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电气专业论文

时间:2022-12-09 14:26:36

导语:在电气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电气专业论文

第1篇

一、电类课程理论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的首要任务应是使学生理解电类课程对其以后学习、工作的意义;其次,应结合电气专业所涉及的技术领域的发展、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表明所授电类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从观点,更从知识点的交叉来说明该门课程和电气专业其他后续课程的联系,进而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目的。1.电类课程的理论讲授。理论讲授是学生获取课程知识的最为主要的途径,也是学生建立该门课程知识体系能力的最重要的来源。通过三年来在数字电路课程的讲授经历发现,很多学生的前期电路理论知识薄弱,甚至对模拟电路中的相关知识及二极管、三极管的基本理论也不扎实,如果直接讲授课本知识,将难以取得效果。于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先将整个数字电路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进行区域划分,让学生了解该门课程所需要讲解的内容;然后再将本门课程所涉及到的前期的电路理论和模拟电路的知识也加入进去进行二次划分;同时在具体讲授所划分的每一个部分时,不仅给出此部分的知识点与本门课程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更给出电路理论和模拟电路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的体现。而限于自身单门课程讲授时间的限制,最后更是应针对性指出与本次课程知识相关的其他电学课程的知识点的章节,强调学生下课复习。笔者的这种讲授方法,在本校学生中有较大影响,学生普遍反应,虽然课程学习内容较多,学习任务较重,但学生接受起来也相对较为容易,效果也较好。2.电类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基于笔者的数字电路及电路理论相关教学经验,发现当前数字电路,教师更偏重EDA软件的教学;虽然EDA的发展使得可编程逻辑器件越来越流行,但电气专业的学生应该加重硬件电路的理论和实践的训练,先理论教授,然后再利用Spice相关软件进行仿真以使学生建立理论知识的联系,同时将电路知识形象化。以数字电路教学为例,具体做法是,课堂讲授时,从数字信号开始,逐步讲解门电路的具体组成形式(如TTL、CMOS门电路的构成形式以及相关理论分析),然后引入模块化的概念,以功能模块的形式来讲解整体功能性电路的构建形式,最后以具体的数字芯片来讲解芯片的构架、使用以及芯片与芯片连接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每一个部分,只要涉及到电路的组成形式,都要求学生使用Multisim或Pspice进行电路仿真,从而从基本的电路理论来了解电路中每一点的电流电压参量,进而完成整个电路的理解。而在扩展到芯片级别时,则采用系统电路仿真,从而使学生从关注单个元件的功能到关注器件功能,进而了解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实现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在完成上述的教学内容的教学后,针对每一部分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同时,辅以作业、答疑、课堂讨论以及软件仿真、实验等多种方法来对所讲授的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在讲授完所有部分的知识后,再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整体的系统性地串联回顾复习;这种讲授方法更容易降低甚至于消除学生对数字电路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在笔者的课堂上,只要是按照上述流程走下来的学生,一般都无需专门进行课前预习,即可掌握本门课程。

二、评价体系改革

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必然需要有配套的评价体系的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践中发现,实行多重考核制度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该评价方式具体为,课堂考勤占总评成绩的10%,作业占10%,课堂讨论(含小测验)占10%,实践作业(主要为仿真)占10%,期末考试占60%;三年来,学生听课认真程度和到课率均有大幅度提高,基本到课率一直维持在99%以上,学生也更重视课程的学习,课堂气氛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均有相当大的改善。电气专业电类课程的教学是一项艰巨工作,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注重将电类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指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结合教师的科研经验,给出所讲授的知识在实际研究和工作中的应用。最后,结合科学的评价体系必能使得学生良好地掌握各门电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不断引入思考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顺应时代和科学发展的需求,结合素质教育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作者:徐建 吴玉莹 单位:湖北省武汉轻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第2篇

(一)考核和评价体系的目的一般来说考核和评价体系的功能有四个:检测评价功能、导向与激励功能、诊断与反馈功能、提高预测功能。也就是说,通过该体系,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相应的改变,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内在动力,引导学生按照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通过学生的方方面面的表现预测学生的发展前景。学生本人通过该体系也可以更加清醒地对自己做出评价,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考核和评价体系现存的问题

1.考核形式单一。船舶电气专业培养的是针对船舶电气系统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除了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对实操能力进行考核,但现在的考核体系多应用开卷(含实操)和闭卷考试形式,期末考试分数一般占80%左右,平时成绩分数一般占20%左右。这样的考核体系一般适用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很难全面反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所以不再适用于现有的课程改革要求。

2.夸大分数的作用。旧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使学生以追求高分为目标,一学期下来似乎只是为了最后一次考试,导致学生平时学习不用工,都靠期末突击学习,无论是什么学科,考试前都是一顿死记硬背。这样的考核和评价体系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考核的结果严重偏离考核的初衷。

3.考核内容依附教材,存在局限性。考核内容未能考虑课程类型课程的专业目标定位、和课程的职业岗位需求,只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未能体现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未能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改革理念,其结果不利于职业素质的养成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

