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中国史心得体会

时间:2023-02-27 11:07:32

导语:在新中国史心得体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中国史心得体会

第1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混凝土;桩基建设;建筑裂缝

随着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全国大部分大中城市正在兴建高层建筑,而且会越来越多,最后在所有的城市普及。目前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是建筑建筑层数不断增加、建筑平立面日益多样化、建筑技术日益高难度化。因此,高层建筑对建筑体系、深基础施工机具、和装修设备施工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高层建筑的特点及其相应的施工技术要点是高层建筑利用较少的空地,进行高形式和多空间的建筑,因而极大地节省了土地资源。高层建筑技术的兴起无疑缓解了当前世界用地紧张的问题。然而,高层建筑技术的要求一直很严格。高层建筑要求工程质量高、施工时间长、楼层层数多、材料用量大,所以高层建筑的建筑技术性要求比较高。本文主要从科学使用混凝土、桩基建设和防止建筑裂缝三方面探讨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要点,希望能为促进高层建筑技术的发展提供一点依据。

一、高层施工离不开科学地使用混凝土

基础工程施工在劳动消耗和工期造价等方面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占有相对大的比重,因此在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积极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对加快工程施工进度、降低工程造价和缩短工程施工工期具有重要的作用。混凝土是建筑施工中的重要建筑材料,它是连接砖块和横梁的重要部分。混凝土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着楼房质量的好坏。所以为了确保高层建筑的质量,必须有优质的混凝土。高层建筑要求优质的混凝土。而混凝土质量的关键在于混凝材料的配制比例。在施工开始前,我们应该根据建筑不同的设计和施工要求配置好强度不同的混凝土,并作级配实验进行测定,根据级配报告的结果再做配合比实验。当砂含水率过高时,混凝土的强度会下降15%~20%,砂率会下降2%~3%;同时水泥量的影响和石子及砂的级配的影响均为5%~20%。由此可见,它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它的控制,科学使用混凝土。混凝土在高层建筑的施工使用中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有很多工程在使用混凝土时虽然对材料选择、配比、振捣控制方面要求严格,但仍会出现混凝土的强度不够的情况,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恰恰是对混凝土没有足够的保养时间,经过专家的测试和实践表明养保对混凝土的强度非常重要。因此,建立严格的养护制度,防止混凝土强度小的问题的出现。根据《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规定,应对混凝土强度进行分批检验评定。对合规的混凝土应有相同的相同的期龄、强度等级和基本相同的配比和生产工艺条件。由于高层建筑对混凝土的质量要求比较高,这要求我们不能笼统地评价混凝土的强度,而应该分批来评定,并且还要加强混凝土强度的评定力度。混凝土的输送是由混凝土泵对已搅拌适宜的混凝土施加压力,通过水平钢管送至垂直的软胶管压入螺旋钻杆的内管,最后到钻头处桩空中。压入的混凝土应将桩孔中的泥浆挤至桩外,以确保桩身混凝土的质量。为确保桩头处混凝土的密度,桩头部位最后应加入适量的干硬性混凝土或碎石。钢筋笼应保证有一定的刚度,且应直立后沉放入桩的混凝土中。混凝土的配置比例不合理,混凝土的质量差,影响混凝土的粘性,从而影响高层建筑的楼层质量。所以要确保高层建筑物的质量必须要采用比例合适的混凝土。

二、高层中基础桩建设十分重要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桩是高层建筑的基础,基础不牢固,高层建筑物的危险就加大。建筑工程的施工不能照搬照抄,应该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差异很大。高层建筑的基础更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在地基土质较复杂,持力层较深,而地下室埋置深度并不大的地方,采取桩基础是必要的。由于预制桩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素以质量较有保证。鉴别承载方法明确,近年使用的预应力空心管桩有较大的承载力,预制桩对高地下水位地区更为适用。现浇桩近年发展较大,机械钻孔、冲毯已发展到直径1 m 左右,人工挖孔直径大、荷载大,但应尤为重视安全施工。现浇桩适应性强,噪声小、造价低,可以作为发展重点,并努力实现机械化。总之只有打好基础,才能确保高层建筑的质量。

