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7:57
导语:在社会实践研究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Abstract: With the rear service socialization reform, college canteen service outsourcing has become a new trend of logistics socialization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effectively reduce the burden of school, bring remark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to meet the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dining needs, but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it also has many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How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service outsourcing supervision,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canteen service outsourcing supervisory system is the key to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canteen of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高校食堂;服务外包;监管体系
Key words: college canteen;service outsourcing;supervis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141-03
0 引言
在以“政府主导、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学校参加、社会参与、市场引导”的新一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1],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绝大多数高校已平稳完成了后勤服务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的规范分离。本文从食堂服务外包的含义、食堂服务外包的意义以及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食堂服务外包管理为例就如何建立健全对高校食堂服务外包企业的监管体系进行浅析。
1 食堂服务外包的概述
1.1 食堂服务外包的含义 所谓外包(Outsourcing),在英文是“Outside Resource Using”的缩写,其直译为“外部资源利用”,是指企业在充分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品质、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业务运作方式[2]。
就高校食堂而言,服务外包是指高校后勤根据自身实际,以合约形式将后勤食堂服务中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运营,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并增强高校后勤食堂实体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的应变能力。
1.2 食堂服务外包的的意义
1.2.1 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 通过服务外包,引进社会优质资源,强化竞争机制,促进优胜劣汰,逐步减少高校自办后勤市场份额,实现从以“自办后勤”为主向“选后勤、管后勤”为主的转变。
1.2.2 形成合力、实现企业、学校、师生共赢 高校后勤食堂合理评估食堂服务项目、结构中的不足,通过建立外包合作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了一条新的供应链管理,有效地将合作双方各自拥有的优质资源、专业人才和管理能力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倍增实力,增强服务保障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双赢[3]。
1.2.3 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了平安校园的创建
通过食堂服务外包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社会优质服务引入校内,提升服务水准,改善学生的就餐条件,满足不同层次就餐需求,从而促进了和谐、稳定校园环境。
2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食堂服务外包监管体系浅谈
2.1 学院食堂经营模式的选择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食堂先后进行了职工承包经营、外包加自主经营等方式的尝试,无论是采取哪一种方式,都给学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但是以上两种方式都存在一些弊端。为此,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建立了新型的校企合作经营模式,大大提高了学校食堂的服务内涵、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推动食堂经营社会化,餐饮服务品牌化,日常管理规范化,卫生监督制度化,饭菜价格大众化,品种搭配科学化[4]。
2.2 建立健全食堂服务外包监管体系
2.2.1 建立健全社会餐饮企业引入机制(企业准入管理程序) ①建立健全资格预审查制度,主要是对参与竞争企业的资格进行审查,以便剔除不符合资格条件的企业,降低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风险。②在校园网上公开招标信息,根据学院所处市场环境(区域性、唯一性)和食堂服务外包特点,具体确定参与社会企业的竞标审查门槛(标准)。③学院成立以学院分管后勤领导为组长的招标小组,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对投标的社会餐饮企业经营的大学食堂进行调研分析,听取同行对该公司的相关意见。其次对各投标方的资信条件、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等进行综合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最后根据招标文件的评标办法确定中标企业。
2.2.2 完善社会餐饮企业退出机制 学院后勤监管部门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餐饮企业承包经营高校食堂管理的意见》(苏教安[2011]11号),结合本院食堂管理模式,制订和完善食堂服务外包企业退出制度,规范服务外包企业退出程序。
2.2.3 建立健全保证金机制 食堂外包企业在与学院后勤签订合同时,予以缴纳规定数额的履约保证金,作为该企业实施合同条款内容的服务质量信誉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制度的建立有效制约外包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行为,督促外包企业工作人员自觉提供优质服务的效果。
