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0 17:31:04
导语:在信息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归纳总结、抓住本质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基于某一款软件来开展教学,如“应用文档的设计”是基于文字处理软件“Word”,“数据统计与分析”是基于数据处理软件“Excel”,设计主题网站是基于网站制作软件“FrontPage”,多媒体作品制作是基于软件“PowerPoint”,“图片处理”是基于软件“ACDSee”和软件“Photoshop”等。由此可见,软件的学习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软件的种类繁多,新软件层出不穷,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把所有软件都教给学生,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软件进行教学。学生如果只学会这几款软件的使用,那么面对没有学过的软件就会手足无措。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掌握几款软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新软件时,能做到胸有成竹,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在学生掌握这几款软件的基础上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小结,从中发现规则,并提供情境让学生应用到操作中,从而让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如“运行软件”这个操作,“Office办公系列”软件可通过进入“开始”菜单中“程序”选项找到“MicrosoftOffice”进行启动运行;音乐播放软件“千千静听”也可通过“开始”菜单中“程序”选项找到“千千静听”启动运行即可。这就可以归纳出“运行软件”的常规方法规则:程序的运行方式,都可通过“开始”菜单中的“程序”选项中找到相应的程序进行启动运行。这种例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信息技术的“求同”教学方法,本质就是从操作中提炼和归纳出规则。信息技术的操作是灵活多变的,然而,殊途同归,变的背后隐藏着不变的操作方法规则。
(二)迁移应用、自主提升
在学生掌握旧的操作方法之后,面对新知识的学习,虽然它们涉及的操作方法都是学生熟悉的,完全可以“穿新鞋,走老路”。然而,从旧知识至新问题这条“路”上,大部分学生遇到了断层。究其本质,学生缺乏的恰恰是如何把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新问题中去。我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求同”引导、训练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应用。如在学生已经有了几个软件的使用经验后,再学习新软件时,一些简单的操作,如运行软件、在软件中保存文件等,教师就不需要告诉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回忆“在其他软件时是如何做的”。学生自己尝试,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应用某条规则,应用越多,规则掌握越好,学生遇到问题就会灵活处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就越强。这样的处理效果,明显好于直接告诉或演示,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学习的本质是自学。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利用“求同”,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引导学生迁移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更加感兴趣,感到新知识都是通过转化成已经解决的问题来达到解决新问题的目的,提升自我学习和操作能力,从而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
二、求异,发散、扩展思路
(一)求异,发散、拓展思路
如果说“求同”是一把钥匙开多把锁,那么“求异”就是多把钥匙开一把锁。“求异”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跃思路,创新思维以及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信息技术中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样性和灵活性。如在“应用文档”Word软件中学习“复制或粘贴”,可以使用快捷键Ctrl+C/V,也可用“编辑”菜单中的“复制”或“粘贴”,也可以使用常用工具栏中的“复制”、“粘贴”工具,也可使用右击菜单中的“复制”或“粘贴”。这些例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胜枚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求异”不满足于一种操作方法达到某种效果,从而“发散”学生思维,启发学生从各种角度去考虑,寻求不同的解决策略,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灵活选择,提高效率
1.1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偏向信息技术。在进行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逐渐替代了传统的黑板教学。但是大部分教师只是通过制作的课件将大量事先整理好的信息“灌输”给学生,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并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而是把信息技术夸大化,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学习课件制作与应用,没有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本质,从而导致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脱节。过于重视信息技术,并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1.2注重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听、记教师口授、板书的信息进行学习,教师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仍是以教为主,虽然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改变,教师还是在台上唱独角戏,很少考虑与学生的互动。只是将书本变成了课件,将黑板变成了屏幕,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变成了现代的信息手段。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扮演聆听者的角色,而没有进行主动学习。
1.3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水平整体偏低。高校中一部分年长的教师因为欠缺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而放弃使用这种工具,仍旧使用传统的黑板教学,不能与时俱进使得教学过于单调。而有一部分年轻教师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应用,认为所用的信息技术越高就越能做到课程整合,教学效果也越好,但是往往适得其反。这些状况导致了教育技术水平整体偏低。教育技术水平偏低的教师难以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环境,为了整合而整合,使得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受到了影响。
1.4课程资源与计算机网络结合不足。实现学生个性化优质学习与课程资源和计算机网络的良好结合是分不开的。二者良好结合可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成为可能。但是由于技术、观念、资金等原因,一些高校的校园信息资源并不丰富,且更新较慢,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互动。这使得师生与很多优质的信息资源无缘相见,并且师生也难以共享一些课程资源,就难以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也难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状况。
