三大文体又是文体的基本体,它们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所以只讲三大文体;对表达法式基本没有提及。这样的章节安排全面而没有丝毫交叉,给写作带来效率。
(二)感知能力的统一性。传统的作文教学对写人、写物、写事的教学都要一一展开,事无巨细,并没有注意到三者的统一。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却不同,它的宗旨是对所感知的东西要全面,要多感官,要全身心。这样的理论指向明确而简单,易学易记,可操作性极强。
(三)文体训练的统一性。我们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对文体的训练可谓煞费苦心。记叙文分写景的、写人的、叙事的;议论文要讲三要素,要讲结构,要讲论点的提出方法;说明文要讲说明的顺序,要讲说明的方法。而“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就将多维思维在三种文体中的具体运用,“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加以抽象,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用以表达感情,这种文体就是记叙文;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加以抽象,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用以证明观点,这种文体就是议论文;从背景中分离出几样东西,加以抽象,再用中间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用以说明事理,这种文体就是说明文”。我们在写作中只要目标明确,运用这些思维把材料组织起来便是符合文体要求的文章,省时省力,对理论一旦理解便能思路大开,自由写作。
(四)思维运用的统一性。在“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中,思维有三种,即后分想、形象联想和再生联想,它们不交叉,又各负其责。后分想是核心,负责同类材料和关系材料的寻找与组织;形象联想和再生联想负责异类材料的寻找和组织。
在“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中,思维的作用是统一的,即用它们寻找写作材料和组织材料。这样只要熟悉并能熟练运用这些思维,把想到的材料用这些思维有机地组织起来就是文章。
这一点在运用中最是奇妙,特别是再生联想。在课堂实践中,学生在开始不相信,认为这是胡编滥造,我告诉他们:你们就当做一次实验,把你用再生联想想到的东西,连缀起来看看。我给出了这样的联想“木头――树林――田野――足球场――皮球”,后来学生大胆写。结果出人意料,一个学生这样写:
我家门口,有一段烧焦的木头,全身黝黑透亮,看到它我便想起了那片童年的乐园。那离我家仅一里不到的树林,那是夏天,树木都较劲似的疯长着。绿绿的叶,青青的枝杆,清香的气息。我们几个小朋友沐浴在这天赐的环境里,浑身舒服,便体是劲。抱在怀中的足球便飞也似的射向那片乡间的田野。踢累啦,我们又回到了树林中,燃起火,烧起自带的红薯。可是火太大,树着火了,我们听到稚嫩的树被烧的痛苦地着,我们便一起扑火,火灭了,树焦了。我们有点失落地回到家,带了这童年的记忆。
人在童年是无畏的,童年的记忆又难免有点苦涩。
学生听完后,再没有人说,再生联想是胡编滥造。
为什么“作文三步法”理论体系中的思维会如此神奇?因为它是从客观的事物的关系中总结而来的,它关注人类与外界的关系,是客观的思维,是人们难以注意到的地方,不易被理解。
一、学会举例——明确文体
文体,就是文章的写作思想,主要包括这种文章的写作目的和表达思维。议论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表达作者对事物的认识,这一点能引导学生从读后感、一事一议中得到体验。
对议论文文体的把握,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议论文的表达思维。明确的了议论文的写作目的后,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议论文的写作思维——用事实来证实认识。这句话虽然不能全面概括议论文的写作特征,但在初学议论文时却能让学生简明地把握议论文的写作思想。用事实来证实认识,与读后感、一事一议不同,后者是对某个具体事物作出某些抽象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前者用具体的事实来对是抽象认识作出论证,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式。“认识”就是议论文的论点,“事实”就是议论文的论据。这样就形成了议论文的简明的文体思维:一个论点+几个实例+结论。
二、学会分析——把握论证
在学生学会运用“论点+实例+结论”的议论文基本思维后,再深入一步让学生掌握议论文论证的核心思维——分析。
议论文提出论点后,只叙述几个实例来证实论点,还是肤浅的。因为具体实例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偶然性使某个实例不一定能推导出论点,不确定性让读者看不清实例与论点之间的必然联系。议论文用实例来论证论点,还必须在实例与论点之间进行推论,即揭示实例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就是论证。这一推论过程就是对实例进行定向分析,用分析揭示实例和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就是揭示实例的成因、意义、危害、特点、关系等,通过这些分析来揭示实例与论点之间的必然联系。对实例进行分析,分析的深浅、丰简因论点的宽窄、实例的多寡而定,分析的形式可以是在叙述实例时边叙述边分析,也可以在叙述实例后再独立分析,举实例时形成“实例+分析+结论”的思路。
三、学会说理——深入论证
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的两种论证方法。上面所谈的举例论证还只是摆事实,是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前两步。
道理,是从众多事实中概括出来的共同规律,用道理来论证论点,比举例论证更深入。
