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sip协议

时间:2022-11-04 18:47:28

导语:在sip协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sip协议

第1篇

关键词:sip; 用户;实时传真

1 引言

IP电话通常被称为Internet电话或网络电话,是指利用Internet作为传输载体进行语音通信的技术。IP传真就是指利用Internet实现传真业务的技术。在SIP协议中,Internet的实时传真业务的运行模式主要分为两类:T.38协议的Fax Relay模式和Fax Pass through模式。

本文描述了基于SIP T.38和Fax Pass through模式的实时传真传送,对于T.38模式主要使用了媒体传输协议UPD/UDPTL,虽然是使用UDP来实现,但使用TCP传送T.38传真数据包的SIP会话建立可以从UDP方式演变出,本文描述的呼叫信息流是flow Internet-draft的实现。

2 基于SIP协议的实时传真业务原理

支持T.38的Internet电话网关可以在RTP语音流被检测到之前通过他们,一旦这些流被DSP资源监测到,T.38传真设备将从语言模式转换到传真模式,并初始化T.38传真数据包的传送。这些实例可以被用于“网络网关”,“企业网关”和传真设备及终端。SIP T.38 Fax Relay传输过程包括:呼叫的建立,数据传输和信号的发出,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1 Internet语音网关及传真检测

Internet语音网关有两种方式来检测传真传送:一是在发送端网关检测到T.30呼叫语音。二是在接收端网关检测到V.21初始标志序列。当CED可用时,该序列一直跟随着CED。

CED语音可以被接受方网关检测到,它不能作为传真的触发信号。Internet语音网关要支持T.38实时传真必须支持对V.21初始标识序列的监测。

2.2 Internet电话网关和T.38传真媒体连接

通过成功的传真监测,媒体连接的描述将使用SDP协议进行修改。将传真媒体连接加入到现有的语音连接上,在传真检测后,修改SDP T.38媒体属性时要特别注意到T.38 MaxBitRate(媒体连接最大T.38速率)。在回应最大速率请求时,要遵循以下原则:如果远端的SDP描述包括最大传真速度X,本地主机最大速率设置为Y,则本地主机将在SIP回应中发送最大传真速度为Min(X,Y)的Re-invite请求进行协商。

2.3 SIP会话和传真结束

完成传真传送时,任何在传真检测前成功建立的语音连接将被恢复,即传真会话结束,语音会话恢复。

2.4 Internet电话网关和传真pass-through模式

Fax pass-through模式对防止呼叫错误十分重要,例如对SIP通信不支持T.38的情况。对于支持PCM/G.711而不支持T.38实时传真的Internet电话网关,最好采用pass-through模式来转换会话。Internet电话网关可以通过识别SDP T.38连接回退到pass-through模式,以便转向到一个新的语音连接。新的语音连接应该具有如下特点:传输速率最小,PCM G.711编码,静音抑制,回应关闭。产生T.38 Re-invite失败的电话网关,转而初始化Re-invite消息为pass-through模式。

3 基于SIP协议的传真呼叫流程

会话由语音描述开始,然后会话修改为T.38传真模式。Internet传真终端之间呼叫流程如图2所示,具体流程为:

step1:SIP invite消息发送到被叫方请求语音连接,这里使用一个SIP,语音连接建立;

step2:终端网关检测到初始序列,SIP Re-invite请求被发送到发出端网关来修改会话参数,这样建立起T.38传真连接;

step3:成功的认证后,T.38 IFP传真数据报通过UDP端口发送/接收;

step4:只有传真传送结束,语音性能恢复,呼叫结束。

4 结论

本文对SIP系统中实时传真业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充分利用SIP中的T.38协议提供的实时传真功能,设计了基于SIP T.38协议的实时传真业务。在今后的开发工作中,将会对SIP中的实时传真业务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使实时传真业务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Johnston,et al.IP Telephony Call Flow Examples[Z].Internet Draft draft-ietf-sip-call-flows-0.5.txt, June 2004.

第2篇

关键词:SIP ;STM32 ; 嵌入式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0-0060-01

1 概述

现代通信核心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广泛采用SIP协议[1]来做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SIP协议作为一种多媒体会话控制协议,用于创建、修改和释放多媒体会话。在通信工程现场中经常需要利用信令跟踪分析工具对SIP协议消息进行捕获分析。目前SIP信令捕获分析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工具:

1) 专业的信令分析仪:这种设备功能繁多,可以支持多种、各层信令协议的分析。缺点是价格昂贵,一般的小企业或者是教学单位难以支持。

2) 电信设备自带的信令协议跟踪系统:能对设备自身支持的各种信息进行跟踪分析,缺点是只有大型设备才具备。

3) 软件抓包工具:通过在电脑上安装软件抓包工具,也可以对SIP协议的数据包进行捕获,缺点是软件抓包工具只能简单显示SIP消息中的各个字段,无法对SIP协议中的对话、事务进行组合分析。

上述几种SIP协议跟踪分析工具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本文对上述工具的特点进行权衡,设计并开发一种成本低,性能功能满足要求的嵌入式SIP信令协议分析工具[2]。

2 系统硬件结构

系统的硬件部分以意法半导体的STM32F103VF MCU芯片为核心,作为系统的主控。该芯片是一款以32位的ARM Cortex-M3 CPU 为内核的单片机芯片。最高工作频率为72M HZ,可以实现单周期硬件乘法和除法,自带768K字节的FLASH存储,RAM大小为96K,足以满足系统的需求。此外该芯片还带有多通道的ADC和DAC,对于SPI、I2C、USART总线都提供了支持,降低了开发的成本。系统的硬件框图如下图所示:

