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美国电影文化论文

时间:2022-08-09 22:28:09

导语:在美国电影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美国电影文化论文

第1篇

电影工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精神与物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国家的电影作品所传递的伦理思想、意识形态都会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研究好莱坞电影作品之中的伦理意识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具代表性的好莱坞作品按照类型可以分为:科幻片、喜剧片、西部片、歌舞片、犯罪片、言情片、战争片、、灾难片、恐怖片、动画片等。而美国伦理文化意识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结构中的支柱部分,并且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壮大,这也正是其他国家电影无法超越好莱坞电影的根源。

二、科幻片重点阐述救世情怀的

基督教与神学伦理

在西方国家之中,美国是一个宗教性色彩比较浓烈的国家。20世纪至今,美国共经历了基督教的两次复兴,由此能够看出宗教思想对美国的影响。文化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相互融合、互为参照的。在美国,神学就是他们一如既往所追求的文化形式。美国的基督教为了将这样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就采用大众传媒和传统文化手段进行传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好莱坞科幻电影,更是将宗教神学主义运用得入木三分。在很多具有影响力的好莱坞科幻电影中都会加入基督耶稣的英雄形象,作品中所阐述的基督教的原型就是美国犹太人对基督教文化的一种反映。其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宗教旨在拯救人类,只有宗教才是人类的救世主,这无疑是在强化美国精神和神学理论的形态意识。

好莱坞科幻系列经典之作当属《黑客帝国》《地球停转日》及《超人》。这三部作品的主角都映射出了基督耶稣的救世主形象。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在剧情编写方面,三部作品都与基督耶稣的传说互相衬托。制作于1951年的《地球停转之日》,该作品主要描写来自外星球的柯腊图降落到了美国华盛顿,希望人类停止核试验,减少对大气的破坏。而科学家却没人听从他善意的提醒,甚至向其开火,试图将它杀害。剧情中柯腊图的形象就是基督耶稣的真实写照,他宽容、理性的性格特质与追求物质的现代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摄制于1978年的好莱坞作品《超人》与《地球停转日》相比则稍有不同,《超人》中所描述的基督剧情更具有指向性,且尤其清晰。甚至可以说《超人》的整个故事情节就是耶稣故事的一个转换。接受了残酷训练之后的淳朴少年克拉克蜕变为拥有神奇力量的强大超人,就如同经历过约波河洗礼之后的木匠耶稣蜕变为人类的救世主基督一样。克拉克的形象与耶稣的形象几乎完全一致。再来看1999年摄制的好莱坞电影《黑客帝国》,剧中的主人公就是能够随意游走在现实与虚幻世界之间的弥赛亚。作品之中的智能人将人类所生存的真实世界摧毁,人类只能流离失所,在这种苦难环境之下,人们内心深处只相信弥赛亚是拯救人类的第一人。而1999年以后,电脑3D视觉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延续着之前科幻片的制作道路,继《星球大战》之后,好莱坞一年基本就能够完成一部科幻片的制作,比如作品《星河战队》《指环王》《独立日》《黑客帝国》等。《星球大战》的整个故事情节充斥着浓重的、如同史诗一般的基督教的神秘救世色彩,纵使该作品运用了非常酷炫的科幻特效,也无法掩盖它的伦理特质。在好莱坞电影中,美国伦理文化意识现象被不断深入,尤其是在电影《指环王》中,这样的伦理特质可以说被演绎得更为精彩绝伦。

三、儿童片重点阐述

无法磨灭的纯真与友爱

好莱坞迪士尼所出产的儿童片更是吸引了不同年龄阶段的观影者,并收获了非常好的评价。憨态可掬的卡通人物,仅仅从作品海报上就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童真。

在1930年的时候,迪士尼动画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到了1990年,迪士尼卡通片跨入了第二个黄金时期,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比如《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狮子王》《冰河世纪》等。而在这一系列的佳片之中最受欢迎的应该就是《海底总动员》。该片主要描写的是在一片蔚蓝的大海之中,鱼爸爸不惜长途跋涉地寻找着自己的儿子尼莫,途中遇到了热情帮忙的朵莉,鱼爸爸通过重重阻挠与残酷的考验,最后与自己的儿子团聚。各种性格鲜明的角色让整个作品充满了温情。

将人性的感情光辉植入到儿童片作品之中,是美国伦理文化意识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比如动画电影《精灵鼠小弟》,该作品将小老鼠的形象拟人化,赋予小老鼠斯图尔特非常人性化的光辉,斯图尔特从被影迷认识开始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近期,儿童剧作品更是为银幕献上了不少的佳作,比如《野外历险》《冰河世纪2》《怪兽屋》《篱笆墙外》《别惹蚂蚁》《加菲猫2》等,均获得了不俗的票房业绩。友爱与纯真是全世界所有人内心最柔软之处,美好的向往不仅是儿童,成人的内心也同样会有这样的情愫,这也许就是儿童片受欢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四、言情片重点阐述家庭与爱情的神圣

亲情、友情、爱情是人一生的主题,这些情感最容易触动人类敏感的内心。在好莱坞电影中,言情片所占的比重相当高。电影剧情也会随着主人公情感的跌宕起伏出现戏剧化的转折,而男女主角的任何一个情绪都可能会感染观影者,并与他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言情电影往往宣传和表达的都是一些非常美好的感情和事物,并且能够给社会和家庭以积极、正面的引导,所以其非常具有观众缘。

在1980年以后,好莱坞作品《克雷默夫妇》运用煽情的表述方式,将家庭破碎后所产生的夺子之战描述得感人至深。该片播出之后被称为首部最能赚取眼泪的作品。此后也出现了一系列有关亲情的温情与隔膜的成功作品,比如《金色池塘》《普通人》及《母女情深》。在80年代,类似题材的作品几乎成为银幕作品的主要发展趋势。

比较早的经典爱情作品:《罗马假日》《魂断蓝桥》《卡萨布兰卡》《乱世佳人》等堪称言情电影的鼻祖,这些作品至今再看也非常容易让人为之动容。这一系列的影片所展示出来的爱情是纯真美好的。主人公们都不屈于现实,并在久经考验后终成眷属。从1990年开始言情片仍旧延续着对于美好爱情的讴歌。《当哈利遇上莎莉》《人鬼情未了》《天使之城》《西雅图未眠夜》都赚取了观影者大把的眼泪。那个时期出现了一部风靡至今的大作《泰坦尼克号》。该作品不知影响了多少人的爱情观,每每提到这部作品笔者都是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说,至今该作品仍然是笔者内心深处最向往的童话,“与子携手、至死不渝”的爱情观也成为少男少女心中不朽的信仰。在男主角说出:“无论如何也要答应我,必须活下去!”笔者也曾几度潸然泪下。虽然该作品是以悲剧结尾,但美好、忠贞、纯洁、神圣的爱情仿佛才刚刚开始。如果说人们因为《泰坦尼克号》没有大团圆结局而感到惋惜,那么《美味情缘》《K歌情人》《曼哈顿女佣》《诺丁山》《倒霉爱神》等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这些电影都是通过幽默、浪漫的基调融合真挚的人生哲理,向人们传递一种温馨式的幸福与美好。

五、灾难片重点阐述人与自然

需要和谐共处及生命的伟大灾难片可以说是好莱坞作品中气势最宏伟之作,其所涉及的角度非常丰富,并希望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人们传递一种正能量的信息。近年来因为环境的恶化、全球变暖、冰川融化、雾霾、海啸等原因使得灾难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好莱坞所制作的灾难片画面真实,让观影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灾难片所传递出的科技伦理、生命伦理都是现代人们内心深处所渴望的理念。有研究者这样说过:好莱坞的灾难片将现代生态状况与生态忧患思想根植于作品之中,让广大的观影者感同身受的同时,产生强烈的共鸣。

