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8:03
导语:在肾移植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贫困户和城市困难及低收入家庭,到职业学校就读,学习一技之长以便将来走上社会谋生是他们的最大愿望。那么,面对这样一群学生,如何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审美素养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做法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感性素质培养,导致学生在审美教育中还是侧重于作品年代、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成就、社会影响、审美价值以及在美术史上的地位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其目的还是通过“画以载道”阐明作品背后承载的社会意义。并且学生也很难有机会到博物馆、美术馆中去面对面地接受伟大艺术杰作之艺术美的熏陶,无法去直观感受、去体会。比如欣赏历史古迹、风景名胜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往往是记下了一些专有名词、历史典故,忽略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假如他们把远方的山、眼前的树、脚下的石头和古老沧桑的建筑仔细端详一下,这种美的感受可能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再比如美术作品欣赏,学生不知道何处是好,对写实类型的作品只能说出“画得真像”、“很逼真”,对写意、抽象类型的作品则更是直呼看不懂,实际上在这方面都是感性审美教育的失缺导致的。记得在一次学术讲座中,有人问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如何才能学会欣赏美术作品?”邵先生回答是:“多看,看多了就自然知道画得好不好。”如何欣赏书法?范曾先生说:“我要告诉大家一个诀窍,这个书法好,那个书法不好,感觉最重要,它给你快乐的感觉没有,给你愉悦没有?它给了你哪种不可言说的感动?有了这个东西,你就认为这个字是好的。”两位先生无意中说出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即感性素质的培养,而这些恰恰是职业学校审美教育中极其缺失的。
二、推进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民间工艺美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
民间工艺美术的作者主要是农民,其创作完全带有自发的性质,很少是专业艺人,因而显得质朴、率真,没有任何拘泥与做作,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性特色,体现着世代相传的文化积淀,比如剪纸、木板年画、织绣、传统壁画、泥塑等,从中可以窥见人民大众的审美心态,也能体察到民族的精神所在,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艺术,洋溢着乐观的生活态度,美好的理想追求,从材料、工艺、技巧、制作过程到夸张、象征、拟人等艺术手段的运用,独特的色彩观念,富有寓意的符号化特征,美妙的装饰图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特别是那无与伦比的表现技巧展示出来的创造之美、技艺之美,体现着乡土文明中手工艺人的生命情感与崇高行为,无疑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具有多重意义。
(二)民间工艺美术更贴近职业学校学生审美教育的实际
民间工艺美术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从职业技能教育的层面上讲,民间工艺美术的手工技艺有助于学生形成朴素、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形成直观感受、动作思维,养成认真操作的习惯,以及提高熟悉并运用各种材料的组装和表现力,这与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并无二致。职业学校学生接受专业技能教育,就是要锻炼一双灵巧的双手,清晰的程序思维,准确无误的操控能力,锻炼协调功能与形式统一的的本领,更重要的是通过手工制作来启发创造性的思维,从而开掘出对传统工艺之美的领悟能力。因此,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教育,既是一种审美教育,又是一种技能教育,特别是这种建立在手工艺基础上的独立、分工、合作、标准有利于将集体智慧下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很好地保留下来,也体现了现代工业发展的特点,是职业教育最为生动的实践形式,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最为接近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三)有助于增强职业学校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民族传统文化一般来说分为三个层面,即上层、中层和下层,在艺术上也大体如此。作为下层文化的民间工艺美术在历史上是相对于宫廷美术、官造工艺而独立存在的,它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中世代相传的产物,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古代的宫廷美术和文人美术都是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发展而来,整个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背后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民间美术的影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是形成整个民族文化的基础,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是民族群体的灵魂,是中华传统文化记忆的密码。