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7:07
导语:在幼儿教育论坛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幼儿戏剧;幼儿教育;教育戏剧
教育戏剧是近年来在国外十分流行的教育方式,主要是让幼儿通过戏剧表演,培养其身体协调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目前在国内,教育戏剧还没有普遍得到应用和重视,特别是在幼儿教育中。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探讨,可以为戏剧教育在国内幼儿教育发展中提供一些参考。
一、幼儿戏剧的特点
(一)塑造真善美,有益于幼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幼儿尚不具备判断善恶的能力,且具有很强的学习外界行为习惯的能力。而在幼儿戏剧中,多是单纯、美好、幸福的故事,几乎没有杀戮和仇恨。这种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幼儿建立真善美的世界观,以戏剧中人物为榜样,具备善良的品格。
(二)情节简单。幼儿戏剧一般都只有开端、发展、、结尾四个部分,有些情况下会有序幕和尾声。相对于成人戏剧,幼儿戏剧情节展开更为快速,没有更多铺垫,对于自控力很差的幼儿来说,这种快节奏且剧情紧凑的故事,更容易吸引幼儿,也能使幼儿有耐心完成戏剧演出。
(三)具有很好的故事情节。对于幼儿戏剧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故事情节,因为幼儿对未知、新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且幼儿也更喜欢通过故事来认识人物。幼儿戏剧故事情节的创作,是基于幼儿是非分明、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未知和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性格特性而进行的故事情节、情景的创设,再加上舞美设计,很容易使幼儿融入表演之中,突破自我。
(四)突出动作,具有更多的童趣。戏剧中很多效果和意境,都需要靠表演者的动作来塑造。在戏剧中加入合适的舞台动作,这也是戏剧艺术最基本的要求,舞台动作也能更好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使故事更为真实。这种动作性,恰好符合幼儿多动的性格,使幼儿愿意参与到其中。幼儿戏剧一般都具有很丰富的童趣,这加深了幼儿对戏剧的热爱,以及对表演的热情,更是幼儿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会故事情节,得到启发和领悟。
二、教育戏剧对幼儿教育的意义
幼儿戏剧涵盖多个方面,幼儿在学习戏剧的过程中,能够逐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舞台动作可以使幼儿身体更具协调性,群体合作能够使幼儿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升,以及培养幼儿真善美的品质,具有艺术气质,主要可以分为身体素质以及道德品质两个方面,总结如下。
(一)帮助幼儿认识世界。幼儿戏剧教育可以让幼儿更直接体验人生,例如,说到盲人,幼儿会认为是眼睛失明的人,如果让幼儿亲自体验盲人的人生,那么幼儿对盲人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戏剧教育正是达到了这种效果,使幼儿通过精彩、轻松的戏剧,在轻松愉悦的戏剧氛围中,更加真实地体验人物精神和社会现实。
(二)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戏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戏剧中的语言都是经过仔细揣摩认真设计而成,是精炼的话语。幼儿在表达台词中,能够体验语言情景,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以及具备表达的胆量。
(三)有利于幼儿完满人格的形成。第一,可以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戏剧表演有很多分工,需要幼儿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表演,是培养学生群体性最好的方式。第二,使幼儿具备同情心。幼儿会扮演各种角色,能够通过不同角色体验不同人的感受,因而使幼儿能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相互体谅。第三,为幼儿树立良好的精神榜样。幼儿戏剧中多是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能够使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备正义感。
(四)可以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戏剧舞台上包含各种构图、色彩、光线等美术成分,在特定的故事和表演相结合的情况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这种艺术氛围,可以使幼儿能够从艺术的角度欣赏这个世界,提升其艺术审美能力。
(五)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在幼儿戏剧中,通常都会用音乐来烘托气氛,不同的音乐,表达不同的情景以及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音乐的帮助,幼儿能够更好地融入表演,体验当下人物的感受。这种体验,能够使幼儿初步具备音乐欣赏能力,使幼儿在听到任何一首音乐的时候,都能通过音乐旋律感受到各种情景,以及人物的情感。
三、结语
幼儿戏剧教育目前在我国尚处于实践阶段,为了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的教育体制,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根据自身的教学情况,对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舒曾,马利文.教育戏剧促进学前流动儿童发展的习式与效果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7,(02):53-63.
论文关键词:园本教研提升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初探
我园在近几年的教研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教研工作之准则,教研活动一直立足本园实际,扎实有效地进行(简称“园本教研”)。它让全园教师享受到了园本教研为我们专业水平的提升所带来的快乐。我园教研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工作体会报告如下幼儿教育论文,供同道们参考。
1.查找问题 有效研究
2006年10月,我园园长、业务园长在参加省“以园为本制度建设”培训会后,及时回园传达会议精神,迅速成立了紫幼园本教研领导小组,带领全园教职工参加市、区组织的理论培训,组织全园教师认真讨论,分析查找我园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中国。我们发现:(1)、教研组织形式单一,不能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效结合,教研活动不能更好的解决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师们注重教研过程,不注重总结幼儿教育论文,缺乏成果意识。(2)、在家园共育中,家园协同比较困难,部分教师对开展家长工作有倦怠情绪。(3)、幼儿园的体育教育开展较为薄弱。一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的现象;二是教师担心幼儿在园进行体育活动时出现安全问题,不敢大胆、创新地开展体育教育,教法比较陈旧、活动内容单一;三是幼儿园体育锻炼环境开发与利用不够,体育活动器材匮乏,体育锻炼质量不能充分保证;四是幼儿的动作发展,身体适应能力较差,缺乏合作、勇敢、不怕困难等意志品质的培养。经过园本教研领导小组成员反复讨论、研究,形成了最初的园本教研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当中,我们再次对园本教研方案进行了修改幼儿教育论文,结合家长工作,把“快乐体育”,作为我园开展园本教研的突破口,同时也作为课题研究。
2.健全制度 确保实效
为确保园本教研落到实处,我们建立比较完善的园本教研制度,如奖励制度、学习制度、反思制度、总结交流制度等,确立合适的教研组长(有工作激情、有学习欲望、有协调与组织能力等),将教研的权利交给教研组长,并为教研组拨取适当的教研经费。我们坚持每周一下班后各教研组开展教研,每次教研人人轮流做中心发言人主持教研活动,并做好资料收集与整理幼儿教育论文,每月进行教研工作总结中国。我们强化了考核机制,把教师的园本教研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评优、评聘的重要条件。
3. 增加投入 满足教研所需
在我园资金特别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仍不断加大教研的经费投入,为教师办公室配备电脑、各班添置了电子钢琴,桌面操作玩具等;为各班组购买了小蜜蜂扩音器,订阅了《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20余种专业杂志和其它书报,并制作了1000余件户外体育器械。还定期组织教师进修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对积极参加学历再提高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幼儿园多次邀请校外专家及名师来园辅导,提高了教师的教育与研究能力。
4. 提供多元操作平台,帮助教师形成教育特色
4.1以赛促练,强化学习
几年来我们开展了多次竞赛活动幼儿教育论文,如:环境创设评比、幼儿早操评比、师德演讲比赛、教师自制玩具展评、半日活动评比、教学反思评比等,通过比赛,激发教师积极向上,达到“以赛促研、以研促学”的目的。
4.2 教学展示,自成风格
通过开展骨干教师展示、青年教师汇报、送教下乡、师徒带教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自己教学风格的平台。每次活动前执教者先讲自己的设计思路,活动后进行自评,听课者进行问答式的点评,共同剖析教育行为,商讨相适宜的教育方案,使大家在不断的实践与研讨中提升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
4.3 结对互助幼儿教育论文,资源共享
我们一直提倡以能者为师,向教有所长,干有所长的教师学习,在互相结对、互帮互学中,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中国。
4.4 建立分享互助的研究共同体
