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十佳员工申报材料

时间:2022-05-27 23:48:06

导语:在十佳员工申报材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十佳员工申报材料

第1篇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简要回顾一下分管的科技、生态市建设和循环经济等上半年工作情况,并就下半年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上半年工作回顾

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市长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分管线同志共同努力,科技创新工作稳步推进;生态市建设进一步加强;循环经济工作有新突破,取得了一定成绩。下面分六个方面汇报:

1.加强项目申报,培育科技型企业。一是申报科技项目。上半年,申报待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0项、星火项目4项;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5项;省级农业成果转化项目2项;省级面上科研项目6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0强专项4项;省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创新活动资助项目2项。已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5项,省科技计划面上项目2项,省重大科技专项3项。二是申报新产品项目。上半年,申报待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1只;国际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2只;省级新产品26只。已批省级以上新产品9只,其中国家级2只。三是申报各级高新技术企业。上半年,申报待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专利示范企业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市科技型企业35家。已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市高新技术企业3家;市科技型企业35家。四是申报各级科技机构。上半年,申报待批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家。五是申请专利。上半年,全市专利申请数734件,专利授权数124件。

2.成立技术转移中心,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2月底,成立了大学、工业大学、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五所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下发了技术转移中心基本情况并征集技术需求难题,开展*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合作等活动,并与大学进行了科技合作洽谈。上半年,巴贝、川科等2个项目与高校签约,*等3个项目拟定合作协议,一批科技需求项目正在商谈中。

3.搭建“一库三平台”,强化工作载体。起草了《市科技项目平台建设管理办法(草案)》,讨论通过了《市科技局科技信息库系统管理试行办法》、《市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和《市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认定及奖励办法》等“一库三平台”实施方案。实施企业科技联络员制度和企业科技工作不定期会商制度,走访企业563家,发放联系卡563张,回收546张。目前,全市企业科技信息库正在调试,近期可正式运行。

4.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一是申报小功率电机生产基地。起草小功率电机生产基地申报材料,联系争创有关事宜。二是组织科技产品展示。在调查和协商基础上,起草了《今年中国()国际电机及配套技术设备展览会的筹备工作方案》,现已发出中国电机博览会邀请函。科技产品展示厅已实施招投标,正在抓紧建设中。三是推动纺织服装科技创新。开展纺织服装科技创新合作活动,与香港理工大学就领带花型自动识别系统软件研发,绢丝混纺面料新产品开发,音膜蚕丝布、高强度化纤布的研制达成初步合作研发意向。四是调研硅藻土资源开发利用状况。通过走访企业,了解硅藻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组织有关企业、科研人员召开座谈会,讲对策意见,形成调研报告。

5.加强科普宣传和科技队伍建设。一是开展“今年科技活动周”活动。共展出抗震救灾、科普知识宣传等展板450块次,发放科技资料2万多份,接受咨询5千多人次。二是联合新闻媒体开展科技宣传。借助市内新闻媒体和“科技网”、“网上技术市场”等网络,大力宣传、普及科技知识。三是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在完成科技特派员工作统计和省科技特派员团队结对项目调研的基础上,上报我市关于省团队科技特派员工作试点申请材料。四是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组织各乡镇、街道、开发委和科技局干部职工进行科技业务培训2期。

6.有序推进生态市建设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目前,各级生态镇、生态村、绿色社区及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生态市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进一步加强,新成立了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3个项目列入省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今年实施计划,5个项目被列入今年度市循环经济“*”工程项目实施计划。并对有关项目进行了一次督查。“1511”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深入实施,推动了全市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二、下半年工作意见

总的思路:以“一库三平台”建设为载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组织实施“科技创新月”活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做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迎检工作,抓实省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市循环经济“*”工程项目年度执行工作任务。

1.继续抓好“一库三平台”建设。一是运行好科技创新信息库。及时掌握企业科技创新动态,为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决策依据。二是继续搭建技术转移中介平台。争取更多的科技资源转移、流动到,满足企业技术需求,解决技术难题。力争新建校企联姻30家,完成签约项目8-10项,引进大院名校共建技术转移中心2-3家。三是继续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平台。力争新批省级研发中心1家,市工程技术中心6家。四是以项目平台建设为载体,积极申报科技项目。争取新上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0项,专利申请、授权量增加10%以上,新批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市科技型企业。

2.重点实施“科技创新月”活动。一是组织好今年中国()国际电机及配套技术设备展览会,提升我市电机产业技术层次。二是建设好科技产品展示厅。组织我市科技产品集中展示,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三是争创中国小功率电机生产基地,适时召开新闻会。四是召开科技合作恳谈会,实现高校和企业技术对接。科技创新月定在11月份。

3.攻克四个共性关键技术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一是领带服饰产业上,争取与香港理工大学的领带真丝合作项目有实质性进展。二是装备制造业上,实施好与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的战略合作,促进我市1千多家电机企业提档升级。三是机械制造产业上,通过开发新产品、提高附加值、拓展新领域。四是硅藻土开发与研究上,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高硅藻土资源附加值。

