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落花生教案

时间:2023-02-14 23:49:34

导语:在落花生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落花生教案

第1篇

“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是一位名人说过的话。

老师就像落花生一样,把自己的学生深深的装在心里,对学生呕心沥血的献出了一切把最美的礼物—知识,送给每一个学生。家长。社会。国家。

老师爱我们更爱她的事业。他(她)们从来不请假。他(她)们晚上辛辛苦苦的写教案和批改作业,白天给我们讲课;他(她)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着,呕心沥血,为的是让我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他(她)默默的奉献着,倾尽全部心血,尽心尽力的哺育着我们!送走了一批毕业生,又迎来一批新生,操劳辛苦,然而他(她)们毫无怨言。如今桃李满天下了而他(她)们仍然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为祖国输送着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才。每天老师都睡的很晚。我总想对他们说:“关灯休息吧,老师”但我又把话咽了下去,因为我知道不完成工作,老师是不会放下手中的笔的。

第2篇

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今一线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一线教师应该更新理念,提高认识,为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努力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一、学习培训,练就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能力

(一)入校培训接地气。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请进来”的培训。我校是“粤教云”实验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实验,我们邀请专家对老师们的教案进行指导,修改,然后针对课堂实验要用到ForClass支撑系统,又邀请了技术工程师到校对实验老师进行平台操作培训,对上实验课的老师,采取“一对一”请进来的指导方式,让老师们快速地熟悉操作、制作上课资源,并流畅地应用在课堂上。这项培训,有针对性,效果明显,老师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迅速。

(二)校本教研讲实际。当我们学校24间教室的电子白板全部安装到位后,为促进电子白板、多媒体技术和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同时也为了稳步推进“粤教云”实验,学校教研室结合学校实际专门制定了校本教研方案,开展了以《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的专题培训,培训做到全员参与,定主题、定时间、定地点;分享、总结、考核相结合。在进行统一的全校培训和分学科学习操作后,我们组织了专题分享会,在会上,各学科派出一个优秀代表,现场操作演示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该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体现,如数学学科就以“角的知识”为例展示了智能笔及图形工具的强大功能,智能笔能快速规范画出几何图形,使用多学科学库资源里的坐标轴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对称图形,使抽象的几何图形具体化;英语学科展示了屏幕批注功能、聚光灯和激光笔的使用,并采用白板的相机模式截图进行课堂反馈;尤其是游戏练习,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分享会上,笑声、掌声不断,老师们的精彩示范,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了电子白板的特性和基本操作方法,从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老师们均可以利用白板的常用功能辅助自己的课堂教学。此外,我们结合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实际,举行了由学校信息中心负责为老师们进行量身定制的培训,如微课制作培训,就是由学校信息中心副主任主讲,并把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这样不会额外增加老师们的负担,通过集中培训和分组练习、交流,到学期末,收到老师们自制的微课、数字故事等作品一批,学校信息中心将之分类打包上传学校服务器,这不仅提升了老师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

二、课堂教学,实践扎实有效的信息技术能力

(一)课堂教学求扎实。课堂,是教师实战的舞台。一个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可以直接预见。所以,我们通过教导处牵头,组织一批比较年轻或是敢于在这方面做出尝试的老师上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实验课。上课老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利用粤教云公共服务平台的各种资源和ForClass等信息技术,设计教学。老师们有的在班级教室里上云服务课,有的在云教室上云互动课,一些年轻老师还自己制作APP,为学生创作特别实在的学习资源,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目前,我们已经在语文、英语、数学、美术、科学、综合实践学科进行了云互动课堂教学尝试,如语文课《落花生》;数学课《周长》;英语课《Animals》;美术课《变照片为黑白的画》;科学课《蚂蚁》;综合实践课《我为交通绘蓝图》等等。其中多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录像参加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暨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多位青年骨干实验老师在市、区的“一师一优课”比赛中荣获一、二等奖,一部分一等奖的课例被评槭〖队趴危科学课《蚂蚁》《果实里的新生命》和语文课《扁鹊治病》最终获得国家部优课例。

