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建筑博士论文

时间:2023-02-27 11:07:27

导语:在建筑博士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建筑博士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广播 媒体融合 管理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从广播电视到平面媒体,在推进媒体发展方面渐成共识: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媒体融合事关传统媒体的生存问题,事关主流媒体还能不能拥有话语权的问题;媒体融合也将深刻影响新一代媒体人的生存与发展。正如所要求的:“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只有@样才能“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一切发展问题的根本是管理问题,“管理”既为“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撑,也从根本上决定了融合“如何走”和“走多远”。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认为广播媒体在深入参与媒体融合实践中,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重点在以下三类问题上多思考、下功夫。

一、融合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制播流程管理

2016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协同创新,用深度融合的战略谋划,推动广播电视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创新、渠道拓展、平台运营、流程再造、组织重构、安全保障等各个环节的协同演进和一体化发展,通过双向驱动、并行并重、资源共享、此长彼长,实现广播电视媒体与互联网从简单相‘加’迈向深度相‘融’的根本性转变。”其中,“流程再造、组织重构”就是强调广播电视的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地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它应该是一个操作性的定位描述,指的是流程分析、流程定义与重定义、资源分配、时间安排、流程质量与效率测评、流程优化等。因为流程管理是为了客户需求而设计的,因而这种流程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得到优化。

从当前广播界的情况来看,融合过程中要加强制播流程管理和再造,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广播在媒体融合中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和功能。这一点,顶层设计已经给出了答案,要“以广播电视新闻制播为基础,打造新闻信息的‘中央厨房’,做到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以融合性业务为核心,整合广播电视资源,做大做强广播电视主业。建立融合协调机制,统一协调融合发展中的资源调度、流程对接等工作。”可见,在融合定位上,传统广电媒体必须“新闻立台”;在功能定位上,传统广电媒体要“以融合性业务为核心,整合广播电视资源,做大做强广播电视主业”;在发展路径上,须打造“中央厨房”。明确了这些功能和定位,才能进一步审视当前广播媒体在流程上存在哪些改进空间和管理问题。

第2篇

关键词:施工管理,细节处理,景观小品

 

1 引言

城市园林工程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城市的象征和文明标志。城市绿化能达到以下几个目的: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和改善生活环境,创造新的城市景观,提高城市规划的布局效果,保护生物多样性。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觉悟的提高,城市建设进入生态环境建设阶段,城市园林绿化成为热门,城市绿化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之势,广场绿地、景观大道、小游园、花园小区……层出不穷。因此城市园林的建造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很重要内容。加强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最主要的任务是必须做好施工方面的工作。博士论文,景观小品。本文主要是就园林施工管理以及施工细节谈一点感想。

2 施工管理

园林施工管理是城市绿化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因此,园林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园林工程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长期以来,园林施工企业被戏称为城市农民,忽视经营管理,更不重视施工现场管理,因而企业管理较为落后,在一些工程项目施工中存在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技术不求进步等问题。从施工管理来看,主要反映在混乱,施工组织计划性不强,操作不严格执行标准规范,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等。因此,劳动生产率低,生产力得不到较大增长,经济效益不高,工程质量不好,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博士论文,景观小品。当前,园林工程竞争异常激烈,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向用户提供质量好、造价和工期合理的新产品,而生产一个优良产品,除了设计、材料供应等因素之外,主要靠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有效的施工管理来保证。

一般来说,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对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工程中标后,首先组建施工项目部,由项目部统筹管理。施工工作主要工作包括施工准备、正式施工、竣工验收和养护管理等阶段。施工准备阶段的管理工作主要有:落实分包协作单位和施工条件;主要物资苗木的订购;具体落实施工任务。博士论文,景观小品。正式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主要有:组织综合施工;落实各项技术组织措施;跟踪检查计划的实施,及时反馈;加强组织平衡,保证供应;对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进行严格控制;保证施工安全,做到文明施工等。竣工验收和养护管理阶段的管理工作有:预检、隐检及签证工作;整理和审定交工验收资料,组织办理工程交工验收;负责编写施工技术与管理的总结资料;做好工程的养护前技术交底,编写保养计划,落实养护任务。

3 施工细节处理

3.1景观建筑的细部处理

景观建筑是园林景观工程里最大的项目,包括门廊、景墙、假山、水池、亭台楼阁、景观桥、驳岸、台阶、栏杆、围墙、花基、树池、平台、铺装、花架以及挡土墙、堆坡造型等等,因此,景观建筑的细部处理是景观工程最主要的环节,决定了项目的景观效果。博士论文,景观小品。像压顶通常出现在景墙、花基、水池边缘、跌水等等部位,压顶的细部处理的关键在于线条顺畅,水平一致,模数合理,转角位及端头位收口细致,材料规格统一,色差均匀,与墙体相接处无明显缝隙,不露砂浆,不渗水(尤其是水池压顶)。檐口是指亭、廊、山门等的屋檐收口,有木作的、泥瓦的、板岩瓦的、琉璃瓦的等等,细部处理的要点是檐口外观平齐,模数完整,转折处收口精细,考虑滴水处理,防止雨水倒流。台阶:只要有高差变化的地方,通常都会有台阶,台阶细部的关键在于台阶的高度不大于15cm,宽度在25cm到40cm之间,台阶必须平整,踏面与踢面的模数最好相同,同一段台阶内要统一对缝形式。驳岸通常出现在人工湖边上,有自然放坡的,有景石砌筑的,有毛石或混凝土的,还有鹅卵石铺贴或散置的,驳岸的处理需注意湖体边的防水和泛水细部做法,做到既美观、自然又不漏水,另外,不同形式的驳岸交接处的处理尤为重要。平台的细部主要是考虑平台的周边收口处理、如临水的需结合环境和功能确定离水高度、平台与栏杆、过道等的交接细节。

3.2景观小品的细部处理

景观小品通常包括雕塑、花钵、水钵、指示牌、垃圾桶等配套设施,其中最引人关注和最具观赏性的应该是雕塑,而雕塑又可分为圆雕和浮雕等,雕塑的细部除了其本身的创作和制作必须精雕细作外,还要注意雕塑的安装位置、高度、工艺及基座的形式和材料的配合的细节,同时,雕塑与周围环境的细部协调也很重要。