2关于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的思考
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并非只是在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师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获取信息与知识,从而解决教学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实现最优化的教与学。针对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对二者的建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2.1加强数字化硬件环境的建设。加强数字化硬件环境的建设,如数字教室、数字化校园建设等,可解决课程资源和计算机网络结合不足的问题,还能为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物质条件。在进行数字化硬件环境的建设时,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建设数字化硬件环境,实现课程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是硬件设备越齐全,其整合效果就越好,而是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才能实现最优的效果,要优先进行与教学密切相关设备的建设。
2.2搭建各种应用软件平台和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库。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是搭建各种应用软件平台和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库。而硬件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出来,需要各种相应的应用软件平台的参与。与高校各种业务相关的软件平台,包括资源平台、教学平台、管理平台和通讯平台。如在搭建资源平台时,注重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化。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创建和分享各类课件、图片、视频等文件,实现知识和信息的有效管理、共享和创新。而软件平台的运行需要教育教学资源的支撑,如管理信息资源可支持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可支持教学平台等,因而在搭建各种应用软件平台的同时,需要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
2.3加强高校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由于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过程中,高校教师对其存在着错误的认识,从而影响了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效果。因此在进行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必须加强高校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对教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高校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相关知识等方面加强培训,使得教师能够正确认识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不再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并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等。
2.4结合学科特点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如物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等,而且各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也是不同的,它们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策略也不一样,因此并不是所有学科都适合同一种教学模式。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中应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中的环节来建构能实现其良好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中能较好实现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有“探究式”教学模式和“合作式”教学模式。如在进行科学性知识的教学时,使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2.5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转变其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追求的是有意义学习,这对传统的学习方式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学习者必须构建新型的学习方式,体现其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而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对其有促进作用。如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课件,对其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文本资料、图像资料等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这反过来促进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转变。
3结束语
最终 目标是培养 学生 的信 息素养 ! 目 我 国大部分小 学展 开 前 了信 息技术教 学活动 , 各种 教学方法 形 式层 出不穷 , 但 是
运用信息技术 进行数字化 学习能力 的培 养 , 这是信息技 术课 程 以信息素养 为核心 目标 的体现 !因此 , 小 学信 息技术 教育
的课程安排思路应遵 循: 小学要培养学生 学习计算机 的兴趣 , 并为今后进一 步的学 习奠定 良好 的基 础 , 教 学的 内容要 以操 作技能的训练和 益智游戏 为重点 , 如键 盘指法 汉字输入
对整个 教学体系和 教学效果 的评价体系还 尚未建立 , 存在诸 多不足 , 还有许 多工作需要 我们去做 !信 息技术教学又有着 不 同于传统学科 的特 点 , 因此 , 传统评价方法 己经不 能胜任
信息技术 课程 的教 学评价 , 需要探 索一种新 的评 价方法 !本
文针对 于此 , 对现 阶段小学信 息技术课程 的教 学评价体系进 行积极探索研 究 !
键盘 操作初步
辅导教学软件的使用等 !
2 小学信 息技术课程学 习特征 分析
从小学生 的心 理特 点分析 可 以看 出: 小学生 渴望学 习知 识 , 但是感觉 趣的 知觉的无意性和 情绪性很 明显 , 极 易被感兴
一 相关研 究
1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目 标分析
?中小学信 息技术 课程指 导纲要 (试行 ) 明确指 出小学 信息技 术课 程 的主 要任务是 : 培养 学生对信息技 术的兴趣和 意识 , 让 学生 了解和 掌握信息 技术 基本知识和技 能, 了解信 息技术 的发展及其应 用对人类 日常生活和科学技 术的深刻影
新颖 的内容所 吸引 : 从年 龄特点看 , 因年龄 尚小 , 注 集 中, 意志力 比较 薄弱 , 往 往凭兴趣 去认识
意力 不易稳定
事物 , 感兴趣 的愿 意去做 , 不感 兴趣 的则心 不在焉 ! 小学生 辨 别能力较差 , 容易受新奇 的电脑游 戏和 不 良网络信 息 的诱 惑 , 从而沉浸其 中荒废 学业 , 所 以在 小学阶 段的信息 技术教
学 中要根 据小学 生的这些特 点 , 遵循其 身心 发展 的规律 , 抓
住他们 的兴趣 , 加 以正确 引导 !