1) 主控MCU:为整个系统的核心,主要负责SIP信令消息的提取和分析,同时也是模块之间交互的桥梁。

2) 电源模块:利用板上的USB接口向系统提供5V电源,5V电源滤波后再由电压转换芯片降为3.3V,供MCU使用。

3) 调试模块:提供串口和JTAG口两种调试方式,负责系统应用程序的下载和调试。

4) 存储模块:提供板上Flash和SD卡两种存储方式,负责将处理后的SIP消息保存下来,供用户查阅。

5) 人机界面:用户可以使用按键、触摸屏向系统发出指令。系统处理的结果将通过触摸屏显示出来。

6) 网络模块:由带网络变压器的以太网接口和以太网芯片(ENC28J60)组成,该模块功能类似网卡,将处理好的以太网帧通过总线发送给MCU。

3 系统软件结构

软件系统考虑到多任务并发执行的需要,没有采用裸机方式而是选择移植UCOSII[3]嵌入式操作系统来进行任务调度。UCOSII是一个可以基于ROM运行的、可裁减的、抢占式、实时多任务内核,具有高度可移植性,特别适合于微处理器和控制器。系统软件结构如下图所示:

1) 嵌入式操作系统:提供任务调度,文件管理,内存管理,定时器等基本功能。

2) 驱动程序:为上层应用提供支撑,根据实际情况移植或编写。其中网络芯片ENC28J60的驱动程序最为重要,驱动程序的质量直接影响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和性能。

3) 存储应用程序:实现Flash或SD卡的读写功能。因为UCOSII的内核中没有文件管理,存储管理的功能,本系统采用开源的FATFS文件系统来实现Flash空间的管理和读写。

4) 人机界面应用程序:实现用户命令的输入,SIP消息的显示功能。

5) USB通信程序:实现信令仪和PC之间的通信功能,将文件传输至PC。

6) 协议栈程序:MAC层协议由以太网芯片自带驱动实现,IP和UDP协议通过移植开源的LWIP协议栈实现,SIP协议部分实现SIP消息的分析,并按照会话和事务关系对消息进行组织。

4 结论

本文在对常见SIP协议分析工具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分析SIP协议的新型嵌入式工具。文中对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进行了详细说明,实践证明该工具体积小,功能性能可以满足需求。

参考文献:

[1] Rosenberg J, Schulzrinne H, 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 RFC 3261. (Standards Track). 2002.

第3篇

【关键词】SIPOsipeXosip软电话

一、引言

eXosip2是Osip2的一个扩展协议集,它部分封装了Osip2协议栈,使得它更容易被使用。本文利用Osip协议和ORTP来构造出一个VoIP通话系统,考虑到以后智能终端的软件移植,采用在Linux环境下开发。

二、Osip2协议栈简介

Osip是按照RFC3261(SIP)和RFC2327(SDP)标准,并使用标准C编写的一个开放源代码的SIP协议栈,具有短小简洁的特点,主要提供一些解析SIP/SDP消息的API和事务处理的状态机。虽然在底层解析时效率比较高,但缺点也很明显,首先就是可用性差,没有很好的API封装,使得上层应用在调用协议栈时很破碎;其次,只做到了transaction层次的协议过程解析,缺少call、session、dialog等过程的解析,这也增加了使用的难度;再次,缺少线程并发处理的机制,使得它的处理能力有限。

三、eXosip2特点

eXosip是Osip2的一个扩展协议集,其在Osip2的基础上部分封装了Osip2协议栈,使其更容易被使用。eXosip使用UDP socket套接字实现底层SIP协议的接收/发送;使用定时轮循的方式调用Osip2的事务处理函数,这部分是协议栈运转的核心。通过添加/读取事务消息管道的方式,驱动事务的状态机,使得来自远端的SIP信令能汇报给调用程序,来自调用程序的反馈能通过SIP信令回传给远端;增加了对各个类型事务的超时处理,确保所有资源都能循环使用,不会被耗用殆尽;使用jevent消息管道来向上通知调用程序底层发生的事件,调用程序只要读取该消息管道,就能获得感兴趣的事件,进行相关的处理。虽然eXosip较Osip2实用性更强,但其局限于UA的实现,使得用于registrar,sip server等时极其不容易。此外,它并没有增加线程并发处理的机制,而且只实现了音频支持,缺少对视频和其他数据格式的支持。

综合考虑,使用Osip2和eXosip协议栈的组合来实现SIP协议是很成功的选择。当然,在不同的应用场合,必须添加其他模块来实现更加复杂的功能。

四、SIP软电话的设计

4.1系统环境搭建

如果在Windows下进行程序开发,会有很多集成开发环境,如Visual C++等,这些IDE都已经很成熟。但在Linux下,开发C程序,一般都很少在IDE下进行开发,而是利用Linux下的编辑器来编写程序,如vi,gedit等,然后用gcc编译器来进行编译、连接生成所要的可执行程序。本文设计的SIP软电话程序中要用到各种库,用来搭建整个程序的运行环境。首先要安装libosip2和libeXosip,然后安装ortp库。因为开发的是具有图形界面的gnome程序,所以要安装gtk+库。

4.2系统分析

由上可以看出,整个系统分为五部分:主函数部分,负责监控和传输信号变量进行控制与调度;SIP部分,负责进行信令传输和RTP通话时的参数传输;RTP部分,负责RTP会话建立,参数设置,发送和接收数据;G.711部分,负责语音数据的编解码;最后是用户界面,作为用户接口,负责传送用户设置的参数和拨打的号码,以及显示状态信息等。

运行SIP软电话的主程序,初始化各种库,然后向SIP服务器进行注册。如果注册成功,生成用户界面,监听用户输入,同时启动UAS线程,进行监听(接收)SIP消息。以语音通信来说,此时应用程序只需保存Osip协议栈的状态,然后调用语音处理模块来接收/发送语音包就可以实现基于SIP的语音通信了。

五、总结

本文利用SIP和RTP库:libosip2,libexosip2,libortp在Linux下面编程实现了一个SIP软电话程序,并通过gnome编写了一个界面。此SIP软电话程序可以在Linux下稳定运行,通话质量良好,并且提供很好的用户接口,来设置参数和管理数据(如用户地址等)。基本上是一个较稳定的通话系统。当然,这个软电话还有一些不足,以后可以将它完善,编成一个界面友好,可以进行视频通话和多路通话的软电话;同时利用更好的编解码协议来完善,节约带宽。

参考文献

[1]李军,谢赞福,崔怀林.基于SIP的语音通信程序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工程,2005,31(24):117-119

