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

时间:2022-11-10 08:01:20

导语:在实训课程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

第1篇

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中强调:要提升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要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点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影响着国家教育发展的质量与水平。除了加强师范院校对新教师的培养力度外,加强在职教师队伍的培训,促进教师教学实践后,再学习再提升,成了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师培训体系中,组织管理、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教学方法共同决定了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其中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培训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水平与质量,在整个教师培训工作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存在不接地气、拼盘凑数、交叉重复、操作性不强、反馈不到位等问题。反映出课程设计的实质性问题是: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存在学员主观能动性不足、教学方式多样性不够,课程安排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不强等问题,以上问题直接影响了培训的质量与效果。究其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三:其一,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项目负责人应付凑数,学院审核机构审核不严等情况;其二,课程设计者教育学专业知识深度不够,对教育学基本理论缺乏研究,导致不能很好地应用教育学基本原理;其三,课程设计者知识广度不够,在设计中还需应用到的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不够扎实。本文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视角,应用心理效应的原理来探讨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对策。心理效应是普遍作用于每个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是某种人的行为或事的作用力影响了其人或事导致发生相应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如破窗效应、鲢鱼效应、蝴蝶效应、木桶效应等。心理效应对人的行为和意识影响具有普遍性,根据培训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应用好心理效应,可以使课程设计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三、五种心理效应在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一)课程设计的初始安排,注重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初次接触时根据有关信息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首因效应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会对信息的解释和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强烈影响。虽然这种印象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强烈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如何安排培训班开班式尤为重要。学员来自全省甚至全国各地,互不熟悉,如何迅速俘获人心?我们在课程设计初期的主要任务:一是如何让学员对此次的培训班充满信心、充满期待;二是能够让学员在最短时间内融入班级,充分激发每位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新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通过初次接触,观察每位学员的特点,为后期的班级管理与学员信息反馈打下基础。因此,初期的课程安排应以活跃气氛、凝聚团队为主,可设置团队拓展训练或破冰训练等。同时,首课教师与课程的选择尤为重要。首课教师要选择经验丰富的、资历较深的优秀教师,让学员对本次的学习充满信心与期待。运用首因效应时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或难以改变的。我们应当在第一时间凝聚人心后,进一步做好后续的工作,避免有始无终。(二)课程设计的中间安排,注重反馈效应。反馈效应是心理学借用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学习者通过对自己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对后续的学习起到控制和强化作用。反馈效应告诉我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教学者要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客观的反馈,以强化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与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避免偏离学习目标或浪费时间。即论语中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除了进行自我反思外,要重视别人对自己作出的客观评价,扬长避短,从而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反馈效应告诉我们,在课程设计的中间环节要帮助学员建立良好的反馈平台,设立有效的反馈方式,使学员在一段的学习过后能及时进行总结、调整和交流,为强化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如:在课前设置学员分享环节,课后留部分时间让学员自由提问,举办学习沙龙或者小论坛。老师要在学员的交流与分享中了解学员的需求与不足,学员也要在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下一步学习明确目标。反馈效应还启示我们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前后课程的顺序安排。避免出现前后课程交叉重复,先难后易,甚至前后矛盾的现象,确保课程能围绕培训主题,达到培训预期目标。(三)课程设计的后期安排,注重迁移效应。所谓迁移效应是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即已学习的知识、积累的经验对解决后期问题的影响。根据造成的不同影响分为正效应、负效应和零效应。在课程设计的后期中,要适时安排特定环节及时总结梳理本次培训班学习的内容,并通过安排片段教学、听课评课、参观考察、课题研讨等环节,把前期的课堂理论学习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并挖掘其原理相通之处,触类旁通运用到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教学中。有条件的培训院校还可以在培训班后期安排部分选修课,让学员在前一段集中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及本地区学校的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使前期的学习有的放矢,避免了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因为培训期间的学习时间总是有限的,在后期的课程设计中还要注意帮助学员归纳总结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方式与方法,使学员回到学校后能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同时要防止学习与实践中的思维定势,不考虑自身教学实际情况照搬照抄。同时,事先让学员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学习过程中让学员带着课题听课,带着课题研讨,这都是培养学员科研能力的好做法。根据中小学教师的“软肋”,针对性地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引导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地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能很好地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四)课程设计的整体安排,注重超限效应。超限效应是指长时间的刺激或过度、过强的作用导致研究对象产生心理不耐受甚至逆反的心理现象。课程设计中要注意“度”的把握,避免“过犹不及”。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体的疲劳周期因素,科学安排课程的数量、时长、性质、时间点及排列顺序。科学家对脑科学规律分析研究显示:大脑的每个功能区都有一定的工作时限,超过时限脑细胞就会因疲劳而逐渐停止工作。同时,左右脑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关联。大脑在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时只有一个半球的参与,因次单一的教育和训练会使大脑的另外半球受到抑制。所以,要科学控制不同课程的时长,建议不同性质的课程设置不同的时间长度不宜连续安排同一性质的课程。另外,根据人体的生物学规律:人体在早晨记忆力呈最佳状态,适合安排理论性强,逻辑思维强的课程;14点脑力体力最低,不宜安排理论课;15∼18点体能活跃,可安排操作课、实践课;21点出现第二次高峰,可安排学习沙龙、文艺汇演等。(五)课程设计的价值安排,注重指挥棒效应。指挥棒效应是指上层或管理者的目的与意志对下属的行为所起的导向与驱动作用,导致了自身行为失去自主性、客观性和系统性。表现在:一味听从权威专家的意见,不敢质疑,更不敢有反对意见;一味迎合政策的需求,喜欢捕捉热点,随大流且功利性强。职称考试辅导培训、继续教育规定学时培训、学历与学位考试培训等培训市场生意兴隆。因此,课程设计中不要一味聘请权威专家,或碍于领导专家的面子“凑课”,要关注一线教师的基层经验的分享。许多专家只是从事理论研究,没有一线教学经验,理论引领固然需要,但是基层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经验对学员今后的教学工作的帮助和启发作用是不可替代且弥足珍贵的。从政策层面来讲:不要只盯着学校升学率压力或满足自身评职称的需求,更要注重“立德”之根本。缺乏道德素养的老师,教学知识与能力再强,也就像没有设置安全网的高楼,楼盖得越高就越危险。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是品德高尚的人,是要内外兼修的。不能因为培训时间短暂,牺牲师德师风教育来换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丢失了学习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因此,建议开设师德教育课程,比例可以根据培训班的时间长短来合理控制。从教师培养整个周期来看,课程设计的系统性尤为重要。要开设师德教育、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科研教育四个领域的课程。如果是阶段性的主题式培训,培训时间较短的,其课程设计也可以不面面俱到,只要能围绕主题即可,但从整个培养周期来看,课程的系统性尤为重要。

四、心理效应应用于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建议

首先,在培训班开始阶段建议注重首因效应,提高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快速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其次,在培训班中间阶段建议注重反馈效应,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反馈平台,促进学员的有效学习,提升培训的实效性;其三,在培训的后期建议注重迁移效应,通过对培训知识的归纳、梳理及方法方式的规律性总结,提升培训的针对性,为培训结束后的教学实践与科研提供指导;其四,在课程设计的整体安排上要注重超限效应,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与目标,科学安排课程的长度、频度、时间点及顺序,提升课程安排的科学性;最后,在把握课程设计的价值上建议注重指挥棒效应。注重课程设计的系统性,符合教师培训的整体目标,合理安排不同价值领域的课程,使师德教育、教师知识与技能的价值均能实现。

作者:陈娜娜 单位:福建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钟祖荣.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的意义和思路[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02).

[2]廖艳华.例谈心理效应在短期培训班管理中的应用——以宁波大榭开发区短期培训班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09).