三、高层施工中如何有效避免建筑裂缝

混凝土施工后养护不够会出现裂缝,这严重影响高层建筑的质量。在建筑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某些轻微裂缝。裂缝的类型主要有运动、稳定、不稳定、和闭合等。然而为了高层建筑的质量和整体的美观性,我们要尽量减少裂缝的产生,因而对建筑物裂缝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有效控制建筑物裂缝的产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尽量避免使用高强度的水泥,使用适度强度的水泥,在使用混凝土时可以搀和上外加剂,并且要预计外加剂对混凝土的影响。为了减少水和水泥在高层建设中的用量,也是为了减少泌水、收缩和水热化的可能性,我们应该选择最大粒径砂石。

第2篇

一、改变观念

敬业精神与科学的教学法相结合,必定是成功的保障。而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会说工作忙、杂事多,常抱怨学校教学条件差,学生的基础差,是乐盲,没有专门的教室以及合唱用的站台等,于是工作中总是一副得过且过的思想状态,总想着教不好学生不是我的能力问题,而是许多的客观原因造成的。通过此次学习,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寄生虫”思想,使我明白了好的条件不是等着我去用,而是需要自己去创造、去挖掘,即使在有限的条件下,也同样能做出不平凡的壮举,同样也能培养出出色的孩子。

二、以名师为榜样,以城市孩子的素养为培养目标

参加了这次“国培”,在教授及其他专家传授理论方法的同时,还顺势播放了一些全国名师音乐大赛的课堂教学视频,那些名师们扎实的基本功,行云流水的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名师至所以能让家喻户晓,这与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孩子们的优秀与教师的引导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努力实践,力创特色

第3篇

社会学家陆学艺和他的课题组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和《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引起极大关注之后,用6年的时间再次推出力作《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该书指出,我们已经习惯运用经济理论和方法观察分析问题,用经济的政策和手段来解决矛盾,这在一定阶段是必要的,但是当经济发展到新的阶段,出现了经济报喜、社会报忧的矛盾现象时,就有必要同时运用社会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采用社会政策和措施来解决矛盾。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是一枚金币的两面,而过去,我们把目光过多地聚集在经济结构上,忽视了金币的另一面。

社会结构历来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9世纪的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说过:“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是理解一切社会现象的出发点。”也正因此,陆学艺和他的课题组在对社会阶层关系研究做出总结后,把研究重点转向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他们研究的成果解答了为什么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会出现如此多的社会矛盾,那是因为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远远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30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导向下,过于追求增长速度,把应该配置到社会领域的资源与机会也配置到经济领域中,一些没有及时调整的制度严重侵蚀着社会成员公平获得资源的机会。这样,在社会系统中,一方面是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导致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脱节,差距扩大,另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获得资源的机会开始出现了梗阻。导致社会结构调整滞后,而且这种滞后已经超出了合理的限度。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社会结构变化整整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化15年。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甚至有些指标表明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而社会结构指标仍然还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

第4篇

20多年来,我从一名师范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得心应手。我的迅速成长,缘于《中国教师报》,一路走来,一直有《中国教师报》相伴,她让我收获着成功、喜悦、幸福和充盈,获益匪浅她给了我人生的一个最坚实的起步。

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从《中国教师报》学到了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丰富了我的教学思想。同事们都说我的教育理念新、点子多,其实都是《中国教师报》的功劳。我不仅自己读报、用报、剪报,还经常把《中国教师报》介绍给同事。比如我会把“班级在线”介绍给政教主任,让他学习和培训班主任;把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介绍给同事,大家都做一名善于阅读的教师,并给大家提供读书目录;我还把“杏坛春晓”栏目推荐给喜爱文学创作的同事,怂恿他们在文学天地里一展身手。

曾经有一个学生问我:“读书看报的目的是什么?”我想了一下,说:“为了让明天的自己与今天的自己不同!”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时常问自己:“今天的自我有没有超越昨天的自己?”我知道,如果每周我都能盼到新一期的《中国教师报》的话,我相信我可以做到。

