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7 11:26:24
导语:在小学五年级语文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启蒙的基础时期,此时的学习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其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关系到其他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师要革新阅读教学手段,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传授他们高效的阅读方法,让小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提升综合能力,获得情感的熏陶。
一、当前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模式落后
现阶段,在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旧存在,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严重影响语文阅读教学成效。此外,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没有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年龄较大的教师认为自己经验丰富,却没有对课本进行认真研究和阅读,没有深层次的挖掘课文中包含的情感;二是教师没有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阅读课中,部分教师未能够做到同等的对待每一名学生,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关注的比较多,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关注的比较少,造成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较低。
2.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目前,在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候,不去积极主动的请教同学和教师,不喜欢与同学和教师沟通交流,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低,不利于培养阅读能力;此外,学生缺少个性化阅读,只是被动的听教师的引导,自身缺乏对文章的鉴赏,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在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可以将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入阅读教学中,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为学生阅读综合素养的形成奠定较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在阅读课文《草船借箭》时,教师应课前为学生准备好教学课件,搜索相关的视频、图片和音乐,选取电视剧《三国演义》或者电影《三国》的相关片段,使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为直观具体化,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然后教师为学生设置问题“诸葛亮是怎么得到箭的呢?”,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完之后回答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阅读中,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应耐心的给予评价,以此培养阅读自信心。
2.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养成个性化阅读习惯
在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积极引导学生养成个性化的阅读习惯。部分学生的阅读效率较高,能够明确文章主题,注意文章细节,熟悉和了解人物形象,在脑海中能够想象出文本的情节。但是还有一些学生的阅读效率较低,存在较大的阅读障碍,对文章中的人物、情节和细节比较模糊,对于此类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参与阅读,使学生能够产生独特的感受,从而发表创造性较强、合乎逻辑的个人见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例如在《钓鱼的启示》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探讨鲈鱼该不该放生,最终探讨得出通过回忆“我”11岁时跟着父亲去钓鲈鱼的事,说明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是人面对种种诱惑时应该把握的道德准则,最终引导学生更好的实践道德,塑造品格。
3.开展网络创新阅读,丰富情感体验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将互联网运用到学生的阅读环节中,能丰富学生的阅读知识,拓展阅读收集信息的途径,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的发展。基于网络灵活性较强的特点,老师可以巧将网络运用到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主的在网络中获取大量的阅读信息,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学习《落花生》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花生生长及收获花生相关的资料,尤其是收获花生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花生的品质进行分析与感受,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将花生生长到成熟的过程进行绘画,让学生尝试分析事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尽最大可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进行阅读、交流与分析,确保学生间阅读信息的共享性,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鉴于此,网络阅读教学方式,能有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予学生独立学习与钻研的空间,能实现阅读教学质的飞跃。
4.重视课外阅读,进一步拓展积累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处于高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其自身的阅读、认知、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能力,但对于课外自主阅读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性。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要巧用一切教学资源组织课外阅读活动,例如第一單元是以读书为主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儿童读本,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些人物,有什么样的阅读心得。再比如在学习第二单元思乡主题时,可以推荐阅读《黄鹤楼》《天净沙·秋思》等诗篇,在积累和背诵中进行深化感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三、结语
关键词:高阶思维;数字化学习;五年级写作
在小学五年级语文作文的实际教学中,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构建,具体表现为借由网络系统的技术支持,使五年级的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由此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四种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高阶思维。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数字化时代对传统教育体系的冲击、国家战略中对创新能力的追求、学习科学相关研究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该课题研究与发展相互关联的大背景。
目前,国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提出从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转向思维能力学习,从碎片化的信息获取到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与应用,从强迫式的应试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建构。
二、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为何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
培养
什么是高阶思维?