[3]高兴贵.陕西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师资培训模式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

第2篇

一、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便于学生之间的合作

我国高职院校与现实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科院校主要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则更加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更加指向于现实的厂矿和企业,这些现实的社会企业中更需要动手能力出众的制造者和劳动者,不需要理论层面上高谈阔论而动手能力较差的人才,因此,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的出现,很快迎合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不再像理论学习那样有好坏学生之分,而是都在一个平台或者一个团队进行合作学习,很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再就是在现实的机械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小组的学生将会围绕着一台机器或模具进行操作,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近距离地让一部分学生了解到同组学生的操作方法,对于现实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二、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是时下的主导,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便是竞争,使得传统的学习观也发生很大变化,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终身学习理念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在现实的高职院校机械类课程进行行动导向型教学的过程中,淡化了课堂上教师讲授的课时,转而注重学生对于所学机械课程的独自探索学习,学生会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摸索一些机械类的使用方法和操作原理,使得现实学生对于课堂上所学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且在现实的机械操作与使用过程中,学习到很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好地进行独自学习,这对于现实机械专业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意义。

三、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机械专业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笔者发现由于在教授机械类课程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大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眼界,原先的死记硬背不复存在,转而是在现实的动作过程中学到必要的机械使用知识,和传统的班级学科授课相比,让学生独自去探索必要的知识,这给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行动导向型教学也改变了学生的思维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方式,会让学生明白很多机械知识是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的,在相互的学习与讨论中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来自于实践生产过程中的,只要学生不断去探索、去创新便会发现很多以前没有发现的机械操作方法,该教学方法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主流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改变机械类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机械知识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在现实的高职院校教学中具有如下优点,主要表现在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便于学生之间的合作;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有利于机械专业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机械类课程进行行动导向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配合这一教学方法,由教师主讲逐渐变化为学生主学,由教师主导逐渐向学生主体进行发展,来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动手能力出众、综合素质突出的机械类人才。

第3篇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2015年以来,建筑艺术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根据学院专业建设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项目课程强调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最终指向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服务。项目课程不是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的做中学,而是以做中学为课程展开的逻辑主线。项目课程能有效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课程模式,它改变了学习形态,实现了学习逻辑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积累的转变。通过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深入探索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发展新趋势,邀请企业专家召开工作任务分析会,熟悉行业技术新变化,适应职业岗位(群)新标准,研究修订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积极实施新课标,实践项目化教学设计,不断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三年来在项目化课程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1项目化课程建设调研

为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的旧理念,从2016年5月开始,本专业老师经过学习相关文件精神,首先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走访了常州市规划设计院、常州市规划局新北分局、江苏筑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江苏浩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设计、管理单位以及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充分了解了行业单位对专业发展的意见和人才需求情况,取得了第一手的资料,进行仔细梳理及分析。专业教研室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老师充分学习了大量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对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知识,并聘请行业专家及专业指导咨询委员会成员于2016年8月召开了工作任务分析会,在会议上运用头脑风暴法,由企业专家对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教学基本思路、课程体系、技能培养目标等进行了基本确定,在此基础上由本专业的教师分工协作,形成了以项目化课程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并于同年底再次邀请各级各部门的行业专家进行了论证,方案得到专家的普遍好评,正式完成《高职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项目化课程标准》。

2项目化课程建设目标和要求

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教学方法改革为先导,以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落脚点,以课程为单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来驱动,进行项目化教学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各门课程的实施方案,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对内容进行重新组建。对立项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着力建设一批优质的项目化课程。通过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学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徐国庆教授团队项目化课程建设培训的基础上,我分院建筑设计专业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研讨,遴选适合的课程进行立项建设并实施教学改革,认真选拔教师,组建课程改革团队,团队成员要分工协作,每个人都参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近两年本教研室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所有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以建筑设计11高职班、建筑设计12高职班和建筑设计13高职班“居住区设计”课程模块教学为试点,积极尝试课程教学改革;以建筑设计13高职班及后续班为新方案施行班全面实施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每年专家年会以及阶段性市场跟踪调研和相关课程改革方案实施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适时调整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现已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居住区设计》、《居住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一批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此外,还完成《三星级绿色建筑施工图识读》、《工种实训》等校本教材的编写,撰写10余篇教学论文,制作多门项目课程教学微课,逐步建立教学资源库,形成多项项目化课程教学成果。

3项目化课程教学实践

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牢固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根本的课程改革理念,针对本专业特色、课程特点、学生特征,从实际、实用和实效出发,大力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逐步形成了“仿真型项目教学”“社会型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探研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样化、富实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在本轮课改中,2012及2013级学生正好处于专业课的学习中,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更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以培训技能为主,在2013级学生中试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注意收集资料,师生互相探讨教学感受并及时调整,为后续的课程教学打好基础。在顶岗实习前的专业课教学中,坚持“真题真做”的教学模式,利用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真实的建筑设计项目中提高能力,通过课程现场参观教学、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与校外实习基地紧密联系,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接轨,实践教学体系嵌入职业认证课程内容,融合相应的职业技术和技能,专业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为目标,按照项目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计课程,围绕工作过程,开展新型教学项目。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学生在训练中心、项目中心、实训基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同步提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充分利用智慧校园教学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课余自主学习需要。

4项目化教学改进措施

第4篇

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二、目的和意义

在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紧密结合本校教学实际 ,经过调查、统计、分析、实践 ,研究出各门课程的教学标准,技能考核标准、考试考核模式等能指导教学实际的方法 ,对本校的教学工作能起到一种指导、推动作用,而要达到教研目的。开展本课题研究,可以提出一些先进的教学管理思想和考试考核模式、基本措施、基本方法,丰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为全面推行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标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具体模式;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培训、不同类型教育之间、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科研能力;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教育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变革。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具体研究内容:

1、通过公共文化课程新旧大纲对比研究、职业学校大纲与普通高中大纲的对比研究,编制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文化课程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

2、以项目驱动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编制、目标任务(项目)的一般性方法和原则,构建适合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的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分层次教学,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计划编制时注意各课程之间的整体协调,注意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项目确定时注意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对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对所学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内容力求切合学生实际。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合理区分学生层次,针对各层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不同小项目、小目标,并逐步缩小目标差异,最终全部实现整体目标。

为配合项目驱动教育的实践,正确引导师生的“教”和“学”,使学生成绩更能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我们将对传统的考试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构建一个新的多元评价体系。具体分为平时考核(含学习态度考核,小项目完成情况)、期末测试(理论测试在试卷库中抽取,组织集中考试;实践测试采用工厂生产模式测试,要求完成成型的综合产品)。

3、针对学校目前实习工场出现的一系列安全事故隐患,进一步明确实习指导教师岗位责任,规范管理制度,强化学生安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同时根据新大纲要求,调整学生专业课与文化比重,优化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加大硬件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扩大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范围,创造学生实践良好环境,进一步突出实习实践。

(二)研究目标

1、制订专业指导计划。根据新大纲的要求,重新编制机电类的教学指导计划,优化各专业课程开设秩序,确定各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完成的教学任务,确定项目教学中的各项目任务。

2、创新校本教学内容。从农村市场对职业学校的需求出发,根据学校自身特色,精心编写一到二本具有特色并被同行认可、学生满意的适合农村职业教育项目驱动教学的校本教材。

3、优化教学模式、技术与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模块式”教学方法,形成一个具有推广价值的项目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使技术、手段、方法优化。在方法上改灌输式为启发式,改单一接受式为重视发现式、导学式、分块式教学,使学生真正有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强化学生专业实践。

5、建立测评体系。通过对教师教学计划的审定、教学过程的监控管理、教学成果的检测考评,建立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评价、各个项目学习评价、学期的成绩测评等环节,建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学生政治思想评价体系,完成对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的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化工作。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校本教材的开发。

2、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3、专业指导计划的修订。

4、学生评价机制的建立。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通过上网和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实习实训操作流程;学习和借鉴有关项目驱动教学的实录案例的方式方法;补充质量测评体系的漏洞;完善指导性计划的内容等。

2、问卷调查法:设计制定面向全校师生的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和学生的综合评价机制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等等。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

3、行动研究法: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 ,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4、教育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实验前、后学生学习的变化,找到适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5、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五、研究进度

1、前期准备与开题阶段:

时间为XX年6月至XX年11月。内容为实施方案的制订、相关文件的出台、专家讲座、教师培训。预期成果:各种方案、文件的制订。

2、专题研究阶段:

时间为XX年9月至XX年8月。阶段工作为:(1)XX年9月至XX年3月:调研、讨论优化教学内容。形成项目驱动教学新体系并完成项目驱动教学教材初稿,同时在09级各专业中的《机械加工》、《c语言》、《作文教学》、《静物色彩》、《职业生涯》课程中试用。推行“项目教学法”教学方法,举办学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总结该方法在教学中的优点及不足,不断进行完善,并推行到其它的课程中去。(2)XX年3月至XX年8月:完成各项目内容电子课件制作工作,归纳、总结使用该方法在教学中的优缺点。预期成果:过程监控体系方案、评价体系方案出台,完成若干篇论文。

3、综合研究阶段:时间为 XX年8月至XX年11月。阶段工作为:(1)XX年8月-XX年3月:在XX级学生中试用教材并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完善各专业项目教学法而形成完整的教材。(2)XX年3月-XX年8月:在XX级学生中继续试用新编教材。预期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科研论文4篇,教学论文2篇,教材出版。

4、课题结题阶段:XX年12月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1、项目驱动教学法校本教材开发

负责人:

组成人员:

2、项目驱动教学法与分层次教学法有机结合的探讨,学生心理教育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完整的项目教学法过程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

负责人:

组成人员:

3、项目驱动教学法实践与成果推广

负责人:

组成人员:

七、预期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完善,机电专业教学指导计划的完善,课程项目的确立及开课规划的形成,校本教材的开发,采用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分层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较为完善的项目教学过程评估体系、效果评价体系。

成果形式主要有:⑴完成《机械加工》等适合项目驱动教学的相关校本教材;⑵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及教育教学论文10篇以上。编纂论文集《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3) 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各一份。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预期先在校内机电专业进行实践,然后进一步向校内和校外相关专业进行推广,取得预期效果后进一步申请成果并争取在湖南省范围内的广泛推广。本课题的应用范围主要是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此项目受益面比较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对于社会而言,为国家终生教育体系框架的建立奠定一定的基础和积累丰富的经验,并且能以此进行扩展,优化了社会教育资源,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教育,职业教育类学生也有了技能终生发展的道路,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各层次技能人才;(2)其次对于职业学校而言,由于确定了专业指导计划,明确了各项目培养目标,合理的课程开发方法、课程设置方法,对于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提升作用,促进各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3)再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更多有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在就业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同时根据情况,能随时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4)最后企业也是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因为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将促进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八、经费概算

1、图书资料、材料费:0.8万元

第5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08-03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逐步推进,高校科技战线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抢抓机遇,深入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同时解决企业用人难、学生就业难的直接问题,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主要切入点。关于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各地高校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如组织教师定期培训、增加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等,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整体角度上讲,还远不能满足我国实践教育缺失的发展需求。

一、我国教师实践动手能力教学现状

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日益繁重,授课压力加剧,再加上实践经验匮乏,多缺乏创新能力和钻研精神。当然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较快,学历水平和国际化层次也有显著提升,理论教学稳步推进,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有出色表现;部分教师能够参与科研,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多数科研成果仅停留在学术研究上,多以论文的形式体现,而实际应用较少,理论成果也大多难以解决直观的实际问题。由于高校考核机制、企业创新思维、政府行业导向等因素导致高校教师对自我的实践动手能力难以引起重视,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从教师组成结构上讲,许多高校都将学历、高水平论文、科研成果等作为师资引进的主要条件,关于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考虑较少,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由于书面展示的学术成果少而被拒之门外。目前各个高校引进师资时大多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学历层次得到明显提高,但大多数博士理论知识扎实却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在企业或研究所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进校后直接接触教学任务,没有一个系统的实践能力培训的过程;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来自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但该部分教师的比例较小,且该部分教师在进入高校后,时间和精力也逐步往教学工作上转移,在新技术、新工艺飞速发展的现今,不能及时接触市场前沿的最新成果,原有的实践能力已不能适应新的行业需求,进而无法为学生带来实际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指导。

第二,在对教师的考核管理上,从“985工程”、“211工程”到地方本科院校,都对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大部分高校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只是停留在一般的书面文件上,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高校也多以承接项目的级别、获奖多少、作为聘用、晋升、分配的考核标准,而积极参与实践创新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等工作的教师,却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和鼓励,激励机制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导致高校教师无心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第三,从教师的授课模式来看,高校教育已经进入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时代,尽管各地高校都在加快深化教学改革,但传统的理论教学对现今的教学模式仍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授课时只是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或是照本宣科,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从教师的自我意识方面来说,部分教师的实践创新欲望不强,意识多停留在教学任务完成即可,发表学术论文多是为了职称评定、升职加薪,没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想要投入到创新实践的科学研究中去,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自然远远不够。

第五,从教师的实践能力来讲,部分教师缺乏实践创新的能力,没有接触过或者长期脱离科研前沿和生产一线,不了解前沿技术,缺乏广阔的思维和创新实践的方向。等教师依靠论文评上高级职称后,往往由于面子问题不敢也不乐意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工作,从而导致其实践创新能力缺乏。

二、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提高教育质量是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是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提高上述能力的关键环节。

1.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是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的巨大阻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就高高举起了改革的大旗,但是在“重理论,轻实践”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教学实践的摸索中加强认识,从而从内心接受这种从理论化教学向综合实践型教学的转变。当前一方面要改变高校的传统教育理念,加快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在观念转变的基础上,还需要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使高校教师树立起强烈的实践意识。另一方面各地高校应着手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明确实践教育的内涵,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本校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各地高校还应不断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以教师实践能力为主要导向的研究和培训。

例如,笔者所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制定2009年教学计划时,优化了大部分课程的理论环节,大幅度提升了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各类实习、电子竞赛等科技活动)的比重。规定教师每年必须进到实验室针对授课内容亲身带教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要求教师带队,组织毕业班学生到企业实习,通过现场的理论指导和与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的沟通,巩固和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的同时,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近几年,学院先后在“挑战杯”大赛中获得奖励17项,2013年更是获得陕西省“挑战杯”大赛的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本科组获奖12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在近年全国自动化协会组织的机器人大赛中获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在RoboCup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在2012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中,电气类学生获得了14项国家级和校级项目支持。这些成绩的获得与学院注重实践环节教学的工作密切相关。

2.教师队伍的组成发生结构化转变,重视多渠道引进教师

目前我国多数地方院校的教师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却缺乏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引进教师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方法。我国兼职教师的比例很小,聘请校外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才进校做兼职教师,不仅解决了高校教师实践能力较低、建立校内实践场所的技术指导困难等问题;最重要的是,这些校外的兼职教师可以带来本行业最新的技术和发展前沿的信息,使得理论教学更好地结合实践,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促进全校教师整体实践能力的提高。

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从陕西省重机所、电子20所聘请高级工程师6名,参与教学并指导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的认识生产实习实践,这些兼职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具有丰富的实践项目经验,其在传授实践知识时更生动、更可行,真正提高了学生对实践的认识。另外,还拓展了学校与企业的横向合作渠道,提高了科研团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促使校企合作系统化、规模化

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政产学研用”高等教育发展方针的有效实现途径,是高校持续开展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保障。当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是困扰高校实践教学的主要难题,许多企业不愿接收在校学生入驻实习。对此,各地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通过政府干预以及政策扶持来保证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例如,采取减免税收的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践,协助高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高校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在实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稳固建立,还可以解决企业用人难、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多年来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致力于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实践能力,整合资源,在校内建设模拟实训教室,既能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又可以让教师在理论授课和实践创新中更加游刃有余。

(1)电子实习基地。占地约300m2,拥有SIM贴片、精密焊机、电路板腐蚀加工等设备,能够面向全校电类和近电类专业开展电子工程训练。

(2)电气工程实训基地。占地约250m2,拥有电气控制柜、PLC控制器、变频器和三相异步电机及触摸屏控制器等设备,能够面向电气类专业开展工业电气实践训练,完成控制接线图、控制程序和系统调试等近工程实践内容。