特别是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在发挥其实用功能的同时,以其传统的、反映着民众趣味和价值观的造型样式,与民众共同创造着平凡有乐趣的生活,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和丰富、完善着丰厚的民间文化传统,让人不能忽视。”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传统民间美术生态土壤正在加剧流失,文化生态链条正在加剧断裂,有的甚至已经无法修复弥补。因此在职业学校推进民间工艺美术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能通过审美教育来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推进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审美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2013年4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规定:“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纲》还对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和要求、教学实施进行了说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用文件形式把公共艺术课程上升为学生必修课对职业学校来讲还是第一次。2013年5月15日,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及创新工作的意见》,对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及创新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工作措施及组织保障等进行了明确。其中有两点说明意义重大“,一是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的基本要求。二是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有了决定性的基础指导文件,长期不受重视、松散不统一的公共文化艺术课就有了“硬杠杠”,课程建设也有了依据。
(二)抓好教材编写工作
一是鼓励优秀民间艺人、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参与,特别是一些优秀民间艺人、技艺大师,他们所从事的创造活动,技术复杂,技巧高超,是在长年累月的实践和积累中获得的,也曾经得到师傅、年长者手把手的传授指点,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最好代言人,请他们参与,可以保证教材编写基础更广泛、更有针对性,更加科学合理,也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实际上,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在建立职业教育保障体系方面明确要求“传承民族文化工艺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统的优良传统”。二是教材开发要有多样性。全国各地职业教育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情况、生活习俗也有较大不同,发展较好的学校也都是行业特色、专业特色、文化特色鲜明的学校。如果用一本教材在全国通用显然是不行的,不符合实际,一来不能满足所有学校的教学需要,即使用了,对有的学校来说可能会造成“水土不服”;二来各地区存在文化差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挥不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实际上是在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与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愿景背道而驰。因此,教材的编写要在尊重教育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调整,开发出兼具多样性、灵活性和实效性的地方教材作为补充。既有国家规划教材领衔,又有各省地方教材补充,形成内外有别、多样互补、特色鲜明、多元统一的立体化美术教材体系。三是教材编写要贴近实际,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中国地域辽阔,自然人文景观差异明显,各地虽然经济发展有差距,但在文化上都各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全国各地,几乎每个省份都有大量的文化标志品种,美术教学资源十分丰富,都能够开发自己的特色美术教材。就民间美术来讲,代表性的有年画、刺绣、泥塑、剪纸、玉雕等,在传统手工艺方面,有陶瓷、漆艺、蜡染、编结、蓝印花布、云锦、皮影、香包等;各民族还有一些技艺具有文化“活化石”价值,比如“苗绣”、“大理白族扎染”、“海南黎族织锦艺术”、“土家族织锦”等。而且每种优秀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艺都有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师传承人,丰富的美术资源和美术教育资源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极大方便,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把各个领域的专家组织起来,统筹规划编写教材,实现优势互补,可以综合起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编写,形成系列教材,最大限度地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美术成就。此项工作意义深远,如果能做好,是对职业教育的重大贡献,功莫大焉。
(三)加强师资培养
