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2 22:34:45
导语:在高校挂职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CDIO 师资培养 措施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95-02
师资队伍是高等院校事业发展的保证,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主体力量,更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创造与学术成就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越来越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办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探讨在CDIO改革环境下如何培养合格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著名高校的学者专家,历时4年的共同探索研究后提出的高等工程教育创新模式。它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一种使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理论、实践、创新合为一体的,系统性较强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CDIO理念是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我国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和汕头大学于2008年联合主办了“2008年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讨会”,并成立了“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目前,国内已有几十所高校申请成为了教育部CDIO项目的试点高校。经过试点高校的实践证明,按照CDIO教育理念和教学大纲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与企业欢迎。
二、CDIO对师资素质的要求
高校师资队伍培养是指以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能力、专业素养、科技创新等方面能力为目的,所采用的规章制度等培养工作,具体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规划和特点进行。师资队伍培养的意义在于通过培养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方面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这是高校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CDIO工程教育模式列出了12条标准来描述其培养的要求。其中有两条标准对工程教育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标准9“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标准10“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基于CDIO模式对工程教育教师提出的两条标准,根据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自身发展的特点,课题组提出了适用于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其中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要求是:第一,必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即要求教师在项目的实施流程、系统构建技能方面,以及学习经历和人际交流等方面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而目前,我国高校中很多教师十分欠缺在工程实践方面的经历与经验。第二,具有良好的综合教学能力。综合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对所授课程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而且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能带领学生进行项目或产品开发等能力。教师要能很好地梳理、提炼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水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具有工程实践经历是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重要保障。
三、基于CDIO的师资培养措施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师资雄厚,教师在各自的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领域上都很优秀,但大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各专业的发展有所限制,在培养学生四个层面的能力方面显得吃力,只能高薪聘请行业专家和学者来进行弥补,但学院要持续、高效地发展,必须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
如何有效提高学院教师队伍的工程技能和教学能力?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提出以“提高素质,培养骨干,造就名师”为原则,突出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加快“双师”素质教师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师资培养理念,并采取了多方面措施。
(一)创造条件,为师资培养提供政策保障。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在师资培养经费的投入方面不但有保证,而且逐年增加;从多渠道多视角地实施教师培养规划,制订多层面的培养方案。例如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升自身学术能力;鼓励教师出国留学和进修,加大学术骨干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选派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有关高校进修学习,在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教学方法等方面接受系统培训;对有市场需求的新建专业的骨干教师的培养采取一定程度倾斜的帮扶措施;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类学术报告会、课堂教学研讨会、说课研讨会等,大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能力;要求和鼓励专业教师走出校门,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让、技术指导、技术和决策咨询、技术和管理培训等社会服务活动,不断提高专业教师对外服务的本领和专业实践能力。
此外,针对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规划,特别补充了以下几个重点、要点:第一,学院每年给予一定数量的教师进修经费,用于“双师”素质教师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各系部要积极为“双师”素质教师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资金保证。第二,各系部要为教师创造条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实践、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工种应用项目、开发研究项目、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并考取高级技术(技能)等级证书。第三,各系部要积极与企业、行业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双师”兼职教师队伍,聘请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行业专家或生产第一线技术能手来学院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并号召教师向专家或能手虚心学习实践技能,将理论很好地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梳理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水平。第四,教师到企业参加实际工作或实践锻炼(到企业挂职),应安排具体的工作岗位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执行企业的作息时间。
挂职形式多样:一是挂职式,即教师在企业里担任一个职位,工作半年以上。在企业工作时,教师除完成本职具体工作外,也要不断吸收企业管理、技术方面的经验,提高自身的能力。二是跟班式,教师在企业里不担任职务,只是跟随企业里的某工作人员一起工作,熟悉了解其工作岗位的工作日程与安排、工作流程,以及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注意观察,做好笔记,整理、归纳出与教学相关的内容,为修订学科教学内容提供依据,让学科内容更切合社会需求。时间一般在两个月以上。三是短期培训式。教师在企业里待上几个星期,学习和了解行业的新技术、新观念。四是其他方式。鼓励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不断提高教师适应社会、了解行业的能力。
(二)加强管理,促进师资培养高效进行。要保证师资培养有效进行,不仅要制订健全的师资培养机制,并且要制订配套的管理制度。师资考核机制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为学校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重要保证,是检验师资培养效果的有效措施。通过考核,学校全面掌握师资培养的效果,有利于修订培养方案和规划。
根据学院的教育目标和教师所承担的任务,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制订了系统的、科学的、具有规定程序的考核方案,广泛收集每位教师的工作、科研、培训、挂职等各方面评价信息,对教师个体工作质量进行科学的判断。
通过开展师资考核,能为学院管理者提供较全面、准确的师资队伍认识,以便及时掌握教师的发展情况,为学院领导加强和改进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教师的科学评价,教师对自身的教学、科研和其他方面工作有科学的认识,及时进行调整、改进,最终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院的师资队伍质量,形成师资队伍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另外,在挂职方面,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有突出的、创新的举措。首先,实行严格的挂职审核机制。到什么单位挂职、挂职形式、挂职岗位、工作性质等,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挂职的效果。学院从上层到系部,层层严格把控挂职单位、挂职内容、派出人员,做到有的放矢:派出挂职内容要与学院发展需求、系部专业建设需求相对应;挂职单位必须具有一定的实力,与学院有合作的单位优先考虑;派出人员有要能力胜任挂职岗位,政策向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倾斜。其次,实行挂职课题化机制,做好教师挂职检查、督促、考核工作。以往挂职工作的考核,采取电话抽查、现场访查、提交挂职计划、挂职总结相结合等方式,考核力度比较温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教师挂职的效果,不利于学院领导及系部领导了解教师真实的挂职情况,导致学院对教师挂职工作的管理、挂职政策和制度的调整等与实际有所偏差。经调查研究发现,其他高级院校在这一块工作方面也是普遍缺乏一个有效的、强有力的、科学的考核机制。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科研处和人事处经过长时间的、多次探讨与研究,在受到CDIO教育理念的启发后,提出了一种较为先进的、创新的考核机制,即将挂职课题化机制。机制要求教师将挂职内容申报为院级课题,根据挂职内容将课题分三个等级,即A类、B类、C类;提出挂职期间,就是进行课题研究、实践阶段的指导思想;挂职结束,将根据课题类别举行不同要求的课题结题汇报会,将挂职工作的研究思考与实践经验等作为科研成果提交,成果呈现形式为论文、产品、报告等;课题的通过即是挂职的完成,否则挂职不能得到学院承认。其目的在于:将挂职工作与科研工作有效结合,挂职工作为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撑,科研思想更有效地促进、指导挂职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明确挂职目的,从而提高挂职质量,而且有利于学院对教师挂职工作的监督、考核、考量,从而有利于学院对教师挂职工作的全局掌控与规划;可以说,挂职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依托。
实行新的挂职机制后,在学院、系部积极配合、支持下,专业教师轮流派往校企合作企业挂职,担任专业相关工作岗位。这一举措不仅取得了挂职、科研的双赢,更切实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工程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2]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3]Crawley E F,Malmqvist J,Ostlund S,etc.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M].Berlin:Springer,2007:6-19.