(3)机器人创新基地。占地约200m2,拥有足球机器人、跳舞机器人等设备,能够面向电气类专业开展机器人控制实践训练,为参加各种机器人比赛进行赛前模拟训练。

(4)课外科技制作基地。占地约100m2,拥有网络计算机、示波器、逻辑分析仪、信号发生器等实验工具,能够为电气类学生进行课外兴趣小组开展自由创新训练活动,配合学院科协完成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根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校内实习实训场地为基础,有计划、有选择地与相关企业单位和科研单位先后签订了实习实训合作培养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生产实习有了可靠的保证。学院现与三峡水力发电厂、葛洲坝水力发电厂、西玛电机厂、许继电气、西安金源电气、陕西石头河水力发电厂等单位联合建设了1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

4.积极推进教师管理制度的改革,提高教师科研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高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决定了高校的教育质量,同时也是评定高校层次的重要指标。一方面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不仅要考虑SCI高水平论文,同时要考虑教师科研成果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新进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首先需要在企业或工程技术中心进行工程实践训练。政府评选各类科技人才时要向服务地方的科技应用性教师做一定倾斜,甚至专门给出一定比例,避免目前针对高校人员多以论文、专利等基础研究成果评定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的现象;高校考核往往重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市政府部门科技项目,对高校与企业的横向课题认可度不高,为此需要政府针对这类横向课题进行认定并给予其“名份”。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合适的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使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能够分享科技成果产业化带来的利润。

西安工程大学鼓励教师进入生产一线,电子信息学院多名教师被评为陕西省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学院设置专项科研实践经费,让教师在科研创新实践中无资金周转的后顾之忧;建立教学改革的课题立项制度,鼓励教师承接政企事业单位的纵向课题,既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又为社会带来了经济效益;增加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件,要求教师必须达到一定的科研实践能力,承接一定的实用型项目等;设立科研实践奖励制度,以创新性实践教学成果为基点,奖励实践教学团队和教师,对优秀实践课程、创新型实验课题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奖励,对体现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学生实践成果,如各类学科竞赛、优秀社会实践、公开发表的论文专利等,在奖励学生的同时,也对相应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

5.鼓励教师结合最新技术和实际教学,撰写高校实践教学类教材

高校实践教材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工具之一,是体现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载体。开展专业实践教材撰写工作,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有助于教师把握课程整体教学架构,还可以增强教师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水平。科学组织教材撰写队伍,合理吸纳青年教师参与编写工作,在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1)实践教材编写的理念。现有的高校教材多为传统的教学理念,理论知识分量过重,应用实践的内容较少,创新实践特点不突出,已经无法顺应时代潮流,切合当前的教育模式。编写实践教材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校方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实践教材应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性培养。在当前“宽口径、通识性”的教育模式下,如果没有一本指导性强的实践教材,教与学双方都很难真正实现“按需教学,按需发展”的教学目的。

首先,应当统一实践教材编写人员对实践教学及其教材编写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教师讨论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明确各学科的实践教学应当从何着手,编写实践教学大纲,从而为编写实践性教材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校方也可以适当的在经费上予以资助,出台相关鼓励政策,调整教师科研比重,提高教师参与编写实践教材的主动性。

其次,实践教材的编写要体现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必须基于服务课程教学的总目的。很多时候,实践教学都不是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而是很多课程紧密联系,还有可能跨专业跨学科,因此,实践教材的编写不宜独立开展,而是要系统性、多元化的共同开发实践性系列教材,将相近专业和学科的课程统筹考虑,融会贯通。要根据教学目标,细化课程模块,每个模块都应具备理论掌握、实践技能、综合巩固、课后提高等具体要求,这样一来,从教师到学生都能把理论内容与实践创新结合起来。

最后,实践教材应当充分整合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大学的职能,教师在承接了纵向课题和横向项目之后,要及时总结反馈项目的最新进展,在教材中整合教师的科研成果。对于教师来说,授课变得得心应手;对于学生来说,结合实例的理论知识在学习中也不是那么枯燥。

实践性教材的编写应具有以下特点:科学性、实用性、完整性、适应性、实践性、可行性。科学性是指实践教材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结构完整,内容有条理;实用性是指教材编写的目的应是面向应用型教学的培养;完整性是指教材应当全面反应本学科专业课程所涉及到的重点知识点和方法;适应性是指教材需要贴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实践性是指教材要凸显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突出理论,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行性是指在实践项目方面,时间、目的、内容、准备方法、步骤以及预期效果方面是不是具备一定的可行性。随着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实践教材还会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实践教材的编写还应建立合理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的调查问卷形式,评价实践教材的满意度和缺陷在哪里,以不断改进和升华,紧跟时代,同步更新实践教材的最近知识点和技术方法。另外,实践教学类教材必须把握现状,紧密结合区域性经济发展,构建适合自己学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编写出切合本校实际、特色鲜明的实践教材,以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要,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只有这种高质量的有实践特色的教材,才能受到广大高校师生的欢迎。

(2)学院实践教材的编写成果。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师积极编写教材和专著,先后出版了《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输电线路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变电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智能变电站原理与应用》等10余部教材和专著。结合教改项目研究成果先后在《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中国教育教学杂志》、《西安工程科技学报》、《中国电力教育》等杂志上发表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教学探索”、“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电类专业实践环节”、“‘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等教学论文,为创新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基础。

三、结语

总之,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服务市场为导向,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各地高校今后仍要继续坚持和发展的重点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顺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高校的教学方式和整体环境,二者相互促进才能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李春燕.提高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36-38.

[2]王永利.工科高校教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4):55-57.

[3]王静霞.谈高职实践教材编写思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30-31.

第6篇

关键词:电路;仿真实验;引导式教学法

作者简介:刘庆雪(1980-),男,山东邹城人,山东科技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公茂法(1959-),男,山东临沂人,山东科技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山东 青岛 266590)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68-02

“电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电气信息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课程内容抽象,理论较多,系统性、逻辑性强。因此,“电路”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电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一般电路分析理论和电路分析方法,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规程和方法,为电类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1,2]这也是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于“电路”概念多、定理复杂、内容抽象,定理等概念的理论推导过程设计到“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复变函数”等知识点,对于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大一大二学生而言,要想学好该课程比较困难。山东科技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电路”课程教研组教师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其中有多位教师有多年电路教研经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电路”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学好基础理论的同时又能了解和掌握所涉及的相关实践知识,是当前该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课程组教师通过近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以下方面作了改进和探索,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确保基本理论和定理的前提下,摒弃一些技巧性过重且与实际脱钩的内容,加强学生实践环节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确立了“电阻电路分析与动态电路分析并重;时域分析与相量分析及s域分析并重;直流分析与交流分析并重;方程分析与计算机辅助分析并重;解析方法与仿真方法并重”的新课程体系。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引入计算机辅助分析的新内容和计算机仿真、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手段,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并发表了多篇教学论文,获得多项教学奖。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压式”的,这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国特定的教学模式的产物,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有它特定的积极作用。但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失去了它昔日的光彩,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这种“填压式”的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得课堂气氛异常压抑和沉闷,以至于使得学生产生消极学习甚至厌学的情绪,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电路教研组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由于“电路”课程理论性比较强,涉及数学知识比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针对这种情况,教研组成员积极改进传统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增加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等几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引导式教学法

教师在上课时主动引导学生对课程相关内容和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当然,学生是否按照教师事先准备的思路去积极思考,关键在于所引导内容和问题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于所提出的问题是否与所要引出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应根据所要讲授的知识点以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仔细设计本堂课的具体内容,包括板书、教案准备、知识引入、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比如,在讲授电路定理中的戴维南定理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MP3的例子,对耳机来说,MP3所有的其他电路部分都可以看出一个实际电压源。然后再进一步举例:对于所有的负载而言,负载外的所有电路部分都可以看成一个实际电压源,直到引出本堂课所要讲的戴维南定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明白所要学的内容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

