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7:53
导语:在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关系国家人力资源规划,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但是近几年就业压力趋重的现象,使得大学生发展前景堪忧。文章将针对就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先进地区就业促进的经验,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自身几个方面为大学生就业促进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促进 就业政策 就业服务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大学生的就业保障并未改善,大学生就业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国家政策法制问题
为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但这些政策和法规也并不完善,而且,从实际操作来看,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1.国家政策的不足
(1)现行的大学生就业保障政策仅仅只是达到暂时补救的目的。国家为了解决就业压力实施了对研究生扩招、招收村官制度的政策并给予相对优厚的就业条件,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所有的这些就业政策也只是暂时延迟了就业的压力而已。
(2)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还不够畅通。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够健全,信息渠道也不够畅通,就业形势还很单一。再加上就业手续繁琐,就业政策上人为设置的障碍,毕业生就业的环节颇多,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法制不健全
(1)《就业促进法》以及对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支持的政策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尽管我国新出台的《就业促进法》能够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法律保障,但是,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这部法律的相关规定却过于笼统、原则和抽象,导致它的可操作性不强。政策在实际操作中较弱的强制力会对大学生的创业优惠政策大打折扣,因而,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大多畏难情绪较重。
(2)大学生就业市场严重缺乏法律规范和约束。高校就业往市场化方向发展,在大学生就业招聘会中,缺乏对用人单位的资格和条件等情况的审查以及对其招聘行为的监督,国家暂时也没有一部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对各种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导致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有欠规范。
(二)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促进中起到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而,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的问题,可以从高校教育中查找。
1.高校的专业设置严重脱离市场,人才培养模式较单一,缺乏有效的竞争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把大学生和社会现实联系得更加紧密,它要求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必须与市场对接。但大多数高等学校严重滞后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导致大量的毕业生因所学专业与市场脱轨,而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2.就业指导方向漂移。高校就业指导只是停留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而对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观念的引导及自我剖析能力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却动力不足。
(三)用人单位问题
用人单位作为人才的最终输入地,其用人需求和用人理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1.追求“名牌效应”,过分强调高学历,造成人才高消费。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思路不够理性,用人配置也不够准确,用人计划明显缺乏针对性,一味追求人的高消费,片面强调高学历,无形当中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门槛。
2.用人单位存在就业歧视,造成大学生就业的不公平。用人单位提出的招用条件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歧视,这使得一部分人并不能够享受自主择业、公平竞争的待遇。
(四)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无论是经济体制、国家的政策法规,还是高校教育和用人单位,其对大学生就业促进的影响只起到外部影响作用,促进就业问题的关键还在大学生自己身上。
1.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下滑。随着高校精英式教育向大众教育模式的转变,高校教育也逐渐向通识教育过渡,高校教学的深度不能满足专业化需求。再加上高校行政高于市场的管理理念,高校的师资教育水平也呈现下滑趋势,大学生的素质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轨。
2.大学生就业观念僵化,就业期望值过高。由于用人单位唯高学历是用的用人理念的引导,许多大学生不得不追求更高的学历。而较高的教育投入使一般家庭不堪负重,收回成本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因此大学毕业生只能把收入高低放在择业目标的首位。
3.大学生就业诚信度不高。为满足用人单位的招用条件,一些大学生也会通过造假的方式来骗取用人单位的初步信任,以期得到工作,对大学生整体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往往使其错失了很多好的工作机会。
二、大学生就业促进应对策略
针对大学生就业促进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了先进地区就业的经验,可以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自身这几个方面为大学生就业促进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政府应对策略
政府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导,可以从完善和落实就业政策、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几个方面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1.国家政策
(1)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并充分落实就业政策。政府应充分关注大学毕业生独有的特殊情况,不仅要将大学毕业生作为特殊群体列入就业促进政策的范围,还要在实际的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使众多大学毕业生都能享受到政府政策所带来的实惠,让就业促进政策真正变成他们的福音。
(2)完善配套政策与制度。深入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消除大学生就业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同时,建立毕业生未就业登记制度,实施困难毕业生未就业生活补偿政策。
(3)建立覆盖全国的大学生数据库,实施网络化管理。数据库中收录大学生各方面的信息,以就业信息为重点,按照大学生专业设置和就业情况进行分类。另外,还要建立与数据库相衔接的就业帮扶信息系统,实现省、市、县、乡、镇五级联网,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对口帮扶、点线面无遗漏服务。及时更新系统内容,跟踪了解大学生就业状态,并能快速的传递信息和落实措施,社会系统分工、系统相互协作配套,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4)构筑失业救助制度体系。由于失业大学生情况特殊,政府应针对失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建立就业促进和保障制度,在失业保险的基础上,以吸纳社会保险的方式,基金由国家、学校和个人共同按比例承担,使失业保险的功能多元化,这样可以激发失业大学生再就业的积极性,并将失业保险待遇和促进就业措施结合起来,帮助失业大学生尽快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2.法律结构
(1)国家通过立法维护就业公平。国家要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完善相关的法律解释等条文针对就业中存在的各种歧视,明确就业歧视的定义和认定标准,做到有法可依,落到实处。加快起草反就业歧视方面的法律和相关政策,清理有歧视条款的现行法律法规。明确确立就业平等、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原则,并由政府部门履行对就业市场歧视性行为的监管职能。
(2)要针对大学生创业者这一类特殊人群给予保护,用法律强制手段来促进大学生创业,构建更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原则。
(二)高校应对策略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就要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深化体制改革,科学地设置专业方向,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全方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
1.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把握专业设置方向,提高校教学质量。高校必须改革教育结构,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改革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自学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严把教学质量关,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就业。
2.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重要地位,建立集信息、咨询、指导、培训于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成才观、就业观教育,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3.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系统,保证就业信息畅通。提高就业工作服务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构建适应新的就业形势需要的就业服务体系。
(三)用人单位应对策略
转变用人单位的观念,遏制用人单位日趋攀高的人才高消费误区,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位分类制度,根据不同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分配劳动力,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使得人力资本与回报匹配。国家可采用政策引导用人单位聘用应届大学毕业生,以防止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培训成本的转嫁。同时,政府可以设立培训机构,相对减轻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的培训负担。
(四)大学生应对策略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还在大学生自己身上,因而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努力使自己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同时也要注意增加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大学毕业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鉴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与企业需求的不一致,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下功夫,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在大学生涯中,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充分发掘自己的胜任潜质。抓住任何机会,提高自己的工作经验、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加自己的附加值。还要保持诚信的态度,不能弄虚作假,侵犯用人单位的知情权。