我们努力为教师建构合作与反思的研究平台,强调教师的学习与分享,特别是研究成果的共享与学习,大力推进“提问(疑问)——研讨——验证——反思的研究方式。”
(1)班级研讨:以班级为单位,在特色展示中分享班级日常工作的做法与思考。如就班级主题活动的开展、环境创设、区角活动开展、互动家长会的召开、庆祝活动的筹备、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策划等内容展开研讨,有效提高了各班教师对常规工作的研究与分析能力。
(2)、教研组研讨:开展年级组研讨一直是我园园本教研的活动载体。我们积极转变教研视角幼儿教育论文,注重创建开放的教研氛围。一是进行参与式研讨,让教师亲身体会、主动合作;二是利用“一课三研”提高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三是开展专题研讨,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组内讨论,共同寻找解决策略。四是开展“好书分享”,进行读书心得交流中国。
(3)、积极参加区与园际间的“幼教沙龙”研讨。
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参加顺庆区教研室组织的“园本教研可持续性发展论坛”、“幼儿园教材研讨与分析”、“民间游戏研讨”、“幼儿园早操观摩”、“体育教育观摩”、“秋日诗语朗诵会”等活动,实现各园教研的优势互补,变封闭式教研为开放式教研;而且我们还注重幼儿园内各教研组的沙龙活动。
4.5 自我反思,加速成长
“反思”主要引导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做到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最后达到提高。我们带领教师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制作个人成长档案,每月书写教学反思,并鼓励教师将反思整理成经验文章或论文在各种杂志与网站上发表。
4.6 课题研究形成本园特色
课题研究是园本教研、园本培训的最佳载体幼儿教育论文,在课程改革与师资队伍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坚持将课题研究与园本教研制度建设相结合;我园的科研课题《开展快乐体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实践研究》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已经结题,并获得了南充市政府二等奖。我们承担了顺庆区幼儿园“体育教育活动现场观摩”,先后接待县市区的姐妹园所1000余人次观摩学习。我们一直将科研工作园本化,每周坚持两次集中体育锻炼,做好对孩子活动的观察与记录,班级、班组坚持对活动的反思与内容的调整,并坚持制定每期科研工作目标、每月科研活动计划、每周具体的体育锻炼内容,每月还进行科研工作总结中国。我们形成了家园共构体育活动模式:共同制作体育器械,共同制作幼儿的成长档案,共同搜集民间体育游戏、积极参与到游戏的改编与创编中,共同参与各项体育活动。
5. 收获付出之后的快乐
在园本教研过程中幼儿教育论文,我们时时处处感受到园本教研的魅力,感受到团队的智慧与力量,并培养了我们主动学习、自觉反思、敢于创新的意识。回顾园本教研的历程,我们收获的是:它让我们欣喜于一路的艰辛与困惑,追求与努力,更让我们体验到付出之后的快乐与成功;它让众多教师获得发展,诱发每个教师潜在能力的外显。近三年来我园教师教学观摩达20余次,教研活动共计100余次,教师的学历全部达标,其中有3名教师获得本科学历;每个教师的教学反思、读书笔记与经验文章累计达40余篇,基本上人人每年有文章获奖,大部分教师有文章在专业杂志或者网站上发表。同时我园确立为全国“以园为本”实验园、中国爱国主义启蒙教育基地园、四川省巾帼文明示范岗,并多次获省、市、区“幼教工作先进集体”、 “南充市顺庆区园本教研先进集体”等称号。园本教研让我们在专业成长的阶梯上尽情体验幼儿教育的快乐。
数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玩具怎么归类、食品怎么分发、班上有多少小朋友、游戏时怎么排队等等。在幼儿的生活中时时能捕捉到数学的影子,幼儿对数学的感知也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育的素材,有利于幼儿构建连续、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幼儿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贴近幼儿生活的数学教育中,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帮助他们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为幼儿学习数学提供广泛的基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教育的素材,有利于幼儿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那么,在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呢?在这里我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在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中,首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一、在各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
各领域教育内容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都包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完成各领域教育任务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渗透有关数学教育内容。例如:在绘画、泥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形状、对称意识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形成空间方位意识,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我们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数学美的物体,如蝴蝶、花朵、植物叶子、向日葵等,让幼儿感受排列形式秩序美与和谐美,感受数学魅力。
把数学教育渗透到幼儿园各科教学中,让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兴趣,也陶冶了幼儿的情操,如在“果汁”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老师当果汁店的老板和客人,这样让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瓶子和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从而又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数学教育中注重幼儿个体差异
新《纲要》提出:“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幼儿的自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尤为突出,有的孩子思维敏捷,感悟快,一点就通,而有的孩子思维缓慢,感悟满,总不开窍。如在中班的《雨伞隧道》活动中,能力强的可以提供材料让孩子统计伞、中等的可以提供图片,让孩子给伞排序,能力差的幼儿可以提供材料,按颜色给伞分类。实践证明,只有承认孩子的差异,让孩子进行有层次的操作练习,才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才能支持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流,内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这也是新《纲要》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之一,俗话说:千人千面,说明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个性化的表现方式,老师只有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他们才能自由大胆地表现。如:让中班孩子想办法让“8”只小猪和数字“7”成为好朋友时,老师不做示范,鼓励想的办法越多越好,但要说出一定的道理。孩子们操作结果真是令人惊叹,他们的表现方式可多了,有的把7改成8,有的给一只小猪打个叉。画条线,圈起来,涂颜色等,还有的干脆把一只小猪撕掉了,孩子们是多么有创意呀。再如:在中班的《冬日暖洋洋》穿衣戴帽活动中,根据帽子上、围巾上、手套上的数字贴上混合物品,如花、蝴蝶等,还有的贴得慢慢的,既有苹果,又有蝴蝶,还有小草等。一次在分区活动中,我发现薛静小朋友就是这样毫无目的地在随意摆弄。当我请他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告诉我说“5只蝴蝶、5颗苹果、5颗小草、5个圆片、他们和帽子上的5都是好朋友。”听后我恍然大悟,原来里面竟藏有这么多的5,难怪要摆得满满的,我不禁为他的独特表现而喝彩,在教学活动中,当孩子表现得让人难以理解时,老师不妨耐心来听一听,孩子的回答会让你惊叹不已。
三、在数学教育中应以游戏为主
教育学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内容要重点突出数、形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规则不要过于复杂,而且情节应让幼儿所能理解的。小班和中班的数学活动应以游戏方法进行,以游戏为主,大班可适当减少,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习的习惯和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教师在组织或指导游戏时,应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充分挖掘幼儿潜在的能力,使幼儿在轻松,愉快地游戏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为了提高幼儿的数数能力,引导幼儿学习统计,教师请幼儿轮流担任“出勤统计员”,按准时、迟到、缺勤、男孩、女孩以及总人数分别进行统计。妞妞每次担任统计员时都出现错误。于是,在一次谈话中,我向妞妞妈妈提出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孩子创造机会进行练习。妞妞妈妈很诧异,觉得自己每天都让孩子做数学练习册,连乘法口诀都会背,怎么还需要练习数数?
