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核心竞争力论文

时间:2023-02-27 11:08:00

导语:在核心竞争力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核心竞争力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文章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提升工商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思路。

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前各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工商银行作为国内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笔者从对核心竞争力内涵理解的基础上,谈谈如何提升工商银行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990年,美国著名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了著名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核心竞争力战略”,诠释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同。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按照他们给出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赋予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养料、实物和稳定性基础,并通过向核心产品、组织结构和最终产品不断传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孕育的强于竞争对手的信息和知识,最终赋予企业动态、持续的市场竞争优势。

从核心竞争力特征看,主要体现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价值优越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它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和效益。二是异质性。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是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三是难模仿性。核心竞争力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四是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可以感受和识别,但无法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五是延伸性。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专业化战略而建立,能够延伸到其他经营领域,为企业多元化发展提供支持。六是长期性。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要获得持续的发展,同样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主要是由组织结构、金融技术和人力资源三种竞争能力构成,三者之间相互依赖。具体说,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流畅的业务流程,银行的工作效率不会高,也不可能及时发现市场需求,不可能及时将市场需求转化为银行产品;没有坚实的金融技术支持,推出的产品很难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且由于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也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没有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银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上三者关系反映了银行业的实质,即以人为本,通过以金融技术为基础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个性化的需要,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因此,金融技术是市场竞争力的基础,组织结构是市场竞争力的制度保障,人力资源则是市场竞争力的载体。

二、提升工商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工商银行经过股改上市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经营环境,全行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问题和矛盾,差距与不足,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也要看到自身的基础与优势,看到新的机遇和条件,坚定必胜的信心,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压力和挑战。要紧紧抓住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一战略任务,进一步制定具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形成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和评价全行竞争力的成长与变化,指导和促使全行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转型和促进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全行要提升核心竞争力,要从以下六个方面上下功夫:

1.继承与创新互补,提升综合发展能力。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银行业的突破点在哪里呢?最主要的是,要继承与创新互补,及早进行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虽然银行业经营总规模在扩大,但仍有大量的社会金融服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给银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工行应积极实施业务战略转型,把综合化经营作为未来业务发展的战略方向,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是金融形势及市场变化给我们提出的崭新课题,是日益成长的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对我们的要求,更是我们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同业竞争的主动应对。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新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法则已经不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谁领先于竞争对手开拓新的市场,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利润。业务、产品与服务创新是银行创新的关键和载体。银行的创新说到底是要满足市场的需要,依托客户需求所进行的不断自主创新,是打造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管理思想的创新和体制模式的创新形成了创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将创新落实到具体的业务、产品上,体现到具体的服务中。工商银行作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也面临着产品、业务与服务创新的挑战。因此,我行市场竞争战略应该着眼于找准价值创造点,开创市场所没有的业务模式,领先对手,获取优势。我行要在秉承传统稳健经营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和客户的不同需求,加大体制、机制和营销方式的创新力度,在体制上要简化,拉近与客户的距离;在机制上要灵活,要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还要创造客户需求;在营销方式上要防止单调,要因户施策,因户而异,巧打组合拳。讲究营销技巧,大力发展高、中端客户业务。跳出传统业务营销框框,建立综合营销、重点营销、分类营销、联动营销、捆绑式营销相结合的市场营销机制。充分利用全行的业务资源、技术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为客户设计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提高业务营销的技术含量和对金融产品的综合营销能力,增强客户的认同度、满意度和归属感。

2.市场调查与同业分析兼用,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市场需求和竞争的不断变化,需要银行有足够能力对市场作出迅速反应。目前市场竞争不再仅仅局限于存款或贷款等单一品种意义上的狭窄领域的争夺,工行需要在更为广阔的市场范围内为客户提供混合型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市场细分、定位及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营销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只有当全行的业务和管理被真正视为一项工

程,真正贴近市场,全行未来的发展才可能具有更多的内涵。工行还需要有品牌意识,随着市场逐渐发展、成熟,产品的同质化会越来越严重,产品的功能、包装都可以模仿,而唯有品牌是独一无二的,它帮助客户在繁多的产品中迅速做出自己的判断,有品牌才有可能创建“品牌忠诚客户”。

商场如战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抓住政府的整体规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招商引资项目等相关信息,密切关注其动态和进展情况,研究服务方案和营销策略,做到出其不意,招招致胜。同时,要关注他行客户的情况,研究工行进入的时机和方式方法,了解他行的营销动作,制定出防范对策和措施。

3.上下配合与左右联动呼应,强化整体营销功能。科学进行目标市场选择和定位。树立质量、服务和营销融为一体的关系营销理念,按照关系营销的要求,根据市场竞争和客户的实际情况确定标准,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每个细分市场上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弱点,正确地分析自身的竞争优势,寻找向客户传递卓越价值的机会。同时,确定目标市场,设计特别的营销组合,为客户量身定做现金管理、理财、外汇买卖及投资方案,使营销策略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塑造外部形象、打造产品品牌、创新服务手段、培育一流员工,使目标客户能够充分感受到比竞争对手优越得多的差异性优势,从而为关系营销战略奠定基础。增强在营销和服务上的整体效能。从源头上抓住客户市场,对上层洽谈的重大项目,要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对行业、系统大户,要完善“一对一”的承包责任制和部门挂钩工作机制,充分挖掘系统大户潜力,开展深度合作和跟进营销,必要时要成立客户经理服务小组和专门的营销小组,充实服务手段,完成服务功能。引入内部客户关系管理模式。所谓内部客户关系,就是指在银行内部实行对待上下级之间、同级部门之间及部门内员工之间,就像对待客户一样,做到相互协调、共同协作、增进友谊、共同发展的管理方式。工行在日常管理和市场竞争中,专业部门之间、员工之间乃至上下级之间,如果都能引入客户关系的内部管理模式,那么,全行服务客户的能力、市场竞争的核心能力都将得到很大提升。