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的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在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知识时展的关键能力。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蕴涵系列新型的教学设计假设。
那小学生写作中高阶思维的表现又有哪几个方面呢?一是深刻性。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写作过程中观点的提出应做到具体而全面,避免片面。对于《父母的爱》这类作文,应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观点阐述。二是灵活性。具体表现在选择材料的方式上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观察分析。三是独创性。这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难的。在这点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从叙述事物的方式、看问题的角度以及选材立意上做到创新。四是敏捷性。学生发挥自主性,迅速将观察所得的材料分析加工,变成写作的素材。
三、如何利用数学化课堂来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现代教学论中强调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机制与教学规律的改变对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有重大影响。而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可以带来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等数字化学习的丰富资源和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构建数据库、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等数字化学习方式于的创新与发展。而在小学五年级的作学教学中,最突出的表现在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理念上的改变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合理
教学资源是影响学生最终学习成果的客观条件之一,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提升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学校在教学资源中融入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技术和手段的情况下,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出更为优化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二)教学媒体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多尝试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写作的基础知识已经具备,他们的对写作知识的需求已不满足于教师仅仅对着课本讲解写作要点。所以,教学媒体对教学内容的记录、存储、再现回放功能丰富了作文课堂,学生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写作需求从事学习活动,扩大教学信息的传播范围和灵活度。
如,关于《我的春节》这类作文题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取春节晚会这个命题,在课堂上播放春节晚会的部分节目,学生可以写出对于看完某个节目后的感想。
(三)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全面开展
自从新课程改革与实施以来,小学课堂中互助与合作的形式已被广泛运用,教学组织形式也从传统的单一集体教学发展成为集体教学、个别教学、综合教学三者结合的方式。集体教学增加学生的竞争性,满足大部分学生对写作基础知识的渴求;个别教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创新力和思维能力的锻炼更有益处;综合教学则运用多种教学技术和手段丰富课堂形式与内容。
(四)打破学习时空观念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构建另一个优势就是教学信息的共享,改变学习的时空观念,所以要求学习者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体做法上,学校与教师利用互联网手段,建立写作信息数据库,每月教师会开展一次专题作文展,如,《我读名著有感》《童年趣事》《对我影响最大的古人》等,学生在课外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自发地利用该数据库查找信息,完成专题作文,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以此开发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高阶思维在国家战略与学习研究中受到高度重视,未来这种利用数字化教学模式开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做法是教育的必然趋势。为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不停留在传授学生现成结论和答案的思维中,而是以数字化教学为手段,以达到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勤于动手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调查报告 写作教学 目标体系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后,将调查所得到的材料和结果,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报告。[1]目前,对于调查报告写作教学的研究较少,需要通过学习借鉴和实践研究予以明确。
一、现状:教学实际与课程标准脱节
调查报告属应用类文本,在语文教学历史上有着比较高的关注度。夏丏尊、叶圣陶合著的语文学习经典之作《国文百八课》中,将报告书作为重要内容专门编写了一课,选两篇调查报告作为例文,还指出:“报告书的阅读和写作已和现代生活分离不开,所以应当加以详切的注意。”[2]在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或大纲)中也能发现它的踪迹。1941年的《小学国语科课程标准》“第五学年”有“书信、报告等实用文的分析写作”[3]这一要求;1963年、1988年及以后的教学大纲中有“小学五年级:写简单的计划、报告等应用文”的要求。由此可见,小学生能写报告是语文课程设计者的共识。
但调查报告在现实教学中的处境却是尴尬的。笔者在日常调研中,对区域内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访问,语文课中进行调查报告写作教学的几乎为“0”,对130名左右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是:调查报告的写作是“写得最少”和“最怕写的”。调查报告在实际教学中形同虚设。
二、追因:写作教学目标的缺失
调查报告为何在实际写作教学中被搁置、被放逐?为何普遍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合格线”?这无外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原因。外部原因如写作测评标准“文学化”的导向,“应用文只是个格式问题,没啥可教的”的观念影响。内部的原因更为关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类不清。教师对文体本身感到陌生,不清楚调查报告究竟有哪些样式,该如何分类;二是指向不明。教师对调查报告这个写作样式归属的教学板块感到疑惑,教材中它出现在“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三个部分,那写作教学究竟要教什么?写作之前的调查活动要不要纳入教学范畴?
