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5 08:30:18
导语:在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地理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实用性,这决定了地理教学要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实践活动教学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动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更好地发展实践活动教学,本文主要研究了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等问题。
关键词:实践活动教学;初中地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69-02
虽然教育改革已经开始实行,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消失,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在课堂中大部分老师老师依然按照课本内容教授,没有实践活动。针对目前的状况,加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很有必要。实践活动教学也是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途径。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
在实践活动教学时,要融合学生日常所见的有关地理知识,如地理现象、一些景观。对于所需时间比较长的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可以划分为多节课时间进行。比如在讲授地区降雨量变化时,在安排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注意本地的降雨量和时间,从中总结规律。
通过与实际相结合,让实践活动教学去解决地理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和自主探究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根据当地的地理特色,选择相关联的地理知识进行实践活动教学,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1.设计目的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包含多个方面内容,如设立情景、提出问题、思考分析问题,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等,过程很复杂。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思维、培养兴趣,同时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教学课堂更加活跃。
2.设计原则
第一,要把整体思路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整体思路就是在贯穿在实践活动教学中的设计要旨深刻,思维宽阔,有充足的想象空间。具体实践就是实践过程简单明了,便于学生完成。强调立意深远,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勇于突破和创新。
观察活动、操作和语言表达活动这三方便是促进学生智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观察活动和操作活动是智力技能的奠基石,更高一层次的发展是语言表达能力,开始由外部发展转向内部发展。智力技能是分阶段形成的。每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中的整体思路有着指引方向的作用,确保智力技能向正确方向发展。具体实践是实施活动教学的基础,促进学生智力逐步发展。此设计原则能发挥最大作用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比如,在学习长江的开发时,可设计三峡工程探讨活动,就其中的利弊问题进行辩论,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各小组成员自主探索,积极讨论。教师可适时点拨,指导和协调学生。由这种实践活动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三峡工程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第二,要把多角度和小难度相融合。问题的设计是多角度的,还可以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活动问题的设计可以有一定的难度梯度。设计的每步活动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如学生年龄段问题,个体差异。所以要注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协调,合作与分工。如制作一份不同地域国家经济水平的手抄报,可指导学生从工业、服务业、农业等行业分析比较。不同学生负责不同板块进行搜集资料,还可以选取某个特定地区国家作详细讨论,加深对区域地理知识的了解。多角度和小难度的设计原则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能够很好地见到成效。
三、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方案
对于地理实践活动,要与课本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活动形式。如游戏类、讨论类、搜索类、辩论探讨、海报形式等不同的活动类型。这也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去安排不同形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促进课堂的积极性,落实了实践活动教学。
不同的活动类型表现形式不同。讨论活动是以小组教学,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为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地理知识融合在交流问题中,同时要注意讨论的时间,适时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作用。动手活动是以发展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在制作中发挥创造能力。动手内容有地理教学模型、制作图表,绘制地区图形等。
游戏类活动主要为竞赛方面,旨在提高学生反应能力,对知识的熟记能力,以及准确度。这种游戏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在赛前制定好游戏规则,结束时做出评价,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在开展此类实践教学活动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气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实践活动把地理知识融入到学习中。
合作和交流是这些活动进行的基础。学生之间、老师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能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四、小结
通过对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研究,将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贯彻其中,增加了教学的探究性内容,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寻求真理,在探讨中学习知识。除了达到新课标的教学标准,实践活动教学融合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特色,做到了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金绮安.让地理课堂生动起来的活动教学模式浅析[J].速读(中旬),2015,(6):185-185.