议论文中用来论证论点的“理”分为两种:一般道理和客观事理。一般道理广泛地存在于熟语、格言、名言中,是前人从众多事实中总结出来的事理。引用这些言语,就是运用其中的一般道理来论证论点。客观事理是客观事物的事理分析,与举例论证中对实例进行分析一样。不同的是,实例分析是对论据中的一个实例进行分析,而事理分析是对论点中的一类事物进行分析,因而它更具有“理”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学会举例论证之后,引导学生从举例论证中学习说理论证:从论点与实例的概括与具体的关系中学习一般说理论证,从对实例分析中学习事理分析论证。
举例论证中,论点与实例是概括与具体的关系,这是论证的基本思维之一——用具体事物来证实概括事理。那么,我们也可以用名言、格言、熟语中包含的具体的道理来论证论点中概括道理,从而形成“论点+引用”的论证思维。
举例论证中,对实例进行分析就是对论点进行论证,这也是论证的基本思维之一——用对事实的分析来证实概括事理。那么,我们也可以用论证事物的事理分析来证实论点,从而形成“论点+(事理)分析”的论证思维。
四、学会综合——透彻论证
议论文是以说理为主的文体。理,是抽象的,用事实来证实“理”的真实性,使人信,用说理来证实“理”的正确性,使人服。为达到这个目的,议论文的论证就要学会综合运用各种论证方法,使论证透彻,这就是综合论证。
关键词:高中 议论文写作 新闻点评 思维训练
人们常说“文以载道”,其宗旨就是用文字承载思想。特级教师胡勤曾说“思想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与先导,思想走多远,这个国家、民族才能走多远。高考作文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虽然不能代表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但是它可以检验出基础教育的思想层次。”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组组长张伟明教授曾明确指出:“作文就是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活动。”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作文评分要求里,明确规定“透过显现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这两个属于思辨方面的内容。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传统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语言脱离思维的重大弊病。“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所写的,“是一些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它们的意思连儿童本人也是模糊不清的。美国佛罗达大学的教育家西奥多・W・海伯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一个学生要较好地学习写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规律,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可见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有直接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如果说记叙文训练侧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那么议论文训练就侧重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练习写议论文的过程就是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一.存在问题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主要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议论文是现实生活中应用最广泛,考场最常见的一种文体。但现实中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又是怎样一种情形?笔者带着这一困惑就所教班级不同写作层次的学生代表作了一次座谈,现将座谈所获小结如下:
(一)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依旧。
说起写作学生只有一句“怕你没商量”,但高中生对写作畏难的原因又有新的呈现:
1.关于题目,常规的觉得写不出新意,时新的又觉得无话可说;规定的觉得受束缚,自由的又觉得无处找。
2.关于内容,陈旧的枯燥乏味,生活的缺少体验,时事的眼光不够。
这些现状暴露出学生在“写什么”的问题上缺乏自主判断力,一是没有开拓新题材的自信和能力;二是对生活的认识比较浅,素材的价值性无法体现。
(二)对文体的选择较为一致
写作时往往文体不限制,但学生对文体的选择越来越倾向于记叙文,理由是记叙文一容易凑字数,二容易煽情博分数。而议论文越来越受到冷落,学生反映议论陈旧的话题,如自信、坚强等,调动一些事例勉强可以成篇,但认为自己论说能力不够,以事例代替议论,文章缺少说服力。如果碰到新话题,更是一没想法,二没事例,字数如何凑?所谓文体不限,其实是既定,而且较为雷同。
二.探究原因
上述现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透视。
(一)从学生层面来讲,生活狭窄、自信不足致使自主能力萎缩。
学校管理的封闭式严重阻隔了学生正常的感受空间,学校管理的高压式日益消磨了学生敏感的精神世界。学生摄取、感知、体悟和思考生活的机会与精力消失殆尽。困顿、疲乏、厌倦、沉重、焦虑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感受。
更想说的是一些生源不佳的学校,譬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这里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够端正,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总是“恨铁不成钢”。每天苦口婆心规劝,以他们的不足时刻警醒之。每天保姆式的管理也不断给他们消极的心理暗示。殊不知当我们用心良苦时,也在不断打击他们残存的自信,从而丧失自主能力。
