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0 08:29:11
导语:在宏观经济走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 影响 企业应对
一、宏观政策调整的背景
宏观政策调整,实际上是要依据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宏观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这两个方面因素做出适当的调整,这也是每一个国家的政府都要做的一个事情。我们当前的宏观经济整体来说,增长是在持续回落之中,如果从增长的角度上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复苏达到高点以后,现在是持续的在回落。同时,我们又要看到尽管经济一直在回落,但是现在经济增长速度还是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2011年第四季度是9.1%的增长.从中国过去增长情况来看,9%以上增长基本上是一个比较适宜、适度的增长。
所以.如果只看当前经济运行态势的话.宏观政策实际上只能进行一些微调,并不是一个总体的方向性变化。如果从宏观经济未来的发展走势来看,应当说态势有一些新的特征在里面。如果我们展望2012年的增长,应该说经济增长当中面临下行的风险,而且明显在加大。
首先国内各项宏观调控措施滞后反应和影响.特别是投资增长面临的不利因素是比较多的。第二个方面是外需放缓可能性在大增。尽管说2012年世界经济出现二次探底.二次衰退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现在大家也普遍公认2012年市场经济增长率将会出现明显放缓。这段时间,对中国外需影响已经有所显露,可能在2012年中期的时候会显露更加明显一些。另外国内还有一些风险因素,这两种因素如果叠加起来,到2012年可能会对增长有比较大的影响。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的话,我国经济增长也许会低过9%,甚至8%。如果那样的话,对我们整体企业环境将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在通胀方面.2012年通胀形势相对比2011年要乐观.这种整体的通胀压力,特别是一种输入型通胀压力是要趋于缓解的。首先是国际性输入型通胀压力将会明显降低.一方面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另外一方面也由于地区形势逐渐趋于稳定。从国内来看,应该说我们当前通胀还是以农产品价格上涨为主的通胀。现在在国内各项政策措施支持下,整个农产品生产供需基本上平衡了,流通成本也在国家政策调整.油价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得到控制.食品价格上涨已经明显趋缓了。
二、宏观政策调整的方向与内容
无论是从宏观经济运行的当前态势和未来趋势来看.宏观政策都没有进一步紧缩的必要.所以政策调整的方向只能说进一步走向宽松。现在通胀率还是比较高,在通胀率回到政府政策目标之前,宏观政策放松只能在一个从紧的大框架下进行。这个政策放松应该只是一个局部性的,小力度调整。这个政策放松也是非常有针对性,并不是一个全面性的,主要针对我们实体经济当中,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困难.还要针对我们投资可能出现的下滑因素.以及我们外需增长比较疲软,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放松方式。
政策调整主要内容,首先是财政政策的调整。我们的财政政策应该还是一个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从执行来看.财政政策还是非常紧的。所以,首先放松恐怕要从财政政策开始,是要真正使我们财政政策成为一个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实施的主要方向就是实行一种结构性减税.应该说减税政策在中国过去不是特别多.我们更多利用一个政府支出政策。但是,从这一轮政策调整、政策放松来看,我们对财政政策运用幅度将会明显加大。首先是减轻中小企业特别是服务业的税收负担,加快对创新性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我们已经宣布对小型企业营业税,增值税都已经提高了起征点,并且上海也开始做生产型服务业增值税,从营业税向增值税的转型,增值税的扩围,实际上这种政策都带有减税的性质。
第二个方面就是要适当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改善地方政府.铁道部这些部门融资条件。从2011年上半年来看,政府投资增长速度是非常非常慢的.特别是政府所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在2011年上半年增速几乎为零,中央项目投资增速也是为零。从现在的条件来看.政府投资适当增长在当前发展下也是必要的.也可以来弥补一部分。
第三个方面就是对出口部门的一些政策。对外贸政策调整,包括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我们国家已经多次降低出口退税率。现在在新的形势下,外贸政策可能就要以稳为主,不会说在外贸政策方面出台更多限制外贸发展,像过去的一些政策。
三、企业如何应对
对整体形势判断.可能对企业长期的战略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经济在中期的增长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从短期来看,企业确实可能会觉得最近的风险会多一些,但是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如果能够及时的做出这样的政策调整.短期的经济增长前景也还是不至于出现像硬着陆那样一种姿态。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摘要]中国股市和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异动现象,很多相关学者都纷纷展开了研究,但从已有的研究中看,并没有对中国股市以及宏观经济走势的异动现象以及机理有清楚的解释。站在投资选择以及寻租理论的角度上看,能够将中国股市和宏观经济异动的内在机理解释为:当股市的一些相关的制度宽松的时候,租息率就会较高,此时资金也会大量的流入到股市当中,共同推动股市的不断走高,但在这之中,流向产业领域之内的资金比例会逐渐地减少,最终导致出现投资不足的现象,使得宏观经济进入到缓慢增长状态。本文针对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走势异动的观察与机理进行一定的分析,以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
关键词 ]宏观经济;中国股市;走势;机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038
实践表明,中国股市和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异动现象,该现象的存在,给相应的股市上市公司带来一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很多上市公司为了能够掌控股市,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纷纷采用宏观经济控制的手段,应用寻租等办法提升上市公司的竞争力,调整投资者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确保在股市以及宏观经济不断上升的趋势之下,投资者以及公司都能够得到一定的经济收益。
1中国股市和宏观经济走势异动现实情况分析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国外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给予了相关的解释,在该解释当中认为,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股票市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宏观经济大的环境当中,股票市场在其中不断地发展运行,同时,它也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在中国股市运行中,应该注意与宏观经济运行的趋势处于同一个发展水平上,基本上保持一致。股市实践表明,宏观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衰退、萧条等,都会给市场的周期性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尤其在“牛熊”周期变化方面,其影响更大,这也是周期变化的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众所周知,股市的周期由经济周期决定,在股市波动情况当中,能够将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状况真正的反映出来,为此,在国民经济当中,股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但事实上,中国股市和宏观经济的走势现实情况并不与传统理论中的结论相一致,如果将近些年的股票指数和GDP走势情况结合起来看,自股市设立直至当前,中国的股票指数和GDP从总体上看,一直都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如果单从表面上看,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但事实上,从1993年开始,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就已经开始下降,这种下降的现象直到2000年才有回升的趋势,但是股票市场却从1994年开始经历了大牛市,这种状况持续了7年的时间,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当中创造出新的高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在走势方面,在那段时间里基本上是相反的状况。