【基金项目】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 2011年度规划课题(jzw590111019)
――崇州市交通局原挂职副局长陈华卫
干部队伍・挂职
“我愿意留下来跟灾区群众一起战斗”
本刊记者陈 庆实习记者张微微
主动请缨,挂职崇州
现年40岁的陈华卫,是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级公路管理教研室主任。“5・12”汶川大地震后,繁重的抗震救灾及恢复重建工作亟需一批专业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干部。省委发出的号召传达到了陈华卫的工作单位。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我感到有义务、有责任帮助灾区人民尽快度过难关,重建美好家园。”陈华卫毅然提出到地震重灾区工作,并获得了学校的大力支持。
2008年6月,经省委组织部选派,陈华卫到崇州市挂职援建,任崇州市交通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从一名高校教师到一位国家公职人员,角色的转变让陈华卫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交通局的工作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协调能力,一条路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规划、国土、环保、设计、施工等多单位的合作协调,其间的工作节奏逼得人不能不快速作出应答。有时候电话多得打完后感觉耳朵都发疼。陈华卫笑着说。
秉持着知识分子勤学苦练、耐心细致的优良作风,陈华卫和当地干部上下齐心、攻坚克难,崇州市交通局被成都市交委评为“2008年成都市安全工作先进单位”。“这可是以前从来没有得到过的荣誉啊!”一向谦逊的陈华卫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坚持续挂,默默奉献
在陈华卫的办公室,有一块小白板,上面写着近期工作的安排计划。每完成一项,他就用笔划掉一项。这是他进行工程进度管理的特有方式,简单而有效。
陈华卫对自己分管的每个项目都提出了率先开工、率先完成任务的要求。“这既是政府的期待,也是灾区人民的强烈愿望。”他如是说。面对重建任务繁重、人手紧张的实际困难,陈华卫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实行“5加2”、“白加黑”工作时间制,不分节假日,不分白天与黑夜,一切以工作为重。在他的全力推动下,无论是安仁连接线项目还是重庆援建项目,建设进度均处于同批项目的前列。
来到崇州交通局挂职副局长一年,陈华卫不分昼夜地工作着,连春节都没能回趟陕西老家。去年7月,陈华卫挂职期满,崇州市交通局局长朱志宏亲自到陈华卫所在学校沟通,要求允许陈华卫续挂半年。“他是灾区不可多得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学院专门为此召开党委会,同意了续挂。陈华卫也非常乐意地接受了灾区对他的挽留。
“我们过来是为灾区人民做点事情,这不是唱高调。灾后重建工作刚刚理顺,地方上需要我,我愿意继续留下来跟灾区群众一起战斗。”
心系灾区,真情感悟
时间转瞬即逝,去年12月底,陈华卫一年半的挂职工作正式宣告结束。作为100名四川省派出的灾区挂职技术型干部之一,陈华卫为灾区付出了艰辛,作出了贡献,也收获了人生的感悟。谈及这一年半的收获与体会,他在自己的挂职总结报告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这样一个英雄的群体中工作与生活,我时时都能感受到一种不屈不挠、舍生忘死的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以及在这种极其特殊情况下的挂职经历,注定将成为我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一民办高职教师挂职的意义
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生源是学校生存的关键,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优秀的教师队伍、合理教材设置和密切校企关系和良好的就业率,都是学校获得竞争力的重要砝码,而教师挂职锻炼对民办院校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可以实现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的最优化
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聘用的是本科或者其他学历毕业的学生,这些青年教师又具有理论知识充足而缺乏实际职业实践的特点,而职业学校的课程更多是需要对学生实际工作技能的培训,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和实践操作要求,而这部分年轻教师很多并没有实际的企业工作经历,所以在实践教学上缺乏认识,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深度,在实践教学中指导不力。再者,现代科技在飞速发展,各方面的知识技术更新很快,要将这些知识及时地反映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通过亲身实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教师挂职可以达成这一目标,实现民办高职教师队伍结构的最优化。
2挂职锻炼有利于更新教育观念
高职院校是面向就业的培训,要想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能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就业时更具有竞争力,就需要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并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教学和培养目标。挂职锻炼就是了解企业发展动向的最好途径,通过教师与企业的实际接触,对学校的培养和教学目标作出有建设性改变。
3挂职锻炼可以加强校企间的联系,提升学校的竞争能力
挂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一种模式,将学校和企业紧密的联系起来。站在民办学校的角度,教师通过在企业的锻炼,提升了个人素质,为学校培养了教学中的栋梁,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对于企业来说,挂职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这不但会对职工的学习意识有带动力量,还能通过理论知识对实际生产进行指导,并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说,教师挂职有利于促进校企联合办学,可以使学校和企业来获得双赢,同时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加强学校的竞争能力。
二民办高职教师挂职的形式
教师挂职锻炼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但是至于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根据目前的实行情况,挂职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挂职式
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学校的优秀教师而言,企业为他们安排一个可以独立工作的职位,期限一般在6个月左右。在企业,教师有具体负责的工作,同时利用自己拥有的理论知识参与一些科学技术研究,还负责向企业职工进行知识培训。在将自己拥有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企业的同时也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使各种能力得到提高。回校后,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就会在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作用,使学校的教育与企业需要同步。