2.转变就业观念,保持合理期望。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用人单位更希望匹配到“性价比”最高的劳动力。因此,毕业生要充分了解和认识自我,转变观念,合理定位,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清醒地看待自己的不利因素,找准位置,扬长避短,寻求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不要只想一步到位,要学会从基层做起,适当放低薪酬要求。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就业能力 提升
1 前言
受到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市场经济时代职业需求变化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新的就业环境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然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令人堪忧,存在专业应用能力低、创新能力差等问题。
2 就业能力的内涵及结构
国内外研究者对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各执一言,未达成一致的认识。但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在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部分研究都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指大学生获得工作并促进职业发展的能力。就业能力的结构既包括外部因素也包括内部主观因素,本文对不可控的外部因素不加以研究和论述,本研究的就业能力仅指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内部因素,即大学生的职业认同和适应性。
3 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以数字、网络、移动通讯等新技术为载体,以QQ、微信、微博、博客等为典型代表,向受众传播信息和提供服务。新媒体具有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形式多样化、传播内容广泛化、传播时间迅速化等特点。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多元,人人都可以成为消息传播的主体。传播形式多样化。新媒体综合了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将文字、声音、图画、图像融为一体。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十分广泛,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 新媒体具有即时互动传播功能,消息一旦,受众便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传播渠道,快速地获得信息。受众一旦获取信息,便可以快速转播,传播的范围随之不断扩大。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主要通过互联网的媒介工具传播,传播成本只需要基本的网络连接费用。
4 新媒体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新媒体的六大特点,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便利,我们应学会利用新媒体的优点,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地使用新媒体。
(1)借助新媒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适应性。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盲目追求高薪,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和规划等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微信软件建立就业指导公众号或通过博客、qq空间、qq群,利用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的方式为学生传递就业正能量。
首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深入了解其所学专业所在行业的发展情况、包含领域、就业方向,指导学生团体自己建立就业新媒体平台,让他们自主地了解、传递就业指导信息。教师对相应信息的方向进行把关,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做好就业规划。
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根据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就业目标,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听取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在就业市场和其实际就业需要之间找到平衡点。增强学生就业适应的主动性、乐观性和开放性。
(2)借助新媒体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当前大学生存在盲目追求新兴事物,眼前感官的享受,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缺乏相应认识,缺乏刻苦钻研精神等问题。
具有一技之长,是大学生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同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可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中职业适应性的提高,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好习惯。
(3)借助新媒体全面促进大学生就业“软能力”的提升
就业“软能力”即包含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适应性。新媒体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大学生主动、乐观、开放、认同、乐于学习、责任感等良好的职业特质。
首先,利用新媒体开展创业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认同和适应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团队协作、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开放性地听取他人的建议,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
我们一方面可以利用新媒体信息平台中,开展“即时参赛,即时评审”的短周期创新创业比赛,降低学生参与门槛,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用时,还可以通过新媒体信息平台为大学生将创业项目“孵化”,利用当前流行的电子商务如淘宝平台、微商平台来实现学生的创业梦想,或通过新媒体平台寻找资金和技术支持。
另一方面,还可以新媒体为载体,进行模拟招聘,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意识,帮助学生尽快走向职业化。通过模拟招聘,让学生模拟整个求职过程,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制作简历、较好地完成求职谈话和面试考核。通过招聘,让学生主动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进行弥补,对所求的职业形成更好的职业认同感。我们可以通过打造新媒体信息平台载体,开展简历制作培训,并评选出优秀简历在平台中推广。
5 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高校应充分重视新媒体的作用,以其作为发展契机,加大就业工作队伍多媒体信息素质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逐渐形成以新媒体信息服务平台为纽带的高校就业服务新阵地,切实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新跃、张筱荣、魏骅. 注重运用新媒体 推进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J] 经济师,2012,(01):131-132.
[2]李波.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探析[J]新媒体,2013,(11):63-65.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变革的逐步深入,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体系也变得日益复杂化。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作为与学生联系密切的辅导员应该发挥其自身的作用,这是辅导员在工作中面临的新的挑战。本文就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阐述,并对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和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体制的改革,社会上各个岗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同样如此,这也对辅导员所参与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辅导员作为一支与学生联系最多,相处的时间最长,接触最频繁的管理队伍,在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辅导员自身的素质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就业观念。所以,辅导员应该在日常的接触中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们就业观念和学习理念的转变,促进他们与实践接轨,以良好的心态实现就业。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社会原因。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各高校连年扩招,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机关、事业单位的精简分流,致使过去就业主渠道的进人机会大大减少,大学毕业生总量与就业岗位需求总数失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以市场为主导的双向选择就业模式难以真正到位等等,都是造成就业困难的社会原因。
2.学生个体原因。择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很多毕业生希望在环境好、条件好、效益好的单位就业,未看清就业形式的严峻性。缺乏符合自身发展的择业观念,导致择业目标不明,定位不准。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很多学生偏重专业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综合能力差,独立工作能力及主动性不强。心理素质不佳,遇到挫折,轻者怨天怪地,或一撅不振;重者导致精神异常。信息闭塞,对就业信息了解较少,影响就业。相对而言,学生个体造成的就业困难要大于社会造成的就业困难,但学生个体造成的困难通过工作指导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解决。而这些工作由辅导员来进行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工作方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辅导员就业指导