3.3绿化种植的细部处理

绿化种植就像是给模特穿衣服一样,而种植的细部处理也就像给穿了时装的模特,再搭配一些装饰品、提包、手袋之类一样,是锦上添花之作。绿化种植的细部处理主要包括处理植物与景观建筑、小品及给排水照明等的协调、过渡和衔接关系,合理选择植物的形态、色彩和质感,加上层次的变化,往往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3.4景观给排水的细部处理

景观给排水主要包括园林景观工程场地内的人工湖、水景、游泳池的给水(包括动力)、净化过滤和溢水、排水,以及广场、园路、平台的排水和种植区的灌溉用水等等,其中最需要关注的是游泳池周边的排水和广场道路的排水设施细部处理。博士论文,景观小品。

3.5景观照明的细部处理

景观照明包括园林景观场地内除市政路灯外的所有室外照明,需要特别关注细部的设施集中在特色景观灯、特色煤气或煤油火把以及埋地灯、泳池灯、射树灯等等,在设计和施工中,如何把各种照明设施巧妙地融入景观环境中,对灯具的选型、密度、光源的色温和色调、防眩目处理以及保安的需求等细节方面做出充分的考虑。

4 结论

城市的园林景观建设应该根据城市的建筑总体风格、居民的需求,合理安排功能上所需的硬质景观和生态上所需的软质景观以及生理上所需要的视觉景观,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赋予城市绿地空间多样性和功能的兼容性,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护,形成良性的城市绿色景观生态系统,进而和大地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相连,让城市存在于可持续发展的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中,让人们生活在接近自然的环境。博士论文,景观小品。满足城市的功能要求,创造环境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然而,这一思想的体现和保持,必须得借助于合理精心的施工、长期良好的养护。如何使优美的园林规划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准确地体现出来,如何使建设好的园林能长期稳定地保持下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胡长龙.城市园林绿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2]江石萍,彭易兰.居住区绿化养护管理研究[J.中国园林,2003,(3):29-32

[3]刘华刚,肖大威.从小区绿化到景观生态--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发展[J].中国园林,002,(5):56-58.

[4]彭应运.住宅区环境设计及景观细部构造图集[M].北京:筑工业出版社.2005.

[5]莫天伟.建筑细部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投资,全过程控制

 

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核心为投资项目造价控制环节,通过对项目投资的全过程的有效控制,才能使得人力、物力、财力被最大化地合理使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博士论文,投资。。在现代工程管理中项目投资控制成为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和方式。因此,本文就如何对投资项目的全过程造价控制进行探讨,这对建筑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投资控制的重要性

进行投资控制的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投资突破限额,其更为主要的意义在于他能促进业主、施工、设计、监理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优化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的资源,从而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将项目投资控制工作做好,这对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施工进度、资金的有效流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项目投资失控的主要原因

(一)缺乏主动控制工程造价及全过程管理的意识

在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管理时,很少进行事前主动控制,通常多为事后才进行被动控制;对施工阶段的预算不够重视,只重视在竣工阶段的结算;只重视大中型项目的设计概算、而忽略小项目设计概算。博士论文,投资。。在对施工图进行预算时严重缺乏审定方案和报批程序,这就使得其对工程造价控制承上启下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从而脱离了施工图预算与竣工结算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阶段性的管理模式为我国现行的投资管理模式,这就让统一的造价管理目标和相互沟通无法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中体现出来,工程监理单位通常仅对施工阶段的质量与进度进行管理,在投资决策分析时则很少介入。尽管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已做了工程概算,或者甚至还做了预算,然而对于设计方案造价指标的控制约束还较为缺乏,从而就致使设计保守、投资偏高。

(二)合同管理还未完全规范和法制化

合同管理在项目投资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现行投资控制中却还未被完全规范和法制化。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严密的合同条款,合同双方在实施过程中对于合同条款的理解会不一致,这就会使得工程的进程受到影响;二是没有很好的认识到合同的法律性,造成有法不依。

(三)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素质亟待改善

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工作在市场经济下,逐渐从被动反映造价结果向能动影响项目决策转变,然而,人才质量不适应企业需求,且该现象日益明显。在我国目前的工程造价顾问或咨询公司,其从事工作的主要内容为运用定额进行工程预、结算的审核,且该公司的从业人员通常只具有从事概预算工作的资格。

三、建筑工程项目投资全程控制措施

(一)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

决策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其投资控制的主要内容为:

1、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项目有关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各方面情况,调查市场及资源配置情况,并对该项目的建设意义、建设周期以及建设资金的融资情况等进行具体分析,从技术上和经济上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并比较和判断不同建设方案,最后选择最优方案。

2、在对建设方案优化的基础上,将高质量的项目投资估算编制出来,在项目管理中,要真正发挥其控制投资的作用。一定要由工程造价专业人员来确定投资额,这样才能防止超支和补充投资计划的情况在建设项目实施中出现。

(二)设计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1、优化设计方案

优化设计方案是设计阶段的首要步骤,其也是有效控制工程投资的主要方法,它主要是采用设计招投标,从技术经济方面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要正确处理好工程设计阶段中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这就需要在初步设计阶段工程经济人员与设计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并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认真比较各种方案在技术经济上的优劣;依照批准的初步设计内容、范围和概算造价,在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认真作好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然后选择最优方案,让工程投资受其主动影响,从而实现有效地控制项目投资的目的。

2、推行限额设计

所谓的限额设计是指,在对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进行控制时,要严格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和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进行,同时,使用功能在各专业中得到确保之后,设计就要按照分配的投资限额进行控制,对不合理变更进行严格控制,确保不突破总投资额。影响工程设计的静态投资的项目是限额设计的主要控制对象。实行限额设计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为投资分解和工程量控制。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先分解到各专业之后,再将其逐个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各分部工程,这样就完成了限额设计。设计标准、规模、原则的合理确定从限额设计就可以体现出来,限额设计业体现了有关概预算基础资料的合理取定。通过这样的层层限额设计,投资限额的控制与管理才得以实现,同时,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工程数量与概预算指标等各方面的控制也得以实现。

