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上语文课总结

时间:2023-02-27 11:06:45

导语:在上语文课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上语文课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 专业课 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29-02

中职承担着培养一线技术型人才的任务,因此,新课程改革必然应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关于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基于此,本文对新课改下中职语文课与专业课整合进行思考。这就需要对专业课所内含的岗位元素进行提炼,然后将其植根于语文教学中。为方便论述,本文以会计学基础作为专业课进行讨论。

一、中职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从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来看,中职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构成新课程改革的一般方向。所谓一般方向是指,这一方向与普通中学的语文课程改革方向是一致的。中职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不高,这就直接制约了他们的写作和阅读能力。然而面对未来职场的工作环境,一定的写作和阅读能力不仅是支撑专业技能的素质元素,也是支撑他们继续学习和深造的必要元素。因此,针对中职学生的语文课程改革也需要在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上下工夫。

(二)与专业知识相融合。抛开少部分中职学生将考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不论,大部分学生都将毕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因此,语文课程改革唯有与专业知识联系,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理念,也才能保证语文教学不陷入尴尬的境地。语文课程如何与专业知识相融合是新课程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从改革方向来看,应在维护语文课程现有教学板块的同时,恰当地引入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减少课程改革后的操作成本。

二、中职语文课与专业课的整合模式定位

基于上文对中职语文新课程改革方向的讨论,笔者认为语文课与专业课的整合模式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定位。

(一)阅读理解板块的整合模式定位。阅读理解是构成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之一。该板块与会计学知识的整合模式,可定位于以下两个环节:(1)概括能力上的整合。中职学生面对的会计岗位一般比较基础,需要承担大量、烦琐的会计分录任务。为此,首先应培养学生对经济事件的概括能力,从而使学生能有效地把握经济事件的本质和类型。对于概括能力的训练,实则已构成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项内容,因此需要在材料的选取上下工夫。(2)理解能力上的整合。与概括能力相适应的便是理解能力,这涉及较为复杂的经济事件,如企业的资金筹措和成本核算领域。因此,针对理解能力的训练也是阅读理解板块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写作训练板块的整合模式定位。从“基于工作过程”的视角来进行写作训练板块的整合模式定位,实则在于提升学生对经济事件的总结和其他商务写作的能力。对于前者而言,主要涉及对会计报表的文字阐述。根据文字阐述的一般逻辑,应建立数据描述、存在的问题、建议等三个环节。因此,这一岗位需求便成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指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则可借助案例和命题的形式来完成。

三、中职语文课与专业课整合的策略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对中职语文课与专业课进行整合。

(一)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因为建立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模式仍有待探索,所以需要通过集体备课制度来共同公关。集体备课的重点在于阅读材料的选择和讲解手段,以及写作中的案例选取和写作规范问题。具体的做法包括:建立分工机制,让教研小组的教师分别实施阅读材料选择、案例选取等前期工作,然后在集体讨论下进行精选。该活动应在教研组组长的带领下,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来确立二者整合模式的校本要求。

(二)建立学科交流机制。为了更好地完成与专业课程的整合,还需要建立学科交流机制。具体的实施办法包括:通过组建跨学科小组来进行沟通交流,或者借助信息平台来进行互动。另外,语文教师需要弥补自身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为了提升交流的效率和降低组织管理成本,应建立包括专业教师在内的业务交流QQ群,通过这一平台来进行信息互动。

(三)合理选择阅读材料。阅读训练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阅读材料(下转第71页)(上接第29页)的选择上应把握如下原则:一是阅读材料的题材应围绕企业经济事件来展开;二是由于课时数有限和既定的训练目标使然,教师还应对部分阅读材料进行处理,即保留核心信息,剔除一些过渡性和无关的表述性文字。

(四)主动与实训相结合。之所以强调应主动与实训相结合,是因为,第一,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时间来进行写作训练是不够的;第二,与实训相结合,将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种工作氛围,从而在相应的写作训练上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会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计项目实训是不可少的,但在项目设计中可能会忽略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因此,在实训环节中,可设计关于“企业经济状况总结报告”的写作训练项目,从而衔接会计手工实训和企业沙盘实训环节。