响 !通过信 息技术课程 使学 生具有 获取信息 技 术相关 的文化
传 输信息
处
理信 息和应用 信息 的能力 , 教育学 生正确认识和理解 与信息 伦 理和社会 等问题 , 负责任地 使用 信息技 术; 培养学 生 良好 的信息素养 , 把信 息技术 作为支持终身学习
和合 作学 习的手段 , 为适 应信息社会 的学习 工作和 生活打
由以上 分析 , 我们认 为在小学阶段 的信 息技术教育 开始
要注重文字 语言能 力 逻辑思维能 力和道德 意识的培 养 , 视 听信息 技术 计算 机 网 读
以文字信 息技术
口语信 息技术
络信 息技 术的学 习为主 ! 信息技术可 以提高文字 的认
下必要 的基 础 !在新基 础教育课程 改革中 , 信息技 术课程属
于 # 综合实 践活动 ? 课程 , 是 以学 生的经验与生活 为核心 ,
体 现学生对 知识综合运用 的实践性课程 , 与其他课程 具有等
写
阅读 理解 , 口头 与书 面作文 , 数 学计算 , 绘 画 , 学 习效
率与质量 ! 在小学信 息技 术课程 的教 学中 , 切 忌让学 生死记 硬背枯燥 乏味的程序指令 , 宜 以兴趣 引导 , 加 强游 戏性 学习
价 性与互补 性的特 点 !其 总 目标是 # 使学生获得亲 身参与实
践 的积极体验 和丰富经验 ; 形成对 自然 在 联系 的整体 认识 社会 自我之 间 内 对 自我 的
和 自主创作性练 习, 注重反馈激 励 , 以提 高教学质量 !此外 ,
由于小学 生对 不 良信息 的识别力
中还应特别注 重净化 法制教育 !
免疫 力差 的状 况 , 在 教学
发展对 自然 的关 爱与对社会
优化 信息环境 , 加强信 息伦理道 德与
责任感 ; 形成 从周 围生活 中主动发现 问题并独立解决 问题 的 态度和 能力 ; 发展实践 能力, 发展对 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 新
3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 存在 问题分析
信息时代 的教学模式从教 学 目标 到教学评价 都发生 了根 本性 的改变 , 对学生素养 教师素养 都提 出了全新的要 求 ,
能力;养成合作
80
分享
积 极进取等 良好个性 ?!
从小学信 息技术课 的课程 目标与课程 性质可 以看 出, 我
显然 , 只有更新 教育观念 , 才 能深刻地洞察信 息时代教育教
学改革发展 的趋 势与前景 , 才 能从根本上变革 学习模式与教 学模 式 ! ?中小学信 息技 术课程指导纲 要 (试行 ) 指出 , 中 }
程的过渡 !由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应 当具有 的功 能包括 : 诊断教学 改革课程 促进课程整合 确 定预 期 目 是否达 到和估 计教育需要 ! 标
小学信 息技术课 程的教育 目 是培养学生 良 的信 息素养 , 标 好 把信 息技术作 为支持终身学 习和 合作学 习的手 段, 为适应信
息社 会的学 习 工作和生活 打下必要的基础 ! 这就决定 了该 课程 的评价方式 不宜采用传 统的评价形式 !传 统教学评价左 右着 教学活动 的方 向, 误 导教师教学 内容 的选 择和教学过程
2 关于教学评价价值定位的思考
小学信息技术课 程的教学评价不 能偏离信息技术 教学 的 核心 目 , #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 习这一 门学 标
科的老 办法去讲 去教 去学 ? (陈至立部长在全 国中小学信
息技术教育会 议上的报告 ) !我们应该 以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评 价理论为指 导, 结合小学信 息技 术课程的特 点及 目标要求 , 建 立科学合理 的评 价方式 !应 该体现 发展性评价 理念 , 应该 有 效提高学生 的信 息素养 , 促进学 生的发展 , 注 重学生在实 际的 真实 的问题情境 中的表现 , 在重视个性化 发展的同时,
强调相互之间的合作 !
的设计 , 出现 围绕考试 跳不 出应试 教育 的圈圈 !
测 验而开展教学 的恶性循环 , 始 终
目前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更新 , 在培养 学
生信息素养 方面 , 往往 比较注重信息技术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而对信息意识 态度层面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问题 的 创新能力层 面较为忽视 , 甚至片面地认 为掌握了信息技术, 学 生的信息素养就提高 了 !从调查的结果看 , 学生对课堂上学过
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牢固 , 不 能应用于实际学 习生活 中 !不能
3 关于教学评价创新思路的思考 通 过 以上分析 , 我们认为传统 评价 已经不 能胜任信息技
术课程 的教学 评价 , 必须探索 新的评价方式 ! 未来创新 的评
不说我们 的课 堂还缺乏对 学生进行应用 知识和技术解决 问题 意识 的引导, 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训练 !因此 , 信息 技术教师不仅要 教给学 生信 息知识与技 能, 更要教会学生 获
取 解读信 息的策略和方法 !仅仅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 , 并不 能真正有效地 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 !对于小学信息
价体系应 当包 括: 充分体现评 价内容的综合性
充分体现评
价形式的多元 化 真正实现 #积效 ? #过程 ? 与 的结合 评 价要注 重应用 性和可观测性和学习评价应具有开放性等特点 !