3、推广标准化设计

通过对标准化设计的采用,不仅可以使得设计速度加快、设计费用降低、劳动生产率提高,还可以使得建筑材料得到有效节约,工程成本被大大降低。

(三)施工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1、施工的前期准备

对设计图纸要熟悉,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核,对合同价构成因素进行分析,将工程费用最易突破的部分和环节明确标示出来,从而才能明确掌握项目投资控制的重点。在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时,要检查组织实施的措施合理与否,查看各工序劳动力安排、工种与施工进度匹配与否,检查施工用具的选用合理与否,尽量避免出现“大马拉小车”现象,例如,卷扬机可以满足施工要求,就可以不再采用塔吊。要尽量防止发生土石方和材料、半成品二次倒运。

2、加强对现场工程量变更签证的管理

工程量会发生变更,通常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达不到设计深度,二是未预料到的情况在现场发生了,三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对工程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通常投资增加就是由于工程量变更所引起。因此,为了在预定的范围内进行投资控制,就要对工程变更进行严格控制和审定。要求进行工程变更的,都必须要通过建设单位工程管理部门代表和监理工程师的审核同意。必须在合同条款的约束下进行设计的变更,否则,合同不会因任何变更而失效。

(四)竣工验收及交付使用阶段的投资控制

建筑工程的组织验收是在按照设计文件以及建设单位要求完成建筑工程的全部施工之后所进行的工作。对工程实物进行检验就为验收,验收是投资费用向生产或使用转入的标志,是从投资阶段到收益阶段的转折点,因此,要重视竣工验收的投资控制。博士论文,投资。。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作好自我检查,提前解决正式验收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尽可能的防止出现因验收不合格所造成的费用支出增加。同时,还要保护好成品,要杜绝因被盗或损坏等情况的发生而造成经济损失。最后,要尽量实现“三早”,即早通过、早验收、早交付使用,这样才能使得工程效益得到最快发挥。

总之,建筑工程项目投资的全过程控制是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表现形式,项目投资效益的提高其关键也在于此,因此,要从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实施阶段和竣工验收及交付使用阶段来加强投资控制,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造价工程师教材编写组.工程项目投资的确定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2]中国建设监理协会组织编写.建设工程投资控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3]从培经.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郭子欣.浅论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J].有色金属设计,2004,(2):32-36.

第4篇

关键词:经济学分析,空间风貌特色,市场失灵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visual Angle of economics city space view this special commodity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s on Chinese urban space landscape features problems in economic analysis of basic conditions and goals, and further expounds the city build a space landscape features problem of market failure reason is the essence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of the uncertainty of the property rights, and determine the property right of the high transaction costs and the cost of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also briefly explain the market failure of other reasons.

Key Words: economic analysis, space landscape features, market failure

中图分类号: TU-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背景介绍

近三十的开发建设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造成了“千城一面”、“一城千面”的现实状况。1999年国际建协颁布的《北京》以“建筑魂的失色”为题描述了城市面临的困境:“・・・・・・但是,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愈来愈使人与传统的地域空间相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如何追寻在过去的岁月里曾为人们所珍爱的城镇之魂?” [ 转引自国际建协1999年《北京》及第20届国际建筑师大会上的发言]。在这种背景下,城市的空间风貌特色问题成为了今天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人们日常的户外生活使得城市的空间风貌具备使用价值,而营造空间风貌特色需要消耗劳动,这使得它有了价值,其价值若以货币形式表现主要是保护费、研究费、管理费、赔偿费等等。具备了使用价值和价值就具备了商品的属性,就属于商品,就可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下进行配置,然而从其效果来说,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本文希望以城市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中国城市营造空间风貌特色时市场失灵的原因,这对管理现今城市空间风貌特色失调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以经济学的视角分析研究中国城市空间风貌特色问题中市场失灵的意义

中国城市空间风貌特色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近3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大多城市仍然面临着城市空间风貌特色消失的困境。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所以人类就在反复筛选和比较中,最终确立制度的合理运行机制。由于空间风貌特色问题与经济有着密切关系,使得我们必须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考虑,这也就是在此进行经济分析的根本所在。

城市的空间风貌特色虽属于商品的范畴,又与一般的商品不同,具有显著的“外部性”特征,空间不同于一般的资源,这是由于空间风貌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依存所涉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成本和收益情况比较复杂[ 董慰,城市设计框架及其模型研究;博士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外部不经济论”起源于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理论以及庇古《卫生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概念。当一个人或一些人没有全部承担他的行动引起的成本或效益时,就存在着外部性。在此,我们要关注他人承担成本的问题,即负外部性[ 左正强,我国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构建研究;博士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9]。而市场失灵的核心就是空间风貌的外部不经济性,从而最终阻碍“帕累托效率”的实现,这也正是我们对其进行经济学分析的目的及意义所在。

3市场机制能否解决城市空间风貌特色问题中的“外部不经济”?

