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5 17:19:32
导语:在电机学课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实训设备陈旧,实训和理论相脱节
目前,我院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训设备由于资金短缺,使用的仍然是十几年前购置的设备。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原有的实训设备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脱节。
1.2理论教学时间和实训教学时间比例、关系密切度安排不合理
受教学大纲规定所限,“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时较少,但是课程内容信息量涵盖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既要完成该课程的基本理论教学,又要在实训中更好地运用本课程的相关知识,无形中就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传统教学模式下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在实践中甚至不知道如何下手,以致于不能完成练习任务,没有很好地把理论和实训的课时时间安排紧密结合。
1.3教考分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采用期末考试理论统一闭卷考试,学生就等着期末考试前一段时间任课教师给画画范围,临时抱佛脚,背一下,就能及格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平时上课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帮助。
2“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整合教材,降低理论教学难度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无论采用哪本教材都会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为教材是静态的,理论性太强,概念、公式、原理都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劲。为降低理论教学难度,笔者首先对教材进行整合,把教材按照所讲内容分为强电和弱电,各占一个学期时间进行讲述。其次,在保证课程重、难点清晰明了的情况下,尽量保证照顾到高职学生的特点,使课程内容更加简单化:尽量去弱化不实用又难学的器件内部结构知识,重点放在电路的外特性及其应用上;删除一些烦琐的理论推导,对一些公式、定律直接给出结果,便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保证课程内容前后连贯的前提下,调整课程内容安排次序,删除后续课程重复的内容和添加对后续课程有用而教材中又缺少的内容。
2.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兴趣导入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对该课程绪论部分的教学,绪论课结束后通常会用2个课时的时间带领学生们参观该课程所用的所有实训室,让学生身临其境,自由提问,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第二,情境教学法。在课程教授过程中,笔者通常会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比如让学生结合家庭用电,计算一下电费的问题。讲到放大电路的时候,结合多媒体上自带的麦克风,讲述电路的放大原理,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拥有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点,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并且可以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再加上配上逼真的音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
2.3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现有教学大纲安排,“电工电子技术”现有的实验课课时少,内容多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增加一些设计性的实验,减少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和实训室沟通,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后,成立了电学开放式实验室,学生可以带着问题随时到实验室,或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或进行一些创新性的实验,这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热情和主动性。另外,笔者还建议学生们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比如开展一些电子小制作、电路板的焊接、小家电的维修等,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语
【论文摘要】:论述了目前高职学校对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项目教学的有关思考,从项目教学实施的必要性、应用的现状以及具体的应用过程和优点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新的教学模式,力争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着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职业能力。
一、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
目前很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体会到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很难完全直接用到他们的工作中,为什么呢?我认为传统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专业课程。《会计电算化》是财会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对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说,更应该注重其实践性教学,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中应得到了广泛应用。
2、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实践动手能力,是高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职教育的最大优势。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中应得到广泛的应用。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职业教育中,传统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自学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尤其是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学策略,借此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深入的学习。正确实施项目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并能够自觉地学习并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作业,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项目教学应用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在专业课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职业能力,确保职校毕业生按市场岗位要求零距离就业的有效途经,其应用已成为大势所趋。但在教师的实施过程中仍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1、项目教学实践教材不尽合理
目前现成的会计电算化经济业务项目教学用书在教学中极少见到,教学中使用的软件文档也仅仅只提供了一些非教学内容的说明书。因此,设计一套完整的、适于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的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但这对于会计电算化教师来说又是极繁重、精细的工作。
2、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虽然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任务中包含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蕴含了学习者需要的能力训练要求。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掌握知识点与技能点。这种任务驱动教学,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但对学科的知识体系掌握较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3、项目教学受社会等级考试的制约