在国内,针对中国的股市以及宏观经济走势异动之间存在的关系、成因等,有相关学者已经展开了研究。在研究中他们发现,股市与宏观经济走势两者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异动态势。有相关学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中国的股市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双重的体制两者都能够正常的运行,并认为影响股市走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府部门的思路、意图以及相关的要求。也有相关的研究人员经过调查得出,1991—1996年,中国股市以及经济周期运行情况很平稳,两者之间基本上都保持一致的发展态势。在此之后,针对中国股市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我国政策逐渐放松,政策的放松推动了中国股市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波动。
2对投资选择和寻租理论的相应解释分析
2.1对投资选择以及资产配置方面的解释分析
证券市场主要是以股市为代表,在融资当中,它属于一个较为重要的融资渠道,同时,该渠道在投资方面也有着较大的作用,被称为投资渠道。实际上,在现代社会当中,投资者展开证券投资以及产业投资等,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相同的元素,对于投资者而言,它们的存在,是一种重要的资产配置的方式,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并应用相应的投资方式,预期投资风险,从而对投资资产进行一定的配置。但是,在投资的过程中,由于可用于投资的资源并不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不同资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形势。我们也可以说,当增加证券投资分配资源的时候,产业投资以及储蓄分配资源便会在一定程度上下降。为此,投资者在不同的投资领域当中展开不同程度的投资,希望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利润,并展开资产配置,在这之中,很多资产都会流入到预期资金收益率较高的一方。如果资金流入到股市之内,那么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股市不断上升,相反,就会导致股价不断地下降,给投资者造成一定的损失。
2.2寻租理论以及中国股市寻租特性分析
现阶段,作为经济学说中的重要分支学说,寻租理论已经在很多领域当中被广泛地应用。近年来,对“寻租”的解释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即“直接生产性寻利活动”,寻租理论中,既包含了政府干预条件下的寻租活动的实施状况,也包含了一些寻求政府干预活动。如今,寻租关系以及制度变迁已经成为经济学探讨的较新的领域。有相关学者认为,由于寻租生产存在着一定的条件,那么在该条件之下,政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市场进入以及市场竞争的制度等。一般情况下这都与政府干预的特权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联。实际上,在政治活动中寻租表现最为明显,如果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有所扩大,那么就会不断地推动寻租的可能性,同时,寻租的规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是,寻租活动自身具备着一定的非生产性质,使得社会资源出现无限浪费的现象,为此,如果要确保寻租限制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需要对政府的经济活动以及范围进行相应的限制。也有人认为,寻租之所以能够和政府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关键在于政府在供给或者是制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2.3股市租源和寻租活动、寻租风险等分析
事实上,寻租的展开,无法创造出新的价值,它主要能够对价值进行再分配,这就决定了租源将会来源于生产、生活中,同时,在一定时期内,可被寻租的租源是有限的。在不同制度环境影响之下,租源也会存在着很多的不同点。对于中国的上市公司而言,如果盈利不断下降,所对应的分红派息就会减少,那么此时,创造出来的新价值就会极为有限,为此,股市租源具备一定的特殊性质:它的主要并且直接的渠道是投资者所用于循序的购股资金。以下为寻租活动主要的体现:①在合法且合理的前提下,借助新股、投机两种方法实现收益。②于二级市场中开展投机活动,当然这些活动中势必会存在借助虚假信息获取利润的问题。③当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后,很多小股东的债权也会被一定程度侵占,其利益也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股市寻租会出现负数以及博弈性质的再分配情况,这样一来,其中一部分人必将能够获得相关的收益,而其他的人需要承担着寻租所带来的损失。事实上,寻租之所以会出现一定的风险,主要的原因在于与规定的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风险规定不符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其规定,与此同时,制度的不完善,漏洞的不断出现,寻租风险就会有所降低。
2.4对股市和宏观经济异动分析
对股市以及宏观经济异动的分析,主要是依据投资选择情况作为研究的基础。就中国目前的证券发展情况来看,股市不但是其构成部分,现在俨然已经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主体,市场经济其主要针对的对象是租息率,而与投资经济形成对应关系的则为收益率,与前两点相比,和储蓄形成对应关系的就是所谓的利率。以上三个方面,就是目前中国投资的代表性渠道。而我们从以上渠道中也不难发现,对于一个投资人员而言,其可以根据对于收益率以及利率等方面的选择来进行资产的配置调整,一旦租息率超出了收益率,那么预期未来走势不断的提高,此时投资者就会加大证券市场的投资力度,提升投资比重,从而有效的缩减其他方面的投资比重。如果与之相反,租息率较低的时候,预期未来将逐渐的走低,那么投资者便会更多的转向产业投资以及储蓄方面。
从上述我们已经得知,影响租息率的一个主要的因素便是制度不够完善、缺失,因此,我国股市有关政策如果发生变动,对租息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政策相对宽松的情况下,寻租风险相应降低,租息率相应提高,进而对投资者形成吸引,融入更多的资金,另外,此方法还可以扩充新的租源,使股价更快速的提高。随着股价的增高,寻租的规模也相应有所扩大,从而引发投机情况。如果相关政策变得严格起来,不但可以降低股市资金的流入量,同时也能够使租息率有所降低。
3结论
从分析中得出,当前中国股市以及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异动现象,并且我国当前对该异动现象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充分的解释。仅仅凭借国外的一些相关研究不断地发展我国国内的股市以及宏观经济,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在某一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因素。实践表明,我国股市以及宏观经济走势在某一时间段里同时处于上升的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上市公司的发展,但是,在此之后,随着风险的不断出现,中国股市和宏观经济走势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为此,相关学者在中国股市以及宏观经济走势方面还需要不断地研究,确保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问陶,黄建欢,段西军,等.对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走势异动的观察与机理解释[J].广西社会科学,2006(7).
[2]郑冲.中国股市波动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多因素交互效应的视角[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3]王烜.中国股市波动特性、政策成因与政府有效干预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5.