三 结束语
伴随着教 学评 价的发展新动 向, 出现 了很 多新的评价方
技术教育来说, 通过教学评价 , 可以了解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
能 意识 道德己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 分析学生学习成
式 , 目 国际比较流行 的是真 实性评定 , 其 中的表现性评价 前 和档案 袋评价方法 己被 陆续介绍到 国 内 !台湾 学者 砚h一n Fe e h t n 和 美国学者 M i hael A . M 即 l 提 出的将表现性评价和档 c t rn 案袋评价结合 运用 的真实性评 价方法颇有建树 !如何建立 一 个具体 的教学 评价 体系 , 将是作者 下一步 的研 究重点 !希望 本文所提 出的一些关于小学信 息课 程教学评价 的思考能为实
际工作提供一些有 意义的参考 !
功和 失败的原因, 并据此确定具体的施教措施 , 以更好地设计
和调整教学 目标和 教学过程, 有助于教学内容的优选和教学过 程 方法 手段的改善 , 发挥教育导 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 从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体育的信息化发展逐渐成为了体育文化变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正呈现出由浅入深的发展趋向(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将成为体育领域发展的全新动力。
2信息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2.1运动训练数据采集
运动训练的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对训练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类和检索等是保证科学训练的重要前提条件。在运动数据的采集问题上,运用各种肌电测试仪器、传感设备,采用计算机等实时监控设备对运动目标进行全程跟踪,以便来获取运动训练数据和实时训练信息的反馈等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体育运动训练中,数据信息的采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影响到后期数据处理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因此,在进行运动训练数据的采集工作时务必要做到真实、有效,在不同的运动训练中,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例如,在举重训练过程中,可以运用Java等计算机的编程工具来进行肌肉力量和背部力量等数据的采集;在帆船运动训练中,通过可视化的远程指导监控系统,利用各种传感器和视频图像采集等进行实时的训练数据收集。5到7详细的展示了羽毛球运动中扣球技术中挥臂击球的全过程,5中胳膊向后摆动旨在通过与空气中的力发生摩擦反作用力,以将更多的力在击球的瞬间爆发出来,6中胳膊的向后作用力已经达到最大值,待球飞来便如7所示以最大的扣球力度将球击出去,从而完成整个扣球动作。
2.2羽毛球的鞭打动作分析
羽毛球运动与排球运动在进行扣球时都有一个鞭打动作,不同的是排球运动中的鞭打是将力传递到手指上然后借助手指的力将球击出,而羽毛球运动中则是将力通过握紧球拍的手传递到球拍上然后通过球拍将球打出去。将球击出后扣球运动员便没有其他重要的后续动作,但羽毛球运动员必须结合自己所击出去的球的力度、速度及飞向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步伐与准备姿势的重心以为下个环节的击球做好充足的准备。扣球技术中的鞭打动作是利用非周期性的运动原理,此非周期性的运动原理便是由上述分析的生物力学下的扣球技术的四大步骤组成,扣球技术的发挥作用旨在通过力的作用成功接到来球并成功的打出去,所以其整个运动过程是力的协调发挥过程。例如,准备过程中力的重心在前倾的腿上,是为了在确定球的大致落点后及时的向前奔出;助跑是延续准备动作后向球的方向跃进,而起跳与挥臂是力的集中展示,脚蹬地、转髋、转腰、挥臂、击球均是通过运动员的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作用力而完成的。
3扣球技术在羽毛球运动中的具体应用
羽毛球运动中扣球技术强调的是快、准、狠,以较强的爆发力将来球尽量压低,这样便能够加大对手救球的难度系数,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胜算。扣球技术在羽毛球运动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正手扣直线球、正手扣对角线球、腾空突击扣直线球等多种扣球运动中。
3.1正手扣直线球(以右手为例)
羽毛球中正手扣直线球需要运动员的步调到位后屈膝降低身体的重心,然后准备起跳,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向右上方提肩并带动上臂、前臂及球拍的上举,此举是为了使其身体更好的伸展开来;运动员在起跳后身体需要后仰挺胸以使其身体呈一个反的弓形;运动员的上臂向后上方摆起且前臂自然后摆,这样手臂后伸、前臂便会带动球拍自上向后下方倾斜;当球到达运动员的右肩的前上方时,前臂内旋,迅速发力扣球。正手扣直线球
3.2正手扣对角线球(以右手为例)
正手扣对角线球基本姿势以及动作要领与正手扣直线球基本相同,其中的不同点在于运动员在起跳后身体会向左前方转动并用力,此举是为了协助手臂向对角线的方向击球。在进行对角线扣球时挥拍击球需要将力量集中于右手臂,然后尽量将球向对角线的方向下压,此时需要保证的是球拍的表面与击球的水平方向的交角小于90°,这样在对角线上压低球会给对手的救球行为造成极大的压力,所以扣球的时候一定要快、准、狠,强的爆发力是扣球的基本保障。
3.3腾空突击扣直线球(以右手为例)
腾空突击扣直线球要求运动员在大致确定球的来速及方向后,侧身后退一步准备起跳;起跳后身体向后方腾起,上身向右后仰或成一个反的弓形,右臂向右上方台,确保肩膀尽量向后拉;扣球时前臂尽全力向上摆动,手腕从后伸经前臂内旋至屈收,同时握紧球拍压腕并将全部的爆发力集中于手腕上,快速向下扣球。需要注意的是在突击扣球后,若右脚在右侧着地时要保持一定的弯曲状态以减缓垂直下落对腿部关节及肌肉造成的冲击,重心要在右脚的前方(即更倾向于前脚掌及脚趾的部位),而右脚在左侧前着地运动员则需要利用左脚蹬地向重心位置回动,手臂则依靠惯性的作用自然向提前回收即可。
4结语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技术
进入新世纪,现代社会科学、经济、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职业岗位体系成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大系统,职业教育面对的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群集,它的教育目标不再是简单地针对职业岗位进行的终结性教育,而是着眼于受教育者终身的职业发展或职业生涯的职业培训教育。在这种形势下,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势在必行。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教育手段不同,它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更为全面、深刻,将会引发职业教育领域的一场历史性的变革。