二、船舶电气专业课程考核和评价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

为培养出符合船舶电气岗位需要的复合技能型专业人才,建立符合高职高专职教精神的立体、开放式人才考核和评价体系是大势所趋。

(一)学校与社会的考核与评价相结合船舶电气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相结合的,为了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实操训练,校企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应该采用校内成绩考核和企业实操考核相结合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二)考核内容的转变———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考核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知识为本位的考核转变到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即考核内容上从单纯的理论知识考核转变到考查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上,把学生的作业、课程设计及期末考试等形式的考核转变到学生根据项目式教学内容所对应的职业能力上,即对学生的产品及项目开发成果等做出考核。

(三)考核目的的转变———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为了使学生从注重结果考核转变到注重过程考核,必须加大过程考核所占分值(建议占总分值6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进行过程考核之前一定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说明过程考核分哪几个阶段性考核,并注明考核内容及指标和分值,每个阶段的考核成绩公示,并要求没有通过该阶段考核的学生必须合格后(可以补修或重做)方能进入下一阶段的考核。过程考核的形式很多,比如作业、表现考核、实践性项目考核等,目的是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操作技能和学习效果等。过程考核没有通过的学生没资格进入结果(终结)考核阶段。结果考核要有所转变,将单一的笔试考试变换成多种考核形式,比如口试、实践操作、答辩等等;将单一对一个学生的考核转变为对一个协作团队的整体考核,使学生更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考核地点也可以转变为校内外相结合。

(四)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教师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课程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考核结果上不仅要体现教师的权威性,也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参与考核的机会,让学生在互评、自评中了解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并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

三、船舶电气专业课程考核和评价体系改革实施方案的配套设施

(一)必须要有过硬的教学团队专职教师除了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操能力,项目组织、指导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等等。所以要求一线专职教师到企业去实践,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并且要聘请行业专家、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将企业先进理念直接引到学校。

(二)建立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学校要有较强的校内实训基地,其虚拟工厂、车间可完成企业的生产仿真。我院在国家级骨干校建设期间加强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对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分别建设了船舶电站实训室、船舶电工工艺实训室、电机与电气控制实训室、船舶信号系统实训室、船舶通信与导航实训室、船舶电力拖动实训室、国防科工委电气及自动化实训中心等十三个实训室,大大增强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实力,现在校内实训基地除了为学生的校内实训提供充足的场所和工作条件外,还可承担一些社会考试、培训等,比如我市电工证的培训和考核由我系承担。

(三)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了满足船舶电气的人才培养目标,我系与渤船重工电装分厂紧密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与之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校外企业实训基地。该校外实训基地不仅能够承担船舶电气专业四门核心课程的现场教学,还能承担船舶电气自动化专项技能的训练,能够完成学生的校外实习、顶岗实习等,保障了船舶电气专业“以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产学交叉、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配套改革为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重视过程教学环节,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室、多媒体手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学相长,做到教中做,做中学。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灵活安排学生的校外实践环节。

第3篇

中等职业教育要求学校办学应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必须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其中。2010年5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了《意见》中就提到职业院校专业教育改革一定要紧紧围绕校企共建的原则,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与培养方案有机地融合和渗透,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行为的养成,实现与企业的有界到无界的跨越。因此,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中职专业教学改革中,构建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

2优秀企业文化融入电子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2.1促进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职业学校毕业生迅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特别是电子专业,其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方面均要求较高,如果没有长期的养成教育,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定位,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所以学校在专业教学模式建设中一定要多多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逐渐缩短与企业的距离,使学生入学后就能够了解、熟悉、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2.2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推进职教集团建设。实施“强强联合战略”,紧密依靠行业、企业联合办学,以品牌优势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形成长效机制。在电子产业领域大部分公司不是只做一个部分,都会做一些相关方面的开发。比如做芯片的公司也许会提供电路方面的支持,而一些做电路的公司通常会提供一些软件方面的支持。所有这些为电子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天时”,同时也为引企入校、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开辟了广阔前景。可以预见,校企双方的融合必定产生强强联手的规模效应。

2.3创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品牌的需要

职业学校因为一些自身的原因,同时社会上又对职业教育存有认识误区,使得社会的公众心中缺少职业学校的品牌概念。对于我们职业学校这既是个问题,但也是职业学校从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的大好机会。首先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凸显学校职业特色,不仅仅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师生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还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招生、就业工作。

3结合企业的需求调整中职学生电子专业教学模式

电子行业技术更新非常快,可学校的电子专业教育改革却动作缓慢。对于中职学生自身基础薄弱,加之学习能力欠缺,导致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必要的职业技能,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一出校门由于不能达到企业要求而被淘汰。

3.1加大实训基地建设

加快创新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开发建设3所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校内“电子专业”实训基地。创建与企业岗位对接的真实实训环境,完善专业实训软件的支撑,建设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以“模拟教学为纽带”的校内实训基地,推进校企深度融合,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合作机制。使学生能在学校里提前使用企业设备并基本掌握其操作要点,使其以后在企业里能“下得去”。

3.2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

加强与电子企业的互通与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了解当前电子专业技术前沿领域,提高业务能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创新意识强、教育理念新、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在设置电子专业课程时全程征求了合作企业专业人士的意见,使课程尽量地贴近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在课程中全面参考了企业的生产流程,使其以后在企业面前“用得上”。

4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电子专业改革内容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人才市场需要,完善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岗位、课程、双证”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4.1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搭建优秀企业融入专业建设平台