目前,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师资还是比较缺乏的,因为审美教育长期不受重视,美术师资建设一直停留在低水平阶段,有的职业学校在校生几千人,只有1个美术教师。随着国家对职业学校美育的重视,各个学校也会从不同渠道积极引进教师,师资紧张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外,还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基本技能决定了教学水平,现有的艺术类教师基本都是从高校艺术专业毕业,优点是理论素养比较全面,基本技能比较扎实,不足是缺乏对民间美术的理论认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为此,可以组织教师轮番到专门的院校去培训学习,也可以定期安排到工艺大师工作室去实践锻炼。目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传承民间工艺美术方面做得比较好,是学习提高的理想之地,可以利用国家级、省级培训项目开展培训。如果学校条件允许,最好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各民族地区去考察,以开阔视野,切身感受体验民间的古老技艺,搜集整理第一手民间美术教学资料,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发展能力。
(四)保证规定课时开齐开足
作为审美教育的最主要课程,目前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的学时还是偏少,按教育部教学大纲规定,总共72学时,其中美术36学时,基础模块只有18学时,课时少,教学内容多,教学质量能否得到到保证还是个问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由于受其它专业课程影响,音乐和美术分在上、下两个学期进行,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班级都能开课,学生学了音乐就学不了美术,而且,尤其能够体现职业教育手工传承特色的内容都安排在拓展模块。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保证教学质量,设计出更为合理的教学内容应是教材开发部门和编写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四、结语
[关键词]纤维艺术;纤维材料;美感
纤维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图案美,纤维材料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表现力,不同的纤维材料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逐渐发现了纤维艺术中使用各种材料可以创造崭新的艺术形式和样式,这种手段的运用,从本质上就是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上材料处于隶属地位的观念束缚,在无形之中促进了艺术家对传统纤维艺术观念、形式认识上深化,同时也促使纤维艺术家们对现当代纤维艺术独特语言进行着广泛的探索、大胆的开拓和试验,使纤维艺术构成形式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化的风貌。
平面性、浮雕式的壁挂;立体性、装置性的软雕塑;环境与纤维艺术互动的陈设性纤维艺术。
无疑都给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这一切标志着现代纤维艺术的艺术语言、开拓性的创造思维和自由的试验性特征与现代、后现代美术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强调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多维性、强调了材料和技术的综合性、多重性,反映了隐藏在视觉形态中的时代特征。雕塑家吕品昌说过:“将技术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丰富品质和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在这方面不乏范例,美国纤维艺术家席拉•希克斯的作品就充满了魅力,通过对材料的深刻认识及对其品质的充分挖掘,因材施艺,充分发挥纤维素材的自然特质,引想和想象,创作出令人回味的纤维艺术作品。席拉•希克斯认为:在做纤维艺术作品时,艺术家应该完全自由地创作和表达自己的意图,不需要临摹平面绘画的模式,而应该在编织过程中求开拓、求创新。当她的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新异的作品对看惯了墙面壁挂的人来说是非常吃惊的,猜不出究竟是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的,艺术家的灵感究竟来自何方?其实,希克斯不但吸收了古代秘鲁的编织技艺而且还采用了塔斯科印第安人的编织方法,比如:带子的编织技艺。这使得她作品很好平衡了传统因素与现代语境的关系。在1967年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上,希克斯参展的一件壁挂的装饰手法是用包芯经编纱线编织而成的。
该技艺是帕拉卡斯人制作葬礼服采用的技艺(Paracas,帕拉卡斯半岛,在今秘鲁伊卡省。以帕拉卡斯半岛为中心的文化,其年代为南美文化早初生期和早中间期,即公元前900年至公元400年,用精美的刺绣织物包裹尸体或作为随葬品,织物图案与纳斯卡彩陶有关)。席拉•希克斯由钻研传统织物出发,在寻求突破与创新的当代背景下,展开了她对织物蕴含物质与精神的永恒性的深刻思索。香港纤维艺术家安琪拉•林的作品就运用了很多点状材料元素。例如我们不太注意到的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这些材料都是作为点状元素出现的。其作品反映了她的兴趣和爱好。高中时学习的是中国文学,她的阅读广泛而深入,尤其在诗歌写作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她曾在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学习过服装、雕塑和绘画。从1991年起,安琪拉•林举行了很多个人展和联展。2000年,林在“里程碑?刺绣展”展出14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来自阅读挪威神话小说带来的灵感。每一件作品上边都绣有她写的诗。她选择的材料以白色棉布和白色毡子作为主要的塑形基础,然后采用一些“生物材料”: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来表现大地的生长与生命的延续。