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爱心教育

时间:2023-02-27 11:07:49

导语:在爱心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爱心教育

第1篇

1 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他告诉我们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不能从思想上轻视、看不起任何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博爱思想,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为自己的孩子,把爱普遍地公正地施与每个学生,做到“眼中无差生,班内尽良才”。

2005年,我调到了乌克中学任教。当时,我对班上一个姓王的同学宠爱有加,因为这个孩子品学兼优,十分招人喜欢。但就是在选择座位的时候让我感到很蹊跷,他竟然坐在了几个全校闻名的纪律涣散,不学无术的“三差生”之间。我发现后,十分恼火,情急之下言不择句地问:“你为什么和那一帮垃圾搅和在一起?”那位姓王的同学不仅不领情,反过来质问我:“老师,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难道不应该吗?”一句话问得我哑口无言。过了不久,王同学的成绩开始滑坡,于是我又找到他做工作。先是给他讲了“孟母三迁”的故事,然后又苦口婆心地劝他说:“首先,老师不怪你,因为你周围的臭狗屎太多了,他们自己不好好学习,反而严重地影响了你。可是,现在怪谁呢?座位是你自己选择的,你这是咎由自取!……”我自以为这次谈话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但始料未及的是王同学将我和他谈话的内容告诉了那帮“铁哥儿们”。第二天上课时,坐在王同学后面的一个学生气冲冲地站起来质问我:“老师,请你解释一下,谁是垃圾?谁是臭狗屎?”另一位学生也理直气壮地随声附和:“老师,我们学习是不好,但我们也是人,你没有权利侮辱我们的人格!”尽管我当场向这几位同学道了歉,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一落千丈,授课的效率也大打折扣。事后,我在内心深处做了深刻的反思:苦口婆心的劝导为什么不为学生所理解?自己在与学生谈话的时候为什么会信口开河?归根结底,是在我的内心深处缺少对学生真诚的爱。惨痛的教训告诉我:再差劲的学生也有人格的尊严,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教育好他们。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深处的关爱,学生才会学着去爱别人。对于老师来说,“金凤凰”要爱,“丑小鸭”更得爱,唯有爱满天下,才能桃李芬芳。

2 赏识学生亮点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自己的劳动、学习成果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在学生阶段尤其是这样,进入中学后的学生自我意识有了较大的增强,他们渴望得到理解和鼓励。教师应“见风使舵”地赏识学生,发现他们的细微亮点,并加以鼓励。如成绩突出的学生从学习上赏识他;艺术上有特长的就在艺术课上赏识他;体育有专长的就在运动上赏识他。曾经有一个叫靳磊的孩子,运动会上他风光极了,足球也踢得很漂亮,但就是学习上不尽人意,而且非常调皮。在一次考试卷子上,我给他写了这样的几句话:“绿荫场上你的飒爽英姿总能够给我力与美的享受,老师在欣赏你体育上出色表现的同时,也期待着你能把这份热情带回到我们的教室。”原来有时还和我有一些摩擦,打那以后,他不再和我为难了,虽然学习还不是很好,但在我的课堂上的表现已经很有改观了,而且还自告奋勇地帮我收作业。发现和赏识学生的亮点,能激起学生取得更大成功的热情。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3 倾听学生心声,做学生的朋友

第2篇

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做高一(2)班的副班主任,努力协助正班主任工作,用自己的爱心浇灌这些孩子,经常与学生谈心,及时纠正了一些同学不良的思想倾向,得到了学生的肯定。曾有一个调皮好动的学生晚自修后下楼的时候不小心,摔伤了脸,当我看到他后,我既心痛又生气。虽然他的伤不重,但仿佛长在我的身上,我觉得心疼。但对于他的不小心,我又有些生气。我对他说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都这么大了,还照顾不好自己,那怎么能让家长和老师对你放心呢?以后凡事一定要小心,自己保护好自己。”这个同学的成绩不好,分配教师帮困时,我选择了这个学生,他很高兴,学习成绩一年下来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和我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当他知道我不再教他了时,他很伤心。还有一个学生,是一个坐不住椅子的孩子,他经常往返办公室和卫生间之间。班级里的同学都讨厌他。但是,我接受了他,并且不断地鼓励他,激发他的学习热情,他经常和我谈他看的文章和著作,与我一起探讨。我在肯定他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不断地鼓励他多背诵文章和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他的语文成绩由原来的不到60分,曾进步到80多分。当高二分班,他知道我不再教他时,他很伤心,他妈妈打电话告诉我说“晚饭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打电话告诉他分班的情况,他首先问孙老师还教他吗?”当他知道我已经不再教他时,他不说话了,独自回了房间。家人也没心情吃晚饭了。他母亲希望我能开导他、、、、、、

