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对外加工

时间:2023-02-27 11:07:07

导语:在对外加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当国内有些军工企业还在疲于转换机制和扭亏为盈时,周边环境已经推着这些企业必须迈出新的步伐,在加快军工企业改革的同时,适时地研究和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在不可避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调整国内军工企业,拓宽民品开发的路子,在开发生产成套设备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加工贸易,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尽快提高军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适应国际分工、占领国际市场的能力。

一、加工贸易是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重要链条

从一般意义上讲,对外加工贸易是指一国从国外进口主要原材料、零部件,在国内加工、装配后再出口的一种贸易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通常是外国企业以合资、合作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的已有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行销到全世界各有关地区的一种贸易做法。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参与亚太区域乃至世界产业分工的重要链条,符合当今世界贸易发展的潮流。例如发展“两头在外”的轻纺、机电产业,通过对外加工贸易扩大了出口,适应了国际市场,有力地增强了国际竞争能力;同时也加快了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进程。

我国航天系统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显得不太平衡,地处内陆的企业发展比较缓慢,而地处沿海的企业,有的已通过对外加工贸易形成产值数亿元的规模。例如八院的上海仪表厂,就是抓住了日元升值、日本企业急于寻找海外生产厂家谋求发展的机遇,同美能达公司签订了多批合作生产复印机组件的合同,第一年产值就达1亿多元,第二年接近3亿元,出口创汇达2500万美元,产品直接销往欧美等国家。这在当今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无疑是一个奇迹。上仪厂通过对外加工贸易,不仅使企业生产经营快速增长,而且还通过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建立了一家新的专门发展对外加工贸易的企业--航仪控制工程有限公司。这就是抓住了国际产业分工的机遇,通过对外加工贸易有力地激活了企业,同时增强了军工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加工贸易的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

从加工贸易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重要一环,符合当今世界贸易发展的潮流。加工贸易的发展实际是我国通过对外开放承接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了我国的优势,包括廉价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成本低廉、以及有一定工业和技术基础等,加快了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进程,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90年代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的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外商投资的合资企业逐步取代了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二是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为主导,逐步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三是加工贸易的技术档次在逐步提高,出现了一批批技术先进、规模领先的大型项目;四是加工贸易企业相互之间的配套程度在提高,不少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和国产零部件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加工贸易与国内产业的协作联系正在加强。从这些情况看,加工贸易升级的步伐在明显加快,今天的加工贸易同改革开放初期的加工贸易已产生了质的差别。事实上对外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现代工业生产和流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后,其经营格局对海关监管和整个经济管理形成了日益严峻的挑战;二是加工贸易的外向循环与国内产业的循环,未能形成有机的联系,因此制约了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带动作用的发挥;三是走私漏洞现象增多,这对国内的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都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因此,置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加工贸易,并在此基础上理顺加工贸易的政策,加强和改进加工贸易的管理,仍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三、加工贸易将发展到一个高级阶段

从当前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看,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加快,必将推动全球加工贸易以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并在更大范围得到发展,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一种主要方式。当前,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增长速度已大大超过其他非高技术制品。高新技术产品的部分加工组装业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的突出优势,不仅将加剧其产业向国外转移的过程,并且也将以具有较大接纳能力的市场,作为其转移的目标。在这个发展趋势中,中国将成为未来高技术产业结构转移的主要目标。其次,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具有成熟技术的产业,也将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加工贸易将会获得进一步发展,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建筑等支柱产业,以及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核能、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均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像日本与韩国等国家一样,我国的加工贸易今后必将经历一个从初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的过程,在加工贸易内涵、市场营销和科研开发等环节,不断优化和升级。实现这个转变,需要一系列政策保障,特别是外贸制度与政策环境面临重大抉择。其中国有企业(尤其是军工企业)经营机制难以适应

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和国际市场营销能力极为薄弱的状况,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

第2篇

关键词:我国对外加工贸易;问题;对策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对外贸易加工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的七年时间里总额从01年的528亿美元增长到3560亿美元,同比增幅21%,这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加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外贸加工业在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方面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加工贸易业在创造就业机会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方面也具有比较明显的作用。但金融风暴的影响让加工贸易业的发展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许多外向型的企业都面临着倒闭或者濒临倒闭的压力,如何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走出困境,认清形势并寻找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对外贸易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对外贸易企业发展困境与原因进行剖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外贸加工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1.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外贸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出口贸易额已经占据世界前沿位置。而这些进步和外贸加工业是分不开的,外贸加工业的不断壮大日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力量。加工业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比较重要的贸易方式,我国具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我国加工贸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贸易加工业主要是以进料加工为主,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贸易涉及到我国大部分产业,在拉动我国国内经济和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外贸业发展的同时,加工贸易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形如我国的贸易依存度过高,一方面冲击了国内原料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国际贸易之间的贸易摩擦,这些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不仅如此,加工贸易本身具有的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度高等问题都是其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下,汇率不断浮动、贸易壁垒的增加等都成为加工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2.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08年我国外贸加工业对外贸经济的贡献率为65%,在短短的三年内上升到75%,这说明我国外贸加工业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但贸易加工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加工贸易附加值过低问题。由于我国国内采购率低且加工链短的原因,我国加工贸易往往只能承担产品增值链中附加值比较低的部分,这也是我国加工业在国际贸易分工中处于比较低的位置的主要原因。根据微笑曲线模型,我国存量禀赋低是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资源稀缺性、内需不足、技术含量低等多方面。其次是加工贸易溢出效应递减问题,我国加工贸易相当一部分还处于典型的组装与初加工层次,且对国内许多配套的上游产业带动力还不强。同时我国加工贸易业具有的技术水平也不够高,对贸易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作用并不大。再次关于发展加工贸易所造成的外部依赖问题,目前国际上的形势是许多工业国家都是从国外进口原材料的,我国当前的贸易加工也是走引进外资来发展国内经济,这与国际上正确的发展之路相契合。最后是加工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我国加工业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管制,有些加工业引进了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项目,这不仅有政府政策的原因,例如监管不力、环保标准过低等问题,同时还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企业在进行生产加工时往往因为利润的原因而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

3.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分析

3.1外来加工贸易商是否要取消优惠税收

优惠税收作为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一种国际惯例,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在对国外投资公司的选择上没有一定的标准而采取优惠政策是具有一定风险的,在选择的标准上以国际大公司对一些项目投资所具有的税收敏感度为基本标准,以税收敏感度正确判断的程度深浅为基础进行区别对待的方式是最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对于一些内需不足和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加工贸易产业不宜取消税收优惠政策,这些产业大部分都属于对劳动力依赖比较高的部门,企业自身也属于外向外销型。由于产品的外销对劳动力成本的依赖程度较高,而劳动密集部门的竞争也比较充分所以投资这些产业的外贸商对于税收是比较敏感的。政府在税收政策上如果采取消极的态度就可能导致外商撤资现象的发生,这对经济增长和就业都会带来的损失。所以说政府应根据外商税收敏感度来制定外商投资优惠税收政策。

3.2大力支持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创新,培育本土的跨国公司

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科技建立属于本国的独立科研机构,在科研设备进口上应实施适当的免税政策、降低研发科技所得税的税收。在国家产业政策上对潜力巨大的企业在技术上也化给予支持,同时各级政府应增加财政资金的投资力度,加大对具有核心竞争力、管理模式良好的公司的培养,开展跨国公司的试点工程。在试点工程上对培养的公司在外汇管理、境内外融资、人员进出、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品牌研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是扶植本国跨国公司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公司逐渐向加工贸易龙头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

3.3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努力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大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全球许多产业出现转移,同时产业生产要素也出现优化重组。跨国公司在技术和增值上都将有更新一层的进步。加工贸易业应加强国际分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对产业产品附加值比较高、产业利润增幅比较打的加工环节的产业结构转移十分有利。同时对于承接新一轮的产业,进一步提高加工发展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分工模式转变思路上应从引入外资为主的形式向对外投资双管齐下的模式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应在法律政策上进行完善,加强在技术研发机构上的资金投入力度与扶植力度。加工外贸结构上不仅要承接境外高端产业海英将我国自身成熟的产业向国外转移,争取走双向结构模式的路线。

