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

时间:2022-06-06 07:07:50

导语:在大学语文教学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

第1篇

(三) 对就业问题的看法

1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难易程度

学生对今年应届毕业生找工作难易程度的看法见表14所示;其毕业后的打算情况见表15所示。

2对“先就业后择业”和“专业对口”观点的看法

对“先就业后择业”观点,毕业生们的基本看法见表16所示。

对“选择工作时是否考虑专业对口”,毕业生的看法见表17所示。

3对自己就业前景的基本态度

毕业生对自己就业前景的基本态度见表18所示。

4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认识

毕业生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认识见表19所示。

5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问及“目前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时,回答选项是:

1) 高校扩招,应届高校毕业生过多;

2) 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3) 应届毕业生心态不现实;

4) 应届毕业生还不具备完成工作的能力;

5) 就业渠道不通畅;

6) 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有偏见。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可多选)见表20和图6所示。

6影响就业的主要社会因素

问及“影响自己就业的主要社会因素”时,回答选项是:

1) 所学专业不对口;

2) 学校就业指导不够;

3) 学校名气;

4) 用人单位选拔不公正;

5) 缺乏家庭背景或社会关系;

6) 社会需求信息不足;

7) 性别歧视。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至多选两项)见表21和图7所示。

7影响就业的主要自身因素

问及“影响自己就业的主要自身因素”时,回答选项是:

1) 学习成绩; 2) 专业技能;

3) 外语能力; 4) 个人交往能力

5) 环境适应能力; 6) 个人品行;

7) 发展潜力; 8) 工作经验或社会经历。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至多选两项)见表22和图8所示。

8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

问及“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时,回答选项是:

1) 地域; 2) 对事业发展有利;

3) 薪酬与福利; 4) 对国家贡献大;

5) 有出国机会; 6) 有培训机会;

7) 个人发展机会; 8) 单位性质;

9) 家庭期望; 10) 其他。

对此,基本回答情况 (至多选两项) 见表23和图9所示。

9理想的单位性质

问及“自己理想的单位性质”时,回答选项是:

1) 政府机关或公务员; 2) 科研设计机构;

3) 医疗卫生; 4) 初、中等教育;

5) 高等教育; 6) 国有企业;

7) 三资企业; 8) 私营企业;

9) 艰苦行业; 10) 基层单位;

11) 自主创业。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至多选两项)见表24和图10所示。

(四) 对母校的综合评价

1对学校工作和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价

学生对学校工作的综合评价见表25和图11所示。

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总体评价见表26和图12所示。

2对学校培养的总体感觉

学生对学校的培养总体感觉情况见表27和图13所示。

3在大学的主要收获

问及学生“在大学里的主要收获”时,回答选项是:

1) 就业的技能; 2) 终身学习的能力;

3) 文凭; 4) 良好的个人素质;

5)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6) 爱情;

7) 一无所有; 8) 其他。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可多选)见表28所示。

4在大学学习中的最大问题

问及学生“在大学学习中感到的最大问题”时,回答选项是:

1) 不喜欢所学专业;

2) 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效率低;

3) 学习负担太重;

4) 所学内容比较枯燥,陈旧;

5) 只掌握了理论,缺乏实践。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见表29所示。

5校园内对自己学习影响最大的人

学生对“校园内对自己学习影响最大的人”的看法见表30和图14所示。

6毕业生是否达到既定培养目标

对于“本专业毕业生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看法见表31和图15所示。

(五) 分析与思考

将上述各部分数据与前两年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对照,可以看出,采集自本届毕业生的各项数据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可喜的进步,较好地反映出该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我们有以下简单分析。

1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

对于“在学校期间哪些素质和能力培养最重要”,这一届毕业生的看法与前两届在多个方面有明显差别,如表32和图16所示。

可以看出:2003级毕业生更看重对“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004级毕业生更看重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而2005级毕业生则重视对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且三届毕业生都看重对“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相比较,“一般人际交往”是对当前学生“影响最大的社会活动”,学生对“担任学生干部”的兴趣有增无减。

2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综合知识水平均有提高

2005级毕业生对“参加社会实践”(41.8%)和“专业实习”(61.2%)给予了更多的重视,认为这些活动是“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很多人认为“参加技能训练”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社会活动”(33.0%)。但还是很少人(12.2%)认为“业务知识水平”是“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2005级毕业生自评的“专业水平”和“科研与创新能力”较前两届有所提高;2005级毕业生“综合知识水平的自我评价”的各项指标均比前两届学生有所提高。

3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期待课程设置更趋合理

与往届相比,本届毕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均表示“了解”(43.9%)和“有点了解”(56.1%),没有人选择“不了解”和“不知道”。这组数据,既反映了学院专业教育的进步,也表现了还需努力的成长空间。

调查中,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认同度有明显提高,而质疑“不太合理”的学生数在去年明显下降的基础上,今年较之去年又下降了50%。三年来,质疑本专业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和“很不合理”的人数比例由前年的67.8%下降为去年的44.7% ,又进一步下降为今年的20.4%,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院教学改革的明显进步,毕业生们对学校开展的教学改革表示出赞同和欣喜,认为学院教育形势“明天会更好”。

对于“在学校期间,哪些教学环节对自己的影响最大”,本届毕业生中,41.8%认为是“专业知识”,64.3%认为是“教学实验与实践”,21.4%认为是“毕业设计或论文”,有15.3%的人则看好“职业资格认证”(此数据为三年来最高)。

有48.0%的学生表示,如果可以重来,最需要改善的是“专业知识学习”,希望学校“加强专业知识培养”(31.6%)、“加强专业技能培养”(31.6%)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34.7%);多数学生认为“影响自己就业的主要自身因素”是“专业技能”(60.2%)和“经验或经历”(70.4%,此数字较前两年有大幅增长)。

4课余时间安排要加强引导

与往届相比,课余时间玩电脑游戏的比例持续上升 (已达33.7%)。31.6%(上年是25.5%)的学生选择了课余时间“学习课程知识”。实践表明,“堵”的成效不大,而“让学生课余时间忙起来”是积极引导的好办法。

5职业志向与“先就业后择业”

据报道,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影响,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调查中,36.8%的应届毕业生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19.4%表示不乐观(较上年增加)。对于“毕业后的打算”,92.9%的学生选择了“直接就业”或“自主创业”(上年为84.0%)。41.8%的毕业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比较模糊”、“很模糊”和“不清楚”(此数字逐年明显下降)。

对于“自己理想的单位性质”,多达51.5%的人选择了“政府机关/公务员”(上年为44.7%)。考虑“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下降。见图17所示。

为解决大学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问题,在一些学校采取的多项措施中,有一条近来被用做了重点宣传口号:“先就业,再择业。”对此,有12.2%的毕业生“完全认同”,71.4%“比较认同”,16.3%的毕业生“不太认同”和“完全不认同”;只有3.1%的毕业生认为选择工作时专业对口“很重要”,58.2%的毕业生认为“比较重要”,有38.8%的人认为“不太重要”。三届毕业生的看法对比如图18和图19所示。

