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6:44
导语:在课题开题发言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学习兴趣 探究能力 创新能力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060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物理实验,就是整合身边的器材或者自制器材,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改进或者创新。通过开发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就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时,他总是会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物理实验来源于课本,也可以根据教材自主命题。例如: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六章第三节习题四,制作一个最简单的直流电动机模型。教学中,笔者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电风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利用身边的器材改变电动机的转速?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他们纷纷表示自己会积极完成实验。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交流观点,教师可以建立一个QQ群,让学生说出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展示自己的成果。在交流中发现,他们对绕制线圈有困难、磁铁的磁性不强、电池电压太低、线圈刚好处在平衡位置等,这些是引起电动机不转的原因。他们相互帮助,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及时答疑和引导,一个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呈现在教师的眼前。在调节电动机的转速时,学生利用回形针和铅笔芯做了一个简单的滑动变阻器,用来调节转速。并展示给老师、家长和同学看,从而收获成功的喜悦,这样使他们更加坚定了做物理实验的信心。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
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增强学生在实验中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因此在学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可布置实验:透过盛水的玻璃杯去看鹦鹉。学生们觉得很新鲜,对实验充满了探究的热情。学生在课堂上曾经做过凸透镜成像实验,意识到要找到成像的规律,应当逐渐改变鹦鹉与玻璃杯的距离,并透过玻璃杯仔细观察像的特点。这个实验可操作性强,但是要想看到全部的像并不容易。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学生发现:当鹦鹉离玻璃杯很近时,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一个变胖的鹦鹉,而且像左右方向上的特征与物是一致的;当鹦鹉远离玻璃杯到一定的距离时,可看到了一个稍胖的鹦鹉像,但左右方向与原物相反;当鹦鹉再远离玻璃杯到一定距离时,可惊奇地发现像变瘦了,左右方向仍与原物相反。
学生在实验中学会探究,在探究中获得答案,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动起来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创新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以致用的必要条件。让学生明白创新的价值,产生创新的动力,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困难。开发物理实验,不仅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探究教学,还要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在探究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自制电动机的教学活动中。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制电动机模型,要求考虑到换向器的改进、直流电路的连接、线圈的制作、强磁场以及连接的步骤和方式。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善于思考,不断探索,不再是简单连接电路和模仿,而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他们利用一节五号电池、铜导线、强磁铁(可以导电)、硬币、螺丝钉等制作了线圈转动电动机(图1)、螺丝钉电动机(图2)、电池转动的电动机(图3)、可变转速的电动机(图4)等。学生通过制作进一步了解了实验原理,也逐步养成了爱动脑、爱动手的好习惯,从失败中获得成功的经验。他们的制作材料简单、造型奇特,让人感到新颖、有趣,使复杂的电动机变得趣味横生。学生从创新中获得乐趣,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
关键词:高中体育;校本课程;问题;策略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实行校本课程开发,能够有效改变以往学校只能被动接受国家下发要求不考虑自身情况的问题。开发期间,学校的教师也可以参与进来,教师的积极性可以被有效调动起来,进而更好的完成国家要求。然而,在实际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找出针对性的处理对策。
1.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
1.1课程开发问题
开发课程需要学校的教师、相关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同时对学校的条件加以考虑。目前大多数学校并没有邀请专家学者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只是安排教研组长这类教师进行课程内容编写开发,单纯的将一些不常见的体育项目加入到课程中,并没有进行系统性开发,后续工作也不完善。
1.2知识传授问题
体育课堂上的知识传授目前专业性很低,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的教学往往只是教授学生基本的动作和对抗,没有将一些专业体育竞赛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教授给学生。学生在体育课程上只能被动进行一些重复性训练,无法深入接触各项运动项目的专业知识。
1.3教学方法问题
虽然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学习,但是由于高中生繁重的学习任务,很少有自由时间,导致其自主性很差。学校虽然引进了一些具备鲜明特色的体育教育项目,但是却没有开发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仍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特别是多媒体设备,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使用率偏低。
1.4教学评价问题