4.标准服务与个同步,提高优质客户的忠诚度。要选定目标,通过精细化、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营销措施,深入挖掘客户潜力,在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个性特征及偏好的基础上,正确选择适合客户自身特点的后续跟进服务措施,大力“挤占”市场份额。对重点客户要实行定期回访制度,进行“四必访”,即客户资金异常变动必访,高层领导变动必访,他行公关力度加大必访,经营形势突变必访,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全面推进和实施关系营销管理战略。通过三个层次的关系营销策略,做到有的放矢,全方位提升银行客户关系。第一层次的关系营销是通过将财务利益增加到客户关系中去,以此来创造客户价值和客户满意;第二层次的关系营销是为客户增加财务利益的同时,更注重为客户增加社会利益,即在了解特定客户的需要和愿望基础上,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个性化与人格化,来增进银行与客户的社会联系;第三层次的关系营销是为客户增加财务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同时,再与客户增加结构联系,建立新型的银行与客户的伙伴合作关系。上述三个层次营销策略的关系不是平行的,而是递进的。当银行与客户真正建立起结构性联系时,客户也就转化成了忠诚客户。针对目前情况,应重点推进第二层次的关系营销,即根据客户的需求,通过发掘自身优势实现多方位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经营理念和银行文化创新等,全面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为客户增加社会利益,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个性化和人格化,增进银行与客户的社会联系,同时为客户增加财务利益。在条件具备时,有重点、分步骤地开展第三层次关系营销,即与客户建立结构性联系,营造相互依存、相互帮助、共建和谐企业文化的良好氛围,真正掌握和长期拥有客户资源,实现银行与客户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5.审慎进入和灵活退出并行,优化客户结构。正确处理新客户营销和老客户维护的关系,整合现有存量客户资源。银行维护与客户的合作关系既包括对新客户的营销,也包括对老客户的维护。新客户营销和老客户维护的关系就如优生与优育的关系。优生是前提,在新客户拓展方面,不能为了争取客户而降低准入门槛,制造先天不足的“低能儿”;优育是优生成果得以保持的关键,新客户营销成功以后,能否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关键在于配套的金融服务能否跟上。一般情况下,每家银行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贷款客户群,但若客户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或银行服务跟不上,客户就可能发生转移。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现有客户的稳定是保持市场份额的基础,而且现有客户是扩大业务范围的最好来源,是潜在的新客户。因此,我们在积极营销新客户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老客户的维护。

加大对高端客户市场竞争的力度,做优高端客户、扩大中端客户、培育潜力客户,形成层次清晰、定位准确、覆盖所有目标市场的业务品牌,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结合地方小企业发展势头迅猛的实际,加快对小企业的市场培植力度,提高综合议价能力,提升小企业的贡献度。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政策的研究,掌握企业的市场动向,关注其上、下游企业的经营情况,选择合适的进入和退出时机,降低风险成本。

以科学发展观引导信贷工作方向,建立信贷进退机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发展趋势,加强对经济、行业发展的分析和研究,准确划分贷款支持类、适度支持类、限制和退出类的产品、企业和行业,从而使信贷业务能根据市场变化,不失时机地从衰退产业、夕阳行业、劣质企业、市场萎缩的产品中退出来。对已发放贷款的企业,根据企业的市场经营状态、自身盈利与还款能力情况,从市场性退出、结构性退出、预期性退出等方面设计合理的退出机制,决不能等企业出现败象、经营发生困难时再退出。总之,我们要通过建立积极有效的信贷退出机制来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规范信贷管理,提高资产质量,保全银行资产,实现最佳效益。

第2篇

1.核心竞争力概念分析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起源于对企业竞争优势特别是持续竞争优势源泉的分析。当然,核心竞争力不只是专属于企业的能力,而是一切组织在处于竞争环境和条件下实现自我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实质是一种组织能力,因此竞争力理论对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发展及其竞争具有理论上的可适用性。

引申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高职院校的文化,深深融合于高职院校内质之中,难以被他人所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高职院校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是竞争力各要素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本质的部分。规模的扩张、数量的增长只能是高职院校在某段时期内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已,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素才有可能作为核心竞争力。

2.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对核心竞争力本质特征的剖析,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清晰明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更好地把握其基本特性,为构建核心竞争力分析体系提供依据。对核心竞争力特性的论述有很多,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分析,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①延展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力地支持企业延伸到更有生命力的新领域中去,一旦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能使相关的技术领域获益。因为在生产实践中企业可将核心竞争力组合到不同的创新中,构成新的创造和发展的基础,继而在某一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地推出创新成果,极大地促进自己的发展。

②独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为企业单独拥有,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如果某种能力为整个行业普遍掌握,就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除非该企业的能力水平远远高出其他企业。

③价值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它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区别核心竞争力与非核心竞争力的标准之一是它给用户的好处是核心的还是非核心的。

④可变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可变的,若不加以培养和保护,今天的核心竞争力到明天就可能成为一般能力。

⑤不可交易性

凡是能够在市场上直接购买的资源以及其他资产都不是核心竞争力。因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力的集成,是与企业的员工、组织文化及其特定的行为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被企业的员工、企业的顾客和企业的竞争对手所感知,但是无法进行市场交易。

二、对我国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1.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归根到底是学校内部发展能力的提高,内部发展能力的提高又取决于能力系统的健全与完善,目的是怎样从外部环境中猎取到学校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再经过内部的管理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不断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潜力进行挖掘、繁殖,又持续产生出再生资源,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资源矩阵,然后将这些资源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再通过内部转化成产品的产出[①]。

学校的资源由内部和外部资源两部分构成。内部资源是由学校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具有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土地、资金、房屋、设备、教师、学生和组织机构、制度等,无形资源包括文化、学识、技术、创新、品牌、声誉、内外关系等,其中因无形资产的不可视性、难以模仿性,对构建核心竞争力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外部资源就是学校在社会上的办学声誉、品牌效应以及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等。学校必须不断地并多样性、灵活性地从外部资源环境中吸收自己所需要的发展能量,能有效地将这种能量转化为内部资源,学校就是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调整、能力积累、竞争优势的创造和加强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获取成长的动力,不断创新和提高以实现永续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一个经过长期历史形成的比较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内部各种能力因素的不断运动、健全完善、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正是这些能力因素才整体地支撑起并形成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可描述为:以其资源和能力为基础,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组织管理、精神文化、人力和物质资源等竞争要素的既有优势和潜在优势进行战略整合,确定发展目标、核心价值、关键因素与优先领域,通过构建并实施行动体系而显现效用,通过阶段性评估不断完善和升级转换。

2.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要根据学校外部的需求,经历比较长期的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和有机整合过程,是对长时间办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形成过程一般有其独特的历史经历与条件,与社会文化、校园风气、价值观念、习俗传统、行业特点等紧密相关。概括起来讲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如下的基本特征,这也是判定哪些竞争力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标准。

①用户价值性

价值性是指可以给用户带来长期的关键性的利益,即为顾客提供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它必须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当今人们对产品质量的标准己由“产品合格”转变为“用户满意”。学校的用户就是社会各个阶层、家庭、学生。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追求就是应该尽力对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期望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愿望与要求,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也是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之所在,也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不断赢得整个社会的赞同与认同,提高办学声誉。高职院校的价值性不只是对最终用户(企事业单位),而且对其“上游产品”——学校的生源也有着重要影响。