2兼职式
就是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在企业挂职,这种职位不具备工作独立性,教师只是与其他企业员工共同担负某种工作,是助手的性质。通过观察和学习共同工作者的工作情况,对专业工作了解并掌握,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将这些知识技能与教学结合起来,应用在日后的教学中。
3短期培训式
派教师驻到企业一段时间,长则几个月,短则几个星期,通过具体工作实践,掌握工作的内容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并对行业的新兴技术和观念予以吸纳。这是可以快速见效的方式,有利于实践技能的掌握,对教学帮助很大。
三民办高职教师挂职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理念和管理不到位,制度建设不完善
很多民办学校对教师挂职的意义认识不够,并没有建立相应的选派制度,也没有一定的规划,挂职教师的派遣往往没有经过认真的筛选,有的只是为了应付“面向市场办学,走校企合作之路”的思想号召、应付检查或者满足数量的需要,或者是为了达到职称评选的目的。学校与企业间也没有一定的合作机制,缺乏沟通,在教师职位安排并不恰当,使挂职锻炼收不到实际的效果。同时学校对挂职教师也没有相应的考核和奖惩机制,挂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完全激发。
2挂职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没有正确定位
在实际的工作中,有些教师对挂职锻炼的目的不明确,不能充分投入到企业工作中去,一直把自己放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或者将挂职作为晋升的资本。再者由于暂时脱离了本单位,学校没有建立跟踪管理制度,挂职单位又不方便多管,教师就自由散漫,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导致了挂职锻炼往往成为一种形式,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3挂职单位的使用度不够,教师并没有真正融入企业
企业面对挂职教师,往往不能像在职员工一样使用,这是由多方面原因组成的,一是对挂职教师的实际专长不了解,不知道怎样的职位合适;二是并没有将挂职教师看做是自己企业的一员,只是当做一个参观的客人,在安排工作时只是给挂个闲职,并没有实际的工作任务;再有就是觉得教师在企业只待那么一段时间,再加上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没有具体的岗位可安排,只是参与一下辅、临时性的工作,这让教师并没有真正融入企业。
4挂职教师可持续性不够
民办院校由于师资力量或教育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只是在假期才开展挂职锻炼活动,很多教师刚刚熟悉角色,及不得不因为开学后繁重的课业结束锻炼,如何形成长效的挂职机制是挂职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教师挂职的管理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民办高职教师挂职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对挂职教师的管理予以重视,通过在教师选派、企业合作、跟踪管理以及考核激励几个方面制度的完善,形成学校、企业一体化的管理机制,才能使这项工作的实效性得到落实。
1挂职教师选择机制———按需培养、择优评定模式
教师挂职锻炼活动中,要进行合理的规划。第一,要改变过去那种盲目的挂职方式,而是根据学校培养教师队伍的方向,为了弥补或者提升学校在某些教学方面的不足,而进行的有规划的挂职培养。第二,在确定了挂职锻炼的方向后,根据培养的目的或者教师的需要选择企业和岗位,尽可能选择规模大的优秀企业,以利于教师挂职锻炼取得最佳的效果。第三,对教师的选派要改变过去那种点名式或者轮流式的人员选派方式,建立一定的评选机制,选择一些个人素质高、综合能力强、适合挂职目标的教师进行培养,确保挂职教师能够与企业所安排的工作相匹配。第四,可采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多种挂职模式,在企业从事技能、科研、管理等各方面实践锻炼。
2建立长效机制———跟踪管理模式
学校要对教师挂职的情况建立长期的管理制度,将重点放在对挂职锻炼期间的管理。除了制订一定的规章条例保证挂职锻炼的实施之外,还要建立跟踪调查机制,可以采取定期会抽查的形式,到企业来了解挂职教师在企业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防止挂职教师人浮于事,不专心投入工作或者企业疏于监管等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可以对挂职教师的合理要求向企业提出要求或建议,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
3学校和企业间密切联合———校企联管模式
学校和企业间要建立一种密切的合作机制,通过双方的交流沟通,在教师挂职的责任、义务以及相关的管理方面达成一致,在保证挂职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还要制定详细的措施,预防和解决挂职教师“两不管”现象的发生。在企业挂职结束后,学校会同挂职企业一起对教师挂职的情况加以总结,并根据其在企业的表现情况打分,这些都将纳入综合考评记录。学校要将挂职锻炼当作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抓手,形成常态化、持续化,建立长效机制,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重要保障。第一,企业要积极欢迎教师挂职的到来。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企业强大的法宝,到企业挂职的教师一般都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再加上良好的个人素质,他们的到来会带动企业的文化学习氛围,有利于本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企业文化的发展,同时在用知识指导生产、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做出贡献,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二,企业要真诚的为教师提供合适的挂职岗位。企业要根据学校的要求,并结合老师和自身企业的特点,安排合适的岗位,对教师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加以明确,让教师真正参与的企业的生产中去,确实起到实践锻炼的效果。第三,企业要严格管理挂职教师。企业要按照相关的协议,对挂职教师要象对待本企业员工一样严格管理,并将教师的工作表现及时反馈到学校,施行校企联合监管。
4建立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考核激励模式
民办院校要激发挂职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除了学校和教师对这项活动有正确的认识外,学校还要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制订出系统的考核标准,对教师在企业的行为进行量化,如支持率、投诉率、认同率以及企业的满意度等都可以纳入考核的范围,这些考核指标要与激励机制挂钩,通过给予一定的经济鼓励,或者作为教师未来发展的参考条件,来规范和激励挂职教师的工作,使教师不但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挂职锻炼活动,还能在赴职期间尽心尽力,真正起到实践锻炼的效果,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吴菁.挂职锻炼是高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2011(5).
