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4 01:56:30
导语:在学习情形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正常妊娠; 晚期妊娠妇女; 碱性磷酸酶; 胆汁酸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0.102
妊娠中晚期为适应胎儿的生长发育及胎盘的逐渐成熟,孕妇体内碱性磷酸酶(ALP)也相应地增高,这属于正常的妊娠生理变化。但妊娠中晚期也容易发生妊娠性肝内胆汁淤积症,而胆汁淤积除引起总胆汁酸(TBA)增高外,ALP亦急速增高,这属于病理变化。笔者研究晚期妊娠妇女血清不同的TBA浓度与ALP增高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体检科随机抽取非孕健康育龄妇女4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19~41岁。选择在本院建卡并定期产科检查的孕28~40周单胎妊娠妇女156例作为晚期妊娠组,年龄为21~40岁,并根据TBA含量分成四组:A组50例,TBA正常组,0~15 μmol/L;B组48例,TBA 16~30 μmol/L;C组36例,TBA 31~45 μmol/L;D组22例,TBA>45 μmol/L。清晨空腹抽静脉血3 ml送检。
1.2 方法 血清TBA及ALP定量检测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由上海执诚生物公司生产,校准品可溯源,每天用RNADOX质控品进行两水平质量控制。ALP正常参考范围为40~150 U/L,TBA正常参考范围为0~15 μmol/L。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软件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以(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血清ALP浓度为(75±25)U/L,A组为(168±34)U/L,B组为(196±41)U/L,C组为(235±52)U/L,D组为(305±56)U/L。晚期妊娠妇女各组与对照组比较,ALP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碱性磷酸酶(ALP)是一种膜结合酶,在碱性环境中可水解各种磷酸单酯化合物底物,广泛存在于身体各种组织中,但主要存在于肝脏和骨骼肌中,常作为肝脏疾病的诊断,也是评价骨代谢的一项重要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晚期妊娠妇女血清ALP与非孕健康育龄妇女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但在妊娠晚期,由于多种原因,亦易产生ALP病理性增高。本研究结果显示,TBA含量高组与TBA含量低组逐级比较,ALP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47.
[2] 徐礼杭.536例临产妇血清部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检验医 学与临床杂志,2010,7(13):1359.
[3] 周新,涂植光.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0.
论文关键词:教学设计,大学英语,性质
一、教学设计的性质
所谓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是在教学之前对教学历程中的一切,预为筹划,从而安排教学情境,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有效地教学历程中间达成教师为他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完成需要系统完善的方法,在教学历程的系统设计中,包括多个前后彼此连接的步骤,从开始的教学目标分析,到最后对目标是否达成的评量,每个步骤的设计均须符合实证研究的要求。教学实际的基本原理是以人类的发展心理与学习心理为基础的。教学设计者应进一步研究研究人类在学习情境中,经由何种历程获得该能力。因此,教学时所采用的课程材料,教师不仅需要彻底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教的学生喜欢并能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学以致用。
二、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模式
1.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时,第一步工作是确定所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instructional goal),是指在教学之前预期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学生从教学活动中学到些什么教育学论文,是知识与技能,还是态度与观念。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根据:1. 大学英语课程的需要 2. 学生的能力与个别差异 3. 教师的教学经验。
2.进行教学分析
教学设计第二步的教学分析(instructional analysis),是指在教学目标之下,对达成目标的过程当中学生学习所需技能的分析。以学生学习过去完成时为例,教师在教学之前必先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应用过去时的能力。了解学习者需要哪些先备知识技能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3.检查起点行为