一、信息技术为职业教育构建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首先为职业教育构建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情景化学习都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补充。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相对可以更加灵活和高效。
二、信息技术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工具
1、信息技术作为知识呈现工具
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可以利用PP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
2、信息技术作为师生交流的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情感和学习中的交流。在很多职业教育院校中的生源与普通高校相比处于偏下状态,这些学生在学习中更需要教师的随时指导。应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在很大方面满足这些需求。
3、信息技术作为实验信息技术作为实验实训教学的工具。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对相关理论的学习较为弱化,对于相关的技术和技巧、技能的掌握要求较高,实践的环节所占比重较大,而提高相关技巧和技能的直观程度是信息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上协同实验室可以模拟某些在现实环境下去很难实现的实验项目。
4、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工具
计算机在教育领域还作为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支持思维梳理、逻辑分析、观点表述等。
5、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评价工具。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树立全新的人才质量观,而新的质量观必须与相应的评价系统相匹配。以往的教学,主要采用百分制的绝对评价方式,信息技术则使相对评价的实现成为可能。
三、信息技术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1、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多媒体教学素材库
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设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重要建设目标,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设要以学校为基础,教师为依托,动员广大师生员工参与;以教材为根本,大力扩展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容量为(下转270页)
(上接269页)实力,以科学的管理为保证。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成,将通过校园网为教育教学提供永无止境的资源和服务。对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设和维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要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随着学校的发展,随着信息的变化,而随时更新、升级、甚至换代,要不断完善以适应教育教学的最新需要。
2、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上。它是在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来共同参与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必须符合教学规律,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
3、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技能训练中的仿真模拟系统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仿真模拟系统可以模拟真实的现场环境,把实验实习很难演示、教师口头很难讲授的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学生可通过软件自我进行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仿真技能训练。
4、利用信息技术建设职业教育中的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建设是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远程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达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网络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其有效性,遵循“建设—应用—反馈—再建设”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在应用中不断滚动优化,提高网络课程本身的有效性。
以信息技术来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是实现我国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和走出职业教育困境的根本途径,也是紧随时展和进一步密切职业教育与产业界关系的根本要求。在此过程中,学校管理水平必将得到提高,学校将积累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过程模式的变革和优化,会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教育质量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论纲[J].兰州:电化教育研究[J].2001年第10期
[2]刘月雷.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反思[L].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硕士研究生论文.
