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3 13:23:21
导语:在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农村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经费投入较少、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农民工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等。为了促进农村教育进一步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从管理体制、经费投入、师资力量以及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相关问题给出的对策。
我国人口众多、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办学条件较差、师资水平较低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需要我们加以解决。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对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在样本小学、初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分别占37.8%和45.1%;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和70.3%;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分别占22.3%和28.8%;教具、墨水、纸笔、粉笔不足的分别占到32.55%和35%。截止2002年底,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6省市以外,全国其他地区中小学D级危房总面积为4000万平方米。”[1]随着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的不断增加,危房面积在逐年减少,基本的教学设施也日趋完善。但现有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勉强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以及机房等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仍很难普及和应用,再加上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因素,我国农村教育的质量远远低于城市。
(二)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亟待加强
农村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依据农村教师队伍目前的状况,远远没有达到农村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
首先,农村教师短缺以及农村教师学历层次偏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观念陈旧。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进修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相对缺乏,不利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水平。近年来,随着教师结构老龄化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一些教师已不再胜任教学工作,而由于受当地财政水平的影响,师范类毕业生和正规本科毕业生愿意到农村进行教学的却聊聊无几。因此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
其次,对农村教师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致使农村教师代课现象普遍,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广大农村,教师的工资与城市教师相比普遍较低,而随着居民消费指数的不断上涨,一些农村教师对目前的生活现状越来越为之不满。迫于生计,一些教师将自己的教学任务交给一些并无教学资格的人,而自己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做别的事情,每月只需支付一些代课费用。从代课这一现象一方面可以看出农村教师的待遇需要加以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要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在岗抽查和教学水平的定期评估,严查教师找人代课的现象,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动机
近些年来,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以及收入低等现象致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家长们也因此产生了学习无用或让子女提前就业学门手艺的想法,所以就导致了大量学生辍学和厌学现象的发生。在广大农村,读书无用论至今仍被一些家长认同并加以推崇。虽然也有许多农民希望子女成才,但因受到农村的经济条件的制约,一些学生仍无缘和城市学生一起进入高校继续深造。
(四)外出民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
对于留守子女的定义,学术界一般将其界定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生活和学习的16周岁以下的孩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已有2295万的留守子女,占到农村同龄人口的20%。与此同时,学生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比例占外出民工总数的56.70%,是外出打工家庭总数的一半;而在父母一方外出打工中,父亲外出打工数明显多于母亲。统计结果还显示外出民工家庭教育中进行隔代教育的占留守儿童总数为 41.24%,而长期处于这种隔代教育环境下的学生,更容易产生依赖、懒惰、自私、的习惯,同时也更容易忧郁和自卑。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于这些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日益成为教育界以及学术界广泛探讨的话题。
二、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较低仍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和社会地位;严格实施教师资格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有效地开展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继续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工作;继续做好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教师帮扶工作等。
(二)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并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的范围之内,培养学生也不仅仅只是教师的职责,同时也是家长的职责。只有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在广大农村,因经济落后,社会文化发展落后,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在农村的发展中,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力要推动农村的经济,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使农村家长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培养。
(三)开展关爱活动,关注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因其父母长期不在家中,长期缺少家庭的关爱,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作为教师,要多关心他们,多进行师生交流。通过一些积极的交流,可以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的加以减轻和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同时,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一方面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在集体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集体中感受温暖。
(四)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习惯和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外界的影响来塑造和培养学生使之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其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矛盾的自我疏解以及自我控制。广大家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其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从而逐步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
(五)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留守子女教育问题
从我国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选择。
所谓寄宿制学校,是实行全日制、封闭式的管理,对在校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统一管理的学校。寄宿制学校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的生活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留守儿童开展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因此寄宿式学校是当前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据统计数据显示,自中央和各地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2006年,全国小学寄宿生人数达704万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6.6%,西部地区小学寄宿生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全国初中阶段寄宿生总规模已达2221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7.3%,中西部农村初中寄宿生分别达到44.9%和52.4%。”[3]
随着寄宿制学校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将会摆脱隔代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在寄宿学校学校中充分体验学校教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健康茁壮的成长。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关系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发展。它与解决好“三农”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关系到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在新形势下,要增强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发展与改革并举,努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使之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特岗教师在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中的作用已逐步显现,但其面临的一些问题亦不容忽视,尤其是在专业发展方面。调查显示,特岗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发展机会较少、条件较差、方式单一,身心疲惫、对未来感到茫然者比例较大,男教师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主动性较女教师低。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政策方面的,亦有学校方面的,更有特岗教师自身方面的。应针对这些问题,考虑其致因,进一步完善“特岗计划”,为特岗教师创造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具体措施有:加强管理,建立特岗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制度;重视发挥校本教研和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调整培训内容,增强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重视主观能动性,培育特岗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引导特岗教师掌握生涯管理策略,帮助其进行自我设计。
关键词:
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继续教育
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到特岗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特岗计划”的有效实施。对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特岗计划”,真正实现“特岗计划”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师资、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目标。
一、“特岗计划”是实施“均衡普九”战略的可行方案
特岗教师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的简称,是从大学毕业生中经过选拔,为改善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服务期限为3年的教师。特岗教师主要在县以下的乡镇和村落学校任教,教育对象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少年儿童,故其身份可归入农村教师。
1.“特岗计划”是补充农村师资队伍的重要举措
农村师资队伍素质偏低问题长期以来严重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是制约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实施“均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特岗计划”,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该计划为期五年,主要内容是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2009年,随着“均衡普九”的初见成效,该计划实施范围扩大,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始参与该计划的实施。2012,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计划”的精神,教育部发出继续实施特岗教师计划的通知,旨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均衡基础教育资源,巩固“均衡普九”成果,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特岗计划”在建设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2年教育部关于深入实施“特岗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特岗计划”的实施年限延长,并同教育部部属师范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以及各类“国培计划项目”一起,成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2.特岗教师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
义务教育水映着社会发展的水平。自实施义务教育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有了重大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城乡发展不均衡是普及义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的差距集中体现为教育质量的差距,故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目标,而在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高的众多因素中,教师数量不足、结构失衡、整体水平偏低是其中之一。我国实施“特岗计划”的初衷是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的质量,改善农村师资结构,从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从其前期实施效果看,“特岗计划”有助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缩小教师资源的城乡差距,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
3.一些地区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
“特岗计划”的实施在补充农村教师队伍、改善农村师资结构、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该计划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许多关于特岗教师的调查研究表明,[1-2]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堪忧,主要表现为一些地区的特岗教师工资福利得不到保障、生活工作条件差、工作压力大、职业幸福感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农村学校给予特岗教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不够;“特岗计划”实施已时日不短,但社会对“特岗教师”的概念还很模糊。在“特岗计划”全面实施但特岗教师生存状态不容乐观的现实情况下,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又如何呢?他们的专业发展意识如何,专业发展需求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相关部门提供的发展机会和条件能否满足他们的专业发展需求?他们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提升自我,专业发展活动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
二、特岗教师的专业成长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合迄今有关特岗教师和“特岗计划”的研究以及笔者对湖南省永兴县2010-2013年进岗的200名特岗教师的调查发现,[3]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的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有以下三方面:
1.专业发展机会较少,条件较差,方式单一