最早提出“社会成本”问题的罗纳德.H.科斯认为:在一个零交易成本世界里,不论如何选择法规、配置资源,只要产权界定清楚,通过协商交易,总会产生高效率的结果。而在现实交易成本存在的情况下,能使交易成本影响最小化的制度是最适当的制度。根据科斯定理知道,只要明确产权界限和在零交易成本的机制下,我们可以消除空间风貌的“外部不经济”。那么,空间风貌的产权是否可以明确呢?本文认为完全明确产权是做不到的,理由如下:

一、空间风貌究竟在哪些问题上需要明确产权,人们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快速建设带来的城市空间风貌特色问题。

二、空间风貌的产权无法完全明确。有效的产权结构必须具有排他性,即拥有或使用某一产权的全部后果(无论是受益还是成本)都由产权所有人承担,其他人不可能分享,但空间风貌不可能做到排他性。

三、人们是否愿意明确产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易成本的大小。在经济学中,交易泛指人与人之间建立经济关系的各种活动。交易成本泛指除生产成本以外的经济制度运行成本。明确产权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运行方面的相应调整,就减少了交易过程中因为产权不明确、预期不合理而导致的过高的交易成本;又增加了因强制执行和监督实行明确的产权而带来的交易成本。假定前者高于后者,经济当事人就希望明确产权;而当后者高于前者时,当事人就宁愿忍受产权不明带来的损失。

4城市空间风貌特色问题中市场失灵的其他原因

市场失灵是指资源分配的均衡不是怕累托最优。换言之,市场分配是无效的。其形成的原因除上述情况外还有许多,诸如公共产品与免费搭乘、外部性以及空间垄断性。

4.1 公共产品与免费搭乘

市场失灵往往产生于空间风貌非私有的情形。在此条件下,每一个人都希望他人来支付空间风貌营造所消费的成本,不愿自己承担。

4.2 外部性的存在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故市场价格不能对产品的生产成本产生影响。科斯定理利用谈判而使外部性内生化,因此,市场价值将被精确反映。但是,空间风貌难以定位准确的市场价值,其原因在于它需要与市场价值相关的大量琐碎的流程以及完全的信息。

4.3 空间的垄断性

按照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空间的权属基本上等价于土地的权属,人们较少考虑到空间独立的“物权”特征,这就导致了各地块内的开发商对各自的空间风貌是极具垄断性的,从而阻断了空间风貌的营造的连续性。

5小结

综上所述,城市空间风貌特色问题中产权不可明确性是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果在城市空间风貌特色问题上没有出现科斯定理所预计的谈判,那是因为不谈判是不拥有相应产权、因而必须支付高额交易成本的谈判一方的最佳选择。即空间风貌维持现状,同样意味着产权明确、并考虑到交易成本条件下的最优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旷日持久的环境资源问题难以得到根本的解决,市场这一机制并没有伸出那双“看不见的手”。因此,政府部门需要更加积极的努力,寻找更为合理的机制。

参考文献

[1]董慰,城市设计框架及其模型研究;博士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2]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年出版。

[3]左正强,我国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构建研究;博士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9

[4]王士兰,刚. 城市设计对城市经济、文化复兴的作用. 城市规划2004, (7):54~58

第5篇

钟文凯:继华筑网之后,博客成了你的又一网上阵地。在你的博客上有一个醒目的标题,三结合――实践、理论、批评。对于任何个人来说,这都是一项雄心勃勃、值得尊敬的计划。在此之上可能还要加上“教育”,因为你已经开始在香港大学任教了。但是人毕竟没有三头六臂,记得有一次我们聊起这个话题,你提到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能否谈谈你的近期计划,或者在你的工作中如何处理这些不同领域之间的关系?

朱涛:哈姆雷特勤于思考“to be or not to be”,但疏于果敢的行动,堂・吉诃德总在不停地行动,但从不静下来好好思考。关于“实践、理论、批评三结合”的说法,不是宣称自我有“三头六臂”,要“通吃”不同的领域,而是要追求一种思考和行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或者更简单地说,作为一个建筑师,我希望能实现一种“思考型的实践”或“实践型的思考”。

近期而言,我选择在香港大学教书,一方面是对香港的种种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特征感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在这样个特殊环境中好好整理自己的思路。目前在我的教学中,最具挑战性的工作是准备从下学期始开设一门课“二十世纪建筑史”。如何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反思上个世纪的建筑发展?如何在一个极其关注现在、但历史意识淡漠的环境中讲述历史?如何在一个多文化碰撞的地方讲述“世界”建筑史?更进步,如何能在香港――大陆之间的微妙距离间设置一种“批判性的张力”?而这种“张力”将导致什么?我完全没有答案,但被这些问题深深地吸引。

钟文凯:十多年前,屈米在哥伦比亚大学倡导的“无纸工作室”曾经推动了一场设计方式和建筑形式的变革;而你的导师,同在哥大任教的弗兰普顿则是建构学的理论泰斗,他强调的恰恰是建筑的物质性,以及建造本身的诗意。两者都可能对你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矛盾吗?或者有内在的联系吗?

朱涛:屈米1990年代中期在哥大建筑研究生院提出的“无纸工作室”的说法带着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当时大家都普遍沉浸在对电子计算机技术――经济发展的乐观期待中。人人都在说从建筑到城市到人们身体的感观,所有从前曾依托在社会物质基础上的事物都可以进入电子空间被“虚拟化”。MIT的Willam J.MitchelI的《比特的城市》是个极端的例子,但太过幼稚不值一提。就连斯蒂文・霍尔这样靠“实打实”建造出身的建筑师都曾打算放弃自己事务所的模型制作环节,只在电脑里“生成”建筑!但很快,在哥大设计课上,评图的教授们发现要想真正深入评判学生的设计作品,与其让学生们在投影屏幕上闪现一些令人目不暇接的花哨图片,不如让他们老老实实把图打印到――纸――上,贴在墙上,可以看得更“真切”一些。再后来,教授们为了督促学生关注建筑的尺度感和建造性等,开始陆续恢复对学生做模型的要求,“无纸工作室”变得越来越费纸,直到今天这个词已基本不复存在。“数码”一词在理论说法上再也不单单指向“虚拟空间”,而是指在抽象数据和物质材料之间可以来回转译的一种信息媒介。今天,越来越多的青年建筑师对数据化的制造技术和建筑的建造性感兴趣,而不再单纯沉溺于抽象的数据或影像化的“虚拟现实”中。我本人从1998年开始在哥大,亲身经历这样一场设计文化的变迁,深受启发。

如果视野再放宽广些,我认为,9・11应是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巨大转折点。在双塔楼轰然坍塌那一刹那,当无数人意识到那不是好莱坞电影里的“虚拟现实”时,人们应该同时清醒地认识到,不管理论上宣称人类文明有多少元素可以“虚拟化”,社会总是需要由一整套稳固的社会关系和坚实的硬件设施来支撑。其硬件设施既包括能源等物质性的原材料,和各种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等设施,还包括城市和建筑――物质意义上的城市和建筑――来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载体和庇护所。

弗兰普顿所提倡的建构学,旨在强调建筑学――有区别于其它各种图像艺术――是关于建造的艺术。它一方面有着文化表现的维度,另一方面无可避免地有着物质性维度。我认为,建构学的立场不光能使我们对18-20世纪的建筑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以有别于从“空间”和“形式”的视角读解的历史,同样也为我们理解今天电子技术对建筑学的影响、理解今天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等等问题提供一定的思想穿透力。

钟文凯:你正在写的博士论文应该能反映你在理论研究方面的兴趣所在,能透露一点内容吗?