1970年以后,被人们所熟知的《大白鲨》《大地震》得到了全球观影者的推崇,受到了广大电影爱好者的欢迎。此后的《狂蟒之灾》《天崩地裂》《龙卷风》《空中危机》《侏罗纪公园》《水深火热》等一系列灾难题材的作品,通过各种极其真实的场面让观众对于未来生活担忧不已,并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好莱坞的灾难性题材作品可以分为“人为型”与“自然型”两种。所有灾难电影所体现的人类在对抗灾难时所展现出来的能力是非常薄弱的。编剧在制作作品的时候很明显地考虑到了生态环境的危机,同时将这种危机意识贯穿于剧中,通过真实而紧张的剧情让观众产生前所未有的认同感,但这类电影所要传达的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

《后天》是好莱坞作品之中极为震撼的一部作品,该作品通过地球气候的灾变使观影者对未来的生活产生强烈的担忧,虽然事实上这样的灾变发生的概率非常低,但是却无法影响人们对作品中环境恶化的深思。人们将这种从电影中获得的感悟付之于行动,不但更加注重对生存环境的保护,而且能够以身作则,起到正面的带头作用。同样还有一些科技色彩比较浓重的灾难片,比如《深度撞击》《绝世天劫》《未来水世界》等,这样一系列影片具备一些深度思想,这些思想包括伦理与理性的抉择问题,不过都是以宣扬积极、正面的思想为核心。

六、结语

第2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1

一、引言

简?奥斯汀的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讲述的是十八世纪末期至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乡村生活的人情世故。这一文学作品的理论研究很多,主要包括从情感态度,婚姻观,语言艺术,女性主义,比较研究等方面,其中跨媒介研究成为了近年来《傲慢与偏见》研究的新视角,笔者能搜到的国内此类研究论文有50多篇,这为本研究提供了素材,但这些论文中着眼于英美文化研究的论文数量有限,本文着眼于文化视角,采用对比分析法,集同类研究成果之所长,对英美两个电影版本进行了多维度比较,目的在于探讨此类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文化价值。

二、英、美版《傲慢与偏见》文化差异

小说《傲慢与偏见》说中人物刻画鲜明,故事情节荡气回肠,给予了读者无限的联想空间。自问世以来,广泛受到了国际电影人的青睐,1938年至2005年至今,作品被多个国家翻拍成了不同的电影版本,其中以美国好莱坞和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的版本最受关注。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过程本身属于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作品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同时我们看到了英美文化差异。

1.故事场景设置

美国好莱坞于1940年拍摄的《傲慢与偏见》取景于繁华的商业都市,以衣帽店作为开场背景,美国城市繁华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在街道上匆匆行走的行人都是美国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文明的标志。英国广播公司于2005年拍摄的电影取景地多为英国庄园。庄园内部陈设的壁炉、地毯、古老的家具、油画将英伦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英国版电影将故事置放于乡镇田园景致中。突显了英式庄园文化,也体现了当代人对古老庄园文明,闲适田园生活的一种怀念和向往。英国环境曾经一度达到了重污染程度,经过多年治理,英国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环保成就最高的国家。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英国电影越来越注重利用平淡、恬静的乡间景色来体现动人心弦的故事。

美国版电影再现的是经历30年代经济萧条之后美国社会经济复苏之初的商业文明。受经济危机影响,人们渴望回到曾经的繁荣时代,这部电影正体现了当时人的心理诉求。由于美国公民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因而,人物是美国电影拍摄过程中的重点部分,在美国版中,除了幅员辽阔的风景,更多的是充满人迹的画面。

2.娱乐活动呈现

舞会既是主要娱乐形式又是一种社交途径。从对舞会的表现方式来看看,英国版所呈现的是古典宫廷风而美国版则呈现了时尚之都的浪漫气息。

在英国版电影《傲慢与偏见》中,舞会中人们演绎的是英国古典宫廷风格的乡村舞蹈,而美国版电影中,舞蹈包含了十九世纪最为流行的华尔兹和波尔卡舞。不同的舞蹈形式传达着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内涵。英国乡村舞蹈的形式起源于法国宫廷舞蹈,这种形式的舞蹈主要在向人们展示英国十八世纪的优雅礼仪。这与英国传统崇尚高雅、推崇贵族的文化思潮不可分割。然而,美国则是一个快节奏生活的国家,又是多元化文化背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思潮,比如实用主义思潮,这种思想理念自然而然地体现到了美国电影作品中。美国在不断吸纳多种文化的同时,积极创造着新型文化形态,美国历史仅有200年左右,属于由殖民地独立而成的国家,不存在英国传统的王室情结,美国更推崇的是时尚和潮流。因此,在美国版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由新潮的华尔兹和波尔卡舞代替了英国传统的宫廷舞蹈形式。

3.餐桌文化演绎

在国际饮食文化方面,英国菜式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英国菜式讲究工艺、注重品位,因此,在英国版电影《傲慢与偏见》中,摆满了美味佳肴的餐桌出现多次,食物丰富、种类繁多。这与英国餐饮文化密不可分。英国人喜欢清淡口味,但调味品种类却很多,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调味品。在美国版电影《傲慢与偏见》中,人物用餐的情节仅出现了一次,食物种类也非常简单。整部电影中关于饮食菜肴仅有“请给我点饼干和果酱”这一句台词,因此,观众可以充分感受到美国人的饮食习惯,美国崇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压缩了人们用餐的时间和复杂程度,在美国版电影中,故事情节转变之快更是压缩了美国人餐桌的景象。

第3篇

[关键词]美国电影;美国文化;民族性格

一种文化往往通过生活在这一文化辐射范围之内的人们的处事原则、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具体行为表现出来,构成了创造和拥有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有的性格。

美国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其文化源远流长。它植根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英国文化传统和法国启蒙思想。它的前身是英国自17世纪初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的13个殖民地。美国文化虽然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体系,但又决不是这种文化体系的简单延伸,也不是欧洲文明与美洲荒原文化的相加,而是在开拓一个新大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他国的独特文化。美国社会在短暂的时间里,形成了一套影响国民生活方方面面的、鲜明的民族性格。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国民性格深深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电影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因此,从美国电影中,我们能看到鲜明的民族性格。

一、强烈的自我意识

美国人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认为每个人都要依靠自己,而不应该依赖别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负责。在他们的观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因此,他们总是将自己放在核心地位,面对别人的干涉和影响往往嗤之以鼻或置之不理。即使陷入困境,他们也不习惯于指望别人的帮助。因为他们认为那样会动摇自己的中心地位。

电影《美丽心灵》中,数学家小约翰・纳什很早便发明了博弈理论,他的论文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妻子的相助下,与被认为是只能好转、无法治愈的疾病作斗争。无论多少人说他疯狂,说他精神有问题,他始终如一地做着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最终获得诺贝尔奖。影片反映了美国民族性格中那种强烈的自我意识。

二、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

美国文化的真谛在“变化”二字,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而且变化永不停顿。变化意味着“冒险”,变化意味着“创新”。美国人喜欢独辟蹊径,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什么都喜欢去试一下,许多科技新发明就是这样试出来的。因此,冒险和创新成为美国社会长盛不衰,稳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美国的开国历史证明了美国人的这一性格。美国曾经经历了很多次艰苦卓绝的开拓运动,第一代美国人大都是因为对他们所生存的旧世界心存不满或是面临着旧世界的淘汰而逃亡到这个新世界的。在这里,他们白手起家,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在开辟新家园的同时,也锤炼出了可贵的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