②技能独特性及资源独特性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独一无二的,是高职院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培育和沉淀形成的,深深地根植于学校内部,其教风学风、校园文化、学校定位、办学思想以及战略决策能力、科研与转换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培训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独特之处没有被当前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不易被别的高职院校所模仿、借鉴和学习,即使被别的院校所借鉴,由于应用环境不同,也不会得到明显的使用效果的一种核心竞争力。资源独特主要是指无形资源的独享性。首先是与无伦比的社会声誉。二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校规校训、校园文化等精神财产,以及学校得以有效运行的各种先进的管理哲学、思想、技术与过程,各项科学工作的方式、方法与程序。三是学校领导层、管理层及广大教职员工高超的领导水平、管理技能、创新能力等整体才能,以及相互团结协作、凝聚向心的人文环境。这些无形资源都是长期奋斗、实践、总结、创新与积累的结果,是一种品牌效应,别人是无法享用和模仿的。

③能力延展性

核心竞争力可以使高职院校向核心专业以外的其它专业和学科领域拓展和渗透,它为高职院校外延式发展提供了一个扩展平台。核心竞争力强的高职院校,会不断研究社会需求和内部产品结构,在传统的产品基础上能不断开发衍生出一系列满足社会目前需求和潜在需求、受社会欢迎的新产品和新服务,通过几项核心技术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多个核心产品,再由核心产品衍生出多元化的最终产品形成强劲的竞争力。如果一个高职院校在产品的延展上差,则失去的不仅仅是某个专业所占有市场,而是会失去一系列市场和机会。利用核心竞争力的延展作用,可以将其“能量”扩展到其它专业和领域,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新更实用的教育教学产品。

④发展性

虽然说核心竞争力是经过长期积累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总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人才市场变化、科技进步状态、产业发展动态以及自身资源特色、管理更新趋势等变量高度相关的。学校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变、需求无穷的外部社会环境,如果说学校没有战略应变能力,原来强劲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失去生命力。所以随着时间的延续,学校必须准确预测外部变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管理发展趋势,以及学校自身资源特色,适时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升级转换,也就是说在学校核心竞争力形成以后,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地给予其创新、发展、培育、转换与提升,才能摆脱产生、成长、成熟、衰亡的生命周期率,具有经久不衰、持续不断的核心竞争力及竞争优势。

⑤难以替代性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难以被其它竞争力所替代的竞争能力,从战略上讲再也没有与其等价的其它竞争力,也就是说在实施同一战略的情况下,通常只有一个核心竞争力。

3.高职院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原则

①因地制宜原则

高职院校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能好高骛远,盲目求高求大,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是以服务当地、社区或行业为主的,竞争也一般在区域或行业进行。打造核心竞争力,一要分析区域或行业的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二要了解自己,分析自己拥有的教学资源、自己的办学实力和教学科研能力,与同行比较优势在哪里,差距在哪里,本校有什么潜在优势,在此基础上给本校一个符合实际的定位,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加强自身的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在区域内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足我优的独具特色的核心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

②层次性原则

高等教育的分层次决定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也必须考虑层次性。高职院校构建核心竞争能力关键在培育专科特色。所谓专科特色一是针对性强,要特别面向某个行业或某个区域的某个层次市场;二是实用性强,要致力于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实际出现的问题,直接满足市场需要。就一般高职院校而言,核心竞争能力应定位在拥有研发、推广、应用中小型应用技术和地区性适用技术以及培养技能型技术应用人才的资源优势。当然,每所高职院校情况有别,更具体的核心竞争能力定位和构建要依自身实力、市场情况变化和竞争对手的策略而定。

③有为有舍原则

就全国来说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办学经费紧张、基础薄弱的状况,在高职院校表现得尤其明显,在今后一段时期,各种类型的教育投资的主要投向也并不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教学总资源不足的矛盾状况无法改变。就高职院校内部来说,各地之间差别很大,同类院校之间的基础和条件各不相同。具体到每所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总量更是有限的。因此,无论是从总体还是从学校的内部看,非均衡发展是必然规律。各校应坚持保证重点、有为有舍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非均衡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有选择地重点建设若干核心专业,并以此带动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焦胜军,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1)

[2]何玲、柏淑红,高职教育特色探讨[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3)

第3篇

关键词:物流企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和全球市场化进一步加强,物风行业成为了各国企业关注的焦点。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比较晚,较之国外发达国家大型物流企业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我国加入WTO后,国外物流企业相继进入中国市场,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面对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物流企业如何在严峻形势下发展自身优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的概念提出并在工商管理中应用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学者和战略专家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阐释。

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合观,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各项能力的整合,从而形成的企业组织内外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和谐观则认为各项资产与技巧的和谐配置是核心竞争力最为本质的特点;知识载体观强调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特性,主张用各种知识载体,如员工、技巧系统、管理系统、价值与规范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示器;技巧能力观则以专利份额和显在技巧优势来描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和供给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

在本人看来,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我们可以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界定为: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这个定义涵盖了这么几层意思:

(1)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竞争性的能力,具备有相对于企业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势;

(2)它是一种处在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企业其它能力的统领;

(3)它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是竞争对手几乎无法模仿的;

(4)它是长期起作用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质的变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各方面能力整合而成的多元复杂系统,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创新能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知识总量,实现企业目标的创造性活动,包含知识创新、技巧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

(2)应变能力:保持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因时而变;

(3)整合能力:组织和谐企业人员、材料、资金、设备、知识和信息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

(4)转化能力:将技巧和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

简而言之,本人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亦应如此,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2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WTO,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人们期望尽快培育和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迎接经济全球化和激烈国际竞争的挑战。而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作为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的前提,是一项宏大的企业管理系统工程,涉及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了具有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特征外,还具有物风行业自身的特点。为了帮助物流企业在实践中将非核心竞争力区分开来,科学、准确地分析和识别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诸多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总结归纳出以下六个步骤的识别方法。

(1)第一步:企业现有资源分析。

企业现有资源分析是分析企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其中,有形资源包含企业拥有的运输资源(如车辆和车队等),仓储资源(如库房等)、地理地位资源、物流网络运作资源和装卸搬运及其流通加工的设备设施等。无形资源包含企业的组织资源(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技巧资源(如关键的物流信息技巧)、人力资源(如企业员工的丰富的经验、知识、洞察力和对企业的忠诚等)、形象资源(如企业在客户及社会中的相关形象)和企业文化(如宗旨、理念和价值观)等。分析这些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利于企业摸清自己的家底,从而为识别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2)第二步:物流企业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是识别和评价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有效方法。价值链分析将顾客价值作为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导向,它将企业的经营管理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和支持性作业。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基础性作业包含物流市场营销、物流生产运作(如运输生产、库存管理、流通加工和其他增值服务)、物流的售后服务(如客户回访等)等。支持性作业包含一般的基础管理(如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对外公共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企业必要的外购资源的采购)等。在审查价值链的各项构成中,必须将企业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并采用优、中、差三等对每一项作业进行评定。

