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职自我总结

时间:2022-09-02 04:52:33

导语:在中职自我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职自我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中职 物理 低坡度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41-02

一、低坡度教学的定义

低坡度教学,即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教学的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人上,多由实例和学生的已知经验引入。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精简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低坡度教学在中职校的应用,并对此作出对策分析。但目前的学术成果中针对“大教学”比较多,针对具体课程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特此对中职物理课实施低坡度教学进行探索。

二、中职物理课程的特征

(一)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职业学校新生来讲,中考落榜,必然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另外,学生对新环境、新教材、新教师必然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也有学生对物理存在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物理很难学,而职业学校物理毕竟是高中物理的缩编,也的确存在许多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因而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憷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对职业学校物理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会产一定的影响。

(二)教材的变化

首先,初中物理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职业学校物理课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表面上看职业学校物理课教材内容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职业学校物理课还是比较抽象,而且涉及面还比较广。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职业学校物理课教材内容还是没有降低难度,反而更抽象了。

(三)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职业学校,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职业学校注重实践课等,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职业学校学生不适应职业学校物理课的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四)学法的变化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职业学校,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因此,职业学校物理课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科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职业学校的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等待老师讲解和辅导,致使学习困难教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习惯。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中职物理课实施低坡度教学的措施

(一)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搞好入学教育。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中和职教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职业学校物理课学习的特点,为其他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主要应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职业学校物理课在整个职业教育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职业学校物理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中和职业学校物理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摸清底数,规划教学。为了搞好初中和职业学校衔接,教师首先应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一方面,可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中和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中和职业学校物理知识体系,找出初中和职业学校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中和职业学校衔接

1.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低坡度教学。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初中和职业学校物理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力学概念、热学知识与电学知识等,到职业学校,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物理成立的结论到职业学校物理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可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以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3.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职业学校物理较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要求教师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4.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职业学校物理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为此,在教学中,应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对以下方面进行反思:解题思路和步骤;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由此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5.重视专题教学。利用专题教学,

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点,有意渗透物理思想方法。

(三)优化教育管理环节,促进初中和职业学校良好衔接

1.重视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物理的热情。搞好初中和职业学校物理衔接,除优化教学环节外,还应充分发挥情感和心理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物理兴趣。应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差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同时,给他们多讲物理知识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讲祖国四化建设需要大批懂技术的劳动者,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以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2.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由于职业学校物理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开展心理咨询,做好个别学生思想工作。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学习质量的优良程度与学生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素质及非智力因素涉及面很广,对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影响较大的有: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学习习惯和方法、个人意志和毅力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上进,端正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求知欲望。同时,应鼓励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刻苦努力,发奋图强,始终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

4.知识的反馈和落实。通过建立多渠道的反馈途径,及时收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教学的意见,为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调整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提供依据。知识落实的思路为:以落实低坡度教学为中心,实行分层落实,做到提优补差。主要措施是:平时练习层次化,单元结束考查制度化,做到章节会,单元清。

(四)加强学法的指导

职业学校物理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以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等。

第2篇

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的进程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但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与语文教学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学生的语文素养相对较低,基础相对薄弱,更缺乏学习能力和兴趣。同时,从语文学科特点看,经过从小学到初中九年学习,中职生对语文文本中的宇基本认识,也基本能读,因而要让他们深入研读文本,探究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普通缺乏兴趣。他们认为大概意思了解了,语文没什么可学了,生字生词可查词典,没必要把时间花在学习语文上。

(二)学习专业技能与学习语文的兴趣吸引力相冲突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规定: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以“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操作型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且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挂钩,进行合作办学。近年来,中职学校为培养操作型技能人才,加大校企合作办学力度,推行“现代学徒制”。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后,招生即为招工,学生入学即进企业,使学生有了更多进入企业学习的时间,有更多了解社会的机会。由此,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更多引向专业技能学习和社会活动中,将大部队精力放置于专业课及劳动技能的学习上,把语文当作一种负担和包袱。因而,激不起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放弃语文学习。使中职语文教学陷入一种形式,学生只在草草应付语文考试而已。

(三)中职语文教学方式与教学任务相矛盾

中职的教学任务是培养操作型技能人才和向高职院校输送人才两大任务,因而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语言文字素质和继续学习能力的重任。但传统语文教学往往专注于固有的话文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将语文知识通过文本统统塞置于课堂教学,让学生跟着教师思考,按着统一标准答题。即使是今天在推行探究能力的培养中,也往往教学目标定得过繁过高,因而促使学生无从下手,渐渐地将学习语文的兴趣消失殆尽。而语文能力的培养真谛在于“悟”,悟是需要学生通过思考与觉悟,内化所学内容,让其成为自己智慧的一部分,从而使自己的语文素养,价值层面得到改变。语文知识、语文学习能力是外在于人的是一种可以量化的“知道”(理解),只有通过课堂上的点拨与碰撞,自我深思,悟有所得,让思想与知识进入认识本体,才能形成素养。悟得是一种意义理解,是一种规律性的认识,即是一种智慧(道)。因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观设定的目标,必须从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兴趣出发,教学方法与途径必须与之相匹配。

二、“学中教”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

语文“学中教”模式是将传统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师“教中学”转向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中教”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将传授与“学习”关系颠倒过来。前者的主体是教师的“教”(导),整个教学流程以“教”为中心设计和展开,学生“随教而学”。即使课改后的探究式教学仍是按教师课前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知识点,将学生牵引到教师设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上来。呈现的是教师“教”为主动,学生“学”的被动的特征。“学中教”模式则主体是学生的“学”,整个教学流程以“学”为中心设计和展开。教师“依学而教”,呈现出学生“学”主动,教师组织和助学的被动特征。简而言之,所谓“学中教”,即是将传统的语文课堂的讲课,通过现代技术(视频)与配套作业,由学生根据自己认识与基础能力,在课外提前完成,而将以往的“家庭作业”前置,变成课堂讨论和集体学习来完成。通过师生、生生讨论、争辩,相互启迪,在讨论与争辩中,形成知识迁移,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二)中职语文“学中教”模式的特点