电影《古墓丽影》中,女探险家劳拉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各种凡人不可想象的惊奇与神秘。她能说多种语言,受过严格的格斗训练,无所不能,桀骜不驯,好像生来只为了冒险。在《哈里波特》、《指环王》中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三、永不言败的乐观精神

美国民族性格的形成与美国的环境和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似乎没有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像美国那样很少经历艰难险阻,那样万事顺利。美国地理环境优越、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国土辽阔,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似乎每一个有进取心和运气好的美国人都可以致富。经验和现实使美国人形成了一种粗犷豪爽、乐观进取的性格。他们似乎从不知道失败、贫困和压迫,他们认为这些不幸不属于他们,对于美国人来说,进步、发展不是什么抽象的概念,而是日常的生活经验。

电影《阿甘正传》是一部关于当代美国的寓言。从智商只有75分、身体有点残障的儿童,到橄榄球健将,到越战英雄,到捕虾大亨,到跑遍美国……阿甘的人生历程实际上折射着美国战后的社会,见证着美国的历史变迁。 在片中阿甘看似“超常”,但作为他性格内核的诚实、善良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是数百年来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所公认的美德,他就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人的代表,每一个观众都能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影片反映了美国人永不言败的民族性格。

四、对自由与尊严的追求

美国是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观念相当强烈的国家,国民为自己而存在,为自我的实现和尊严而生活。人人都希望成为“上等人”。美国人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尊严,要实现自我,要使生活有意义,就必须享有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否则一切全是空话,这种精神在艺术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电影《勇敢的心》为我们营造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当刽子手逼迫华莱士放下尊严放弃斗争开口求饶时,圆号单调而低缓的旋律营造出了十分压抑沉闷的气氛。当华莱士嘴角挂着微笑,与妻子双目凝视诀别时,那份蔑视死亡的从容与安详,令观众潸然泪下。刽子手的斧头缓缓砍下,一颗英雄的心就此停止跳动。华莱士已经成为追求自由与尊严的民族精神象征。

电影记录着一个民族走过的历史道路。通过剖析现代美国电影,我们论证了这么一个道理:特定的民族具有特定的民族性格,电影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一面明镜,它折射出了该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任何成功的电影必须植根于特定的民族文化,以引起大众的共鸣。

[参考文献]

[1] 玛丽安娜等.《美国文化背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第4篇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电影不仅需要跟踪世界电影发展的潮流,实施区域间横向的电影文化合作,而且需要在纵向上完成多层次的电影文化建构,达到电影类型的多元化和类型电影的多元化,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电影良性、有序的发展。

对于一个电影制作机构或者一个导演个体来说,无论是创作“艺术电影”或者“商业电影”,似乎都无可厚非。而对于一个国家,尤其是对于正处在艰难发展时期的中国电影来说,单一的张艺谋或者冯小刚,单一的《英雄》或者《天下无贼》,无论它们取得如何辉煌的票房,都无法完成中国电影文化的整体建构,无法在整体上具备与好莱坞电影抗衡的能力,尽管它们对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中,在实施横向区域电影文化合作的同时,只有在纵向上完成多元形态的电影文化建构,才能够促进中国电影良性、有序的发展。

一、电影类型的多元化

多元形态的电影文化建构,首先体现在多层次的电影创作上。所谓多层次,就是既需要作为电影文化产业主体的、以商业票房为创作主旨的类型电影,也需要以探索电影语言、追求个人表达为主导的艺术电影,还需要在艺术个性和商业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的电影。在中国内地,当然还有在创作数量上占据相当份额的主旋律电影。事实上,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已经越来越显示出超越单一教化层面的类型化趋势。任何单一形态的电影类型,都无法建构起完备、有序的电影文化产业,久盛不衰的美国好莱坞电影、全盛时期的香港电影都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形成电影类型的多元化、多层次建构,才能形成一个电影文化的有序结构。

好莱坞是类型电影发展最为完备的大众商业文化之都,但即便如此,在百年美国电影史上,仍然会间断地出现一些偏离类型电影轨道,乃至偏离商业需求的电影作品。正是这样一些作品的出现,在实质上也推动着类型电影的发展。通常人们都会把欧洲当成是艺术电影的圣地。二战结束后的现代电影思潮,正是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和新德国电影作为主要标志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世界各国电影都产生着影响。半个多世纪之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还在遥远的东方中国找到了回应,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都以其纪实风格的追求(包括偷拍手法的运用、非职业演员的采用等)在向新现实主义的前辈们表示敬意,而它们都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高奖金狮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曾在欧美学习电影的香港年轻导演,以新的视角和技巧,差不多同时执导了一些电影语言、影像处理、叙事风格不同于传统电影的作品,包括了严浩的《夜车》,徐克的《蝶变》等,被香港影评界称为“新浪潮”,也即新电影。香港新电影从整体上看更加强调真实性,强调贴近现实,尤其是小人物和社会底层的现实。在制作上勇于尝试新的技术和新的技巧,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香港电影的视听质量,但并不是像通常的欧洲新电影那样走极端。新颖的叙事技巧往往与可看性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能够产生较好的商业效果。

同样的进程虽然滞后,却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进行着。以北京电影学院78班作为创作主体的被称为“第五代”的中国新电影从1984年《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的横空出世,到1987年以陈凯歌的《孩子王》、张艺谋的《红高粱》在戛纳和柏林的不同遭际为标志性符号,其作为一个创作思潮持续了大约四五年时间,便走向分化了。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夏钢等导演的创作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偏重个人表达、电影语言探索,转向更关注观众和市场的电影创作,如从张艺谋的《代号“美洲豹”》、田壮壮的《摇滚青年》的初涉“娱乐片”,到《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大片”的直击全球市场。与“第五代”有所不同,同样坚持着创作个性的“第六代”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都处于地下或者半地下状态。“第六代”作为从“第五代”自然延伸下来的一种称谓,其更多受到关注的是一种“姿态”,而并非作品。当“姿态”一次一次清晰,作品却常常显得有些模糊不清。张元的《绿茶》,王小帅的《青红》,贾樟柯的《世界》等影片终于让“第六代”浮出水面的时候,并没有如张艺谋的“回归”那样取得至少是票房的成功,妥协的结果可能是巨额的票房和在文化上遭遇的指责,也有可能是既丧失曾经有的艺术个性,又无法获得票房的认同。

“第五代”、“第六代”的存在,不但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形态,弥补了中国电影史上新电影的匮乏,更有意味的是,他们对电影影像丰富表现力的探索,客观上为后来商业化的电影创作提供了某种基础,而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了商业大片创作的中坚力量。而在这些新电影的导演们全面走向分化的时候,田壮壮的《小城之春》,顾长卫的《孔雀》等影片则以艺术的微光为中国电影金字塔型结构的顶端添加着令人振奋的元素。

二、类型电影的多元化

类型是由于题材或者技巧的不同而形成的,类型电影是按照不同类型或者样式制作出来的影片。作为一种影片制作方式,它在好莱坞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毫无疑问,作为电影文化产业的建构,是以多种门类的类型电影共同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单一的类型电影,同样是无法建构起强大的电影文化产业的。全盛时期的香港,可能是除好莱坞之外类型电影发展最为齐全的地区之一。香港的类型电影,除了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以李小龙、成龙为代表的功夫片,吴宇森的枪战/英雄片,还有喜剧片、枭雄片、黑帮片、鬼片、赌片等各种类型。在香港,一部影片的成功,往往会引发拍摄续集或者同类影片的热潮,而这种复制性正是类型电影创作的基本特征之一。

