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6 14:29:09
导语:在负责培养人意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毕业设计 人文优势 工科特色 过程控制
毕业设计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各专业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本科毕业设计是对本科教学的综合考量,是对学生对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检验,也是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快学生向社会应用人才的转型的必要条件[1]。
作为文理见长的浙江师范大学自2004年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来已有两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既要发挥文理优势,同时适应工科和社会对用人的需求,本文通过浙江师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两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进行分析和总结。
1 当前毕业设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学校和学生对毕业设计要求不高,经调查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产品不多、质量不高
一方面,由于毕业设计都安排在第八学期,而这学期学生一般忙于找工作,对毕业设计穷于应付。第二毕业设计学校一般只作为一门课程解释,没提供经费支出,许多学生因经济原因,只能放弃产品制作。第三学生平时学习基础不实,自扩大招生规模以后,学生总体素质普遍下降,学习主动性普遍不强,平时的学习如制图等课程不够扎实,设图制图、创新等能力不强。
(2)把关不严
新建专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有的老师还是首次的指导,对毕业设计要求本身了解不够,经验不足,还有的老师对毕业设计规程研究不够,对学生要求不严,使毕业设计总质量下降。
(3)学生认识不足
许多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只是一种形式,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高,因此平时不认真,时间把握不好,设计进度缓慢,快到答辩时才临时抱佛脚,应付了事[2]。
(4)学生不能深入单位企业,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不能深入到企业基层,做不到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当前企业需求或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了解。因此做毕业设计时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2 解决毕业设计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毕业设计是完成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毕业设计的优劣必将影响培养质量,必将影响学生能否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新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建立规范的毕业设计管理体系,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2.1 规范管理,严格制度
以专业为单位,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订该专业毕业设计规程和实施意见,负责制订工作计划,组织命题、选题、开题、落实指导教师、检查督促、组织答辩、评定成绩以及质量分析和评价。详细提出规定、要求和备阶段进度表。提倡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应用计算机进行计算、绘图,具体对学生图纸的数量和质量有明确的规定。
2.2 毕业设计过程中,切实把所握各环节
2.2.1 把好选题、审题关。毕业设计题目视专业性质而定,教师出题提倡选择实际题目,可以是机械设计类题目,也可以是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设备调试等题目,更提倡结合教师自己的课题或企业的革新项目,或者是课题中的某个部分,对工科专业提倡制作产品。但题目份量要适当,毕竟要考虑当前学生现有实际,难易程度要适中。过程要完整,要根据教学计划内安排的结业时间使学生能按期完成任务。对教师的题目,由领导小组组织审核。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确实有困难或不切实际的题目可以换题,但必须经领导小组批准。
2.2.2 把好开题关。建立统一开题制度,要求指导教师在学生选题后下达任务书,包含本题目的目的、要求,包括参考资料、学生搜集资料方法、研究方法以及正确使用仪器设备的方法。学生按指导教师的任务书写出开题报告,由领导小组确定开题报告的时间地点及分组情况,统一组织开题。开题报告明确研究计划,说明本题目的研究基础、可行性、发展前景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3]。
2.2.3 把好过程关。能否高质量按进度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关键还在过程。整个过程中,必须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调研到位、教师指导到位、检查到位。在可能的情况下实行集中管理、集中检查、集中设计、集中指导。以便随时了解学生设计的情况,掌握动态。
2.2.4 把好中期检查关。中期检查的任务主要有:任务书、学生毕业设计工作进展、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开题报告等内容,同时了解完成情况,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学习纪律、指导教师的到位情况、毕业设计工作的安排落实及组织管理等。中期检查也要实行学生自查、指导教师检查、专业负责人检查和领导小组检查相结合。检查后要写出书面报告,并提出下一步改进方案。
2.2.5 把好审查和答辩关。毕业设计审查首选由指导教师把关,对学生的成果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写出书面意见,并明确提出能否参加答辩的意见。指导教师的检查还包括对论文的格式的审查,保证论文的格式符合《规程》的要求。指导教师审查通过后报专家组审查,专业组对毕业设计的内容质量进行把关,包括文字、格式、产品、成果,力求做到文字严谨、格式规范、产品合格、成果创新。专业审查后提出意见,写出评语。
2.2.6 把好材料关。毕业设计材料是学生的成果的体现,也是对毕业设计进行检查的依据,因此,要认真收集并规范管理。总体材料主要包括毕业设计工作日程安排表、领导小组名单、答辩委员会名单、开题报告安排、过程检查材料、答辩安排及相关材料、成绩汇总表、情况分析表、工作总结等。个体材料主要包括封面、目录、正文、产品清单(含图纸、图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指导记录、中期检查表、答辩资格审查表、答辩记录、论文评审表等。
3 充分发挥人文优势
师范类学校经多年的积累,形成了具有教师教育理念的文化形态,主要表现于人文关怀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发挥人文优势就体现于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和对学生的要求上。
3.1 对教师的要求
3.1.1 各专业要选派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授、副教授、讲师担任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助教一般不能独立担任指导毕业设计工作。尽可能让老师具备在企业工作、在企业担任顾问,或与企业合作开展研发工作的经历,并在工程合作研发等工作中被证明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担任导师[4]。一般一个教师指导3-5名学生。
3.1.2 指导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要做到教书育人,全面负责。要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前,把有关参考资料、设计任务书发给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学生课题进行情况,认真指导、严格要求,发现问题,要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为检查学生设计状况,教师在每个阶段均应对学生进行指导,有条件的还可采用“中期予答辩”等方式。
3.1.3 教师要做好答辩前的设计评阅工作,并督促学生做好答辩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3.1.4 以专业为单位成立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会由5~9人组成(个别专业学生人数较多,可设11人),设正、副主任各一名,委员会成员均应由教学经验、实践经验较丰富的讲师以上的教师担任,也可以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具有工程师以上工程技术人员参加。
3.1.5 成绩评定标准及办法。评定成绩依据《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标准》进行。答辩委员会依据每个学生设计(论文)说明书、图纸、指导教师和评阅人意见及答辩小组意见,综合考虑,评定出成绩。评定成绩应做到实事求是,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一般情况各专业成绩的优良率不得超出50%(优≤20%;良≤30)(特殊情况经领导小组同意后可放宽到60%),及格和不及格的学生在10%~15%。
3.1.6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答辩委员会统一向学生公布,在公布前,任何人都不得向学生泄露成绩评定情况,成绩公布之前,应经小组组长审批。成绩公布后,不再作任何变动。
3.1.7 答辩时应做好记录,答辩结束后将记录本交教学管理部门存放2~3年,以便备查。
3.2 对学生要求
3.2.1 虚心向指导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学习,认真查阅国内外先进科技文化资料,刻苦钻研,奋发学习,提倡在完成基本训练的要求下,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3.2.2 要在教师指导下,按每个阶段的内容和进度要求独立完成毕业设计,不弄虚作假。
3.2.3 毕业论文和设计说明书,要书写整齐、文字通顺、语言简练、条理清晰、图表精确、计量单位规范统一,原理、概念准确。
3.3 发挥团队作用,提高毕业设计成果
征题时可考虑题目整体性,借鉴师范传统人文观念,强化协作意识。开题时允许多位同学选具创新意义同一题目进行研究,也可以让多位选同一项目不同部分进行研究,通过分工合作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这样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有助于发挥集体智慧,对培养人才更有意义。
3.4 延长毕业设计时间。
在执行新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前就业的实际情况,将毕业设计提前到第七学期开始,提前做好毕业设计的征题、选题等基础工作,指导教师及早制订好指导计划和任务书,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思路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指导学生进企业如何设计调研思路和切入口。
4 结语
毕业设计工作要保证质量关键在教师,根本在学生。因此,要求教师从选题、指导、评分要充分认真把关,严格检查学生的各个环节完成情况,要把毕业设计工作与教师的切身得益挂钩,以引起教师对此项工作的足够重视。对学生而言,既要加强教育和管理,充分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意义,更要妥善解决社会需求、就业和毕业设计工作的矛盾,确保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绍兰.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石油教育.2005(1).82.
[2] 王宝泉,武福全等.高等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2.9(3).39-40.