四、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一: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要求下,应重点选择反映企业经济事件的阅读材料,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在企业方案撰写规范下,组织学生完成特定经济调研事件的写作任务。另外,在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的实践中,例如“拓展式”教学,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结合专业教学的内容,从语文的角度加以扩展,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了“敬业与乐业”这一内容后,不妨让他们讨论:会计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实证分析二:例如,指导学生写好书面的实习计划、总结,或要求学生将实训过程中的某一环节以口头方式表达出来,等等。这样,既可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与专业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拓展式”教学,使课堂气氛热烈,课堂生态和谐,自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形式新颖别致,有别于传统的“讲读式”教学,既结合了有关专业,又无脱离语文文本之虞;既能落实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新课改下,中职语文课应与专业课进行整合。对此,可通过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建立学科交流机制、合理选择阅读材料、主动与实训相结合等策略,对中职语文课与专业课进行整合,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菁.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29)

[2]罗嘉平.浅议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J].大观周刊,2013(6)

[3]李盐滨.中职语文教学融合专业技能策略探析[J].教师,2013(32)

第2篇

随着人教版语文教材历经几次改革,它也为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语文教师的课堂上仍然存在没有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现象。在对学生所反馈到的情况进行总结后,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主要原因就是感觉语文课没有应该有的“语文味”,外在的形式取代了核心内容,反而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主流,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下降。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有效的使课堂教学真正的具有“语文味”呢?

一、“语文味”的定义

程少堂先生是最先提出“语文味”概念的人。作为“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与核心人物,他于2001年正式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现如今,“语文味”这个词已经成为许多同行较多引用的名词了。程少堂曾经指出,所谓语文味,“是指试图将一切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方法总结在一起,再将古今所有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精华同语文教学改革中各种长处进行整合。”另外,也有一些专家将“语文味”定义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以共生互学作为基本前提,再通过激感和品味语言等方式,能够使学生体验到的一种为之陶醉的审美。”

二、构建充满语文味课堂的措施

1.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取决于他的阅读量,而提高教师人文底蕴、文化品味的基础则是阅读。以浓厚的阅读兴趣来感染学生,以丰富的知识来培养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阅读量,更要注重对自身文化素养的培养。比较有个性的语文教师所教授的语文课,一定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是因为这样的教师能够用他的思想独特的感受教材,以至于他所教授的课程更加容易感染人。为了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也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教师就要充分的挖掘出课文中的思想感情,要满怀激情的进行教学。只要老师紧紧地抓住课文中的精彩之处,并且用这种情绪去感染学生,就很容易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2.对课堂环境的要求。良好的课堂环境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所以一定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展现学生个人思想的平台,是各种文化的汇聚地,也是学生放飞梦想、自由成长的天空。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人文性的学科,它需要人与人心灵之间的沟通,需要思想的交流。所以,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就应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们探寻中国的古今文学文化,使学生们能够实现与祖国的传统文化相对接,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对教学方法的要求:(1)设置引导语与结语:语文课堂最开始的导语对整节语文课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段好的引导语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求知欲。在引导语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不但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对课文的大致内容有了掌握。(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在自己对课文充分理解以后,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们能够从书本中跳出来,鼓励他们培养自身更加活跃、更加宽广的思维。“语文味”教学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完成课堂上对课文知识的掌握。

4.运用多媒体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也逐渐走入了语文课堂,并且对语文教学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语文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不但可以使学生们超越时空的界限,对各个时期的文学进行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种方式一改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优化了课堂教学,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语文味”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实现良好沟通的前提,也是师生共同进步的必要条件。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堂应当展现出它自身独特的“语文味”,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也能丰富自身的精神智慧,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成为具有知情意行的人才,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第3篇

关键词: 语文课堂 预习 对话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而“高效语文课堂”就是指在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以及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究竟怎样做才能让有限的45分钟语文课充实有效呢?我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及教学反思,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让预习不再是一句空话

传统的语文预习作业一般都是识记生字词,熟悉课文,以及读读背背而已,这样的“软性作业”一般都是学生最不重视的,往往被当做是所有“笔头作业”都完成了以后看情况决定做不做的“机动作业”,这样预习作业的布置就成了一句空话,自然达不到预设的目标。因而在课堂上出现学生不认识生字词、读书不流畅、没标段落序号等现象,严重拖慢了上课的进度,何谈“高效”?