[2]段海滨,等.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挂职锻炼探析与实践[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3).
关键词: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3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在2015年10月21日共同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第14条中提出转型发展的任务之一是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关于“双师”研究的文献较多,而关于“双能”师资研究的文献则很少。
“双能”与“双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双能”应该是教师的一种素质,“双师”则是一种结构。总之,“双师”应该是具有“双能”素质拥有双证书的教师。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建立一支“双能”素质,“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1]
一、高校“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事实证明,具有“双能”素质的“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的欢迎,因为他们既懂理论又会操作,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理念的诠释方式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是提高年轻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需要,也是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的需要。
二、高校“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根据教育部对应用型教师队伍的要求,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起步,虽然各地各高校的建设力度和进度参差不齐,但却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比如说,双能型教师数量不足、队伍结构不合理。尽管高校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然而部分教师因为教学任务繁重而疏于专业技能培训或企业实践锻炼,跟踪本学科专业发展前沿及研究本专业领域的实务能力不强、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缓慢、实践能力及基层工作经验缺乏,导致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方法缺乏新意和创意、缺乏实践案例支撑。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2]
三、高校“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通过调研,大部分高校都遵循以下几点策略来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1. 采取与“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引进措施
拓宽师资引进渠道,从企业或相关行业技术部门引进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教师资格培训,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就可以走上讲台,为学生讲述最鲜活的工作技巧和方法。比如,外语学院可以从翻译公司引进高级译员,从外贸公司引进外贸员作为兼职教师。而且还可以采取“一带一”的方法,将精通业务的兼职教师作为专职教师的导师,促使专职教师快速成长。例如,高级译员可以培训一些不善于使用翻译软件来协助翻译工作的老师,从而让这些老师熟练掌握翻译软件,而后将这些技能传授给学生。
2. 合理制定“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的培养计划
高校应鼓励教师走出象牙塔,深入社会,利用寒暑假到专业对口的企业挂职锻炼,让他们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现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就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而言,应紧跟社会需求,争取能在外事、外贸、外企、各类涉外金融机构、商务管理公司、专业翻译机构、出版、新闻、旅游、高级宾馆酒店等部门挂职锻炼,承担商务管理、商务翻译、外贸洽谈、经贸文秘、英语编辑、英语记者、驻外商务、涉外公关、涉外导游等工作,注重自身的职业发展技能。在挂职锻炼的过程中,教师就能了解具体实践岗位承担的工作任务及主要工作职责,以及要达到的岗位实践绩效,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实践经验。
3. 建立并完善“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培养的激励机制
“双师双能型”教师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均有较高水平,他们承担着比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应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激励措施,激发教师参加进修、实践的积极性。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方面向“双师双能型”教师倾斜,鼓励并奖励积极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比如可以鼓励高校英语专业教师普及行业与职业资格认证,了解翻译员、报检员、报关员、外贸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国贸业务员、国际货代员、商务文秘、高级管理秘书、英语导游等各种双师双能型岗位的具体职责和任务。
4. 积极搭建“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培养的产学研平台
应用型本科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承担科研项目,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特别是开发与企业结合的横向技术应用项目。比如外语教师可以承担“合同翻译”、“产品说明书翻译”、“标书翻译”等横向课题的研究,提升自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可以丰富课堂案例。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时,教师也可以有计划地加强自己的实践锻炼。另外,高校要加强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加大投资力度,为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环境。例如,外语学院的同声传译室、交替传译室、跨境电商模拟实验室都需要投入不少的资金支持。在实践教学时,模拟一个实际工作的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如何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比如类似《笔译工作坊》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就很好地模拟了实际工作的环境,让师生都受益匪浅。
四、结语
要培养合格的高等院校毕业生, 就必须有过硬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亩在实践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服务, 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帮助。“双师型”教师不应该停留在“有证”上, 而应该是落实到“有能”上。[3]“双能型”教师是高等教育发展赋予我们使命, 是时展对我们的期望, 争做“双师双能型”教师应该成为高等院校教师思想和行动上的自觉, 让我们积极参与实践教学, 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和实践指导能力, 为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詹秋文, 卫胜.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能”师资建设的思考[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3, 27(6):80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产学研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99-0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新的行业与新的岗位不断产生,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和规格不断发生变化,并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变化趋势。面对这些新情况,走校企合作之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则成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1]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研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研结合、定岗实践;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2]本文结合我们已开展的产学研实践活动及切身体会,从多个方面谈谈校企合作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具体做法及其收益。
一、高校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就目前应届毕业生接受市场检验的结果来看,多数不尽如人意。其结果导致社会上一些企业招聘人才时多要求有工作经验,从而使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尴尬局面,可见企业所需人才与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存在较大落差。[3]归纳起来,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不接轨
高等教育目前仍然是以书本教育为主,每个学期大量的课程设置致使每门课程的学时减少,再加上课本中大量的教学任务导致实习、实验等生产实践时间不断被压缩。即便特定学期有一定的生产实践安排,也多停留在参观实习的层面,学生到企业之后,更多地以“走马观花”的方式进行实习。通过这种方式,想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培养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满堂灌式教学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不适应