现有的教学评级体系并不够完善,针对所有的学生完全一致,并不能实现因人而异。与此同时,教学对于学生要求相对较高,有些学生并不能达到教师的标准,进而其学习成绩很差,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厌恶之情。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希望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但是这种评价方法却造成了反效果,必须加以改进。
1.5学校场地问题
进行体育活动的开展,必不可少的就是合适的场地。但是目前我国市区学校的体育场往往并不大,跑道可能无法达到标准长度,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室内场地面积更是非常有限。这样一来,导致同一时间有大量的学生在狭小的场地共同上课,教师无法对所有的学生统一加以关注,安全隐患较为严重。
2.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策略
2.1关注教学内容,自制合适教材
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教材就是国家设计编写的教材,也就是平时授课中的应用教材,并将教材与课程之间划等号,这是不完全合理的。教师编写教材,需要将自身的经验和职业性的专业知识融入到其中,期间,教师需要参考各种来源的各种信息数据,不能一味闭门造车。教材编写并不能流于形式,编写好以后通过审核,要继续印刷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因此,教材的编写应当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要求进行合理开发。例如高中操舞类校本课程开发中,教材设计就要参考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一些如校园舞、基础街舞、基础民族舞等内容,不能过于复杂,同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
2.2集思广益,深化课程开发
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期间,若是教师没能多方向参考,而是单纯依靠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浅化设计,可想而知,这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得到锻炼,学生从这样的课堂上也许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这样一来,教师在开发课程过程中完全抓不到重点,更无法完成教学目标。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培训,令其明确校本课程的实质,鼓励教师到其他学校或是网络媒体中获取相关经验,引进专业的体育项目教师,进而完成课程开发。例如进行操舞类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更应当安排青年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将他们的青春活力融入到课程中,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3合理安排课时,强调课程质量
目前有些高中对于校本课程存在着误解,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会增加很多工作量,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但是这种理解并不正确,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并不是单独进行开发,而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课时量并不会大幅度上升,教师的工作量更不会大幅度上涨。另外,还有一种持有相关观点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课时越长效果越好,这种思想也不完全正确。校本课程更应该重“质”而不是重“量”,应该精益求精。例如操舞课程开发中,可以根据原有的校园舞课程进行改进,并不需要另设一门课程或是教学项目。
2.4改良评价标准,强化素质
教育高中体育原有的考试评价体系应该进行改革,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以及平时上课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实行素质教育。例如操舞类校本课程的评价,应当先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个人特点在各个阶段进行不同形式的评价,同时还要在实施过程中加以完善。
3.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3.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重视高考中需要考试的科目,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度并不足够。而且,有些学校甚至会将体育课时缩短,学生更不会在仅有几节的体育课上重视体育课程,但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这一点。伴随着教师的有效引导,体育课程内容予以辅助,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继而学生也能快速掌握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提升身体素质,从中感受到明显的愉快心情和成就感,进而更深入地投入到教学中。
3.2帮助学生养成健康行为
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健康锻炼,在课后自发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长久发展下去,我国的综合体育素质也能进一步提升,这更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3.3提升学生的表现力与合作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的表现力和合作能力能够得以提升,这主要是因为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内容有所增加,例如跳大绳、足球对抗等等。学生能够在合作过程中参与竞技,进而其合作精神和情意表现都能得到有效锻炼。
3.4改善教学效果
经统计,在实施高中体育校本课程以后,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明显提升,与以往的传统教育方法相比,教学效果明显得到了改善。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更愿意接收新鲜事物,学习过程中表现也相对积极,进而其总体学习成果也会非常明显。
4.结语
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并不适合当今教学改革的要求,各个地区各个高中应当全面推行校本课程开发,改善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郑云峰.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分析[J].高考(综合版),2014(06).
[2]王红英,任书堂,刘雪丽,杨再淮.上海市部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探索———以操舞类校本课程实施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01).
[3]谢晴,陈锭华.上海市国际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5(08).