2.2.4 构建政府主管部门、学院、后总、监管部门四级安全管理机制 ①为加强食品安全,学院后勤主动邀请政府主管部门对餐饮企业进行安全检查、体检、培训,提升监管水平。②成立学院食品安全小组。学院卫生安全检查小组每学期不定时对学院师生食堂进行安全检查;同时,为明确责任,细化管理,学院与后勤服务总公司签订安全责任状。③成立后勤服务总公司服务质量监督办公室。后勤办公室为主的服务质量监督办公室,每月不定时对师生食堂进行全方位安全监督,提出意见,确保师生食堂服务“价不涨、质不变”;同时按照学院要求,后勤服务总公司与食品监督职能部门生活服务中心签订安全责任状,明确责任,细化管理。④食品卫生安全职能监督部门。职能监督部门与师生食堂餐厅负责人签字安全责任状明确责任,细化管理;配有食品卫生安全监督员,每天早上做好各餐厅原材料的验收,确保原材料新鲜卫生,同时做好原材料的登记、索证、肉类有效检疫证明登记工作;在食堂生产加工过程中,监督员进行安全巡查,规范员工操作行为。
2.2.5 规范操作流程,强化安全意识 ①食堂采用现场管理—“6T实务”。为提高师生食堂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师生食堂推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与推行餐饮现场卓越管理规范(简称“6T实务”)相结合的“双轮驱动”长效机制,坚持从源头防范、过程控制着手,切实通过监管模式的转变,理清了监管部门的职责和餐饮企业的责任,实现了餐饮单位环境整洁、卫生清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操作规范,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促进了企业加强自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使餐饮企业管理水平呈螺旋式上升。②制定食堂经理6T管理手册。提升餐厅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餐厅经理责任,加强食堂经理对食堂食品卫生的监督,保障师生饮食安全,推进食堂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③着力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员工多层次培训机制。制订《员工培训制度》,开展员工岗前培训,强化员工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和服务理念;组织餐厅经理到兄弟院校食堂考察学习,提高餐厅经理管理水平[5]。④做好台账管理工作,规范台账记录。在各餐厅实行“6T”岗位制度,岗位责任人每天每餐专人做好餐具消毒记录、饭菜留样记录、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剩菜剩饭加热记录、紫外线消毒记录、饭菜质量抽样记录等食品安全方面的台账,进行检查、备档,做到有档可查,有据可寻,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2.2.6 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督 ①完善操作流程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根据高校饮食服务相关规定及国家、省市有关食品卫生安全的政策法规,先后制定了食品采购、储存、保管、领用到食品加工、留样、出售等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同时将制度上墙,使师生食堂管理日趋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②建立周例会卫生互查制度。根据师生食堂实际情况制定周例会餐厅经理卫生安全互查制度。通过卫生安全互查,加强食堂经理之间交流,相互督促、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提高了师生食堂饮食安全系数。③建立经理日巡查制度。根据师生食堂实际情况制定餐厅经理日巡查制度,餐厅日巡查主要由一名餐厅经理和一名中心监管部门成员,每天对食堂操作流程进行全天候检查。通过日巡查提高了各餐厅经理管理水平,增强了食品安全责任意识,确保师生饮食安全。④严格执行《生活服务中心奖惩条例》。为推进食堂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生产,规范化服务;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完善公司制度,结合本院师生食堂实际情况制定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后勤服务总公司《生活服务中心奖惩条例》。
2.2.7 明确食堂投入主体,坚持食堂服务公益性 引进社会企业参与高校后勤服务,必须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既要遵循市场规律满足社会企业的营利性,又要符合教育规律实现高校后勤的公益性,在引进食堂服务外包过程中,学院、后勤、企业明确责任,合理分担投入,坚持食堂服务公益性[6]。
①实行“交钥匙”工程。食堂主要设备、设施等固定资产购置、房屋建筑年度维修均由于学院负责,中标餐饮企业只需易耗品和日常流动资金投入即可营业。②建立价格平抑基金。学院为保证饭菜价格稳定,解决因市场伙食物资持续上涨、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对食堂饭菜价格的影响,学院设立价格平抑基金,每年度根据食堂营业额、物价等因素给予补贴。③平价水、电、气政策,学院根据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关于学校水电气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委[2007]2463号)文件,对食堂用电、用水、用气统一按居民类价格标准进行收取。④制定《大伙饭菜价格执行标准》,强化食堂内部管理。对各食堂原材料进行电子台账管理汇总,对伙食进行成本核算,严格控制每家食堂的毛利率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确保饭菜品质价相符。
2.2.8 完善量化考核机制,搭建良性竞争平台 ①采取“6T”考核机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进一步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强化员工安全责任意识,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结合“6T管理”建立6T考核奖励机制,做好月月有奖励,提高师生食堂服务质量。②建立年度考核机制,优胜劣汰。为加强食堂经营管理,促进师生食堂经营、管理、服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食堂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建立起以伙食管理委员会考核为主,学院卫生安全小组、后勤、职能监督部门参与的考核机制。
3 总结
高等院校食堂社会化运作、管理、经营,既要遵循市场规律,更要立足于为师生服务,保障供应,维护校园稳定;既要考虑经营者的利益,更要兼顾广大师生的利益。文章就高校食堂服务服务外包分析,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后勤食堂服务外包监管体系的简述,为我国高校食堂监管如何健全服务外包监管体系提出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肖竟章.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后勤实体职工思想工作[J].中国市场,2006(40):42-43.
[2]祝招玲.马云驰.论酒店管理中餐饮外包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50-51.
[3]马祥甸,徐燕.关于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构建.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1):132-134.