我曾暗暗高兴,以为教育很简单,觉得学生都很单纯,觉得只要自己真的把自己的爱心献给他们,他们都会接受并理解我的,自己和学生之间没有任何的隐患,非常自信,整天笑呵呵的。但很快有一天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清醒了。班里有一个问题学生。在初中时就谈恋爱,并因交友不慎逐渐成为一个与社会上的一些无业少年有联系的一个孩子。他上课经常吃东西,坐不住,经常去卫生间。看不起周围的同学。但是据说他刚进初中的时候成绩曾很好。这个孩子平时我就很关注,经常会叫他回答问题,他上课的状态也还不错。但那天的语文课上,我发现他在趴着,于是,我出于关心,叫他回答问题。他没回答我的问题,还很敌视我。后来,我叫他到办公室,他很不服气地说我针对他,说我拿他“开刀”,那时的我心里象被什么刺了一样痛。为什么这样一个孩子,老师格外地关注他,想帮助他,他却说出这样让我伤心的话?我扪心自问,难道我毫无保留的爱,就换来学生的敌视吗?望着他,我的眼泪忍不住地流了下来。我告诉他我很伤心。那天,我们谈了很长时间。最后,他对我说“孙老师,对不起”,我的眼泪又一次蓄满了眼眶。之后,很长时间他都和我谈心,我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信任,那时,班级有什么情况,包括谁对谁好象有点意思等等,我都能最早知道。当然,这个学生也出现过反复,上课有时吃东西,不时地和身边的人聊上几句,经常和别的班级的几个问题学生聚到一起。经常自修课往卫生间跑等等。我一次次地找他谈话,他最乖的时候,我看晚自修,他真的不说话,最有趣的时候,别人和他说话,他会象个小孩子似的看着我,然后说“孙老师说不让我说话。”但他每次都坚持不长时间,后来,我请教了几个曾教过他的老师,换了一个“冷处理”的方法,我有一段时间不去理他,他又开始和我敌对了,上课有时乱说话。但我还是淡漠他。到最后,他见到我扭头就走,如果是我路过班级被他看到,他马上将门使劲地关上,留给我砰的一声。我就当没看见,也没听见。渐渐地他没有新的办法吸引我的注意力了,其实,当时我呢,心里也很难过。他不吵闹了,开始上课睡觉了。我知道我不能再继续冷漠对待了,于是,我又和他长谈了一次,这次他对我说“孙老师,这次和你谈话,我心里舒服多了。”“这次我听得最认真,我都记住了,我知道你是关心我的、、、、、、”后来,他一直表现不错,语文成绩也很好,曾考过班级的语文第一名。转贴于

经历的事情多了,渐渐感到教育其实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需要我们有广博的爱心和极大的宽容心。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开放性,他们的心扉总是对大多数人关闭,只对少数挚友开放。但他们都渴求真诚的友谊,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了解与关心、尊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用真诚与理解去温暖学生的心,要努力去做学生所信赖的挚友,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敞开心扉。这样,才能减少甚至避免课堂上的抵触情绪,才能使学生和我们老师自己在上课的时候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态,才能精神饱满,老师有感染力,学生能集中注意力。

“教育者最可贵的品德之一就是对孩子深深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这种爱是世上最崇高、最无私、最理智的爱。教师用心去热爱学生,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馈并唤起相应的情感,这样,教师和学生思想感情和谐一致,才能完成教学的各项任务。

教师节到了,曾教过的孩子们纷纷写来贺卡祝福,言语感人,作为教师,没有太大的奢求,只希望自己教过的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都能坦荡地为人,都能在不久后成为有用之才。

关爱学生,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爱的温暖,它需要真正落实到教师的言行中,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这种爱的前提是首先要理解、信任与尊重学生。一个教师只有理解、信任并尊重自己的学生,才会被学生尊重、信任与爱戴。他们才能从心底喜欢自己的老师,才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

总之,教书育人任重道远,需要的是很大的耐心与发自内心的爱心。如果我们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不冷静、冲动,粗暴地批评学生,表面上可能解决了问题,但实际上却留下了更大的隐患,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一些学生甚至会“破罐子破摔”,从此走下坡路。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条件、生活环境、本人努力的程度以及身心状况的不同,造成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他们不可能是“齐步走”或是“齐头并进”的,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情况。这就好比在一群远涉的孩子中,有些孩子由于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或行走时东张西望而落后于其他人。行进中的某个时候,孩子有前与后之分,于是在队伍后面的,通常被称为“差生”或是“后进生”,现在被称为“学困生” ,我们先姑且这样称呼他们。但要记住,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后进只是暂时的,谁能保证到终点的时候,在队伍前面的孩子仍然在前头,在队伍后面的孩子依旧在最后呢?