(二)展示观摩促提高。当我们新建成集录播等功能于一体的云课室后,先后组织举办了多次云实验展示和观摩活动。省内外及市、区教育系统领导、兄弟学校教师代表陆续到校观摩,学校为这些来宾展示了云服务、云互动课堂教学、实验教师经验分享、学校开展实验经验介绍等活动。

如英语三年级云互动课《Animals》课堂展示:利用粤教云平台的媒体资源和个人的本地资源设计了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整合粤教云的“个性内容分发、即时评测统计、即时展示个性作品”等特色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动物的单词,如拼写和发音,学习简单的问与答的句型等。整个教学过程流畅生动,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

又如语文五年级云互动课《落花生》课堂展示:学生登录课堂后,首先点击Pad上的资源进行生字词自主学习和测评,教师根据平台即时测评统计功能实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以此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在精读感悟环节,学生根据老师发送到Pad上的学习指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谈感悟,紧接着利用平台的“投票”功能,升华文章主旨;在总结延伸环节,教师又结合个性内容分发和即时分享展示功能呈现学生作品,使学生在习得语文知识同时深刻感悟做人的道理。该课目标明确、环节清晰,课堂互动有效、富有语文味,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赢得了在座观摩领导和教师的热烈掌声,让大家深切体会到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

在交流展示中,老师们在信息技术能力上又得到进一步的历练和提高。

三、课题研究,推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稳步提高

第3篇

关键词: 学情 教学设计 调整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状,也是课堂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学情”的多变性和不可预料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以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学路。反思以往课堂:固守预设教案,不能及时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状及时变通,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障碍。实施新课程之后,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又很容易陷入另外一种误区,即不重视规律性的研究,过于迷信“动态生成”,使课堂教学蒙上一层不可知的神秘色彩,同样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那么,教学设计该在什么时候调整,怎样进行调整呢?结合实例,我谈谈自己的看法,权作抛砖引玉。

一、调整于认识模糊处

学生在根据自身经验去解读课文建构认知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种种曲解和误解,造成认识的模糊。如在讨论《将相和》一文中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时,一位学生说:“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就假意说这块璧上有点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就把璧骗回来了。”一个“骗”字,尽管容易被人忽视,却是不可小看的错误。于是教师抓住这一点,让大家讨论:“蔺相如是‘骗’回来的吗?从课文中找找根据。”学生细读之后纷纷发表看法:

“不能说是‘骗’回的,因为这块璧原来就是赵国的。”

“蔺相如是用妙计把璧要回来的,我觉得这里正体现了蔺相如的机智过人。”

“蔺相如拿到璧后,还对秦王说,‘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不仅机智过人,而且十分勇敢。”

……

调整于认识模糊处,不仅纠正了“骗”字的错用,而且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丰富精神内涵。

二、调整于质疑问难处

课堂上学生质疑的问题是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在解读课文、建构新知中必然会产生的矛盾落差。由于小学生同龄群体在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上的相似性,往往使某些质疑具有普遍意义,教师如能在此时捕捉带典型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无疑就会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

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研读古诗《登鹳雀楼》时,投影出示鹳雀楼的图像,并很有感情地引导学生读懂了全诗。不料,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登鹳雀楼》是说诗人已经上了楼,而要穷千里目还要更上一层楼,这说明鹳雀楼应该有三层,可图上为什么只画了两层?”老师一怔,但马上镇定下来,调整思路说:“是图画错了?还是诗写错了?或者是诗和图都错了?”学生都在静静地琢磨诗意,老师点拨道:“《登鹳雀楼》是表达诗人登楼时的想法,还是写诗人登了一层又一层的行为呢?”于是学生若有所悟:“可能是一边上楼一边想,也可能是上了楼,觉得这楼还不够高,不能看得更远。”“这是诗人的想法。‘欲’就是想的意思,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不是……”教师故意欲言又止,接着对说图画得不对的学生说:“不是真的写诗人登了三层楼去看景色。”

三、调整于意见分歧处

在开放的课堂里,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是个性化的。学生们从自己的感悟出发表述各自不同的见解,常常会造成意见分歧,而这种分歧会十分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和学业的推进,同样是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