[4]张建学,高职院校食堂经营模式的探讨[J].河南农业教育版2007(10):4-5.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理论基础
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
学习离不开生活,知识要在实践中得以展现。为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意志品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效合理地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理论上讲,是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校推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学校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新型国际创新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从实践上看,少先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组织与载体,优势是“活动育人”,社会实践是学生能力的“培育场”。少先队活动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可以获得直接经验、有助于学生获得正常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心理品质、价值观、信念、以及文明的行为方式。课题的深入研究为学校教育实现全面育人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途径。
(二)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环境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的。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提出“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各项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部也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对学校的综合考评体系;3. 重庆市教委特别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工作的意见》。要让学校教育的功能向社会化倾向,学习的场所不仅仅限于课堂,而是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从侧重“外部施教”转向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体验和积极的教育引导,消除少先队员身上的弱点,使之养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和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从而体现学生自我存在的价值,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对未来职业生涯的不断探索中,通过学校教育的过程,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少先队”:少先队是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它在少年儿童教育事业中起着一种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组织与载体,引导少年儿童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促进广大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二) “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是少先队组织以队员为主体开展的群众性实践活动。它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在校少先队员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走出教室,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依靠社会力量,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少年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对少先队员人生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三)“个性”: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性的总和。人的个性有共性与个别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等特点。个性是以社会性为主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其实质乃是社会性;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述评(略)
五、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
(一)创新程度
1. 把少先队活动与社会志愿者活动有机结合,在安全与稳定上得到政策支撑,在活动方式上保证了深入实践,让学生明正言顺地真正走入社会,亲身体验,寻求自身个性与社会共性之间的平衡,达成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实现人性的社会化。是该课题的一个创新点;2. 把学生实践能力与学生生涯发展的研究有机结合,通过开展现场体验、岗位体验、社会场景模拟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对生涯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也是该课题的一个创新点。
(二)研究假设
1. 对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获得正常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心理品质、价值观、信念、以及文明的行为方式的能力,为学校教育实现全面育人提供了宝贵的素材;2.对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为有机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为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系列化,着力构建切实可行的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成为学校推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学校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新型国际创新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学校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3.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与小学生个性社会化关系的研究,可以真实有效地反映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对小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的影响,为学校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拓展教育的途径。
六、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学生目标:通过开展少先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生存,为学生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教师目标:提高教师组织、指导实践活动的能力。培养出一支德才兼备,勇于实践的教师队伍;3.学校目标:通过实验,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拓展学校教育的途径,推动我校素质教育更上新台阶。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丹凤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奔着社会大课堂的建设目标,结合我校特色和学校现状,坚持以实践资源开发为载体,实践创新为指导,长效发展机制为保障,完善管理方式为手段,逐步构建社会大课堂建设与应用的管理模式,逐步提升社会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探索社会大课堂实施的模式和特色,从而促进学校内涵新发展
二、活动目标
1、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把书本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体验中得到印证、得到升华。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切身感受,加深对党、对人民的真挚感情。
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
6、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社会的思想和能力。
7、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探索科学的欲望。
8、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9、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使其身心健康地良性发展。
10、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三、活动形式
各班学生以中队、小队等为单位组成活动小组,要求全员参与,并提倡参加多项活动。各中队辅导员指导各小组制定好活动计划后以中队为单位进行汇总并上报学校少先队大队部
四、活动内容
1、社会参观活动。通过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科技馆、博物馆、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市政工程、工厂、机关、社会福利单位等,深入了解和谐社会建设情况,力所能及地为地方各项建设事业服务。
2、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①绿色环保宣传;②水质污染情况调查;③白色污染调查研究;④关于生活节能状况调查研究;⑤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⑥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⑦公交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调查;⑧我县旅游资源状况调查;⑨小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⑩学生上网吧问题研究等。
3、社区服务活动。社区保洁活动、社区护绿活动、社区综合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社区帮困助残活动、社区读书辅导活动、交通服务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社区公益劳动等。
4、感恩活动。了解父母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了解自己每年的花费在家庭中所占的比重;了解并清楚记住父母的生日;了解父母近十几年来为自己学习和生活做出的付出;帮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并献上一份新年礼物,学会感恩父母。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盘点多年来对自己最有帮助的教师,学会感恩教师;回顾你曾收到的关心和帮助,学会感恩周围的人;了解我们的生活变迁,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学会感恩社会。