第3篇

1、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2、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3、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第4篇

 

   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明确指出: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感和能力。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加上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使多数幼儿形成了自我中心,只知获取,不懂给予,众人为我的心理倾向。前不久,一项现代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孩子有“惟我独尊”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他们很少帮父母做家务,没有觉得父母挣钱辛苦,也很少帮助别人。这是我们现行教育的一种悲哀,即在为孩子付出大量爱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让孩子学会爱,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父母,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老师,爱所有关心帮助自己的人。

 

那么如何把爱的种子撒播到孩子心中呢?孩子的爱心不是靠强行灌输,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用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一、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贯穿爱心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最初拥有爱心,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生活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人的品行也发生了变化。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人们都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可以看出,孩子是渴望爱心教育的,爱心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大集体,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他们极其重要。作为老师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如教育孩子:不小心碰着别人要主动说声对不起;别人帮助你要说声谢谢;别人摔倒要关心帮助别人……但是,当我们在大唱赞歌的同时,,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又不免令人深思。最典型的教育案例—— 《被遗忘的爱心教育现场》。在一次散游,教师带幼儿到户外游戏,途中恰逢一工人在疏通下水道,周围一带都散发着作呕的臭味。“老师,那位叔叔在干什么啊?” “站在那么脏那么臭的地方,他可真不讲卫生!”……一些好问的孩子拉开了话匣子。可是这位老师只顾着捂鼻子,根本没有理会孩子的提问,取而代之的是她大嗓子门的吆喝声:“臭死了!孩子们快点走,要不然我们的鼻子可要跑了!”说着,便将孩子像赶鸭子似的带离了那个活生生的爱心教育现场。

 

陈鹤琴先生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一基础包括品德、经验知识和智力等方面,而品德是核心。但是恰恰这一基础却不为该老师所重视。或许还有更多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不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片段,随机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这是现行教育对当代教师的素质要求,我们有义务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爱的同时,也学会爱别人。由此可见,一日生活中教师爱的随机教育固然重要,可也不少了爱的环境的催化。在环境创设上,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以爱为主的内容,如在主题墙的布置上,体现爱的教育;在自然角里放些小朋友们喜爱的动植物,让孩子关心、爱护、照料它们,体验付出爱心的喜悦;教师应时刻充满爱,以积极的口吻,温柔的动作、耐心的态度去感染孩子,使孩子的爱心在爱的氛围中慢慢充盈起来。

 

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整合爱心教育

 

1、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爱心”素材

 

在幼儿园的教材中,有些“爱心”素材可充分利用。如:中班语言活动《三只蝴蝶》,该活动目标为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同伴间要相亲相爱。但活动并非到此结束,要将“爱心”教育延伸下去。让幼儿说说自己还有哪些与同伴相亲相爱的事,并画下来,与同伴分享付出爱的喜悦。实践中我们还利用文学、美术、情景表演等艺术手段作为爱心培养的有效途径。艺术手段以其特有的感染力淡化了说教的呆板,使幼儿的心灵在得到美的熏陶同时,爱心也一点点一丝丝地渗入孩子的心灵。听故事、引导幼儿理解并续编故事、角色扮演等都是教师能够应用的方法。比如:请幼儿表演故事《狼和小羊》使他们进行角色表演的同时,体验对小羊表示同情的情感,愿意主动去帮助他,从而使他们懂得,生活中应该同情弱者,乐意去帮助需要的人。角色扮演让幼儿根据一定的情节,扮演某个角色,并通过言语、行为、姿势动作、表情等来表现该角色特征,从中体验在某些情境下该角色的心理感受,进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能做出恰当的反应。

 

在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应当特别注重结合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实习期间开展主题活动《我就要上小学了》时,我针对小朋友马上就要毕业了,开展《我要感谢的人》这一活动。我告诉幼儿:“马上就要毕业了,在这三年里你最想感谢的是谁呢?你怎样来表示感谢呢?”有的小朋友说要感谢老师、有的说要感谢阿姨,还有的说要感谢自己的小伙伴;他们折了千纸鹤送给老师,画了最美的画献给阿姨,和小伙伴一起玩一玩最喜欢的玩具。最让我感动的是:两个小朋友互相抱在一起,悄悄地说:“你要常给我打电话。”天真稚嫩的话语,留下了多少孩子对老师、阿姨和小朋友的爱。主题活动有目的的开展,对培养幼儿的爱心会有显著的效果。

 

2、在游戏活动中教给基本的技能与技巧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教育的重要手段,运用幼儿游戏自主自愿的特点,将爱心贯穿于游戏中,诱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在娱乐中愉快地体验爱心行动。在活动中,教师就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致,并能同其他幼儿一起游戏,共同使用玩具,比较稳定地相互交往,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友好情感,友爱行为。利用游戏进行教育,最有利的就是让孩子“置换角色”,就是让孩子去感受别人的酸甜苦辣,让孩子体验不幸者的感受,从而让孩子献出自己的爱。例如在角色游戏中,通过玩娃娃家,扮演妈妈,感受妈妈的辛苦,从而对妈妈产生敬爱之情。

