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1 13:42:31
导语:在脱贫攻坚典型案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有力舆论支持,特制定如下宣传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xxx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遵循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方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准确解读党和政府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和政策举措。坚持唱响主旋律、奠定主基调、打好主动仗、凝聚正能量的总体要求,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增强宣传报道效果,着力营造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宣传重点
(一)宣传xxx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认真学习领会xxx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及xxx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的xx和xx届x中、x中、x中、x中全会精神,把握时度效,着眼准实新,生动报道各地各部门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决策部署、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展成效和实践经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用xxx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武装头脑,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要求上来,自觉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部署上来。
(二)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脱贫攻坚政策解读阐释,使产业脱贫、就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智力扶贫、社保兜底脱贫、健康脱贫、基础设施建设脱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十大工程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驻村扶贫工作队、资金投入、考核监督等脱贫攻坚保障措施深入人心,扩大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工作举措的知晓面、参与度。
? 宣传、推广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为各地各部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三)宣传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成效。深入宣传县委、县政府聚焦脱贫攻坚,主动作为,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报道各乡镇(开发区)、各部门、各单位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举措、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宣传各级领导深入联系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积极宣传我县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公共服务保障、金融资金支持、能力素质提升、群众安居乐业、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取得的新成绩;宣传建立长效机制保障精准扶贫的有效成果。
(四)宣传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深入挖掘各类扶贫工作中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大力宣传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中的典型案例,生动报道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面貌的巨大变化,不断弘扬“崇德向善、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展示扶贫队伍良好形象。
(五)宣传社会扶贫工作。以“10.17”扶贫日为重要节点,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通过政策问答、“一封信”、“明白纸”等形式扩大宣传效果,在全县形成社会扶贫的宣传热潮。紧紧围绕创新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和社会扶贫工作深入开展,大力宣传社会扶贫的进展成效、经验做法,进一步提升社会扶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营造各类资源聚集脱贫、各界人士共助脱贫的良好氛围。
三、工作安排
突出宣传重点,内宣外宣协同发力,构建多角度、广覆盖的宣传格局,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一)开设专栏专题。在县电视台、xx新闻网、xx县政府网、“xx”等媒体开设“脱贫攻坚乡村行”、“脱贫不是梦”等专栏专题,进一步强化政策解读、一线访谈和深度报道,统一干群思想,传导压力,楔实责任。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充分报道全县脱贫攻坚的工作部署、进展动态和举措成效,宣传一批为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出实招、办实事、解难题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宣传一批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助推扶贫工作的民企组织和个人,宣传一批勤劳务实、自立自强、精准脱贫的帮扶对象,以生动的一线报道,展示广大干群致力脱贫攻坚的精神风貌。
(二)做好政策解读。新闻媒体要围绕扶贫开发十大工程,约请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以及重点工作进行解读,让广大群众熟知扶贫政策,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助推脱贫攻坚。
(三)强化对外宣传。建立重大扶贫外宣题材月会商机制,根据扶贫工作考核要求,围绕工作新动态和亮点,突出特色,每月推选1-2项重点扶贫素材和稿件,邀请主流媒体前来采访或积极向主流媒体供稿,形成高质量、有份量的重点报道,展示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和xx良好的外在形象。要集中力量挖掘我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亮点和特色,通过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情况。认真做好中央和省市媒体来灵采访服务工作。
(四)扩大社会宣传。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牌、LED广告屏、灯箱、黑板报等宣传工具,以乡镇、村为重点,制作悬挂脱贫攻坚宣传标语,广泛宣传扶贫政策,加大脱贫攻坚的政策宣传和解读力度。同时,组织县文艺团队以“讲好xx扶贫故事”为主题,创作扶贫题材的精品剧目,争创全省“五个一工程奖”。
(五)加强“精神脱贫”宣传。围绕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有一个文明和谐的村容村风、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有一个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的目标,大力实施“宣传教育、志愿帮扶、文化服务、教育培训、环境整治、典型选树”六大行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美丽乡村”为载体,通过“三下乡”等形式,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育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激发群众主动脱贫意愿和内生动力,消除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使贫困群众看到希望,提振脱贫信心和勇气,让贫困群众真正参与扶贫,推动物质精神“双脱贫”。
(六)做好脱贫攻坚形势政策宣讲。组织宣传队深入村组宣讲中央、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奋斗目标、重点工作和具体措施,重点宣讲我县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工作方法等,引导全县干群把共识凝聚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根据需要适时组织典型事迹报告会。
(七)组织编印《xx县扶贫开发成就画册》。县委宣传部、县扶贫局要围绕扶贫开发十大工程、领导重视、部门帮扶等方面内容,征集扶贫开发成就图片。图片要通过扶贫开发前后状况对比,能准确体现扶贫开发成就。
四、健全工作制度
(一)建立信息审核制度。要加强对外宣传特别是网络信息的审核把关,增强责任意识,提高信息质量和水平。信息遵循“谁公开、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由县扶贫局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审核把关。
(二)建立宣传成果定期报送机制。县委宣传部、县扶贫局每周要分别向市委宣传部、市扶贫局报送信息不少于2篇;县委宣传部会同县扶贫局在每季度结束后10日内,将上一季度在县级以上媒体刊播的宣传成果汇总分别报送市委宣传部、市扶贫局。
(三)建立目标考评机制。各乡镇(开发区)每月不少于4条,各部门、单位每月不少于2条向县委宣传部和县扶贫局同时报送新闻信息和素材。县委宣传部和县扶贫局定期对脱贫攻坚宣传工作进行考评,对完成好的个人和单位将进行表彰奖励,对连续两个月没有完成报送工作任务的乡镇(开发区)和单位,将以书面形式进行通报。脱贫攻坚宣传工作情况,将纳入年度工作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各乡镇(开发区)、各相关部门单位要按照本方案,周密安排部署,认真抓好落实。县直各新闻单位要精心策划选题,确保脱贫攻坚宣传有声势、有力度、有实效。
(二)改进创新,营造氛围。要落实“三贴近”原则,发扬“走转改”精神,深入基层,融入群众,用好的作风开展宣传报道,不断提高脱贫攻坚新闻宣传的贴近性、针对性,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亲和力、感染力。要适应新闻传播的新趋势新要求,重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联动作用,努力实现传播效应最大化。
关键词:石坡镇;脱贫攻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D267;F323.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1.003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洛南县石坡镇作为贫困县的贫困镇,脱贫工作刻不容缓,石坡镇党委和政府直面矛盾和问题,多措并举,进一步推进脱贫村脱贫致富。
1石坡镇基本情况