第4篇

《专利合作条约》(PatentCooperation Treaty,简称PCT)是继《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之后的一个意义重大的国际条约,它奠定了各国在专利领域进行国际合作的基础。PCT是主要涉及专利申请的提交、检索、审查以及技术信息传播的合作的一个条约。

在设立PCT之前,需要在数个国家或地区获得专利保护的唯一途径是直接向每一个国家或地区提交专利申请,每一个国家或地区依据其本国或地区的法律规定,对此专利申请分别独立进行检索,审查、公布或公告等工作。由此就会导致这些国家或地区对同一个发明创造进行部分重复的工作。为了避免重复工作,减轻各个国家专利局的工作负担,因此,设立了PCT申请体系。

PCT的主要程序及其优势

PCT申请包括两个阶段,国际阶段和国家阶段。

国际阶段具有以下程序,

1 提出PCT申请。专利申请人可以公约约定的多种语言中的一种在一个受理局提出PCT申请,此PCT申请的效力相同于在指定的PCT成员国提出一件专利申请:

2 形式审查。受理局会依据公约约定的标准对PCT申请进行形式审查,

3 作出国际检索报告。国际检索单位会对PCT申请进行国际检索,并出具检索报告说明相关的现有技术:

4 国际初步审查。国际初步审查为可选择程序,专利申请人选择后,国际初步审查单位对PCT申请进行国际初步审查,并为申请人提供一份包含所要求保护的发明创造是否满足专利性国际标准的观点的报告,供申请人及选定的PCT成员国专利局参考。

国家阶段的程序为申请人在优先权日起30个月或者宽限期内依据PCT程序进入选定国家,选定国家的专利局依据其本国法律对该专利申请进行审查,以决定该专利申请是否可以获得该国家专利。若申请人在优先权日起30个月或者宽限期内没有进入选定国家,此PCT申请在选定国家的效力终止。

依据PCT申请体系,PCT申请在进入国家阶段之前,已经由国际阶段的受理局进行了形式审查,国际检索单位进行文献检索。在专利申请人选择了初步审查的情况下,国际初步审查单位进行了初步审查。选定的PCT成员国专利局可参考国际阶段的受理局、国际检索单位以及国际初步审查单位的审查结果,依据其本国的法律规定审查此专利申请,或者直接承认上述审查结果,并依据其本国的法律规定,处理此专利申请。因此,对各个国家的专利局来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工作,节约了审查资源。

对于申请人,PCT申请体系有以下好处(1)有充足的时间考虑是否要在多个国家提出专利。利用PCT申请体系,从本国提出专利申请至进入各个选定的国家至少可有30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专利申请人可根据专利技术在各个PCT申请指定国的发展情况及产品的市场前景决定是否要进入这些PCT申请指定国,从而避免提出不必要的专利申请。(2)有充足的时间在各个PCT申请选定国办理相关的委托手续及专利申请事务。(3)可根据国际阶段得到的检索报告、初步审查报告判断是否有必要继续国家阶段程序,在PCT申请指定国提出专利申请。若检索报告、初步审查报告表明PCT申请明显无专利性,专利申请人可中断程序,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费用。

但PCT申请体系也存在以下缺点(1)程度复杂,相关申请表格填写难度大,(2)修改频繁,专利申请人疲于适应。在PCT申请体系获得极大成功的同时,也面临着超负荷运转、体系日渐复杂、效能日益下降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因此,不得不频繁进行修改以解决出现的新问题。(3)获得专利保护的时间推迟。尽管PCT申请经受理局受理后,即相当于在各个指定国提出专利申请,但要获得专利保护,还要进行国家阶段。由PCT申请选定国依据其本国的法律进行审查,授权。一般情况下,获得专利保护的时间会比要求优先权直接提出专利申请的方式推迟2年左右。(4)申请成本高。PCT申请会增加国际阶段的官方费用以及支付给专利机构的服务费。(5)仅发明专利可提出PCT申请,外观设计专利不适用。

总的来看,PCT申请有其优势但也有缺点,申请人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合理选择PCT申请体系。如某项重要技术有前瞻性,申请人希望在许多国家获得专利权,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市场评估和办理专利申请手续,则可选择PCT申请。如该重要技术只是希望在少数国家获得专利保护,则可以要求优先权,直接在这些国家提出专利申请。如某项技术并不是非常重要,而且生命周期短,没有必要在许多国家获得专利权,则没有必要选用PCT申请。

中国PCT申请的现状及思考

中国于1994年1月1日成为PCT的正式成员国,并同时成为PCT条约规定的受理局、国际检索单位和国际初步审查单位。

近几年中国的PCT申请数量迅速增长。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2005年中国共计申请2503件,首次挺进申请量排名前十,2006年共计申请3951件,同比增长57.8%,2007年共计申请5456件,同比增长38.1%。3年的增长速度皆居世界各主要国家之首。在2007年全球企业PCT申请公布量排行榜中,中国PCT申请量位居世界前列的有华为和中兴两家公司。华为从2006年的13位跃升至第4位,创下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历史新高。中兴也从92位升至52位。

尽管中国PCT申请数量增长迅速,但在漂亮数据的背后,显现的却是盲目、攀比的心态。利用PCT体系进行多国专利申请,获得专利授权的时间会延迟,而且费用较高。如果不是一项有前瞻性、技术生命周期长、并希望在许多国家获得保护的重要技术,专利申请人通常不会选择PCT申请体系。正是由于PCT申请体系适合于有前瞻性、技术生命周期长的重要技术,所以,PCT申请量会作为评估创新能力的参考指标之一。为了提升政绩、争取知识产权成果排名,各级知识产权部门大力鼓励其本地企业多提出PCT申请,并给予相应的资助。而企业为了标榜研发创新能力、争取政府资助,或者是对专利排名的痴迷,不计成本、盲目地追求PCT申请数量。甚至有些企业根本就不了解PCT,但在各方面的宣传与鼓动下,也提出一些PCT申请。由此,产生了大量没有必要的PCT申请,造成资源的浪费。