相比较而言,中国内地的类型电影仍然处在起步的阶段。事实上,中国第一批故事长片就有类型电影的特征,“《阎瑞生》是第一部情节长片,《海誓》是爱情片的滥觞,而《红粉骷髅》则成为侦探片的先声。”在百年中国电影史上,某些类型电影的创作,比如武侠片、喜剧片、反特片等,总是因为“不合时宜”而一次次地遭致夭折。比如“武侠神怪片”这样一种类型,早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就有过一个兴盛时期,“据不十分精确的统计,1928-1931年间,上海大大小小的约有五十家电影公司,共拍摄了近四百部影片,其中武侠神怪片竟有二百五十部左右,约占全部出品的百分之六十强,由此可见当时武侠神怪片泛滥的程度。”轰动一时的《火烧红莲寺》更是三年间拍了十八集。但其拍摄风潮很快就走向没落了,之后武侠片在港台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真正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上具有号召力的类型电影,基本上还是以武侠为主,从80年代初由《少林寺》带动而出现的《武当》、《少林小子》,到后来的《双旗镇刀客》,一直到21世纪初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何平的《天地英雄》,陈凯歌的《无极》,武侠这种类型电影不但是香港电影中最为重要的类型,同时也是中国内地电影转型中最重要的类型电影。李安的《卧虎藏龙》、周星驰的《功夫》的成功,同样印证了这一点。

中国内地类型电影发展中另一块屡试不爽的金字招牌则是冯小刚的贺岁片,从类型角度来说当属喜剧片的范畴。从电影导演处女作《永失我爱》的小试牛刀,到《甲方乙方》进入贺岁片创作,《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持续在票房上大获成功,冯小刚成为除张艺谋之外另一个票房保证。事实上,这些影片无论在影像上,还是在叙事上,并非全部都有共同的特性,而其喜剧风格和明星策略,则几乎是其一以贯之的元素,除了《一声叹息》这个不多见的例外。在冯小刚的影片里,男主角是“铁打”的聪明脑袋不长毛的葛优(除了《一声叹息》),冷静中蕴藏着幽默,显示了强大的票房号召力;女主角则是一部一换人,从《甲方乙方》中的刘蓓,到《不见不散》中的徐帆,到《没完没了》中的吴倩莲,到《大腕》中的关之琳,再到《手机》中的范冰冰、徐帆。《天下无贼》更有刘德华、刘若英、傅彪、范伟、冯远征的加盟。明星策略,毫无疑问是类型电影创作不可或缺的,这一点与注重个人表达的“第五代”前期作品构成了巨大的反差。启用大牌明星。这是一种艺术策略,也是一种商业策略。

然而,问题在于,只有张艺谋和冯小刚,只有《英雄》、《十面埋伏》和《天下无贼》,是无法构建起完备的类型电影体系,无法构建起完全意义上的“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更惘说在整体上与美国好莱坞抗衡。电影作为这样的一种文化艺术样式,它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始终都无法完全脱离世界电影的整体背景,即使是在相对闭关自守的那个年代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个背景会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而有所变化,其姿态上也会有或主动或被动的差异。当历史进入世纪之交,已经很难在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中谋求本土电影的完全独立的发展。因此,跟踪世界电影发展的潮流,实施区域间的电影文化合作,不仅是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电影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在中国电影内部完成电影文化的多元化建构,则是保证这种电影文化合作的必要前提,事实上也成为合作的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法]安德烈·巴赞,陈梅译.奥逊·威尔斯论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2]周铁东.百年盛筵百道佳肴——美国电影学院评选出“百年百片”[J].电影艺术,1998(5).

[3][联邦德国]乌利希·格雷戈尔,郑再新等译.世界电影史(1960年以来)第三卷(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162页.

[4]于中莲.香港新电影回顾[J].当代电影,1992(4).

第5篇

[关键词] 奈达的文化分类;中西电影;文化差异

课题项目:本文系武汉轻工大学2013年度校立教研项目“四维联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支点”课题的阶段性论文。

一、生态文化映射下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各民族生活的地域不同,生态条件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在动物、植物、气候、地形面貌等方面,而生态条件也必然影响到各民族的文化,使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生态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在中西电影的各个方面具有反映。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中国古代就形成了以农为本的思想;三面连陆的地形使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中沉淀出了一种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缺乏开放的意识。因而在电影选材中,中国电影的选材就相对单调。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影视品类,以农村为题材的优秀电影在中国大量涌现就是农本思想的映照。农村题材电影一直是中国城市民众了解广大农村的渠道,同时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那山、那人、那狗》(Postmen In The Mountains)中讲述儿子高考落榜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后,做了大半辈子山村邮递员的父亲提前退休,安排儿子接下自己的工作的故事。中国人子承父业、子承父财的传统观念极强,父母辛劳一辈子,就是想为儿女积攒尽可能多的财富,使儿女衣食无忧,该影片印证了子承父业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红高粱》(Red Sorghum)以对性、对死、对酒的神力的崇拜,体现了中国人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 该影片的成功,或许可以用“愈是有民族性就愈有世界性”来概括。另外,《一个都不能少》(Not One Less),《我的兄弟姐妹》(Roots and Branches),《美丽的大脚》(Pretty Big Feet),《下辈子还做母子》(Still Be Mother And Son Next Life),这些都为中国电影乐于取材农村题材提供了一些佐证。

虽然西方也有Legends of the Fall(《燃情岁月》)、An Unfinished Life(《未竟一生》),Fly Away Home(《伴你高飞》)这些以农村或庄园为背景的电影,但西方自古以来便对外交往甚密,长期的对外交往铸就了西方人开放的思想。因此在电影选材中,西方电影喜欢标新立异,极富冒险精神,更多是以超自然的科幻故事来表达主题,如Super Typhoon(《超强台风》),Next(《预见未来》,The Day After Tomorrow(《后天》)。另外,西方人崇尚自我,赋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的电影中的主人公往往喜欢冒险和挑战,且并不回避人的欲望和本能,如Con Air(《空中监狱》),Die hard(《虎胆威龙》),Batman(《蝙蝠侠》),True Lies(《真实的谎言》),National Treasure(《国家宝藏》),等等。

二、物质文化映射下的中西电影的文化差异

物质文化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些物质文化的词语在两种文化中是完全一样的,但有些表物质类的词在具体语境中则多出了引申义,比如“我是出来打酱油的”中的“酱油”“我吃醋了”中的“醋”。

在电影Forrest Gump(《阿甘正传》)中,阿甘用“From that day on,we were always together.Jenny and me like peas and carrots.”来描述他与珍妮的友谊。如果直译为“从那天起我们总是在一起。珍妮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萝卜一样”,会让中国观众难以理解这个比喻的文化内涵。该句台词涉及物质文化:在西方,豌豆和胡萝卜常用在一起做菜,因而用在一起来比喻关系密切,译时采用归化的手法将其转译为“形影不离”,“形”和“影”的关系在汉语中有很多体现,如形影相吊、形单影只等。将like peas and carrots译为“形影不离”既准确达意,又保留了生动性。另外,归化的翻译方法在涉及物质文化的电影标题时运用的极为广泛,美国电影 Waterloo Bridge,被译为《魂断蓝桥》,用浪漫而凄婉的语调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感伤与悠悠的回忆。在中国的陕西,有一座蓝桥,在关于蓝桥的传说里,曾发生了一个与 Waterloo Bridge 有着异曲同工的爱情故事;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被翻译成 《廊桥遗梦》,效果非同凡响,“用 ‘廊’来象征着缠绵思念,用 ‘遗’来表达女主人的失落与遗憾,用‘梦’来告诉我们,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期盼只能像梦一样,缥缈而茫然。”(薛正花,2012)