首先邀请行业劳模、企业人士和学校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办讲座,进行就业与创业教育,利用校园媒体广泛宣传,介绍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管理理念、道德准则等。其次通过“订单”培养的模式,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实习,融入到企业员工中,置身于企业生产第一线,切身感受企业文化。在教学模式方面大力创新,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仿真教学,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4.2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全方位和企业合作

将技能课程中的装配与制造的课程设置从教室转移到电子车间,把合作企业的产品作为本专业的实训作品来开展教学,还聘请工厂里的资深师傅,对学生进行现场加工工艺的教学指导。学生完成了作品,一方面完成了相应的学习进度,另一方面得到一定的报酬;当有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时,我们采取奖励制度;当学生中有表现突出的,我们就选他做小组领导,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导管理能力;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做到五合一。

4.3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

第4篇

这种强化实践教学的新的举措,适应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竞争意识,对综合素质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凭借自己在学校学到的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为社会奉献了他们应有的贡献。但还应该看到,实行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并非一帆风顺,在实施过程中尚存一些问题。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散慢、肤浅和随意。从面上看,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比较松散,实践过程衔接不紧,逻辑性也不强;实践过程中说闲话的、从事其它活动的有不少人,这种现象称就是“散”。从实践安排的内容上看,缺乏一定的深度,实践只在表面上打转转,对问题的本质触及不多,这种现象称就是“浅”。从实践参与的主客体来看,有比较大随意性:一是老师比较随意。有的教师治学不严,放松对学生日常教学管理,对各种不良现象不问不管,听之任之,管理、指导均不到位。二是学生随意。有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纪律约束,自由涣散,旷课、迟到经常发生。这种现象就是“随意”。“散”、“浅”“、随意”成了很多高校目前制约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对广东海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而言,前面这些问题虽然也有一点,但并不突出,该系专业教师都能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实践环节,珍惜每一次给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机会,甚至自己出钱找关系为学生联系实习,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该专业多年来一直缺乏实验条件,建设专业实验室投资较大,去生产单位也只能参观不能动手实践,这成了制约专业实训开展的主要原因。

3解决办法

3.1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实践环节教学过程

在认识上重视学校实践教学过程,这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实践教学需要相对的教学投入来保障,投入高,成本大,如果流于形式,不把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落到实处,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贻误了学生,还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3.2加强实际培训,提高指导老师技能实践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实践的效果,教师只有对指导的方法、实践的内容了如指掌,才能保证指导到位。目前很少有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因此需要组织实践教师进行培训,邀请专家开展讲座,提高指导教师的技能,除此之外,新、老教师之间还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老教师传帮带,新教师积极虚心学习,充分利用和发挥各自的优势,建设一支专业技能强,作风过硬的专兼职实践教师队伍。

3.3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实践教学工作量的比例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观念,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从事教学多年的老师都懂得,一个老师既要指导学生实践,还要保障学生安全,可谓是责任重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导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要保证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稳定,让老师安心工作,必须要有相应的物质制度措施,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4加强过程管理,进行必要的考核和监控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管理的方法和体制,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老师管理、现场管理;对实践教学实施情况实行督导和过程监控,并要清楚认识设备的危险性,告知学生,对实施效果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各种措施实施到位。我们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训采取指导教师责任制,这个专业特点是危险性较大,所以必须有安全责任到位的意识,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原则。

3.5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强化校校合作办学

校校合作办学方案随着社会进步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普通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必需和企业或者其它有实力的学校合作,校校合作是广东海洋大学办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实践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校校合作和产教结合作为学校办学重要性、必要性的趋势下,能为校-校联合办学带来一条新路,使全社会办学互助,节约型办学,共享型办学。这学期该校有3周的专业实训就采取了这个办法。选择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作为该校的合作学校,原因有三个,一是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是华南地区该专业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拥有一名院士和电气工程专业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二是费用较低,不出省路费节约,住宿在对方学校学生宿舍,住宿费用也低廉,对方学校收的实训费也在该校预算之内;三是地处广州,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利用实训间隙走访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因为从该校多年的就业数据统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90%以上的学生都在珠三角工作。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和要求,在对方学校安排了电气工程的三个实训内容,包括电力系统稳态和暂态的过程实训、电能计量和校核、综合自动化动态模拟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广东海洋大学均没有实训条件。学生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亲自动手体验电力系统主要生产环节的工作,实训结束后都表示这次实训真正是实训,不虚此行。

4结语

第5篇

关键词: 维修人员;优化配置;维修时间

中图分类号:E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83-020引言

有些岗位所需维修时间相对较小,每名维修人员可提供的维修时间远远大于此数值,因此,该岗位的任务可由其他相关或相近专业的人员兼职。基于这种考虑,本节进行人员配置优化研究。

1维修人员专业分析

维修人员因专业分工不同,有的可以从事多项工作,有的仅能承担本专业维修任务。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根据工作实践经验用一定的相关系数反映维修人员从事各种专业维修的能力。

记:yh1nk——第h种装备第l种岗位人员从事第n种装备第k种专业工作时的平均相关系数。具体如表1所示。

2人员配置优化模型

以往的研究方法大多是通过维修专业转换确定某一专业人员是否能够减少,而对于整个维修组织究竟能够减少多少人员配备,减少那些专业的人员更优,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算法,难以达到使维修人员配置数量最少,效果最佳的目的。本节在维修专业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维修人员优化模型,在满足维修需求的情况下,使维修人员配置数量最少。