一、高校科研课题团队的特点
高校科研课题团队是依托于某个课题而形成的,由课题负责人申请课题时,根据需要临时寻找成员组建,一般成员为6人以内。这样的团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动态性和稳定性。动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上动态。课题团队的组建在时间上不确定,是在课题申报时构成,什么时候课题结项,团队也就随之解散;二是团队成员动态。每次课题团队的成员构成都不确定,主要由课题负责人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和确保立项的需要以及个人关系来召集人员。在下次课题申请时,又会形成一个新的团队;三是负责人动态。课题负责人的不同,会影响到整个课题团队工作的风格和氛围。稳定性是指一旦课题团队形成,人员构成上轻易不会变动,不会有人加入或有人退出,一直保持到课题结束。
(二)自发性。课题团队是自发形成的,并不是硬性规定的任务,不需要由行政手段来监管和控制,成员是由各自研究兴趣和个人需要而自愿聚集在一起的。
(三)领导者影响力的非权力性。课题团队的领导就是课题负责人,他对整个团队成员的影响力不是来自于他具有的权力,不是因为他具有的某种行政职务,更多的是一种非权力性影响,即其具有的渊博的知识、优秀的品格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吸引课题成员愿意与其一起完成一项科研任务。
(四)课题负责人与成员之间具有心理契约。课题团队成员的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的书面规定,但是存在心理契约,即课题负责人期望成员能服从任务分工,具有研究热情与合作精神,积极投入,自始至终按时保质地完成课题。成员也期望课题负责人能履行好课题指导工作,在课题结束后在成果排名以及经费使用上能公平公正。
(五)成员之间已经熟悉或有过合作经历。课题负责人一般愿意与合作良好的人再次合作,而且召集的课题成员大多是相同研究领域,同属于一个院系。甚至更多时候课题团队是“导师+学生”的模式,因此成员之间已经很熟悉,这样便于沟通联系,缩短磨合期,利于加快成果的产出。
二、高校科研课题团队构建的障碍
科研课题团队的构建就是课题负责人寻找几个具有研究兴趣和研究意愿的人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完成某项课题任务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会遇到一些障碍,使得课题团队迟迟确定不了。这些障碍体现在:
(一)团队负责人的召集能力有限。作为召集人的课题负责人应该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具有较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召集到人员组建课题团队。如果缺乏这些条件,课题团队的构建将很困难。
(二)课题级别不高,吸引力不够。现在各级各类课题很多,有国家级、部级、省市级等纵向课题,还有横向课题。如果是参与市一级的课题或横向课题,很多高校在评职称时不算,或者是级别低的课题,经费也相应的少,这就使得这样的课题吸引力不够,很难吸引团队成员。
(三)优质人力资源匮乏。一项科研课题的完成需要聚集多位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员参与,作为课题负责人也希望召集精干力量一起完成课题任务,但是有时这样的可心得力的优质人才很难觅得。
(四)成员间认同度不够。课题团队组建后,成员们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精诚合作,在知识共享、和谐友好的氛围内工作,这就需要成员间具有很好的认同度。如果认同度不够,某一成员不愿意与另一名成员共事的话,就不会加入到团队中来。
(五)成员个人意愿不强。课题团队的组建是自愿的,没有任何的强迫,完全听从成员个人的意愿。但是也许因为时间、个人精力和兴趣等多方面原因,成员加入团队的意愿不强。
三、高校科研课题团队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在课题团队组建时遇到一些障碍,整个课题团队在运作过程中也会存在各种问题,影响到课题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一)负责人组织不得当,团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团队效应。团队效应就是要体现出1+1>2的效应,这也是团队建设的主要信念,这需要团队每个成员都能调动起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发挥出各自最大的优势。然而很多课题团队的负责人缺少相应的管理协调能力,不是组织工作缺失,要不就是凭个人喜好和感觉来决定某些事情,不听取别人的意见,使得整个团队活力不足。
(二)团队没有实现真正的学术合作,仅是简单的拼凑。很多的课题团队是为了保证立项随意的把几个人拼凑在一起而组建的,组建之后,成员之间没有密切的学术交流,各干各的,最后也是把各自的研究成果拼凑在一起。更有些人仅是挂个名,并不真正参与课题的运作。这样,团队成员很难形成知识共享,在科研能力方面自身的成长有限,也阻碍了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团队成员结构不尽合理。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与学院结构。课题团队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偏年轻,职称结构编低,主要以讲师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年轻的讲师在科研道路上还只是起步阶段,成果积累也不丰厚,以负责人的身份来申请课题很难,只能参与到其他人的课题中来学习和积累。而副教授或者教授职称的人员往往希望以负责人身份组建自己的课题团队,而不愿参与别人课题。
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在知识结构上。课题团队需要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人,大家可以在知识和技能上互补。然而由于院系划分和学科分类,以负责人个人能力来组建跨学科的团队难度很大,这就造成团队缺少多元化的知识背景和科研经验。
(四)成员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不一致。一个团队要想有能力有活力,需要每个成员明确团队目标,而且团队目标和成员个人目标尽可能一致,这样可以保证每个人都真正融入团队,向着团队目标前进。但现实中很多课题团队的成员并不清楚整个团队的目标,个人努力找不到方向。而且有时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不一致,个人的需求很难在团队中得到满足,削弱了个人的积极性。
(五)缺乏清晰公正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课题团队往往缺乏比较明确公正的评价和激励,活干得多少、质量如何没能得到相应对等的评价,即使有评价,但是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配套的话,这种评价也毫无意义。比如课题组在组建时一般成员的顺序就已经确定,即使排在后面的成员承担的任务较多,产出的成果较多,但是一般情况下这个顺序不会轻易改变。因此,激励不足,团队的投入度不够,绩效不高。
四、高校科研课题团队构建和运作对策
(一)要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团队。科学研究应该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关注现实问题,而且现如今的重大科学突破也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传统的单一学科的研究不能更完整地看清现实的全貌,因此要想寻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科研问题,从而成功地获得科研资助,就必须要建立跨学科的研究队伍。科研团队成员的多样化有利于知识的融合和互补,能够拓宽研究领域,提升科研实力。
(二)团队成员的选择标准要灵活。课题团队在确定成员时往往关注的是成员与课题任务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积累,或者看中的是成员的学历层次,其实大可不必过于拘泥于这些。还应该关注成员的两点特征:一是成员的实践经验。学历固然重要,但是实践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成员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在很多问题上视野会更开阔,观点会更敏锐,对整个课题的完成能提供很多实用有价值的意见。二是成员的个人学习兴趣、热情和合作态度。有时兴趣和热情比能力重要,能激发出一个人的内在潜力,因此在选择团队成员时除了学历和知识积累,还要看一个人是否有学习兴趣,有科研的热情,是不是有很好的合作态度。
(三)课题负责人自身的管理能力要提高。团队的运作与管理,负责人要发挥较大的作用,这需要负责人有很好地管理和协调能力,要思考如何规范、有效地组织组内成员,落实课题的分工,推进课题的发展,提高课题的效率。要注意几点:一是要清楚地认识自己与成员之间的关系。课题负责人只是牵头,引领大家共同来完成一项科研项目,大家是平等的,不是成员给负责人打工的,成员也不要认为是给负责人帮忙的;二是要学会发动成员共同管理团队。团队管理不是负责人一个人的事情,需要所有成员的共同参与。因此,负责人要给成员充分的自主权,要听取并尊重成员的意见,凡事共同商量,争取达成共识;三是要学会利用外部资源。在课题的组建和运作过程中,课题负责人要学会充分利用学校、院系的资源,遇到困难主动寻求外部力量的帮助。
(四)建设良好的团队科研氛围,密切学术交流。很多课题团队已经偏离科学研究的宗旨,只是为了立项目完成科研任务、得经费、评职称。团队急功近利,重结果轻过程,人心浮躁,踏踏实实做科研的越来越少。而这样的团队不会有较好的创新性成果,成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学习。因此课题团队应该不断宣扬专注严谨坚持的科研精神,让成员目光长远,不去关注暂时的利益得失,更多去关注科研过程中自己的积累和学习,使得团队有很好的一种讲究科研的氛围。同时,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汇报各自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这样大家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思想碰撞会有更多的科研灵感,从而提高团队的绩效。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而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中学生正处于个体意识形成的初始阶段,是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知识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时代赋予的要求,也是广大家长对学校的嘱托。一个良好的班级会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促使其主动健康地成长,而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班级的教育管理上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推陈出新,勇于探索,构建出适合班级实际情况的新管理模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使班级管理出成效。笔者结合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对班级管理新模式、新途径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对这些管理模式进行了尝试,并作一反思。
1、班级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
在担任班主任以后,随着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对校园环境的进一步熟悉,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第一,班级制度与学生行为脱节严重。班级管理制度可谓详尽,在开学初,本人进行了详细地制定,完善后也在墙上公布,明确规定了学生在班级里应该遵守的行为,但结果却相反,制度在学生眼中只是形同虚设,常常被置于不被重视的尴尬境地,尽管费尽心机强化班级制度,但效果不十分明显,经常有学生出现违纪违规现象。第二,班干部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班级里的班干部可谓健全,大至班长,小至小组长,配备周到,工作也到位,但班级里时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事,同一问题屡处理屡反弹,班干部的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班干部职能效应总是不尽人意。第三,班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疲软。几个月以来,由于学生原来基础比较薄弱,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下降明显,这一势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特别是班上的男同学,经常性上课睡觉,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我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谓是尽心尽力了,可班级工作的某些方面总是跟不上兄弟班级,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焦虑感尤如《孟子》中所记载的梁惠王所说的那样:“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引起思考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比如学生自觉意识不到位,制度本身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班主任的工作方式缺乏艺术性等等。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班干部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和班级规章制度并没有内化到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去,没有真正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与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再怎么完善的规章制度都只能是一纸空文,没有多大约束力和指导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本人觉得“民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学生的民主作用发挥得越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也会发挥得越好。实行班级民主,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行事的能力,锻炼学生管理才干的方法。在班级管理中,如果班主任能充分发扬民主,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来构建班级民主管理的新模式呢?如何来实现魏书生所说的“班级管理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呢?如何让学生真正对班级里的管理制度保持应有的尊重与实践?