2.化抽象为形象教学法

“电路”课程中的很多概念和知识点比较抽象,不但教师很难形象地表达,而且学生也很难理解与掌握。对研究对象的有关信息进行形象化地加工,这样贮存在大脑里的形象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比较、整合、转化等),从而从形象上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对于二阶电路问题,如果花大量时间讲解怎样求解二阶微分方程,学生会感到非常枯燥,而且学完之后依然没有一个感性和具体的认识。在对待二阶电路问题时,首先要向学生讲明白,分析任何电路包括二阶电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对电路进行列方程,然后求解方程。由于二阶电路的特殊性,描述电路的方程为二阶微分方程,至于如何求解二阶微分方程不是“电路”课程学习的重点,因此,只对二阶微分方程的求解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就可以了。最后可以举例汽车的减振系统和天平测量时的振荡等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来说明二阶系统振荡的意义,这样,更容易使得学生对所学的抽象问题进行深刻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归纳总结式教学法

由于“电路”课程本身的特点,电路分析的方法特别多,这些分析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学起来吃力且不容易掌握和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电路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经常归纳总结,并且多做多讲习题,以达到让学生彻底掌握知识的教学目的,才能使得学生真正弄清几种分析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而且“电路”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每个章节的内容是紧密相关的,只有教师及时归纳和总结,学生才能理顺整个课程体系的来龙去脉。例如:在讲授线性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法时,可以通过简单的典型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分别用时域分析法、相量法和拉普拉斯变换法进行分析求解,这样可以给学生以切身感受,真正体会到这三种电路分析法各自的优缺点,然后教师再加以总结,学生就可以有比较的理解记忆和掌握。对于简单的一阶动态电路,用经典的时域分析法求解比较简单;而对于复杂的高阶动态电路,拉氏变换法是最好的分析方法,相量法是分析正弦稳态电路最有效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电路”教学中,教学手段的好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近些年学校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其中多媒体的应用是最主要的改革内容。对于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采取课堂现场电路仿真实验演示;对于学生平时没有接触的常用电路元件,尽量让教师带入课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增加学生的整体印象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的运用使得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了所要讲授内容的信息量,特别是由于“电路”课程本身的特点,电路图比较多,且复杂,如果单靠教师的板书,很显然将会占用大量课堂时间。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就会使得教师能够腾出时间进行讲解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另外,多媒体是多种媒体的结合,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对学生形成多种渠道感知和学习知识的刺激,也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多媒体的使用到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信息量,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转化成形象的容易理解的图片,使得学生能够轻松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在原理,从而更好地找出其中所蕴含的规律。

四、实验教学的改革

电路实验是“电路”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实验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电路知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验操作技能的渠道。电路实验是检验电路理论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从而增加学生由理性到感性,再由感性到理性的深刻认识。电路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

传统的电路实验教学都是学生在实验指导书要求下,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完成电路实验项目。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起不到电路实验应有的作用。“电路”课程作为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帮助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无疑更为重要,因此,电路实验的改革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实施。

1.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

学院从2007年开始就着手进行实验指导书的编制,并于2008年编制一套电路实验指导书,并在此基础上于2010年出版电路实训教程一部。无论是实验指导书还是实训教程都重点突出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对一些理论性过强、与实际脱钩的实验项目进行了删减,目的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的能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增加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思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2.开放实验室

学院电路实验室隶属于国家级电工电子中心,因此,实验室除了承担本学院电类专业学生的电路实验课之外,还承担着其他学院相关电类专业学生的相关电路实验项目,这样将会面临接受大量学生进行电路实验的问题,势必会造成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在课堂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实验项目。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从2007年开始,实行电路实验室全天开放,这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参加各类电子竞赛和科研立项的学生,电路实验室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

3.增加虚拟实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以硬件为主的电路实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虚拟实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在普通的PC机上就可以完成虚拟实验。流行的虚拟仿真软件功能异常强大,界面逼真,模拟程度几乎跟传统的硬件实验一模一样,可以完成所有硬件实验所能完成的实验项目。另外,虚拟实验还具备传统硬件实验所没有的优势,电子元器件和实验仪器不会损坏,也不会出现故障,避免了学生由于操作不当所造成的安全问题。

由于电路课程本身的特点,虚拟实验还可以完成传统硬件实验不能完成的功能。比如在观察二阶电路频率特性曲线时,传统的硬件实验,如果由于操作不规范所引起的测量误差问题就很难绘制出频率特性曲线,但如果利用虚拟实验,只要参数设置得当,就能够很顺利地绘出频率特性曲线,并且可以绘出不同参数下的频率特性曲线,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品质因数的大小跟频率特性曲线形状的关系问题。因此,虚拟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实验效率。

以校园网为基础建立了虚拟实验平台,学生可以从校园网下载常用的虚拟仿真实验软件,如Pspice、Multisim等,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虚拟平台这种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自由学习。

五、结束语

从2006年至今,电路教研组对教学大纲、教材编写、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07年“电路”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下一步准备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课题组成员编写教材《电路实训教程》一部,并由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荣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学生创新活动中屡获佳绩,其中在国家级及省级竞赛中获得多项大奖。由于国内相当一部分工科院校特别是知名高校把“电路”作为研究生初试课程,近几年学院学生考研率较往年有了大幅提高;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也较之过去大幅提升,其中一次性就业率各个电类专业都在90%以上。

如何对“电路”课程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一直是电路课程教育工作者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需要广大教师进行不断努力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庆雪,公茂法,刘宁.基于Multisim的远程虚拟实验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3):191-192.

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数字化教学资源 平台建设

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为数字化教学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那么,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如何?师生需求如何?其资源平台建设现状又如何?为了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以职教师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并收集了一线职教师生的合理化建议,针对目前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需求,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打造契合师生需求的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做出努力,也为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调查分析

(一)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

1.使用频率

只有26.3%的教师不经常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而有69.5%的学生没有使用过网站、光盘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从整体来看学生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人数偏少。

2.使用工具设备

78.3%的教师浏览数字化教学资源时使用的设备是笔记本电脑。而学生使用最多的设备是手机,占40.5%。因此,在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时应针对师生的不同使用习惯,开发网页版和手机版等多种版本的教学资源平台。

3.获取渠道

针对“您所在学校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有哪些(多选)”这一问题,调查发现:7.4%的教师选择购买企业开发的资源库,18.3%的教师选择教师自主开发建设的资源库,12.6%的教师选择共享其他学校资源,68.6%的教师选择获取网上免费的教学资源或教育部门建设的资源库。这说明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主要以拿来主义为主,自主开发不够。

4.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满意度

教师对教学资源数量的满意度最高(65.3%),其次是教学资源的种类和形式(47.4%),而对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实用价值满意度最低(28.57%)。

5.最令师生满意的资源类型

最令教师满意的教学资源前五位依次是教学课件(28%)、电子教案(27.5%)、试题库(16%)、案例库或资料库(9.7%)、媒体素材(9.1%);最令学生满意的教学资源前五位分别是案例库或资料库(28.3%)、试题库(16.3%)、网络课程(15.5%)、媒体素材(11.3%)、教学课件(11%)。

(二)师生期望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1.师生需要的资源类型

教师最需要的教学资源中前五位依次是教学课件(45.3%)、电子教案(42.5%)、试题库(41%)、资料库(37.5%)、媒体素材(29.3%)。而学生最需要的教学资源中前五位依次是资料库(38.5%)、网络课程(32.8%)、试题库(25.3%)、案例库(12.5%)、媒体素材(11.8%)。

2.师生期望的教学资源网站的栏目设置

如要建设一个教学资源网站,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栏目依次是教学课件(40.6%)、备课教案(37.7%)、考试试卷(32.6%)、教育教学论文(26.9%)、电子教材(25.7%)、视频课程(23.4%)。而学生们认为比较重要的栏目有:视频课程(36.8%)、考试试卷(31.8%)、素材资料(22.5%)、技能大赛(22%)、教学课件(15.8%)、毕业设计及实习(14.5%)。

二、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策略

针对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现状、师生需求以及存在问题,我们认为,要建设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契合师生需求且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资源平台,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建设

