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8:05
导语:在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受复杂的社会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激烈的竞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从大学体育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畏难及自卑心理。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对学习的竞争感到焦虑不安,对自己缺乏自信,缺乏独立性及对社会和集体环境的适应能力,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稍不如意就悲观失望,甚至表现出偏激、狭隘、自私的个性特征。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差,他们在体育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二是自负及自私心理。例如一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逞强硬撑,结果失败,久而久之就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等等。
二、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客观地说,当前中国教育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也一贯在倡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工作者思想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体育战略上某些偏差的影响,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个方面:
(一)教师示范作用发挥不足
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对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心理健康的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气氛,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然而有的大学体育教师尽管在专业技能方面无可挑剔,却因认为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受限等诸多因素,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有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及训练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成绩差的学生态度冷淡等,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再如一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简单粗暴,对体育活动中违反纪律乃至动作不规范的学生使用过激的语言,对学生的教育敷衍了事,无视学生的主动性,甚至思想狭隘,斤斤计较,胸无大志,遇困难退缩,见荣誉就争。面对这样的教师,学生们也会去争名夺利,忘记了做人的坦诚。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投入体育活动的兴趣,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大学生心理发展迅速,正处于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成人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即将到来的就业竞争等又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惑不安、心理问题。由于有的问题具有不可弥补性,而预防胜于治疗,因而在大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僧身心成长和发展所必需的。体育课程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较之其他学科,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因为体育运动具有特殊的心理调节作用,它能使人们通过运动舒缓压力、融入群体、增强团队协作等作用。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育活动中去,从而增强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克服消极心理障碍,促进身体健康和与心理健康协调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陈旧
心理健康不是孤立的,应该贯穿于体育课程的始终。要实现体育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光需要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如借助下雨天不能实施户外体育训练的时机在室内讲解心理健康的有关内容,或指导学生阅读体育教科书中心理健康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体育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使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过程中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即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水平,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和心理学方法调节情绪等。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许多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孤立起来,由于在运动技能教学中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设计,而把心理健康教育仅局限于专门课程的传授,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与运动技能教学训练相脱节的误区。简而言之,就是没有做到育体与育心的紧密结合。
三、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就学校教育而言,各门课程均有着自身的任务及优势。大学体育教学要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的需要。
(一)坚持率先垂范,用教师良好心理品质引导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在学生各方面发展中都至关重要。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因此,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美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前提。因此,体育教师尤其要加强自身修养,坚持用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新型的体育教师应更新观念和认识,在确保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时也要加强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在教学中进行各种积极尝试,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以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
(二)注重环境熏陶,用良好的体育教学情景感染学生
体育课的环境,包括场地器材等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会给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学器具、器材,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有归宿感,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因此,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器材很有必要。另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既包括师生关系,也包括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所带来的是积极互动的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它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精选教学内容,用优化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
大学体育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包括体育课堂教学及各类竞技比赛在内的一系列体育活动来实现。一方面,要着力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特别是游戏性教材内容。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性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形成情感互动,行为互动,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与此同时,要优化竞技体育教学内容。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技术的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很难掌握,且易发生运动损伤,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降低动作技术难度,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开展,利于终身锻炼,并且效果明显,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坚持实践为主,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引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通过专门的理论课,更要坚持以实践为主,即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水平,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丰富体育活动形式,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首先,要加强激励表扬。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这对于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其次,要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沟通,进行疏导。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第三,加强心理诱导。心理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第四,加强教师示范感染。对于某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技术示范,可是有的学生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些技术动作。这时候,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去带头练习,当他们成功的完成这些技术动作时,能很快的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技术的自信心。最后,要引导学生正确自我暗示。教师要想学生传授有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在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进行积极的有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五)巩固课堂成果,用丰富的体育课外活动发展学生