一位教师指导学生研读《落花生》一课,作者借物喻理引出如下观点:“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却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对这种观点学生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当然不好,但外表好看又有实用的桃子、石榴、苹果,不是比虽然有用但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好得多吗?还有的认为,桃子、石榴、苹果外表好看又有实用,确实不错,但也用不着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来炫耀自己,做人应该谦虚些。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环节,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唇枪舌剑,互相辩论。在辩论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多元价值观。

四、调整于学生错误处

错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允许学生出错,没有错误的课堂不是真实的课堂。允许学生出错,根据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让学生辨别和理解、分析和纠错,学生会在真实的错误中成长,逐步达到少出错误的境地。

研读了《狐狸和乌鸦》一课后,老师请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话音刚落,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一个说:“狐狸这么狡猾,骗了乌鸦,我们可不能像狐狸那样去骗人。”一个说:“乌鸦喜欢听好话,结果上了狐狸的当。我们不能光听好话、奉承话,而要想一想,这个人为什么要说这些好话。”……这时候,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很会动脑筋,我们要向它学习。我叔叔就是因为很聪明,很会动脑筋,才成了百万富翁。”听了这个回答,老师及时调整教学环节,给学生讲了《动脑筋致富》和《骗子没有好下场》两个故事,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聪明,应该把聪明用在什么地方。

五、调整于感悟独特处

“感悟”之谓,即在感知之后有所体悟。而感知和体悟,就是学生源于自身不同经验、不同积淀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有其独特的价值。课堂上当学生有所感悟,且有强烈的表达愿望时,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开渠引水,而不能拦河筑坝。

第4篇

一、课前期待

课间十分钟,学生玩得不亦乐乎,情感得到充分释放,尽管上课铃响后人在教室,可情绪还处于兴奋状态,上课一开始马上展开教学势必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因为从兴奋状态过渡到平静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教师应当用一分钟的时间组织调整学生的情绪,运用有意注意让学生尽快从兴奋转入到积极的学习中。

就要上课了,新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教师会以怎样的方式呈现?不少学生是关注的。开讲前一分钟,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巧妙地渲染教学内容中能吸引学生的亮点,唤醒其求知欲,激发其兴趣。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让学生欣赏维也纳的风光,教师用深情的语言介绍,接着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学《灰椋鸟》一课时,教师可以以“你认识哪些鸟?喜欢哪些鸟?”为话题,从生活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自觉进入一种学习境界,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在《谈礼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预先制造不礼貌的事端,接着组织讨论,从而直奔主题,引领学生很快进入课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一分钟,是教师给学生学习留下的“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课堂情绪和学习兴趣。所以,我们更多地应关注学生的知识与心理状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安排、去创设,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找到最佳的路径,引导他们进入较为理想的学习境界,为这一节课的成功打下基础。

二、深度思考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纷纷举手,总觉得课堂上学生的阅读仅仅是为了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学生把答案找到,阅读即止,老师不管对问题莫名其妙一知半解的学生,又转入下一个问题,然后回答。一堂课下来,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问题解决了,这堂课就算大功告成,然后转入下一课的学习。语文课就这样在解决无休止的大同小异的问题中进行着。

思考是深入学习的源头,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当教师提问后,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说出答案,说明这个问题较浅显,长期这样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深层次的提高,思维得不到激活。因此,巧妙地激疑或设疑使学生疑窦初开,积极思考。课堂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好奇心,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深度的思考、热情和探究。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要让学生“深度思考一分钟”,待思考成熟,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作引导,从而启发学生更进一步思考。学生认真思考了,才会有效地参与学习。

一位名师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有学生质疑:“既然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明知周瑜有心陷害,为什么不当面揭穿周瑜呢?”这个问题确实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这位老师采用了让学生默读感悟下文借箭的过程,鼓励学生回想课外读物《三国演义》,自主探究草船借箭的背景……学生低头默读,神情专注,自主探究。默读完毕,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学生的感悟精彩纷呈。深度思考一分钟,让学生静思默想,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才能使语文课达到真正的“深度”。