另外,国内专利机构的涉外专利事务处理能力弱,与外国专利机构的沟通能力差,并不能很好地协助国内申请人办理国家阶段的事务,导致多数PCT申请在国际阶段之后就不了了之,并没有在相应国家获得专利权,造成申请人极大的损失。

第5篇

关键词:SimpliciTI协议;无线通信;温度采集

1 概述

随着我国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各样的生产环境下的温度采集系统也在不断的发展。传统的温度采集系统多使用有线的方式采集温度,有线方式通常存在布线复杂,维护不方便,测量点固定等缺点。此时,无线温度采集系统应运而生,无线温度采集系统没有电缆限制,测量点方便移动,并容易安装,组网灵活,可以组成多种网路拓扑结构。本文设计一种基于SimpliciTI网络协议的无线温度采集系统。

2 SimpliciTI网络协议

SimpliciTI网络协议是TI公司开发的一种低功耗网络协议。该协议适用于简单小型的无线射频网络,该协议应用简单,降低了设计难度。SimpliciTI网络协议提供了几个基本的API函数,可以直接调用API函数进行网络应用操作,实现SimpliciTI网络的初始化、节点加入、建立连接、终止连接、ping查询、发送和接收数据等操作[1]。在SimpliciTI网络中存在3种网络设备类型:接入点(AP)、范围扩展设备(RE)和终端设备(ED)。SimpliciTI网络的建立流程为,首先AP初始化SimpliciTI网络,然后ED加入网络建立连接,最后进行数据发送。

3 系统总体构成

本系统采用串联星型的拓扑结构,主要由计算机、中心控制节点、中继节点和终端采集节点构成[2]。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在无线温度采集系统网络中,有一个中心控制节点,进行网络的组建与管理,中继节点用于扩展网络范围,终端采集节点用于温度的采集。终端采集节点定时采集到温度数据后,可以直接发送温度数据到中心控制节点,当不能直接发送到中心控制节点时,可以发送给就近的中继节点,再由中继节点将温度数据转发到中心控制节点,最后中心控制节点将温度数据发送给计算机,使用计算机软件来监控采集到的温度。

4 系统硬件设计

本系统中各节点控制和通信部分采用相同的硬件结构,主要包括微处理器模块和无线射频模块。微处理器采用低功耗单片机MSP430F5308,支持休眠唤醒操作,具有UART,SPI,IIC等通信接口,电路简单。无线射频模块使用CC1101芯片作为无线收发芯片,实现节点间的通信功能,无线收发芯片CC1101具有低功耗、传输可靠、接收灵敏、抗干扰能力强、无须申请频点等特点。工作频段设定灵活,本系统设计其工作频段为433MHz。CC1101支持不同的调制格式,其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达500Kb/s,并且发射功率足够高,采用全向天线,保证发射无死区[3]。

(1)中心控制节点。本系统中心控制节点还具有USB通讯模块,能同计算机进行通信。USB模块使用USB总线转换芯片CH340G来实现USB转串口功能。计算机可以通过USB接口和中心控制节点相连,实现使用计算机软件监控和存储温度数据。

(2)中继节点。本系统中继节点由微处理器模块和射频模块组成。主要实现网络范围拓展的功能。中继节点进行不同节点间的数据转发。

(3)终端采集节点。本系统终端采集节点主要功能为温度数据的采集,温度采集模块使用MCP9808数字温度传感器。MCP9808数字温度传感器具有低功耗,采集精度高等特性。MCP9808数字温度传感器采用标准的IIC接口,操作方便。

5 系统软件设计

在本系统中,中心控制节点初始化网络后,进行信道监听操作,终端采集节点向中心控制节点发送网络连接请求,若中心控制节点接收到连接请求后,则向该终端采集节点发送应答消息,从而完成网络连接的建立。终端采集节点采用定时中断的方式进行温度采集,能够有效降低终端采集节点的功耗,温度数据采集完成后由终端采集节点向中心节点发送。本系统软件包括中心控制节点软件、中继节点软件和终端采集节点软件3个部分。

(1)中心控制节点。中心控制节点软件流程如图2(a)所示,主要实现监听是否有其他网络设备加入网络,并给加入的设备分配ID号,并且能够同加入网络的终端采集节点进行无线通信,同时把收到的温度稻萆洗到计算机软件中。

(2)中继节点。中继节点的主要功能是网络范围的扩展,增加通信距离,中继节点加入网络后,可以转发中心控制节点的发送的命令,也可以转发终端采集节点发送的温度数据。

(3)终端采集节点。终端采集节点软件流程图如图2(b)所示,主要功能为加入网络,利用中断方式定时采集温度数据,并向中心控制节点发送温度数据。

6 结束语

本文无线温度采集系统可以实现多终端的温度自动采集,完成温度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向中心控制节点的传送,从而实现计算机软件对温度的实时监测与存储。本系统是一种组网灵活,可移动,安装方便,低功耗的无线温度采集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参考文献

[1]季力.基于SimpliciTI协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J].工矿自动化2012,38(1):22-26.

第6篇

【关键词】 脑梗死; 出血;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脑利钠肽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4-0059-02

脑梗死后出血是一种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由于工作压力和不平衡的膳食营养结构,其发病有年轻化的倾向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心脑血管病造成的死亡仍居各种死因之首[1],脑梗死约占脑血管疾病的70%。人群中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精神压力等危险因素增加,引起脑梗死发病率亦有所增加。因此,检测脑梗死后出血患者与神经细胞受损有关的一些生物活性指标对及时了解病情变化、选择适当的治疗用药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意义。本文选择63例脑梗死出血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检测其中NSE、BNP含量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脑梗死出血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63例作为病理组,其中男41 例,女22例;平均年龄(51.2±12.6)岁;病例诊断标准根据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症状、资料确诊,排除其他相关疾病的影响。选择35例笔者所在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均排除引起脑梗死的相关疾病和危险因素,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其中男24 例,女11例;平均年龄(48.2±14.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别采集患者急性脑梗死出血期(入院后即刻)和脑梗死术后恢复(术后2 周后)和健康对照组(均为早晨空腹)血液标本,在30 min内用3000 r/min离心5 min后分离血清备测,如不能及时检测则把标本分装放置于-20 ℃冰箱冷冻保存以备检测;NSE、BNP检测采用德国罗氏诊断E170全自动免疫电化学发光检测仪及其配套检测试剂进行检测,并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稳定性。在本实验室NSE的正常参考范围为0~15.2 ng/ml,BNP正常参考范围0~300.0 pg/ml。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不同组NSE、BNP检测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NSE、BNP均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NSE、BNP阳性检测率比较

