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7:28
导语:在湿地文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护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和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提起华北平原的湿地,人们总是习惯地想起白洋淀。衡水湖是华北平原仅次于白洋淀的第二大内陆淡水湖,是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的自然保护区。本文主要探讨衡水湖湿地保护与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两者之间关系。
一、湿地保护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的功能远远超过森林和草原。衡水湖,俗称“千顷洼”,又叫“千顷洼水库”。总面积187.87km2,总蓄水面积为75km2,最大蓄水能力为1.88亿m3。2000年7月,被国家林业局和河北省政府批准为河北省衡水湖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又入选全国第四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华北平原上。
湿地有庞大的食物网和生物链,养育了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全球超过40%的动植物依赖湿地生存和延续生命,因此,湿地被称为“生物超市”。更重要的是湿地可以涵养水源,补给地下水,调节和稳定小区域温度和湿度,对改善环境质量作用尤为突出,湿地又被誉为“天然空调器”。另外,湿地还被认为是天然的“氧化塘”,能够澄清被轻微污染的水体,增加水的溶解氧量。总之,湿地是生命的摇篮,水禽恬静的乐园,物种的基因库,暂时储水和舒缓洪水的宝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境内,是一个由草甸、沼泽、滩涂、水域、林地等多种环境组成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是多种候鸟南北迁徙不同路线的密集交汇区,是众多珍稀鸟类在华北平原中南部最理想的栖息地。由于衡水湖地处太行山麓平原向滨海平源的过渡地区,它的生态类型复杂、环境优越,水质优良,因而成为水生小动物、两栖爬行类和鱼类的良好栖息地,其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在华北内陆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不但是珍稀鸟类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而且是开展华北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效益研究的重要场所,在保护珍稀物种,维护华北平原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性、稀有性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周边人口密集,并且自然保护区内现有的定居人口以自然保护区内的各种资源为生存条件和生产原料,他们在资源利用方式上的思想转变是做好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基础。以此为出发点,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培训班、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能力建设培训班、生态旅游、观鸟培训班等。通过培训,保护区管理人员和社区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湿地的多种功能,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并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认识到保护的目的是可持续利用,而可持续利用必须以保护为基础。
二、文化产业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翼。经济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文化经济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当今,文化和物质生产是融合在一起的。文化是“精神财富”,具有社会和经济两种效应。发展文化不仅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而且文化产业本身还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要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就必须发展文化产业。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创造了一系列工业化时代意想不到的奇迹,如旅游业成了全世界第一大产业,图书报纸出版业成了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美国的影视产品的出口值超过了航天工业产值,其体育经济收入也超过了石油工业和证券交易的收入。因此,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文化经济的发展。
河北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产业规模较小,底子较薄。衡水更是如此。把文化做成一种产业,做大做强,是辅助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的策略。衡水湖湿地是衡水市地域上的一大特色,我们应该加强对湿地保护与开发,从湿地寻找一条有效的道路比如旅游,从而起到促进衡水市本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衡水湖湿地与当地文化产业的关系
衡水湖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它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必经之路上。“南水北调”工程竣工之后,它将得到南方水源的足量补给,成为南水北调途中重要的蓄水地与中转站。
资源的保护是核心,经济的发展是关键。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生长着大量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蒲草和各种眼子菜等,为了有效地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专门成立了水生植物开发利用工作室,四处寻找资料、请教专家,终于在水生植物利用上找到了突破口。如利用眼子菜等沉水植物发展生态养殖,既避免了因利用各种饲料喂养带来的湖水富营养化,又因其天然养殖而生产出受人欢迎的绿色鱼类食品,大幅增加了收入。蒲草生长迅速,在给鸟类创造适宜生存环境的同时,也给衡水湖带来富营养化的危机。为控制蒲草的过度生长,每到秋天蒲棒长成时便全采集下来,送到市区内的各花店销售,他们还准备培训社区居民利用蒲草编织工艺品、装饰画等,并同科研单位研究其他水生植物的利用,从而使自然保护区内的各种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既能增加经济收入,又能减少因水生植物的腐烂造成水质的富营养化,一举多得。这些举措让周围老百姓逐渐体会到了保护好湿地资源,能够给他们带来经济利益,从而主动参与到保护管理的过程中来,环境与发展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
四、结语
湿地是独特生态系统,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它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和草地)与水生生态系统(如深水湖和海洋)之间。湿地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城市湿地是指分布于城市中的湿地,包括天然的和人工的各类湿地。城市湿地之所以受到如此的重视,是由于它在城市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位于城市化区域中的湿地被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导致湿地的水文、地貌、生态和自然条件等发生了巨大改变。一、东营市城市湿地概况(一)基本概况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为胜利油田所在地,市域面积7923km2,人口177万。中心城湿地类型丰富,景观类型多样,可谓得天独厚。其原始风貌可用:新、奇、野、阔四个字概括。“湿地之中有城市,城市之中有湿地”成为东营的一大特色。东营市(东西城区)湿地总面积约14.1平方公里,其中人工湿地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约41.4%。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城市湿地能在一定程度上消纳城市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水,改善城市水文特征,降低其富营养化趋势;城市湿地能够调节微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为动植物提供重要栖息地等。