各专业所需人员数量N■■及其标准人员数量Nnk(所需人员数量N■■向上取整)为已知。标准人员数量Nnk与所需人员数量N■■的相差部分可通过维修人员相关系数转换为其它专业的维修人员,最后综合考虑维修机构的人员配备。

第h种装备第l种岗位人员完成本岗位维修后,从事第n种装备第k种专业的可转换人员数量为mh1nk=(Nnk-N*nk)yh1nk(1)

其它所有岗位人员从事第n种装备第k种专业的可转换人员数量为mnk=■■mh1nk(2)

记:

nnk──第n种装备第k类专业的所需人员的余数,如N*nk=1.3,则nnk=0.3;

Znk──其它所有岗位人员从事第n种装备第k种专业工作时的相关系数。

Znk=■(3)

Znk>1时,第n种装备第k种专业不能少配一个标准维修人员。Znk?燮1时,第n种装备第k种专业可以少配一个标准维修人员。当出现多个专业维修人员的Znk?燮1时,则Znk最小值所对应的第n种装备第k种专业优先少配一个标准维修人员。

以此类推,■■Znk?燮1,则式中所涉及到的专业均可少配一个标准维修人员。同理,当出现多个专业维修人员的■■Znk?燮1时,则选择■■Znk最小值所对应的专业均少配一个标准维修人员。把此时的配置策略作为新的配置策略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所有的■■Znk>1为止。

3模型举例

例:战时修理营各专业所需人员数量和应配备的标准人员数量如下表所示。求经优化后可减少几个维修人员,减少那些专业的维修人员。

解:根据表1,由式(1)和(2)得

(1)所有维修人员进行考虑

m发底盘=0.6755,m发制配=0.6710,m发电气=0.5630

m运底盘=1.6403,m运制配=1.5720,m运电气=1.2802

由式(3)得

Z发底盘=■=■=1.084>1

Z发制配=■=■=0.921<1

Z发电气=■=■=0.577<1

Z运底盘=■=■=0.278<1

Z运制配=■=■=0.137<1

Z运电气=■=■=0.105<1

Z运电气=0.105最小,因此,运输车电气专业优先少配一个标准维修人员。

(2)在此基础上,对其余专业进行计算,重复上面步骤,得

m发制配2=0.6710,m运电气2=1.2038

Z发制配+Z运电气=■+■=0.9210+0.1121>1

m发电气2=0.3930,m运电气2=0.8752

Z发电气+Z运电气=■+■=0.8270+0.1543=0.9813<1

m运底盘=1.2078,m运电气=0.9538

Z运底盘+Z运电气=■+■=0.3775+0.1415=0.519<1

m运制配=1.0530,m运电气=0.8882

Z运制配+Z运电气=■+■=0.2051+0.1520=0.3571<1

Z运制配+Z运电气=0.3571<1最小,因此,运输车电气专业和运输车制配专业优先少配一个标准维修人员。

(3)在此基础上,对其余专业进行计算,重复上面步骤,得

m发电气=0.3930,m运制配=0.7830,m运电气=0.4832

Z发电气+Z运制配+Z运电气=■+■+■=1.3823>1

m运底盘=0.6590,m运制配=0.6178,m运电气=0.5618

Z运底盘+Z运制配+Z运电气=■+■+■=1.2819>1

Z发电气+Z运制配+Z运电气>1,Z运底盘+Z运制配+Z运电气>1,因此,在运输车电气专业和运输车制配专业少配一个标准维修人员的情况下,无法再优化人员配置。

由以上求解可知:六个专业配置标准人数,发射车底盘专业、发射车制配专业、发射车电气专业和运输车底盘专业四个专业人员完成本岗位维修后,从事运输车电气专业和运输车制配专业,运输车电气专业和运输车制配专业可少配一个标准维修人员。即优化结果为配置发射车底盘专业2人、发射车制配专业1人、发射车电气专业1人和运输车底盘专业1人。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维修人员专业进行分析,建立了战时维修人员配置优化模型。通过实例分析,对模型和算法进行了验证,为战时部队确定各维修专业人员数量提供了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余高达,黄成林.战役装备保障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584-594.

[2]耿斌.复杂武器装备的维修人力预测[D].军械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0:14-39.

[3]王恺.联合作战通用装备维修人员优化配置研究.军械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D].2008.

第6篇

电气工程是个相当重要的工程,在一个新项目开始后,作为电气专业技术人员,应该认真准备并组织好电气图纸会审工作,不能走过场、应付了事,要认真审图,把影响工程质量及使用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尽量在会审时解决。电气专业技术人员的质量控制方面,施工前的质量控制不能只停留在按图施工的水平,要全面熟悉设计图纸,努力并善于发现图纸中的不足,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对业主而言是维护其利益,对自己也是提高。

由于全国各地的安装定额均不尽相同,对已完成的分项工作及时报验,同时进行工程量计量以便支付工程进度款,未经报验的分项工程不能作为工程进度款申请的内容。电气专业技术人员应注意,报验的分项工作必须真正完成后才可计量工程量,比如灯具安装分项,内容应包括线路绝缘测试及灯具试亮工作,如果只安装完,未测试绝缘或未试灯,均不能进行计量或支付全部款额。严格遵守现场签证的原则和程序,避免因签证引起纠纷。这就要求一定要全面熟悉施工方与业主(总包商)签定的合同内容,比如合同价内是否已包括了要办签证的项目,合同中对单价、取费的规定,是否有让利(下浮)的规定等。