目前各所高职院校都参加各省组织的会计电算化等级考试,并且已经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地承认。但这类考试均属于水平考试,考试的范围和专业需求及社会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有的考试内容狭窄,技术水平落后,但各所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通过率,制定了与等级考试相关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并以此来衡量教学,这就制约了项目教学的开展。
三、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取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呢?通过对学生实施完项目教学后,总结出项目任务的确定非常关键,项目任务最好具有这样的特点:1、学生完成一个项目要具备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2、具体要根据学生特点和知识点的难易确定。3、项目要与实际工作或生活相关,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完成该项目的兴趣,有成就感。
举例:模拟企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经济业务资料完成最后报表数据的输出,并通过上机实验不断修改完善,最后要求学生提交项目设计的纸质打印文稿、电子文稿、运行项目所产生的账套以及报表备份数据等。具体的项目实施,用学生以前学过的会计知识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来完成从初始化工作到最后财务报表的输出。一个完整的项目教学模块分以下阶段进行:(一)、明确项目任务。
项目设计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和需要,自由组合,3~5人为一组,自行分工,成立组织以进行管理,以会计人员的心态进行建帐。首先进行初始化的设置(设置系统参数、设置科目、建立各种账簿文件、定义各种辅助核算、定义报表以及录入各种余额数据或者是发生额数据等)。然后输入凭证(当月发生的经济业务资料)并审核;最后
报表的输出。
(二)、制定完成项目计划。
各小组分工合作制定完成这个项目的计划以及时间安排
(三)、实施计划
各组开始自己动手实施计划,老师参与其中。刚开始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提出了很多问题,对于少数人提出的简单问题个别进行辅导,并注意收集学生提出的有共性的问题,然后集中进行讲授。
(四)、检查评估完成情况。
当项目实施结束后要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评出成绩,更是为了改良项目,以便应用。虽然成功完成任务的学生不是太多,但讨论很热烈,完成的很有成就感,没完成的很不服气,仍在不懈的努力
四、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优点
在以上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2、改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变为以项目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学习,而是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巩固。
3、改传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汲取并探索,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完成项目的同时,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能动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考核方式上,主要改革就是改变“期末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这样的传统方式,结合独立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到课率差的现状,让“平时成绩=平时成绩+考勤成绩”,这样“期末成绩=平时成绩+考勤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按照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实践要求较高的特点考勤成绩占10%,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其中考勤成绩可要求学生按时上下课,并认真听讲即可得满分,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改善到课率低这样的现状,其中平时成绩可分为两部分,平时作业占10%和实验占20%,作业要求学生认真独立完成。实验可参考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以及实验考试三个部分来打分。
2教学方法改革
(1)改变传统教师直接讲新内容的方式,可以在每节课开始,先写出本节课要解决的所有问题,按照问题来讲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卡诺图化简时,可先提几个问题:①什么是最小项?②卡诺图的结构?③逻辑函数和卡诺图的关系?④用卡诺图如何化简表达式以及卡诺图化简规则?在讲课中可一步一步逐渐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卡诺图化简逻辑表达式。
(2)因为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主要以分析和设计两部分为主,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中就可以让学生逐步建立设计思维,可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开始,例如最初可让设计一个判断输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的逻辑电路,4-6个人分为一组,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最后要求每组说明自己的设计思路,并比较每种设计的优劣点。这样可逐步设计计数器、秒表计时器等等。当然在此过程中,为防止个别学生偷懒,可在每组说明自己的设计思路时,要求每位同学只说一个部分。
(3)传统的教学手法主要用黑板讲授,但是数字电子技术这门课有大量的电路,像集成芯片的内部电路图,需花费大量时间画图,而且这种教学手法单一,很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随着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在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当然多媒体教学也有弊端,幻灯片放映过快,没有黑板讲述思路清晰,所以我们可以在以多媒体讲课为主的情况下,采用黑板辅助的教学方式。这样既节省大量教学时间,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实验教学部分需要降低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设计性实验内容,为增加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度,可增加实验考试部分,可在实验开始时告诉学生将会进行实验考试,实验考试内容就在所有做过的实验中,到时抽签决定做那个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独自做实验的积极性。
3结束语
1.中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衔接存在的突出问题。
会计类专业由于办学成本低,会计人才社会需求旺盛,各职业院校基本上均开设了此类专业。《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在中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均安排了较多课时。且在编制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标准和选用教材时,中职、高职是各自为政,没有进行有效沟通,造成中职、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没有体现能力递进和有效衔接。中职对口学生认为高职讲授的内容中职已学,内容重复,学习兴趣不浓;而高职老师则认为中职对口学生在中职掌握的会计电算化技能似懂非懂,加大了教学难度。
2.中高职课程教学衔接不畅的原因。
(1)没有制定统一的中职、高职专业和课程教学标准。当前中、高职教育体制仍不完善,缺乏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制定适应中职、高职各专业教学标准及相应课程标准,对于中职、高职教学缺乏全盘规划,仅仅靠中职学校或高职院校自身进行教学改革还远远不能达到中高职衔接的目标。可喜的是,湖南省2013年8月已组织制定会计等25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主干课程教学标准及技能考核标准,但高职相应专业目前仅在国家层面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从内容看停留在宏观层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从国家宏观层面的要求,具体制定各专业中职和高职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技能考核标准等教学指导方案。(2)大部分高职院校未能针对中职对口生单独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大部分的生源是普通高中的学生,少量的是中职对口升学学生。从省内调研情况来看,除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少数几个老牌的财经商贸类高职院外,其他高职院均是普通高中、职业中专招收学生混合编班,未单独编制中职对口学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于职高学生在班级人数中不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标准和授课计划时往往以普高学生为出发点,对接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科目考核标准,零起点设置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这一点是造成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衔接的思路