在2005级毕业生中,有25.5%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有14.3%的毕业生表示“不喜欢所学专业”。这些数据较往年有所下降,但仍值得我们在开展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中继续努力。

6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够

对自己所学习专业的教师的教学水平,44.9%的人认为“很满意”和“较满意”;54.1%的人认为“一般”、“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三年来,毕业生对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满意度逐年有显著提高。

多数学生认为,对自己学习影响最大的人是自己的同学(62.2%),而任课教师只收获了26.5%,辅导员/班主任收获了8.2%。

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相对比较年轻,无论在资历和学术水平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和号召力都有待继续努力。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相信这也是学校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7实现学习目标的自我评价逐年正向发展

有55.1%的应届毕业生认为自己“基本达到”了既定目标,44.9%的学生认为“没有达到”或“不清楚”。这组数据逐年有着正向的良好发展,如图20所示。

本届毕业生中,88.7%对学校工作的综合评价是:“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只有11.2%的人认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图21);83.7%的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总体评价是:“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只有16.3%的人认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图22);对学校给予自己的培养,有90.8%的学生认为“很满意”、“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只有9.2%的人认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图23)。

(六) 后记

选择一所典型的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高等院校,针对同一组应届毕业生对象,我们坚持三年连续进行问卷跟踪调查,得到的结果令人十分满意[1][2]。从对所调查数据的分析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1999年大规模扩大招生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前进和发展的步伐已经加快,我们看到了学校和教师辛苦努力的成果,我们看到了前途的一片光辉灿烂。

尽管这只是针对一所学校某个专业学生的调查数据,但我认为,这也是我们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一个缩影。相信不同的人可以从上述调查问卷的数据中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得到不同的收获。我觉得,调查数据的字里行间,也激励着我们以更快的前进步伐去推动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我国优质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推进我国的本科教育质量工程。

参考文献:

第2篇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是大学语文教师。他们也主导着课堂教学的进度,是开展教学计划的重要实施者。教师教学经验的多少、教学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大学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于大学来讲,师资人员水平如何是非常重要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能够大大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档案的多样性和客观性。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关联到很多的文档资料,例如:(1)教育部以及各地方教委传达的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计划、语文教学课程安排、语文教学规范以及语文指导要求等等内容;(2)语文课堂上的相关档案资料,包括课程计划表、考试安排计划、教学任务工作量、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等等相关内容;(3)大学语文教研方面资料,包括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总结与安排、课堂考核结果总结、教学成果总结等等内容;(4)大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相关资料,包括学生的语文课堂作业、学生完成的文学作品、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记录等等内容。这种学生档案的建立能够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地位,在这个体系中,教师、学生以及外界知识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自我记录和自我评价,学生能够明白自己每天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如何改正、如何取长补短。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学生的成长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缓慢的积累过程。学生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渐渐学会如何取长补短,如何避免错误,怎样才能保持永远向上的学习态度,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这才是建立学生档案评价的最终目的。

二、建立语文教学档案的重要作用

作为大学教学档案的重要构成元素,语文教学档案不仅能够将大学真实的教学质量客观地表现出来,而且还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大学的教学管理质量以及语文教学科研情况、语文师资力量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这也是对大学语文和大学教学情况进行评估的重要考核资料。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信息化技术走向了各个领域,教学领域也毫无例外地与信息技术融合,这给教学档案的管理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使其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大学教学改革进程的加速和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学档案资料的数据量呈现出大幅上升的趋势。要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抛开传统的人工记录和人工检索模式,引入信息化技术,能够更加便捷地对大学语文教学档案中的信息进行检索和查询工作,极大地提高大学语文资源的利用效率。结合信息化技术,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彻底的革新和模式方面的创新,从而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是当前教学工作者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举例说明:对大学语文教学档案中的学生评价,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课堂表现记录、学习成绩记录等数据分多次、多层次地进行评价,使得评价结果保证客观性、综合性以及多主体性。注重学生个体的实际发展需求,区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并对不同的学生个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够激发不同个体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激情,并且研究出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使得大学语文教学成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为什么一定要使用多次和多层次的评价模式?这是因为学生应该有修正的机会,现代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个体的尊严和差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于错误要养成及时修正的习惯,不能凭借一次的结果就下最终定论,否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多次的以及多层次的评价能够真正体现出教学过程的公平公正性。如果是课堂的即兴问答、课堂作业抽查以及课堂小活动等等资料,可以使用即时评价的方法;但是对于一些需要时间较长,需要花费精力去收集资料、去社会体验的作业则可以采用延时评价。这样的话就可以在充足的时间内让学生作出符合自己要求以及满足教学要求的作业,并将其记录在教学档案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长久耐心,而且还提升了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上进心和进取心,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同时,还能够检验学生是否真的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之中解决问题。这是检测学生能否真正积极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的有效手段。这些评价方式是不固定的,可以是日记的形式,也可以是几句话的形式,所有这些都可以放到评价教学档案中去。

三、语文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议

现在很多大学的语文教学档案建设都面临着信息化问题,这也是档案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传统的语文教学档案大都是以纸质版本的资料建设为主,语文教师在查找、比对、交流等环节工作量大,细节数据更新困难,在查找时劳动强度较大,想要查询某一细节资料难度也很大。此外,纸质教学档案随着日积月累占有的空间也是巨大的。随着数字化信息的融入,档案建设的难点有所改善,不会再有那么多的困难。例如,信息化的融入使得信息录入、查询、更新等过程都简便了许多,而且不会再占用巨大的空间,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大学语文教学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就是当前一项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大学档案建设由纸质档案转变为无纸化档案,也就是转变为数字化档案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以下是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所总结出来的一些具体建议。第一,语文档案建议对于大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档案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提供给用户相关的信息资源。档案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校园无线网络或者范围更广的网络对全校的师生进行档案资源的和共享,同时也可以针对校外的学生或者其他大学的用户教学档案提供信息服务。例如:通过专项网页的设立,教师之间、教师同学生之间可以以此为媒介进行沟通,也可以将资源上传到网页上进行资源共享,这样逐渐建立起适合大学教学实际情况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这是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水平整体提高的必要途径之一。第二,信息化大学语文教学档案建设能够帮助学生的语文档案实行多主体评价,保证实现大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公正化与全面化。课堂学生学习档案的多主体评价体系,能够很好地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使得师生之间、家长同子女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大型的循环系统。大家都能够互相监督、互相批评、自我批评,并积极地参加互动。信息数字化恰恰给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由于评价主体的不同、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性,这些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良好的帮助。语文教学档案中学生学习档案的多主体评价按照评价内容与标准,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需要的评价指标不同。例如大学语文教师的评价是从课程教学大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学生之间的评价能够加强参考学习和自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开放互动的语文教学档案,充分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也是教学过程对于学生个体的尊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第三,信息化档案建设能够将语文学习资源实现大范围的共享。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并逐渐融入到了各行各业之中。大学教学也是毫无例外的。新大纲的规定,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化,都使得信息化的教学档案建设成为必然,并为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有序发展和教学提供保障。语文教师的教学档案共享的实现,使得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不再是个人的经验。教学团队之间、教学资源之间都可以实现快速便利的共享,甚至可以构建一个电子形式的教学档案资料库,共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语文教学档案网络信息化的实现有利于师生通过分享,达到教师之间教学经验的借鉴,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学生之间学习经验的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课下交流空间,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整体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结语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教学目标 现状 组成元素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学好汉语文化,才能了解文章段落的含义,学习各个科目的知识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大学语文是对语文知识的升华,向学生展示了国内外的灿烂文化,体现了语文的深层次内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阅历,使学生的精神层次达到了新的高度。然而教学目标的错误定位为大学语文教学增加了难度,对于学生的成长也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说,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1大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和难点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通过教授学生专业的语文知识,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建立规范、严谨的知识体系,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学科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使其学会明辨是非和换位思考,并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最终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大学语文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下面将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强,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宽泛,不再将主要精力放在课堂学习上,他们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自主学习,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平台了解最新信息,对教师的话语也经常会发出质疑。而微博、微信等软件的出现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也大大消减。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大多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同时教师也没有根据学生和企业的需求设置教学内容,现有的语文教材不能为学生就业提供过多的帮助。实际上,语文教学应侧重于教会学生审美和批判,使学生拥有大智慧,从而积极面对挫折,享受人生,如今的大学语文教学却忽视了语文的基本内涵,所以学生的能力始终无法得到训练和提高。