【关键词】原则;重理;导记;精炼;常新
为使高中地理教学永葆活力、青春常在,教师不仅要钻研本专业和其它学科的知识,还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严格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一、要遵循“重理”的原则
什么是高中地理之“理”呢?简言之,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基本概念,各要素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自然条件与生产的关系,各生产部门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产配置等基本理论的初步知识等。
坚持重“理”教学,能使学生正确地宏观把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地理之“理”是地理知识的筋骨,体现了地理知识严密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地理学科的系统性、整体性。学生认识到了这一点,便能从思想认识上奠定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纠正学习地理靠“死记硬背”的偏见。重“理”教学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战略措施。地理之“理”一般是中学地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坚持了重理教学,则突出了重点,扣住了难点。反之,哪怕你将“理”之外的内容讲得如何生动,到头来也只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坚持重“理”教学,功夫主要下在“讲”上。我们要努力锤炼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文学性、趣味性,深入浅出、条分缕析,从个别到一般,从专题到综合,把“理”讲得形象生动、清晰剔透。做到讲一个问题,突破一个问题,不要弄成“夹生饭”。在教学时间上,要根据需要对章节教时重新安排,要舍得花时间,不要担心不能面面俱到。当然,讲述时在深度及联系其它学科知识方面均要考虑学生能否接受。
二、要遵循“导记”的原则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记忆。中学地理知识中的理解性内容需要记忆,记忆性内容自不必说。如仅地名一项,前些年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上下册中约有1350个左右的地名,此外还有附图、表格和注解中的几百个地名。完成如此大量的记忆任务,成为教学中的一座高峰。而跨越高峰的办法是“导记”。应让学生懂得理解性记忆的重要,掌握比较记忆、归纳整理记忆、联系记忆等方法。
比较记忆是指对不同地理事物的特征成因等进行对比,以加深理解和记忆。如在理解、记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特点成因及天气现象时,可列表进行比较。在理解“城市生态系统”概念时,可将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情况比较。归纳整理记忆法是对地理知识分类和整理,如在理解教材知识脉络结构、高初中知识有机联系时,可将各章节知识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归纳,将高初中知识进行纵向的归纳,深化理解和记忆。许多地理规律能在地图上直观反映出来。如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可在光照图上反映出来;理解与记忆该规律,可联系光照图进行,效果会更好。对于大量的机械性记忆内容,可导之以查图、填绘地图记忆。如“模糊轻松”记忆、特征记忆、趣味记忆、比较记忆、归纳整理记忆等方法。通过记忆同一类的个别,进而掌握同一类的整体,尽量减少输入大脑中信息量的记忆方法。被人谓之“模糊轻松记忆法”,如记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一般少不了钢铁、机械 、纺织、食品、化工、电子等,美英法加记飞机,美国再加记原子和宇航即可。其它部门可另记。虽不甚精确 ,但也差之不远,并大大节省了学习时间。
趣味记忆可寓学于乐,是攻克记忆难点的最有效方法。地理知识中,地理事物的分布,同类地理事物的名称、排序等类型的知识属记忆难点,但一经趣味处理,便能收到花时少、记忆深,甚至终生难忘的效果。如对我国居世界首位的矿产“钨、锑、锡、钼、锌、钛、钒、稀土”,可导之以谐音趣语“五弟寂寞心太烦兮”助记。记世界水力资源丰富的前六个国家属记忆同类事物的排序,在记住名称的基础上,可用“我联系买大衣”趣味助记,我表示我国,“联”表苏联,“系”近“西”表巴西 ,“买”近“美”(声母相同)表美国,“大”表加拿大,“衣”谐“伊”表扎伊尔。
在教给学生记忆方法的同时,还要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举例说明哪些是记忆重点,哪些是记忆难点,哪些要详记,哪些可略记。
三、要循序“精炼”的原则
“练”是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所不可缺少的环节。练习应坚持“精练”原则,做到以下几点:
1.精选习题。无论是练基础,练专题,还是练小综合、大综合,教师要广泛占有资料,在比较之中于相同处确定练习重点,于相异处取练习题型及查漏补缺,结合学生实际精编代表性强、针对性强的习题进行练习。
2.练重点、练题型。以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作为练习重点,练后及时讲评。研究高考题型及其变化进行题型练习,能使学生临阵不慌。
3.练倾向性薄弱环节。每次考练后,教师应统计分析哪些内容是哪些学生的薄弱环节,以便个别辅导,然后再进行巩固性练习,直至解决问题为止。
4.练审题、答题能力。我们常发现一些同学基础知识学得不错,但成绩难以拔尖。问题往往出在审题答题上。提高审题、答题能力要靠练习和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练习,可以削弱由学生的习惯性思维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培养学生的多端思维能力,也就提高了审题能力。
四、要遵循“常新”的原则
当今教改艺苑百花争妍,因此,我们要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大胆创新,常教常新。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应根据不同教材内容、不同要求、不同学生情况经常变换教学形式。
坚持“常新”原则,主要是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可采用综合程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遇到较简单的内容时,还可把学生请上讲台讲课,或者采用“问答小结式 ”教学,即先由学生问答或师生间问答,后由教师小结。
练习的“常新”原则,主要是根据情况确定“练”法,如可进行口练与笔练、内容分散练与集中练、个人练与集体练等等。
关键词:地理 高考改革背景 有效教学 实践研究
地理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它在高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现有的高考体制的作用,在某种层面上阻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新体制下,地理教学应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地理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研究出更多的与新高考体制相符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而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一、高中地理教学当前现状