(二)从评价层面来讲,盲目矫正、功利跟风总让选择丧失理智。
高考评卷是作文教学的指挥棒,几年前浙江高考阅卷大力打击所谓的“套话作文”,即穿靴戴帽三段论。诗意的开头,堆砌例子,踌躇满志的结尾。这类文章余毒不浅。“套话作文”暴露出来的写作最大不足究竟在何处?是思维能力这一人的最重要能力的缺失。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需要有“生活”和“思考”做根基。没有思考,生活依然把写作拒之门外。
(三)从教师层面来讲,形式唯上、训练失效难免思考能力缺位。学生写作议论文的基础较差,教学议论文往往大讲特讲论点、论据、论证,学生听了不管用,写作议论文的能力没有多大提高。
三.应对措施
威廉・W・韦斯特在《提高写作技能》一书中指出:“写作过程能帮你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思维积极性的调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是写作的关键。可以说高中议论文写作质量的高低直接与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的高下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文贵出新”是为文之道的要诀,那么就议论文而言,就要看你对所论之事能否提出新颖独到的观点和见解了。议论文作文教学过程中重要一环的作文练习如何体现思维训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导向的作文练习题,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其思考力”(朱绍禹语)的关键。作文练习应具有发展智力的价值,应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独辟求导创新的蹊径,而新闻点评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优秀的新闻评论可以成为高中生写作议论文时学习的范本,可以运用新闻评论辅助议论文写作教学。如何将新闻点评引入高中议论文的思维训练呢?笔者试着提出几条解决途径,以期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一)精选点评,授之以渔
《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新民晚报》、《绍兴晚报》等许多报纸都辟有“新闻点评”专栏。我将其搜集,整埋后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从阅读中领悟,总结点评的方法和规律。
“新闻点评”的基本结构是:前一部分概述新闻事实;后一部分对新闻实加以点评,或对事件本身直接发表看法,或揭示事实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其特点是形式短小精悍,内容鲜明准确,语言简练得体。
当然,所选的新闻要贴近自己的生活,适合自我的认识水平,有话可说。最好选择那些热点新闻,使自己有话想说或者选择那些本身包含有更多评论点的新闻,让自己能有更多、更妙的话可说。
(二)关注新闻,效仿点评
由于高中学生大部分是住校生,在校期间没有机会接触电视和网络,因而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如浙江经济生活频道的《新闻深呼吸》等新闻栏目,建议节假日在家观看。
新闻点评属于新闻评论类,一般来说要比短评简短些。它以新闻报道的内容为依据,对具体的事实进行画龙点睛地评说、拓展。点评要褒贬分明,观点正确,对症下药,切中要害。在鉴赏别人的点评中,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锻炼了语言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积累素材,自主点评
学生在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中敏锐地捕捉话题,选择评论内容和评论角度加以点评。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助,建立课堂上积极的人际关系,提供积极参与、平等参与的机会,通过合作交往,学生从与教师、与同学的互动中实现主客体的转换,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点评过程。
对于那些有争议性的新闻,与其说是点评,不如说是一场激烈的辩论。思想只有在相互交流、碰撞与冲突中才能蹦出智慧的火花。例如:
近日,湖南娄底卫校某班学生上课嗑瓜子,老师自掏腰包买100斤瓜子给学生旷课嗑瓜子。老师真是有钱,任性啊!娄底卫校对此事回应,称老师自费买瓜子罚学生嗑瓜子一事基本属实。不过当事教师只买了30斤瓜子,目前已经向学校领导承认自己做法欠妥。
据知情者透露,娄底卫校微博:感谢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近日,我校某班部分学生上课嗑瓜子,班长多次制止无效后报告班主任。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并买了三袋瓜子共30斤,拆开一袋分给16位违纪学生嗑,想以此让学生认识错误。我校已对该班主任教育方法欠妥进行了批评,并要求全体教师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点评1:合适,惩戒了学生,严肃了课堂纪律,又能让学生记忆深刻;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可能超过了老师的预期,会给学生带来压力;但是如果这些学生真的能改过,又不失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一次“精彩回忆”。
点评2:觉得老师方法很棒 等这些人读了大学,发现高中初中的老师是最有爱的,或者出去工作就会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了!