想要让课堂高效起来,就必须布置切实有效的预习作业。因此,我把“软性作业”变成“硬性作业”,即把预习作业具体化,且把预习作业编入学案中,比如《成功》学案中的预习作业我是这样设计的: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言简意gāi() 浩jié() 日guǐ()

兀兀()饶舌()lán珊()

烦suǒ()家喻户晓()shū漏()

2.讲故事。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勤奋的经典故事,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把它们分别讲出来吗?

3.说句意。

①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韩愈《进学解》

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③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⑤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4.课文提到了成功具备的哪些条件?你觉得什么条件是最重要的?

5.你在预习本文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这样,预习作业包括了基础知识的识记,文中典故的掌握,文言句子的理解,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问题的发现,作业内容的设置比较全面,同时这些内容放在学案中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既明确了要预习什么,又必须在学案上写下预习的成果。预习成了实实在在的工作,再也不是一句空话了。而学生充分预习后进入课堂,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加快了课堂的教学进程。

二、让课堂不再是一声叹息

有时候,我经过一些班级门前时,听见学生无奈的叹息:“唉,又要上某某课了!”不禁想到,这样让学生不想上又不得不上的课,如何能做到“高效”?在课堂上,学生如果失去了激情或是没有丝毫乐趣,那么如何让学生乐于上课,又如何让学生学有所得呢?我想,高效语文课绝不能让学生厌恶,甚至无动于衷。课要高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爱上语文课,我特别注重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微笑的表情、幽默的语言、平等的交流、亲切的问答、鼓励的表扬等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自信中成长。久而久之,学生觉得上语文课既有趣又轻松,甚至常常在下课铃打响后惊呼“语文课总是这么短暂”。每每这时,我不动声色地宣布下课,而心里早已充满自豪和满足。

为了让学生难忘我的语文课,我无论课前是怎样的心理状态,只要一进课堂,必定是精神饱满,充满激情。在学生眼中,似乎我永远是精力充沛、活力无限的,在我的感染下,学生个个精神抖擞、神采奕奕,这样的课堂怎会无聊?这样的课堂又怎会让学生觉得漫长?这样的课堂自然不会使学生发出无奈的一声叹息。有了这样的课堂氛围,学生自然对课堂内容更有兴趣,学得更快、更牢,“高效”的目标自然就能实现。

三、让活动不再是一种形式

所谓“高效课堂”,从根本上来说应是学生学得高效的课堂。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不教”。语文教材其实仅仅是一个范例,而语文课就是学生的训练场,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能力训练场。所以高效的语文课要精心设计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充分训练。

过去,我总是注重课的结构的完整,形式的优美,却忽略了学生能力的训练,学生懂了“一”却无法“反三”。这样的课再完整,看起来再热闹再美,只是一种形式,但没有好的成效。

反思过去,我明白课堂活动的设计一定要围绕学生展开,否则讲得再漂亮,还是在“喂食”,不过就是“喂”得好看一点、文雅一点,可学生还是不会自己“吃”。所以,我开始选择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课堂活动模式。在课堂上,我不再先示范读课文,而是让学生先读,然后让学生发现问题,共同纠正;我不再轻易开讲,让学生充分思考,或者合作探究,我也以一个讨论者的身份加入,共同解决难题;我不再只叫部分同学回答问题,而是让全体学生一起研究,共同讨论,做到“人人在思考、人人能表达、人人有收获”。有时,甚至为了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发现的新问题,我愿意放弃原来设计的教案,舍得花上一段时间,与学生一起研究解决。这样,学生的探究兴趣更浓厚,而对探究的结果难以忘怀,这不就是最好的收获吗?高效的语文课堂,我认为活动是为学生准备的,不是一种形式,不是要完成一个预设的流程,而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得、有所悟。