1.培养就业观念。培养就业观念是贯穿整个大学期间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辅导员最贴近学生,最了解学生,也最受学生信赖,一般从学生进校一直到学生毕业,与学生相处时间相对较长,从低年级起,辅导员就要向学生灌输激烈竞争的择业意识,帮助大学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及时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性格、特长、气质、兴趣、爱好、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行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正确认识自己,塑造和完善自己,激发专业兴趣,建立合理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在高年级阶段,辅导员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就业过程的技巧指导与训练,让他们掌握正确求职的技巧与方法,调整就业心理,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大学生只有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才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注重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这样做可以很好地把就业指导作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人点,还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为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提供方向和理论支柱。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强化大学生的择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养成独立、自信、自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对择业和就业至关重要。因此,辅导员应帮助大学生端正思想心态,使他们准确定位。有信心,但不要自傲。要有勇气,但不要太偏激。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鹜远、自命清高。不要只看薪水的多少,要看未来,要看发展。目光不要太狭窄,视野要宽阔。以积极的态度投人,勤于去找,努力与争取,竞争是残酷的,不要怕失败。此外,还可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受过高等教育并具备创业能力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形势与政策指导。如何让大学生正确掌握当前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在就业问题上,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悲观失望,把实现就业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尤为重要。辅导员可以在平时的接触中引导大学生,积极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鼓励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让毕业生充分了解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操作办法,同时还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国家、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形势的指导,让他们了解供需情况和专业发展前景,从而及时调整个人愿望和社会需求的关系。辅导员是国家、社会、学校就业政策、就业需求信息、就业工作程序等信息的宣传者,因此要认真研究就业形势与政策。辅导员要及时准确地传达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招聘信息,根据就业指导中心的部署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还要通过平时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发现的学生就业方面问题及时向就业指导中心反馈,以便尽快解决问题。
4.注重开展个性化辅导。可以通过深人细致的观察分析,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熟悉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通过心理测验技术和心理咨询方法的运用,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因人而异地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制定科学的就业规划,培养学生的潜力和创造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增进自我认识,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自信心,确定适合于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能力范围的职业范围,掌握求职择业技巧,从而顺利就业。
5.了解用人单位需求。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就业知识,全方位收集就业信息,在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心理动态的同时也要积极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有的放矢地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期和实习期间去对口单位实践。实践结束后,上交实习报告,并对此进行评比。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招聘会和人才交流会。定期汇总情况,交流经验。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使毕业生提早进人社会,提早在企业立足,得到企业的认可,促进就业。
6.大学生就业后的跟踪考察。辅导员走访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跟踪服务往往能增进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掌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状况,辅导员可以从中获取大量新的就业信息和就业经验,从而辅导后面的学生顺利就业。毕业生工作以后,社会交往比较广泛,他们或者已成为某单位的负责人,直接负责招聘工作,或者知道本单位是否需要人,或者他们知道哪个单位需要招人,要招什么样的人,需要哪个专业、具有什么特长的人等。从他们那儿搜集招聘与就业的信息,再将应届毕业生推荐出,这样有的放矢,一般都可以成功。
7.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到基层去,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需要的总趋势,也为自我价值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基层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大量的机遇。学校要努力为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就业创造良好氛围。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济济,而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匾乏,急需人才。作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热血青年,积极投身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既服务了国家建设,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落后地区往往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只要抓住机遇,努力开拓,同样可以实现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学校在抓好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做好组织宣传工作,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去工作。基层是年轻人经受锻炼、接受考验、磨练成才的重要场所。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必须明确自己在毕业生工作中的定位,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有效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确保绝大部分毕业生充分、顺利、及时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问题 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重要性分析
择业能力。择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根据自己和社会的需求选择就业岗位的能力。良好的择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做好职业规划有两个前提,一是自我认识,二是对市场需求的认识。自我认识是大学生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和评估,通过对自己的性格、兴趣,以及优缺点等的分析和把握,确定自己的就业意向;对市场需求的认识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了解就业供需情况,可以帮助大学生准确确立就业目标,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满意度。
岗位竞争能力。岗位竞争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实现就业目标和获得就业岗位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专业技能、求职能力三个方面。大学生的优势在于具备较高的知识素质,其较好的学习能力可以较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大学生要扎实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提高专业操作能力,以提高自己在岗位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大学生求职能力非常重要,准确把握岗位信息,并针对岗位需求适时适当推介自己,可以大大提高自己在岗位竞争中胜出的可能性。
职业发展能力。职业发展能力是大学生向优秀劳动力转化的关键点,是指大学生从业后,保持工作、实现自我提升的综合能力。要在职业中寻求发展,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是基本工作能力。要在更为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和较高的业务水平,即一定的智力因素外,还要求其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调能力、执行和管理能力等非智力性因素。因此,要在职业中寻求发展,是对从业人员智商和情商的双重考验。
一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以及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大量再就业人员、职业技术人员等大规模投入劳动力市场,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更倾向于招聘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文凭”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再也无法成为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拥有学历高平台,同时要提高就业能力,增强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针对市场需求,准确锁定就业目标,避免在择业、就业上的盲目性,突出大学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势,使高校毕业生顺利实现学校和社会的衔接。
二是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社会认可度。伴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劳动力待就业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面对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高校逐渐将提高就业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目标。高校不断转变人才培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成为增强高校竞争力的关键。同时,就业率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情况越来越成为家庭和社会评价该高校的重要尺度。