5、勤工俭学活动。通过回收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为自己创收,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体现自己的价值。
6、学科拓展研究。结合所学的学科内容,进行实验、调查、实践和研究,如:科学学科的实验探究;语文、英语等学科的历史文化研究;数学、艺术、体育、健康等学科的实践研究等。
六、活动要求
1、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参与社会实践的班级和个人,首先要确保安全,每次活动时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和安全预案,并指定专人负责。其次注意自身形象,认真参加活动,为学校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就近就便。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要就近就便,活动小组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的城镇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团队规模要适中,不开展跨区活动。
3、在生活中提炼。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4、在兴趣中选择。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5、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从图书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6、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实验演示、表演交流、测量制作、社会宣传、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七、保障措施
1、充分认识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教育部今年五月下发的《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以及《丹凤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认真组织实施。
2、成立活动领导小组,构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成立以校长周超为组长,彭书青(副校长)为副组长,卢毅(主任)、彭远渊(大队辅导员)、各班主任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在教育教学中统筹安排,积极、主动联合社会各方面,因地制宜,构建开展社会实践的长效工作机制,努力使之成为教育常态。
3、建立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确保活动扎实有效的正常开展。走出校门,在公共机构、公共设施、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福利单位等建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教育、国防教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教育、安全健康教育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专题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确保实践活动正常开展。
八、活动总结
1、撰写研究报告。各活动小组要按照活动计划,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填写社会实践活动表,并形成以活动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报告内容充实、材料丰富、图文并茂。
关键词: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实践性;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339-01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教育内容之一,是一种既能体现小学生身心特点,又相对独立存在的课程组织形态,它超越了传统单一的学科界限,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等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发展。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看法。
一、加强合作,突出学习的自主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创造的空间。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活动的方式上,而且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因此,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合作是教学中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也是学生主体实践活动的一部分。研究发现,同类型的智力启发最容易接受。学生间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的学习环境比相互竞争的环境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合作不仅可增强自信心,而且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相互作用的发挥,以及独特思维风格的形成。所以教师要将整个综合性活动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相互作用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和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制定研究方案,自行探索和研讨.把合作深人到认识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处在自主学习和积极交往的状态中。如:《走进信息世界》一课,要求学生“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写研究报告比较花时问,也是比较有趣的。于是,我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文中的研究报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活动主题.自己策划活动方案,自主搜集活动资料,通过一系列小组合作活动,整理出有价值的材料,撰写出研究报告,进行汇报、总结、展示。在这过程中,我让学生合作设计活动环境、布置黑板报、开展系列活动。整个过程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策划。在活动中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在评价中注重学习探究和个人独特情感的体验。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富有个性的学生使整个活动始终充满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结合实际,体现资源的开放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内容、组织形式还是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对语文学习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特别是开化,学校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相对而言,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困难一些。但是,并非没有学习资源可开发利用。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及体验的联系方面,农村孩子不比城里的孩子弱:在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也比城里的孩子丰富。实际上,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开化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融入语文学习。这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拓宽视野,培养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眼力.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特别是要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加工、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如:在小学语文《成长的故事》的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既可以从书籍、报刊等方面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义可以了解身边的人物,甚至自己的成长经过。这样不仅能拓展学习资源,而且能触及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深处.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的绝佳时机.而教育资源也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在活动中,学生的阅读面之广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从古至今,从中国到世界,可谓应有尽有。资源的开放使学生的阅读更具个性化。也必将带来更为开放的创造与活力。
三、注重过程,强调活动的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过程。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搜集、综合、分析、运用信息,发现并解决问题,而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语文综合性学习重体验,重实践,强调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可是,在目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存存对“学习过程”认识不足,对“整体考虑”关注不够的现象,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对过程中教育价值发掘不够,缺乏及时的评价、激励。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实践既是改变语文学习方式的要求.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如小学语文四上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综合展示活动,就不仅仅是收集一些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和资料,还可以深入地分析某一种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人们对他的态度等。这样,“巾华灿烂文化”的文化味就更浓当然。学生在活动中的交流,无一不流动着思维的灵感,无一不体现着自我独特阅读的真情实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使他们的思想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使他们的思维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碰撞与升华。