石坡镇地处秦岭东段南麓,洛南县城以北29公里处,东邻寺耳镇,南接柏峪寺镇,西连石门镇,北与巡检镇接界,为洛南县北部主要集镇之一。全镇总面积达287平方公里,辖 16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社区,共有201个村(居)民小组,现有农户数7109户24701人,耕地面积达54498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24675亩),人均耕地面积1.21亩。2017年计划脱贫7个行政村,预计脱贫贫困户714户2368人。石坡镇是典型的边远贫困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户思想观念守旧,要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困难重重。
2 脱贫攻坚面临的问题
2.1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发生率高
2017年洛南h16个镇办,计划脱贫68个贫困村,石坡镇脱贫7个村占10.3%。石羊、黑山、香山、王村、寇窑、王窑、金鞍7个村总人数为9131人,贫困人数2368人,贫困发生率25.93%,贫困人口数量较大,贫困发生率较高,脱贫工作压力较大。
2.2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石坡镇地处偏远山区,无一条二级公路通过,2017年脱贫的7个村更是山大沟深,交通不便。通村水泥路虽已全部修通,但通组路没有完全修好,已修路面宽度不够、质量不高。
脱贫村群众饮水难、用电难的问题仍然存在。预脱贫村大部分人用上了自来水,但水源极不稳定,金鞍村还有一个村民小组地处海拔较高的山上,目前还靠吃雨水为生,无雨水时就要到山下以每桶100元的高价买水。
7个贫困村整体是山坡地多、平地少,土壤贫瘠,农业灌溉系统不发达,是典型的靠天吃饭地区,大部分村民靠自产农产品及少量的经济作物收入维持生活,缺乏其他经济来源。这些贫困村先天不足,自然条件恶劣,给脱贫攻坚工作增加了较大的障碍。
2.3人口素质偏低,贫困人口“自我造血”能力不强
通过对7个脱贫村进行调查,发现其人口总体受教育水平偏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超过5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1.0%。农民科学文化及综合素质偏低,运用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种植业基本停留在自给自足的水平,创收方式和渠道单一,自我发展能力弱。
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滋生了“等、靠、要”的思想,视吃救济、拿低保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缺乏现代市场意识、开拓意识和竞争意识;惧怕风险,虽然有些农民想致富,但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找到一条致富的门路。
2.4致贫成因复杂,脱贫压力大
石坡镇2017年预计脱贫的7个村共有贫困户714户,贫困人口共2368人。其中因学致贫66户,占总贫困户9.3%;因病致贫204户,占总贫困户28.57%;因缺技术致贫111户,占总贫困户15.6%;因残致贫218户,占总贫困户30.53%;因缺劳动力致贫32户,占总贫困户4.4%;因缺资金致贫59户、占总贫困户8.3%;其他原因致贫24户,占总贫困户3.3%。其中,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占总脱贫户数的50%以上,成为脱贫工作的重点。
还有些人群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自然地理条件较差,主动脱贫观念尚未根本转变,“吃扶贫饭”及“等、靠、要”思想十分严重。同时,农村劳动力外流, 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严重,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精准脱贫的难度。
3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对策与建议
石坡镇党委和政府为如期打赢脱贫决胜攻坚战,除全面摸清村情户情外,全面了解民心民意,准确运用“八个一批”,严格落实“六个精准”外,广开思路、多措并举,确保该区年底如期实现年度脱贫目标。
3.1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脱贫发展根基
基础设施是贫困村经济发展与脱贫的“命脉”,要着力增强基础设施发展的整体协调性,优先解决村里通路、通水、通电等问题,打通经济动脉,畅通农业农村发展的血脉,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镇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2500万元无息贷款,坚持基础先行,实施产业到户。坚持实施水、电、路、房、环境改善“五到农家工程”活动,实现卫生室、图书室、垃圾收集环保设施等贫困村“五有工程”;为贫困户量身实施“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产业扶贫模式,让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全部加入脱贫主导产业发展,确保贫困户有稳定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可靠,居住条件改善,例如加快建设王村水厂和郝坪村水厂工程建设进度,以解决石坡街社区、周湾村、南坪村群众生产生活饮水安全问题;推进贫困地区农网改造升级,解决贫困群众用电问题。
3.2扶贫需扶智,激发脱贫人口内在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激发贫困人口内在动力。贫困人口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扶贫的根本出路是增强贫困人口的造血能力,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人口自己的辛勤劳动得以实现。
针对脱贫村贫困人口素质偏低的现实,县政府对在技工院校上学的贫困户子女每人补贴3000元,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分类、分批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每人补贴培训费用1200元,发展产业的扶贫局再给人均800元产业扶持资金;石坡镇政府还创办了夜校,在各贫困村设立教学点,培训班以集中授课和集体讨论为主,采用专题辅导、经验介绍、案例剖析、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确保受训人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根据贫困人口的实情量身打造的“田间课堂”、“车间课堂”、“家庭课堂”,培训黑猪养殖、中华蜂养殖、万寿菊种植等实用技术。打造“创业导师+扶贫对象”的创业扶贫模式,提升贫困人员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力争实现培训脱贫。
通过开展贫困村及贫困户就业意愿和外地企业招工需求的调查摸底,根据培训人员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施策,开展免费培训,帮助实现就业。
截至3月底,石坡镇政府针对2017年脱贫的7个村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人口285人以及有就业创业需求15人的不同情况,在洛南县政府的帮扶下,镇政府、村委会多方提供信息,实现285名贫困人口全部就业,其中61人从事村级保洁员工作。
3.3以异地搬迁和危房改造为重点,改善贫困人口居住环境
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这部分贫困人口,实施异地移民搬迁。移民办按照新的移民补贴政策,对贫困户补贴25000元/人,每人不超过25平方米;一般户补贴12000元/人,住四层及以上每户奖励5000元。
坚持集中安置、城镇安置、楼房化安置“三为主”和靠近集镇、靠近县城、靠近园区“三靠近”原则,按照轻重缓急对大片区符合异地移民搬迁的贫困群众实施异地扶贫搬迁。
加快城镇基础建设步伐,支持移民积极发展个体工商户、商贸流通企业、小微企业,鼓励贫困群众就近务工,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优先在县城阳光庭院、石坡镇政府所在地等集中的安置点搬迁安置困难群众。截至3月底,已建成保障性住房48套,完成农村土坯房改造1803间,易地搬迁229户888人,极大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3.4发挥“金融输血”功能,为脱贫攻坚注入活力
农村贫困地区农业经营制度不完善、脱贫资金来源不足等问题,已成为脱贫的最大障碍。镇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用足、用好、用活国开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资金使用上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发挥国家财政和政策性银行扶持作用,引导更多金融资本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中,将“金融输血”聚焦精准扶贫。
一是制定信贷支持、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对经过精准识别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借款人,由信用合作联社、邮储银行、阳光村镇银行发放扶贫贴息贷款,最高额度为5万元,2017年第一季度已有215户贫困户申请“富民农户贷”贴息贷款。此外,对新注册个体工商户并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给予2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特别是加大对贫困户专项资金的支持和投入,发挥财政金融和商业金融互补作用。
三是拓宽资金来源拓渠道,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探索“财政资金+合作社+贫困户”、“金融资金+合作社+贫困户”等金融扶贫模式,充分发挥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和“金融输血”强大的推动作用。
3.5成立村级经济组织,探索特色产业扶贫新模式
石坡镇总体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特色不明显,农民收入提升缓慢,贫困群众难以脱贫致富。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石坡镇从实际出发,为贫困户量身实施“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产业扶贫模式,要求每个贫困村成立1~2个产业合作社,让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全部加入脱贫主导产业,确保贫困户收入来源稳定。
依托N植万寿菊、黄花菜、油菜、油牡丹等特色脱贫产业发展,让贫困群众到合作社打工挣钱,在产业发展中脱贫致富;抓住北部片区全域旅游开发机遇,充分发挥苍鹭园、香山溶洞等美丽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旅游产业,让贫困群众在发展全域旅游、建设美丽乡村中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围绕各项惠农政策,着力在产业扶贫、旅游扶贫、金融脱贫方面走新路、创特色;依靠党员干部和能人大户,着力在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基层党建等方面攻难点、创亮点,真正使贫困村在包抓工作队的精准施策中如期摘帽,使贫困户在包扶干部的精准帮扶中如期脱贫。
4结语
脱贫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脱贫既要依靠外部扶贫政策的牵引力及外界帮扶的推动力,也应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如果不从本质上增强贫困群众脱贫意识,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贫困地区就难以达到实质性脱贫。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是打赢这场脱贫战争的关键。要多方出力形成脱贫合力,增强贫困群众脱贫意识,使他们从“心动”到“行动”,摒弃“包公放粮,犁耙上墙”消极思想,积极主动投入这场抗击贫困的战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一举打赢脱贫攻坚战。
参考文献
[1]李国治,朱晓芸.农村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6,(01).