1.学习的自主性

“学中教”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学习主人角色,教师只是促进者和指导者,当然还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推动者。教师成了学生便捷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到真实情境中的脚手架。整个教学过程完全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形成语文能力的过程。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教师只不过根据文本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基础与能力,心理情感,设计相匹配的作业,并参与讨论上点拨,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学的主动,学得快乐,学生是学语文的主人。

2.课程的开放性

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无论从教学过程、作业设计,还是课堂争论,呈现的是一个充分开放的特点。文本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使文本知识开放;学习过程由学生为主争辩,不作统一的标准答案评价;最后作业由学生自我总结,形成各自能力展现等等,都是开放的,动态的,显示出活泼开放的特点。

3.教学的灵活性

学习手段丰富,充分注重学生兴趣,开设第二课堂。比如,通过互联网上的资源学习,学生可以利用这些知识点视频,实时学习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学习时空和形式显得十分灵活,充分满足着不同学生的需要,达到更为理想的实践效果。其以自主学习和蓬勃展开的实践活动为形式与途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充分体现着教育大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理想——因材施教。

4.评价的多元性和发展性

“学中教”对学生的评价充分体现和注重方式多元化,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性。打破传统评价中以考分为主的结果性评价体系,建立由教师评学生、生生互评、学生自评课程构成的多元评价体系。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允许学生观看其他教师相同主题的教学内容。终结性评价以平时作业、参与课堂研讨频率,阶段性考核为参考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特别强调注重学生自我纵向发展情况,促使学生看到自我进步的成就。其建立在科学、民主发展的价值评价体系,充分凸显由传统的选拔功能向强化育人功能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功能的转变。

三、“学中教”语文教学模式的操作

(一)精准设计好“课前习得”作业

“学中教”以学生先学为导向进行教学,学习语文又必须以课文为载体。因此,要让学生先学,还得根据课文设计学生摸得着,易人手的自学作业入手,让其首先自我获得“习得”,形成初学课文成果。在导入新课教学前,必须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学生实际基础、能力和学习兴趣,设计好与之相匹配的阅读文本的作业,让学生阅读文本,完成作业,获得阅读所得,形成自我观点,也叫做“课前习得”。

设计学生先学练习内容,紧紧扣住语文教这大纲,将文本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与学所学专业结合,从浅入深地设计一两项阅读题进行练习,注重习题能引发学生课堂探讨,由浅入深阅读文本。例如教学《荷塘月色》,结合所教的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绘画和美学能力,则设计二人自习题。一是请根据课文描写的荷塘月色景物,画一张充分体现荷塘静态美景图;二是文中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与作者描写的眼前所见的荷塘美景有什么关系?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此二题紧扣学生实际,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先学的冲动和兴趣,且又能充分引发课堂辩论。

(二)放开手脚展开课堂充分论道

课前习得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在纠错中提高自我的语文综合能力。因而,进入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放开手脚,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展示所学成果,在展示中展开评论。各自论道,逐步统一观点。课前充分论道,一般设计三个环节。一是再次阅读课文,然后尽量多地安排学生展示自己所学成果。即作业。二是教师有意强化学生中不同“习得”,激起学生辩论,以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精髓部分,也是本文涉及的语文知识点,并随课堂再次阅读。教师点拨需要关注知识点,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展开争论。三是总结评判。总结评判中教师是把学生辩论中的几个不同观点,即各自所得,各自所读文本的理解依据进行梳理,不得呆板地统一标准答题要求对学生进行灌输,也不要统一标准答案,只要学生依据充分,均为有理,以强化学生文本的理解,获得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感,激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结合实际布置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是从课堂评论后再思考,即将知识迁移,获得应用语文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课后练习也是练习语文能力,内容既要紧扣课文,又要扣住课堂上形成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再思考,将知识形成能力。因而练习还得结合学生实际,即所学专业、语文基础与学生的心理特点。例如《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可以设置以下两题:一是有人说,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呈现“女性化”倾向,你认同吗?说说你的看法;二是作者在文中说有两个“自己”:一个是“平常的自己”,另一个是“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这两个“自己”有什么不一样?你也有两个不同的“自己”吗?这样的两题既是课堂内容的再迁移和再思考,又是符合中职学生要“自己”的心理特点。

(四)多元的发展化评价

“学中教”遵循的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因此对学生学的成果评价不以一次考试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是应充分体现多元的、发展的评价体系,其方式有以下几方面.

1.平时练习用符号评价

学生的课前习得、课后练习,不以传统的标准化答案为依据评价对与错,这里没有统一的对错评价,而是以说得是否有道理即形成观点(习得)有无理由。因而在批改作业中一改以往的“√”“×”符号评判,而是使用提示性符号或短语,以引导学生再思考,去掉学生的失败感。同时,多用赞扬性符号与短语,使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成功乐趣。

2.阶段性评价多元化

学生语文学习的阶段性评价体系,其由四部分组成:(1)平时作业完成占30%;(2)课堂讨论参与数占30%;(3)阶段性测试占20%;(4)总结性考试可占20%。其中A、B根据这生完成作业的数量与质量及参与辩论情况由学生民主评价为成绩计入。

3.学期学年成绩评价纵向化

对学生的学期、学年成绩评价由三方面综合成绩组成:一是学生自我总结学期、学年语文学习收获,并做出自我评价,占20%;二是阶段性评价成绩占40%;三是期末考试成绩占30%;四是学生自我纵向比较得分,即阶段性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以进步与退步为标准占10‰

(五)以《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实验本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诗歌口语教学内容为例,试作说明