三、静心倾听

每到早晨的校门口,只要你仔细听,就会发现几乎家长总要这样告诫孩子“认真听老师讲课”。这句话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苏教版语文教材一至六年级都有“习惯篇”,其中有一个就是“学会倾听”。但语文教师往往将“习惯”两字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想到就讲几句,缺乏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成长过程不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吗?学会“倾听一分钟”,孩子学会尊重学习伙伴,进而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一分钟”,孩子可以了解并正确理解他人的意见;学会“倾听一分钟”,可以借他山之石集思广益,在相互交流中开阔自己的眼界;学会“倾听一分钟”,还可以评价他人交流的内容,提出改进建议。

我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让学生自由准备,然后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刚开始几位同学表现得都不错,有的朗诵,有的自己写了小诗,有的展示图画。第四位同学上去就出现了问题,她站在台上,涨红了脸不说话。当时其他同学有些不耐烦,我为了缓和气氛,微笑地说:“请同学们耐心等待一下,曹译之需要准备时间。”课堂沉默一分钟后,这名学生居然邀请好朋友帮忙,两人你一句,我一句,轮读自己的小诗,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之后,我发现他在课堂上一直表现得很活跃。试想,如果没有我的静心等待,那么这个孩子在今后的课堂上会怎样?上述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学生回答问题时说了几句话后,就卡壳,说不下去。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必须认真倾听,给学生说完的机会,用微笑和等待,用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营造静心倾听的氛围,师生成为彼此的忠实听众。久而久之,学生“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就逐步养成了,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四、自我反思

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由此可见,进行某项学习活动后,可针对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成效,安排一分钟让学生回顾反思,使刚才活动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理解和深化,改善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小学生受认识水平的局限,自我反思能力不高,对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如何进行反思感到无从下手,一片茫然。因此,课堂上要增强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通过教师、同伴等评价手段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例如,学会分析比较,找出自己和他人观点的异同;当自己的认识与他人有差异时,如何寻找依据说服对方或自圆其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标准作反思。如,初学课文时,自己是否读通了课文,理解了文中的新词;再读课文能否领悟主要内容;课文学完后是否领悟了中心、领悟了写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方法,学生就有了一定的着力点,学生就能客观地进行自我反思。

再如,很多年前教学《落花生》一课时的情景历历在目。课堂进入尾声,当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花生得到多数同学赞赏时,课堂即将圆满,却有学生自语:“为什么不能做桃子、石榴、苹果?无论是外形还是口感它们都比花生要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同学都开始停留在自己与他有不同认识上,眼巴巴地等待老师作出评价。当时我一时不知道如何处理,更为了完成自己的预设教案,硬是以师者的威严让学生留作课后思考,草草带过。

如今细细剖析不难发现当时的处理方法阻碍了学生的深入阅读。如果老师就此揭开谜底,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如果当时我能就此鼓励他们展开辩论,依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那么学生一定会发现:在现代社会,完全可以像苹果、石榴、桃子那样,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相信学生就能通过再次反思得到更完善的价值取向。

第5篇

到现在8年了,我在成长的路上不断收获,对教育的理解渐入深处。

新教育,让我懂得了沉潜的意义。

初遇,内心的自我渐渐苏醒

2008年,我与新教育初遇,内心开始不平静。

最初,我以数学老师的身份,在教室里开展师生共读。我上网搜索共读案例,让学生记录共读日记。我和学生们同喜同悲,有时候我的批语甚至达到近两千字。虽临近毕业,但每天我们都要留一节课作为我们的共读课。在课上,我们讨论,分角色朗读,讲述自己的梦想和愿望,没想到毕业时,学生们反而取得了更加可喜的成绩。

我开始向新教育走近:师生共读,儿童课程,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有效课堂,校园文化,完美教室,卓越课程……这一切,逐渐在我面前展开。

2009年,我接手了一届一年级,改教语文。但我很快发觉诸多课程都是以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为根基的,自己专业知识的浅薄,使得很多课程实践举步维艰。

于是,我走进了专业阅读。

我阅读教育学心理学著作,从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入手,做摘抄、做笔记,回想作者的思路与书的结构,在读其他书的时候,遇到相似情境,也迅速把它们调出来反复揣摩;在教学中,遇到与书上相关的情况,也联系起来进行反思与实践,慢慢地阅读品质有所提升,拥有了对话的能力,还把自己的阅读观点进行整理,形成文字,这些文字也开始逐渐见诸于报端。