病理组手术前NSE、BNP阳性率均高于术后(P

3 讨论

神经特异烯醇化酶(简称NSE)是烯醇化酶的一种同工酶,它由三个独立基因片断编码的不同亚基以二聚体的形式组成,有αα、ββ、γγ、αβ、αγ等5 种同工酶,其中γγ和αγ型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中,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参与机体代谢所需的特异性酶,当神经元组织损伤或坏死后,其中的脑血管相关内皮组织分泌 NSE由细胞内溢入脑脊液和血液,而其他脑胶质细胞和脑神经组织不含NSE。故NSE是检测脑中神经元坏死的客观指标[2-3]。

脑利钠肽(简称BNP)最初从脑组织分离,具有强大的利钠、利尿、扩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在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肥厚和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中,BNP基因表达及合成分泌均明显增加。这可能是机体在疾病状态下的一种代偿和保护作用。张中书等[2]认为,脑组织内具有特异性BNP受体并能与BNP迅速结合,脑内BNP的含量也较高,当脑内有疾患或脑血病变严重时,脑内释放BNP增多,这可能是导致血浆BNP含量上升的原因。

本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引起出血的直接原因是梗死区域出血引起神经组织的急性缺血缺氧而发生的一系列相关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其中的神经元细胞对缺血缺氧具有特别敏感性,这样导致分泌NSE、BNP增加而入脑脊液和血液。此时临床必须迅速采取措施积极治疗,观察NSE、BNP的浓度变化可进一步了解病情变化及严重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有较大意义。NSE和BNP在神经系统受损伤特别是神经元细胞后,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神经元胞体膜的完整性被破坏而释放入血液中,它们在血液中的浓度与神经细胞的损伤程度成正比。笔者监测了脑出血术前和术后患者血清中NSE和BNP 含量,其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于术前和手术后恢复期两者之间的差异可能与脑部神经组织恢复程度有很大的关系,NSE和BNP反应在血液中浓度也有降低的趋势,这与Missler等[4]报道的结果相一致。同时笔者发现NSE和BNP也存在于人体的其他组织中,由于它们不是针对某种疾病的特异指标,因此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健康对照组中也存在一定的阳性率。

综上所述,NSE和BNP是两项比较理想的评估脑出血后神经系统损伤和恢复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联合检测,可特别应用于脑部梗死引起出血患者的治疗,具有相当的意义。随着现代医学检验的发展,NSE和BNP具备敏感、稳定和检测方便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新莉,于英楠.急性脑梗塞296例临床与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3,3(1):91-92.

[2]张中书.脑钠素的研究进展与部分临床应用[J].放射免疫学杂志,1998,11(2): 125-127.

[3]Clostr E F.Cinkgo biloba extract(EGb 761) state of knowledge in the dawn of the year 2000[J].Ann Pharmar,2010,57(Suppl):8.

第7篇

关键词: mSwitch 移动、多媒体、多业务软交换系统

IPv6网际协议版本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6

IPv4网际协议版本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4

SIP 起始会话协议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IP电话

一、前言

随着Internet 规模的不断扩大,现行的IPv4网络面临着IP地址即将耗尽与骨干路由器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与现行IPv4的地址机制与管理密切相关。由于当前网际协议(IPv4)的局限性,被命名为IPv6的新一代网际协议正在被深入的研究和标准化中。

IPv6被视作下一代网络的核心协议,而由IETF设计的SIP也被普遍认定为下一代多媒体通信的核心协议。因此,IPv6环境下的SIP通信是未来网络通信的发展方向。在接下来的论文中,我们描述了在IPv6环境下使用SIP的优势,并结合软交换产品mSwitch提出一个能够在混合IP环境中提供语音服务的解决方案。

二、多网络环境下的SIP服务

尽管IPv6已被认为是下一代互联网络协议核心标准之一。但是,新生事物从诞生到广泛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对于现时IPv4仍然很好的支撑着的Internet。IPv4 / IPv6互通技术以保证IPv4能够平稳过渡到IPv6,除此之外,互通技术应该对普通用户做到“无缝”,使用起来没有感到不便,对信息传递做到高效。在过渡时期,要解决相互通信的问题无非两类:第一类就是IPv6之间互相通信的问题;第二类就是解决IPv6与IPv4之间的通信问题。

1、IPv6网络环境的SIP通信

SIP不是垂直型通信系统,不能独立提供业务,它必须与其它协议共同使用来构建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体系结构, 所以在构建下IPv6网络的多媒体体系时, 采用以下的协议组合提供多媒体业务。①网络层:IPv6;②传输层:使用TCP、UDP;③应用层:包括以SIP为核心的多个协议。

IPv6环境下SIP网络的基本结构于IPv4类似,由两部分组成:用户(UA,User Agent)和网络服务器。网络服务器同样也包括:(Proxy)服务器、重定向(Redirect)服务器、注册(Registrar)服务器(注.只是理论上的SIP网络服务器可细分为以上4种功能的服务器,但在实际中,它们并不是物理上分离的。重定向和服务器一般位于mSwitch系统控制层的SLR/RS服务器中)。值得一提的是,由于IPv6128位的地址空间、对数据报流控机制和支持安全性等新特性,IPv6网络需要功能扩展的DNS的加入。

2、IPv6与IPv4之间SIP的通信

双协议栈和NAT-PT

双协议栈这样的设想要求同时支持IPv4和IPv6。也就是说,IPv4和IPv6的路由协议同时在网络上运行,系统的终端设备具有IPv4和IPv6的地址、可以发送和接收IPv4和IPv6的数据报。如果接收到某IPv4地址的报文,终端设备回应的报文中将含有该IPv4地址,主机间的数据传送也使用相同的方法。

