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计算机科研论文

时间:2022-10-16 17:29:12

导语:在计算机科研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计算机科研论文

第1篇

1.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学院大力扩建信息工程分院计算机实验实训室,并因地制宜,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岗位职责》、《实验实训室管理员岗位职责》、《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规则》、《实验实训室学生守则》等。学院要求管理员负责实验实训室的安全,对机器设备、网络等出现的故障进行维修并做好日常维护,及时对软件进行调整、安装、升级、更新等。管理员要保存好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驱动程序、保修卡、随机文件等资料。管理员要配合指导教师上好每一节实训课,督促学生遵守时间,多操作,多实践,教育学生保持实训室干净整洁。学院要求每位指导教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宣读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要求学生上课时固定机器、对号入座,严格按照计算机正确使用方法操作机器。对上课过程中未经指导教师同意,随意更改计算机配置,自行删除系统文件,破坏计算机应用软件,安装游戏程序等行为,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对于故意损坏计算机零部件的学生,从严处罚。这些制度对指导教师、管理员和学生都起到了监督作用。

2.机器设备的管理学院的公共实验实训室和专业实验实训室的计算机,从当初的组装机到后来的品牌机,不管是联想计算机、北大方正计算机、清华同方计算机、戴尔计算机,还是惠普计算机。由于计算机使用频率高(每天8节课基本都有实训,另外还有课外开放,在晚自习或周末时进行)、学生流动性大、少数学生胡乱删改系统设置、学生移动存储器上带来的病毒横行等因素,导致机器维护工作量急剧上升,所以软件、硬件的日常维护工作量很大。而学校的组装机主要依靠还原精灵保护或冰点保护硬盘操作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品牌机则依靠三茗卡、增霸卡或联想硬盘保护卡来保护机器的正常运行。不管是软硬件的维护,还是机器故障的维修,不同的实验实训室的管理方法稍有不同,对不同品牌、不同机型的计算机的日常维护、维修方法也不尽相同。计算机实验实训室管理包括硬件配置,软件维护,网络畅通,故障维修。下面以专业实验实训室为例来说明计算机维护方法。投影仪的使用。

3.投影仪是多媒体教学中使用周期长、维护费用高、应用率广的一种设备,学院的实验实训室里主要安装的是爱普生系列投影仪。投影仪的维护需注意以下几点。投影仪要尽量减少开机次数,如果需要多次使用可以使用其待机功能,这样可以保证灯泡的正常使用寿命。投影仪在使用完成后不要马上断电,在保证其自动停机、投影幕布完全上去后,才可关闭电源。当投影仪内部温度过高时,会启动过热保护,锁死投影仪电源,让灯泡停止工作、自动关机。对投影仪要进行定期清尘处理。管理人员将投影仪进风口处的滤尘网取下后,用吹风机吹干净,或是用软毛刷轻轻地刷干净,或是用清水清洗干净,等晾干后,再安装回原处。对于投影仪镜头的除尘,光路的除尘,应找专业的工程师来处理。防热防潮。主要是为了防止灯泡老化,干燥的环境可以延长灯泡的寿命。其他突发事件的解决。实验实训室在开放期间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故障,这些故障对实验实训管理人员是考验。

4.对计算机实验实训室环境的科学管理实验实训室环境是指实验实训室中的温度、湿度分配、洁净度、室内空气流动度。适宜的环境既可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又可保护人的身体健康。最简单的做法是安装空调、换气扇、遮光性能良好的窗帘,定期通风、换气,这样既可散热又可通风,延缓显示器老化。每天定时打扫实训室,保持清洁、整齐的环境,给学生营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

5.计算机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措施指导教师和管理员首先要有“安全第一”的观念,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劳动保护。当发现有不安全因素时要立即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学生安全要做到人员的有序化。当发生突然断电、地震、或其他意外事故时,实验实训室管理员应该引导学生有序的出入,以防踩踏事件的发生,上机结束时,要求学生关好自己的机器,把自己坐的凳子放回电脑桌下,坐在窗边的学生帮管理员关好窗户,拉好窗帘。安全用电,防止漏电、触电。下班时,管理员要先切断计算机的电源,再关风扇、换气扇、空调、等设备的电源,最后把灯关好,把门窗锁好,还要注意防火防盗。

二、结束语

第2篇

【论文摘要】:论述了目前高职学校对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项目教学的有关思考,从项目教学实施的必要性、应用的现状以及具体的应用过程和优点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新的教学模式,力争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着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职业能力。

一、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

目前很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体会到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很难完全直接用到他们的工作中,为什么呢?我认为传统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专业课程。《会计电算化》是财会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对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说,更应该注重其实践性教学,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中应得到了广泛应用。

2、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实践动手能力,是高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职教育的最大优势。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中应得到广泛的应用。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职业教育中,传统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自学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尤其是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学策略,借此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深入的学习。正确实施项目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并能够自觉地学习并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作业,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项目教学应用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在专业课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职业能力,确保职校毕业生按市场岗位要求零距离就业的有效途经,其应用已成为大势所趋。但在教师的实施过程中仍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1、项目教学实践教材不尽合理

目前现成的会计电算化经济业务项目教学用书在教学中极少见到,教学中使用的软件文档也仅仅只提供了一些非教学内容的说明书。因此,设计一套完整的、适于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的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但这对于会计电算化教师来说又是极繁重、精细的工作。

2、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虽然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任务中包含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蕴含了学习者需要的能力训练要求。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掌握知识点与技能点。这种任务驱动教学,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但对学科的知识体系掌握较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3、项目教学受社会等级考试的制约

目前各所高职院校都参加各省组织的会计电算化等级考试,并且已经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地承认。但这类考试均属于水平考试,考试的范围和专业需求及社会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有的考试内容狭窄,技术水平落后,但各所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通过率,制定了与等级考试相关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并以此来衡量教学,这就制约了项目教学的开展。

三、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取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呢?通过对学生实施完项目教学后,总结出项目任务的确定非常关键,项目任务最好具有这样的特点:1、学生完成一个项目要具备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2、具体要根据学生特点和知识点的难易确定。3、项目要与实际工作或生活相关,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完成该项目的兴趣,有成就感。