【关键词】高速铁道;专业技术;课程体系;开发与研究;实践性
一、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
高速铁道的建设通过专业能力得到体现,高速铁道建设是以能力为主要发展导向的工业领域,对于高等职业化教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要符合现代化高速铁道的发展要求与建设标准,还必须要遵守相关的职业化岗位定位,专业面向职业岗位做出适当的专业化课程体系的发展思考,经过大量的社会发展调查研究,与高速铁道的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互动,建立好统一的生产线,利用高速铁路的桥梁、路基、隧道、轨道的施工与养护维修工作,不断加强施工人员材料员与安全人员本身工作能力的加强,经过3-5年的理论知识加上实际能力的培养,发挥相应专业技术人员的特长与优势,做到科学的定位,按照工作岗位业务范围工作领域职业能力的开发流程。
二、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现状
随着我国高速铁道专业教学课程的不断完善,高速铁道专业化人才培养理念已经完全得到了创新发展,高速铁道专业在进行一系列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遭遇到了障碍。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逐渐扩大,主要学习方向侧重于对高速铁道专业性知识的学习,通过理论与实际知识的互相结合,锻炼学生自身的高速铁道工作能力,分析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当前的教学内容有些也过于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局限性较大,很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只能基于课本,不能真实发挥自我的技术优势,因此,高速铁道专业工程技术教学必须要结合理论与实际的双重教学模式,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综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与动力,这是未来改革的方向。
三、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堂知识培养系统化设计
3.1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宗旨,设置公共基础课
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要以提高专业人员技术职工的综合素养为主,帮助铁道工作人员建立正确的文化素养培养方式,还必须要设计正确的公共基础课程安排时间表,要根据学生的文化素养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类型的辅导计划与公共课程安排,开设信息化课程,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等模块,还要加强铁道专业技术人员的道德素养培养,加强对行政素养,职业道德规范,身心素养的提升,以及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观念。
3.2基于高速铁路建设的职业行动领域,构建专业学习领域
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职责——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分析为依据,以校企专家合作开发为关键,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专业学习领域,实现工学结合。主要流程为三个阶段、四个环节、三个转换。三个阶段:即市场调研是课程开发的起点,解决专业准确定位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课程开发的指导框架,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式、途径和资源问题;课程体系的系统化设计是课程开发的落脚点,解决课程的载体、内容体系、创设学习情境、制订实施方案等问题。三个阶段互为递进,紧密联系。四个环节:即由行业企业专家的“头脑风暴”“、研讨确认”“、决策计划”为课程体系开发提供源泉,由校方组织教师专家“开发分析”,从而确保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三个转换:即实现从实际工作到典型工作、典型工作向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向学习情境的三个转换。
四、专业能力培养系统化设计
专业技能培养系统按照“四层次、六递进”进行系统化设计。“四层次”即指课内单项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生产性综合实训、顶岗实习。课内单项实训指在课堂上理实一体、讲练结合完成的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实训指通过单独组织的集中实训实现某一专项能力培养;生产性综合实训指模拟具体生产任务,提交符合生产要求的实训成果;顶岗实习是以企业员工身份,完成生产岗位的具体任务。“六递进”是指学生技能培养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从熟练到精湛,从实训到生产、从校内到校外、从学生到员工的递进。
专业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学载体的选择,各门课程的教学载体要有针对性,并且源于实际,高于实际,从简单到复杂、从个体到系统,具有典型性,能将典型工作具体化,学生完成任务的行动过程能反复应用,技术程度逐渐提升,体现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
五、其他职业能力的系统化设计
主要指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方法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学习、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职业发展道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制订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自我控制、管理以及工作评价的能力。在社会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和冲突,并负责任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愿望,重点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交流能力、相处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以及群体意识、安全意识、社会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根据以上培养目标,高速铁道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将职业要求和技术技能标准引入教学,将行业和社会资源引入学校,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引入课程,遵循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要求的内在逻辑,采用教学做合一、实验-实训-实习有机融合,实现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全面提升。
六、结束语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育中,学生对所学职业(专业)内容和工作环境先有一个感性认识,以此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企业、社会和技术工人个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66.
[2]郭扬,张晨.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的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30-35.
[3]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0-33.