论文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学以致用、寓教于乐、合作互动、及时评价。
计算机课进入高中课堂十来年,其学科地位、学习内容、指导思想、课程性质,甚至学科名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信息收集、处理和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每个公民的必备知识和基本能力。然而,各地的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信息技术教学又没有既定方法,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下面是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与体会。
一、学以致用,学生乐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一)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现在的信息技术教材,各县市所用的都有所不同。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应该要有所选择,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记日记、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二)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学习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学生才会想办法强化巩固所学知识。这说明,在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了“电子邮件”一课后,我就把自己的E-mail地址告诉学生,让他们课外给我发电子邮件。学生给我发了很多电子邮件,其中有美丽的图画、精彩的贺卡等,有的学生还告诉我一些心里话。我收到后一一回信,信中写的都是赞扬、鼓励的话语,这在给他们以自信心和鼓励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学习新知的劲头也更足了。
二、兴趣引路,寓教于乐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的导语是很关键的。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计算机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以快速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还可以用范例作品代替语言,让学生欣赏美妙的音乐、美丽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版报、用PowerPoint制作自我介绍,用Flash制作的动画等。用这些生动、形象、具体例子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总之,上课一开始,就应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组织各类竞赛,发展学习兴趣。
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组织一些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例如汉字输入、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基础等。学校也可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如“指法输入比赛”、“中文输入比赛”、“绘图比赛”、“优秀电子报刊展示”、“网页制作比赛”等。通过一系列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电脑操作水平。也可把学生作品放在校园网上展示,一段时间后,组织评比、总结、反馈,对好的作品予以表扬。展示学生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了一个追赶的目标,是一种鞭策。
三、几种典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应用心得
(一)比喻法。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实例,形象比喻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官系统(如手、脚、眼等)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又如,讲到“内存”时,可比喻“内存”为一唱戏的舞台,舞台往往比较小,但它后面有很大的地方(即外存)。而所有的程序都必须到舞台(内存)中来,才能表演。这样一讲,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可以说比喻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可大量运用。
(二)联系实际,设置悬念法。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以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教Excel中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应该怎么办?然后引出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又如:在讲解Word操作技巧时,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板报,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管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演示法与实践法。
有条件的学校,应能在硬件上保证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硬件。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除上述硬件设施外,还可安装一些网络教室软件,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教师具体的操作过程。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实践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备好足够信息量的素材和习题,供选用、学习或探索。上机实践,必须明确目标,落实要求,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
(四)一题多解,求解多样化。
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样性,有时答案也有多种。在信息技术学科,更应让学生树立这种观点,提出这种要求。比如,删除一个字符可以用Backspace键,还可以用Delete键;使用路径时可以用绝对路径,也可以用相对路径;在编写程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和算法。一题多解,旨在增强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多分析,多提示,揭示本质内容;若演示,必有分析,另给习题和要求。
四、全方位互动,培养合作精神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到精讲多练,并做到全方位互动,即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寻求别人的帮助。还可在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最终让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水平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也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1],因而开展专业化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以实现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在当前我国中医药院校势在必行,理由如下:
1、形势发展需要
2003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开始大规模扩招,以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发展趋势。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近年来研究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在校研究生人数超过4,000人),培养类型复杂多样(全日制、兼读制、七年制、非医攻博、同等学历、中医师承、来华留学生多类型并存;学历教育博士、博士专业学位、学历教育硕士、硕士专业学位多层次兼容)。同时,近年来国家研究生教育整体趋势逐步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实行战略性转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环节更加细致、流程更加繁琐、要求更加严格。不仅是增加了工作量,更增大了工作难度,管理稍不到位,就容易出现失误。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学历即时注册、学位网上认证等),学生维权意识普遍增强的大环境下,对于学校和研究生管理相关部门而言,可谓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风险越来越高。因而,原有的管理模式和办公手段已不能充分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参考国内外院校的成功经验,大胆地走“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之路,实行计算机化教育管理是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管理流程需要
研究生管理是研究生院的主要日常工作之一,涉及到校、院、系(所、中心、基地)、师、生等不同层级,因此,理想状态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应该是一整套细致、严谨、衔接的规范流程。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中涉及招生办、培养办、学位办、思政科、管理科、就业中心、二级单位、财务处、科技处、外事处(境外生)、后勤集团等各级管理部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使用先进手段,借以保障各部门之间信息流通、数据共享、增进效率,是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必须解决的问题。