3、民主化班级管理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民主化班级管理模式,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班主任和有关任课教师要有明确的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意识,并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贯彻的方式;二是充分发挥班委的核心作用,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人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一套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通过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管理活动。
4、民主化班级管理的途径
根据班级现存的问题,要构建班级民主化管理新模式必须切中要害,本着“不求人人升学,但愿个个成功”的育人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实现了学生自主有效管理的目标。第一、发挥班委会的职能平台,营造良好的民主管理氛围在学生民主选举和推荐的基础上,扩展班委会的职能平台,细化分工职责,强化监督力度,为班级民主化管理营造“自主、开放、立体”的管理环境。通过实行班干部竞聘制度,经过民主公平竞选演讲,形成了一套得力的班委成员,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成为班集体的核心和凝聚班集体的纽带。此外,为了消除班级管理的局限性,广泛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凸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巩固班级凝聚力,使班级管理更加开放,为民主化管理组建了立体式操作平台。班级还开设“一日制班长”活动,通过采用值日班长轮换形式,由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轮流当一天班长,履行班长的职责,全权处理当天的大小事务,记录当天的各项活动情况、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意见,以及对班级工作的建议等,来主动配合班委开展工作。
班级设立了班级违纪处理合议庭,通过广泛调查取证对照校违纪违规处理办法作出处理意见处理意见书面通知违纪人、书面报告班主任等规定程序公正行使职权,使班务管理更具透明化。第二、制定严格合适的班级制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校有校纪,班有班规,纪律是搞好学习的保证。本学期初,经过全体学生的集体讨论,制订了适合班级情况的制度,每一条款都通过全体学生举手表决通过,制定了班级公约,确立了“文明学生”评比标准,细化了文明学生的评估细则,让学生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每周公布学生的表现得分,在管理中实现自主教育,创设一个健康的自我教育环境,使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在班级占主导地位。此外,学生还进行了有效的制度创新,如卫生包干制的实行,强烈的责任心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每位同学自备垃圾袋,包干负责自己的及其位子周围的垃圾,这样不仅彻底清除了卫生死角,而且还使班级卫生保洁工作上了一个台阶,寝室的纪律、卫生管理也得益于学生的自主管理,得益于班级事务“包干制”,它使班级的每位成员既是管理者、参与者又是被管理者、合作者,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
管理与被管理的相结合,提高了每一位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度,使他们在集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和责任,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第三、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展有效的班队课建设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是,学习并不是学生的唯一任务,而只是学生全部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改变班级教育价值取向单一化的现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最能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发展的有效载体则是班级的班队课。经过民主选举,以“组阁制”的形式确定每一期班队课组织者,激发了学生组织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找主题,找材料,做课件等,班队课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课上也逐渐涌现出了喜人的成绩,我班学生在校文艺汇演中夺冠,班级所开展的“畅谈荣辱观”主题班会,在余姚教育网和余姚日报上进行了报道,引起强烈反响。这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使班级各种成果百花齐放。
以上几个方面仅是民主管理中的一些插曲,离真正的班级民主化还很远,我只能基于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真正实现班级民主化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耐心,需要说明的是,民主化管理并不是凡事由学生来做决定,也并不是全部让班委会来管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好课和以身作则,“润物细无声”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5、实施民主化班级管理模式效果
班级学生民主管理模式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得到了家长、任课教师和学校的认可,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第一、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增强了班级亲和力班级实现自主管理,使处在不同学习方向和层次上的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增强,班风好,学风浓,班级稳定而有活力。新学期开学初,班长就交给我一张由班干部民主讨论基础上拟定的座位表,每小组长又由全体成员民主选举产生,全面负责该组纪律和卫生。还在班级中开展德困生帮助活动,班团干部都实行了“捆绑式(一帮一)”,随时提醒德困生的日常行为,此外,让个别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也参加学困生的帮助活动,通过一对一的帮助,形成良好的具有亲和力的班级团队。第二、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新模式的实施,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和效果,更为学生整体素质以及终身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未来的学校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班级学生逐渐在班集体中由他律改为自律,增强了自我的责任感,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此外,还通过各种途径帮助班级同学,团结和谐的班集体让学生生命个体的知、情、意得到全面发展。从去年到现在,在学校的日常卫生纪律检查评比中,我班总是名列前茅,男、女生寝室多次被评为“文明寝室”,各种先进也不断涌现。希望通过这种教育模式,能培养学生关心集体,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三、提升了班级的整体成绩,实现了班主任工作的优化“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和归宿”,而“德育的成功将有力地促进开发智育的进程”。
这一新模式的实施,使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不仅开发了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发展,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班级整体成绩稳步上升。笔者认为班级民主管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科学方法的掌握。另外,班级学生的自主管理,使我从繁杂的琐事中解脱了出来,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科研等工作中去,着重了解、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的德育方法上,用最少的时间、精力获得了最佳的教育效果,实现了德育过程的最优化。
6、构建班级民主化管理新模式的体会和感悟
民主化管理新模式实施以来,取得了比较显着的教育效果,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第一、班主任工作的质量,思考问题的缜密程度是班级管理模式改革成败的基础。一方面,班主任必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管理理念,能不断改造、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教育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此外领导的支持,同事的鼓励,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接受是班级管理模式改革成败的关键。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既要正确处理好与班级学生的关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将自己置身在班级集体之中,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相处,提高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又要协调好与家长学校、社会、等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顶岗实习 三级制 校企合作 三赢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Teaching Achievements of Three-tier System Internships
――Take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Toys Quality Inspection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Internships as an example
PENG Yu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83)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plan of vocational college, the internship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 internships usually performed semester when students graduate.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toy quality inspec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is a three-tier system of internships manner. Three-tier internships, refers to as "first-year professional discipline,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in second grade, third grade job skills training," while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corporate interest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internship process.