三是有利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要顺利实现就业,就必须满足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这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知识素质和理论水平,还要求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以达到用人单位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目的。同时,在职业中的发展还要求大学生具备更多的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团队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增强对社会和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在推动自己职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企业和社会的进步。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学生:积极就业,主动提升就业能力。第一,转变就业观念。根据大学生就业意愿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大学生就业意愿主要集中在:追求“铁饭碗”,如考取公务员、入职事业单位等;向往环境好、收入高的单位;向往大城市,追求体面工作;存在着“从一而终”、“一劳永逸”的观念。①这些传统的就业观念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实现个人价值的过分关注和对社会价值的漠视。为满足社会需求,大学生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主动创业的观念,树立到社会需要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
第二,做好职业规划。如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盲目就业的现象,没有清晰的职业构想,直到临近就业才意识到自己就业能力的欠缺,这时候往往犹豫不决、错失工作良机,或任意择业、放弃专业选择。因此,大学生为了更好地就业,在大学之初就应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兴趣,并通过对就业市场的理性分析,结合家长和老师的指导正确选择专业和就业方向,根据职业和社会所需做好学习规划,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第三,提升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的核心能力。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包括专业技能的锻炼。此外,大学生还应增强实践能力,将学习的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专业操作能力,是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除此之外,更多地把握实践锻炼的机会,参与和组织活动,投身志愿服务,积极实践实习,在课堂外增强与人交往和组织协调的能力,也是实践能力的重要表现。增强实践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高校:面向社会,改进大学生培养模式。一是针对社会需要,改进专业课程设置。高校应摒弃落后的教育模式和内容,分析就业市场,针对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改进专业课程的设置,如增加实践类科目,开设有关社交技巧和面试技能的应用性课程等,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兴趣,鼓励学生选修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科目。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其在就业竞争中获得主动。
二是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就业指导。首先,高校辅导员应高度重视,不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帮助改进,并督促实施,使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成为学生的规划书,还成为辅导员帮助学生的说明书,使就业指导工作贯穿高校教育始终。其次,开展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比如,让有特殊就业故事,在职业发展中取得一定成绩的校友现身说法,与在校生进行经验交流;开展企业进校园活动等,让大学生真切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标准,有针对性地提升就业能力。
三是利用多种资源,提供实践机会。为提高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高校要利用多种资源,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联系实习单位,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实习实践,大学生可以提升自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同时,能够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以应对在今后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
政府:主流引导,搭建大学生就业平台。第一,加强就业市场宏观调控。首先,科学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规范就业市场,完善就业市场的法律法规,尽快建立规范统一的就业市场和就业保护机制,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保证毕业生基本利益,促进就业市场公平竞争。②再次,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管理,发挥人才市场对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反馈功能,通过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筛选,举办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人才交流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几率;完善大学生档案管理和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切实发挥人才市场的中介功能。
第二,提供就业政策等相关保障。近些年来,政府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鼓励大学生参加“三支一扶”活动。可这项本是造福多方的活动却频频遇冷,很多大学生宁肯暂时待业,也不选择下基层,这不仅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更存在政府政策导向的问题。政府应出台并严格执行相关政策,保证大学生的基本权益,特别是积极参加“三支一扶”的毕业生,要对其提供物质、政策、法律等各方面的保障,切实落实优惠政策,让大学生放心到基层就业。除此之外,政府为缓解大学生就业,还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放宽大学生个体经营的市场准入,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第三,营造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十报告中提出“三个公平”,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可见,公平在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其不仅保证了人民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在就业市场中我们也应积极倡导公平,为大学生就业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如:在招聘中杜绝性别歧视,男女平等;选拔时不只看“名牌”,给更多普通高校毕业生以平等竞争的机会等。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课题“河北省高职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质量提升研究”和河北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课题“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01301024、12456224)
【注释】
①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吉林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对策研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充分发挥其劳动力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我们国家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兴国的根本目标。如果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得不到改善,将会导致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也将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突出表现为:供求结构性矛盾不断增强,“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共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金融危机、高等教育制度、就业指导跟不上及毕业生自身原因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
1.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相应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在近年来每年大量新增劳动力,失业群体再就业以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背景下,宏观就业形势日渐突出。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微观主体,其劳动力需求状况从微观上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状况。当前,金融危机已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企业经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出口贸易型企业影响更大,致使许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停业倒闭,劳动用工减少,现有岗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高校毕业生面临下降的企业用工需求状况,这对本来已经较为困难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
2.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有差距。相当多的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难觅就业机会。部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脱节,难与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匹配。另外,高校某些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与市场就业所需的知识相距甚远,很多毕业生努力学习了几年,却发现学非所用,所学知识很多过时,不能赶上市场的需求,毕业生难以按照所学知识找到工作。高校没有认真研究就业市场,招生与就业严重脱节,造成就业困难。一些专业,市场需求量不大,招生时却大量招收。或者是一看到某专业好就业,各高校便纷纷开设此专业,到了毕业生时,却发现已大大地饱和。
3.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未能实现好就业指导功能。目前,各个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内容大多是浅层次,内容无非是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观念,面试技巧以及就业心理调适。课程的开设也仅仅针对毕业生,属于临阵抱佛脚,不能对毕业生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就业指导中心的服务内容上还停留在简单的收集就业信息、就业信息、提供政策咨询和为毕业生提供办理离校手续的浅层次上,不能对学生的职业倾向和职业规划提供科学的预测和合理的意见。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知之甚少,无法有针对性安排自己的学习。
4.毕业生个人原因。高校学生花在专业学习上的时间在减少,学习质量难以保证。由于就业困难,很多在校大学生在毕业那一年基本没什么时间学习。还有很多大学生找工作前没有很好的自我评估,过于自信,期望工作一步到位,工资、待遇和福利样样都要好;部分大学生面试技巧缺乏,在面试前对用人单位了解不够,在用人单位的文化核心、公司业务等方面无法做出令用人单位满意的回答;更有高校毕业生连面试的基本礼仪都不懂,骄傲浮躁,对考官不够谦虚。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就应从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以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方面下功夫,政府、高等院校、社会、高校毕业生自身共同努力。