举例:模拟企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经济业务资料完成最后报表数据的输出,并通过上机实验不断修改完善,最后要求学生提交项目设计的纸质打印文稿、电子文稿、运行项目所产生的账套以及报表备份数据等。具体的项目实施,用学生以前学过的会计知识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来完成从初始化工作到最后财务报表的输出。一个完整的项目教学模块分以下阶段进行:(一)、明确项目任务。

项目设计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和需要,自由组合,3~5人为一组,自行分工,成立组织以进行管理,以会计人员的心态进行建帐。首先进行初始化的设置(设置系统参数、设置科目、建立各种账簿文件、定义各种辅助核算、定义报表以及录入各种余额数据或者是发生额数据等)。然后输入凭证(当月发生的经济业务资料)并审核;最后

报表的输出。

(二)、制定完成项目计划。

各小组分工合作制定完成这个项目的计划以及时间安排

(三)、实施计划

各组开始自己动手实施计划,老师参与其中。刚开始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提出了很多问题,对于少数人提出的简单问题个别进行辅导,并注意收集学生提出的有共性的问题,然后集中进行讲授。

(四)、检查评估完成情况。

当项目实施结束后要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评出成绩,更是为了改良项目,以便应用。虽然成功完成任务的学生不是太多,但讨论很热烈,完成的很有成就感,没完成的很不服气,仍在不懈的努力

四、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优点

在以上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2、改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变为以项目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学习,而是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巩固。

3、改传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汲取并探索,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完成项目的同时,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能动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3篇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领域。所以各个学校开设的计算机系或者计算机学院越来越多。当然,开设一个计算机专业,相比其他专业来说,比如机电、比如航空,比如信息,都要简单容易,计算机实验室也投入产出高很多。如何撰写计算机毕业论文,则是众多面临巨大竞争的计算机系学子们要考虑的事情,工科毕业论文不同文科毕业毕业论文,需要逻辑严密并且实验严格。所以,如何更好的撰写计算机毕业论文呢?

1.论文类型

不同的院系,不同的指导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有不同的指导方法,在计算机系,本科毕业论文通常以下面四种类型:

1.1完成一个不太大的实际项目或在某一个较大的项目中设计并完成一个模块(如应用软件、工具软件或自行设计的板卡、接口等等),然后以工程项目总结或科研报告、或已发表的论文的综合扩展等形式完成论文。

1.2对一个即将进行的项目的一部份进行系统分析(需求分析,平台选型,分块,设计部分模块的细化)。例如对一个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财务部分进行调研,分析和设计等,这类工作可以没有具体编程,但应得到有关方面的初步认可,有一定的工作量。例如打印后有30页以上的报告。

1.3对某一项计算机领域的先进技术或成熟软件进行分析、比较,进而能提出自己的评价和有针对性创见。例如XML目前是因特网上新涌现的标记语言,它较HTML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点,其中XML-QL是基于XML提出的一种新型查询语言,分析总结这一新型查询语言并探索它的实现途径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再如对自由软件数据库系统MySQL,分析总结其在Web应用上的特色,并能将有关技术用于自己研制的系统中。这类工作要注意把分析和实验相结合,不要只停留在消化上。消化是前提,吸收和转化才是工作的重点。

1.4对某一个计算机科学中的理论问题有一定见解,接近或达到了在杂志上发表的水平。例如,解决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纠正了某杂志上理论的错误且提出解决修正方案,或自己提出有意义的模型,定义,且有定理、命题、或性能比较、分析、测试报告等。

一般而言,第四种较难,在若干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经验中,只有两位学生采用此形式写出了好的论文,据悉,这两位学生都顺利进入了博士生序列。

2.选题

2.1有科研项目的老师通常愿意从项目中选取本科生能完成的模块,交给学生作,然后以第一种形式写成论文。教师熟悉项目,项目有实用背景,一般而言,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完成。但有些科研项目太难,或涉及保密内容,或本科生不容易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能会让已保送为研究生,或确定留校的学生作这类题目。

2.2学生自选题目,有些学生已联系好毕业后的工作单位,工作单位要求学生作某方面的项目,或已交给学生某方面的项目,经过指导教师认可,认为可作出合格的毕业论文,则可作这方面题目。这种方式下,学生积极性高,责任心较强,学以致用,一般论文的质量较好且成文后篇幅较大。

2.3教师根据社会需求,选择题目。例如,院系行政需要教学,科研和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有的教师指导几位学生分别作大学院系行政管理子系统,博士生硕士生学籍管理子系统等等,有可能开始作出的软件还不很完善,但有了雏形,经过修改后,一般是能够应用的。有的系统经过下一届本科生毕业实习的改进,就可以实用了。一些对路的、有用户的软件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产品

3.论文的组织安排

依据上述的论文类型,由于各类工作特点的不同,在搜集整理论文的素材、组织安排论文的结构方面,应有所不同,做到有的放矢。

3.1系统实现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系统体系结构,程序模块调用关系,数据结构,算法,实验或测试等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

(1)引言或背景(概述题目背景,实现情况,自己开发的内容或模块)一般谈课题意义,综述已有成果,如”谁谁在文献某某中做了什么工作,谁谁在文献某某中有什么突出贡献“,用“但是”一转,分析存在问题,引出自己工作必要性、意义和价值、创新点和主要思想、方法和结果。然后用“本文组织如下: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作为这段结束。

(2)系统体系结构(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突出自己工作在整体中的位置)

(3)主要实现功能的描述(包括模块调用关系,数据结构,算法说明,依据内容多少此部分可安排两到三节)

(4)实验或测试

(5)总结

3.2应用开发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应用项目的背景分析,需求分析,平台选型,分块,设计部分模块的细化,使用的开发工具的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

引言(重点描述应用项目背景,项目开发特色,工作难度等)

第4篇

1.论文类型:

不同的院系,不同的指导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有不同的指导方法,在计算机系,本科毕业论文通常以下面四种类型:

1.1完成一个不太大的实际项目或在某一个较大的项目中设计并完成一个模块(如应用软件、工具软件或自行设计的板卡、接口等等),然后以工程项目总结或科研报告、或已发表的论文的综合扩展等形式完成论文。

1.2对一个即将进行的项目的一部份进行系统分析(需求分析,平台选型,分块,设计部分模块的细化)。例如对一个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财务部分进行调研,分析和设计等,这类工作可以没有具体编程,但应得到有关方面的初步认可,有一定的工作量。例如打印后有30页以上的报告。

1.3对某一项计算机领域的先进技术或成熟软件进行分析、比较,进而能提出自己的评价和有针对性创见。例如XML目前是因特网上新涌现的标记语言,它较HTML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点,其中XML-QL是基于XML提出的一种新型查询语言,分析总结这一新型查询语言并探索它的实现途径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再如对自由软件数据库系统MySQL,分析总结其在Web应用上的特色,并能将有关技术用于自己研制的系统中。这类工作要注意把分析和实验相结合,不要只停留在消化上。消化是前提,吸收和转化才是工作的重点。

1.4对某一个计算机科学中的理论问题有一定见解,接近或达到了在杂志上发表的水平。例如,解决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纠正了某杂志上理论的错误且提出解决修正方案,或自己提出有意义的模型,定义,且有定理、命题、或性能比较、分析、测试报告等。

一般而言,第四种较难,在若干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经验中,只有两位学生采用此形式写出了好的论文,据悉,这两位学生都顺利进入了博士生序列。

2.选题:

2.1有科研项目的老师通常愿意从项目中选取本科生能完成的模块,交给学生做,然后以第一种形式写成论文。教师熟悉项目,项目有实用背景,一般而言,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完成。但有些科研项目太难,或涉及保密内容,或本科生不容易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能会让已保送为研究生,或确定留校的学生作这类题目。

2.2学生自选题目,有些学生已联系好毕业后的工作单位,工作单位要求学生作某方面的项目,或已交给学生某方面的项目,经过指导教师认可,认为可作出合格的毕业论文,则可作这方面题目。这种方式下,学生积极性高,责任心较强,学以致用,一般论文的质量较好且成文后篇幅较大。

2.3教师根据社会需求,选择题目。例如,院系行政需要教学,科研和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有的教师指导几位学生分别作大学院系行政管理子系统,博士生硕士生学籍管理子系统等等,有可能开始作出的软件还不很完善,但有了雏形,经过修改后,一般是能够应用的。有的系统经过下一届本科生毕业实习的改进,就可以实用了。一些对路的、有用户的软件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产品

3.论文的组织安排:

依据上述的论文类型,由于各类工作特点的不同,在搜集整理论文的素材、组织安排论文的结构方面,应有所不同,做到有的放矢。

3.1系统实现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系统体系结构,程序模块调用关系,数据结构,算法,实验或测试等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

(1)引言或背景(概述题目背景,实现情况,自己开发的内容或模块)一般谈课题意义,综述已有成果,如”谁谁在文献某某中做了什么工作,谁谁在文献某某中有什么突出贡献“,用“但是”一转,分析存在问题,引出自己工作必要性、意义和价值、创新点和主要思想、方法和结果。然后用“本文组织如下: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作为这段结束。

(2)系统体系结构(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突出自己工作在整体中的位置)。(3)主要实现功能的描述(包括模块调用关系,数据结构,算法说明,依据内容多少此部分可安排两到三节)。

(4)实验或测试。

(5)总结。

3.2应用开发型论文:

重点收集整理应用项目的背景分析,需求分析,平台选型,分块,设计部分模块的细化,使用的开发工具的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1)引言(重点描述应用项目背景,项目开发特色,工作难度等);

(2)项目分析设计(重点描述项目的整体框架,功能说明,开发工具简介等)(3)项目实现(重点描述数据库设计结果,代码开发原理和过程,实现中遇到和解决的主要问题,项目今后的维护和改进等,此部分可安排两到三节);

(4)总结。

3.3分析比较型论文:

重点收集整理有关的最新论文或软件,分析比较心得,实验数据等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引言(重点描述分析对象的特点,分析比较工作的意义,主要结果等);分析对象的概括性描述,分析比较的主要结果(如果是技术分析,给出主要数据,如果是软件分析,给出代码分析结果,实验过程等);分析比较的评价和系统应用(可以给出基于分析比较的结果,提出某些设计实现方案,和进行一些实验工作;最后是结论。

3.4理论探索型论文:

重点收集整理问题的发现,解决问题所用到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定理证明,算法设计和分析。

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

(1)引言(重点描述要解决的问题的来源,难度,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等);

(2)基本知识(解决问题涉及的基本定义,定理,及自己提出的概念等);

(3)推理结论(给出问题解决方案,包括定理证明,算法设计,复杂性分析等);

(4)结论。上述论文结构的安排和划分不是绝对,可依据各自工作的实际情况,采用某一种或某几种混合的方式指导自己论文的写作。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一定要作到心中有数,贯穿一条逻辑线索切不可泛论成文或堆砌成文,时刻突出自己的工作内容。

4.论文格式及目录系统:

每个作者有自己的风格,格式不必强求一致,但科技论文不能象写小说剧本那样,一般不能用倒叙,插叙,不设悬念,不用意识流,多线索方式等。例如,可在下列格式基础上适当修改:科技论文目录体系一般不用中文的“一二三”,而用下列的编排方式题目扉页|___摘要(中英文,200-300字为限)|___正文目录1.前言(背景,动机,前人工作)|___1.1。。。。|(1)(a)(b)(c)|(2)(a)(b)(c)|___1.2。。。。2.项目框图及本工作在项目中的地位

3.项目特色(特殊功能,困难

4.方案选择(前人方案,现可选方案,为什么选这一方案)

5.实现技术数据结构程序片段:

6.特殊问题解决方法:

|__6.1问题1|__6.2问题2|__......