满堂灌教学模式中教师永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大量的教学内容以灌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的任务就是被动式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制约着学生能动性学习能力的发挥,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教学条件的改善与扩招规模的增长不匹配,实践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多数高校盲目追求招生规模的增长,忽略实验条件的改善,使实验条件处在慢增长、不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状态,学生的实验和动手实践机会呈下降趋势。
(四)素质教育形式化,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不明显
在应试教育依然盛行的今天,素质教育依然处于口号阶段,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为基础。由此导致大学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均与高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在知识方面,主要表现为知识体系不系统、所学知识不实用;在能力方面,主要表现为学习能力不强、动手能力较弱、解决工程问题能力低下;在素质方面,主要表现为综合素质与企业和社会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敬业精神不够、团队精神不强、人文素质不高等。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仅仅是为企业做技术服务或项目研发,在人才培养方面只是停留在将企业作为学生参观实习场所的层面上,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不足,企业根本没有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这些现状的存在不仅是实现真正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所在,而且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认识问题存在的根源。
(一)观念相对滞后,缺乏有效沟通[4]
校企双方对合作目的和价值取向的认识不同,致使双方在育人问题上存有较大的偏差。目前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校企合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战略意义达成共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无论是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本身,对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观念,都还处于理念阶段。一方面学校为了增加学生课余实践机会,会主动联系企业,处于“一厢情愿”的层面;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处于极其被动的层面;再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研究业务问题较多,吸纳企业的意见较少,高等教育仍以学校教育为主,致使学校与生产企业之间还有较大的间隙。
(二)教学机制匮乏,校企融合困难
我国目前的教学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采取的是“考什么,学什么”而非“用什么,学什么”的方式,与企业缺乏知识衔接,教学内容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再加上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当相互之间发生碰撞时,缺乏机制调控与保障,致使校企双方都心存余悸,难以真正融合。
(三)校企合作模式缺乏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5]
虽然自1996年以来,我国教育部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但是目前国家的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还较为薄弱,对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另外,企业即使为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其付出普遍高于回报,这容易挫伤企业的积极性。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持这种合作,存在不稳定性。校企合作是战略之策而不是权宜之计,要深入持久地做好这项工作,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通过政府出面可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和制度保证。
三、我校校企合作教学实践方法和经验
我校动力工程学科老师的科研方向与河南力威热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下称力威公司)生产技术联系密切,企业急需产品技术创新和技术指导,而老师需要将技术应用于生产实际产生社会价值,研究生和本科生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这就为“产学研”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与力威公司多年的合作中,我们互相信任、互相支持、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大胆创新,以相互服务为宗旨、以共赢为目标,热情的付出得到了彼此真情的回报。归纳起来,我们针对企业的特点,寻找校企合作的结合点,成功创建了多种校企合作实践模式。
第一种模式:挂职锻炼,培养“双能型”学生
校企结合是培养“在校能学习,在企能工作”的“双能型”学生的最好课堂。“双能型”学生素质的培养离不开高校,更离不开企业。根据校企全面合作协议,我校每年为在读学生制订挂职顶岗计划,选派优秀在读研究生或本科生到生产第一线挂职锻炼,历时半年到一年,充分接触企业的生产实际,探索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动性,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理论学习的不足,实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学习模式。挂职学生深入生产实际,直接参与一线生产和技术工作,实现与一线技工的充分接触,参加事故调研、分析、处理,参加企业技术研发、培训、科研等实际工作。经过具体的工作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工作经验,而且密切了高校与企业的技术联系,稳固了教学实践基地。
第二种模式:校企共建研发平台
高校具备较强的科研团队和完善的科研体系,企业具备较强的生产制造和市场运作能力,两者拥有不同的特点,恰好使两者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为更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的有序高效进行,在合作之初,双方就组建成立了“郑州大学力威热能设备研发中心”,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中心管理制度,完善校企交流机制,全面推进校企合作的高效开展。在校企合作的框架下,结合企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充分发挥高校较强的科研能力,相继在企业与高校建立若干实验平台,已取得多项科研成果。
第三种模式:校企互聘互派,携手共发展
为实现更深层次的校企交流,更充分地实现资源共享,郑州大学和力威公司创建了校企互聘模式。在企业方面,企业聘请我校资深教授为企业技术顾问,并通过政府渠道,派驻企业作为科技特派员,实现日常对企业的技术和理论指导;定期为企业技术人员举办理论技术培训讲座,讲解专业理论知识,介绍本行业理论研究与国际最前沿科技成果状况,使企业员工增长了见识,加强了理论学习,对企业综合知识水平的提高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高校方面,学校聘请企业领导与高级工程师作为研究生的兼职导师或生产实践指导员,实现对挂职在读学生的生产实践活动的技术指导;定期为学校师生介绍当今行业生产制造能力,行业市场行情和发展前景等行业知识,对高校了解专业行情,促进学生择业就业,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
第四种模式:拓展渠道,建设“双基地”创新模式
在研发中心功能框架下,创建高校“科研培训基地”与企业“生产实践基地”的“双基地”创新模式。高校基地充分利用自身科研与教学实力,充分开展企业新型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同时肩负企业员工理论技术培训的责任。企业基地重点为高校在校生提供参观实习与工程实践实习的场所,提高在校生认识实践的能力,提供动手实习的机会。在充分发挥“双基地”工作模式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利用各自在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基地范围,为对方提供更大的学习成长空间。比如,高校为企业引荐更多学界专家教授,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企业为高校学生协调其他实习基地,丰富高校师生的实习内容等。
四、学生在校企合作实践中的收益及感受
实习是每一位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学习经历,它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学生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
李俊超作为校企合作首位驻厂研究生,在一年多的实习实践中,他见证了郑州大学力威热能设备研发中心的建立,见证了各项科研和生产工作由困难重重到柳暗花明的过程,见证了多项科研成果的诞生过程,见证了力威公司的快速发展进程,更见证了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他的体会与收益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力威公司作为一个生产燃油、燃气锅炉的特种设备制造企业,整个生产过程涉及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机械制图等多门学科。在实习中,李俊超更细微地认识到专业知识在该行业的应用,也认识到理论应用与生产实践之间的差异,见识了生产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学会了如何用理论指导实际,如何用实际反馈理论。