东营市城市湿地现状
东营市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湿地随着建成区的增加而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在城市绿化和景观设计中,乡土植物和乡土景观得不到很好的应用,没有体现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反而是引进非本土植物,成本过高,没有个性,并不能体现出城市特色。
城市湿地公园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既起到了保护现有湿地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又为大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它是集生物多样性、生物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景观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体现出“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求保护”的一个综合体系。
东营市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研究
湿地公园在特定的区域规划,就应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当地的人文特色相呼应。对东营市的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研究首先是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保护,各个设计要素的设计要符合生态系统这个整体,从当地原有的环境中找到有地方特色的组成部分,再加以组合成型。再就是与当地的文化联系在一起,才能体现城市特色。
湿地生境的保护与营造
生境的营造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特定的生存环境,使湿地的三要素水体-土壤-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得以协调平衡,使湿地的生态系统保持完整性。特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组成生态系统。
湿地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在对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目的。
设计过程中应在保护原有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因此,湿地景观设计必须以生态优先为基础,既保证设计符合普遍的景观美学原则,又将生态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在景观设计的尺度和实施中。
设计要素的生态设计
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即利用原有的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构成景观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1.乡土植物的充分合理利用。
芦苇在大片盐碱地的环境下是人们最常见的植物,应该说是人们挺讨厌的植物,因为他会生长在庄稼地里,由于其根长的太深,因此很难拔起,而且它的再生能力很强,所以人们很厌烦这种植物。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更不会油然生敬。所以让人们改变对他的态度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展示他作为湿地植物的各种能力,去污、洁净水源、保持水土,还有他的经济价值等。再就是要注重植物的合理搭配,水生陆生结合,挺水、浮水和沉水相结合,丰富其多样性,使其不会很单调。
关键词:安全;娄底;文化旅游;隐患
安全,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是一个很常用的词汇,但在古代汉语中,并没有"安全"一词,而"安"字却在许多场合下表达着现代汉语中"安全"的意义,表达了人们通常理解的"安全"这一概念。现代汉语中的"安全"有多种意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安"字的释义是:"平安;安全(跟'危险'相对)",并以"公安"、"转危为安"为例词。而对"安全"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旅游安全是指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一切安全现象的总称,它包括各环节的相关现象,也包括旅游活动中人、设备、环境等的安全;既包括旅游活动中的安全观念、意识培育、思想建设和安全理论等,也包括的保障、防控和安全管理等。但用安全的视野来审视旅游,应该要审视旅游资源的安全,那么安全视野下的人文旅游,应该包括人文旅游状态的安全和对人文旅游安全的维护。
1 娄底旅游资源概况
娄底市地处湖南省中部地区,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娄底的旅游资源也不断被发掘。基本可以概括为,资源丰富,山水秀美,人文厚重,风光旖旎,毓秀钟灵,山、水、溶洞、梯田、名人交相辉映,真个是"自然"与"人文"景观并存、"绿色"与"红色"旅游兼备。
根据《旅游资源调查规范》进行普查发现:娄底市故居和紫鹊界秦人梯田等有2处五级资源区;有大熊山、梅山龙宫、锡矿山、湄江和龙山等5处四级资源区。按照规范,娄底市拥有旅游资源的8个主类,占规范标准类型总量的100%;拥有亚类旅游资源31个,占比90.3%;拥有基本类型旅游资源95个,占比61.3%。现有等级单位资源有176个,其中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分别为103个和73个。娄底市主要景区以新化县、涟源市、双峰县境内居多,其中新化最丰富,有紫鹊界秦人梯田、奉家桃花源真地、古台山森林公园、梅山龙宫、油溪河漂流、大熊山、陈天华故居等;冷水江市境内有波月洞、锡矿山世界梯都文化等;涟源市境内有白马水库、湄江风景区、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双峰县境内有九峰山森林公园、故居、蔡和森纪念馆、水府庙湿地公园等。
2 娄底主要文化旅游资源安全分析
娄底现有文化旅游资源中要数故居、紫鹊界秦人梯田以及梅山文化最具开发价值,细审视之,其安全隐患也显露无遗。
(1)及其府第
作为晚清中兴名臣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无出其右,曾为和共同推崇。以故居为代表的乡间侯府,应该说是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旅游区面积100平方公里,是湘军发源地。景区包括曾氏十堂和曾氏祖坟,其核心景区为富厚堂。以富厚堂为中心的迄今国内保存完好的"乡间侯府",属典型的晚清江南民居建筑风格,其精华部分--藏书楼为中国近代五大藏书楼之首。有句话说,因人废立。历史上名人辈出,比有影响的人物大有人在,况且尚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的影响很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乡间侯府"也只是的衍生品,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何况府第的建筑风格更多的也是模仿,没有十分突出的特点和亮色。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砖木结构的房子再精美也经不住自然的不可抗拒因素,天灾人祸随时可能让这些风景消于无形。
(2)紫鹊界秦人梯田
以气势磅礴的梯田景观为主要特征的紫鹊界秦人梯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并列入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可考历史达2000多年,是苗、侗、瑶、汉等民族历代先民共同的劳动结晶,山地渔猎文化和稻作文化有机融合的历史遗存,也是古梅山地域内标志性的文化景观,以其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天然的灌溉系统称奇。甚至有人说,紫鹊界秦人梯田美过龙胜梯田,美过哈尼梯田。