三、宗教文化映射下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是奈达文化分类中的其中一种,它由两部分组成:宗教传说和。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是现代传媒的重要手段。在中西电影中,从选材到场景到语言,随处可见宗教文化的烙印。了解宗教文化的差异,就能更准确地理解电影中宗教元素所具有的内涵,对翻译的顺利完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西方人很多笃信基督教,基督教在西方国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影响力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基督教为切入点去了解西方文化是最有效的途径。《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就体现了美国人根深蒂固的宗教意识。其中有一个片段,阿甘说:“在大陆,人们几乎一无所有,在周末人们从来不去教堂。”美国记者回答:“真是难以想象。”说明大部分美国人都笃信基督教,他们对中国人的无这件事感到很不可思议。

另外,当电影越来越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沟通媒介时,涉及宗教题材的西方电影越来越多,这反映了一个社会普遍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Resurrection(《十字狂魔》),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Dekalog(《十诫》),The Da Vinci Code(《达・芬奇密码》),To Save a Life(《拯救生命》),The Gospel of John(《约翰福音》)等电影中的基督教元素对民众的价值观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与西方影片中的显性宗教文化相比,中国电影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宗教制度和儒家精神的特点,渗透的宗教观念远远不如美国电影中的基督教影响明显,更多的是通过某种元素隐性地折射中国传统宗教观念。1987年拍摄的《京都球侠》(SOCCER HEROES)中,一群侠义的绿林好汉组成的足球队战胜了腐败的天朝临时组成的御林军球队,体现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精华的交汇。另外,中国电影中的宗教文化多涉及佛教,“单以佛教中观世音菩萨为主要人物的电影迄今为止就有很多部,如《六祖慧能传》《达摩祖师》《观世音与海龙王》《济公》(1993)等”。(张慧文,2012)“同时,佛教元素隐性存在并在市场上有所反响的影片也不在少数。《玉观音》(2003)、《天下无贼》(2004)、《可可西里》(2005)、《见龙卸甲》(2008)、《无间道》三部曲等影片从开场似乎就不经意地将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置于佛的注视和悲悯中。”(宋法刚,2013)

四、社会文化映射下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影视文化与社会文化是密切相关的、相辅相成,相互借鉴。影视是一个平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与风俗。

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或许无法得到另一种文化的认同。如电影《刮痧》(The Guasha Treatment)中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方法给孙子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另外,中西电影中就隐私权的诠释也不一样。隐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无隐私权一说:The Truman Show(《楚门的世界》)向人们展示了隐私权是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同时警示我们必须尊重保护隐私权;而中国一部电影《无形杀》(Invisible Killer)则说明了隐私权意识的缺乏。

这种差异给文化翻译造成了巨大的困难,要么就是译文产生不了与原文相同的表达效果,要么就是直接误译。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从语用的视角来考虑翻译的方法,以期文化交流的顺利实现。如中国电影中经常会看到主人送客至门口后,说声“您走好”,译者翻译时就不能翻成You go well 或You walk slowly,而应该翻译为Good-bye ,Good luck或者See you。

五、语言文化映射下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决定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及语言表达形式。语言是有声电影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英汉语言基本句法的结构形式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从句子结构来看,英语句子严密紧凑,多采用“形合法”(hypotaxis);汉语句子简练明快,句子结构多采用“意合法”(parataxis),以动画片《花木兰》中的台词为例:例:Guard: Were under attack! Light the signal! 原文台词简洁有力,和情形紧急相吻合。译为“有人偷袭,快点烽火。” 将形合的英文改为意合的中文,音节对称且突出情况紧急 (黄静,2009) 。将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中著名的电影台词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翻译为“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具有同样的效果。

六、结 语

电影是承载大众文化的重要方式,是浓缩了的现实生活,起着沟通文化的作用,从影片中,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丰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习俗惯例、人文地理等种种文化的方方面面。由于中外观众在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给中西方人们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带来了障碍。本文从奈达的文化分类对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进行了解析,以期更好发挥电影的文化传播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雪芳.从关联理论看《英雄》的字幕翻译[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2] 宋法刚.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中的佛教元素与价值表达[J].现代传播,2013(05).

第6篇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电影不仅需要跟踪世界电影发展的潮流,实施区域间横向的电影文化合作,而且需要在纵向上完成多层次的电影文化建构,达到电影类型的多元化和类型电影的多元化,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电影良性、有序的发展。

对于一个电影制作机构或者一个导演个体来说,无论是创作“艺术电影”或者“商业电影”,似乎都无可厚非。而对于一个国家,尤其是对于正处在艰难发展时期的中国电影来说,单一的张艺谋或者冯小刚,单一的《英雄》或者《天下无贼》,无论它们取得如何辉煌的票房,都无法完成中国电影文化的整体建构,无法在整体上具备和好莱坞电影抗衡的能力,尽管它们对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中,在实施横向区域电影文化合作的同时,只有在纵向上完成多元形态的电影文化建构,才能够促进中国电影良性、有序的发展。

一、电影类型的多元化

多元形态的电影文化建构,首先体现在多层次的电影创作上。所谓多层次,就是既需要作为电影文化产业主体的、以商业票房为创作主旨的类型电影,也需要以探索电影语言、追求个人表达为主导的艺术电影,还需要在艺术个性和商业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的电影。在中国内地,当然还有在创作数量上占据相当份额的主旋律电影。事实上,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已经越来越显示出超越单一教化层面的类型化趋向。任何单一形态的电影类型,都无法建构起完备、有序的电影文化产业,久盛不衰的美国好莱坞电影、全盛时期的香港电影都证实了这一点。只有形成电影类型的多元化、多层次建构,才能形成一个电影文化的有序结构。

好莱坞是类型电影发展最为完备的大众商业文化之都,但即便如此,在百年美国电影史上,仍然会间断地出现一些偏离类型电影轨道,乃至偏离商业需求的电影作品。正是这样一些作品的出现,在实质上也推动着类型电影的发展。通常人们都会把欧洲当成是艺术电影的圣地。二战结束后的现代电影思潮,正是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和新德国电影作为主要标志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世界各国电影都产生着影响。半个多世纪之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还在遥远的东方中国找到了回应,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都以其纪实风格的追求(包括偷拍手法的运用、非职业演员的采用等)在向新现实主义的前辈们表示敬意,而它们都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高奖金狮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曾在欧美学习电影的香港年轻导演,以新的视角和技巧,差不多同时执导了一些电影语言、影像处理、叙事风格不同于传统电影的作品,包括了严浩的《夜车》,徐克的《蝶变》等,被香港影评界称为“新浪潮”,也即新电影。香港新电影从整体上看更加强调真实性,强调贴近现实,尤其是小人物和社会底层的现实。在制作上勇于尝试新的技术和新的技巧,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香港电影的视听质量,但并不是像通常的欧洲新电影那样走极端。新奇的叙事技巧往往和可看性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能够产生较好的商业效果。