 

教师还应教给幼儿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和安慰助人的技巧。正确的交往技能,能使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萌发关爱之心。然而有了关爱之心,并不一定能产生良好的安慰助人行为。由于自我化的作祟,幼儿也许会好心办坏事。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讨论、歌舞等形式,教授幼儿一些安慰别人的语言和方法,助人技巧的要领。

 

三、在家园配合中进行爱心教育

 

纲要中提出:家园密切的合作,步调一致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幼儿园的最佳合作伙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社会和幼儿园无法比及的。孩子最依恋的是家庭,最亲近的是父母,最爱做的是游戏,关键时刻配合幼儿园共同教育,会收到不可估量的效果。

 

教师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如家访、电话、便条、家长会等,与家长密切联系、配合,积极宣传爱心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防止“一个宝宝两个样”的现象。常言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潜移默化的熏陶。父母应从家庭实际出发,根据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抓起,从点滴抓起,循循善诱,以情导行,以事明理,寓教于乐,对孩子进行生动的渗透性的爱心启蒙教育。有这样一个事例:孩子对妈妈说:“爸爸和我一样,也喜欢看动画片。”妈妈笑着对孩子说:“你爸爸本来不喜欢看动画片,但为了让你高高兴兴看动画片,他就不看其他节目了,你爸爸就是这样,遇到事情总是先替别人着想,然后才考虑自己,你可要向爸爸学习啊!”我想,这就是自然生动的爱心启蒙教育。

 

由于幼儿的道德发展处在他律阶段,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因此,他们对抽象的概念、空洞的说教,难以理解,而利用具体形象的榜样力量去教育影响幼儿,则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长与左邻右舍的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对弱者的同情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使他们产生与人友好相处、具有同情心的情感。家长在注重榜样力量的同时,还应给孩子爱的机会。对于成人来说,接受孩子的爱是快乐的、幸福的;对于孩子来说,给予别人爱,别人能理解、能接受,比接受成人的爱更快乐!遗憾的是,多数家长只知道为孩子奉献爱,却垄断了孩子爱的机会,爱的权力。不妨放开你的手,让孩子帮帮你,,让他们有爱别人的机会。父母生病了,让孩子来照料;父母下班累了,让孩子多帮忙些家务……让孩子在被人爱的同时感受温暖、快乐,并由此学会爱别,帮助别人。这样才能家园配合进行爱心教育,让幼儿拥有健康的人格,珍贵的爱心。

 

冰心曾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质和美好道德的核心。通过教育把孩子从自然人培养成为懂得爱、珍惜爱、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拥有健全的人格的人。让我们把爱深深地扎根在孩子的心田里,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颗爱心!

第5篇

一、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贯穿爱心教育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幼儿的一言一行,时刻透露着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全面地观察幼儿,了解他们的意愿与要求,捕捉幼儿的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随机教育,使品德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

1.深切地感受爱

要让孩子学会爱,教师必须先付出爱,先让孩子感受到爱。如晨间接待时在门口热情的和孩子打招呼,摸摸头、拉拉手欢迎他们的到来。我还有意识的寻找机会拥抱每一位孩子,分担他们的忧愁,分享他们的快乐。一个深情的拥抱传递着我对孩子们无限的爱:包容、接纳、关爱、信任、鼓励。午睡时轻轻的为孩子盖好被子,夏天为孩子们擦汗,冬天给孩子做好一个暖和的被窝,每天帮女孩梳漂亮的小辫,离园时的陪伴、安慰等等细节,让孩子们深深的体会到老师的爱。

2.真心地付出爱

当孩子感受到爱之后,便要学习付出爱,老师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创造机会。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不小心”把脚扭伤了,搭班老师跑过来关切的问“高老师,怎么了?”孩子们纷纷跑过来,有的扶着我,有的询问我是否很痛,让我勇敢一点,还有的说要送医院。我被孩子们纯洁的感情所感动,不断地向孩子们表示谢意,感谢他们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看得出来,孩子们脸上充满了满足、快乐和成就感。

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整合爱心教育

1.坚持正面引领示范

榜样示范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一种极为有效的直观教育形式。因为幼儿非常信任、依恋教师和父母,教师和父母是幼儿心中最有威望的人,一言一行都会被幼儿所模仿。因此,教师和父母必须注重自身形象,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例:一次,明明来问我:“高老师,你能把思思家的电话号码告诉我吗?”我先是愣了一下,疑惑的问妮妮:“明明,你为什么想知道思思家的电话号码呢?”明明说:“思思生病好几天没来上学了,我想给思思打电话,问她好点了没有?上回我生病了,老师你也打电话来我家,我接到电话很开心的,我想思思接到我的电话也会很开心的,说不定思思接到我的电话就不生病了,明天可以来上学了呢!”听到这些话,我感到很欣慰,再次肯定老师的榜样作用是无穷大的。

