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7:21
导语:在中医毕业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中药专业;通用人才;《方剂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7-09-02
《方剂学》是中医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目前高校各专业《方剂学》教学基本沿用中医学专业的教学思路,即以培养处方能力为主。但是,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担任药师,新药研发和推介等,故需通过《方剂学》获得与中药相关的临床知识而不是处方能力,基于这一需求,对中药专业《方剂学》进行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1 中药学各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近年来全社会对本科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关注,用人单位非常重视毕业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对实用性要求较高,因此中医药教育也要顺应就业需求,考虑学以致用[1]。因此,应调整和创新各学科的教学思路与方法,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这对于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向就业实际工作的合理转化有着现实意义。其次,为了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基本理论也不能荒废。因此,通用人才的培养需要知识与能力并重,基本理论和实用知识兼顾。
2 中药学各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的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综合考虑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在不降低《方剂学》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兼顾就业市场对学生的要求。
从就业出口来看,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而中药学各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是担任药师、新药研发(临床监察)和新药推介(针对临床医生的讲师和医药代表)等工作。这些工作对《方剂学》知识的第一需求并不是获得临床处方的能力,因此若完全按照中医类学科的《方剂学》教学内容、大纲和模式授课,将不能完全适应中药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因此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应具有自己的特色,有专用的教材、教学大纲,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等也应该有所改进。
虽然中药学各专业学生就业出口不在临床一线,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又离不开临床,所以他们也需要丰富的临床用药知识,而药学各专业课程设置都没有中医临床课,因此《方剂学》在使得中药学各专业学生获得临床用药知识方面就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多数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方剂学》教学课时设置反而比中医专业少。
因此,我们重点研究了如何适当调整中药学院的《方剂学》教学方法、内容及与之适应的教学大纲,使中药专业学
生在掌握《方剂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兼顾与本专业特点有关的《方剂学》相关知识,又能拓展与就业有关的实用的知识面,在应用能力上有提升,即保证学生在《方剂学》有限的学时里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在保证学生毕业时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实力,又不缺少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充分发挥《方剂学》课程应有的作用。
3 教学改革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们认为,中药学各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将《方剂学》核心知识与中药学院学生的特殊需求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方剂学》有限的课时内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在保证核心知识、基本知识讲授的基础上适当兼顾专业需求。
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使中药学院的学生通过《方剂学》有限的学时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为了既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适当兼顾就业市场对中药专业学生的特殊要求,又保证学生能系统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核心知识,我们采用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进行了以下内容的研究。
4.1 教学中必须保证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授课内容
我们认为《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和核心知识对于各专业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各专业《方剂学》学时设置不同,学生将来要进入的行业也不同,因此对基本知识和核心知识的讲授,其深度和广度方面又有差别。为保证研究结论准确和严谨,有必要通过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再次确认《方剂学》教学中必须保证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授课内容。首先,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提炼出《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和核心知识:纵向方面,研究建国以来各版《方剂学》教材,了解《方剂学》内容的变化情况;横向方面,研究国内知名中医药大学针对各专业《方剂学》的教学大纲,了解各学校各专业都重视的《方剂学》教学内容。其次,进一步访问教学管理部门对《方剂学》课程设置的建议,访问资深的《方剂学》教师以了解前贤和同仁在《方剂学》教学中总结的经验及发现的问题。再次,总结作者个人多年的经验。其对方剂学的知识体系和对中药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都有切身的体会。通过以上方法确定了《方剂学》必须讲授的核心基础知识。
4.2 学生所需知识的特点以及与《方剂学》的相关性
(1)调查研究中药学各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以及《方剂学》在各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并调查中药学各专业在校学生对《方剂学》学习的需求和教改建议。(2)了解中药学院各专业的就业出口,调查已毕业学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对已学《方剂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及所需补充的相关知识。(3)调查用人单位对中药学各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并分析确认其中哪些是《方剂学》教学能够给予学生的。
4.3 中药专业《方剂学》的最佳知识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案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将各种研究方法得到的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将《方剂学》必须讲授的核心基础知识与中药学院各专业学生对《方剂学》的特殊需求有机地结合,得到适当调整《方剂学》教学内容的方案,制定了适合中药专业的教学大纲。
5 本研究的结论
5.1 《方剂学》核心知识和基本授课内容
比较建国以来历版《方剂学》教材,发现各版教材的章节设置基本一致。比较我国比较知名的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发现基本内容一致但是细节有差异。
结合总结个人《方剂学》教学经验,我们认为《方剂学》教学内容的核心是相同的,中药专业也不例外[2-3]。当然,中药专业《方剂学》的课时较少,而且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与中医专业确实有所不同,因此中药专业《方剂学》的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确实也需要有自己的特色。
一般说来,《方剂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总论中包括方剂学发展史、方剂与治法、方剂的组成变化、剂型和用法,各论是经典方剂讲解。
5.2 中药专业《方剂学》课程总论教学的特点
药学生出口不论是药师,药品推介还是医药研发企业等,都是通过药与临床密切相关,因此任何一专业和行业都必须掌握方剂学基本知识,理法方药缺一不可,因此总论中方剂的组成变化,也就是组方配伍理论和法度,是方剂学教学重点,是必保的核心知识。
考虑到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特点,从剂型与成药关系密切角度考虑,总论中除治法和组成变化外,还应该重视剂型的讲解,应把剂型讲解提到一个高度。
中药专业的《方剂学》课程通常在三年级开设,在此前的两年中,中药专业学生基本都是在学习与中药相关的课程,如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等,因此中药专业学生对单味药的理解和记忆比较深刻。然而临床等应用领域中,中药的治疗作用是以方剂的形式实现的,所以《方剂学》总论的教学中还应该强调中药和方剂的联系与区别,以理法方药方剂配伍思路为重点,讲解其用药知识,这对于中药专业毕业生将来开发新成药或者作为药品推介师向临床医师讲解宣传自己的产品都是很有好处的。
5.3 中药专业《方剂学》课程各论中的选方原则
考虑到中药专业《方剂学》课时相对较少,各论中所能选择的经典方剂的数目相对就少,必须采用少而精的选方原则,主要是注重方剂对治法的体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为纲,以纲为目,纲举目张”。