就这样,专业写作开始并行。

文字的发表,更促进了专业阅读,专业阅读的同时也促进了自己的写作。写作不仅让我在不断地反思、研究中得到了成长,将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样把父母们也带到了一条和孩子共同成长的道路

上来。

新教育给了我很多外出的机会。外面世界对我内心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也在改变着我对教育的认知。我开始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和热情付诸在自己的教室,根据班上孩子的生命节奏和现状摸索前行,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完美教室。

相随,清醒地认识自我

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让我踏上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2013年,硕果老师推荐我参加了河南省最具成长力教师的

评选。

2013年10月,《教育时报》刊登了我的专业成长自传《守住教室》。从专业阅读、专业写作、教育行走和教室里新教育儿童课程的开展到自己对教育的认识,我讲述了自己从2008年起的专业成长历程。经过层层评选,我从众多的参评者中脱颖而出,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十佳,荣获“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称号。

组委会授予我的颁奖词是:“您怀揣成长的种子,视学生为生命的贵人。您守住教室,将课堂作为教育生命的道场,以自己的专业理想和坚持,开发出诗意盎然的课程,照亮每一个和您相遇的孩子。心中有人,行知有据,您在课程的点滴实践中彰显教育的智慧。”这颁奖词在很大的程度上让我警醒。

我还记得那次观摩研讨的主题是“跟名师一起在课堂上成长”。黄厚江老师说,成长力教师将来能否真正成长为一个得到本学科老师认可的人,关键看能不能拿出好的课堂来。而教师发展的分水岭就在于有没有课程意识。有课程意识,你会别有洞天;没有课程意识,你会徘徊不前。吴正宪老师认为每个学科的老师都应该去追问学科背后的教育价值,要悟道教育。

课堂是我弱项。今天我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就需要看清自己需要用尽自己的所有努力来进行突破的地方。于是,我郑重地在笔记本上写下:用三年的时间做好一件事――课堂。课堂是一个教师立足的根本,进行课堂研究,不是为了参加大赛或者获奖,而是为了寻找真正属于孩子们的课堂,这更是作为老师的重任。

那天是2014年4月25日。

我开始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学习重心放在了课堂上,借助外力来使自己进行课堂研究,逼着自己锻炼文本解读能力,阅读关于课堂细节的种种书籍,在课堂上逐步实践。

我选择的主要方法是借助网师学习进行修炼。

把书架里与课堂相关、文本解读相关的书籍进行规整,诸如《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名作细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诗词例话》《文章例话》《古老的回声》等书被放在了床头的书架上,在一段时间内,老老实实阅读这些书籍。

研读课例《落花生》不过关。态度虽然算得上认真,通过听讲,发觉自己对框架并没真正理解,更谈不上框架思想的运用。

研课《威尼斯的小艇》。一上午没课,专心静坐素读《威尼斯的小艇》,在教案本上用框架备课,批注完了n文。上次的作业不过关,通过听课知道了问题所在,这次便从文本解读上下功夫,其他流程设计之类的一概不去想,相关课例也先不去看,只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去解读,很快便与文本合二为一,沉浸在小艇所串接的威尼斯的风情之中,感受着威尼斯人的生活品质与城市气息。之后的核心目标确定,预习作业的设置,似乎是水到渠成。修改调整许多遍,基本上完成了第二次研课作业。为了方便整理课堂实录,也为了督促自己注意课堂上的一些细节,上全员优质课时,我还是把学校的录像机给架了起来。课上完后,得到校长一句褒奖:较之前课堂毛病,改了不少,能够知错就改,进步在望啊!