2.充分利用幼儿教材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对抽象的道理难以理解,因此,我利用了幼儿喜爱的故事、绘本中的艺术形象来对孩子进行爱的熏陶。如带孩子语言角阅读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时,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感受绘本中小兔子和大兔子之间浓浓的母子之情,同时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孩子感受到孩子爱需要勇敢表达,与孩子们学习《爱心树》时让孩子们孩子感受爱、理解爱,懂得爱;《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中让孩子充分体会只有心中有爱的人,才会去帮助有困难的人等等,通过这些教材,直观形象地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到爱与被爱的美好。

3.积极开展主题活动

爱是生命的本能,它源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因此,我利用各种节日开展多种形式的爱的活动,让幼儿用心去体验,对他们爱心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组织了“我的好妈妈”、“我帮妈妈做点事”、“画颗爱心送妈妈”等系列活动。幼儿通过说和做,亲身体验妈妈的辛苦与对自己的爱,这种爱的体验会对幼儿的心灵产生影响,从而引导他们去爱身边所有的人。

三、在家园配合中进行爱心教育

1.转变观念达共识

爱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成功建筑是孩子未来走向成功的奠基石之一。欧洲一位物理学家荣获诺贝尔奖后,有记者问他:“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学者答道:“是在幼儿园,我学会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这些。”作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当然有其天才的素质,但在他看来,所有的素质都植根于人的幼儿期,对幼儿实施爱的教育,这才是最“主要”和最“根本”的东西。在幼儿入园初期,我以“幼儿阶段教什么”为题对家长进行了调查,发现家长普遍重视和强调孩子的智力发展,很多家长一味追求孩子学了多少知识,忽略了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关爱,爱的教育。因此,我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幼儿成长足迹,家校通等平台,告诉家长幼儿期究竟什么对孩子才是最重要的,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交流,沟通,逐步转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家长达成了共识。

2.开展讨论促转变

针对家长在幼儿品德教育方面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和一些普遍存在的幼儿品德现象,如《怎样尊重孩子?》、《如何发挥自身的榜样力量?》、《理智地爱孩子》等问题,我们采用专题讨论的形式,促使家长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化。活动前,教师与家长进行了充分沟通,有针对性的让有此方面教育经验的家长做好准备。活动中,家长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举实例、谈效果,摆观点、论经验,讲得具体实在、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加上教师适时点播,使家长学到了许多有效的教育方法。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欣喜地发现家长的行为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更加关注班级活动了,活动收到了成效。

第6篇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

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心中的阳光就是一颗爱学生的心。如今的初中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想可塑性大,心理承受能力差,易偏激、易冲动,所以把握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心灵的沟通和疏导,充分关爱、理解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有效途径。

作为班主任,我平时常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曾经,我班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后跟奶奶住在一起,由于缺乏父母的爱,平时较自由散漫,无心学习,我知道后,作了深入了解,并多次找其谈心,发现她行为习惯很差,但是人很聪明,而且在体育方面有一定的特长,于是鼓励她当体育班委,平时我有意识地和她沟通,及时掌握她的思想动态,在课堂上对她的进步进行表扬,激发她的上进心,后来,通过她自己的努力,各位老师的配合,争取了家长的支持,她重新找回了自我,改正了缺点,在各方面均有了出色的表现,并成了老师心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好孩子。

二、直面学生的心灵,热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奥秘就是教师热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直面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情绪,热爱学生,学生便会心有所悟,有所收获。

曾经有人用“警察与小偷”来形容师生关系。这让许多人一提到教师,就会产生师道尊严的印象。其实,优秀的教师应该无论是课上、课间都和蔼可亲,都充满爱心,这是教育成功的保证。南京师范大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就“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中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他的学科兴趣、学习成绩之间成正比关系。这就说明,学生喜欢这个教师,他所教的学科,学生一般也喜欢。可见,爱心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的热爱。”因此,班主任的一句关心问候的话都会给他们带来温暖,给他们增添信心和勇气。但对学生的爱仅停留在口头上是不够的,爱要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如班里有个女同学,头发花白,体质也很差,各科成绩都差,平时沉默寡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我从与她的几次谈话中了解到,她认为自己很笨,老师、同学会看不起她,上课不敢接触老师的眼光,平时不愿与同学接近。针对她的思想,我提出同她交朋友,对她讲一些名人成才的故事,使她懂得“聪明在于勤奋”的道理,课堂上有意对她投送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并让她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答对了便表扬、鼓励,还安排课余时间耐心地帮她补习基础知识,经过我的因势利导,使她感受到“老师关心帮助我,爱我”;从而恢复了自尊,对老师从“戒心”变为“贴心”,从“疏远”变为“亲近”,学习成绩有了进步,人也变得开朗起来,课间,能听到她和同学玩耍发出的笑声了。