5.3.1 体现法度的方剂 依据“方从法出,依法统方”的理念,选方和授课时注重以方表法,重点是能表达配伍法度的方剂尤其是一方多法的方剂,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并不强调对每一张方剂面面俱到。如麻黄汤,麻黄配杏仁,表达了宣降相因的理肺法度,对肺系疾病的处方和肺系新药配方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5.3.2 目前临床常用的中成药药方 药学专业培养目的不是临床医师,通过方剂学学习侧重的不是培养其处方能力,而是实际应用能力,中成药的使用不可忽视,因此在正方和附方的选择中尽量选择一些已经具有中成药剂型而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中成药的方剂,这一特点特别适合于药店的药师。
5.3.3 近年新开发成功的药方(适合于制药企业的药师) 近年来,新药研发人员将一些经典方剂剂型加以改革,成功开出新的中成药,这些成药成功的走向市场,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制药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如由安宫牛黄丸研发为清开灵就是一个剂型改革的成功案例;又如逍遥散是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的传统名方,今人在此基础上去生姜加香附、丹皮、栀子增强方剂疏肝解郁的作用,又可治疗肝郁化热,成功的开发出中成药舒肝颗粒,舒肝颗粒疗效稳定,使用安全,价格便宜,已纳入非处方中成药目录。这是一个方剂配伍改革的成功案例。因此,为培养学生在药品开发企业的就业竞争和长足发展的能力,应多选对古方剂型改革获配伍调整取得明显成功的案例,并重点说明其成功的原因和关键点。
5.3.4 《方剂学》教学的实践环节 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还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践环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实用能力的培养,如模拟药店药师、药品推介师和住院药师的工作场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方剂学知识撰写求职报告病进行模拟求职答辩等,通过以上环节的讲解和点评,使方剂学理论知识实用化。实践环节可以再教学课时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璞.中医药通才教育的几点看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5,13(2):51-52.
[2] 谢鸣.临证选方配伍及其规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 (4):2-5.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中医教育管理;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临床教学
中医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国家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当前扩大规模、加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切实保证和提高中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关系到中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在目前全国中医儿科临床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优秀的中医儿科高级临床专业人才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则显得更为至关重要。近几年,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中医临床型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在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就多年来在中医儿科的临床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体会与大家一同分享。
1 树立中医专业思想,培养儿科高级人才
目前在培养研究生时发现,“西化”现象日趋严重。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教学医院同样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纯中医、中药治病救人已满足不了患者和医院生存的需要。现在中医医院,尤其是在儿科病房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因此,一些研究生进入临床后发现自己的西医知识很薄弱,下很大功夫去补习西医的知识而忽略了中医辨证思维的临床运用。即使原来研究生的中医专业思想比较牢固,进入临床实习后信心也会缺失,结果造成了许多研究生“舍中求西”,在强化西医学的同时,淡化了对中医的研习。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很难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在培养中医儿科临床研究生时应时刻树立中医专业思想,将中医的研习渗透到研究生临床实习的每一个环节。
1.1 临床教学查房,应注重中医辨证思维的培养 临床查房对于研究生导师来说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查房言传身教地教会研究生如何与患儿及其家长打交道,如何运用中医四诊收集临床资料,如何正确进行分析临床病例和解决问题;而对于临床的研究生来说,临床查房也是学习临床知识,提高临床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作为中医教学医院应规范地进行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标准操作,对每个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和用药分析,并针对某味中药的加减进行详细讲解,以提高研究生用中医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在诊治过程中观察到中医的疗效,也进一步树立了中医的信心。由于小儿皮肤薄嫩,气血的盈亏和邪气的盛衰能较敏感地在舌象上表现出来,为此本院儿科建立了小儿疾病的舌诊库,要求临床研究生能通过望舌象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正确辨证分析。通过这项基本功训练,研究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许多同学通过对舌象的分析看到了疾病的发展变化,感受到了小儿望诊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性。
1.2 加强中医基础知识和经典的学习 中医界历来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等著作奉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经得起历代临床实践的考验,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它们是祖国医学宝库里较早的标志性的里程碑文献。在本科学习阶段对经典著作的认识仅限于教科书,与临床实践结合还不够;进入研究生阶段,笔者认为在进一步倡导读经典的同时,应采取多种形式去研习经典的内容,包括组织研究生针对经典的某些观点进行专题讨论,用经典中的理论和方药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通过将学习经典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研究生真正体会到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和神奇疗效,提高研究生学习中医的热情和信心。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使研究生学会中医的学习和思维方法[1]。
2 注重临床技能培养,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2.1 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不断提高临床思维水平 在研究生教学中绝大多数知识是要靠研究生自己去积累、总结和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不断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加有效地促进研究生自学、综合分析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在临床实践中,遇到问题先介绍相关的参考书目,鼓励研究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自己去寻找答案,然后再进行探讨。通过反复的训练,要求研究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观察患者,勤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临床思维和诊疗水平。
2.2 尽可能为研究生提供临床操作机会,加强临床技能的训练 目前对于医学院校的研究生来说临床技能训练不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现阶段,由于种种新的情况和矛盾,研究生实践操作机会更是减少。《执业医师法》颁布,尤其是《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出台后,使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实习医师临床操作的合法性受到挑战,实习医生动手机会越来越少。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临床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训。针对现状,笔者要求临床研究生与带教老师一起参加值班,时刻将临床研究生当作一名临床医师进行训练,使其尽快成熟。接诊患者后,老师和研究生同时书写首次病程记录和病志,研究生的病志作为实习病志,导师给予认真的修改和指导;临床实践中针对一些实际问题导师都要先让研究生提出处理意见,再进行分析,切忌研究生只是一个跟随者;中医的推拿和按摩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总之,使研究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尽可能让其融入到临床工作的氛围中,使其时刻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而不是一名旁观者。