朱涛:某种意义上说,我在写的博士论文恰恰是想连接你上个问题提到的两方面。论文正标题有点怪:Catenary TrajectoH(悬线轨迹)。副标题则很疯狂Geometry,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Form from Galileo to the Present(从伽利略到今天的几何学、建造和建筑形式)。简单说,我的论文是尝试循着一个特定主题,切开欧洲建筑史的一个纵剖面,从17世纪科学革命、18世纪启蒙运动、19~20世纪现代主义运动、一直到今天的建筑发展,在这样一个纵剖面中考察几何学、建造和建筑形式三者间关系的演化。

钟文凯:你写过一些颇有份量的评论文章,关于建构、关于张永和、关于建筑师作为知识分子所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等,针对的都是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而且观点鲜明、文锋犀利。你认为中国目前的建筑批评和西方的建筑批评的差别主要在哪里?

朱涛:差别在于中国尚没有建筑批评――我指独立的建筑批评体系。不错,有些人在写评论,但总是依附在建筑师的言论上,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独立的思考。

钟文凯:近年来,几位西方“大师”在中国陆续设计了一些“前卫建筑”,它们一方面构思新颖、造型独特,另一方面也往往耗资巨大、与周围环境缺乏联系。你如何评估这些作品对中国年青一代建筑师的影响?

一些西方明星建筑师在中国得以实现标新立异的建筑物不是偶然现象。它一方面是得益于今天全球化时代中技术力量的空前强大。今天尖端的建造技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横向移植,以保证“高端”建筑师们实现许多前人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只要业主愿意花足够的钱;显然在另一方面,该现象还得益于中国目前的“”的经济一文化氛围;在整体社会基础,如居住、教育、医疗等等,仍相当薄弱的状况下,政府和一些业主宁愿把大量资金集中到少数形象工程上,以追求浮夸的文化表现。不错,从专业角度来说,一些西方明星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可以开启中国年青一代建筑师的创作思路,但从大的文化氛围上来看,大多数作品其实并没有构筑出与中国社会实质性的现代化进程之间的积极关系。换句话说,这里我还不是指那些作品与具体的周围环境之间“缺乏联系”,而是指它们仅仅作为单个作品孤立地存在,在建筑质量上或好或坏,但都未能在文化意义上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建立起内在、有机的联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它们对中国建筑师的影响――如果有的话――仅仅局限在专业技巧上,或者肤浅的文化时尚上。

钟文凯:你设计的深圳文锦渡长途汽车客运站也是一个造型独特的作品,请谈谈这个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朱涛:如同很大都市中心的综合项目,深圳文锦渡长途汽车客运站有异常丰富的内容配置:复杂的、三维叠加的人、车、物流和商业、办公、居住设施等。在极其狭窄的用地中,面对周边芜杂的、毫无特征而言的城市环境,我试图以一种有力的姿态达到对城市周边环境的重组。该建筑显然不想消极地融入周边城市环境的紊乱中,同时它也不是一个任意的、与城市文脉无关的孤立“物体”。我追求的是通过对周边环境的仔细分析,通过一个具有高度整合性的体量,既能对内有效地容纳多样的空间和功能,又能对外建立起一种可识别性,并与周边城市环境间产生一种高强度的张力关系――但不是矛盾,最终能生发出新的城市空间秩序。一句话,在都市紊乱中,该项目旨在以种不妥协的姿态建立起新秩序。

第6篇

历史和现实启示,必须加强水文生态的研究和人才培养。1992年,作者指导的博士生冯国章同志,以“水事活动对区域水文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博士论文选题开展研究,该论文2000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说明专家学者们对这方面研究的支持。作者积极建议开展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生态与水安全研究和人才培养,值得高兴的是教育部和国务院外国专家局批准了“111”引智计划———“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生态与水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项目,经过3年多的研究,作者对水文生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关于水文生态(学)的科学界定与学科内涵

在冯国章教授的论文中,对水文生态作了这样的界定:“所谓水文生态,实际上就是水文生态系统,它是由水文系统和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集水文循环与生态进化及其共同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于一体的,具有耗散结构和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巨系统”[2]。具体的水文系统是指由一定的地理空间内的各种水体及其形成、运移和赋存环境(自然的、人工的或复合的)所构成的地理、地质、生物(包括人类)等环境功能系统整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非线性系统。生态系统的定义是人们比较熟知的,它是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具体的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和地质系统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传输和信息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生态学功能单元。由于水是生命之源,是万事万物之本,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因此,生态要素中包括着水,水文系统必然影响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变化———如退耕还林、修造梯田,也必然影响水文系统,2个系统相互影响,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和协同性,应当是一个统一的水文生态功能整体,如图1所示。因此,随着自然的和人类认识的发展以及生产实践的需要,把水文系统和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水文生态系统而加以看待和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在水文系统和生态系统都很脆弱敏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如此。正因为这样,我们把教育部和国务院外国专家局下达的项目“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生态与水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看作一项时代的需求加以对待,通过向世界引智,向全国合作加以实现[3]。从图1可以看出,水文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人们也可以把地球看成一个大的水文生态系统,一条大江大河也会构成水文生态系统,而在其内的小江小河和中、小河流域也可以构成相应的水文生态系统。因此,水文生态系统是具有层次性的。水文生态系统的组成因子可以概括为“水-土-光-热-气-植-动(物)和人类”。再具体一些可列成图2。