第5篇

【关键词】网络数据 系统

1 医院学术论文管理情况现状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绝大多数医院管理论文的方法已经从手工登记转变为使用计算机软件管理,其中最为普及的是使用Excel软件制作电子表格登记论文资料。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帮助工作人员解决查找和数据统计的问题。但是,数据的收集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由论文作者上报至科教科,再由科教科工作人员进行手工录入制成Excel表格,需要生成报表和统计数据的时候也必须手动操作。

大量繁琐枯燥的手工录入工作制成的Excel的本地文件,却并不能较好的实现数据共享。因此,随着网络的普及,部分医院建立了基于Web的论文管理系统。依靠B/S架构的Web论文管理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相比于使用Excel文件记录论文数据,网络论文管理系统的优点在于只要有可用的网络,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手机或个人计算机进入系统,进行论文上报、登记、查询操作,使论文管理工作不仅限于办公室。并且依靠计算机技术也可以一定程度的简化手工工作,以鼠标点选、自动生成等方式优化录入、统计分析的过程。

2 基于网络数据抓取的医院论文管理系统

基于网络数据抓取的医院论文管理系统保留了普通网络论文管理系统的优点,着力优化和完善最为繁琐的数据录入过程,从国内权威的论文数据库中直接抓取需要的数据存入自己的数据库。

据了解,国内绝大部分正规期刊上发表的文献在见刊1-2个月后就会被知网、万方、维普等专业的文献数据库收录。普通用户通过检索,可以获取到论文的题目、发表刊物、见刊时间、作者姓名、单位、关键词、摘要等数据,足以满足医院论文管理系统的需求。只要实现并使用抓取功能获得需要的数据,就能大大简化手工录入的工作,同时能有效的避免论文漏报、错报。

2.1 系统的体系结构

目前基于网络的系统体系结构主要是C/S(客户端/服务器)架构与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C/S架构将大部分的运算放在客户端处理,要求进入系统的计算机安装相应的客户端程序,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等条件有特定的要求,限制了用户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是灵活性不强,不便于后期维护和系统升级。B/S架构基于HTTP和TCP/IP协议,运用服务器完成大量的运算,将运算结果传输给浏览器显示,用户只需要使用浏览器就可以在个人计算机或智能手机上进行操作,不受局域网、软件和运行平台的限制,可以实现跨平台的使用,并且后期维护成本低,更新方便。

为了系统后期的维护及功能完善,本系统采用B/S架构,也更能适应目前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2.2 系统的功能模块

如图1所示,本系统分为五个功能模块,分别为:部门管理模块、职工管理模块、论文抓取模块、论文录入模块、查询统计模块。

2.2.1 部门管理模块

部门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添加、修改、删除操作设置医院部门信息,构建一个完整的部门树形结构,以便在查询统计时可以实现按照部门查询统计,有助于分析和比较各科室部门的情况。

2.2.2 职工管理模块

职工管理模块同样通过数据库的操作建立职工的花名册,并且将每个职工按照实际情况分配到科室和部门,如此便建立了论文、作者、部门的关系。

2.2.3 论文数据抓取模块

论文数据抓取模块使用网络数据抓取的方法,通过请求URL、对返回数据进行分析、提取论文相关数据,将其存入论文信息表,并与医院职工进行关联。

2.2.4 论文数据录入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手工维护论文数据,以对论文数据的添加、修改、删除操作,提供是一个查缺补漏渠道,对数据抓取过程中出现的不完善数据进行人工修改。

2.2.5 统计查询模块

模块提供作者姓名查询、关键词查询、期刊查询、发表时间查询、科室查询等丰富的查询方法。统计各科室数量、各种期刊上的数量、关键词相关论文数量、任意时间段数量等以供比较分析。

2.3 网络数据抓取模块设计

数据抓取功能是本系统的特色和亮点,其设计原理类似于简化的网络爬虫,抓取数据更具针对性,抓取范围仅限于较权威的论文期刊数据库。以下介绍设计思路。

2.3.1 抓取模块涉及的数据库设计

为了能在网络上抓取数据,需要一个表存放URL信息,其中包括的主要字段有URL、URL的MD5编码、访问状态、请求的页面类型等。

另外需要一个存放论文信息的表存放抓取到的数据,包含题目、刊名、发表时间、作者、关键词、摘要等字段。

2.3.2 抓取数据的主要步骤

首先程序从URL表中取出一条访问状态为未访问的数据,请求此URL并接收返回数据,根据URL请求的页面类型做提取论数据或者提取URL数据的操作。

对于返回的是论文页面,需要提取论文详细信息,然后到论文信息表中查找,判断是否为已经抓取过的论文数据,若已抓取,则标记请求的URL为已访问,然后进行下一个URL的请求。否则将论文数据整理并入库,将作者与职工关联,之后请求下一个URL。

若非论文详情页面,则需分离提取页面中的URL,将提取到的URL逐个进行MD5编码后到URL表中,将非重数据标记为未访问然后入库。

3 实现本系统的意义

基于网络数据抓取的医院论文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论文管理过程中的繁琐工作,简化管理流程,为管理人员减负。同时,得益于系统采用B/S架构,可以实现跨平台、跨区域的管理。抓取来自论文数据库的数据相对全面,以此数据做出的分析统计能够更加有效的指导医院科研的发展方向和重心。设计并实现本系统,有效地提高了科教管理工作效率。

第6篇

科研、教学、育人,他始终不懈地恪守着四个字――精益求精。

他是一位学养深厚、治学严谨、追求卓越的学者,在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知识工程与符号推理、协议工程与移动计算、计算机辅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他更是一位献身教学、执着教改、倾心育人的大师,他把学者的敏思与严谨渗透到自己热爱的科研和教学中,20多年的潜心钻研和辛勤耕耘,摘得累累硕果、育得桃李芬芳。

他就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教学名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古天龙教授。

孜孜以求打造精品科研

1980年,在求学路上一直比较顺利的他却由于高考的失误错失进入北大、清华的机会,被调剂志愿到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当时,他只有16岁,在今天的人看来,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年纪。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却表现出对自己兴趣和理想的执着追求。大二时他就确立了考研的目标,并开始进行知识的储备。4年后,他在拿到大学毕业证书的同时,也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进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系,攻读(电子)机械制造学科工学硕士学位。