第三单元为诗歌单元,根据学生在前几单元“训练导图”进行口语训练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并通过“基于想象的解说”这一环节学习,对“解说”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再学习文本“基于赏析的解说”内容,学生一定提不起学习兴趣。因而,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特点,选取《子夜读信》作为赏析的对象实施“学中教”。

1.布置课前学习内容

学习《基于赏析解说》训练导图,按训练导图的要求赏析《子夜读信》,在此基础上写作剧本,然后制作微电影。

2.课堂论道

在学生完在课前练习后,用二个课时进行课堂教学。随机抽三位同学解说微电影,然后组织同学展开讨论,提出意见和理由,然后让解说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组织学生相互评价。

3.课后迁移

在课堂辩论互评后,布置课后反思练习。内容为:(1)各自修改自己撰写的微电影剧本。(2)修改微电影。(3)修改解说稿。(4)课堂表现反思。

4评价

将学生修改后《子夜读信》解读文本、微电影剧本、微电影上传至教师个人微信公众号,并进行投票。依据票数,结合互评、自评、师评,课前习得即解读《子夜读信》、撰写微电影剧本占30%,课堂解说及互动论道占30%,修改后微电影评比占20%,课堂表现反思及后续进步占20%,给学生以文字性的综合性评价。流程图如图2所示。

四、“学中教”语文教学模式取得的效果

(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依据学生语文基础,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学中教”教学模式,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实施一学期后对学生进行了司卷调查,实施一学期后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入学时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只有10%,到期末占61%。

(二)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快速提高

1.思辨性问题成绩比较

从图3和图4可知,学生解答思辨性问题,以期初第一次月考和期终考试得分率比对,考核平均得分率从2分提高到6分,并且得满分的增多。

3.参赛得奖率。期初参加语言类竞赛从无人参加,到学期后阶段无论是学校的辩论赛,还是演讲比赛,甚至元旦文艺汇演的戏剧表演踊跃参加。

(三)有效提升学生自学能力,促进职业技能学习

利用网络及其他资源自学式课前习得,以及“习得”后在课堂论道时自己良好表现获得的成就感和课后反思带来语文能力的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学生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这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成就感以及语文能力的提高,无疑会进一步促进职业技能学习。

参考文献:

第3篇

1.认识上的误区。对计算思维认识不够深刻,研究不够透彻。有的学校错误地认为只有计算机专业学生才需要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计算思维是已存在的思维活动,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一种技能,认为几节计算机基础课程就能够培养计算思维能力;还有的学校认为要实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程序设计等相似课程才能实现,忽视了过程学习的其他途径。2.中职学生计算机学科的基础薄弱。计算思维是以计算机应用科学的基本概念为依托的活动。然而,大部分艺术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水平不高,有的学生初中时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种现状使得对其计算思维能力培养难以进行。3.学校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制定了中职计算机学科教学的知识网络和课程网络,为中职计算机教学提供全面指导。不过,当前学校的文化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局限于概念、技术与应用,而教师讲解时也只侧重于基础概念的讲授、软件的基本操作等。4.缺乏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部分艺术专业教师没有意识到掌握软件基本操作和利用软件设计优秀的作品之间存在着差距,授课时只注重对软件使用方法的讲解。以图形图像创作与设计这门课为例,教师往往按照Photoshop软件的菜单,逐一分析所用工具的功能,认为中职学生能掌握基本工具的实施步骤就算完成了本课程的任务教学。因缺乏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无法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思维能力。

二中职文化艺术类专业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策略

针对目前文化艺术专业的计算机教学问题,将从课程结构、教师思维和教学活动3个方面出发,谈谈如何提高中职学生计算思维能力。1.构建课程体系结构。加强计算机学科和艺术学科的交叉融合,保留原有课程的知识点,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思维为依托对知识点进行重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计算思维求解艺术专业问题的方式、方法,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以我校动漫设计与游戏制作专业为例,课程体系采用三层体系结构,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课程体系结构。艺术类各专业必修计算机基础这门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平台课程上紧扣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课程。比如美术设计类专业开设Flash、Photoshop;音乐专业的学生开设音频制作与合成等。在专业方向的课程可以开设如AutoCAD、3dsMAX室内装饰效果、数字非线性编辑等。他们通过层层学习,可以提高计算机水平,而计算思维能力也将提升。2.教师思维方向的转变。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以计算思维能力为导向,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判断。教师本身就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和实施者,更是组织者,理应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加强理论培训和实践应用,尝试不断引导中职学生运用计算思维来进行问题的求解,设计结构,理解行为,改革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3.教学活动和案例的精心设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弱些,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科学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至关重要。通过启发式和实验型教学,提高利用计算机或其他相关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技能实践的教学内容时,老师应该充分地考虑实践的趣味性和综合性。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简单的实践操作,更需要适当地增加创新性实践,开发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中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我们老师还要不断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列举日常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感同身受,便于学生有兴趣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通过教学手段和方式的不断改进,才能让中职学生实现艺术专业问题向计算思维问题的转变。以动漫类课程为例,百成婚纱摄影为我校的校外实训基地,为数不少的学生都参与过各类活动的采编和播出工作。教师将这些案例引入课堂,设置实训任务。在实训教学中,教师为项目总监,对学生的项目进行审查指导。教师将班级分为创作部和制作部,创作部的岗位有导演和编剧;制作部由组长和组员组成,其中组长负责剧本。所有部门都实行组长负责制,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岗位。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完成项目的团队,即项目小组。教师根据选岗情况进行分组,分组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要使每一个小组实力平均,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因为完成一个项目是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的。分组完成后,按照工作顺序师生进行角色扮演,共同完成实践项目。创作部进行整理编写剧本,项目总监(教师)进行项目审查——主要是进行可行性、创意性审查,如果通过则由制作部组织小组成员进行项目实施。美工师进行场景、人物设计,同时音乐师也可以进行音乐的收集;动画师进行整合,完成动画设计。这个工作过程需要所有小组成员的共同配合,对作品多次打磨,这样才能形成高质量的作品,完成项目。项目完成后提交项目总监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此过程中教师要全程进行参与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任务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促使他们顺利完成任务获得岗位技能。一个完整的项目做下来,使项目小组了解到公司工作的过程,感受到团队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实训结束后进行师生互评,一是由每个小组对该组的整体情况自我总结,主要是对角色扮演的成效进行自我评价和科学分析,对实施过程进行思考,让扮演者进行自我剖析,提高思维能力;二是教师落实总结和评价,教师可以拿百成公司制作的作品与学生进行PK。师生一起剖析作品的不足之处,大家一起思考。看看究竟我们自己的作品与大公司的作品差距在哪里?有怎样的改进空间?通过这样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优化思考方向和思考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专业理论和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将计算思维的理念融入教学,培养艺术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计算思维求解艺术专业问题的方式、方法,有利于提升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孙晨晖 单位: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甘才军,周娅.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文科生计算思维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19)