1.准确定位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和人才需求定位,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职主要培养一线经验型技能型人才,其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认知、收银业务、登账、简单经济业务的核算(手工、电算两种手段)等;高职主要培养一线策略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是对经济业务职业判断能力、复杂经济业务核算、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财务预算与决策、财务报表分析等。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中职着重在于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点钞、制单登账、电算操作等专业技能;而高职着重于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业务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强调“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上的衔接。
2.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开发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重点。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发应对接会计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和具体要求,根据中职、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的不同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重新整合会计电算化课程在中、高职的教学内容,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中职主要侧重于账务处理系统、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UFO报表系统,以适用于小型企业的用友T3财务软件应用开发教学模块。高职侧重于财务业务一体化综合运用,在账务处理各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应收、应付、购销存系统,以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用友U8财务软件开发教学模块。3.基于能力递进、直线式与螺旋式相结合衔接中高职教学内容。依据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以能力递进为主线,采用直线式衔接与螺旋式衔接相结合的方式衔接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直线式是指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在中职到高职阶段不重复,在逻辑上形成一条前后联系的直线;螺旋式是指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部分内容中、高职重复出现,但职业认知广度逐渐扩大和深度逐渐加深。直接式衔接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螺旋式衔接则顺应学生认知特点,符合学生学习规律。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衔接的实施方案
1.会计职业岗位群调研。
依据调查情况,各个行业、企业对不同层次会计人员的技能要求是不同的,会计主要职业岗位群归纳为收银员、出纳员、会计员和会计主管四大岗位。基层会计人才注重基础技能的操作,中高层会计人才更注重财务预算、内部控制、财务分析和会计管理能力以及税务筹划能力。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为收银员、出纳员、会计员,从事基础核算等基础岗位,其技能要求相对简单,强调理论够用,会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并兼做文员,侧重于基本技能和专业单项技能,专业单项技能包括运用手工和电算两种手段进行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填制与审核、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初级会计师,充分胜任会计职业各岗位能力的人才,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侧重于拓宽知识面和会计职业岗位系统技能训练必需的技能包括会计具体岗位技能(如出纳、会计、主办会计、成本核算、办税员、助理审计、信息化管理、理财)等。
2.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衔接设想。
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为中小公司的收银员、出纳员、基层会计核算员等,其职业能力要求是具有相应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基础实务操作能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为工商业、服务业、事业单位等各个行业的出纳、一般会计岗位、税务会计,有了一定经验后可能成为企业的会计主管。其职业能力要求是:具备较强的会计核算能力和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分析、处理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等。根据中、高职毕业生不同的培养规格和就业去向,对中高职关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设想如下:中职以用友T3财务软件应用为主,对接会计从业资格证职业认证标准;高职以用友U8财务软件应用为主,对接用友ERP信息化工程师职业认证标准。
四、开发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是关键
一、《电路基础》课程教学的两种基本取向
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电路基础课程教学现有两种基本的取向。其一,传递取向。传递取向是通过传递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学生主要的任务是接受并主动地内化知识,用知识的多少来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好的教学效果意味着比较有效的知识传递。其二,实践取向。实践取向认为教学应该是不断增长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化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向学生授受知识,而是通过创造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的建构和意义的赋予,理解知识的意义,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传递取向还是实践取向的教学,知识都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但是,怎样进行知识教学?知识教学的意义和目的何在?两种取向的教学遵循着不同的理念和实践。传递取向的教学认为知识是可以传递的,并认为知识是教学的起点也是终点,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的对象。传授知识的主要方法是讲授,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方法是记忆和练习。无论是“精讲精练”还是“变式练习”,改进教学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更有效的传递和掌握知识。传递取向教学认为知识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知识的传递和掌握,促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心智技能得到发展和提升。实践取向认为教学应立足于知识的建构和意义的赋予;教与学的起点不应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来自于实际生产生活的,对学生来说没有现成的程序步骤可以解决的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才是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建构知识和理解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建构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电路问题。