因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当前,大多数高中均忽略地理学科,使得广大师生均将地理看作一种副科。地理教师忽略课程安排,投入的精力较少,创新意识薄弱,导致地理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学生不重视地理学习。同时,还有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式教学模式,缺少对生活实践的联系,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局面,缺少交流互动,这既制约了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阻碍了地理教学水平的提升。另外,学生的逻辑思维不活跃,无法灵活运用地图。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包含各种信息和内容,对学生的逻辑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一定的迟钝性。例如,剖析三大火炉的形成原因时,大多数学生通常仅仅回答自然原因,极少数学生考虑人为因素,问题思考不严谨。因此,一定要开展有效教学,改善教学方法,注重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有效教学概述
(一)内涵
截止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给出具体的有效教学内涵。综合分析国内外现有观念可知,关于有效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定义,其一,有效教学指代经由一段时间的投入后创造出最理想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成效显著的教学活动。其二,有效教学指代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比较剖析两类定义,笔者个人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内涵:
1.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效果一般指代教学活动的开展结果,侧重对成绩提高与学生进步的考查。教学效果良好指代经由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成绩得到提升,学生个人得到发展。由此可知,成绩提高与个人发展是评判教学效果的基本指标。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教学态度是否认真并不能反映教学效果,而是通过学生的知识获取情况来映射。
2.教学效率高
教学效率高指代经由有效教学行为,以较小的投入便可获取相对理想的教学效果,通俗来说是指全面培养综合运用能力,有效促进该能力的发展。
3.教学效益可观
教学效益可观指教学活动既可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实现教学目标,还满足预期教学目标以及基本教育需求。具体表现为:经由地理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关心全球问题,关注社会建设,积极宣扬科学精神,具备创新意识,拥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优化了社会发展理念。
(二)基本行为
1.教学内容应清晰
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教学要点便于理解和记忆、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概念解释明了、教学满足学生的认识能力、科学总结、及时回馈。
2.教学方法多样
教师可形象再现课程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有效利用教材、现代多媒体以及空间,留心学生的课堂表现,借助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肢体行为活跃教学氛围,多多鼓励,不断增强自信心。
3.任务驱动
教师应为预留充足的时间探究教学任务,紧紧围绕教学任务合理开展教学活动,禁止无节制的发散。
4.指引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有效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关怀和关心学生,科学编排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堂与课外作业,及时检查教学开展情况,给予针对性评价等。
三、地理有效教学实践策略
步入高中校园后,学生接触的学科内容有所增多,不同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不同的思维模式。为取长补短,思维敏捷、逻辑分析能力突出的学生一般选择理科,逻辑分析能力相对差的学生选择学习文科。然而,自颁布新高考政策后,高中生应勇往直前,在有效发挥优势的基础上,尽量弥补弱势,进而全面迎战高考。
(一)参照地理高考新特点,系统规划教学内容
1.联系区域地理特征,有效渗透地理知识
地缘、客观事实与思维意识共同组成社会现象。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基本组成元素,它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地理知识的系统学习、规律的明确与结构的构建均离不开地图。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区域地理是传播地理知识的基本载体,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因此,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紧密联系区域和系统地理,构建思维地图,同时,还应具备充足的地理事物,以此来活化抽象、单调的地理知识。
2.依托问题,明确复习范围
在教学设计环节,地理教师应打破常规,积极开展访谈活动,并参照访谈问题合理分类,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待明确这一问题后,以此为依据,合理开展教学设计,其中应格外补充学生的不足之处。同时,综合对比传统教学模式,进而增加当前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依据典型例题,优化思维方法
在新课标下,地理高考实体常常为社会热点问题,并不以教材体系来展现,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例如,某年高考地理试题以农业科技进步为背景,主要考查粮食产区这一问题,这是对现实问题的考查。同时,试题类型也正在从封闭型逐渐转向开放型,试题内容从教学案例慢慢过渡到现实命题,更加突显自主探究性,开拓了思维考查范围。当前的高考地理试题冲破了教材的束缚,侧重对能力立意的考查。因此,为让学生有效掌握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则应强化典型例题训练,尽可能用直白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
(二)结合文理科生的逻辑思维,构建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1.利用多媒体来提高课堂参与性
地理科学主要讲述与自然现象相关的内容,原有的板书模式无法全面彰显课程魅力,而多媒体有利于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因多媒体集声音、视频与图片于一身,它可增加学生的记忆深度,丰富学生的个人感受,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提高课堂参与性。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与人类这节内容时,教师应从多种渠道搜集教学资源,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并在课堂上播放与98洪灾、四川洪灾等相关的视频资料,通过视频观看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巨大危害性,掌握基本的灾害防治常识,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升教学效率。