4.正确处理好多方关系,积极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各方面关系的要求都比较严格,协调好区域之间的关系是从战略角度上实现加工贸易顺利转型的关键。目前加工贸易业在我国东部地区呈现的特点是利润空间比较小,市场趋于饱和状态,且属于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协调上应以东部地区为基点,以辐射结构延生到西部地区,并最终实现对中部地区发展的带动。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体现区域之间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其次是要处理好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建立健全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机制,加强产品加工的程度,构架深加工、精加工的运作模式。与此同时,在国内配套产业的聚集能力与辐射能力上下功夫,实现带动性比较强的龙头企业的规模化。最后是要处理好引资量质与转型升级之间相互融和的关系。在吸引外资的同时要注意外资的投放项目和投放力度,对符合国家要求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力度比较大的投入,在加工贸易产业分类的评估上要加强,并细化和明确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目录,将目录引入企业的机制。

利用政策上的落差来引进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政府应根据企业自身不同的特点进行配套的政策优惠,为企业发展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模式。

5.提高加工增值含量,共同助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由于近年来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度更加激烈,许多企业在面临利润严重消减的情况下往往都处于亏损倒闭的边缘。为改变这一现状,政府应完善相关的监管机制,通过控制增量来制定加工的准入规则,淘汰不符合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这是应对企业应对企业增值含量降低情况的重要手段。对市场进行客观的评估和分析,对进出口金额倒挂手册保税制定进行改进和完善。在法律方面,出台相关的法律监管体系,对海关、外汇管理、国税等部门进行联合监管,这是避免违规企业逃税漏税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能促进守法企业的顺利转型。

6.发挥政府引导加工贸易能力,突破传统监管理念,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伴随着国际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传统的监管体制与政策应有一个新的认识与思考。政府应完善贸易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的新的政策与体制,这些对于就业率的提升、外资的引进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等都有比较大的促进作用。在加工贸易业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涉及到社会机构、国家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科学合理的发挥各个部门之间的只能作用是加工贸易与国内配套工业体系相互融合的重要前提。只有形成监管与执行的整体合力才能正真意义上的完成加工贸易的转型并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制造业基地。传统监管理念中认为加工贸易的经营应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对无形知识产权的生产加工不能作为监管对象,这大大限制了加工产业的范围,而且基于此理论而制定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也有碍于当前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产业垂直分工引起的产业链环节的外包是当前比较主流的一种模式,不调整理论模式对加工业的转型将有严重的影响。加工产业链的研发、服务和营销等都蕴含着比较巨大的附加值。为在国际分工中摆脱以制造业为基地的不利境地应创造出产业链上伸下延续的结构,这是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同时政府也应从平面监管向立体监管模式转变,这是有效延长企业产业链并推动层级的跃进的关键。

小结: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内我国对外贸易加工业的发展情况,它俨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一支有生力量。它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自由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在面临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在技术上要实现创新能力的全面升级,并推进本土跨国公司培养的进程,同时对传统管理观念进行思考并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同时在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上下功夫,为加工贸易业的长足发展提供有力保证。我国政府方面,应积极引导加工贸易的顺利转型,通过对职能部门的严格把控实现政策上扶植,资金上支持的效果。就企业自身而言还应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本质的认识。只有认清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挑战,积极调整好心态,才能加快推进加工贸易业的升级换代,并正在意义上实现加工贸易业的腾飞。

指导老师:王周博

参考文献

[1]吴军海.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2]王磊,王桂兰.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11)[3]李晨.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J]. 产业经济研究. 2010(04)

[4]查日升. 后危机时代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机理探究[J]. 经济师. 2010(02)

第3篇

从一般意义上讲,对外加工贸易是指一国从国外进口主要原材料、零部件,在国内加工、装配后再出口的一种贸易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通常是外国企业以合资、合作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的已有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行销到全世界各有关地区的一种贸易做法。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参与亚太区域乃至世界产业分工的重要链条,符合当今世界贸易发展的潮流。例如发展“两头在外”的轻纺、机电产业,通过对外加工贸易扩大了出口,适应了国际市场,有力地增强了国际竞争能力;同时也加快了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进程。

我国航天系统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显得不太平衡,地处内陆的企业发展比较缓慢,而地处沿海的企业,有的已通过对外加工贸易形成产值数亿元的规模。例如八院的上海仪表厂,就是抓住了日元升值、日本企业急于寻找海外生产厂家谋求发展的机遇,同美能达公司签订了多批合作生产复印机组件的合同,第一年产值就达1亿多元,第二年接近3亿元,出口创汇达2500万美元,产品直接销往欧美等国家。这在当今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无疑是一个奇迹。上仪厂通过对外加工贸易,不仅使企业生产经营快速增长,而且还通过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建立了一家新的专门发展对外加工贸易的企业--航仪控制工程有限公司。这就是抓住了国际产业分工的机遇,通过对外加工贸易有力地激活了企业,同时增强了军工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加工贸易的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

从加工贸易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重要一环,符合当今世界贸易发展的潮流。加工贸易的发展实际是我国通过对外开放承接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了我国的优势,包括廉价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成本低廉、以及有一定工业和技术基础等,加快了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进程,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90年代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的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外商投资的合资企业逐步取代了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二是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为主导,逐步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三是加工贸易的技术档次在逐步提高,出现了一批批技术先进、规模领先的大型项目;四是加工贸易企业相互之间的配套程度在提高,不少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和国产零部件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加工贸易与国内产业的协作联系正在加强。从这些情况看,加工贸易升级的步伐在明显加快,今天的加工贸易同改革开放初期的加工贸易已产生了质的差别。事实上对外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现代工业生产和流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后,其经营格局对海关监管和整个经济管理形成了日益严峻的挑战;二是加工贸易的外向循环与国内产业的循环,未能形成有机的联系,因此制约了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带动作用的发挥;三是走私漏洞现象增多,这对国内的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都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因此,置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加工贸易,并在此基础上理顺加工贸易的政策,加强和改进加工贸易的管理,仍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三、加工贸易将发展到一个高级阶段

从当前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看,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加快,必将推动全球加工贸易以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并在更大范围得到发展,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一种主要方式。当前,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增长速度已大大超过其他非高技术制品。高新技术产品的部分加工组装业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的突出优势,不仅将加剧其产业向国外转移的过程,并且也将以具有较大接纳能力的市场,作为其转移的目标。在这个发展趋势中,中国将成为未来高技术产业结构转移的主要目标。其次,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具有成熟技术的产业,也将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加工贸易将会获得进一步发展,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建筑等支柱产业,以及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核能、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均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对外投资;架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2

一、上市公司进行对外投资时进行架构设计的目的

企业发展上市后,通过上市公司本身或者通过设计投资子公司,并进一步通过设立基金、参股、并购等多种方式拓展公司的业务领域,将企业做大做强,因此研究对外投资时的架构设计有现实意义,这种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

1.通过寻找、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并对其相关产业项目进行投资,使公司达到产业经营与资本经营的良性互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给投资者带来更好的回报。

2.对有潜力、有成长空间的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投资,通过对这些中小企业进行孵化、资源支持、管理输出,培养其快速成长,提高公司盈利能力。

3.通过投资管理,投资和开发培育市场化的退出渠道及新的合作伙伴,并获取基金投资收益,拓展新的、稳定的利润来源。

4.作为公司未来战略发展的需要,通过股权投资、财务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拓展公司业务领域,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其中由上市公司设立投资公司是上市公司实施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上市公司未来发展具有积极推动意义。

二、目前对外投资的相关法律及政策环境分析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对风险投资的限制

1.《中小企业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29号:募集资金使用》中规定:

上市公司使用超募资金偿还银行借款或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的,有一必要条款:公司应承诺偿还银行借款或补充流动资金后十二个月内不进行证券投资等高风险投资及为他人提供财务资助并对外披露。

2.《中小企业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30号:风险投资》中规定:

本备忘录所称风险投资包括证券投资、房地产投资、信托产品投资以及本所认定的其他投资行为。

其中,证券投资包括上市公司投资境内外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等有价证券及其衍生品,以及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以股票、利率、汇率及其衍生品种为投资标的的理财产品。

以下情形不适用本备忘录:

(1)以扩大主营业务生产规模或延伸产业链为目的的投资行为;