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学校应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学校数字化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如地方政府拨出专款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时给予政策倾斜与推行社会化措施,促进数字化教学设施的建设,逐步建立遍布全校的校园网、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等,并进行科学管理、优化完善,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设施应有的教学功能,从而整体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硬件水平。

(二)加快培养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师资队伍

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不少教师课堂中使用软硬件资源的能力、开发灵活多样的课件的能力、在互联网中顺利快捷地搜索所需教学信息等能力均需加强。教师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主导力量,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水平,因此学校应加大教师信息化培训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资源信息化建设、研发、管理人员培训,从而打造出一支业务能力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基础设施管理、维护队伍。使教师在所学专业知识之外,加深对教学素材收集与加工过程的了解,掌握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制作技术,学习应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来传授知识,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使大多数教师能积极参与相关课程课件、网络课程、教学素材库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制作,并能熟练使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学校还需积极探索如何应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科学评价,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促使教师加强学习,加强应用,从而将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方式全面引入教育教学中。

(三)做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工作

数字化资源的整合是依据一定的需要,将各个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与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和重组,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资源体系。职业学校应当遵循“整体规划、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整合原则,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整合策略,从而促进全校范围内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实现,具体如下:

1.运用多种渠道对信息化资源进行采集和整合。如收集网上的精品课程、媒体素材等可利用资源。学校也可根据各学科教学的具体需要自行开发校本资源,将传统教学资源数字化,鼓励教师上传课件、案例等资源,学生上传个人作品等,并进行及时的汇总与整合,构建可交互、能共享、系统化程度较高的资源平台,为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同时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加强数字化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教师可收集和整理应用价值较大、使用频率较高的网上信息,并进行合理分类、整合,避免资源重复,大大提高利用率。

3.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学校要紧密结合教学改革的最新精神,挖掘和整理已有的优质资源,如精品课程、大赛获奖教学视频、优秀课件等,建立规范化的网络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便于师生搜索、上传、下载和引用。学校须激励网络优质资源的校本开发与积累,营造活跃的优质资源创新与共享氛围;学校还需积极引进成熟的课程资源、数字图书馆、影视资源、互动学习资源等优质资源,并进行加工改造,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师生发展。此外,在已建成的教学资源网站上,应及时地对其栏目、内容进行优化、更新和升级,使师生了解最新的研究动向,获取更新更好的资源。

(四)建设满足实际需求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师交流的需要。各职业学校在资源建设初期应做好需求分析,给师生提供有针对性、实用有效的资源。需求包括所需要的资源类型、希望的媒体呈现方式、软件制作风格、面向的知识层次等。通过问卷调查、网上投票或座谈等方式对资源实际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后,可采用“政府主导、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模式进行资源库的建设。政府须加强领导,发挥好主导作用,建立区域性或全国性的资源库共享机构,制定发展规划,使资源库的建设朝着健康有效的方向发展。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须与企业、行业共同合作,尽可能地做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与企业要求的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以有效解决可能面临的应用性不高和资金不足等问题,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培养理念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校企互利双赢。

(五)建设职业教育富有特色的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调查和访谈中发现,目前投入使用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中适用资源明显不足,且缺乏专业性,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发挥应有作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要立足于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要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要以相关技术标准和建设机制为基础;要以共建共享型网络平台为支撑。根据以上要求,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应突出以下主要内容:

1.建设优质视频资源库

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的优质视频资源,能对职校师生产生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具有权威的示范作用,能形成强大的共享效应。建设优质视频资源应重点突出四方面:一是以传承地方文化为主题,录制相关特色产业技能大师的技艺视频,建设独具特色的技艺教学视频资源库;二是以传授专业技能为主题,录制区域内相关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一线专家的现场操作视频,建设专业技能教学视频资源库;三是以传播经验为主题,录制名校长、教学名师的讲座视频,建设名校长和名师的讲坛视频资源库;四是以传播先进理念为主题,录制职教研究和管理专家、企业高管的讲座视频,建设专家讲座视频资源库。

2.建设教学素材资源库

教学素材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核心内容,是教师组织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职校教师普遍短缺的教学资源。以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为主体,建设教学素材资源库,既可以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现效益最大化,又能加快建设速度,充分缓解优质教学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共享困难的矛盾。建设教学素材资源库,可从以下三方面出发:一是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特色(精品)专业教学资源,并将成果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建设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资源,为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提供范例,便于优质课程教学素材共享;三是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教学资源,提供权威、个性化的素材资源库。

3.建设特色专题资源库

第8篇

关键词 中职教师;实践性知识;教学实践反思;行动研究;生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9-0047-07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是一种实践,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并体现着教师的专业智慧,对教学和科研活动具有深刻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学的成败[1]。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 这种特征对中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职教师实践性知识将直接影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形成,并进一步影响中职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有30年的历程,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阐释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但尚无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国外最早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实证研究的是加拿大学者艾尔贝兹(Elbaz),她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一位中学教师进行长期的实地观察后认为:教师以独特的方式拥有一种特别的知识,即实践性知识[2]。对教师实践性知识产生重要影响的是康奈利和克兰迪宁,他们探究了教师实践性知识在课堂、学校改革及在专业场景中的作用,还强调教师知识的个体性,把教师的知识称为“个人实践知识”[3][4]。荷兰学者贝加德、威鲁普等人进一步拓展了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研究,进行了具体的学科教学、教师评价、新手教师和富有经验的教师之间的比较以及专业身份等方面的研究[5]。

国内对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始于21世纪后期,许多学者都对实践性知识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邓友超提出教师实践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教师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只能在实践中养成[6]。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最为全面和深入,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她采用质性研究,对多所中小学教师进行实地调查,提出了教师实践知识的类型、构成要素和生成媒介,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陈向明指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提炼后形成的,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做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由六个方面内容构成:教师的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即戏称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六个筐”[7]。

纵观国内外文献探讨,大多都集中在对中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对于中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很少涉入,在陈向明的专著中明确指出不同学校类型的教师肯定拥有不同的实践性知识,中职学校教师也不例外。本研究基于实践性知识的内涵及特征,采用基于过程性的个案研究,以天津市Z中职学校为例,通过长期观察及访谈等质性研究深入探讨中职学校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及教师在真实的实训或实践教学场景中实践性知识的生成策略。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质的研究对象的选取至关重要,研究对象要能够比较完整地、相对准确地回答研究者的研究问题。一般来说,研究对象要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反思能力、性格比较外向、而且善于表达自己[8]。本研究按照这个原则,选取了天津Z中职学校(以下简称Z学校)的10位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这10位教师来自该校3个专业,其中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5名,初级职称2名。在研究中将对这些教师进行课堂观察、深度访谈、关键事件回忆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属于质的研究,其本质不是为了推广,而是为了揭示样本本身,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研究者在具体的工作场景中,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再现研究对象真实经历。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实物分析法和关键事件回忆法。一方面有意识地观察 Z学校10位教师在日常中实践性知识方面的一些表现,另一方面是进行课堂观察。根据研究需要,定期对 Z学校的教师进行访谈,深入了解课堂观察中的一些关键事件及教师思想。另外,还采用关键事件回忆的表格工具来帮助和刺激教师回忆教学关键事件发生过程,以更深层次地了解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三)研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本研究历时两个学期,主要收集到了田野课堂观察笔记、研究者观察日志、访谈数据及教学实物等。数据主要有文本、录音及视频等。对这些数据的整理主要通过三个步骤,首先是数据编号,然后进行文字化处理,把课堂录像和访谈录音逐一转为文字资料,最后进行整体复查,为防止在整理过程中有片段的遗漏,将数据发送给被研究者确认,将不正确或模糊部分再加以修正,保证研究资料的真实性。在本研究中,所有访谈内容和观察内容均被整理成文字以供记录和分析,其中部分访谈和观察内容在文中有引用。

三、中职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类型分析

在文献梳理基础上,依据中职教育的特点,进一步对研究数据分析表明,中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体现在自我知识、策略知识、情境知识、专业技能知识及人际知识五个方面,具体见图1。