所谓的起点行为(entry behavior),是指学习新经验之前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经验。面对新的教学情境时,学生们因起点行为的不同,而有个别的差异。英语教师者必先了解这方面个别差异的大概情形,然后才能决定如何教导他们学习。检查起点行为的方法,可采用口头问题的方式,也可采用纸笔测验方式进行。
4.制定作业目标
根据前述之教学分析与起点行为分析,就可进一步制定作业目标。所谓作业目标(performance objective),是指教学设计者或教师,对学生预估其在教学后学的知识技能的具体表现。同时,在制定作业目标时,附带制定出学习成败的标准,即指明达到什么标准才算是及格。
5.拟定测试题目
根据前述之作业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学后成就测试的命题工作。学习之后的测试题目,必须以作业目标为范围,如此才能从测验结果中真实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的情形。
6.提出教学策略
根据前面五个步骤看,教学设计者或教师,即可进一步提出实际教学的教学策略。加涅提出在教学历程中的九件教学事项时顺序排列的:(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旧有经验期刊网。(4)提供教材内容。(5)指导学生学习。(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迁移学习。教学策略中包括教材的讲解、教学媒体的使用、问题及解答方式、测试及回馈原则、师生间与同学间互动功能之运用等。例如,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旧经验引导到新学习,是由教师先把要学的新知识的主题提出来,然后要求学生从长期记忆中所贮存的相关知识检索出来与新知识核对。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的办法相当于正式比赛之前的热身运动。如此做法使得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形成心理准备状态,以便正式学习时对新知识特别注意。或是学生采用寓求知于生活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校的教学活动方式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更具意义。由此得出,如果教学目标只限于希望学生学到书本知识,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是较佳的选择。如果教学目标时希望学生学到较广的能力与气质,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则是较佳的选择。
7.选定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之运用,自然是以教学内容为范围。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学校规定的教材。现成的教材是固定的知识,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如何灵活运用以及如何使用多媒体加强学习效果等,则须在方法上加以选定。
8.做形成性评量
形成性评量(formative evaluation)是指在学科教学未结束之前,为了了解学生学习与进步情形所做的评量工作。在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时教育学论文,预先考虑到形成评量的时机及进行方式,以便将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随时予以补救.形成性量评的目的在性质上相当于段考,对教师而言可以借此获得教学历程中的连续性回馈,随时知道学生们学习的成败情形,据以作为随时修正自己教学策略的参考。同理。形成性评量对学生也产生回馈作用,有评量结果获知自己学习后的表现是完满或是欠缺,从而肯定或修正自己以后的学习方式。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然后核对形成性评量的结果,教师才能针对全班或个别学生的学习成败情形分别给予辅导。形成性评量所采用的方法,可使用有教师自编的文字形式测验,有学生回答后分析结果;也可以由教师平常观察记录或是对学生访谈,以了解学生学习进步的情况。
9.做总结性评量
总结性量评是指在学科教学之后,为了解学生学习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标准,是否符合教学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及作业目标而做的评量。通常是以期末测试的方式进行。总结性量评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在教学目标指导下,检查学生一学期以来的学业以及人格成长达到了什么程度,从而判断教学效果的得失。其二是根据总结性评量的结果,评定学生的学业成就。总结性评量时所采用的方法,除使用成绩测验之外,也须要靠老师平时观察记录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改革教学体质的探索[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6.