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参加课外活动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
一、引言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在高校的实施,主要是为了促进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以及大学生更多的参与体育活动中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是师生们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但是,随着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的转变,现在浙江省部分高校的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很少有同学参与体育活动,并且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即使是在参与体育课程中的运动技术学习,也出现诸多偷懒逃避的现象,学生参与锻炼更大程度上仅是为了满足学校提出的要求与任务,并没有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也有很多学生因为缺少锻炼或不参与锻炼而体质虚弱、学习效果差。结合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本研究旨在为大学生确立正确、健康的体育锻炼观念提供必要的途径和措施。
二、相关体育行为方面的研究
笔者通过互联网检索查阅了《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相关研究论著和学术论文,及时了解了相关研究进展。其中向丽芳在《试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行为的培养》一文中指出:“体育行为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体育的方法和手段,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实现体育目的而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它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即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刘一民等在《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确认体育态度决定了体育行为。赵萌在《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取向研究》这篇文章中提出大学生参与体育行为有主观思想倾向、体育锻炼行为实施状况、体育锻炼外在因素、体育锻炼择项、体育锻炼择项的主观思想这五个方面的取向。金健秋等认为体育行为是人与体育发生联系时的综合性表现特征,它按表现形式又可分为隐性体育行为和显性体育行为。侯乐荣在《体育行为的特征及其发展》一文中认为体育行为具有目的性、持续性、可塑性、规范性、主动性五个方面的特征;对体育行为进行研究,可以指导人们实践,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预见和控制有害的行为,引导和激励积极的行为,从而增强人民体质,改善人际关系,使体育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外有几篇分析影响学生体育行为因素的文章,大多是阐述学生的主要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对其本身的体育行为选择有了很大的影响。从搜索的相关文章的来看,与大学生体育行为相关的论文从体育行为的根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来讨论大学生如何来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这些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借鉴。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丽水学院、浙江海洋学院、宁波理工大学、宁波大学城市学院、台州学院、浙江林学院等六所高校的男女学生各70名,共84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杭州市周边地区的在校的学生参加体育行为的现状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检索查阅了《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相关研究论著、书籍和学术论文,涉及领域主要有教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学校体育学、行为学、体育心理学等方面,及时了解相关研究进展,提高了认识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遵循体育科研方法中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化的要求,设计问卷的内容,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试图就目前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便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活动现状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参考。共发放问卷840份,回收812份,回收率为96.7%;实际取得有效问卷为781份,有效率为96.1%。
3.逻辑分析法
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运用逻辑学的知识方法,对调查问卷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并对相关理论进行逻辑推理,,找出影响大学生们体育活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四、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
1.大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的情况
表1 大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的情况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高校体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途径和方法。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2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3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3.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3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4.1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2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育活动;评价体系
0 前言
通过查阅并分析《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5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1],探索推进体育考核制度改革,着力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和学生健康水平,推进落实高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和年度报告制度等相关政策制度,并就“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拟定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指标,拟构建了FG/AG理念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旨在为提高和促进云南省少数民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效果提供参考意见。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和图书馆资源查找与本文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1.2 特尔菲法
指针对本研究的研究内容的需要,选择一组特定的相关专家进行三轮问卷调查,为所研究的评价体系提供论据支撑。
1.3 专家访谈法
鉴于研究需要,选定了云南省10位相关学校体育研究的专家作为评价体系指标的征集着,以及相关体育教师、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主要访谈对象,进行电话和实地访谈,为论文研究结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4 逻辑分析法
结合查阅到的相关文献资料和问卷征集得到的指标体系、权重,为论文结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FG/AG概述