2.3 探索和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跟名师学艺”模式 中医的优势在临床,中医的危机也在临床,培养名医的关键也在临床。历来临床辨证诊治思维方法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以至研究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都要经过较长或很长时间的摸索,才能逐步成熟而独立胜任工作。要吸取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的可取之处,探索和建立现代“跟名师学艺”模式,组织调研名医学术成就,剖析名医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让研究生领会临床思维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掌握临床辨证诊治的思维方法和步骤,同时继承和发扬名医的理论与医术。
3 严把临床技能考核,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生命力在于加强临床能力培养,为落实这一关键环节,笔者认为加强临床研究生的各阶段考核能极大提高研究生学习的紧迫性,是确保临床型研究生质量的重要举措。
临床的考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素质的考核。包括:工作责任心、临床反应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①工作中责任心强,在医生和患者中有一定威望,能被人信得过;②思考问题灵活,遇到疑难病时考虑全面,处理急危重病时胆大心细、沉着果断;③对工作认真,对患者负责,虚心好学,不满足于现状和一技之长,而且善于总结经验,特别是失败的经验教训;④考核时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其基本素质。由临床带教的老师进行综合评分。(2)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考核。基础知识考评主要是测试研究生的知识面。主要考核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包括四大经典及中西医儿科相关基础理论;除此还应考核相关专业一般知识,如儿科常用的有关非药物疗法的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医、药、针相互交叉渗透的多种方法和技能;同时还应考评相关的法律、心理、社科、文献综述、论文写作等知识。(3)临床技能的考核。一是中期考核,目的是对研究生经过第一阶段相关专业科室临床轮训后的临床能力进行评定,包括临床思维能力、临证诊断、治疗水平以及临床操作能力等;二是毕业考核,对研究生本专业的临床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全面考核其理论知识、临床处理患者能力、诊疗技术及临床带教能力等。考核形式分为笔试和操作两种,笔试考核内容主要是考核研究生临床常见病证理论的掌握情况,重点考核常见病症的诊断、中医辨证治疗、西医急救处理方法等;操作考核内容主要考核研究生诊疗技术的操作、病历的书写等。由儿科导师组在临床实践中期和毕业时分别进行,并作出具体的考核评价结果[2]。
4 根据儿科研究生层次的不同,制定个体化培养方案
本校儿科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包括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其中有应届毕业考取的,也有工作几年后考取的,还有七年制的本硕连读研究生。各类研究生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也存在缺点。笔者在培养过程中应考虑到这一特点,制定的培养计划应更具有针对性。比如,本科应届毕业考取的研究生和七年制的研究生应该注重临床实践阶段的培养,基础课后即可进入临床实践,跟随导师查房,亲自参加管理诊治患者,参加学术例会、专题讲座和疑难病例讨论等学术活动,并在病例讨论中不断地训练自己阐述独到的见解;而对于已经具有临床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应鼓励他们尽早进入科研阶段,与导师和导师组共同议定研究课题及方法,尽早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为今后开展高层次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3]。
5 在培养过程中建立导师组制,进一步开阔研究生思维领域
每个导师都有自己的所长,将各个专家组成一个指导小组共同从宏观上负责指导研究生,它不仅可以增强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且可以加强不同领域的导师之间的交流,将对学科建设大有裨益。临床研究生应掌握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经典知识,不但要重点学习经典课,还要学针灸推拿等相关专业基础理论,以及各家学说及病案学等课程,拓宽专业基础范围,增加专业技能,才能够建立中医的思维方法和思路,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需要。每个研究生都可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导师指导下,并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随意确定选修课,创新课程选择,突破传统狭窄专业领域的范畴。
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关系到中医未来发展的工程,尤其是目前中医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挑战的时期,临床型研究的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应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解决问题,相互交流经验,使临床型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不断完善,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中医儿科名医。
参考文献
[1] 许双虹,章文平,胡小英.培养中医儿科研究生中医临床能力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16.
关键词:教学查房;临床实习;中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30-02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及新兴学科的兴起,中医高等教学也迎来了良好的机遇,在传统中医教学的基础上,现代学科的渗透和教学法的革新和拓展,大大提高了中医的理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临床毕业实习是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这一期间,不仅要进一步巩固医学基础知识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还要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培养临床能力又是整个实习过程中的核心任务。因此,学生中医临床能力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1]。回顾当今中医实习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现状,不难发现,由于在竞争激烈的医疗环境下,他们面临着考研、就业等问题的困惑和忧虑,部分实习生忽视临床实习,把临床实习当作走过场,认为在将来工作时可以弥补之;有的实习生把考研复习当成临床实习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有部分实习生为毕业分配而奔波,使一些中医学毕业生的实习质量呈现严重滑波趋势,给学校、医院的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2]。因此,如何调整中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提高中医学生的临床能力,是中医临床教学改革中十分值得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3]。根据中医学的特点,我科室进行了一些教学模式的探索,现将我科室的带教模式汇报如下。
一、教学查房流程
1.查房前准备。带教老师提前选择典型病例,提前3天告知患者和学生,学生应以5人为宜;学生查房前温习好相关的课本知识,并熟悉病例,查房前要洗手、准备查体器械、消毒液等。
2.讲解病史。站位:带教老师站在患者的右侧、头侧,被查的实习医师站在患者的右侧、足侧。首先由带教老师讲解病人的病史及治疗经过。例如:患者苏××,女性,21岁,以“尿黄1周。身目黄染1天”为主诉,于由门诊拟“黄疸”诊断收入院,今天是入院第2天。现汇报现病史如下:患者自诉1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尿黄,无发热,无食欲不振,无倦怠乏力,未予治疗,2天前开始出现身目黄染,呈进行性加深。现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于昨日来我院就诊。入院诊断“急黄”入院症见:身目黄染,倦怠乏力,无恶寒发热,无咳嗽咳痰,口干口苦,无头晕头痛,无心慌胸闷,无腹痛腹泻,纳寐差,尿黄,尿量可,大便调。治疗方案:患者入院后中医治以清热、利湿、退黄之法,辅助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改善肝脏微循环、腺苷蛋氨酸注射液退黄、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以保肝降酶。
3.查体。体格检查,包括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西医的望、触、叩、听。第一步先由带教老师讲解什么是中医的四诊和西医的四诊,在运用中医的四诊和西医的四诊时该注意什么,随后由实习医师逐个通过中医的四诊来重新获取病史:(1)通过“望诊”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变化,对病人面目、口、鼻、齿、舌和苔、四肢、皮肤进行观察,以了解病人的“神”。(2)通过“闻诊”就是听病人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的声动,还要以鼻闻病人的体味、口臭、痰涕、大小便发出的气味。(3)通过“问诊”就是问病人起病和转变的情形,寒热、汗、头身感、大小便、饮食、胸腹、耳、口等各种状况。(4)通过“切诊”,就是通过切脉以感觉脉象和以手触按病人的体表病症部分,察看病人的体温、硬软、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诊断。并将四诊合参得到的信息详细记录。如:望诊神清,目黄,身黄如金,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腻,边有齿痕;闻诊语声清晰,气息调匀;问诊乏力,腹泻,右胁肋部胀痛,口干、口苦,纳寐差,小便色黄;切诊脉浮数。第二部进行西医四诊即“视触扣听”,只需要学生做本专科的体格检查及西医的腹部查体。例如:腹部皮肤黄染,腹部平坦,未见胃型及肠型;听诊肠鸣音3~4次/min,未听及异常血管杂音,无振水音。叩诊全腹呈鼓音,右侧锁骨中线叩诊肝区,肝上界位于右侧锁骨中线第六肋间,肝下界位于右侧肋缘,肝区无叩击痛,莫非氏征阳性,叩诊全腹无移动性浊音;触诊逆时针触诊全腹,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双手法触诊肝脏,无压痛,触诊脾脏,未见异常。