2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元素

2.1人生态度和生存智慧

我国传统教育遵循的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倡导从小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德。然而这种传承千年的思想在近些年受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冲击,使学生对理想、对人生产生了迷惘,学生的理想主义思想不断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主义思想的膨胀,学生过于追求实际生活的富足,害怕吃苦,注重享乐,导致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大幅度下降,无法承受来自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大学语文应返本溯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放在首位,然后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对学生的人格进行重塑。通过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向学生展示文学大师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从作品中感受浓重的人文精神和情怀,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理想,思考人生,学会反思,学会自省。同时还能将人文精神逐渐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不断的升华。

2.2审美

爱美是人的天性,这里的美包括真、善、美等一切美好的品德。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不相同,而学会审美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的思想感情、行为习惯大多受到感性思维的支配,也就是说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与审美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大多喜欢阳春白雪,这是高雅的代表,能够体现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那么如何辨别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呢?这就是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优美的、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激励学生主动发掘文学作品中的独特魅力。同时教师也要适当地举出反面事例,通过对比使学生辨别善恶美丑,彻底拒绝粗鄙和低俗。这样学生的灵魂才能得到净化,在面对诱惑时才能始终保持冷静客观、独善其身的态度。

2.3情感

情感与智慧是相依的,人的创造能力既受制于人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也受制于人的情感水平和人文精神。当今社会的高速度、快节奏、多变化必然给人带来强烈的情绪冲突,一个人想良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必须要有健康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所以情感教育须受到重视。大学语文教学不应拘泥于章句、技巧、主题的认知理解中,更不可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而应引导学生更多地以自由的心态去接触那些动人心弦,令人惊叹、百读不厌的文字,去接近那些人类历史上智慧、博爱的心灵,去接受那种典雅大气的崇高气质的感染,因为自由而酣畅淋漓的阅读乃是培育生命情感的重要而且必要的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

3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

首先,教师应先提高自身修养和文化水平,再以己度人,用专业的素养和能力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其次,教师应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指导和启发作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帮助学生掌握求知的方法,使教与学有机结合到一起。同时教师应创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最后,教师应增加课堂讨论环节,与学生互动式提问,由学生自己选择课题,查找资料,进行研讨,教师学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评议。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灵活多样,使大学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启人心智、引人入胜、令人向往的学堂。

4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应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高校应挖掘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深层次内涵,制定行之有效的改革策略,将语文学科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教师应加强人文情怀、感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水平、思想水平、审美能力,使学生树立不畏艰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真正成为符合时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语文;衔接性;大学语文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中学语文、小学语文共同构成了祖国母语教育的骨干部分。大、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中学、小学、大学语文三者打通的“大语文”教育思维逐渐为学界所接受,而探讨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尚未引起语文界的足够关注。事实上,从“大语文”教育角度研究大学语文,有利于明晰大学语文在语文教育链条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利于明晰大学语文教育的自身特点以及学科定位。同时,剖析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不同功用,也可以进一步明确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使命,繁荣母语教育研究。

顾名思义,大学语文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必然延伸。大学语文教育不能无视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接受的语文教育,它应当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接轨并有所延续。割断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语文而进行的单纯的大学语文专题研讨,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大学语文的基本问题研讨方面也难以得出一致结论。

从语文科目的设置来看,大学语文是中小学语文的延续性教育。中小学语文在中学、小学阶段所有课程中处于基础与核心的地位。随着专业分工的日趋精密,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虽远不如中小学语文重要,但大学语文所承担的母语教育的性质并没有改变。长期以来,语文界存在一种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的“补课”说,以为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过早分科,使得理工科学生语文薄弱,以为大学语文的目的“在于提高理工科学生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为学好专业课服务”;上世纪90时代中期以后,政府强调素质教育,于是大学语文依附于人文素质教育,成为高校人文课程群中的一门,大学语文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人文素质课。“补课说”混同了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区别,“人文说”又过分强调了大学语文与中小学的不同。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不同如同中学语文与小学语文的不同一样,不仅教学对象有着不同的接受群体,在教学内容上也必然有所延续与深化。从大学语文科目设置的历史演变来看,无论是民国时期的“大一国文”还是新时期以后所开设的“大学语文”,都是大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课程。无论是语文知识、能力抑或是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学语文都以服务于大学生为宗旨,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延伸。

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必然促使大学语文思考自身的教改方向。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引发基础语文教育的巨大变化。应当看到,在教育部的组织领导和大力推动下,小学、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改已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进展。例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主体的确认、强调创新、重视培养独立思考与实践能力、加强对课外读物引导、在高中阶段开设研究课程等等,各项标准已逐步制订,并在付诸实施和积累经验之中。尽管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但其作用已渐趋下降。有些中学的高中阶段已经开设专题研讨类课程,“选修课主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为学生发展特长和个性创造学习条件和空间”,这其实与大学语文教学极为类似。“小学阶段语文虽然不可能读大量的文学名著,但很多课文都充满着文学因素……实施文学教育,就是要培养本民族的优秀人才,这里既要讲人的发展,人的完美的共性,也要讲人的特殊性,即发展健全个性。”大学语文与小学语文一样,也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任务。因此,语文课的“人文性”绝不是大学语文的独特之处,它是中小学语文的“人文性”在大学阶段的延伸。