点评3:老师除了不该让学生在走廊上受罚有失颜面外,并无不妥,而且教育的手段也很好。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老师,那还有那个老师还愿意去管理学生?
特级教师宁鸿彬指出:“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肯定地说,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重要一环。”
将新闻点评引入高中议论文的思维训练,坚持写点评式的议论、抒情类随笔和片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教会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论据,同时有效提高学生论证说理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水平。
当然,新闻点评与一般的议论文还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它所具有的许多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却是目前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所欠缺的。当我们沿着一条老路走久了的时候,不妨尝试走一走新路,或许它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黄胜《高考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初探》 《高中》[N] 2008年第12期
2.刘德斌《新闻引路作文教学法》 《中国教育学刊》[J].2005年第08期
3.胡勤《让思想有点力度》《语文学习》 [N]2009年第7-8期
4.何丽红《运用新闻评论辅助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N]2013年第1期
关键词:初中议论文写作 边缘化 五字作文法
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是简单思维到较为复杂思维的过渡阶段,是形成自我思维,自我判断,进而形成个人观点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系列的“形成”中,学写议论文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有效形式。议论性写作的忽略,意味着理性思辨这一人的最重要能力的缺失,这必将严重妨碍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工作。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认认真真地做好议论文写作初始阶段的教学工作,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示例带动,告别神秘,初识议论
什么是议论文?过去,笔者总是拿着程式化的概念去给学生讲,结果是白忙活,学生越听越怕。为了解开初中学生写议论文的心结,我们不妨从学生熟悉、擅长、喜欢的入手,让学生对议论文有简单、准确而又深入浅出的认识。我问学生,“星期天应该不应该按照上学时间起床?”学生一下子炸了锅,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我趁势引导:先说出你的观点,再找你的理由,至少两个。学生们认真思索一番后,我叫了个同学回答问题。先请他陈述观点和理由,我写在黑板上,再让他详细发言……我让全班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参与到评价和补充中去,最后,我这样总结:你的观点,你的根据,运用你的根据证明你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就是议论文。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议论文不过如此。
二、示范练习,正确表达观点,合理寻找论据
议论是作者对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进行分析或评论,是一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表达方式。它是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也是是初中生学写议论文的主要障碍之一。结合初中生学识和思维的特点,形象生动、循序渐进、示范练习是这一环节学习的关键。学习议论初始阶段不必面面俱到,要先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达观点,这是整个议论文写作的基石。训练是关键,尤其是学习起点较低的学生。在实践中,我结合“星期天应该不应该按照上学时间起床”的例子,让学生表达观点,展示、纠正,修改、提高,直到拟出科学合理的中心论点。学习论据时同样结合前一示例,让学生掌握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同时要再举例子示范和练习,必要时可全组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议论文论据寻找的一些规律和方法了。
三、化繁为简,学习论证
论证是作者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式。初始阶段,论证学习同样不宜面面俱到,应该选择学生容易掌握并且使用广泛的论证方法进行指导。笔者认为应该从举例论证开始。先让学生学会怎样合理地叙述,再学习如何精当地议论。示范和练习同样是这个环节的关键。等到举例论证学生掌握了之后,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就可以逐个展开了。
四、收“死”放“活”,妙学结构
收“死”的意思是先让学生掌握并熟练使用一种简单的结构;放“活”的意思是逐步引导学生使用其他常用结构写作,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在实践中,我先从学生做容易掌握的例证并列式开始,明确提出“起”“承”“展”“转”“合”五字作文要求。“起”为第一段,要求学生切入论题,最后一句提出明确的中心论点。“承”为第二段,要求学生巧妙地详细阐述自己观点,为下文举例论证做铺垫。“展”为三四五段,要求每段一例,先叙述后议论,叙述要紧扣需要,议论要回扣论点。“转”“合”在开始阶段为一个部分,要求学生总结前文论证,重申观点,结束全文。等到学生写作达到一定水平受,这一部分就开始变为两个独立的段落,“转”字环节深化、升华,“合”字环节重申观点,响亮结尾。学生能够娴熟地使用这一结构之后,五字作文要求各环节稍微一变就是递进式,正反对比式等常用结构,学生掌握起来难度不大。
一、本科生毕业论文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高校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
1.高校缺乏完善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