2.努力开展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虽然能活跃课堂氛围,但也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教师应巧妙转化、讲授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学会地理知识,并不仅仅是活动课。地理教师应参照所讲授,结合知识背景,合理设计活动主题,有效穿插课堂知识点,科学设定知识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积极探索,找到答案。同时,因地理学科比较特殊,所以,应明确文理科生各自优势,并充分发挥,共同进步,进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自然与人文地理共同组成地理学科,其中自然地理倾向对自然现象的解读,进而让人们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全面预防自然灾害,理科生在逻辑推理与基本运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他们在小组探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可带领文科生剖析和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人文地理则主要阐述人文现象,文科生在该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他们可带动理科生,一起学习,实现共同进步。因地理教学中包含许多概念,且比较抽象,学生一般很难理解,此时教师可则开展趣味教学活动。例如,学习宇宙这一概念时,教师可引入孙悟空与筋斗云的故事,众所周知,孙悟空翻个跟头可行走十万八千里,可在孙悟空翻越百个跟头后,仍未到达天际的尽头,以此来让学生认识到宇宙的广阔和无穷。
此种教学可有效调动学习自主性,并可指引学生积极学习地理知识,全面解决活动任务。同时,教师应留心观察周边学生,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疑问,帮助学生构建与自身相适应的知识体系。
(三)有效发挥学习自主性,创新课堂讲授方法
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主要围绕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新课改中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认识,人们逐渐冲破原有满堂灌式授课模式的束缚。在高考改革这一大背景下,结合新课改标准,对讲授法进行重新界定,赋予其丰富内涵,它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教学活动更加民主化,教师要有效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具体包含以下讲授方法,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宜的讲授方法。
1.图示讲解法
地理学科包含较多的抽象概念和原理,而图示讲解法是指依照概念和原理,经由图形将其具体化,并进行注释说明,进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概念原理。例如,在学习太阳直射点时,地理教师可绘制直射点回归图示,清晰注明图示中各个纬线的内涵、曲线集合点与直射点动向,则学生便可参照图示来判断直射点的具置。此种讲授方法可大大提升注意力,显著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经由教师讲解让学生形成深刻记忆。
2.剖析法
地理教师可参照概念、原理基本组成将其划分成不同的点层,逐步剖析,有序解释本质内容,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刻记忆地理知识、全面掌握基本原理。例如,在学习自然资源与人类这节内容时,应仔细剖析自然资源与人类这对矛盾,这两者呈现出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关系剖析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资源以及人类的内涵,便于理解掌握。例如,在讲解三圈流时,某位学生大胆假设,若地球反方向自转,则三圈流会如何变化。因在本节教学中,笔者通过地表均匀与地球停止自转引出本节内容,学生只要联想导出内容,经由讨论,便可得知自转的具体影,得出以下结论:只要出现三圈环流,依据存在气压带与风带,仅仅风向出现改变。
(四)科学总结,及时反馈
1.教师总结
学生虽然是教学小结的主体,但教师仍旧发挥着指导作用,要求教师肩负小结任务。通常包含以下两种小结方式:其一,知识小结。这是一种应用最多的小结方法,主要应用在知识梳理中,突显重点内容;其二,铺垫小结。此类总结是指概括本节内容的同时,设下悬念,引人思考。例如,在学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这节内容时,设计如下小结:城市人口所占据的比重是评判城市化水平的基本标准,且该比重与城市化水平呈现正相关,则是否可理解为城市规模可毫无节制地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可肆意增长。对于这一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进行重点研究,以此来为下节城市化问题的讲解奠定基础。
2.学生总结
新课改中明确指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导位置,同样,学生也是教学小结中的主体。学生的切身总结不仅可深入认识知识体系,还可帮助学生明确重难点内容,便于教学情况的全面掌握。
3.升华总结
在升华总结中不再强调本节知识点,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和拓展,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升华,也可从整篇文章出发进行拓展。例如,在学习探索宇宙这节内容时,对于地外文明探索这一问题,经由小组讨论后,做出如下总结:对于人类而言,探索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现代人与古代人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宇宙探索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也是探索人与宇宙这两者关联的活动。虽然这种探索非常艰辛,且成功的可能性较小,但即便经由努力,毫无收获,也是成功,这是以为内它从侧面揭示了宇宙生命的珍贵与稀少,并能印证我们的生存价值。此种总结慷慨激昂、发人深省,可将地理教学推向。
四、结语
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整体水平不高,主要存在高考能力标准不断提升、教学方法落后单一、试题涉及面狭窄等问题。在高考改革这一大背景下,为全面应对政策变化,打造更加理想的地理高考成绩,地理教学应在突显效果的同时,强调效率。地理教师则应改善原有的教学模式,冲破满堂灌的束缚,注重自主学习,回归知识本源,加强知识梳理,灵活驾驭高考试题,积极构建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帆.地理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实践与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4,(2):55-57.
[2]杨帆,刘源泉,潘婷等.2012年新课程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5):48-54.
[3]梅国红,陈涓.基于地理学科素养的高二区域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地理教育,2015,(6):45-47.
[4]姜钟光.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5]栾春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版),2015,(8):183-184.
[6]林惠兰.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4,(4):124.