[2]刘奇.处理好脱贫攻坚十大关系[J].农业经济研究,2016,(02).
[3]马建堂.认真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齐心协力打赢脱贫决胜攻坚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02).
[4]鄢红兵.创新“金融+”实施精准扶贫――当前我国金融扶贫的难点及对策[J].武汉金融,2015,(09).
一、坚决扛起脱贫攻坚主体责任
1.强化脱贫攻坚组织领导。将脱贫攻坚工作摆在首位,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扶贫办公室,配备专人,负责行业扶贫日常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科室分工落实的工作格局。每月定期召开扶贫工作会议,研究医保扶贫工作,常态化开展包保村帮扶工作。
2.确保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协调扶贫、公安等部门和各镇、村摸排贫困人口去向及参保变更情况,做好信息比对工作。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205人全部参加医疗保险,其中,参加新农合医疗保险11710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495人。
3.规范贫困人口慢病管理。根据省医保局加强慢病管理文件要求,协调市卫健局做好慢病人员排查和信息比对工作,将我市贫困人口中符合慢病条件人员纳入慢病管理,通过医保系统标识,在贫困人口“一人一策”上粘贴“医保慢病待遇标识”。
二、切实保障贫困人口医保待遇
1.基本医疗保险方面。落实农村贫困人口县域内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85%,封顶线20万元;慢病门诊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65%,封顶线由6500元提高到7000元的倾斜政策,切实减轻贫困患者门诊医疗费用负担。全年农村贫困人口按提高比例政策享受新农合待遇15491人次,补偿金额1788.21万元,其中提高部分金额171.99万元。
2.大病保险方面。大病保险起付标准下调到3000元,报销比例在支付比例基础上分别提高5%,取消大病保险封顶线,切实提高了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受益水平。2020年,按照大病保险65元/人、意外伤害保险25元/人的标准,累计为全部参合人员即38631人缴纳大病保险及意外伤害保险费347.68万元,其中大病保险251.1万元,意外伤害96.58万元。
3.医疗救助方面。加大对城乡医疗救助的投入,加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全面落实农村贫困人口个人缴费补助政策。2020年市财政为农村低保对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个人缴费部分补助130元/人,为农村特困人员(含农村孤儿)全额补助个人缴费部分270元/人。共资助困难群体参合12931人170.61万元。累计医疗救助2610人次166.67万元。
4.大病兜底方面。对经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报销后的个人负担医疗费用,通过财政出资设立的“大病兜底资金”再次给予补助,将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和42种特殊疾病门诊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90%、慢病门诊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80%,确保绝大部分贫困人口个人自付医疗费用负担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累计大病兜底补偿14650人次193万元。
三、全面提升医保公共服务水平
1.实现医保政策透明化。指定专门窗口和专人负责政策宣传并帮助贫困人口兑现政策,解决群众政策不知情、就医报销难等问题。在市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大厅、出院结算等地点设置医保扶贫宣传内容和宣传资料取阅点,公开“一站式”办结流程和“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实现各项补偿政策“只跑一次”。
2.推进医保服务便民化。启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兜底保障信息系统”,全市定点医疗机构正式。在县级公立医院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彻底实现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大病兜底“一单制结算”、“一站式”信息交换。县域内享受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
四、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推进医保政策全覆盖
1.开展医保法律法规宣传活动。通过悬挂条幅、发放宣传单、通报典型案例等多种措施,与“两定”机构配合开展各种医疗保险反欺诈宣传,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集中宣传解读医保基金监管法律法规与政策规定2次,受益群众20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0.4万份。
2.印制发放医保扶贫宣传材料。发放《医疗保障扶贫政策“一单清”》《农村居民门诊、住院医保报销流程“一本通”》宣传单(手册)3万份。印制朝汉双语版《医保扶贫政策解读》宣传折页1万份;协调各镇分管领导和镇卫生院院长召开医保扶贫政策宣传研究会,并在各镇卫生院、各村卫生室悬挂张贴《医疗保障扶贫政策》宣传展板共计80张。
3.广泛开展扶贫政策培训活动。领导带队先后到8个乡镇进行巡回宣讲;应镇、村培训需求,组织业务人员到龙城镇龙新村进行政策解读;开展定点医疗机构大病兜底系统操作培训;举办全市脱贫攻坚培训班;针对县公立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工作人员开展城乡居民医保系统操作暨最新医保扶贫政策培训。全年累计开展医保扶贫政策培训班9场次1500人次。
五、促进“两定机构”规范管理
在全市范围内将定点医药机构的监督管理融入日常的重点监督检查之中,加强对定点医药机构的管理。结合智能监控系统,更好的收集和锁定违法违规证据,提升监管工作效率。对全市18家定点医疗机构和68家定点零售药店开展专项检查,检查覆盖面达100%。对涉及违规医院、药店进行通报,限期整改。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省西部,幅员面积730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原有22个乡(镇)、219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乡级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有21个乡(镇)、194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数7.07万人,藏族占95%。县有可耕地24万亩,粮食及经济作物常年播面16万亩,为全州之首,粮食产量占全州的七分之一,历史上就是“粮仓”。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特别是201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产业发展作为改善和发展民生的核心任务,立足资源、区位优势,抢抓机遇,精准施策,县投入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12310.2万元,非贫困村贫困户产业扶持基金363.5万元,培育发展龙头企业2个,在129个贫困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18个,其中:建设新型经营主体且有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村(建制调整后)26个,带动贫困户增收总户数2319户,形成了“大中小、长中短”产业发展格局,勾勒出了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蓝图,实现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二、产业发展情况
(一)培育龙头企业,做实农牧产业。依托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全县具有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2家,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达610户。一是招商引进州级龙头企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元,建成全州现阶段唯一集生产、加工、交易、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园——生态牦牛产业园。自产业园运营以来,园区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与40余家合作社或集体牧场签订了收购协议,实现了全县集体牧场与牦牛产业园的有效承接。目前,园区收购牦牛34000余头,带动农牧民出栏增收1.9亿元。二是县素有“粮仓”的美誉,一直以来,由于缺乏深加工企业,青稞产值低,销售渠道窄,青稞不出仓、不销售的现象存在。为提高青稞产值,县引进了贝玛食品(上海)有限公司,在呷拉乡投入资金1.5亿元,建成集科技培育、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创新研发为一体的现代青稞文化园。青稞文化产业园于2019年9月试运营,青稞收购价从市场现行的每公斤3.0元调整为每公斤4.5元,目前,已收购青稞50000公斤,直接增加群众收入22.5万元。青稞文化产业园全面投产运营后,预计当地群众每年总增收将达到3816.1万元,实现户均增收7226.4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376.8元。