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以调查报告写作教学目标的建构作为基础。
三、借鉴:国外小学调查报告写作教学参考
日本、美国、前苏联、德国、印度等国在语文教材中都编排了调查报告的写作内容,其编排的形式和呈现的内容各具特色,日本和美国教材尤其突出。
1.日本:目标清晰、策略具体。
日本课程中,与“调查报告”高度相关的研究是以教育学者和实践者野村芳兵卫为代表的“生活调查作文”。这项历时八十年的研究,有“定位准、分类清”和“方法和程序明确”两大特色(见表1)。其中,社会调查部分还紧扣语文的学科特点,把“语言课题”作为必选内容。[4]
表1:日本小学生活调查作文教材内容分类及举例
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调查报告”的内容也覆盖了自然与社会两大领域,但是内容的序列性不强,对难度的把握不准,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中出现的调查报告例文《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难度过高,不好操作。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三年级下册有调查学校绿化情况,六年级上册有访问家乡名人这些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被当成状物文或写人文的写作内容了。
2.美国:学生主体、综合开放。
美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调查内容充满趣味,他们强调将学生置于生活大背景中,启发多元化思维,增强学生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美国亚利桑那州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调查”专题[5]
认知测试 通常一个月你收到或挣多少钱?你是怎样花的?制作一个如下图所示的饼图。
知识拓展 (略。主要讲许多邮购销售的产品作了虚假广告。)
深层阅读 读《花和雀斑膏》(小说),把作者的经历和感受与你自己的体会进行联想。
阅读反馈 (略。要求学生回答从概括内容、推想观点与评价文本三个维度提出的问题)
选择练笔 为杂志写一则邮购雀斑膏的广告;看自己制作的消费饼图,写下自己新预算的概要。
日本和美国“调查报告”教材的呈现方式,都力求用案例作为调查报告的内容目标;用身边事反映社会现象的方式设计思维发展目标;用结构化的问题明示写作的过程目标。这些均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经验。
四、建构:小学调查报告写作目标体系设计
建构小学调查报告写作教学目标,缘于一线教学的需求。以下是我们通过学习课程标准和相关文献,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整理出的各学段调查报告类型、部分写作内容和写作教学总目标,以期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见表2)。
表2:小学调查报告写作教学参考标准·总目标
上表是教师在教学调查报告之前,选择“教什么内容”、“教到什么程度”的一种参照,至于“怎么教”的实践问题,我们还进行了操作化的建构,即借鉴SOLO分类理论①,开发写作层级表体系(包括相关的写作知识、层级表、案例和学生写作升级策略)。课前,教师基于学情,预先制定A、B、C三个层级的评价表,选取与之相对应的多个案例。课上,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知识;再学习案例,通过比较和综合,共同讨论确定A、B、C层级的评价标准,给案例定级;而后模仿、内化,练写片段。下一节课依据升级策略进行修改升级。教学中,我们不求“面面俱到”,坚持“一课一得”,下面以小学五年级的社会调查类型的报告写作为例,介绍其总目标下“格式与规范”专项的层级表(见表3)和配套的案例。
表3:小学生调查报告“格式与规范”专项目标层级表
小学生语言调查报告(等级案例)
为了解小学生的写作情况,我于2013年4月8日采用了网上问卷的形式,对常州市虹景小学五年级某班48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1.20.9%的同学非常喜欢写作文,60.5%的同学比较喜欢,16.3%的同学不太喜欢,2.3%的同学不喜欢。
2.有51.2%的同学能及时记录下生活中的见闻与感想,58.1%的同学能经常积累好词好句,65.1%的同学写作前会先构思、列提纲,55.8%的同学写作后会主动修改。
3.小学常用文体中同学写得最多的:新闻稿占1.6%,倡议书占1.6%,看图写话占3.1%,书信占3.1%,写人记事文占27.1%,儿童诗占0.8%,童话占2.3%,剧本占3.9%,解说词占3.1%,写景状物文占16.2%,演讲稿是0,日记占29.5%,读(观)后感占7.8%,调查报告是0。
4.同学认为写得最少,甚至没有写过的:新闻稿占21.7%,倡议书占8.5%,看图写话占4.7%,书信占4.7%,写人记事文是0,儿童诗占12.4%,童话占7.0%,剧本占14.0%,解说词占3.1%,写景状物文占0.8%,演讲稿占7.0%,日记是0,读(观)后感占0.8%,调查报告占15.5%。
分析及升级策略:这篇报告按照调查问卷的先后顺序罗列了所有的统计数据,但缺少结论,对照层级表,此案例为C级。可以通过两条策略进行升级: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合并,对数据集中反映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形成结论。
(调查概述略)
1.喜欢写作文的同学人数达到了调查总人数的81.4%。
2.通过问卷,可以知道有一半以上同学的良好习作习惯正在养成。其中,养成“写作前先构思、列提纲”和“能经常积累好词好句”这两项习惯的人数最多。
3.日记是同学们写得最多的一种文体,占29.5%;其次是写人记事文,占27.1%;写景状物文写得也比较多,占16.2%。这三种文体老师经常布置,所以写得比较多。
4.同学们写得比较少的文体依次是:新闻稿、调查报告和剧本,分别占21.7%、15.5%、14.0%。
通过调查,我知道因为老师经常布置写日记、写人记事文和写景状物文,所以这三种文体同学写得比较多。
再分析:经过修改,这篇报告在运用数据时有了“加工”的意识,突显了调查反映的问题,但结论部分过于草率,此案例为B级。
(调查概述略)
1.同学的写作兴趣较浓。调查中,81.4%的同学表示喜欢写作,可见,大部分同学还是愿意写作的。
2.能形成部分写作习惯。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我发现所列四项写作习惯,每一项都有过半的同学养成。其中,“写作前先构思、列提纲”的习惯养成人数最多,因为平时训练得比较多。
3.记叙类文章写得多,而议论、应用类文章写得比较少。通过调查,我发现近三成的同学认为日记、写人记事类文章是写得比较多的。而写得最少的文体调查中,选择新闻稿的最多,占21.7%。
基于以上调查,我认为我们平时的写作,有些“偏食”了,偏向于写人记事类,可能因为考试检测中,这类文体比较多,所以老师反复训练、教学。而对于议论类、应用类的文体我们写得太少,甚至还没有。我建议老师让我们写一些议论类和应用类的文章,让我们多接触一些不一样的文体,锻炼不同的写作能力。
再分析:这篇报告在分析问题时采用了总起的结构,使数据反映的情况更为清晰。结论部分有原因分析和建议,逻辑严密,为A级案例。
调查报告写作教学目标的建构,始终追求三性:①序列性:即总目标与专项目标之间,不同的专项目标之间,体现相互照应式的序列。②生活性:即内容设计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综合和社会发展需求。③指导性:即知识、层级表、案例与策略四者与学生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每个材料可以让学生多次学习和对照,实现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小玉.现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夏丏尊,叶圣陶.国文百八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410.