首先,从毕业论文课程设置上看,大多数高校更加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开设的基本理论课远远多于论文写作实践课。其次,缺乏针对性强、适用性高的毕业论文教材,本科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是缺少基本指导。另外,一般的毕业论文指导课往往是理论技巧灌输,加之该类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三年级,此时的本科生并没有太多事论文写作经历,大部分本科生不能带着问题进课堂,听课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不佳;而真正等到完成毕业论文时,这些缺乏实践的理论却所剩无几。
2.高校缺乏完整的毕业论文监管体系
虽然说高校理念上十分重视毕业论文的质量,但当面对大量的毕业生毕业与就业问题时,高校对毕业论文质量的监管自然就被放到了次要位置。加之毕业论文质量的监管需要多个部门形成合力,而高校自身教育教学机构庞大,各个部门各有分工,在没有规范的制度体系作保障很难形成一个严密的监管体系。
3.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毕业论文的完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前期基本写作能力的训练,基本写作规范的养成,研究思维的形成都是需要在实践中培养的。但由于经费投入的不足,研究设备的匮乏,项目基金申报困难等,使得本科生很难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实践。
(二)论文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不足
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高校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有的指导教师所指导了毕业论文数量远远超出了其经历范围,这导致用以指导本科生的时间偏少,精力投入不足。有的教师在对本科生的教育教学中缺乏对本科生科学研究实践能力培养的意识,也有部分教师因责任心不强缺少对本科生的有效指导,导致本科生在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另外,有的论文指导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层次方面的问题,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存在局限。
(三)本科生自身的原因
有的本科生由于缺乏基本的科研素养,选题不当,导致在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困难重重。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就极易丧失信心,对论文的写作与修改敷衍了事。另外本科生论文写作自主练习的积极性不高,使毕业论文写作所需的各种技能欠缺。加之本科生所面对的严峻就业形势,当毕业论文与就业有冲突时,毕业论文的完成自然被排斥开来。来自外在的不良学术氛围,本科生缺乏坚决的抵制意识,对待毕业论文也就采取消极的态度。
二、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高校应高度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相关工作
1.改进毕业论文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夯实基础
首先,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构建完整的研究类课程体系”,各类课程安排应结合本科生实际情况设计。其次,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本校本专业学生的论文写作教材,为本科生论文写作提供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教材。第三,在教学活动中,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提高本科生的科学素养,课程论文的形式训练其的科学思维、写作技能。
2.加强毕业论文监管工作,为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要对毕业论文实行全过程监管。在毕业论文准备阶段“是建立毕业论文的教育制度,包括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把毕业论文的开题纳入毕业论文最终考核指标中。在毕业论文创作阶段,建立不定期的研究进展抽查小组,督促其论文计划安排的任务。做到“全程监控;客观评价,严格答辩;开展成果交流,加强学风建设”。
3.鼓励本科生参与各种科研项目,为本科生科研水平的提高创设条件
高校要鼓励本科生以个人或研究小组的形式申报个级别项目课题,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教师在完成项目课题中为本科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其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在参与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锻炼科学思维,训练科研技能,养成正确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学术道德。
(二)论文指导教师应自觉肩负起论文指导的重任
首先,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应根据自身工作任务情况,一方面,要把指导毕业论文数量控制在精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要对本科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完善知识结构;要以身示范,严守学术道德。再次,指导教师应当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指导和督促学生制定和实施论文的研究进度。
(三)本科生自身对毕业论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即使高校和论文指导老师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高度重视,但若本科生自自己不提高认识,不端正态度也难以提高大学生的论文质量。首先,要端正学术态度,践行科学研究基本精神,恪守学术道德。其次,本科生要认真学习论文写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重视毕业论文,把毕业论文当作锻炼思维,提升能力的有效方式。第三,在日常学习中本科生应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科学研究的素养,多读多写多思考。第四,进行高效的时间管理,协调好考研、就业与论文写作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玉花.谈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2009,(02):61-62.
\[2\]肖宝华.论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保障\[J\].继续教育研究,2011,(7):62-63.
\[3\]侯晓华.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监控\[J\].教育学术月刊,2011,(7):62-63.66.