(二)提高组织程度,做细小微产业。至2016年以来,依全县建设小微集体经济146个,截止2019年底集体经济收益达450万元,贫困户人均分红达10元以上。涌现了一批如“军粮”、“东让然谷”等县耳熟能详的合作社产品,如:“东让然谷”合作社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年利润达30万元,真正将以往“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值得一提的是,县大力推进集体牧场建设,积极探索推广“1+6”(1个核心:党建引领+6个注重:注重龙头企业引领、注重集体牧场建设、注重牧户牲畜出栏、注重政策机制保障、注重金融机构支持、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畜牧业发展模式,规范化建设84个集体牧场,集体牧场存栏牦牛9000余头,牦牛年出栏达1579头,产生经济效益789.5万元。积极推进“四乡一镇”飞地产业发展,在拖坝乡移民新村投资900万元,建设集牦牛短期育肥、生猪养殖等养殖基地,四乡一镇18个非贫困村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近40万元。
(三)抱团取暖发展,做强文旅产业。县有山无矿产、有江无水电,土地贫瘠,旅游资源匮乏,县委、政府创新理念,审慎决策,以129个贫困村抱团取暖的方式,投资6.5亿元,高标准定位、高效率建设,建成以森珠达孜王宫为中心,文化区、湿地休闲区、草原体验区、史诗观光区的县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独具特色的藏文化体验城。基地采取“政府筹资统建+企业合作经营+村集体入股分红”的模式经营,目前,已有300余家商户成功签约入驻,接待游客11万人,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100余万元,经营性收入1500余万元。同时,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引入水淘糌粑、石刻、茶扎泥塑等特色产品和手工艺品,拓宽了群众就业渠道,实现群众就业增收,带动就业761人,实现每月人均增收近2800元。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承载着全县贫困村产业发展希望,托举着广大贫困群众致富梦想,大产业实现“零”突破。
(四)完善带贫机制,优化利益链接。因地制宜确定具体的收益分配方案,健全农户参与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切实保障村集体和贫困户的收益。集体经济取得可分配收益后,按照约定兑现贫困村和农户的收益,并优先保障贫困户的收益。县建立牦牛养殖、藏鸡养殖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218家,带动贫困户2319户,实现农牧产业组织化经营,贫困村集体经济年度分红达到10元以上。目前,合作社产生分产生利润500余万元,有效促进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始终注重产业发展机制完善和保障,做好正向激励,重点对发展较好合作社给予5万元—15万元不等的产业扶持基金奖励基金,出台了《县牦牛出栏管理办法》,《县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管理办法》等,按照“一本书(档案管理一本书)、两本账(实物账、财务账)的要求强化集体经济,规范集体经济账档管理,促进集体经济与合作社发展,进一步保障村集体和贫困户分红。
(五)激发内生动力,巩固发展成果。围绕贫困群众,大力宣传各项技能、创业培训,提高农牧民的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采取“走出去、走下去”的方式,实施技术共建工程,组织开展青稞高产基地、蔬菜种植、果树种植、家政服务、摩托车维修等各类培训班达15000人次,提升贫困群众脱贫技能,邀请省、州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讲座等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2000余册,不仅激发了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而且培养了一批“土专家”和致富带头人。目前,贫困村实现129个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至少3人以上,致富带头人共计达到410人。深入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活动、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活动、文明家庭评比活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激活贫困群众自主性,提升了人们主动脱贫意识和脱贫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近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县产业扶贫取得了前所未有发展,目前集体经济收入人均达10元以上,有力促进贫困村脱贫、贫困户增收,但产业扶贫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主动发展能力差。受传统思想浸,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受到限制,一些消极的习俗惯例深入骨髓,求稳怕变,排斥变革、缺乏进取的小农意识,极大地抑制了其主动脱贫致富的自觉性。此外,长期与外界隔绝而难以理解幸福意义,难以理解现代生活的获得感,群众安于现状,思想观念落后。
(二)科学管理能力弱。全县懂市场、懂宣传、懂产业发展的人才缺乏,没有自我发展和创新的意识,无法满足群众对种养、加工及市场销售方面的技术需求,从而制约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新型主体对产业管理资金使用、账务管理、台账管理上还缺乏相应的经验,集体经济管理较为粗放。
(三)正向激励机制软。在充分挖掘脱贫致富典型上少,榜样的作用发挥的不够,未能通过身边人脱贫致富的典范来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和压力。针对到户的政策方面,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和评判机制少,群众自主培育发展产业愿望不强。
四、下步改进措施
立足县实际,尊重客观规律,综合运用道德、利益、制度等相关机制,同时借鉴省内外成功经验,全方位多层次激发和巩固产业发展成果,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激发内生动力。积极开展扶贫政策知识、产业发展、思想教育、扶贫案例等相关内容,加大就业、创业宣传,要为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贫困群众创造条件,搭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和“一人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创业平台;继续落实信贷政策,在产业发展上给予资金方面支持;通过乡村的产业转型积极发展旅游业,通过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吸引人才返乡就业。
(二)提升管理水平。“三分建、七分管”,围绕产业持续增收、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大力宣传各项技能、创业培训,提高农牧民的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培养了一批“土专家”和致富带头人。抓好农技员驻村开展技术指导工作,扶持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光伏发电 医疗 教育
2017年初,半个多月时间,我们参加河北地区精准扶贫评估工作。这次调研对我们无论是在以后学习还是工作中,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经验。我们这次评估工作,历经4市6县,平山、行唐、阳原、蔚县、易县、南皮。每个地区的都有自己特殊的情况,所以脱贫攻坚要因地制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但是相同的,对于一些好的地区发展的经验,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借鉴、参考。
我们在半个月时间里,重点评估石家庄、张家口、保定、沧州这四个市,总体上说,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张家口地区的贫困比较典型,土地贫瘠、黄土地较多,风沙大,地域广阔,交通相对比较闭塞。但张家口地区风景优美,空气新鲜,张家口地区依据自己的优势,发展旅游业。而位于河北省南部的保定地区,采取“企业+”模式,引进厂子进村,提供就业机会,村民增加稳定收入不是难事。
一、扶贫工作的难点和成效
(一)医疗、教育仍是致贫的根本
看病、吃药仍然是贫困人口的主要花销,河北省评估的这些地区,年级大点的人,普遍有三高的身体问题,断不了吃药,老年人吃药是长期的,吃药成为每天的固定花费。身体不好的,偶尔闹个别的毛病,不仅要吃药还要去医院看病,一趟下来,花销可想而知。对于已经没有什么收入的他们来说,仅仅靠着国家的兜底政策维持是有些勉强。而且,入冬以来,为了减少生活成本,或者是多年积累的食用习惯,各种腌菜不断,说明摄入大量的盐分,亚硝酸盐等,而且腌菜可以吃一冬,干净卫生也是一个问题。这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又导致三高。尤其是张家口地区比较明显,土地贫瘠,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到了冬天蔬菜很少见,一方面是吃腌菜方便,另一方面就是已经形成了入冬后的饮食习惯。这就是恶性循环,节省生活成本导致不良的生活习惯再导致身体疾病,最后靠吃药解决身体问题。
相比之下,教育问题相对来说不这么明显,在义务教育中,基本解决了大问题,走访的每户家庭里没有因为贫困而辍学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随着农村教育意识的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增多,一户农家往往是在同时供养两名及以上高等教育的学生时有些力不从心。这是因为,高等教育资源往往远离贫困地区,需要学生在外地上学,食宿花销都是一笔不小数目;高等教育的学费也是一笔花销,对贫困地区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带来的负担可想而知。但是,国家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的学生提供减免学费等政策扶持。不过我们也在这次调研期间发现有个别家庭并不了解这些政策,政策的普及度没达目标。同时,贫困地区教育设施和资源欠缺,城市农村教育服务均等化难实现。像蔚县地区,贫困县村人口少,教育资源差,留不住学生,没有学生,老师也没办法留。听该地区的扶贫帮助人介绍,该地区几乎没有青年人和孩子了,因为孩子上学就只能到县城或者别的地区。家长往往也要跟着孩子去上学,要租房、照顾孩子。