从笔者多年《电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经验出发,更加倾向于实践取向的电路课程教学。《电路基础》课程是高职理工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为专业课学习和学生的发展做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素养的准备,需要的是学生能利用知识解决实际电路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单凭记忆记住了知识,而没有理解,那么这样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仍然是没有意义的。既不能用来解决问题,也不能带来理智上的进步。实践取向教学以问题解决过程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显然,对于电路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加有效。
二、实践取向的《电路基础》课程问题解决教学及其设计
1.确定实践性教学目标
确定实践性教学目标是实践取向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面对学习主题,教师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值得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才能对症设计出更有价值的学习活动;学生只有明确“需要理解和学会什么”才不会对问题所带来的丰富的学习活动感到无所适从。实践性目标主要不是用于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是用来描述学生在特定的问题解决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旨在引导学生“经历”、“体验”和“探索”,获得丰富的解决电路问题的经验。例如,在“叠加原理”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目标可以包含:解释“生活中的叠加”、“数学中的叠加”原理,假设出“可能在电路中适用的叠加方法”;根据假设,确定实验方案,通过实践探索问题的答案;通过数据分析推演出结果的合理性;描述和总结问题解决过程,理解电路中的叠加原理,拓展和建构知识。可以说,实践性目标本质上是一种过程性目标、表现性目标。作为一种过程性目标,实践性目标是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是教学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作为一种表现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应关注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一个真实的实践任务中,理解和建构活动一般经历直观性理解、经验性理解、模型化理解、具体化理解等相互关联的阶段。另外,在确定实践性目标时,还应关注《电路基础》课程的内容、思想方法和特殊的表达形式。
2.选择生成性问题
在实践取向的教学中,学生的理解通常产生于问题,但问题是否具有生成性对于维持并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理解十分重要。所谓生成性问题是指能够引导学生的理解持续深入地发展,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跃迁的问题。如“家里灯泡突然不亮了”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可以生成“欧姆定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由生成性问题产生的新问题可以是同一主题下维度上的拓展,也可以是不同主题间形式上的类比。生成性问题应包含丰富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能够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概念框架,使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是当前情境的体验和理解,还能学到适应环境、处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基于实践任务的生成性问题的选择应基于问题的真实性,应具有动手操作和思维活动二重性,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要能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电路基础课程中的一些核心原理、基本概念、重要的思想方法等等。因此,在电路基础课程教学中要思考哪些内容和知识点是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的。
3.设计实践性活动
设计实践性活动的目标在于将问题或任务转变为可以操作的活动,帮助学生自然地理解和建构知识。在电路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一般包括实物操作、虚拟仿真实验、形式化运演等几种类型。实物操作和虚拟仿真实验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可以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丰富的“感觉映像”。形式化运演借助于抽象、类比、归纳、联想等手段理解建构知识。其中形式化运演是理解和应用的高级阶段。实践取向的教学通过创设具体的、可操作的理解性活动,使置身于其中的学生相互影响、自觉地思维与行动。值得提出的是,首先,实践取向的教学不是以某种认知标准来表征学生学习客观知识或事实的过程,而是以基于学生个体实践活动的意图、行动和反思的互动。因此,实践性活动的主题指向应是在真实任务中参与认知活动的个人。其次,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应满足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需要。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应考虑到学生在理解和认知上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选择符合自己认知方式和发展水平的参与方式,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认知水平上的提高。再次,设计实践性活动时还应建构以学习者共同体、概念学习交流和知识建构共同体为特征的互动学习的平台。
Motors Teaching Research and Reform for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QU Wentai, LIU Yihua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100)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motor teaching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echnical innovations, motor development, student jobs and teaching disjointed and other issues, in term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simulation and multimedia animation, teaching experiments, the students do research. Combined research feedback, courseware students by making notes, strengthen teaching reform simulation and animation teaching demonstration, laboratory open and so on.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reform program to facilitate the student's course of study,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llows students to learn the "motor" course is no longer difficult emotions, but also makes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of the students has been improved, making good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 motor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courseware notes; simulation and animation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0 引言
在当前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大学教育如何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是摆在我们学校,尤其是地方性学校面前的重大课题。电机学是电气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人才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走访宁波地区多家工业企业,发现企业界非常需要能够掌握现代电机的基础知识,能从工程实际出发,设计电器产品和系统的电机类人才。然而,我校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并未能满足宁波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主要表现在,虽然经过四年的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但学生的知识仍然停留在书本上,缺乏电机学的工程概念,面临电机工程设计问题往往不知从何入手,不知道关键的环节在哪里,难于胜任工程设计任务。这种情况在整个宁波高校的电气工程专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在于我们的教学体系的设计,另一方面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缺乏工程观念的教学和训练。因此,我们需要从教学体系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工程观念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进行改进,提出相应的对策。