1986年初,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开发天文望远镜。当时整个控制系统的精度不够高,需要采取一种新的技术和方法对天文数据进行处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古天龙开创性地提出了广义插值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机械电子设备的误差补偿控制。与此同时,他参加了机械电子工业部预研课题“双反射面天线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在场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15篇。尤其是他的延拓有限元分析技术,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令希先生的高度评价。钱先生推荐该项目研究参加了1988年在法国召开的第12届国际科学计算大会。

1991年,26岁的古天龙来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作,从此与广西这片热土结下了不解之缘。1993年9月,他如愿以偿考入浙江大学工业控制研究所,师从著名的过程自动化专家周春晖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他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复杂工业生产过程中离散事件问题的研究。由于表现优异,他于1996年1月提前毕业,获工业自动化学科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被评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获得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他的研究成果被《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等刊物刊载,并在IEEE SMC和IEE ICIT国际会议上宣读。

博士毕业后回到桂电的古天龙在工作上如鱼得水。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中国的科学技术要发展,要立足于民族之林,需要及时地吸收和接纳西方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他默默地作着准备。此时,他已任职于桂林电子工业学院计算机系,主要从事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由于工作业绩突出, 他于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4年后又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一个学院的代表团去访问澳大利亚,访问期间同澳方教授交谈时,对方对他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他很快便获得了赴澳大利亚CURTIN理工大学、MURDOCH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机会,在国外一待就是四年多。关于这次经历,他回忆道:“我已经作了准备,包括实践的准备和心理的准备,自然就抓住了机会。在国外的四年,使我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能力相对较完善了……”

对于当初的回国,古天龙归结于自己的桂电情结。他至今无法忘怀他读博士及出国期间,桂电领导所给予的支持。“那种真情,对人才的那种渴望的程度打动了我。我博士毕业以及每次从国外回家探亲,院领导都到机场接我。我在国外时,也经常保持联系。这些都打动了我!” 更重要的是,当时桂电计算机系需要学术带头人。于是,他从大局出发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到计算机领域。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他一回到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就挑起了重担,一刻不停地投入到新领域的研究中去。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一批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绩。他主持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重点项目、国防预研基金、中澳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共计30余项,在国内首先出版了学术著作《有序二叉决策图及应用》、《软件开发的形式化方法》和《网络协议的形式化分析与设计》等共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3篇。由于卓著的科学研究成绩,他先后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广西高校杰出科技人才、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等荣誉。

精益求精奉献精品教学

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古天龙追求的就是这样的精品教学,并精益求精地为之奉献。

古天龙认为,当今时代,教师不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的时候,更要注意其健全心智的锻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传授永远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启发了受教育者的知识源头,就会有汩汩流之不竭的知识清泉。古天龙深谙此理。他总是说,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不说是给学生一碗水,即便给他们一桶水也难以为继,必须教会他们学会自己找泉挖泉。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古天龙在课堂上大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主动自学。他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打下科研基础,打造好“渔”的本领。

古天龙忠诚于他所挚爱的三尺讲台,近些年先后开设本科生、研究生课程8门,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38人、博士研究生12人。在担任繁重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任务的同时,坚持在离散数学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大众化高等教育下教学型高校适用型人才培养、一般工科院校计算机学科形式化方法教育、地方工科院校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开展研究与改革实践。他承担了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重点项目等12项,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8篇,出版教材《离散数学》、《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等共3部。

他遵循需求牵引、工程应用、务实求是、创新实践的培养理念,建立了双闭环、自适应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筑了“相互支撑・有机衔接・梯度发展”的应用能力发展平台。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积极倡导并推进工科院校计算机学科的形式化方法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形式化方法知识体系被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纳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方案计划。所编写的相关方面教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和《离散数学》分别获广西优秀教材一等奖。所承担项目一般工科院校计算机学科形式化方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的建立及实践分别获广西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研与教学,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两者缺一不可。古天龙常说,教师的天职就是培养人才,教学与科研是一名教师的双重任务。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水平的提升、学科知识的扩展需要科学研究来驱动,所以,教师一定要从事科学研究。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中,跟踪学科发展动态、更新学科前沿知识、夯实理论知识;从工程研究、应用研究中把握行业动态、企业需求。但是也不能惟科研,高等学校教师的科研如果不能进入到课堂、不能融合到实验、不能结合到教学、不能促进人才培养,那是不完美的、不健全的。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古天龙清楚,要培养出精品学生,自己在学术和科研方面也必须不断提升。他的精品科研为他的精品教学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天龙结合科研实践,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量使用多媒体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他主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核心基础课程《离散数学》,2006年被评为广西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离散数学》精品课程网站及其CAI课件得到同学们的广泛使用和普遍好评,荣获2007年广西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2008年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为此,他也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广西教学名师、电子工业系统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倾心育人打造精品团队

一花独放不是春。古天龙深知这一简单的道理:要想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就必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教学和科研精品团队。

近年来,古天龙带领他的团队对电子信息类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培养方案、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他所领衔的工程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于2009年获准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基于“围绕一个中心(提高教学质量),突出两大特色(校企合作、科研与教学结合),重点发展三个专业方向(嵌入式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着重培养四种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理念,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010年,该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第7篇

自1980年开始,我国大学课程逐渐出现了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始正式实施,发展到现在已经有30年的时间了。经过30年的成长,计算机基础教育不仅与理工专业有所关联,也逐渐渗透到农林、艺术、文科、体育、医学等学科,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计算机基础教育系统从一开始陌生的接触,到如今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也涌现了大批高质量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大学生在接受大学计算机教育之后,能够更好的融入工作中去,进一步使得我国各个领域的计算机应用迅速成长。这件事极其具有价值性。目前,怎样才能更好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相关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多元化的研究角度,结合大家的意见,共同讨论其结果,发现问题。作者同时也根据自己的看法,发表一些经验,供大家交流。