Key words internship; three-tier syste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iple win; revelation
1 三级制顶岗实习的定义
顶岗实习是一门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程,它是玩具质量检验与管理专业工程应用中重要基础内容之一。
广州番禺职业学院玩具质量检验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顶岗实习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综合性很强,不只是体现在顶岗实习的实行,还可以从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看出。玩具质量检验与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模式是“一年级职业训导,二年级专业技能训练,三年级岗位技能实习”,同时将职业道德教育、专业兴趣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贯穿顶岗实习全过程。顶岗实习签署实习协议、买保险、按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工资最低标准给学生发放实习工资。三级制顶岗实习,是让学生尽可能早地将学校所学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尽早地与企业环境接触,提前适应社会的发展。三级制顶岗实习的出台,是学校、学生、企业三方不断磨合的结果,是三者三赢的选择。
2 三级制顶岗实习的具体安排和考核方式
广州番禺技术学院玩具质量检验与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在从学生在第二学期暑假开始的第一阶段,时长2~8周;第四学期的暑期为第二阶段,时长是2~8周;第三阶段是在学生第六学期教学周第一周开始,进行时间最长的顶岗实习安排,时长16周。
第一阶段,是在学生第二学期的暑期,此时顶岗实习是作为职业能力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的,在学生自愿选课的前提下安排的。学生选课名单确认后,由玩具质量检验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与专业对口或专业相关的企业联系,根据企业以及学生的个人意愿,以职业训导为中心思想,对学生进行暑期顶岗实习安排。这一阶段,企业、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较少,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职业认知、公司概念、个人技能等的基础教育。
这一阶段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三个方面:(1)学校专业指导教师是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情况的考核,在绩效考核中要用事实说话,很好地维护每个学生实习成绩公平公正,维护了纪律的严肃性。(2)学生实习期满按规定时间返校后,要求学生撰写的实习工作总结,学校专业指导教师组织对学生进行答辩与座谈,了解学生对顶岗实习工作的真实体会和收获; (3)由学生自我管理小组根据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限间的各方面表现提出综合的自评意见,为专业指导教师的考核提供重要参考。
成绩考核比例:工作记录20%+实习报告20%+实习单位评价40%+实习答辩20%。
第二阶段的顶岗实习,安排在学生第四学期的暑期,同样是作为一门学生职业能力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的。这一阶段的顶岗实习,同样也是安排了2~8周的时间,在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进一步地考虑学生的专长、能力。这一阶段,顶岗实习是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企业会对学生提出比第二学期的顶岗实习中高一阶的要求,学生会接受到更新、更专业的技能培训。顶岗实习的执行基础是在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获得 “三赢”,由于实训安排在企业内部,需要兼顾企业的生产现状,在此基础上,尽量结合学生(二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安排。
第四学期的顶岗实习考核要求,和第一阶段的顶岗实习考核制度是一样的,但是增加了校外指导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短期培训等方式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指导。
第三阶段的顶岗实习时间最长,为期16周。在这一阶段,顶岗实习是作为职业能力必修课存在的。此时,这门课程学分为16个学分,在学生毕业当学期进行,也可以解释成毕业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即第三级岗位技能实习,是在第六个学期(一般约四个月),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并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就业倾向,毕业生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学生以企业试用员工身份独立工作,完成毕业顶岗实习。一方面,毕业实习让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了综合运用并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对实习的学生进行就业试用,考核合格者录用。学生将由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跟踪管理,同时委托企业兼职教师协助管理,由企业和指导老师共同考核。
毕业顶岗实习主要以与就业相结合的形式。实习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保持相对应,主要有玩具企业助理QA工程师、实验室测试助理工程师等。实习地点、实习单位与岗位采取学校推荐和自己应聘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岗位和单位以自己应聘单位为主,在自己不能找到实习单位的情况下,学生应无条件地服从学校安排的实习单位与实习岗位。
3 三级制顶岗实习的教学要求
三级制顶岗实习,鉴于其实践性、社会性及延续性,这就使三级制顶岗实习具有其独特的教学要求。
三级制顶岗实习,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验证理论知识,不断地学习最新操作技能,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环境的过程。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停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充实自己所学知识,扩展自己的社会人脉。
教学要求:(1)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热爱;(2)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在每个实习单元之前要安排专人负责介绍实习内容等;(3)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在每个实习单元结束之后要组织研讨活动,及时总结和提高理性认识;(4)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的能力,从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的意识;培养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5)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社会能力(主要指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三级制顶岗实习的三赢效果
三级制顶岗实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三方,学生、学校、企业,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都获得了不斐的成果。
对学生而言,在三个阶段的顶岗实习过程中,除了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工资最低标准的经济收入之外,得到更多的是在学校无法学习的操作技能,企业经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的顶岗实习,促使学生认识社会,熟悉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企业的工作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就业后的工作实践,并且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塑造“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为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过渡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人际关系学习,学会社会、企业中职场伦理关系,扩展自己的社会人脉。
对学校而言,组织学生完成顶岗实习的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等多方面跟社会的发展。学校应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使其更加贴近企业工作流程,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胜任工作。在此过程中,学校加强了校企合作的力度,对于社会导向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站在企业的立场,人才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企业的人才选用时,除了常规的招聘方式,在选择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才时,就开辟了另一条新的道路。以南海美泰玩具公司为例,企业与专业合作,分批次分年限地接受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初次进入企业工作的学生,企业一般会将顶岗实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安排在工厂车间,由车间熟手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玩具零件组装指导,第二阶段,学生单独进行操作。第二次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企业根据学生的专长、能力、个人意愿进入车间组装玩具,或进入设计室设计玩具、或质量检验部门检验玩具质量。第三阶段,企业将学生当成独立的社会人对待。对于工作要求、工作态度、工作能力都是以正式员工对待要求。在这三个阶段中,企业不停地选择、考察、培养员工,寻找适合自己企业文化,培养符合企业目标,能促进企业发展的员工。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除了解决了用工忙时的企业人才需求,还达到了省时省力寻找、培养人才的目的。
5 结语
为适应社会需求和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地寻求不同地合作渠道。三级制顶岗实习就是在这一前提下进行的实验性教学改革。工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上顶岗实习的多形式执行,为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跟上社会生产工艺的进步、以及人才的培养提供方便。三级制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一个成功案例,为学生、高职院校、企业创造了三赢的机会。三级制顶岗实习是现在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的一个启示,是教学手段的一种提升,是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
参考文献
[1] 卢飞跃,渠川钰.高职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8).
[2] 陈诗慧.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项目化管理的探索[J].科教导刊,2013(4).
[3] 李绍中,王晓敏.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难点透析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1(5):63-65.
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在实施教育的时候首先应该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重视发展学生的独立人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就是广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更新教师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淡化教师角色意识,强化学生自主精神。
1.班主任要彻底抛弃“师道尊严”的陈腐观念,建立起融洽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今天,“师道尊严”仍占很大的“市场”,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深受“教师拥有绝对权威地位”思想的禁锢,一些教师往往不能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在班集体中,教师喜欢听话、顺从的学生,如果班上有学生敢当面与教师顶嘴,揭发教师的短处,那肯定是“大逆不道”的,是要受到严厉的批评和压制的。在这样的“绝对权威”面前,听话受表扬,不听话则“遭殃”;怀疑的种子未待萌发而枯死,创新的火花未及闪耀而熄灭。久浸于这样的育人氛围中,学生学会的是“服从”和“看班主任眼色行事”,变成了一群“唯唯诺诺”的应声虫,形成的是怯懦、认知模糊、情感消极、行为懒散等人格缺陷。学生人格的独立性完全被忽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又谈何得到尊重和发展呢?