笔者的调查显示,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和需求较高,但专业发展机会较少、条件较差。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从农村教育投入和学校对特岗教师的支持力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专业发展活动难以开展。机会与条件都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这些外在因素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作支持。然而,由于我国农村教育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主体单一,加之近年来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上有“城市中心”取向,经费投入往往是先城市后农村,从而导致农村教育投入的短缺[4],农村“普九”欠账较多,中小学教育经费明显偏低。经费短缺必然导致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经费不足,从而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开展。特岗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自然受到影响,获得的发展机会较少、条件较差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次,学校支持力度不够,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尚未形成。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学校环境及实践经历是否有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作为教育机构和基层组织,学校为教师提供的不应只是一个单纯的“职场”,更应是一个“教育性职场”[5],为教师学习和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和特殊群体的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需要学校的重视与支持,然而现实情况却并不乐观。由于传统因素,在学校中资历往往积累为一种特权,年轻教师大多比有资历的教师承担着更多的工作,[6]特岗教师亦如此。笔者的调查显示,繁重的工作使特岗教师无暇参与各种专业发展活动,他们主要通过自发的思考和征询学生意见了解自己的教学实践,而很少通过学校组织的专业发展活动。在笔者的访谈中,当问及学校是否制定了相应的帮扶计划时,多数特岗教师表示从未听说。此外,有些特岗教师反映,部分学校非常不重视对包括特岗教师在内的青年教师的培养,经费主要用于硬件配置。
2.身心疲惫、对未来感到茫然者比例较大
笔者的调查显示,许多特岗教师对学校资源的短缺感到无能为力并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感到茫然。关于后一点,可从学校、特岗教师自身和群体差异三个方面分析原因。其一,学校工作安排不合理带来的较大压力。农村学校给特岗教师安排的工作量大,致使许多教师感到“不堪重负”。据调查显示,特岗教师中有64.7%担任班主任,作为班主任,每天有大量烦琐的事物缠身;由于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许多学科教师短缺,这些缺口便由特岗教师填补,一人担任几门学科的教学甚至包班的现象普遍。[7]繁忙的工作严重影响了特岗教师的继续学习和专业提升。笔者的调查显示,特岗教师认为影响其继续学习的主要因素一个是学校提供的条件有限,另一个则是工作任务繁重、无暇参与各种与专业发展相关的活动。其二,“生存关注”阶段的诸多问题带来的困惑。作为青年教师或初任教师的特岗教师正处于“生存关注”阶段,面临着生活、工作两方面的压力,会遇到“现实的冲击”,即理想与实际的差异带来的困扰。笔者访谈的多名特岗教师都对所处生活环境和条件感到不满。就教学而言,现实的课堂生活一开始往往会使特岗教师无所适从,而农村学校落后的教育观念也让他们感到失望,加之对“去与留”“坚守与过渡”及国家政策持续性的考虑,凡此种种,均使特岗教师感到困惑,陷入茫然。这种困惑与茫然会进一步导致特岗教师从业动力的下降,甚至导致离职。据有关调查显示,这一时期离职率在30%-40%左右,任教两年内教师的离职率与任教10年内的离职率相比“不成比率”的高。[8]作为入职不久的教师,特岗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缺乏、教育教学能力较低、实践和学习机会较少、沟通交流机会不多,加之自主专业发展能力欠缺,因而很难摆脱所处的困境,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长时间面对这种困境,特岗教师难免产生焦虑,对前途感到悲观或茫然。其三,与在编教师需求和意识上的差距产生的孤独感。从身份看,特岗教师属于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活动方面,特岗教师与在编农村教师具有相同点,任教学校都在农村,专业发展活动都受整个农村学校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两个群体的专业发展活动亦有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特岗教师有较高的专业发展意识和需求,而许多在编农村教师则缺乏专业发展意识,专业发展需求较低。特岗教师与在编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意识和需求程度上的不同,加剧了特岗教师的孤独感。从而产生焦虑,感到迷茫。
3.男教师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主动性较女教师低
笔者的调查表明,男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需求显著低于女特岗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男特岗教师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主动性低于女特岗教师。这一结论与赵艳婷的相关研究《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以甘肃省三县调查为例》显示的特点一致,即男特岗教师的职业预期显著低于女性,女特岗教师比男特岗教师更乐观。[9]然而,这一发现与大部分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性别差异的结论却相悖。大量研究表明,一般而言,男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高于女教师,如杨和稳《新课程背景下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报告》显示,男教师的物质投入和教研成果多于女教师;[10]李斌辉《女教师专业发展: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也指出女教师的主体意识有待唤醒,女教师的专业发展整体低于男教师。[11]为什么在农村学校男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高于女教师的背景下,男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需求低于女特岗教师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农村教师”身份导致的自卑感。上述状况反映了特岗教师这一群体的特殊心理状态,即自卑感。一方面,特岗教师是未转正教师,在崇尚带编制的稳定工作的传统文化下,特岗教师有“低人一等”的特殊身份感;另一方面,在特岗教师看来,自己的待遇与在城市工作的同学相比差别很大,觉得是因自己学业无成或能力低下才选择了特岗教师工作。这种自卑感降低了他们对自己的成就抱负或预期,不对未来做长期打算或规划,并对教学教育工作漠然处之。《特岗教师角色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一些特岗教师没有形成维护教育公平、充当正义践行者的使命感,反而觉得这是一种负累,是对个人身份的降低。[12]就男女比较相对而言,男特岗教师的自卑感更为严重,这是因为传统文化对男性的高要求、高期待与男性自认的重使命、大责任,使得“特岗教师”这一标签让男特岗教师更感到自卑。其二,对“留”与“走”及婚姻、家庭的思考产生的焦虑。特岗教师是来自大学毕业生的青年教师,他们除了要适应农村学校新的生活、工作环境外,大多还面临着择偶、婚恋等问题(少数人虽已结婚成家但亦属“新婚燕尔”)。国家对“特岗教师”虽有职业方面的鼓励性、支持性政策,但并未也不可能涉及特岗教师的个人或家庭问题。这种状况不可能不对作为大学毕业生的年轻的特岗教师的心态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其择偶、婚恋的个人抉择产生影响。由于中国社会在择偶、婚恋标准上一般倾向于“男高女低”,即男性的学历、职业、收入等高于女性,男性由职业所决定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往往成为择偶、婚恋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筹码”,导致男性的奋斗目标、自我期望及社会期待比女性更高,故男特岗教师对与此关联的职业前景的思考更多,焦虑更甚。与择偶、婚恋直接关联的另一问题是对“坚守与过渡”“留任与考研”“继续任教与国考入仕”的思考。与上述情况相同,男特岗教师可能对此类问题考虑更多,困扰更甚,焦虑更强。过度的焦虑往往使人心绪迷乱、心神不宁甚至茫然无措,从而降低心理需求、职业预期或成就动机,更难以形成明晰的专业发展意识、明确的职业奋斗目标和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主动性了。
三、完善“特岗计划”,为进岗教师创造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
1.加强管理,建立特岗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制度
制度建设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制度建设可以为特岗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保障。要建立符合特岗教师特点的管理制度,首先要明确县(市)、乡(镇)政府和学校在特岗教师管理方面的责任并设立监督机制。其次,县(市)、乡(镇)政府应结合各类“国培计划”项目建立继续教育培训制度,规范培训机构和学校的培训行为。再次,学校应当为特岗教师制定继续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并配套相应的支持、激励和考核措施,为派送特岗教师参加培训提供必要的条件。培训、进修及教学研究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但许多特岗教师由于时间、经费问题而不能参与。鉴于此种情况,应建立特岗教师培训的专项经费制度,确定中央、地方和学校三方的分摊比例并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计划和当地特岗教师的具体情况做好专项经费的预算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被挪用,保证经费落到实处,为促进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切实的经费保障。
2.重视发挥校本教研和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
校本教研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立足于学校工作实际,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教—研—学融合,以教学实践中教师面临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并通过问题解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进岗不久、缺乏教学实践能力的特岗教师而言,教学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而校本教研在这方面的作用已为学界所公认。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远程教育是现代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效率高、打破时空限制、可交互和共享等特点,使之成为解决农村教育诸多问题的有效手段;其方式灵活系统开放、学习内容及时新颖、教学进程民主互动、学习效率高等优点,使之成为适合教师专业发展、适应特岗教师需求的专业培训或继续教育方式。通过远程教育,特岗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现有的条件及自己的发展计划开展学习和交流,建构适应学校教学教育工作要求旳知能素养。
3.调整培训内容,增强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要帮助特岗教师顺利度过“生存关注”阶段,就必须考虑其专业发展需求的特殊性,继续教育的内容应针对他们特殊的需求,以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特岗教师中有40%毕业于非师范专业,他们在学校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因此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均应含有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技能方面的知识。同时,鉴于作为初任教师的特岗教师最需要补充的是教学实践知识,最需要提升的是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故继续教育内容应突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以案例教学、课堂观摩、师傅带徒及对话交流的形式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教学技能、教学组织能力的培训可以为特岗教师很快适应学校教学工作打下基础,但要在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上有很大的提高,成为熟练的、不断自我提高的“专业化教师”,特岗教师还应具备教学研究能力。笔者的调查也显示,教学研究能力是特岗教师认为急需提升的能力之一,可见他们已意识到了教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和自身在这方面的欠缺。因此,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还应包括教学研究能力的培训。
4.重视主观能动性,培育特岗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外部和内部因素交互影响,外因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自主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内在因素,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众多研究也不断强调自主专业发展意识与能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李普曼就认为不应视教师发展为教师和学生一起改进实践的途径,教师发展应该具有更广阔的思想,即教师发展应是教师主动的发展,教师应该是一个成人学习者,即教师应不断对自己的价值和与他人的实践关系进行反思和再评价。[13]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体现的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自主发展能力则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乃至终身的过程,因此,其专业发展不可能通过有限的几次培训就能完成。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外界提供的条件和机会固然重要,但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更为重要。教师拥有较高的自主发展能力意味着其在教育活动中能自觉地不断调整、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并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外界给予的支持,规划自身的发展方案,从而保证自身的持续发展。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以自我和教学活动本身为意识对象进行规划、控制、调节和改进的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反思指向(专业行为或专业发展)和反思深度决定着专业发展活动能否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而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则应主要通过行动取向的学—研—做相结合的模式。
5.引导特岗教师掌握生涯管理策略,帮助其进行自我设计
生涯管理指从业者以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目的,在一个开放的职场中、在内外双重机制的交互作用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实施、评估和反馈的活动。生涯管理能使行动目标明确并能监控、调节职业活动过程,从而使活动更为有效。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生涯管理中时时进行的自我反馈和调节能促进教师反思,从而改进教学活动。特岗教师实践能力欠缺,对工作、生活充满困惑,对未来感到茫然,在外界支持不足的情况下,掌握生涯管理策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能帮助自己明确发展方向,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专业发展规划是教师对自己各个职业发展阶段的目标、实现方式、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的设想。特岗教师的生涯管理首先应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发展规划应在全面客观地估价个人专业发展状态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如提升自己哪些方面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等;应考虑如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争取获得必要的专业发展机会,包括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和各种教学交流活动;应考虑如何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以便及时掌握发展状态,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釆取措施进行修正、解决。特岗教师工作量大,继续学习的时间较少,故还有必要学会“时间管理”,即通过对时间的合理分配提高时间利用率,以便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分配各种任务并有效完成任务。
6.鼓励教师合作,充分利用校内优秀教师资源
合作的教师文化是有效利用学校优秀教师资源的前提。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应该是一个文化建设的过程。[14]有学者认为要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必须要做到从孤立、霸权和竞争向协作、民主和关怀的转变。《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其中一种就是学会共处,即与他人一道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学生如此,教师亦然。农村学校如欲形成合作的教师文化,首先需加强教师合作精神的教育,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促进对合作的认识,通过宣传教师合作文化及相关事迹营造合作文化的氛围,加强包括特岗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的合作意识。其次,应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在互相交流、协作攻关、问题解决等实践活动中采取措施予以鼓励,以培养教师的合作能力。鼓励并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建立开放民主的学校管理体制尤为重要,学校应加强民主管理,给予教师更多的自。形成合作的教师文化意味着新教师与老教师、普通教师与骨干教师、特岗教师与在编教师之间心理隔阂的打破,也意味着教师各自特长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和群体共享,其中,充分利用校内优秀教师资源、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头作用至关重要。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很多,但相对而言,以学校为基地并面向校内教学实践的校本活动效果最佳。在这样的专业发展活动中,本校的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初任教师、特岗教师进行的符合本校实际、基于个人经验、有针对性的传、帮、带,对于特岗教师教学经验积累和凝练、专业能力形成和提高的积极作用,已为国内外教育学界所公认。
作者:刘要悟 张莹 何金花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武晓伟.我国西部农村学校“特岗计划”的思考———以贵州省威宁县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6):48-53.