4.病例分析与讨论。教师: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白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的病症。首先是必须有目黄、身黄、小便黄等主证,其次是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兼证;另外常有比较明确的病史。黄疸的病因学比较复杂,但是有规律可循。中医方面:按黄疸的病因分:(1)外感时邪外感湿浊、湿热、疫毒等时邪自口而人,蕴结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熏蒸于脾胃,累及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外溢肌肤,上注眼目,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而成黄疸。若疫毒较重者,则可伤及营血,内陷心包,发为急黄。(2)饮食所伤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失职,湿浊内生,随脾胃阴阳盛衰或从热化或从寒化,熏蒸或阻滞于脾胃肝胆,致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浸肌肤而发黄。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曰:“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名曰谷疸。”(3)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过度,脾伤失运,气血亏虚,久之肝失所养,疏泄失职,而致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浸肌肤,发为黄疸。若素体脾阳不足,病后脾阳受伤,湿由内生而从寒化,寒湿阻滞中焦,胆液受阻,致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浸肌肤,也可发为黄疽。此外,肝胆结石、积块瘀阻胆道,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也可引起黄疽。黄疸的发病,从病邪来说,主要是湿浊之邪,故《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有“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的论断;从脏腑病位来看,不外脾胃肝胆,而且多是由脾胃累及肝胆。黄疸的发病是由于内外之湿阻滞于脾胃肝胆,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肝失疏泄,或结石、积块瘀阻胆道,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而成。病理属性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中阳偏盛,湿从热化,则致湿热为患,发为阳黄;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则致寒湿为患,发为阴黄。至于急黄则为湿热夹时邪疫毒所致,也与脾胃阳气盛衰相关。不过,正如《丹溪心法·疸》所言:“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临床以湿从热化的阳黄居多。阳黄和阴黄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相互转化,阳黄日久,热泄湿留,或过用寒凉之剂,损伤脾阳,则湿从寒化而转为阴黄;阴黄重感湿热之邪,又可发为阳黄。西医方面可分为:1.溶血性黄疸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致使血中非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多,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同时,溶血性疾病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滞留而出现黄疸。溶血性黄疸系由各种溶血性疾病所致,包括:(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海洋性贫血;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蚕豆病等。(2)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受损致肝脏处理胆红素代谢的能力下降,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另一方面,因肝细胞坏死或胆汁排泄受阻,转化成为结合胆红素返流入血,血中结合胆红素亦增加从而出现黄疸。常见病因有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3)胆汁瘀积性黄疸由于胆道阻塞,阻塞上方的压力升高,胆管扩张,最后导致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胆红素返流入血。胆汁瘀积分为肝内性和肝外性。前者常见于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原发性胆汁瘀积性肝硬化,药物性胆汁瘀积等;后者常见于胆总管结石、狭窄、水肿、肿瘤、蛔虫等。(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系由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有缺陷所致的黄疸。临床上常与与萎黄进行鉴别。①病因上,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而萎黄的发病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②病机上,黄疸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而萎黄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③症状上,黄疸的主证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而萎黄的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该患者的病因为积证引起;病机为湿遏瘀阻、胆汁泛溢肌肤;有身黄、目黄、小便黄症状,故与萎黄可与鉴别。
二、教师总结
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6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由于黄疸起病急、传变快、预后差等特点,辩证论治往往不易把握,给本病的治疗带来很多的困难且临床疗效不甚令人满意。本科在总结前人治疗经验基础上,提出辨病论治疗黄疸,并首次完整提出黄疸“毒邪病因”新学说,认为本病基本病因病机为外感湿热疫疠之毒邪(外因,始动因素),毒热炽盛,痰毒内闭,痰火交攻,热迫心营,脉络瘀阻,清窍受蒙,三焦不利,正虚邪陷;其主病位在肝,横连于胆,克伐脾胃,上行于脑及心包,下涉于肾,血脉受损,三焦俱病。提炼出有效方剂——解毒化瘀系列方,经多年临床验证该方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提出“截断逆转”法治疗本病,预防疾病向脑、肾、脾、肺、心等脏腑传变,阻止疾病的恶性进展。
三、讨论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临床上的大量经验和知识,必须靠中医专业学生自身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和掌握,因此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临床实践,在医疗工作实践中不断增长自己的才能,提高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中医临床教育多年来延续着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段分割的传统模式,虽然强调“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但缺乏有中医特色的实习和教学管理模式及质量监控体系,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中医临床辩证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生存压力的加大,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生就业难,临床带教工作中出现了重医轻教、重西轻中,老师带而不教、学生做而无用等问题。而学生从课堂教学到临床实习不仅面临大量中西医基础与临床知识,还有繁多的理化检查项目的适应症及意义分析,病历的书写和各种记录的完成,实习生无疑是紧张而慌乱的。
“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广泛而深入地分析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医疗模式的发展趋势的情况下适时提出的,这一模式已经得到许多中医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人员和高等中医院校教师的广泛认同[4]。高等中医教育的发展,关键是人才的质量,而人才质量的关键环节在于临床能力培养[5]。毕业实习是医学生跨入临床医疗工作的第一步,也是临床医生生涯的起点。在这一年当中,不仅要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自身的中医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临床思维、增强自己的临床技能操作能力、提高自己对疾病的诊治能力,即临床能力。因此,学校在毕业实习这段时间里对学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在科技飞速发展、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来提高中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提高他们的诊疗水平以及医患沟通能力,增强他们更新医学知识的能力,会有力地推动我国中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因此,规范中医专业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培养优秀中医人才的关键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朱锡光,孙梯业,颜伟,等.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发展趋势探析[J].医学教育,2005,(1):45-46.