同样的进程虽然滞后,却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进行着。以北京电影学院78班作为创作主体的被称为“第五代”的中国新电影从1984年《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的横空出世,到1987年以陈凯歌的《孩子王》、张艺谋的《红高粱》在戛纳和柏林的不同遭际为标志性符号,其作为一个创作思潮持续了大约四五年时间,便走向分化了。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夏钢等导演的创作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偏重个人表达、电影语言探索,转向更关注观众和市场的电影创作,如从张艺谋的《代号“美洲豹”》、田壮壮的《摇滚青年》的初涉“娱乐片”,到《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大片”的直击全球市场。和“第五代”有所不同,同样坚持着创作个性的“第六代”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都处于地下或者半地下状态。“第六代”作为从“第五代”自然延伸下来的一种称谓,其更多受到关注的是一种“姿态”,而并非作品。当“姿态”一次一次清楚,作品却经常显得有些模糊不清。张元的《绿茶》,王小帅的《青红》,贾樟柯的《世界》等影片终于让“第六代”浮出水面的时候,并没有如张艺谋的“回归”那样取得至少是票房的成功,妥协的结果可能是巨额的票房和在文化上遭遇的指责,也有可能是既丧失曾经有的艺术个性,又无法获得票房的认同。

“第五代”、“第六代”的存在,不但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形态,弥补了中国电影史上新电影的匮乏,更有意味的是,他们对电影影像丰富表现力的探索,客观上为后来商业化的电影创作提供了某种基础,而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了商业大片创作的中坚力量。而在这些新电影的导演们全面走向分化的时候,田壮壮的《小城之春》,顾长卫的《孔雀》等影片则以艺术的微光为中国电影金字塔型结构的顶端添加着令人振奋的元素。

二、类型电影的多元化

类型是由于题材或者技巧的不同而形成的,类型电影是按照不同类型或者样式制作出来的影片。作为一种影片制作方式,它在好莱坞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毫无疑问,作为电影文化产业的建构,是以多种门类的类型电影共同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单一的类型电影,同样是无法建构起强大的电影文化产业的。

全盛时期的香港,可能是除好莱坞之外类型电影发展最为齐全的地区之一。香港的类型电影,除了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以李小龙、成龙为代表的功夫片,吴宇森的枪战/英雄片,还有喜剧片、枭雄片、黑帮片、鬼片、赌片等各种类型。在香港,一部影片的成功,往往会引发拍摄续集或者同类影片的热潮,而这种复制性正是类型电影创作的基本特征之一。

相比较而言,中国内地的类型电影仍然处在起步的阶段。事实上,中国第一批故事长片就有类型电影的特征,“《阎瑞生》是第一部情节长片,《海誓》是爱情片的滥觞,而《红粉骷髅》则成为侦察片的先声。”在百年中国电影史上,某些类型电影的创作,比如武侠片、喜剧片、反特片等,总是因为“不合时宜”而一次次地遭致夭折。比如“武侠神怪片”这样一种类型,早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就有过一个兴盛时期,“据不十分精确的统计,1928-1931年间,上海大大小小的约有五十家电影公司,共拍摄了近四百部影片,其中武侠神怪片竟有二百五十部左右,约占全部出品的百分之六十强,由此可见当时武侠神怪片泛滥的程度。”轰动一时的《火烧红莲寺》更是三年间拍了十八集。但其拍摄风潮很快就走向没落了,之后武侠片在港台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真正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上具有号召力的类型电影,基本上还是以武侠为主,从80年代初由《少林寺》带动而出现的《武当》、《少林小子》,到后来的《双旗镇刀客》,一直到21世纪初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何平的《天地英雄》,陈凯歌的《无极》,武侠这种类型电影不但是香港电影中最为重要的类型,同时也是中国内地电影转型中最重要的类型电影。李安的《卧虎藏龙》、周星驰的《功夫》的成功,同样印证了这一点。

第7篇

义卖与美容

一家世界上最大的香水公司在纽约的索霍区(SoHo,美国纽约曼哈顿HoustonStreet南面,以先锋派艺术、音乐、电影和时装款式等著称-译者注)为美国电影基金会(The Film Foundation)举办一场义卖之夜。这场由法国影星、Catherine Deneuve 和 Marcello Mastroianni夫妇的女儿――Chiara Mastroianni主持的不事张扬的义卖会,是为了庆祝新香水Enjoy de Jean Patou Paris的问世,拍卖收入全部捐给了美国电影基金会。拍卖物品中有各种值得珍藏的电影纪念品、Sofia Coppola的一件貂皮上衣。

香水Enjoy堪称是具有传奇色彩的香水Joy的漂亮小妹,而相似的,Chiara 是第一位为 Chanel NO .5香水做广告的法国影坛偶像名星 Catherine Deneuve的女儿,她的出生也不失为一种历史的延续。因此,优美而永恒的电影艺术与完美而历史悠久的香水互动,令人涌出深深的敬意。

在采访香水Enjoy的创造者Jean-Michel Duriez时,他透露香水Enjoy同香水Joy一样,都含有玫瑰油和茉莉油,能激发人的美感,在香水瓶的中央印有Jean Patou Paris的签名。但是,Duriez在香水Enjoy中保留了Joy的主题香味,想创造出一种香气刺激、具有强烈现代感的前味气息,目的是“打开鼻窍,使人们嗅闻后立即被深深吸引”。为此,他用梨和香蕉香气的金合欢和橘子香气作前味香韵,配合了琥珀和香荚兰等作后味香韵以及广藿香和麝香构成的木样谐香的中味香韵使整体香味更圆润。于是,一种结合有果香和花香等香元素的极具魅力的香水诞生了。随着Jean Patou S.A公司的所有权转移给宝洁公司奢侈美容品部(P&G Prestige Beaute)后,Jean Patou Pari公司的调香师仍然遵循该公司的品质优良、工艺精美和锐意创新的传统,坚持使用天然香原料,并且永远迎合现代生活方式。

1998年, Duriez为公司研制开发了他的第一款香水――Un Amour de Patou。此后,他陆续研制了Patou Nacre 、Patou HIP 和Paname de Patou等多款香水。香水Enjoy是Duriez在合并后研制的第一款香水。Duriez承诺,他和他在巴黎的研发队伍,在保证Patou品牌品质的同时,还要遵循宝洁公司的传统。

拉美人的观点

美国香水基金会(The Fragance Foundation)在纽约市的Metropolitan俱乐部举办了该基会的第二次圆桌讨论会,主题为“拉美人的观点”。该讨论会由《拉美人杂志》(Latina Magazine)的编辑部主任Betty Cortina 主持,其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与会人员谈论生活、美容和个人护理等各种观点的一个窗口。《拉美人杂志》的美国国内广告销售经理Tray Rivera也参加了此次讨论会,并在会上公布了一些市场统计资料。举办这次讨论会目的是为了讨论作为拉美人的经历。参加讨论会的成员有墨西哥裔美国作家Robin Moreno、现为俄罗斯高校教师的厄瓜多尔人Lydia Espinoza以及一位电视记者兼节目制作人Tina Beth Pina等。

虽然每位讨论人员仅代表拉美共同体的一部分,并非所有参与讨论的人都讲西班牙语,而且每个人仅代表一种独特的观点,但是,香水和美容毫无疑问都是拉美人展示其良好精神面貌以及作为女性并传递女性特质的重要因素,所有这些从儿童时期就已经深入人心。更确切地讲,两种文化、两种语言以及数代人的历史互相包容已经对现在的拉美人所做出的各种决定产生了影响。现在有3900万拉美人在美国生活,他们是美国最大的少数民族。根据美国人口普查资料,从1990年至今,拉美人的人口增长率为58%。预计到2010年拉美人将达5300万人,拉美人市场的确相当重要。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反映了如今的拉美人市场既赶时髦又很有影响力。一些与会人员表达了她们更偏爱使用那些表现激情和无怨无悔等含义的女用香水和美容品,无论是燃烧后散发出拉美人气味的蜡烛还是对一段历史记忆抑或是某些全新且魅力四射的感觉,与会人员认为使用她们挑选的香水和美容品要使她们自身感到自豪,反映出她们作为女性的特质以及独特的眼光。尽管她们表示对拉美人创制和设计的产品感到骄傲并感兴趣,但是独立、有主见、深思熟虑,并表现其个性等诸多因素决定着她们的购物选择。