[2]朱启臻,田牧野.从代课教师到“新代课”教师:对于农村教师问题的回顾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2):93-99.
[3]何金花.农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状况研究———以湖南省永兴县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4]王华,魏凤.公平视角下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路径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76-179.
[5]王少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能为和应为[J].教师发展研究,2011(18):63-66.
[6]任学印.初任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10):52—54.
[7]廖朝华.我国特岗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贵州省D县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8]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92.
[9]赵燕婷.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以甘肃三县调查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10]杨和稳.新课程背景下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调查报告[J].教学研究,2009(6):79-82,86.
[11]李斌辉.女教师专业发展: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J].教育评论,2009(2):29-30.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家庭式流动;教育情况
一、农名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1.就学过程不平等
(1)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资金不足,而且不少学校以盈利为目的,而不是以教育为目的。所以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办学条件非常简陋、师资力量不高、管理水平太低、教学设备奇缺以及很多安全方面的问题。所以农民工子女虽然能够上学,但是享受的待遇并不是很好;当地主管教育部门有严重的以城市为主体的观念,不但没有落实国家的政策,不对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补贴,改善教学环境,完全不考虑流离失所的学生。
(2)与城市的子女同处于一个学校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户籍的原因,要比城市子女多缴纳更多的费用,尽管他们的经济条件很低。能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公立学校有两种:第一种就是城市中基础薄弱的学校,第二种就是城郊结合的乡镇学校。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通常都是“单独编班”或者是“插板”。因为户口不在本地,经济条件很低,经常被学校里的城市子女排挤;甚至有的时候无法参加学校或者当地举办的活动,和三好学生的评选。有的教师素质不够高,会歧视农民工子女,剥夺了和城市子女的平等教育权利。
2.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就学渠道上。农民工子女的主要就学渠道有:第一,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第二,在公立的中小学借读。第三,在家乡接受教育。很多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六十五的适龄儿童都在家乡接受教育,他们的父母几乎都不在身边。
3.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有限
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主要途径目前仍然是选择民工子弟学校,这就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非常狭窄。公办学校的容纳量是有限的。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短缺,公办学校大部分都是按照学校学区内的常住人口数目来确定班级人数,因此,大量的农民工子女的涌进,会给本地的公办学校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很多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城市里的公办学校借读,只能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相关的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虽然各地都对城市农名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实际中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治理上还没有明确的方向,所以农民工子弟学校正处于一种自发办学状态,比较混乱。
2.《义务教育法》不能够适用于人动趋势的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的规定了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治理的体制。这样,户籍就成为了享受义务教育的一个主要依据,然而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是分离的。这种地方负责的治理体制,使各地的教育行政部分在对待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处于一种无责任呢状态。
3.农民工的经济收入低
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部分,但是农民工却常常遭遇到拖欠工资的不公平待遇,收入非常的微薄。许多农民工都生活在郊区,城市学校的费用非常昂贵,这就导致了很多农名工子女上学难。
4.目前一些地区政策落实不力
很多农民工子女无法入学,入公办学校的歧视性收费仍然存在,众多民工子弟学校处于未被承认的状态。原因是受城乡分割体制影响,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不负责的思想观念仍在起作用。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认识农民到城市和发达地区就业,与本地劳动者和其他要素形成经济发展合力,给农民、企业、地区、国家都带来了利益。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不是按户籍人口数量划分,而是对地区财政总量按税种按比例分成,地区财政总量中有农民工直接间接做出的贡献,让其子女在教育上分享公共服务,是合理的。有的城市一年放在城市建设上三四十亿元,拿一些用于农民工子女教育事业是可能的。农民工流出地多是不发达地区农村,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少,这些地区财政困难,要把不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经费转到城市来,不现实,也不合理。
三、解决城市农名工子女教育的对策
1.协调疏导农民工的流动。
农民工的流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任何城市的资源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来控制流动人口,通过实施区域政策,来解决农民工的流动,这也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务的根本途径。另外,可以与欠发达的地区建立用工信息机制,减少农民工流动的成本。
2.明确政府的责任。
明确政府在农民工教育中的主导地位,首先要加强教育部分之间的沟通;其次,要明确政府各个职能的职责,并且要密切合作;最后,在教育经费中要专门设立活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的专项拨款,这些款项要用于资助农名工子弟学校,改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设施。
3.拓展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
拓展农名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给农名工子女良好的教育,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源。
(1)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倡本地教学。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其根本在于实现城市农民工和城市子女的同等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地区存在着很大差距,许多农民工把子女带到城市来,就是希望能够子女可以接受城市高质量的教学。所以国家应该把投资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和边缘地区,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多增加一些教育机会,缩小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2)充分利用公办学校的资源。城郊结合的一些学校被合并后的教育资源可以改造成民办公助学校,专门接收农名工子女。另外,在公办学校,还可以成立一个专门招收农名工子女的班级。
四、总结
农名工子女的文化素质关乎着社会的教育水平,也关乎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准。农民占据着我国人口的大部分,我们必须要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让农民工子女可以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参考文献:
[1]胡建勇.陈海燕.农民工子女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2]金磊.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解决途径探析[J].天津教育,2005,(8).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合理化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103-02
义务教育作为国民基础教育,在提升国民素质、实现教育公平公正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既是我国教育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关系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可见,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合理化配置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近年来,政府和教育界比较关注义务教育实施中教师资源的配置,在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虽然情况比较前几年有所改观,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1教师资源在数量上出现“集聚”与“短缺”并存的状况
从教师资源数量方面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出现了“集聚”与“短缺”并存的局面,主要表现为在东部发达城市或地区出现教师超编现象,而在西部地区以及广大农村出现师资不足的现象。笔者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则对贵阳市进行的义务教育执法检查报告。报告反映:贵阳市教师总量虽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但实际上是“缺编”、“超编”共存,教师资源分布和教师学科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在资源分布上,城镇热点学校缺编,薄弱学校反而超编,农村学校因规模不足既缺编又超编;在学科结构上,农村学校普遍缺少英语、计算机、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而语文、政治等学科教师富余。这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1]。
2教师资源在质量上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
近年来,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水平相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教师资源在质量方面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农村教师素质整体上相比城市地区落后。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学历不高,职称偏低,缺少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知识结构比较陈旧,有时候甚至难以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笔者所了解的对甘肃省6个县1 482所学校中的7 856名教师的学历调查报告显示,其教师队伍的学历主要以中师为主,其次是大专,甚至还存在一部分教师只有小学学历。即使在农村地区也存在优质师资分布不均的情况,学历高的教师基本上在镇中心学校教书,村级小学很少有正规的师范生。另外从教师职称看,农村学校初级职称比例相当高。相比而言,城市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资甚至出现硕士、博士教学的现象,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已经占到45%左右[2]。
3优质师资流向不合理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流向不合理,并造成了恶性循环。具体表现在:从学历和职称层次而言,教师流出的层次比较高,而流入的层次比较低;从教师的年龄上来看,中青年教师流失比较严重;从地域来看,边远地区和农村教师的流失比较严重,大部分优秀教师都从农村流向城市,从郊区流向市区。优质教师资源在义务教育范围内的流向不合理,加剧了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教师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3]。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1地方教育供给差异造成了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基本国情。这样的国情,直接导致地方教育供给的差异,进而导致教师资源出现不合理的配置。众所周知,教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我国在义务教育投入方面,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教育经费,其中地方政府负担主要部分,因此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会导致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平衡。于是,更多的教师愿意选择在经济相对比较好的区域任教,哪怕该区域已经出现饱和状态,进而造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在数量、质量和流向方面的不合理分布。