(2)固定收益类或承诺保本的投资行为,但无担保的债券投资仍适用本备忘录;

(3)参与其他上市公司的配股或行使优先认购权利;

(4)以战略投资为目的,购买其他上市公司股份超过总股本的10%,且拟持有3年以上的证券投资;

(5)以套期保值为目的进行的投资;

(6)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前已进行的投资。

上市公司在以下期间,不得进行风险投资:

(1)使用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期间;

(2)将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为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后十二个月内;

(3)将超募资金永久性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或归还银行贷款后的十二个月内。

上市公司参与投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企业、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信用合作社、担保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资金额在人民币1亿元以上且占上市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5%以上的,应当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提交股东大会审议,并参照备忘录关于风险投资的一般规定执行。

(二)《合伙企业法》对合伙基金的相关规定

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普通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

上市公司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

(三)主要问题

针对上述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要求,有以下几个问题需探讨:

1.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有限公司形式)可以成为普通合伙人吗?经向有关人士咨询,法律没有规定上市公司的子公司不能成为普通合伙人。

2.当上市公司参与投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企业、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信用合作社、担保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资金额没达到“人民币1亿元以上且占上市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5%以上”标准时,是否就不按风险投资管理。如果不按风险投资管理,是否可以使用“超募资金”呢?

3.如果仅将“超募资金”用于向子公司增资,参照“超募资金”偿还银行贷款或补充流动资金的相关规定处理。如果向子公司增资时指定用于子公司实施某具体项目,就无须参照“超募资金”偿还银行贷款或补充流动资金的相关规定处理。

4.上市公司参股公司进行风险投资,对公司业绩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公司应当参照该备忘录相关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是否可以理解:上市公司的参股公司实施的风险投资由该参股公司自行决定,只是如对上市公司业绩可能造成较大影响时,上市公司需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三、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主要的对外投资的架构设计

1.国内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深沪两市已有300多家上市公司进行了主业上的产业转移(包括各自产业的制造、研发设计、服务、销售等环节发生的转移,也就是说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方式、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的转移),其中有近百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介入风险投资行业,如复星国际、雅戈尔、春兴精工、杉杉股份等,借助风险投资平台,实现了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和成功转型。它们希望继续稳定经营原有主业的基础上而迈入新的行业领域或者以此为平台进入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较高成长性的其他产业。

目前上市公司参与创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成立子公司,直接控股模式。以雅戈尔等为代表的上市公司力图在创投领域内有所突破,其中主要原因是企业产业升级的需要,必须寻找新的业务作为利润增长点,而参股创投则成为这类公司实现多元化过程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公司往往通过投入自有资金,组建创投子公司,直接控股,同时由专业团队在一、二级市场完成操作。例如2009年雅戈尔定向增发认购浦发银行股权,IBM公司并购莲花公司等。

第二,直接投资模式,以杉杉股份、新希望等为代表的上市公司进入创投业的一个目的是需要创司为其实业经营服务,完善其产业链,因此,这种类型的公司从事投资都是在集团内部成立某个部门,通过这个部门的运作实现直接对目标企业进行投资。

第三,间接控股模式。如复星国际,母公司通过旗下几个子公司设立专业基金,复星医药产业基金和复地旗下的地产基金专门从事投资业务,从而间接实现复星国际转型投资型公司的目的。

第四,间接参股创投,成为其LP(有限合伙人,即投资人),这种投资相对分散,风险也比直接投资小很多,手续比较简单,不用担心不能发起成立,因此,适用于一些资金实力比较弱小的上市公司。例如常山股份出资2400万元持有清华紫光创业投资公司8%的股份。

2.各种投资方式的相关分析

公司如果要进行各种与主营业务无相关性或相关度不高的投资,可采取设立投资公司或者设立投资部门的方式,具体对比如下:

方式 优点 缺点 资金来源 业务具体类型 可能的收益

设立投资公司 1、可招到专业人员;

2、获取外部信息的渠道多,信息量大;

3、可搭建多元化平台,加大与政府、投行、其他行业的合作;

4、与上市公司有一道防火墙。 1、前期投入大;

2、人力成本和管理费用手续比较复杂;

3、独立核算,如项目周期长利润见效慢,易给上市公司财务压力。 主要为自有资金,超募资金的使用需符合规定 股权投资等

被投资公司的股利;

所得与支出的差额

设立投资部门 1、适合上市公司的摸索起步阶段;

2、不需要额外的管理费用投入;

3、可进可退 1、人员可能专业度不够;

2、掌握的信息来源相对少 主要为自有资金,超募资金的使用需符合规定 股权投资等 被投资公司的股利;

所得与支出的差额

间接参股创投 1、投资相对分散,风险也比直接投资小很多;

2、手续比较简单 因股权比例的影响,投资决策不易受控制 自有资金 股权投资等 被投资公司的股利;

所得与支出的差额。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上结论:

第一,上市公司通过适当的资源整合,具备单独设立投资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和投资管理的条件。

第二,新设立的投资子公司可通过与其他基金合伙设立基金成为普通合伙人享受投资管理收益。

第三,上市公司本身资金可通过投资子公司为普通合伙人的基金(上市公司为有限合伙人)实现对外投资。

通过对上市公司对外投资的架构设计的分析,可了解不同架构设计的优缺点和对上市公司的不同影响。上市公司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架构来实现对外投资,从而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值。

参考文献:

第5篇

1、明确评估对象。

工业企业的在产品由于其所有权一般均属被评估单位所有,因此其评估对象就是在产品本身。而施工企业对外承接项目其项目所有权一般属业主(甲方)所有,因此其评估对象可理解为是施工企业可从该项目业主中获得的一种特殊的应收账款。说其特殊主要是一般的应收账款是在收人已经确认后的应收而还未收的款项,而这里的应收账款往往有相当一部分是业主还未对已完工内容进行验收签字。因此对其评估往往与普通应收账款相比有很大不同。为了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应收账款相区别,我们在下面的叙述中把这种特殊的应收账款称为应收工程款。

2、应收工程款的合理确定。

3、可能无法收回的应收工程款。

4、特殊项目的应收工程款评估。

例如某些由于各种原因长期处于停建、缓建状态或者甲方正处于破产清算状态的项目其应收工程款的合理评估。

本文仅对二、三条加以详细分析。

一、应收工程款的合理确定根据目前绝大多数施工承包合同,施工单位对其所投人人工、材料等资源的项目并没有所有权,项目的所有权一般而言一开始就归业主所有。

因此我们将施工企业对业主的这项权利作为应收工程款来进行评估。其应收工程款应为项目已完工部分中施工企业投人的所有合理成本及收益扣除目前已从甲方处获取的预收工程款,计算公式见公式1.公式1某对外承接项目价值=已完工部分直接费+已完工部分间接费+已完工部分税金(评估基准日实际应计税金)+已完工部分计划利润-预收工程款-可能无法收回的工程款在使用上述公式时应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以上各项支出应是该项目中必须的、合理的支出,具体操作时可依据施工定额。

2、以上各项支出必须是已完工部分。

3、公式1使用时应针对某一单位工程而用。

4、已计入上述公式中的内容在资产负债表中的相关科目(如工程施工、预收账款)对应内容的评估中给予扣除。

已完工部分计划利润的确定:由于对于一个具体单项工程项目而言,当其进行到某一阶段时各个单位工程的完工程度都是不同的,各个单位工程的计划利润水平也不相同。因此如按目前许多事务所实务操作中常用的办法:先笼统测算整个单项工程的完工程度,然后根据工程预算书确定整个单项工程的计划利润,用计划利润乘上完工程度得出已完工部分的计划利润。用这种方式得出的计划利润显而易见是比较粗糙的。因此我们认为在测算一个单项工程的计划利润时应以各个单位工程为单元来测算各个单元的完工程度,以此乘上各个单位工程的计划利润即可得出各个单位工程中已完工部分的计划利润,再将各部分相加求和即可得出该单项工程目前已完工部分的计划利润。在具体应用上述方法时还应注意到工程预算书中没有的追加工程量(已有经甲方代表和监理工程师签字的联系单)的调整。完工百分比计算方法,单位工程完工百分比=(已完成工程预算书中工程量+完成已确认追加工工程量)/(预算书中总工程量+已确认追加工程量)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工程实例来说明上述方法的使用。