四、让作业不再是一项负担

“减负”的口号喊了好多年,可为了成绩,为了升学率,学生不仅上课上得多,而且课后的作业负担很重。课改后课是少了,可如果课堂效率不高,有些老师就会为了弥补课堂上的不足,要求学生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来做机械的作业,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反而让学生认为作业是可怕的负担,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下一课依然因学生的情绪而无法高效,反而“低效”。从课堂延续到了课后,这样恶性循环,后果堪忧。

真正的高效课堂,是不需要学生课后花很长的时间,做一堆机械的作业的,而应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回味课堂的内容,做一些快乐的读写训练。比如在教学《绿》的时候,课堂上学生已经探究出,在作者心中,绿不仅是一种色彩,更是一种生命的象征。那么课后不妨布置学生再次阅读《绿》,读出作者心中的“绿”,再写一写自己心中的“绿”。这样的作业与课堂紧紧相扣但不重复,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之后,再静下心来和自己对话,学生能自由地表达,作业就成了需要,而不再是负担了。而课堂的“高效”又得到了有力的升华。

以上就是我几年来对高效语文课堂的一点思考和总结。当然,高效语文课堂的构成要件远不止这些,但不论前方的道路有多艰难崎岖,高效课堂必将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想,只要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不断总结反思,会在高效课堂的道路走得更好、更快、更远。

参考文献:

[1]陈夙.教育改革的灵魂――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创造,2005,(10).

第4篇

关键词:

如何教好中学语文,恐怕对于所有站在讲台上的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但又不易回答的问题。在中学教育中,恐怕最难教的课程就是语文课了。因为语言教学是一门只重形式主义和知识教学的学科,往往忽视了学生最最基本的语言素质的培养。对于如今的中学学生来说,他们充其量觉得选择题比较容易解答,对于一些文言文知识、分析题等等比较难的知识,不知道怎样去解答。对于如何上好语文课,从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几个方面一一分析。

一、 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

对于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必须有过硬的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包括的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杂乱,所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清晰的思路去理清所有的语文知识。叶圣陶说过:“语文是交际和交流思路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所以,教师也应该把语文当作一门艺术来教,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对于语文教师过硬的专业知识,应该是不仅熟悉所有语文课本上的知识不管是文言文、散文还是议论文,都应该有能力教好学生。此外教师还应该有着丰富的课外知识。因为高中不同于初中小学,高中的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他们为了学好语文,不需做大量的语文练习题。如果教师仅仅懂课本上的知识,是没有能力教好学生的,所以教师应该涉猎更多的课外知识,只有自身的知识丰富了,在教学上才能够得心应手。

语文教师还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技巧。只有独特的教学手段才能够让自己被学生喜欢和重视。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主动的和学生交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映。

二、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气氛良好,才能带动学生学习的。举一个例子,教师可以把自己当成一个推销员,然后想方设法的把自己的知识推销给学生,当教师把自己当成一个推销员的时候,首先要以饱满的姿和乐观的自信去感染学生。当教师面对学生的时候,以一种心理上的攻势暗示学生,让学生相信你今天所讲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学生相信了自己的观点,那么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劲头,教师也会在语文课上满怀激情的。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气氛。

三、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

语文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普遍来说,在语文课堂上,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且有些不适应新时代的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由教师“教”变成学生“教”。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互相启发的学习。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学生也不再是仅仅一味的服从教师的教,教师如何教学生就如何学。所以,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整体。

对于《诗经》我们都是耳熟能详的。现在我们就以诗经的学习为例,分析一下,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这样的教学模式。

       1、课程:《诗经》

       2、时间:一课时

       3、学习内容:《诗经》简介、内容、表现手法

一名学生站上讲台,教师坐在其他同学旁边。语文课开始。为了区分教师与学生的区别,上台讲课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小教师。

       小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诗经》,同学们你们对诗经有多少了解呢?有知道的同学可以发言。