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选择不同的游戏形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等。这样既能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如中班数学“学习5的序数”中,既有幼儿的单独操作游戏“给小动物回家”,又有集体参与的游戏“找朋友排队”,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整个数学活动可以采用一个游戏主题贯穿始终,也可以各个环节运用不同形式的游戏。
数学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幼儿实际生活,如果教学过程中缺少生活性,幼儿所学数学知识得不到充分的应用。幼儿教师给幼儿学习“认识圆形和正方形”,在介绍到圆形和正方形的时候,借助了多媒体,给幼儿展示了什么是圆形,什么是正方形,分给每个幼儿一张纸,上面是圆形和正方形的各种图形,让幼儿进行操作分类。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教学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插入一个环节,让幼儿想一想实际生活当中哪些是圆形的哪些是正方形的。这样既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又密切结合了现实生活的内容。所以本人深刻反思出这一次的教学过程中缺少了一定的生活性。
二、挖掘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幼儿处在逻辑思维萌发及初步发展的时期,也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还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但并不是说他们就不可能学习数学。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数学同样具有理智训练和实践应用两方面的价值。除此之外,数学学习作为幼儿最早接触到“学术性”学习活动,能够给他们一些早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训练,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
三、挖掘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数学教育
(一)从幼儿经常接触的区域活动中挖掘出数学教育内容
1.益智区:积木、积塑
孩子在操作活动中,通过搬、堆积、摆放、平衡等可以感知尺寸、形状、重量、空间关系、体积等基本概念。比如在玩积木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认识几何图形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看能发现什么,再引导幼儿主动去探索,这样教师的教学形式不会单一,而且发挥了幼儿丰富的想象,也在游戏中认识了几何图形,可见数学活动变得生活化,我们便可以容易地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数学教育活动。
2.角色游戏区
幼儿可以通过在娃娃家里分配餐具、食物当中可以挖掘出数学教育活动内容是练习一一对应、一和许多;在开餐馆、杂货店等游戏中买卖东西,可挖掘出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是物品分类、认识人民币(到银行取钱,拿取5元钱)、10以内加减运算学习(买两样东西用了多少钱?你还剩多少钱?)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育内容。
3.美工区
(1)橡皮泥可以用来捏各种物体,在给物体造型的动作过程中,幼儿可以感知结构、形状、硬度、质量。在把不规则形状的物体滚成一个球体,把一大团粘土捏成好多小球,再把小球团成一个大球等过程中,幼儿可以获得很多关于体积、形状、重量的经验。
(2)绘画、折纸、用废旧物品自制一些小玩意、拼图等这些活动,都为幼儿提供了感知对称、结构、空间关系以及辨认和分类的机会。这些当中潜含着许多的数学教育内容,只等教师加以引导,就可以使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更加丰富。
(二)从幼儿进行主题活动中挖掘出数学教育内容
1.户外主题活动
幼儿在户外可以更多地通过身体动作来感知速度与方位。例如,通过攀登脚手架体会方位;通过爬梯子体会速度以及上、下方位;通过排队感知前后、左右等。
2.讲故事主题活动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小兔做客》时,讲道:小兔今天来我们班做客,她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教师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两本书,三盒蜡笔……教师就可以引导:故事里面讲到兔子要送我们几张纸、几本书、几盒蜡笔等等。当中很自然地就可以挖掘出数学教育的内容。
(三)从日常生活活动中挖掘数学教育内容
1.入园
在接待来园时,教师与幼儿闲聊:“你早上在家都做了些什么?早上起来你高兴吗?昨天晚上你看动画片了吗?”看则无心,实则有意,教师通过与幼儿的交谈有意将其生活经验与时间概念联系起来,这些就是被挖掘出的数学教育内容。
社会性是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性格、处理人际关系等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我们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角度看,认为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征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会社会角色,获得社会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①
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因素很多,如:幼儿气质、同伴交往、师幼互动、家庭教育方式、社会文化等,其中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环境。幼儿最初的生活经验、一般社会道德评价的行为习惯都是通过家庭获得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教育使幼儿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的基本执行者。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他发现:采用宽容教养方式的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幼儿在这种家庭中成长会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而限制和不宽容家庭中的幼儿则表现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②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女)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她认为:父母对幼儿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由此提出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她认为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有权威,但这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来自他们经常与孩子的交流和对子女的帮助;宽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宽容型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好,在子女需要帮助时他们愿意提供帮助;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他们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虽然家长的心是好的,但往往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他的研究表明:权威型的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的幼儿,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的幼儿缺乏社会责任感。③
关于父母教育方式的类型,我国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揭示了不同的类型(白燕,1990;刘金花,1991;万云英,1990等)。关颖(1993)将其分类概括,从亲子之间的相互地位和关系可以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专制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要求孩子虽是遵守父母的规定;放任型的父母则对孩子没有要求和行为规范,放弃父母的责任,对孩子的发展和生长持有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民主型的家长则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尊重和听取孩子的意见,既坚持原则又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性,真心诚意地爱护孩子,关心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可以说民主型、权威型教育方式较好,专制型、放任型教育方式较差。此外,王艳萍(1994),林磊(1995),以及杨丽珠(1992)等也对父母教育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与认识。④
本研究既是对前人研究的一次论证,又对前人的研究有一定的补充。前人将家庭教育方式的类型基本分成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基于当前大量的幼儿家庭教育资料,尤其是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梁雅珠在学前教育上的文章《给孩子一个绿色的家庭》,本研究针对目前不同家庭教子方式,把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细化。这样,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和论证,家长可以肯定自己的家教类型属于哪种类型,是否健康。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的选择