[3]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21-27.
[4]张荣华,方明生.调查作文的比较、分析与反思——小学语文教材的中日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5):40-46.
小学五年级学生具备的能力:
语文方面:简单的生字词大部分,较复杂的一部分,较常用但比较难的生字词基本掌握,会对文章进行简单分析,如思想感情,文章主旨等。数学方面:具备简单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熟练应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较为复杂的混合运算,会对图形简单分析,初步了解,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等。英语方面:会听,说,写简单且常用的单词,能够理解初级的语法知识,对于一些较难的单词要理解意思,注意名词的单复数,和可数不可数,还有单复数一致的单词,动词的现在分词,过去式;理解分析句子的五种基本句型:主语加谓语
(来源:文章屋网 )
邓老师是我的作文老师,她非常和蔼,他戴着一副金丝边的眼镜,显得很有学问,她一直鼓励我,让我重信心。
记得那一天,语文成绩出来了,我怎么也没想到我只考了66分,全班第27名,这让我对语文失去了信心,心想:邓老师要求我考85分以上呀!哎呦!怎么办,怎么办呀!我后天可是要去邓老师家不课的,我怎么向她交代!
星期天到了,我带着66分的考卷,来到了邓老师家。“李莉,你来了,语文考几分?”“我,我考了66分,第27名。”我把考卷给邓老师看,邓老师拿到考卷一声不吭,似乎很生气,过了许久,她严肃的说:“你这张考卷中存在了几个问题,我要好好的批评你:一粗心,二不用心……”邓老师的分析句句在理,让我心服口服。我丧气地说:“我学不好语文了。”这时,邓老师的口气缓和了,摸了摸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这次考得不好,不要紧,你要有信心,改掉粗心,不用心的缺点,你一定能名列前茅的!”顿时一股暖流涌进了我的心房。
邓老师的和蔼和宽容,我会永记在心的,我想对您说:“对不起,让您失望了,我以后一定考出一个好成绩。
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五年级:李莉
1、全面了解我校学生的小学五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现状,包括识字、写字的习惯、听说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写作的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积累的习惯、探究合作的习惯等。
2、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3、为培养五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内容及对象
1、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
2、调查内容:本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小学生课前预习、上课、课外阅读、讲普通话、写日记和作文、做读书笔记、做作业等各方面的语文学习习惯问题。
3、调查对象: 本校—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大社学校五年级共402名学生。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结果概述
本次共发出402份问卷,回收402份,回收率100%。本次的调查对象是本校五年级的小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本校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前预习、上课、阅读、查阅工具书、写作等各方面的习惯上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二)数据分析
1、课前预习:
每天预习 偶尔预习 从不预习
30.6% 56.2% 13.2%
2、你听课是否专心:
很专心 比较专心 偶尔开小差 经常玩
17.9% 48.9% 19.3% 13.9%
3、你上课是否举手发言:
非常积极 比较积极 很少举手 不举手发言
11.5% 33.1% 40.5% 14.9%
4、你上课是否提问:
经常提问 偶尔提问 从不提问
5.9% 46.3% 47.8%
5、你喜欢与同学探究、合作学习吗:
很喜欢 比较喜欢 不大喜欢 一点也不喜欢
37.6% 35.3% 16.4% 11.4%
以上统计表都是关于学生听课的问题。从以上统计表中可以看出,72.9%的学生喜欢和同学合作学习,只有18.9%的孩子不喜欢与同学探究合作学习,说明孩子们的合作意识比较强;喜欢提问的孩子只有5.9%,这说明大多数孩子根本没有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上课听讲很专心的孩子只有17.9%,发言非常积极的只占11.5%,可见,小学生上课听讲不能做到十分专心,发言不够积极。这说明学生没有养成倾听、思考问题的习惯。
6、你喜欢阅读课外书吗:
非常喜欢 喜欢 不喜欢
42.3% 42.3% 15.4%
7、你读书会圈圈画画作记号吗:
经常作 有时会 完全不作
18.2% 68.4% 13.4%
8、你读了课外书会做读书笔记吗:
常常做 很少做 从来不做
24.4% 51.2% 24.4%
9、你经常使用工具书吗:
经常使用 有时使用 从来不用
38.3% 56% 5.7%
从以上四张表格可以看出,84.6%的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只有15.4%的学生经常在阅读时进行圈点,24.4%的的学生常做读书笔记,38.3%的学生经常使用工具书。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浓厚,但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时大部分学生没有圈点批注的习惯,很少有学生做读书笔记,查找工具书的习惯也没有养成。
10、你平时坚持说普通话吗:
经常说 有时说 从来不说
26.1% 63% 10.9%
(三)成因分析
这种状况是如何产生的呢?课题组认为,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教师方面:
(1)教师没有意识到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平时很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是会受到影响的,不可能有如此多的学生习惯不好。
(2)对学生缺乏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应该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学生才知道如何去做。
(3)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矫正学生出现的不良学习习惯,比如有的学生上课不听讲,有的教师会提醒学生听讲,但光这样做是不行的,还应该寻找学生不听讲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2、学生方面:
(1)学生对预习的方法、重要性等缺乏了解,预习的时候不知从何下手;有的学生根本不把预习当一回事,即使老师布置了他也不会去做。
(2)自觉性不强,好习惯的养成之初需要意志力的控制,而小学生的意志一般都是比较脆弱的。
(3)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
四、对策
1、教师方面:
(1)提高认识,了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课题组要加强宣传,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如《习惯决定命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良好习惯内化为语文素养——谈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等。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应让教师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学生是教师的镜子,什么样的教师必将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学生都是模仿专家,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包括业务与德行,都应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预习的方法、写读书笔记的方法、观察的方法、修改习作的方法等,利用课堂教学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所以在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之前,必须耐心而又持久地对学生进行训练,直到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为止。
2、学生方面
(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书籍,认识良好学习习惯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教材分析
本册的重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一册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学习,进一步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得意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继续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的技巧和习惯。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的四则运算,是在前三年半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这样就为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第四单元量的计量是在前面已学的基础上把所学的计量单位加于系统整理,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一方面使学生为学习把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下培养学生检验的好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1 .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 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2. 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尝试教学,Ji发学生求知欲。