当然,我的“爱”并不是溺爱,更不是纵容和放弃,我对学生是“宽严有度”,是“严中有爱”,“爱中见严”。不因为是优生就“爱中无严”,也不因为是差生就“严中无爱”。这样,班集体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管理效果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三、掌握学生的个性,宽容学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正是长知识受教育的时候,犯一些错误在所难免。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善于宽容也是教育修养的感情问题。”宽容之中蕴含着对事业、对孩子的诚挚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我班有一名生性懒惰的学生,在平常的任何劳动中都不积极,见了脏的重的就躲开,在一次跑步中,他跑得很快,我得知这一情况后就夸他“身体好,体育棒,三好有一好了。”赞美犹如阳光照亮了他的心扉。以后在体育活动课上,老师让他当小组长,他很负责;在劳动课上,我让他分管包干区,他干得不错。后来他的作业也不拖拉了,因此得到了多次表扬。在我的宽容中,他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增强了。

第7篇

“进课堂”要求教师践行“慎独”,以生为本,尊重、关心、爱护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身教胜于言教。有德性之爱的教师会关照学生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和社会生命”,在人性向善的指引下,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在一起发展学生的本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中,有机地将经典传统文化爱的教育融入课程建设中,从而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功能,扩展思政教育的渠道。思政理论课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发挥爱心宣传教育主渠道作用;专业课教师要把爱心教育的思想融入到实际教学之中。适应大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开发教育资源,选取教育内容(收集特师学子爱心事迹编写爱心教育读本),开设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国学课堂如开展《弟子规》讲座,建构爱心教育体系,拓展教学载体,优化教学方法,推动爱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形成情感共鸣,进而通过社会实践,促进“爱心素养”外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进班级”即打造、建设班级和寝室爱心文化,班级、寝室成员肯学敢帮,开展朋辈教育,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在宿舍管理中,塑造“家文化”,重视亲情化服务,把爱心渗透到学生生活细节。“进头脑”即爱心在学生头脑里“生根发芽”,这也是爱心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人员力求为学生提供爱心感知、体验、内悟、升华的途径和机会,同时提高自身业务素养为学生排忧解难,并与学生“常接触”,“近情感”,用爱心真心诚心感化学生,触摸学生的灵魂深处。教育中让人感动、感念并终身记忆的,总是一个个触发了心灵记忆的细节。当学生走出校门,这些东西会深刻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认同、工作能力和行为习惯,影响着他们的进步与发展。此外,的爱心仪式教育,切实使爱心“进头脑”,“现行动”,为其以后进入教育岗位奉献爱心奠定基础。

二、特色教育资源的协同:整合优化校内四大平台资源,多样化开展爱心教育

从经济学上讲,资源是稀缺的,尤其是特色资源更是稀缺。我们充分发挥、深挖南京特师校史馆,图书馆、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全国唯一)和残障名人文化园的育人功能,整理明晰育人的切入点和宣传价值以及联动育人机制。建立一支宣传、策划、推广团队把爱心教育的元素渗透到这些平台之中。校史馆、博物馆饱含的简约历史缩影,承载人物,承载事件。学生置身其中,回顾和管窥历史,会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会激发学生对特殊教育事业和残疾人事业的热爱和关注,这就是学校资源的育人力量,故要充分开发收集、整理梳理校史、特殊教育和残疾人历史资源和档案材料。校史馆要多挖掘老“特师”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陈列。图书馆要加强服务观念、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力求呈现爱心文化的综合体。譬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图书馆里的“墙上咖啡吧”、“百爱墙”和“爱心书屋”就是一些创新,体现了爱心、付出和奉献。关注细节,体现爱心,为残障学生提供便利性的阅读通道和方式。思考如何让图书馆成为一个阅读,交流、分享和休闲的场所,并让一些爱心创意活动融入到这些场所之中,让学生因爱心而精学,因精学而成才,因成才而具备奉献爱心的能力。特殊教育博物馆要开拓思路,挖掘育人功能,开发服务项目,加强发挥服务于教学和思想教育的积极作用,创建精品教育基地。残障名人文化园,教化育人,把爱心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凸显榜样作用,学生置身园内与大师、名人进行思想对话和交流,感知他们战胜自我的拼搏精神和对生活炽烈的爱。