研读课例《小露珠》又不过关。

研课《我爱故乡的杨梅》,因为没有课堂实践,所以在听课过程中一直走不出自己文本解读的思维框架,很固执地走在自己的思路中。听课后,发现问题有三:一是文本解读不能等同与教材解读;二是忽略了讲授的对象;三是机械地理解了课堂的第三重境界。

研读课例《草船借箭》再次不过关。

一次又一次的不过关,并未让我放弃追求理想课堂的念头。我在微博中写到:“当一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时,总会越来越自信,并且也极容易出成效。而明知某项是自己的弱项,但又必须进行完善、进行补充、进行提高的时候,最开始的道路是最难走的,会觉得自己欠缺的需要汲取得太多,头绪纷乱无抓手,自卑感几乎可以把自己打垮。这个时候,需要的便是让心静下来,慢慢来,寻找到千丝万缕中最重要的那一根,总有一个最关键的点,是需要自己最先去解决、去突破的。这个时候,一定不要被打倒啊。”

我再次细读《构筑理想课堂》一书,逐字逐句来体会理想课堂的精要。我先从教案做起,采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来备课,仅教材解读一个板块有时候就将近写了两页,一课时教案要写了

三到四页。用此框架备课,需要查阅大量与教材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对文本进行解读,对教材进行解读,设置教学环节,必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开学的教案常规检查,备完两周的课,我只完成了一周的课,而其他老师已经抄了两本教案。但是,总是需要付诸行动的。

研课《临死前的严监生》时,我的作业等级是合格。在班上实践后,感觉自己问题有两个:一是文本解读主观性太强,没有查找相关资料,造成细节上的解读错误。二是课显得散,没有围绕主线,逐步深入,或拓宽。听课后,再次改进。正好要上学校示范课,我再次讲《临死前的严监生》。教研会上,评我讲的示范课《临死前的严监生》,老师们一改往日的敷衍了事,对照课堂的很多细节谈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对课堂,我一直是不自信的,但我愿意面对自己的不足,付出高于他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一学期来,参与网师研课,虽然走得很艰难,但也有所获。

相知,懂得沉潜的意义

2015年8月5日,五莲新教育种子教师研训营活动。我为大家展示一节晨诵课,课题是泰戈尔的《吉檀迦利》(12)。

虽说晨诵只是20分钟左右的时间,但对于没有优质课经历的我仍是一种挑战。在自己的班级,虽说进行过泰戈尔的晨诵,但只是做了一个学期的《新月集》,《吉檀迦利》自己虽喜欢,也读了又读,但若要在现场来展示,并且都是全国各地聚集在一起的年龄不一的孩子们,心里还是压力很大。

顾不上再多想,首先从书架上取下《吉檀迦利》这本书,静下心来打通再读,找出所选这节诗的前后联系,希望可以理出一条线来。

之后,开始对这首诗进行批注解读:

《吉檀迦利》12

我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的。【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要寻找什么?我为什么要寻找它?】

天刚破晓,【天刚亮,出现了转机,也象征着内心的觉醒。大自然、生命、理想都在这刹那间苏醒了】我就驱车起行,穿遍广漠【经历种种,我们需要一段黑夜要忍受,之后便是黎明的光亮】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之上,留下辙痕。【很多事物看不见,但它们存在着,所有经历的一切,都是我们最后追寻目的的一部分。】

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这让我想起“小王子”的地球之旅,小王子想要的爱就在他的玫瑰身上绽放;想起《绿野仙踪》里的多萝西和稻草人、铁皮人、狮子的经历;想起寻找青鸟的两个孩子;想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那个少年。小王子想要的爱就在他的玫瑰身上绽放;多萝西等四人发现自己想要的家、头脑、心、勇气,都潜藏在自己的心里;寻找青鸟的两个孩子,发现幸福就在自己家里;牧羊少年寻找宝藏,才发现梦想一直就在自己出发的地方。】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只有经历了这一切,才会发现最终的真理,而所有的经历都是达到梦想的必经之路。】

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敲叩每个生人的门,是我们回到自己家里的必经之路,每扇门的背后,藏着通向伟大神灵之所的心门。当我们最终体悟到自己心灵深处的渴望时,我们才会跟随自由的心,找到我们灵魂的终点。】

我的眼睛向空阔【看似一无所获,无即是有,有即是无,一切都在原点处交汇。】处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在这里!”【我们原本觉得自己一无所获,但回过头来突然发现,我们所寻找的东西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就是我们原本曾经拥有的。】