电气专业技术人员的安全管理方面临时用电系统一般应采用TN-S供电系统。它是把工作零线N和专用保护线PE在总供电电源处严格分开的供电系统,也称三相五线制。它的优点是正常情况下PE专用保护线上无电流,此线专门承接故障电流,确保其保护装置动作。

由于近几年兴起的建筑智能化设计,尚无全面的国家级规范和标准,仅有个别子系统的规范和一些地方规范。尽管强电各系统的技术已比较成熟,但电气设备、材料及元件种类繁多,并且还在不断改进、更新换代,要想全面掌握各种电气产品的性能,不经过一定的努力、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是很难做到的。要及时跟上建筑智能化的发展,掌握各系统的技术状况,知道哪些是成熟的、可应用于工程中。智能建筑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工程,而且在技术和应用上发展很快,投资比例不断提高,电气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发展动态以充实自己,深入了解和掌握各种建筑智能化系统和产品的技术性能、投资情况、投入使用后的效果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作为电气专业技术人员,应该认真准备并组织好电气图纸会审工作,不能走过场、应付了事,要认真审图,把影响工程质量及使用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尽量在会审时解决。现在是市场经济,从事工程设计的单位大都人员流动性大,加之有的单位设计项目多,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各专业之间缺乏沟通,图纸中“打架”、不一致的地方多等等,这些问题如不及早提出、处理,影响的不仅是工程质量,还会因返工而影响工程进度、造价,甚至引起纠纷。

第7篇

【关键词】高职;电气专业;实践能力

1前言

实践能力是电气工程专业必备的技能,也是未来学生就业的基础,因此在高职教学中,只有不断渗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从主观上带动学生学习,进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结合,这不但为学生就业机率提供保证,也是未来工业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2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现状与发展趋势

高职电气专业工程教学,本就是以为社会提供电气工业人才为教学目的展开的,因此当学生走出校门时,不只头脑中要具备专业电气知识,工程实践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学校只有不断加强工程实践,开展更多的实验活动,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当我们提到工程实践能力时,也许很多人认为就是单纯的实验操作,这种认知,首先就是错误的,工程实践能力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教学概念,不但包括图纸设计、造价预算、工程施工、技术研发还包括一切与之相连的社会概念,例如环境背景、市场经济、社会政策、法律条文等等,所以说高职学校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只是单纯的手动实验,教师在设计课程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现代工业发展技术,进行相应的实践设计,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得到的工程实践能力,是环境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合作意识、质量意识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适应各种社会环境的冲击,成为真正大时代中,国家电气建设的技能人才。从我国现行的高职教学体制分析,工程实践能力是教学中所忽视的部分,因此在高职电气专业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多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做起来却无从下手,这就说明学校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不相对应[1]。学生的实践能力薄弱,正反应出当下高职教学的现状,首先是学校实验经费不足,很多高职院校的实验设备老旧,实验环境无法满足电气教学实验操作,这是学生理论与实践跟不上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实习环节存在问题,学生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对工厂的基本设施运作不了解,只是通过单一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论文实现课堂探究,这往往会让学生脱离社会实际问题,致使学生缺乏对社会环境的了解,无法适应工作运作。为适应社会的人才发展趋势,在未来高职电气专业教学中,教育学者以构三个“一体”为教学目标。首先是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为一体,其次是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为一体,最后是科研探究与业务学习为一体,使培养出的学生具备综合性和智能性等特点,不但具备优秀的工程实践能力,还具备先进的工程实践意识,是符合社会高端经济建设的工程技术人才。

3高职电气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浅析

3.1构建分层式实验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是通过不同教学内容组合而成,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学体系的核心,是高职电气专业教学有效的教学方案设计思路,这不但体现课程实施的优越性,也能够为学生就业提供职业服务,高职电气专业是以实验为课程体系的教学,因此在进行实验课程时,只有将教学体系划分层次,才能实现实验课程的效率性[2]。在笔者看来实验教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基础训练实验,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了解电气实验的基本内容,例如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实验数据的整合分析,实验结果的测量预算,掌握基本的电工电子技术,让学生在工程实验了解的基础上,学会严谨的实验态度。其次是提高性实验,这一阶段教学,主要是考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让学生根据电路功能特点,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实现一些简单的数字电子技术与模拟电子技术的功能测试,增强学生对于电气专业的知识认知。最后是设计性实验,这也是最高端的电气专业实验,例如利用Multsim设计电路时,学生不但要具备基本的电路知识,还要拥有独特的设计思维,同时具备计算机软件操作技能,根据市场化需求与先进的电子工业技术,完成电气功能实现,这就是未来国际化市场需求的人才技能,所以说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可以让学生通过逐层递进的方式,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2整合校内外资源,发挥实践优势