[2]杨剑明.中医专业实习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166-167.
[3]钱静,朱虹,郑陆驿.中医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6):526-527.
[4]凌昌全,王丽娜.关于中医本科教育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193-1195.
近年来,我校中医学专业蓬勃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中医学专业人才,我校积极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中医学专业特色教育这一模式。本文主要阐述了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的提出背景、培养模式,总结了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的意义,旨在为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一、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提出背景
五千年来,中医药学为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繁衍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人早就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训诫。中医药以其安全、有效、价廉等特点,在我国拥有很高的群众基础而被普遍认可,其临床疗效和学术思想正为世界所关注。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党的十报告强调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的目标,为中医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中医学专业人才缺口巨大,健康服务相关产业中医药人才需求增加;然中医学专业人才总体水平参差不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中医学专业人才欠缺。中医教育是中医事业传承发展的基础,中医药院校为连接毕业生供给与社会需求的中间体。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探索中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律,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高等中医院校来说刻不容缓。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
二、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的培养模式
1.双向选择,组建班级。我校先后与多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或健康服务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开展多个中医学专业特色教育方向班。中医学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就业意向等,报名参加相关的特色教育方向班。学校老师与企业专家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组织面试。结合学生的面试情况及辅导员对学生的评价,确定各方向班的入选名单。
2.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中医学专业特色教育方向班的学生在校期间,完全执行中医学专业(三年制专科)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特色培训。各个方向班的理论与实践部分的内容是由学校老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培养,同时各方向班还组织不同的素质拓展活动。学年结束,根据学生的各项综合成绩评比,给予成绩优异的学生奖励。同时,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如有意向加入企业,企业将优先录取。
3.顶岗实习,自主就业。加入校企合作方向班的学生,在第三学年顶岗实习的时候,可以选择全部临床实习模式,亦可以选择临床、企业模式,即实习期的后3个月到企业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更深入地感受企业、了解企业。而实习期结束后,学生可以选择留在企业工作,也可以选择其他工作。
三、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的意义
1.对于学校来讲,校企合作办学,有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或健康服务相关企业的专家参与,有利于高职中医学专业建立一支高质量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可以根据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或健康服务相关企业的实际情况创造实践教学环境,组织学生业余时间到企业学习与实践;校企共同开展编写特色教材、科研等工作,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2.对于行业企业来讲,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共同研发特色教材、开展科研等,可能促使行业企业的理念等发生改变,提升企业的科研水平或产品研发力;企业专家在授课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吸引大批的优秀学生选择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后被相关企业留用,成为相关企业发展的坚实力量。
3.对于学生来讲,在学习中医学专业课程的同时,参与中医学专业特色教育方向班,可以学习更多的不同方向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通过业余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强化相关的专业技能;通过特色教育方向班的学习及到企业的顶岗实习,更深入地感受企业文化,同时可以拓宽就业渠道,等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行业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1]。在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2]。而高职中医学专业,通过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优化相关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更精准化、职业化、规范化。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我们需要不断总结以前的经验,不断优化校企合作模式,以促进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中医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中医特色护理;优质护理服务;中医技术操作
自从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以来,我科作为全院第一批参与优质护理活动病房,全体护理人员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该项活动中,在加强基础护理的同时注重专科护理水平的提高,将中医特色护理文化融入到优质护理示范活动中,使护士更新观念,患者得到了系统的中医特色护理,将祖国医学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使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得到不断的深化和发展。现将我科开展护理优质示范活动工作中,应用中医特色护理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营造学习中医文化氛围
1.1结合护理部学习计划,制定本科室中医理论学习计划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计划,科室建立中医学习成绩考核档案,将考核成绩记录在案。
1.2科室详细制定的专科护理常规及症状护理常规,从实际出发,体现中医特色,制定本科中医护理特色操作,并制定操作程序及评分标准。
1.3护理部每月举行全院中医护理学习讲课,由资深中医护理毕业护士授课,由浅入深,自制幻灯片,全体护士参加。
1.4科内每月组织中医专科护理学习,由护士长等高年资中医院校毕业护士讲课,内容与科室实际内容相结合,并每周一题进行提问,使护士能够熟练掌握本科专病的护理,并运用于临床。
1.5每月开展大型中医护理查房一次,同时学习讨论疾病相关理论知识,提高中医护理理论水平。
2将中医特色护理贯穿于患者住院全过程,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1入院护理
病人住院首先接触的是护士,护士的言行至关重要,尤其是服务态度。我们改善了服务态度,加强了与病人沟通,拉近了患者与护士的距离。在与病人的沟通中,通过望、闻、问、切,对病人进行详细的评估,并根据患者的病症、年龄、职业、文化修养、、性格等选择合适病房,使病人性情相投、心情愉悦,有利于身心康复。如阳虚阴盛的患者安排在温暖、光线充足的病房;阴虚阳盛的患者,安排在光线略暗、凉爽的病房。
2.2住院护理