3、业务实际需要
研究生教务教学管理工作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整个研究生管理的核心和基础。面对纷繁复杂,种类繁多的数据和报表(如招生录取数据,学籍注册数据,学历电子注册、学位授予信息年报、就业去向登记、高基报表统计等等),手工处理方式已经很难跟上现代化管理的步伐,稍有不慎,就可能使学生权益蒙受损失,给学校声誉带来损害。这已不单是人手短缺、任务量大的问题,而是工作质量、办公效率和事业安全的问题。随着计算机及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方面都对研究生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快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科学管理,已经成为摆在整个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二、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实行信息化管理的优越性
调研结果表明,全国大部分中医院校已采用计算机系统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后在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部门间共享数据、降低数据错漏率、实现校院分层管理、研究生分类指导、紧跟国家变化、即时信息等诸多方面均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与原有管理模式和办公手段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具体表现在:规范化管理,流程更加科学。研究生管理工作包括学生从入学开始到毕业全过程,包括招收录取、学籍注册、缴费登记、导师选择、培养计划制定、课程选择和考试、成绩录入与、论文评阅与答辩申请、学位审核与评定、学位授予、就业去向登记、学历电子注册、学位授予信息年报等十多个管理流程和模块。管理流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对于学校研究生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产生重大影响。多部门信息共享,数据上报准确度提高。管理系统依照国家、地方省市数据上报要求内置报表模板,根据需要选择上报数据内容,采取学生自主填报,分级管理审批,定期维护升级等工作管理模式,实现信息部门间共享,提高上报数据准确度,降低人工失误几率。实现校院两级化管理。校院两级化管理是研究生培养的发展趋势,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专业结构逐渐细化的要求,学校势必需要将研究生培养的工作逐步下放给系部和导师。同时,系统平台提供的导师(管理部门)与学生互动配合,对话操作的形式,有助于学生了解研究生教育流程,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紧跟国家变化,及时调整应对。近年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发展迅速,改革积极、变化较多,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妥善应对,是各大高校均应思考并寻求解决的课题。开发软件系统的专业公司,为保证自己产品获得长期稳定的认可,会充分发挥其专业团队和资源技术优势,早于高校做出反应,设计研发与国家变化要求对接的新功能、新模块(比如数据报表的格式更新和替换),以满足新老客户的需要(管理系统提供免费升级和更新服务)。不同类型研究生分类指导。目前我国研究生类型多种多样,从入学模式来分,除国家统招外,还有委培生、代培生、进修生;从学位类型来分,有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从层次来分,有硕士生和博士生;从考试形式来分,有统考生、单考生,还有免试生;从教学模式来分,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等。不同的研究生类型由于培养方式不同将给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挑战。计算机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类型构建个性化培养模块,制定培养计划,通过网络终端在线对不同类型研究生进行分类指导。盯紧关键环节,严格管控过程。论文和答辩作为研究生培养中费时最长的一个环节,对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也不容质疑。但是受限于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人数的限制,单纯依靠人力监督,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流程管控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及时性。计算机系统的启用可以实现全方位监控,针对关键环节实施跟踪定位,从而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质量。
三、关于加强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领导加强重视,全员提高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涉及整个学校层面上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协调教务教学、科研管理、人才培养,招标审计、财务设备等方面力量,如果没有学校高层的重视、支持以及各级部门的通力配合将是难以实现的。而且,高层做好顶层设计,有助于防止出现过度分散化开发倾向[2],多部门协同参与建设,有利于解决高校信息化建设不够规范、共享程度低的问题[1]。因此,领导层面需加强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时代性的科学认识,各级部门要形成信息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的先进理念。只有学校上下加强重视、统一认识,才能保障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有序发展。
2、继续教育培训,提升业务素质
全面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需要一支素质高、懂得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富有开拓精神的管理队伍[3]。而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中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老师并不具备专门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知识背景,因此为更好地操作网络系统、应用信息平台为我们的实际工作服务,最大限度利用电脑将人脑从机械性、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让人脑有时间去思考和解决需要创造性的问题[4]。邀请专业人员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不同层次地培训,使其全面了解和及时掌握管理系统的操作和维护是非常必要的。建设拥有先进管理意识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管理人员队伍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实现信息化目标的重要保证[1]。
3、保障经费投入,科技带动生产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5]。中医药院校领导和各级部门要明确在招生规模扩大、学科专业增加和改革积极深化的新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若要跟上形势变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意识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完善的信息化手段代替手工管理模式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约工作成本。做好经费预算,落实资金投入,逐步建立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从而确保建设工作优质长效。
4、选择专业公司,注重维护售后
社会的发展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不能再以单纯的语、数、外等学科知识教育为主,而要在这些基础课程上加强生物、化学、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阶段的教育有了明显的转变。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而言,逐渐走出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开始走以知识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提高信息素养为宗旨的路线。应该说,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依然被狭隘的传统思想所束缚,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中泥足不前。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要“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为此,教师不能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而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引导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构建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应用能力,从而提升信息素养。