FG/AG即Fitness Gram(体质测试报告)/Activity Gram(体力活动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青少年体质测评与信息反馈、体力活动跟踪与信息反馈、体育课程体系和激励与奖励体制四个大的方面;体质测评与信息反馈主要是教学生如何检测自己的体质健康,将检测数据录入对应系统,其检测项目与国家颁布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相似之处;体力活动跟踪与信息反馈主要是基于身体活动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有着积极引导作用的基础上,将体力活动分为四个等级、六个类别。
2.2 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效果管理分析
2.2.1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要求
国家教育部为了改变学生的体质,制定出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一标准的颁布,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测试了解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状况,更多的高校为了提高本校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开始设置相关要求,例如:早操打卡、校园体育文化周、体育文化节、班级体育明星、院系体育竞赛月等等,都是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但通过近十年来我国国家体质测试中心公布的我国大学体质测试数据分析显示:我国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速度、力量等素质最差。因此,以FG/AG理念为基本原则,构建大学生四年的体育活动检测系统,是促进和鼓励当代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
2.2.2 FG/AG理念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检测系统的创新分析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要求中规定: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应该掌握1-2项体育运动项目、2007年提出的阳光体育运动中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2014年1月提出的“三走“鼓励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要求,都为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了硬性指标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身体素质中的部分指标情况较非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体素质有所改善,但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体本身素质能力并不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居住地、民族地区管理体质有很大关系,况且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从小接受着本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熏陶,这一特点无论是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传承还是丰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特点,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科技发展迅速的21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大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活动的管理之中在各个国内外高校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中已经屡见不鲜;FG/AG(体质测试报告/体力活动报告)理念与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规定的建立学生测试成绩档案制度相一致[3];而运用到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锻炼中更是提高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的有效手段。
2.3 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经过查阅并分析《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5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中要求:探索推进体育考核制度改革,着力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和学生健康水平,推进落实高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和年度报告制度等相关政策制度,并就“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拟定了本研究中的相关评价体系,选定了云南省10位相关学校体育研究的专家作为评价体系指标的征集者,得到了云南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评价体系指标级对应的权重分布(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中构建的二级指标,各高校按照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评分标准,例如,在评价过程中采用领导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调查两种相结合,以实际情况为基础,两份问卷为一次完整的打分情况,以100分为满分标准,设定90以上为优秀,80分到89分为良好,60分到7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在评级过程中,取中位数得评语等级加权向量F={95,75, 65, 45}。以表1中S1=组织管理,S2=活动管理体制,S3=硬件配备,S4=资金管理。对其权重进行百分比转换(wsi=1);得出B值后,根据公式Z=B*FT可以得出Z值,然后进行百分制换算,可以得到清晰的结果;再对应到评语集中则为该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效果的最终等级,由此可以为评价该校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参考。
表1 云南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评价体系指标级对应的权重分布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平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员,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不仅反映了大学生身体素质情况,更是代表少数民族群体身体素质发展的主要趋势,而云南省属于我国少数民族聚集人口和种类最多的省份,以云南省为例,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通过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为提高和促进云南省少数民族大学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质测试成绩提供参考。
3.2 建议
(1)教育部门和相关体育部门共同制定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规定和奖励制度。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为提高各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供政策支撑。
(2)目前云南省各高校。尤其是地州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据比例较大,充分挖掘该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资源,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体育活动,为丰富高校校园体育活动内容提供帮助。
(3)当前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存在着意识性的错误,部分学生认为参与体育活动与体质测试成绩没有帮助,反而可以增加期末综合测评排名。
(4)深入学习和挖掘FG/AG理念,将体质监测报告和体力活动报告演变成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监测和帮助大学生摸清自身身体状况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将科学的锻炼理念深入大学生的思想中。
【参考文献】
[1]陈林会,郑宇.FG/AG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管理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6).
[2]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D].中国科学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 太极推手 大学生健康价值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1-0040-031 前言