3. 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 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6.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7.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8.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课时安排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72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混合运算和应用题(11课时)
1、混合运算2课时
2、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8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二、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18课时)
1、十进制计数法2课时
2、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3课时
3、减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3课时
4、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4课时
5、除法的意义4课时
6、整理和复习2课时
三、量的计量(6课时)
2、名数的改写4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7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2课时
2、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3课时
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4课时
4、小数和复名数3课时
5、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课时
6、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小数的加法和减法(3课时)
小管家1课时
六、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0课时)
1、角的度量1课时
2、垂直和平行2课时
3、三角形2课时
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3课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作文学习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保持进步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种方式,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对生活实际加以联想,更好地进行作文的写作。但是在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学生的思维比较固定,对写作的兴趣不高等现象,因此亟需相关的作文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善于从教材之中挖掘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在新课程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明确地提出了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由于教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材料,因此教师应该善于从教材之中挖掘出相关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以培养和开发。语文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应用得十分的广泛,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教材之中有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具有很强的非智力因素,这就为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一定的前提和条件。
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的成绩在很大的程度上同他们的远大志向相关,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材的讲解之后还要对科学家们的远大志向向学生进行简述,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起远大的志向,鼓励他们努力地进行实践。
二、善于鼓励学生感悟生活
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社会阅历等方面还很薄弱,因此在进行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教学时,教师首先就应该使得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鼓励学生尽量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有亲身感受的事情,不能够凭空的瞎想,这样不但可以对学生的观察力进行锻炼,还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充分的抒发出学生的情感[1]。
三、加强作文教学工作的实践性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这就使得小学生在进行作文的写作时难以将创造性的思维充分的发散出来,思维被固化了,教师只是传统地向学生讲授写作的技巧,使得作文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这样也会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写作的兴趣[2]。学生写出的文章空洞,存在着相互模仿的现象,没有创新,针对这一现象,小学的语文作文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作文教学的实践性,这样才能够为学生体验生活创造更多的机会。
(一)课前向生活开放
写作的内容是源自生活的,可以说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记录和升华,如果学生在进行写作之前,可以对写作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直接体验,那么就可以极大地提升写作文章的质量。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之前,要根据写作的内容来鼓励学生提前进行观察,或者是进行相关的资料的收集。例如:在进行“难忘的童年”这篇作文的写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难忘的童年往事,必须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课中对生活在以再现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在课堂之中将生活进行再现,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关于生活的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并且使得他们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生活。这时教师还要充分的运用情景教学的相关手段和方式,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以及演示等来对生活的画面进行再现,这样就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他们细心地对生活进行观察,不断地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3]。例如:可以带学生参观烈士纪念馆,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等,这样都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扩展学生的眼界,使得他们能够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
(三)课后对生活进行延伸
由于写作课堂上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来对写作的要求和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同时伴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将会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这时就要求小学的语文作文教师要加强课后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将教学内容加以延伸,使得教学内容能够逐步地向生活加以拓展。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助于创造的环境是十分有必要的[4]。由于小学生十分的好动,因此在进行作文的教学时,教师要鼓励他们进行适当的想象,甚至可以是幻想,解放他们的双手和眼睛,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思想充分的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写作技能进行训练,巩固他们的写作基础,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得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加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此外小学的语文教师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需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研究,丰富教学的形式,完善写作教学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处于一个相对活跃的状态之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写出有新意的文章,促进我国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淑娟.让学生在对话中实现作文能力的提高[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5(Z1).
[2]陈连梅.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7).