某单项工程为一单位的办公楼,其包括土建、给排水、空调、电气、装演等单项工程。该办公楼由某建筑安装公司总承包,由于该建筑公司准备进行重组所以委托某评估公司对其现有资产进行评估。而此时该办公楼已完工情况及各部分计划利润。

通过计算出该办公楼已完工部分的计划利润:办公楼已完工部分计划利润=±建工程完工百分比×±建单位工程计划利润+给排水工程完工百分比×给排水单位工程计划利润+空调工程完工百分比×空调单位工程计划利润﹢电气工程完工百分比×电气单位工程计划利润+装清工程完工百分比×装清单位工程计划利润=80×100%+7.5×80%+60×60%0+16×60%+25×0=80+6+36+9.6=131.6(万元)

已完工部分税金确认:施工企业的应交税金包括营业税(施工企业为营业额的3%)、城乡维护建设税(为营业税的7%)、教育费附加(为营业税的4%)和企业所得税等(在此暂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在实务操作中,施工企业缴纳营业税及附加时,一般先按所收到的预收工程款和备料款预交营业税及附加,待整个工程竣工结算按确认的实际工程价款计缴税金时予以抵扣,因此在评估过程中我们需要依据评估基准日所完成的工程量来确定此时点的应计税金。我们继续上例,通过表一我们可以确定办公楼已完工部分应计税金:办公楼已完工部分应计税金=评估基准日实际应计税金(土建工程)+(评估基准日实际应计税金给排水工程)+评佑基准日实际应计税金(空调工程)+评估基准日实际应计税金(电气工程)﹢评佑基准日实际应计税金(混淆工程)=26.64+1.332+5.994+1.998+0=35.964(万元)

而评估基准日账面已计税金为:办公楼评估基准日账面已计税金=评估基准日账面已计税金(土建工程)+评佑基准日账面已计税金(给排水工程)+评佑基准日账面已计税金(空调工程)+评估基准日账面已计税金(电气工程)+评佑基准日账面已计税金(装溃工程)=21.312+0.999+4.995+1.332+0.666=29.304(万元)

二、可能无法收回的应收工程款确认对于收回应收工程款的风险估计有点类似于应收账款评估中的风险估计,但它们又有些具体的不同。

关于收回债权的风险主要表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业主单位项目资金落实情况,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国有民营企业,如果项目开工后其资金尚未落实,其按期支付工程款的能力就值得怀疑。

2、主单位以前商业往来的信誉,一般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施工单位与业主以往业务来往较多,业主结算信用较好,这类工程款一般均能按时收回。

第二类、施工单位与业主以往业务来往较少,业主结算信用一般,这类工程款收回可能性很大,但收回时间不能完全确定。

第三类、施工单位与业主以往无业务来往,且业主以往信用状况未能调查清楚,这类工程款可能的收回就具有不确定性。

第四类、施工单位与业主以往有业务来往,或虽无业务往来但经调查了解发现该业主有长期拖欠工程款或其它应付账款的记录,那么这类工程款就可能无法收回。

3、承接项目已完工部分的质量和进度是否满足合同要求,如已经经现场监理工程师和业主签字确认的应视为满足合同要求。对于尚未进行验收的部分应视其项目难度和质量要求高低确定其风险。一般而言,属施工单位常规项目内容且工程质量无特殊要求的如经过施工单位内部检验合格的则可视该部分项目已合格。如果该部分工程对施工企业而言属新技术、新工艺的或者属常规项目但其对质量有特殊要求的,那么尽管经过自检合格但对于最终通过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的检验仍有一定的风险。

因此要在评估实务中充分考虑上述内容必须利用模糊数学中的评分方法,在上述第一条落实的前提下(如果一个项目资金尚未落实,那么任何付款承诺都无从谈起)对上述二、三条内容设定权重,然后再对每条下的不同情况给与打分,最后得出一个对风险估计的综合数值。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各条权重如何设定,各条下每类情况如何打分,都应针对各地区、不同类型的项目、不同的业主来具体确定。这需要依靠一个评估公司日常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以及评估师的职业判断能力。下面给出一个权重和分值的范围。

关于权重的取值,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即项目的质量与进度是施工方自己可以控制的(当然有难易之分),但对于业主单位的商业信誉,施工方是无法掌握的。因此在确定上述两大影响因素时,以业主的商业信誉所占权重较大。当然具体数值还应当在上述范围内针对每个项目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对于每项影响因素下的各种不同情况的分值我们设定满分为十分,即业主商业信誉和施工方本身对项目的质量、进度都为最佳(无问题)。然后对于其它各种情况我们根据其相对最佳情况而言所存在的风险来确定其分值。

下面我们接着前面的例子来说明。由于本工程从整体上看属常规工程,整个工程从技术上讲风险不大,其收款的主要风险在于业主单位的商业信誉,因此我们对业主的商业信誉一项的权重取0.7,项目质量进度一项的权重取0.3.另外我们假设施工单位与该项目业主业务往来较多,业主平时结算信用较好。

三、计算实例通过前述分析我们可以利用公式

1、3所提供的资料计算得出该施工企业所承接的某办公楼各单位工程在评估基准日的价值。

四、结论

1、通过前面一系列公式的正确使用我们可以得到施工单位某一对外承接工程的评估价值。而这种价值是通过施工单位对业主的应收工程款来体现的。另外要实现上述公式的正确使用必须具备工程造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在对可能无法收回的应收工程款确认中应具备对收款风险的合理判断及量化,关于这点经验非常重要。

第6篇

1.美国的工程造价计价方式

美国的工程造价计价是以价值工程为基础的,因此在工程合同中必须写明使用价值工程技术的相关条款。价值工程的理念是将工程产品的功能分析作为核心,以提高产品的价值为目的,力求在最短的产品寿命成本周期内实现产品的必需功能的创造性活动。因此,美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以发挥创造性为主,这样无法实现对承包商进行统一工程量的规定,每个承包商根据自身的劳务费用、材料价格、设备消耗、管理费和利润来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并且这些信息一般不会向业主公开,承包商自己负责工程成本的控制[2]。由于没有标准统一的工料测量方法,因此在招标文件中就没有工程量清单,每个投标商都要根据设计图纸计算工程量,然后依据自己所掌握的有关劳务、材料、设备的价格以及确定的管理费和利润来计算价格。承包商所掌握及采用的价格信息一般不向业主公开,许多大型的承包商都有自己的成本估价系统,系统中有一套前后连贯统一的工程成本编码;其公司内部也均设有专门负责成本控制的机构和人员,对成本管理工作非常重视,一般根据自己的历史数据进行估算。

2.日本的工程造价计价方式

日本采用的是“指导性的计划经济”对工程建设的活动进行管理,其公布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建筑数量积算基准》和统一的全国定额《建筑工程标准定额》,实行量价分离,日本通过向社会各界经济信息,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其工程造价的计价方式是首选确定工程量,然后直接计算工程费用、交通费和消费税,通过统一的工程量清单格式进行工程造价的报价。

二.发达国家的工程造价计价方式

对我国的启示上文中提到过,我国现存的工程造价计价方式有两种,定额计价模式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其中的按定额计价模式,是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和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采用的计价方式,通过各种文件规定人、材、费等标准,对工程造价的计价方式进行管理。但是该种计价方式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对市场化起到了阻碍作用,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后者按照工程量清单的计价方式,是由承包方在投标报价的时候根据自身情况自主报价,在招投标过程中进一步确认,国家在其中只负责统一项目编码、项目名称、计量单位和工程量计算规则。目前我国实行的造价计价方式和上述发达国家比较来看,我国和日本在计算规则上较为相似,都采用统一的标准定额,依据统一的文件标准进行计算,但是我国采用的预算价格和指导价较日本具有滞后性。我国和英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英美发达国家的各种价格都是变动的,由市场规则进行确定,是市场化价格,而我国每个地区都设有定额管理站等专门的管理机构,工程造价采用统一的概预算定额。由于有统一的概预算定额、规定的取费标准和计划规定利润,我国的工程计价方法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法制规定性。这虽然为我国的政府管制带来了便利,但是不利于反映市场情况下的工程真实造价。由于我国目前向成熟的市场化体制逐步迈进,因此,我国的造价管理工作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办法,取长补短,互通有无,需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做到既能适应市场化的工程计价方法,又能够适合我国目前阶段国情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计划的计价方法,结合上述发达国家的工程造价计价方式,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