一、2007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表现出以下特点:一、货币供应量增长超出目标。2007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7.78万亿元,同比增长17.06%。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3.58亿元,同比增长20.92%。二、GDP增长率创历史新高。2007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了11.5%,增幅高于一季度的11.1%和2006年上半年的10.9%。二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为11.9%,创下八年来的新高。三、外贸顺差和热钱流入推动外汇储备大幅增长。2007年上半年贸易顺差保持在1125.3亿人民币的高位,同比增长84.3%。2007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同比增长41.6%。2007年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2663亿美元,同比多增1440亿美元。四、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反弹。2007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25.9%和26.7%,增幅高于一季度的23.7%和25.3%及2006年全年的24.0%和24.5%。五、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加大。2007年6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4.4%,是继2004年10月以来的最高值。而2007年上半年CPI的同比增长率为3.2%。分析表明,2007年上半年CPI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的上涨。
总体看,2007年上半年宏观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扩张超出预期,通胀压力明显加大,金融市场利率显著提高,人民币有效汇率明显升值。从2007年二季度开始,经济结构性过热的风险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面对不断升温的宏观经济,上半年国家密集出台了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措施,比如土地增值税清算、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利息率、扩大汇率变动幅度、严查违规资金入市、提高印花税税率、取消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扩大QDII的范围、发行特别国债等等。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证券市场的某些行业或整个资本市场,进而影响我国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价格波动。
二、2007下半年宏观经济展望
(一)下半年宏观紧缩政策依旧
尽管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的做法,但依然没有能够抑制过快的经济增长与CPI指数的上升。从最新的数据来看预计全年的GDP增速不低于10.8%,而CPI指数全年增速不低于3.2%,这将大大的高于国家的年初预定目标,因此下半年整体的宏观调控措施不会放松。当然在经过持续的加息与存款准备金调整,以及对于农副产品价格的调控后,紧缩的政策可能会略作微调,我们判断如果按央行目前制定的要尽量的使利率为正,考虑到减征或免除利息税因素,央行在下半年可能还会有加息的过程,另外作为常态的准备金率可能还会作多次上调。
(二)多种措施控制流动性
为了降低过快的经济增长与通胀的上行风险,国家将在未来采取多种措施来控制流动性,包括发行特别国债以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上调存贷款利率、调整出口退税、实行QDII政策以及多种货币工具等等,我们认为上述的措施将有效的降低市场的流动性,保障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增长。
(三)汇率在升息预期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搏弈下继续升值
我们知道,在贸易顺差持续增长与国内多次加息的推动下,汇率的升值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尽管如此,汇率在今年下半年仍有升值的空间,一方面央行下半年还有升息的可能,另一方面央行上半年对于汇率的浮动范围作了调整,而西方国家在制定贸易政策时也把推动人民币升值作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我们认为下半年汇率仍有持续升值的空间,估计全年升值5%应该不成问题。
(四)国际油价近期出现较大反弹
我们看到近期国际油价出现了大幅反弹,这对于全球经济将会形成压力,考虑到下半年取暖用油与生产的需求,油价可能还会有进一步的上升,另外国际形势也可能会对油价形成一定的推动。
(五)美国房地产走软可能会对全球经济形成不利
近期我们看到,美国房地产行业有走软的迹象,如果这一趋势在短期不能扭转,可能会对美国经济甚至全球经济形成拖累,对此我们应该保持重点的关注。
(六)日元加息预期可能会加速利差交易的平仓
我们看到,今年上半年日元有一次加息的过程,活跃于全球的利差交易者纷纷平仓,这也是造成今年上半年全球股票市场出现较大震荡的重要原因,因此下半年我们应该密切关注日本央行的动作,以便采取更为有效的操作策略规避投资风险。
附录2 专题分析:证券业开放
证券业的对外开放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市场的开放,是一国经济在贸易自由化完成之后、与外汇自由化的推动和条件下进行的资本自由化,标志着开放型经济体制进入高级阶段。以狭义理解,证券业对外开放,指证券公司的设立、股权及其业务的对外开放。证券业的开放,由于其重要的资本市场中介作用和波及影响,各国都予以高度重视,采取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对策。
一、中国证券业开放的必然性
(一)中国证券业开放现状
目前,我国有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七家。中金和中银已经在股票债券承销业务上初具优势,其他合资证券公司也开始加入激烈的竞争。2006年,政策开始放宽国内证券公司赴海外设置分支机构。目前,除已有的中金公司、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等公司在香港有法定分支机构外,2006年中信证券和招商证券等公司,也设立了香港分公司。
(二)中国证券业进一步开放的背景
目前我国证券业对外开放还处于初步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的趋势及新一轮世贸谈判的压力,使证券业的进一步开放成为必然的选择。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结构和趋势要求证券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从长远看,中国经济的强大需要有完善和发达的资本市场来推动。尽管2006年我国股票市场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历史性的大发展,目前市值超过10万亿元,但市值与GDP比例目前只有5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100%以上的水平;融资结构不合理,直接融资比重低;金融产品的创造远远不能满足投资与筹资的需求,金融资产仍然集中在银行储蓄上。而改变上述资本市场落后局面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开放,从而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矛盾比较集中的流动性过剩矛盾,也需要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分流资金,通过直接融资的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世界许多国家的发展与资本市场开放的经验表明,在政治环境宽松和开放调整适度的情况下,金融证券市场开放促进了经济的长期增长。据美国NBER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成熟有效的资本市场可以平滑GDP的波动,条件成熟的资本市场的开放能够通过国际市场分散本国风险。
第二,全球业的开放趋势,成为证券业加快开放的外在压力。发达国家实现金融自由化后,一方面本国经济逐渐成熟,盈利空间变窄,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潜在高增长蕴含着更多的业务机会。在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推动全球资本实现自由流动和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成为发达国家主要要求之一。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快速增长,使中国资本市场成为最受全球机构瞩目的市场之一。2006年包括香港市场在内的我国证券市场股票筹资额已经可以与英国、美国的规模相匹敌,吸引了全球投资银行业的高度关注和浓厚的兴趣。2006年以来,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和股票市场的持续上涨,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持续增强。几年来QFII规模已经发展到100亿美元的规模,还有大量的外资机构排队申请新的资格及额度。进一步开放中国资本市场和证券业的要求,已经或即将成为发达国家对中国施加压力的焦点之一。