[3]李艳荣.作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新课程(小学). 2010(11).
[关键词]网络生活方式;休闲生活方式;多元化
一、引言
互联网使用的多样性与传播的碎片化特征,已大幅度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青少年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使用网络更加深入、接触内容更加丰富、使用过程更加自主,在他们的休闲方式、娱乐方式与交际方式等发生明显变化的同时,网络的普及也给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家校沟通方面等带来影响。
近年来,我们意识到,仅仅关注网络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还远远不够,应该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北京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并在对其现状进行定向追踪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北京市青少年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总体状况,掌握其内在规律,帮助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全面了解学生,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及有效的引导。这项研究不仅对于促进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将对北京市乃至全国出台相关教育政策、带动全国信息化和推动整体教育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基本框架
本研究将网络生活方式定义为网民在使用多种多样的网络应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与其物质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1]网络生活方式包括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技能、学生使用网络的频度以及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两种不同的场合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三个维度,从这三个维度可以看出,网络生方式的组成要素包括网络素养、学习方式的养成和转变、网络闲暇、用网状态和家校联系等四个方面。[2]
网络素养主要指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认知能力、解读能力、获取能力、使用能力与思辨能力,即在当今时代中小学生不仅要有获取、使用与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有批判辩证及建设性地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网络素养的内涵包括对网络使用行为与方式上、对网络信息价值与意义的思辨能力、正确传播与制作网络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及利用网络提升自我能力四个维度。
学习方式即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养成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个层面。
网络闲暇可以从时间属性、活动属性、自有属性定义,调查内容包括:第一,学生网络闲暇生活的社会性、计划性;第二,闲暇生活的内容品质、内容分布;第三,学生的网络交易生活、网络游戏生活和网络社区生活等。
中小学生用网状态包括正常用网、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三个层面。“过度用网”是指平均每日用网的时间过长,同时出现严重的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问题,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受到明显的影响。“趋于过度用网”是指平均每日用网时间过长,在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方面开始出现问题,但还没有严重地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状况。“正常用网”则是指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言,网络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家校联系部分指在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自我感觉到的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情况,以及它能否促进中小学生个人的发展等。具体问题包括家校联系的方式、内容、效果;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以家庭作业为例);由家庭资助参与课外补习的情况三个层面。
三、调查工具和过程
2012年调查从2011年1月开始,2012年9月结束,历时近两年。调查的抽样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29115份,回收有效问卷28610份,回收率为98.3%。抽样范围为北京市8个区县的118所中小学。问卷全部上机汇总和统计,数据分析工具是SPSS18.0。调查问卷由5个部分组成,共包含92道题目。
2013年调查工作从2013年1月开始,至2013年12月结束。调查对象来自北京市80多所中小学校,年级包括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范围包含朝阳区、大兴区、房山区、丰台区、顺义区、西城区和延庆区等7个区县。调查内容共包括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网络素养、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家校联系(含课外补习情况)和休闲生活等5个部分。本次调查在考察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CLoS2012调查问卷进行修订,形成《北京市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问卷》(涵盖学习方式、网络素养、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和家校联系四部分)和《北京市学生休闲生活调查问卷》(主要是休闲生活部分)两个调查问卷。
《北京市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在6个区县(以上除西城区外)的4个年级发放,共发放问卷1.7万份,回收有效问卷13311份,有效回收率78.3%。《北京市学生休闲生活调查问卷》在西城区、丰台区和顺义区3个区县未接受前项调查的学生中进行抽样发放,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问卷2684份,从中抽取1231份进行分析。问卷全部上机汇总,数据分析工具是PASW(即SPSS20.0)。
四、主要调查结论
1.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养成的现状
本部分主要从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对使用技术促进学习的认识,以及学生的作业和预习情况等方面来调查学生网络时代的学习特征。通过调查发现,北京市中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差异较大;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在使用互联网方面仍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不够理想。