水文生态系统的实例举示

水文生态系统可能是天然形成的,也可能是人工的,也可能是人工参与雕琢的。水文生态系统满目皆是,这里举示几个最具代表性的水文生态系统———灌区、梯田和绿洲。

1灌区水文生态系统如图3所示,所谓灌区水文系统是人为地修筑引、输、配水渠(管)道系统,将河水或井水引至田间,浇灌农田的灌溉工程。依靠灌溉工程保证作物、林果茁壮成长所需水分,配合光、热、气、土壤资源和生物资源的组合,形成具有良好农业生产条件的新的生态系统———灌区水文生态系统。

2梯田水文生态系统梯田是在易于产生水土流失的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梯田是治理坡耕地,保持水土、蓄雨纳渗的重要工程措施,梯田的最大作用是蓄积降水截流纳渗,结合土壤改良和窑窖等工程措施,消除径流,从而形成能够保持水土、有利农耕的水文生态系统,图4显示了这种系统及其功能。

3绿洲水文生态系统绿洲是指在荒漠地区比较平坦的地方,由于来自山区的地表水的滋润或地下水的抬升岀溢,使当地出现生长茂盛的生物群落,呈现较大面积的绿色景观,如图5所示。绿洲的出现充分体现了水的生态功能。绿洲的出现仰赖于水的滋润,如果补给水源遭到截取,则绿洲陷入萎缩消亡。因此,要保护和恢复绿洲生态系统,就必须保护和复壮水文系统,要破解绿洲生态的兴衰问题,其要害也在于抓住水文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第7篇

曾几何时,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似乎很有几分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但最近十几年,天之骄子的命运江河日下,毕业即失业,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劫”数。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老家的一位邻居,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但三年内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也就一直在跳槽,跳来跳去,谈了几年的女朋友也让他跳走了,万念俱灰之下,他于春节前自杀,大年初一他的母亲疯了。

这个孩子自幼学习优异,为了“重点培养”,他的哥哥姐姐念完中学就打工去了。为了支付他高昂的学习费用,年近60的父亲一年四季干建筑,母亲在种地之余,天天到县城捡破烂。即使如此,这个家庭还是欠下了上万元的外债,就在父母看到了些许光明之际,最大的“负债者”竟以如此残酷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

你可以谴责这位大学生太脆弱,是个可怜的逃兵,但这种简单的道德评判有些廉价,甚至是局外人的冷漠。有句名言说,只有坏的教育,没有坏的孩子。换言之,孩子是环境的产物,当太多的孩子出现问题时,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滞销”时,我们的当务之急不是谴责无辜的孩子,而是首先反思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环境。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评判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是高分,而获取高分的不二法门是死记硬背。这种填鸭式的教育能否开发智力是可疑的,而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决定一个人的人格和命运的,是情商而非智商,比如爱心与胸怀,意志与自律,激情与创造。显然,情商的培养与开发,在应试教育中是缺席的,于是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两极分化:越有个性和才情的学生,越有可能成为劣等生从而“出局”,而越高分的学生越容易低能,情商也往往低下。一位省城重点中学的校长说,不要以为学习优秀的孩子没有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可能更严重。比如我的那位邻居,他一直学习优异,在家又是老小,自然是老师和全家的掌上明珠,他当然也自视甚高。其实这种优秀是畸形的,当他告别书本走入生活后,他对自己和这个世界都是陌生的,于是屡屡碰壁后选择了轻生。

研究生的情况是否会好一些呢?讲一点我最近的见闻。

我有俩哥们在北京读博士,年前小聚,很自然地说到了当下的教育。他们讲,他们的同学中,很有几位要退学,为什么呢?因为弄不了毕业论文。这些人,都是应试教育的佼佼者,从校门到校门,一气读到了博士,既无生活的历练,更无任何社会经验,刚读博士时大约是踌躇满志的吧,但到提交毕业论文时,他们感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压力。因为博士论文不是简单的“命题作文”,也不是只会背些概念就能应景的,如果导师铁面无私的话,这一关很难过,于是在而立之年,他们遭遇了有生以来第一次最严峻的考验。

试想,这样的博士,在一般人看来,俨然是象牙塔里的顶尖人物,但实际上是绣花枕头,无论务实还是务虚,他们都很难从容应对,如果情商高一些,还可以在实践中重新开始,如果一身傲气又心理脆弱的话,便极有可能沦落为孔乙己一样的废物。一位企业家对我讲,他现在招收员工,刚毕业的学生坚决不要,因为他们眼高手低,心浮气躁,更缺少起码的敬业精神。过去,他一度对大学生一往情深,并竭尽全力帮助和培训他们,当他们羽毛丰满之后,便拍拍屁股走人了,往往会带走你大量的客户资源。

可悲的是,应试教育早已经危机四伏,却搭上了所谓市场经济的快车。“教育产业化”的提法,不仅前无古人,大约也后无来者,在“望子成龙”的沃土上,“教育产业”红火异常,竟成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试想,一种科学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师资建设和管理又跟不上,大量学校成为“敛钞机”的同时,是大量学生成为沉湎声色的“烟酒生”,于是对大学生的社会评价每况愈下,当然也就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滞销”。

上世纪二十年代,施蜇存读了四年大学,换了四所学校,给人的感觉一如闲云野鹤。而我的一位朋友只是给他女儿“转系”便关山重重,又是请客又是送礼,朋友说,想杀人或者想跳楼的感觉,都找到了。

第8篇

关键词:哥特;哥特式;建筑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06-01

1907年,德国艺术史学家沃林格发表了博士论文——《抽象与移情》。其意义在于它奠定了西方艺术史上的一种南北方论调,他将哥特艺术归为属于北方民族,与南方地中海地区的古典主义置于对等的地位与高度。

《哥特形式论》(Form in Gothic)是沃林格既《抽象与移情》后,继续以其中理论具体建立哥特艺术与一般哥特精神的内在关联。他更加明确地指出:哥特式艺术是北方日耳曼民族的独创,其产生和发展从来都不是间断性的,而是一直不断延续的,在中世纪达到了顶峰,后来也没有消失,并一直影响到德国的现代艺术。