(3)第三步:物流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物流企业的经营环境分析是对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与统筹。宏观环境分析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科学技巧环境、全球化环境等进行分析,宏观环境分析结果将对企业发展的战略趋势有重要的影响。行业环境分析是对企业经营环境的“五要素”及其关系进行分析。“五要素”是指物流企业的客户、物流企业的资源供给商、物流企业的现有竞争者、物流企业的新加入者和物流服务产品的替代品以及补充品。这“五要素”共同作用,决定了行业的竟争性质和程度。

(4)第四步:物流企业SWOT分析。

物流企业SWOT分析技巧是通过火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一步考察企业的这些业务是否合适企业在其中进行经营,是否能够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优势评估主要是分析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可匹敌、不可模仿的独特能力。劣势评估主要是分析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的缺点和不足。面临的机会评估主要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趋势中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方面。面临的威胁和挑战评估主要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趋势中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利和消极作用的方面。

(5)第五步:找出关键的成功因素——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找出物流企业的成功的因素,分析当前的因素是职能性质的,还是仅仅一个物流服务产品的或者是企业整体性质的。因为,只有横跨整个企业整体的成功因素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第六步:检验成功因素——找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

将这些成功因素与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五大基础特征(客户价值性、差异性、可拓展性、难以模仿性和持久性)进行比较。例如,分析这些成功的因素与我们的竞争者相比有没有优势而言,如果没有优势是不可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分析这些成功的因素对于未来的发展有没有市场,能不能给客户带来价值;探讨这些成功因素在现在及未来的环境下能否持久,有没有其他因素能够保证其能够经久不衰。:

3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3.1内部功效整合

目前我国市场上大多数的物流企业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等公司经过资源整合而成,设施的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相对照较低,许多公司只具有完成单一物流功效的作业能力。对于这种基础薄弱的物流企业来讲,在短时间内实现对客户企业整条供给链的一体化服务是很困难的,所以物流企业可以选择从事先进的、专业化的单一物流功效服务。比如由仓储公司整合而成的物流企业可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内部的研发部门设计一套合适本企业发展的仓储系统,从而构建企业在仓储业务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3.2外部资源购置

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不可短时间内效仿的竞争优势,它的研发除了需要研发人员高深的专业知识之外,通常也需要走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对于那些资金实力雄厚却又刚刚涉足物流领域的企业来讲,外部购置不失为一种快捷的获取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在实施外部购置时,被购方失去了核心竞争力随即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将会见临破产的危险;购置方也需至少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被购人的核心竞争力是否与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相冲突以及企业是否有能力管理好被购人的核心竞争力而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3.3与其他企业合作形成物流战略联盟

面对反复无常的市场变化和日趋多样化的顾客需求,物流企业一方面在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构建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巧寻找互补的外部优势,通过形成供给链来实现整体的竞争优势。这种物流战略联盟的形成使物流企业可以共享物流运作资源,节约了物流企业的成木,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光忠.核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策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72.

[2]董千里.高级物流学[M].北京:国民交通出版社,2001:28.

第4篇

(一)没有稳定的课程体系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在国内相对于其他历史悠久的专业而言,它没有长久的文化积淀和理论积累。当然从80年代到现在,也已经经历了20多个年头,在热衷于文化艺术管理事业的学者的努力下,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程体系逐步建立;但是具体到一个又一个开设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院校就未必都有着科学的课程体系来进行文化艺术管理的学习。课程的学习是核心竞争力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如果基础没有打好,核心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缺乏专业技能的培养虽然文化艺术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涉及多方面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但是也应该意识到,在你是一个杂家的同时你要先是一个专家。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要先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有一门专业的技能能够给自己找到合适的定位;然后才能更好的进行全方面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艺术史、艺术欣赏等的熏陶也只是表面上的接触,怎么样去培养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某一技能,也是以后文化艺术管理学科建设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缺乏理论建构一个学科的理论建构有多深厚就意味着这个学科能走多远,能给社会带来多大的价值。同时理论建构也是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基础和硬件。说到底还是发展时间短,着力于文化艺术管理的专业研究人才缺乏。不过随着社会的的发展,精神文明的提高,对于文化艺术的欣赏也越来越高,继而对于文化艺术管理者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也需要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管理者,我们应该对文化艺术管理的前景看好。努力学好知识,为文化艺术管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没有针对性的招生学习文化艺术管理应该是有一定的艺术基础,热爱艺术事业的人,如果一个学习文化艺术管理的学生对艺术都不感兴趣怎么能够做好文化艺术的管理。所以文化艺术管理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招生,最好是招收艺术生并且热爱管理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艺术基础,而且热爱艺术,培养的时候也更容易实行针对性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塑造,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文化艺术管理者。他们会针对自己原有的艺术基础来定位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现在的招生都是泛泛的招生,继而再进行艺术的学习和熏陶,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对于专业的迷茫。

二、塑造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找准自己的定位现在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分为文化产业、文化法、文化经纪人、艺术传播、对外文化交流管理、体育文化等方向,更加拓宽了学科领域。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做公务员、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还有的去做文化产业,从事各种文化的经营现象。那么,就需要学生在自己进行学习的时候,确定自己的方向,进而向自己的领域倾斜,着重打造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方位的拓展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应该懂得艺术活动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应当有敏锐的洞察力了解与时俱进的文化艺术活动的基本态势及其前景;懂得各类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了解各类艺术的创作过程和发展历史,能够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分析鉴赏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具有深厚的人文与历史素质和修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了解艺术经济与市场的基本规律,以及艺术制作、传播与营销的运行方式;具有较强的组织与策划能力,懂得项目策划所应具有的规则与流程;懂得不同地域、民族人们特有的接受心理,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什么需求;还有就是要懂得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在专业技能稳定的情况下,对于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和收录,都将为核心竞争力的建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应该投身于实践,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引导实践。文化艺术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味的去学习理论知识而不投入实践,只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分节,从而不利于踏入社会。但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核心竞争力将会凸显,这就会成为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突出优势。