总之,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个崭新的教学领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许多观点值得探讨。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走向规范,这就需要我们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因此.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运用智慧,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性学习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即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在未来的企事业单位中,能够担负一线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根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制造行业和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运用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能系统地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论,重点掌握企业信息化管理原理性知识,培养具有企业信息化项目运作能力和较强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课程设置方面
基于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制造企业和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培养信息化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按照重能力、厚基础、理论与实践并重、系统整合的原则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所谓重能力,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担负企事业单位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能力;所谓厚基础,就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重视基本理论知识、方法与素质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就是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主要开设的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管理”“生产运作管理”“ERP原理”“ERP解决方案与ERP案例”“JAVA程序设计”“ERP专业数据库”“业务流程重组”“电子商务”等。另外,针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职业特点,鼓励学生参加企业信息化管理类的职业资格培训,坚持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学原则。
三、实验室教学方面
实验室是学生用于验证理论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第一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应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发和运用实验室、企业信息化实验室和ERP模拟实验室。企业信息化实验室,主要承担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的ERP项目实施与管理实训。本实训突出以实践为主体的课程特点,在实训过程中为学生分配角色,使学习通过模拟企业ERP的实施过程,来加深对ERP原理的理解,熟悉企业实施ERP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对于ERP实施效果的过程控制;另外,在实训过程中,模拟企业的实际过程运作环境和管理理念,建立规范化的过程评价标准也是本实训的特点。
ERP模拟实验室,主要承担ERP模拟演练,这种模拟实训课程是依托沙盘模型或某种ERP主流软件,对企业的战略规划、采购管理与业务流程、库存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与薪资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物料需求规划等企业运作环节进行模拟,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通过角色扮演和对抗演练,来体验如何优化企业各项资源的管理理念。本实验是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而在该过程中体会ERP核心理念,体验统一信息平台下的企业运作管理,学习依靠客观数字评测与决策的意识与技能,感悟准确及时集成的信息对于科学决策的重要作用,训练信息化时代的基本管理技能,从而全面提高管理能力。校内实验室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但校内实验室毕竟是企业的模拟环境。因此,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培养学生在现实环境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同时,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做好学生平时实践和模拟实习管理,建立日常实验、实践、实训的量化考核标准,更好地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教学水平。
四、案例教学方面
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并解答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复杂性和即时性的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中存在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滥竽充数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参与案例研究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方法应该着手从案例的选取、案例研究小组的划分、学生成绩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案例的选取和案例研究小组的组成方面。第一,将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型,一个班级分为几个案例小组,每组6~8名成员,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案例分析。案例小组分组的标准是基于学生对某个案例的兴趣、爱好,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进行分组;第二,在成绩评定方面,每位学生针对案例的研究,提交一份独立的研究报告,这份案例研究报告的成绩将作为学生个人的平时成绩,构成总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学生滥竽充数的可能性。
学生案例研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学生个人平时成绩(30%)、小组案例研究报告成绩(40%)和小组案例研究演讲成绩(30%)。平时成绩和研究报告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演讲成绩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评定,第一,组建一个案例演讲评审小组,组员由指导教师和每组的一位学生构成,该学生可以代表本小组直接就案例演讲效果给出成绩,也可以给出一个本小组全体成员的平均成绩;第二,在案例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和该组成员将问答指导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该小组每位学生对本案例内容的了解、理解、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该小组的成绩;第三,评审小组给出每组案例演讲的成绩;第四,指导老师根据三部分成绩给出总成绩。这种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将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每位同学必须认真参与案例研究,其个人行为将影响小组成员和自己个人的成绩;另一方面,每位同学都有评分的资格和权利。这样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案例演讲的关注度、参与度。
五、实践教学方面
为培养出具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消化吸收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建立四个阶段实习课程: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前三项实习时间集中在每学年的夏季小学期。
(一)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本实习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认知实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范围,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本实习属于工商企业管理、工商企业运营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初步认识实习,通过专家讲授、学生社会实践、到工矿企业实地观察等,培养学生对工商企业发展前景、公司经营特点、市场环境、公司文化等的感性认识。通过本次实习,要求学生了解、认识工商管理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各部门的职能性质,熟悉工商管理业务,为今后的具体业务实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奠定基础。认知实习的内容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部分。感性认识是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践,让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生产运作流程等。理性认识是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资深教师等为学生举办有关企业内容的讲座,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企业的基本认识,主要包括企业的性质、企业的功能、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等。实习结束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报告。
(二)专业实习
文科专业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现状透视
(一)积累的经验
1、以班级为单位组队,参与度较高由于文科专业研究生的规模相对较小,每个班级的人数比较平均,因此,更适合以班级为单位组队,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面向的对象基本是研一的同学,一个班级即是一个社会实践团队,要求研究生没有特殊情况必须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因此社会实践的覆盖面较宽,参与度较高,至少有80%的研究生可以参加。
2、借助奖助学金平台建立激励机制目前,很多高校都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评定制度取代了以往的公费自费制度。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的评定有详细的实施细则,一般包括业务学习、科研能力、开题报告、思想政治表现等考核内容。而这可作为激励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抓手。一般规定,凡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同学,在奖助学金的评定中,思想政治表现部分可以加分,以此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3、建立社会实践立项指导团队随着对研究生社会实践重要性认识的逐渐深入,社会实践已从以往的随意组队发展到必须经过严格的立项评审才能开始实践。很多二级学院也建立了由学位点负责人、部分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共同组成的立项指导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进行社会实践立项,本着进行科学研究的原则,依据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社会实践的选题、预研究报告的撰写等提供专业指导,为社会实践的质量提供一定的保证。