这句问话和呼唤“呵,在哪儿呢?”融化在千股的泪泉里,和你保证的回答“我在这里!”的洪流,一同泛滥【生命得到新生的一种欣喜,一种绝妙的生命体验】了全世界。【当我们坚持到了最后,发现所有的付出就都会有意义。我们过去的泪泉和幸福的洪流会汇合,一起将我们的世界泛滥,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新生。】

解读之后,设计出了自己的上课思路:遵循怀特海“浪漫 ― 精确 ― 综合”的原则进行学习这首诗。从寻找入手,朗读 ― 叙说 ―

思考 ― 表达。学生主读,教师助读,引导学生读准读好读出意味,少探究几个关键词,多读。比如破晓,就足以将自然、生命、力量、理想等囊括在内了。

当把自己的教案交给飓风大姐审核的时候,飓风大姐写出了近两千字的意见和建议,并强调这次的研训营上的展示,必须注意晨诵流程的规范性,这是对参与研训教师的引I,要让老师们心里对晨诵有个清晰的认识。要遵从“开启黎明的诗(主题诗或歌)――复习旧诗(前一天的)――晨诵新诗(范读――自读感悟,引导理解――形式各异朗读――综合运用)”的流程,同时要注意老师范读的作用,学生独自感悟时,要注意老师引导――互文画面,适当的解释性语言,问题引发,不需要学生回答,补白等方式。在浪漫的感知中,要有精确的理解。理解方式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朗读。更重要的是学生生命在场。高年级要简短,重点是对诗的理解,诗歌与师生生命的编织,就能引发师生兴发感动的地方,浪漫感知中有一个精确理解的点,由此点引导师生联想到自己的精神生命怎样拔节、长高。这个时候,已经离研训营的开始只剩两三天了,然后继续研读,继续修改,真是醒也《吉檀迦利》,梦也《吉檀迦利》,虽然累,但却有种拔节的快乐。

然后,又收集了参加晨诵的孩子们的研训照片,重新对这首诗进行里生命的编织。展示的时候,因为上课的是三、四、五、六年级的孩子们,而《吉檀迦利》六年级的孩子们若想真正走进诗里,若没有共同的生活背景铺垫,也不是容易的一件事。

这次20分钟的展示,无论成功或是失败,都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辙痕,并且久久使我清醒,而不至于迷失。

暑假过后,河南省教育时报社和安阳市汤阴县教育局合作举行了一个学科教学培训活动,邀请我去参加,和当地名师做同课异构。当时的课题是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要讲第一课时的内容,准备时间两天。我按照研课的习惯,解读文本,确定教学目标,做出自己的教学设计。

可是,课堂实践和理论研习的确不是一回事。在课堂上,每个细节都是老师素养的体现和对学生的关注程度,教学理念需要通过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个眼神来贯彻和体现。我发觉自己对学生的关注度还是不够,和学生的对话能力也欠缺很多,心里痛苦一段时日,甚至有想放弃的念头。

2015年10月,新教育种子教师第三次研训营在焦作举行,主题就是课堂教学,安排了同课异构,一节是二年级《识字五》,一节是五年级《“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上午四节课,下午点评,并有飓风大姐讲如何针对课标做扎实有效的课堂。这种研训营对我来说是场及时雨。

我在听n的过程中记录着并做着思考,梳理出自己的理解和困惑。

困惑1:低年级的识字课,是不是有规定的流程?

思考:教学流程是有基本规律,是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去检验。我们让学生识字写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困惑2:对字源识字法的引入,究竟是帮助识字还是帮助认字?

思考:汉字是表意的文字。字源识字法,多数可以用在识字,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决定的,比如三,重点在写字顺序上。

困惑3:谚语的朗读,是不是可以运用拍手等方式来进行指导?究竟是需要外在的热闹,还是需要内在的一种内化,静静地润泽?