1.采用量价分离的工程计价方式

借鉴英美国家的经验,将目前的量价合一的形式转换成为量价分离的形式,例如借鉴英国的计量方式,将计算规则统一化,计算方法标准化。这种做法有利于目前环境下市场化的发展,可以做到既有计划管理,又可以灵活运用。

2.定制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

日本和应该都有通用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因此可以借鉴其相关经验,有国家颁布通用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量单位等,在工程项目费用构成以及计算程序上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将实体性费用和措施性费用严格分开,以利于各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措施参与竞标。

3.建立市场化信息的机构

第7篇

【关键词】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影响

一、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加工贸易产业快速发展。贸易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26127亿美元。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不只是数字上的不断增长,其内部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工贸易形式的转变

中国加工贸易产业从80年代初的由外商提供原材料、加工贸易技术及相关设备的来料加工贸易方式,转变到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以进料加工为主的贸易方式,再到现在以外商投资为主要动力,带动各种加工贸易方式的发展,其中进料加工仍为主要方式,但多种其他方式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椐海关统计,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来料加工贸易蓬勃发展,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3.3亿美元占对外贸易总额的3.4%增加到1985年的49.1亿美元比重增至7.05%,而随后,随着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加工水平的逐步提高,进料加工方式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主要加工贸易形式(如图)。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不断发展壮大,以其为主的外商投资已成为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推动了我国进料加工水平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其成熟的技术与制造工序转移到中国,使我国进料加工贸易规模得到很大的提升,技术水平明显发展,同时也带动其他加工贸易形式的发展。

(二)加工贸易产业出口产品结构的转变

伴随着我国加工贸易方式的改变与发展,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结构也同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最初的以出口纺织品、服装和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为以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为主。在80年代加工贸易发展初期,因为我国制造水平和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等因素制约,出口的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为主,且产品的档次不高。但到90年代,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进料加工贸易方式的发展,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不仅出口额大幅提升,出口产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转变,轻纺等初级产品的比重在逐年减小,2000年出口的纺织品总额为5208亿美元,占全国商品总出口额的20.9%,到2010年这一比重下降到13%。而随着外商投资力度在我国的扩大与深化,我国加工水平和技术水平有明显提(如图),不仅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附加值在不断提高,且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结构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优化与提升。

二、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积极的影响

(一)能源环境方面

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使我国对外贸易在发展的同时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和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加工贸易三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但在这高速发展的背后,却是以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为代价的。中国出口的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产品,拿焦炭为例,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焦炭生产、消费和出口国,其目前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其中出口量就占了全球贸易量的近六成。但由于中国的炼焦工艺技术并不先进,生产焦炭的效率非常低,造成了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巨大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经测算,每生产一吨焦炭平均要排放1吨的废水、废气和废渣,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焦炭出口量为335万吨。

而在进行结构升级后,这一现象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能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较大的低附加值加工项目逐渐被淘汰或被政府所禁止,如在2009国家出台的《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中,部分加工层次低,污染高、能源消耗大的商品如沥青、农药类产品等被列入目录中,这类产品的出口比重在不断下降,如钢坯及粗锻件2007年的出口量占贸易总额的0.2%到2010年这一数值下降到0.05%。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附加值较高的加工项目,这些项目最大特点就是对技术的要求较高,但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也比较低。比如属于机电类的电子产品,其中核心部件芯片可能只需要几克的硅,对环境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它所产生的利润却可能比出口比它多几十倍的初级钢铁还要多,随着这类产品出口比重的逐年增加,我国对外贸易正向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

(二)促进了对外贸易整体产业升级。

在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外商投资企业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数据显示,2007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311.8亿美元,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的84.3%。虽然在现阶段大部分外商投资企业仍只将加工转配环节放到我国,但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和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选择在中国开展技术研发活动或将相对高端的制造环节放到中国,目前,已有超过1000家的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了研发机构。随着这些企业的到来,新技术,新产品也随之被带到了中国,由于加工贸易具有明显的技术外溢效应,给许多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内外贸企业提供了一个提升自身科技实力的机会,并且许多企业在此基础上又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进行自主创新,制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品,实现了企业的整体升级进而促进了外贸产业的整体升级。

(三)提高了外贸企业对动荡的外部环境的抵御能力。

中国加工贸易企业建立之初,是靠贴牌生产或出口技术含量较低的廉价初级产品的方式赚取利润。以这种生产方式发展的企业其生产的产品往往较为单一,且不具有质量技术优势,只靠价格低廉赚取微薄的利润,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都很小,一旦市场上出现波动或是大的动荡,这些小企业就很容易受沉重的打击,进而影响到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发展。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伴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中国很多外贸加工企业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关门歇业,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据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第一季度,我国对外出口401亿美元,增长率为12.8%,低于1997年同期25%的增长率。但随着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很多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转变,一方面,企业从只发展单一的盈利模式转变为多种生产盈利方式同时发展,增加出口产品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企业依据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通过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发展自主品牌等方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两方面的转变都有效降低了外部环境动荡对企业带来的风险,同样是金融危机,到2008年许多企业的境遇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东南沿海的一些国内企业,虽然出口环境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显得不容乐观,但他们依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加上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出口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比如广东雪莱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它是一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研发生产节能灯、车用疝气金卤灯等其他特种光源和配套电子镇流器的高新技术企业,在2009年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由于受到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与往届相比,许多参展企业的交易量与往年相比都有所下滑。但雪莱特公司却逆势而上,表现仍旧可圈可点,并且据该公司的负责人介绍,2008年雪莱特的节能灯具在美国市场至少增长了60%。

三、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消极的影响

(一)对外贸易失去传统的竞争优势

对很多外贸加工企业来说,升级转型期是段艰难的时期,升级即意味着放弃原有的竞争优势,探索新的竞争优势来支撑其以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企业一方面因为放弃了劳动力—价格优势,生产成本明显提高而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新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发展成熟,无法成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新的竞争优势,再加上像印度,柬埔寨等其他经济新型国家在劳动力优势上得显现,从而使许多企业的产品出口额急速下降,在国际市场上得份额受到严重威胁与挑战,危及到企业的生存。因此,加工贸易企业如果对转型升级控制不当,反而丢掉了原有的优势而使企业无法正常的生存下去,从而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整体的发展进程。

(二)新的就业结构不平衡的出现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失业

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一直是我国外贸加工产业发展最主要的竞争优势之一。但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许多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的改变,这一优势便不再成为企业主要的竞争优势,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随之凸显出来。一方面,由于企业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大量技术水平较低的初级加工劳动力不再被企业所需要,大规模的裁员使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式前途更是一片黯淡。另一方面,企业又需要一大批拥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来操作精密仪器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但就目前的就业市场情况来看,这类型人才的供应量十分有限,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根据相关部门显示的数据,近几年来,广州每年的技术工人(高级蓝领)的缺口为10万人,而其中拥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能人才最为缺乏。一边是大量求职者挤破脑袋就为争一个职位,一边是企业花重金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种典型的结构性失业是目前许多转型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棘手的问题。

四、相关对策

(一)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

结构性失业出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徘徊于就业市场上的剩余劳动力不具备企业所需要的相关专业技能知识。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便是对劳动力进行相关技术知识培训,以期在较短时间内弥补这一缺口。从政府角度来说,需要其加强对学校、培训机构等人才教育机构的财政、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加强这些机构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规模,企业可以主动与一些教育机构联系,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与教育机构合作建立起相关人才培养项目,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控制产业转型的发展速度

产业转型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历程,如何保证这一过程健康有效的进行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发展速度快并不意味着发展的效果好,相反,在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适当放缓转型的速度,而从各个方面加强转型的质量。我们转型是为了企业乃至整个产业能够更长远的发展下去,如果只是一味追求速度,不注意过程中的质量,随之产生的问题可不仅不会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可能反而会威胁企业自身的生存,而背离了转型的初衷

五、总结

总的来看,虽然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在给对外贸易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但从大的方面来看,它是我国外贸发展必须经历的一环,否则就无法提升对外贸易发展水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随之产生的问题,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它,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解决它,尽最大的努力避免这些问题对产业升级以及对外贸发展的制约效应。

参考文献:

[1]余玲铮.中国加工贸易现状、特征与转型升级[J].福州党校学报,2008,6.