4、校院两级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充足的经费是保证社会实践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很多高校设立了校、院、系、研究生四方共同出资的制度,特别是学院设有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专项经费,根据社会实践团队的立项及总结答辩结果,给予适当资助(带队教师的费用全额报销)从经费上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
(二)存在的不足
1、实践形式缺乏有机整合,主导形式周期短,缺乏深入性和持续性如果从广义的社会实践来看,目前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主要有暑期集中的社会实践、博士生挂职锻炼、参与导师课题的社会实践、在实习单位进行专业实习等。这些社会实践形式目前并没有得到有机的整合,而且学科分布不均,差异性较大。如,博士生挂职锻炼的名额非常有限,一般一所高校的名额只有十几人左右,每个学院真正能够面试成功参与挂职的博士只有几人。参与导师课题的研究生数量也很有限,特别是对于人文社科专业,导师能拿到的课题不多,有些年轻的导师根本申请不到高水平的课题,所带的研究生可能在研期间一次参与的机会都没有。因此,目前由校院两级主导的社会实践主要是暑期集中的社会实践。而暑期实践由于经费等多方因素的限制,周期一般都比较短,基本是一周左右,最长也不超过半个月,实践周期为一个月或以上的实践团少之又少。较短的时间必然影响实践的效果,无论是和专业相关的调研活动还是利用专业进行的服务都只能停留在一般的层面上,很难深入下去。且实践结束后除少数实践团外,大多数实践团只满足于应付学校组织的总结答辩,缺乏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意愿,实践成果及相关研究对意向单位的反馈以及进一步的沟通和合作都做得很不够。
2、缺乏完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现有的社会实践激励机制还很不完善,主要是后奖励制度,如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可以参评社会实践工作优秀个人,但比例很小,有些学院也建立了以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的评定为依托的社会实践激励机制,如规定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可以有1-2分的思想侧评加分,但力度不够,尚不能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部分研究生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实践对个人综合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变成研究生的内在需要,仍体现部分行政强制性的色彩。此外,从实践的时间上看,对于法律专业来说,暑期恰好是备战司法考试的关键阶段,大家很难全身心的投入社会实践。
3、意向单位联系难度较大,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目前社会实践的意向单位联系起来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来说,调研主题大多集中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有一些话题也很敏感,而大多数企业更愿意接待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帮助解决技术难题,而不愿接待人文专业的研究生,使得一些比较好的立项题目由于联系不到合适的意向单位而搁浅。单位即使接待了人文专业的研究生,也对调研方式做很严格的限制,大多只能和领导层面进行座谈,不希望对普通职工发放调查问卷和进行个别访谈。因此,听到的只是单方面的声音,获取的数据有限,影响调研的深入进行。此外,缺乏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意向单位的联系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基本是一年换一个地方,实践单位在数量和稳定性方面都难以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
4、社会实践的立项环节没有充分调动大多数研究生和导师的积极性,和意向单位真正的需求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目前社会实践的立项由校院两级共同组织完成,对于文科专业来说,立项环节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充分调动大多数研究生的积极性,缺乏向全体研究生和导师征集社会实践主题的环节,由于是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基本是班长、书记牵头立项,而班长、书记的智慧毕竟有限,从而造成选题难。二是缺少统一向实践基地征求立项主题的环节,当然,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很不完善,实践基地还没有形成规模,部分专业缺乏稳定的、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因此,社会实践主题的确定对于某些专业来说仍以研究生为主来确定,存在单项性。基本的流程是先设计好主题,然后联系意向单位,由于立项时并非事先充分征集意向单位的建议,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和实践单位真正的需求脱节的现象。由于主题确定环节缺乏双向沟通,没有充分考虑到实践单位的实际需求,研究生调研的题目不一定是意向单位最需要的,二者缺乏有效的对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实践的效果。
增强研究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对策探讨
(一)将社会实践作为必修环节列入研究生培养方案,规范考核绝大多数有研究生教育的高校目前的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仍以研究生工作部和院研究生工作组为主,缺乏研究生培养部门的配合和支持。社会实践只是作为一项活动来组织,尚没有纳入教学体系,没有写进培养方案。而研究生非常注重培养方案,因为必须修完培养方案要求的全部课程才能毕业,而培养方案中社会实践环节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视度,认为并不影响自己的毕业,可参加可不参加,从而直接导致社会实践的参与度较低,积极性不高,没有硬性考核机制等。因此,为了保证社会实践的惯常性和参与度,应和研究生培养部门协调,将社会实践作为必修环节写入培养计划,属性为必修课,和其它课程一样有学时、学分的要求,并且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科学、合理、规范的设计选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使社会实践和其它课程一样受到研究生的同等重视,从而实现在社会实践环节研究生培养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对接,共同助力,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
(二)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构建以专业实践模块为主,非专业实践模块为辅的多层次的社会实践体系应借助培养方案等平台将现有社会实践的形式进行有机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应结合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特点和需求等构建多层次的实践体系,比如,从类别上说,可以包含专业实践模块和非专业实践模块,研究生必须参加专业实践模块,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参加以提高人文素养为核心的非专业实践模块。从内容上说,专业实践模块可以包括博士生挂职锻炼、暑期集中的社会实践、不少于三个月的专业实习以及和专业课程学习考核相对接的专业调研等内容。非专业实践模块可以包括社会热点问题调研、志愿服务等。总之,提供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营养套餐,让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等进行自由选择,使每名研究生都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充分激发研究生的自主性、能动性,让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受益。
一、反思每一节课
应该有一个理想:让每一课都成为师生生命乐章中的一个美妙音符。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从研究每一节课的质量人手,开展研究,研究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而研究,逐步向反思型教学过渡,除此都只能是舍本逐末。各种课堂教学评价表都不失为一个好的参照,它体现了相当一部分专家对于课堂教学实践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清楚地把握课堂教学实践的发展方向,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当然任何地方的课堂教学评价表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是利用而不是受囿。我们还可以自己设计分析表,也许这更有针对性,更适合自己。美国的教学论专家克拉克在给新教师的建议中列举了好几个方面,今天看来不失为一个好的参考:①你认为这节课上得好吗?为什么好?或为什么不好?②这节课最成功的是哪种方法?③假如你重新上这节课的话,你会采用什么不同的做法?为什么?④你的教学计划适当吗?你将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⑤这一节课是否达到了主要的教学目的?⑥这节课的课堂气氛令人愉快吗?效果好吗?⑦这节课是否过分紧张或有行为不端的表现?如果有的话,你认为原因何在?⑧哪些学生表现得好?有没有不学习的学生?你认为该如何帮助他们?⑨启发学生动机的措施得当吗?学生是否有机会进行思考?⑩在根据学生不同能力、兴趣和需要,使他们各有所得的个别化教学方面,这节课做得怎么样?对照以上几点,我们不仅可以全面地排查,也可以侧重于一点或几点来分析。
二、借鉴优秀案例
分析一定数量的优秀案例甚或是模仿都是有必要的,这些案例是前人对我将要进行的工作探索的阶段成果,我理所当然应该先“拿来”,通过分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品读感悟性作文活动课。品读感悟性作文活动课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观看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讨论及再创造,然后用读书札记、读(观)后感、评论、小论文、课本剧或小品等来表述自己的想法。此类型的作文活动课既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进行。
2、社会实践体验性作文活动课。社会实践体验性作文活动课即学生通过自主地观察、采访、调查等活动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增加学生对社会的生活积累,促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的一种综合性的作文活动课。学生主要是用心得体会、实践报告、调查报告或生活随笔等来表述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3、探究性作文活动课。探究性作文活动课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采访、调查、文献资料的收集等手段,自主地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对课题展开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验证结论,并撰写研究报告。此类型的作文活动课是在语文课之外进行的探究活动,一般每学期安排一至两次。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自主选题并围绕课题开展阅读、调查、实验等探究活动,最后写出文章,常用文体有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小论文、设计方案,等等。