2.班主任要正确地、适当地行使身为教师所拥有的权力,淡化教师角色意识,学会放权,提供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班主任是管理学生的直接负责人。班主任管理学生,是对学生的关爱,是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需的,不管理学生则是班主任的渎职。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班主任却因管得太严、太细、太死,管得不当而适得其反。因为强烈的教师角色意识会使班主任放大自己的能力和责任,误认为学生的一切都系于班主任身上,从而使他们丧失了基本的判断、选择能力和敢于作为的进取心,伤害了学生的心灵和人格,学生体会不到师生之间的关怀、温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压抑、郁闷、虚伪甚至仇恨的心理,滋长不满、逆反和对抗情绪等。
如果不想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心理的残疾者,班主任就应以民主的方式来管理班级,着力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班级氛围,巧妙激发学生积极表达自我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互相激发,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同时,班主任也应尽量安排一些能充分显示学生智力、道德、意志力的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理性思维、责任感和采纳他人意见、团结合作的民主意识等,强化他们的自主精神,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
二、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学生观,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人格的独立性。
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虽然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但绝不能因此而抹杀学生的个性。个性是创新能力的发动机,而个性的发展最终又离不开健全的人格。当前创新教育极力提倡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就是要求每个教学工作者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教育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并以“个性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为目的,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反对教育的整齐划一与陈旧僵化,反对压抑个性发展;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没有个性的教育,就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所以,走出“标准件”式的教育模式,走向多样化的个性教育就成为必然要求。
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把学生看做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平等地善待每一个学生。
学生的差异状况表现为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个性特长。
作为班主任,首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确立班集体中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观念,在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能以学习成绩、家庭、性别、外貌等来区分学生;其次,在班级管理中要用人所长,力求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份自己擅长的工作。班主任应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加拿大有个穷孩子琼尼,因为智商低,总是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学校只好劝他退学。为了安慰他,学校请了一位心理学家和他谈了一次话。心理学家告诉他:工程师可能不识乐谱,医生不一定会绘画,你被劝退学了,但不等于没出息。这番话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他长年给人家整建苗圃,修剪花草。20年后,他成为闻名全国、受人尊敬的风景园艺家。“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教师要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智力才能的不同特征及其发展的潜质,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个例子就有力地证明了在创新面前,后进生和优秀生是平等的,创造潜能同样深厚,关键在于你怎样去开采挖掘。
伴随互联网发展而来的媒介融合,尤其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入融合的趋势,突破了各种不同传播媒介的界限,新闻传媒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功能一体化态势。与此同时,社会化媒体特别是公民新闻的崛起,形成了专业媒体机构与普通大众共同参与新闻传播的格局,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趋势加剧,对社会、新闻传播等所产生的影响广泛、深刻而又错综复杂。目前新闻传播教育以培养传统媒体人才为目标,面临着媒介融合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显得尤为迫切。为了应对媒介融合趋势的客观需要,国内外新闻教育界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其中最突出的是部分高校所倡导的融合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旨在培养适应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一专多能的新型新闻人才,比如能够从事跨媒体采编的全能记者即“背包记者”等。
但也有人指出,这种融合新闻教育模式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技术或技能融合层面,与媒介融合时代传播业界的实际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①融合新闻传播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新闻传播技能教育,着重于多媒体新闻信息产品的策划、制作、传播等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它不失为媒介融合下新闻教育改革的一种可贵的探索,但能否成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值得商榷。有学者提出新闻传播教育应该在新的传媒业语境之下转型为“传媒教育”或“传媒业教育”,②确实有一定道理。那么,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新闻传播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与能力结构?新闻传播教育是否仅为新闻媒体培养专业人才?等等。本文拟从高校本科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以下统称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转型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抛砖引玉。
新闻传播教育:“专业化”还是“大众化”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领域“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壁垒已经模糊,新闻传播教育的定位如何转变,“专业化”还是“大众化”?建国以来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发展很快,但我国高校新闻教育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适应新闻宣传体制的需要,主要是为各类传统媒体培养专门化的新闻宣传人才,搞报纸的不懂电视,搞电视的不懂互联网,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专门与单一。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从面向传统媒体培养专门的新闻宣传人才,向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专业化复合型传播人才转变,这就要求新闻传播教育以社会与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新闻传播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要求,培养复合型的“多面手”。新闻传播学科的课程设置需要突破传统的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学科的组织架构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使各个专业方向都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不过培养复合型人才并不是简单地培养技术复合型人才,而是知识结构的复合、能力的复合,包括对专业知识领域的深入了解,认识社会的能力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③
新闻传播教育在知识体系与能力的建构上应处理好“一专”与“多能”的平衡,做到突出专长,兼顾其他,不能只重视“多能”而忽视“一专”的培养。为适应媒介变化对复合型新闻人才的需求,培养专家型记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2级本科生专业教育采取“2+2”的模式,要求学生在大学4年中通过紧凑的学习安排,系统掌握包括新闻传播学在内的两门学科本科专业知识。④媒介融合是“合”与“分”两种发展倾向的对立统一:一方面是“合”,即各种传播媒介多功能一体化整合趋势,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媒介产品的融合、组织结构和产权等的融合;另一方面是“分”,和而不同,也就是说媒介融合带来受众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传媒市场呈现出分众化或专业化的特点,即媒体的多元化、信息的广泛性和技术的交互性导致的传播小众化、专业化趋势。所以媒介融合时代还需要在某个领域、某个学科有较深造诣的专才,这样媒体才能为不同阶层、不同背景、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群提供贴近性的精细化信息服务。⑤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传媒市场的日渐细分,媒介产品的生产与质量控制、市场分析、价格策略、营销策略、广告、销售渠道和终端的建立,以及媒体内部的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等,都需要专业人士来运作。
媒介融合时代人人都可能是记者,那么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什么?著名新闻教育家、新闻史专家,复旦大学教授丁淦林曾对新闻专业技能即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综合能力作了精辟的概括:一是沟通能力,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同各种人打交道,并获得新闻信息;二是分析判断能力,能够把纷繁复杂的情况梳理清晰,分清主次,辨明是非;三是组织能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整合人力物力,开展活动;四是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文字,或语言,或图像,或其他方式,进行报道与评论。⑥这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同样适用。简而言之,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或竞争优势就是对于信息的搜集选择、组织整理、判断分析到最后的呈现等能力。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整合资讯,生产和管理知识的能力,不管是应用型人才、经营型人才,还是基础研究人才,这种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媒介融合时代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新闻传播教育不应也不能够仅仅局限于为媒体培养人才的狭窄定位。如前所述,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教育培养的人才,表面上看是新闻传播人才,在某种意义上则是适应知识社会需求的知识生产者与传播者。记者、编辑面临着角色的转换,即不再是单纯地生产信息,而应具备极强的信息选择与解读能力,有极强的鉴别知识的能力和合理传播知识的能力,洞察所的信息的深刻联系和意义,从而帮助受众迅速将信息转化为知识。⑦
媒介融合导致信息传播的媒介与渠道越来越多,而有价值的信息与知识则成为稀缺资源。整合资讯,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生产出知识等,越来越重要,新闻与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与服务领域。对于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不仅各种新闻媒体需要,企业或组织
机构同样需要,新闻传播教育就是培养能够处理信息、生产知识等的人才,所以为媒体培养人才已经不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唯一目标。
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新闻媒体对人才的需求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了,于是出现了新闻传播专业不断扩招与传媒人才需求渐趋饱和之间的矛盾。事实上,国内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约70%以上的毕业生走到了非媒体岗位,在企业、社会、政府部门找到职业归宿。即使是到传媒单位,也未必就是在采编岗位,而是面向媒体传播业务本文由收集整理全流程的不同环节。目前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基于为单一媒体培养人才的定位与就业指向过于狭隘,过分强调专业对口,束缚了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的想象力,在一定的程度上不利于业界相关需求的满足,从而阻碍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⑧