第5篇

关键词:道路;货运企业;核心竞争力

道路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充分发挥道路运输的基础性作用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道路货运企业在经济发展和新时期的市场竞争中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地适应市场变化,选择恰当的企业发展战略和路径,积累、保持和运用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道路货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道路运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现时拥有的资源,过去的经验和这些经验的积累等有关,也与企业长期从事一个专业领域有关。核心能力通常被描述为“独一无二”、“与众不同”、“难以模仿”或竞争优势。但是真正构成这种核心能力的知识体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公司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公司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公司的管理和生产经营能力;公司创造品牌和运用品牌的能力。四个方面共同反映了企业的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事实上,只有建立在基本队伍、技能、客户群、业务领域基础上的盈利能力或者至少是维持能力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无论有多少资金投入,没有稳定的员工队伍和客户群,没有突出的技能和基本的业务领域,一切包装和所谓的“雄心壮志”都只能是“海市蜃楼”而已。

如何培养道路货运企业的核心专长,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集中企业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事实上,在市场需求多样化的今天,企业进行差异化经营与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决不能总搞“大路货”,“大路货”的市场风险太大了。

第二,寻找自己的潜在能力,真正了解自己。这是发现和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寻找自己的潜在能力,分析这种能力与其他同行的差异性,并把它建立培养起来,这是建立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并构建支撑这种优势的潜在核心能力。所谓从竞争对手那儿寻找机会是指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发现它们的弱点,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而从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则是指通过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分析,找到自己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特殊利益的方式与方法,而这本身就是在建立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第四,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企业良好的土壤之中的,即这个企业在管理方面有特色,在生产方面很有经验,在市场经营方面也有良好的业绩等。

二提升道路货运企业竞争力的措施

调整企业结构,优化企业资产。要改变道路货物运输业的发展落后于公路网建设的状况,改变货运企业管理水平落后于运输业装备水平的问题,企业必须选择崭新的模式来运营,集中资产并进行各种形式的资源优化整合。资源整合,可以包括车辆、线路的整合,也可以是资金的整合,甚至是垒方位.多层次的整合,这样可以盘活闲置资产,达到资产的最大利用率,大力优化道路运输市场车辆结构。

加强同业间的合作。各运输企业应认识到协同合作的重要性,与同业间实现“既竞争又合作”的共存关系。通过各运输企业的合作往往可以实现运输方式的互补,有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对中小运输企业来说可以扩大经营网点,赢取更多客户,对于大型运输企业来说,可以借鉴中小企业的运作,提高灵活性。各运输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可在深层次上实现社会资源与企业资源的融合与运用。

提供增值服务。提供对应的增值服务,并以增值服务来强化核心竞争力。如运输巨头,联邦快递集团不仅为其垒球客户及企业提供最安全的运输,还提供最全面的电子商务和商业服务。道路货物运输企业也要依托货物运输,向货物托收两端客户延伸,寻求更多的增值服务,不断扩展企业运输增值服务的功能,以运输服务为基础,向多能(代收货款、代购货物等)方向发展,从深度与广度扩充运输服务的内容,后者对企业而言往往有着更大的利润空间。

加强服务承诺,赢取货主信任。与货物商品不同,运输服务商品的质量是无形的,货主在使用运输服务的同时,即意味着货物已经托付给运输企业。在商品质量日益重要的今天,对运输服务的质量作出承诺已经成为国内外运输企业的成功标识。运输企业要赢得和留住客户就要敢于对自己的运输服务做出承诺,尤其要对送达时间和货损、货差的赔偿承诺。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承诺,承诺的兑现就是信用。不管客户货物量的多少,都要珍惜客户每一次的委托,做到一站式服务,赢得每一位客户的信赖。

提升企业形象,加强内部管理。对运输企业而言,通过品牌塑造,既向社会展现企业良好的形象,又向客户提供优质的运输服务。道路运输企业必须制定与其运输服务功能相对应的服务标准,并根据服务标准制定服务规范,向社会公开和承诺。同时要制定出落实这些服务质量标准的具体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出各业务岗位工作人员的服务规范,通过严格的业务流程和质量管理,确保服务质量,提升企业服务品质。

提高企业信息化。道路货物运输企业间的合作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适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企业之间的合作层次和效能,最终提升自身的市场地位和竞争能力。另外,开展增值服务也离不开完善的信息技术。

以人为本.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大发展,人才是关键。因此,道路货运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人才建设的力度: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人才是多层次的,不同的人才在企业组织的不同层次都能发挥作用,不论是高层管理者还是生产第一线的员工。只有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念,才能建立完整的人才体系和人力资源战略。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只有加强岗位练兵和业务培训,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对于服务行业的员工培训,要注重“一专多能”,即岗位作业所需要的业务知识都要掌握,同时施以工作规范性的培训,从言行举止到服务内容都要严格要求,对于有潜质的人员要加强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注重加强各种岗位职业的资格鉴定工作。企业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重点加强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经营者除了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外,还要熟悉市场经济和管理知识,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发展,努力提高客运企业整体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执行能力。

第6篇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自身经营、建设及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包括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和发展目标等。同时,企业文化还是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沉淀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的意识形态。企业文化主要包含三点,第一,企业物质文化,包括企业内的工作环境、企业的文化标识等;第二,企业行为文化,包括企业的目标、制度、文化活动等;第三,企业的精神文化,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及企业道德等。作为一个大型企业,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规划,包括其核心价值体系、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的品牌标识等。

二、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有的价值观和经营哲学,很难被竞争对手与其它企业所模仿,因此,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性。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没有一定的企业文化支撑,企业将很难做大,员工只看重薪资待遇,一旦遇到困难企业内部就会缺乏凝聚力,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双管齐下,提高企业在顾客中的认可度,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企业特色。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它在本质上反映了企业生产力成果的进步程度。企业文化———企业经营战略的指南针,企业经营战略都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前提与信念的基础之上。企业文化在本质上对企业管理所产生的具体功能决定了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元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其在本质上所反映的则是企业生产力成果的进步程度。企业管理已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阶段发展到了“文化管理”阶段,未来企业竞争的根本必然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的沟通、协调功能可以积极地、有效地防止减弱企业组织行为僵化,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可使松散的结构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使其在庞大的机构和快速反应能力之间平衡。在知识经济时代独特的组织能力,不仅反应出静态的制度,更能体现组织过程和功能,从而与竞争力产生一种更为直接和动态的联系,这种不具有模仿性的联系,正是独特的企业文化整合而形成的核心竞争力。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对策———以三峡集团为例