三、面向学生调查
课堂有效性还必须倾听来自学生的意见,因为“‘教学’是指如何由教师所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肖川《教学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甚至可以说“教”是为了“学”而存在的,单纯考虑“教”只能是一厢情愿。教师应该向着“心中有课程,眼中有学生”努力,必须确定“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一切方法与媒体以及情境的设计都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舍此只能是无效的教学。为此,我们应当把面向学生调查作为自我教学分析与追求自己教学理想的一种重要参照。
教学效果测量与学生评教活动是面向学生调查最重要的两种形式。教学效果测量接近于传统的考试,但测量目的与形式设计的指向是教师近期教学行为的实际教学效果。分析教师自己出题的测验,能获得许多教学效果的信息。在某些方面,班级的测验比标准测验或其他外界测验更加有效些。必须区分各种变量值变化的真正原因和干涉原因,要善于从因变量分析引起变化的决定因素,并找到“教”的变化与“学”的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
学生评教活动也非常重要,学生对某一教师教学的反应是对该教学成功程度相当可靠的说明。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应的最容易的办法是观察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反应。冷淡、厌烦、漫不经心、无礼、不耐烦的反应说明教学进行得不好;很感兴趣、聚精会神地听讲说明教师的课至少是上得不错。另一种确定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映的简便方法是询问他们。简单的问卷或等级评定表可以用于这个目的,教师要经常收集这类数据。学生评教活动不仅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学生叙事的方式。无论是直接询问、问卷调查法还是学生叙事法都必须强调学生要说真话,教师要能听真话,否则不可能得到真实的信息,这种调查是没有意义的。
论文摘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但目前综合性学习活动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其中许多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需要教师运用教学策略对其加以规范。本文作者从“加强合作,突出学习的自主性”、“结合实际,体现资源的开放性”、“注重过程,强调活动的实践性”、“围绕语文。注重专题的探究性”四个方面谈谈自己是如何规范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它成为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分别在两个专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到了五年级,有了整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它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对语文学习的提升与拓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问题主动走出教室去观察、实验、调查、访问,使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部分教师和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还存在着偏差,认为综合性学习费时费力.对提高考试成绩效果不大。花那么多精力去搞综合性学习不合算。通过六年教学实践,我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是与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的。
现在教育界正在掀起一股规范教学之风.它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综合性学习活动指明了方向。综合性学习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跨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实现了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性知识与跨学科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这更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对待,善于利用各种教学策略,使它走向规范,走向高效。
一、加强合作,突出学习的自主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创造的空间。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活动的方式上,而且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因此,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合作是教学中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也是学生主体实践活动的一部分。研究发现,同类型的智力启发最容易接受。学生间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的学习环境比相互竞争的环境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合作不仅可增强自信心,而且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相互作用的发挥,以及独特思维风格的形成。所以教师要将整个综合性活动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相互作用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和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制定研究方案,自行探索和研讨.把合作深人到认识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处在自主学习和积极交往的状态中。如五下第六单元《走进信息世界》,要求学生“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写研究报告比较花时问,也是比较有趣的。于是,我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文中的研究报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活动主题.自己策划活动方案,自主搜集活动资料,通过一系列小组合作活动,整理出有价值的材料,撰写出研究报告,进行汇报、总结、展示。在这过程中,我让学生合作设计活动环境、布置黑板报、开展系列活动。整个过程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策划。在活动中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在评价中注重学习探究和个人独特情感的体验。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富有个性的学生使整个活动始终充满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结合实际,体现资源的开放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内容、组织形式还是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对语文学习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特别是开化,学校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相对而言,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困难一些。但是,并非没有学习资源可开发利用。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及体验的联系方面,农村孩子不比城里的孩子弱:在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也比城里的孩子丰富。实际上,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开化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融入语文学习。这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拓宽视野,培养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眼力.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特别是要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加工、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如:在小学语文四上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的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既可以从书籍、报刊等方面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义可以了解身边的人物,甚至自己的成长经过。这样不仅能拓展学习资源,而且能触及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深处.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的绝佳时机.而教育资源也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在活动中,学生的阅读面之广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从古至今,从中国到世界,可谓应有尽有。资源的开放使学生的阅读更具个性化.也必将带来更为开放的创造与活力。
三、注重过程,强调活动的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过程。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搜集、综合、分析、运用信息,发现并解决问题,而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语文综合性学习重体验,重实践,强调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可是,在目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存存对“学习过程”认识不足,对“整体考虑”关注不够的现象,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对过程中教育价值发掘不够,缺乏及时的评价、激励。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实践既是改变语文学习方式的要求.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如小学语文四上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综合展示活动,就不仅仅是收集一些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和资料,还可以深入地分析某一种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人们对他的态度等。这样,“巾华灿烂文化”的文化味就更浓当然。这也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及当地的教学资源进行选择。教师还要重视学生情感激发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单元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一学剪纸,对比一下剪纸作品和其他的美术作品的效果:也可以引导学生听听、学学京剧.品味其中的韵味,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妙灿烂。学生在活动中的交流,无一不流动着思维的灵感,无一不体现着自我独特阅读的真情实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使他们的思想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使他们的思维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碰撞与升华。