电机学是学生由微积分、大学物理、电路等理论课程转向专业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特点为理论性强,抽象概念多,公式推导多,理论计算多,涉及多场耦合。学生普遍反映电机学太过抽象难懂,多数有厌学的心理。
本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电机学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例如教学中用电子课件效果;课堂讲授的内容是否引起学生兴趣;学生对学习电机学还有哪些方面的要求;实验室的实验情况等。通过对调查问卷的进一步分析和电机学发展的需要,提出通过制作学生课件笔记、加强仿真动画演示、实验室开放等措施,对电机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 问卷调查分析
针对电机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学生反映等,对学校206名学过电机学的学生做了调研,抽出几个典型问题作出分析,得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电子课件讲课效果调查。由图1所示,通过学生对电子课件的反映,电子课件授课的优点为:信息量大,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通过加入FLASH动画等有吸引力的方式,使得学生注意力集中,更加投入;板书清晰,没有黑板板书的反光现象。存在的问题:讲得太快,学生思维跟不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2)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情况调查。列出两个调查问题,一个是电机学课程中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程度的调查,如图2所示;第二个是生活中遇到的电机相关问题通过电机学课程的学习是否能得到满意的解决?如图3所示。
由于电机学的理论性和工程性都很强,学生对电机学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图2、图3为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做了一些调研,结果表明学生将电学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学生在应用电机学课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有很大的问题。这是电机学下一步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
(3)对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条件的调查。对“你觉得学校的实验室开放时间能满足你的需要吗?”和“你觉得实验室的设备满足你的学习需求吗?”两个问题的调查情况。由图4可知,学校的实验室开放时间受到一定的约束,使得很多学生没有能够有足够的实验机会。实验室设备的集成化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设备的维护不及时也给学生的实验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在学校的实验设备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有待于完善。根据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得出在电机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电子课件讲得过快,缺乏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脱节太大;实验室设备损坏以及开发时间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相关探索。
(4)教学方法与学习的方法调研。针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列出了两个问题,多个选项,如图5和图6所示。
2 教学方法的探索,根据调查所了解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方法
(1)制作一套学生用的课件笔记,辅助学生学习。课件笔记是针对学生的课件记录,主要是改革以前电子课件的不足。给学生的辅助课件笔记将包含上课用课件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简单电机的仿真方法、典型例题、考试模拟等。在一定的程度上设计推理部分,给学生提供锻炼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机会。
(2)进一步加强学生利用仿真软件学习。对于电机学而言,很多的CAD仿真软件可以提供仿真学习。例如:matlab、Ansoft, Proteus等软件能够帮助同学们设计出想要的电路,也可以验证学生的想法,对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很大作用。当然也要充分认识到仿真都是在理想情况下进行的,要解决实际的问题还要结合实物的实验。
(3)将书上的内容与实际联系起来。电机学本身是一门基础课,它在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例如:电风扇、电动车等。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对电机学产生一种亲切感,让学生动手搭建出几样简单的实物。通过行之有效的课程设计就可以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调节。电机实验可采用电机开放式结构,对电机各模块可自(下转第145页)(上接第81页)由组装,以便学生对电机结构、磁路以及运行原理有更深的理解。设备维护要及时,不能影响学生的实验教学。学校给老师和学生配好各种实验设备,给老师和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验室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实现开放性实验教学。
3 结束语
关键词:电机系列;课程群;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066-02
《电机与拖动》和《电机学》课程是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面向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1],该课程群在这两个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对于所学过的基础课程中很多相关的知识点,起到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的作用,另―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能力和训练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后续深入学习自动控制系统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该课程群的特点,改革和优化教学内容,利用课堂上的理论讲授、课后的实验教学、实践动手环节、模型演示以及专题讨论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该课程群的重要性
目前,高等教育的任务着眼于人才的培养,将培养出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为第一要素,故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2]。在我国高校的教学体系中,专业技术课程是联系学生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提高学生对后续相关的专业课程的理解并对专业课程的掌握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3]。因此,作为高等工科院校而言,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的教学模式与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毕业质量,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
电机系列课程群是高等院校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虽然该课程群和电路课程都属于专业基础课,但两者的特点迥异,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性强、与工程实际衔接紧密,因此学习本课程对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分析问题能力,以及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包含的理论基础知识面较广,涉及到前期所学过的物理、电路、高等数学等多门学科,需要这些课程的相关知识来支撑,具有一定的逻辑严密性。
二、采取的相关措施
(一)显现电机课程群的特点,突出习题例题精讲