从中小学语文与大学语文的衔接性教育视角出发,大学语文也具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征。工具性强调的是,大学语文必须提高大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大学语文应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人文性强调的是,大学语文必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全学生人格。任何类型的大学语文都应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尽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语文的工具性要求不尽相同。

将大学语文放入与中小学语文衔接性的视野中考察,不仅可以明晰课程性质,而且对于大学语文建设也有诸多启发。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的简单重复,而必须是延伸,其工具性与人文性也必须与大学阶段相适应。

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语文应在中小学语文的基础作进一步提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人文精神、文化素质、深度广度,怎样区分、安排、落实,才能有利于在大中小学三个阶段培养有进步理想,有高尚品德、有想象力、有毅力、有审美力的未来国家栋梁?只有从教学目标、教育任务、教学手段、教学对象、教材选段等方面,深入探讨大、中、小三个阶段语文教育的差异与承接,研究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在大、中、小三个时间段此消彼长的演进过程,才能进一步厘清大学、中学、小学语文的自身特点。大学语文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较之中学阶段,内容要更加丰富。与中学相比,大学是学生学习和适应社会的重要阶段,如果教师单调重复中学的内容,而不能与时俱进,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人文性在三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所体现。

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语文必须提升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基础科目,如果仅仅传播中华文化与人文精神,学生学习结束后却不能从语文课中获取有益知识与能力,大学语文必然为学生所抛弃。有学者说:“中学阶段,母语的基本技能训练已经完成……试图在大学语文阶段在进行普遍的语文技能训练,显然是不必要的。”这忽视了语文教学的阶段性特点,作为学历教育的高等院校,必须提升学生的母语水平。笔者以为,大学语文在语言原理与文学鉴赏能力方面应是在中学语文基础上的普遍提升。事实上,大学语文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运用母语的能力,必然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学生误以为大学语文没有用。东南大学大学语文由全校必修课演变为选修课,一定程度上就是忽视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的结果。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知识与能力的提高。片面强调人文性,学生感受不到自身能力的提升。但不问专业,对于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管理专业对于文书格式要求极其严格,中医专业对于文言文要求较高,等等。大学语文不仅要对中学语文作整体的提升,而且针对不同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应具备个性特点。针对不同专业的需要,提

升学生的相应技能。“在很多学生眼里,大学语文只是‘高四语文’,看不到实效,自然不想上。”如果停留在中学阶段,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就失去了意义。由于专业要求不一,使得大学语文工具性的“量化”难以统一,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建立一个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要求类似的标准,在大学语文领域是不难的。同样,大学语文对于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也是可以在中学阶段的基础上作出的“量化”。

因此,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母语教育的终结。从语言到文学,大学语文的教学大纲必须对学生作出明确的要求,在中学的基础上做一个合理的提升。将三阶段语文教学割裂,难以适应母语教学的需要。只有系统研究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的衔接,包括教材、教学、经典选段、工具性与人文性等,尝试构建大、中、小语文教育的一条龙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作为高等教育基础课程的大学语文研究的对象、学科范围等,尝试大学语文作为独立学科建设方有可能。

总之,由于新课标的实行,中学语文、小学语文也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课不仅仅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成了一项重要内容。尽管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目前难以统一要求,但学界对大学语文的认识已经渐趋明朗,一个适用于大学阶段的语文新课标已经呼之欲出。

衔接性视野下的大学语文研讨强调的是“大语文思维”。一方面,从大、中、小学语文教学链条中寻求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寻求大学语文教育的自身特点:另一方面,在与人文素质课程的比较中,探索大学语文的自身特点。在此基础上,尝试建设大学语文独特的学科范围与研究对象。“大语文思维”打破了大学与中学、小学语文教学的隔绝状态,在全面推进语文教育改革的同时,通过多学科的通力合作,以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为中心,探讨大学语文的学科建设成为可能。从方法论上意义上,“大语文思维”的衔接性研究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明确语文教育与大中小三阶段的任务与使命。在探讨语文课程在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的基础上,分阶段地研究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不同作用,以及语文基础性技能由低渐高的具体要求,明确大、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的各自特点与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研讨大学语文与其他大学人文选修课的差异,大学语文与大一国文、大学文学等课程的关系,尝试对大学语文进行学科定位。

其次,从教学任务、教学手段、教学对象、教材内容等方面深入探讨大、中、小三个阶段语文教育的差异与承接。由大量的大、中、小学语文教育衔接的个案研究,寻觅出大、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各自规律,明确大、中、小语文教育的不同任务与使命。叶圣陶先生说过:“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文谓文学,又不能包括文学之外之文章。”语文教育不外乎语言与文学两个方面,但是,学生在大、中、小三个阶段对于语言文学基本原理的接受是有区别的,小、中、大三个阶段呈现出渐进性趋势。教学手段也必须适应三个阶段的年龄特征。教材选段不能单调重复,而应由浅入深。对于难以体现延续性的选段,则应完全避免重复,如中学语文出现了《宝玉挨打》,大学语文的讲授既然难以跳出中学的框架,则大学语文教材不应再选《宝玉挨打》。雷同的选文使得大学语文模糊了知识的层递性与衔接性,如果教师讲解水平有限,则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与运用母语的能力。这样的授课也极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第5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有效对策

1 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

1.1 教学理念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理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其组织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当前,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仍旧将语文学科看成单纯的工具性学科,而忽略了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重大积极作用。在调查中我们得知,当前很多大学生品鉴文学作品方面的能力十分低下,急需借助传统的经典文学教育对其进行提升与引导,并且很多大学生在人格心理及价值观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的严重缺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感染与熏陶,才能促进其人文素质的快速提升。

1.2 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直接执行者是教师,其是决定教育成效优劣的核心因素。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主要是因为: ①大学语文学科处于边缘状态、地位十分尴尬。大学中急功近利思想盛行,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苛求立竿见影,而大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很多学生对其学习持以怀疑态度。再加上大学语文不像英语学科那样可增加求职的筹码,因此很多高校都尽量压缩其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低下。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高校在选聘语文教师方面门槛较低;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并且也不重视对自身素质的提升。②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不明确。当前大学语文的独立性不足,缺乏博士点、硕士点支撑,因此教师的学术交流机会与平台也较少,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没有进修与培训教育机会。因此,很多大学语文教师找不到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点,逐渐丧失了做语文专题研究的意识与兴趣,从而导致自身的综合素质停滞不前,最终无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高效的人文素质教育。