一、计算机教育的基础研究

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开展传统的基础学科有共同性,需要同学进行课程谈论与教学来的研究,由于计算机课程对于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具有很大的价值性,等同于其他基础学科的课程。学者可以立足计算思维本质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大学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探究,分析各个领域的学者应用计算机课程的程度,基于计算机的应用而设计课程,符合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的设计,计算机课程在与其他课程相融合的过程中,必然要针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建设、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进行探究,以研究出其教育方法,供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资源建设作为基础研究。计算机专业人才与相关教育专业人才共同组成了计算机教育的基础研究团队,其中研究者需要对计算机以外的领域有所涉足,并且掌握其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分析不同课程的教育目的与内部结构,并且要深入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根据其专业所需的人才条件实现新型的人才定制,以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与选修课培养方案。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受到的重视不够

现如今各个高校的院系都开设了计算机公共课,其经过教务部门与计算机中心进行统一课程开设,结合计算机公共课团队与计算机专业院系,并且根据其专业背景对其计算机公共课进行合理的教学阶段划分。面对大学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展,相关计算机公共课的任教教师指出高校对于计算机公共课程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并且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在整个科研论文业绩评估与职称中处于劣势。

(二)计算机教育水平较低

1990年开始,我国的各大高校都在推进计算机公共课程,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教师的经验已经积累得足够丰富。教师在工作岗位上的付出与对学生的奉献,但是其教育事业的发展仍需要很多问题,现如今计算机教育教学研究程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程度仍存很大的差距。

(三)计算机教学研究工作不到位

分析现代计算机教育与课程教学,继而得出一系列结论与经验,即使已经获得一些教学效果,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系统化,优化教育学理论以支持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模式设计的研究。针对其观念与方法两个角度出发:第一是由于观念的认识度不到位,也涉及到教育个人的看法与政策导向问题,政策导向问题站在主导问题,比较科研与教学研究的经费投入与激励机制已然非常明显,第二是缺乏教育学理论以支持其研究,无法实现跨学科合作。

三、途径

(一)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探究研究方法是极具价值性的问题。教育科学是人文性质,计算机教育属于自然性质,进行人才培养必然要经过科学化培养,所以结合多元化科研方式的特征,创造出高质量的计算机教育研究方法。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已经能够互相结合。比如,针对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研究、挖掘,探究教学模式、教学方案、课程内容、学生基础、学习效果、学习行为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过去没有接触到的规律与现象。基于课程的特点实现教学研究,能够更好的把握其研究方法,从而针对研究方法进行选择、评估以及论证,在选择研究方法过程中需要注意其理论依据与实践意义。研究方法进行时必然要保证严谨的态度,并且探究其问题寻找根源。若是分析出传统方法所存在的缺陷,则必然要进行再次评估、选择与优化研究方法。

(二)落实和推广研究成果

研究都是为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教育研究结果需要实现全社会共享,想要实现其价值性需要将其投放到教育中。成果能够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案、课程体系等模式进行表现,主要的表达方式以课程为主,能够促进应用与宣传,可以实现罗列课程、资源、大纲等,同时也涉及到具体实施方案、详细论证与课程的全部教学课程、教学效果分析、能够推广应用的配套教学资源;教材能够体现其研究成果,同时还包含教材的相关内容、课程教学方案、可共享的教学资源、教学理念以及示范课程,在技术宣传方面应该推广到各个学校与教学机构,应有具体实施的计划;成果体现在论文、分析评估报告,能够供给教学改革进行经验讨论,以及带动教育研究热潮。

结语:

第8篇

以2011年教育部将软件工程学科独立设置为一级学科为标志,软件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步入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但与信息化强国相比,我国软件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尚处于成长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探索。文章分析当前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改进措施

0引言

在信息化浪潮的促动下,我国软件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经历了跨学科培养、海(境)外引进、相近专业转行等方式。2001年12月,教育部首次批准全国35所高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教高[2001]6号)[1]。以2011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学位[2011]11号)[2]为起点,软件工程专业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脱胎”出来,正式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标志着我国软件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完成了由学科从属型向学科独立型的跨越。这一跨越无论对于软件工程的学科建设,还是对于其高层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顶层设计意义。正是由于这一顶层设计的作用,2011年8月教育部首次在我国48所高校增设了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3]。截至2015年,全国拥有软件工程学科“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已达52所,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达到106所。我国软件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撑了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缩短了我国此学科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由于软件工程学科高度的交叉性、领域的渗透性以及需求的无限性,我国软件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无论在基础理论、课程设置,还是在培养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科课程体系特色不彰显

我国软件工程学科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分化而来的,虽然已经独立为一级学科,但由于其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紧密联系,在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仍然有很多内容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的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极为相似。根据对国内60所具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39个单位)和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单位)的高校官网上所公布的研究方向和培养方案进行的统计分析,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和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相似度高于70%的研究方向占到了25%,相似度低于20%的研究方向仅为8.33%。从两个学科开设课程相似度的比较来看,同一课程类别开设学校比例相似度高于70%的占80%之多[4]。这些统计数字表明,当前我国对软件工程学科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博士生相比,软件工程教育的核心是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生要熟悉一个或数个应用领域的相关知识,并强调综合应用各种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5]。他们在软件工程知识广度和深度、工程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博士生要更加优秀。但在目前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下,软件工程学科博士并没有显著特色与优势,这将影响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2科研考核指标缺乏本学科特点