由于潜在的网络不兼容,SIP在IPv6和IPv4网络环境中设备并不能够直接的连接,我们需要一个合适的网关机制去允许UAS相互连接,因此我认为,可以在mSwitch系统控制层的SLR/RS服务器中增加SIP协议转换网关(SIP Protocol Translation Gateway),它位于IPv4和IPv6客户端的边界上,采用双协议栈机制来转换两边的协议,这样就允许终端设备只需要支持一种IP版本,提供了一种便利的IPv4和IPv6设备间通信机制。SIP协议转换网关也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用来修改某IPv4/IPv6主机发送过来的信令,并使其被另一边的IPv6/IPv4主机所理解。

SIP协议转换网关具体的功能是接收并修改SIP信令,为RTP通信设置UDP映射,并把SIP信令传递给另一个。SIP协议转换网关必须拥有两个外部,一个为IPv4目标另一个为IPv6目标。如果某SIP请求信令被IPv4端接收到,在经过SIP协议转换网关修改其格式后它被发送给IPv6,反之亦然。一般SIP信令的以下部分需要被修改:Contact header、Request UR、SDP headers、Content-Length、VIA。也可以把两边的功能都整合入SIP协议转换网关,但这将增加网关的复杂性并且也会增加网关的负载,因为网关不得不处理更多的SIP消息,可能还要提供类似于CPL的翻译或路由的服务。

NAT-P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Protocol Translation) 是网络地址转换-协议转换的缩写,它是一种IPv4与IPv6之间通信的工具。NAT-PT是由两部分组成:网络地址转换和协议转换。NAT-PT的协议转换使用了SIIT算法,而网络地址转换与IPv4的NAT是很相似的,不过前者是IPv4与IPv6地址之间的转换,后者是IPv4的私有地址与正式地址之间的转换。作为通信的中间设备,NAT-PT可在IPv4和IPv6网络之间转换IP报头地址,同时根据协议不同对分组做相应的语义翻译,从而使纯IPv4和纯IPv6站点之间能够“透明”通信。要允许IPv6的主机和IPv4的主机相互通信,其中的一个实例就是NAT-PT,当SIP主机成功建立连接后,多媒体流将使用NAT-PT相互交换。

第8篇

目前,国际上IP网络通信的主要标准有H.323和SIP,两者都对IP电话系统信令提出了完整的解决方案。但两者的设计风格各有千秋,H.323采用的是传统电话信令模式,包括一系列协议; 而SIP借鉴互联网协议,采用基于文本的协议。

当采用H.323协议时,各个不同厂商的多媒体产品和应用可以进行互相操作,用户不必考虑兼容性问题; 而SIP协议应用较为灵活,可扩展性强。两者各有侧重。

系统结构差异

首先,从系统结构上分析。在H.323系统中,终端主要为媒体通信提供数据,功能比较简单,而对呼叫的控制、媒体传输控制等功能的实现则主要由网守来完成。H.323系统体现了一种集中式、层次式的控制模式。

而SIP采用Client/Server结构的消息机制,对呼叫的控制是将控制信息封装到消息的头域中,通过消息的传递来实现。因此SIP系统的终端就比较智能化,它不只提供数据,还提供呼叫控制信息,其他各种服务器则用来进行定位、转发或接收消息。这样,SIP将网络设备的复杂性推向了网络终端设备,因此更适于构建智能型的用户终端。SIP系统体现的是一种分布式的控制模式。

相比而言,H.323的集中控制模式便于管理,像计费管理、带宽管理、呼叫管理等在集中控制下实现起来比较方便,其局限性是易造成瓶颈。而SIP的分布模式则不易造成瓶颈,但各项管理功能实现起来比较复杂。

应用领域之分

H.323 和 SIP 都是实现 VoIP 和多媒体应用的通信协议。H.323协议的开发目的是在分组交换网络上为用户提供取代普通电话的VoIP业务和视频通信系统。 SIP的开发目的是用来提供跨越因特网的高级电话业务。这两种协议定位有一定的重合,并且随着协议向纵深发展,这种重合竞争的关系日益加剧。但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构建 IP 多媒体通信网。由于它们使用的方法不同,因此它们是不可能互相兼容的,两者之间只存在互通的问题。

H.323是属于国际电联 (ITU) 的标准,以H.323为标准构建的多媒体通信网很容易与传统 PSTN 电话网兼容,从这点上看, H.323 更适合于构建电信级大网。国际上几乎所有的商业性 IP 电话网或视频会议网都是以 H.323 为基础的。而且,不同版本的 H.323 协议通过不断升级和扩展,已经日趋完善,为基于 H.323 的 IP 多媒体业务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SIP 则是由一些 Internet 爱好者提出的,协议相对简单,但功能也相对简单。而且,对 SIP 的更新相对于 H.323 协议也较为落后。目前,有许多运营商正在利用 SIP 构建试验网,但若想利用 SIP 构建电信级大网,必须对它进行补充、完善,这样一来 SIP 也不可避免地变得复杂起来。事实上, SIP 的发展趋势正是如此。 SIP 的普遍使用也能够推动下一代网络的演进。

身世之别

H.323协议是由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提出、基于电信网信令和协议制定的IP多媒体标准,而不是为 IP 电话专门提出的。但是IP电话,特别是电话经由网关到电话的这种工作方式,可以建议采用H.323来实现,因而 H.323 协议也常被“借用”作为IP 电话的标准。

对 IP 多媒体应用(如IP电话或视频会议)来说,它不仅用 H.323 协议,还用了一系列协议,其中有H.225、H.245、H.235、H.450、H.341等。只是 H.323 协议是“总体技术要求”,因而通常把这种方式的 IP 电话或视频会议称为 H.323IP电话或H.323视频会议。H.323 协议是一个较为完备的协议,它提供了一种集中处理和管理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与电信网的管理方式是适配的,尤其适用于从终端到终端的 IP 电话网或视频会议网的构建。理论和实践都表明, H.323 有能力做成任意规模的 IP 电话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