(一)系统教学,注重细节
细节教学法从宏观上看,法学体系庞大,内部结构错综复杂;从微观上看,法学又是以各个知识点串连而成。对于法学理论与实践来讲,细节尤为重要。民法学中遗失物归属问题就可以区分出若干种情形,一是归失主所有,应予以返还。二是无人认领后一段时间归国有。三是如果被拾得人转让后又可分出两种情形,A情形是原物主仍可要求返还,B情形是如果第三人是通过拍卖或有经营许可的经营者购买,原物主应向第三人支付对价方可主张返还该物。这里每一种结果都对应一种前提与情境,如B情形必须是拍卖或在合法经营者处购买。要求学生必须牵记这两个细节,且要求记忆准确。细节在法律学习中无处不在,法律内容又在不断更新,没必要也绝不可能一一讲述。因此,要把宏观与微观结合、体系与细节结合的理念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调动自主学习能力,把握以上两种结合法。从这个角度来看,传之以学习方法而非面面俱到,充分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意义。
(二)抓住学习关键点每个学科都有学习的关键点或中心,这里不是指专业中具体的重点章节内容,而是从整体而言的一个关键点。对于法学专业来说,法律条文就是关键点或中心。它将理论与实践连接起来,将抽象法理与具体个案联系起来。“对民法的论争可以说都是围绕法律条文而展开的……法律条文可以说是法律学习的中心。”
学生对法条学习有种种误解,一是认为只学法条即可,二是认为法条必须全部背下来,三是认为在处理个案时只要套用法条即可。教学过程中必须澄清上述错误认识。只学法条而不理解法条所处的立法背景、立法旨意、立法趋势,只能成为机械套用法条的法匠。法律规范浩如烟海,且在不断更新,不可能一一背下来,也毫无意义。处理个案时按公式方法套用法条,只能导致错误结论。在大学本科教学的有限时间里,不可能也不必要将所有法条讲述完毕,授之以自学法条的能力才是正确思路。
第一,注重立法背景与立法目的。以劳动合同法为例,最近正在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内容成为关注对象,如特别注重对劳动派遣工作人员的法律保护,强调同工同酬。如果学生理解此次修订目的,会轻松掌握此次修订后的内容。
第二,掌握法律条文内部结构,这也是系统学习法的体现。每部法律都有其严密结构,具体体现在章节的编排上,学生首先应掌握它的框架结构,以便对这部法律有全面透彻的理解。以《侵权责任法》为例,学生首先应通读章节名称,了解侵权责任法的框架结构,而不是一开始就扎到法条中,只见树林不见森林。《侵权责任法》主要分成了责任构成与方式、主体的特别规定、特殊侵权3个部分,在责任构成与方式章节中又分为归责原则、数人侵权、责任承担方式等。学生通过体系结构学习,对侵权责任体系有了初步了解,概念与概念之间有了清晰的区分与判定。
第三,注重对重点法条解读。每部法律中法条因内容不同,重要程度也不同。学生应在通览全文基础上,结合法理与原则,着重掌握与理解重点法条。
第四,注重法律术语、法律前提、条件、结果等内容的解析。如“可以“”与“应当”的区别,“并且”与“或者”的区别,对“但书”的重视等等。
第五,不应忽略附则。附则中关于追溯问题、法律与法律之间矛盾冲突的适用等。以上是学习法条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意识到方法的传授比法条内容传授更加重要,并将这一思想贯串始终。法律条文仅是针对法学专业的重要学习部分,对于其他专业而言,也应该有与法条相似的关键学习突破口,如外语学习中的词汇、理科中的公式定理等。不同专业的教师在长期教学探索过程中,会总结出自己专业的重要学习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习中心或关键点的意义,是实现“授之以渔”的重要一步。
(三)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思维能力,形成职业特质在教育问题上,方向比方法更重要,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思维。对于法学专业而言,要特别重视培养法律思维。如前所述,法律思维是指依循法律逻辑,以价值取向思考、合理论证,解释适用法律。在授课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特质。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特质与特定思维模式,对于法律人来说,严谨思维、务实态度、求真本能、变换角度、灵活应变是其特质所在。在学生分析案例过程中,书写文字的正确性、使用法律术语的规范性、语言表达的条理性,都是教师应予以关注与强调的细节。
(四)学会反省与批判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味灌输,学生盲目接受,造成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记忆、不思考的局面。知识体系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反省、思考、发问、创新、突破。以法学专业为例,如前所述法律条文是中心内容,但如果机械照搬法条与教材“,将来很可能是一个只会简单操作法律技术的人,而不是具有自我反省精神的法律学人”。例如,民法中肖像权侵权的法律规定是指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的侵权行为,而这条法律规定存在弊端,将不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排除在外,但这种行为也构成了对他人肖像权的侵犯。如果在授课时学生一味记忆法条,不结合实践来思考,势必得出不合理的错误结论。法律条文不是绝对真理,应理解法律本身立法缺陷、立法趋势、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反省、批判精神。
二、“授之以渔”的利器———实践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法学实践教学环节中最常见的手段。“作为一种需要依靠经验而非单纯凭借科学来支撑的制度,法律从来离不开判例的支撑”。案例教学法的要点有四个方面。第一,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取论教学,尤其是重要科目、专业基础课程。第二,案例教学不是案例的简单堆砌,而是精选经典案例,以真实、权威、综合性或典型性为特点,达到以少胜多、举一反三的效果。第三,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对案件进行梳理、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发挥集体团队精神,分组讨论完成。第四,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归纳总结很重要。教师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要有所不为,也要有所作为。即在学生深入全面讨论过后,教师能够对案例所涉及知识点以及学生表现进行点评,起到画龙点睛、一语中的、启发思考的作用。