第二,增长了见识,对相关行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有了更明确的定位。在企业的实习过程中,李俊超对现实的生产有了系统的认识,了解了生产中各个环节的难点和重点。在日常的工作中,更有机会随企业领导到其他企业、展会参观学习,及时了解同行业的发展程度及同行业内不同企业间的发展差距。通过与不同企业的接触,了解了相关行业的职位设置和职业需求,及时修正自身设定的职业规划,对自身的择业就业规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强化了专业技能,增加了职业竞争的砝码。进入企业实习之后,校企双方为李俊超定制了详细的实习方案,从刚开始的了解和熟知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的认识实习,到老员工带教辅导性实习,再到最后的独立工作,整个过程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使李俊超逐渐掌握工作所需的各项技能,也为将来毕业之后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增加了有力的技能砝码。
第四,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的发展在于产品的不断创新,研发中心在现有成熟产品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为满足设备各种工况要求,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各色各样的问题。李俊超在企业独立承担工作任务的时候,加强了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提前了解学校生活与职业生活的差异,促进了自身角色的有效转变。通过一年多的驻企实习,李俊超充分认识到了职业生活与校园生活的巨大差异,职业生活与校园生活的不同需求,为毕业后身份的转变提前做好相应准备,进一步保证工作后角色转变的适应性,以便尽快适应职业生活,提升竞争力。
第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作风。学校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与职业生活中追求速度、追求效率有很大的差异,校企合作提供的实习机会能让学生形成吃苦耐劳的作风。比如在力威公司实习过程中,在产品销售旺季,为了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往往需要较多的加班时间,这个过程可以有效考验学生承压的能力等。
李俊超总结说:“在这段时间里,我收获很多很多,用简单的言语来概括显得惨白无力,至少不能很准确表达我的受益匪浅;在此感谢校企合作,感谢郑州大学节能技术研究中心和力威公司的联合培养;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我将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相信:驻厂实习期间的收获已为他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照洁.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5):69-73.
[2]李继睿,李玉珍,肖怀秋.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广东化工,2009(5):229-232.
[3]张金标,胡慧萍.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0(1):19-21.
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中最宝贵、最重要、层次最高的一种综合能力,国家富强的希望在于创新,而建立创新型国家就需要大量创新型的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1]但在研究生队伍不断壮大的形势下,如何确保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有效地发展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社会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对象与任务,查阅、收集和整理了大量国内外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研究和分析,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为本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访谈法。走访从事研究生教学工作的专家教授、教学教师,就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体系及当前的创新能力等相关问题进行访问,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1.缺乏创新的动机。创新动机是创造者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创新的动机还很缺乏。从研究生入学动机来看,很多研究生完全是为了文凭而读研的,他们仅仅满足于修够学分。另外,研究生面临着生存、学业、就业的巨大压力,他们很难静下心来做研究。这种在外部驱动力下进行学习和科研,缺乏对学科、科研的真正兴趣,因此很难发展创新能力。
2.实践能力不足。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只有走出学校投身社会实践,才能有理论的创新和活跃的思维。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搞理论研究时不要脱离实践,任何时候都要学会“两条腿走路”,这是成才的必由之路。创新需要灵感,但灵感不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
3.缺乏创新成果。我们一般把研究生质量的好坏作为研究生的创新成果的主要标志。但目前只有少部分研究生对自己的论文课题有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大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不足。在选题上,研究生缺乏冒险探索精神,对于发展前沿比较有挑战性的课题都是望而却步。在论文研究方法上,很少有人采用实验法和观察法,总是一味的总结别人的研究结果,因而很难有原创的作品。
(二)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树立创新教育观。研究生教育是在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下进行的模式化培养,学生个体的特长、兴趣、个性不能充分的发挥,因此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首先,学校管理部门要营造有助于创新的机制与氛围,加强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其次,导师应注意注重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因人而异的制定培养方案。作为新时期的一名研究生,要把国家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头等任务来对待,努力去开发新技术、新方法,立志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出力。
2.实行“导师组”集体培养制。“导师组”制是由不同相关学科的导师组成的一个指导小组,是为在学校师资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而进行的一种教学资源共同分享的集体培养制度,这样有利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其形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校内或校外的跨专业建组,高校与高校或与研究所的联合组建的导师组等形式。
3.增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大量实践成果的涌现。比如硕士研究生挂职锻炼,即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到地县、乡镇或企业挂职,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挂职单位和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的一种实践模式。其次,研究生应多参与假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社会考察、回乡调查、扶贫支困等。再者,可以建立广泛的实践基地,推进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化。
4.创设良好的环境。环境对个人创新能力的发挥与创新成果的获得有着重大的影响。[2]学校应经常邀请一些专家进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为研究生多提供科学研究立项的机会,加大对科研创新成果的奖励。此外,学校在招生时要打破本校保护主义,注意学生生源的多样性,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外,要配备先进完备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设备,为研究生扩宽视野,完善知识储备,孕育创新的思想提供便利。
三、结束语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迫切的问题,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既要尊重研究生的主体性,又要有健全的培养体系,更要注意各方面的协同配合,通过学校、导师、研究生以及教育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紧抓教育质量,才能使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断迈向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必要性
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当前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体现在商贸企业方面,典型的现象是企业很难招到完全符合企业要求的新员工。企业与新招的员工双方之间也不太了解,导致员工的工作效率不高,人才流失较多,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发展的稳定性。因而商贸企业需要与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合作,把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信息传达到职业教育机构,与其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个性化人才。
2、可行性
从国家的层面上看,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和政策都是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从我国主要的职业教育机构高等院校来看,高校(尤其是高职)都很看重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高校在实训实习场所、实践教学师资、行业发展信息、岗位工作技能要求等方面都需要企业的支持,因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在高校普遍会受到欢迎。由于商贸类企业用工规模或商业秘密等方面的原因,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远不如工科类专业广泛,因而商贸类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更会受到高校的珍惜。二、商贸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共赢的模式目前商贸类企业与高校浅层次的合作方式包括企业专家到学校开讲座、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企业接受高校教师挂职、企业专家参与高校专业建设等,但这些方式的校企合作规模不大、学生受益面不广。商贸企业可以开展的与高校的深层次校企合作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二、商贸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共赢的模式