第三,与银行业、保险业相比,证券业的开放相对滞后。根据中国银监会于2007年3月的《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截至2006年12月底,在中国注册的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共14家;74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5个城市设立了200家分行和79家支行;186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了242家代表处。外资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100种,11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1033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8%。同时,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商业银行通过吸引战略投资者、境外上市等方式,向外资开放了股权投资。
截至2006年底,我国保险市场上共有41家外资保险公司,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133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了195家代表处。保险业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国际合作不断加强,形成了中外资保险公司优势互补、和谐发展的局面,保险业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与银行业、保险业的对外开放相比,证券业滞后许多。这种局面,对改善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金融创新、提供更高质量的综合金融服务都十分不利。因此,进一步扩大证券业的对外开放,成为完善和提升金融市场功能的重要课题。
二、证券业开放要采取渐进式开放策略
(一)渐进式开放,是中国证券业对外开放的必由之路
证券业全面开放的冲击,可能有外资挟资金、技术、制度和综合经营的优势,争夺优质客户、高端业务和人才,压缩本土证券业的经营空间;外资迅速确立在新型业务的优势,建立竞争优势壁垒,加大本土证券业务提升的时间成本,错过本土证券业在中国证券市场大发展背景下培育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机会;在证券业全面开放以后,可能会加大资本流动量及速度,如加速资产泡沫,加大市场及经济波动,对金融安全形成负面影响,监管的难度会迅速增加。因此,短期全面对外资开放国内证券业是不现实的,应借鉴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经验,结合我国实践,采取渐进开放的步伐,避免短期内的行业格局的动荡,使证券业的长期发展更加健康平稳。
(二)主动的、有计划的开放,有利于证券业的健康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证券业通过综合治理完成了优胜劣汰的结构性调整,提高了风险控制和经营能力,2006年行业整体的业绩一改累计三年亏损的局面。同时,应该看到,我国证券业的业绩仰仗“牛市”行情、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结构调整与内部改革的任务依然非常繁重。如果再不加大对外开放的进度,这些任务由于各种利益牵制,很难彻底执行,贻误时机。因此,通过扩大开放,引入外力推动刺激,利用倒逼机制,使调整和改革更快更有效成为现实选择。关于开放时机的选择,可以分为被动和主动的开放。许多国家的开放,是在内部出现严重的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之时,才被动地加快开放,引入外资,希望外资来帮助解决问题。如英国被迫实行的金融大爆炸、日本等国在1998年金融危机后全面引入外资等。被动的开放,具有容易形成共识等现实合理性,但容易导致开放成本高、本土证券业大伤元气、计划性欠缺等恶果。如果能够在前景看好时,进行主动、有计划的开放,则能够因势利导、掌握主动。
(三)扩大开放趋利避害,取决于做大增量和学习能力
扩大证券业开放,将对本土证券公司的业务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从对各业务品种的分析来看,经纪业务中外资的竞争焦点在于大宗交易、类似私人银行的理财业务等;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外资拥有丰富的金融工具和跨国经验,必将对产品创新、发行方式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自营、资产管理,如果能适当监管,外资进入应该有利于市场成熟投资理念的形成;产业基金、直接投资等业务是国内新兴买方业务,是中资证券公司的弱项;外资机构在创新业务和综合经营方面具有优势,在产品创新管制放松后,外资证券公司短期内会占上风。
理论及实践证明,有序的资本市场开放能分散风险、增加业务量及收入,通过竞争提高效率。如何取舍扩大开放带来的做大增量等正效果和冲击本土证券业的负面效果,将取决与本土证券业的学习能力。只有充分利用与外资面对面地在境内市场的竞争机会,在竞争中学习提高,本土证券业才能迅速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四)证券业的对外开放,首先要对内开放
对外开放应与放松内部管制统筹考虑,并坚持先内后外。国际经验表明,放松内部管制和对外开放都同等重要。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证券业的内部改革固然需要引入外力促动,但制度环境的改善是根本。通过对内开放,使证券业具备适应市场竞争的机制,才能真正把握主动权,做大做强本土市场和本土证券业,从容应对行业的开放。
(五)在对外开放的进度上,要与中国经济发展、市场化改革的渐进思路保持一致,借鉴世界各国证券业对外开放的经验,采取循序渐进的政策
国际经验表明,资本市场开放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普遍认为,中国目前的制造业成本优势及重工业化城镇化趋势,将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十至十五年左右。而实现经济工业强国,及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之后,资本市场全面开放的时机才会真正成熟。因此,我们认为,应用至少十至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安排,来考虑外资全面进入证券业的进度。
(六)在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推动国内证券业走出去
关键词:经济形势;宏观;宏观经济;走向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2001701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以及其经济活动的总体活动简称为宏观经济,简单来说也就是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总体活动。然而,由于一个国家内外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并为了能够实现国民经济活动与发展的稳定增长的态势,就需要采取宏观经济政策,也就是以政府为主体,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对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国民产出水平、稳定物价、低失业率等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是针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而采取的相应的对应措施,因此,下面笔者就根据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相关分析。
1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下的经济形势进行探讨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相对健康,主要在于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长期平稳且快速发展的状况,这种经济发展状况也正好符合了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准。具体来看,我国的GDP、财政收支、投资于对外贸易等实现了长期的快速发展,且从增长数据判断来看,其增长的速度也较为合理,也形成了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国家。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后革命时代”。所谓“后革命时代”,指的是未来的经济革命时期。“后革命时代”首先表现为以“和平、和谐、共同发展”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题,强调经济发展为时展的主旋律。其次,“后革命时代”着力于生产关系的转变,提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创新与优化。因此,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已经做好准备,逐渐走向经济发展的“后革命时代”。
当前的“后危机时代”即将过去,从当前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全球的经济复苏的势头仍在持续,基本上已经实现了金融危机的渡过,虽然目前也存在着一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但从整体的发展形势来看,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后危机时代”也即将过去,逐渐开始走向新的宏观经济发展道路。
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双重并存”阶段。一般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要渡过三个阶段:首先是建设阶段,其次是发展阶段,最后是消费阶段。然而,当前的“双重并存”阶段指的是我国的东部地区已经发展到了“发展与消费并存”阶段,而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仍处于发展的“建设与发展并存”阶段。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存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没有实现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并伴有其他的经济问题。
2简要分析我国目前经济状况存在的问题