为新香水奋斗

纽约市是否还有地方可以做新香水Ennemi的新品会?位于纽约Chelsea街区的 Nickel Spa就是新款男用香水推介和竞争的场所,来自法国和巴西等国家的最勇敢且身手敏捷的角斗士“在友好的氛围里”进行角斗。Creations Aromatiques公司的Emilie Coppermann创造的这款香水,其目的是追求复制男性皮肤气味的效果。Coppermann穷其一生精力,既从理性也从感性等全方位研究人类的气味。她感觉到的甜香是以带有皮革气味的各种木香为代表,并且与香气浓郁的辛香料,如麝香、辣椒籽以及少量的广藿香香气有关联,而且,小豆蔻、玫瑰果和痕量的Hespiride等具有辛凉香气的辛香料与柠檬和圆柚的香气之间有一种清新的关系,还有散发强烈香气的动物尾香。为此,Coppermann挑选琥珀、熏香、皮革和麝香等结合成一种热力四射的性感香气组合。外形是具有厚重感觉的蓝色砖块状香水瓶,瓶颈偏离中心,牢牢地握住,使人一眼望去就感觉是一件男性用品,是一件具有雄厚坚实质感的工艺品。Ennemi Ean de Toilette Pour Homme是专为那些“自我崇拜的勇士”们研发的一款男用香水,另一款在Nickel Spa推出的新品香水。

历经暴风雪的SCC

第8篇

一、跨文化与隐蔽文化

跨文化主要是指对本民族文化有一定差异性或者冲突性的文化内容、习惯及现象具备正确的认识,同时具备包容的态度来接受这种异域文化。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在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lunwen. 1KEJI AN.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的一种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进行的交际。事实上,跨文化包括两层含义,即公开文化与隐蔽文化,隐蔽文化构成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开文化是不同的,公开文化一般是指那些能够直观看到的文化,而隐蔽文化更多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甚至一些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人都难以发现。在跨文化中,这种隐蔽文化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构成文化中最深层、最具有内涵的部分。

现阶段,文化学领域及语言学领域对隐蔽文化均没有统一的归纳,很多学者认为隐蔽文化所包含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其重要表现方面,也是其核心组成部分。现阶段,只有不断发现文化中的隐蔽文化,才能有效了解文化,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该重点研究目标文化中的隐蔽文化,将隐蔽文化研究渗透在跨文化交际障碍过程中。虽然隐蔽文化位于一文化的最底层,一般很难被发现并认识,但仍然有很多物质层面的东西可以被发现,最终成为人们了解隐蔽文化的载体。通过对这些暴露在外面的物质层面文化进行分析与挖掘,才能分析出深层次的文化及隐蔽文化。

二、电影中的跨文化与隐蔽文化

(一)电影中的跨文化

电影中的跨文化主要表现在精神沟通层面,比如影片中反射出来的美国圆梦精神文化,这种文化通过影片描述充分展现出来,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通过与不同区域文化的有效结合,成功实现了文化的跨域沟通。

圆梦文化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也构成了大多数国家的重要文化精神。在欧洲的启蒙运动与美国梦的文化遥相呼应,将机会均等的理念贯穿到文化中,认为不管是何种肤色、何种出身,每个人都有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权力。在电影中,加德纳作为一位仅具有高中学历的医疗器械推销员,他身上所具有的乐观、勤劳的精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将全部的积蓄投入到扫描仪中,结果投资失败,妻子弃之而去,他只好带着儿子到教堂门口等待收容。而这些困境并没有影响到他去追逐自己的梦想。相反,他开始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最终成为美国一名成功的证券经纪人。[1]从对加德纳个人的性格与爱好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身上的勤奋、自信、坚持、热情,他爱玩模仿、他对儿子的责任意识等都构成了他成功lunwen. 1KEJI AN.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的重要因素。另外他还懂得抓住机会并创造机会,比如他特意和证券公司的主管搭同一辆出租车,并利用自己的魔方表演来展现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为自己进入证券行业争取了机会。这种个人能力的表现以及在圆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多种特点事实上并不仅仅是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更多的是通过影片文化的传播实现了跨文化的宣传,并与多种异域文化进行结合,成为跨文化的重要表现。

(二)电影中的隐蔽文化

电影事实上是一种融合多种文学、艺术、建筑、音乐及科技等因素在内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能够集中展现出某种文化的行为特点。可以说每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均包含了多种文化,尤其是精华文化,影视作品中的场景、人物、行为、对话、情节等各个方面均能体现出浓缩的文化素材。呈现在银幕上供观众观察和欣赏的文化交际行为实际上展现了跨文化领域中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即隐蔽文化。因此可以说电影作品呈现了更多的文化信息与文化内涵。

事实上,在《当幸福来敲门》中,父子文化及信仰文化均构成了隐蔽文化的组成部分。影片虽然以加德纳的奋斗历程为主要描写内容,但如果观众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影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父子情,[2]在加德纳生活最窘迫的时候,他始终都与儿子一起,儿子给予了他生活的勇气,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儿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在一次父子打篮球时,儿子说以后想成为篮球员,但加德纳认为基本上不可能,当他看到儿子沮丧地走开时,加德纳似乎看到了那个被社会不断排斥的自己,因此他告诉儿子,一些事情别人做不到时,他们也会对你说你也做不到,但如果你有梦想,就一定去捍卫它并实现它。从这段话语中观众可以感受到美国文化教育中对平等观念的重视,即每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

另外,在影片中还表现出来对个体信仰的描述,影片中加德纳无数次问自己为什么幸福总是与他背道而驰,在他几近崩溃绝望的时候,他带着儿子到救济院唱诗班,在教堂中与不同肤色的人一起唱圣歌,鼓励自己。这种内在的精神信仰层面的文化也构成了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可以说没有人能够否认美国的基督教,基督教存在于美国社会的任何角落,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是战争还是和平,是幸福还是灾难,他们都相信这一切都来源于上帝,他们对上帝充满着感恩,在感恩中不断渡过自己人生中的难关。

三、《当幸福来敲门》中的跨文化与隐蔽文化解析

《当幸福来敲门》是一部具有重大教育意义的电影作品,而且是根据真人(Christ Gardner)故事改编的一个描写艰苦奋斗从穷困中走出来最终成为股票经纪人的生活历程。[3]《当幸福来敲门》中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为观众提供了了解美国隐蔽文化的重要线索与途径。

首先,影片中的时间概念。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画面开始就是美国街头行色匆匆的行人,突出了美国的生活节奏,之后加德纳出场自述自己的生命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奔跑,跑着接儿子放学、跑着去面试、lunwen. 1KEJI AN.C 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跑着去赶地铁等,给观众一种快节奏的生活印象。在整部影片中,观众都能发现对时间的描述,每个人都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每个人都在精打细算自己的时间,比如加德纳拼命挤出时间,哪怕是一分钟,可以更好地与别人竞争;在上班的时间不喝水,以此来节省下上厕所的时间来联系更多的客户;下班后迫不及待去推销自己的医学器材来挣外快;晚上又开始看书充实自己。另外一方面关于时间的描述表现为守时,比如加德纳在与客户约好之后因为别的原因没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赶到,客户没有停留来等他。在对美国文化进行描述与分析的过程中,影片使用的是单向性的叙述方式,将事件看做一条线,在不同的时间内关注不同的事情,每个人都是按照时间来做自己的事情,这样能够充分保证自己的活动。守时是美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美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原则。