在媒介融合和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应该扩大人才培养的范围,也就是面向整个文化产业培养新型的知识生产者、管理者与传播者,新闻传播教育也应相应地调整课程设置,一方面加强专业化教育,即传统的采写编评等专业技能,同时打通不同专业课程与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面向传媒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的信息处理能力等,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化复合型传播人才。
从专业的新闻职业伦理教育向面向社会的媒介素养教育转变
媒介融合改变了新闻业务操作方式,对新闻传媒业的职业要求、道德原则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以往适用于传统媒体的新闻道德已显滞后。如网络空间的隐私权问题、著作权问题及虚假信息问题等。新闻教育者有责任在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同时,教会他们遵守网络的道德规范,使他们肩负起网络中的社会责任,学会对有关问题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评判,并帮助其树立适用于网络传播的新闻伦理道德观。如对于网上五花八门的信息资源,网络记者怎样对其真实性作出正确判断,并能有效、符合道德地使用这些资源;如何避开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等等。⑨专业的新闻传播者应该具有比公众更高的媒介素养,因为他们不仅要尽环境守望之责,更要扮演社会领航者的角色,如何坚守伦理底线,如何在有效驾驭媒介融合技术的同时又不沦为媒介的奴隶,关系到新闻传播事业乃至整个社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
媒介融合进一步加速了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的程度,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各种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人们通过媒介接受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的普遍方式”。⑩在人人都可能是记者的时代,职业新闻传播者的地位降低了,但对新闻传播伦理的要求反而提高了,或者说对传播者的素质要求更高了。一些专业媒体从业者及媒体机构面对滔滔而至的网络舆论,放松甚至放弃对新闻伦理的坚守,新闻传播界出现低俗化、庸俗化趋势。比如网络“艾滋女”事件中,别有用心之徒利用网络诽谤中伤他人,网民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鉴别力,助推了虚假信息的泛滥,而部分报刊等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未经核实就跟风传播,无论是对当事人还是对社会都造成恶劣的影响,足以说明包括专业新闻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大众的媒介素养存在严重缺失。
媒介素养教育本身就包含了对新闻传播者的职业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从专业的新闻职业道德、伦理教育向以培养公民意识为核心的媒介素养教育转变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新闻传播专业对培养新闻记者、编辑等的职业伦理道德一直比较重视,但这种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面向专业记者、编辑的,而不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在媒介融合时代显然是不够的。
普通公众借助新媒体都有成为新闻传播者的可能,但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新闻传播方面的训练,带来了信息鱼龙混杂、真伪莫辨等一系列问题。非职业的新闻传播者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需要与职业新闻工作者一样遵守新闻伦理、法规等。媒介素养教育通常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会判断媒介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与技巧,了解如何利用大众传媒增强对信息的鉴别和过滤能力。
美国学者瑞妮·霍布斯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在三个方面提升公民的素质:一是提高公民接触、分析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二是培养公民的领导能力、自由负责地表达个人意见的能力、面对冲突的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公民对主动获取不同来源信息的兴趣和对不同意见的容忍能力。⑾
当下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随着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走入误区,即人文理想、新闻专业理念逐渐被实用主义、技术主义所取代,使新闻传播教育走向世俗化、功利化的歧途。⑿加强新闻传播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是避免新闻传播教育落入纯技术教学陷阱,克服实用主义、世俗化倾向和浮躁之风,以及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完善和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论文摘要: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为缓解就业压力过分依赖于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殊不知,后者是学生的就业软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双证”实践、“双核”融通,以提升就业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双证;双核;高职;就业
“双证”指专业资格证和职业核心能力资格证,“双核”指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2010年,中国人大曾湘泉教授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中提出,就业能力分专业硬能力和含沟通、人际、分析等在内的软能力,其中就业软能力备受关注,要高度关注各种就业能力特别是软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以缩小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就业能力认知差异和能力缺口,大幅提高在校生的就业能力。据职教专家研究,应二十一世纪新科技的趋势与职场工作需求,未来职业教育系统的高职生除具备专业领域之技术知识能力外,尤应培养适应科技与社会的能力和精神层面能力,如如团队合作及沟通与表达的能力。可见,专业硬能力培养必不可少,而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则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高职学院应加强专业资格证、职业核心能力资格证的推广,促进学生双核融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
一、途径:尝试推行“双证”
(一)尝试
从08年3月到09年7月,我们对06届、07届毕业生进行了走访调查,其结果与北京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公司调研显示如出一辙:35项基本工作能力中,重要性最高的是积极学习、有效的口头沟通、理解他人、学习方法和积极聆听等软能力,而这,往往成为毕业生升职的关键。
为此,我们从09年9月开始尝试。在辅导员、班级人数、高考成绩相同的班级中随机抽选了连锁1班和会计与统计核算3班为实验班。连锁2班和会计与统计核算4班为对照班。在保证课程、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对实验班进行专业资格证和职业核心能力证的推广培训:在人文素质拓展课中强化两证,在专业课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一年过去,两个班获取双证书人数达60%,参与企业实习、暑期实践人数达70%,专衔本自考人数合格率达50%;而对照班分别为40%、47%、15%。据观察走访,实验班学生学习态度及能力大大高于平行班,其在实习企业的适应能力、职业素养及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远超过对照班。
(二)推行
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我们推行了“326”人才培养方案:高职学生3类主要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精神层面能力)、两证、6类特色课程(特色公共基础课、特色人文素质课、特色职业基础课、特色技能培养课、特色核心能力课、创新创业课)融进“双核”。在大一进行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进行职业生涯启蒙;大二单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修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信息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模块,就各种社会能力结合专业进行专项设计、专项训练;大三,则将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融于各类专业拓展课程中,让学生系统整合,获取两类资格证书:专业能力类资格证书、职业核心能力资格证书。三年各有侧重:侧重启蒙、侧重尝试、侧重整合。
2.组成辅导教师团队,强化“双证”“双核”培养。为了强化学生的“双证”“双核”意识,我们组建了辅导教师团队,通过通识课、专业课进行渗透,通过素质活动拓展课进行系统培训。有意识地采用梯队互补的结构形式:年龄层上,60后占与70后、80后老师是3:7;教师专业结构上:公共课与专业课、素质拓展课的比例是4:6。团队教师带领学生根据具体的任务,将统计学中的调查问卷、调研分析,电子商务中的团队项目设计,应用文写作中各团队组建公司办文、办会、办事业务处理与有关专业项目培训进行整合,细化“双证”“双核”教学实践方案的设计、尝试,学生们课外完成了超市物价调研、顾客满意度调研、银行顾客满意度调研等6个项目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了培训的活力及效度,有助于建设德艺双馨、理实一体的教学团队,给学生树立了合作共赢的榜样。
二、课改培训:实行“双核”融通
课改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就业硬能力与软能力同时提升、互存互补。因此,我们的培训通过项目引领、行动导向实行“双核”融通。
(一)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融入专业素养
1.小活动与主题项目活动穿插,相得益彰,寓训于乐。单纯的大型主题活动策划实施毕竟太单一,因此,在培训中,我们将各种职场小模块活动与大型主题活动穿插。现场推销豆浆机、房屋、保险,模仿与领导、客户谈判,拟写产品入驻超市的各种方案,调查几种财务软件的性能、使用范围、优劣、顾客满意度,进行现场推销,穿插现实热点如西南大旱灾、玉树地震募捐演讲。每次培训课开始由各团队就这些职场活动阐述方案及实施,然后互评,教师点评。这才进入本次课培训的案例、知识、技能的学习演练,最后又推出小模块活动和大型主题活动的阶段事务解读,由学生下去进行组织。这样,通过大型实践活动与36个小模块职场活动的实施,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了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意识。
2.“三点一线”培训辅导员、学生干部的职业核心能力。三点:寝室文化、教室文化、职场文化。一线:交流能力。围绕这三种文化的营造,培养其进行各种相关活动的策划与协调能力。在培训中进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分别指导辅导员、学生干部,对他们在不同文化构建的初期语言、中期语言、后期语言进行书面、口头的指导、点拨,甚至开设讲座培训,最后辅导员、学生会干部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班级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实施、评估,观察其效果。在实习实训期间,由辅导员、学生会干部收集学生的情况,培训团队指导老师通过QQ群一起交流。通过这种实践指导,增强了教师团队的合力,也提高了学生干部的执行力。
(二)专业实训融职业核心能力实践
1.实训悟导:提高职场适应能力。单纯的实训实践比较枯燥,往往缺少活力、弹性。因此,我们在专业实习实践中注重培训与励志、处事、心态结合,进行实训悟道。在专业课比较紧张乏味时,或开始社会实践活动前,讲述一个小故事,如“黑洞”、“光斑”、“心态的故事”等等,给学生们讲述做人、做事的技巧、职场处世的原则;组织收看《赢在中国》商业实战演习及俞敏洪、马云、牛根生的创业事迹演讲视频,让学生从成功者身上吸取力量,获得心灵营养。通过此举,将专业知识与职场规则结合,缓解了学生实习压力和无所适从感,提高了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
2.实训设计:专业大课程渗透小模式。为提高学生心智合一、知行合一的能力,我们在实习实训中,围绕专业大课程,进行了生活化课程、社会化课程小模式的渗透尝试。
(1)实行渗透式生活课程模式。模式设计为:“三主一辅”多元渗透。即以班会课、技能自训课、第二课堂为主,专业课堂为辅。新生第一学期开设18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第二学期利用技能自训课开设18课时的生活小窍门,内容涉及衣食住行上的生活智慧,由学生收集经班主任团委生活老师审查内容后学生讲解,班会课针对生活琐事进行素质教育,专业课教师针对职业问题渗透生活案例,单项列出。
(2)课程模式社会化。心理学家瑞斯尼克认为社会化智力由信念、技能和倾向性三种成分构成,学校要通过设置高标准的课程、负责任的课堂讨论、清晰的期望、自我管理等方面增强学生智力的社会化,促进其完成社会化的角色演变,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决策能力。我们在各班教学中,分成各团队,尝试了公司管理制,每个团队变成公司,设计企业文化、经营目标、范围、方式、订立合同、谈判等,根据各个实训项目承担的任务,进行各个方面的训练,师生改变所扮演的角色,教师由幕前转到幕后,学生由观众变成实际参与者,扮演某种特定的社会角色作为社会的一员和作为某种职业工作者从感知过程、思维过程和行为过程参与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的决策,使社会价值观和科学价值观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内化。
3.改革教法:尝试多元化。教法是理念变成行动的催化剂。“双核”能力的培训便是要通过尝试多元化的教法,促进学生两种能力的融合提高。因此,在培训课上,我们以行动导向为主,穿插案例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等,此外,根据培训任务的不同还尝试应用了学徒制、演示法、实习作业法等。行动导向可以让学生带着目标、带着任务去学习、感悟、实践、拓展;而案例法、讨论法则是通过评析其他精彩、实用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角色扮演法可以通过设计场景、模拟场景,提升学生的现场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徒制则是针对主动性一般、动手力弱的学生采用的一帮一提升动手力方法之一。总之,通过培训研究,我们认为,“双证”“双核”培养的最佳教学模式是教师少讲,学生多说,教师点拨,学生行动。因此,多种教学方法必须因地制宜,相时而动。 转贴于