本调查的被试是在东北育才幼儿园中随机抽取三岁、四岁、五岁幼儿及其家长,共150对。本次调查发出问卷150套,收回有效问卷142套,其中女孩、男孩各半为71套。(如表2-1)
(二)材料与工具
1.理论构想:根据前人的研究和对幼儿家庭教育方式的阐述,初步把幼儿家庭教育方式划分为严厉权威型、梦想补偿型、自然宽容型、绿色健康型四种类型。针对目前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对不同家庭孩子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概括。
2.问卷:问卷一:“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自编),用于调查家长对幼儿社会的评价。“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分为“情绪情感”(第1~5题)、“社会认知能力”(第6~10题)、“社会交往能力”(第11~15题)、“个性心理品质”(16~20题)。量表采用5分制评价方法,“从来”不计1分,“难得”计2分,“有时”计3分,“常常”计4分,“一直”计5分。“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中分数越高,表明幼儿社会性程度越高。“家庭教育方式调查问卷”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题)测试“严厉权威型”,第二部分(第6~10题)测试“梦想补偿型”,第三部分(第11~15题)测试“自然宽容型”。其中第1、4、7、9、13、17题目是用于测试“绿色健康型”。每部分为五道题目,与“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采用相同的评价方法。哪一部分总得分最高就属于哪种家庭教育类型。
这两份问卷分别由20个题目组成。问卷发放150份收回145份,在其中选取142份。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又在小范围内与幼儿家长座谈,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整理,初步编制出调查问卷,并请专家鉴定,经过预测和修改,形成正式问卷此两张问卷由家长作答。
(三)具体方法与步骤
1.方法:
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评价法等综合方法。
2.步骤:
(1)发放问卷与回收问卷:两张问卷各发放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5份,男孩、女孩各半,所以选取有效问卷142份,男孩、女孩各71份。
(2)访谈:对家长及教师进行访谈设计了“幼儿在幼儿园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基本内容同“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调查问卷”)。时间为一个月,到月底作出评估分析,为我们做出教育对策建议提供参考依据。在调查过程中,为家长作了与幼儿社会性相关的专题讲座,内容分别为“幼儿家庭教育新概念”、“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8条原则”。同时,通过每周一次的家长教育反馈,家长开放日及周末家长接送孩子时的随访,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等情况有了基本了解,结合《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的社会目标、指导要点。针对目前部分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片面曲解的情况,提出我们相关的教育对策建议。
(3)修正问卷与再测信度:根据预测的计算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修正问卷。利用周末家长反馈时间让家长填写问卷。为了保证问卷的信度,一个月以后,让家长再一次填写相同的问卷,这样运用再测信度计算出问卷的信度,确保问卷的有效性。
(4)统计:计算出幼儿社会性各个方面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S),并将幼儿社会性的各个方面的得分划分为高分组、中分组、和低分组。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根据问卷结果对家庭教育类型进行总结、分析,根据计算结果总结幼儿社会性与家庭教育方式之间的相关程度,最后进行分析结论。
(四)数据收集与统计
1.培训主试主试由我本人和东北育才幼儿园的部分老师担任。在施测前,进行集体讨论,说明自己的方法和目的,统一使用指导语,并对有关的问题进行解释。
2.预测与施测选取15名幼儿进行预测,然后全面施测。对幼儿社会性的评定分别有两位班主任老师担任评定者,能用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对家庭教育方式情况的调查各个班主任采取灵活的施测方式,分别在各个班级进行。
3.数据整理与统计根据问卷的特点,将结果分类收集,填入事先制好的表格。再用计算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首先求出各年龄组所有儿童在社会性的各个方面得分的平均数()及标准差(S)。其次,依据幼儿社会性的某个方面的得分把幼儿划分为高分组、中分组、低分组。分组的方法是:就某种社会性方面而言,根据正态分布的原理,得分在+0.67S以上者占总体25%,我们把它们作为高分组;得分在-0.67S以下者占总体的25%,作为低分组;得分在±0.67S之间占总体的50%,作中分组。具体情况见表2-2。在分别求出各组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得分进行F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作定量分析,从而得出家庭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为改善幼儿社会性提供帮助。
三、结果分析
(一)修正量表
根据预测的计算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家庭教育方式问卷”中的个别题目不符合测试要求,还有题目的顺序有所改变,所以将预先设想的维度“严厉权威型”“梦想补偿型”“自然宽容型”“绿色健康型”修改成:“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这样问卷的统计结果更为有效,更具有可信性。
(二)对量表信度检验
本研究以量表信度为评价指标。本文我采用再测信度的方法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从下表所显示的数据可以了解到,两份量表的信度均在0.87左右。这个结果说明,本研究所获得的量表信度指标是符合心理测验要求的,家长运用该量表评价幼儿的社会性和评价家庭教育方式是可靠的。(见表3-1、表3-2)
(三)家庭教育方式类型总结分析表
根据问卷的调查内容,将家庭教育类型进行总结分析。(如表3-3)
(四)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
1.幼儿情绪情感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4)
幼儿情绪情感水平的差异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相关。从表5中可知: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均不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高低而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2.403、0.056、0.048,而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因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不同在0.0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为38.24。幼儿的社会性水平越高,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越明显。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越多出现比较紧张的家庭关系。孩子学习被动,家长失望;孩子逃避,家长替孩子选择,孩子缺少自信。
2.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5)
根据表6的计算结果可看出: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绿色健康型均不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高低而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0.360、0.866、0.607,而顺其自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因幼儿认知能力的差异在0.0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F值为39.92。对顺其自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而言,低分组幼儿的家庭教育最多表现出顺其自然型,即当幼儿的认知能力越差,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个性较强,是非能力判断较差,责任感不强。
3.幼儿社会交往与行为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6)
从问卷可知,分数越高,幼儿的社会交往与行为就越好。从表7可以看出: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因幼儿社会交往与行为的差异表现出明显差异,F值分别为:0.836、0.264,而追求完美性和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却在0.01水平上表现出很显著的差异,其F值分别为:33.92、33.56。对追求完美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而言,低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最追求完美,中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比高分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的程度更高。追求完美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很懂道理,但是压力过大,容易撒谎,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情况与追求完美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基本相同。