紫鹊界主峰海拔1236米,梯田总面积40多平方公里,堪称"梯田王国"。紫鹊界以极富苗瑶风格的板屋、曲线分明的梯田、拙朴的青石板路为主要表现,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梯田文化景观。梯田水源主要依靠地下水从岩石隙中渗透出来,四季长流不息,且天气越干旱,水越清纯。民间传说"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有收"。
紫鹊界秦人梯田始垦于秦汉,盛于宋明,是天人合一的伟大杰作。既然是天人合一的杰作,然而"天"的因素非人能左右,梯田在妙,终究是人为的结果,人力使出不科学,天亦践之,那么其结果就是恶性循环,说得不好听一点,梯田还能存在多久,谁也无法打包票。
(3)梅山文化
娄底市大部分地区属古梅山地域,梅山文化神秘而丰厚,与傩巫文化、蚩尤始祖文化、耕读文化渐渐杂糅而成梅山文化的精髓。显露出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不胜枚举,诸如:梅山傩戏,娱神娱人,在国外很受欢迎;梅山武术早在几百年前就已名扬天下,其中新化县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县内大小武馆林立;梅山歌谣古老神秘,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食文化更是因其突出的地方特色而为游客所认可。
文化的背后依靠的是人的传承,随着社会反而不断发展,一些失去实用价值的文化遗存要想保留传承实属不易。比如梅山傩戏,傩戏本是娱神而生,兼以娱人,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之后,傩戏最终也难逃保留项目的命运。
3 娄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隐患
隐患是安全学中一个较为典型的概念,用之来审视娄底文化旅游,不难发展娄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发展,但由于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发展的隐患也是不容忽视。
(1)发展共识不强。主要表现在:战略思考不够。规划体系起点低。在研究部署经济社会的重大问题上考虑全市旅游业发展因素少,通盘融入旅游元素更少。比如,农业规划,工业规划,经济园区规划,小城镇规划都很少考虑旅游这一产业,就是城乡统筹规划对文化旅游业的涉及内容也还很不够。投入力度小。主要是增加的力度还明显不够,目前全省地州市旅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千万元以上的超过7个,娄底相对较少,与实现湖南旅游中部崛起的目标不太相称。特别是旅游景区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对形象宣传和市场营销的投入更少,旅游招商成效不明显,缺乏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商。文化旅游企业普遍呈现出小、散、弱的局面,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的现象普遍存在。
(2)发展条件不优。主要表现在:旅游交通不完善。旅游大交通尽管已得到很大改善,但高速公路"十字"骨架尚有缺失,现有区域内小交通条件较差,重点旅游景点至交通干线旅游公路等级不高,可进入性较差,不能很好满足游客的需求。景区(点)设施不配套。部分景区景(区)点的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景区吃住等接待仍以农家乐接待为主,旅游标识标牌不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区的发展。管理体制不顺畅。对文化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比较滞后,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存在的障碍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比如我市紫鹊界梯田、故居、等景区都存在管理体制问题,权责利益不明确的问题,造成这些景区都在资源保护开发和监管上"谁都管,谁都管不了"的现象。
(3)发展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缓慢,旅游项目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娄底虽然有国字号旅游品牌10多个,重点旅游资源10多处,但这些高品位文化资源定位不是很鲜明,文化内涵的挖掘很不足,大多数文化旅游产品是浏览观光型。比如,梅山文化对典型人物、典型故事、民俗风情等旅游载体的挖掘整理还很不够,故居就像一个文物不多的博物馆,缺乏文化体验。总体说来,缺乏让人流连忘返的精品景区,更谈不上有核心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4 娄底文化旅游隐患消除路径选择
现在我国正处于文化旅游发展黄金机遇期,国家和地区正竞相发展文化旅游业,娄底的文化旅游发展也迎来了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期。
(1)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构建齐抓共管局面。进一步明确"旅游立市",真正将旅游产业当成娄底的第一产业来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到旅游业涉及17个方面,要把旅游思维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来,让真正懂旅游、爱旅游的人来发展旅游。规划上定好格。请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视野的规划队伍对文化旅游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制定高水平、新创意、符合产业规律、可操作性强的《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科学规划引领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尽快出台"加快推进娄底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大包括资金扶持、管理体制、旅游用地、税费优惠、信贷机制、奖励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扶持。管理上定好调。在景区的管理上要创新文化和旅游管理体制,着力解决旅游主管部门与重点景区管理机构职能职责不清晰等问题。
(2)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发展瓶颈。加快解决交通瓶颈。基础配套中最重要的是交通,围绕"高速、高铁"的发展规划,加快旅游景区连接公路的建设,防止外部交通畅通,景区之间或者内部交通却不顺畅的事情发生。重点配套好等级景区及沿线串联景区之间通景公路的维护建设及标识标牌的配套。加强政策引导。坚持立足实际,从财政、税收、土地、政府采购等方面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扶持文化旅游改革发展。建设精品景区。从品牌争取转向提质升级,加强完善现有高等级景区"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建设,突出龙头,以点带面。
(3)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娄底特色。要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突出体验旅游。比如故居要进一步丰富湘军文化和家教文化、紫鹊界梯田要进一步挖掘稻作文化,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要突出以蚩尤为主的梅山文化,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要突出中药康体文化。加强古城、古镇、古村的保护性开发。特别是新化东镇街、水车和奉家的干栏式板屋、涟源、双峰、新化的古民居等资源一定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好。要继续加文化大旅游商品的研发。旅游工艺品要融入本地特色文化,特别是娄底书画作品、国藩溪砚、梅山竹编、竹雕木雕等要突出本土特色。
(4)加大营销力度,扎实打造发展平台。将"文化旅游节"、"大梅山文化旅游节"固定成形,打造成全国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增强娄底独特的文化旅游吸引力和凝聚力。鼓励旅游景区(点)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景区经营,不断提高景区(点)文化内涵。出台全市旅游促销奖励政策,完善旅游营销渠道建设,做好市场营销。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凤凰网、新浪网、携程旅游网等知名网络的联系,运用微博、博客、播客、手机报等工具广泛宣传,做好新媒体的营销。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等编.《管理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可以想见,深圳市民对之会报之以怎样的反应。而我作为一个时时关注深圳的外地人,对深圳市的这个决定尤其抱有好感。这倒不仅是因为深圳市政府的决定,印证了我的一个观点:看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看它的文化场馆建设及其人流量就可知大概,更因为,深圳市政府的决定,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自觉。