       学生甲: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作者是春秋时候的大文学家孔子。

       学生乙: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是世界文艺殿堂中的瑰宝。

       学生丙:诗经共收录了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史实和风土人情。

       小教师:有没有同学知道诗经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丁: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小教师:不错,诗经确实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宝库,它也是中国最早的教育范本教材。它成书于公元前6—5世纪,对于诗经的三部分组成,现在由我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风,是指国风,创作于东周时期,共收纳了15个诸侯国的土乐,一共是160篇,这也是诗经的精髓部分。雅是“正乐”,“正声”,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主要是颂扬赞美,小雅主要是讽刺嘲讽,共105篇。颂是朝廷祭鬼神的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这就是整部诗经的组成,同学们明白了吗?

      学生:明白

      小教师:同学们,现在大家朗读一下诗经的内容并思考一下里面包含的意思。

      ......

      4、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向小教师提问。

      学生1:老师,诗经最早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小教师:诗经多为四言,最早运用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诗经的成就非常大,深刻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

      学生2:诗经和什么作品并称“四书五经”?

      小教师:这个学生提的问题非常好,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尚书、礼书、周易、春秋、诗经。

      5、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诗经的知识。有诗经的组成、地位、形成等等。同学们课下好好复习一下,巩固一下学到的知识。

这样师生互换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因为是学生自己亲身给其他同学讲的,所以他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教师在讲台下,也可以看到学生的表现,在课下及时纠正学生在课上所讲的不正确或不充足的知识点。师生互换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

四、 定期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一段时期的语文课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师应该及时主动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密切注视学生的反映。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就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向学生提问,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在下面的教学中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同时,在复习旧知识的时候,学生的兴致会很高,精神会达到高度集中,因为他们对以前的知识有了解,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会比较有自信。这样课堂的气氛就会很活跃,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五、 总结和归纳

第5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出路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全面展开,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相对滞后,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尤为突出,面临尴尬,亟待改革。

一、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生源质量偏低使语文课教学遭遇尴尬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学习没有热情,语文课几乎成了“大酱碟”,需要了就“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课堂上经常是一团糟。语文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

2.教育系统内部认识偏颇使语文课教学被忽视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中等职业教育为抓住这根生命线,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除了对口升学班级外,一般都比较忽视语文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语文课几乎成了陪衬。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甚至提出“语文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结果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转岗再就业能力低。此外,由于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进行自我教育与提高,使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3.教学评价问题使语文课教学缺乏分量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重中之重,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上,专业课程的成绩好,就业安置相对就容易的多。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完善的学校、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这个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而语文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无疑是“宽松”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更是“宽松”的,这便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励作用。

二、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对策

1.摆正语文课的位置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由于就业的需要,很自然的就把专业课的砝码加大了。其实,语文课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以语文课为主的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语文素质的教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克服重专业课轻语文课,重专业技术培养轻语文素质培养,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专业课和语文学课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

2.加强语文课学科价值认识

造成“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语文课学科价值认识不够。教育系统内部那种认为学生生源差,语文课能学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的存在,导致了语文课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缺乏教学激情。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对语文课学科价值的认识。语文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对语文课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将语文课程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语文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4.加强语文课学科教学针对性

加强语文课学科教学的针对性,是摆脱目前尴尬状况的重要途径。首先,语文课学科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搞一刀切,可以试行分层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鼓励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善于激发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自我发展,以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其次,要把语文素质与现代科技意识的培养很好结合起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和强化实用性。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参与性,丰富教学内容,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总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教为学。教学要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课堂上要改教师一言堂,独角戏的局面。教学活动中要贯穿新的教学理念,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创设情景、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能起学生良好情绪,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适当增加语文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认识到语文不仅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而且还趣味无穷。

参考文献:

[1]何国强,挽救濒危的中职语文――关于中职语文课程的思考和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 高效 构建

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要依据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突出教学中心、课堂中心、学生中心。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具有探索精神,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而语文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的转换,其次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是有效的、高效的。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呢?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转变三个观念:一是变教学案为导学案,二是变教室为学室,三是变教师为导师、朋友;树立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促进教学发展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的课堂模式要改变