【关键词】教学改革 本科毕业论文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47-02
作为全国优势特色专业的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并兼具民族地区特色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近十年来不断改进的“四环节”教学法的实施,不仅在本科教学上是一大创新,其教学成果也得到了区内外同行的广泛好评。但是,如果我们不固步自封,如果我们希望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水平,我们会实事求是地直面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学生在最终实践能力的提升上,程度有限,效果并不特别突出。它集中表现在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中,一直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且一直没有明显的改进。笔者承担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任务已经有十余年,平时也担任《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原理》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积多年的经验,我以为这个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四环节”教学法所能解决的。我所指导的学生论文均是外国文学方向的选题,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存在的问题,既带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外国文学方向论文特有的问题;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是中文系各方向论文写作共同存在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进一步深化中文系的教学改革,从课程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改进及学生专业学术研究训练等多角度入手,别无它途。下面我就以外国文学方向本科毕业论文为例,谈一谈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选题范围
虽然从比例上看,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外国文学方向的选题不少,但具体到写作内容,则呈现了选题较为陈旧及视野较为狭窄的特点。四年本科教学中,《外国文学》课程的开设,基本奠定了学生外国文学的知识基础,对学生论文选题的确定影响巨大。它引导我们的学生更多地关注经典作家作品、关注典范性的文学人物及文学现象、关注对作家作品的美学及人文批评。一些作家作品及典型人物,几乎每年都会有学生涉及,即使学生写作切入角度会略有变化。比如,英国十九世纪女性文学、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俄国十九世纪文学,而涉及到的作家有勃朗特姐妹、哈代、司汤达、陀思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他们笔下的简・爱、苔丝、于连、卡拉马佐夫、安娜等,也往往成为学生人物性格分析的常客。不同届学生的论文选题,重复现象较为突出,虽然指导老师在最大程度上力图避免这样的重复。这一现象,与为期一年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是相吻合的,能反映课程教学对学生外国文学接受与理解的影响,因为中文系的外国文学教学比较强调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
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那就是学生在论文写作上所体现出来的外国文学视野,受《外国文学》课程的影响是明显的。关注经典作家作品、关注近现代文学、关注文学的思想及美学价值,始终是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最显著特征。而由此反映出来的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性思维的不足、写作视野的相对狭窄,也无庸讳言。如果我们的《外国文学》课程在课时上有所增加、内容上有所延伸,能在二十世纪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学方面对学生有所引导,学生的写作视野无疑会开阔得多。而这恰恰是我们今后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当大力改进的地方。
二、研究方法
较之选题范围上的相对狭窄,学生在外国文学论文写作上所展现出来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方法上的陈旧和单一,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值得我们反思。究其原因,我以为还是与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对文艺学方法论的忽视密切相关。在中文系的培养模式设计中,除了《文学概论》一课外,并没有其它的相关的文学方法论课程,也没有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相关的课程。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没有接受到文学方法论的课程教学,这使得他们对文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相当陌生,没有明确的理论概念和方法意识。所以在毕业论文写作时,他们只能模仿传统文学史研究的方法,在作品与作家、社会及读者的四维关系上做文章,内容也无外乎作家传记研究、作品主题及思想价值分析、人物典型性格研究等方面。而从形式主义的角度、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对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几乎没有出现过。曾经有一个学生的论文选题是《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语言风格》,应该说已经论及到一个新的角度,但遗憾的是,该学生在写作中不过强调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韵律上对欧洲十四行诗承前启后的贡献,浅尝辄止,并未能对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语言学角度的形式主义分析。究其原因,还是缘于对形式主义理论和方法的不熟悉,对“文学性”和“陌生化”等概念的不熟悉,在写作中不能运用这样的理念去分析文本。