文化场馆之于城市,从来不是无关紧要的点缀。中外城市发展的历史,印证着一个至理:文化与城市同生共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而文化场馆则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憩息之地。
记得,余秋雨先生曾这样评价:出国考察,去过不少地方,“一路走来,最喜欢的城市还是巴黎”。这个城市出过无数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政治、文化人物――拿破仑、戴高乐、狄德罗、卢梭、波特莱尔、萨特、加缪、瓦莱里、雨果、巴尔扎克、卢梭、罗丹;更因为这个城市拥有颇富人气的世界顶级文化场馆――卢浮宫、凡尔赛宫、爱丽舍宫、巴黎圣母院、协和广场、巴士底广场、孚日广场、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以及75个图书馆,50个剧场,200个电影院,15个音乐厅。在巴黎,人与物,尽显文化气度和城市的精神包容。
一
早在远古时代,黄河下游地区就是当时文化发达之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炎帝氏族及其后裔创造了东夷文化。考古资料表明,发源于黄河下游的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文化一度处于当时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而当时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帝氏族及其后裔则创造了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经过夏、商、周三代,文化代代相因,渐次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两个主干——夷夏文化,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沿着各自独特的道路发展,使黄河下游地区的文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状态。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时期,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特别是《管子》、《荀子》的出现,反映了齐鲁两大学派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历史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
正如前文所述,房地产市场成熟度可以反映出某一区域(或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状况以及整体的发展形势,政府部门可利用成熟度评价结果来了解当前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与宏观经济的协调关系,为政府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以及引导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使得资源得到更加有效配置,及时发现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非周期性异常波动,从而减少房地产业对国家经济金融产生的波动与风险。同时,对企业和消费者也都有积极意义:企业可以及时了解房地产业的整体状况和行业结构,掌握不同区域房地产市场的差异性,使之洞悉市场变化趋势,发现投资机会,提高其投资时机、投资结构的决策准确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投资风险;有助于消费者认清市场,掌握市场发展的真实规律,不盲目跟风,选择适合自身的住房需求,从而有利于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具体来说,市场成熟度可以认为是市场参与者用于描述市场的发展阶段或市场化程度的概念,其主要用于研究特定市场的发展程度,理解市场怎样形成、演进及未来的表现,帮助决策者决定如何在特定的阶段投放特定的产品(KeoghandD''''Arcy,1994)。[1]通过对市场成熟度的研究,了解市场阶段性演进的特征和表现,有助于解释目前市场上产品使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市场活动等。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化进程的框架下涉及市场成熟度方面的研究初现端倪。1991年,沃克和弗拉纳根(WalkerandFlanagan,1991)最初用市场成熟度来研究中国香港房地产市场,认为一个成熟的市场具备高层次的机构投资、成熟的金融结构、规范的金融市场并且海外投资、机会点以及多样化收益都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等特征,这些指标得到了学界的广泛支持。[2]之后,西科(Seek,1995)又增加了经济体的实力和类型、市场规模、完善的基础条件等市场成熟度考量指标。[3]关于市场成熟度方面,研究最为全面的是基奥和达西(KeoghandD''''Arcy,1999),[4]他们在对市场成熟度相关文献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市场成熟度的涵义及考量指标重新进行界定,如使用和投资机会,灵活性,专业度,信息和研究性,开放度,标准化等指标。发展到今天,市场成熟度理论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和对象不同,还有以下几种定义:第一,市场成熟度是衡量市场进化程度的指标,以不断下滑的增长率为特征,当市场不再出现增长,就可以被视为饱和(Graham,2000)。[5]可以采用收入弹性作为具体的衡量指标,当收入弹性小于或等于1,即收入的增长不再创造更大比例的需求增长,市场就被视为完全成熟。一个完全成熟的市场就是一个增长量不超过收入/经济增长的市场。当收入弹性为0,即收入的改变不再对需求产生任何影响,市场就被视为完全饱和。换言之,市场成熟维度的早期阶段则出现在收入弹性值不断下降但仍大于1的时候。第二,通过反映不断减小的增长率的时序曲线,如系数小于1的对数函数和集合函数、半对数曲线可以用来研究成熟度,而双曲线、修正的指数或对数曲线更适合用来定义饱和状态(Saunders等,1987)。[6]这种方法最主要的缺陷是仅考虑时间参数,忽略了驱动需求的其他重要因素,如收入和价格变化。第三,咨询公司卢森泰(Lucintel,2009)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把成熟市场定义为旅程数增长等于GDP增长加产量增长的和,任何附加增长都被定义为“生产”增长。为了量化一个市场的成熟程度,他们提出通过GDP+产量增长与旅程数增长的比值来定义的成熟度要素(MF)概念。当市场成熟,MF值就是100%。当市场还有“生产”增长,处于欠成熟阶段,MF值就应该小于100%。有关房地产市场成熟度的研究自1994年起就不曾间断。具体来说,市场成熟度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城市房地产市场怎样形成、演进以及未来的表现,还能作为如何选择在不同城市、不同市场投放合适的房地产产品的决策指标。奇恩和邓特(ChinandDent,2005)采用Keogh的市场成熟度框架对东南亚的办公楼市场成熟度进行了研究。他们试图改进研究方法,确立明确的成熟度标准,建立1~10的评分范围,1代表最不发达的,10代表最发达的。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混合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市场给高效运作的房地产市场投资活动提供了显而易见的大量机会。近来,皮鲁米(Pelumi,2012)以Nigeria为例对发展中国家的居住房市场进行了研究,把大量的信息流和高度遵循总体规划视为成熟居住房市场最重要的标志。目前,国内涉及房地产市场成熟度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已有的研究仅限于房地产成熟度模型方面的评价,如房地产咨询机构仲量联行(JLL,2010)、俞海海(2008)[11]等都曾建立过相应模型对当前房地产市场成熟度进行评价,虽然两者设定的评价指标相应有不同侧重,但对市场成熟度阶段的划分基本一致。也有个别文献只是将市场成熟度作为住房流动性的一个指标来分析(包华,2008;WuandZheng,2008)。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借鉴仲量联行的研究,笔者认为,评价城市房地产市场成熟度可以遵循以下4个指标:(1)房地产市场高度透明:市场信息能够自由流通、政策执行有力以及交易流程相对公平;(2)资本流通性强:在资本流入和流出方面与国际房地产资本市场紧密联系;(3)优秀的居住环境和物业服务:主要指环境可持续性、节能且管理优质的物业;(4)客户来源广泛:客户覆盖范围广,不仅限于国内客户,同时还有大量的国内外客户进驻(尤其是企业和总部)。根据以上评价指标,大致来说,自1998年城镇住房改革实施以来,我国整体上房地产市场成熟度曲线攀升迅速,其市场表现和投资前景如下。