她的系列作品中的第二幅作品:《婴儿》;第六幅:《恋爱》;第十幅到第十四幅:《死亡》。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第十四幅作品中,细小的白色的线球和一些鸡蛋皮,这件作品中没有诗,意味着结束和新的开始。这种把文字和纤维作品联系起来的方式源于中国艺术传统。美国艺术家苏金•乌尔《分散记忆》这件作品,使用了成串的珠状材料进行密集型的排列,然后围合,形成篮子的形状。通过单纯的色彩,多种大小不同的珠子及串联的技法,艺术家将自己分散的记忆寄予一个筒状的作品之中。各件小珠子犹如珍宝一般召唤观察者去观察去思考,享受珠子带来的视觉和触觉美感,并且其图像给人以隐喻的联想。这种珠子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象征的手法从较为深层的角度含蓄地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味和追忆。
崇高的审美价值从红歌的内涵来说,它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乐观进取、吃苦耐劳、敢于拼搏、勇于胜利的宝贵精神面貌,革命先辈就是靠这种精神的力量,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从红歌的艺术表现形式看,有多样化特点,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红歌的艺术美还体现在它的旋律美和节奏美上,“歌曲的旋律或慷慨激越,或清丽婉转,简约流畅,易于传唱,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真实生活,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重大的时代价值红歌重大的时代价值就在于:“时代需要红歌,红歌精神也需要时代的弘扬”。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当代的人们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有坚定的信念,有为民族、为人民献身和奋斗的精神,而这正是红歌所表现的和倡导的;说红歌精神也需要时代的弘扬,那是因为红歌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但这笔财富需要我们好好利用,让它在新时挥新作用,激励全国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伟大社会实践中抒写新的乐章。重要的教育价值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音乐对人的心性修养、道德感化和美学教育的作用,孔子甚至认为,音乐是修身成仁、兴邦治国的根本;红歌是音乐领域中最通俗、内容形式最健康、与大众联系最密切、受众群体最广泛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在我国当代改革开放与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于人民群众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的教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红歌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据调查,红歌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丰富了艺术体验当代大学生,都出生在90年代以后,正是我国音乐多元化发展阶段、大多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就是流行音乐和流行歌曲,其世俗化、生活化、浪漫化、口语化、虚幻化的音乐形式和内容对他们影响极大。而当青年大学生们参加过红歌的演唱或欣赏后,却有了与当下流行音乐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他们普遍认为,红歌能“给人带来震撼和激情”,能“让人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能“让人不再颓废、痛苦”,超过90%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与演唱或欣赏流行音乐不同的体验”,并觉得“喜欢这种感觉”。提高了审美情趣虽然当下流行的通俗歌曲中也有不少优秀的经典曲目,但是总体上来说,流行歌曲的内容多为抒发和关注个人内心情感,有不少流行歌曲中毫无缘由的胡乱宣泄和无病乱式的自哀自怨。过多的沉迷于这些个人小情绪中无法自拔,势必会使年轻一代人的审美情趣低俗化。通过对调查,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红歌最吸引自己的原因有:“大气磅礴的美”、“乐观向上的美”、“催人奋进的美”、“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等,9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参加红歌的演唱或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增强了民族认同感缺少对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奋斗史、发展史的了解是当代大学生的弱点之一,而缺乏民族认同感的青年,势必缺乏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让大学生参加红歌演唱或欣赏活动,是一个让他们了解历史、了解国情的一个很有效的载体,很多大学生都表示参加演唱或欣赏红歌最大的收获是:“使自己民族、国家意识得到了增强”、“了解了更多的历史知识”、“找到了做中国人的自豪”。
生物医药
“中药大品种脑心通胶囊技术改造研究”
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楚等共性问题开展研究,开发了动物药湿法超微粉碎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工艺,创建了从药材到制剂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新型HER2靶向抗肿瘤蛋白质药物研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HER2阳性肿瘤新药,获国家发明专利。为我国恶性肿瘤生物治疗技术提供了新途径。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美妥昔单抗注射液”