[2]裴长洪.正确认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J].国际贸易,2008,4.

[3]刘婧.我国加工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09,8.

第8篇

摘要 国家公园概念引入中国后,产生了不同理解,准确认识国家公园,对于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外国家公园发展完善的历程、优点进行了介绍,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以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契机,完善我国的保护区体系;整合现有保护区,建立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系;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等建议。

关键词 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法规;保护区:生态文明

自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建立至今,国家公园已经走过了140多年的历程。对于国家公园的概念及功能,在国外已形成了较为一致的共识,但是在中国却产生了不同理解。在中文语境下容易望文生义,有人简单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公园。环保工作者将其等同于自然保护区,城建部门视其为自然和文化遗产,旅游部门理解为旅游景区,资源管理部门则从产权角度解读,从局部看都有一定道理。理解上的不同可以通过研讨交流取得一致认识,关键的问题在于,在推动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过程中,牵扯到具体利益以后,地方产生经济发展上的本能冲动,部门则从各自职能角度出发,条件反射式的将其视为争取利益的抓手,或扩权,或固权,争职能,抢地盘,博弈中偏离了方向。

目前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正在北京、湖北、云南等9省市开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在尚未完成顶层设计,归属还不清楚,没有法规可依,保障机制不明确的情况下,开展试点探索形成可推广的模式及经验是必要的。然而,厘清国家公园的性质和归属则是试点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世界国家公园的产生与发展

国家公园最早起源于美国,“国家公园”这个专有名词是最初的发起者们计划在美国西部的黄石地区建立保护区时提出来的。在1872年批准建立黄石国家公园之前,美国国会于1832年批准在阿肯色州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热泉保护区,是政府为了阻止私人开发而建立的。19世纪60年代,美国自然保护运动的先驱们,看到加州优美胜地(Yosemite,又称约塞米蒂)的红杉巨木遭到大肆砍伐,积极呼吁,终于促成林肯总统在1864年6月24日签署了一项法案,将优美胜地流域和加利福尼亚州的马里波萨巨树森林划为永久公共用地,为公众游览和游憩服务,并规定了范围和特定用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大型的自然保护公园,然而由于联邦政府管理不善,未能使大多数历史学家承认优胜美地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

在黄石国家公园建立后的50年间,国家公园理念在美国得到广泛而迅速的传播,但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较慢。1879年,澳大利亚成立了世界上第二个国家公园——皇家国家公园。1890年,美国建立了巨杉和优美胜地国家公园,1899年建立了雷尼尔山国家公园。当时在欧洲只有英国仿效美国,于1895年设立了“国家托拉斯”。加拿大于1885年开始在西部划定了冰川、班夫、沃特顿湖3个国家公园。同期,澳大利亚共设立了6个,新西兰设立了2个国家公园。19世纪,几乎全部国家公园都是在美国及英联邦范围内出现的。

从20世纪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国家效仿英国的国家托拉斯,也设立了一些自然保护机构,如德国的自然保护与公园协会、法国的鸟类保护协会等,这些机构发起创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如德国的吕内堡海德公园、法国的七岛保护区等)。瑞典仅1900年就设立了8个国家公园,瑞士于1914年设立了1个国家公园。这些国家都加强了国家公园的管理工作,如美国于1916年设立了隶属于内务部的国家公园管理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自然保护工作波及世界大多数地区,特别是非洲、大洋洲、亚洲的一些殖民地国家。如比利时1925年在刚果设立了阿尔贝国家公园,意大利1926年在索马里也设立了一个国家公园,法国人在马达加斯加和印度支那、荷兰人在印度尼西亚都开展了一些工作。另外,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菲律宾等国家,也都设立了一些新的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

战后,由于生态保护运动的爆发性开展,工业化国家居民对“绿色空间”的渴求,以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等原因,国家公园的划定有了更大的进展,特别在北半球更为迅速。在北美,国家公园的数量从50个扩大到356个;在欧洲,从25个扩大到379个;其他大陆上国家公园的发展(特别是亚洲和非洲)同样也很显著。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世界已有1204个国家公园。近年来,各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户外游憩的需求加大,再加上国际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及全球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与关注,促使国际环境保护事业蓬勃发展,更促进了国家公园的普遍建立。目前世界上直接冠以“国家公园”之名的有3740个。截止到2014年3月,世界保护区委员会(WCPA)数据库统计的属于国家公园(Ⅱ类)的数量为5219个。与此同时,受前苏联影响的国家则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一些其他类型的保护区也相继被建立。

由于保护区(Protected Area,也称保护地、保护区域)的类型多种多样,在各国的称谓也不一致。为了减少专业术语带来的混淆,使各国能够用“共同的语言”交流,反映从严格意义的保护区到可以合理开发使用的狩猎区人类保护干预程度的不同,针对特定的背景及目的选择合适的管理类别,强调沟通和理解,促进国际交流和对比,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根据保护区的主要管理目标,按保护的价值和管理的严格程度将保护区分为6类(见表1)。该体系根据保护和利用的不同目的,可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要求,有利于解决保护区体系存在的许多问题。在IUCN保护区管理分类体系中,严格自然保护区为I类,国家公园是严格程度仅次于严格自然保护区的Ⅱ类保护区,开始被表述为“生态系统保护和保育,例如国家公园”,由于现实存在的国家公园符合这个生态系统保护和保育的特征而且已经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所以就直接使用“国家公园”来代替。

由于国家公园较好地处理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得以在全球普遍推广。从全世界国家公园的分布来看,发达国家的国家公园数量远多于欠发达国家,亚洲和非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国家公园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现有国家公园57个,英国11个,挪威43个,非洲173个,亚洲的日本28个,印尼20多个,越南17个,韩国32个。目前,国家公园已成为了资源保护的典范,成为重要的生态旅游品牌,成为世界各国吸引旅游者的重要目的地,国家公园所产生的旅游收入更成为许多地方的主要经济来源。

国外国家公园管理的主要经验

世界各国国家公园的管理模式因国情不同而存在差异。国家公园的管理方式总体上可归纳为中央集权型(如美国、挪威等)、地方自治型(如德国、澳大利亚等)和综合管理型(如日本、加拿大等)三大类型。中央集权制管理模式,其特点是自上而下实行垂直领导,并辅以其他部门合作和民间机构的协助;地方自治型管理模式,中央政府只负责政策、立法等层面上的工作,而具体管理事务则交由地方政府负责;综合管理型兼具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两种体制,既有政府部门的参与,地方政府又有一定的自主权,且私营和民间机构也积极参与建设管理。不管是哪种模式,国家公园管理都共同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和经验。

管理法规健全

建立国家公园的相关国家具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支撑,除基本法外还制定了针对性强的每个国家公园的授权法,对国家公园的性质、职责、资金渠道、人员管理、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及保护措施有详尽规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性利用依法得到规范。

管理机构职责明确

最高权威机构虽然名称有所不同,美国为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德国、日本为各州环境部门,泰国为林业部门,澳大利亚为野生动植物和国家公园管理处。不管是哪种管理模式,建立国家公园的国家大多依法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国家公园。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为国家公园的发展提供指导,审批各个国家公园的管理规定、发展规划等,为国家公园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服务,督促检查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工作。国家公园管理部门职责明确,决策透明,管理体系运行高效,投资渠道明确。

公益性特点鲜明

国家公园为政府划定和批准,是以自然资源保护为主要目的的政府公益性事业。各个国家的国家公园都是通过旅游为载体,对国民实施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公民爱国热情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且经营利益分配明确。

重视资源的监测和研究

各个国家公园将资源监测和科研作为国家公园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国家公园利用监测和研究成果为国家生物战略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服务,为国家公园实施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也为国家公园开展科普教育,开展旅游业和实现其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服务。