(一)塑造个性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激励作用发挥如何,很大程度在于企业个性发掘是否成功。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企业文化。许多企业将企业精神定为“求实、创新、开拓、进取、拼搏”,失去了企业精神的鲜明个性和特色,变成了一种格式化的组合,不能表达企业文化的特征和个性。企业文化个性的塑造要结合企业具体情况,突出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上的差异。三峡集团选择“我们是三峡”作为文化宣言,发扬“科学民主、求实创新、团结协作、勇于担当、追求卓越”的三峡精神,企业文化建设的使命为“建设三峡、开发长江、奉献清洁能源、共建美好家园”,其发展愿景是“建设国际一流的清洁能源集团。”此外,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应在认真分析研究各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既要体现企业特征,又为全体员工和社会所接受的价值观,三峡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在于奉献、担当、创新、和谐。首先,三峡集团的伟大使命和宏伟目标要求员工必须弘扬甘于奉献的精神,无论外部环境和社会价值如何多变,员工都应无怨无悔的选择这份事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务实低调、公正廉洁的三峡品质;其次,勇于担当是三峡员工的集体性格,三峡集团担负着落实国家能源战略的历史责任,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政治责任,促进地方经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社会责任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责任,肩负着实现企业世界一流清洁能源集团的愿景目标,唯有担当,才能成就;再次,开拓创新是三峡企业的发展动力,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和实现卓越的动力,要以开放而自信的心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最后,幸福和谐是三峡人的一致追求,三峡集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发展保障员工能够体面工作、幸福生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畅通员工职业成长通道,推进企业民主管理,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内部公平正义,实现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的和谐。

(二)树立企业文化形象

企业文化形象是把企业的精神传递给社会和公众,从而塑造企业的个性,显示企业的精神,使社会及公众产生认同感,在市场竞争中谋取有利地位和有效空间,营造最佳的企业运作环境,以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国际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力。三峡集团推行的视觉识别系统(VisualIdentity)是以集团标识、公司名称、标准字、标准色等基础要素为核心,通过平面设计的手法,将企业理念视觉化、形象化后形成的对外传播系统,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当前国际化、集团化发展的新趋势,2013年版《VI手册》对集团公司的标识、标准字体、标准色等作了适当调整,并对其使用原则、组合规范作出规定,适用于集团公司所属各部门、各单位。三峡集团要求各部门、各单位高度重视统一集团形象标识工作,明确专人负责《VI手册》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按照《VI手册》确定的使用原则、设计标准和制作风格,规范使用集团标识及其各种组合,重点突出“中国三峡”品牌的宣传。塑造和维护“中国三峡”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做好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工作

1.采用宣讲和培训的方式

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企业文化规划》后,为加强集团文化的宣传,促进文化理念落地,集团公司特别组织相关企业文化讲师进行培训,学习集团文化理念,针对集团企业文化、三峡精神、集团VI管理和中粮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经验组织了学习,促使员工对集团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体系和集团VI系统有更加系统的理解,领会三峡企业精神内涵,促进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开展多种活动进行宣传贯彻

公司组织学习《员工行为规范》,以“三峡文化大家谈”为主题开展企业文化座谈活动,请员工以自身对集团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体系、员工行为规范的理解和认识发表自己的看法,将“忠诚、敬业、勤勉、廉洁”的职业操守落实到工作岗位和员工行为中去,提高员工职业化素养。公司还组织员工开展企业文化知识答卷活动和“三峡文化大家谈”征文等系列活动,从而保证企业文化理念在员工中潜移默化。

3.运用多种宣传载体

在文化理念宣传贯彻过程中,以网络为渠道,通过电子邮件、通讯软件等形式,开展自主开放式的学习,拓宽学习渠道,及时快速地传递共享集团企业文化理念宣传贯彻学习资料。结合公司实际,企业内部通过电子显示屏宣传公司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展示公司员工传承三峡精神、践行集团文化理念的实际行动;以张贴画、电子显示屏等多种途径,在办公楼显著位置广泛传播和展示集团文化理念,营造出浓厚的学习宣传贯彻氛围。

四、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及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原有的垄断优势正逐步丧失,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正在进入外贸经营领域,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对这种新形势,研究国有外贸企业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国内外不断加剧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表现

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顾客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技能和技术”,“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此观点一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企业家的高度重视。此后,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扩展。如Teece、Pisano和shuen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Lenard-Barton则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这一理论进行充实和完善。如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诸多能力,可以包括市场界面能力、基础设施能力和多种技术能力等。有的则认为企业核心能力一般可以概括为企业技术能力和制度能力两大方面。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要素和能力而获得的,独特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能力。

一个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可以根据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来判断。首先,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企业的独特专长,它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积累和培育而形成的,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是企业特有的技能、知识、管理和文化的整合,它强化企业竞争差异性,因而较长时间内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其次,核心竞争力能够为用户带来独特的价值或实惠,其产品或服务有被用户看重的价值,可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最后,核心竞争力可使企业拥有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潜力,延伸出多方面的市场需求,它能应用到新的领域,衍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新业务,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实现多元化战略提供支持。

二、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国有外贸企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但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逐渐建立,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走上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道路,企业经营管理也日益受到重视。此后,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经营权全方位放开,外贸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给国有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国有外贸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管理能力薄弱

目前,我国多数国有外贸企业经营“大而全”、“小而全”,由于经营雷同化,只能单纯依赖价格竞争,品牌和服务竞争力缺失。而且许多企业存在单纯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倾向,国有外贸企业难以控制内部经营和服务质量。尽管国有外贸企业中有不少大集团,但却是管理松散,集团总体经营战略实施不畅,此外,集团内部管理粗放,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导致企业大而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2.经营模式和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多数从事的是进出口业务,并没有自己的产品生产基地,实行的是“收购制”的传统经营模式,而随着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取得了进出口自营权,使国有外贸企业的货源日益紧张,传统的“收购制”经营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在经营方式上,国有外贸企业主要从事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转口贸易等其他灵活贸易方式很少涉及,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空间。

3.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国有外贸企业体制僵化,缺乏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人才机制,压制了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拥有大量客户资源和丰富业务经验的人才纷纷跳槽到经营机制灵活的民营外贸企业和管理先进、待遇优厚的外资企业,甚至一些掌握大批订单资源的业务人员自行创办外贸公司。人才的大量流失,不仅使国有外贸企业经营资源和经济效益遭受了巨大损失,也大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

4.整体竞争力偏弱

尽管我国国有外贸企业有着较长的经营历史,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外贸经营经验,但面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加之自身适应能力不强,导致整体竞争力还比较弱。多数国有外贸企业还未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能给用户带来超额价值,支撑其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使很多公司经营业绩不佳、不稳定甚至亏损。究其原因,则在于公司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经验缺乏,许多公司发展战略不明晰,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这些都制约了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

三、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充分认识核心竞争力对国有外贸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竞争范围遍及全球的新环境下,企业很难再依靠规模、价格等传统竞争方式取胜,特别是依靠传统竞争手段获得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竞争力的竞争,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国有外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须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从建立持续竞争优势,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认识到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2.制定和实施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