开展优质护理以来,我科实行对患者责任包干,使责任护士对患者能够提供连续的全程的护理服务。在人员安排上,责任护士由主管护师以上的护理骨干担当,根据患者量及重患多少实行弹性排班,增加午班、节假日薄弱环节时的值班人员,适时增加早晚班,加强基础护理,做好晨晚间护理,大大降低了患者陪护率。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对病人进行详细的住院评估,并进行辨证施护,使病人得到有针对性的、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护理。如在饮食护理方面,对阴虚发热者应多食滋阴生津之品,如新鲜蔬菜、水果等,忌食香燥、温热助火生热之品,如花椒、生姜、辣椒等;对于每因烦恼与怒眩晕发作者,其护理措施重在调节病人情志,开导病人,鼓励述说病人内心的烦恼与不畅,经过宣泄内心的苦衷,使其肝气调达,并告知患者在心情不畅时不宜饮酒、进餐,避免因肝气不舒、气机郁结,导致病情发作。在用药方面因时因症给药,正确给予服药方法,如一般汤药宜温服,对于寒症者中药汤剂宜热服,以助药力。
我科根据本科疾病特点,制定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我科开展的中医技术操作项目是:穴位按摩、耳穴埋豆,主要应用于高血压、冠心病等。穴位按摩通过规范、熟练的手法,并将其节奏的快慢、用力的轻重以及手法刺激的性质,与患者的具体病情、患者的体质强弱相结合,发挥调整脏器、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等作用。如对血压高的病人采用按法、揉法或拿法、推法,取太阳、鱼腰、印堂、风池、风府等穴,根据患者症型,采取虚补实泻,调整阴阳。高血压患者耳穴压豆,主要取降压沟、耳尖、肝、降压点等穴,用王不留行贴压,每日按揉三次,每次每穴2-3分钟,疏通经络,平肝潜阳,清利头目,达到降压效果。
在与病人沟通时了解病人所需,详细讲解中医文化知识,宣传传统中医特色技术操作,如拔罐、刮痧,穴位按摩等,并教病人实际操作,使患者能更好的进行康复保健及疾病预防。
2.3出院护理
在预知患者出院时,提前为患者做好出院指导,重点强调中医康复及疾病预防保健知识,从中医一般护理、生活起居护理、情志、饮食、用药以及中医常用操作几方面进行指导,留下联系电话,定时回访。通过与病人的沟通、交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师徒传承曾为中医学的发展起过关键作用。寻寻觅觅几千年,师父找传人找得苦,徒弟求“真经”求得也很艰难。把这个过程挖掘出来本身就是一个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最近贵刊陆续连载了师带徒的有关文章,要求畅叙一言,各抒己见。我是一名中医师带徒的受益者,通过理论学习,加以老师的传授,使我深深体会到“真经”所在。我入门的第一堂课是要明白中医是科学的、唯物的、中西医结合的。老师明确指出:“旧医跳出圈子外,磨转粉下舞数再,科学唯物中西结合,奋起跟上新世代”以及“阴阳五行实践知辨证论治一把尺,原理掌握通神明,圆转机平重体质”的临床总结,同时特别强调,把读通西医作为研究中医的基础,把中医的理论、术语及方法拿到科学的轨道上来,把观察、实验、思考的目的放在病原病灶上;先求明白体象病因,然后再讲理法、方药;把扶正,运化治未病,三妙理融会处方之中。因此,老师主张中西结合,借用西医之病理以相互佐证,实无别途。并且要求学生“借助西医,提高中医,磨转粉下,打纲四九”16个字之精髓,必须深刻掌握运用。
现实已经表明,如果脱离了时代就会让我们难以立身。为什么中医临床医疗市场萎缩,每年一批批中医院校毕业生找不到用武之地?其根本原因是患者对现代中医人的信任度不足。处理好继承与发扬的关系,学古而不泯古是发展中医的根本原则。如临床上是以中医疗法为主,还是中西疗法互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治愈患者就行,临床医生当以患者为本。
我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所以任重道远;因为我们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事业,所以责任重大。我们要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厚德载物,实事求是:在医术上精益求精,联合起来共同拒绝庸医假药,创造优质的就医环境,让光辉灿烂的中医文化与我们同行,与
目的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安排进行调整,并进行调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参加实习的2009、2010级学生共95名学生。2009级实纲按旧计划,2010级实纲按新计划。实习结束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计划实施合理性,结合毕业考核成绩分析两组差异。结果两组同学的毕业考核成绩中总成绩、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经分析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专业能力和实习安排合理方面,2010级的同学认为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安排更合理,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医院总体满意度、基地设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导老师教学效果方面两个年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的方案的实习安排较合理,新增的实习医院在管理、实习基础设施及指导老师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
关键词:
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方案;问卷调查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适应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中医学专业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一个新专业,它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期实行的一项工作方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从2007年招生,从当前实际出发,着重培养临床实用人才,面向基层培养中西医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以“中医与西医并重、能力与素质协调、人文与科学兼顾、医德与医术相长”为专业教育特色。本专业截止2014年有四届学生完成全部培养计划,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2%,从事医疗技术职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88.9%,基本完成培养目标。调查研究前四届实习生实习情况后,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实习基地少、中医专科特色实践少、学生自主选择机会少等。针对实习安排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安排进行了调整,并进行调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断优化实习方案,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临床人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参加实习的2009、2010级学生共95名学生。其中2009级32名,2010级63名。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及前期基础课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009级实纲按旧计划,2010级实纲按新计划。
1.2研究方法对2009级的学生应用原有的实习方案,其资料作为空白对照。对2010级的学生实施新的实习方案。原方案:实习时间共52周,中医门诊6周,中西医内科病房18周;西医内科14周,外科4周,妇产科3周,儿科3周,传染科2周;选科2周(急诊科,皮肤科,影像科,心电图。)新方案:实习时间共52周,中西医综合科12周,中西结合内科8周,中西医结合妇科4周,中西医结合儿科4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4周,针灸科4周,西医内科4周,西医外科4周,传染科2周,急诊科2周,选科4周(影像科,心电图,其他)。实习结束后收集学生对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专业轮科安排、实习基地条件等进行反馈,提出建议等。评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实习学生参与调查。结合毕业考核成绩分析两组差异。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ANOVA分析。
2结果
2.1毕业考核成绩比较两组同学的毕业考核成绩中总成绩、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经分析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