虽然从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发展来看,我国经济处于平稳持续快速发展时期,并逐渐走上“后革命发展”时期,但在这些良好的经济信号下,仍存在着一些经济问题。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实现优化。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来看,主要依赖于我国的外贸出口与投资,也就是说,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经济增长依赖于外贸出口则体现了我国国内的消费不足,尤其其个人消费,而较大数量的投资就会造成本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从此以往,就会造成外汇积累较大,国际收支与国际贸易出现双顺差,从而增大了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这两种经济增长方式存有不利于我国经济长期性发展的弊端,需要通过调控手段,逐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健康化。
当前我国的经济调控政策存有局限性。宏观调控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中,通过政府采取经济、行政以及法律手段来对经济的运行进行有关调节,该手段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从而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然而,从我国具体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的经济调控政策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某些领域难以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其次,宏观调控表现为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且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最后,宏观调控需要较为专业的知识作为基础,一旦调节出现错误,就使经济出现更为严峻的问题。就业率低与通货膨胀形势严重就业率低、通货膨胀形势严重是目前我国人民能够切身感受的经济问题。就业率低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据调查显示,2009届大学生的就业率仅仅只有百分之二十三。而目前我国出现通货膨胀与经济过热的经济状况主要原因在于“流动性过剩”,也就是“钱多资少”,人民币的投放速度过快。这种情况不仅对造成劳动成本上升,物价上涨,还会使人民财产流失,从而造成更大的经济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发展不平稳问题凸显。正如前文提及,我国目前处于“双重并存”的经济发展阶段,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中西部。另外,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也十分严重。总的来说,在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依旧面临着许多挑战欲风险,且伴随着诸多不确定的、不稳定的国内、国外因素。
3就我国经济形势的宏观走向进行相关探究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是推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优化,改善目前经济形势的重要措施,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防线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以下笔者就我国经济形势的宏观走向进行有关探究。
以积极态度逐渐走向“后革命时代”经济发展道路。“后革命时代”是以和平发展、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是逐渐完善市场经济发展与提高生产力的时代。所以,为了走向“后革命时代”就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当前的和平时代,努力将中国经济推向未来,推向现代化。其次,注重经济发展途径的创新型,转变滞后的、不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不断加强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与改进,并实现市场经济主体的生产要素的创新,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未来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最后,合理利用投资、消费、出口三个经济拉动力,通过调整投资、消费、出口的比例从而利用者“三驾马车”拉动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步上“后革命时代”健康发展的路子。
合理利用宏观调控政策,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宏观调控主要依赖于三种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行政手段。为了使我国走上健康、稳定发展之路,就需要合理利用这三种手段,借助于价值规律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不平衡的经济发展区域予以调解。首先,要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一方面不断将城市的有力资源注入乡镇发展,另一方面乡镇应该不断优化农业的生产要素,实现产业的规模化经营,从而在加强城乡联系的基础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另外,对于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也应该遵循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将东部的技术、资金资源引入中西部,带动中西部的经济发展,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实现协调、平衡。
坚持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的经济体系,其主要是指在这种体系下的生产、销售等市场经济活动完全主导于市场的价格机制,并通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作用力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效果。因此,在我国政府调节经济走向的同时,还应该利用市场经济这双无形的“手”,将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整形结合起来,从而在这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共同的作用力下,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完善与改革,推进我国经济走向有活力、有生命力的未来经济发展之路。
总的来讲,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存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在不断完善与调整的过程中,仍面临着国内、国外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所以,为了能够推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就需要立足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不断探究目前存有的经济问题,以实现我国宏观经济走向的准确判断,从而在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借助有行与无形之手,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走向新的健康、创新发展路程。
参考文献
[1]王碧峰,周传龙.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03).
(一) 一致指数微幅下行
12月份,我区宏观经济一致指数为93.48,比11月份微幅走低0.17点。在构成一致指数的5个指标中,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发电量指数、社会收入指数呈现上升;工业指数、就业指数和社会需求指数均呈现下降。其中,社会需求指数、工业指数下降成为拖累一致指数回落的主要力量。
图1 内蒙古一致、先行指数(2006年=100)
图2 内蒙古一致指数分项指标(2006年=100)
注:一致指数是由一组与经济运行同步的指标合成,反映我区当前经济的基本走势,展现全区经济波动轨迹。
先行指数是由一组领先于经济运行的指标合成,可解释我区经济运行变化趋势,预测全区经济未来走势。
(二) 先行指数小幅回落
12月份,我区宏观经济先行指数为98.78,比11月份下降0.26点。在构成先行指数的6个指标中,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新开工项目指数、平均消费倾向指数微幅上行;产销率指数、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指数和贷款指数均呈现下降,从而导致先行指数继续下行。
图3 内蒙古先行指数分项指标(2006年=100)
(三) 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继续在偏冷的“浅蓝灯区”低位运行
图4 内蒙古宏观经济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20,自2012年7月份以来,已连续6个月持平,继续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
注:宏观经济预警指数是由一组能够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合成,可综合反映我区宏观经济及重要领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及运行状态。