2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重点学校制度曾经在中国教育的历史舞台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如今却渐渐成为现代义务教育发展的桎梏。上世纪90年代,教育界围绕是否取消重点学校制度展开过激烈讨论,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直到现在重点学校制度仍然存在。笔者认为,重点学校制度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剧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首先,重点学校之间的师资竞争加剧了师资力量的非优化再分配,导致义务教育阶段的优秀师资非正常流动。从某一方面讲,重点学校成为优秀师资的“抽血机”[4],从而造成教育的不平衡。其次,重点学校制度逐渐成为复制社会差距的制度,这对于教师的观念而言,无疑是一种不良的导向,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更加倾向于物质方面的利益。
3“城市中心”教育价值取向加深了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存在“城市中心”的倾向,出现了对城市义务教育的政策倾斜,直接表现是资金的投入和教师资源的投入。该倾向的危害便是误导了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广大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的义务教育与城市地区义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城市中小学校有着完善的基础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有些学校连正常的教学都无法保证。
三、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合理化配置的政策建议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现状的形成多与教育政策相关,据此,笔者从政策引导层面提出以下建议,以促进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1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建立广大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缩小城乡、地区教师工资差距。农村教师待遇偏低,难留人才。农村中小学教师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工资差距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直接原因。因此,要逐步实现县(区)域内教师待遇的“两个持平”和“一个鼓励”,即县(区)域内教师待遇与公务员待遇持平,城市教师待遇与乡村教师待遇持平,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帮教,还应对农村中学本科学历教师和农村小学大专学历教师以及老、少、边、岛和贫困地区教师每月增加一定的津贴[5],对患重病的困难教师进行定向医疗救助。
2打破教师资源的地区条块分割
在城郊结合部和县、区接壤处,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打破地区条块的束缚和发挥条管的协调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相比津贴制度而言,打破教师资源地区条块分割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并对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有着明显的改善。如制定相关政策打破城市与农村,东部、中部与西部之间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包括文化氛围创建、制度的创新等。目前已经实现的资源共享模式是东、西部共建的义务教育教师对流支援项目。另外,国家鼓励大学生支教活动也能够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帮助广大农村地区或西部地区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真正有效地实施义务教育。
3建立与完善优质教师合理流动机制
对优质教师流动机制的建立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加以完善。教师聘任制是目前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该制度将会有效地缓解目前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状况。对城市中小学校的教师,应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这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义务教育的质量提升都有极大的帮助。
4加大对薄弱学校扶持的力度
要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尽量实现校际间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主要措施为:一方面要加大在教育经费和教师资源配置上的投入,要有合理的薪酬机制;另一方面,要在师资培训等方面对薄弱学校有所倾斜,如定向培养、与重点学校结对、师资交流与交换等等措施,让优质师资共享;最后,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认真做好职工定岗、定员、分流工作。在核定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教学点多、生源分散等特点,注重向农村和边远地区适当倾斜,保证农村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要求。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还要加大评优评先、职务评聘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促进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张力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张岚论高校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J]交通高教研究,2011(2)
[3]严开胜,王德清建立教师资源配置有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2(1)
【关键词】合班并校;现状;利弊;措施
甘肃省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总面积3687.23平方公里,2011年总人口23.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占86%。境内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山区农业县。日前,笔者对民乐县中小学校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一、民乐县中小学校现状
全县原有各类学校235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12所,完全小学162所、教学点56个。经过几年的努力,按照“高中阶段教育保留现有格局,初中向县城集中,小学高年级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和农村寄宿制小学倾斜”的总体思路,所有中学统一入县,将原有的中学合并为4个大规模中学,1个行政村基本保持1所小学。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撤乡镇初级中学9所,新增农村寄宿制小学9所,在县城新建容纳4000名学生的初级中学和容纳3000名学生的寄宿制小学各一所。全县初级中学由11所减少到3所,小学、教学点由218所(个)减少到169所(个),实现了初中教育在县城集中办学、小学高年级在乡镇所在地寄宿办学的目标。
二、民乐县中小学校改革之利
(一)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的当下,“合班并校”无疑提高了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经过“合班并校”的布局调整之后,一些基础设施较好,办学质量高的农村中心小学由于经费的投入加大,资源的集中,其办学条件在农村地区达到一流水平。此举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良的硬件设备,同时师资力量的集中也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在管理上也缩小了与城镇学校的差距,在此情况下,农村适龄儿童可以接受到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异促进教育公平。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师生认为合班并校使学生的学业收益增长,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以实践证明了“合班并校”的合理性。
(二)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的规模效益
调查发现,“合班并校”不仅有利于学校的集中管理,而且提高了学校的规模效益。这种布局调整的前后对比显示,农村小学各级在校的人数较大增长。学校的管理更加趋于制度化、集中化、规范化,降低了学校的管理成本,使办学条件更加规范、学校的管理更加的趋于集中化,规模化,从而有效的实现教育公平。
(三)培养了学生的个人能力
这一举措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成长有促进作用。当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不同学校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有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和竞争意识的增强。同时,合班并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与独立自主的能力。因为并校,很多离家太远的学生就必须在学校寄宿,如此一来,学生们就得料理自己的生活,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表示,自“合班并校”之后学生们的独立自理意识明显增强,能够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民乐县中小学校存在的问题
民乐县中小学校建设在取得一系列可喜的成就的同时,由于受地方财政、县域经济、自然地理等诸方面的限制,全县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在教学设备、实验仪器、信息技术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还跟不上教育迅速发展的脚步,义务教育成果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问卷、谈话、采访等方式对民乐县的学生、教师、家长进行调查发现,合班并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及相关部门深入思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通安全问题
按照“合班并校”相关的实施办法,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统一并入乡镇中心小学,而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则根据上学人数及村镇规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合并。这两者都造成了上学距离的延长,相应地交通安全问题成了学生、家长、老师的忧虑。因为农村地区路况较差,学生年龄又偏小,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此外,有的学生骑自行车上下学,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对于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在邻村小学就读的学生,许多家长不放心孩子独自去学校,都要亲自接送,在一定程度增加了父母的心理负担。
(二)寄宿生的管理问题
据了解,在饮食上,很多寄宿学生刚入校时还有新鲜感,感觉饭菜很可口。可是时间长了许多学生不愿意去食堂就餐,而靠零食和方便面度日。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长期如此,势必影响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这种情况下,家长为学生支付的生活费也会更多。在调查中老师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合班并校”后面临的一大问题。五六年级的学生正值十一二岁,身体在成长发育,心理上也更是如此,寄宿制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可是学生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很少与家人在一起感受家庭的温暖,不利于学生心智的健全发展。同时,许多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与外界鲜有接触,以致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更有甚者,学校由于经费和升学压力,举办活动较少,难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
(三)学生辍学及教育资源失衡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合班并校”引发上学路途过于遥远而出现辍的现象。导致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贫困,而“合班并校”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一些学生的家庭负担。据教育部数据证实,截至到2007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寄宿生2985万人,其中小学寄宿生共计715万人,初中寄宿生2083万人,中西部农村地区共有寄宿生2312万人。西部农村初中生的寄宿生比例已经达到53.6%。寄宿期间产生的三大开支——生活费、住宿费、乘车费加起来对处于西部地区的农村地区,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些额外开支甚至对部分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合班并校”在使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同时,也出现了教育资源的失衡。在小学教育中,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把五六年级的学生集中到中心学校,中心学校师资力量、基础设施较为优良,而这对一到四年级的学生是极其不公平的。同时,在撤点之后的初级中学,大量校区基础设施的闲置,尤其是体育资源的浪费。
(四)乡村文化的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
中国传统文化中,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中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是乡村的知识分子,学校和乡村不可分割,乡村因为学校而变的更加的完整,村民也会因为拥有自己的学校而感到更加的自豪。学校和乡村以及村民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构成了一定的文化群落。在合班并校的过程中,很多家庭搬走,而那些一到四年级学生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受到完整系统的教育也相继选择给孩子转校,孩子的父母也随之外出打工或者给孩子陪读,外出的农民越来越多,使得农村大量土地的闲置,乡村中只留下了年迈的老人和那些未入学的留守儿童们,农村的经济呈现一片的凋敝与萧索。在我们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在很多村民的心中,老师是村子中最值得尊敬的人,而孩子则是整个村庄的希望,然而伴随着合班并校的进程集中办学的要求,很多家长和学生进入了城镇,农村的人口流失现象严重。
四、对民乐县中小学校建设的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民乐县中小学校建设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一)校车安全要放在重中之重