二、我国城市房地产市场投资前景
为全面分析我国各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投资前景,笔者参考克而瑞信息集团的《2013年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投资前景研究报告》,分别从市场需求、市场供求、市场容量以及外部因素等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并对分类指标进行相应完善,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其中,采用常住户籍人口比、城市动迁增量需求、人口复合增长速度、居住面积改善性需求、租赁市场住房户比例等分类指标来衡量城市房地产市场需求情况;采用土地供求情况、房屋供求情况、实际房价增长率等分类指标来衡量市场供求关系;采用人均购房面积、城镇职工工资、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房价收入比等分类指标来反映市场容量;采用该城市的城镇化率、人口密度、城市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值等分类指标来反映外部因素。表4显示,一线城市以及二线城市的市场投资前景相对较高,6个一线和22个二线城市全部进入前50排行,37.5%的三线城市进入前50排行,四线城市除廊坊进入前50排名外其他普遍排名偏后。二线城市中苏州、青岛、宁波等非直辖市城市的市场容量也有较大发展空间,主要是由于外来企业的不断进入,城区不断扩展,人口快速导入。此外,随着整个京津冀一体化和大七环格局的形成,廊坊也进入了城市房地产投资前景的前50名,具备一定的投资潜力。而从各类城市得分来看,一线城市中北京和上海平均得分最高,按城市线别,平均得分及中位数依次递减。二线城市总体排名较为靠前,常州、东莞等个别二线城市由于市场较为成熟,短期内市场容量空间有限,因此得分较低;三线城市的个别城市得分较高,主要是这类城市市场处于快速发展期,其城市市场投资前景较大;而四线城市由于市场处起步阶段,总体得分偏低。
三、总结与对策建议
城市是人类文化必然的产物,是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年龄的人们在共同感知的事物。城市的发展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密不可分,并且是可以被视觉感知的。在人的感觉器官中,由于视觉感知是人们认识环境最基本也是最初始的通道,所以视觉化倾向的形成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并对人的作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或潜移默化、或直接地影响着人的认知和判断。在这一背景下,城市也开始借助视觉这一信息传达手段展现自己的魅力。城市视觉形象是指城市的公共生活环境,即普通人能够在城市空间中体验到的城市景观。著名的社会学大师丹尔贝早在1976年曾说过:“现代美学如此突出地成了一种视觉美学,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在如今的城市中,这种“视觉文化”特点显得越来越突出。概念中城市视觉形象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体的客观物质文化的一面,如城市建筑的形态、空间的环境、公共设施、植被绿化的营造、户外广告的规划以及城市活动、事件等;二是指人们对这种城市物质形态转化为视觉形式的主观感知,如城市特色、地域文化特征、城市的亲和力、人们的归属感等。所以说城市视觉形象是一座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城市视觉形象的形成是通过视觉要素的设计来完成的,其主要功能是传播城市信息。人们通过整合各种感官特别是视觉感知接收到的信息,便形成了关于这座城市形象的认知。这种认知把这座城市与其他城市明显地区别开来,并且当这种认知与当地鲜明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相结合时,城市的辨识度便会提高,人们对于这座城市的记忆会大大增加,从而形成对于这座城市的印象。
二、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内容的组构
视觉形象设计是城市形象设计系统中最直观也是最为基础的视觉表现,是城市精神、内涵、个性等外在表达的重要载体,它将城市最具特色的因素集于一身,因此它就成为整个城市形象系统中内容组构项目最多、层面最广、效果最直接的。基于人们可以通过视觉器官能够直接感知这一因素,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内容组构主要包含有城市的建筑、景观、户外广告、广场、道路铺装、绿地、雕塑、公共设施、水景、照明设计以及城市形象标志、色彩、吉祥物等,这些视觉上的要素,主要是以构筑物为主体的人工环境为主,也是形成城市特色最为直接的因素。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吴良镛曾经说过:特色有地域的分界、是历史的构成、是文化的积淀、是民族的凝结、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典型的表现。其中“地域、历史、文化、民族、一定时间、地点的典型事物”,每个词都反映出“地域文化”是创造特色的关键之所在。一座城市若没有自己的特色,便难引起公众的注意,城市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相应的限制,其有效的解决之道应当是以当地的地域文化为背景,以城市的理念识别为基础,以城市的行为识别为依托,通过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向公众迅速、准确地传达城市特征信息。
三、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中地域文化的体现
特征迥异的地域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本与灵魂。美国建筑学家沙里宁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当地域文化借助于某种视觉要素的载体呈现在公众面前时,城市的识别形象就容易形成,并且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历史延续和象征。从地域文化包含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看,地域文化与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关系体现为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特定的地域文化对城市中各视觉要素的形态、空间、色彩、材质甚至尺度都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有着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视觉要素的设计又会提高整个城市的识别度与品位,显示出个性特色。地域文化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从艺术设计的角度看,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中地域文化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