本文试图从这部艺术史经典的理论出发,寻找其与哥特式复兴建筑的内在精神关联,继而扩展结合至当代建筑,发现新的哥特式文化趋向。

一、沃林格对于哥特形式论的研究

《哥特形式论》一书是沃林格运用了《抽象与移情》中的艺术风格心理学理论来阐述有关哥特式艺术形式问题的著作,其中主要观点有二:一为哥特式艺术与北方日耳曼民族一般心理状态的联系;二为哥特式艺术形式在意志上不同于古典艺术的发展道路。沃林格与之前的艺术史学家贡献不同的是,他不仅将“哥特式艺术”局限在形式的条框之中,而是企图挖掘其背后更深的精神、文化来源,他主要是从德意志民族一般心理的角度来研究,把哥特式文化真正看做属于“德国的文化”,并且是值得拿来和地中海文化一试高下的。

哥特式不追求纯粹的抽象几何线条,北方人追求的乃是一种动感的抽象,或者说是不安宁的,极具表现力的,似乎是具有某种永恒运动感的形式。“这种不安的生命是一种骚扰人的、匆匆完成的的觅求,这种觅求使得我们无愉悦感地去追寻其运动轨迹。因而,一种强化的运动就是建立在无机特性基础上的,这就是中世纪北方人的一个重要原则。”由此可知,哥特式所追求的形式即可概括为“无机的动感”。这一点在中世纪建筑艺术中表现的十分明显。

二、关于“哥特式复兴”建筑

自浪漫主义运动以来,复兴哥特式艺术就成为一种潮流。在英国,这种潮流似乎一直就没有消亡过。1750年,英国人荷霍勒斯·沃尔普斯将自己在草莓山庄的私宅改建成像城堡一样的哥特式风格并进行扩建。这代表着哥特风格确立为英国乡村住宅风格。沃波尔显然是提倡哥特式的关键人物,但他对哥特式的理解显然是从更加精神方面的角度出发,他对哥特式的热爱已经溢于言表“令人肃然起敬的迷人哥特式”,“新颖而异想天开的气氛”。

哥特式复兴建筑最重要的代表要数重建后的英国国会大厦。1834年,英国国会大厦被一场大火焚毁,而国会提出必须按照伊丽莎白式或者哥特式来重建,从而体现英国面貌。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似乎英国人已经把哥特式当做一种国家风格来加以推崇,可见哥特式复兴的魅力之所在。

而在沃林格理论中的哥特式艺术的发源地——德国,续建科隆大教堂无疑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返哥特式的代表。1842年,普鲁士帝国强盛,财力雄厚,在德国人极力想表现自己强国地位的决心下,续建科隆大教堂就被提上日程。可见哥特式代表的建筑在北方人心目中的地位。

三、“哥特式复兴”与现代表现主义建筑精神

哥特代表着年轻、激烈,而希腊古典精神则是年长和成熟的。浪漫主义时期带来的哥特式复兴也是既新古典主义的一种突破,他大胆地预言,哥特精神的最后展现会是在现代摩天大楼的功能主义里,那种对垂直高度的突出强调是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回响。而沃林格也说:“钢铁结构的现代艺术再次赋予我们一种以内向的哥特式理解。这里人们再次面对着一种艺术形式,其中艺术的表现被结构的媒介所取代。”费克特进认为,哥特精神在当代的复兴,甚至驱使整个西方艺术走向表现主义。如果表现主义是哥特精神的纵向发展,那么哥特精神远还没有结束。

密斯·凡·德·罗·在1919年梦想设计的摩天大楼为全玻璃墙,这在当代似乎也司空见惯,但在那时,这可以被定义为浪漫主义的一种迹象,这种迹象加上抽象无机而高大纵深的形式无疑是北方人的哥特精神思维。而且也是事实——“这种表现主义的趋势,无疑出于政治原因,这种膨胀在德国最为显著,最为强烈。”可以说,现代建筑中的摩天大楼,确为一种隐秘的哥特式精神下的产物。而将结构暴露在外的种种设计,除了材料的要求,与中世纪恢宏的哥特式教堂内部结构竟是如此地相似。哥特式作为一种艺术精神甚至心理状态,也从未真正消失过。

参考文献:

第9篇

Virtual Construction(VC),可称为虚拟建设,或虚拟建造,本文对此不加区分,统称为虚拟建设。虚拟建设来源于两大方面:

1.1 来源于以虚拟现实(VR)等为核心的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起源于美国,是包括图形/图像处理、人体器官位置跟踪、音响处理、交互传感、网络通讯及建模技术在内的综合性极强的高新信息技术,“它为人机交互对话提供了更直接的真实的三维界面,并能在多维信息空间上创建一个虚拟信息环境,使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1].

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工程建设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 863 高新技术计划将 VR 技术列为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此后 VR 技术在我国得以发展。以下是建筑业应用 VR 技术取得的一些成果:

Graphisoft 公司开发了以“虚拟建筑”为核心的 Archi CAD 软件,对设计项目的三维计算机模型可视、可编辑、可定义。Ahmed F. Waly 等人利用虚拟现实建模技术(VR modeling techniques)和面向对象的 CAD 技术开发了集成虚拟计划工具——虚拟建设环境(VCE),该工具可以经济而逼真地模拟主要施工过程,并可检验各种行动方案[2].