“合班并校”必然导致很多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很不方便。农村地区交通不发达,校车变成了十分必要的交通工具。然而,最近也出现了很多校车事故,让家长和孩子们都感到担忧。校车事故多是因为司机经验欠缺,随行老师掉以轻心,严重超载等。所以,笔者提出,“合班并校”区域所用校车司机一定要是经验丰富,值得信赖的好司机。随行老师必须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随时关注每个学生,确保没有一个孩子在车内。同时,希望政府部门在校车问题上加大投入力度,尽量保证学校所用校车的质量、数量问题,杜绝超载。
(二)学生退学问题不能忽视
“合班并校”后,一部分学生因嫌路途遥远,只好选择放弃学业,于是出现退。对于这个问题,相关部门要做好家长以及学生的思想工作,宣传知识改变命运,鼓励好好学习不放弃学业,对于家远的家庭,鼓励孩子住校。
(三)寄宿管理要科学规范
有大量学生选择住校,住校生的管理问题尤为重要。要确保他们健康开心的成长,学校要保证学生能够吃到卫生,营养的饭菜,注重营养搭配。每天认真查宿,谨防有心智不成熟的孩子经不起诱惑误入歧途。其次是住校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孩子们尚且年幼,离开父母身边会导致亲情缺失,出现不合群甚至自闭等等,老师要密切关注这些孩子,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他们做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最好能第一时间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我们提倡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密切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老师也可以抓住课余时间,多组织一些游戏活动,让孩子们更加团结、快乐,帮助他们很快的融入集体,营造出一种家的气氛。
(四)因地制宜,均衡发展
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地区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适合的政策,把握合适的原则,比如就近原则,尽量考虑周全,减少学生以及家长负担,并且方便学校管理。合班并校之后,一到四年级的学生被一定程度的忽视,这样很不公平。所以,在师资力量分配上,一定要讲究公平原则。对待一到四年级的学生要和对待五六年级学生一样重视,打好基础很重要。
五、结束语
实现基础教育资源“整体优化、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目标,这既是历史赋予的重任,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教育的神圣使命。要实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我们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项目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民乐县统计局编.民乐县统计年鉴[Z].204—207.
[2]高洪源.中小学并校:政策与策略的再认识[J].探索与争鸣,2005,(2).
[3]张雳.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8):81.
下面将从普通高中教育的两个方面———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探讨导致城乡普通高中教育入学率差距的原因。为了简化分析,作如下假定:同龄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存在差别;相同学历层次和相同成绩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是一样的。本文所讨论的城乡差异只限于同一个行政区域里的城乡,比如一个省内。
1.1需求分析
教育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的学费标准下,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由于假定相同学历层次相同成绩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一样,分析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忽略社会需求上的城乡差异,而集中讨论家庭个人在对普通高中教育需求上存在的差异。影响家庭个人对普通高中教育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学费支出的高低和个人投资收益率等因素。
从总体上讲,家庭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与家庭的财富数量和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富裕家庭对教育特别是较高层次教育往往有着极其强烈的需求,而贫困家庭对教育的渴望则往往因经济上的贫困难以形成现实的需求。另外,父母的职业和所受的教育也往往会影响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科技和专业服务的父母更相信知识的价值和力量,更希望并支持子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特别是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村家庭收入水平和财富水平较低,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高中教育的支付能力较差。父母所受的教育水平也很低,所从事的工作是传统的农业生产,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往往没有更高的期望。孩子完成义务阶段的学习之后,如果自己不坚持要读下去,父母很少有鼓励他们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
普通高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相对于义务教育而言,学费较高,目前的情况是:同一地区里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按规定是一样的,在笔者所调查的N市,农村普通高中学费甚至比城市的要高一些。如果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话,统一的学费标准并不会引起城乡家庭对教育投资需求上的差异,但城乡收入水平存在差异,如果这个学费标准对城市家庭是合理的话,对农村家庭来说就有点太高了。这样就降低了他们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资需求。
人们放弃其他投资而在教育(主要是非义务教育)方面投资,归根结蒂,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或其他收益。如果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较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就会增加;如果收益率较低,人们对教育的兴趣就会下降。而教育投资个人收益率大小取决于个人承担的教育成本与一生中由于受某级教育而增加的收入的现值的比较。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相同,即投资于普通高中教育的直接成本相同。然而,教育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还包括间接成本,即机会成本,农村学生的这一成本高于城市学生。
以上这些原因都使得农村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低于城市,城乡在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上存在着严重的差距。
1.2供给分析
教育供给是指在某一时段内,教育机构提供给青少年受教育或培训的机会。教育的机会主要由政府、个人和社会团体提供,教育机会的提供量一般取决于经济承担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教师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城乡普通高中教育供给上的差异我们从附表中也可以直观地看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机构不仅存在着硬件设施上的巨大差距,在软件配置上也存在着巨大差距(见附表),主要表现就是农村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数量和学历层次、能力等方面都要低于城市的这一水平。2000年全国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有75.69万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只有10.4万人。并且,在农村普通高中里任教的教师学历水平、业务素质普遍比较低,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新颖。
社会团体和私人对教育的供给主要是建立民办学校,这样的学校一般分布在城市,并且学费高昂,难以形成对农村学生的有效供给。
1.3均衡分析
将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系中讨论,我们会发现:
说明:横轴Oq表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数量;纵轴Ot表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水平;Du、Dr分别表示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Du′、Dr′分别表示变动后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Su、Sr分别表示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供给
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达到均衡时,城乡的普通高中教育学费(直接成本)相同,农村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数量Qr低于城市Qu。在学费相同的情况下,为了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一部分农村学生将向城市转移,这就使得城市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水平提高,Du曲线外移,比如到Du′的位置,同时,Dr左移到Dr′的位置,此时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出现了差异,城市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Tu要高于农村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Tr,事实上,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价格是实行价格管制的,城乡普通高中教育依然按统一标准征收学费,如果这个学费水平低于Tu太多,城市普通高中教育供不应求的状况就会恶化,城市的生均教育经费将急剧降低,教育质量趋于下降,这是与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相违背的。因此,新的管制价格将低于Tu,但接近于Tu,这样一来,普通高中教育的直接成本升高,就会使得相当一批家庭困难的学生选择不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这就使得普通高中教育入学率的城乡差异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状况,生源不足,办学效益一落千丈,最终必然导致设在农村的普通高中教育机构纷纷关闭,或者迁往城市,最终使得普通高中教育机构越来越向城市集中。
2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距
我国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即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存在巨大差距,城市从1985年的40%提高到1999年的55.4%,而同期农村却从22.3%下降到18.6%,二者的差距由1.8倍扩大到3倍,绝对差距扩大了19个百分点。而在许多省区内部,差距更大。1999年,城乡差距超过3倍的省区达15个,超过4倍的有5个。安徽和贵州两省的差距达到3.6倍,湖北省达到3.9倍,山东和河南两省则分别达到4.4倍和4.5倍。
3城乡教育差距的不良后果及对策建议
3.1不良后果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直接原因是工农业生产率存在严重的差距,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城乡在教育的质和量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非义务教育。劳动力是生产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要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极大地推动生产的发展。在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劳动仅被视为土地的附属要素,能动性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同时,由于这种教育差距的存在,使得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在劳动力市场趋于完善的过程中,必将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这样一来,农民收入在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便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农业生产的追加投资,使农业越来越陷入一种简单再生产的低水平陷阱里,最终必然损害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
3.2对策建议
(1)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政府对农村中等教育的供给。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的中等教育,要安排资金重点支持农村一批基础较好的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农村教师的流失,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使更多的农村学生有机会步入大学的校门进行深造,从而增加农村家庭个人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收益期望,刺激他们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资需求。
(2)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教学的改革,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村学生在难以取得更高学历的情况下,能够学到扎实的技术,同样享受到教育所带来的利益,增加农村学生接受中等教育的收益率,从而刺激农村对教育的需求。
城乡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城乡教育上的差距,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后的教育的投资将有助于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变目前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农村劳动力适应产业结构转变的能力,为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调查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朱国宏.人口质量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94