研发的一种国家生物制品1.1类抗体药物,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该药与化疗药物联用可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抑瘤效果,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
“陕西地道药材黄精GAP研究与基地建设”
建立了黄精有性和无性繁殖等技术体系与生产质控体系,结束了黄精药材全部依赖野生资源的局面,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临床医学
“GTKO小型猪一藏酋猴异种异位辅肝脏移植实验研究”
创新异种肝移植术式不损伤受体自身肝脏,有利于控制免疫排斥反应、促进受体肝功能恢复。完成了亚洲首例GTKO猪一猴异种肝移植、肾移植动物实验,创建了稳定的异种器官移植动物模型。研发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严重颜面刨伤缺损与畸形的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
创建了包括自体移植、异体移植、假体仿真修复和组织再生修复在内的颜面创伤形态修复与功能重建技术体系,首创颜面智能化仿真设计及快速修复技术。成功实施世界首例“坑面女”造脸术和中国第一例、世界第二例“缺面男”换脸术。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心脑保护的共同关键分子机制和调控方式,创建了以“预处理―胰岛素强化―腺苷后处理”为核心的围术期心脑保护序贯新策略。317篇,其中国外SCI论文179篇。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医学、医药中心建设
陕西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胸腔外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将形成胸部肿瘤、创伤、移植相关救洽规范。已完成“局部进展期肺癌诊疗新技术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项目,83篇,其中SCI论文32篇;出版专著、教材12部;获国家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18项。完成世界首例4D打印气管外支架植入术、首例3D打印钛合金胸骨植入术、首例3D打印漏斗胸矫形钢板植入术。
神经外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重点开展对成瘾性脑病、抑郁症、癫痫等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转化阿片类药物成a、颅内电极监测癫痫的神经外科诊疗新技术,开发国产专病专用的神经刺激器。
肝脾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主要开展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生物治疗和转化及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及转化医学研究等。中心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编译专著4部;8篇;新增标准化肝脾疾病生物样本资源4273份。
儿童内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主要开展儿童内科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等的研究;建立陕西省儿内科疾病临床资料数据库和标本库,完善儿童疾病的临床诊疗规范。
胃肠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主要开展胃肠功能性疾病、胃肠道良性肿瘤、胃肠道出血性疾病、胃肠炎症性疾病的研究。中心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发表中文论文20篇,SCI论文9篇。
妇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重点开展不孕不育症的规范化诊治及相关疾病病因机理、妇科肿瘤的防治和女性生育力保存的研究。编译《辅助生殖技术临床手册》;建立复发性流产门诊,组建生殖免疫实验室;建立宫颈疾病筛查信息数据库。
精神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分析了不同病人及健康对照的基因组特征及脑功能成像数据特征。优化治疗方案和筛选治疗靶点。围绕孕期及产后心理保健、母婴行为关联性等领域建立数据库,探索上述因素对精神疾病发生的作用。
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015年获批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00余项;发表SCI论文626篇;获批专利117项。完成了全国首例“眶矩过宽”整形手术;研制了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二个组织工程产品,拥有国内唯一的口腔医学国家临床教学示范中心。
慢性肝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开展慢性病毒性肝病规范化治疗的推广及新药物治疗的临床观察,推广病毒性肝炎病毒载量高敏检测,开展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新药物临床试验等。通过合作形成慢性肝病综合防治和研究的网络体系。中心获陕西省科技一等奖1项。
免疫性皮肤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开展银屑病、白癜风、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和生物靶点治疗研究,开发靶向治疗新药并进行动物及临床试验。