2.2问卷调查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专业能力和实习安排合理方面,2010级的同学认为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安排更合理,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医院总体满意度、基地设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导老师教学效果方面两个年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各高校虽有开展中西医结合专业,但培养模式各有不同,加上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中医和西医是在两种异质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起来的科学,属于典型的不可通约的理论框架,培养绝非简单的将知识相加。中西医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与疾病,但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大差异[1]。因此目前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强调“中西医并重,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中医、西医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国内各高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培养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模式,根据各自的优势及特点有“两个基础,一个临床”模式,也有“两个基础,两个临床”模式,在实习的安排方面也各有特点,如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附属医院为主的优质临床教学资源已相对紧缺,因此有的院校[2]利用设计模型求解的错位生成算法,在确定附属医院对实习生的最大容纳量后用该算法制订实习轮转安排表,使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有的院校[3]根据教育部、卫生部新近下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院针对实习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比如医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工作中擅离职守、缺乏锻炼机会、心理问题等,积极开展对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及管理工作的改革,加强学生入科前思想教育及技能培训,优化实习轮转安排,增加了康复科、社区卫生中心、老年病科、肿瘤科等科室的轮转,并在实习期间有3~4周机动时间供学生考研复习。总结各院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培养的安排,大都结合培养目标以及各院校实际情况,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全面提高实习质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实际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工作作风和敬业创业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习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毕业生走向社会和上岗前提高全面素质的必经阶段。在实习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解决临床问题相联系,培养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后向合格医师成长奠定基础。在调查研究前两届实习生实习情况后,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第一,由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新专业,而我校是以西医教学为主的综合医学院校,因此实习基地以西医教学基地为主。前两届实习生的实习基地较局限,以目前广州医科大学三间附属三甲医院为主。第二,由于实习基地的限制,实习轮科安排以西医科室为主,中医科室轮转时间上虽然没有减少,但中医科室以门诊为主,一些如骨伤、康复、妇科、儿科的中医特色不明显。第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机会不大,大多数时间已经按规定排满,而有的学生如果对某个专科感兴趣,希望将来朝某个专科方向发展,选择在相关科室轮转的时间自主性不大。随着近几年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拓展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中医院等几间以中西医并重的实习基地,结合以上实习安排中出现的不足,对实习方案进行了一些改革,突出“临床实用型”目标,从融合中西医并重理念、拓展实习基地、强化专科技能、提倡因材施教等方面优化实习方案,并推行建立实习生档案,尝试进行实习后调查追踪机制,分析实习改革结果,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提高实习生整体素质。具体措施如下:
①融合中西医并重理念:由于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师资优势特点,培养方案中按照“两个基础,两个临床”进行教学,即中医基础、中医临床、西医基础、西医临床等分别由学校附属临床学院的中医教师和西医教师进行授课,在原实习方案中的具体安排也是按照中医临床和西医临床进行轮转实习。只有在中西医结合病区实习生才可以体会到中西医融合的理念。虽然中医、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实际临床中取长补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故两套理论如何互补融合是优化实习方案的一个重点,新方案中增加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妇科、儿科的实习安排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合中西医并重的理念。
②拓展实习基地:由于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为新专业,所以前两届招生人数每届为30人,实习基地为学校附属的医院。而附属医院均为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所以学生的中医技能实习机会少,不全面。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和专业依附学科的发展,我们拓展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中医院等几间以中西医并重的实习基地。给学生选择锻炼的机会更多,更有利于培养“实用型”综合人才。
③强化专科技能:原实习方案中除中医、西医,内、外、妇、儿外,急诊、皮肤为选科,又根据目前临床中对医师急诊技能的要求,以及部分专科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针灸科的发展较好,市场需求大的现实,在新实习方案中增加了专科实习的时间,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针灸科实习时间各为4周,急诊为必选科室,时间2周。这样的调整有助于增加专科技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符合实际临床需求。
④提倡因材施教:每位实习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临床技能以外,均有自身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新方案中西医综合科室、中西医内科、西医外科等科室轮转中,设定了总的时间,具体的专科轮转时间可由学生选择,如中西医结合内科总实习时间为8周,在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中西医结合呼吸科、中西医结合肾病科、中西医结合消化科和中西医结合血液科等科室中选择2个,每个科室4周。这个情况可以根据实习基地医院的实际情况,如可选择基地医院的重点专科科室,也可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进行选择。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也充分利用了优势资源,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学到更实用的知识,也为学生今后专业兴趣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果显示两个年级在毕业成绩上没有明显差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010级同学对新的实习安排、对专业能力的提高方面比较满意,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新方案的实习安排较合理,新增的实习医院在管理、实习基础设施及指导老师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另外,同学们也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如在实习期间加强师生互动,增加动手能力;实习讲课增加实用性内容;实习安排上对重要科室可以适当增加实习时间等等。结合培养目标,通过与同学们以及实习基地老师的沟通,我们会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提高实习生整体素质和动手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临床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宁,李文剐.用比较的观点看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J].北京中医,2004,23(6):365-367.
[2]郭煜,孙思文,朱晓霞.基于目标规划的临床实习轮转安排优化设计[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6):669-671.