1.3 考核方式未彰显人文素质教育特点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依然沿袭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心,过于重视“语”,而忽略了“文”的价值,这就导致大学语文课程淡化了课程的人文性与审美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考核依旧将知识考查作为重点内容,这就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从而暴露出诸多弊端。有调查数据显示,在对我国30多所大学进行调查中发现,有26所学校仍旧用书面考试作为考核学生大学语文学习成效优劣的唯一依据,并且教师设计的试题随意性很大,甚至同一个学校各个专业的公共语文课程考试题目各不相同,但是都局限于教材内容,题型也和中学基本一致。尤其需要提出的是,很多试题都是教材或讲义上的原题,没有经过任何转变,再加上很多教师为学生划重点,这就使得那些平常逃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即便在平常不做写作训练与延伸阅读,只要在考前突击,就能考出高分数。

2 有效应对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的策略

2.1 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

在人文素质中语文素质处于核心地位。换句话说,捕捉到语文教育的规律,就捕捉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技巧。针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处于边缘化的现状,教师应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目标与重点,在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语言能力的培养外,还应加大对其进行文学艺术方面的教育,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方法与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学语文不仅是一门知识性学科,而且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将“人文性”作为教学指导思想,用积极的教学理念与行为思想感染与熏陶学生,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大学语文是一门传递文学知识与思想的学科,发挥着将人的精神引向崇高与光明的作用,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一定的文学知识,而且在不断扩大视野,并且还逐渐提升着自身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母语课程,其是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涵盖了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其教学活动是培养较高人文素养、传承经典文化思想的有效途径。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将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应该在的新高度,并将大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课程,适当加大课时量、提高学分。

2.2 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大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教学成效的优劣。因此,为切实提高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质量,高校就应充分重视教师素质对教育效果的巨大影响作用,并积极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应重视对教师如下几个方面的提升:①人格魅力方面。人格魅力涵盖耐性、宽容、赞赏、信任、真诚、关爱等。在实践中我们可发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比空洞的说教更具感染力,其在无声无息中熏陶与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甚至在学生的一生中都能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对大学语文教师来讲,其教授的是一门文学艺术类课程,教给学生的是真理与正义,传授的是高尚的人文精神,因此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②积极情感方面。情感在人们的交流与交际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师只有自身蕴含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对学生的忧伤与快乐感同身受,才能具有感动学生的资本。具体来讲,大学语文教师只有对世间的爱情、友情、亲情、世情有深刻的体味,才能在日常教学中用发自内心的情感感化学生、引导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将教师作为各种真情表达的楷模,用饱满真情的思维去写作、欣赏与阅读,从而逐渐成长为富有情感的与创新精神的有用人才。③学识方面识。“学高为师”中的“学”就是指学识、知识,是大学语文教师立足的根本。教师只有拥有广博而深厚的外国文学与中国古今文学知识,才能在日常教学中旁征博引,为学生传递丰富的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才能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2.3 创新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

在笔者看来,全新的、科学的大学语文教学考核模式必须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①在全面检测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前提下,应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考核。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考核内容与方式时,应将“人文性”渗透其中:考核题型应给学生预留充足的选择空间,降低选择题、填空题的占比,适当增加作文、论述、分析等主观题目。通常情况下主观题与客观题的配比为7:3;在考核内容上,应尽可能减少需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提高可反映出学生创新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内容,目的是检验学生分文学作品中人文精神的能力、自我反思精神及认知自我的能力。②提高考核模式的全程性与灵活性。应将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放在等高地位,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能力考核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降低学生的期末考试意识,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思维能力等都作为大学语文考核对象。③取消标准答案,激励学生创新。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人们普遍比较重视标准答案,这就极易导致大学语文教学活动限制与扼杀掉了学生的创新灵感与创新积极性。

总之,在大学语文中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时展的需求,而且也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还应充分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将大学语文课程提高到独立而重要的地位开展教学活动,并借助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思想情感,从而用自己广博的知识、散发着正能量的言行熏陶与感染学生,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最终切实优化人文素质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 黄福元,赵梅赏.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语文建设,2014(12).

第6篇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和普通院校相比应该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这是由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特殊性决定的。职业道德素养方面,教师要注重关爱学生,认真研究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充分理解他们学习紧、任务重、压力大而导致对语文课程依赖又独立、兴趣又轻视、努力又懈怠、尊重又怀疑的情绪变化,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树立教学就是服务的育人意识;知识素养方面,教师要注重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除了精通掌握博广的语文学科知识外,还应该学习一些医学基本语言和医学文化基础知识,尤其是对医古文、医学史、医学流派、西方医学、当代医学前沿问题等有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素养方面,教师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积累教学经验,发表教研论文,探索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新策略和新技巧。

二、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特色内涵

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特殊性和语文教师的素质特点,决定了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在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方式上必须具备新的特色内涵。

1.独具一格的课程性质。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而非纯粹的文学专业训练。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是为了语文而教学,更不能是为了医学而语文。为了语文而教学违背了培养宗旨,为了医学而语文不如改成医古文。语文教学表现的不仅仅是审美,还表现着道德、哲学、社会学、思想、政治、历史等诸多内容。语文是知识、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是学好其他所有课程的基本工具。医学院校的大学生需要通过语文去学习、理解医学专业知识,需要通过语文去表达思想和交流情感。因此,医学院校的语文教学应以实用为前提,通过对语文基本知识的系统阐述,让医学生了解古今中外文学作家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熟悉常见应用文的格式和写法,把握最基本的语法规范,提高生活中口才交际的水平,以适应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

2.医学与人文:大学语文教学的“四个结合”。医学院校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医学与人文的相结合,培养较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结合重点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学要与医德教育相结合,教育医学生如何立德做人;二是语文教学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教育医学生如何爱人(理解人、同情人、关怀人、感化人);三是语文教学要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培养医学生现在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四是语文教学要与学生专业相结合,这一结合难度很大但又是因材施教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师挑战自我、提高水平的重要途径。“四个结合”是建构特色课堂,传播文化意蕴,丰富教学创意的理论依据。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加速且学而难用,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漠视及其叛逆心理,社会各种思潮与不良诱惑以及语文学科在医学院校被边缘化等严重影响着大学语文教学的培养效果。因此,根据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切实把握语文课程的特色内涵,进一步探索语文教学的策略和技巧,成为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三、提高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技巧

1.抓好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听说读写看译编背演比思”多管齐下。“听说读写看译编背演比思”是大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基本方式:可以师吟生听,潜思默记;可以师生齐诵,共醉其中;可以播放经典美文,师生边听边想;可以布置读书笔记和随笔作业,组织读书报告会,树榜立样,热情洋溢地赞美和鼓励;可以编排诗剧歌剧话剧,师生同台献艺;可以组织课堂文采大赛、佳作美文大赛、古文翻译大赛,使大学生敢于创新、乐于表现、轻松记忆;可以欣赏文学经典影片或纪录片,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等。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但是无论何种方式,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思”。语文教学的效果归根究底是由思维参与的力度决定的,阅读需要思维的渗透深化,写作需要思维加工转化,听力需要思维训练强化,说话更需逻辑思维基础上的语言规范化等等。大学生有所思有所忆能明理,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把中华文化潜移默化为自己所有,这亦是从医者需要的一种人文素质境界。