摘要我国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一差距有可能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分析了导致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异的经济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现状 调查 建议与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近年来,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代为监护和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缺乏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可见,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有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案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超过5800万的群体的问题,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无疑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健康、前途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新农村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2009年7月,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2009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新农村建设服务团在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期间社会实践团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其教育、关爱和管理等情况等进行了全面调查。期间,我们走访了村间集市、家庭,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我们试图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我们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的农村留守儿童样本为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2―6年级,初中1―2年级的在校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7―15岁之间。为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减少性别差异,男女学生的性别比例是1∶1。
(二)方法。
对调查对象的选取,我们采用了到家庭随机走访、街头集市偶遇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36名农村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对选定的调查对象,我们采取了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一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直接访谈和问卷调查。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亲情缺失严重,渴望父母关爱,心理发展异常。
由于亲情缺失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缺失母爱会使孩子心理缺乏稳定感,将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异或障碍;父亲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缺失父爱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易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不良。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亲情缺失,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父母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长时间下来,无助感、失落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父母外出打工半年回家一次的比例占60%,一年回家一次的比例占40%,农村留守儿童几乎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和自己的父母见上一面,而且相处的时间也很短暂。尽管外出务工的父母会打电话给孩子,但每次打电话的内容多是问问家里的情况,有事情相互通告一下。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非常渴望父母的关爱,渴望父母能陪在自己的身边,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访谈和调查中有65%的留守儿童反映因父母不在家常常感到没有安全感、寂寞、孤独无助。
同时,这部分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一些心理障碍,如不愿意与陌生人接触、交谈,刻意回避我们的问题,时常还表现出烦躁的情绪,等等。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健康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儿童,88%的留守儿童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会选择独处或者生闷气,仅12%的儿童会选择去找老师或者朋友倾诉,亲情的严重缺失使他们慢慢变得沉默寡言,没有了笑声。他们渴望美好的未来,却又常觉孤独;他们愿意去开怀大笑,却感觉无人陪伴;他们在梦中呼喊着父母,醒来却发现仍是独自一人。
(二)隔代监护,家庭教育缺失,生活习惯欠佳。
家庭教育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开端,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整个人生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我国是一个有着优良家庭教育传统的国家,一直把家庭教育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教育已全面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放弃了家庭教育,就几乎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赢得了家庭教育,就赢得了孩子辉煌的未来。从调查情况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维持家庭生活,79%的儿童由祖父、祖母或者外祖父、外祖母代为监护和教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隔代监护”。但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还要同时照看几个孙辈,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仅满足于让他们吃饱、穿暖,缺少精神、道德上,以及日常习惯和行为的教育引导与管教约束,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也明显地发现由于缺少父母关爱与有效监管,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普遍欠佳,不少人不讲究个人卫生,身着脏衣服,甚至不洗手就拿东西吃,早上不洗漱就吃饭,晚上不洗漱就睡觉,这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三)学习成绩不佳,不当行为时有出现。
根据调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介入较少,对儿童在学校情况如何、学习情况如何、学习内容是什么、作业是否完成、学习是否认真、考试情况如何等几乎不知或很少过问。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无法及时得到指导和帮助,这使得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成绩不佳。也有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不遵守校规校纪,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缺乏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貌,有打架斗殴现象,甚至有个别出现抽烟、沉迷网络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四、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方面。
家长要转变观念,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为孩子考虑,多为孩子的前途考虑,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能就地务工,尽量不要外出打工;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亲情呵护和家庭教育。在外地务工且有条件的父母,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务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若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就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联系,定期“温馨对话”,采取书信、电话等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经常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加强沟通与交流。学校要及时掌握学生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和其家庭成员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适当进行家访,加强沟通与交流,详细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物质上的困难、学习上的疑难,做他们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
2.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留守儿童参加文体活动。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时间非常宝贵,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各类活动中释放烦恼,获取快乐和自信,努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明习惯,帮助他们走出各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学校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业心理健康老师,开展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与他们进行及时的交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干预,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三)社会及各部门方面。
1.加快本地经济发展,增加本地就业岗位。正是由于儿童父母外出打工,随之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政府应抓住可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和扶持本地经济,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增加就业机会,留住劳动力在本地工作,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让日益兴起的外出务工潮变成回乡就业潮,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和各部门的高度重视,首先,政府要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其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多承担一些监管责任与义务,让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照顾与关爱。最后,派出所、工商、文化等有关单位要协助管理,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垃圾对孩子的毒化。
3.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加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又一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普遍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学,条件也很差,各项制度也不健全。这一状况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地得到发挥。所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
五、结语
“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健康快乐,共同成长。土木建筑学院2009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新农村建设服务团在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是我们将继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心理健康等问题献计献策。同时,我们真心地希望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氛围,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了祖国的未来,为这一特殊群体建造一座共同关爱、共同呵护的桥梁,让留守儿童的头顶早日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让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籍及行为问题.心理学,2005.4.
[2]王玉琼,马新丽.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J].中国统计,2005.1.
[3]宋文娟.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与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4.
[4]孙鸿雁,徐文新.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4.12.
[5]牛场乡留守儿童调研报告[DB/OL].,2008.9.
关键词:农村经纪人;风险类型;防范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027-04
农产品的流通问题是当前农民增收的关键,要解决流通问题关键是解决农产品和市场的有效衔接问题。农村经纪人的出现充当了连接市场与农户的纽带,及时地解决了农产品流通的难题。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繁荣了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村商品流通;而且化解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的市场风险,是农户增收的关键环节。但如何有效的应对农村经纪人经营活动的各种潜在风险,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化解风险的巨大危害,保护农村经纪人付出的经营性努力,维护天然弱质的农村经济,是值得我们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