[7]李洪龙.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23(4):111-113.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图兴趣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关系的一门科学。初中地理课程是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基础课程。它在现代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首先,我们得明确,为什么学地理?学地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其次,要清楚地理学习有三个层次: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带着兴趣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会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只要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另外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只有培养起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学生学习地理才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才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二、抓好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教材的变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当然也给非升学考试科目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适应教育、教学形势的变化和新大纲教材的变革精神,重新构建课堂结构。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结构,多是围绕“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总结巩固—布置作业”的模式。建立新的地理课堂教学结构,一定要考虑如何把教材中的课文、图像、训练三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适当地加以处理。
1.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内容,精心设计建立教学提纲、教学纲目,它包括板书提纲,指导学生读书的提纲等,并做到简洁明了,线索清晰,纲举目张。
2.在教师的策划下,让学生有目的、灵活地读书、读图,较准确地勾画、标注出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和图像中的重要界线、范围及注记等。
3.学生在课堂上的动脑、动口、动手的各种活动,它包括上述读书、读图,勾书、勾图,教材中的“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课堂上的问答、讨论、填图、作业训练等。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恰当安排,将活动内容有机地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的45分钟之内,使学生积极、充实、愉快、有兴趣。
4.教师对重点难点、易混易错知识的讲解,对地理规律性的概括总结,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教师讲的着力点应在于“画龙点睛”,在于释疑解惑,在于精讲精练,而面面俱到、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不感兴趣、不欢迎,教学效果也不好。
5.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巩固强化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启发训练思维、形成各种能力的训练,包括答问、填图、读图、“做一做”、完成作业等口头的和书面的练习。教师应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练”的材料、“练”的时间,把“练”贯穿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讲、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6.学生或教师对学生口答、笔答、训练、操作等练习答案和结果所作的认真、仔细地评析、评价、评讲。
教师应抓住一切学生练习训练的机会,引导学生对同学的答案进行评讲或由教师对学生所答进行评析,以便及时弥补知识缺陷,顺利达到学习目标。
三、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初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然后是山川、河流、城市的地理位置。因为地图一旦记住了就经久难忘,便于运用,所以学好地理一定要学会掌握用图的方法。这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免费)
1.熟练掌握地图的基础知识,明确地图构成的基本条件及要素。用图时,能准确地认清图中文字、符号、点、线、面所表示的地理含义。
2.要认真读懂在教材中出现的各类图像,理解,认识图像所反映的地理意义及地理规律,解决有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
3.多动手勾画和绘制重要的示意图、剖面图、分布图、折线图、地理简图等,以便加深印象和记忆。如月相成因示意图、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及天气图、世界洋流模式图、工农业布局图等。
4.尽可能地表示在图上,能在地图上反映出来的地理事物(地名、资源、河流、山脉、城市、交通线等),并用地理术语或规范的语言解释图像,说明原理。
5.充分利用填充图册,认真规范地按要求填写地理事物,将所学知识巩固在地图上。学习地理要学会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读图、用图和收集地图的好习惯,“左书右图,图文并茂”,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信息,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地图是工具,也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学会了使用地图的方法和习惯,学习地理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才能学好地理。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方面,如人口、资源、环境、水利建设、生物、土壤、地貌等等,内容全面,知识广泛,对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祖国、认识乡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地理知识,以此来加强和提升地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切实抓好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注重和加强地理学习中地图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勇于实践、创新学习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6):35-36.
[2]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案例]:
实践活动项目:
针对乡村农田用水贫乏问题进行调查,了解农业用水贫乏地区的储水结构,调查这些地区农业水贫乏的原因。撰写调查访问报告,并提出合理建议。
实践活动目的:
1.通过调查、观察及了解农村生产情况,认识到合理利用资源,必须依靠科学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
3.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4.在观念教育上,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懂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实践活动准备:
1.在实地考察前,搜集并整理地图、统计资料、准备历史记录等,内容以“水资源危机的严重性,树立正确的水资源观”为主题。主要有电视广告词, “土地与水”的对话,我国西北地区某中学学生用水状况录像片段,采自福建新闻联播频道的“环保时刻”栏目中播出的有关非洲水危机和录像片“生命的甘露”。
2.与村干部联系。
明确学生调查的目的,请求村领导派人引导学生观察水源,输水渠道状况,并介绍农用水管理方法和存在的问题。确定考察和访问的时间、路线及内容。
3.组织及器材准备。
每20人一大组,每组备一架照相机,每人带好笔记本、笔和食物,并进行安全、纪律及爱护道路、农作物教育。
实践活动过程:
1.学生观察录像片段组合,触动学生的心灵,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要用地理知识为家乡献力、献策的热情。
2.组织学生到达所要调查的乡村,进行野外观察与访问,请群众代表介绍。
①所在村人口、农田面积、每年向国家贡献税款、提留等状况。
②农田需水量及供水状况;储水、输水渠道状况及输水管理方法。
③寻找农田缺水的原因:水源不足,浪费严重,输水过程中水的损失等。
3.在专人引导下进行观察。
①路径:农田小沟支渠主渠水库。
②水渠状况:水渠宽度和深度;水渠的物质结构及水在输送过程中由于渗漏和蒸发的损失。
4.在水库坝堤上与村干部、村代表共同讨论,合作探究、拓展主动学习的时空。
①农田用水困难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②我们应怎样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
③怎样才能把因输水过程中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④如果采取管道输水和喷灌,会有哪些好处?