【关键词】ESP 商务英语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6年度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一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得到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资助。课题编号:SCWYH16-1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93-01
1.引言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是满足市场需求而产生,是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和主流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下的英语能力。ESP有四个主要特征:1)满足指定学习者要求;2)教学内容与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型和语法与指定专业、职业相关;4)与普通英语形成鲜明对比(Strevens,1988)。即ESP针对特定专业所设置,在教授英语的同时教授特定行业的基础技能和知识。目前我国商务英语教学的现状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缺乏职业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能力。于此,本文通过界定和梳理ESP的四个主要特征,对商务英语ESP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2.商务英语ESP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首先,商务英语ESP教学模式以需求分析为基础, 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它包括:1)目标情形分析即分析学习者将来真实的工作交际情景。2)学习需求分析即分析学习者现有和缺乏的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及人文素养的技能和知识。3)当前情形分析即分析学习者原有的英语语言水平、商务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及对下阶段学习的要求和期待。实践中分为:1)课前分析:通过入学信息、就业需求和行业需求预估学生需求,并进行需求分类以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2)课中分析: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程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需求。3)课后分析:依据教学模式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调整。三个阶段要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商务英语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以跟进教学模式。
其次,商务英语ESP教学模式受商务英语教学内容的制约,体现在词汇、句型、语法、语用及语篇上要体现出商务特色。如以商务英语综合教程为主干课程,并开设相关的行业英语课程(如文秘英语、物流英语、会计英语、旅游英语等)以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实践中可采用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如教师先引入商务背景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然后要求学生个人或小组全英对商务知识进行课下研究、课下或课堂讨论、课堂报告与课后反思。全英教学是ESP教学的最高级别,对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效果很好。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课中引入、课下学习、课中检查、课后反思,变被动学习为主友芯康幕ザ教学模式能实现英语学习、商务习得、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的多赢。
最后,商务英语ESP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用英语交流的能力。随着教学资源共享化的深入,实践中可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比如报告、讨论、辩论、对话等)进行录像,要求课后学生借助自我评估记录本和同学互评记录本对自己和同学的课堂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加强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自主评价能力,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延伸性。随着ESP教学的展开,相关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比如校企合作、企业实习或见习、专业比赛、专业项目等)的比重需要不断增加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专门化的需求,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保证。
3.结语
ESP教学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是一项有益举措,能为培养具备扎实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较高中西文化素养、较强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商务英语人才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Strevens P . 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A] , In Tichoo M. (ed.) ESP: State of the Art [C] .Singapore:SEAMEO Reg ional Lang uage Centre, 1988.
[2]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 2004,(2):22-28.
[3]陈准民,王立非.2009.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30(4):4-11转21.