喜欢一份报纸总是从一两个版块开始的,而《中国教师报》最初吸引我的是“现代课堂”这个版块。

喜欢“现代课堂”是因为我们要主动适应学生,因为每到新一届的学生到来教师们总是感慨与以前不同。时代在变,学生也在变化。一线教师们习惯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学生身上,如批阅作业,个别谈心,督促锻炼,沟通家校,处理学生矛盾等等具体的事务,很少有时间来对自我“充电”。凭着经验和大量的精力、时间来教育学生是大多数教师的常规手段。不论什么行业,最怕的就是墨守陈规。我们今天的教育,如果不能主动去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变化就会造成“教学生容易,教育学生难”的可怕局面。正因为如此,“现代课堂”里提出的各种理念,介绍的许多教师,传播的“微语录”无不以一种亲切高效的方式为一线教师“充电”。仅以几个标题为例,我们便能感觉到一种思想的魅力,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预习,即自主学习”、“教学,因适合而有效”。看来真是天下教师一家亲,一份报纸觅知音啊。

第5篇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无形资产 商誉减值测试 公允价值

2007年1月开始实施的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既考虑了会计国际协调与趋同的要求,又坚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丰富和完善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准则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对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

一、关于无形资产会计处理问题

新会计准则在无形资产处理方面,及时吸收了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既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体现了国际趋同化。我国无形资产新会计准则在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亦有不尽完善之处。

1、一定程度上缺乏可炒作性,加大了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难度

(1)尽管新准则对“研究”与“开发”进行区分并明确其含义,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的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要把企业的研发活动清楚地划分为研究与开发阶段显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本身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这项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2)新准则列出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的五个条件,规定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但这些条件和标准的表述比较抽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加大了会计人员专业判断的难度。

2、可能采用新的盈余管理手段

(1)新准则未对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如何处理作出规定,企业可能自主选择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方法来调节利润,如在盈利较大的年度,将后续支出费用化,减少当年利润,达到避税的目的;在盈利较小的年度,将后续支出费用化,增加无形资产价值,以提高当期业绩。

(2)企业内部研发阶段的支出是否满足准则所规定的五个条件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因而企业只需“合理”划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就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从而给操纵业绩、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可乘之机。

(3)在新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限于直线法,对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因此,企业可能会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摊销方法来调节利润。

3、对策建议

(1)明确列举出无形资产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建议仿效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列举出我国目前经济环境下存在的无形资产的方式。我国逐渐成熟的无形资产也越来越多,主要应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租赁权、特许权、电子计算机软件、网址或域名等。若按以上列举的方式明示,将更具操作性,不使无形资产流于账外,降低会计信息不真实的程度。

(2)研究和开发。有关研发支出的处理,可以采取一种变通的方法:首先,在研发过程中设置“在建无形工程”科目,用来归集研发过程中的费用支出,若企业研发成功则连同申请注册费、聘律师费一并转入“无形资产”科目,完成资本化的会计处理;其次,在研发过程中的每个会计期末,设置一个与“在建无形工程”相对应的备抵账户“研发失败准备”科目,以避免将来研发失败对当期利润造成巨大的影响;最后,若研发失败,则将研发过程中在“在建无形工程”科目归集的费用扣减已计提的“研发失败准备”账户后的余额计入当期费用。

这种处理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减少主观判断,有效控制通过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模糊划分来操纵利润的行为;二是符合真实性原则,使账面价值与实际相一致;三是杜绝企业将失败的开发支出“合理”地予以资本化的可能性。

(3)无形资产的费用摊销应区别处理。无形资产摊销费用一律计入管理费用不尽合理,这是因为企业持有无形资产的目的具有多样性,有的是用于产品生产,有的是服务于经营管理,还有的是为了出租给他人使用。由于持有目的不同,受益对象不同,其摊销费用列支渠道也应有所不同。用于产品生产的,其摊销费用理所当然地构成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用于经营管理的,其摊销费用应由行政管理费用负担,计入管理费用;用于出租给他人使用的,其摊销费用应计入“其他业务支出”。这样分别处理,更符合成本费用分配的“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

二、关于商誉减值测试的问题

对商誉的会计处理,各国会计界有不同的理解,在实务中也存在很大的区别。目前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为一项资产,但不予摊销,即视合并商誉为一种永久性资产;二是不仅将商誉确认为资产,而且在未来受益期内做系统合理的摊销,即视商誉为一种可摊销资产;三是立即调整股东权益,视商誉为一种权益抵销项目。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界定商誉为一项资产,每年需要进行资产减值测试,确定其价值的变动情况。《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进行减值测试,一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转回。初始确认后的商誉,应当以其成本扣除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计量。这种会计处理方法和FASB颁布的第142号会计准则(SFAS142)《商誉和无形资产》中的规定类似,对商誉不必进行摊销,但每年必须在报告单元层次上进行减值测试。其合理性体现:每年年度终进行的减值测试可以较好地反映商誉的实际情况,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了现存商誉价值和企业资产价值的真实信息;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可防止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进行利润操控。