图1 中职学校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

中职教师实践性知识主要由5个方面构成,其中自我知识主要体现在中职教师的自我角色意识和自我教育信念,策略知识主要体现在对于课堂的管理和课堂积极氛围的营造,情境知识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专业技能知识是中职教师特有的实践性知识,主要由专业技能的操作示范和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构成,人际知识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与同事的关系。

(一)自我知识

教师自我知识是指教师在内心深处的一种自我反省、对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自己所持有观念等的一种认知,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深受此类知识的影响[9]。这些知识潜在地支撑着教师的教育实践,主要体现在自我角色意识及自我教育信念两方面。通过对 Z学校教师的访谈及教学日志的数据分析表明,教师的自我知识影响着教师所信奉的教学信念和自我角色意识,其中W教师在访谈中认为自己是温和型的老师,所奉行原则是温和,要学生觉得你够尊重他,但是必须让他们觉得教师的底线学生不能碰,也就是有所顾忌,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教师,严肃型、温和型或者中庸型的,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研究发现,优秀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都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些自我的教育信念和自我角色的意识,这些知识在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中动态变化和提升,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进步,最终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二)策略知识

策略知识引导教师的班级日常行为,多数情况下不能用语言清楚表达,常常是自发的、常规性的、有时是无意识地表现在教学中。策略知识显示了教师对教学的掌控能力,从而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一定的预期教学目标[10]。Z学校教师的策略性知识主要集中体现在对课堂秩序的管理和课堂积极融洽氛围营造这两个方面。

中职学生自制力整体比较差,访谈中了解到,Z学校教师对于实训课堂的管理都掌控着一定的策略,其中H老师是这样表述的,每次去实训机房前,她都会先强调班级纪律,叮嘱需要带的笔记本和笔,全班同学排好队,有序地走到机房。她还对座位的排序有一定的管理办法,给学生安排固定的座位,不让学生随意坐,一方面可以保护机房的设备,方便做到责任到个人;另一方面防止调皮同学坐在一起,扰乱课堂纪律。中职教师一方面要管理好课堂秩序,另一方面还要在课堂上创设积极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次课堂观察中,有几位学生一直没有听老师讲课,低头玩手机,L老师就走到玩手机学生身旁,微笑着说:“你的手机是不是想让我替你保管一下?”那个学生很知趣地把手机收起来,然后L老师幽默地说道:“以后上课谁再玩手机,那就说明想把手机送给老师了,大家都没有异议吧,咱们就这么决定了。”玩手机的学生自觉地把手机都收了起来。针对这一事件,在课后对L老师访谈时,她认为课堂氛围很关键,如果是在课堂中严厉批评学生,整个课堂氛围就会变得很低沉,教学没有效率,采取一些积极的方法处理课堂中一些事件,让整个课堂保持愉悦的氛围,学生才可更好地接受知识。

课堂秩序的管理能力和课堂积极融洽氛围的营造是中职教师策略知识的重要体现,教师一方面需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需要从长期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其中有效管理课堂是体现一个教师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Z学校的W老师将课堂管理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每一节课都灌输课堂规范,保证课堂管理的有效性,在实训课程中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时间,教师从安排座位这样的小事,都会考虑得非常周到。面对自制力差的中职学生,教师需要秉持宽容接纳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处理一些事件,积极维持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逐渐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三)情境知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较之“理论知识”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具有明显的“情境性”[11]。教师的情境性知识指以课堂为核心,教师在处理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灵感、顿悟及才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机智,需要教师面对教学情境及时作出判断和决定[12]。教师实践性知识主要包括恰当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教学策略选择及课堂教学活动语言的组织等。本研究中的课堂观察和访谈数据分析表明,Z学校教师的教育情境知识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方案的恰当设计和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上。

本研究共收集了60多节田野课堂观察数据,其中95%的教学活动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在讲解演示案例时反复提示操作要领及重难点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练习过程中反复指导,对共性问题,集体提示。另外,70%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其教学流程先是给出任务,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完成任务,然后进行小组汇报。在课程观察中还发现由于中职学校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会扰乱课堂秩序,中职教师都需要沉稳地处理。在一次上课时,有一男同学突然大声说话,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W老师就邀请他演示刚讲过的Flash软件中的遮罩动画的案例,该同学怯怯地说:“我不会做。”W老师微笑着说:“没事,可以向同学求助,或者我说你操作,这样可以吧?”该男生为难地点头同意。W老师对大家说:“大家帮帮他,把这个例子完成……”然后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指挥起来,该同学可能是前面知识的不扎实,有些工具、属性找不到,很是着急,下面的同学更着急了,后来有一同学实在按捺不住,就说到:“让我来帮你吧,你太慢了。”然后在全班的注视下,帮忙的同学重新演示了一遍。之后,W老师做了简单点评,课程继续。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社会和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明确知识点的应用,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研究中还发现,同样的知识点,面对不同的班级,成熟型的教师依据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机智,会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 。另外,对于课堂突然事件的处理,在本案例中教师的处理方式不是采用批评和指责,而是让他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侧面提示他注重课堂纪律,同时也给其他同学提醒,这样的处理方式很恰当,比严厉批评更有效。

(四)专业技能知识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技能型职业人才,因此更加侧重教学知识的操作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对于中职学校教师来说,既要有专业理论教学的能力,又要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能指导学生的技能实践,并具有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的能力,因此,专业技能知识是中职学校教师应具备的特色实践性知识。中职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主要体现在操作示范的技能和指导竞赛的技能。

课堂观察和访谈发现,Z学校教龄在6年以上的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都非常娴熟,在长期的教学中,积累了大量实践教学经验。在访谈中H老师说,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实训课程操作中,总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前必须反复操练,在操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要有预设,只有充分准备才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在对《电饭锅原理》这一节课的课堂观察中,T老师一边讲解原理知识,一边拿着电饭锅进行现场操作演示,边讲解边分步演示操作,步骤清晰,手法利落,学生都非常关注。在课下对教师进行访谈时了解到,T老师已经教这门课5年了,在课下对电饭锅已经拆装几十次,但每次在上课之前他还要反复拆装,而且每次都有新的理解和感悟,会给学生讲解得更明白。在中职学校,学生经常要参加各种级别的职业竞赛,在访谈中了解到,Z学校为了让学生出成绩,总会派一些专业技能强的优秀教师辅导参加竞赛的学生,其中W老师具有10年教龄,有着丰富的长期指导学生参赛的经验,指导的学生在各级大赛中都曾获奖。

中职学生与普通中学的最大不同就是侧重技能操作的训练,身为一名中职教师,不但要掌握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更要锻炼实践技能,既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有较为丰富的本专业工程技术实际操作经验,如此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各种竞赛中获得奖项,培养出杰出的应用技能型人才[13]。

(五)人际知识

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为主的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中就包含着丰富的人际关系知识[14]。教师的人际知识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教师与同事的关系。其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具有一种特殊的个人性质,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体现在所传授的知识中[15]。

对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处理,Z学校的H老师在自己的日志中写到:假如你是一名新入职的中职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尽量不要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最好是先和一部分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给自己奠定一个基础,对于一些年龄比较大的班级学生,有人犯了错误,尽量不要当众说,私下指出来比较好,因为他们更顾及面子。对于 Z学校教师之间的关系,在对多位教师的多次访谈中,其都谈到了关于相互代课的互助协作,在同一个教研组中,如果有人请假了,老师们都会主动帮同事代课,而且对于新入职的教师,老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也非常愿意伸出援助之手,耐心地给出一些自己的经验和解决办法。

中职学生自律能力不高,自我意识较差,许多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客观地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价。这对于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来说,在工作中存在很大的难度。中职学校的教师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通过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指导,悟出一些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实践经验知识。在一些研究中表明,教师之间由于存在一些竞争,同事之间的协作沟通很难协调,但Z学校的教师彼此间互助合作,老教师带新教师,有困难一起协助,创建了良好的氛围,这样的合作共同体,教师成长非常快。