[2]李志文.医药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中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

第4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法

计算机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无处不见,并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是现代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中职学校培养应用性、专业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计算机教学中,有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备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所谓任务驱动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选取教学素材,设计教学任务,以任务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收获知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践行者,学生在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任务驱动下,由易到难、由浅至深地开展学习。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步骤来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精心选取素材,合理设计任务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和主要依据,也是设计教学任务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首先要从全局上把握计算机教材,充分把握教材内容和结构;然后,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成为一个个教学任务。在这些教学任务中,包含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性和方向性,包含了与实践相结合的各项计算机技能。如此一来,教学任务就有了实践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十分有益。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基础知识:Word、Excel及PowerPoint时,就可以将其分别设计成一个个经典的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在任务中,包含了Word的排版、设计、格式调整;Excel的统计运算、公式设置、链接;PowerPoint的制作方法、模板选取、添加、修改,音效、动画设置,背景、版式调整等等。

在任务设计环节中,每一个任务都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现有学习状况,结合现行教学内容来安排,同时要注重任务中前后知识的衔接性和逻辑性,做到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任务。

二、遵循教学任务,提出问题

任务驱动法的第二步,便是根据第一步中设计的教学任务,提出问题。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却不能省略掉,因为单有任务是苍白的。教师还需要根据任务内容,提出一个个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去探索、去探究。

例如任务一:制作一个有关普通话培训的PPT课件;任务二:运用Excel制作一个班级成员的信息档案表;任务三:运用Photoshop进行照片美化。在这三个不同的任务中分别包含了三块不同的知识板块,而不同的知识板块又包含了许多小的知识点。学生在操作之前,教师首先可以根据任务保护的知识内容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如要制作培训课件,需要做哪些工作呢?每一步工作应该如何开展呢?让学生们去思考和讨论。学生们便会想到,需要对培训内容进行文字编辑,插入恰当、有趣的图片,链接标准普通话的示范音频,设计好看的版式,添加好看的背景等等。这些知识中,有的是学生们已经学习和接触过的,而有些还未学习过,如音频链接等操作,学生们就会清楚地了解到自己还需要补充哪些知识点,才能完成本次任务。任务二和任务三也是如此,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和学生们的讨论思考,会理清思路,清晰地把握自己在任务过程中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是较难的,这样学生们才会更好地完成任务。找到问题之后,教师再与学生一起学习新知识,摸索新的操作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养成了自主思考的习惯,培养了合作交流、探索求知的精神。不仅有助于学生完成任务,学到知识,更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实践操作练习,完成教学任务

任务驱动法的第三步,便是让学生们通过实践操作和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有了第一步和第二步的铺垫和基础,完成第三步便轻松多了。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练习和摸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比如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组选取一名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在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充分发挥自我的主体性,发散思维、集思广益,总结出多种解决途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们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吸取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学会总结和反思的好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当任务完成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归纳和总结的好习惯。比如向全班同学展示完成成果,大家共同交流心得体会,教师也会很好地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总结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还未理解透彻的知识。

总之,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符合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新要求。因为,它抛弃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的过程。在实施任务驱动法时,教师一定要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仔细琢磨、认真推敲,设计出科学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去学习知识和方法、训练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德育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1

中职德育是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中职德育工作,对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进行了三次较大的改革,现今执行的中职德育课课程,是根据200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而设置的,包括《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等4门课。新课程强调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灵活地开展德育课教学,把德育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变“重理论传授,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一、中职德育课教学现状

尽管中职德育课在不断地改革中取得较大发展,但中职德育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德育课的“受体危机”。本课程的实施对象是中职学生,但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中职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因此,他们自有区别于普通高中学生的特殊心理和行为。这个群体思想活跃,参与社会活动多,但中职学生由于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心理发展等方面的欠缺,也容易受到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在不良风气和思潮的冲击下,部分中职学生产生理想的迷茫和道德的彷徨。有些中职学生原来在初中学习阶段属于“行为异化生”,即学习后进,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具有不良特征的学生群体,他们中有人用怀疑、否定的眼光看社会,厌恶思想道德教育,对德育课有抵触情绪,同时也表现出人生信念的迷失和价值观的扭曲。更多的中职学生在中考失败后,厌恶文化学习和考试,学习职业技能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回避文化学习,所以对德育课持有厌学态度。

2、教学方法陈旧。长期以来,德育课主要使用固定教材进行课堂教学,这种“填鸭式”教学,存在着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少,灌输得多,引导得少,抽象道理说得多,实际行为指导得少等缺点。即使当前部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是省略了板书的过程而已,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局面一时还难以扭转。