(二)农村、农民抵抗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还较弱
核算农民收入也是一项检验扶贫工作的重要指标。在调研期间,发现农民收成好的时候,农作物往往面临滞销的问题。就像红薯,好种植,在大部分地区收成较好,但是往往都卖不出去,农户只能将红薯加工成粉条。这对地少或者收成少的农户家庭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对大面积种植红薯的人来说,红薯不但没有成为收入,而且还要花一部分的钱加工成粉条,粉条也面临滞销。这种现象在农村很常见,而且也没有有效的市场流通环节。说明,农村、农民对市场的风险规避能力还是很低。对养牲畜的农户来说,这种弊端也常常出现。牲畜疾病或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死亡、伤残以及因流行病而强制屠宰、掩埋都会造成经济损失。而且现行的农业险还没有做到大面积的覆盖,无法做到对症下药。
(三)新能源技术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
我们在走访石家庄行唐地区时,农家屋顶上一块块蓝色的光伏电池板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这种光伏电池板就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大力实施的“光伏+电商”精准扶贫项目。 “光伏+电商”精准扶贫项目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政府扶持、分类推进、多元投入、户村兼顾、群众自愿、有序铺开,效益优先、多方共赢”的原则,以农户增收、集体收益为目标,针对贫困户和贫困村,分别制定针对性措施,努力打造可复制、能推广、惠民生的精准扶贫模式。“村集体出场地、企业出资金”成为项目合作方式。引入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后,不仅贫困户能有稳定收入,也能为贫困村集体注入稳定的经济来源。这种光伏发电项目,前两年的盈利归企业所有,但在这期间还会有补助给村集体,这种新能源项目不仅贫困户能有稳定收入,也能为贫困村集体注入稳定的经济来源。
(四)引进产业作为脱贫根本
农民收入结构单调,收入不稳定。“企业+”模式增进农村收入,改善农民收入结构,引入企业到农村,不仅能提供给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而且一些农村年纪大的人也可以利用闲时挣点钱,减轻家里人负担。河北省贫困县都引入光伏发电、“企业+”等好模式。保定易县就是一个好的例子。我们走访的一户脱贫户家庭,该脱贫户是一位刚到60的大爷,家里没别的人了,女儿们都结婚了,老伴去世了,大爷身体挺健康。易县的配件厂特别多,大爷f自己一年里,能打10个月的工,一天工资能拿80左右,也没什么花销,一年能挣两万块钱,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五)基层工作者是脱贫工作的主心骨
这半个多月的时间走了这么多县、村。真的体会到基层工作的不易,除了工作的环境不易,基层的工作难度也非常大。贫困村领导班子成员、党员、农业技术骨干、农村致富骨干等,这些人大多政治素质较高、市场经济意识较强,具有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1]。从整体上,干部们要根据本地区的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地找出路。提高“造血”功能,从根本上解决收入问题。同时,干部们还要对每村每户的情况了解清楚,从所有的情况里,判断、选出贫困户、非贫困户、脱贫户。想要做到人人满意实在是不容易。而且有些家里确实有特殊情况,并不能简单从贫困的那个收入标准中判断,要大胆灵活。
二、对扶贫工作的发展建议
(一)加快城乡教育、医疗服务均等化
乡村学校布局要因地制宜。之前提到,教育资源较差,孩子去外地上学,父母跟着去;还有一种就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跟着出来,农村规模在萎缩,农村的学校也就跟着萎缩。应该根据自然村落的布局,以及农村孩子读书的路程合理布局,村里至少要有一个小学,中学要适当向乡镇集中,高中要适当向县城集中,总之要做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同时也不能盲目的进行撤点并校,要充分考虑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经济、地理条件、人口流动、产业结构等诸多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村中小学进行撤并,不搞 “一刀切”[2]。在推进教育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中,首先要把硬件配备好,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其次是软件设备,包括教师的配备,同时还可以采取信息化手段,通过远程教育让农村学校享受城市的优质教育。
农村往往留不住优秀的教师,这是农村中小学经常面临的问题。在制度上做好保障乡村教师待遇的工作。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低、职称评定难,工作压力也很大。应该根据农村教学点的乡土风俗和班级规模小的特点,增强教师培训的实用性。其次,加大教师交流力度,让优质学校的老师和农村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来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水平。同时,可以鼓励城市优秀退休教师来农村支教。最后在制度上作出保障,给予乡村教师培训、休假、学习的机会,在评定职称、荣誉称号方面,政策上向乡村教师适当地倾斜,既有利于农村学校老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
t疗方面,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收费方式。贫困地区可效仿平山地区的“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今年4月30日起,平山地区针对符合相关规定的特困供养人员(五保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提供了可享受无需交纳住院押金,直接住院治疗,出院时只需交纳自付医疗费用部分的优惠政策。同时,对于确有困难的贫困户,在出院时无法一次性结费用的情况,该户还可申请“分期付款”。这种模式有效地缓解贫困人口在住院治疗期间先行垫付相关费用的压力,着实给贫困人口带来便利和实惠。
其次,针对河北地区,充分利用京津翼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带来的机遇,加速京津翼医疗一体化发展,整体提高河北医疗水平。以往看病,河北患者都倾向北京、天津的医院。花销可想而知,对普通家庭已经很有压力,对贫困地区的患者带来经济压力更是明显。3年多来,河北省积极承接京津医疗卫生功能疏解,不断提升自身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编制完成了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抓住这一政策红利,京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看病可以轻松在 “自家门口”。协同发展对河北医疗水平,服务均等化都有显著成效。 最新统计显示,2016年,北京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出院的350余万患者中,河北患者人数占比从2013年的9.1%降至7.5%。
(二)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步伐,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
建立省级信息进村入户平台,与农业部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全面对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行业信息平台,集聚服务资源,提供数据资源和技术服务支撑。把“互联网+”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课程,以智能手机和信息化基础理论、示范应用、典型案例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利用新技术手段及时获得市场信息,提高网络营销、在线支付、智能远程管理等能力。
(三)加速提高农业险创新能力
农业生产所面临的灾害风险是很多贫困地区脱贫所面临的一大“顽疾”。以农业险为例,针对不同地区的地域特征,“土豆险”“养驴险”等定制的险种争相出台,但这其中的大多数还处于试点阶段,无法做到大面积覆盖。此外,针对价格的价格指数险为代表的应对市场风险的险种也同样出现上述问题。发展特色的农业是很多地区脱贫的必选之路,而因地制宜地探索特色农业保险产品,是对农业保险创新能力的一次考验。在提高农业险创新的路上,我们还要继续加大前行的力度。
这次评估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在工作的每一天,我们都精神饱满,充满着激情。代表着国家去看望每一户贫困、脱贫户,把国家的关怀送到,我们不禁感叹自己正在从事着是一个多么有意义的工作。脱贫工作是我们打的一个持久战,我们要因户制宜制定帮扶措施,提高脱贫攻坚的精准度。同时抓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提升贫困地区乡村发展的内动力。及时地进行“回头看”,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还能适时地调整扶贫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最后这场战争的胜利肯定属于我们。
【参考文献】
[1] 李君安.加快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J].新农业,2016(05).