科学规划,依法统一管理

每个国家公园都有总体规划,且受到严格的管理。国家公园建立时,总体规划经国家层面的管理机构批准,并由国家公园管理局严格遵照执行。总体规划最关键的内容是在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技术标准完成功能区划,并按照各个功能区划进行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建设。大部分国家的国家公园,总体规划都是由专门机构编制,如美国、南非等。根据国家公园的发展情况,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定期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各个国家公园根据总体规划,由管理机构编制指导具体管理活动的管理计划。

土地权属明晰

大多数国家的国家公园土地属国家所有。由政府将有保护价值的土地逐步购置作为国家公园用地,在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均设有土地购置部门和相关管理人员。即使土地不能全部归为国有,土地权属也十分清楚。各个国家根据其政治体制和财力,对纳入保护范围的土地给予补偿。

社会性较强

各个国家的国家公园都有较强的社会性,建立有广泛的志愿者队伍和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机制。保护资金筹措管理方式健全,国家公园的管理及经营权限分离。

社区压力不一致

由于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国家公园内及周边社区较少,甚至没有社区分布于国家公园内,因此,这些国家的国家公园管理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社区压力较轻。

当然,国外国家公园的建设管理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和中国有可比性的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巴西、印度等大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美国的自然保护分别由内政部国家公园管理局、农业部林务局、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等部门管理,各州法律也不一致,造成一些交叉重叠和碎片化问题;俄罗斯形成了严格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结合的模式,也存在国家公园过度开发旅游的问题;加拿大地广人稀,其经验和我国人多地少的实际不一样,借鉴意义不大;巴西的国家公园差别很大,除了伊瓜苏和迪居卡国家公园保护和游憩开展较好以外,其他如亚马逊地区等许多国家公园还停留在纸面上;印度和中国一样,面临着保护和社区消除贫困的矛盾和压力。

对照国外看我国自然保护存在的问题

自然保护体系不够完善,缺失了国家公园

我国自1956年开始建立自然保护区,迄今已近60年,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建立了占国土面积近18%的、‘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各类保护区。我国目前的保护区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此外,还有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沙漠公园、水源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区等类型,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保护区集合。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自然保护区266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28处),面积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5%,有效保护了我国最重要、最精华的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基因资源。其中林业自然保护区2163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25处),总面积1. 25亿公顷,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3%,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的81%、面积的84%。

我国现有的保护区类型较为复杂,都是由各地申报,各部门批准设立的,地理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没有进行系统设计,只能说是保护区的集合,未形成了完整的、明确的保护区体系,缺失了国家公园这一保护区类型,而且分类不够科学。从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良性互动看,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强调的是游览及可持续利用,在管理中对环境的保护相对较弱,而且强调对单一资源的保护,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征的要求,无法实现保护的目标。而大部分的自然保护区正处于从抢救型保护向规范、科学管理的过渡阶段,基于历史原因,在宣传教育和一些保护措施上过多强调生态保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源的开发利用,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致使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保护与开发矛盾日益突出,没有很好地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良性互动。近年来,人们正在改变以往将保护区看作是一种受人类影响最少的排外封闭区域的观点,并要求保护区更多地体现教育、游憩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形成了自然保护领域中的新趋势。

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活动空间因管理体制的切割,加上行政区划界限的区隔,人为地分隔了本来连贯的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大量的片段化、孤岛化的生态空间,降低了生态系统功能。从管理模式上来看,实行的是“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在“条条”上,各类资源按行业划分,分别归各政府专业部门管理,并受到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调控。按照现行行政管理体系的职责分工和管理权限,公共资源类保护区中的风景名胜资源、文物资源、生态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的管理权,分布在各级建设、园林、文物文化、环境保护、林业和国土资源等部门;在“块块”上,各类保护区根据其资源的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地域范围和重要程度,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州级和县级保护区,分别由各级政府管理。由于条块管理并存,导致在同一地域上,不同资源分别由不同政府专业部门管理,而对于同一资源,根据其等级,又由不同层级政府交叉管理。此外,各类保护地既受各类管理委员会领导,又受各自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没有明确统一的管理职责,从而出现管理重叠交叉、机构设置重复、责任不清等弊端。特别是非资源管理部门涉入资源管理,管理边界相互缠绕,在同一区域内多个不同行政主管部门交叉管理,既浪费资源,增加行政成本,又形成内耗,降低管理效率。在管理和经营之间也存在着较多的矛盾冲突,既有政企不分,又有资源整体转让、垄断经营,造成了管理体制上的混乱。使得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种情况常常被描述为自然保护领域“体制混乱”“管理混乱”等。事实上,这是一些不当之利假以不当之权附着在自然保护领域和保护管理部门之上的结果。解决这类矛盾和问题,正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改革目的。

土地权属不够明确

目前的各类保护区管理涉及多部门,许多没有资源管理属性的部门也参与管理,造成自然资源所有权人不到位,管理权力混乱,所有权人缺失或错位。特别令所有权人不满的是,当地的资源被划入了某种保护区,在产生全局利益的同时,却使自身的局部利益产生限制,在获得国家投资的愿望落空的情况下,难免产生失望。加上投入严重不足,管理负担重,还限制了地方经济发展,导致一些地方对建立保护区的态度从积极支持转变为消极应付。

部门间协调不够

目前,由综合部门统一监管,专业部门具体建设管理,地方分级负责管理运行的条块结合的制度设计,结合了现实情况和专业特点,能调动中央和地方积极性,现实中也是可行的。由于部门和地方利益侧重点不一样,加上一些法律存在冲突,部门间扩权争利推责,一些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也产生了一些混乱现象。在利益群体的博弈中,特别需要顶层有清晰的思路,进行统一协调。

对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主要启示

国家公园产生和发展140多年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国家公园开始建立时,就允许人们进入开展观光游憩活动,1872年黄石国家公园一开始建立时,主要目的是从美学的角度出发,保护原野,让人们便捷地进入,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大量的人员进入,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又重新回到保护为主的轨道上,只允许在占国家公园1%的土地上开展游憩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吸收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重视生态系统保护和保育,重新引进狼,恢复生态平衡,使国家公园的内涵更加丰富,管理更加规范,国家公园的模式于是流行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国家公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园,也不能简单等同于“国家级公园”,而是保护区的一种类型。世界各国都把国家公园归为自然保护范畴,有的甚至等同于自然保护区。IUCN对国家公园的定义是:国家公园这种保护区是指大面积的自然或接近自然的区域,重点是保护大面积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设立目的是为了保护大规模的生态过程,以及相关的物种和生态系统特性。这些保护区为公众提供了理解环境友好型和文化兼容型社区的机会,例如精神享受、科研、教育、娱乐和参观。因此,国家公园是一个专用名词,是政府为了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景观和文化资源而特别划定并管理的保护区。

纵观全世界国家公园的发展,都没有脱离以自然生态保护为主的原则,这是对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最大的启示。国家公园属于自然保护范畴,但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自然主义者从自然角度出发要保护荒野;善良的人们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要保护动植物;科学家从科研的需要出发要保护本底;观光者从美学和旅游的角度出发要保护景观;经济学家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而保护资源;文化人从保护文化和传统的角度出发保护遗产;后来发展到要保护生物多样性,要提供精神享受,要成为承载国民环境教育和增强国家意识的载体等。我们今天借鉴国外的国家公园经验,不是100多年前的国家公园的简单重复,也不是为了单一的目的,而是借鉴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到今天的国家公园经验,在新的起点和高度上,体现上述的全部功能。

国家公园内涵丰富,范围包含了具有保护、科研、教育、文化、游憩等价值的一切要素,既包括了有形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及其景观,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文化形态的遗产资源。那么,国家公园属于自然生态保护范畴,还是经济文化建设范畴?笔者认为,自然资源是根本,是“皮”,是文化等资源的载体,其余都是“毛”,所以,保护自然资源是最主要的功能。国家公园主要功能是生态保育,但并不排斥其文化和经济功能,从主导方面而言,国家公园属于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范畴,文化和经济是辅助功能,不能本末倒置。

生态文明制度下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思考

今天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要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自然保护的角度来思考。