4.认真做好科技考核工作。对照《市今年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等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全面分解工作任务,逐项抓好督办落实,在切实完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争取有进步,有突破。贯彻落实《市“十佳科技型企业”评选办法》,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切实提高我市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第2篇

一、以实现教育培训专业化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农广校体系建设

1. 印发文件。早在2004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并完善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的农民培训体系”。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精神,山东省农业厅专门下发了《落实意见》,从强化职能、细化办法、找准目标、明确任务入手,予以贯彻落实,使农广校建设不断朝着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 现场指导。2011年,山东省人民政府贾万志副省长亲自出席山东省农广校建校30年校庆庆祝会,高度赞扬山东省农广校“已成为我省农业职业教育、农业科技培训和农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渠道”。省农业厅王金宝厅长到任伊始,即到泰安市岱岳区大陡山村农广校村级教学班检查指导工作,对农广校中职教育进村办班给予充分肯定。

3. 积极投入。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每年都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农民培训,并根据财力情况逐步加大投入。仅省财政农民培训专项资金就从2009年的6000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7400万元。在省发改委的支持下,省农广校先后投入200多万元,购置更新了广播电视制作设施、设备,极大地提高了制作能力,成为全国农广校系统有能力承担中央电视台七频道《农广天地》栏目节目制作任务的为数不多的省校之一。

二、以确保“一个不能少”为目标,全省农广校分校和内设机构建设实现全覆盖

到目前,山东省农广校有17个市级分校、126所县分校、两所农高区分校、3所特殊教育分校(与司法部门联合举办),覆盖全省所有地市和农业县(市、区)。省、市、县均建立了农村(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省农广校内部设立了办公室、财务科、教务科、培训科、学籍科、体系科、教材科、声像科和宣传科等9个科室与中央农广校处室一一对应。各市分校和县级分校也均设立综合科、教务科、培训科、教材科、学籍科等相应科室,保证了省、市、县三级的有效对接和各项工作畅通运行。能够实现分校和机构的全覆盖,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做法。

一方面,早作准备,提前工作,力争在改革中保持稳定。近20年来,每次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特别是职业与成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对农广校的建设和发展冲击都很大。为保持农广校“三不变”,在每次改革方案酝酿出台前,山东省农广校及时收集整理国务院、农业部、省政府、省农业厅有关文件,编制报告,在主管部门关心支持下,第一时间向党委政府以及人事、教育等有关部门做好汇报,使农广校在历次机构改革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站稳了脚跟,青岛、烟台、威海、临沂等部分分校还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另一方面,积极作为,加快发展,不断扩大服务面向。为联合开展服刑人员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山东省农广校积极争取主管部门支持,在2000年和2002年与省监狱管理局联合下发了两个文件,加强服刑人员农业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按照文件要求,先后在齐州监狱、鲁西监狱、济南监狱建立了3所农广校分校,并从省财政厅争取专项资金60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随着部分市级农业高新区的建设,积极主动与农高区管委联系,成立了东营市和聊城市农高区分校。农广校体系在山东实现了“一个不能少”的目标,而且服务范围不断拓展。

三、以达到“一个更比一个强”为目的,全省农广校体系内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1. 开展优胜评选。自1991年起,山东省农广校就在全省农广校体系内开展市、县两级分校年度优胜学校评选,评比内容涉及体系建设与管理、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与学籍管理、农民培训、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媒体资源建设与管理、宣传通讯工作六个方面。23年来,全省有6所市级分校、48所县级分校保持连优全优,获得15次优胜学校的市县分校超过50%。优胜学校的评选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分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树立了临沂市、烟台市、淄博市、泰安市岱岳区分校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农广校体系有影响的名校。

2. 实行达标检查。按照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要求,每年进行一次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任务申办教育培训能力建设达标检查活动。根据各分校申办中等职业教育开办专业和农民培训层次、类别和岗位,从机构建设、场地条件、设施设备、师资力量、制度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制定达标标准,组织专家组审查申报材料,现场检查验收。达不到标准的,坚决取消申办资格。教育培训能力建设达标活动的开展,加大了县级分校条件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力度,也确保了教育培训质量。

3. 举办队伍评优。1996年,山东省农广校在全省农广校系统教师中开展了首届全省教学能手评比工作。随后每两年一届,教学评比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包括教案评比、课件评比、课堂评比,形式有现场观摩、能手巡讲。教学能手的评比,在全省广大专职教师中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农广校培养出了陈洪常、张景顺、邵文涛、温萍等一大批在全省农业教育行业叫得响的名师。在2012年全国农广校教学能手大赛和优秀课件评比中,山东省农广校总成绩位列全国第一。2012年在全省农广校系统开展了优秀校长评选活动,评选出10名十佳分校校长、20名优秀分校校长,活动评出了基层分校校长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4. 严格选用教师。山东省农广校在实施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民创业培训项目上,实行了全省统一选聘教师、统一安排教师担任授课任务。省农广校一直在教师选用上下功夫。一是在每学期开学前与培训项目开班前,在省级和市级教学能手中,调集教师进行集训,按照教学内容集中学习备课,现场试讲评分,根据教学任务需要,选用教师。二是按照名次排序,确定教师等级,按照教师等级,确定教师课时费标准。三是由班主任和全体学员对任课教师授课情况进行评价打分,评价情况作为下学期或者来年选用教师的重要依据。