SIP 是由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 提出的协议,它利用已有的 IP 网络协议提供多媒体业务,是一个与 H.323 并列的协议。与 H.323 体系相比,其作用类似于 H.225.0。SIP 具有简单、扩展性好以及和现有的 Internet 应用联系紧密的特点。

SIP 的出发点是想以现有的 Internet 为基础来构架 IP 电话业务网。因此,SIP 有着与 H.323 完全不同的设计思想,它是一个分散式的协议,将网络设备的复杂性向网络边缘推,与以 H.323 协议为基础的 IP 电话相比, SIP 需要相对智能的终端。对于用户终端是非智能终端的场合,也可以使用 SIP 作为呼叫信令,但这将大大削弱 SIP 特有的优势,因此 SIP 更适用于智能用户终端。另外,可以考虑在用户电话机前添加前置机的办法来取代网关设备,这样做的代价是将增加用户购买前置机的开销。

发展方向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采用了 H.323 作为 IP 电话网关之间的协议。整个 IP 电话系统只是把 IP 网络作为传输媒介,在用户的接入上还是采用电路交换系统,而把 IP 电话网关作为电路交换网和 IP 网络的接口。同时,大多数电信运营商也已经将 H.323 作为建立新一代视频会议系统的首选,将传统的基于电路的 H.320 视频会议应用转移到基于 IP 的 H.323 系统中来。从应用的规模上说,在现实的电信运营中, H.323 已经成为 VoIP 和多媒体通信事实上的主导协议。

第9篇

关键词:软交换技术;SIP;电力通信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IP 网络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对业务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基本的语音及低速的数据业务,用户希望可以通过各种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都能够采用高速的接入方式, 享受个性化、多媒体综合性业务。过去设计的语音网络越来越不能适应多元通信的需求。

不仅公网如此, 各专网调度通信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目前专网调度通信实现以语音为主的调度指挥功能。 随着现代多媒体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专网调度通信正向宽带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 基于 IP 网络构建语音、视频和数据于一体的多媒体调度代表了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潮流。 专网调度通信也正逐渐由基于电路交换的语音调度演变成以软交换为核心的新一代调度。

1软交换技术

软交换基于IP 网,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将用户传送的数据划分成一定的长度,每个部分叫做1 个分组, 每个分组信息都加载了接收地址和发送地址的标识,交换机根据每个分组的地址标志,在1 条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 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将他们分别转发至目的地。在目的地经重新整理后, 还原成原始数据。 分组交换的特点是:通道共用,动态分配,统计复用,无连接操作寻址;通道利用率高;按照尽力而为策略提供业务;易于实现语音、 数据、 图像及多媒体通信。

1.1 软交换交换方式

软交换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封闭交换结构,采用完全不同的横向组合模式, 将体系结构分为媒体接入层、传输层、控制层和业务应用层。与传统电路交换的体系结构相比, 软交换网络用分组交换代替电路交换; 将呼叫控制与业务提供从媒体层中分离出来, 实现业务与控制及传送与接入相分离;同时,通过开放业务、控制、接入和交换间的协议,构成一个开放、分布和多厂家应用的系统结构,可扩展性强。

接入层支持多媒体业务和用户的接入, 传统的电路交换网通过媒体网关应用于边缘接入层,依然可以正常运行;传输层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IP 网, 完成业务数据和控制层与媒体接入层间控制信息的集中承载传输;控制层主要由软交换设备组成,是软交换系统的控制核心,完成呼叫和业务的控制等功能,向业务层提供开放的业务接口,将呼叫控制和业务相分离;业务应用层主要指面向用户提供各种业务和服务的设备, 同时具有相应的业务生成和维护环境。 其网络体系结构既能在PSTN 中传送数据业务, 又能在分组网中以一定的质量传送语音, 克服了异构网络环境下进行业务交换的难题;将承载、呼叫控制和业务生成相分离,解决了上层服务交替时难以平滑过渡的问题; 在各层与各单元之间采用标准协议和开放接口进行通信。

1.2 软交换协议

国际上IP 网络通信的主要标准有 H.323 和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初始会话协议 ),H.323 和 SIP 都是实现 VoIP 和多媒体应用的软交换通信协议,两者都对 IP 电话系统信令提出了完整的解决方案,然而两者在系统结构、应用领域以及发展方向上各不相同。 H.323 采用的是传统电话信令模式,包括一系列协议;而 SIP 借鉴互联网协议, 采用基于文本的协议。 当采用 H.323 协议时, 各个不同厂商的多媒体产品和应用可以进行互相操作,用户不必考虑兼容性问题;而 SIP 协议应用较为灵活,可扩展性强。 两者各有侧重。

1.2.1 H.323 协议

H.323 协议是由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提出、基于电信网信令和协议制定的 IP 多媒体标准,而不是为 IP 电话专门提出的。 但是 IP 电话,特别是电话经由网关到电话的这种工作方式,可以建议采用H.323 来实现, 因而 H.323 协议也常被“借用”作为 IP 电话的标准。 H.323 协议是一个较为完备的协议, 提供了一种集中处理和管理的工作模式,适用于从终端到终端的 IP 电话网或视频会议网的构建。

1.2.2 SIP 协议

SIP 是由互联网工程任务组提出的协议,利用已有的IP 网络协议提供多媒体业务 , 是一个与H.323 并列的协议,与 H.323 体系相比,其作用类似于H.225.0。SIP 具有简单、扩展性好以及和现有的Internet 应用联系紧密的特点。 SIP 的出发点是想以现有Internet 为基础来构建 IP 电话业务网 。因此,SIP的设计思想与H.323 完全不同 , 与以H.323 协议为基础的 IP 电话相比 ,SIP 需要相对智能的终端,对于用户终端是非智能终端的场合,

也可以使用SIP 作为呼叫信令。

1.2.3 两种协议的比较

1.2.3.1 系统结构差异

首先,从系统结构上分析,在 H.323 系统中,终端主要为媒体通信提供数据,功能比较简单,而对呼叫的控制、媒体传输控制等功能的实现则主要由网守来完成。 H.323 系统体现了一种集中式、层次式的控制模式。