关键词:高职学院;体育课程内容;开发与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高职学院体育课程开发与建设目的在于探索具有高职体育教育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模式,加强体育课程的优化整合。为此,应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开发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将职业实用性体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体现出体育教学的职业面向功能,创造性地搭建富有基础课性质、专业课性质、娱乐体育为一体的专门性职业体育课程。同时,挖掘存在于我们身边、同学中间的部分易于在学生体育活动中广泛开展的民族特色、民间体育活动,并将这些活动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形成一整套具有职业特点的体育教学模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及问卷调查,就目前高职学院体育课程内容改革进行专题分析,以便为进一步改革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模式,构建集素质培养、技术基础知识、技术能力训练、课外体育活动比赛及运动队训练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从而为专业建设服务。本文采用了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问卷以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农牧一线在岗职工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23份,其中有效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94.6%。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模式创新
1.建立“课堂教学、运动训练及课余体育锻炼”“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据我院近三年统计,有47%的学生反映自己在体育上没有目标;82%的女生甚至根本不喜欢、没有兴趣;86.7%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一下,对所安排的内容兴趣不大,感兴趣的项目参与,不感兴趣的仅仅是被动参加,有近84.6%的学生由于专业课程较多,教学、生产实习实训任务较大,对体育课无暇顾及,更谈不上系统学习。总体来看,91%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单调、枯燥,体育课堂内容均是被动接受。因此,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创建出适应我院学生特点,适合学院示范校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非常迫切。调查发现有76%的学生在学习中最认同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快乐、趣味性体育情感模式,因此,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了“课堂教学、运动训练及课余体育锻炼”“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2.把“体育教学融入生产实训,课堂搬到顶岗实习单位”的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调查有60%的学生认为企业对顶岗实习的学生有身体素质和技能方面的要求,36%的学生反映在顶岗实习中有相关体育的比赛和活动,79%的学生认为需要在生产实习中进行体育锻炼,有52%的学生认为在生产实习过程中需要有体育老师指导下的体育锻炼。因此,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企业对学生身体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与标准,掌握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制定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目标、计划、内容,使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相一致,把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结合起来,使“工”与“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职业技能”共同递进。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初步构建了多样化、立体化、网络化的教学新模式
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体育课建设的新载体,已经成为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示范校课程建设中,将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运动锻炼的手段、实践教学相融合成为了体育课程内容建设新的着力点。
(二)教学内容体系的开发
1.针对专业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设置学年课程内容
有60%的学生认为素质项目对所学专业身体素质要求最有帮助。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体育心理、生理教育课等体育基础理论和基本身体素质为主。课堂设计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学生易于接受的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重点掌握1-2项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掌握疲劳的恢复调整、劳动损伤与预防等相关理论。紧密结合专业课程特点,主要以“工学相交替”、“技能递进五段式”、“季节轮岗”教学模式,结合专业要求开设专项体育选修课和职业体能训练课,突出专项体育素质,提高职业岗位能力。
2.课程类型的设置与分类
(1)必修课。新生必须在第一学年完成健康体适能学习任务,获得“通过”后才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规定学习内容有基本身体素质训练、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
(2)选修课。主要以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形体课、体育舞蹈等项目为主,各项目均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喜爱自主选择。
(3)职业体能训练课。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和身体素质练习内容。
3.教学内容的整合