不过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在研究方法上,很多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和思维。这不仅表现在学生的许多外国文学选题直接就是比较文学或与比较文学有关的,也表现在学生在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过程中,能自觉地置研究对象于世界文学的语境,用比较文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剖析问题。无论是作家研究还是人物性格分析,不少学生都自觉地将其与同类型的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典型进行比较,试图从比较中确立其文学和艺术的价值。我以为,这样的思维方法,对外国文学研究而言,也许较之希望其在方法论上的变化,有更多的价值和更新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对学生在比较意识和思维上的期待,应该高于对他们在研究方法上变化的期待。而且就文学研究的价值而言,比较文学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视野,使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呈现了与从前截然不同的新的姿态。这一点,从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已经有了充分的证明。
三、问题反思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在教学改革中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就是“讲授――阅读――讨论――写作”四环节教学法的构想和实践,通过对学生阅读、思考及写作能力的多层次积累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至今已近十年,成效显著,已经得到了教学同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但问题在于,这样的长达三年的培养过程,其人才培养的效果到底如何?能否有效地集中反映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仅就多年来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外国文学方向选题写作的情况看,我认为无论是论文选题范围、研究和批评方法,还是论文的写作规范,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而要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很显然,这些问题已经不是四环节教学法所能解决的了。只有在我们的课程设置和写作指导模式上进行一定的改进和调整,方足以应付这样的变化。学生对论文方向和选题的抉择,无疑与《外国文学》课程给予他们的外国文学知识背景是相关的;他们的学术兴趣,主要也是由这样的知识背景提供的。很少有学生能越过这样的背景,去独立地完全凭借自己的爱好与兴趣选择一个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所以,如何拓展他们的外国文学知识范围,让他们对外国文学的认知与今天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及文学背景联系起来,应该是《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具体来说,我以为,如果现有的教学课时不能有大的提升的话,那就加强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进。已经成熟的没有大的争议的内容,如古典文学与文艺复兴文学,不妨让学生主要用自学的方式去掌握;而一些未有定论的领域,一些与今天的文化文学密切相联的文学现象。
学生在文学研究方法上,也需要得到有效的训练。为此,我以为急需设立一门文学方法论研究的课程。这一新课程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中外文学理论特别是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与方法的介绍,二是对古今中外典范的文学研究实践和范例的介绍。这一门文学方法论课程,还应该涉及学术研究基本条例和规范的介绍与研究。遗憾的是,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忽略了这一问题。我们在学生培养中,注重了学生文学知识的积累,注重了学生文学鉴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学术素养的提升。
所谓议论,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明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持的观点或看法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要在一定的篇幅中就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一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及持这种看法的理由,同时要求既言之有理,又言之有序,这就不仅需要缜密的思维,更要有好的技巧和方法。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搜集材料,丰富库存
议论文的论据不足,究其原因就是知识库存量贫乏,以致“无米”下锅,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搜集材料,充实库存。众所周知,材料是作者为特定写作目的而收集的、或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现象和理论依据,诸如人物、事件、景物、情理、数据、例证、名言等等。搜集材料就是要多见世面,广开视听,从现实生活及书籍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举个例子:我们同学以前学过的课本知识就是个宝库,作为论文材料是够丰富的,关键在于会不会灵活运用,善不善于发掘。如苏轼《石钟山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既是妙文,又是佳例,写议论文时可直接把苏轼的“夜以孤舟临绝壁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洞半途而废等作为有关观点的实证。这些内容都是议论文展开例证的好材料。还如把“匹夫有重于社稷”与“肉食者鄙”两句结合起来,借以论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或“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不失为一个说服力很强的例证。
二、灌输知识,深化思想
学生写议论文时常不知何处落笔,虽借鉴例文也难以达到理想要求。这是因为议论文的知识还只是停留在三要素的理解,论证方法上的区别,结构上的分析与论据关系的阐述上。而且以前接触到的议论文多是典型的“三段论”,的政论、鲁迅的杂文及的《谈骨气》等,这些文章虽好,但缺少时代气息,与现代生活有距离。假如只是单纯仿写这些文章,肯定寡然无味,写作水平还是原地踏步。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帮助学生打破玻璃墙,使他们突破思维定势,通过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异,从中揭示出新与旧,已知与未知,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以求得新颖的运思。首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三种思维模式的立体建构系统。只有这三种思维类型互相联系,彼此交织,形成一套立体的思维模式系统,才能创作出新颖动人,精彩脱俗的好文章。