国有外贸企业要在研究市场成长趋势和竞争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把握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行业的发展动向,选择符合市场现实和未来需求且自己又具有经营优势的产品作为主攻方向,以此来制定和不断完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要立足挖掘并充分发挥国有外贸企业在多年经营基础上形成的销售渠道和信息网络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于核心主业,大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开发需要公司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与努力,因此必须由公司高层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机构进行领导,在使公司上下统一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及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3.通过公司内部积累和整合培育核心竞争力

根据公司制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产品、营销、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国有外贸企业可以依托多年外贸经营形成的营销渠道、信息网络和品牌优势,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给用户带来特殊效用的技能、方法和能力,积累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通过跨部门的沟通、交流和协调,实现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优势互补和整合,进而构建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中,创新是关键。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要求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创新。要倡导和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氛围,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机制、环境和企业文化,鼓励管理制度、经营模式、薪酬制度与激励机制等多方面的创新。

4.通过外部联盟和购并获取与提升核心竞争力

国有外贸企业可通过与自己优势互补的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来获得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可通过整合供应链资源,与供应商、物流公司等结盟,降低整体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还可通过购并获得核心竞争力。购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购并,企业可以获取所需的资源和能力,借助公司间资源与能力的相互作用和整合,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形成和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国有外贸企业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通过购并,投资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有机结合,延伸产业链条,增强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C.K.PrahaladandGary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s[J].May-June,1990,pp.79~91

[2]钟祖昌谭秋梅:全球供应链管理与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国际经贸探索[J].2007.01

第8篇

(一)市场细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模仿性夯实了基础核心竞争力之所以能够成为持续竞争力来源,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长期屹立不倒,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不可模仿性。在同行业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模仿性保证了企业的竞争力难以被模仿和超越,始终保持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歧异性,使企业始终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种不可模仿性同时限制了购买者的选择空间,购买者无法在行业中得到同质或相似的产品和服务,使其难以产生对企业产品价格的敏感性,从而削弱了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保证了企业的主动性。而企业能保持产品或服务的歧异性,是针对市场细分得出的结果,经过市场细分企业提供了满足消费者偏好的商品或服务,形成企业的特色。可见市场细分为企业提供不可模仿性的产品服务提供了可行的依据。

(二)市场细分有助于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企业要了解顾客的需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满足顾客需求,为顾客创造价值。只有当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时,企业的资源能力才可能建立起竞争力。除了关注现有产业结构和产业规则中的竞争,满足顾客现时需求之外,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多地要求企业关注顾客的潜在需求。[6]通过市场细分,企业可以有效地分析和了解各个顾客群的需求满足程度,从而能更好的选择顾客需求,企业可以从不同的顾客细分和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选择适宜的定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市场细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拓展了空间核心竞争力之所以被称为核心,是因为它能够帮助企业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拓展新的市场。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是企业其他各种能力的统领。市场细分有助于企业能更好的定位,找到新的业务领域,准确把握心的开拓市场。例如,花旗银行Citibank在行为和信用评估方面的卓越知识,通过调查市场细分发现信用卡业务,而花旗银行拥有信用卡业务的领先优势,因此在各个地区的信用卡业务竞争中,花旗银行都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二、借助市场细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策

(一)市场购买企业通过市场细分,发现有价值的业务,而企业本身没有没有相应的资源,企业就可以考虑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核心资源、核心技术和能力。这些就需要我们在准确市场细分、定位后,集中资源打造企业核心争力。例如,购买专利、专营权,向国外制造商投标购买独家进口分销权等等。惠普公司在三维工程设计软件上的成功和快速发展,其主要能力都是从市场上买到的。当然,购买的最大缺点是,竞争对手也有同样的机会去购买这些资源。这个时候就只能看谁的眼力更准,下手更快。

(二)深化拓展市场环境有时会变化,企业进行市场细分中,随着环境变化也会有相应的改变。企业决策层应动态地进行回溯分析重新审视企业内外环境,必要时应对核心能力进行重新定位。应充分把握外部环境中的机遇,避开或化解威胁。应持续弥补企业资源和能力存量的缺陷,最大限度地获取战略性资源,并不断提高企业优化配置开发、利用、保护战略性资源的能力。根据外部市场细分的结果,要持续创新不断赋予核心竞力新的内涵,创造持久竞争力。

(三)提高客户管理客户作为企业利润的供给者,注重客户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利润。在以价值为基础的细分方法上,营销人员可以根据当前盈利能力和未来盈利能力为标准为客户打分数,然后根据分数的高低来划分不同的细分市场,针对不同价值的细分市场制定不同的客户保持策略。这种方法体现了以客户价值(客户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为基础的细分思想,有利于制定差别化的客户保持策略。[7]想在现代竞争中取胜,必须取得客户的认可。因为只有客户才是企业的利润来源,是企业能否获取利润的最终决定者。国内学者把客户分为交易客户和关系客户。交易客户只关心商品的价格,这些顾客没有忠诚度可言。他们在购买中通过货比三家,决定最后的采购渠道。关系客户希望找到一个可以依赖的供应商,如服务得当的供应商。关系客户一般对价格不会斤斤计较,他们会更加关注自身有没有得到特殊照顾,一般会较容易成为终生顾客。正是这些数量较少的关系客户,承载了企业的主要利润,成为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因此,加强对客户的管理对于企业竞争力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德国的阿迪超市之所以打败美国的沃尔玛,其根本原因是对客户进行了市场细分,20分钟步行到超市的顾客是自己的主要利润客户,对他们进行了客户管理,随时关注他们的行动,在加上更低成本的运作最终打败了沃尔玛,使沃尔玛退出了德国的市场。

(四)培育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创新型的企业文化能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和道德纽带,调动并合理配置各个环节的积极因素。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内在精神,企业在逆境时能否同舟共济,在顺境中能否求实进取与企业文化的强弱有着很大的关系。例如: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创造者和前任首席执行官哈伯非常强调企业文化的优势和独特功效。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并非那么重要,只要在航线上提供良好的服务,使成本最低,就可以获得成功。哈伯对这个说法有他自己的见解,他说“文化无处不在,你的一切,竞争对手明天就可以模仿,但他们不能模仿我们公司的文化”。的确,西北航空公司的一些竞争对手都在尽力模仿其做法,正由于不能模仿他们的独特文化,所以模仿者都失败了。实践证明,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培育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价值观,明确经营理念和企业使命,确立经营思想和行为准则。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把企业理念灌输到全体员工中去,取得全体员工的认同,这样就可以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真正地融合起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的自身价值。