对于初学电机课程群的学生而言,当在不了解课程群的性质和特点的情况下,就会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考虑问题的突破口上或思维方式上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尤其表现在平时的学生作业中,部分学生只抓住了所学公式中的数学关系,而不能通过公式中的符号真正理解到它们所表征的实际物理本质,为了让这些学生尽快了解该课程群的性质,帮助学生较熟练地掌握电机课程群的解题方法及技巧,在课堂上任课教师所选用的习题都是在长期的电机课程群教学实践和经验中提炼和总结而来,包含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电机课程群的所有基本内容,题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部分题目存在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同时深入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有的题目不但包含了基础知识,同时反映了电机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在内容的体系安排上,注意到内容的衔接性,指明每一章内容的重点知识,对主要内容进行细致的分类、归纳和总结。解题方法具有一般通用性的同时还具有典型意义,学生通过对这些精选习题的讨论,对公式、解题方法的理解上升到对电机课程群问题物理本质的理解,这是一个质和量的飞跃,需要任课教师下狠功夫才能达到该要求。
(二)加强电机模型室的建设
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学习电机课程,缺少对其内部结构的直观认识,这直接影响到电机课程的理论教学水平,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在原有基础上,经过课程组老师的共同努力,电机模型室更具规模和水平,收集的模型及实物也更加全面,增加了部分微特电机和控制电机,还有相当数量的零部件,有的还能反映现代电机技术成就及发展趋势,部分电机可供学生自行拆装。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再是“单一型”人才,而是具有能够独立思考、有创造性思维能力、锐意进取、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开拓型”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提高人才质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1.上好绪论课。在教学中,上好绪论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学生接触电机课程群是从绪论开始的,绪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为什么学习该门课程;学习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学好该门课程,即学习方法的介绍。最后介绍一些学习经验,促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搞好启发式教学。教学是互动的,避免传统的教师“填鸭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教学非常重要。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来安排教学内容,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将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紧密衔接、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不怕出错,敢于质疑一切,也就是采取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思维,做到一边讲,一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推论的理由,最后把学生所得的结论和方法逐个进行点评。启发式教学中,要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回答问题,不怕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启发时机和启发技巧的运用非常关键,做得好,能够真正起到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近年来,我们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敢于质疑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3.课堂上开展探讨式教学。在教学中进行课堂上的知识探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反应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电机课程群比较抽象,所以在完成每一个章节或一些重点、难点内容的授课之后,就需要进行相应的习题课或讨论课,以利于学生多方位的理解,最终得以攻克难关,掌握这些重点难点内容。师生间多方面交流,相互探讨,各抒己见,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并从中了解到每个学生对于本课程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以便在教学中,抓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和理解能力弱的学生,带动中间学生,共同进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同时鼓励学生打破书本、老师的局限,提出和探讨某些问题与异于书本上的新的解决方法。
4.开发系列多媒体课件。电机系列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在长期电机实践中逐步积累开发完成的,包括交流绕组磁动势演示课件、电机学难点学习课件、电机学课堂教学PPT课件。这些课件主要以高精度的矢量图形、二维和三位动画的形式展示了电机学中的抽象概念以及电机的结构,弥补了教材展现形式单一的不足,对于电机这门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
5.实验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2000年以来,学校重新建设了电机及其控制实验室,全部更新了原有的电机设备,新研制了能反映教学内容和特点的变压器、直流电机、异步电机、同步电机以及控制电机等多种新式机组,采用了大量高性能、智能化、现代测试系统和设备,研制了水平一流的电机多功能综合实验台。新建实验室包括实验室、实验教学讨论与交流室、电机教学模型室三个部分。
教学实习是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重视强化教学实习的质量和效果,与国内规模、水平均一流的希玛集团(胡家庙电机厂)等建立了稳定、良好的教学实习基地关系。我校实习队表现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参加实习的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6.注重学生特长的培养。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分别开辟了电机维修、设计制作、合作实验研究、专业外语著作翻译、理论专题研究及论文撰写等多个方向组,供其选择,以利于学生特长的培养。如电机维修组:这部分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在分析问题时比较困难,但其动手能力特别强,擅长于动手操作,主要培养其以后从事电气设备的维护与维修,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发挥他们的特长;实验研究组:这部分同学不但理论基础厚实,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他们可以对于电机课程现有的实验方法进行相应的改进,新实验方法的提出对于他们的理论研究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组织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加强对实验的学习研究和改进。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套“因材施教、教学互动、学以致用”的教学新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虚拟化教学资源平台在自动化专业课程群中的应用,建立全覆盖的“课堂理论教学、虚拟演示、课后网络化互动”的教学新方法;建立一套“理论教学、科研项目、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新流程,形成科研与教学互动的长效机制,推动学生尽早尽快参与科研项目、加入科研团队,提高学生“学、研、用”能力,使其能快速适应现代工业的需要。
青年教师在完成随堂听课环节后,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备课教案,并提出试讲申请,经考查后安排试讲。通过试讲后,报请学院并需通过学院组织的试讲。若未能通过试讲,则应继续进行教学培训,直到通过试讲。鼓励和积极创造机会帮助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了解和掌握国外电机学科发展的动态,学习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提升教师水平。
三、取得的效果
自2009年试用该教学方法以来,学生成绩稳步提高,《电机课程》班级平均成绩由原先的62分逐步提升至目前的74分左右,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同时,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计划中,充分结合本学科特点和优势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将课内外教学有机结合,设置课外学分,在创新基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做法取得很好的成效,鼓励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在本学科相关国内外的各类大赛中均取得显著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自主学习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31-02