目前商贸类企业与高校浅层次的合作方式包括企业专家到学校开讲座、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企业接受高校教师挂职、企业专家参与高校专业建设等,但这些方式的校企合作规模不大、学生受益面不广。商贸企业可以开展的与高校的深层次校企合作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1、“订单班”模式
(1)运作特点。企业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要,与高校合作组建订单班。订单班的学生由相关专业学生报名申请,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录取。录取后,订单班学生由学校和企业根据校企共同设计的教学计划共同进行教学和管理。订单班的多数课程的教学地点安排在企业,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在企业真实岗位上进行顶岗操作,学生毕业后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决定学生的去留。目前这种模式的应用范围最广,成功的实例也最多,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首选。
(2)企业受益之处。这种模式下企业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按自己的个性化要求和人力资源规划培养人才,从授课师资到授课内容及课程考核,都可以针对企业实际需要来设计和安排,做到商贸人才的“私人订制”。因此,从订单班中录用的员工一般都符合企业的要求,实现了人才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其次是降低了企业员工的培养成本。如果企业按传统方式招聘毕业生或社会员工,一般企业都会对新进的员工进行培训,新员工在初始阶段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不会高,但支付给新员工的薪酬远高于类似情况的订单班学生。
2、“引企入校”模式
(1)运作特点。企业把自己的营业场所搬入学校,在校园内按学校的相关政策开展经营活动,并与学校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即企业的营业场所同时是学生的实习场所和教学场所。学校向企业提供营业场地,企业配备营业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企业在开展业务活动的同时,要协助学校开展学生轮岗实习、现场实践教学、教师挂职锻炼。
(2)企业受益之处。这种模式下企业最大的好处是因免费获得学校的教学场地作为自己营业场所从而降低了固定资本投入,消减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收益。其次是获得部分人力资源。由于企业要容纳学生的顶岗实习,虽然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管理和培训负担,但学生掌握技能之后并不是马上离开,还会为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优秀学生还可以在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因而可以给企业带来低廉甚至免费的人力资源。再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获得一些学校的社会资源,为自己的经营活动增加更多的发展机会。此外,企业入驻学校经营,无形之中会形成一定的广告效应,对在校的学生及社会都会有一个很好的宣传效果。
3、“双育工程”模式
(1)运作特点。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开展校企合作中实施“双育工程”模式,其核心理念是“育学生成才,育企业发展”。一般的贸易类企业不适合开展订单班模式的校企合作,但能接受个别学生的实习。不同的企业与学校分别签订协议,由在校学生以实习业务员的身份帮助各企业开展市场推广和信息搜集、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工作。企业提品和业务指导师傅,学校提供学生和专门的工作室、实习指导老师,学生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进行真实的业务操作。
(2)企业受益之处。这种模式下企业最大的好处是能获得免费的人力资源,学生在校内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业务工作,可以帮助企业开展一些基础性工作,对企业来讲没有任何坏处,并且有可能为企业打开或增加一些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企业销售业绩的增长。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对企业的了解逐渐深入,企业也可以优先发现部分优秀学生,因而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企业还有可能招聘到优秀学生到企业工作,省去了针对新员工的培训时间和成本。
4、“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
(1)运作特点。由学校提供实训场所和管理,由企业提供与一线生产一致的实训设备、技术,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根据企业的业务操作需要,组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全真的实训操作,完成企业下达的操作任务,达到企业开展实际生产或经营活动的要求。与“引企入校”模式不同的是,这种实训基地并不是企业的营业场所,而是训练场所,但一般都以赞助企业的名称加以冠名。
(2)企业受益之处。在该种模式下,企业可以节约自己的经营场所空间,把部分培训或经营场所迁移到学校,减少了自己的固定资本投入。其次,企业收获的是其冠名实训基地所获得的广告效益,并可以将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到实训基地的日常教学之中。同时,企业可以按自己企业的特点与学校共同修订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标准,也能做到人才的“个性定制”。此外,企业也能在学生实训过程中发现、培养自己心仪的学生,在其毕业之后即录入企业工作。
三、促进商贸企业与职业教育合作共赢的措施
1、企业方面
(1)认清形势。企业应重视到人才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清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我国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校企合作的良好契机,探索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与高校等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合作,深度参与我国的职业教育。
(2)成立专门部门。在与高校的合作过程中,企业需要成立专门的责任部门和人员负责与高校的联系工作,科学分析企业发展特点及与高校合作开展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在互相尊重、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与学校共同研究业务合作事宜。
(3)加强与学校沟通。由于校企合作项目实施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因而企业也必须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以使合作项目更好地进行与发展。为此企业必须与学校加强沟通和联系,以便掌握学生的信息。
2、学校方面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高校要充分重视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从学校、系部、教师三个层面促进校企合作的良好开展。
(1)学校层面。学校应设立针对全校各系部的负责校企合作管理的专门部门,制订全校统一的校企合作监督管理制度,督导各系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并考核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对外则利用学校的资源寻求和考查可以合作的企业或项目,指导各系部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此外,学校对教师挂职锻炼、继续教育或进修等也要形成制度,以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有更多的接触和合作。
(2)系部层面。一方面各系部或二级学院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和路径,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着力建设好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校企合作的开展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在开展校企合作的项目,系部要做好师资配备,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修订用于实践教学的配套教材,保障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此外,系部还应督促校内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各项工作,把校企合作的参与工作与“双师型”教师考核和教学业绩考核挂钩,引导教师在校内教学中积极应用校企合作的成果和经验。
一、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能力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建设评价标准主要从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旅游实践指导能力三方面进行评价,主要分低、中、高三个等级。
(一)旅游管理专业初级“双师型”教师能力初级双师型教师能力主要评价标准是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独立完成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讲授,教师最低要求是有讲师职称,能进行实验总结能力、取得初级导游资格证或参加过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旅游技能培训。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级“双师型”教师能力中级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旅游专业丰富基础知识、丰富教学经验、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具有讲师以上职称、能讲授两门以上旅游专业课程、能独立进行教学经验总结。参与过教学改革,发表过专业论文、具有中级旅游资格证书、在企业至少两年以上工作经历,能独立编写旅游专业文件。