三、校园文化的协同:营造爱心溢满校园的文化氛围,以“文”化人

我们策划、开发南京特师校园爱心文化识别系统和人文环境,彰显校园爱心文化,用爱心教育打造校园文化软实力,形成大学生的爱心文化自觉,自觉培育、创建充满爱心的校园文化,着力破解大学生爱心培育的突出问题,探索立德树人的新思路。首先,加大爱心教育的校内调研、宣传、引导,策划、举办爱心主题活动,优化残障名人文化园、博爱广场的爱心育人的外显作用,装扮融合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爱心文化识别符号,凝练特色文化,建设具有格调高雅,富有教育意义的爱心人文景观,积极发挥大学环境文化对学生成长的潜移默化作用。其次,从学校特色出发,与专业紧密衔接,优化组合、培育扶持一批广受学生欢迎的文化社团和爱心精品活动,开展博雅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再次,开展相关创业就业文化活动,如举办公益创业比赛、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创业设计、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返校交流,成立大学生(公益)创业协会、举办就业讲座等,营造创业文化,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精神,为以后基层工作打好基础。以“文”化人,、特师精神烙在学生心上,让学生获得受益终生的精神营养。

四、活动与技能的协同:提炼特色,打造爱心教育与专业技能相融合的品牌活动

我们从学校特色和院系实际出发,强化学风建设,基于技能比赛提升专业素养。一是梳理、培育、推广以融合爱心的专业技能提升活动,把爱心教育与学风建设相结合,与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相结合,与生涯发展相结合。二是迎合学生需求,引导、鼓励师范生参加基本功训练,志愿助残和专业实践活动,开展系列技能比赛和创建专业性社团,并对相关比赛和社团进行包装、再设计,加强过程和质量管理,创建品牌活动和社团。如开展师范生基本功比赛具有专业特色的手语、盲文翻译比赛,说(微)课比赛,手语歌舞比赛,聋人文化节、公益创业比赛等活动,使校园活动的专业性、文化性与趣味性统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学术思维和创新意识,实现活动、技能与爱心教育的融合。

五、实践育人的协同:积极探索,点面结合,构建爱心实践育人格局

爱心教育要融入学生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感知爱,体验爱,践行爱。我们已初步形成“教育型、服务型、专业型、文化型、组织型和职业准备实践”的爱心实践育人格局。如开展“大学生未来精英培养计划”培训班、学习201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葛华钦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以及举办师德报告会等,利用这些理论学习、培训和生动鲜活的案例形成爱心的教育型实践;针对专业特点和院系特色,常态化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志愿(助残)活动,创建南京特师太阳花志愿者服务团队品牌下基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支教活动和微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体验、历练成长中,逐渐树立爱心意识、奉献精神,形成服务型爱心实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如学生担当手语翻译、建立专业社团如手语、盲文社团、康复协会和积极筹划公益创业项目、参加科技作品比赛等,这些实践活动利用了所学知识,提升学习效果,成为专业型的实践。此外还开展助残日、聋人文化节、基层志愿文艺服务,创建、运作了多个公益社团、爱心协会,组织勤工俭学、特教学校教学见习、顶岗实习活动等等分别形成文化型、组织型和职业准备实践的爱心实践活动。以上不同维度的爱心实践活动,共同服务于爱心素养的提升。

六、教育媒介的协同: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并举,主动占领教育阵地

在利用传统媒体宣传爱心教育活动的同时,我们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跟进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开展爱心“微文化”活动。微文化具有激发反思、开拓视野、释放人文情怀、提升道德认知、丰富校园文化的功效。学校为爱心教育搭建网络平台和微信平台,开设南京特师官方微博、论坛、微信,二级院系开设院系微博、论坛和班级微信、QQ群以及团支部微博,教师个人开设微信微博,实行立体化、全覆盖的爱心教育宣传布局把爱心“润物细无声”地传递到每一个学生身边。爱心教育“微文化”活动要有策划,有声音,有效果有针对性地收集特师学子的爱心公益活动、身边的感人事迹、工作创业经历和残疾人创业案例,以及与爱心相关文章、视频(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项目)如《手语歌》、《让人间充满爱》、《你、在哪里》,及时,以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分享、触动灵魂,激发学生的爱心共鸣,提升教育效果。

七、教育主体的协同:构建“社会-学校-家庭”爱心教育共同体

爱心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互相映衬,拓宽教育的时空、渠道,形成育人合力。爱心教育在培育大学生爱心素养中起着主导作用,家庭和社会爱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我们注重调动校内外教育资源和社会力量,主动与家庭和社会组织(如省市残联、特殊教育学校、公益组织、福利中心)沟通配合,建立与家长沟通机制、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和志愿(助残),创建学校主导、家庭社会配合的爱心协同教育路径,这也是爱心教育开放性特征所需求的。如2015年5月13日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举办的“爱,无障碍—关注孤独症儿童体验饥饿8小时”活动,在校大学生志愿者与孤独症儿童、社会志愿者共同体验残障人士的日常生活、参加富有教育意义和启发性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体悟到助残风尚、关心帮助残障人士是所有热爱特殊教育事业人的心愿和责任,起到了较好教育效果。