图3中,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的坐标轴为右轴。
图5 内蒙古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分项指标灯号图
12月份,构成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的10个指标的灯号均维持不变。其中,投资指数、工业企业利润指数、财政收入指数和商品房销售额指数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工业指数、外贸指数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消费指数、居民收入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贷款指数均处于正常的“绿灯区”。
从以上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走势表明经济企稳态势趋于稳定。但从未来经济景气变动方向看,宏观经济先行指数自2012年8月份持续回落,依据我区先行指数领先一致指数走势6-9个月判断,一个时期内一致指数仍处在下行调整期。
二、主要指标走势分析
(一) 工业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小幅走低
图6 内蒙古工业预警指数(2006年=100)
注:随着数据的不断更新,宏观经济先行指数领先宏观经济一致指数的领先期数将有所变动。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工业预警指数为114.98,比11月份下降0.38点,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小幅下探,接近过冷的“蓝灯区”上限。
(二) 投资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小幅下行
图7 内蒙古投资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投资预警指数为120.05,比11月份下降0.5点,在过冷的“蓝灯区” 继续小幅回落。
(三) 消费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持续回落
图8 内蒙古消费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消费预警指数为113.94,比11月份下降0.02点,在正常的“绿灯区”微幅走低。
(四) 进出口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继续下探
图9 内蒙古外贸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外贸预警指数为92.41,比11月份下降1.85点,接近偏冷的“浅蓝灯区”下限。
(五) 财政收入预警指数在过冷的“蓝灯区”转降为升
图10 内蒙古财政收入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财政收入预警指数为111.74,比11月份上升0.54点,改变自2011年9月份以来的下行态势,已连续两个月小幅上升,回转于过冷的“蓝灯区”,呈推动上行势头。
(六) 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继续微幅回稳
图11 内蒙古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价格预警指数为102.17,比11月份上升0.05点,已连续两个月在正常的“绿灯区”微幅上升。
课题负责人:杭栓柱
(一)一致指数小幅上行
9月份,我区一致指数为94.2,比8月份上升0.07点。在构成一致指数的5个指标中,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工业指数、发电量指数、就业指数小幅上升;社会需求指数和社会收入指数继续走低。
注:一致指数是由一组与经济运行同步的指标合成,反映我区当前经济的基本走势,展现全区经济波动轨迹。
先行指数是由一组领先于经济运行的指标合成,可解释我区经济运行变化趋势,预测全区经济未来走势。
(二)先行指数继续上行
9月份,我区先行指数为100.2,比8月份上升0.07点。在构成一致指数的6个指标中,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产销率指数、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平均消费倾向指数和贷款指数逐步上升;新开工项目指数、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指数继续下行。
二、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及主要指标走势
(一)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在“浅蓝灯区”企稳回升
9月份,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21,比8月份上升1点,在偏冷的“浅蓝灯区”企稳回升,投资成为拉动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回升的
注:宏观经济预警指数是由一组能够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合成,可综合反映我区宏观经济及重要领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及运行状态。
图3中,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的坐标轴为右轴。
主导力量,全区经济释放向好信号。
9月份,构成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的10个指标中,投资指数突破过冷的“蓝灯区”上限,回升至偏冷的“浅蓝灯区”,其余指标均无灯号变化。其中,工业利润指数、财政收入指数和商品房销售额指数运行于“蓝灯区”;工业指数、外贸指数运行于“浅蓝灯区”;消费指数、居民收入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贷款指数均处于正常的“绿灯区”。
(二)主要指标走势分析
1.工业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继续回升
9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工业预警指数为115.7,比8月份上升0.1点,在偏冷的“浅蓝灯区”继续小幅上行。
9月份,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比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下降5.3个百分点。需要关注的是,企业效益下滑态势持续加剧,1-9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3%,继续创下2009年12月份以来的历史新低。
2.投资预警指数由过冷的“蓝灯区”回升至偏冷的“浅蓝灯区”
前三季度,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投资预警指数为122.5,比1-8月份上升0.7点,在连续7个月停留于过冷的“蓝灯区”之后,稳步回升至偏冷的“浅蓝灯区”,全区投资和项目建设初见成效。
前三季度,我区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比1-8月份下降0.6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
3.消费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继续小幅走低
前三季度,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消费预警指数为113.8,比1-8月份下降0.3点,继续小幅回落于正常的“绿灯区”。
前三季度,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2%,低于上半年0.3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落3.7个百分点。
4.进出口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持续上升
前三季度,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外贸预警指数为100.2,比1-8月份上升0.9点。
前三季度,我区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4.6%,低于1-8月份 1.7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下降49.7个百分点, 但整体较年初略有回升。
5.财政收入预警指数在过冷的“蓝灯区”持续下行
前三季度,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财政收入预警指数为109.8,比1-8月份下降1.7点,降幅较上月收窄0.5点,下行态势略有放缓。
前三季度,我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持续放缓,同比增长9.3%,低于1-8月份0.9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落22.7个百分点。9月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结束7月份、8月份连续两个月的负增长,当月同比上升0.01%
6.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继续下行
图17 内蒙古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2006年=100)
9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价格预警指数为101.8,比8月份下降0.4点,在正常的“绿灯区”继续小幅回落,接近“绿灯区”的下限。
关键词:金属期货;期铜价格;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078-03
引言
经济的稳步发展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铜加工制造业基地和铜基础产品输出国。自1993年以来,SHFE铜的持仓量和交易量逐年放大,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铜期货交易市场。然而近年来,铜价的高位振荡给供给与消费者、生产与经营者的利益带来重大影响。故分析研究沪铜价格的影响因素,找出其价格变化的规律,对于规避价格风险,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影响金属期货价格的因素