4.幼儿个性心理品质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见表3-7)
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水平的不同与家庭教育方式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据表8可看出: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绿色健康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均不因幼儿个性心理品质发展水平的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其F值分别为:0.564、0.983、0.237,而顺其自然型却表现需显著差异,其F值为36.84。其变化趋势是:高分组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顺其自然倾向越高,越突出;低分组的幼儿家庭教育方式比中分组更倾向顺其自然。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越高,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这样家庭的孩子很任性,个性较强,但处事比较灵活。
四、讨论
(一)家庭教育方式研究方法
在现有的对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一般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研究表明:权威型家庭中的幼儿,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中的幼儿,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幼儿,缺乏社会责任感。⑤本文运用问卷根据预测把家庭教育方式修改为四个新的维度: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顺其自然型、绿色健康型。另外在现有的研究中,大多是研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成长的研究,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利用多种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平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对其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我想,在实际生活中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育方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不同水平的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影响着现代的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
1.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越明显,幼儿在情绪情感方面越高,越多出现比较紧张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式越接近圆梦补偿型,孩子学习越被动,家长越失望。
2.当幼儿的认知能力越差,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孩子认知能力越差,个性较强,是非能力判断差,责任感不强。
3.追求完美型、圆梦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差,但是很懂道理,压力过大,容易撒谎。
4.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越高,其家庭越容易出现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顺其自然型家庭教育中的孩子很任性,个性较强,但处事比较灵活,个性心理品质往往越高。
五、结论
我通过对东北育才幼儿园142名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认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不同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很高的相关。对3~5岁的幼儿而言,社会性高的幼儿家庭关系和谐,孩子与家长能够互相尊重。幼儿社会性一般的家庭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有主见,灵活,但有时也很任性。幼儿社会性很差的家庭关系紧张,这样的孩子不会选择,缺少自信,易撒谎。所以说,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与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相关,家长应该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改善家教方式,尊重幼儿个性特点。
六、建议
心理与教育研究表明: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个体社会性的发展与其将来社会往、行为、情绪情感、人格、个性、社会适应性及事业成就、智力发展等密切相关。然而,这一重要性往往被许多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忽视,造成幼儿心理健康的片面发展。如:不少幼儿的计算、语言表达、绘画、唱歌能力较强,但又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坚持性、自信心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⑥
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调查反映了幼儿心理发展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反过来说,家长是幼儿社会交往的第一个对象,又是幼儿认识自己、他人、社会的导师,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必然会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同时是影响家庭教育方式选择的重要中介,家庭教育方式又是家庭内外众多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对于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方式选择出现差异,因此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水平,通过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来改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现状。
现在,由于家长的某些心理障碍及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片面认识,导致教育上的失误。他们普遍重视幼儿的生理卫生保健,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卫生保健;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社会性培养。导致在幼儿身体健壮、智力发达的背后隐藏着缺乏同情心、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情感淡漠、任性自私、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要知道:人的健康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统一,幼儿的心理健康又是心理过程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有人说:人的社会性有效发展是其获得成功的一条“高速公路”。因此,我们提倡不要过多地保护孩子,要放飞孩子,还孩子一片任意翱翔的蓝天,让孩子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孩子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互相交流知识、经验和技能;在与伙伴的交往中认识自己、了解他人,体验各种欢乐与痛苦,从而培养其诸如同情、分享、合作、友爱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行动。
那么,结合《纲要》精神,家长应该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资源,现在应强调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家庭教育中资源的创设及合理地使用这些有效的资源上。比如:如何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如何亲密亲子关系,如何建立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家庭精神环境,这样才能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提供最充分、最优质的资源平台,拓展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再次,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有利于创设条件,对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对胆小的孩子,可以扩大孩子的交际面,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及自信心;对于任性的孩子通过立规矩以及让孩子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来帮助他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孩子,可以引导他将结果转移到过程上来,形成健康心理,使他的社会性得到健康发展。
注释
①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1—16