2.进一步探索语文教学的专门技巧。语文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医学生的语文教学更是与众不同,大学语文教师要在抓好“听说读写看译编背演比思”基本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一些专门的技巧。例如学习诸葛亮、陶渊明、杜牧、苏轼等人的诗词歌赋,就可以采取文学评论、文学批判、文学总结的方式技巧引导大学生领悟古人鞠躬尽瘁、甘于奉献、正直诚信、不畏权贵、济苦怜贫、积极进取、不落世俗等优良品格,让他们自己总结出大医精诚、服务人民的医者精神,奠定未来从医生涯的职业道德基础。再比如,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大学语文教学提高效率和水平提供了条件。能否正确和恰当使用新技术亦成为检验语文教师教学技巧和理念的重要方面[3]。在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电脑、投影仪、网络等多媒体设备已经广泛采用。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表格、视音频简单介绍中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及其创作过程;可以借助文学小说、轶闻趣事介绍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朱丹溪、叶天士等名医名人;可以建设公共邮箱、QQ群、共用网络空间、贴吧等,集思广益讨论分享经典文学作品和学习心得体会;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教学平台,随时更新教学课件、教案、作业和课外阅读书目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并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新技术,并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就能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新技术辅助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第7篇

一、当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老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

高职大学的学生相比于本科大学的学生文化基础稍差一些,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高职大学中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学习也缺乏兴趣,当前高职大学的管理制度和教学制度已经和本科大学的相关制度几乎一样,这带来的问题就是老师在课堂之外几乎不会和学生接触,与学生接触的也仅仅是辅导员。在高职大学的语文教学当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就要求老师和学生要能够多接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但在当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上完课就走,他们只需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不去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差,学习兴趣也不足。

(二)教学过于笼统,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VAK学习理念强调的观点简而言之就是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即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此根据学生的学习喜好不同将学生分成了视觉型学习者、听觉型学习者和操作型学习者。但当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可以用“大锅饭”来形容,即教学中老师不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喜好如何,教学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因为教学过于笼统,喜好视觉型学习的学生在教学中找不到自己的喜好,从而缺乏学习热情。以此类推,听觉型学习者和操作型学习者也存在同样的现象,笼统的教学只会让他们缺乏学习兴趣。

(三)教学缺乏针对性

VAK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将学习者分为三个类型,教学中根据每个类型的学生的不同进行专门的教学。举个例子,针对听觉型学习者教师应该结合大量的视频、图片,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是当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会忽视教学的针对性这一要求,在教学中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这样的教学虽然看似公平,但实际上对于有个人偏好的学生而言却是不公平的做法。

二、如何运用VAK学习理论解决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一)组织学生进行VAK学习类型测试,了解学生的情况

在教学中运用VAK学习理论的前提条件是老师要能够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类型。VAK学习理论包括VAK学习类型的测试,这一测试的具体内容在网上可以找到,老师要下载测试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测试,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诚实地答题。测试有许多题目,但都不是问答题,而是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填写数字1―5,如数字1代表不曾如此,2代表很少如此,3代表偶尔如此,4代表通常如此,5代表总是如此。例如有一个题目为“我比较喜欢看报纸,不喜欢听新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答题,如果学生通常如此,则填4,从这一个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有视觉型学习的倾向。但需要注意的,题目虽然没有难度可言,却需要学生认真对待,这样分出来的学习类型才准确。

(二)教学中运用VAK学习理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VAK学习理论的运用中,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用VAK理论,根据学生学习喜好的不同进行分类学习,可以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高职大学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运用的教学办法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即全部学生集中在教室,老师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兴趣。而VAK学习理论刚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类型分组之后,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喜好来进行学习,学习兴趣也就大大提升。

(三)运用VAK学习理论进行针对性教学

VAK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所取得的教学效果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要高得多,最主要的就是VAK学习理论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VAK学习类型将学生分为视觉型、听觉型、操作型三个类型,因此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针对视觉型学习者,老师可以结合大量的图片、视频来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可以采取学生观看、浏览、阅读等方式,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他们更喜欢直接用眼睛看而不喜欢听,因此阅读和观看图片、视频是较为可取的办法。对于听觉型学习者而言,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播放相关音频,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也可以采取传统的老师讲述的方式进行教学,这部分的学生喜欢听,而不喜欢看,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多讲。对于操作型的学习者而言教学相对较为简单,语文学科可操作的内容较少,基本上就是做题、写作等方式。

第8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生 人文素质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非中文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门优势公共基础课程,曾经在各大高校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但随着近几年来社会的高速发展,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来满足自身的快节奏学习需要,大学语文逐渐淡出了大学生的关注视野,甚至于部分高校发出废除大学语文课程的呼吁。可见,肩负着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大学语文正处于岌岌可危的位置。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语文课程自1978年秋重新开设以来,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然而随着大学生对其摒弃的态度,也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其是否存在什么问题?

(一)学科地位逐渐边缘化,面临着被撤销的危险

在高校中,大学语文一般用于对非专业学生的规定培养,笔者在现实的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获取以后顺利毕业的规定学分,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地去学习。也就是说,如果可以有选择的话,大部分学生会义无反顾地舍弃大学语文,这对任何一个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件痛心疾首的事。尤其是近两年里,笔者了解到,部分高校已经正式“开除”了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

(二)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大学语文的任课老师中,既有基本功扎实,“武功”高强的专业出身老师;也有半路出家者;有靠一两本教科书的三脚猫功夫就出来闯天下,其出身专业跟语文教学没多大关系的课本内容复述者。正是教师水平的良莠不齐,使得本来就已经对大学语文课程没多大好感的学生进而对课程产生了质疑?为什么要学大学语文?学大学语文有什么用?对我的专业有什么帮助?等等这些问题一直都存在,却很少有老师来帮他们解惑。因为这些老师当中,“武功”高强者一般认为课程内容都是一些最基础的东西,很少考虑到非专业学生的接受程度有限,于是往往导致本来对学生的期望过高,一旦期末成绩出来,不仅学生失望,任课老师更失望。其次,半路出家者和专业没有关系者多半没有能力去解除学生的疑问,导致两者自己的关系不断“恶化”。

(三)教学方法犹如蜻蜓点水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各高校选择有所区别,但大致的内容却是一样的,都是包括中国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教学等,其内容之多,广到一个专业类学生要花两三年的功夫才能大致学完的内容,而大部分高校却用一个学期一周2个课时的时间来安排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这种填鸭子式的教学方法难怪学生的“消化不良”,也怨不得老师们教学过程中的蜻蜓点水,不然教不完啊!