为了保证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国各大高校都相继出台了博士生研究生考核指标体系。博士研究生依靠发表“垃圾论文”,以“论文灌水”等方式蒙混毕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一般来说,规定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或在国际SCI检索期刊上是博士生毕业并取得学位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些科研考核指标的制定给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划定了红线。但这一考核体系仍具有“重期刊、轻会议”“唯SCI检索”等特点。笔者认为,这种机械式照搬的考核体系挤压了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空间。软件工程是一门知识更新非常迅速的学科,通常情况下,每3~5年就会有一轮知识热点的更新。对软件工程学科而言,国际会议是最新颖、最优秀的论文展现舞台。学者们通过这个学术交流舞台,与国际同行近距离交流最新、最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从而达到掌握该领域学术前沿的目的。如果一味地要求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只能通过发表国内一流学术期刊或者国际SCI期刊作为毕业条件,将导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SCI国际期刊或者国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周期相对较长,从投稿到出版一般需要1~2年的时间,有些国际顶级期刊则需要2~3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出版周期。我国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3~4年,时间窗口有限,致使不少博士研究生放弃从事创新性强但有一定失败风险的科研课题,而愿意选择创新性较低但比较稳妥的科研课题去做,从而确保早日发表期刊论文而尽早获得学位。另一方面,即使软件工程国际一流学术会议可以代表该学科一流的学术水平,但仅发表国际会议论文往往并不能满足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基本条件,导致一些博士研究生不愿将最新最好的成果在一流国际会议上发表,而宁可选择一些水平一般的期刊。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我国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与国际同行们的交流,实际上造成了我国高档次研究成果的流失,对培养优秀的软件工程人才得不偿失。

1.3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软件工程学科本质上是一门工程科学,要求学者们运用数学、工程和管理方法去解决软件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人力所无法解决或者很难解决好的问题。因此,软件工程学科与工程实践问题具有高度的结合性。在软件工程领域,除了少数的博士研究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外,大部分研究课题是与具体实际相关的产业化问题。这就需要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将理论概念转化成为原型系统或者用实证实验验证理论、方法的动手能力。在实际过程中,一些单位对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有的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编写程序的代码行数不超过1000行,有的甚至没有编写过代码;有的博士生导师或博士研究生认为编写程序不是创新性的工作,工程实践是浪费学生或自己的宝贵时间;有的博士生由于在本科及硕士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工程实践基础,导致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其能力不能胜任工程实践。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工程实践能力的不足给博士研究生及其所在课题组的科研工作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其结果是,博士研究生所提出的方法、理论无法得到工程实践检验,导致科研成果无法落地;另外,缺少原型系统或者实践验证的研究论文也很难在国际高水平会议或者期刊上发表,造成科研工作成为无果之花。

1.4博士生导师指导时间尚显不足

博士生导师对博士生的悉心指导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相比发达国家,我国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指导的博士生数量普遍较多,甚至出现一位导师一届招收3~4位博士生的现象。有的博士生导师担任单位的行政职务,因此普遍感觉“日常杂事较多”“工作压力较大”,这些因素从客观上使得博士生导师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指导每一位博士生,为数不少的博士生在读期间感到与导师间的交流时间较少。有的博士生反映“长期见不着导师的面”,甚至“一个学期没有和导师单独交流”。这种“放养”现象有悖于对博士研究生的精心指导原则,对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十分不利。

2改进措施

2.1构建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的学科内涵是:“以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为基础,研究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的系统性、规范化的方法和技术,或以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为软件系统,学科涵盖科学与工程两个方面。”据此,我们建议培养单位应当反思当前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生课程的知识体系,明确该学科博士研究生所应该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特定的高级知识,构建以数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管理学为基础,以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方法和工具、软件质量等[6]为架构的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生课程体系,使之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培养真正能在软件工程学科内进行创新性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2.2鼓励博士研究生向国际一流学术会议投稿

目前,在软件工程学科领域,国际一流学术会议的学术水平已与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相当。建议有关主管部门适时修改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考核体系,不再将“国内一流学术期刊”或者“国际SCI期刊”作为博士研究生论文考核的唯一硬性指标,而将国际一流学术会议论文的发表也纳入可选的硬性指标之一。博士研究生通过参加国际一流学术会议,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而且更能向本学科的权威专家请教和学习。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博士研究生还可以提高自身的外文水平,扩大学术交流圈。笔者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UniversityofTechnology,QUT)信息系统系访学期间,了解到该系的博士研究生每年均有一次参加所在领域国际一流学术会议的机会,费用可通过博士研究生所在系的培养部门和研究生导师所在课题组协商解决。这种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2.3将工程实践能力纳入博士生入学和毕业的考核体系

将实践动手能力纳入博士生入学和毕业的考核体系,有利于培养更高科研素养的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譬如,QUT信息系统系的每位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除了开展理论研究外,还须将自己的理论研究内容通过工程实践实现出软件原型系统。这种做法的益处是:一方面,可促使博士生研究出真正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高质量科研成果,杜绝了空洞而无实际价值的所谓成果;另一方面,因为博士研究生在各高校院所中实际上已是科研的生力军,由他们动手实践得出的原型系统,对于课题组高质量地完成科研课题也极为有益。建议将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查纳入博士生入学考试的评价体系中,对于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考生,要提前排除;同时建议博士生导师高度重视对博士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不能将形成的理论进行原型系统实现或者进行实证实验的博士研究生,在毕业环节上要严格把关。应当鼓励博士研究生在发表科研论文的同时,申请软件著作权或发明专利,从而形成理论研究紧密联系实际应用的良好培养机制。

2.4建立博士生培养的导师组制度

实行导师组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弥补博士生导师由于精力不足无法有效指导博士生的问题,而且还有利于形成知识结构合理、思维方式相互补充的导师指导团队,这对培养博士生的团队精神和发散性思维都十分有利。笔者在QUT访学时,校方给我安排了由三位导师组成的导师组。两位副导师很好地配合了第一导师的工作,整个导师组对我进行了非常有效的指导。其中,第一导师负责访学期间学术研究方向的制定及总体研究方法的确定,主抓研究的方向;两位副导师各负责一部分研究细节的指导,主抓研究的具体工作。通过导师组的指导,使我在访学期间不但在学术上有较大的进步,而且还对国外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方法有了一定的切身感受。事实上,导师组指导制在英式或美式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是很常规的做法。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建立导师组制度对于多方面利益群体均有益处。第一,对博士研究生而言,可以接受由两(或多)位导师构成的导师组的指导。由导师组构成的更加丰富的知识平台,可以给予博士生更加全面的指导;第二,对博士生导师而言,导师组制度有可能使主导师从指导工作的细节问题中升华出来,而将有限的精力更加聚焦于宏观上的指导和学术方向上的把握;第三,对副导师而言,通过指导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工作,也可以促进自身学术素养的提高,在丰富学术成果的同时汲取主导师的经验,为未来的学术道路打好基础。与主导师不同的是,副导师一般聚焦于从学术的细节上对博士生给予指导。副导师不一定要求具有高级职称,只要能力具备即可,与博士生的关系更加接近于合作者之间的关系,而与主导师的关系可以定位为助理的关系。

3结语

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所引发的问题,既有应当提请教育主管部门加以研究的共性问题,如我国博士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服务面向等宏观方面的问题,更多的则是各培养单位在实践中所需认真解决的具体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已经深度融合于软件工程的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中,这就预示着我国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将更加国际化、工程化。教育主管部门和从事软件工程学科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必须牢记历史责任,认真研究“互联网+”时代下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使我国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冯在文 何敏 何克清 单位: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国防信息学院信息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2001年)[EB/OL].[2016-03-05].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EB/OL].[2016-02-28].