1.重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台大学生就业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各级政府应继续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创造条件使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有机会就业。高校毕业生既是承载家庭高期望值和高投入的特殊群体,也是承载社会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投入与低回报的现实让深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的高校毕业生和家长无法接受,心理极不平衡,不利于高校毕业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处理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之策。院校不应不分院校特色而设置某些实用性不强、社会需求不多甚至目前热门的专业,同时应根据对专业需求量的预测及已毕业学生的流向等情况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并及时修正学生的课程安排,在重基础、重专业的同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
3. 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职业指导功能,努力加强就业指导服务 。就业是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一步,越是就业形势严峻,越要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心理援助工作。要注重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实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和专家化。树立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强化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组织好就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引导其通过见习实现就业。
4.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对待就业。正确的就业观是指导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指导思想。高校毕业生应该根据个人实力来选择岗位,不应对工作岗位和待遇抱过高期望。用人单位的工资待遇等一般来讲是根据毕业生目前的工作价值来决定的,高校毕业生不应盲目向往高工资高待遇,而应更着重地考虑个人能力能否得到发挥,个人能否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机会。高校毕业生要接受就业难这个事实,主动抛弃精英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实事求是,降低就业薪金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
论文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向同学摆“社情”、倾“真情”、尽“朋情”、捧“实情”、聚“群情”,全方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招生数量和规模愈来愈大,与之相伴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剧增。大学生就业工作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举全社会之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无疑具有深远的全局意义,更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工作理念,时刻关注毕业生的所思、所想、所需,努力营造师生“情投意合”的工作氛围,是做活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
1.摆“社情”,警醒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难。究其原因,除了大环境等因素外,追本溯源,实际是人的观念的转变和更新问题。广大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带头大胆创新、转变观念,同时积极引导、教育莘莘学子转变就业观念。在这一方面,摆“社情”尤为重要。通过认真审视、全面分析,深入宣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竞争态势和严峻形势,教育警醒同学,让他们摆脱“天之骄子”的自我陶醉,摒弃失意自卑的不良情绪,扭转动辄要进机关到事业单位的不良择业动机,冲破挑拣、徘徊、犹豫不定的桎梏。转而树立自信、自我定位、扬长避短、正视挑战,积极接受党和人民的考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但要全方位分析和宣讲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就业现状,还要注意工作前移。要面向所有在校学生,树立就业工作经常化、一贯制的新思路,结合入学教育,从新生抓起,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要建立长效机制,让校内学生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零距离”,面对面,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倾“真情”,把握毕业生脉搏,扭转“错位”局面
每年都会在部分毕业生中出现“老师急他不急”,“老师主动他不主动”,“老师替学生承担压力而同学茫然无适,找不着‘北”’的错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广大毕业生在择业意识上,既想主动竞争和谋取理想职业,又担心竞争失败,遭受挫折多数同学都有积极主动的竞争意识,想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理想的职业,但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凭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上进行择业竞争缺乏足够的信心。还有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上还未形成真正平等的竞争机制和环境,因此,既想积极参与竞争又担心竞争不公。面对这种情况,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者应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及地方政府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熟练掌握就业指导的基本技能和原则;应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把同学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倾满腔“真情”热爱学生,感动毕业生,让他们从各种不良想法的困顿中尽快解脱出来。加大“真情”的投入力度跳出“老师思维”抓就业,站在同学角度搞服务,分析同学们的就业心理,了解同学们的就业要求,把握同学们的实际想法,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百事不烦,百问不厌,以真情换真情,引导教育学生增强紧迫感,真正把就业视为个人修身立业的第一要务,全面调动每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抓紧就业,促进就业。
3.尽“朋情”,教育帮助毕业生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这里所说的“朋情”更多的是指就业指导工作者要视学生为朋友,坦诚以待,平等相处,遇事多同他们商量、多与他们沟通,通过行朋友之实,尽朋友之谊。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指导效果。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者一方面要准确的自我定位,增强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人情味”;另一方面要求宣传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传授就业技巧时要注意方式策略,使“朋友”们更易接受,从而达到工作加强,友谊加深的理想目的。具体说来,要根据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优秀毕业生要重点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自身条件一般、性格内向、机会相对较少的同学,要尽早地给予关注和指导,与他们一起分析自身情况,扬长避短,准确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对于少数在择业时受到性别歧视的女同学,一方面应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鼓励他们增强信心,指导他们适当调整择业目标,同时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为促进全社会就业观点的转变,形成公平良好的社会就业新秩序贡献力量。
尽“朋情”作好就业工作,还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者要不断挖掘就业指导资源,吸收和争取更多的往届毕业生、社会成功人士和在校师生,参与到“朋友圈”中来,整合优势,扩大阵容,共同做好工作。
4.捧“实情”,重服务,做好就业指导的各项具体工作
就业指导的各项日常工作政策性、事务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事无巨细,纷繁复杂,这就要求就业指导者首先要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各项指导工作,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立足服务,突出一个“实”字,使各项工作全面落实,深入落实,及时落实。捧“实”情,做实事,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者首先要扎实深入,舍得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方针政策,就业现状和同学实际,突破常规,有的放矢。其次,要注意理清思路,宏观协调,把一天到晚不得闲的具体工作全面把握好,分层落实好,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难点。另外,要善于总结积累和提高,做有心人,使具体工作记录准确,措施得当,处理细致,稳步开展;阶段性工作有思路,有材料,有回顾总结;重点性工作发挥优势,全力完成好,做出特色。
5.聚“群情”,搭建工作平台,优化工作环境,开创工作新局面
大学生就业现状策划书一
广大朋友们,关于“大学生就业市场及就业取向现状浅析”是由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近年来就业市场趋紧,大学生就业问题就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高度关注,很多高中学生报考志愿的填写都参考专业就业情况。土木工程专业因为就业形势不错被很多人认为是热门专业之一。未来几年土木工程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怎样?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是什么,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学习哪些知识以适应需要?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以国家政策与国际形势为主的市场经济背景分析
2011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中央政府可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指定的40个重点城市统一实施基本限购令,并采取其他措施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政策实施了一年有余,对原先过热的房地产市场控制效果显著。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4月18日的数据显示,3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的城市增至38个,为2011年9月个别城市再次出现价格同比下降以来,下降城市数量最多的月份。大部分大城市在限购令的政策不改动的前提下,房地产行业发展逐渐平稳,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是个好消息。但是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这同样预示着就业市场的进一步趋紧。
随着2006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华尔街金融风暴冲击、全球股市大幅下跌所产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强度和范围甚至强于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时隔多年,现在全球经济仍然没能完全回暖。中国作为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在此金融危机中所表现出的抗逆性较强于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但不论经济发展速度或质量还是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 Service)亚洲信贷分析师皮莱(Kalai Pillay)说,中国建筑市场总体上是在放缓。很多从西方进口产品的中国公司在获取信贷方面遇到很大困难,让这种放缓雪上加霜。