[4]姬姝.专门用途在英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11(5):136-137.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原则,将所要研究的对象分为若干个类别,然后通过对每一类别的研究,去达到对事物整体研究的目的。数学中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如不做分类讨论,就很难找到它的特性。另外有些问题必须通过分类才能穷尽各个方面,使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我们都知道,数学思想方法内涵于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定义、公理等之中,是一种隐性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讲究的是以知识为载体,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与领悟、形成和发展。所以,我们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要精心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逐步渗透和理解过程。
例如,“弦切角定理”貌似简单,但它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素材,教科书对此进行了充分挖掘。教科书先用运动变化的思想,从圆内接四边形运动到极端情形(有两个顶点重合),由“圆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猜想“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获得猜想后,应用分类思想,把弦切角分为三类(以弦过圆心为分界点),先证明弦过圆心时命题成立,再把其他两种情形化归为弦过圆心时的情形。可以看到,在弦切角定理的内容展开过程中,渗透和明确了运动变化思想、特殊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这样一个定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接触和体会到如此众多的思想方法,说明弦切角定理内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丰富性,它在数学思想方法教育中的地位的重要性。
加强“过程性”,使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数学能力培养落在实处。“过程性”包含几何定理的发现过程和证明过程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几何教学中教师比较习惯直接给出命题让学生证明,或教师给出定理的证明而让学生通过模仿进行定理的应用。这样虽然能使学生知道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也能独立地解答一些几何题,但是他们对定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体会将受到局限。前已指出,数学定理,特别是那些处于核心地位的数学定理,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它们的发生过程,不仅要求他们进行逻辑演绎而得出定理的证明,而且要使他们有独立发现定理的机会,对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本专题的教学中,要注意根据教科书安排的学习线索,使学生有机会经历定理的发现过程和证明过程,并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总结和概括相应的思想方法。特别要注意在“研究什么问题”和“如何研究这些问题”上多做引导,一定要避免为了让学生多做几个几何证明题而忽视定理的发现过程的做法。
(作者单位:三门峡市实验高中)
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我总结了一些方法会使美术教学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给学生最大的鼓励,激发小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当学生对画画产生了兴趣并尝试去做时,尽管他的画可能不太好,我们也要给学生最大的鼓励、支持,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肯定的微笑,对学生来说已经是最好的奖励了。学生的努力得到了肯定,内心便增强了对美术的兴趣和自信心。
小学时期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表现能力,表现的手法也非常随意,因此有时候他们所画的内容经常是我们看不懂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给予他们信心,引导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画,耐心地去发现他们作品中独特的内容。有的教师看到学生到处乱涂画,往往忍不住会粗暴地训斥:“画的什么画,弄得到处都是,脏死了。”或者说:“你画的难看死了,什么都不像。”还有的教师甚至一气之下把“作品”撕个粉碎。殊不知,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信心就会这样一点一点被残忍地抹杀了。赏识孩子,鼓励孩子,师生应多沟通,站在平等的立场,让学生找到感觉,发挥所想。
二、提供充足条件,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就一个物体而言,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去操作,总结其特点并进行合理的想象,让小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在教学《我帮妈妈做个菜》一课中,我先布置了作业,让学生在家观察父母做饭时的情形。比如,炒菜时锅是怎么样的,手是什么样的,站着的姿势是怎样的,会有什么样的表情――有能力的可以亲手尝试一下做菜的情形,这样会记得更牢。上课时,学生个个争先恐后介绍着自己在家做菜的情形,通过讨论,更激发了他们创作的兴趣。然后再加以鼓励,引导学生自己操作,把看到的、听到的、想象到的,都画出来。使学生舒展心灵,尽展潜能。学生画出的作品五花八门,有炒菜的、切菜的、洗菜的、拿铲的等,特别的形象。这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创设情景,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思维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素质的重要前提。但不能只停留在任凭其自发学习对创造力的自信与欲望的基础上,而是要求教师倾注教学才智进行培养,做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探讨独特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能创造一切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发地动脑、动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让他们摆脱现实的束缚和局限,来表现出超自然、超客观、超逻辑的自由,创造出绚丽奇妙的世界。例如在教学《画书包》时,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大家都能说出书包的形状,再通过表演,教师演示,学生画书包的积极性就被激发了,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让学生自己来当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一个大家喜欢的与众不同的书包吗?再请其他同学参与评价,展开想象发表意见,创造思维被打开了,再让他们自己动手画画,创造能力就在欢愉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发挥出来了。
四、让学生尽情地涂画
首先,要给学生自由涂画的机会,不要拿正规的绘画练习来限制他。
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在学生绘画过程中我经常采用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画画的兴趣。例如:学画《动物脸谱》设计活动中,我说:“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呀?”学生齐声说:“是兔子帽。”接着我就问:“小朋友,你们知道我的帽子是哪来吗?”学生说:“从大街上买的。”然后我说:“这是我自己做的,可惜我们只有小兔子这一种,今天就请小朋友来设计几种自己喜欢的动物脸谱,我们来做游戏吧!”