历史文脉是一个城市的根本,是城市文化观念的自然延伸。一切决定城市产生、发展及城市形态的显性的、隐性的东西,都可以列入城市文脉的范畴,如重要历史建筑、艺术、人物、事件、诗词及考古挖掘的历史文物等,这些在城市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文化精髓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底蕴,代表了这座城市的风格和文化风貌。当今的城市建设不仅需要合理的规划与设计,更需要有从“城市的历史文脉延续下去”这一理念,通过对历史遗留下的元素进行保留与重现、对功能进行利用与置换,使得城市历史文脉在视觉形象的层面得到延续。在历史元素的保留与再现方面的,日本的城市景观设计堪称是典范。东京的银座是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最大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是许多百年老铺与本土品牌的发祥地,与巴黎的香谢丽大街,纽约的第五街齐名。其中始建于1881年的和光百货就位于银座繁华高级商业区的十字路口,建筑顶部的时钟塔一直是它的象征,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一直留存至今。可以想象,如果和光百货从银座消失了,银座的商业历史也就意味着中断。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彼得拉茨教授夫妇把废弃钢铁厂改造成颇具震撼力的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也是一个经典的案例。设计上作者遵循和利用了生态原则,深入挖掘了该场所的历史文化,通过改造与再利用和保留、置换的设计手法,延续了典型的前工业时代的历史画面,体现了尊重工业时代的历史延续和现状的设计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的是北京798艺术区的建设。厂区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苏联援建的重点工业项目,随着80年代北京都市化进程和城市面积的扩张,原来属于城郊的798厂区已经成为城区的一部分。随着原有的工业外迁,需要在闲置的原址上有更适合城市发展和定位的新型产业。于是艺术家和文化机构纷纷入驻,在对原有朴实无华及以实用功能为主的工业厂房进行保护的前提下,对工业厂房在进行了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他们带来的是对于原建筑和新生活方式的创造性的理解。尊重历史文化遗留,艺术区的名称仍沿用了原北京老厂区的名字798,并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悠闲等各种空间的聚合,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和个性特色的艺术聚落,成为了北京都市化进程中文化的新地标,在国内外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关注。不仅是庞大的建筑,城市空间中任何一个细小的要素都可以成为保存城市历史与文脉的重要因素。如韩国庆州公园内的“缸状”垃圾筒、首尔仁寺洞木质的户外广告招牌、苏州老城市区灯笼样式的路灯等,都细致地向公众述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2.地域特征的表达
如果说城市的历史文化代表了纵向时间层面的城市文脉,那么城市的地域特征则代表了横向地区层面的城市文脉。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恰当地表现出对古城苏州地域特征的充分研究与理解。新馆安静地嵌入于一片传统民居聚集区,紧邻拙政园、忠王府等名园,所以在设计上借鉴了苏州传统民居与古典园林艺术的表现方式,以墙和小庭院围合的建筑群构成非对称布局,体量上“不高、不大、不突出”,与周围传统街区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种相互整合的观念是对于江南传统文化中内敛、含蓄的情感因素的表达和对周围民居的建筑特质与生活精神的反映,传统苏州园林独特的意境在设计师独具匠心的现代设计语言中得到了诠释。巴渝人有着“磐石般”坚强的性格,其文化中包含对“山”的描述和赞颂随处可见。从重庆市大型彩色浮雕“岩之魂”作品,可以透视到当地城市独特的地域特征。浮雕采用不同的自然石材和硅酸盐石质加工材料,来呈现岩石和重庆人与自然的对话,通过各种艺术处理手法,揭示重庆人和城市衍生及其发展的过程,成功地表现出地域特征和巴渝文明的渐进史。重庆独特的巴渝文化以城市雕塑为载体得以传承和发展。作为地域特征的延伸,民俗是一个区域的集体记忆,是生活、文化与历史的统一体,是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嵌入进一个城市的肌理中,具有自身的特色与魅力,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并加以维护。
3.彰显人文精神
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是在历史文化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它的提炼需要尊重其历史文化传统和积淀,通过标志性城市视觉形象的建立能够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认定。日本在历史上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岛国,地理资源环境单纯造就了日本人对自然景观敏感而细腻的表现,文化发展至今尚具有鲜明的特色。日本的城市景观设计平静、和谐、平衡,设计中他们将平凡的自然提炼出来,变换投射到精心组织的城市景观空间中,充分体现了日本禅宗的空灵、简单朴实、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不仅表达了他们对于自然的珍爱,也表达了他们传统而独特的审美意识。景观设计师佐佐木叶二设计的崎玉新都心榉树广场,在以距离地面7米的“空中之林”为主题的城市广场上,栽植了220棵榉树。营造出具有展望和商业功能的“森林的休闲廊”交流广场“、下沉式广场”“、草之广场”、座椅、屏障标志、台阶状跌水等空间。试图创造出一种与环境对话和“人与自然共生”的都市广场语言,将自然提炼与升华,与枯山水的意象一致,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的渴望,使每位来这里的人都能产生“人与自然的共生”的共鸣。佐佐木叶二用这片极具生命张力的榉树林,表达了对自然的偏爱,也表达了日本人文精神中对于“真”的审美需求。当然,真正能够彰显人文精神的因素并非形式本身,而是来源于地域空间意境的感知蕴含了社会、文化、历史、自然及风土的内涵。如果对一个城市地域的历史文化没有很好的把握,就不可能对一个地域人文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地域性的人文精神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地域性的人文精神。
4.回归生态的理念传达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着世代相传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传统,并以此来判定自身的归属。自古以来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蒙•得•瑞恩曾经说过,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不谋而合。“天人合一”的生态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一方面关注的是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对地域特色资源进行保护,设计上采用独特营造手段和技术、使之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注意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如废弃地的改造、废弃物的二次利用、地域特色的再现等。日本千叶市的家乡公园设计,设计师运用了地域性特征的符号:水车、风车、农舍、农作物等可以营造农业空间特征的元素,公园被设计成进行人与自然共存的环保教育的场所,使人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合肥的环城公园,设计上以环绕护城河的绿色植物带为基础,顺应自然,采用敞式布局手法,形成了线带状敞开式公园。由于环城公园绿树成荫,环状的水系恰似一条碧绿的丝带束在新城与老城之间,被人们形象地誉为城市的“翡翠项链”。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密集居住的城市环境,人们与自然隔绝开来。嘈杂的街道、耀眼的户外招牌、灰冷的建筑物……,在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生态设计”概念被日益重视,这也是城市视觉形象设计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结语
保障实验工作安全实验室在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管理上按照安全质量标准化文件、作业指导书、程序文件开展施实验工作,各岗履行各岗职责,使得实验工作从工作计划的制定、任务的下达、分析实验报告的发出,各项实验任务和活动都处在安全质量标准化的管控之下。
(1)制定安全防护,进入实验间必须穿工作服