5.作业:撰写出此次调查访问报告。
实践活动小结:
通过调查观察,学生知道了学习地理知识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激励了他们努力学习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的崇高信念。学会了将地理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的方法,提高了学生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参与管理的能力。比如,初一(9)班叶丹丹同学的《一个初中生的呼唤》小论文得到师生好评。
[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新的明确指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把实地观察与调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开放的课程,特别是野外考察,使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从过去的静态变为动态,学习状态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源泉从“单一课本”到“多种渠道”,知识视野从“狭窄”变为“开阔”。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爱观察、会思考、敢干问的良好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就自身的生活圈子去发现并提出问题,学习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即时信息。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放的地理课程,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灵感和灵气,激发了创新的冲动和欲望,使地理重归生活而不再那么遥远。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的习惯和能力,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叶丹丹的《一个初中生的呼唤》小论文,显现了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无穷魅力,闪耀着创新意识的火花。
三.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丰富多彩的知识课堂,谁都会喜欢。高中课程中,地理学与其它各门学科比较,其中一个最突出特就是要文理兼融。它既具有理科上的逻辑与严密性,同时又兼容文科中生动形象的灵活性。在高中地理课中,其主要部分是自然地理,它包含宇宙、陆地、大气、海洋等,主要内容偏属理科。特别是关于地球的运动和时间上的计算、太阳的高度角计算、以及各种的日照图、洋流、气候、各种的等值图线等内容,其理科特征极其鲜明,需要具有较强逻辑推理能力。学习时,老师应强调理解的重要性,以会运用为目标,侧重对地理中的原理、地理的规律加以理解与运用,联系现状分析问题加以解决。老师要让学生们日常还需多做些练习,要重视答题的思路,特别是要多画一些图,以增加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和理解。在高中所学地理中,人文地理(主要体现在必修二与必修三)主要归属文科范涛,因此学习时要在以理解为前提以此来增强强记忆是很必要的。叫学生们学习的时候要认真看书,熟悉掌握要点知识;要会看书,对教材的主观思想和脉络要有有一定的把握;还要善于思考、时常总结,形成个人的想法。人文地理的学习侧重在观点和方法的使用,结合一定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学生们接受老师的任务多了,基础自然就会打牢,教师的上课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2地理教师讲课要做到图文并茂,思路清晰
教师的对地图的灵活运用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地图是学好地理这门课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在记忆地理中的许多知识时,最有效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于地图进行记忆。地理中的大部分内容很繁杂,但基本上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相关图的相关位置上。因此,要求学生们学习的时候要学会看书的同时,一定要看图,把其结合起来学习,把文字知识在相关图上逐一查找并落实熟记;平时也要多看些地图(或是自己做一些绘图填图),把地图深记于脑海中,并且可以使知识再现在图上。这样,我们在解决地理问题的时候,脑海中就可以浮现出来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地图:“地球的运动”、“分层的大气”、“洋流的流向”、“山河的分布”、“国家的地域位置”、“铁路公路干线”,“工农业中心位置”......于是,学生们就能从中有效并且准确的提取相关的知识信息,从容应对。因此地理这门课的学习就是要学会看图。
3地理老师讲课要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关键词】藏族学生;和谐地理
在了解和研究内地藏族学生特点的前提下,高中地理的和谐教学应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着手:
一、和谐的课堂是教育的基础
1.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
“和谐不是事物各个分散部分外在的联合在人感知中的印迹,而是它们基于本质联系的内外统一和相互渗透通过感知在人的感情和理智中产生的一种积极反映。”这就要求首先建立良好的汉藏师生关系,平等、深入地认识藏族学生,同他们建立起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使学生在远离亲人的环境中,有安全感、稳定感,并“亲其师,信其道。”其次,确立生生合作的关系,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
2.构建质效型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提倡构建质效型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根据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地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即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和特点,有效组织课堂活动,活动的主体一定是学生。
藏族同学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特点表现为:缺乏长期记忆,知识遗忘较快;初中地理基础薄弱,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知识体系欠缺;学习自主意识不强等。针对以上特点,我校高中班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质效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基本环节:定向导学、自学质疑、精讲点拨、练习巩固、评改小结。一堂课首先从引起学生兴趣入手,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生的活动成效。其次,学生有目的的自学,充分阅读和思考,提出疑问。再次,对于学生的问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一部分,教师选取问题比较集中,重点突出的问题予以解决,既不简单罗列知识点,也不将问题复杂化,做到层层深入,使学生能轻松明确而有所收获。最后,当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完成问题,教师评改,检测学习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应注意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程度,进而才能明确学生深入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虽然语言已经不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题,但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仍需一步提高。第二,重视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设计鼓励学生的课堂活动。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利用。藏族学生的情感生活易受暗示性,老师一次和风细雨般的嘉奖或谈话往往会强烈地影响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点点成功就可能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重视师生个性,关注学生个体经验的获取。
学生学习如同雏鹰练习飞翔,将学习的知识运用于指导时间,并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是最快乐的事情,不仅体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也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正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3.构建内涵丰富的课外活动