②A.L.BALDWIN(1992),Theeffectofchildrenonparents.TheHaworthpress(page67-78)
③D.BAUMRIND&STEINBERG.L.(1996)ParentingStyleascontext(page45-46)
④关颖.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05-112
⑤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当代中国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5
⑥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89-92
参考文献:
1.任宝玉,王小波.家庭教育环境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研究.2002年版
2.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硕士学位论文集》.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黄人颂,季诚钧.《学前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张雨清.教师用儿童量表的结果与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出版社,1994年版
5.方晓义.《怎样做父母》.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夏利民.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概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版
7.寥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92版
8.梁雅珠.给孩子一个绿色的家庭.《学前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9.刘剑玲.幼儿家庭教育新观念.《幼儿教育》,2003年版
10.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1.关颖.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2.黄悦勤,王玉凤,刘宝花.父母养育方式与幼儿感觉统合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4)
13.邬佩霞,陶沙,曾琦.2-6岁儿童气质特点与父母教养困难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第3期
14.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心理科学,1998年,第21卷
15.简.斯特里劳.《儿童心理学》.阎军译,韩进之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关键词:幼儿教学;多元智能理论;探索与实践
G612
幼儿是人类成长的起始阶段,幼儿期的良好教育为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随着幼儿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幼儿教育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对于幼儿教育我们也从多个角度有了一些有益探索。
传统的幼儿教学方法就是用狭隘的智力观去衡量和教导孩子,很多幼儿园的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从教科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目的和要求都是标准化的。传统教学模式束缚了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多元智力理论的应用,就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利刃。由于各地基本情况的差异性,我们在借鉴的时候也应注意其合理性,切不可盲目效仿。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含义
多元智能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丰富并确立的,每一个人都要有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内省智力,后来,根据时代的发展,加德纳又增添了自然智力。一共是8个维度。
加德纳对智力结构也有他自己的解释,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智力是多元化的。上文已述,每一个正常人都包含这8个维度的治理结构。二是智力组合是多样的,所以每个人的智力结构肯定是不相同的。结合这两个原因,因此每一个成熟个体的智力就有了其独特性。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
(一)实践操作性
人们由于不同的文化生长背景,或者是不同工作领域内需要的生产能力不同,人们所拥有的能力也不相同。但是这些能力拥有共同的一个特征,那就是这些能力具有实践操作性,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生产有效产品,服务生活。从这一点来讲,智力就具有了文化公平性的属性,这也是揭示智力本质的前提。智力就是解决问题,生产有效产品的能力。
(二)后天选择性
多元智能理论是加德从研究大脑创伤研究中发现的衍生理论,通过对大脑损伤的病人进行生物神经学分析,发现了受伤大脑区域与某种特定能力具有相关联性。智力虽然是一种先天的机能,但需要神经生物学作为基础,并且影响后天人的发展趋势。智力的潜能对后天的环境具有重要的选择作用。
(三)个体差异性
通过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我们确定了智力具有多种差异性的特点。如上所述,智力是具有实践操作性,它是可以解决一线生产问题,创造产品。因此智力就具有个体差异性这个特点,它不应是一个普遍共同的能力。简言之,不同行业的不同人群因工种不同而对智力的依存度不同,因此智力是具有个体差异性、多元化的特点。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很多学校在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过程中有了一些有益探索,但是由于幼儿教学的特殊性,很多探索都处于启发性阶段。
(一)不能忽视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虽然对于是重视教育过程还是教育结果,到现在还是有争议的。但是笔者认为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确切的说二者是有机融合,相互影响的。既然智力是具有实践操作性的特点,因此幼儿教育就应该着重培养学上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良好心态。
(二)全面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的幼儿教学模式很显然有一些是不能匹配多元智能理论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又不能很偏激的把现有的教学模式全盘否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对待和处置现有的教学方式。因为幼儿多元智能理论不是一个万能理论,虽然有更能调动学生自主性、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等特点,但是它也有准备时间较长的不利因素。因此,就要结合教学知识和幼儿学生的接受程度,遵循多元智能理论的特征进行分类调整。因此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有优化教学内容,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同时该内容又要具备一定的挑战性。
(三)搭建幼儿使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平台
现代的幼儿教学过程是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解和发挥,但是教师在提问题的过程中基本以观察和设置问题情景的方式。这些方法对自然观察能力强的同学自然是很好的,但是对于观察不敏感的同学却是不好的。因为多元智能理论已经告诉我们,当幼儿处于自己擅长的智力领域时,他们不仅能发现问题,而且还能想办法解决问题。所以,幼儿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情景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快的代入情景。
(四)发挥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现在需要更改这种模式,并且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即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处于辅助地位。智力需要经过儿童的主动构建才能起到作用。幼儿先天潜能的开发都必须在后天的环境中相互影响而提高。所以,我们需要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幼儿教师需要给幼儿提供更加开放的教学环境和更加宽广的教学平台。
三、学术意义与展望
关于把多元智力作为幼儿教学的手段和载体这方面,则需要幼儿教师的踊跃参与。截止到目前,多元智力教学理论已经在很多教育领域都得到应用,并且根据八种智力维度形成不同的每一种智力倾向教学模式。在幼儿课堂上针对不同智力倾向的教学活动模式多达三十六种。但是,这个统计并不完全准备,新的教学活动模式会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而在不断出现,它的种类远远超过了以上的统计数据。
四、Y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学中使用多元智力理论可以提高课堂活跃度,丰富教学知识,扩大教学成果。但是,在该理论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普遍具有的内向特征,特别是幼儿在生产阶段初期胆小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目标,灵活选用教学活动类型,巧妙运用多元智力理论,使我国的幼儿教学取得更显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1,(20):106.
[2]李丹.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亚太教育,2015,(21):13.