三、关键效应:提升就业能力
(一)强化了学生适应职场需求的专业能力
高职课程是为未来就业创业或继续升学作准备,因此,专业能力在学生能力培养需求中排名为首位。每个职类都有其专业特性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欲入行的高职学生要在其职类领域试探进而谋发展,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学好专业技能是最基本的需求。其次,专业态度是决定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对自己所从事之职类无法产生高度的认同,敬业精神或职业道德差,亦难发挥其效益。因此,通过尝试“双证”,进行“双核”融通,正好可以强化其专业技能,培养其专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
(二)训练了学生适应科技与社会的能力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与社会变迁,未来世界将突破国界,形成无国界的地球村。因此,高职学生应培养资讯应用的能力以应对高科技社会的来临。而“双证”“双核”模式在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正好渗透了信息应用、创造思考、问题解决、终身学习等能力的培养。
首先,培养了信息资讯的应用意识。一个高职毕业生通过学习,了解信息处理过程,使用各种基础资讯技术与系统,知道信息世界的结构与议题,发展自己独特的资讯处理方式,必不可少。
其次,在项目中培养了创造思考的能力。通过双证学习培训,在课程中融入形成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创造思考学习活动,教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知识创造新知,提升竞争力。
第三,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高阶的思考程序,以培养正确的思考方式,并养成问题解决的技巧与程序,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学的首要之务。因此,融入高职学生解决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其适应快速变迁的科技社会。
第四,强调终身学习的能力。未来终身学习的理念将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学生个人适应性发展及终身性的生涯规划。在高职专业中渗透自学能力的培训,关注学生专衔本的学习,正是培养了高职生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未来快速变迁的科技社会。
(三)提高了精神层面能力
高职教育除强调专业技能之培养外,更应重视对青年学生精神层面之教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人文的、博雅的教育观念,培养人文素养的健全国民,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双核”融通旨在于此。
1.人文素养的能力。目前高职教育重专业轻人文,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通过“双核”融通,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促使高职生在学得基础专业技术同时,培养人文气息。由此而提高了技术为人所用的附加价值。
2.情绪管理的能力。人的情绪智商含人的自知、自我调适、动机、同理心、社交技巧五个方面。现代社会竞争加剧压力增大,必须培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通过交流合作能力的培训、实践实习实训中指导老师的点拨,让学生逐渐懂得如何控制情绪,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倾听别人意见及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
3.建立正确价值观的能力。目前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阶段中所谓的“探索期”,许多高职学生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与了解,对外在的工作世界亦无实际的接触,人生缺乏目标与计划。因此,通过“双核”培养和专业实习中具体工作过程的执行,可以让其磨合性格,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融入企业能力。根据天下杂志在企业人才需求调查表明,五百多家企业明确表达:团队合作精神(51.5%),国际化(48.3%),挫折容忍力(44%),解决问题能力(31.7%)等五项,是企业界心目中当前人才最缺乏的能力。可见,企业界所需人力不只是具有专业技术水准,更需要能够融入组织,具备沟通与表达的能力以共谋组织的发展。时代潮流的变迁,意识型态的改变,促使人们摆脱了权威的时代。现代的趋势是讲究民主、理性,在面对组织内的许多问题时,必须融入现代的潮流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双核”“双证”的尝试,正是围绕各项目的推进实施,培养高职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缩小学校教育与企业目标的差距,为学生过渡到社会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在这次诊断活动中,我讲授的内容是华师大版八年级(下)第十九章全等三角形第二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第四课时——边边边。这节课的重点是全等三角形判定的“SSS”及运用。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续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两角相等、两线平行的依据。因此,本小节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我首先利用媒体出示情景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旧知。接着探索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元素(三个角、三条边)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体现分类的数学思想。再通过小组活动比较得出: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即边边边公理。在此基础上,安排了一些简单练习及变式,鼓励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并规范书写解题过程。最后,我又组织学生们对全等的四种情形进行了总结、对比,复习巩固全等的知识。
整节课,学生表现都很积极,既发言又展示,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晋中市教研员董广庆给予较好的评价,同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指导我今后的工作。他中肯的指出课堂上存在的问题:一、教方法应重于教知识。二、应重视知识结论的探究过程。如本节课应把学生做三角形和剪三角形的过程放在课堂上,增加知识的探究性,让学生亲身经历。三、课堂讨论的时效性。董老师认为:讨论不是课前安排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争议时才讨论。四、教学中对几何证明题的思路应详细分析。可从已知出发,也可从结论出发,对题目进行分析。五、整堂课没板书。用媒体可将重点内容放在每一页的同一地方,以强化记忆。专家的指点让我茅塞顿开,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本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一定要做到:备课认真细致,精心选题;上课注重方法的传授,增加知识的探究过程,灵活掌控课堂,让学生学的有趣、有劲。通过教学,努力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自己要加强学习,以提升自身素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时间分配问题的几点思考
黄真栋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培养人才的艺术,因此它相对于其他的艺术而言更加复杂与深奥。教师要在教学的舞台上演出培育人才的成功大剧,就必须掌握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包括的内容十分宽广,它涉及整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备课的艺术、授课的艺术、课堂管理的艺术、教学手段运用的艺术等等,十分丰富、十分广泛。今天,我仅对数学课堂中教学的时间分配艺术提出几点想法。
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口号喊了许多年,可要真正落实起来却绝非易事,效果也不尽人意,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与深入,这个“老”问题又一次严峻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当然,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原因很多,但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深入分析便不难发现,如何对课堂教学的时间进行合理、有效、科学的分配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毫无时间观念、信马由缰
这种现象虽然很少发生,但在某些教师身上或某些时间也会偶尔出现,随意发挥,放任自流,信马由缰,有时离题万里而不知回头,讲到哪儿算哪儿,甚至拖堂,毫无时间观念。这是不敬业的表现,也是对学生的极其不负责任,学生听完一节课就会觉得内容丰富、十分精彩,但却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
二、呆板运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三三制”原则,生搬硬套,不够灵活
所谓“三三制”是指复习提问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学生练习各占三分之一时间。但每一节课都是老师精心导演的一幕剧,根据剧情的需要,时间的分配也要灵活掌握,绝对不能生拉硬套“三三制”的“八股”形式。
三、教学时忽视知识发生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成了无源之水
众所周知,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非常重要,且不论知识发生过程本身就包含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单从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深刻影响就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而且它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创造精神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无法取代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部分时间却被大刀阔斧地任意“宰割”,随意处理,不少教师将这一部分时间视如“鸡肋”,食之无味,欲弃之而后快。特别是在我们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兴趣较低、学习习惯不好等原因,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忽视”的现象尤为严重,甚至一带而过。
四、教师讲解用时过于奢侈
确实有些教师学识渊博,口才出众,讲课时旁征博引,举一反三,滔滔不绝,讲课大而全,恨不能包罗万象。处处当重点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没有重点,本想尽量减少学习困难,让学生走上一条平坦的大道,但时间也在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中悄然而逝,毫无限制地挤压了学生参与思考与练习的时间。
五、在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方面“惜时如金”
有些教师十分“敬业”,课前精心组织材料,认真备课,组织了大量的配套练习。授课时,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定理的讲解刚一结束,这些练习题便如潮水般涌来,使学生急急忙忙尚且目不暇接,只能紧紧跟随老师的思路,根本就没有独自思考分析的时间。对于理论知识更是囫囵吞枣,无暇消化,而对练习题很多学生刚刚想出一点眉目,就被老师匆忙叫停,教师对于练习题的处理方法是:有学生能做则请其做之,无人能做则自己讲解。一节课下来,大容量、高密度的训练使师生都疲惫不堪,但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事倍功半。久而久之,相当一部分学生就形成了一个可怕的观念:老师出题时你不用思考,因为老师一会儿就要讲了。
六、学生的活动过于放任,没有控制好上课的节奏
〔关键词〕就业 导向 高职 发展后劲
《都市快报》2006年11月21日以非常醒目的标题《495万大学毕业生明年找工作》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也是历史上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年。11月19日,2007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首场招聘会在郑州中原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此次大会有260多家用人单位招贤,但前来应聘的大学生却超过了3万人,其中包括研究生。由于现场人数太多,电梯被瞬间挤得变了形。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以使毕业生能顺利实现就业,并不断挖掘其发展后劲,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一、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分析
1、传统观念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影响了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社会认可度的提高
目前,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些人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不仅轻视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而且对近几年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持轻视的态度。有些人认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一般是第五批招生,生源肯定不怎么样;而且,学生在学校中也不好好学习,混个文凭而已。长期以来,认为记帐、算帐、报帐是会计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把会计工作当作一种被动工作。毕业之后,学生缺乏发展后劲。有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分配到生产一线工作,待遇不算低,但是后来他辞职了,因为他看到分配到研发部门的同学就心理不平衡。职业教育从它登陆中国的那一刻起,便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情结的左右。