尽管我国的房地产政策与全球经济的危机对土木专业有一定的冲击,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路网改造工作,再加上路桥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以及我国土木工程国际市场的开发,土木工程专业就业问题还是比较乐观的。
二、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特点
通过历年与各用工单位的交流沟通,了解到用人单位招聘员工主要的情况:第一,大部分的用人单位会为员工提供根据工作年限和业务、工作能力定期调整的待遇,工资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及综合补贴(住房、交通、通讯)组成,一般按月发放。综合看来新员工试用期工资在1500—3000元左右,试用期结束后结算绩效工资。如果成功地经过试用期考核,那么会与公司签订一个3—5年的劳动合同。第二,比较大的用工单位对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以及专业方向精细要求较高,学生是否通过6级英语,是否为党员、是否为学生干部等比较看重,很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当然这个行业对身体强壮、吃苦耐劳也有要求。第三,用人单位对学历比较看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起点比本科生高,而且以后获得提升的空间也大一些。有些单位会在招聘的时候参考学生就读的学校背景及学生在校的表现,比如说985、211大学或省属重点大学,一本还是二本,专业是否通过专业评估等。第四,用工单位注重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一些单位还比较看重学生跨专业的综合能力,他们在招聘时会特别在意懂得两个专业知识的学生,在这种公司招聘里会明文规定双专业享受研究生待遇。第五,用工单位注重学生的诚信,对于违约辞职跳槽很反感,因为这样会造成人员、工作很大耽误。经常的违约甚至让用工单位对整个学校、学生有不好的印象,以后就不来招聘了。
三、近年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
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创建与发展得到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大力支持。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2011年增设)三个本科专业。本节所涉及的统计数据来自于土木工程学院2007年至2011年5年本科毕业生当年离校的记录详情,共计1366人的去向信息,数据真实可靠。
由图表中数据可知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除去继续深造的,主要的就业方向还是与专业密切关联的建筑施工单位,学生从事其他行业的非常少。在4%的其他行业中,主要是集中在公务员和选调生、事业单位招考,目前被大家视作“铁饭碗”上面。很多学生干部的职业目标是这个“铁饭碗”。设计院这样的单位面向本科生需求量也是很有限,设计院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女同学的理想选择。需要说明的是监理员,7.32%主要是集中在前面几年,近两年,大家认为做监理不能很好地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一般都考虑先到施工单位实践2年再选择监理。
四、毕业生就业思想调查
土木工程学院在540多名2012届毕业生中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就业思想调查。发出问卷220份回收220份,有效问卷220份。问卷内容包括:就业信心,就业准备,就业期望,就业影响因素和有关自主创业的因素等等,具体数据见表2、表3。
由表2中数据可知影响就业成功的因素中工作经验、社会适应性、能力储备不足排在前3位,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让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有更加强大的竞争力。由表3数据可知学生对考证很认可,77%的学生都参加计算机、英语、驾照等相关等级证书的考试。同学们的就业信息来源还是比较依赖学校,就业观念还是要专业对口。
五、给准备就业的在校大学生的几点建议
1、早定目标早作储备。作为一名现代工程师应该是复合型、创造型人才,应具备: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大学生在学校应该及早把自己就业目标确定下来,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根据就业行业的要求积极参加活动,有目的地培养锻炼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认真对待学校组织的生产实习,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个健康的体魄。一个思想积极上进,学习能力强,工作能力强,讲诚信,能吃苦耐劳的学生,才是有竞争能力的,是用工单位喜欢的。
2、放宽视线,放开观念。大学生不应该在择业中抱着等的依赖思想,依赖家人、依赖老师、学校,等着工作送上门。除了通过学校负责就业的部门以及亲友、老师、校友等获得就业信息外,大学生还应该运用新媒体广播、电视等获得就业信息,还可以从各就业网站、省市的人才交流中心获得,在生产实习或社会实践时表现推荐自己的好机会,还可以自己走出去毛遂自荐自主择业。学生的择业观念也应该放开一些,不要束缚于所学专业,片面强调专业对口或者一味往热门职业里钻,要充分认识自己,根据个人的实际结合就业市场情况,合理选择。比如土木专业的女生就业情况就不容乐观,这就不能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宁肯回家呆着也不找一个能发挥个人能力的工作,可以考虑先就业再择业,不要追求一次成功就业,追求一辈子的“铁饭碗”。国际经济主流的影响,加上国家政策影响,这势必对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择业观、放宽眼界,采取多种就业方式以适应并不宽松的市场现状。
3、做好期望与现实差距的心理准备。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比较顺利,他们渴望毕业后在社会大舞台上一展身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业期望值较高。而现实是土木工程专业特别是施工单位,非常辛苦,因为辛苦而提出解约的非常普遍。初涉职场的毕业生因为职业意识的缺乏和工作能力的有限,有时会受到领导、同事的批评冷遇而失去心理平衡,甚至一气之下跳槽走人,错失工作良机。还有的毕业生把经济物质利益放在首位,不考虑长远发展等等,这些实际上是大学生没有做好准备,就业期望与现实存在差距造成的。如果不做好期望与现实差距的心理准备,不仅自己在单位很难得到尊重和信任,而且在行业里也很难立足,还会对学院甚至学校的诚信造成不好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现状策划书二
1.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特点和问题
1.1就业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直接影响大学生选择就业的行业范围、地点、性质和领域。很多大学生都希望能够留在机会较多的一线城市,这将拉大城乡发展的差距,导致小城市及乡镇经济发展将更迟缓。就职意向方面,绝大部分学生希望就职于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事业单位,而民营企业却面临着招不到人的窘境,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1.2就业动态性亟待提高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大学生都不太乐意接受“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一毕业出来,他们异想天开地以为很容易找到高薪职业。但众所周知,由于毕业生一出来社会,便会因技术含量不高,实操能力差而不得不低头弯腰地接受了低工资待遇的现状。等到一两年后,当他们经济独立、能力独立和人格独立的时候,也即是等到学成技术之后,他们才有能力跳槽到工资待遇、发展前景更好的公司。在面对如此的客观现状,他们是经过反复尝试和反思,才不得不接受了“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观念。
1.3创业意识仍需加强
随着就业形势严峻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岗位紧缺的威胁。而自主创业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这不仅为国家和社会解决了就业岗位紧缺的问题,而且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前进。虽然与“先就业后择业”的传统就业相比,创业对于乳臭未干的大学生无疑是难上加难,因为创业更多的是考验学生综合能力、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及持之以恒的意志力。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多关注、引导和灌输学生自主创业思想,加强他们创业意识,使这个思想能够转化为实际行动。
2.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策略
2.1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培养创业能力
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会受到社会经济运行、市场需求和大学生自己就业能力等方面的影响,而就业能力又是影响其就业创业的最根本原因。所以辅导员要转变大学生传统就业观念,培养其创业能力。创业能力的提高则需要增强创业教育。通常,创业教育要求达到以下三个方面: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教育发展和提高人的发展。通过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而且能够提升就业能力。此外,要提高就业创业的质量,首先要引导他们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科学的人才观,使他们能够扎根基层、投身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其次要转变到他们传统就业观念,灵活就业,使“先就业后择业“的想法广而纳之;再次培养他们树立高尚情操,努力做到“做一行,爱一行”;最后辅导员要将创业精神和意识作为保证就业创业质量的重点。
2.2引导树立创业观念,积极营造创业氛围
到目前为止,毕业出来创业的学生所占的比重甚少。辅导员平时要多引导他们树立创业观念,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创业不但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而且要把创新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最好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使学到的知识转变为真正的生产力,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辅导员同时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通过鼓励和引导他们的就业观念,加大历届优秀毕业生创业事迹的宣传,形成“人人想创业,人人会创业,人人能创业”的氛围,让学生们能够在创业过程中发现自我和社会的价值,增加其创业激情,增强其创业信心。
【论文摘要】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和综合国力提高。就业难使大学生担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干预,了解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解决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途径,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面临的重大抉择,始终是大学生最关心和最忧心的问题。作为高智商、高文化、高自我价值的群体,其理想与追求有明确的目的性,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因而也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
一、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现状分析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征
1、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竞争加剧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总规模为675万人,比2010年实际招生增加了13万人,增幅约2%。据全国就业会数据显示,2011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还多。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就业竞争变得更加严峻。
2、毕业生就业城市分布不均,结构性失业加剧