3、考核方法落后。目前德育课在检测和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和水平方面,仍然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职业学校以提高学生考试课程的学习成绩为工作重点,以分数来衡量学生和老师,忽视了对学生实际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人生观的教育,这种课程考核的指向就是分数高等于道德水平高。诚然,考试分数可以反映学生一定程度的学习能力,但却并不完全反映学生真正的思想道德水平。评价机制不科学,使考核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德育考评的引导作用。

4、教师因素。一方面德育教师习惯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与职业教育不断创新的教学要求不适应,与中职学生的学习要求不适应,缺乏创新意识,不主动使用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中职学校重视技能教育,对专业老师在个人发展、工作安排、福利等多方面优先照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部分德育教师产生职业疲劳心理,创新教育、参与式教育开展少,新的教育观念更新慢,先进的教学方法学习少,教师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

5、德育课程地位在弱化。在中职对口高职升学考试中,德育课不是考试科目,使学生觉得学德育课作用不大。一些学校为了安排专业课或专业实践课,也有意或无意地取消、削减德育课的课时。三年制德育课的总课时安排为四个学期,但是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很多中职学校从第三或第四个学期起,就把学生送到联合办学的企业中参加职业实践,企业的工作时间跟学校的教学安排不一定能完全对接,德育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实现。

二、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1、明确德育培养目标。中职德育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高教育,因此,德育教学必须体现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教学的特性,为职业教育的特点服务。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教学培养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首先教育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因此,要积极更新德育课的教学理念,把课程教学作为中职学生的生活过程来把握,在不断推进课内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同时,向其他科目和课外拓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德育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

2、加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审美意识。在德育课教学实施过程中,把德育课与专业技术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职业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和责任教育以及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把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在树立长远人生目标的同时脚踏实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确对待社会现实问题,激发个人的超越性动机和需要,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转变教学主体,改变教学模式。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而不是灌输客体,因而在德育课堂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具体方法是将德育教学内容分解为各种教学专题,采取案例导入教学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社会、进入企业,在调研与体验中,学会分析问题,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即是探究式学习法:设疑自学、调研、交流、答疑、体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实践证明。该种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合作性,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道德、法律、公民意识等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4、建立知行统一的综合评价机制。中职德育课的考核,不仅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掌握正确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掌握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健康成长、努力成才的方法,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形成健康的人格,以适应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要建立综合考核评价机制,把德育课的考核同全校的德育工作联系起来,与学生接受教育的态度、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全面考查学生的德育课成绩。

三、结束语

当前德育课问题产生的根源,既有社会方面、学生、家庭,也有学校、教师等,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对于社会和家庭方面的原因,学校和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无法改变社会和学生家庭的现状。作为学校,应尽量给教师、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作为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转变身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有效教学改革,以适应中职学生的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马保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32;

第6篇

关键词:创新 音乐教学 课程设计理念 学生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是追求美与探索美的结合,音乐教学就是要用音乐独有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但是在追寻音乐艺术的道路上,有的不仅仅是美,音乐的学习过程是有些枯燥乏味,大量的乐理知识,繁杂的理论基础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改变教学理念,来激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

一、创新中职音乐课程设计理念的重要性

对中职学校学生的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只要对中职学生的教学得当,他们会发挥出无限的创造力,所以对于中职音乐课堂的教育我们不但不能忽视,反而我们要加倍重视。但是仅仅有教师与学校的重视是不够,还需要学生能有认识到学习,自主去学习,能将学到的知识转化成为他们的生活技能。

对于学生来说,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枯燥乏味的,特别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很大一部分学生都因为学习的枯燥性而厌学,提不起学习兴趣,针对这种特殊情形,就需要音乐教师在音乐课程设计理念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针对当前中职音乐课堂的形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很有必要性。

二、如何创新中职音乐课程设计理念

教育改革一直在不断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创新在许多学科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针对中职音乐课程的特点与中职学生的特点,如何创新中职音乐课程设计理念,从而改变音乐课堂的枯燥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方面,我总结归纳了以下几点:

1.改变教育观念,变学生的被动性为主动性

教学观念是教师对教学的固有态度与思维模式的结合,要做到创新中职音乐课程设计理念,首先需要教师完成自我改变,比如:改变教学思路、引进新型的教学理念、改变自身教学手段、打破常规教学模式等等。

2.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状态,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教学的方法,而教学方法就是教学观念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的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做出及时调整,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与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入了解学生所感、所想,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从而做出改进,让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理清教学思路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对知识不断深入探求的过程,要做到创新中职音乐课程设计理念,一定要基于清晰的教学思路。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基础很重要,没有良好的基础底子,不可能追求到更好的艺术水平,所以在中职音乐课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的先后顺序,从基础出发,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基础的重要性,也更容易接触到他们理解的范围,只有开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听懂了,会用了,才有兴趣和动力进行今后的学习。

4.全方位教学 定向培养

对于教师来说,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特有的优缺点,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到这些信息,尽量将教学范围扩大,使每名学生都能加强自身“短板”,通过全方位的教学手段,尽量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使学生全方位发展,成为综合性素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在弥补学生不足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每名学生的优点与长处,通过特殊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使其成为一专多精的人才。比如:有的学生歌唱的特别好听,但是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其弱点也就是对音乐理解能力不足的短板进行针对性教学,如:深层次的对一首歌曲进行解读与分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同时对于学生唱歌动听的优点,可以定向培养学生的声乐方面,在学生更能理解音乐的同时,也能更快的提高学生在歌唱时候的感情投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的不足转化为长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

三、创新中职音乐课程设计理念――让学习不在枯燥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

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导,这种模式是一味灌输的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并且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是导致学生学习音乐枯燥的重要原因。所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很重要,教师教学思维的改变,寻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例如:多做一些有趣的音乐实验,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些音乐的可能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成就感。或者多讲解一些有关音乐方面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多种时代背景下的音乐形式,让学生对音乐先由兴趣,而后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

2.多与学生进行艺术上的交流

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就是不断追求艺术的过程。艺术史互通的,多与学生进行艺术的交流,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更能使学生对音乐艺术的了解更具完整性,同时也可以将一些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通过有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3.开放音乐空间 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是没有固定界限的艺术学科,通过不同的渠道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很重要,让学生自己在音乐的世界里进行创作,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类型,好的表扬,鼓励创作,不好的积极引导纠正,帮助其完善,在音乐的空间里放飞学生,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他们才会对音乐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结:

每个成功的教学案例总会有无数遍的尝试,在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的今天,能让学生更高效率的学习是每位教育人士都想看到的,本文主要对创新中职音乐课堂设计理念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施才能达到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之旅不在枯燥,希望可以对中职音乐课堂教育有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1] 黄志鹏.电脑音乐技术在师范音乐教育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音乐教育,2005.