摘要:幼儿天真活泼,好奇好动,记忆力强,思维活跃,想像丰富,精力充沛。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如何培养呢?下面谈几点笔者在幼教工作中的实践体会。
关键词:丰富;培养;引导;促进;机会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46-02
幼儿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古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就是说要避免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的语言。幼儿园教育教学与学校教育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幼儿教师的语言应当更加生动、有趣、形象、活泼。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和积累是幼儿语言的源泉,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是丰富幼儿语言语言内容的根本。在教学中我以幼儿生活周围的人和物为幼儿提供说话的材料,以此来表达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后,我就组织幼儿谈参加升旗仪式的感受,讲述升旗时的情景;班里的小朋友因生病很久才来,可让幼儿相互说说心里话等。有了生活经验后,幼儿之间相互聊天和谈论同伴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关心的事就不会无话可讲了。只要教师做有心人,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现在幼儿面前,并与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相结合,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教师要主动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
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幼儿。幼儿之间的交往首先是在共同的游戏和活动中相互熟悉,从而获得交往经验的。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机会,教育者只以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交流。所以,在幼儿游戏玩耍时,我们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不要因为怕幼儿有与同伴玩耍时起冲突,怕幼儿受伤而干预幼儿的自由游戏,这样,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自由地交流、协商,最终就会达到友好地合作的效果。
三、培养幼儿说话的兴趣,创没幼儿说话的机会
语言是抽象的,要使幼儿对之产生兴趣,必须将幼儿语言与感兴趣的事物相结合,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包括来园、离园、早操、进餐、睡眠、洗澡、入厕、喝水、散步等细小环节,这些都是幼儿必不可少的生活活动。在这些生活活动中,幼儿自觉不自觉地与教师、同伴进行着语言接触,我们就利用这些语言环节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如利用早饭后这段时间进行晨间谈话,因为这段时间是幼儿一天中精力最旺盛、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时候,也是幼儿在家里和社会上有很多见闻最想交流的时候。幼儿根据谈话的主题进行对话或自由交谈,这对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还应抓住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幼儿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新鲜感,有着强力的表达欲望,利用幼儿这一心理,教师可用新颖的卡片、玩具、物品请幼儿讲段话。如飞进教室的小鸟、一阵雷雨声、天空中漂浮的云朵等,都可成为诱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材料。
四、培养兴趣,引导创新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要相信幼儿存在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尽量克服包办代替及过度保护或控制过多的现象,尽量多给孩子们
创造动手动脑进行探索发现及创造的机会,解放幼儿的头脑和手脚,让他们自己去想去做。教师要根据其不同的特长表现加以激发兴趣、正确引导,使他们想得越多越好、越奇越好。这些活动可以通过游戏等幼儿园生活来实现。比如摆积木,让幼儿各自摆自己想摆的,看谁想得多、摆的奇特,教师加以鼓励和指导,让幼儿再想再摆,一定会摆出很多花样来。又如让幼儿看动物世界电视片,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再让其他幼儿进行解答,启发孩子们多想多问,并鼓励幼儿自己探寻问题的答案等。只有这样,孩子的创造行为才会自由自在地表现和发展,才能逐渐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在区角活动中促进幼儿口语的练习与表达
1.语言角的设置,促进幼儿讲述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室的一面墙壁上开辟了语言角,布置图片内容及立体故事场景,供幼儿边操作、边讲述,并定期更换图片内容。后来我们还有意让图片不全,以培养幼儿续编、创编故事的能力,从而拓展了幼儿的语言、思维及叙述能力。
2.倾听区的设置,促进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它先于表达,只有在倾听能力得到发展以后才能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班里较为安静的一角布置了一个倾听区,让幼儿听童话故事、散文、诗歌等,并鼓励幼儿在倾听后自己表演,以激发幼儿的说及表演兴趣,使幼儿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把幼儿表达意愿的画摆在倾听区,让他们讲述自己画的是什么。通过讲、编、画的有机结合,我班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绘画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从而促进了幼儿思维、想像和创造力的发展。
3.设置角色区域,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交往能力。把角色游戏的开展建立在区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其中的内容先在区域活动中实施。只有当幼儿从教师的态度中感受到教师的爱和自己的价值时,他们才能体验到听的兴趣和满足,才会获得说的勇气和自信,尤其是对少言寡语的幼儿更应给予关心和帮助。
总之,幼儿教育是重要的,它是幼儿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个好的园丁要了解幼儿,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把素质教育与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幼小的花朵在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宗燕.浅淡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C]中华创新教育论坛2009(12D1)
关键词:混龄教育;心理理论;创造性人格;关系分析
混龄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混龄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将幼儿园比作一个大家庭,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有不同年龄的孩子,他们像兄弟姐妹般地在一起生活、学习、游戏。孩子们在混龄班接触到许多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群体之间的互动呈现出多种形式的现象。幼儿在心理、角色、位置、语言、沟通方式等方面都会产生不一样的变化与趋势。
一、混龄教育的重要意义
混龄教育是幼儿园通过将3~6岁的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沟通、生活、游戏等促进幼儿教育语言沟通、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的教育。混龄教育通过塑造一个大家庭的形式为孩子提供学习的环境与氛围,混龄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幼儿教学模式,可以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之间进行交流与学习,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特点与优缺点,混龄伙伴之间的交往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与年龄小的幼儿交往时,往往能提升幼儿的责任心。比如,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教年龄小的孩子学习认字,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位陪伴者,不参与其中问题的讨论或是分析,通常只会在孩子们面临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在适当的时间出现并进行指导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会由于身份的转换而产生责任感,进而不断补充知识,以解决年龄更小的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
二、幼儿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从学术上来讲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其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与外在行为的认知能力,在生活中我们身边经常会有一些朋友或者是亲人,他们在与你交流或谈话的时候通常可以很快速且准确地知道你想说什么,想做什么,这种无意识的对它们的心理以及行为进行分析与揣测的行为,就是一种心理理论的具体表现。
据研究结果显示,在幼儿的世界,一些年幼的孩子通常很难通过人们的言语揣测到别人想说什么,想要做什么。而一些稍微年长一点的孩子通常会通过对他人言语或行为的揣测了解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言语间的意思。根据丹尼特提出的观点,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可以理解为一种信念,信念是指我们的心理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与反映,它包括了解、确信、假定、想法和意见。而信念则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实信念,一种是错误信念。真实信念是指与整个现实相一致的信念,错误信念是指与现实不一致的信念。而年长的孩子之所以能准确地知晓他们的行为信息,是因为他们能够明白心理是可以积极、主动地解释某人知觉到的经验,他们可以利用这些经验去揣测辨认人们的行为与言语之间的信息;而年幼儿童之所以理解不了,是因为他们固执于信念所反映出来的现实世界,他们只能对现实信息进行“复制、粘贴”,所以他们无法获知人们言语或者行为之间的信息。幼儿的心理特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升对世界的认知度。
三、幼儿的创造性人格
幼儿在幼儿阶段尤其是在3~6岁阶段是整个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一般会被看做是创造性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所谓创造性人格,是指某个个体在创造性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这种人格可以保证和促进创造性的发展。而幼儿的创造性人格一般受到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一般与生理变化有关,而生理变化又决定着动机、气质、情感等三种情感遗传因素。而外在的动机对自我创造性与自我效能以及坚定性与创造性关系的影响是不利的。而我们通常会认为拥有创造力的人本身就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气质,它与情感、与动机都是息息相关的。