从金属期货的两重属性来看,可以将影响金属期货价格的因素分为以下几类:(1)宏观经济形势。铜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其需求量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经济繁荣时,铜需求增加从而带动铜价上升,经济萧条时,铜需求萎缩从而促使铜价下跌。分析宏观经济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经济增长率,或者说是GDP增长率,二是工业生产增长率。(2)供求关系。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价格和供求互相影响,体现供求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库存。铜的库存分报告库存和非报告库存。报告库存又称“显性库存”,是指交易所库存,目前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进行铜期货交易的有LME,NYMEX的COMEX分支和SHFE,三个交易所均定期公布指定仓库库存。 非报告库存,又称“隐性库存”,指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商、贸易商和消费商手中持有的库存。这些库存不定期对外公布,难以统计,故一般都以报告库存来衡量。(3)相关市场因素。期货市场是现货市场的远期交易,故现货市场的价格与期货市场的价格具有很强的联动性。同时,期货市场属于金融市场,与供求无关的因素及其市场运行状况也会影响铜价变动,尤其是其他金属期货市场。在国际期货市场中LME期铜价格与SHFE期铜价格关系最为密切,二者几乎保持相同的变动趋势。(4)汇率。铜的交易一般以美元标价,而国际上几种主要货币均实行浮动汇率制。随着1999年1月1日欧元的正式启动,国际外汇市场形成美元、欧元和日元三足鼎立之势。由于这三种主要货币之间的比价经常发生较大变动,以美元标价的国际铜价也会受到汇率的影响。(5)资金因素。从最近十年的铜市场演变来看,资金因素在诸多的大行情中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持仓量是期货市场交易中反映多空双方资金争夺的重要指标,持仓量虽然不能明确指示出市场价格的运行方向,但对于预测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幅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从影响金属期货价格的五方面出发,选取了影响期货价格的一些主要因素。其中被解释变量为沪铜连续合约的期货价格,解释变量为:(1)宏观经济因素选取体现国内经济形势的工业生产增加值和企业景气指数PMI,以及体现国际经济波动美国制造业产出指数。(2)供求因素选取体现国内供求关系的SHFE库存,以及体现全球供求关系的LME库存。(3)相关市场因素选取现货市场价格、上证指数、LME铜期货价格以及代表相关商品的原油期货价格。(4)汇率因素选取美元指数。(5)资金因素选取SHFE、LME以及CFTC铜的持仓量。
样本选择区间为2004年7月至2010年6月的月度数据,数据来源WIND资讯。数据处理软件为Excel2003以及SPSS16.0。
三、实证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利用相关数据对沪铜以及影响其价格走势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SHFE铜期货价格与各影响因素相关系数表
注:**.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2-tailed).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从表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宏观经济方面,工业生产增加值、PMI和美国制造业产出指数与SHFE铜期货的价格走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体现全球经济形势的美制造指数相关性最大,反映了SHFE铜期货的价格与全球经济形势紧密相关。(2)供求方面,反映国内供求的SHFE库存与SHFE铜的价格走势呈现一定的相关性,而体现全球供求状况的LME库存与SHFE铜的价格走势相关性很小,统计意义上也不显著。(3)资金因素方面,SHFE持仓和LME持仓与沪铜期货价格走势相关性较大,而CFTC持仓则不显著。(4)汇率方面可以看出美元指数与SHFE铜的价格走势呈现较强的负相关。这与国际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不无关系,美元走弱势必引起相关商品价格的上升。(5)相关市场方面呈现出了极强的相关性,尤其是现货市场价格和LME铜期货价格走势,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85和0.965,走势几乎一致,这也进一步体现了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沪深300指数和体现相关商品因素的原油期货价格与SHFE铜的价格走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二)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影响金属期货价格的因素的与SHFE铜期货价格的数量关系,本文对SHFE铜及影响其价格走势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并且只对显著相关的因素进行回归。从表1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各影响因素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在回归时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本文将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消除多重共线性重新建立回归模型。首先,为消除由量纲的差异及数量级造成的影响,我们对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计算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
根据相关系数矩阵,可以求得11个特征根及特征方程,将特征根按其大小顺序排列,其中主成分的方差大小描述了各个主成分的在评价上所起作用的大小。从其累积特征贡献率(见表3)可以看到,前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达88.56%,这说明选取三个主成分就可基本反映所有指标的信息。因子分析结果(见下页表4)。
从表4可以看出,第一个主因子在工业增长率、PMI、美制造指数、现货价格、LME铜价格、美元指数、沪深300指数以及原油期货上面有较大的载荷系数,反映了宏观经济形势与相关市场对沪铜价格变动的影响,它对全部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高达54.467%;第二个主因子主要SHFE铜库存和持仓量决定,反映了库存状况以及市场资金因素的影响;第三个主因子主要由LME持仓量决定,反映相关期货市场资金因素对SHFE铜市场的影响。同时,第一个主因子远大于第二、三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说明宏观经济形势和相关市场是影响SHFE铜期货价格的最主要的因素。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得各主成分表达式如下:
C1=0.846x1+0.614x2+0.717x3+0.295x4-0.577x5+0.316x6+0.968x7+
0.978x8-0.796x9+0.763x10+0.869x11
C2=0.397x1+0.584x2-0.587x3+0.824x4+0.743x5+0.320x6+0.016x7+
0.090x8+0.225x9+0.284x10-0.380x11
C3=0.050x1-0.355x2+0.283x3+0.315x4-0.238x5+0.790x6+0.121x7+
0.006x8+0.408x9-0.341x10-0.053x11
其中x1~x11分别表示工业生产增长率、PMI指数、美制造指数、SHFE库存、SHFE持仓、LME持仓、现货价格、LME铜、USDX、沪深300以及原油期货价格。
利用上式所得的C1、C2和C3,以它们为自变量,SHFE铜期货价格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为:Y=0.162 C1+0.054 C2+0.015 C3
(0.007)(0.017)(0.032)
从回归结果(表5、表6)来看,调整后的决策系数为0.956,说明回归方程显著,模型的总体拟合效果非常好,且能通过F检验与t检验。同时,C1、C2和C3的t检验值分别达到23.618、3.253和2.483,在0.01的显著水平下,统计上都是显著的。
结语
从SHFE铜期货价格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矩阵来看,宏观经济形势对SHFE铜价格具有正的促进作用,在供求方面,SHFE铜期货价格与SHFE库存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而与LME库存则不显著相关。相关市场方面可以看出,SHFE铜期货价格的走势与相关市场存在很大相关性。而汇率因素却对SHFE铜期货价格起着反向的促进作用。资金因素方面,SHFE持仓量和LME持仓量起着相反的作用,其中SHFE铜与SHFE持仓负相关,却与LME持仓量正相关,CFTC持仓与SHFE铜不显著相关。
从主成分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影响SHFE铜期货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宏观经济形势以及相关市场走势情况,市场的供求状况、库存对期铜价格有一些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短期来看,市场的资金因素以及汇率因素对期铜价格有一定的影响,但长期来看,SHFE铜期货价格的走势还是取决有宏观经济形势以及相关市场的走势。
参考文献:
[1]上海期货交易所.铜期货合约交易操作手册[K],2008.
[2]刘庆富,张金清,华仁海.LME与SHFE金属期货市场之间的信息传递效应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2):155-158.