(1)整合与专业技能动作方式相近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根据职业工作身体行动方式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门职业能力训练的一种教学内容。比如:兽医专业和动检专业,由于专业特点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躬身操作,就应该结合职业的需要,发展他们的平衡能力、下肢支撑能力、左右换站立耐久能力等,以提高他们对今后所做工作的职业适应能力。经济管理和计算机专业,根据其运动特点,重点发展手腕、上肢和躯干的力量和耐力,以适应职业岗位需要。
(2)整合与专业技能反映特点相近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是根据职业技能反应的特点需要,体育教学中选择与职业技能反应相近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职业反应能力。比如:畜牧机械专业,在加强上下肢配合的同时,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听信号或看信号迅速反应的能力,以适应职业岗位特点的需要。
(3)技能技巧项目与游戏的整合。由于技能、技巧项目在教学时单调、枯燥,如果和游戏组合在一起就显得丰富而活跃。如篮球运球单元教学,教师可根据篮球运球技术的特点创编游戏运球接力,把运球技术的要领和游戏整合在一起,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既提高了奔跑能力又掌握了篮球运球的基本技能,同时增进了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4)整合预防一般职业病生成的教学内容。这种内容是在认真研究职业病生成的特点和人体生理解剖特点的基础上,针对职业病生成的原理,强化有关骨骼、肌肉的训练,提高对职业病的预防能力和抵御能力。比如:文秘、会计、计算机等专业,由于经常伏案,低头工作,容易造成弓肩、含胸、驼背等职业疾病,那么,体育课就应该多采用一些俯卧体后屈等动作练习,此外,教学生多做扩胸、体转、体侧等练习,以防止职业疾病的生成。预防职业病,还要教会学生自编徒手操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创造性地编排各种徒手体操、防止职业病的生成。
(5)整合缓解职业性疲劳的教学内容。从长远观点看,就是要掌握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并且能够经常坚持,要采取身体放松和精神放松相结合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掌握1-2种科学锻炼的方法和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单元计划构建框架
各单元计划包括课时学习目标、理论知识、动作技术要领、技术动作的整合、竞赛、游戏等运动形式、运动安全知识、评价指标几个部分。
(三)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创新
高职学院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根据体育课程不同的类型、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方法。教学方法根据学院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职业岗位需求,创建新型的教学方法体系,引导培养职业所需要的身体与心理素质。
1.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分层次教学法。按照专业建设和岗位能力要求,体育课程分为体育综合素质课、选修课+体能训练课、俱乐部体育活动课、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四大模块内容。对不同体质、能力和特长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在选修课程中进一步把该课程分成2-3个水平层次,因材施教制订相应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授课计划等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和俱乐部(各单项运动健身协会),教师依据不同对象和不同水平层次进行重点辅导,考试也采用分层考试的形式,促进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运动健身技能的提高。同时针对有需求和特长的学生群体,开展篮球、足球、排球、田径、健美操等运动队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潜能,提高运动技术和成绩。
(2)专门性教学法。根据职业活动对身体素质、技能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特殊要求,针对专业特点,选择与职业活动相似的辅或针对性练习,提高职业活动时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发展颈、肩部、上肢力量、指碗灵活性和静力性耐力素质。如采用肩部的拉伸、柔韧性练习和指关节操等方法。
(3)网络自主学习法。该方法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手段,面向所有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生。通过校园网建立教学健身辅导站,将电子教案,部分健身技能视屏教材和讲课录像置入网站,学生根据大纲内容和个体需要,自主学习与自主健身实践。该方法有效地延伸了课堂教学,达到了课内外一体化互动的教学效果。
(4)学生互导法。在课堂内外,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健身技能,相互之间开展互相指导,互相启发,互相评价,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5)自然环境锻炼法。主要采用与自然条件相似或相近的环境,如爬山、野外训练等方法提高机体的适应力水平和抵抗职业活动特殊条件的不良影响。
2.课程组织形式
(1)“三自主”选课模式。学生自第二学期起,按照体育教研室规定的授课内容和时间范围让学生不分专业、不分班级、不分年级,可凭个人的学习能力、特长和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和学习层次,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地点。以专项体育为内容、在具有专项特长的教师指导下的专项班课程组织形式。形成了以专项教学组教师为主导、专项教学班为主体、学生专项协会为延伸的课内外一体化专项教学模式。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必然延伸,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具有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自主锻炼的能力,建立课内外紧密结合,以课堂带课外,两者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潜移默化的陶冶,将给学生更多方面的信息,真正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使得课外成为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的课堂。