在这种绘画游戏中,学生才会感到无拘无束,没有精神压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其对绘画的浓厚兴趣,才能尽情发挥自己的内心感受。
其次,要为学生的自由涂画创造条件。
关键词: 不定积分 换元积分法 分部积分法
一、第一类换元积分法
定理1(第一类换元积分法)设f(u)具有原函数,u=φ(x)可导,则有换元积分公式
f[φ(x)]φ′(x)dx=[f(u)du].
第一类换元积分公式实质上就是:f[φ(x)]φ′(x)dx=f[φ(x)]d[φ(x)].
第一类换元积分公式在运用过程中,应用的关键是确定新的积分变量φ(x),那么如何确定φ(x)?方法有如下两种.
1.通过对所求不定积分中被积函数的观察,发现函数中既含有φ(x)又含有φ′(x),则我们就可以猜测出新的积分变量为φ(x).
例如:求dx
分析:所求不定积分的被积函数为,因为(lnx)′=,所以我们可以把看做lnx,则新的积分变量φ(x)=lnx.
解:dx=[lnx]dx=lnxd[lnx]=lnx+C
2.通过对所求不定积分的观察,猜测出所要运用的基本积分公式,基于这个公式确定新的积分变量φ(x).
例如:求sin3xdx
分析:所求不定积分为sin3xdx,观察后发现我们所用的基本积分公式为sinxdx=-cosx+C,但是所求积分的被积函数不是sinx而是sin3x,我们可以把3x看做一个整体,就是新的积分变量φ(x),即φ(x)=3x.
解:sin3xdx=[sin3x]3dx=[sin3x]d[3x]=[sin3x]d[3x]=-cos3x+C
二、第二类换元积分法
定理2(第二类换元积分法)设函数x=φ(t)单调,可导,且φ′(t)≠0,f[φ(t)]φ′(t)的原函数存在,则有换元积分公式
f(x)dx=[f[φ(t)]φ′(t)dt],
其中t=ψ(x)是x=φ(t)的反函数.
第二类换元积分公式在何时运用?我认为:重点是解决被积函数中含有“根号”的积分问题.那么在学习中遇到的常见的含有根号的情形有几种呢?我总结了一下共有四种,分别是:;;;.
如何消除被积表达式中的根号?做适当变量替换即可,针对以上四种情形具体替换如下:
① 对,设t=;
② 对,设x=asint;
③ 对,设x=atant;
④ 对,设x=asect.
原来关于x的不定积分转化为关于t的不定积分,在求得关于t的不定积分后,必须代回原变量.在进行三角函数换元时,可由三角函数边与角的关系,作三角形,以便于回代.在使用第二类换元法的同时,应注意根据需要,随时与被积函数的恒等变形、不定积分性质、第一类换元法等结合使用.
例如:求dx
分析:所求不定积分的被积函数中含有根号,符合上述情形中的第三种,由此我们做替换x=2tant即可.
解:dx=•2sectdt=sectdt=ln(sect+tant)+C=ln++C=ln(+x)+C
三、分部积分法
分部积分公式:udv=uv-vdu或uv′dx=uv-u′vdx(其中u=u(x)与v=v(x)都具有连续导数)
分部积分法主要是解决被积函数是两类不同类型函数乘积的不定积分问题.这里我们所说的函数类型指的是反三角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指数函数五种基本初等函数.当然在具体应用时被积函数未必是这五种类型,有可能是相似的类型,我们在应用公式前,只需要将所求的不定积分运用其他的积分方法适当变形转化为这五种函数即可.