但这种处理方法也存在问题,由于商誉难以单独产生现金流,要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而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确认具有一定的任意性,范围的大小圈定直接影响商誉减值损失的计算结果;减值测试有一定的复杂性,执行难度较大,比如企业在对商誉进行分配后,发生报告结构变化,有些部分合并或取消等原因,就要对商誉进行重新分配,并在新的基础上进行减值测试,这样工作量很大,所得结果也未必准确,但却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对于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并结合相关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进行测试,但在减值迹象的判断和计量确认的操作过程中却缺乏详尽的指导和解释。所以这一方法在实际中很难操作,因为商誉的减值测试是与企业报告体系结合起来考虑的,越小的报告层次,越难得到资产组的公允价值,而且层次划分的越细,对资产组的公允价值进行操纵的可能性越大,同时,按照怎样合理的方法将商誉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我国准则没有详尽的指导,目前我国评估体系还不完善,商誉减值的准确性更难计算。

因此,笔者认为在借鉴国际准则的情况下,应该结合实际,对商誉在不超过10年的期限内进行摊销,定期对商誉是否存在减值进行检查,在必要时进行减值测试。这种做法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便于操作,更符合我国现行情况。

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首先应确定资产组,确认商誉的测试范围;其次对于测试时间,由于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每年一次测试效果不大,应根据需要进行测试。但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进行减值测试:第一,法律和经营环境发生不利于企业经营的重大调整;第二,出现未曾预料的强大的市场竞争情况;第三,关键人才流失;第四,减值测试单元内的营业分部或很重要的部分很可能要被出售或处置;第五,减值测试单元内的一个重要资产集合面临大幅度减值;第六,减值测试单元的附属企业的财务报表中确认了商誉减值损失。如果减值测试单元内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应首先进行非商誉资产的减值测试并确认其减值损失,之后再进行商誉减值测试。

三、关于公允价值引入的问题

新准则规定,有关资产、负债存在活跃市场并且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情况下,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这将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客观衡量企业经营业绩,及时反映市场价值的变动。公允价值引入,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需要和中国会计的发展方向。但新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亟待改善。

1、存在的不足

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和计量方式,总体上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是比较谨慎的。但由于新会计准则缺乏对公允性作明确的界定,而公平交易与自愿行为在市场交易中也难界定,于是公允价值会因评估方式不同而不同。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但在市场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则是一个难题。因此,对公允价值在市场非充分条件下计量时,由于过多涉及评估者的主观因素,会导致公允价值很容易成为新准则下会计操纵的工具。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合并等新会计准则,之所以容易成为企业粉饰经营业绩的工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相关交易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因此,公允价值的引入应受到高度重视,新会计准则也应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进行约束和管理。

2、对策建议

公允价值的全面运用最终需要通过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资本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完善以及市场监管、职业道德建设等系统工程来解决,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广公允价值的关键在于其能否合理运用,公允价值是否真正公允,必须解决人为操纵问题。因此,关键的措施是尽量完善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让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资本市场,实现产权多元化,以弱化内部人控制程度。

其次,要培育发展对公允价值可靠性验证的机构。发展对公允价值可靠性验证的机构,能够使公允价值的实际运用得到更好的效果。要构建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完善监督、处罚措施。要保障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需要进一步树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意识,完善市场法规,严格市场监管。中介机构应该加大对会计报告的审核责任,包括中国证监会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舞弊查处的力度,财政部加大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等。

最后,要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现值技术是估计公允价值的重要方法,当不存在公平市价时,就需要应用现值技术来计算出相应的公允价值。因此,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显得尤为迫切。

第6篇

论文摘要:文章以日本的体育社会学研究为主要分析对象,探讨了国外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得以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组织特点、经费支持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在描述、解释体育自身的现象与问题,提高它的实际应用价值的同时,正在进入更高的学理探讨的层面,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展开一种学术性的对话,从而共同参与对于这个世界的话语建构过程。