1相关概念界定
关于农村经纪人概念的界定,学术界的理解大同小异。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制定的《经纪人管理办法》中规定,农村经纪人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居间、行纪或者等经纪业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本文中的农村经纪人仅针对其中的自然人而论。
关于风险,美国学者海恩斯(Haynes)于1895年最早提出其概念:“风险一词在经济学中和其他学术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简言之,就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据此,本文中的风险是指为农村经纪人在从事经纪活动过程中发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关于视阈,是指视野或者眼界;本文的农村经济人研究,就是在风险相关理论架构下,对农村经纪人面临的风险的类型、成因以及防范策略进行全面分析、探究。
2农村经纪人经纪风险类型
经纪风险是指农村经纪人在从事业务经营过程中必须承担的各种隐性和显性风险。发现、识别风险是风险防范的基础,也是重要步骤;只有通过对农村经纪人的经纪活动过程中潜在和易见风险的判断、分析、归类整理,才能更好的拟定方案加以控制。具体来说,经纪风险包括以下几类:
2.1素质风险
素质风险是指由于自身的素质不足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农村经纪人来自农村,一般是由农民转化而来的,其文化水平总体不高。目前,在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级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也就是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接近九成。文化水平不高也使得农村经纪人缺乏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各类竞争素质,经营活动大多只局限于本乡本地区,缺乏储运物流等专业知识,盲目经营居多;不具备做大做强的品牌意识,更不懂得品牌溢价的含义;这些都会给农村经纪人带来意料不到的经济损失。农村经纪人自身素质的缺乏,不仅一定程度的制约了正常经纪业务的顺利开展;也影响其对各种潜在风险的识别。从风险的源头看,素质风险是最大的风险,不利于农村经纪人队伍的持续发展壮大。
2.2操作流程风险
大部分规范的操作流程都是最佳实践的总结,是经纪业绩持续改善之本,按流程做事能有效的规避风险。农村经纪人的经营活动也必须遵循市场营销的一般流程;即市场调研,目标客户选择,营销实施和回款。内容主要包括:农产品销售网络构建、经销模式组合;预测农产品的数量、种类以及需求结构、供应者;目标客户基本情况的调查:经营地址、为人方式、经济实力、联系方式等;与客户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维系良好感情关系;最终进行销售谈判,签订供销合同并合作实施;及时收回货款,避免赊欠。以上流程内容非常庞杂,极易操作失当,也会带来诸多风险;比如,投资偏差,物品积压,资金回收困难等。由于农村经纪人从农村相对封闭的小农经济中孕育壮大,缺乏市场经济洗礼;因而多数缺乏的市场意识,不懂市场信息的筛选,缺乏组织协作,再加上本身素质的局限,都易导致在经营操作流程环节上的执行偏差及执行折扣,带来巨额经济损失的风险。
2.3信誉风险
目前,农村经纪人已经大量涌现,而政府政策的滞后性导致农村经纪人监管措施的缺位,政策的暂时真空加剧了农村经纪人经营活动的失控状态。与失控的经营活动相伴随的是信誉的损失风险,以下三个方面会带来信誉风险:
2.3.1合同失范
在农村经纪人和客户关系上,农村经纪人自身不注重信誉建设,缺乏法律知识,在经纪活动中,不签订供销合同,仅靠“君子协定”;或者虽有合同但用词和条款极不规范,为日后的权益争议埋下“定时炸弹”。失范的合同行为不仅不利于自身利益的保护,也给客户造成了不合法经营、不守信誉的印象,长此以往必然自断客户,走入经营的死胡同。
2.3.2强势垄断
农户和农村经纪人经济地位的不对等,客观上造成了农户的弱势地位,农村经纪人的强势地位。有的农村经纪人为了眼前利益,趁机传播虚假信息、垄断市场、压级压价,坑农、损农、害农渐渐演变成为常态,势必降低农户对农村经纪人的信任度和合作程度,阻碍农村经纪业务的良性发展和循环。
2.3.3资金断链
农村经纪人经营资金的缺乏会客观上造成其信誉流失的加剧。农村经纪人来自农民,自有资金先天不足,银行的“嫌贫爱富”造成其借贷无门;或者虽有借贷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如果再有经营不善、盘子过大、资金周转不灵等推波助澜,会迫使农村经纪人拖欠钱款、开白条、说空话,甚至恶意拖欠行为的产生,这不仅打击了农户从事农产品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最终损害的是农村经纪人的形象和信誉。
2.4信息风险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快速、准确、可靠地掌握市场供求及变化趋势,发掘信息的时间价值是农村经纪人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农村经纪人所经营的农产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蔬菜水果等易腐烂变质的初级产品。而目前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农村经纪人无法及时的获取市场信息;产供销行情不明,极易造成产品品种落后、供销脱节、经营效益低下等问题。因而信息缺失就意味着经济损失风险。市场信息是农村经纪人不可或缺的生存条件,对经纪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只有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才能经得起市场风险考验。提高信息效益是对抗信息风险的必由路径。
2.5自然灾害风险
自然灾害具有不可抗性。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脆弱性,决定了农产品在产供销环节上各自分担相应的风险,农户承担生产过程中的自然灾害风险,而农村经纪人承担销售过程中的自然灾害风险。自然风险主要来自于收售和储运过程中,遭遇各种等级的暴雨、大雪、洪水、地震、台风等。以重庆奉节脐橙为例,2007年虽然喜获大丰收,但受雪灾冰冻天气的影响,不仅大量的脐橙冻坏在田间枝头,而且农村经纪人收购到手的脐橙,也因为冰雪封路,要么大量积压、变质腐烂;要么被堵路上,冰冻丢弃;要么虽然到达市场,却因顾客大雪阻隔,购买不便,无人问津,最后只能亏本甩卖。雪灾不仅严重的打击了奉节脐橙的品牌经济,而且伤害殃及了脐橙经纪人,可能会从此一蹶不振;因此,遭受自然灾害后,如何化解风险,保护广大农户及农村经纪人的利益,保护脆弱的农村经济不受自然风险毁灭性打击,建立对抗自然灾害风险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农村经纪人风险形成因素分析
分析风险的成因,有助于进一步明确风险源,进而有的放矢地解决农村经纪人经纪中的深层次矛盾。传统的多因素理论将风险的发生看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农村经纪人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一果多因性,不同类型的风险来源于多种因素的合力。我们可以用之来分析农村经纪人风险形成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三类: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自然因素。这三类因素中,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能够有效的加以控制和解决,因而是农村经纪人风险主要成因,是以下分类阐释的重点。而自然因素是指影响农村经纪人经营活动的气候、地质、地形等条件,控制改变空间有限,不需多加阐释。
3.1个人因素分析
个人因素是指由于农村经纪人经纪活动受自我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形成的风险原因。
单从农村经纪人自身的角度来看,农村经纪人风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农村的贫困。这种状况造成了广大农民没有条件和机会接受基础教育,农村经纪人大多来自农村,由农民转变而来,二者地位和处境相似。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978年是2.5亿,到2007年依然有2 148万人,虽然我国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成功的解决了2亿多人的农村人口温饱问题,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3%。但是贫困人口基数大,脱贫时间长导致农民无暇顾及教育问题,即使是倾全家之力来投资教育,目的也只是为了摆脱农村和农民的身份,即非农业化;这少部分有文化水平的人也不可能转变为农村经纪人。因此,贫困使农村经纪人自身素质发育从幼苗开始就缺乏必要的养分,这也是农村经纪人风险来源的经济根源。
3. 2组织因素分析
组织因素主要是指由于国家政策及制度失当等带来的风险因素。组织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国家农村教育投入持续不足和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发育的迟滞。
3.2.1农村教育投入持续不足的积弱历史
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长期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村经纪人各方面能力素质的积弱状况。1986年我国的《义务教育法》确定了“分级办学”的原则,逐步形成了“县学县办、乡学乡办、村学村办”的教育投资体制。这一体制的恶果就是,穷农村办穷教育,越办越穷,不办更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部投入中,乡镇一级高达78%,县财政负担只约为9%,省地负担11%,中央财政负担了2%。国家教育督导组在2006年了《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全国尚有113县(区)的小学,142县(区)的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零。国家农村教育的低投入和农村无力投入的现实,带来的是农村教育社会效益的低产出,累积效应使农民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农村经纪人也不得不面临“知识贫困”和“物质贫困”的双重困境。农村基础教育积弱的蝴蝶效应,波及农村经纪人,使其要面对各种经纪风险的考量。
3.2.2农村市场经济发育的迟滞现实
社会体制转型期市场经济的二元化特征,是农村经纪人无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深层体制原因。经纪人这一新兴行业原本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要求,农村经纪人也不例外,我国农业相对于工业的落后状态,是长期生产力低下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的,因而在农业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土壤上,生长不出市场经济的树苗――农村经纪人。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开放、流通、自由、诚信等意识形态,而农村的自然经济形态客观上却造就的是封闭、保守、自足的农业耕种者,在这样的人群中间自然磨练不出具有完全市场头脑的农村经纪人,所以,农村经纪人不懂市场操作流程,不注重信誉构建,不关注市场信息变化。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迟滞可以说是农村经纪人面对市场风险的“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具有动一张而牵动全局的效应;所以,农村经纪人管理策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必然是,注重农村市场经济体系和我国市场经济总体架构的全面衔接、兼容和同步发展。
险防范的路径
分析找寻风险防范的路径,使农村经纪人的经纪活动以较小的成本或代价获得安全保障,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风险的有效防范的路径是各种手段综合运用的体现,和风险类型无法一一对应,下面分别阐释:
4.1加大国家资金帮扶力度
农村经纪人发展的长远大计,离不开国家资金支持。主要包含两方面,第一,着眼未来,继续加大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以使教育水平能有质上的飞跃。加强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保证义务教育的各项经费真正用到实处。这是农村经纪人培育接班人长效保障;第二,关注眼前,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经纪人发展的财政支撑,比如,兴办培训班,兴建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兴建农村信息化网络等。
4.2加强农村经纪人风险意识
农村经纪人风险意识强化是风险控制的基础环节,只有绷紧风险这根弦才能为发现风险提供可能,风险意识的树立是防范风险的必然要求。农村经纪人中存在着重经营、轻风险的思想,抑或不知风险为何物,麻痹大意、估计不足,这些观念必须去除,否则遗害无穷;只有清醒的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才能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时时注意、处处小心、事事留意。防患于未然的成本远远小于已然的风险本身。
4.3加强农村经纪人培训工作
风险防范和化解的主体是农村经纪人,因而风险的化解归根结底取决于农村经纪人素质的提高。素质提高的便捷途经是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4.3.1基本文化素质的培训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基本文化素质是农村经纪人一切经营活动正确开展的前提,现实的农村经纪人的文化水平,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日新月异的知识的认知理解能力,基本文化素质培训就是要开发农村经纪人的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等基本学习能力,使之能够自力更生、自主学习,形成智力资本,有效对抗风险。
4.3.2从业专业技能培训
专业技能是农村经纪人从事某一经营领域的保障知识,专业技能的完善是操作流程风险和素质风险化解的一部分。针对农村经纪人各自的经营领域可以展开分类、分批、分层次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市场及网络营销知识,信息获取、传递及利用知识,果蔬保鲜储运等物流知识,合同法等经济法律知识等。恰当的从业技能培训能够有效地唤起农村经纪人在经营过程中觉察潜在危机的能力,甚至把风险消除在萌芽中,节约风险机会成本,经济效益可观。
4.4加强组织化程度,开展专业化协作,建立专业协会
这实际上是一种集和风险单位来减少风险事故的方法,通过农村经纪人之间的联营、合作、组织化等手段能将风险单位集中于组织内部,提高损失预测的准确性,在内部分散风险,协会成员之间的互助能节省风险预测及控制的成本。组织的存在,能够为成员提供各种保障及支持,比如,担保、信息共享、规范竞争合作、资金融通等。
4.5加强农业政策性保险福利惠及
所谓农业政策性保险,是指在国家政策的直接扶持下,对种植业、养殖业在生产、哺育、成长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的一种制度安排。而其福利惠及就是农村政策性保险不仅要发挥保护农业的作用,也应该延伸至相关重要的产业利益链,即农村经纪人。这是因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发展具有天然的弱质性,承担的风险远远大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因此,农业保险应由国家作为保险主体提供符合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准公共产品。农村经纪人作为连接市场和农户的纽带,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其发展壮大同农业发展好坏休戚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此,农业政策性保险理应覆盖到农村经纪人,以应对自然及市场带来的双重风险,从利益链上保护农业增产增收。