应用分部积分公式的关键是确定公式中的u和v′,如何确定它们?可按照反三角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指数函数的顺序(即“反、对、幂、三、指”的顺序),把排在前面的那类函数选作u,而把排在后面的那类函数选作v′.
例如:求xsinxdx
分析:不定积分中的被积函数xsinx为两类不同类型的函数乘积,所以我们就要应用分部积分法,其中u为x,v′为sinx,则u′=1,v=-cosx把上述四项代入公式即可.
解:xsinxdx=-xcosx--cosxdx=-xcosx+sinx+C
小结:我们学习以上三种积分方法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所计算的不定积分问题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基本积分公式来处理,当然,这些积分方法在运用时往往不是单独使用,大多数情形下都是混合使用,甚至要多次使用.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编.高等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第2版.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会 会学 进阶
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是基础教育当中认同已久的观念了,但从目前的教学现实来看,学生显然还没有真正地从学会走向会学,甚至更多的一线教师还会发现,现在不少学生在学会上都存在较大的困难,更加别说会学了。那么这其中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笔者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初中语文教学,谈谈自己对从学会到会学的三步进阶的认识。
一、会“学”,奠定“学会”的基础
【关键词】热传导;对流换热;辐射换热;换热器
0 引言
传热学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讲述的是与热量传递相关的自然现象及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一门学科,对于与热相关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我们知道人的身体为恒温体,在夏天和冬天,人们在相同室温(比如25摄氏度)的房间里穿着衣服能一样吗?热天人们为什么喜欢在游泳馆里的水里而不喜欢在相同温度的空气里? 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对于这些现象的解释就需要学习传热学的知识,需要知道热量传递的规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热量传递相关的企业、公司越来越多,与热量传递相关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的技术[1],即强化传热技术,削弱传热技术,温度控制技术,上面的三种类型的技术代表着传热技术的三个方向,在相应的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强化传热技术,现在的家用空调或者车载空调体积越来越小,所需的能量消耗也越来越低,同时制冷效果也明显提高,这要得益于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传热学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对于传热学课程的学习无论是对自然界热现象的认识还是热量传递技术的学习都是有必要的。
1 内容讲解和学习方法
对于传热学课程的研究有很多的文献,分别从传热学的教学方法[2],课程教学改革[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4]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从以下二个方面探讨传热学课程,分别是课程内容的讲解和学习方法。
根据传热的三种方式及传热技术的应用可以把传热学内容分为四大块内容,每一块内容又可以分类,下面分四方面对传热学的内容进行讲解。
1.1 热传导
在教授过程中,首先求得物体内的温度分布,再利用傅里叶定律可以求得传递的热流量,求解物体内的温度分布是关键。明确解决物体内温度分布的完整的数学描写是导热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导热微分方程是一个二阶的微分方程,通过能量守恒和傅里叶定律推导而来,是解决导热问题的基础。定解条件分为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边界条件分三类对应着高等数学上解二阶微分方程时三类边界条件,所以学生可以把前面学习解二阶微分方程的方法用到这里,能更好地理解热传导问题。对于稳态热传导的几种常见的情形是通过平壁的导热,又分单层平壁和多层平壁。通过圆筒壁的导热,可分为单层圆筒壁和多层圆筒壁,前面的导热满足共同的特点即已知边界上的温度值,这些都属于第一边界条件的热传导问题。对于第二类及第三类边界条件的导热问题,可以通过举电熨斗底面的导热问题为例进行讲解。对于稳态导热的一个特例-肋片导热,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于复杂的工程传热问题的处理方法,即忽略影响问题的次要因素,经过适当的简化建立合理的物理与数学模型,从而运用已有的数学和传热学知识进行求解。