[2] 李勇帆.现代教育技术概论[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

[3] 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第7篇

首先,要明确班级奋斗目标,并使之得到每个同学的认可,成为整个班级努力的方向。

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班级建设中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学生才是班级的真正主人,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管能动性,才能让他们找回久违的对未来的热情。这就需要先制定一个班级目标,一个班级有了目标,就像一个人有了理想,有了方向,才知道往哪里努力,而这个目标如果由老师说了算,学生就会认为自己没有发言权,那是老师在自说自话,与自己无关,这就压制了学生主动参与班集体建设的积极性,由同学们共同制定的目标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意愿,他们就会有实现目标的强烈愿望。因此,我总是在第一次班会上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制定班级及个人的奋斗目标。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再按民主集中的原则,把大家的意见进行汇总,形成班级奋斗目标。其实,这个目标最终能否实现并不重要,实现了可以总结经验,让同学们都能感受到成功带来的激动;实现不了也可以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关键在于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会慢慢形成,因为有了共同的追求,就能把几十名学生迅速凝聚在一起,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其次,要用集体荣誉感调动每一位同学,同时形成强大的集体舆论。

集体荣誉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名学生如果能为自己所在的集体争得荣誉,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和肯定,那是肯定会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因此,用集体荣誉感去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让他们知道他们为集体所做的任何一点,哪怕是很细微的贡献,在带给集体荣誉的同时也能带给自己一种内心的满足和成就。这对他们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因为传统的评价体系,他们往往会有一点自卑,而通过他们所擅长的学习之外的其他途径为班级争得荣誉,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和表彰,这对他们而言,既是克服自卑的方式,也是重新树立自信的开始。因此,在一些集体活动中,充分发掘每一位同学的特长,体育的、文艺的都行,通过大家的努力为班级争光添彩,让所有的同学都明白,一个集体不能只靠哪一个、哪一些同学来维系,而是要靠所有同学的参与和努力才能真真正正变得优秀。在这个努力来的过程中,集体的凝聚力也会逐渐变得强大起来。

对于影响班集体荣誉得同学,一定要让他们明白,个人的错误其实不仅仅与自身有关,或多或少都影响到了其他同学,让犯错误的同学有一种对集体的愧疚感,使之养成明确的责任意识,知道自己对班集体应经的责任,懂得在集体生活中,只有每名成员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集体才会不断进步、成长,而自己也才能从中受益。有了这种良好的班级舆论,同学们就能自发地监督、提醒、帮助那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同学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班主任老师也应该把自己当做集体中的一员,用真情实感感染每一位同学,用实际行动带动每一位同学,传达出“我爱这个集体”的信息。如果学生能够经常看到老师那慈祥而严厉的目光,听到老师关怀和鼓励的话语,体会到老师为集体所付出的辛劳,那么学生的归属感将会变得更强。

其三,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主动性,形成班级领导核心。

一个好的集体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因此在班干部的选拔、使用和培养上,班主任一定要好好下一番功夫。在班干部的选拔上要多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反复比较,并且借鉴前人老师的介绍和同学们的意见。班干部不一定要是学习上最拔尖的,但为人一定要正直、热情,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并且有一定的能力。班干部一定要形成定期例会的制度,主要是总结自己的表现和工作情况,反应班里的状况和楚翔的问题,以及布置一些工作任务等。例会的重要性在于通过不断小结,强化干部的自律意识,使这些学生懂得自己的干部身份就要求自己比普通同学思想觉悟更高,自我管理更严,做得更好。在使用班干部上,老师一定要充分信任,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当然,悉心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班干部的工作要充分肯定,做得好的,要适时表扬,对有些不到位的地方,不能一味埋怨,批评,而是应该帮助分析,提供支持。但是,当班干部犯了错误时,绝不能姑息迁就,一定要和普通同学一视同仁,甚至批评要更严厉,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在老师严厉批评的背后能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额殷切希望。一个敢于在同学面前承认错误的班干部,他的威信不会受到影响,而一个有意偏袒班干部的老师,他的威信必将荡然无存。

最后,一定要严格常规管理,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形成良好学风对一个班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常规管理就是学习的保证。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必定有良好的规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要求细致,使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都有章可循。

第二、 各项要求都要有专人负责,要做到有检查,有记录,有评比,有结果,有奖惩。

第三、 以表扬、鼓励为主,但也有明确的批评惩处措施。

第四、 允许犯错误,但思想上必要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进步的愿望。

第8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职英语;探索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105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一场以“翻转课堂”为手段的教学变革正在到来。学会翻转课堂,将改变这种师生关系,成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亲切伙伴,让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学课堂将变得更轻松,从而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

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念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最初由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2011年于TED大会上提出。它又称颠倒课堂,是指教师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自交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前学生通过观看老师制作的视频、阅读书籍或是在网络上与同学讨论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而课堂变成了师生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 翻转课堂与中职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可行性