二、立足学生,突出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学生自然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无论是学习环境的创设还是学习方式的引导,一切都要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展开。在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并不局限于分数的提高,相反是要摒弃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的狭隘观念,从而实现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新课改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要“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为此,教师要摒弃以书本和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而要以课堂为中轴,整合家庭、社会等多种环境,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以网络技术应用中的“网站设计与评价”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深入家庭或社区对各类网站进行调查,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网站而让学生掌握网站、网页、主页的概念,了解静态网页、动态网页的含义及其区别,在实践中初步学习网站设计。同时,新课改中还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再以知识传授为主,而要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如在“网络的连接策略”教学中,教师以电教室为基本环境,组织学生对电教室的传输介质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调全面,关注差异
在传统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全面发展是一个内涵较为狭窄的概念。从全体学生角度而言,更多的是以参考率、及格率等来评定全面发展,由此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为保住升学率而对学生实施“魔鬼训练”。从学生个体角度而言,发展更多指向的是考试成绩,分数高就意味着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在理论学习方面稍逊一筹,但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显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教学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中指出:“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在这里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全面发展。一方面,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学生发展基础之上的。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实施小组教学、分层教学等让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指的是教育教学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而全面发展则是全体学生的共同的全面性的发展。以“信息交换方式———数据交换技术”的教学为例,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三种数据交换技术及用途、理解IP电话的工作原理,而这可采用分层教学方式进行。其次,在全体学生掌握了数据交换的基本方式后,教师以电话为例组织学生分析数据交换方式的优缺点,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全面发展。
四、结语
1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概述
计算机技术是由计算机器件技术、计算机部件技术、计算机系统技术和计算机组装技术等组合而成。其中的器件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真空电子器件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几个阶段,其不断的进步提高了计算机技术运用的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在整个的计算机系统中,各种部件技术多而繁琐,其中主要的是信息存储、信息输入输出技术和运算与控制技术等。计算机系统技术则包含了系统结构、系统应用、系统管理、系统维护等技术。而计算机技术的组装技术是否良好与整个的计算机系统有着密切关系。整个计算机系统中与信息相关的技术都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信息技术具有信息性与技术性的特点。信息技术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已经成为了支撑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并且在传统产业方面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较好的实现其产业的升级,其劳动力结构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信息技术不仅只作用于经济方面,对社会的文明的进步也有着推动作用。从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思想文化的传播方面利用信息技术都在使这些方面做出了改变。
2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
计算机技术不等同于信息技术。首先从应用方面进行区分,计算机技术是需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够进行运作的,利用计算机进行对技术的处理、开发与运用等,而信息技术则是利用各种设备和软件再结合各项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传输等工作。另外计算机技术只是信息技术中的一部分,信息技术不仅包含了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和通信技术,还包含电视、广播、录音、通信与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两者之间之所以经常容易混淆,主要是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最核心的功能。
3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联用分析
3.1传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用社会在发展在进步,相应的要求信息技术也需要更好的符合时代的发展。在信息技术刚刚起步的阶段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用并没有被挖掘出来,因为当时各项技术即使是在不联用的状态下也能够较好运作。但是时代的进步要求各项技术之前做出改变,因此就出现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联用的结果。利用传感技术制造的传感器从获取信息到对信息进行处理、识别的一个过程。而传感技术则包含了传感器(换能器)、信息处理和识别的规划设计、开发、应用等一系列活动。其中的信息处理是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预处理、后置处理、特征提取等活动,其中识别则主要是进行对已经进行过处理的信息进行辨识与分类。将计算机技术与传统技术联用在一起,主要是在信息产业中较为多见。利用两种技术的联用,将所需的信息从采集到处理的过程变的更加简单。例如,在实际的某个现场,根据用户的需求,先利用传感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之后再使用计算机技术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且做好存储工作。这样一来就方便了对信息的提取,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
3.2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用通信技术包含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种。由于无线通信技术比有线通信技术在某些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数据传输方面更加安全[4]。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联用,其产物就是计算机通信技术。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和多媒体通信技术。所谓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简单讲就是实现计算机之间或者计算机与相关终端或其他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数据,一般情况下各类文本文件、表格等都是采用二进制的方式表示出来,通过对其中数据进行转换就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通信。其实现的方法十分简单,如果是较短距离内的通信只需要将终端设备串行口或并行口串联起来就能够实现通信。如果的远距离通信则是将计算机网络系统利用起来,通过电话线、卫星信道等达到通信目的。在这种多形式的结合之间计算机的作用将发挥的淋漓尽致,不仅保证了数据在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性,还提高了数据通信的准确性。其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短距离无线连接技术——蓝牙技术,能够实现在10M之内单点对多点的无线数据和声音的传输。蓝牙技术的产生是由爱立信、苹果、三星和诺基亚等在1998年5月份一起提出的近距离无线数据通讯技术标准。其使用范围包括打印机、移动电话、传真机、键盘、PDA、无线耳机、笔记本电脑等质检进行无线信息交换[5]。蓝牙技术简化了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复杂程度,将整个的数据传输变得快捷高效。例如将蓝牙技术放在移动电话和笔记本电脑中,通过蓝牙技术就可以省去其中各种连接电缆,只需要通过无线就能够建立两者之间的通信平台。蓝牙技术的应用范围可以扩大至全球,可以无线连接各种设备,在市场中也是支持范围最广的一项技术,功能丰富并且十分安全。该项技术从手机到汽车到医疗设备全部都能够使用,用户范围从普通消费者到企业。并且蓝牙技术功耗低、体积小,所承载的芯片成本低这些都提高了蓝牙技术的使用范围。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用,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即时搜索,还能够保证信息传输的高效性与安全性。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