(四)课程考核模式单一

现在大部分高校对大学语文的考查方式还是固守传统的闭卷方式,美其名曰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实则是赶鸭子上架,大部分学生会在考试前几天进入一个暗无天日的背书阶段,假如你问他在背什么,很多人也不知道,因为他们只知道一定要考到60分。所以,也就不能指望学生考完试后会真的达到素养提高的目的。

二、大学语文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上的意义

人文素质,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向度。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名族,没有了自己的人文文化,实际上就没有了名族。”[1]大学教育作为学生走向社会前一站的人文素质培养圣地,有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

看看当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成果,我们的学生当中不乏有各个领域的佼佼者,但同时我们也会听到这样的一些声音:某某大学有学生因为感情问题把另外一个同学给伤害了;也有学生为了评优不惜用尽一切手段诽谤、造谣来打击其他同学;还有大学生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一个玩笑就夺走了其他同学的生命,如上海复旦投毒案,其手段之专业,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大家都会问,现在的大学生都在学些什么,大学生都在干嘛?假如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不是用来改进社会,而是用来犯罪,那可就不得了了。

庆幸的是,在现实的大学语文教学中,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以及作品本身所传递给大学生的启迪性,或多或少会促进学生去思考、总结,进而达到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目的。

三、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上的方法

大学语文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借助课程作品,而又超越作品的内容,让学生看到教材以外的世界,于是也决定了它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

(一)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高教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2]可见,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的教学工作当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指出了高校在其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

尽管大学语文被设为基础性的公共课,其地位却摇摇欲坠,特别是近几年,不被广大学生看好,因为学生普遍认为其实用性不强,对他们以后走向职业岗位似乎没有什么帮助。当然,如果仅仅是从“工具性”这一角度来探讨大学语文的教学意义,那么它的实用性可能短时间内确实不是很明显,但我们应该看到,大学语文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它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它能给学生带来知识以外的历史经验、生活规律,从而带动学生去思考、学习、工作、生活,其中一些文学知识已经成为部分学生的精神指引导老师。曾经有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说过,当他面临工作没着落,经济来源已经断绝的处境时,他突然想到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这样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于是乎自己突然如有神助,感觉身体无比强大。事实也证明,他真的挺过那一段艰难的岁月。由此可见,在探讨大学语文功能性过程中,我们不能太过急功近利,而是要看到它的潜移默化作用。这份理解需要高校在学生中广泛传达,以此给大学语文奠定存在的必要性地位。

(二)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发现,虽然课本一样,但不同的老师授课决定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的被接受程度相差甚远。往往是专业类老师课堂上信手拈来,知识来源于课本,却又高于课本,给学生一种常读常新的感觉。相比之下,非专业类老师一般是把课本知识重新复述一遍,这样学生难免产生的厌烦情绪,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所以,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当中,最好是选用高水平,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类老师来教学。因为专业老师由于本身对知识已经烂熟于心,能准确的判断学生的接受水平,做到因材施教。

(三)改进教学方法

现有的大学语文教学,部分老师还是停留在传统的高中教育模式中,依然是保留在对作品的字、句、段的讲解上,使原本应该充满灵气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更有甚者还害怕上大学语文课。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任课老师的思考?其实高中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课程的“工具性”,而大学语文关注的应该是超越工具性之外的作品欣赏,引导学生挖掘蕴含在作品背后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思想。

并且,在作品的选择上也要下点功夫。一般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相当于中文专业学生教材的压缩版,其覆盖之广决定了我们任课老师在教学作品的选取上应该有所取舍,而不是追求面面俱到,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为这样容易让我们在教学当中犹如坐过山车,游戏过后多半是疲惫,很少有收获。有经验的老师会选取大学语文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意义的经典作品来作为课程的主要讲解内容,这样既避免了蜻蜓点水之嫌,又能以点带面,使学生萌生学习的乐趣。

最后,借助现代手段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引入网络、电影、音频、图片来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时可以引进视频的观看,让学生领略到剧中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多数学生反映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改变课程考核模式

大学语文课程现在的考核方式还是采取单纯的闭卷方式,单一的枯燥方式容易让学生心生厌烦,学生们大多是追求60分万岁,至于学到什么另当别论。很明显,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相对单一的闭卷形式,任课老师在教学中不妨考虑一下适当引入一下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程的评分标准上,可以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为主,通过4、5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来探讨某一个作品、某一句话的不同见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这样既能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中所带来的乐趣,轻松完成自己的课程考核,老师又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五)优化学习环境

第9篇

――基于消防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运用价值释析

云南昆明消防指挥学校 周洪波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消防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现已成为推动当前适应现实消防需求消防教育培养对象发展重要价值显性载体。基于大学语文教材建设运用价值释析,反思大学语文教材本质与价值追求诉求,探究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本质,挖掘教材建设价值实现,架构培养对象所需教材建设基本思路。

关键词:消防院校 大学语文 教材建设 价值略论

目前全国高校所用或统编的《大学语文》教材,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和人文性凸聚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攀沿依托。以昆明消防指挥学校《大学语文》教材为例,经过多年探索,大学语文课程从内在品性探究有其独有特色性质、潜在目标定位和人文追求价值,在教材本质价值体现消防指挥人才人本精神追求,课程目标定位体现培养对象人格精神塑造,在教材建设终极价值体现个体全面发展,现已成为推动现代消防人才素质教育培养生力军,面对培养对象需要教材教学现实,如何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编出适应现实消防实战需求集开放性与多元化、高质量与人文化的大学语文教学教材,突出消防院校教育时代特征,挖掘教材本质与价值追求模式,对于推动院校大学语文建设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

一、现行课程教材建设运用价值分析

大学语文教育价值是逐渐被揭示和被明确过程,也是教学资源建设不断提高过程,推动现代消防指挥人才人文素养、写作能力和责任使命等需求素养。

(一)寻根探源教与学。

大学语文是一门培养和开拓人文视界的课程,教学过程体现全新传递大学教育理念有效填补以往教学缺失,使学员感受院校学习新意。面对年龄心智和人文精神已达成年且与普通高校学子有所差别的培养对象,在大学语文教育中融入学习认知转型达到提升自身思想、学识、风度和人品,培养气质内涵和终生竞争力学习理念,形成具有创新意义教育目标指向,实现与培养对象精神接轨。面对因为浮躁和喧哗社会影响而陷入短暂迷茫遭遇各种人文难题,大学语文教材在“教师的教”和“学员的学”显现徘徊。大学语文是一门给中学语文补课的课程吗?学员回答表明过去大学语文失败在于是在补中学课,不能较好培养学员鉴赏表达和会动手运用教学需求,亟需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探索。

(二)开阔研究指与向。

随着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活动广泛兴起,注重提高人文素养能力兼顾丰富完善教育视野。近年来,消防院校大学语文建设改革研究对大学语文教材和教学任务新认识得到拓展,由过去“高四语文论”提倡弥补高中语文学习缺陷延伸到“大学文学论”,从人才与人文素养关系、课程教学特色和人才融入现实实战、人才走向等层面构建较为完整宽广的人文视野,明确文本牵引主动追求理想和重拾寻觅人文精神,让人文台阶迈向不同岗位和走向不同人生熔铸更高层次人文素养殿堂。但现代社会中充满活力语言及富有时代特色语文范例没有很好地融入研究,目光局限聚集古代传世经典作品层面,忽略广阔域外文明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当代作品脉络,不可避免造成大学语文教材滞后当下社会生活被动状态。