引言
2001年开始,教育部开展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关于把“大学英语改革作为整个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的精神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各大高校从教学理念和实践方面做了深刻的思考,加大了改革力度,如实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努力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2006年3月教育部委托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联络办公室,对全国50多所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情况进行考察调研,并形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报告称,“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正处在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进程之中,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大部分试点院校经过两年多的教改实验论证效果较好,规模进一步扩大。各高等学校应根据自身地条件和学生情况,设计出适合本校情况的基于单机或局域网以及校园网的多媒体听说教学模式,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听说教学和训练。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981年Henri Holec在论文《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中初次使用了自主学习这一术语,使其受到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他将自主学习定义为,“能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并进一步解释所谓负责自己的学习实际上就是指承担以下责任: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过程以及对学习进行评估。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国内外的语言学者们对自主学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希望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为了更好地推进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基于自主学习理论提出了七项举措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
2 课程建设实施的现状与问题
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实施是在分级教学的背景下进行的。2006年上海电机学院开始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实施分级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由原来的自然班教学改为分级教学,即把不同英语程度的学生按照英语成绩重新分为A班(快班)和B班(普通班),各班级在教学要求、教学难度、教学进度等方面有所不同。在分级教学实施的6年来,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以提高全校的公共英语成绩和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首先,师资和团队建设方面:大学英语本科教学团队中,现任主讲教师31人,其中教授0人,副教授5人,讲师人26,助教0人。目前在读博士2人,硕士生25人,本科4人。男女比例大约是1:4。由此可以看出,整个师资队伍在高职称和高学历方面比较薄弱。此外,目前全校共有108个班级的英语教学任务,在基本上每个教师负责3-4个班级的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还需要大量的外聘教师来完成全校的大学英语授课任务.
其次,授课时间方面:由于上海电机学院定位成技术应用型院校,所以教学进度中每个学期都会安排2-3周作为学生的实训周,让学生进行本专业的实践训练。而分级教学采用模块时间授课,在限定的模块里所有学生同时上英语课,这就会与个别班级的实训周相冲突,所以就会出现学生实训期间英语课缺课的现象。
再次,学生英语水平方面:目前每个班级外地学生和上海本地学生的比例大概是1:1。上海本地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相对偏好。而外地学生由于地域差异,他们的听力口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在给学生布置课堂任务和课外作业的选择上也很有难度。
3 课程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3.1 师资队伍建设
【论文摘要】数学建模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对在培养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高等学校开展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作了一些探讨。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建本科院校将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我们称这类普通高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高教法中对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有明确的规定:“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方法及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从这一规定看,我国工科专业培养的其实都是应用型人才,但从培养目标的内涵上说,可分为三类:
一为工程研究型人才。主要由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培养,其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将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换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人才。
二为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由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其培养目标是:能在生产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属于使研究开发的成果转化为产品的人才。定位为技术工程师。
三为技能应用型人才。主要由高职类院校培养。其特点为:突出应用性、实践性,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海电机学院是2004年9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 在原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其定位在培养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型院校。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这就要求他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不断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兴趣和能力。数学建模是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是启迪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培养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1 数学建模的发展历程
近几十年来,数学迅速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渗透,在工程技术、经济建设及金融管理等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很多情况下起着举足轻重,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可以实现的关键技术——数学技术,并已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数学方法解决各类问题或实施数学技术,首先要求将所考虑的问题数学化,即通过对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关系或规律,将之构建成一个数学问题,再利用计算机进行解决,这就是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日益显示其关键的作用,并已成为现代应用数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为培养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国外较早地经常举办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1989年我国大学生开始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从1992年开始,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每年主办一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至今已经举办了16届,参赛队伍每年都不断增长,在竞赛过程中,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提交了不少出色的答卷,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参赛队伍,同时,有力地促进了高等院校的数学教学改革,充分显示了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强大生命力。举办大学数模竞赛,已造成一种氛围,推动了培养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工作。