[3]李泽平.软件工程增设为一级学科后的机遇与挑战[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32(2):75-79.

第9篇

1从论文选题突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文学术水平是否具有创新点的先决因素。因此,研宄生的选题应选择能够出创新性成果、反映学科前沿水平的课题;应提倡研宄生的选题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学科的发展相结合。研宄生研宄论文的写作过程,是对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应用过程,是研宄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更是培养提高其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研宄生的论文选题对研宄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很重要。特别是两年制硕士研宄生,由于研宄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其论文方向及题目的选取需要特别用心。首先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研宄兴趣,还要考虑论文的研宄方向、题目的前沿性以及通过论文工作对学生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对于工科院校的硕士研宄生应尽量选择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研宄题目,应当在导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提出研宄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研宄的问题有深刻的了解,并能对问题解决的可行性提出看法,这对培养研宄生在从事科研工作时能准确把握自己研宄方向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科研中能正确提出研宄的问题,代表一个研宄者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由于两年制硕士研宄生的学制相对较短,并且本身的科研实践水平有限,特别是从大学直接升到研宄生的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而两年制的学习周期又不允许其用太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从而提出研宄问题,这就需要导师给予更多的指导。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查阅,让学生掌握如何查阅其研宄题目的资料,并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料,提出研宄问题的重点及问题解决的相应方案。在研宄问题的重点及解决方案由学生提出后,其合理性需要导师把关。由于其论文工作时间有限,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必须是可行的,能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论文工作时间大约只有一年。如果提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太难,在论文工作时间内将无法得到问题解决的结论;如果提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太容易,使研宄生的科研工作量太少,不能有效地提高其科研能力。因此,硕士研宄生的论文题目与研宄内容的选取对研宄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在工科院校中,一般来自实际的研宄课题对研宄生的科研能力提高较大。因为问题来自于实际,其应用条件及要达到的性能一定,研宄生可在所学知识范围内,用一切资源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使研宄生体会到如何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以及这些知识是如何应用的。如果遇到研宄生所学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促使其学习新知识,请教其他学科的老师和同学,这样可培养研宄生的交叉学科意识和科研合作意识。两年制研宄生的论文题目选取既可是一独立的研宄课题,又可是一大课题下的子课题。如果选取的是一独立课题,需要导师给予更多的指导,因为独立做自己的论文题目,没有合作者进行讨论,只有导师可讨论。如果选取的是一大课题下的子课题,由于有合作者讨论问题,就容易学会如何与别人合作解决问题。不论做的是独立课题还是大课题下的子课题,导师都要注重研宄生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鼓励研宄生与别人讨论问题与合作,在选择课题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

由于两年制研宄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培养较高层次的使用人才,也为博士生的培养提供后备队。因此,其研宄题目除了实际研宄课题之外,可有一些理论课题,让研宄生尝试解决一些理论问题。虽然理论课题一般较难,且论文工作时间较短,要对某一理论问题做出完整的结果较困难,但可以尝试解决部分问题,得到部分结果,经过几个研宄生的连续工作,可得到问题的完整结果。理论研宄课题也需要注重研宄生科研能力培养,应从理论问题提出、描述及问题解决思路、验证等方面培养其研宄能力。

2提供研宄生论文工作的科研环境

科研环境对研宄生科研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两年制研宄生的论文工作时间较短,要使研宄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需要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科研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人们通常注重硬件环境,实际软件环境对研宄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样很重要。

硬件环境主要包括实验室及其相应设备、信息网络系统以及计算机软件等,这方面的基础条件对研宄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如信息网络系统能使研宄生查阅资料更方便,极大地节省查阅文献时间;计算机软件系统能保证研宄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计算机仿真实验,及时验证所提出的方法,并掌握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对于工科院校的研宄生,会查阅、使用资料,以及能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也是研宄生科研能力培养所必需的。实验室具有良好的实验设备可保证研宄生的科学实验能顺利进行,节省实验时间。因此,良好的硬件环境是研宄生论文能按时完成的时间保证。能够操作和使用实验室的设备是研宄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软件环境包括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与指导、信息交流及科研氛围等。软件环境对两年制硕士研宄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将使其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合作的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这些都是研宄生科研能力的体现。虽然掌握硬件的使用对提高科研能力很有帮助,但对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能力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科研能力。这方面的能力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氛围来培养。需要经常进行学术交流,让研宄生对自己研宄的问题进行讲解,老师与同学作为听众,对研宄生讲解的内容发表意见,这样可帮助研宄生改正对某些问题不恰当的认识和思考,确立正确的思考问题方法,这对培养研宄生的科研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另外研宄生听别人的报告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听报告、如人交流,学习别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研宄生通过参加实际课题,可与合作单位进行接触,了解用户对科研的需求与问题的提出,增加研宄生对科研问题的认识及实际情况的了解,这也是科研能力的一个体现。总之,科研的软件环境对培养两年制硕士研宄生的科研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保证研宄生有充足的时间参加论文科研工作

两年制硕士研宄生要有大约一年的时间进行课程学习,这样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研宄生的论文工作,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保证研宄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除了上面提到的从论文的选题及科研环境方面来保证研宄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之外,还应从时间上来保证研宄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论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