二滩电站的展示部分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用户可以轻松浏览二滩环境及大坝的任意一个部位[2].国内在对施工过程中结构的仿真和可视化计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可以模拟各种施工过程[3].上海正大广场工程是我国首次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的项目。

技术层面的虚拟建设可以在下列方面得到应用:(1)规划设计阶段:采用计算机信息通讯、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人机界面、计算机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可以逼真地展现建成后的项目是否与周围环境匹配,以优化规划方案;建立三维虚拟场景,使建筑、结构、设备设计协同进行;通过改变视点和光源设计、修改材质等,方便设计师和顾客沟通和评价处于设计阶段的各种方案;借助于 VR 浏览器虚拟巡游建筑物各组成部分,从而提高设计效果和设计质量;检验建筑设计的可施工性等。(2)施工阶段:通过虚拟仿真在施工前对施工全过程或关键过程进行模拟施工,以验证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或优化施工方案;对重要结构进行计算机模拟试验以分析影响项目的安全因素,达到控制质量和施工安全的目的;可视化施工计划进度和实际形象进度等。这些应用都将大大提高建设项目的实施效果和管理效率。

1.2 由虚拟企业引申而来

虚拟企业又称为虚拟组织、虚拟公司等,本文对此不加区分。

“虚拟企业”一词由肯尼斯。普瑞斯等人于 1991 年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首先提出。“虚拟企业可以视为一些相互独立的业务过程或企业等多个伙伴组成的暂时性联盟,每一个伙伴各自在诸如设计、制造、销售等领域为联盟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并相互联合起来实现技能共享和成本分担,以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4]自此以后,关于虚拟企业的理论研究成为管理科学中一个研究前沿和热点,并已经在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5].

虚拟建设的概念由虚拟企业引申而来,是虚拟企业理论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具体应用。美国发明者协会于 1996 年首先提出了虚拟建设的概念。

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如下:(1)欧美发达国家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增强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中各组织间的沟通和合作问题上[7],即研究如何利用 3-D CAD、4-D CAD、VR 等计算机技术将建设项目管理的各项职能进行集成。主要研究项目有:OSCON 项目、ATLAS 项目、SPACE 项目、CAVALCADE 项目、WISPER 项目、OSMOS 项目、DIVERCITY 项目,不少项目已有成果报道等。

(2)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有:徐友全做了题为《虚拟建设模式(Virtual Construction)的研究》的博士论文,论文从虚拟企业理论出发研究了虚拟建设模式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是:虚拟建设模式的思想;虚拟建设模式的组织设计原则;虚拟建设模式的组织模型、组建步骤及协调中心的组织和任务;虚拟建设模式信息系统(PIS/NT)的概念和功能[5].何清华在《虚拟组织在建筑业中的应用——虚拟建设》一文中总结出虚拟组织必须具备的特点,然后提出将虚拟组织应用于建筑业的可行性及挑战性;最后提出虚拟建设的组织模式、特点及对建筑业所带来的意义。彭勇在《虚拟建设——新型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模式》中分析了虚拟建设产生的背景,提出了虚拟建设的概念和内涵,并概述了虚拟建设实施过程中信息分类的方法等。

转贴于

2 、虚拟建设内涵

集成的虚拟建设要点如下:(1)工程项目是虚拟建设的对象和载体,项目建设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过程来实现,这些过程组合在一起形成一条产品供应链;同时,项目建设过程也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因此也形成一条价值链,链上的每一环对应着实现价值增值的一项或数项能力。图中价值链上的圆圈即表示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环环相扣的过程,同时也表示实施项目所需的设计、施工等能力。(2)由于科技进步、社会分工细化、市场竞争加剧等原因,绝大多数企业不具备项目建设所需的全部专业能力,即只是上述供应链中的一环或几环(如我国鲜有具备设计+施工能力的企业),如果没有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的协作(分包商可以看作是总包商的协作单位),根本无法完成工程项目建设的全部任务。而从市场需求看,顾客对企业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顾客要求企业能提供形成建筑产品的全过程服务。因此,为满足顾客需求,这些企业唯有跨越组织界限,在具有不同核心能力的企业间开展合作,以“虚拟组织”形式来整合和利用外部资源,从而扩展自己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进行组织管理层面的虚拟建设。图中核心企业可称为头脑企业,是智力、知识密集型企业,其技术先进,管理科学,在供应链中占据核心位置;伙伴企业可称为躯干企业,处于供应链中的其他位置,但能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项目实施全过程贡献力量,是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3)虚拟建设成员可以组成项目联营体,也可以形成总分包关系,基于合同契约进行合作。为了取得组织管理的成功,应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管理技术:如战略联盟、并行工程、企业流程再造、优化方法、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并利用可视化、VR 等 IT 技术对建设项目管理的各项职能进行集成,增强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中各组织间的沟通和合作,达到高效进行项目管理的目的。(4)对于具体工程项目实施,应借助于计算机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建模,设计方案优化,可视化设计、施工效果,施工过程模拟,施工方案可实施性检验等,即要进行技术层面的虚拟建设。这一层面的虚拟建设建立在现代各项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如: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CAD 技术,VR 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各种现代设计、施工技术,以及各种集成技术等。

3 、发展建议

目前我国建筑业企业实施虚拟建设的状况是:初步涉及技术层面的虚拟建设,已有应用成果报道;组织管理层面的虚拟建设处于理论研究的初始阶段,未见应用成果报道。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1)理论研究重视不够;(2)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建筑业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的步伐缓慢,技术层面的虚拟建设急需大力推广;(3)组织管理层面的虚拟建设涉及管理、经营理念,需要增强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中各组织间的沟通和合作,相对较难实施。

针对上述情况,虚拟建设的实现可以从技术层面入手,进而过渡到组织管理层面,最终实现技术和管理的集成。短时期内,我国建筑业企业应从技术层面入手,加大现代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应用,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在企业发展方面,着力发展培养核心能力,特别是要学习、借鉴先进生产和管理的思想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虚拟建设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梁民、刘珍平、张培仁等。虚拟现实在水坝系统中的实现。计算机应用,1999,19(8)。

[2] Ahmed F. Waly, Wslid Y. Thabet. A Virtual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for preconstruction planning.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02 (12): 139-154.

[3] 袁向荣、高勇利、卜建清。结构工程及虚拟现实技术。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0,13(3)。

[4] 陈剑、冯蔚东著。虚拟企业构建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3)。

[5] 陈剑、冯蔚东著。虚拟企业构建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9)。

[6] 彭勇、邢文。虚拟建设——新型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模式。建筑管理现代化,2001(2)。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