教学的传统课堂模式要改变,坚持“四有”模式:有教学目标、有媒体运用、有自主学习、有当堂检测。把握“五个”流程:1.预习反馈,通过学生提问、板演、默写等形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2.目标展示,通过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列出考纲要求,突出重点、难点,明确学习要求,让学生解读目标。3.自主学习。包含自学、讨论、展示三个内容,通过结对子讨论、小组讨论、协作解疑等形式,进行交流。共同解决自学中的疑难问题。4.重点点拨,通过小组代表进行不同角度的点评。教师对大家讨论中歧义的问题进行点拨。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总结规律。5.达标检测,通过书面或口头或小纸条等形式检测学生,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当堂检测。打造有用、高效课堂,让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成为学生自己展示的舞台。

三、学生的思维方式要转变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转变思维方式,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打破思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满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眺出装,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多向思维,引导学生用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给以重点点拨和补充,然后引导学生陈述、归纳、总结。

四、学生的学习能力要转变

第7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方法

我校地处酒店业、会展业、家具业发达的厚街,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目前设置的专业有家具制造与设计、酒店管理、会展商贸、财会、电子、计算机等六个专业,其中家具制造与设计、酒店管理属省重点专业。经过多年发展,专业优势明显,专业课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是,专业课的蓬勃发展的另一面,是基础课教育的式微。现就本校基础课中的语文课面临的形势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当前中职语文课教学状况

(1)设课情况。语文课的周课时由原先的5课时缩减为4课时。由原来三年开设调整为二年开设,三年级不再开设语文课,对一些要求考普通话证书的专业班设置普通话课;为需要参加高职院校对口招生的学生开设文化知识综合课。

(2)订用教材情况。现行我校使用统一的语文教材,一年级为广东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编的《语文》,二年级则订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袁卫星主编的《语文》,两种教材各有特点,但是,一方面内容上难于衔接,且交叉内容较多;另一方面在编写思路上也有不同,前者以“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主导思想,后者以“降低重心,夯实基础,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学以致用”为指导思想,这就不利于教学的连贯。从实际教学来看,教材上的很多篇目讲起来毫无激情可言,根本不能吸引整日面对媒体网络畅销书等新鲜诱惑的学生们的眼球。

(3)教学实际情况。多采用传统教学,缺少变化,学生厌学情绪非常严重。学生对教师讲授的课文不感兴趣,但对非课文内容,能吸引部分学生,学生喜欢能聊能侃的教师,前提是不聊学习。

(4)专业班生源差距。各专业生源差距较大,基础不一,各专业学生对语文的需求各不相同,但是,统一的教材教法不能做到“因人施教” “因班施教”。

(5)教学评价体系。由于中职学校的特殊,教学评价的方式和结果显得无足轻重,虽然学校一直致力于教学评价的改革,实行考试和考评结合的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并不明显。由于语文科在职业学校的尴尬处境,使语文教师缺乏与其他同行交流探讨的热情,对语文课改的信息不敏感,不思提高教学水平而只求得过且过。即使有部分教师想通过自身的研究和努力来改变现状,但是面对较差生源和较少的研究材料,让满腔热血的课改失去动力。

二、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措施

那么,如何改变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呢?笔者认为首要的是语文教学要重新定位,这个定位就是通过对本校学生及专业设置情况的调查分析研究,明确语文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好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职业需求的语文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课时等,合理发挥语文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真正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其次,在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对学校采用的教材进行相应调整,对当前教法进行整合,建立课题研究体系。下面,就围绕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面谈谈我校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和建议。

(一)教师定位。

作为一个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从本文开头我们就可以看到语文科在职业学校的地位。很多教师接受不了一个传统学科日渐边缘化的事实,仍然以过去的经验来维持日常教学,因此,一路走来难免会有走进死胡同的感觉。我们只有在接受事实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重新定位。在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扩张的情况下,生源的基础也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也要正视这个现实,明确自己的职责。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的是培养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一方面要依据学生语文学习要求的阶段性特点;另一方面更要突出学生的职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技术性和实用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所以,作为教师应注意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要从学生的实际语文基础、语文能力出发,针对他们语文学习基础差、兴趣低的实情,降低学习的难度,制定出符合学生职业特点和学习基础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方面。