制样时,操作人员须戴好口罩及防护眼镜,操作酸碱时,必须戴橡皮手套,防护眼镜,穿好耐酸服。从事有毒、有害物质操作人员须定期进行专项体检,按月发放保健费。从事X衍射、阴极发光、荧光分析、测试、鉴定和实验等人员均应遵守GB4792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试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违章操作。可燃物质及有机溶剂不可放在电炉、酒精灯及其他火源附近。严禁氧化剂与可燃物一起研磨。水银漏失,应尽快回收,然后在残迹处用硫磺粉处理。产生有害气体或刺激性物质的化学反应,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吸取酸、碱和有害的溶液,必须使用吸耳球。腐蚀性物品及易燃物品不能在烘箱内烘烤。有毒溶剂和废液,酸、碱等腐蚀性溶液,不能倒入水槽和其他室外场地,应遵守GB4281的有关规定。化学试剂必须有标签,化学试剂要按危险性和非危险性加以分类,专人保管。剧毒药品及贵重物品必须有保管使用制度,设专柜加两把锁存放。由两人保管,使用时严格登记准确称量。化学试剂要存放于阴凉、通风场所,注意防火、防潮及防日晒。潮解、风化性试剂用毕后,除个别试剂可置于干燥器内,应立即用蜡或火漆等封口。腐蚀性溶液不可放在仪器间,必须有专门存放地点。浓氨水不可与酸类混在一起存放。药品、试剂库房必须符合防火、防爆、防潮、防震、通风等要求,库内严禁吸烟。放射性药品和标准源应在铅室存放。经常检查易燃易爆压力容器是否泄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搬运时严禁摩擦,碰撞。易燃易爆压力容器要按有关规定定期试压,不能使用不合格或过期未检的容器。压力容器上安装的各种计量仪表必须每年校验一次,不合格的绝不能使用。必须了解压力容器的标志,专用气体的压力容器不能装另一种气体,压力容器的仪表不能混用,仪表上不能沾有油渍。压力容器存放必须符合有关技术规程要求,并要远离火源和热源,远离实验场所,存放在阴凉、通风、干燥地方。启封盛装易燃易爆液的容器时,操作人员要穿戴好防静电防护服、手套等,严禁使用能产生火花或静电的工具。各种气瓶必须分类保管,氢、氧、乙炔瓶严禁存放在一起。高压气瓶要远离火源和热源,避免曝晒和强烈震动。氧气瓶及可燃气的气瓶与明火的距离不小于10m,存放地点距楼房3m以远。严禁混用高压气瓶的减压阀。高压气瓶和减压阀试压检验应遵守GB3864的有关规定。各种气瓶使用时,瓶内余压不能低于0.1MPa,严禁用尽。在搬运与存放高压气瓶时,必须拧紧气瓶上的安全帽。随试验工序变化及时关闭试验用水。经常检查用水胶管是否老化。遇停水及时关闭水源。燃气器具点燃后,操作人员不准离开岗位,离岗时必须关闭所有燃气器具。使用人员必须熟悉各种气体的气瓶颜色及字样颜色,发现异常严禁使用。实验间应符合配电、用电要求,不准超负荷用电。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严防室内漏电,接地线符合仪器要求。对单相负荷500W以上,三相负荷1000W以上的设备要固定使用电源插座,不宜随意改动。仪器必须断电方能检修,检修过程中应在配电盘和有关电源插座处装有明显标志。照明和生产用电线路,要严格分开,配电间须有自动跳闸安全装置。每个实验间应配备2~3只灭火器和10kg灭火砂。实验室内严禁吸烟和非试验用火。使用可燃气体的实验间,应采用防爆型电源开关及照明灯具。
(2)制定了“实验室HSE工作职责”、“主任工作职责”、“书记工作职责”、“副主任工作职责”、“油气相态研究岗工作职责”
“岩石物性岗工作职责”、“岩矿鉴定岗工作职责”、“扫描电镜岗工作职责”,“粒度岗工作职责”,“岩石制片岗工作职责”、“孔隙结构岗工作职责”、“渗流特征岗工作职责”、“岩心管理岗工作职责”。合理安排每一项实验工作计划。编制实验项目设计方案,强化标准化实验工作与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有效结合,组织措施、技术措施、风险预控措施、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实验工作服从安全质量标准化要求。现场实验工具定置摆放整齐,实验试区域划分清晰、标志标识齐全、临时接线不乱拉、杂物不乱丢、现场保持清洁整齐。各岗位严格执行工作职责,严把质量及安全关,使现场实验人员清晰掌握危险点和安全措施,确保设备和人身安全。强化现场实验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从“结果控制”到“过程控制”,实验现场秩序更加规范,保障事故预防机制,实现本质安全。
二标准化安全质量在实验中心的发展
从发展的观点看,安全质量标准化具有继承性、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实验室管理相比实验室管理标准化具有以下优点:
(1)突出了“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
(2)强调实验室安全实验工作的规范化在与国家实行的实验室“计量认证”融合后充分体现了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
(3)把安全与质量、健康与环境作为一项完整的体系进行管理。充分了体现安全、质量与健康、环境之间的统一性。
三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提升与实施
(1)完善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管理体系,是打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基础。建立系统的符合实验室特点的标准化的体系文件是实验室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和搞好安全实验工作的前提。包括体系管理文件、各项规章制度、标准规程、员工培训教育制度等。
(2)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主体是实验室的基层和实验室的员工。所以一定要明确职责,如实验室管理人员职责、实验室技术负责人员职责、实验室质量负责人职责、实验室操作人员职责等。规范操作人员的作业行为,杜绝违章行为。实现了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就有了安全的保证。
绿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命离不开绿色,人类呼唤绿色。绿色空间,能给城市和建筑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环境。因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乐”的生活理想。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绿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战之后前苏联与东欧等国家的城市重建中开始大规模的付诸实践。
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这就是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之相应,世界各国规划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从较小尺度的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走向了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发展规划。大地园林化,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营造活动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崇高理想。
生态绿地系统,使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即规划上常称之为“绿地”的空间。它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之统称,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影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是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绿地基础。城市绿地根据不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等融合在绿地中,营造出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功能。
中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作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这三部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应,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热点中的热点。
一: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定位的认识
虽然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尚没有明确的法定地位,但在国家的行政文件和相关法规条文中,以及在业内人士的认识上,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在这一定位之下,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得到确实可行的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才具有实际的作用。