(三)旅游管理专业高级“双师型”教师能力高级“双师型”教师标准具有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具有高级职称,能系统化教学两门及以上专业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能将最新的旅游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教学改革、教学教科研能力取得一定成果。获得高级导游资格证书,并在企业工作两年以上,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编写过旅游方面教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能进行实践创新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一)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途径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依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一个过程。改变教师观念是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途径。观念转变是一项事业完成的根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旅游学科是一门实践能力强的学科,其更新速度快,教师应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促使自己的知识经常更新,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经常参加相关培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经过审核获得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不要成为某种意义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应搭建平台,让教师经常参加企业的活动,每隔3年要求教师必须到企业工作半年,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成为真正双师型教师,真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岗位能力,真正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二)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制度许多高校在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通过强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来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其中包括聘请企业优秀员工、技术专家来高校讲学或在校兼职教学,定期组织教师前往企业进行参观考察、挂职训练、带领学生在企业中实习等方式来强化“双师型”教师质量。遴选一部分教师进入企业参与挂职训练,教师可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产业情况、运作流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将自身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到的知识、经验、观点等投入教学中作为实际训练的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高校可组织一些教学、实践经验的旅游学骨干教师定期对学校的中青年旅游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引导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从而为学校快速组建出一支素质水平较高的实践教学队伍。
(三)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实践性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师参加实践性研究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专业课教师是指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导师,应用型本科教师不仅要具有实践能力,也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了,能进一步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四)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相关制度“双师型”教师尚未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和考核体系,在考核制度上依然采用传统的普通教育评价标准。但“双师型”教师有别于一般类型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在技能和技术资格考核中难以并轨,这就需要建立新的考核体系。在构建新的考核体系方面不能只将学历和学科水平为考核标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经历并重,摆平学术和技术之间的天平。
三、结语
活动以“深化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促进大学生创业项目与社会零距离对接”为主题。包括创业高峰论坛、创业工作成果展、创业项目对接会和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坊等4个部分。教育部、省教育厅、地方政府、高校、创司等方面领导嘉宾与会,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进行了精彩的阐述,并参观了大学生自主创业成果展。46所高校的100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参会并展示了创业项目和成果。首届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团队佳木斯大学翼翔创业团队与省教育厅签订了创业奖励资金资助协议并获得了15万元创业奖励资金。哈尔滨理工大学XX团队等3支大学生创业团队分别与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园、XX公司签订了创业风险投资和入驻科技园协议,实现了创业孵化。在创业教育工作坊部分,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做“大学生创业力的构成及培养”等内容的专题培训。全省80余所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团队代表约600余人参加了整个活动。
此次活动是在2011年举办的首届全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之后的省内高校又一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的大型活动,在总结和梳理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对全省高校大学生创业工作现状及成绩进行了全景展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提出建设性的发展建议。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较早成立全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省工作。省政府出台21项创业扶持政策,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内容。2010年,省政府《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实施意见》,积极调动社会多方资源,多渠道筹措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持大学生创业。
2013年度全省高 校宣传部长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 部门负责人会议召开
近日,2013年度全省高校宣传部长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门负责人会议在哈尔滨召开。会上,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8所高校做了交流发言。
会议指出,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高校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践行立德树人,承担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必须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思想统一到对立德树人工作的认识上来,把行动落实到立德树人工作任务上来,勤奋敬业和勇于担当,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会议强调,抓渠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坚持用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构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抓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要抓好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抓环境,加强和谐校园建设,不断提高师生文明素质和高校文明程度,努力营造立德树人良好环境。抓典型,加强示范引领,善于发现、挖掘、培育和树立教师优秀典型和学生先进榜样,放大正面声音,增加正能量,提高育人实效。抓自身,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提升能力素质,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本领。
黑龙江高考改革新措施
日前,省招委会决定,按照教育部要求,借鉴外省改革经验,在广泛论证基础上,我省自2013年起对现行高考招生有关政策进行渐进式调整:加强高考计划和批次管理,优选考生志愿填报办法,优化高考投档方式,对地方性高考照顾政策和外语听力考试做相应调整。
2013年起由估分填报志愿调整为出分填报志愿;2014年起实行平行志愿投档;2015年起高考外语听力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提供给院校作为参考。2015年起,取消省属高校“俄语考生”照顾政策。同时,为确保政策调整新规和录取规则对接,对仅适用于省属高校的地方性照顾政策做进一步清理规范。
孙吴县教育系统加强培训提升干部领导能力
日前,孙吴县教育体育局召开全县干部培训会议,全县各学校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参加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