2018年上半年,人才中心党支部在省旅游局党组的领导下,结合自身实际,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围绕局党组确立的工作目标,把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切实做到了“一岗双责”,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服务大局,圆满完成了业务工作
2018年上半年,人才中心加快业务转型、突出创新发展,紧紧抓住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这一核心业务,突出了培训的指导性、时效性和针对性,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举办全省旅游安全专题培训班。3月28日至29日,全省旅游安全专题培训班在巩义市成功举办,来自全省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和旅游重点县旅游局(委)主管旅游安全工作的负责人,全省旅游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共330余人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邀请了全国旅游业界知名专家李志轩、李宗泽等前来授课,培训采取专家授课、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等方式,内容涵盖旅游安全指南、旅游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重大事故防范与应急管理、典型事故和应急救援案例分析、消防常识及紧急救助知识等。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我省旅游行业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二是举办全省旅游转型发展研修班。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4月14日至17日,全省旅游转型发展研修班成功举办。研修班由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姜继鼎亲自带队,局领导李延庆、朱建伟、张建州,各省辖市旅游局(委)局长(主任),省旅游局各处室及直属单位负责人、全省5A级旅游景区及重点旅游企业主要负责人共77人参加了培训。本期研修班采用“现场教学+专家授课+互动交流+项目对接”的培训方式,首先分两路赴安徽黄山、贵州茅台镇实地现场教学,最后集中到广州市进行了两天的理论学习、互动交流和项目对接。通过四天的学习研修,找到了全省旅游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解决了全省旅游转型发展的思路、方向和高度等问题,为全省旅游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承办全省旅游扶贫推进会。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打好旅游扶贫攻坚战,进一步推动全省旅游扶贫工作扎实深入开展,6月5日至6日,全省旅游扶贫推进会在新县成功举办。文化和旅游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蔡家成、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开发指导司人力资源处处长周建文,省旅游局局长姜继鼎、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郭奎立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旅游局副局长李延庆主持会议。河南省旅游工作联席会议部分成员单位相关处室负责人,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旅游局(委)局长(主任)、扶贫办主任,省旅游局扶贫干部,全省相关旅游规划单位负责人,省旅游扶贫重点村负责人共200余人参加会议。6月5日,参会人员分两路走进羚锐园区、铁皮石斛园、田铺大塆、大别山露营公园、西河古村落、新县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等10处乡村旅游点和旅游扶贫项目示范区观摩学习,实地了解新县旅游产业开发助推脱贫摘帽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6月6日,河南省旅游局分别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清华同衡设计院、远方网签订旅游扶贫合作协议;新县县委书记吕旅介绍了新县旅游扶贫工作经验,新县周河乡西河村和田铺乡负责人分别作了典型交流发言;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何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罗德胤、乡村旅游运营专家陈长春、上海蔓乡公司总经理赵亮做了现场专题培训。四是举办了2018河南省旅游人才交流大会。为促进我省旅游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解决全省旅游企业人才短缺的难题,6月1日,“2018河南省旅游人才交流大会暨河南省旅游类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在郑州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省旅游局副局长周耀霞、河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李金川、郑州市市委常委、副市长谷保中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本次大会由现场招聘会、网上招聘会、政校企合作洽谈会、旅游院校教育成果展示、优秀旅游企业风采展示、旅游人才职业规划六大部分组成。省内外308家知名企业携3500多个就业岗位进场设展求贤纳才,涵盖中高级管理人员、市场营销、网络营销、会展策划、文案策划、旅游规划、企业管理、票务人员、旅游计调、网络专员、导游领队、平面设计、行政文秘、酒店餐饮业厨师、服务员等多个岗位。在大会现场,超过80%的求职者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当天上午,人才中心牵头组织了“政校企合作洽谈会”,为新形势下探索育人、选人、用人的合作途径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狠抓党建,切实做到了“一岗双责”
一是突出重点抓党建,做到了“两手抓、两促进”。人才中心把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从严落实“八项规定”,紧盯“”新动向,切实负起责任、发挥作用,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融入日常性的工作,传导到每个支部委员、每位党员,使主体责任到岗、到人,真正做到抓在日常、严在经常。二是强化制度抓党建,严格落实了党支部各项工作制度。人才中心党支部严格落实“”制度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今年上半年共计召开支部委员会6次、支部党员大会3次、党小组会4次,上党课1次,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召开的6次支部委员会上,集体讨论研究了上半年工作开展中的“三重一大”事项,遵循依法决策、科学决策、集体决策、民主决策的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通过会议作出决策,从源头上完善了决策监督机制。三是改进作风抓党建,全面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人才中心党支部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进一步完善修订了《廉政风险防控一览表》,紧盯廉政风险高发岗位,逐项具体到岗、落实到人。支部书记闫君健作为人才中心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负总责、亲自抓,从严落实“八项规定”,紧盯“”新动向,突出“两手抓、两促进”,做到层层传导压力、人人落实责任。此外,中心党支部每月集中开展一次廉政专题教育学习,教育中心的党员干部慎独、慎初、慎微、慎友,真正做到警钟长鸣,使中心每名党员都清醒起来、警醒起来。
一场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整治工作正在进行中。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在决策层部署之下,央行牵头制定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有望近期出台。届时,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具体整改细则将逐一落地。
但行业的风声鹤唳并不能一概否定互联网金融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比如,如何通过“互联网+普惠金融”这种新形式来服务“三农”,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民生课题。
6月17日,受国办相关部门委托,《财经国家周刊》、t望智库在新华社总社举办第26次文津圆桌――“‘互联网+普惠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研讨会。来自央行、银监会、国务院扶贫办、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多位人士参与了讨论,并有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国鼎科技、资邦金服、同盾科技等企业代表提供了实践案例。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央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在研讨会上表示,互联网金融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产物,它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好的作用。尤其是通过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商业可持续性和金融服务普惠性,可以有效缓解过去长期困扰我国贫困地区和低收入群体获取金融服务的高成本和规模不经济等问题。而这,正是“互联网+普惠金融”的要义所在。
“互联网+普惠金融”大有可为
“互联网+普惠金融”是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列出的十一项重点行动之一。其核心要义是:将互联网发展创新成果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充分运用互联网理念、技术和渠道,在实现机会平等、商业可持续、价格可负担的前提下,将服务范围扩展到小微企业、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为其提供公平、高效、便捷、安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传统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互联网+普惠金融”的效果。
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在研讨会上表示,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都在探索如何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在普惠金融方面。目前,中国扶贫攻坚、脱贫攻坚的任务特别重,在这个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扶贫脱贫攻坚和普惠金融的发展,是普惠金融面临的一个新的机遇。