另外,社会上对高职教育还有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部分人误认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就如同一些培训学校,仅仅为了收钱,给一些下岗职工或者民工进行培训,其教学质量有待观望。目前,高职生普遍的外语水平比较差,而且尽管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一线的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提倡“来之能干”,但不可忽视的是,高职生现在的社会地位仍不高,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与“应用型白领”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样,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曲折的路要摸索,高职教育培养体制还有待成熟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2、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大发展,使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强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2004年4月2日,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文件;2005年11月7日,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讲话;2005年11月9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12月14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刚刚出台。在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同时,高职教育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同时也逐步改变了传统观念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偏见。
另一方面,近年来高职毕业生相对较高的就业率,使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除了学院领导重视外,主要的原因是历届学生专业技能突出,工作作风扎实。不少用人单位反映高职毕业生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流动性小,要求条件也低一些,比较好用,很受他们的欢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按照学院提出的“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困难、关心学生就业”的“三关”学生教育服务体系理念,用科学全面的人才观看待学生的成才,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有差异的学生。历届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社会反响良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
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的重大意义
1、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
本文开头出现的“2007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首场招聘会,电梯被瞬间挤得变了形”的情形足以说明了这几年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之大。面对如此大的就业竞争压力,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因此,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根据市场情况,建立了以订单个性化培养为载体的 “三个零”的培养模式,即“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使学生的就业率大幅度提高。
2、内涵建设与质量管理,要求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
高职教育也应打好金字塔塔基,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学生毕业了,但是学校教育远远没有完成。笔者认为,学校不能放手不管,学校教育要能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提升和发展,并能很好地工作。学校教育应该承担起这份社会的责任,而不是把这份责任抛给社会,由社会去承担。笔者认为,这也是现阶段提出的“和谐社会”中学校应承担的责任。因此,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发展后劲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这也是高职教育提出的“内涵建设”和“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年代,学校培养学生应把目光放至学生整个人生道路,对学生负责,这也是对我们整个国家民族负责。反过来,这也为学院今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几年来,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为学院示范性院校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高职会计教育应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和“培养学生发展后劲”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以就业为导向是前提,培养学生发展后劲是重要保障,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发展后劲意义重大。简单来理解,那就是,学生毕业后要有工作做,并且在工作岗位上要有所发展、有大发展,成就一翻事业,成就一片天地。
三、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的有效措施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重要创新及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强调创新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现代企业会计、现代银行和农村金融所需要的业务知识,掌握会计和柜员所必要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未来提升能力。具备包括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客观公正的职业意识,开拓进取的职业精神等人文素质,成为适应现代企业、现代银行和农村金融等基层一线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创新,其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进程表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向为前提,以实施订单式和个性化培养为路径而编制的。第一学年以专业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二学年以各专业为基础进行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第四学期完成订单班的组建工作,学院与用人单位根据行业背景、岗位业务标准操作系统、企业文化、特殊知识能力要求及职业资格考证等方面共同制定第五学期教学,进行订单式培养。对于其他学生,则充分尊重其意愿和就业意向,学生可以选择本专业方向深化模块进行个性培养,也可以选择一个非本专业的从业模块进行学习,即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以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个人意愿为基础,进行订单式和个性化培养;第二学期主要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毕业与上岗零过度”。
(二)毕业设计方面突出三种能力
1、沟通表达能力。会计数据需要通过大量的书面形式进行传递,书面表达能力强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优势。一份毕业设计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答辩的口头表达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口舌表达能力。会计是“商业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沟通工具,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具有了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将会计数据组织起来并通俗易懂地报告给利益相关者,就会在经济工作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2、智力能力。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一直到答辩完成的过程中都面临不熟悉环境下如何解决非结构性问题。如果能够选择一个较好的题目,则说明该学生看问题有较强的敏感性,所以在选题上,他们反复强调题目的学术性和新颖性,强调内容的职业性和实用性,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要求选题进行毕业设计。然后是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根据提出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最优方案尤为重要。会计实务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性质上是基本相似的,能够独立自主解决毕业设计的问题,相应也就能够独立自主解决会计实务中的问题。
3、人际交往能力。笔者认为,目前如何协调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已成为会计人员工作的核心内容和提升价值之所在。企业有很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会计人员需要平衡和协调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必须运用较强的技巧来传递企业信息。学生在答辩的过程中也需要说服答辩委员会相信自己提出并进行过论证的观点,由此也能够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学生活动方面体现专业特色
1、实施“三大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再塑造
高校不仅仅是教学的场所,更应当是培养人的乐园。高等学校培养社会有用之才,就必须使其培养的学生既有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心智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又有厚实的专业知识。教师要成为“学生欢迎之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需求和健康全面发展需求两个维度。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创新育人新机制,在大一学生中实施“美育教育”,在大二学生中实施“心智教育”,在大三学生中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并且与专业教学紧密融合,聚集专业教师和管理教师两支队伍的力量,全面推动专业教学。在“三大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他们开展了“生生结对工程”、“情感结对工程”、“优秀名生工程”、“温暖基金工程”等活动、设立了“美育教育基地”、开设了“职业道德素养”课程,将“三大教育“落到实处,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和谐健康发展,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举办“三个班级”,促进学生能力再提升
当前高职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可度不是很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比较欠缺的,而就业压力之严峻,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实际,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既举办了“岗位适应能力提高班”、“动手操作能力尖子队”、“人际沟通能力训练营”,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再提升。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方向主要是银行和企业,因此他们主要针对专业要求,让技能训练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会计专业的传统和特色;开设了技能特色班,营造技能训练的氛围,鼓励学生加入勤练技能的队伍中来。通过参加“岗位适应能力提高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长和所愿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岗位适应能力。一技之长能让学生在就业时处于优势地位。只有拥有过硬的岗位适应能力,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为自己某得一份满意的工作,也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会计专业从“岗位适应能力提高班”中挑选一批学生成立了“动手操作能力尖子队”,努力培养高技能会计人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学生毕业时基本上具备了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其岗位适应能力也较强。考虑到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弱、学生多为女生且性格大多内向、不善言词、缺乏交往技巧等弱点,该专业以市场对人才素质需求为出发点,为推动学生将来更好地、高质量地就业,高水平地发展,成立了“人际沟通能力训练营”。每次训练分两个环节:主题讨论和趣味游戏。主题环节将围绕一个“会计热点或经典”话题展开讨论,自由发表意见,从发言、辨析、联想、思考、判断中提炼学生对事物、问题及现象的看法和观点。通过“人际沟通能力训练营”的开展,为学生增添了不少乐趣、在个人素养上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