四、以实施“一人一村一班一课”为抓手,全面提高农广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目前,山东省农广校专兼职教师规模保持在4105人,其中专职教师1149人,兼职教师大约在2784人。按照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和农民培训工作的需要,成立了全省农广校讲师团和导师团,设置了专业技术员岗和组织辅导员岗。按照任务分工和岗位要求,全省农广校教师各负其责,积极工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由于近几年农广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滞后,农广校部分教职员工素质和能力越来越难以适应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为此,2013年省校以“全面提高教师教育培训能力”为目标,制定了“一人一村一班一课”制度,并在全省农广校系统实施。

1. 一人一村。全省农广校系统全体办学人员每人联系一个行政村,通过调查走访,撰写调研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实施方案,按照计划方案每年开展不少于两次的集中培训和田间指导,并通过赠送图书和举办读书月活动,引导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利用宣传栏、大喇叭等,及时传播惠农政策以及农业新技术、新知识。

2. 一人一班。农广校系统全体办学人员每人督导一个培训班或教学班,通过全程跟踪,强化工作的日常管理,落实省校的各项教学、培训管理制度,协助有关人员做好协调和组织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工作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

3. 一人一课。组织教师每人选择一门课程,精心制作课件和做好教学设计、课堂设计,开设农广讲堂,每名教师登台讲课,其他教师观摩点评,实行岗位大练兵,年终开展一次岗位比武,不断提高教师授课水平,确保教学效果。

五、以“满足需求贴近服务”为宗旨,不断加强农广校教育培训条件建设

1. 加强省级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2009年,按照农业部印发的《农民创业培训规范》要求,为保障培训任务的顺利实施,省校在济南建立了第一个农广校省级培训基地。为满足培训需要,按照全省区域布局,先后又在淄博、烟台、滨州、莱芜、临沂建立了5处省级基地。6个省级基地承担着5000人的农民创业培训、400人的乡镇体育指导员,以及肥料企业肥料配方师、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经纪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等培训任务。

2. 加强基层农民教育培训点班建设。2010年,经省教育厅下文批准,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正式开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8个涉农专业。按照农业职业教育要把教育培训资源送到农民身边的基本要求,提出了“进村入场到社”办班的要求,把全日制教学班办到大型农村社区、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以上涉农企业。到目前,全省农广校已在全省15个市32个县建设稳定的中职教育教学点36处、教学班73个,承担着3685名中职教育在校生的教学任务。同时按照农民培训项目要求,在全省100个县建设相对固定的农业培训点400多处,承担着40%以上的全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任务。

3. 农民教育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山东省农广校自建校以来一直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实训基地建设。近年来,为使实训基地建设规范化,省校制定了全省农广校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实训基地建设五年规划,规定了省市县三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和要求。按照标准和要求,济南、临沂等分校已建成标准化市级基地24个、县级基地近百个。

六、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平台,不断提高农广校体系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还有一句是“亲戚还得靠走动”。体系的凝聚力哪里来?靠的是密切联系、统一思想,靠的是学校文化建设。体系的战斗力哪里来?靠的是工作牵动、常练常新,靠的是队伍内涵建设。山东省农广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是在不断的工作中得到加强和提高的。多年来,正是靠着全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这个平台,山东省农广校体系上下、同志之间密切了联系,加深了感情,锻炼了队伍,提高了能力,赢得了好评。

1. 稳定中等职业与成人教育。目前,山东省农广校中等职业与成人教育在校生11812人,涉及17个市、98个县级分校,每学期有837名专兼职教师担任授课任务,210名班主任担任教学班日常管理。每年举办省市两级教师培训班、班主任培训班等40多个班次,开展教学观摩120多场次,每学年开展优秀教学点、教学班、教师、班主任和学员等“五优”评比。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了双提高。

2. 承担新型农民培训工程。近年来,山东省农广校体系县级分校承担了65%左右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各市分校承担了70%左右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任务,省农广校承担了新型农民创业培训80%左右的初始创业者培训任务。为保质保量完成培训,省农广校自筹资金每年举办一次农民培训项目管理人员培训班,开办讲座、交流心得。

3. 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山东省农广校鉴定站已连续三年鉴定考评数量达到2万人以上,位居全国前茅。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不断加强农广校体系内考评员和督导员队伍的建设,得益于督导员考评员管理不断规范。全省农广校体系内有督导员36名、考评员258名。完善了鉴定站与督导员考评员工作协议,制定了异地督导考评制度,每次鉴定随机选用考评员,成立了考评员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确保了鉴定考评工作的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