此前,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在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等非洲国家,超过70%的手机用户通过移动金融服务解决基本金融需求。
李东荣认为,“无网络不金融”,在现今条件下,所有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都不可能离开网络,更离不开移动网络,这为金融服务延伸“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可能性。而互联网金融,特别是移动金融是实施普惠金融的有效途径。
京东金融副总裁许凌以京东的实践举例称,“互联网+”在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的是技术角色,利用互联网数据和技术,真正靠数据驱动来发现需求和风险点,形成用户画像,识别风险并连接合作伙伴。
国鼎科技副总裁吴立品则结合其打造的可溯“三网合一”平台提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发展普惠金融,为更广泛的用户提供金融服务,还能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发展订单式农业。而国鼎科技搭建的可溯金融、可溯电商、可溯数据三大平台,正在这一领域尝试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的‘三农’金融,或将完全不同”。
当然不可回避的是,纪志宏坦言,最近确实出现了一些不利于正面发挥科技推动普惠金融作用的现象。比如,一些网贷跑路事件的发生,一些理财产品在农村地区误导性销售,等等。 6月17日,《财经国家周刊》、t望智库举办第26次文津圆桌――“‘互联网+普惠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研讨会。
多位与会人士表示,在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完善基础性的监管制度。监管部门要确保实现真正有价值的、符合公平竞争原则的、符合金融发展规律的监管制度,更重要的是长效监管制度的建设和正向的激励机制的安排,把互联网技术用在大踏步地提升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切实发挥它的正面作用,提升普惠金融的水平。
“特别是让老百姓自觉远离非法集资的高风险活动,在金融普惠和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这种平衡想要掌握好,一方面要加强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日常功能和行为的监管。”纪志宏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要严控以高利率、交叉补贴形式出现的营销,同时还要加强消费者教育。
四大政策建议
在认可“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发展前景、承认互联网金融存在问题的背景下,与会人士为行业发展献计献策,概况起来共计四点。
第一,结合中国实际,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李东荣认为,发展普惠金融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固定模式,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金融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金融知识普及程度等因素。推进“互联网+”普惠金融应与当前我国经济金融新常态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经济的规模优势、政策优势。
李东荣还表示,我国应注重普惠金融领域的国际开放合作,加强与世界银行、IMF、普惠金融联盟等国际组织的技术交流与研究合作,积极引入运用较好的“互联网+”普惠金融技术系统和业务模式。
第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守住风险底线。当前互联网金融某些业态正在偏离正确创新方向,要明确底线、守好底线,将非法集资性质的证券、期货、理财等平台进行整治,改善整个互联网金融生态的环境,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资邦控股董事长陶蕾表示,完善的监管制度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石。作为第三方互联网金融服务商,资邦金服在风控、合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深感增强信息披露、行业监管和公众监督,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规范化的发展。建议主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加强监管,对于伪互联网企业坚决打击。
第三,加强全民征信体系建设。杭州同盾科技有限公司CEO蒋韬认为,国家应该加强征信体系建设。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国家自身的全民征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是跟行业化、地域化的大数据征信公司展开合作,发挥市场化机制的作用,对央行原有征信体系形成良好的补充。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副巡视员侯勇健介绍,扶贫办与央行正在会商开展贫困农户的征信体系建设。这个工作量非常大,但是必须下决心要做这块工作,要为服务于贫困地区、贫困农民的这些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参考。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加强区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配套功能,发展一批本土电商扶贫企业,培育2个电商示范村;开展电子商务培训500人次,培养一批懂理论业务、会经营网店、能带头致富的农村电商带头人和实用型人才;推进电商扶贫与贫困镇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贫困户融入电商产业链条,逐步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进农产品上行力度,2020年全区贫困村电商交易额力争达800万元以上,增速20%以上。
二、重点工作
(一)持续抓好区镇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区建设,按照区有电商服务中心、镇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区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配套功能。强化区电子商务运营中心服务功能,发挥镇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健全上下游服务链,扩大服务范围,叠加手机充值、票务代购、养老保险代缴、供求信息等功能,逐步实现一网多用,培养村民网上购物习惯,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服务水平。2020年,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实现功能全覆盖。
责任单位:区商务局
配合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工信局、区供销社,各相关镇人民政府
完成时限:2020年12月底
(二)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扩大电子商务在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网络中的应用,实现线上与线下交易的融合。全面推动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作,推进农产品网上购销常态化对接。鼓励贫困户结合自身在特色农产品种植或销售上的优势,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业组织化、基地化生产,加强产品种植、加工、包装等环节的标准化质量管控,提高产品辨识度和品牌附加值,认证一批网货定点供应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企业根据网络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研发改良,加工适宜网络销售的优质产品,加强鲜活产品冷链包装,2020年培育壮大牛羊肉、红提葡萄、薄皮核桃、枸杞、人参果、皇冠梨等网货产品。
责任单位:区商务局
配合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供销社,各相关镇人民政府
完成时限:2020年12月底
(三)提高网店运营效益。一是学习陇南等地网店运营管理先进经验,采取教育培训、市场对接、政策支持、提供服务等方式方法,强化对已开设网店“常态化”运营管理和服务,“一对一”帮助指导贫困户开办网店,提高运营效益。二是对运营差的网店,鼓励当地电商龙头企业、网络经纪人、能人大户托管经营,着力提高网店运营效益。对暂不具备开办网店条件的贫困村,鼓励镇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未就业大学生等在镇电商服务站、区级电商服务中心开设扶贫网店,代销产品。三是加强“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在电商扶贫中的应用,扩大贫困地区农产品网销规模。
责任单位:区商务局
配合单位:区人社局、区扶贫办、区供销社,各相关镇人民政府
完成时限:2020年12月底
(四)健全网络物流配送体系。健全区、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完善区域物流配送网络,推动邮政、供销、电商、快递等物流服务网点的整合,鼓励多站合一、资源共享、市场化合作。鼓励和扶持物流快递企业在贫困镇村建立物流配送门店或快递服务点,拓展“上门代收”服务,提高网货配送效率。重点发挥邮政快递在农村快递物流中布点广、覆盖率高的优势,完善末端服务网络,积极发展适合农产品运销的农村物流配送、供应链配送和冷链物流体系,着力解决由镇到村“最后一公里”快递配送瓶颈问题。2020年,基本实现“镇镇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责任单位:区商务局
配合单位:区工信局、区交通局、区供销社,各相关镇人民政府
完成时限:2020年12月底
(五)推进电商扶贫示范建设。选取效益较高、影响力广的电商企业和产业基础较好、带动能力强的电商扶贫村作为示范性试点,重点扶持培育2个电商示范村。引导电商企业与贫困村开展产业对接合作,依托电商服务站点、电商协会、专业合作社、电商扶贫示范店,开展网货开发指导、信息服务、技术支撑、营销服务,为贫困户提供销售农产品、代购生产生活资料、代办缴费购票等业务,逐步实现“一企带一村”、“一店带多户”的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责任单位:区商务局
配合单位:区扶贫办、区农业农村局、区供销社,各相关镇人民政府
完成时限:2020年12月底
(六)加大电商人才培训。认真落实《区精准扶贫青年电商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课堂教学与现场观摩、专家理论讲解与实操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电商业务技能培训,提高电商从业人员的网络运营技能。加强对网店经营者的专业培训,重点对网上开店、网店装修、客服、运营推广、产品拍照美化和店铺管理维护工具等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帮助掌握利用电子商务销售产品的一般流程,能够独立运用电商平台开展业务,确保贫困村至少培训2名电商应用人才或信息员,为电商扶贫提供人才支撑。2020年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计划培训电商人才500人。