据调查有68%的学生希望课外活动时间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因此,有教师指导的课外体育活动形成了体育课的时空延伸。课程教学中,课堂注重方法与技能教学,课外注重实践与运用体验,并通过指导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和实施课内与课外统一。加强早操、课间操的管理,制定两操管理考核办法和学生的体育成绩挂钩,对促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强化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尤其是第三学年学生没有体育课,将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为一个学分的规定,推进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四)课程评价的设计
高职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以围绕高职院校职业的特点,突出综合素质和终身体育。在评价范围上,不仅停留在体育课上还要向学生课外活动、课间操活动拓展,以学生在校内外体育活动的全过程以及身体机能发展为依据,使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形成。据调查我院学生有56%的学生认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最合理,有30%的学生选择集体评价,只有14%的学生选择自主评价。因此,需要完善考核制度,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1.体育成绩的考核内容
学生的体育成绩从理论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包括创新能力)、出勤情况(包括体育课、两操、课外体育活动出勤情况)、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身体素质和技术考核并重。
2.综合评价的方法
综合评价体系反映了学生的生理、体能、知识和技能状态,将体育学习的结果评价与体育过程结合起来,将课内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看学生成绩提高的幅度和上课的认真程度,对学生的体育能力、学习行为、表现、体育参与能力、锻炼后的技能变化、合作和交往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向过程化、弹性化、综合化转换。
(五)高原民族民间和休闲娱乐性体育内容的融入
1.高原民间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发
高原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取材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由于多民族聚居,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些共同喜爱的体育项目。因此,探索和挖掘传统体育和现代流行休闲体育项目并将其融入体育教学过程已实在必行。它满足了学生学习和娱乐的需要,丰富了体育课程教学的内涵,使得高职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灵活化、特色化。
2.休闲娱乐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
现代休闲娱乐体育是一项深受高职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进行运动的积极性,满足对健与美的追求。
三、结论与建议
高职学院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本着“以学生为本”和“健康第一”“以职业岗位素质”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围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建设了适合高职学生特点、专业特点、体现高职院校职业性特点的新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的设置上以社会需要、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为三个基点,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设置及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在加强体育课程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改革,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对深化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建设,提升体育教学内涵质量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歌声.“课内外一体化”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J].浙江体育科学,2006,(2).
[2] 李力.高职院校自助式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9,(12).
[3] 陈勇.高职实用性体育教学纲要的理论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3,(7).
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直以来都是成人职业培训持续关注的内容。辩论式教学是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基础上融合辩论赛的高强度、高质量、竞争性的特点,打破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让成人职业培训有活力、有气氛,提升培训学员的学习力、执行力、心理调适能力等职场需要的职业素质,按照高端人才的培养方向研发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的突破与创新
1.引导个体对辩论的关注
鼓动和激发学员的参与热情是需要一个心理铺垫过程的,因此激发学员参与热情、启发学员对于辩论的关注,在于学员对辩论的理解。课程第一阶段着重渗透和提升个体与个体间的辩论意识,理论操作依据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主要是让人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依照观点进一步推理,最后后引出谬误,从而使人认识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改正。这种方法可以使辩论双方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对自己的、他人的、周围的不合理观念进行挑战和质疑。这个环节可以视频案例展示、讲授或情境模拟的方式进行,激发学员对辩论技术的好奇及应用渴望。