第9篇

关键词:湖南;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集群即指在某一集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目前,国内学者对集群概念尚有多种理解。在某些特定产业湖南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如长沙的工程机械装备、广播电视、食品。浏阳的花炮制造,醴陵的瓷器,株洲的轨道交通、服装,岳阳的石油加工,湘南的有色金属等。而且这些产业在地理上已经有集聚的趋势。湖南地处内陆,是典型的农业大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虽已取得一些成绩,但远不如沿海发达地区。因此如何培育湖南企业集群竞争力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湖南产业集群的现状

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高度集中。

(一)集群已进入成长期

湖南属中部省份,工业基础薄弱,是典型的农业大省。但最近十多年来发展迅速,从最早的“一点一线”,到2008年长株潭“两型社会”特区的批复,以及环洞庭湖经济圈的崛起,“3+5”城市圈的确立等等。湖南的经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经济结构有其自身特色,真正结合了湖南省的省情,走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别是近几年湖南涌现出了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产业集群,如长沙周边的工程机械。浏阳的烟花,岳阳的石化产业,湘潭的槟榔产业,常德的食品产业等等。这样一些符合湖南特色产业的崛起,带动了相关企业在一定地理位置上的集聚发展,最终形成了产业集群。这些集群的迅猛发展成了湖南经济的亮点,与沿海一带的加工贸易不同,湖南许多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也有湖南本土的文化因素。因此,许多湖南企业集群的产品、品牌优势较为明显,在一定时期内湖南的企业集群还将继续保持又快又好的发展,目前属于企业集群的高速成长期。

(二)集群特色较明显

集群特色决定了集群的生命力。实际上,我国集群之间的竞争已经开始加剧,在某些整体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竞争呈现白热化趋势。市场上竞争力较强的集群往往是具有特色的集群,这种特色不完全表现在制造成本的最低,还体现在产品的独特性、技术含量,集群的文化,集群整体营销策略等。湖南的一些集群特色比较明显,在国内外形成了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的竞争力。比如,以传统技术形成的浏阳烟花、醴陵陶瓷集群;以饮食习惯形成的湘潭槟榔、常德农副产品集群;以交通优势形成的株洲服装集群;以计划经济工业基础形成的株潭轨道交通集群;还有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长沙工程机械集群等.湖南的企业集群总的来看,特色比较明显,集群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企业集群化发展渐成趋势

随着湖南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分工的加剧,企业向集群化发展逐渐成为趋势。企业在湖南集群化发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集群正以地区为中心集中;一是各地区企业集群又向工业园区集中。企业集群化发展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它说明湖南的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种稀缺资源正被市场有效调配,企业集群化的发展可以说是湖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企业集群的种类、数量、规模、增长速度、竞争力强弱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湖南的整体经济活力。

二、湖南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一)集群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集群的创新体系与单个企业组织的创新体系是有差别的。它必须将集群内的所有创新资源集中调配,最终产生1+1>2的效果。创新体系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但目前湖南的绝大多数集群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差距。在技术创新体系方而.不仅是集群内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需要合作.还要联合相关的科研院所,共同构建集群的技术创新体系。这种体系能够使技术可以在集群内的企业组织间扩散流动,但又不在集群外溢出、外泄。而事实上,湖南的绝大多数产业集群还未能形成这种体系,所以,整体科研实力并不强。

集群的制度创新体系则可以尽可能的降低集群内的制度成本,促进集群内各种组织之间的合作,减少冲突,统一协调。目前,湖南的制度创新体系主要由政府主导,集群内的各种组织参与较少。如政府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或某项政策来指导集群的发展。政府的引导是必要的,但集群制度创新体系的主角应是集群内的所有组织。

(二)集群文化有待建设

集群文化的建设需要时间的积累,是集群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风格,不可模仿。正是由于它的不可模仿性,所以,它才是打造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是.集群在湖南的发展还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集群文化,但离真正能够转化为集群强而有力竞争优势的文化还有距离。湖南绝大多数集群的文化还有待建设,目前基础还很薄弱。集群文化究竟由谁去建设、怎样建设,这是湖南的产业集群现阶段发展所要思考问题。(三)集群核心竞争力并不明显

尽管湖南最近几年产业集群取得了较大发展,也涌现出了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产业集群。但整体而言,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明显。表现在产业类型雷同、产业结构类似、过于倚重低成本劳动力、部分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一部分集群的竞争力地域性很强,走向全国就会出现问题,这正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表现。还有一部分集群这几年发展很快。但并不一定是自身竞争力非常强.这里面有市场的原因。如果市场开始萎缩,或者竞争加剧,那么问题就会暴露。

三、提升湖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一)培育对稀缺资源的获取能力

集群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对稀缺资源的竞争,各种关键性资源实际上都是稀缺的。稀缺资源包括有形的、无形的以及人力资源,在集群同质化的今天,对稀缺资源的争夺显得异常激烈。提升湖南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加强对获取稀缺资源能力的培育。每一种稀缺资源的获取方式是不一样的,如对某紧缺原材料的获取和对高级人才的获取显然是不同的。具体而言.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根据集群目前的特点。如有的集群科研创新能力比较强,那么就应该注重在对人才资源的获取上。有的集群是市场驱动型,则应注重对市场一线信息的获取等。湖南的产业集群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培育对稀缺资源的获取能力。

(二)逐步建成集群的创新体系

创新体系的建设主要依赖于集群内各企业组织之间的合作,并将这种合作进行到实质阶段。如建立行业协会,制定维护集群长远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协会需要政府的一定参与,为了集群的发展政府可以出台一些发展政策。之所以需要政府的参与是因为政府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协调集群内各企业组织之间的关系,不能完全由市场的力量去调控集群的发展。这样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集群的内部损耗,最终建成集群的制度创新体系。集群内的企业组织还应多进行技术交流,可以组建共同的研发机构,促进集群内的技术共享和流动。但也应建立相应机制防范技术的外泄,最终形成集群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集群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集群的发展不是盲目的,它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群的发展规模、集群的发展方向都应该由市场需求决定,否则就无法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目前,湖南产业集群的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集群内的企业组织都希望集群做大做强。希望是好的,但并不代表符合经济规律。有些集群的发展在没有经过严格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提前规划,规模超前,这样是比较危险的。要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必须经过大量的、长期的市场信息收集,了解市场的需求趋势,在此基础上做好集群的长远规划,这样集群的发展才会比较稳健。

(四)形成独特的集群文化

只有独特的集群文化才能不被轻易模仿,只有独特的集群文化才能形成集群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要形成独特的集群文化必须要有长远的文化建设战略,必须记住集群文化是集群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风格,不是短短几年集群的快速发展就会有的。但我们必须要有长远的文化建设战略,在集群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首先要对集群内组织的各种日常经营活动进行规范,其次要对一些日常经营活动制度化,最后还要对一些日常经营活动习惯化。随着时间的累积.最终就会形成独特的集群文化。独特的集群文化则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