责任单位:区商务局
配合单位:区人社局、区农业农村局、团区委,各相关镇人民政府
完成时限:2020年12月底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区电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协调作用,由区商务局、区扶贫办、区农业农村局具体负责指导和推进。各贫困镇要认真抓好电商脱贫攻坚中各项工作的落实,安排专人加强网店管理,理清管理职责,改善网点经营状态,提高网点活力,确保店铺正常运营,大力推进农产品上行力度。
(二)加强政策支持。整合各项扶贫政策资源,从免费培训、扶贫贴息、小额信贷、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帮助贫困群体、残疾人从事电子商务,优先安置贫困户到电子商务孵化园落户创业,为他们创造便利的创业条件。建立和完善电商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机制,吸引更多的电商管理人才、运营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
一、指导思想
以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建档立卡脱贫户为重点,引导和鼓励电商企业建立和完善电商服务平台,注重农产品上行,不断提升贫困人口利用电商创业、就业能力,拓宽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渠道,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贫困人口。
二、目标任务
近年来,我县电子商务发展较快,电子商务为扶贫开发工作带来新的机遇。按照试点先行、示范推广、稳步推进的要求,以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扎实抓好行政推进、基础配套、网店服务、网络物流、人才培训、村级示范等关键环节的工作;坚持精准到村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电商服务中心为龙头,以电子商务进农村为契机,以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为重点,建立对脱贫村的定向培训指导、电商创业孵化、农副产品营销帮扶机制;重点改造提升脱贫村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实现脱贫户电商知识普及培训培育脱贫村电商市场主体,实现脱贫户网上代购代销、便民服务的通畅运行。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两中心”和村级服务站运营管理
增强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和村级服务站运营能力,引导更多的电商服务资源进入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重点引进农产品品牌设计、包装、运营、网上营销、广告传媒等电商服务资源。要进一步增强村级服务站网络购销、缴费支付、存取款项等八项功能,鼓励村级服务站引进更多电商平台,增强村级服务站运营能力。加强全区村级电商服务站运营管理和培训,防止出现电商运营和管理盲区。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物流配送能力,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流通效率。通过技能培训让脱贫户、村民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当地特色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提高电子商务在镇、村的普及应用。
(二)加强电商培训
指导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农村电商培训机制和模式,按照电商中心集中培训和下乡进村培训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扩大电商培训工作的覆盖面。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内容。对区、乡、村工作人员,要以农村电商发展趋势、国家、省农村电商扶贫政策解读、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培育和县域农产品上行模式、电商平台多元化等相关课程为主;对返乡创业青年、农村电商从业人员、村级服务站人员及对农村电商感兴趣的其他人员的培训,要以普及电商基础知识、网购平台介绍、网上购物流程、农产品销售、电商交易安全、手机APP软件操作、电商扶贫成功案例等相关课程为主。对人口相对较少,交通不便的村,一要指导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安排农村电商知识水平较高的电商服务人员到其村级服务站进行上门培训;二要协调当地村委会多组织村里人员到村级服务站参加电商精准扶贫培训,争取让更多的留守人员学会基础电商平台的代买代卖、如何运用手机微信朋友圈销售农产品和如何开微店等知识,三要提升专业电商技能培训,培养县域电商运营人才。
(三)打造唐尧优品平台+社群模式,赋能村级服务站实现城乡双向流通
打造县域电商平台唐尧优品,以网络平台+线下社区连锁店为支撑,有效拉动传统商贸企业转型,通过唐尧优品平台有效整合县域农产品、流通商贸品、生活必须品,打造1+N+60的营销模式即“一个平台N服村级(社区)服务站服务60万人口。通过集采、共销、统仓统配模式降低工业品下行成本,拓宽农产品及生鲜产品流通渠道。
(四)依托统仓统配优势,打造1+N二级生鲜配送物流体系
1、电商物流仓储中心依拖唐尧优品服务平台打造城乡社群生态,以商贸流通带动物流,打通县域内物流壁垒,完善乡村末端网点布局。有效整合四通一达等快递企业,在县域内建立社区店和唐尧优品电商服务站,布局物流快递、生鲜配送、商贸流通配送,满足社区居民及村民的生鲜产品、快递收发、生活必须品等需求,将社区店和电商服务站做为末端配送网点,优化配送网络。
2、继续以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为基础,结合邮政现有的乡镇物流配送网络,交通运输部门的农村公交班线,以及本地货运等各种运输资源,积极解决物流服务在农村服务能力较弱问题。对于快递物流的盲区,成立专业的物流团队,打造1+N”的二级物流快递共同配送体系,即“1个县级物流中心,N个村级网点物流集散站点”,通过县级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中心和乡(镇)村的电子商务服务站,向村级居民提供自提服务和双向物流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五)渠道资源对接,助推农产品上行
1、对接政企资源,助推农特产品的上行,惠及村民及种植户,让脱贫户直接受益。
2、引进各大电商平台,为服务站对接产品资源和拓展农产品上行渠道,使村民实现双赢,增收致富。
(六)建立“唐尧山下”农产品研发供应链中心
1、建立“唐尧山下”农产品研发供应链中心,帮助农民解决生活所需,通过集中采购和集约生产来实现面食菜品的质优价廉,确保生产源头绿色安全,建立采购、储运、加工、配送、销售、外卖一条龙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有利于打通从田头、工厂到餐桌一体化产业链,带动农户(脱贫户)就业。
2、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发展农业、林果业,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经营机制,通过“建立“唐尧山下”农产品研发供应链中心”对农副产品进行初加工、包装提升级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溢价空间、拉动农民增收。
3、结合我县贫困人口劳动能力差、农业技术能力低,无经济基础等特点,以低门坎、易实施为准则,鼓励贫困人口发展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谷物、豆类等易种植、易管理的农作物。以“民生厨房”为枢纽,实行订单式种植,保证价收购,保障食品安全。打通产、销、冷链物流链条,制定扶贫机制,助农脱贫增收。
(七)优化品牌营销,加大宣传力度
1、多渠道推广。加强“唐尧山下”全媒体宣传推广,重点聚焦新华社、农民日报、日报、电台等传统媒体,辅以新兴媒体的活动推广。以农活体验、休闲旅游、农家乐热潮为推手,通过网站、线上宣传、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以品牌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为抓手,谋划“唐尧山下”品牌营销体系建设,线上以“唐尧山下”微信公众号、微店等为切入口,线下以旅游景区(酒店)售货点、超市销售点、社区售货点等方式推广。
2、文化带动推广。以传统农耕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辅助,在宣传文化的过程中,开展品牌宣传,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文化底蕴。
3、政府助力推广。结合省市县各级政府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品牌的推广与宣传,使政府、部门和企业形成合力,推动品牌全面发展。
(八)突出“三专”建设,大力开展消费扶贫行动
制定扶贫产品冷链物流储运销售体系建设的支持性政策,加快流通服务网点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组织扶贫产品供应商开展电子商务、网络直播培训,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增强扶贫产品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加大消费扶贫专馆、专区、专柜建设,完成上级下达的建设任务;动员和指导消费扶贫产品供应商建立线上专区、专柜、专馆,搭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消费扶贫新平台;按照”聚焦扶贫产品、逐步提高比例、实现持续发展”的思路,确保扶贫专馆、专柜销售扶贫产品金额不低于专馆或专柜总销售金额的30%并逐步提髙;推进县域内扶贫专馆和专柜的所有交易数据与社会扶贫网对接并接受监督管理。组织开展扶贫产品展销活动和线下线上产销对接、直播带货等活动,协调电商中心与知名电商合作,拓宽线上销售渠道,确保不发生大规模农产品滞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县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筹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工作。具体由县商务局牵头负责组织和推进实施,各乡镇设立农村电子商务工作办公室,配备电子商务专兼职人员,加强电子商务工作力量,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电子商务综合工作。选拔培育村电商带头人,落实村电子商务的综合服务。
(二)注重配合协调
加强与农业、邮政、供销等各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和完善定期会商制度,共同研究解决电商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具体情况适当整合资源,切实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做好电商扶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