4.6加强农村市场环境的建设
农村市场环境是指农业推进市场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两方面的构建。农村市场环境建设是农村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有力的带动农村经纪人经营行为的真正市场化,全面和规范的市场经济行为接轨。
4.6.1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包括各种批发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专业市场、农资市场在内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商品市场体系。规范的交易市场平台,能够规范农产品交易双方的交易行为,大大减少交易过程成本和交易风险。在遭遇自然风险时也能及时的就地销售,减少风险。
4.6.2保障体系建设
主要包括:第一,法制法规建设。如农村经纪人职业资格认定制度、执法检查监督制度等,并且要加强制度之间的衔接,提高制度的相容性和科学性;第二,信誉评估制度。诚信和谐的市场环境离不开信誉机制的建设,也是规避信誉风险的必然途径,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经纪人个人信誉信息批露制度、信誉调查和资信评估制度,构建良好的农村市场信誉环境,促使农村经纪人看重信誉品牌建设,提高不讲信誉的机会成本和舆论成本;第三,加大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对农村经纪人的扶持力度,解决农村经纪人资金不足带来的发展瓶颈和连带风险。现有农村小额信贷数额较小,对农村经纪人的帮扶力度有限。因此,在加强农村经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适当的提高信贷额度,建立健全小额信贷国家担保机制,成立小额信贷风险联合体或者农村经纪人专业协会信贷共同担保机制,有助于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同时解决了农村经纪人的燃眉之急,实现了农村闲置资本的良性循环和合理增值。
4.7加快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应对信息风险的有效途径。现代社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为平台建设提供了完备的信息条件,要充分利用各种专业网站信息,突破信息不灵的制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经纪人自身也要提高信息捕捉能力,密切注视市场信息变化,重视信息反馈,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和农产品价格走势,调整营销策略,改变销售目的地;同时,以市场信息为导向,指导农户及时的更新种植品种,确保产销的链接顺畅。
4.8建立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及时通报制度
现代气象科学的发展已经大大地提高了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我国各级政府也要加快建立完善的国家灾害预警机制,未雨绸缪远远好于临渴掘井;同时,我们仍然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的灾害信息网络,鼓励农村经纪人协会建立预警信息及时通报制度,防止有灾害信息却无法有效及时得以告知和利用情况的发生,可以通过网络、广播、移动电话等多种途径及时的提醒农村经纪人注意灾害将要来临的信息,以便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5结语
总之,农村经纪人风险防范过程具有未来不确定性、长期性、复杂性,是一个需要及时发现、识别错误,并且加以纠正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而农村经纪人要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时时留意风险,培养风险防范习惯,使之成为日常经营活动的常态。
参考文献:
[1]4.2亿农民文化程度初中以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11-16.
[2]奉节脐橙遭遇雪灾,尚有5万吨未卖出[N/OL].(2008-2-27)[2008-6-23].cq.省略/food/2008-02/27/con
tent_12554832.htm
[3]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贫困人口减少2.28亿[N/OL].(2007-5-26)[2008-6-23].news.省略/photo/2007-05/26/
content_6161798.htm
[4]林金芳.农村教育投入差距在哪里[J].价格与市场,2007,(2).
[5]卓志.风险管理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关键词】体育教学 农村小村 新课标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为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是,农村小学体育课的质量却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只有抓好农村小学体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学校体育的整体水平。本文通过对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深入调查分析,旨在探寻其发展对策,以求我国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对体育教学不重视
在广大农村小学,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与其他课程不大一致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小学体育教育仍是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一环。而且,许多家长对体育的认识也存在误区。大多数家长只看重孩子的文化课成绩, 在他们看来文化水平的高低便决定了孩子的未来。他们认为体育课就是体力劳动, 农村小学的孩子每天都是走路上学, 回家了还要帮忙干家务,这些就足够锻炼了,并不需要对孩子们进行专业的体育教育。受这些错误认识的制约,小学体育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孩子的体育兴趣得不到正确的培养,长期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失去上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小学体育教学与体力劳动的区别,如何处理学校升学率与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矛盾,便成了影响农村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2、体育器材设施的匮乏
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使体育场地器材严重缺乏,能已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要。农村小学多数学校没有规范的运动场地,跑道不规范,基本都是泥土地或者煤渣跑道,周围长满杂草,下雨之后根本不能上课,学校有水泥乒乓球桌,但球网都是学生用砖头和石头自己排成的,桌前大多是坑坑洼洼的,影响运动, 还容易在运动时受伤, 其它活动场地也很有限。没有体育场地器材,上体育课只能让学生在户外拍拍球,踢踢毽子,捉迷藏等。面对这种情况即使有水平的体育老师,也只能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因为体育毕竟是通过运动来体现的,光有满腹的理念,而不去进行身体练习,就无法增强学生体质,更不可能去培养合格的人才。
3、体育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教育部制定小学体育教师配备的基本标准为: 小学 1-2 年级每 5 ~ 6个班配备1 名体育教师, 3 -6 年级每6 - 7 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 , 农村200 名学生以上的小学至少配备1 名专职体育教师。但当前农村小学体育师资力量薄弱, 专职体育教师很少, 大部分都是由教其他课程的教师兼上体育课。另一方面,即使配备了专职体育教师,他们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的人数不多,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皆低。这些教师基本都是大专毕业或中师毕业以后通过继续教育达到大专学历,并且职后教育和培训机会很少,他们对体育教学的新教学、新手段和新方法不了解, 对体育新课标的精神和内容也不明白。因此,很难胜任体育教学工作,而且社会、学校和家长对 体育课不作过多要求, 从而使得众多体育教师就把体育课当成休息时间,没有教学目标和内容,完全进行“放羊式”教学。
二、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对策分析
1、学校要正确对待体育教学,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体育目标实现的主要渠道,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小学领导要正确对待体育教学,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逐步重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能根据体育新课标的要求,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加大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以保证农村小学体育课所需要的基本场地和器材。这是体育课堂教学和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认真实施新课标, 抓好体育课开课率。农村小学应努力创造条件,严格执行新课标中规定的小学 1 -2 年级每周 4 课时,3 -6年级每周3 课时,开足上好体育课。并且 适当增加体育理论和健康教育的教学时数, 满足学生对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需求, 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同时,了解和掌握更多更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健康卫生知识。
2、重视农村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施者,教师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面对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应主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按规定的师生比例配备足够的专职体育教师; 二是要不断强化对现有小学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 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村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会, 积极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联系, 安排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外出接受业务培训,以求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从事体育教学能力;三是要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 加强对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监督和考核,从而使体育教师有能力、有热情地进行小学体育教学。
3、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必须精选教学内容, 使之既具有很好的健身、教育和娱乐价值。教学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也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受年龄知识、经验或怕苦怕累等因素的制约,对各种运动技能的认识是有限的, 而且所谓的兴趣也十分的宽泛,体育教学不可能做到满足所有人的兴趣。如果单纯照顾学生的运动兴趣,其结果可能就是放任不管,自由散漫,从而失去体育教学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因此, 对那些趣味性比较差但锻炼身体的价值高的运动技能,应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加工,使其适当降低动作技能的难度与要求,使之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 选择时必须做到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相适应,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基本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并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意识和形成。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灵活运用各种体育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体育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全面了解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更新教学理念,加强体育教学方法的更新。
4、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制作体育器材
农村小学体育运动器材紧缺的现状在短期内难已明显好转。体育课中教师不能只靠学校里有限的器材进行教学,这样会使体育课变得单调、枯燥和乏味。面以这一情况,应发挥我们体育教师的聪明才智支创造性地使用和制作体育器材。体育教师要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资源,大力运用和发展民族特色体育,没有相关的运动器材,可以自己想办法制作简单的器材,力求达到既经济实惠,又能促进锻炼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武术、集体舞、跳皮筋、踢毽子等简单易行的项目引进课堂,以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增加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一个具有高素质的建设者,必须具有健强的体魄。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是我国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大力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可以使农村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缩小与城镇学生的差距;同时,农村的中小学生,大多具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对这些学生进行业余体育训练,还能为国家输送大批体育后备人才。因此,
推进农村小学体育的发展和改革是势在必行,并对整个国家教育和体育强大都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汪小玲.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J].安徽体育科技,2006(5):18-20 .
[4]于向.浙江省农村普通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7(4):39-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