第一,CLoS2012与CLoS2013都显示,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有较大差异。小学低段学生更喜欢听讲;小学高段和初中学生更偏好小组讨论;高中生喜欢教室听讲和小组讨论的比例相当,表现出多元化特征。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年龄的关系,会选择课堂听讲为最好的学习方式;初中阶段由于知识储备和学生年龄的增加,此时比较适合开展合作讨论型学习活动;按道理高中阶段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更应该是合作讨论式,然而喜欢合作讨论的比例有所下降,反而喜欢课堂听讲的比例有所上升,这可能是因为学生面临高考压力而做出的选择。
第二,目前多数课堂仍以讲授型为主,学生课堂自学和参与讨论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CLoS 2013中,56.4%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少于10分钟(CLoS2012年的数据是47.2%),而有12.3%的学生表示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超过20分钟(CLoS2012年的数据是11.6%);从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表示课堂上自学和讨论时间超过20分钟的比例逐渐下降。这表明虽然课堂教学的形式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但讲授型仍占主导地位,但不同区域之间的课堂学习方式的差异并不明显。
第三,随着年级升高,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学生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仍需加强对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引导和帮助,CLoS2013的结果表明,网络对学生学习产生两大不利影响――“视力下降”和“注意力分散”。CLoS2012调查网络对于学生学习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分散学习注意力”和“减少睡眠”两方面。网络对学生的学习主要提供了两方面的帮助,其一是获取学习资源,其二是扩大知识面,与2012年结果相同。学生运用网络学习遇到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相关学习资源呆板无趣和自我约束力不强,而且伴随年级升高自身约束力不强带来的影响逐渐增强。
第四,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不够理想,应引起关注。CLoS 2013中,“总是预习”新课的学生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小学三年级最高,也仅有21.6%的学生总是预习,而高中二年级总是预习的学生仅占1.7%,这一结果比CLoS2012的调查结果(小学二年级46.8%,高中二年级9%)更严重。预习和作业是学生自我监控的重要表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品质,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大部分学生都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但不同年级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预习习惯。随着年级的增长经常预习的学生比例逐渐降低,从不预习的学生比例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直线上升。[3]
2.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
本部分主要调查受访学生的网络接触与使用行为,这是学生网络素养的基础,是其网络素养形成的前提。CLoS2012调查主要从学生的网络接触行为与方式(包括是否接触、接触时间、接触地点、接触方式4个维度)、网络接触心理与偏好(包括网络接触动机、网络接触偏好2个维度)、网络使用水平的自我评价等三大维度,共计7个小维度展开调查。CLoS2013主要从网络接触与使用能力、思辨性理解能力、网络内容的创造与传播能力,以及利用网络提升自我的能力等四大方面展开调查。
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中小学生普遍拥有较长的网络接触时间、较频繁的网络使用,在网络使用上体现出自主化与多元化的倾向,在信息处理上体现出敏感的防备意识,在网络参与上体现出好奇心较强等特征。但与此同时,中小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利用网络自我表达、利用网络改变他人想法,以及进行网络行为反思和网络形象维护等方面,均需进一步加强;学生们还要注意对网络不良行为和欺骗行为的辨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第一,学生的起始触网年龄(中值)依次为6岁(小学三年级)、7岁(小学五年级)、9岁(初中二年级)和11岁(高中二年级),整体呈现出向低龄化发展的特点。学生平均每天累计上网时间高于CLoS2012。
第二,与CLoS2012相比,学生上网场所更加体现出多元化和自主性的特点,移动上网逐渐成为发展新趋势,且高年级学生选择移动上网的比例更高。随着学校上网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学生选择在学校上网的比例由去年的4.5%增加到今年的18.4%。家中自己的房间仍是上网的主要地点。
第三,CLoS2013认为自己上网水平较高的学生比例为42.4%,明显高于CLoS2012的23.5%。男生认同自己上网水平较高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1/3学生认为用网络解决生活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会更有效。
第四,CLoS2013显示,学生对网络信息具有较强的防备意识与质疑能力,且较CLoS2012有所提高。学生能对网络信息进行质疑和分析;能注意自我保护,不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信息;不随意转发推送信息;对信任机构的真实性更为重视,愿意向特定人群分享和传播信息。其中,约一半学生能对网络信息的正误进行质疑和分析;68.2%的学生在网上交流时从不跟陌生人说实话;76.8%的学生认为,他们不会转发带有“不转发就会遭厄运”等类似信息;85.6%的学生在各种社交网络中所设置的观看权限只有一种类型,且其中46%的人选择了让朋友看到自己的信息。
第五,CLoS2013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网络自我表达、网络行为反思和网络形象维护等较CLoS2012有所改善。其中,33.8%的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帖子能做到有贴必转,明显高于CLoS2012的9.5%,学生网络参与度提升明显。
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素养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普及的网络使用与相对缺乏的网络素养、较为充分的硬件保障与相对欠缺的网络使用引导,特别是利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要提升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不仅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路径对学生家长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更需要通过学校教育路径直接开设网络素养课程。