(三)反思载体互与补。

作为一门联系学员、课程和教师间重要关系纽带的课程教学载体,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环节取得长足发展。以昆明学校所编教材为例,大学语文教材打破了长期依靠外来教材教学和纯中国文学状况,避免“炒冷饭”和“难度倒置”,形成多元特质互补,作品的选择和注重时代融入教材建设特色体系。调查表明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不仅锲合消防院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更适合对应教育特点重要载体。但部分院校过分追求人文性使大学语文教育步入忽略基础性和应用性同样是大学语文课程特征和价值追求体现误区。与有所谓“高四语文”重复现象而授人以话柄,文学思路与大学中文专业教学相近引发部分学员疏离情绪,存在教材选取篇目与中学语文大量重复、教材内容比高中语文还浅、人文和实用文体指向不明等问题,这是因为部分大学语文教材建设视域不够宽阔,在一定程度上离开语文教材本质属性和背离语文价值本位,给教材建设运用造成混乱而将大学语文课程推入非语文境地。

二、明晰教材本质建设价值追求认识

大学语文教材作为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程建设价值追求的根本,作为培养现代消防指挥人才文化素质教育重要载体,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明晰课程性质、定位、功能与价值阐述,显性提升大学语文教材本质与价值追求潜在承载。

(一)教材性质。

大学语文教材从原意上来说是一本语文类的教科书,其内在品性是教育性。其作为培养消防指挥人才的载体,教育性必须立足于语文学科的品性,不仅要注重工具性和基础性,更要重视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

(二)教材定位。

依据院校现代消防指挥人才培养目标,大学语文教材目标定位是提高学员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教材建设要以我国古今民族优美精炼语言和文本应用为媒,通过丰富多彩古今中外优秀作品选,借助作品所塑造真实感人艺术形象,传达古今中外贤哲英豪高尚深邃睿智节操思想,关注消防指挥人才人文陶冶、人格提升和能力锤炼。

(三)教材功能。

教材功能既有语言文学修养听说读写能力功能层;又蕴涵熏陶传统儒雅、砥砺现代指挥人才人格教化功能层。既是大学语文教材本质潜在力量的转换,也是培养对象主体内化价值追求显现,体现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现代消防指挥人才精神实质。

(四)教材价值。

大学语文教材价值不仅体现教与学、信息对流和主体发展实用价值、原生价值同时再现内核价值复合体,教材建设核心价值集中体现主体发展,提供现代消防指挥人才精神食粮标准,送去人文关怀温情和捎去终极意义价值信息。

三、架构培养对象需求教材建设体系

面对时代观念变化和现实消防实战的需求,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应为消防工作新变化而求新。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代表编撰思想观念变化,是现代消防人才共同人文理想不停跋涉途中的驿站, 在新思想体系与价值观念尚未完全成熟定型社会人文环境更深刻担当身上重托时代赋予更多责任。基于消防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运用价值分析和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创新理念探讨,不断深入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探索研究,在总结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价值基础之上,理清发掘适应培养对象需求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体系架构。

(一)架构选编文学文本教材建设体系

基于文学文本为中心审美特质教材的选择,院校大学语文建设需打破文学文本定义常规,重新考虑教材中现当代文学类作品设置,大胆跨入大语文视野形理念更新,去掉现行教材中那些陈旧、不便教学或不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形成文本对话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蓝本。教材部分内容以时代、文体和地域方向为选围,选编现代文、古代文、诗歌和散文等内容融汇大学教育、语言文章和中国文化,形成具有时空选择无限性和相关区间有限性教材建设体系。大学语文教材建设遵循学科基本规律和考虑学科内在规律,在主体文本遴选、教学重点和文本背景等布局,既要考虑不同体裁文本作品联系与区别,也要考虑不同年代不同作者作品的文本比例,文本选择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语文基本知识之上兼顾古今中外一定比例外国文学作品文本。教材在选材中鲜明确立教育多元化理念,筑牢培养对象精神成人选文本和做文章,让学子学习过程开阔眼界获得精神启蒙和人文素质提升。

(二)架构提升中文素养教材建设体系

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中文素养应看作一项基本能力,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应成为主导。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可将文本分成现代大学与学人、学员身份与视野、人文精神反思录和文学家心灵世界等模块,注重现代指挥人才自我身份认知,具有生活视域和学习视域导向性质,形成人生意义价值主题,向培养对象传达无论“做什么、怎么做”均需语文修养理念诉求,任何专业的成功者往往都具有较高语文修养,进而让院校学子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学习是专业所需,语文既是培养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对象取得成就重要根基,是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所缺乏人生意义价值追求对话诉求的准确定位。

(三)架构融入知识视域教材建设体系

教材建设吸收新观点和顺应全球化语境新变化需求解决“文”与“人”关系课题难题。以人为本价值标准系统落实到文本采摭上,要进入作品所构成体系之中,由文本部分构成整体,再从整体分离成部分,最终融入对话新视域。编者既是阐释者,又是传播者,还是把关人,经过编者与作为传播者的教师对话形成敞开空间。教材建设编写融合学子基础现有水平,不能简单照搬地方院校语文教材模式,也不能人为地拔高教育要求,在主体文本遴选方面,既不能过于晦涩难懂,也不能使之浅显,作为传播者应与作为受众主体的读者形成核心意义对话,选择人类能够普遍认同观念和展示时代进步作品表达熏陶,对于开拓刚步入大学学子视野和增强现代消防指挥人才感悟时代能力具有很强指导意义。在这样一种理念推动下,利于大学语文教育空间拓展,消除对大学语文教材大学语文语境融入隔阂,提高培养对象整体人文素养,体现教材本质建设新型教育价值脉络。

(四)架构人文教育功能教材建设体系

语文课和其他学科主要区别在于有其独特的人文教育功能。教材的编写要根据现实消防实战的需要,针对当前学员情商缺失、理想信念淡漠和功利主义至上等现象,结合院校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水平、学员语文水平、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等状况,发掘人文性内容和选编架构教材文本。通过选编较高文学水平和较强感染力的名作名篇来影响、教育和感染学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现代人才向素质重要高地挑战,让培养对象主动筑融大学语文思维,积极追求大学文化理想和人文精神,在语文浸润中提高修养内涵,促成培养对象提升素养、开启智力和创新能力终极蕴涵,筑牢服务现实实战人才任职需求厚实人文素养和提升表达能力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徐中玉.大学语文・不该站在边缘的课程[J].社会科学报,2004(12).

[2]王步高等.大学语文・序(修订本)[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