对于非稳态导热的内容讲述首先明确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理解非正规状况阶段和正规状况阶段及Bi数对平板中温度分布的影响。然后理解常见的几类非稳态导热。对于零维问题的解决方法-集中参数法,其适用范围是针对特征数Bi的大小来确定的。热电偶是讲述零维问题的特例,对于理解零维问题和集中参数法有着很大的帮助。对于一维物体非稳态导热分三种情形,分别为平板,圆柱,球,这三种情况下的解很复杂,从而有必要对结果进行简化,简化的依据是特征数FO>0.2后,略去第二项及后面的项所得结果与不忽略时的完整结果偏差小于0.1%[5],从而对结果进行了简化。在工程上对于非稳态导热正规状况阶段的解决方法是图线法(海斯勒图)及近似拟合公式法。热传导内容多,公式多,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用类比法更好地识记各种情形下的公式。达到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1.2 对流换热
对流传热的内容在教授过程中,首先明确要得到各种对流情形下的换热量,可以利用牛顿冷却公式,公式中的表面传热系数是未知量,故求解各种情况下的表面传热系数是关键。影响表面传热系数的因素有很多,有必要按照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求解对流传热问题需要解定解条件下的对流传热微分方程。对流传热微分方程包括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数学表达式,共四个非线性偏微分方程,解析解很难获得,进展一直很小,直到20世纪初由普朗特和波尔豪森提出的边界层概念对上述方程组进行了简化,使得在理论上求解较为简单的对流传热成为可能,层流外掠平板就是典型的一例。应该明确的是即使对方程进行了简化,但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很多,在理论上无法得出解析解,在现阶段,对流传热规律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在实验上通过相似原理或者量纲分析法得到相似特征数方程,使得在实验上研究对流换热成为可能。对于对流传热分类树上常用的实验关联式,要明确实验验证范围,热边界条件明确,定性温度,特征长度怎样规定的。对于相变对流传热主要是掌握凝结与沸腾传热,其基本特点,计算关联式的使用及强化相变传热的主要实现技术是主要内容。这一块内容的微观物理图像很难想象,在讲述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可以举相关的例子,讲述沸腾换热时,可提到“响水不开,开水不响”,引发学生的思考,再讲述沸腾换热的原理,使得同学们对沸腾换热有更深的理解。对流换热的情形多,在讲述过程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某一些对流换热进行讲解,到达举一反三,更好的理解对流换热。
1.3 辐射换热
热辐射的物理机制与导热和对流截然不同,后者是物体的宏观运动和微观粒子的热运动引发的能量转移,而前者是物质的电磁运动引起的能量传递,与前面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用到更多物理学上的知识。热辐射引入了很多新的概念与定律,比如黑体、辐射力、光谱辐射力、吸收比,穿透比、辐射四次方定律、普朗克定律、维恩位移定律等等,理解这些概念和定律是学好热辐射的基础。
1.4 换热器
换热器的传热过程传递的热量由传热方程确定,对于换热器需要理解它的稳态工况的热设计,包括设计计算(确定传热面积)或者校核计算(承担的热负荷),基本依据是能量守恒定律和对数平均温差的四个假定。设计计算时应采用对数平均温差方法,根据实际的传热过程选择合适的换热形式,进而计算出传热系数。对于校核计算,采用迭代法计算对数平均温差,初始值的选取对于计算的结果有较大的影响。需要确定传热器的多少传热面积作为计算面积,不同的传热面积可以导致传热系数相差很多。辐射换热和换热器内容抽象,理解困难,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通过设定一个问题,让同学讨论,即通过讨论法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 结论
传热学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数学表达式多,在讲述过程中要避免一味地推导公式和罗列结论,而是简化推导过程,重点放在每一个公式在工程上有什么用,怎样用,有什么注意事项,力求能理解每个公式在工程上的应用,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或者将每一个公式,知识点与考研,学科竞赛相联系,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现在学习的知识的重要性。传热学课程的内容虽然多,但具有连贯性,可以学习完每一部分后做一个表格或者思维导图,总结知识点和公式,加深理解。通过对传热学课程四大块内容的归纳总结和学习方法的探讨,相信在学习传热学课程时目的性更强,能更好地理解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阮芳,龙激波,等.传热学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6):93-96.
[3]李友荣,杨晨,等.“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