耳科与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针对耳鼻咽喉常见病、多发病开展相关研究,建立新生儿感音神经性聋干预体系,进行突发性聋的临床研究。中心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编专著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
肝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围绕肝癌术后复发转移机制及临床处理、复杂胆道疾病的临床处理等方面开展研究。建立国内领先的肝癌标本库及胆管损伤手术规范;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异种移植免疫耐受诱导方案。
生物药和化学药研发创新药物研究中心
获授权肝靶向药物发明专利4项,获肝靶向药物临床试验批件5个,获微管抑制剂抗癌药物临床试验批件2个,有2个肝靶向新药进入国家新药重大创制计划。
首仿药品和大品种的技术升级及二次开发创新药物研究中心
选择脑心通胶囊、冠心舒通胶囊等步长制药年销售过亿的中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和技术升级研究。开展了28个首仿药品的研究开发,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7件。
现代中药新药研发创新药物研究中心
开展中药新药、中药药效成分分析和物效机制三个方向研究。完成“二苯乙烯苷、苦龙胆酯苷、三七素”三个药品的成药性评价,以及成药平台建设。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现代中药新药研发”创新药物研究中心
开展新药肉桂油滴丸临床前研究。中心获国家新药证书1个,临床批件2个,保健食品证书2个,发明专利7项。填补了目前速效高效单味中药治疗心律失常药物的空白。
资源环境
“水与废水强化处理的造粒混凝技术研发及其在西北缺水地区的应用”
针对西北缺水地区高浊度水、高浓度污染废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难题开展研究,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件,公开发明专利申请6件,制定企业与地方技术标准3项。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水泥生产节能成套技术开发与示范”
开展了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节能减排煅烧新工艺与核心装备的研发,建成高固气比悬浮预热反应热态模拟试验基地1个、半工业化中试平台1个、大型高压辊式立磨装配平台1个、示范基地1个。
“引汉济渭工程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了秦岭超长深埋隧洞施工过程中突涌水、岩爆发生的规律和机理等技术难题,提出有效消除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技术方案。
“渭河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解决了渭河流域关中段典型工业点源、农业和生活污染源控制问题,形成并提出针对果汁、造纸、氮肥、乡镇及农村分散型污染源以及城市污水等关键技术处理处置技术体系,并应用于示范工程。
“延安黄土丘陵沟壑区工程建设重大地质与岩土工程问题研究”
解决了延安“削山填沟、上山建城”过程中出现的挖填黄土高边坡稳定性、高填方地基沉降变形等重大技术难题,提出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黄土高边坡的稳定性设计防护方法;形成该地区填筑技术和沉降变形控制预测及监测技术。
科技惠民
国家级科技惠民计划
“成阳地方病、出生缺陷等防控体系建O”
在咸阳市旬邑县建立心血管疾病、大骨节病和出生缺陷网络数字化随访管理系统平台,构建了慢性病县、乡、村三级网络数字化防治体系;对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及妊娠妇女进行治疗和综合防治。项目的实施,使该县高血压、心力衰竭、大骨节病、克山病以及出生缺陷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陕西省汉中市中药材产业化推广及惠民服务体系建没”
建立黄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000亩;规范化种植基地1000亩;黄精林下种植及野生抚育示范基地3000亩;种植及野生抚育基地60000亩。在略阳、佛坪和南郑县试点建立惠民服务体系。
“定边县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集成示范惠民工程”
总结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标准。引进10个蓖麻新品种,累计种植蓖麻17000亩,总产2977吨,实现土地改良、生态修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丹凤县山茱c产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山茱萸规范化栽培和繁育基地,推广示范山茱萸规范化栽培技术与林下套种模式;引进石磙枣1号、大红枣1号等4个山茱萸新品种,建立山茱萸规范化栽培基地1500亩;完成“山茱萸果酒及其制备方法”1项,生产4个种类6个系列产品。
“洛南县核桃产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
建成核桃采穗圃200亩,实现年产良种核桃接穗20万根;推广了“西洛3号”“香玲”等4个核桃良种;新建良种核桃示范基地21000亩;在全县实施核桃综合科管34000亩;制定了陕西省地方标准《核桃标准综合体》1项。
“洋县银杏规范化栽培及加工体系建设”
主要开展银杏等药材的良种繁育、种植及深加工。发展银杏种植基地12000余亩,推广银杏面积52000万亩;建成年产8000万粒银杏保健食品生产线1条,建成银杏产业研发中心及银杏及中药材展示中心各1个。
“汉中绿茶标准综合体的产业化推广应用”
筛选出“龙井长叶”“平阳特早”“陕茶1号”3个主栽品种,新栽无性系良种园410亩;改造低老茶园2580亩;带动宁强40000亩茶园的标准化种植与加工。
“留坝县猪苓规范化栽培综合配套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
建设了猪苓良种繁育基地200亩及规范化种植基地1000亩,带动农户发展猪苓种植10000亩;建成年产猪苓菌种500万瓶的菌种厂1个和年产600吨的猪苓饮片加工生产线1条。项目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