积极探索与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构建,学校可以与企业组建科学研究中心,将企业的产品开发项目渗透到学校中来,学生自行组建项目工程团队,实现校内外基地的有效融合,不但能以实践促学习,也可以利用学生的智慧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高职电气教学的目的[3]。同时学校也可以安排一些低年级学生进行企业参观,并且可以参与一些实践生产过程,从而了解一些基本设备工具,与当下的科技开发和新型技术应用。使学生尽早对未来就业环境有所了解,进而树立学生自身的职业理想。并且学校也可以与企业共同举办一些工程设计竞赛,从中寻找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而挖掘一些潜在的电气人才,学校利用企业环境资源,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能力教学,企业通过学校的人类资源,为科研发展挖掘后备人才,双方互惠互利,实现资源共享,这不但可以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平台,也会为企业高新技术研究提供力量。

3.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考核

实行多元化形式考核,改变传统单一的学分制度,构建可操作的工程实践考核体系,从根本入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定期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核,但对于考核结果一定要量化判定,简单说就是考核标准可以分化为一定的量化指标,从而客观定量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考核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其次是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列入毕业考核分数中,这其中可以包括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实践态度等等,全面客观的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一定的评课,研讨会等,通过座谈会的方式掌握学生对考核的想法,将学生的意见进行评价调整,实现真正的民主化考核,实践证明,这种考核制度,是对教学的及时反馈,因此也更受学生欢迎。

4结语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的电气专业教学,因此可以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未来就业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只是从我国目前的高职电气教学分析,教学观念和制度还存在一些弊端,致使在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上,无法取得新的收获。因此只有社会各界都提高对高职院校的工程实践能力意识,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韩亮,刘瑞君.电气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3).

[2]肖宁珍.加强中职电气专业实践教育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思考[J].河南建材,2014(03).

第8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课程;杂志会

作者简介:李孜(1972-),女,河北邢台人,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上海 20009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5-0061-02

电气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电气理论为核心,在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以高技术、高素质、高能力培养和训练为手段,使毕业生既具有系统集成的能力也有某一方向研究开发水平,为毕业生广泛的就业范围打造坚实的基础。电气工程专业教育一直都是我国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现阶段正是我国深化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创新性技术人才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参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各高校都在加快推进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电气工程教育是理工科大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需求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视野开阔和一定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缺乏国际竞争能力,电气专业大学生尤其凸显专业素质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本文结合上海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实际存在的问题,讨论电气教育改革的几个具体方面。[1-3]

我校电气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生们在前两年完成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约占总学分的60%。从大学三年级起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在大四的下半年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实习,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样的培养计划从表面上看合情合理,然而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从专业特点来看,发现我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平衡;毕业设计时间过短,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致使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空洞,论文答辩如同虚设等弊病。这或许也是其他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或多或少存在的问题。本文中,以本校的一些实际情况为例具体分析了上述问题的具体表现,并提出几点改革建议。[4]

一、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设有电气工程专业的理工科大学,尤其是普通高校的专业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一直存在诸多不合理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强弱电失衡

以我校为例,专业课中涉及强电方面的课程,如电机与电器、电力拖动等共有8门必修和选修课。而涉及单板机、编程软件、仿真软件、计算机应用等弱电、语言类课程部分共有22门。与专业课配套的实验课当然也有将近1∶3的设置偏重。这就导致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常常感觉自己应该属于计算机系而非电气工程系。

2.课程内容陈旧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教育应当与时俱进。可是从电气专业课程列表上,除了新增的软件工具、编程语言,很难看出与10年前有什么不同。实验课的内容与设备也未能有大的改观。近10年的新兴电力电子新技术很少出现在培养计划中。这就势必导致学生知识陈腐,目光短浅,更谈不上什么创新能力。

比如,20年前,大学的实验课中,实际焊接装配环节是制作一台便携收音机。利用设计好的印刷板,学生只是将元件正确焊接就可以了。而现在该课程仍然是完全相同的内容。其实,只是简单把设计好的印刷板改为只有焊孔的面包板,学生自己考虑元件的排列与布线也能提高该实验课的意义。所以每年更新实验课的内容,从小的方面做些必要的改进是十分简便且有效的。

3.毕业设计时间相对较短

日本与欧美的本科教育中,学生有一年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而我国大多数是一学期。实际细算下来只有14周的时间。如果去掉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2~3周,基本上只有10周左右。而学分却占了14分,相当于4~7门课程。在这短短的10周内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总体质量可想而知是很难令人满意的。这也就导致多数毕业设计选择了仿真、编程、建模这种简单利用电脑软件就可完成的工作,使电气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甚至分不清电阻和二极管,不知道选择元件考虑耐压,设计没有余量概念等这样的可悲现象。

二、几点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亟待解决的问题,参照国外高校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1.合理删减、增设专业课程

(1)删减“鸡肋”课程。具有如下特点的课程是可有可无的,可以考虑删减:本专业特色不大相符;理论性太强,学生兴趣较小;没有试验条件,只能纸上谈兵且与就业需求关系不大。比如,我校有一门“过程控制”课程,不但无法进行实验,而且选用的教材中的实例全都是化工行业中反应炉温度控制、配方管理等。该门课程对本专业的培养意义不大,学生也不愿选修,可以删去。

(2)增大强电课程的比例。强电领域的课程多年来一直以电机与拖动为主。然而,近年兴起的一些新的高电压大功率技术是很有必要加入课程列表的。例如“脉冲等离子的发生与应用”,在日本、美国、德国是很普通的一门课程。早在该技术刚在日本本土兴起不久就进入了本科和硕士的培养计划。还有涵盖高电压大电路的测量、冲击电压的发生以及沿面放电技术的“高电压工程”,本应是不可或缺的,却迟迟未出现在学生的课表中。所以,精选优秀的强电教材,合理配置强弱课程使之达到平衡,方可凸显电气工程专业特色。