[3]陈曦.沪铜期价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关键词:利率通货膨胀率
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国民经济的宏观走势对证券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在我国,由于金融工具缺乏创新,股市又主要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利率、税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参数的变动对证券市场走势的影响并不明显。下面我们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作一探讨。
利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证券市场,其波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利率是影响证券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利率与证券市场表现为负相关。根据现值理论,证券价格主要取决于证券预期收益和当时市场利率两个因素,并与预期收益成正比,与折扣率(无风险利率)成反比。下面我们分别讨论利率上升和下降对证券市场造成的影响。
利率上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利率上升将对上市公司造成影响。利率上升,公司融资成本增加,利润率下降,股票价格自然下跌。使投资者不能对其业绩形成一个良好的预期,从而公司债券和股票价格将下跌。
利率上升将改变资金的流向。利率上升,吸引部分资金从证券市场特别是股市转向储蓄,导致证券需求下降,证券价格下跌。
利率下调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银行利率的调低有可能使证券投资的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的利率,从而抬高证券的投资价值,吸引投资者从银行抽出资金投入证券市场,以获取最大收益。因此,利率调低通过游资释放的刺激,使大量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从而形成一轮新上升行情;利率的降低也意味着银根的放松,企业借款规模的扩大和借款成本的下降,从而降低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本,提高收益,负债水平较高的企业得益尤甚。
对于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来说,指数波动对利率变化非常敏感,但是,对于一个过渡经济中的新兴市场而言,其波动除了受利率等通常因素的影响外,在更大程度上主要受到诸如证券市场制度变迁、政策变化、资金推动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过渡经济中的新兴市场在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上可能存在的随意性,导致证券市场与利率的关系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
王小颖(2003)对1996年以来的8次降息事件中利率与上证综指之间的关系以及降息前后预期和后果对股市的冲击作了实证检验,认为利率变动预期与股指存在更强的相关性。投资者将降息看成是利好消息,积极入市购买股票,从而把股票价格推高;早在降息公告之前,市场已对降息作出反应,市场过度反应现象明显,信息不对称现象显著。
表1列出了我国1996年及以后的历次利率调整对上证指数的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股市利率预期的反应还比较到位,在9次降息中提前一周作出反应的有6次,占67%。
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2003年1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开始由负转正,从9月份开始快速上升,并在年末上升至3.2%。通货膨胀率作为一个衡量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因素都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方面,通货膨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的。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经济的稳定增长受到威胁,企业利润变得不稳定,投资趋于茫然,投资者心态受到严重影响,政府采取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如紧缩的货币、财政政策,会使股票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受到不利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经理和投资者不能很明确地知道眼前盈利究竟是多少,很难预料将来盈利水平,企业利润变得不稳定,使新投资停滞不前,这会使股价上升缺少实质性的支撑。另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货币供应量过多造成的,货币供应量增多,开始时一般能刺激生产,增加公司利润,从而增加可分派股息,进而会使股票更具吸引力,引起股价上涨。在通胀后期,如果人们预期通货膨胀即将结束,如果通货膨胀使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高于工资和其它成本的增幅,通货膨胀便有可能促进投资和企业盈利的增加,这又会使股价上升。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证券市场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从理论上来说证券市场的运行方向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主流应该是一致的,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对证券市场都会带来影响。
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有不同的影响
温和、稳定的通货膨胀对证券价格上扬有推动作用。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通常被理解是一种积极的经济政策结果。旨在调整某些商品的价格并以此推动经济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某些行业、产业和上市公司因受到政策的支持,其商品价格有明显的上调,销售收入也随之提高,促使其证券价格上涨。但是,严重的通胀则是非常危险的,政府不能长期容忍通货膨胀的存在,又必然会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抑制通胀,其结果是置企业于紧缩的宏观经济形势中,这又势必在短期中导致企业利润的下降,资金进一步离开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价格又会形成新一轮的下跌。
我国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影响的检验
通货膨胀率与股票价格走势的一般刻画通货膨胀率作为系统风险中的市场要素,其变动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价格的变化,股票价格也会受到影响。王宏利(1999)对1991-1998年的通货膨胀率与股票价格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初期,股票市场资金量少,通货膨胀率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不能充分体现出来。随着大量资金的涌入,股市扩容速度不断加快,通货膨胀率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明显显现出来。通货膨胀率与股票价格具有极高的负相关性。
我们对2001年1月到2004年4月的通货膨胀率作图1分析。可以看出,整个时间段可以基本划分为四个区间,每个区间的对应相关性如表2所示。
虽然自去年以来,通货膨胀率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来说,通货膨胀率作为宏观经济因素它的走势比较平稳。而股票价格几经波折,说明股票价格不但受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这也是股票市场固有的特点。从整个走势图可以看出,股票市场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还是反映出了一定的宏观经济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用股票价格作为预测通货膨胀的重要经济指标。
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我们对股票收益率与通胀率进行拟和得到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与较平稳的通货膨胀率相对应的是波幅更大也更频繁的股票收益率。
对2001年1月到2004年4月期间股票市场收益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作进一步检验。其中上证综指取月末收盘价,数据来源为中国证监会网站;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来源为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为得到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基本关系,建立以下基本方程式:
Rt=α+βtINFt+μt
这里,Rt是股票收益,INFt为通货膨胀率,μt是残差项,α是常数。
令:Rt=Ln(Indext/Indext-1),INF=Ln(CPIt/100)
其中R代表股票收益率,INF代表通货膨胀率,Index代表上证综指月度收盘价,CPI代表月度居民消费物价同比指数,t表示时间,μ是误差项。回归结果见表3。
结果表明:2001年1月-2004年4月期间股票市场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呈正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但统计意义上不具有显著性。
本文通过对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证券市场对利率变动预期有过度反应。由于其它因素的干扰,股票市场更多地显现出非理性的一面,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对我国证券市场走势的影响不显著,我国股市经济晴雨表的作用不明显。
参考文献:
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回顾2010年末券商年度策略整体的乐观看多,以及全年实际走势的萎靡不振,损失了真金白银的投资者对券商策略有效性的质疑完全在情理之中。
但倘若更冷静的思考,则会发现这种质疑的基础构建在“是否准确预测了点位”之上,即在阅读年度策略的投资者的直感或潜意识中,希望看到的是券商预测的指数点位与未来实际市场走势吻合,并以此作为判断年度策略是否有效用的唯一标准。这种希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会遭遇尴尬――券商年度策略依据对宏观经济的判断、行业的走向、相对历史估值的高低等等要素,来进行市场预测,而实际左右市场走势的原因则复杂得多。
如果不只是把目光放在具体点位上,我们会发现券商年度策略“精准”的一面,在宏观经济运行格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向、行业发展方向上,券商年度策略具有更强的参考价值。
在宏观面上,多数券商对2012年形成了偏于悲观的共识,这些共识包括:经济增速继续下滑,流动性相对改善,通胀水平回落,盈利增速继续下滑等。
安信证券的宏观报告则以《向死而生》为题,主要观点认为经济将较快下行,可能在2012年1季度技术性触底,但随后能否稳定下来仍然未知。中信证券判断GDP增速将回落至8.5%,增长动力来自于需求转型和结构调整,通胀将快速下降,政策转向“保增长”。
对市场的判断上,没有券商作出存在趋势性大行情的判断,“无趋势”几乎是所有券商一致的判断。这一判断结果当然也植根于对宏观面的悲观情绪――由于经济、通胀、政策以及因素的复杂演绎,多数券商认定,2012年A股在总体震荡之余,将分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较典型的一种观点认为,A股将在一季度上涨,二季度下跌,三、四季度反弹后再回落。这一观点以中信证券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