四、围绕语文,注重专题的探究性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师作用 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70-02
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目标
1.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来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一种策略。显然,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这个层面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概念。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方式都是必要的。之所以在我国新的基础课程体系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我们过去过多地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视或退居边缘。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1.2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有别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更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它所强调的是:(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从谁那儿“获得”,由谁来“培养”,向谁“学会”,不言而喻,当然是教师了。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放弃教师的作用。
2.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中出现了一种错误的认识,似乎只要教师发表意见,就认为这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束缚了我们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无法迅速、正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是忽视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参与合作的只是少数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三是忽视了探究主题的难易度。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不考虑问题的难易度,都采用探究的方式,使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根本就不值得探究的问题充斥其中,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四是教师对探究成果评价不到位。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这些问题的出现无一不与教师有关,主要在于教师对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定位把握不准、对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起的作用不甚明了。
3.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的探究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也是它的课程价值所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对学生的课题研究完全不闻不问。
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在研究性学习中决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教师应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扮演研究者、组织者、监控者、评价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而不是主宰者,老师的定位应是“平等中的首席”(first among equals),学习过程中应始终遵循“到位而不越位,参谋而不代谋,指导而不指令”的“三不”原则。
4.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4.1教师应优化组合研究性学习小组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把学习小组的建设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去开发。首先,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水平差异,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进行合理搭配,优化组合,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以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际之间的竞争。其次,小组内各成员之间要进行合理分工,有了明确分工及明确各自的任务,合作起来就井然有序。通过合理搭配组建起来的学习小组,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正当的竞争意识,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效。
4.2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课题的选择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所需要做的第一件事。研究性学习虽然特别强调学生要独立自主地探究和积极主动地参与,但并不排斥教师对学生的课题研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及时的点拨。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最初实施的阶段即选题阶段,更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因为学生在选题阶段最容易出现研究问题不明确、研究内容过于抽象、研究方案缺乏可行性等一系列问题。课题选得怎样,关系到研究有无价值,研究能否顺利进行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巴尔丁博士曾说:“决定一个研究能否取得成效,很重要一点就是看他所选择的科研课题”。 因此,教师要尽力帮助和积极引导学生选择合理可行的研究课题。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应从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的学习需要出发来寻找课题,发现课题;(2)课题内容要与社会实践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紧密联系;(2)课题内容的难度适合于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
4.3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模式,它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需要收集、整理、分析大量复杂的信息。在此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来的一连串问题,教师不可能也不需要“全知全能”、事事都懂,所要做的是指点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通过哪些途径去寻找答案。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检索查阅书刊杂志、上网、访谈、问卷等形式获取资料的方法,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学会识别对研究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得出相应的结论;指导学生运用各种通讯手段――信、电话、email等向专家请教,使他们学会学习。教师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使他们学会思考。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的探究出现困惑或进入迷途时,教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促使探究进一步向前发展。总之,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帮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勇于探究的进取精神。
4.4教师应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性学习的最后阶段,要求学生将自己研究学习的体会、所得所悟及时总结、记录下来,写出研究报告。通过研究报告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让同学分享研究成果。此外,撰写研究报告可以培养自己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论述能力,学会展示自己的工作和成果;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研究性学习的水平。由于研究报告主要是向读者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是以把事情表述清楚为目的,不一定拘泥于固定的模式。但教师在指导时要让学生了解课题研究报告的一般撰写格式;指导学生拟定论文的写作提纲、组织论文的结构;明确科研论文的特点,让学生简练、严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5.教师应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正确的评价
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激励性评价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合作意识,积极主动地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教师对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良好行为要及时表扬。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并依据综合表现对全班情况进行总评。评价不仅要重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评价,激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使其发挥更大的潜能和合作的积极性、有效性。
研究性学习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尚处于尝试阶段,经验不足,还有许多可探讨的问题。我相信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研究性学习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萧菲.修义.《研究性学习百法: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管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04.
[2]石中英.《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课程.教材.教法》.2002,08.
[3]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