思考:一二年级的文本,就是给识字写字提供一个合适的语言环境,只要这个语言环境能够帮助孩子识字理解字义就够。学科一定要体现学科文化。比如:独。这个字的本义和引申意义,学生是否理解?词语的理解不能离开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知识是内化的,不是你告诉的。不能纠结于谚语意思的理解。

下午评课时,我也提出了我的困惑和想法,大家也畅所欲言进行讨论,飓风大姐和蓝玫也做了详细的指导,我零散地记下来,平日的教学中也时不时拿出来再去细读和思考:

讲一节课时,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背景。

要清楚这一阶段的目标: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部首,间架结构。

识字:音、形、义、使用。

三四年级的时候,想要书写一个情景的时候,这些字就会自动化地流淌出来,而不是用在想这个字该怎么写这上面。

综合阶段,就是怎样用。识字写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为了“用”。

“焰”字,右边就是一个“■”字。本义就是“陷”,古人烧火,就是挖个坑,烧火,然后火焰就冒出来了。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老师的知识背景不断地唤醒学生的体验,火焰高,给你的力量大、感受大,来体现能量大。

追寻外在的评价,而不是让学生去学习知识而获得的成就感的启发。

识字教学一定要和图画相

联系。

老师怎样去搭桥,让孩子的思维有所发展。

课堂对学生的评价,不要让学生止于评价,而是学生借助自己的思考有所收获。一节课的评价是下一节课的开始,所有的终结都是所有的开始。抓住具体的字,课堂精确度,抓住年段目标。有了浪漫的感知,对精确点的理解,最后才能进入综合阶段的应用。

不把字单独拿出来认,而是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同的句子中重复地出现,加强对这个字的认识。

……

进入2016年,距我2014年写下三年做好一件事――课堂已经两年,虽说这两年来也做了一些努力,但终还是觉得未能内化,觉得课堂必须是用最安静的心来沉潜的。

飓风大姐给了我启发,我开始研读名师的课堂,再次进入了当当购书的疯狂阶段:于永正、窦桂梅、王荣生、吴忠豪、薛法根、支玉恒、王崧舟、……语文课程标准以及解读、听评课等理论相关书籍。同时,还和朋友一起组建了“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会”,研究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智慧,读于永正老师的书,看于永正老师的课例,学习于永正老师的课堂细节与教育智慧,在课堂上进行实践。

课堂是生命流动的场,课堂上充满着不可预测的生成与变化,一节好课,说到底还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收获了什么,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多大的提高。

2016年7月,我参加了“河南教师成长学院”,自费进行4天的研训活动。研训安排两位老师和闫学老师同台讲课,先让学员进行教学设计,然后根据教学设计来确定讲课的老师。我选择了《巨人的花园》做教学设计,从阅读相关资料到进行文本解读,然后确定教学目标,设置教学重难点,把重心放在过程与方法上,并在对话评价以及关注学生等细节上做了准备,最终我的教学设计投票第一,在研训营上课并得到了闫学老师的指点,同时,也得到了上次在汤阴听课的吴松超编辑的

好评。

我在课后反思中写道:“虽说课前也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操作过程中与课堂预设仍有不小的差距。首先是对开放问题的把控能力。课堂上,我以‘这篇童话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了神奇?’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这个问题的出现让课堂变得很开放,但在对课堂的调控时就显得不够游刃有余。主要在于不能真正进入文本,没有和学生的探究融为一体来展开深入的对话。在学生分享了花园的神奇、小男孩的神奇以及巨人的神奇时,应该及时进行总结,使得条理更清晰、层次更分明。其次是把一个精彩点挖深放大。在指导学生理解‘洋溢’这个词语的时候,我从‘溢’字形演变入手,让学生从图画中‘水溢出容器’来感知溢的本义,并记忆‘溢’的字形,接着把‘洋溢’这个词放到具体语境中去理解,学生理解了‘洋溢’这个词在句子中指的是孩子们的笑声从花园里溢了出来。到这里我可能考虑到了课堂时间的问题,这个点的探讨到此为止了。其实还可以继续和学生们深入探究,比如通过朗读,来感受花园里洋溢的快乐等。这节课对我来讲是一次挑战。我也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不断地去提升、去成长。站在课堂上,和学生和文本水融才是课堂的最高境界,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拥有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还可以使得老师自己的教学理念融合在课堂的每个细节之中。这些,我还需要不断地去努力、去实践。”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