2.辩题获得的形式
辩题的获得是辩论式教学法的第二个阶段,它是组织出一次成功的辩论式教学的关键。为了鼓励学员参与,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可采用分组出题、评委选题的方式获得辩题。具体操作的方法是,现场由培训教师将学员分为几个大组,每组学员都在10~12人之间,每组由最年轻的学员为记录员,最年长的或资历最高的学员为临时负责组长,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集合本组意见、决定本组的辩题。在学员讨论的过程中,培训教师关注每组学员的讨论情况,并指导如何在本组辩题生成后,选出参赛辩手,集合参辩论内容。辩手人数为每组内正反双方各三人。其他人为正反“护辩手”,并自由选择正反方。实施过程要控制在20~25分钟以内,各小组辩题生成后,由4人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决选。将评审小组的决定结果进行全班公布,被选中的小组一般在1到2个为宜。
以某一次辩论式教学为例,辩题情况第一组为“在职业发展中能力比关系重要还是关系比能力重要”,第二组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是父母为主导还是孩子为主导”,第三组为“是否应该延迟退休”,第四组为“培训期间是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吃喝玩乐为主”。这样的辩题实实在在地反映出了学员的需求。学员对于问题感兴趣,希望获得深入了解和解决的途径。最后评审组决定选用前两组为最后辩论会的辩题。
3.设置评审组
选择资深的学员作为评审小组的意义在于,他们可以把握辩题的方向和意义,不会使辩论内容过于娱乐而没有教学意义。另外,评审组还可以作为辩论会的总结和评价者,这对于提升教学形式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非常有效。
4.学员主持辩论
培训课程的第三个阶段就是在学员中选出有较强临场应变能力和较高表演热情的学员,最好选择辩题淘汰小组的成员。这样可以减小淘汰学员组的被忽略感和挫败感,获得积极参与而不是围观看热闹的心理。辩论赛由学员主持开场,公布辩论规则和顺序。正反双方各三名学员分别坐于主持人两边的桌子后,成面对面但略面向观众的形式。先分别由各方一辩申诉本方观点,二辩接着进行自由辩论,护辩手也可以在这个环节参与辩论,自由辩论的时间可以控制在10分钟左右,太长时间会有辩“散”了的感觉。最后由三辩进行总结陈词。主此人宣布本组辩论结束。如果时间控制合理,一组辩论在20分钟左右为宜,这样不会出现由于过度竞争或过于重复的辩论手段与内容导致辩论疲劳。最好可以留出第二个小组得以上场的时间,第二场辩论会出现和第一场完全不同的辩论效果。一是辩论变得有序、理性,二是辩论更加注重内容本身的指导意义,三是会体现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因为学员的注意力会转移至内容,而不再简单地拘泥于是否了解了辩论的流程。
5.评估与总结
辩论式教学的第四个阶段就是评估与总结,评估与总结阶段可根据实践情况安排一名参赛辩手发表参辩感言,由一名或几名观众学员发表辩论教学感言,由评审会指派一名资深学员进行参评及辩论式教学的总结性发言。最后由培训教师总结和评价课程的整体运行和组织情况,针对学员课堂收获的教学成果一一进行清晰地点评。这样也会让学员理性地认识到培训课的收获和成效。
摘 要:该项目旨在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成功获得目标蛋白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应用分子生物学、细胞学、胚胎学、繁殖学、育种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多学科手段研究动物生物反应器所生产药物蛋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围绕目标蛋白的临床前研究中的中试批量质控生产、药理毒理学等进行研究,从而使国内首个转基因动物生产的新型生物药品的开发迈进重要一步。该研究课题获得了高表达且稳定遗传的牛和羊乳腺生物反应器,且抗凝血酶III转基因阳性羊种群规模已达81只,转基因牛种群规模达到15头;将AT-Ⅲ纯化工艺进行逐级放大,目前能够达到30 L/批次,正在尝试进行放大到50 L/批次,蛋白纯度达到98%以上;采用两种方案对hFIX蛋白进行纯化,方案一的比活性和纯度高于第二种方案,但方案二的回收率较高;经过对纯化的rhATⅢ和hFⅨ蛋白的结构进行确证,均和人源的相似;通过药物制剂的研究,rhATⅢ蛋白确定了合适的制剂配方;目前正在进行药品注册临床前研究工作。
关键词: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 抗凝血酶Ⅲ 凝血因子Ⅸ
Abstract:This project is intend to deeply study the mammary gland bio- reactor on the basis of successfully getting the target protein, and comprehensively using molecular biology, cytology, embryology, reproductive science, thremmatology, biochemistry, pharmacology and other subjects to research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harmaceutical proteins produced by animal bioreactor。We will focus on researching the pilot batch quality control、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about target protein,which are required to be studied in preclinical,s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biological drug produced by Transgenic animal will be an important step forward. For this project,we obtained mammary gland bioreactor of transgenic cattle and goats with high and stable expression。And we have transgenic goats and 15 transgenic cattle; We will enlarge AT-Ⅲ purification proce- ss progressively. At present,the purification scale can reach 30 L/batch, we try to enlarge it to 50 L/batch; protein purity reach more than 98%. we use two solutions to purify the hFIX protein, specific activity and purity of the first solution are higher than the second solution, but the second solution get higher recovery rate;After confirming the structure of proteins,the purified rhAT-Ⅲ and hF-Ⅸ are similar with human sources;We determined a suitable formula of the preparation about rhAT-Ⅲ through researching the pharmaceutical prepara- tion;Now,we are working on pre clinical about drug registration。