切合藏族学生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开展乡土地理教学,介绍今昔;通过编制关于地理知识的黑板报或者宣传栏;对于课堂上学习内容的准备,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搜集相关内容,也实现了在相互交流中,互通有无,进而养成乐于搜集、整理、运用地理资料辅助学习的习惯和动手能力。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长见闻,开阔视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
二、构建和谐教学的纵向深入
以学生的成长为时间线索,实现地理和谐教学的层层深入,达到的充分挖掘个人才能,充分体现爱国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1.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构建和谐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从兴趣入手。据研究表明,在害怕失败的表层动机推动下,学习者大多采取死一记硬背的学习策略;而以内在兴趣为动机的学习者,往往采取深层次的精加工策略,最大限度地理解学习内容的意义。因此,培养藏族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是学生迈向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决藏族学生学习态度的根本性一步。面对地理知识庞杂的系统,通过演示图片或视频等方法,引起同学的兴趣。不仅在短期内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更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挖掘。
2.以习惯养成为目标构建和谐教学
关键词:兴趣仍是最好的老师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常说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我们使上牛劲学生也学不好。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仍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作为一名多年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以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语言是进行思维、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工具。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语音要明快清晰,来博得学生的好感,使学生听起来很舒服;语调要抑扬顿挫、高低有别、错落有致,学生听起来就感到声声入耳。只有这样的言语表述,才听之悦耳,动人心弦,如听音乐,给人以美感,体现地理教学的语言美。只有这样,教师上的课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满足学生求美的需要,才会让学生产生快乐的学习情绪,真正的乐学。而地理课程对山川事物的描述,理性的思维,也较适合语言的描述。我在课堂上常常穿插一些朗朗上口的诗歌,来辅助教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到内蒙古高原与同学一同朗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西北地区”一课中,针对气候干旱特征,则用王之涣的一首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予归纳小结。这是因为西北是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缘故。这些诗歌文字优美,构思巧妙,比喻恰当,富有情景,再经过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诵,娓娓动听,给予学生以直接的美感体验,沉静在美的享受和快乐情绪之中。
二、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研究的对象,内容涉及生活、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 旅游业等等,单凭学生看书是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必须借助地图、地球仪、教学模型或多媒体计算机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给学生,便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进行教学。地图是地理事物的载体,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初中地理课本中的插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形象直观的插图,深入浅出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解中国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用语言虽然能描述,但不如用中国人口增长折线图表示更形象,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2、充分利用课件或远程教育资源辅助地理课教学。课件可以将要传授的地理知识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献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从而集中注意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该掌握的地理知识,因此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远程教育资源既可做到优势教学资源共享,又可激发学生兴趣,理解外接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例如我在进行《青藏地区》这一课的教学中,就利用了远程教育资源中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文永明制作的课件。
三、以竞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着较强烈的好胜心,基于这一点,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竞争机制,使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满足成功的需要,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如在中国地理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布置给学生一个主题――我爱祖国山河美,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安排三分钟演讲,每位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课内外书籍或上网浏览等形式,上讲台来介绍祖国的地理小知识,然后由师生加以点评,给予鼓励,通过这么一个教学形式,每位学生都事先作了充分准备,使自己的演讲在获得周围同学赞许的目光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在上中国地理“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一课时,我一改传统的讲授法,而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抢答竞赛的方法,将教材中的知识被整理成若干个抢答题,制成一张表格。如两地区的主要气候及特点,主要地形区及地面形态特点,自然资源,农作物,生活习惯,交通等。上课时,全班同学先分成小组,通过读书查阅,相互讨论,再抢答竞赛,整堂课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争先恐后抢着举手回答问题,一堂原本枯燥、单调的课则沉浸在学生间相互竞争所产生的热烈,高昂的情绪气氛之中,在抢答中,学生们正确的回答,满足了他们成功的需要。而学生在快乐情绪下学习,则较好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
四、以悬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游思,培养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澳大利亚有许多独特的动物?”使学生顿时产生一种迫不及待知道答案。“ 欲知后事如何”,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十分强烈的学习兴趣。