随着时展,社会对中职生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用人单位的目光也从“学”优生转向“能”优生,同时,中职教育是一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特殊教育,以实践为重,培养应用性的人才。他们没有学习压力,只渴望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翻转课堂模式对于提高中职生英语应用能力具有更多的优势。

2.1 中职生对现代信息通讯网络的偏爱

笔者在翻转课题研究调查时了解到,本校学生中,99%的学生会使用手机上网,80%的学生每天有QQ,99%学生有使用微信功能,每个班级建有QQ群。这些为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中职生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掌握学习

中职生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翻转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在课外、宿舍或家里随时随地自主安排学习。这就避免了课堂因注意力不集中而跟不上教学的进度,在轻松的环境范围中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教学视频的学习的节奏全由自己掌握。

2.3 中职生个性化学习和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在翻转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方法进度来安排学习,通过观看教师制作的视频,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学习情境。而课堂上,师生有了更多的时间互动交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了更多时间进行探究活动,训练演示和解疑。

3 翻转课堂与中职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运作模式

为了切实提升英语课程的教学成效,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弊端,笔者和学校课题组同事们,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且学且思且行中,通过收集资料和到酒店实地观察了解后,我们以《饭店英语》中前厅接待“Check in”工作流程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探究此种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本次教学设计主要有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分别实现知识传递、知识内化和技能强化。

3.1 课前,根据具体知识点的教学,录制视频和组织学生观看

英语的学习非常注重语言环境,所以教师在制作视频时,可以搜寻一些相关的

教学视频、图片、3D动画等,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展示案例:

笔者针对中职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在课前精心录制了8―10分钟微课视频。

流程:教师精心准备教学小视频(视频难易度要适中)―学生观看―问题反馈。

例如笔者在设计《饭店英语》中前厅接待“Check in”微课视频时,第一步,根据其工作流程由浅入深,介绍了入住登记的几个环节。具体包括:Guest’s name,Room type,Room rate,Way of payment等主要部分。第二步,学生播放并学习微课视频,预习Check in的工作流程,教师通过PPT动画,详细解释了工作场景中所需用到的英语表达。用卡通画的方式,对前厅工作人员的服务礼仪做了补充。第三步,学生“先思考,后模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第四步,学生小组讨论,用英语说说自己对check in内容的编排,并结合实践,创设符合真实的工作场面,内容不乏趣味性和实践性,这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

3.2 课中,转变教学理念,激活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然后和学生交流自学时遇到的问题,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如《饭店英语》前厅中预定登记入住部分,重点掌握客人的入住时间、入住人数、房间类型、离店日期、付款方式等开展翻转教学,并引导学生积极深入地探究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意识到,只有发挥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视频练习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创建环境进行独立探究和合作互动。如在《饭店英语》教学时,把学生带到学校的专业培训室,模拟酒店创设总台情境,通过生生,师生的交流互动,创建适合每个学生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学习的能力,逐步由教师指导教学转变成学生的独立探究学习,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

在教学方法方面,随着翻转课堂的开展,笔者运用了讨论法、合作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小组竞赛评价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探究,交流互动,互学互教,教师在巡视答疑的过程中完成了“授业解惑”这一角色定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我,很好的检验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3.3 课后及时复习反馈

学生课后可以再次观看教学视频或通过交流平台与教师、同学交流巩固复习。教师整理并撰写点评后,与全班学生进行分享,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可利用教师课前和课后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补救学习。这些内容能被长期保存,遇到问题可随时查阅。使所学知识得到及时补救,让课前、课中、课后达成连贯一体,培优补差、优生吃“好”,后进生吃“饱”。

4 翻转课堂与中职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反思

毋庸置疑,“翻转课堂”可以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势在必行。对于课题研究的开展笔者有以下的思考:

(1)如何设计精品微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在自学质疑课中,如何保证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3)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4)如何让尖子生“吃饱”和拔高?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4.1 想说爱你不容易,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素养

在微课设计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到:紧扣学习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化,训练题编写要短小精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信息整合能力。此外,教师课前还得积极指导学生合理支配时间观看视频,要求学生对视频中的疑难问题做出标记以备在课堂中提出供教师和学生交流、探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分层次设计与训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全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都有所提高。这些都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

4.2 鸡蛋从内部打破是成长: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究者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融入到英语课堂,可以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最主要的效果就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了主动思考,教学从灌输走向了互动。

英语学习的最基本要求是听、说、读、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英语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说的时间较少。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内心变化、给予鼓励基础上,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探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极地投入到这场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在这种教学环境中,由教师“独唱”变成师生“合唱”,这种知识获得不再是被动的记忆,而是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获得。因此,这种知识就能变成信念,学生也会更加的珍视它们。

这一翻转教学转变,有利于学生在课前和课堂上更好地学习理解知识,也能培养其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使其终身受用。

4.3 四两拨千斤――翻转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

“新课程在评价上凸显出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等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制定适合本班翻转课堂的评价标准,融入到期末考核学分制中。在评价中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重视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评价,以有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展开生命历程。

师生自我总结、反思教学环节是翻转课堂中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自我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并反思自己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哪些收获与不足,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通过总结反思,体会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通过评价手段促进学生重视翻转课堂学习,认真对待课前自学,课堂积极参与讨论、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在思考和探究中升华情感,通过团队合作,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5 结束语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模式,它的精髓在改变教学模式。它颠倒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流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贯彻了建构主义的相关思想,也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作为创新的教学模式与手段,翻转课堂与微课都还处在探索阶段。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武器”,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选择性利用新旧“武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中职课堂而不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远程教育,2012,(8):46-51.