Key Words:Mammary Gland Bioreactor;AntithrombinⅢ;Blood Coagulation factorⅨ
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http:///xiangxiBG.aspx?id=63938&flag=1
一、课题研究的前期申报工作需经过深思熟虑
“凡事预则立”。课题申报绝不是一时兴起、空穴来风,它必须建立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之上,即先有因,后有果。我在申报此项课题之前,头脑中并没有一个完整和清晰的概念,只是在日常多媒体教学活动中看到一系列问题的存在,至于如何评判、解决,并没有深入思考。最终让我付诸行动开始思考如何寻找、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得益于课题申报这个环节。
首先考察我县城镇和农村各中小学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的配备情况,发现我县中小学校现代化教育装备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信息化教育装备强县。装备有了,那么教师的实际运用和操作水平怎样呢?事实证明,我县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水平不容乐观。尤其是我县农村教师目前现代化教育水平还普遍较弱,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带来的种种要求与变化。因此,为了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信息专业化水平,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步伐,我决定以农村教师多媒体教学研究为突破口,确定名为“农村教师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此项课题引起省研究专家的共鸣,顺利通过,批准立项。
二、课题研究的开题工作要取得多方支持
课题立项批准后,我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请示开题事宜,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对我提出要求:由于开题活动在我县尚属首次,没有任何经验借鉴,因此要求我制订详细的开题计划和方案。从决定开题到正式开题时间非常有限,为此,两位同事放下自己手头繁忙的工作,全身心协助我投入开题前的紧张准备之中。我们共同商讨,并着手进行开题各项事宜:发放会议通知和流程、准备发言稿和主持词、制订县课题立项申报方案、联系开题地点、确定参与教师等。尤其是县教研室的课题立项申报工作,在我县是第一次进行,为了省课题研究在我县全面深入开展,一位同事没有任何推辞,主动承担起县课题的立项申报工作,并在后来持续开展的一系列课题实验活动中给予帮助。确定开题地点时,综合各方面考虑,我欲将开题地点定在某一乡镇中学。与该校校长协商时,校长二话没说,当即答应,开题当天,学校由里到外、从上至下都进行了精心布置和安排,给参会的每一位领导、教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动当天,教研室全体教研员积极参与各项组织、协调活动,教育局局长、教科所所长、中心校校长全程参与并对课题进行了现场评议,使得参会的全体教师及教研员们大受鼓舞和振奋,纷纷表示要加入该课题研究中。
活动当天,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说服力与助推力,我想为参会的每一位领导和教师展示几节多媒体教学观摩课,这一想法得到同科室各学科教研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积极推荐人选,并主动联络教师,帮助该教师准备观摩课,为全县教师即将开展的多媒体教学课题研究起到了良好的榜样示范和助推作用。
三、课题研究要根据需要适时开展培训工作
开题后,教研室收到了60多份立项申请书。教研员在审核过程中,发现很多一线教师对课题研究工作还存在认识模糊、思路不清等问题。如申报课题名称不通顺和完整;对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没有完整、清晰的认识等,充分暴露出教师在课题研究方面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和帮助的问题。为了保证课题研究质量,教研室聘请专家,为全县即将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送上了《规范实验过程,提高研究质量》的营养大餐,受到了全体实验教师的好评。经过培训,教师实施课题研究时思路理清了,方法顺了,研究时不再感到迷茫和困惑,研究质量自然提高。
四、课题研究应注重发挥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
过去校长很少亲自参与课题研究活动,但这一次与以往不同在确定课题组成员时,将校长作为首要人选纳入其中。实践证明,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校长的先锋示范作用异常明显。其中突出的有实验小学、郇封中学、五里源中学、西村小学、韩庄小学、西村一中、实验小学,第二实验中学、高村一中、小文案小学、第二实验小学、城关镇一中的校长,他们充分发挥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头积极参加市、县、乡、校组织的优质课、观摩课交流评比、论文、课件评比等一系列与课题实验有关的活动,为教师树立榜样,带动本校教师积极投入课题研究工作之中,成为全体实验教师的表率和楷模。
五、课题研究需注重开展专项评比活动
任何研究都离不开教师实践,课题研究更是如此。此次课题研究,我县教师参与人数众多,如何有效组织和帮助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实践,是摆在我面前的难题。经过和领导的协商,我决定以课题研究内容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题研究专项评比活动,内容包括优质课、论文、课件、教学反思等,以帮助教师有目的、较深入地开展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一年多来,在各项课题研究专项评比活动中,教师成长迅速。一系列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所有参与此次课题研究活动的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向前迈了一大步,多媒体操作运用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真正做到了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
六、课题研究需加强课题网络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