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待遇优厚,发展空间大,毕业生择业往往集中于这些地区。据《2010年中国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届毕业生中,“211”院校首选就业城市主要是直辖市,比例为44%;非“211”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首选主要是副省级市,比例为45%。
我国产业转型,技术更新,对就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部分地区企业“用工荒”与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且有常态化趋势,就业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复杂。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现状
1、高校毕业生面临沉重的物质压力
伴随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的费用引起社会关注。根据“工作找寻”理论,大学生求职成本逐年增加。据《2010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调查显示,2009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求职成本为1207元、高职高专为1061元,比08年上升约1/10。这对于还是纯消费者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无疑带来了沉重的物质压力。
2、高校毕业生面临强大的精神压力
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适度压能激发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但过大的就业心理压力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生活和就业进程。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由于对社会和自身认知能力不足,使期望的就业城市、工作薪酬、就业单位等与现实不符,产生心理落差;个人兴趣爱好与工作性质不对口;一些毕业生对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选择把握不定,产生顾此失彼的矛盾心理。
二、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产生的根源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的形成与存在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一)社会背景变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影响
1、政治经济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现行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健全。地区就业政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毕业生对就业地的选择,进一步加剧结构性矛盾。
从国内来看,我国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劳动力市场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明显提高。从国际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影响程度加深。
2、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的影响
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一方面,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择业存在诸多偏见和歧视,主要表现为:性别歧视、名牌效应、户籍制度限制及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歧视等,这些因素都减少了毕业生择业机会,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二)家庭过度干预致使压力增加
家庭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思想引导者之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对毕业生职业素质、心理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据统计,多数毕业生认为,父母过度干预就业会致使其心理负担增加。同时由于毕业生无独立经济能力,择业物质压力转移到家庭,易发生家庭冲突。
(三)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脱节
1、专业设置、教学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
高等教育近年快速发展,但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与市场化就业模式产生结构性矛盾,部分高校仅从招生角度出发,冷热专业迅速转换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专业过于细化,教学模式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整体教学模式相脱离。就业指导教材缺乏、指导方法单一,信息落后,从业人员非专业化,使得就业指导工作效果不佳。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就业指导仍停留在指导层面,对大学生职业意识、就业心理的指导,就业渠道的开辟仍不能满足市场化择业所需。
(四)大学生自身能力和心理素质差
1、大学生职业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符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据新华社资料显示,我国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当代大学生普遍年龄偏低,社会阅历少,学习知识过于理论化,思维模式化,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欠缺。
2、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差
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社会经历、性格等因素,工作缺乏耐力,情绪易波动,不能客观冷静分析问题,使其处于极度敏感状态,这种状态抑制了大学生自身潜力的发挥,对择业产生不利影响。
三、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缓解就业压力,提高自身适应能力。
(一)积极发挥社会作用
1、改革现行就业制度,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改革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使其与市场就业机制相适应,消除地区间流动限制,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为高校毕业生服务管理提供便利。政府加强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引导大学生深入欠发达地区,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2、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政府要紧紧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保证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挖掘创业信息,建设创业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形成高校以创业带就业的发展方向,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小额贷款担保程序,解决毕业生创业技能和资金问题。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社会舆论宣传
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渠道,通过针对性的法律规范人才市场、中介等服务体系和秩序。对于困难家庭的大学生,政府制定援助政策给予扶助。利用媒体积极宣传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政策。与政府、学校和家庭共同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择业环境。
(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1、加强教育体制改革
高校应根据市场信息反馈,推进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探索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积极谋划和部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所需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建设;优化新型教学方法,加强引导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夯实专业基础,培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建立统一评价制度,将各项素质纳入大学生评价范围;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推进行业、地方与高校共建,建立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
2、就业指导力争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高校应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辅导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引导大学生客观的评估自己,深入分析职业行业发展现状、区域经济特点,使大学生明确长短期职业目标,做出科学的职业规划;提高从事就业辅导人员的专业素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展创业指导讲座。
(三)注重家庭教育影响
就业不仅是毕业生个人问题,也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在精神上,一方面父母要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不要给学生提超出其能力之外的目标;另一方面要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父母应充分的理解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积极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压力,教会学生合理释放压力,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自我调试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发挥毕业生自我调适的作用
1、努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准备
科学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培养正确就业观念,提高对未来社会的洞察力,从而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善自己。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面对现实,坚持以贡献社会为导向,将个人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积极主动地位。
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将在校学习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并创造价值,提高职业素养。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领域,树立灵活就业观念,培养自主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2、积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要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职业规划上要正确的评价自己。一是要对自身的知识、能力、品德等做综合性的客观评价;二是要考虑自己择业是否符合所学专业;三是要考虑专业在社会的需求量;四是要考虑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具体要求。大学生要注重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就业心理健康指导课程、讲座,提前做好对社会就业的心理认知,提高综合素质,减轻就业压力。毕业生结合自身优势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面对现实,不断历练自己,增强就业信心。
参考文献
[1]王伯庆.大学生求职决胜宝典[R].北京:麦可思研究院,2010(1).