2 数学建模在创新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数学建模是对人的数学知识,实际知识的拥有量和灵活运用程度,逻辑推理能力,直觉、想象和洞察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等的全面检验,最能反映出创新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年的工科大学毕业生是科技战线的生力军,他们要出科技成果,并且“千方百计促进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数学建模能力对他们是必不可少的。
数学建模是对传统教育的一个挑战,它强调怎样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工具来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参加数学模型的研究,参加全国大学生建模竞赛,是将以前的“做练习”改为现在的“做问题”,将生活变成数学,将问题实际解决。数学建模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学生时代的第一次科研训练,是一个向实际负责的任务书,是对学生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的锻炼与挑战。基于以上的重要性,许多高校对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越来越重视,我校也不例外。
3 提高我校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具体措施
为了提高我校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我们可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溶入数学建模,并开设创新系列课程:数学建模系列课程。系列课程中除设置了数学建模理论课外,还设置数学建模实验课、数学建模集训和数学建模竞赛等任选课。
(1)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高等数学是工科大学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学习其它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必要基础课程,无论学生和教师都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从工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各专业教学序列上讲,高等数学处于龙头地位,它不但对后续课程产生影响,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产生深刻、持久的影响,因此,有着其它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在的高等数学教材,多数只注重理论和计算,对应用性不够重视,即使有个别的应用也是限于较少的物理方面的简单应用。很多高年级大学生和已毕业的大学生都有这样的认识:高等数学很重要,但很枯燥,学了半天除了知道能在物理上应用外,不知道还能有什么用,但又不得不学。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不明确、缺少自觉学习的动力。归于一点,就是学生不知道学了高等数学有什么用。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高等数学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很茫然,但高等数学又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因此,很多学生都是怀着不得不学的态度来学习高等数学的,缺乏自觉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大胆改革,让学生明白高等数学除了在物理上应用以外,还有很多用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无时无刻充满着数学,只是你没有认识它,不知道该怎样用它。由于数学建模中的例子来源于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使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思想无所不能。让学生切实领悟到高等数学课程与实际问题以及专业课学习的紧密联系。在额定课时内,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内容讲授前提下,教师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需要,有目的的挑选、设计和重点细致的讲解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数学模型,如电气专业的学生,对引力、流量、环流量、通量与散度、梯度场应是重点,机械类专业应偏重在变力沿直线作功、转动惯量、付里叶级数上。这样就会使学生既获得了数学建模的基本训练,又调动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2)在全校开设数学建模公选课:继本科生高等数学、工程数学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育和训练综合能力在全校开设数学建模公选课。通过具体实例引入使学生掌握数学建模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类型。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并能进入一个实际操作的状态。通过数学模型有关的概念、特征的学习和数学模型应用实例的介绍,培养学生双向翻译能力,数学推导计算和简化分析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能力;培养学生联想、洞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全校开设数学建模实验公选课,加强数学建模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和科学计算能力:数学建模实验是将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知识结合起来,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问题的一门方法实验课;是继本科生在掌握了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数学建模理论部分等基本数学理论和基本建模方法后,使用主流数学软件,通过较其它流行语言更为方便的计算机编程求解众多领域数学建模问题的计算机实践课。通过数学建模实验课的学习,可使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其它专业知识很好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强调利用计算机及各种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受益面。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给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提供强有力的方法论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开设数学建模集训课:在数学建模理论、数学实验课结束后,开设数学建模集训课。针对数学建模竞赛从数学模型理论到计算机能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的要求,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层次、深度,补充相关知识。通过数学模型有关知识、方法的学习和数学模型应用实例的介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参加一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提高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集体参与的系统工程。作为高等学校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针对当前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深入探析。随着上海电机学院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而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深入发展、及时充实新内容,将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参考文献
[1] 夏建国.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2006,(06).
[2] 李大潜.将数学思想融入到数学主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