(3)开设新技术专题。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立时进行了组划分,如强电课程组、控制课程组等。此外,有必要建立一个特别的课程组,专门介绍近期本领域的新发展。该组课程的上课形式也可以进行大的改变。在此有必要借鉴日本杂志会的模式。该课程是日本很多大学本科生的必修课,课程内容是自选本领域近两年内发表在本领域顶尖级国际杂志上的文章,认真阅读、翻译、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作出一份报告,在全系大会上汇报。由其他同学根据文章介绍的清晰程度、报告设计质量、语言流畅程度,仪态等作出评分。这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很全面。从学生的角度,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锻炼。

(4)开设现场课堂。将部分课程或某课程的一部分教学开设到车间现场不失为一个一举多得的办法。和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聘用这些企业中的资深工程师兼任教师,现场演示、场地参观、实地操作等,都是提高、加深理论知识的有效手段。也可以将现场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阶段、操作等制成录像教学片。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企业挖掘人才,提高招聘员工的质量。

2.鼓励编著系统的课程讲义

在授课中往往会发现,很多教学用书的内容并非全部适合本课程。经常发现甲书上有两章,乙书上有三章,而丙书的实例非常好。然而由于种种限制和教学的要求,只得选择一本,从而很容易使该课程出现缺陷。此时,编著课程讲义就显得十分必要,将所需的各部分知识融合形成一种非正式出版的印刷物,仅限于本校课程传授。这样不仅更有利于本课程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且大大降低了学生购买参考书的成本,一举两得。根据各校的情况可将编著技术教师们的工作量纳入考核,相信会大大改善教学质量。

3.合理整合资源并延长毕业设计时间

很多专业课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和研究生队伍。所以,各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实验室。然而,本科生只有在最后的毕业设计阶段才有机会利用到这些资源,这其实是很大的浪费。所以,建议实验课程与各位老师的实验室资源紧密结合,使实验课与科研项目、各类新课题紧密结合,既丰富了课程内容也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有利于改善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

毕业设计的时间适当地延长是十分必要的。充分利用各位老师的实验平台资源将毕业设计改为一年是可行的。从大四开始进行毕业设计不一定要压缩总学分。可以参照自己导师的建议、课题的需要以及对课题初步了解后,通过所需知识补修来选择课程。课余时间参加研究课题探讨、实验、查阅书籍文献。另外,延长时间也可以让学生更安心地学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因为参与较多的课题项目和掌握了更多的实际应用技术,在就业方面就会增强自信心,提高找到满意工作的效率。

4.加强信息交流与反馈

高校基本上都要提前半年的时间制订新一届本科生的培养计划。各系采取的基本办法是在上一届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商讨需要修改与更新的部分。这类的商讨会议往往并非全体授课教师参加,而结果大多是微调整,一些基层老师的意见得不到重视,更不要说征求学生们的意见与想法,这就导致了培养计划很难有突破性的调整和改进。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与老师构成了主体,一线教师对某些课程的感受、选修该课程的学生的意见是不容忽视。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一个信息来源就是已毕业学生。他们的信息对培养计划的改进更加有意义。步入工作岗位和继续读研深造的学生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初在本科学校中如果能多学习一些某某方面的知识就好了。对此类信息进行整理不难发现什么是需要调整和改进的。所以,加强一线教师、选课学生、已毕业学生的信息交流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在这方面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追踪,及时交流,得到信息,继而应用于培养计划的改革。

工程教育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其中教学改革首当其冲。合理改革专业课的设置,增强信息交流,紧跟实际需求,方可更加突出专业特色,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为社会提供理论知识扎实全面、领悟力高、动手应用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剑敏,李燕,周颖越,等.高校本科工程教育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1,(30).

[2]朴雪涛,林群.高等师范教育理念变革的基本任务[J].湖北社会科学,2002,(4).

第9篇

论文摘要:针对船舶行业和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直面船舶电气专业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快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产学研结合,实施分段达标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

辽宁省职业教育振兴计划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一定要以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历史机遇为契机,紧紧围绕“两大基地(六大行业)”和“三大产业”的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和重点投入等措施,加大专业改革与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培养高级技能型和中级实用型人才,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人力支持。但是,无论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域形势看,还是从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行业形势看,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瓶颈。2008年春,我们在省内进行调研,发现辽宁船舶业技术工人队伍突出存在结构性供求失衡问题以及高职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问题。为此本文针对船舶电气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现状,提出系列改革措施。

一、杜会摇求调查结果及分析

2008年春,我们对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等10多个船舶及配套企业就毕业生质量、适应岗位能力、工作表现以及未来发展对人才需求信息及岗位要求等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以下问题:

1、辽宁船舶工业企业急需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能型人才,技术工人队伍突出存在结构性供求失衡问题

2006年我院船舶工程技术(船舶电气技术)毕业生88人,各造船企业报我院需求270人;2007年我院船舶工程技术(船舶电气技术)毕业生200人,各造船企业报我院需求580人,供需比例大致在1:3左右。通过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信息及岗位要求等进行调查,发现今后企业需求专业人才每年会有20%以上的增长。部分企业船舶电气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情况见图1.