其次,影片中的金钱概念。在美国文化中,物质文化一直构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物质本位也构成了美国隐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追求物质构成每个人的权力,享受物质是个人幸福感的重要表现,而对物质的占有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个体的成就感。影片中加德纳不断去奋斗、去追求职业的根本动机也在于想要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在整部影片中有大部分情节中均渗透出了对金钱的重视,同时也是在对金钱问题的描述中将美国文化中不同关系的人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渗透出来。加德纳的妻子因为不能忍受贫穷的生活而离开了他和儿子,这个情节一方面反映了夫妻之间的物质性关系,另外也强调了美国文化中,即便是夫妻之间,也依然强调个体的独立,因此婚姻基本上不构成牵制个体追求物质的因素。另外,在影片中,主人公加德纳在物质窘迫的时候曾经不断催朋友来还钱,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朋友认为帮他搬家的劳动已经抵消了他的欠款,这一情节又将美国社会中的所认为的追债作为保障个体利益的重要举动,即便在朋友圈子中。而这种文化现象也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美国社会的流动性相对较强,因此个体的朋友也不断发生变换,因此朋友之间事实上并不愿意承担过多的义务与责任,相反,即便是朋友,也会为自己的劳动来向朋友索要报酬。从平等的角度分析,美国的社会文化中社会等级观念相对较差,大家尊重个体间的平等,因此雇员可以直呼雇主的姓名,雇主对所欠雇员的钱也需要清楚偿还。这充分说明了在美国社会中,同事、朋友甚至亲人之间基本上是不会互相谈及各自的困难并以此为借口来寻求接济的,这也是美国隐蔽文化的重要表现。

最lunwen. 1KEJI AN.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后,从电影的片名中也能够感受到美国的隐蔽文化。比如男主角加德纳在故事开始时对“人人生而平等”的认识将美国文化中关于平等、个体本位及物质本位的价值观念展现出来。首先平等是个体实现自己梦想的前提,只有在平等的社会背景中,个人才能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获取最终的成功;在对梦想与幸福追求的过程中,事实上也是个体奋斗的一个历程,男主人公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个体本位的思想,怀揣着这种梦想不断去实现个体的目标;对金钱的追逐是个体奋斗的最终目标,而主人公加德纳也正是因为想要获得丰厚的收入才坚持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事实上影片的片名“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中的happyness是故意拼错的,目的在于男主人公讲出“There is no Y in‘happiness’.Its an I”,将美国文化中的隐蔽部分充分地展现了出来。[4]

四、结语

《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中很多的情节,包括找工作、面试、人际交往、工作态度等各方面,均能体现出美国文化中的跨文化现象及隐蔽文化内涵,通过对这部电影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美国文化中的跨文化现象十分显著,且实现文化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有效传播对一文化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美国文化中的隐蔽性文化也通过影片得到了很好的诠释,隐蔽性文化也构成了美国文化中的最核心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卢军,朱奎峰.从文化模式上解读《当幸福来敲门》[J].电影文学,2010(22).

[2] 胡智萍.解读《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美国文化价值观[J].时代文学,2011(07).

[3] 周玉梅.个人主义:析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J].电影文学,2012(22).

第9篇

摘要:英语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科目,也是一个难点科目,由于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多的注重教师的讲授,而忽视学生的体验,忽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课堂氛围的控制,造成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学习范围过窄,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新课改以来,笔者根据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同时结合学习到的一些新的教学论文,也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教学心得,本文在此略为叙述,旨在为实现英语教学的有效进行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 新课程 教学质量

一、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却很难发现一个能够持久对英语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这其中的原因在此不再赘述,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知道: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最必要的知识,这就是求知欲。可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应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更多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采用新奇“刺激”的教学手段,如放录像、放英文原声电影、挂图配合录音、口语竞赛、歌曲或短剧表演、讲英语故事、办英语墙报及多媒体教学等形式,促进学生把所学英语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利用视、听感官促进学生的大脑思维,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曾经有人向外籍人士请教学习英语的最佳方法是什么(what’s the best way of learning english?),老外随便答曰:“到美国去或与一个美国人结婚(go to the united states or marry an american),如不可能做到就看美国电影(watch american movies)。你们中国不是有一句古话叫做‘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吗?在家看一部美国电影就好比在美国生活了一天”。这些话告诉我们学习语言离不开环境。所以教师应该努力探索各种教学方法,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营造课堂英语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初中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影响他们进入学习状态的因素很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景和语境,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建立英语学习的目标,指导他们为达成目标而养成自觉学好英语的良好习惯,变原来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从而将英语学习的兴趣转化为经久不衰的动力。

二、其次要重视英语文化在教学中的运用

任何语种都有自己的一种文化,而只有深入的了解了这种文化,才能真正的学习到纯粹的语言,对于英语的学习也一样如此。教材中的知识过多的注重的是英语的基础运用,而学生单单学习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入一些英语文化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采取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既不自高自大,在语言与文化上搞民族中心主义,也不自我贬低,认为英语国家的文化比我们的优越,甚至否定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搞“自我殖民”(self-colonization),作为英语学习者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例如表示“我是王宏”,日常用语表达为“I’m Wang hong”,电话用语则为“this is Wang hong speaking. ”。又如uncle sam指美国人,john bull则是英国人的代名词。汉语通常所说的“像头老黄牛一样工作”,英文却是“work like a horse”,而不能望文生义,直译为“像马一样干活”。这里的“牛”为什么用“horse”而不用“bull”呢?因为早期的英国人一直是用马耕种,而不像中国人喜欢用牛耕作。又如英美人结婚,如对新郎说congratulations!他会很高兴地说thanks。而对新娘说congratulations!她会很生气,认为你讥笑她“骗到了一个好丈夫”。因此,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习俗和文化背景,在英语学习中就有可能闹笑话,就会出现“china English”,造成表达上的失误。

三、再次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培养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学习一项语言的基础。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听说读写入手,在教学中努力创设语言智能的学习环境。语言智能就是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语言智能和其他几种智能有密切的关系,各种智能的开发,往往要由语言智能开发的程度来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智能是多元智能中的核心智能之一。听说读写是学生学好英语必须培养、提高的基本技能。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指导学生朗读或复述所学或所听到的内容,把文中要表达的意思清晰地复述下来,复述时要注意语音、语调。另外英语教学中的口语练习和测试是必不可少的。应经常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编出对话或改写成短剧进行表演,或者给他们一些感兴趣的话题,开展大面积、有目的的口语训练。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手段,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说是口头信息的表达,写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听、读是语言的输入,说和写是语言的输出,只有足够的输入,才有一定的输出,因此,初中英语教学要注重这四个方面的综合训练和能力的提高。

四、再次要科学利用教材做好任务型教学活动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是众多专家学者的学习精华的综合体现,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材是我们的最佳知识载体。教材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如何利用教材、如何进行授课则掌握在教师们的手中,比如任务型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把语言应用的基础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行为。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明确、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询问、沟通、交流、协商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比如课堂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课堂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并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课堂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课堂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使所学能够有所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