20世纪以来,体育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影响超越了体育本身的范围,已经辐射到了社会的许多层面,包括政策法律、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产业经济和大众传媒等等方面。因此,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体育问题,不仅是体育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科学研究有关领域所关注的重要对象。比如,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在他的经典著作《区分》(distinction)中就以大量的篇幅分析法国社会中的体育分层现象,以此来论证他所提出的有关资本、惯习以及场域概念对于人类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今天,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众多分支领域,这些研究在不断形成各自的学科理论体系的同时,也参与了对于体育活动的社会性建构。它不仅丰富并提高了人们对于体育问题的认识,并且以多种方式对于体育运动的健全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体育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公共性活动,日益成为一种公众性话题,从而为社会科学研究透视社会的结构形态及其变迁状况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视角。

在这种背景下,国外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与以前相比,日益得到普遍的重视与关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以日本的事例为中心,以体育社会学研究为主要对象,对国外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状况做一个初步的分析。

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得以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科学研究活动,从发生学意义上讲是一种个体行为。但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组织化,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一个被组织化的社会。不管社会的形态如何,今天的科学研究活动都会在一定的组织状态下得到展开。这是我们探讨这个问题的前提。

作为一种有组织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起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而在这之前,有关体育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用自然科学,特别是运用人体科学的方法。比如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第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同时举办了冠以运动医学之名的第1届体育科学大会。因为当时的人们相信,科学应该是无所不能的。间题是西方人所理解的科学,也即SCIENCE,几乎特指我们所认为的自然科学,而奥运会竞技中的胜利至上主义更使体育研究中偏重自然科学的倾向得到强化。

在充分展示了现代科技成果给人类带来恶梦般现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开始对被奉为神明的科技理性提出置疑。海德格尔非常尖锐地指出:技术不仅成了掌管日常思想的手段和形式,甚至生命的本质也被迫把自身交付给技术制造去处理。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在他的代表作《批判理论》一书中则断言:科学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掩盖了社会真实矛盾及其过程,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有关当下社会境况的正确理论,去反映社会的诸种矛盾。总而言之,人们开始反思自身所安身立命的生活世界的状况及其意义,这就为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的人本主义传统的复苏提供了契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风靡世界的景观仅仅是为战后社会科学研究的隆重推出提供了一个佐证而已。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对于体育问题的研究则一改自然科学方法独步天下的局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终于登堂人室。在一些国家的大学里,体育哲学、体育社会学等分支学科得以建立,一些体育研究所开始组织体育社会科学性质的课题研究,体育社会科学各分支领域的国际、国内学会逐步得到设立,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开始进人快速发展时期。

二、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是如何被组织的

一般来说,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与每个国家特有的体育科研体制有关,而这种体制又会受到各国体育管理体制基本特点的影响与制约。

如果对各国的体育管理体制做一个大致归纳的话,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1.政府主导型:又可分为中央政府主导(如法国、希腊等国,我国也可以归为此类)和地方政府主导(如加拿大和比利时)两类。

2.行政法人型:典型的有英国的体育评议会(SPORTS COUNCIL )。

3.社团与行政混和型:如德国,政府内务部一德国体育联盟

4.社会团体主导型:如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

这里讨论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问题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是如何被制度化的,二是这种研究是通过怎样的社会途径得以开展的。

关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首先毫无疑问的是主要分布于一些高等院校,特别是一些体育院校之中一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不断完善过程,同时也是体育社会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在这些高校中得到不断发展的过程。目前。一些国家的体育院校基本建立了较为齐全的包含体育社会科学各分支学科的课程体系,而承担这些课程的专业教师大多为这一学科领域研究的主要力量。如拥有6000余名会员的日本体育学会,其大部分成员来自于大学教师。又比如在俄罗斯,相对于4所体育科研所的450余名专业科研人员,各体育院校的专业教师接近8000名,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的分布在此昭然若揭了。

其次是一些体育研究机构。如体育研究所等,其中包括具有公共团体性质和民间社团属性的两种。前者如德国的联邦体育科研所,它成立于1970年,是德国内政部直属的国立体育科研机构,以组织和协调全国体育科研工作和提供体育信息服务为主。该所设立社会科学和体育文献信息部,以体育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兼顾体育经济学、法学、史学、哲学和政治学。民间研究机构如日本SSF笹川体育财团.它以支援大众体育的发展为宗旨,同时组织力量开展以大众体育为主题的系统研究,至今已公开出版影响深远的《大众体育白皮书》等书刊,引起体育界及其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