第9篇

关键词:中职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自主研修;专项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15-02

一、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转型面对的主要问题

1.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虽然都属于职业教育,具有共同的属性,但是两者的理念、内涵、规律却有着很大的差异。中职教师在向高职教师转型的过程中,最先遇到的困难就是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不足,具体表现为:对政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办学方向等缺乏了解;对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不熟悉,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理解不深刻;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把握不准确,对高职学生如何培养、如何管理等现实问题缺乏深入思考;对高职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认识比较模糊。这些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上的问题,导致中职教师在向高职教师转型过程中往往定位不准、目标不明,容易在实践上产生偏差。有的老师片面强调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同宗同源”,简单地把高等职业教育看作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和提高,将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套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强调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机械地把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划上等号,轻实践,重理论,最终都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满足不了高职学生学习的需求。

2.知识和能力结构有待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核心,按照培养这些工作能力的实际需要吸收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特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师要具备较为渊博的知识体系,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专业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具备较好开展教学的能力。这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明显高于对中职教师的素质要求,使得中职教师在向高职教师转型过程中表现出了种种不适应。

首先,专业理论结构不合理。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初中级操作型技能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定位,加之中职学生专业理论学习接受能力所限,中职教学对专业理论教学的要求较低,中职教师现有的专业理论水平一般情况下都能“应付”得了教学,因而平时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重视不够,对专业理论发展趋势较少给予关注,对专业前沿知识了解不多,导致专业知识更新滞后、知识结构老化。这使得中职教师在向高职教师转型过程中明显感到“知识不够用”,在教学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

其次,高职教学能力不足。一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模式化,习惯于满堂灌的传授式教学方法,缺少启发性、创造性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知识转移能力不够,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技术岗位需求开展教学的能力相对欠缺;开发、驾驭教材的能力较弱,大部分教师的授课还停留在书本上。这些距离高职院校教师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再次,科研能力欠缺。中职学校比较强调教育传递知识的功能,对科研工作缺乏重视,科研工作往往处于教学的从属地位,科研内容更多侧重于中职教育本身的研究,对技术研究、技术服务涉及较少;在教师工作业绩评价和职称评聘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一些工作中,对科研课题、论文及著作的要求不高,因而中职教师多数为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较少。他们一般科研意识较为淡薄,学术水平不高,科研能力较弱,特别是科技开发和技术应用能力与高职教师差距较大。科研能力不足,成为阻碍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转型的主要因素之一。

3.面对“转型”没有作好充分准备。许多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长期从事中职教学,对中职教学驾轻就熟,面对突如其来的“转型”要求,面对新角色、新任务,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他们要比高职教师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行。对工作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的突然变化,有些老师并未作好心理上的准备,难免产生抵触情绪,对“转型”持消极态度,不能主动“转型”,甚至“能靠则靠,能能则等”。对“转型”过程中的困难估计不足,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中等职业的延伸,认为自己昨天能教中专,今天照样可以教大专,思想上重视不够,行动深入不够。

二、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转型”的突破点

鉴于中职教师与高职教师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上的较大差距,中职教师要成功实现到高职教师的“转型”,重点应加强以下五个方面的素质。

1.树立高职教育理念。包括: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办学方针、办学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办学宗旨、培养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特点和教学特点;等等。在此基础上,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异同,并据此明确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特殊要求。

2.完善教育理论知识。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中职教师在“转型”过程中,既要掌握高等教育学知识,包括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教学论等,又要掌握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了解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还要关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趋势和变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开展教学。

3.完善专业知识。要较全面地掌握所在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国内外本专业的先进技术理论,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前沿动态,能够胜任本专业中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4.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要深入社会,了解行业态势,熟悉企业岗位技术要求、生产流程和市场运作流程,及时学习和掌握各种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到的新技术,将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实习实训。

5.完善科研能力。能够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掌握科研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通过教学研究反思总结教学实践,能结合专业开展教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取得一定科研成果。

三、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转型”的途径

1.明确“转型”目标。由于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尚未很好衔接,一些中职教师在转型时要调整专业方向,学校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实际需要制定培养目标、培养规划和培训计划,帮助他们确定专业方向,为他们的专业发展铺路搭桥,创造条件。要鼓励和支持教师根据学校的专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不能让教师会什么教什么。

2.鼓励自主研修。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转型”,最有效的途径是自主研修。“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学校要积极鼓励并促进中职教师从高职角度来审视自己、正视差距,积极主动地按照高校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成长,不断超越自己。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时间、推荐好的学习材料,并为教师交流学习心得等提供平台和载体。

3.开展专项目培训。专项培训是根据中职教师“转型”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的各类旨在提高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理论水平、更新专业知识,拓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短期培训、轮训。专项培训的特点是针对性强,能在短期内取得较好效果。专题培训方式包括邀请专家作报告、举办专题研讨会、举办培训班、参观考察、出国研修、学位学历进修以及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

4.强化实践锻炼。实践锻炼是促进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转型”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之一。实践锻炼的方式包括:鼓励中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指导学生的同时,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安排中职教师通过挂职锻炼、脱产培训、假期集训等方式深入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第一线参加实践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有计划地安排中职教师在校内实验室、实训室进行专业实践锻炼,参加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等;安排中职教师参与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等“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方法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等核心工作中体验高职教育教学,提高综合教学能力;实施“导师制”,有针对性地安排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师的教学、实训以及科研工作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

5.工作与科研密切结合。要鼓励中职教师将科研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在具体工作中培养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鼓励中职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承担学校的教学研究、科技创新和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建立和落实科研工作与教师工作业绩相挂钩的激励机制,把科研工作作为评价工作业绩和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从“量”和“质”两方面对中职教师科研工作作出硬性要求,推动中职教师自觉把科研作为工作学习和自身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积极参与科研工作。

综上所述,无论从学校角度还是从教师个人发展角度考虑问题,都必须重视中职学校升格或承担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后教师素质提高和转型问题。要根据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差异以及高职教育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明确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转型面对的主要困难和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从学校和教师两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师转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只有迅速提高中职教师素质,使之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才能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国家“转方式、调结构”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朱向锋,林文丽.陕西省新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2).

[2]徐晶.中专升格高职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