[2]付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干预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12).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是高校和社会各界备受关注的焦点,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最贴近的良师益友,在就业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辅导员工作实际出发,探讨了辅导员在就业工作的角色定位问题及在就业工作中如何发挥角色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的不断攀升,毕业生就业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是高校教师队伍中和学生联系最密切、关系最亲近的良师益友,他们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中最基层的环节和骨干力量,在高校毕业生工作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1]因此,辅导员要勤于学习,科学定位,充分发挥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就业工作,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一、高校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1.保持谦虚务实的精神,成为一名学习型的专业人员
在新形势下,随着就业政策不断调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会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辅学员是学生就业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这就需要辅导员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熟知新的就业政策和相关知识,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能力,因此,只有抱着谦虚、务实的态度全方面学习与就业工作相关的各类知识,才能成为一名业务全面的辅导员,为做好学生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把握时事动态,成为一名合格的就业宣传员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为使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顺利进入就业状态,必须要改变其就业观念。而就业前宣传,是帮助大学生进入就业状态的重要保障。辅导员是就业政策和就业制度的直接宣传者。在熟知国家、省、校各项就业政策和制度的基础上,要将最新的就业政策,如:国家最新的就业政策特点;西部计划、应征入伍、基层、参加选调生、选聘生、教师特岗计划报考、自主创业、提升学历、困难学生帮扶政策等方面有哪些条件和优惠政策等等,准确、及时地传达到每位毕业生。[2]
3.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成为学生就业的引路人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辅导员从学生刚入大学开始分年级、分阶段地进行科学规划,系统指导。
(1)引导学生明确目标,认识自我。辅学员必须调动自己所有的经验并根据行业形势发展的特点,上好一年级学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和社会价值取向,根据自身特点,明确学习目标,认识自我。
(2)引导学生科学定位,做好充足准备。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辅学员要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课”、主题班会、座谈会、专职报告会等各种机会,进一步加强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和职业规划的设计,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对于就业目标明确的学生,要树立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就业观念。在求职及工作中,不好高骛远,不眼高手低,态度端正,谦虚好学,诚实守信;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要加强考研和考编的辅导和指导;对于认识尚不够清楚的学生做好个别指导,协助他们科学定位,明确目标。
(3)提高学生就业技能,促使充分就业。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首先要了解就业程序,即使毕业生了解择业的基本流程、择业的程序及常见问题的处理。
在整个就业准备过程中,首要工作就是做好简历。随着求职竞争压力的增加,如何在简历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并能够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毕业生求职的关键。因此,辅导员必须对学生的求职材料进行严格把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用人单位特点对简历进行分类指导。
其次,要帮助学生搞好面试。面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面试中,有的学生由于社会历练较少,在大学期间锻炼不足,往往会容易怯场,不能发挥出实际水平和能力;有的学生面试时夸夸其谈,不着边际,往往会无功而返。在学生应聘前,辅导员应在班级或者年级举行几场“模拟招聘会”,进行模拟面试;或者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为学生顺利通过面试创造条件。在学生具体的应聘过程中,辅导员应针对不同用人单位和不同岗位的特点帮助学生做好面试准备。[3]
第三,要及时收集、处理就业信息。辅导员收集就业信息应本着真实准确、针对实用、计划系统的原则,将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人才招聘会、网上招聘、社会关系招聘等就业信息进行处理,要认真鉴别真伪,筛选重点,挖掘内涵,在科学处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求职决策,及时传达给毕业生。
在应聘阶段,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辅导员要及时地解答。特别是学生在应聘过程中出现的突况,辅导员要及时干预和处理,严防学生被诈骗或误入传销等非法组织。
4.畅通就业渠道,搭建信息平台,甘当学生就业的服务者
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信息的畅通,它既是学生就业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外出时和辅导员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在信息发达的时代,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媒体等网络技术,建立信息网络平台,[4]如:建立班级qq群;建立与各位同学直接沟通联系的飞信系统。网络平台的利用,使与学生的动态交流和信息的收集、的力度大大增强,提高了就业信息的服务质量和实效。辅导员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每天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改善师生关系,增强情感交流。
此外,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细心和热情。由于就业工作的特点和特殊性,必然会给辅导员带来许多具体又繁琐的事情。辅导员要甘为学生服务,要主动了解学生在外工作进展、疏导心理困惑、解决各种难题等等,努力成为学生就业、实习的后勤保障者。
5.高度关注就业过程,成为学生就业的主心骨和贴心人
学生求职、实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角色冲突、角色学习和角色协调等一系列环节,由此带来的心理适应、环境适应、生活状态问题也日益凸现。[5]辅导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就业过程和就业状态,及时和学生沟通联系。当学生面临困惑的时候,要主动帮其分析、解答;当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时,辅导员要不断灌输正确的就业观;当学生外出求职出现安全隐患时,辅导员要及时干预,妥善处理。辅导员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真正成为学生就业指导的主心骨,感情交流的贴心人。
二、高校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做好高校就业工作关系到毕业生能否成功踏入社会,也关系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是学校教学成果的检验和体现,也是提升学校良好社会声誉的重要窗口。[6]因此各高校高度关注学生就业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使毕业生顺利就业。在高校就业工作体系中,政策的支持、经费的保障等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而辅导员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关键。
1.充分发挥学生就业培训师的作用
(1)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就业观念。在新形势下,高校的就业工作应与教学教务过程紧密结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在大学三至五年的学习期间,辅导员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计划,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帮助学生改变高中阶段的学习观念和方法,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低年级阶段,通过素质拓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和创业意识的培养。[7]
(2)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实用技能和求职技能。大学生在专业学习阶段,辅导员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不断夯实专业基础,通过各种实践训练、专业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辅导员要对毕业生求职竞争力和岗位适应力进行培养,特别是要加强对毕业生抗挫折和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
2.充分发挥就业服务和指导过程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第一,辅导员要做好毕业生求职前的就业意向调查,了解每位就业同学的就业意向,由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在意向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就业信息库,包括学生就业领域、地点、薪酬标准,以及对各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为以后做好个性化、针对性指导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辅导员要指导学生如何针对个人特点、知识能力、求职意向等制作个性化简历,并对求职面试技能进行培训。
第三,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校友、教师资源等,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广泛收集有价值、安全的就业信息。如:辅导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关系、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关系、校友关系、教师社会资源关系等,开拓和稳定就业市场,以提高学生就业信息的质量和实效。
第四,辅导员要在广泛宣传就业程序和就业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书,户口、人事档案管理等指导。
第五,辅导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缓解就业压力。在求职应聘的就业过程中,由于经验的缺乏,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压力、残酷的现实社会环境和众多的竞争对手面前,他们总会有或多或少的不适应。面对新形势下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焦虑感也越来越强烈。[8]这时候辅导员就要发挥重要的辅导作用,帮助学生消除就业焦虑。鼓励大学生树立自信心,树立敢于竞争的勇气,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同时,引导学生克服懒惰依赖心理,建立良好积极的心态,走出宿舍多跑招聘会,提高就业机率。此外,要对后进生、贫困生及其他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第六,在学生外出求职过程中,辅导员要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加强就业和择业的诚信和安全教育。
3.及时完成毕业生就业管理和就业发展跟踪调查工作
辅导员不仅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完成学生就业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学生在外是否就业,就业状态如何,学生所递交的就业证明等材料是否真实、有效,辅导员必须要严格把关,认真审核,确保每份就业材料真实、有效。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汇总,及时统计,上报上一级组织。
为了及时了解已就业学生在工作单位的就业状态、现实表现等情况,辅导员要对毕业生就业发展状况开展跟踪调查,以便了解毕业生工资待遇、发展空间、专业技能等情况,收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对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建议;专业发展特点和趋势。通过开展跟踪调查,有利于增强毕业生对学校发展的关注,激发毕业生爱校、为母校建设和发展作贡献的热情;有利于建立就业市场;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完善。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既是高校的职责和使命,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系统的民生工程。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直接责任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和指导水平,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嫱,张宇.试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技信息,2009,(18):34.
[2]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解读[z].2009.
[3]宋珂慧.论辅导员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角色扮演[j].经营管理者,2009,(16):251.
[4]张凤成.试析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52-53.
[5]黄秋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角色转换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6]周利亮,胡承波.做好高校就业工作[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