家庭因素可以说是对幼儿创造力和人格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家庭是幼儿成长过程中赖以生存的地方,任何家庭结构变化、家庭社会地位的变化都会对幼儿造成一定影响,而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照顾与教育也可以影响孩子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比如,在近几年,中国的电影行业出现了许多“鬼马型”的作家人才,其中尤以电视剧《浮沉》的编剧鲍鲸鲸为例,鲍鲸鲸特立独行的编剧创造风格在行业内获得了一致好评,鲍鲸鲸的编剧风格之所以如此“鬼马”,这与父母对她的教育有相当大的关系,她的父母从小对她实行的教育方式就是“有了想法就要去行动”,并且还会在行动上给予女儿最大的支持与鼓励,以至于后来鲍鲸鲸在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时说,是父母开明的教育方式才有了现在性格如此活泼的她,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有了想法就要去行动”的教育方式,才使得她在创作时思如泉涌。
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与培养创造力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体制、教育质量、师资力量都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发展与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据调查显示,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因学校体制的不同,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趋势都不相同,其中作为一些学生学习成绩比较突出的重点学校,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倾向是向下发展的。
四、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
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与创造性人格对幼儿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混龄教育之所以对幼儿的心理理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方面,由于混龄教育为其创造了一个类似家庭的学习环境,满足了幼儿与异龄儿童交往的需求,同时,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相处在一起,彼此之间的心理状态与认识具有一定的差异,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差异,幼儿之间的交往才能达到一个差异互补的心理理论发展状态。另一方面,低龄幼儿在与年长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可以从他们的认知中掌握心理理论发展的社会经验,纠正其错误信念,帮助幼儿更快地去接触、去认识真实信念。
混龄教育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也有着促进作用,在混龄班中,创造性能力较强的幼儿在做某件事的时候,通常会自觉转变自己的身份,有责任、有意识地向低龄幼儿解释工作的原理与概念,指导他们完成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性人格较强的学生在给同伴讲解的过程中加深了知识理论的理解程度。混龄教育可以让这些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去接受知识,主动去了解周围的事物,主动去为同伴讲解知识,通过探索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进而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知识积累与发展契机。
混龄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满足了幼儿的认知需求,对幼儿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混龄教育以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为幼儿心理理论与创造性人格发展提供了契机,笔者认为,混龄教育作为时代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未来一定会成为幼儿质量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顺应教育潮流的过程中,促进幼儿混龄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在未来,混龄幼教从业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文,魏玉枝.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3,8(03):33-38.
[2]魏玉枝.混龄教育对4、5岁幼儿心理理论、创造性人格影响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13,12(06):17-19.
[3]张传芳.幼儿园混龄游戏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3,11(25):26-29.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 问题 解决对策
前言:现如今我国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普遍呈现“小学化”状态,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的发展,还束缚了幼儿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过早的使幼儿被套上了应试教育的“牢笼”,严重阻碍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教育小学化错误的根本原因就是对于幼儿教育的过于重视,使幼儿过早了接触了其年龄段不应该接触的知识和事情,这对幼儿的成长是百害无一利。
一、幼儿教育中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难易度掌握不好
现如今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思想,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如果幼儿不能拓展知识面,那就是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现如今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对于幼儿来说都过于复杂,教学内容早已经超过了幼儿理解水平,这样只会使幼儿教育效果止步不前,甚至还会降低教学效果。
(二)教学形式大多是课堂教学
现如今幼儿教育的形式大多数都是课堂教学,教师站在讲台上说的口干舌燥,但是幼儿却因为贪玩或者好奇等心理特点出现溜号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就是幼儿无论是身心还是心态都没有一个成熟的学习状态,过于枯燥的课堂教学只会使幼儿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还会使幼儿厌恶学习,厌恶听课。
(三)家庭作业过多
我国的家庭作业一直都是教育的传统,中学生的家庭作业过多还可以理解,毕竟中学是比较重要的教学阶段,但是幼儿的家庭作业却也很多,作业量一般情况下都是与小学家庭作业看齐,这对于幼儿的知识程度来说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家庭作业过多也会导致幼儿对于学习更多的看成一个任务,而不是兴趣。
(四)过早开发幼儿特长
现如今大部分幼儿在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学习计划后,家长还要以发展幼儿特长为理由,带着幼儿学习各种各样的课程,却从来都没有想过幼儿是否想要这些特长。幼儿本身的学习任务量就已经过多,还要挤出时间学习其他课程,这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程度上的阻碍[1]。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影响
(一)束缚幼儿的创造力
现如今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已经是平常之事,但是这种教学理念本身就是错误的。幼儿本身年龄都只是在3到6岁之间,身心和思想都不够成熟,过早的让幼儿接触不在幼儿理解范围内的知识或事物,会舒服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幼儿最终成为应试教育和中国式教育的牺牲品。
(二)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教育小学化最初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提前掌握一些全新的知识,用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但是幼儿教育小学化最终的结果却是使幼儿对于学习彻底失去兴趣,因为枯燥乏味的知识在幼儿看来难易度过大,使幼儿对学习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从而厌恶学习,大大降低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阻碍幼儿个性发展
幼儿教育小学化最初的目的是使幼儿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但是事与愿违,幼儿教育小学化最终的结果就是阻碍了幼儿个性发展。幼儿过早的接触了不在自身理解范围内的知识,过早的使幼儿背上了应试教育的“枷锁”,使幼儿逐渐变成一个孩子会读书的“书呆子”,极大程度上的阻碍了幼儿的个性发展[2]。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开展相关关爱幼儿健康成长活动
如果想从根本解决幼儿教学小学化的问题,那就 必须从根本上入手,将学校和家长的错误观念进行相应的转变,只有学校和家长的思想观念进行转变,才能从根上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彻底解决。相关教育部门要积极的开展关爱幼儿健康成长的相关活动,使学校和家长能够认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得到改善。
(二)完善教育管理制度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关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学校的教育计划过于提前,在教学内容上的控制也不够,所以要完善相关教育管理制度,制定适合幼儿的教育计划,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在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时,一定要要以幼儿的思想角度为出发点进行完善和制定,才能保证教育管理制度更好适合幼儿教育。
(三)选择适合幼儿的教学内容
通过完善的教学计划,就可以根据完善的教育计划进行制定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够适合幼儿的自身发展,在不阻碍幼儿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前提下,将知识传递给幼儿,使幼儿能够更好的接受相关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最大限度上的保留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还能使幼儿对于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使幼儿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发展[3]。
结束语:幼儿的成长需要的是循序渐进,但是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认为如果幼儿不提前学习其他课程,那么就会输在了起跑线上,其实并不然。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其独有的成长过程和轨迹,过早的给幼儿灌输超越幼儿理解能力的知识和事物,只会禁锢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与“揠苗助长”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只有建立适合幼儿教育的体系,给幼儿提供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才能使幼儿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璐.我国当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