而SIP 采用 Client/Server 结构的消息机制,对呼叫的控制是将控制信息封装到消息的头域中,通过消息的传递来实现。 因此 SIP 系统的终端比较智能化,不仅提供数据,还提供呼叫控制信息,其他各种服务器则用来进行定位、 转发或接收消息。这样,SIP 将网络设备的复杂性推向了网络终端设备,因此更适于构建智能型的用户终端。 SIP系统体现的是一种分布式的控制模式。

1.2.3.2 应用领域

H.323 和 SIP 都是实现 VoIP 和多媒体应用的通信协议。 H.323 协议的开发目的是在分组交换网络上为用户提供取代普通电话的VoIP 业务和视频通信系统。 SIP 的开发目的是用来提供跨越因特网的高级电话业务。 这两种协议的定位有一定的重合,并且随着协议向纵深发展,这种重合竞争的关系日益加剧。 但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构建IP 多媒体通信网 ,由于使用方法不同,因此不可能互相兼容,两者之间只存在互通的问题。

H.323 是属于国际电联的标准 , 以 H.323 为标准构建的多媒体通信网很容易与传统PSTN 电话网兼容, 因此, H.323 更适合于构建电信级大网。 国际上几乎所有的商业性 IP 电话网或视频会议网都以H.323 为基础。 而且,不同版本的 H.323协议通过不断升级和扩展,已经日趋完善,为基于H.323 的 IP 多媒体业务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SIP 协议相对简单,但功能也相对简单。目前,有许多运营商正在利用SIP 构建试验网, 但若利用SIP 构建电信级大网 , 必须对其进行补充 、完善,这样,SIP也变得复杂起来。事实上SIP 的发展趋势正是如此,SIP 的普遍使用也能够推动下一代网络的演进。

1.2.3.3 发展方向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采用了H.323 作为 IP 电话网关之间的协议。 整个 IP 电话系统只是把IP 网络作为传输媒介,在用户的接入上还是采用电路交换系统,而把 IP 电话网关作为电路交换网和IP 网络的接口。 大多数电信运营商也已经将H.323 作为建立新一代视频会议系统的首选, 将传统的基于电路的 H.320 视频会议应用转移到基于IP 的 H.323 系统中。 从应用的规模上说,在现实的电信运营中,H.323 已经成为 VoIP和多媒体通信事实上的主导协议。

但在下一代网络中, 由于 IP 产品和 IP 网关将在网络中得到大规模使用和集成,使得端到端都可以采用IP,以实现纯 IP 的业务应用。 而基于纯IP 的 SIP 借 鉴 了 HTTP (HyperText 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 ) 和 SMTP (Simple Mail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结构简单并具有可扩充性和可扩展性。 此外,SIP 还提供良好的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支持。 对于NGN 在 IP 网络上实现 VoIP 和多媒体通信来讲,SIP 在全面满足 NGN 特性要求的应用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必将成为下一代网络VoIP 的重要解决方案。因此, 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基于SIP 的呼叫中心、 视频会议等多种企业级应用解决方案。

2企业级 NGN 系统架构

企业级NGN 解决方案是面向行业、企业用户开发的通信平台,可将企业内部的通信业务进行整合,以实现企业内部各种业务之间的相互融合,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通信需求,帮助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SIP协议呼叫流程简单灵活、系统可拓展性好。 盐城供电公司企业级NGN 体系典型架构主要由终端接入层、 网络承载层、核心交换层和业务管理层组成。如下图所示:

1)终端接入层。 包括 IAD(Integrated AccessDevice,综合接入设备)和 AD1132综合接入网关、TG2000外置中继网关、SIPU内置中继网关、IP 话机、视频话机、软终端以及话务台软件等。 用户接入层实现用户终端的接入,IAD 和 AD1132接入普通模拟电话;TG2000外置中继网关和SIPU内置中继网关接入企业现有的电路交换系统和PSTN网;IP 话机直接接入 IP 网中,为用户提供更方便、便捷的语音业务;视频话机可提供点对点视频功能; 软件客户端可与话机配合使用,同时提供即时通信、文件传输等业务。

2)网络承载层。 统一的通信解决方案基于通信数据网 IP网络构建,不仅可为企业节省长途话费,更可以大幅提高企业运营和管理效益;同时还可提供多种协议接口和PSTN 网络互联。

3)核心交换层。 SW9000 是企业 NGN 解决方案的核心设备,提供呼叫建立和控制功能。 作为小型的NGN 系统 ,SW9000 整合了 NGN 各部件的功能,专门用于向企业网、行业网提供高效、高质话音服务。

4)业务管理层。 包括网管、CTI(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Integration,计算机电信集成)服务器、统一消息服务器等组件。网管提供系统的配置管理和故障管理等功能;CTI 服务器通过与 SW9000的配合,实现来电转接、来电排队、强拆、强插等一系列话务台功能;统一消息服务器提供语音邮箱和传真邮箱功能;计费服务器对 SW9000主机产生的话单进行提取、查询和备份;即时消息服务器提供即时消息的发送、接收、存储等相关功能和好友状态功能;地址簿服务器保存和维护企业通信目录信息。

3结语

软交换将使现有电力交换网与专用IP 网不断融合,实现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两种技术的优势互补, 产生可以传递语音和数据等综合业务的下一代由业务驱动的网络。通过语音与数据的融合, 实现业务增值。 例如,在 IP 网络上提供数据业务的同时,能够提供语音业务以及其他更多更新的业务, 这些业务包括PSTN/ISDN 以及传统智能网中提供的各种基本业务、补充业务和智能业务,以及具有 IP 特色的各种已各和未知的增值业务。 同时可大大提高电力通信专网的组网灵活性、方便性;降低后期的设备投资成本;简化设备维护量及降低设备维护成本; 从而由原来的单一电路语音技术向电路与网络相结合,实现语音、数据、视频等多媒体业务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糜正琨. 软交换组网与业务[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