同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一样,目前国外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学会的活动而加以开展的。这种学会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最近,区域性的跨国学会以一种比较快的速度建立起来。除历史悠久的北美体育社会学会、体育史学会外,即使在亚太地区,规模不等的区域性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团体组织也建立起来并开展了各类学术活动。

根据这些学会组织的收人来源,可以大体将其分为三类,一是完全依靠会员所交纳的会费或个人与团体的捐款进行活动的。北美的学会基本如此。二是主要借助于会员的会费,同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若干资助的,如日本体育学会。三是既有特定出资企业的赞助金,又有会员会费的收人的学会,如日本体育产业学会,它的主要出资企业为日本体育产业团体联合会,在这个联合会里包含了美津浓、阿西克斯等体育企业。

三、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经费支持

不言而喻,研究经费的保障是体育社会科学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对一些国家科研经费来源情况的考察,可以将其大致归类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有关部门的研究基金。前述德国的联邦体育科研所,其研究经费全部由国家供给,自身绝无创收任务。1993年的经费为1257万马克(约合7200万元人民币).其中课题费为397. 5万马克。每年的课题约为23个。平均每个课题约5万马克。其中申请课题和委托课题的比例约为19:4,也就是说,这些研究经费除了提供给所内研究人员外,同时面向社会,从而起到组织与推动整体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俄罗斯的一些国立体育科研所基本也是同样情况。

又如“日本学术会议”这一研究组织。它是所属日本文部科学省管辖的统合性学术团体。代替文部科学省协调管理全国所有经过注册备案的各类学术组织,同时接受各学术团体以及个人的课题项目申请,经审核通过后下达相应的研究经费。日本的“国际交流基金”组织也是同样,它专门用于国外高级研究人员在日本国内的访问研究或者合作研究。

3.社会团体的研究基金。1985年北美体育经营学会(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Sport Management)的设立,预示着体育研究领域中“产、学、研”三位一体研究模式的诞生。体育经营学领域的课题研究与课程建设通过教育研究机构与体育产业组织的沟通合作机制得到开展。在这一过程中,体育产业组织对于体育经营学的研究提供导向性信息资源及其经济奖励。

日本有较多的企业组织设立体育研究基金,如前述的SSF甚川体育财团。设立专门的体育研究基金,资助大众体育研究方向的课题项目。美津浓公司同样也专门设立了体育振兴发展基金,重点资助社区体育的发展项目,同时对体育学术团体及个人的研究项目给予资助。如日本体育史学会多次申请到美津浓公司体育振兴发展基金,开展大型的集体研究项目。

3.高校的研究经费。以日本体育大学为例.该大学每个研究室多会从学校分配到一定份额的年度研究经费,学校及其体育研究所另外设置一定的研究基金。供全校教师提出研究项目进行申请。这种研究体制基本上解除了教师在科研经费上的后顾之忧,保证了科研活动的计划性与连续性。

四、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特点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其中不乏优劣不分、良芳不齐的知识霸权现象。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卡斯特对此评论说:目前,全球正在经历一个巨大的快速结构转型,人们在这一巨大转型面前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反应,在这样的情况下。知性应对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呈现出一种比任何时期都要繁荣的景象。

1、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并行。今天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如果对它做一个分类的话,可以列出无数个分支学科名称,专业的分化越来越细,甚至可以这样说,只要总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出现一个新学科的话,就会有冠以体育名称的分支学科。与此同时,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也体现了一种综合的发展趋势,这是因为体育的社会性问题已难以从单一的学科角度得到完整的解读,比如职业体育的问题,不仅需要经济学的视角。同时也需要社会学的、政治学的、法学的、教育学的以及传播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因此往往一个课题的研究要求研究人员具备多方面的学科知识,或者多方面学科人员的参与。

2、学科研究力量的再整合趋势。体育作为一个开放性的人类活动领域,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相关联,其中隐含着丰富的社会科学研究资源,因此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以体育现象或问题作为分析的案例展开各自的研究。从而充实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力量。