八、教育团队的协同:创建“专家型”的爱心教育管理团队

第8篇

关键词:幼儿;爱心培养;方法

一、培养爱心从点滴做起

1.学会感受身边的爱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孩子学会爱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要培养孩子学会爱之前,必须让孩子感受到他身旁有爱的存在。在学校期间,幼儿与老师的接触比较频繁,老师对孩子的爱直接影响到孩子对爱的体验,因此老师可利用点滴小事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去爱。例如早晨接待来校学生时,老师可以用充满热情的方式向孩子们打招呼,抚摸孩子的头,与孩子们愉快地牵手等;下课后,偶尔找一些孩子谈心,让孩子更近距离地感受到爱的存在;离开学校时,尽可能对每个孩子说再见等。利用这些细小的事,让孩子深刻地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

2.学会付出爱

爱与被爱之间呈相辅相成的关系。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利用每次机会给孩子们创造付出自己爱的机会,例如当有小孩跌倒时,要鼓励孩子去扶起,让孩子们相互卷衣袖或系鞋带等。对表现好的孩子,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例如发放五角星、奖状等物品,同时可鼓励其他小孩把他作为学习的榜样。

二、积极创造爱的环境

1.充分利用自然环境

老师可在教室里添置一些花草和小动物,并让孩子们了解到小动物的可爱与有趣,并让孩子时刻关注爱护它们,让他们从中体会到付出爱心后的快乐。老师可利用一些温柔亲切的口吻和动作让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老师的爱,并模仿老师的行为让孩子的爱心提高。在对小植物小动物付出爱的同时,也让幼儿感受到他们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2.为孩子们创造爱的氛围

老师的关心和爱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印象,并影响孩子的一生。作为一名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时时刻刻充满爱,这样才能让幼儿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老师给予的关心与爱护。在与孩子的接触中,老师可常用喜欢的眼神去注视孩子们,并与孩子经常互动,例如与孩子们手拉手行走或经常去她们等,由此让孩子们在充满爱的氛围里快乐的成长。此外,老师也可定期让孩子们把自己喜爱的玩具物品带到学校与同学们分享,孩子们在得到别人的爱的同时也会逐渐学会给与别人爱,让自己从中感受到爱与被爱的乐趣。

三、家庭实施爱的教育

家庭是对幼儿爱心培养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父母在对幼儿进行爱心培养时,可利用自身与幼儿的亲密关系,用自己的语言创造爱的氛围,让孩子体会到深深的爱,并给孩子提供有利的模仿对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当经常关心和尊重幼儿,对待孩子杜绝采用厉声呵斥、体罚等粗暴手段,而是用温柔体贴的方式去呵护小孩,但要掌握一定的尺度,不要一味地宠爱他们。平时多与小孩谈谈心,交流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感受与收获,并适当地加以表扬与指导,并可让孩子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一股稳重的爱。在长辈面前,成人可做好表率作用,例如给老人捶捶腿、泡一杯茶、说几句关心的言语等,此类行为皆会引导小孩主动付出爱心。家长一定要戒掉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尽量在各方面保持一个优秀的形象,让孩子在自己的影响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贾莉霞.浅议幼儿爱心责任感的培养[J].成功:教育版,2010(8).

第9篇

那么,教师要怎样才能把爱心像阳光一样洒向学生呢?

(1)热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是教育学生的需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是教育素养的实质,是教育艺术的基础。他说:“除了教师和医生的职业外,未必有其他职业需要如此的热忱……应当把自己的一颗心交给每个孩子。”

关心热爱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关心,这种关心是高尚的行动,是无私的,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教师只有把爱心倾注在学生身上,学生才会尊重你接近你,才会把心中的想法告诉你,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教育的道路上,我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每一位学生:有学生旷课了,我及时了解情况,和家长取得联系;有学生感冒了,我赶紧给他买感冒药;对于学困生,我利用课余时间,耐心地给他们讲解,及时鼓励他们,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对于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和寄宿生,我及时给予帮助,天冷时给他们烧开水,叫他们到家中取暖……总之,我时刻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让他们在爱心的滋润下快乐成长、开心学习。因为我知道: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2)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交朋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虽是古训,但也是良方,作为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一线教师,更应该谨记此教训,放下 “唯我独尊”的教师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形象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快乐和忧愁。”教好一位学生,我们就必须要了解学生,了解他具有什么样的个性,他对什么最感兴趣,他有些什么特长,他最想干什……这样,教学中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个性、潜能等,有些事情他喜欢去做,而有些事情他一生都不会喜欢,有些事情他可以做好甚至取得巨大成功,有些事情他可能付出最大努力最终也不会成功。真正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才能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爱心的温暖下学习与成长,从而真正地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最大潜能,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