四、不同阶段中职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策略

本研究借鉴德耶弗斯为代表学者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结合研究数据的分析,将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新手教师、成熟教师及专家教师。在对研究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中发现,中职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的策略主要有:教学实践反思、师徒结对、优秀课例观摩、社会技能培训、教学、技能竞赛、企业实践、参与课题研究、指导竞赛等。但不同阶段的教师在实践性知识的获取策略上有各自的侧重点,图2列出了不同阶段教师在实践性知识生成上主要侧重的策略。

图2 不同阶段中职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策略

中职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三个阶段:新手型教师、成熟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教学实践反思对于每一阶段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生成都非常重要,对于新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生成主要侧重于师徒结对及社会技能培训,成熟教师主要侧重教学竞赛及企业实践,专家型教师主要侧重于参与课题研究及指导竞赛。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职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策略虽有不同侧重,但是这些策略在教师发展的整个阶段均可采用。

(一)中职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策略

本研究发现,教学实践反思是每个阶段中职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重要策略。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曾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公式[16]。叶澜曾说过一句在教育界耳熟能详的话,“写一辈子教案,你可能只是一位教书匠,而写三年反思,你就可能成为一名教育家”。大量研究也表明,教师高水平的课后反思能力是教师从新手教师到成熟型教师再到专家型教师提升的关键变量。教师的自我反思是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反思对于中职教师实践性知识每个阶段的发展都非常关键。 Z学校的W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成熟型教师,在对她的访谈中了解到,她在教学中经常撰写教学反思,随时记录教学中的一些灵感和思想,直接促进了她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知识,需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被重新建构与修正[17]。中职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的反思,其实践性知识才能得到螺旋式的上升,中职教师可通过叙事的方式来撰写课程教学的精彩之处、不足之处及教学关键事件。

(二)中职学校新手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策略

新手教师刚从事教师职业,懂得一些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在真实课堂情景中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本研究中有2名新入职的新手教师,在对他们进行长期观察和访谈中发现,其实践性知识主要来自老教师传授的经验及参加职业资格技能考试。

1.师徒结对

本研究表明,在新手教师专业发展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师徒实践共同体,师徒实践共同体主要由老教师和新教师组成,新教师跟着老教师一起上课、一起管理班级、一起参加班级活动、一起批改作业等,通过老教师的言传身教,可将实践教学经验潜移默化地传授给新教师。Z学校多名教师在访谈中均表示对于自己的师傅传授的经验仍记忆犹新,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会给新教师极强的感染力,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新手教师能够获取到实用的实践性知识,师徒实践性知识的转化见图3。

老教师传递给新手教师的都是一线教学中比较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常识和技巧,新手教师在真实场景中获得的实践性知识经过自身的修正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新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向成熟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成长,又可以以师傅的身份,指导下一轮新手教师的成长。

图3 师徒实践性知识的转化

2.社会技能培训

教师的职业资格能力是中职教师有别于普通中学教师的特色之一,Z学校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资格。教师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否则可能取消上岗资格。课题合作的10位教师全都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并且在工作期间,都在攻读硕士学位,其中6位老师已经取得学历证书。

中职学校的新手教师通过参加社会技能培训,考取相关的证书,如程序员、会计师、钳工及电工等。在这一培训和考试过程中,新手教师对于专业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在短期内可积累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三)中职学校成熟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策略

成熟型教师通过理论知识的转化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能确定教学重点、难点,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本研究中有4名教师是成熟型教师,在对其访谈中了解到,这类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主要侧重参加各种教学竞赛和深入企业进行实践。

1.教学竞赛

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最能体现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丰富程度,Z学校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总是举行各种各样的教师教学竞赛,并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市里的教学比赛。其中W老师多次在学校及市里的教学竞赛中获奖,在访谈中她认为通过教学竞赛,可以听取同事和专家的指导,加强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重难点的把握,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教学策略的恰当选择。她认为,每经历一次教学竞赛,都会积累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教学能力都会上一个台阶。在教学竞赛中,教师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撰写教学设计方案,并不断进行演练,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反复琢磨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理论知识集中转化为实践性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已有的实践性知识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2.企业实践

身为中职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掌握理论课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专业技能。教师应该随时保持对专业领域前沿技术知识、先进生产设备的了解,并将其引入教学。定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实践,了解企业需求,这样在教授相关的专业技能及操作注意事项时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Z学校多年来都在积极探索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教师进企业实践在该校主要有三种形式:学校在假期组织教师进行企业参观,了解企业生产流程、车间工艺流程等;成熟型教师每年进行1~2个月的企业实践;采取将教师到企业实践与学生到企业实习结合起来的方式,师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Z学校教师都非常珍惜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中职学校教师在企业实践可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了解专业的社会最新需求,理论知识得到深化,教师实践知识得到了提升。

(四)中职学校专家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策略

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具有优良的知识结构、高效率解决教学领域问题、完善的教学监控能力及较强的个人教学效能感[18]。在对Z学校专家型教师的课堂观察和访谈中发现,专家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进一步提升,主要通过行动研究和指导竞赛这两种策略。

1.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指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中职教师在真实的实训教学或课堂教学场景中,以行动研究理念为指导,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开拓了教师研究思路,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激发了教师对于职业教育理念和行业动态的主动探索。这种在日常教学中获得的能力,更容易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中,最终提升中职学校教师实践性知识。Z学校的W老师一直参与课题研究,其撰写的教学论文和视频课例都获得了各种奖项,其本人也成为区学科带头人。中职学校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模式及流程见图4。

图4中给出了中职学校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时参考的模式及流程,教师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可与同事及同行专家组建研究共同体,探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同行专家及优秀教师的指导建议。在研究共同体中通过分享交流,教师将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素养,理论又进一步指导教学实践,从而达成专家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升[19]。

图4 行动研究的模式及流程

2.指导竞赛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各种技能比赛证书在就业时会增加竞争力,专家型教师在知识和技能上都能胜任辅导学生竞赛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辅导各种技能比赛的过程中,搜集相关素材和规范标准,系统掌握相关技能比赛的操作要领,积累大量相关经验,成长为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Z学校的骨干教师W教师一直参与辅导学生参加各级比赛,她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她认为通过指导竞赛有助于教师自身实践性知识的提升,她还会将指导比赛的经验及相关技能融入日常教学。

图5 指导竞赛生成实践性知识过程

图5所示的是中职学校教师通过指导竞赛生成实践性知识的过程,教师为了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先观摩历年获奖作品,整理相关的知识点和技巧,然后精心指导学生各项技能操作,在反复操作中不断完善作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积累知识和经验,其实践性知识得到完善。

参 考 文 献

[1]田华银.高校教师实践性知识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37-38.

[2]Elbaz,F.. Teaching Thinking: 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 [Z]. London: Croom Helm, 1983.

[3][7][11]陈向明.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4]Connelly, F. M, Clandinin, D. J. & He, Minfang. Teachers’ Personal Practical Knowledge o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andscape[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997,13(7).

[5]朱宁波,张丽.国内外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述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6-68.

[6]邓友超.论实践推理与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11.

[8][17]何美丽.全日制教育硕士新手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9]陈晶.教师实践知识的反思与提升―对一位年轻语文教师的个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10][14][15]陈静静.教师实践性知识论:中日比较研究[Z].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12]任萧.中学英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个案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4.

[13]郭靖.高职教师实践性知识建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16][18]张大均,郭成.教学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9]王彩霞.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提升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4(4):44-49.

A Case Study on the Composition and Generating Strategy of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Liu Guangran, Wang Caixia, Li Haiping

Abstract Practical knowled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achers’ knowledg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hrough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for two semesters in z vocational school, the data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of teache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s mainly constituted by self-knowledge, strategic knowledge, situat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interpersonal knowledg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tactics of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generation for different stage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he novice teachers should obtain practical knowledge by Master-apprentice connection and social skills training.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mature teachers to gain practical knowledge by teaching competition and enterprise practice. The expert teacher could promote practical knowledge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and guiding students in the competition; meanwhile,it is very key for teacher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o generate practical knowledge by teaching ref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