前述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经典著作《区分》出版以后,在他的周围聚起了一批社会学家运用他的理论分析工具开展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从而形成了被称为布迪厄学派的法国体育社会学流派。

日本的体育社会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基本来自于体育院校的学科教师。主要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作为研究体育问题的分析框架,集中讨论了体育的政策体制、组织结构、群体关系和社会化等间题,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日本体育社会学真正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等大学的社会学家为主体,结合部分体育社会学研究人员,独自成立了体育社会学研究会,从社会学问题本身出发,运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方法、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方法、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以及埃利亚斯的文明化理论等对体育与民族主义、体育与全球化、体育与社会性别、后现代体育、体育与共同体再建等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从而将日本的体育社会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3.参与社会性话语的建构过程。正如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人在一种被约束的条件下再构了自己的世界。体育也是如此。它在受到社会多种因素制约的同时,也参与了这个社会的建构过程。尤伯罗斯独创的奥运会经营手法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与传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体育研究中的社会性别问题、体育与民族国家的形成问题、体育与共同体意识的关联间题、体育与大众传媒的话语霸权问题等,都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话题。

第7篇

之心得体会

 ---临潭县冶力关镇中心小学教师

 

2018年11月

 

11月2日上午,伴随着丝丝寒意,我们在城市学院图书馆举行了“2018年‘国培计划’——甘肃省部编三科教材网络培训项目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参加培训的有来自定西、临夏、甘南州骨干教师150名。本次培训历时三天,首先由奥鹏教育项目组举行了开班仪式,明确了学员的职责——做好工作坊坊主工作,把培训收获分享给同学科教师,引领本坊教师开展工作坊研修。再由奥鹏教育项目领导李玉传主持,省教育厅培训中心主任黄大全做了《方案解读》和《世界咖啡屋》两个专题讲座。两个专题讲座从部编教材的重大意义、培训目标、工作坊坊主的主要职责和咖啡屋的汇谈方法、模式、流程等方面做了全面而详尽的介绍。主讲老师给全体学员给了充裕的分组讨论时间,学员们在老师指导下按咖啡屋的组织方式、流程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分组体验活动,学员们积极参与、建言献策,气氛热烈,效果显著。

下午,全体学员按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为组别进行学科单独活动,五泉山小学王丰校长为我们“语文”组作了部编《语文》教材解析,从教材、教法、学生、课堂设计,具体案例等多个维度对教材做了解读,使我们对教材有了全新的认知,提高了学员驾驭课堂的能力、讲解课本知识的能力,以及如何释放孩子们思维广度的能力。

11月3日,徐彦荣老师上机亲自操作演练,对学员如何做好坊主,督导检查学员认真学习进行认真指导,极大提高了学员的操作水平,老师还为我们分享了四个极好的软件,有美篇app,爱课帮,i同学和讯飞输入法,真的获益多多,因此老师也深受学员们的欢迎……

第8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会计专业;教学定位;课程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0-0075-02

中外合作办学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融合模式、嫁接模式和松散模式等主要办学模式。我院的中外合作办学采取的是融合模式,主要是借鉴国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将中方的教学模式融入到国外合作学校的教学模式中。自2008年起,我院于英国桑德兰城市学院进行了合作办学。教学模式采用英方提供教学文件、课程设置、教学资料和参考资料,同时选派外籍教师进行教学支持,其余课程由我院选派合格教师担任双语授课任务。

1 我院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特点

1.1 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质量相对而言不高,录取的学生大部分是学习兴趣不高而文化基础较差的。由于学生入学总成绩较低,尤其英语基础薄弱,所学课程均为英国原版教材、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词汇量大。所以多数同学上课听不懂全英文教学加上课后不复习,课前不预习,越学越不懂到最后产生对英语的恐惧到消极放弃甚至逃课。

1.2 学生思维活跃,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勇于承担任务,但是功利心浓厚 中外合作办学学杂费较高,被称为“贵族学校”,录取的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在良好的家庭条件的影响下,他们具有较强的实战能力,愿意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但是偏于功利,缺乏团队意识和务实精神,这使得课程的理论学习引不起他们的兴趣。