中医研究生没有利用有限的时间精研中医理论、四大经典,也没有潜心跟师临床实践,而是把有限的时间耗在实验室里。原因是目前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思想,要把研究生培养成掌握现代西医技术的高级中西医结合专门人才,尽早与西医接轨、与国际接轨,有名老中医戏称这种重视实验科研,忽视文献及临床经验积累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在的中医研究生培养不是造就名医,而是培养兽医”。
除了参加科研时能用上苦练几年的实验技能外,在课堂上、诊室里,就很难有机会把辛苦训练的实验技能及动物实验方法搬进教室和诊室里去发挥作用。可见,目前的中医研究生教育实际上成了快速西化的一种培训,更有甚者为了迎合西医,连正宗的中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也必考西医综合或西医课程。试想,如果连四大经典都不熟悉、毕业后又不能运用中医理论去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中医研究生,又怎能去继承中医、发展中医呢?与此同时,如果让只知道如何使中医西化,而不是借助西医及现代科技来发展中医的研究生来管理中医,岂不是自己培养自己的掘墓人?因此,在这样的培养思路指导下,中医研究生教育盲目扩招、导师鱼目混珠、培养过程重西轻中及重实验轻临床的观念一日不改,中医研究生教育将处于更加被动的境地。
正确理解中医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真正涵义
中医现代化,这是时代的要求,科技发展的必然。中医现代化,绝不等于中西医结合、中医西医化。追溯中医发展的历史,张仲景的六经辨证、陈无择的三因学说、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以及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等等,这些就是当时的中医现代化。今天探讨中医现代化,应该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运用现代科技包括西医在内的所有自然社会科学取得的一切先进成果来研究中医、发展中医,洋为中用、西为中用、它为中用。众所周知,X光、CT、核磁共振、光纤、分子生物、基因工程、蛋白质组、代谢组学等先进科技成果都不是西医发明的,为什么却成了西医必不可少的检测及治疗手段,而中医为什么不及时借助这些现代自然社会科技成果,通过仪器把四诊即望、闻、问、切应用到未知的领域,甚至是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然后再用中医理论对微观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发展和创新中医理论、丰富中医治疗手段。可见,中医现代化研究是多角度、多领域的全方位研究,现代中医学便是这些研究成果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重新整合,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与中医现代化息息相关的中医研究生教育现代化,既不是在教育时注重中西医结合,也不是使中医研究生教育西医化,应该是把现代一切科技成果运用到中医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来,促进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中医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中医研究生的创新教育,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培养目标就是要把研究生培养成为掌握坚实的中医专业基础知识、现代化医学知识和与中医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并具有创造思维和科研攻关能力的高素质中医专门人才[3]。为此,笔者特对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目前,中医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并且专业方向不断增多,但研究生培养课程所体现的系统性、前沿性与应用性不强,培养目标也很不明确[4]。众所周知,中医研究生教育关系到中医事业的兴衰成败,万万不可小视!而中医要自强,教育需先行。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中医特色,首先必须合理分配中西医课程比例,并严格按国家政策和中医自身规律开展中医研究生教育。如果偏离了教育方向,中医研究生教育将会名存实亡。
中医研究生导师中医研究生教育离不开导师,而导师的带教能力则是严重影响研究生培养水平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5]。要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导师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因为仅懂中医的研究生导师,若不了解中医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即使把教材背得滚瓜乱熟,口才不错,也未必能讲好中医课程,培养出合格的研究生。中医是中国古代哲学、数学、地理、天文、心理等多学科与医学紧密结合的一门实践科学。因此,不仅临床中医师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中医研究生导师也应如此。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生长的沃土[6],中医研究生导师也应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可见,只有通晓中国传统文化、又善于精研教学内容和艺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研究生导师,才可能成为学生喜爱的优秀专业导师。因此,加强中医研究生导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加紧名老中医教学临床经验的整理及继承、开办名副其实的全国中医研究生导师高级培训班等已迫在眉睫!
中医研究生教育,应特别重视中医经典的教育。因此,笔者认为,中医经典不宜合并,而应纳入必修课程并且还要增加教学学时,条件许可时应安排研究生去“经典”病房实习,研究生毕业后应加强继续教育,可以在评定副高职称前回到高等中医药院校进修四大经典,温故而知新,理论进修后还应去能运用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的门诊或病房进修,以便切实掌握中医临床精髓,增强临床处理疾病的后劲和应变能力。
中医研究生教育,除中药专业外,仅有少部分人能专门从事中医科研工作,绝大部分研究生都充实到了中医教学和临床单位,因此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着重于培养一批切实能够运用中医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高明中医医生,当然也应适当了解一些现代医学技术,但绝不能喧宾夺主。否则就难以塑造21世纪的“扁鹊”“张仲景”和“华佗”。
全国著名胃病肝胆病专家、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中医院院长李佃贵教授躬身临床近40年,总结出浊毒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之一,并创立“浊毒学说”,提出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化浊解毒法”,为长期受病痛困扰的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化浊解毒 祛邪扶正
1990年,在深入研究中医经典的基础上, 李佃贵开始采用疏肝理气、解毒化浊、健脾和胃的方法治疗患者,只用三四个月的时间就治好了一位患萎缩性胃炎十余年、多处寻医问药无果的病人。
他不仅首次从理论上阐明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期病变的病因病机,创立了“浊毒学说”,还在此学说的指导下,制定出了以“化浊”、“解毒”、“疏肝”、“和胃”四法合一为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一整套严谨的治则、治法;并研制出了系列纯中药制剂,经20年数万例临床病例的实践,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打破了西方“胃癌前病变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
“浊毒学说”不仅能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还可用于肝病特别是肝硬化的治疗。李佃贵在大量临床实验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特点,运用“解毒化浊”的四步疗法辨证施治,拟定了治疗肝病的10种方剂,并研制出复肝丹、珍黄丹等多个中成药制剂,用于治疗乙肝、肝硬化、胆结石等多种疾病,有效阻断其向肝癌发展。
围绕浊毒理论研究建立,由李佃贵主持领导的浊毒理论研究室也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全国首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浊毒证重点研究室”,成为中医中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科研基地。
著书立说 传道授业
本着推进科技成果、交流学术思想、传播专业知识的初衷,李佃贵编撰了《实用中医肝胆学》等25部医学专著,主编了《中医学》等11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在各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00余篇有价值的文章。
《实用中医肝胆学》系统、深刻地阐述了中医肝胆病学的范畴、渊源、发展,以及临床常见的肝胆病种类、发病机理、诊断方法、理化检查、辨证施治和预防和调护等,突破传统中医理论对肝胆病的界定,将与肝胆脏象学、经络学有关的疾病均归入肝胆病范畴,提出了诸多新理论、新观点,充实了中医肝胆病学的内容,这在国内外尚属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