以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契机,完善我国的保护区体系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家公园是保护体系的一个重要类型,但还不能覆盖所有保护区,那么其他类型的保护区也不应该被忽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国家公园这个尺度,而应该站在自然保护这个更大的系统上来考虑,这样才能完整地发挥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否则,局部的改善无法解决整体混乱的问题。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绝不仅仅是建立几个国家公园实体(尽管这也是目标之一),其实质是完善中国自然保护体制。我们理解,中央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以此为改革推手,完善我国保护区体系,解决目前的自然价值较高的典型生态系统因地域分割、部门分治造成的监管不清、规则不一、投入分散、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结合国际通用的IUCN保护区分类,重构我国自然保护体系,推动完善中国保护区体系的建设。

因此,完整的保护区体系,应该是由严格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省、市级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沙漠公园等组成的结构合理、分布科学的保护区体系,从而构建我国的国土生态安全空间,维护生物多样性,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基础。

整合现有保护区,建立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系

我国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需要将全国现有的保护区整合,对目前所有的保护区进行疏理、评价分析、科学分类,系统地规划和总体设计。据笔者估计,我国现有的42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只有200个左右达到了严格自然保护区的标准,这些严格自然保护区也可以通过合并使得数量减少而面积不减少,通过国家投入,严格保护管理,确保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空间得到有效保护。其余的具有国家公园特征的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具有国家公园特征的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可以此为依托,和其他类型保护区整合,形成地域上相连、生态系统完整的国家公园,有效保护,有限利用,建立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系。

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关键在于理顺管理。要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从自然保护的角度出发,才能超越部门的利益之争,由中央统一协调,由专业部门实施具体管理,以确保国家公园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国家公园具有资源属性,必须由资源管理部门实施专业的科学管理,非专业部门的介入,或者撇开专业部门由一个部门一把抓,都会增加新的混乱。国家公园体制的建设,需结合现有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对各类资源的管理情况,考虑实施管理的可行性。由国务院委托综合部门对全国保护区的建设进行监督和检查,包括资源管理部门主管各自范围内的保护区建设,也包括国家公园的建设管理。

立法先行,建立健全自然保护法律体系

国家公园是一个由政府主导,对重要自然资源及人文景观等进行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的区域,是目前为世界各地广泛采用的一种资源有效管理模式。我们需要建立在生态文明制度下的自然保护体制,在自然保护体制下的国家公园机制,需要有法律保障。针对我国自然资源及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现状,需尽快启动立法工作,建立和健全自然保护法律体系。制定“保护区法”,在其中专门明确国家公园的内容,或者制定“国家公园法”。修订相关法律,形成和《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湿地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配套的完整的自然保护法律体系。制定地方法规,制定省级条例,每一个国家公园均需制定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实现“一园一法”。

主要

参考文献

[1]王维正,胡春姿,刘俊昌.国家公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程虹.美国自然文学三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王献溥,崔国发,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陶思明.自然保护区展望:以历史使命,生存战略为视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第9篇

【关键词】外部市场;人文管理;创新理念

目前,油气的持续低迷,外创市场举步维艰。我厂应准确把握外部职工队伍中出现的“新常态”,创新职工队伍管理工作方式方法,强化队伍管理,以创立良好油气技术服务品牌,拓展工厂生存和发展空间。笔者结合我厂多年外部市场职工队伍管理的工作经验,就此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把握“新常态”洞悉新问题

人文管理迟滞,导致职工队伍管理问题频发。外部市场职工队伍有其特殊性,既往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新常态”,因此,必须细心观察,科学梳理,找准症结。由于个别职工自我约束能力有限,素质有待提高,外闯市场后陌生、新鲜、放纵等心态先后而至,加之人文管理滞后,由此滋生诸多问题。首先,安全健康意识薄弱,意外事件发生率较高。一是,安全保护及安全生产意识较差,导致意外事件发生。如:田某某,刚到工地未开始工作就意外死亡。二是,健康意识不强,职工进入新环境由于缺乏一糸列约束机制,醉酒成为“新常态”,业余娱乐成为“新常态”,严重透支健康导致意外事件发生。这些问题的发生,不仅给其家庭带来了灭顶之灾和巨大伤痛,而且动摇了个别职工外闯市场的决心。三是,外闯市场职工家庭变故率相对较高。个别职工在失去家庭的约束力后,单位人文管理空缺,心中不适、郁闷等不能有效排解,加之意志薄弱,失去家庭和道德的约束,使感情外溢,寻花问柳,导致家庭变故。四是,治安案件发案率相对较高。业余生活贫乏,有效地组织和人文关怀滞导致缺乏约束,有的有意为之,有的从众心态,职工醉酒成为新常态,酒后言语失控,职工醉酒后同饮者之间发生矛盾的有之,本单位同事之间发生矛盾的有之,有的甚至演变为治安案件。五是,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由于个别外闯职工缺乏修养,不能很好地要求自已,缺乏文明言行、违规违纪、随地大小便等时有发生,甚至还有个别外闯职工非法同居、酒后宿事件发生。六是,职工角色转换迟缓。我们的职工甚至包括个别领导,长期工作、生活在“油田庄园”,没当过乙方,外闯市场一下子不适应,没能适时转变角色、摆正位置,既影响端正服务态度、改进服务质量的内在主动性,也会影响到“双赢”合作,进而影响一流服务品牌的创建。

二、找准“新症结”加强人文管理前瞻性

缺乏有效的业余生活与人文管理。一是,长期离乡背井、与家人两地分居,是职工队伍出现这样那样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每个人都会有郁闷、不悦和烦恼的时候,有些情况可以找到原因,有些则是无端和莫明的。在油田本部工作的职工,下班回到家里,心中的烦恼可以向家人说说,工作的事情可以给亲人谈谈,郁结的不快、愤懑和忧愁,便能较快地释放。即便是不善言表的人,浓浓的亲情、家人的陪伴,往往也能安慰躁动的情绪,稀释、淡化心中的不悦。外闯市场职工由于缺乏有效的业余生活与人文管理,不能及时冲淡化解、排除职工心结,而其通过家人释放情绪的机会则相对较少,加之有的职工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往,遇到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倾诉、劝解、引导和宽慰;还有的则是有难言之隐。比如,对哪位同事不满、对哪位领导有意见等等。还有,外部职工下班后无法与亲人团聚,时间长了会深感孤寂、无聊,于是乎,喝酒、打麻将就成了最常见的消遣方式和兴趣点,原来就有搓麻爱好的人,失去了家人的监督和约束后,也会更加肆无忌惮。二是,外部市场职工固有的观念和行为习惯还不能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新要求,需要不断地纠正和重塑。个别外部市场职工未能及时转变角色、更新观念,对甲方的管理方式、方法产生不满和抵触。事实上,甲方处理问题,尤其是油田以外的合作单位,与我们本单位相比,的确更加简单、直接,一般都是按《合同》约定办事,很少与职工沟通、交流。另外,甲方的要求相对更加严苛,比如,职工上班时,会在全程摄像监督之下,只要坐在那里几分钟不动,不管是否真的睡岗,一律视同睡岗。有点武断、显失人性化的《合同》化管理模式,催生了职工对甲方的不满,同时也说明我们的思维方式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外闯市场的实际需要。三是,传统的思维模式、工作方法与考核导向造成了外部市场职工队伍管理滞后人文缺位。季度检查考核中过于注重形式,没有对外部市场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和在此基础上对考核细则的改进与升级。从外部市场现实情况来看,按照传统模式管理存在几项困难:1.依托甲方,加之队伍流动性大,很难建立起自己的活动场地(包括活动室)。2.业务和考勤服从甲方管理,很难有自己独立支配的时间来组织开展一些活动。3.工作站点分散、住宿分散,很难集中组织教育学习。传统的一些做法不适合了、丢弃了,若不及时采取升级版的新方式、新方法,势必会造成外部市场管理工作的缺位和空档。四是,全天候管控增加了管理的广度、难度和责任。油田本部职工下班后,除途中以外,若再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所在单位的关系就相对小得多(涉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除外)。外部市场则不同,职工只要离开本部,无论是在途中,还是在工作地;无论是“八小时”之内,还是“八小时”之外;无论是生产、安全管理,还是吃、喝、拉、撒、睡,都纳入了管控范围。所以,外部市场职工队伍管理就呈现出了幅度大、难度大、操心多、责任重的“常态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