其次,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求同思维的基础上深化求异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创新思维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别就是能对事物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去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维模式。因此作为教育者可以引导他们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在认真学习前人已发现的科学理论和认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质疑,树立勇于探索、勇于发展的创新精神。当然,还要避免学生盲目设疑,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偏离写作方向。
三、依据生活,激发灵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科学家、艺术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学习、思考、积累,许多生活经验、知识信息便在他的大脑里储存起来,彼此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地联系着,好象一幢大楼的各个房间里都已安装了尚未接通电源的电灯。这时,一旦爆发出思想火花,便象各个房间的电灯接上电源,豁然齐明一样。因此,灵感是辛勤劳动的果实,是长期积累的、艰苦脑力劳动引爆的动人火花。从写作角度看,灵感源于生活。生活之水积蓄到什么程度,就有什么样的灵感。一盆水有风不起浪,大海之上却是无风浪千叠。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写议论文也不例外,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发现人生的妙理。元好问说:“眼处心生句自神”。(《论诗三十首》)通过自己切身体验,把握生活的真谛,才会产生灵感,才会“句自神”。
议论文在高中作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考作文目前的潮流是“体裁不限”,当然偶有“诗歌除外”等细节性要求,此不关注。总的来说,议论文或者是夹叙夹议,都给了高中学生一个充分亮明并阐述观点的机会。而让他人在阅读自己作文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感知,就成为“点题”功力是否到家的重要指标。
一、议论文点题,不是概念陈述那样简单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议论文教学中强调点题的时候,总有学生在作文中通过概念陈述的方法,在文章的开头之处呈现论点,认为这就是点题。从形式的角度来看,这似乎问题不大,因为点题确实是可以放在文章开头的,但如果深入分析学生的写作心理,便会发现这样做的不合理之处。
从一般的理解上来看,点题就有亮明观点的意思,而开门见山在文章开头亮明观点,就成为了学生的自然选择。问题在于,议论文的形成是一个经过论点分析与提炼,辅以论据详细说明的过程,因此,点题的背后有着丰富的思维过程,只有抓住这个思维的过程,才能让点题点到实处、恰到好处。至于如何抓住这个思维过程,下文详述。
这里首先要关注一下学生的这种心理,以及这种心理对学生作文的影响。高中学生无疑是害怕写作文的,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不像样,采用多种教学措施之后,学生也少有明显改进,这都是高中语文教师头疼的地方。而在笔者看来,可能更多的时候,教师和学生都犯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错误。
如同点题不是简单的概念陈述一样,点题的教学也不是论点放置位置、概念简单列举。面对话题或者材料,学生以什么样的概念概括之,成为考验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第一个障碍,有的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指导课中,让学生结合“看见”一词进行概念辨析(具体下面要谈),学生一下子就发现这个平常不过的词语显然不足以成为点睛之笔,于是不得不进行发散性的思考,从“看见”到“视而不见”,再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又到“你所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这样的发散,使得学生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画卷。
二、议论文点题,重在概念的辨别与分析
上文说到,议论文点题需要抓住其背后的思维过程,那么,这个思维过程具体是怎样表现的呢?笔者经过实践探索与思考,认为关键还在于对核心概念的辨别与分析。就一般的概念理解而言,笔者此处想重点谈谈议论文写作中概念辨析的步骤与技巧。
首先要说明的是,概念辨析不是玩拆字游戏,不是简单地将一个概念进行肢解。在此基础上,笔者以为概念辨析更主要的是对概念进行发散思维,进行多维度理解,要多与知识体系中的已有内容进行合纵连横。关于这一点,笔者以为,可以结合社会实际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与讲评。
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也是一个转型期的社会,当前许多高考的作文题材也取决于曾经或现在社会中能够引发思考的内容,在日常的议论文教学中,结合这些题材,既可以瞄准高考目标,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笔者借用叶黎明老师在《概念辨析:提高议论文写作的分析能力》一文中所引用的“老实人不吃亏”这个例子,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浅显观点。
在课堂教学中提出这个观点时,立即就引发了学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学生反应之迅速出乎笔者意料,而学生的这一思维也为下面侧重于点题的教学打下基础。本话题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老实人”;二是“亏”。至于吃亏与否,虽然是论点中最吸引人眼球的,但实际上依赖于对这两个关键词的界定。因为无论是吃亏还是不吃亏,读者最关心的还是作者的论述是否有道理。如果落于俗套,论述无力,那怎么点题作用都不大。相反,如果能够在上述两个关键词上做好文章,文章就可以变得精彩起来。循着这样的思路去辨别与分析,点题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点题的效果也会愈发明显。
三、议论文点题,需要以概念之点带全面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容易将议论文写“散”,即论点与论据之间形不成密切的关系,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来看,这是立论有问题。而从文章的结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学生没有能够有效地以点题之概念来带动文章的全面。
一个概念既然在议论文中起了点题的作用,那就一定得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或者说要对整个文章中的论述有一点吸附作用,要让文章的论述紧紧围绕着论点来进行。无论是在文首,还是在文中、文尾点题,这一点是必须遵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