二:规划定位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范畴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所谓的“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载体是绿地,绿地的建设的确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但是,不能因为绿地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就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引伸为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只是一个因子。如果我们不讨论所谓“生态规划”本身的提法是否恰当,只是暂且承认它的话,它的工作内容要远远超出植物和绿地的范畴。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上、绿地的数量上、以及植物种植的原则上注重绿地生态效益的综合发挥,以求城市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但这只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本学科,不存在替代。
第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生物多样性规划”也无法包含“生物多样性规划”。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应在基因、物种及其生境三个水平上加以保护”(摘自《辞海》)。从这些基本概念中我们应该已经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的一种类型,但它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生物多样性规划中都只是一个因子,不能“以点代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内容之一,但绝对不可能取而代之。
三:实践与案例分析
一:厦门市(三区一县)绿地系统规划(1996年10月)
相关内容简述:至1994年末,厦门市市域面积约1516km2,辖6区1县。本规划是除厦门本岛以外4个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尝试增加了“厦门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构想”一节,旨在对厦门市城市绿地系统提出一些构想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厦门市域绿地布局结构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意图和对厦门市自然山水条件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厦门城市绿地体系的建设,提出融山、海、城、岛、林为一体的“山环城、城环湾、海环城”的布局框架。
(2)厦门市域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一,根据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城区绿地的规划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等;第二,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角度对厦门市域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建议,对城市组团隔离带用地、郊野游览休闲用地、水源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等类型的用地提出规划设想。
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完成时间:2000年1月)
相关内容简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是青岛的辅城,辖区面积217平方千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平方千米。
(1)规划范围与规划层次:第一层次为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辖区范围,重点是通过对城区大环境的宏观控制,突出城区西北部山林景观与东南部海滨风光的结合,达到城市山水构架的重建与完善。第二层次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54km2,重点是按城市绿地分类建立城区的绿地体系。第三层次为行政商务中心区绿地控制性规划,用地规模为4.5km2,重点是在重点地区对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深化,强调微观层面绿地建设管理依据的建立(此阶段实质上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层次的工作)。
(2)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土地利用规划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限定因素的明确;第二,自然山水骨架为绿地结构提供的基础条件的明晰;第三,城市人工开发对绿地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第四,景观要素与结构的把握;第五,开发区绿地结构的构建。
(3)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规划内容第一,规划的定位;第二,系统的构成;第三,与海洋生态系统相关的保护要求;第四,城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农副产品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五,开发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绿地的规划指标。
以上规划均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确定城市“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秉执“开敞空间优先,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系统整合、远近结合、地方特色、弹性发展、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对城市生态进行整合分析和绿地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科学地制定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宏观空间布局和各类园林绿地建设,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世纪之初,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国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社会都不约而同地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地区人居环境中维系生态平衡地自然空间和满足居民休闲生活需要地游憩地体系,也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培育经营地、有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地各类城市绿地的集合。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为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必须同步进行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摘要:本文通过引言引出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必要性,在给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定位下,澄清它与“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规划”的区别和不同。以厦门和青岛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进一步阐述了城市绿地规划的范畴和具体内容。
关键字:绿色空间;生态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
参考书目:
1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