根据目前我校语文科教学实际,教材的改革以 “夯实基础,淡化教材,强化实用”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1)针对我校学生基础较差的实际,设立语文基础课,重点补习字、词、句、篇,目的在于夯实学生基础,从最简单的开始,让学生学有所得,既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又能达到强化功底的目的。对基础较好的专业班开课量以每周1课时为宜,在一年级开设。对基础较差的专业班开课量不变,适当延长时限,开设至二年级,考核以达标为主,可以自编校本教材。

(2)淡化现有的材,把语文课分为各种类别,选用适当的读物进入课堂,以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各种需要。见下表:

(3)密切联系企业文化需求,以中职生的就业定位为基点,在充分了解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专门编订适合不同专业的企业文化读本,以此向学生传达现在及将来一段时间所需要学习和提升的素养,为学生发展指明方向。

(三)教法的研究和整合。

我校近年来在教法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在中职语文的实用性和人文性的大前提下,教研组牵头,鼓励组内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尝试,挖掘组内教师的特长,在尝试、总结的基础上设立教法研究课题,按照教师特点分项目分阶段进行研究实践,并形成项目汇报材料,由教研组进行整合形成组内通过的总结性文字。以此探索出适合本校、本地学生的语文特色教学。

三、结语

第8篇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从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与学就能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说开发高效的语文课堂,激发兴趣对语文教学而言、对学生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能达到语文教与学的双赢效果。

创设学生乐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因其教材特点,在情境教学的创设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导入过程中,创设审美气氛。如由旧课导入,可提出赏析性的问题让学生作答;用情景导入则应叙述得生动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亲身参与课文内容表演,创设情境。如以人物语言。

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课文,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角色”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思想特征;以人物动作、语言为主要表现方法且情节简单的课文,如在教学《套中人》一课时,就可以运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课文表达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表现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气氛,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学。

3.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借助录音、录像、电脑、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电化教学手段,可以突出表现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文学性强的特点,化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为声、像、图文教学,在更加生动、直观地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给学生动脑、动嘴、动手的机会

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要千方百计的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跟随老师的思路动脑、动嘴、动手。

1.设置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不断思考。

要让学生动脑,就是要让学生积极思维。语文备课时就针对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设置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贯穿在观像、引探、分析、总结规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针对问题去思考,只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思路积极思维,把一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来,这样学生对新知识才能够“记忆深刻”,这样的课堂才能提高效率。

第9篇

新课程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就像鱼儿与水,谁都离不开谁。崔峦老师说过:“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崔峦在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所以,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缺一不可。当前的语文课,热闹有余,而在真正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方面却很欠缺。

语文课一定要上出语文的味道,这就要求我们每位语文老师把培养学生的语感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感悟汉语言的一些基本规律与特点。其次,语文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汉语言的素养和语感水平,需要教师有对语言敏锐的把握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中的“语文味”不应该是纯粹的语文知识,也不能是一味地说教,“既要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又要强调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发展;既要突出语文整体能力的把握,又要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只有恰当把握两者之间的“度”,才能使语文课上出真正的语文味。

如何体现“语文味”?有人认为:“趣”中探索、“情”中陶冶、“美”中创造、“读”中品味。

对于语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也有人指出: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

“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的意思是说: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语文课要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教师要在关注文本价值取向的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独特体验。

从语文教学论看,“语文味”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

语文素养包括的内容很丰富,既包括语言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包括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化品味、人文精神,等等。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学生认识的多元性、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语文味”,也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复杂性。有“语文味”的课不只是展示语言现象,而需要经历一个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品味、应用和拓展的复杂过程。

一看到“语文味”三个字,我们仿佛会闻到了淡淡的墨香,会听到富有韵味的朗读,会感受到孩子们正浸润在语言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时的那种快乐幸福……

我以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朗朗的读书声,应该有浓浓的情感体验,应该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学习方法的习得和学习习惯的自然渗透,应该有自然和谐的师生互动场景。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