五、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参加各种娱乐活动的需要本是人的天性,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求新求异,好动好乐,在地理教学中若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与受学生欢迎的游戏形式结合起来,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使他们产生愉悦心情,这是把地理教学和学生情感因素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锋与天气;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3-0089-02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该部分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的“锋与天气”。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过“多变的天气”,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本节内容与初中课程相衔接,同时深化学习内容,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出发,讲述影响天气变化的冷、暖锋系统,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选修内容“自然灾害与防治”做了铺垫。因此,在本单元及整个地理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先提出气团的概念、特点和类别,接着提出冷、暖气团相遇产生锋面,锋面与锋线组成锋,然后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不同分为不同类型的锋,重点分析了冷锋、暖锋的天气过程。
2.课标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锋面天气系统,这是前提条件;其次需要学会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进行比较和分析,在比较过程中才可能获得对不同天气系统特点的认识。“运用”为应用水平,
“分析”为理解水平,要求较高,要以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内容作为铺垫,但行为条件具体、细致,操作性和应用性强。教师要抓住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天气过程为重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已知: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过“多变的天气”,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天气有一定的感性了解,但是关于各种天气成因的理性认识有待深化。具有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画出简单的地理图像。
想知:高中生求知欲强,想要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由于空间想象力较弱,画图能力一般,学生对于画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怎么知:学生抽象想象思维较弱,需要利用图形加以引导。教材内容生活化,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生活现象导人,结合生活经验和冷、暖气团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分析冷锋、暖锋的天气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气团和锋的概念及分类,在锋面结构图上识别锋面、锋线和锋;分析冷锋、暖锋的天气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天气现象;通过绘制冷、暖锋的简单示意图,对比分析冷、暖锋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欣赏诗句或谚语,总结谚语或诗句里出现的雨是由什么天气系统引起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体会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通过了解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使学生养成关心国情的意识与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在简易天气图上判断锋的类型,分析它们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4个环节,即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总结、巩固练习。
【导入新课】
老师活动:请位同学模拟天气预报员播报福州今天的天气状况。
学生活动:学生模拟天气预报员播报福州天气状况。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通过播报员的角色扮演,展示和发挥学生的其他才能。
【过渡】究竟天气状况与锋面系统有什么关系?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程。
【讲授新课】
老师活动:气团是什么?气团怎么分类?气团有什么特殊的物理性质?完成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掌握气团的概念和类型,并回答问题:弄清楚概念里关键词的含义,理解气团是一个相对概念。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弄清楚相关知识概念:理解气团分类的依据。
【过渡】冷暖气团相遇会发生什么?让我们一起进入下面的学习。
老师活动:准备中间带隔板的透明水槽,隔板左边是蓝色的冷水(代表冷气团),隔板右边是红色的热水(代表暖气团),将隔板缓缓拿出。提问:简单描述你所观察到的现象。如果把红色热水和蓝色冰水分别换成暖气团和冷气团的话,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并简单描述。对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产生的交界面进行推测。
设计意图:课堂实验模拟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可以深化学生对锋面的理解,让所学的知识可视化。
老师活动:多媒体展示锋的形成过程,在锋面系统结构图中,指出锋面、锋线和锋。提问:冷、暖气团在锋面两侧的分布、性质差异?锋面附近的天气如何?锋怎么分类?
学生活动:根据气团的物理性质差异和相关天气知识,分析锋面附近的天气变化状况。
设计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地理学习迁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冷锋是如何形成的?
老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冷锋的天气过程,提问:冷锋是怎么形成的呢?锋面怎么移动?冷空气和暖空气是怎么运动的?天气过程如何?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结合生活思考并回答问题。学会识别冷暖锋,分清锋前、锋后。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动态教学资源,将天气过程形象化展示,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同时培养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
【过渡】学习了冷锋,下面由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暖锋。
老师活动:暖锋是怎么形成的呢?锋面怎么移动?冷空气和暖空气怎么运动的?天气过程如何?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课件.根据已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举一反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过渡】学习了冷锋与暖锋,分析它们之间有何不同。
老师活动:如何区分冷锋与暖锋?大家来找茬,每个组说明一点加一分。
学生活动:通过对比,加深对冷暖锋的认识。整理笔记,完善知识。
设计意图:对比分析,使知识更加系统,同时通过小游戏活跃课堂氛围。
老师活动:展示动画课件,提问:冷锋、暖锋在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各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观察课件,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思考冷暖锋对天气的影响,从不同的时段、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生动再现冷暖锋的天气过程,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过渡】刚才我们认识了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冷锋,以及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暖锋,如果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又会形成什么样的锋呢?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天气呢?
老师活动:播放多媒体演示示仓狗娴男纬晒程,引导学生理解准静止锋的概念。提问:准静止锋对天气有何影响?我国哪些地区哪个季节出现了哪些准静止锋?
学生活动:了解准静止锋定义。理解长江流域的梅雨及云贵地区“天无三日晴”的原因。
设计意图: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原理、地理知识结合起来,理解自然地理过程。
【课堂总结】
老师活动:请学生完善板书,或画出冷、暖锋示意图。然后在学生回顾本课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梳理或补充说明。老师画出简易天气图,让学生播报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