2、高职教育理念偏颇

通过座谈反映,高职学院存在普通教育“压缩型”人才的培养理念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许多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未完全摆脱旧模式的案臼,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缺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或多或少存在“三多三轻”的倾向,即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技能;重学科体系完整,轻工作岗位实际需要;重教师的中心地位,轻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培养。

3、课程内容体系陈旧

一些具有现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如大型成品油轮等高科技、高附加值船型的开发和制造,以及大批船用各种先进设备的开发和更新换代,在专业课程及教材内容上都未见体现。据企业主管部门领导和负责人反映,目前的教材与企业的应用技术发展有近2/3基本适应,尚有1/3多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据对高职毕业生、在读生以及教师、企业人教部门负责人问卷调查反映,认为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比较合理、基本可以的各占44%,不够合理的占12%。据对教师及企业人教部门主管同志问卷调查反映,认为教材改革比较好的占38%,一般化的占49%,比较差的占13%。

4、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

通过对在读生、毕业生的座谈发现,他们都厌倦教师的条文式说教,都希望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呆板模式中解放出来。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问卷调查显示: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做得好的占36%,一般化的占52%,差的占12%。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做得好的占38%,一般化的占53%,差的占9%。组织形式多样比赛活动,做得好的占41%,一般化的占49%,差的占10% 耐心帮助、以诚待人,做得好的占36%,一般化的占53%,差的占11%。

5、教育教学质量还有差距

对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巧个方面评价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看出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二、我院近两年船舶电气技术专业生源情况

2006年我院船舶工程技术(船舶电气技术)在辽宁省招生计划89人,辽宁省录取最低分为399分,当年辽宁省录取分数线为320分;2007年我院船舶工程技术(船舶电气技术)在辽宁省招生计划177人,辽宁省录取最低分为383分,当年辽宁省录取分数线为318分。这几年我院一志愿录取率都是100%。生源充足,素质较高,该专业实现了以高质量就业带动高质量招生,以高质量招生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好基础,以高质量教育教学为提高就业率和提高就业层次创造条件的良险循环。

三、实施船舶电气专业教学改革

1、专业建设与改革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针对船舶行业和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我院在专业设置上突出船舶行业特色,以船舶电气专业为主线,坚持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并举,宽窄专业并存,在船舶电气系原有主干专业的基础上开发新专业,如在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开发出电力系统自动化等专业。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船舶行业的职业岗位(岗位群),我们进行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分析船舶电气各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岗位群)所必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131"(一主线三体系一途径)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一条主线,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三个体系,以产学结合为一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各相关专业均采用“2.5+0.5”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的前两年半主要完成基础理论学习,并在实训基地仿真模拟的职业环境中得到职业能力的基本训练;最后半年到校外实习基地和各相关造船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进行顶岗实习,受到实际技能练。

人才培养模式以基础理论的“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构建理论教学体系;以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课外教育安排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相融合和适应的素质教育体系。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要求紧密结合,根据各专业特点,多数专业实现了“双(多)证制”。

3、产学研结合

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是指学校和企业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市场开发项目的合作,学校主要提供智力和人力资源,企业主要提供项目的投资和管理,双方都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共同努力,并用签定协议的形式来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企业和高校携手合作开拓市场,企业为教学实践提供市场环境的平台,高校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企业利用设备等资源,最终使合作双方互惠双赢。把专业教学和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学、生产、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产业、以生产促教改、以产业反哺教学的良性机制,使学生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发展成为学院的鲜明办学特色。派教师到生产一线锻炼,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形式建立产学合作机制。努力搞好校办企业,提高办学效益。校办企业是学校产学结合的重要基地,搞好校办企业,不仅是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教学场所。

4、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在开展重点课程建设的同时开展专业课程群和精品课程建设,理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综合课程建设。重点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考试模式的改革;加强教材建设,积极推进立体化教材建设,包括文字教材、电子教材、多媒体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等。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群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理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建立以仿真模拟职业真实环境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使学生得到实务训练和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改革实验实训管理体制,优化教学资源,利用实践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时间,在课外时间开放实验实训教室,形成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5、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实施分段达标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分段达标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一般是,第一年,让学生共同接受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能力培养。第二年开始,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志愿分成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几个班级,分别由不同专业的教师按层次、专业分组进行辅导,使教学、实验、实习、考核、考证、奖励配套进行。这种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便于实施,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条件,提高实习训练的有效性。

四、教学改革要注意的问题

1,培养目标要充实

在船舶电气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应明确“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还必须注意增加竞争意识的培养和创造思维的培养,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全面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另外,还应体现使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升人高一层次院校继续深造的目标要求。

2、课程设置与教学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增开相关课程,使相近的专业相互渗透。如在船舶专业中增开现代通讯技术课程,在通讯专业增开船舶电站课程等;在自动化专业基础上,派生出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等。同时,增加适应市场需求且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选修课,如就业指导、普通话、公关礼仪、书法等课程,利于学生的职业转换。在教学计划中,调整课时,增加选修课时或利用课外活动课落实上述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实用性、先进性。从综合职业能力的需要来确定教育内容的深度和范围。要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删减那些繁琐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偏深的理论分析,压缩专业理论课时,增加反映时代特点的新技术新内容,聘请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到校进行实用技术讲座。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