3.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本部分从被调查者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等方面进行检测,采用“正常使用”、“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的概念来区分他们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还围绕学习方式和网络素养分析三类人群的特征。总体来看,处于“过度用网”状态的学生比例不高,网络使用状况总体形势较好;但处于“过度用网”状态学生的媒介素养明显低于“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更低于“正常使用网络”的学生。
第一,CLoS2012的结果显示,88%的学生能够适度上网,1.4%的学生过度使用网络,10.6%的学生趋于过度用网。CLoS2013的结果显示,91.4%的学生处于能够“正常使用网络”状态,6.7%的学生处于“趋于过度用网”状态,1.8%的学生处于“过度用网”状态,总体形势较好。CLoS2013的数据与CLoS2012的数据对比分析表明,总体形势变好,但是过度用网的比例在上升。帮助过度用网学生的任务依然艰巨。
第二,CLoS2012显示,过度用网学生的年级分布情况随着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到初二的时候达到最高点。趋于过度使用网络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CLoS2013的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处于“过度用网”和“趋于过度用网”状态学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且初中和高中阶段两类学生的增长速度很快。需要在小学高年级加强教育,预防初高中迅速增加的趋势出现。今年高中学生的过度用网与趋于过度用网的比例增长趋势变化明显,这样的增加速度应该引起重视。
第三,CLoS2012过度用网学生的网龄长,平均每天用网时间长。在家上网的比例低,去网吧、在自己房间上网和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比例较高。玩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的比例高。CLoS2013表明,过度用网学生的最长上网时间过长,对他们的身体会带来很严重的影响。他们中间依然有10%的人去网吧上网,在自己房间上网和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比例较高。这些都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要从关注孩子上网的地点入手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
第四,CLoS2013与CLoS2012一样,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中,女生所占的百分比高于过度用网的百分比。因此,要关注女生的变化趋势,避免因为对男生过度用网及趋于过度用网的问题严重的刻板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
过度用网的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质疑意识和能力较差,缺乏对网络信息的思辨意识和能力,对网络中不良行为的认识不足,网络安全意识欠缺,在上网过程中面临着比正常使用网络的学生更大的风险。过度用网的学生对新的网络游戏及软件很感兴趣,比较热衷于分享与转发信息,相对喜欢参与对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讨论,主动在网络中表达自己,比较看重自己在网络中的形象,更趋向于利用网络解决各种问题,习惯于网络中的思维方式。在对他们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时要首先肯定他们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从观念和认识上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
4.学生课外补习状况
本部分主要对家校联系和学生课外补习情况进行调查。总体上看,小学生对课外补习的参与情况呈多样化喜好,总体偏向不喜欢。尽管总体参加各类补习班的学生比例有所下降,但与学校课程相关的补习比例却增加了。超过一半的学生每天需要完成很多家庭作业,男生比例高于女生,高年级学生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学校利用网络促进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效果有待提高,模式还需提炼。
CLoS2012显示,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较高,课外补习在提高他们学习成绩、促进其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了较大压力。CLoS2013表明,学生对课外补习班的喜好呈现多样化,但总体倾向于不喜欢,特别是有31.1%的学生表示“非常不喜欢”。尽管如此,“学科补习类”的课外补习比例仍由2012年的75.2%增加到了78.9%,呈增加趋势;但各类课外补习的总体比例(63.9%)低于2012年(70.9%)。这说明补充学校教育的“影子教育”现象仍广泛存在。
CLoS2012调查显示,家校联系内容以“学生的各种学习问题”为主,而对“身心健康问题”关注较少;家校联系方式多样,电话与网络已发挥广泛的作用;43.3%的学生表示知道有家长委员会,但其组织方式较为松散,也较少参与学校事务。CLoS2013调查显示,70.9%的男生和67.7%的女生反映每天需要完成很多家庭作业,课业负担量大;高年级学生反映家庭作业量负担重的比例要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外语”、“数学”和“语文”在“学科补习类”科目中占据前三位(比例依次为33.5%、21.1%和10.4%);“奥数”在“竞赛补习类”科目中名列第一(2.6%)。其中,44.2%的男生和44.1%的女生,对网络促进家校联系的效果不太满意;当前家校联系仍以学校引导家长参与为主,总体上,男生认为家长更多参与教育的比例大于女生;高年级学生认为家长更多参与教育的比例大于低年级学生;学生对在家接受网络补习的热情并不高,总体上,他们能接受的网络补习时间在2小时之内。相对于女生,男生更不愿意接受网络补习。
5.学生休闲生活的调查分析
CLoS2012的调查与CLoSS2013的调查相比,在原先8道题的基础上扩展为82道,将原先较为笼统的休闲活动划分为上学日和休息日、网络和非网络的休闲活动,并从休闲情况、休闲满意度、学习情况、时间分配等方面进行更深入更详细的调查。
CLoS2012活动频率排序是:看电视、与朋友玩、去博物馆艺术馆、旅游;CLoS2013的频率排序则变化为:与朋友玩、看电视、旅游、去博物馆艺术馆;与CLoS2012相比,CLoS2013被调查学生与朋友玩的频率明显增加,其他三项的活动频率分别下降了。
CLoS2013参与调查学生对休闲活动“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是87.3%,2012年的比例是81.1%。
综合来看,学生的休闲时间大约有4成(上学日37%和休息日43%)是基于互联网的。
五、总结
总的来说,学生上网地点越来越多元化,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在学校上网的时间明显增加。部分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偏低,课前预习习惯成恶化趋势,家庭作业普遍偏多,课堂教学与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之间的鸿沟成扩大趋势。对课外补习班的喜欢程度有所降低,更多集中在学科成绩提升的补习上。学生网络素养相对去年有所好转,过度使用网络的比例与去年基本持平。[4]
参考文献
[1]周颖,黄荣怀.国内外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和对策研究述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3):20-23.
[2]黄荣怀,王晓晨,周颖,董艳.数字一代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