2 国际商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中英教学体系的冲突

中国的会计教学体系侧重于会计具体操作的训练,学生以学会做账为目的。国外课程编排的思路是要求学生能看懂财务报表,理解财务信息,并会分析和使用这些信息,对会计做账要求不高。其教学体系内容灵活,按照理解报表的顺序编排,内容涵盖范围较广。可以说,国外教材相当于国内基础会计和中级会计的合并本。因此,使用外文教材讲述时,如果删减内容或调换顺序,就会使学生感觉条理不清,思维不连贯,极易产生混乱。

2.2 双语教学的限制

由于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都是直接从高中升入大学,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根据教学实践,1/3的学生能够听懂双语课程中用英文讲解的部分,1/3的学生能够听懂一部分,还有1/3的学生无法听懂老师双语教学中的英文部分。如果一开始教师就立足于用英语讲授会计理论,同时还要求学生理解会计的专业知识,并且阅读理解英文教材,学生普遍感觉压力非常大。

2.3 教材选择的限制

英方的授课模式是提供教学大纲与参考书目,不提供任何指定教材,这与我们的教学习惯完全不同。因此,我们要求英方提供一些教材。但是,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且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不易理解。根据调查,将近2/3学生反映原版教材阅读困难大,专业词汇量过大,对教材的理解存在巨大困难。另外,我国的双语教材大都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并不包括中国的会计法规和实务操作等内容,这就增加了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难度,且国外教材习题较少。

2.4 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病

传统双语教学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英文原版教材为依据,一部分一部分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自学的压力和能力,一味依赖教师讲授,大多数学生在完成英方课业时无从下手,缺乏有效的参考资料。这样的教学模式,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透彻,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显得能力不足。

3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国际商务会计专业的教学定位 鉴于我院独特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对于国际商务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原则上应该完全按照英方的教学大纲进行授课,但考虑到大部分学生今后的就业去向,我们对国际商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定位。

3.1 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所以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就成为调整教学工作的关键点。根据我们对2007、2008两届150名国际会计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有132名学生留在国内发展,仅1名学生出国发展,其余19名学生选择专升本继续深造等。

3.2 明确教学目标

中加合作办学的教学目标是为国际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培养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会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同时,根据学生的未来就业调查结果,国际商务会计专业教学的目标被界定为:站在国际立场上,了解中国和国外的会计基本理论和实务,掌握中国的会计实际操作,能够使用英语阅读西方国家基本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处理方法,同时能用英语进行会计方面的工作交流。

4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国际商务会计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建立有效地沟通机制

这就需要打破系部界限,构建中外合作国际商务会计专业教学团队。次级团队不仅包含英语教学团队、项目课程教学团队,更重要的是要包含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相互沟通,交流经验。定期召开沟通会,设置联络员,加强信息交换工作。

4.2 有效的教学改进

4.2.1 教学模式的改进

考虑到毕业后直接到国外深造和工作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中国的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处理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中,既要完成英方的教学内容,还要兼顾本院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施。在课程内容上,建议先有中方课程做铺垫,再完成英方教学内容。

4.2.2 双语教学的改进

由于中外合作班学生的外教课程所占比例较大,而学生的英语基础并不好,因此,中方教师的任务首先是做好英语专业词汇的引进和讲解,其次是对专业基础理论和概念的详细诠释,使学生在建立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的前提下,能够积累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帮助学生顺利地过渡到外教课,尽量减少语言障碍。

4.2.3 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课堂教学上,不刻意追求课堂纪律,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教师随时解答。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以学生为主,增加练习比例。练习解答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或由学生先独立完成,随后教师进行讲解,使学生既动手实践,同时也得到了正确答案。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不同的章节灵活调整实践与理论讲授的授课比例。

4.2.4 案例教学的实施

在国外课程中,案例教学是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通过背景资料介绍,指出面临的问题,给学生留下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查找资料和课堂分组讨论,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给出企业具体情况,让学生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设置企业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该情境所反映的企业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幻灯片向全班进行讲解。这样迫使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分析、归纳、总结、表述,从而使学生提高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扩展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外合作是今后高职办学趋势,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竞争中取得办学优势,必须加强师资力量培训,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做到既满足外方教学要求,又能为学生的就业和升学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文华,汪颖从企业的人才需求看物流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J].高教探索,2007(S1).

[2]肖琳《国际会计》双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月刊,2010(6).

[3]刘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老区建设,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