我们处在一个“大数据”的时代,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往往更加关注物质的追求,而无暇顾及健康。虽然我们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对原教育部长周济所提倡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表示高度认同,但纵观来看还是太缺乏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2002年7月由教育部、同家体育局印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实施办法,主要从身体素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等方面综合评价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1]。作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具体组织与操作者,学校的体育教育任务突显重要,这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在各种挑战机遇下,高校体育发展迅速,体育各项目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时期。其中,太极拳作为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体育,如今遍地开花,在高校中普及广泛,受到学生们的推崇。在太极拳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的推动下,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拳运动中技击形式的重要部分,对增进大学生健康有重要价值。2 研究方法文章以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百度文库的硕博论文及期刊搜索引擎中以“高校体育教育、太极推手、大学生、健康,价值”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间范围设定在2004-2014年间,共检索出相关文献近百篇;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手动筛选,筛选出与本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近20篇。同时,利用在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资源库,查阅关于高校体育教育、健康、太极推手的相关图书10余本,并对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以上的检索文献为文章做出了重要的理论支撑。3 体育教育与健康的内涵和关系 体育,是对一个生命有机体进行训练以促进生命机体新陈代谢,在这一过程中并产生促进生命体成长的一切条件和因素的指导过程。体育教育即狭义的体育,俗称“小体育”,它是通过身体活动,结合一些辅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因此,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时代的发展,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也逐渐深层化,其内涵并非仅仅说明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作出了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良好状态,因此,它并非仅限于表现在一个人身体的疾病状态或虚弱现象。体育教育与健康可谓关系密切,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有效增进身体的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4 大学生的体质现状
为使《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政策文件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笔者通过文献检索,搜集检索到大量关于对高校大学生体质研究的相关文献。整理汇总,分析我国大学生体质状况,探寻大学生体质变化规律,为制定相应的运动对策,提供科学合理的运动指导提供科学的依据。
国内相关学者经过资料整理、归类,统计分析等过程发现,大学生整体的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的趋势,尤以身体素质方面突出。此与当前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诸多研究与分析并行不悖。具体表现在,营养不良率增高,学生肥胖率增高,超重者的大量出现[2];大学生身体素质中的耐力素质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男生力量素质亦呈下降趋势;学生的体质综合评价结果偏低等。
还有学者以华侨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目前的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高校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3]。研究表明:学生对健康知识匮乏,对健康的意义不明确等,从而影响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下降明显,特别是肌肉耐力和肌肉力量;体育教师的素质也有待提高;体育场馆设施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总的来说,现在大学生的健康现状确实不容乐观,人才是国家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因素,更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如何开展高校体育使大学生养成一种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拳运动的技击表现形式,具有那么多的功能和优点,让太极推手走进大学校园,带来健康,同时也使项目得到积极的推广。5 太极推手的概念太极推手与太极拳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4]。根据“陈王庭造拳说”,它是由明末清初时期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各家武术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吸取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编的一套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并与之相匹配的太极推手[5]。 关于太极推手的定义很多,笔者经过比较认为这一说法比较全面:太极推手是以传统太极推手理论为基础,以习练者为活动主体,以拥、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简称十三势)为主要活动内容,习练者双方斗技较力从中获得所需,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终极目标的现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大学生学习太极推手,由于他们无论从年龄还是知识结构上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在了解其文化内涵,体验其传统文化的特点上比一般的学生更深刻,也是理想的学习阶段。太极推手的文化自身优势对高校学生的健康价值不可估量,在现今西方体育横行下它是一枝奇葩,给人新的视角,也让人们反省对本民族传统体育的回归的意义。6 太极推手对大学生的健康价值6.1太极推手对大学生生理方面的影响6.1.1太极推手对大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里他们时常面临着学习、生活以及择业等各方面压力,这促使他们的交感神经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在加上大学生群体对自身的健康关注度较低,很少有时间空间调节自己,因此,他们的情绪会经常性的表现为易怒、烦躁等,严重最终或会造成头痛、过度疲劳、胸闷、血压升高或冠心病等不良疾病反应应[6]。太极推手的练习要求思想高度集中,用推手的术语来说,重在练习“听劲”,即肌肉的本体感觉,把注意力放在“粘点”上,感受捕捉对方用力,培养良好的心态及静定功夫,太极推手拳论中讲求“以静制动”,其就基于听劲的基础上。古人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身心的松静状态下,机体对对方的功力判断的更准确。在放松内心平静状态下与,可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从而能够稳定情绪,这是太极推手习练的重要结果。因此,它是良好的镇静剂,可以帮助消除怯场心理。然而,要想达到这样的功效,势必要下一番功夫去习练体会。太极推手的训练是在练一种“功夫”,需要耗费时间去推敲揣摩,才能于身受益。6.1.2太极推手对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太极推手的呼吸方式讲求深、长、细、匀,简单的四个字在现代生理学中给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也从中体现出国人的智慧,对身体健康养生的重视。随着太极推手项目的发展,对呼吸的要求也有变化,尤其是呼吸频率将加快,心率一般要求在105-135次/分钟之间,吸氧量是最大摄氧量的40%--50%,介于每搏输出量最大值(125次/分)左右[7]。 对于太极推手不同水平的习练人群来说,心率波动幅度会有所区别。有相关资料调查显示:“水平较高的习练者心率波动幅度较小,呼吸表现为深长而平稳,因此在太极推手对抗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太极推手的发放环节中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肺功能有重要影响,其发放过程中讲求“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吸蓄呼发等”,其简短浓缩的字语中蕴含着深厚的道理,这与《运动生理学》[8]中的理论是可以相互支撑的,因此,正确的发放可以提高肺泡气体交换率,为细胞摄入、利用氧提供方便。6.1.3太极推手对大学生机体肌肉的影响机体在正常的肌肉锻炼状态下,一定范围内肌肉初长度的增加,肌肉的收缩力量也会相应的增加,相反,肌肉的初长度缩短时,收缩力量减小[9]。太极推手对神经系统的控制及体液调节有着重要能动作用,因此,太极推手的练习能够有改善血液循环,保证皮肤肌肉的健康。大学生在进行太极推手的过程中,上肢在对抗过程中不但需要良好的技术支撑,还要有大力量的保证,身体的稳定要求有腿部肌肉的力量做保证,而且在进行“四正手”等技术动作时腰部的力量是完成的保证。因此太极推手在给大学生娱乐的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的全身肌肉力量及协调性具有良好作用。6.2太极推手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价值 太极推手属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目,它的心理健康价值值得大学生去研究和练习。在太极推手的对抗过程中,初学者或急性者往往喜欢使用蛮力,在这种主观愿望下反而是自己的弱点暴露,被对方借势通过“引进落空”,最终造成失败的结局,我们经常说的“四两拨千斤”也映证了这个道理。随着对太极推手的不断习练及实践,加上对拳理的理解和体悟,习练者会明白冷静、沉着的重要。因此,太极推手对急性者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太极推手对于大学生果敢、机敏性格的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太极推手在技击中倡导“随曲就伸”、“舍己从人”[10],外在表现为对手之间的斗技较力,内在是“和合”运动的重要代表,通过高尚的礼仪及点到为止的武德,培养人内在的修为。因此,太极推手对好勇斗狠者的性格改变是很有效的,尤其是在遇到太极推手水平强于自己的对手时,在惨败的教训及对手武德涵养的感染下,会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明白自己的不足,因此对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有重要作用。 此外,太极推手给大学生提供了陶冶情操的课堂空间,一方面能有效增强大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加强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太极推手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和感情,对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消除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焦虑、敏感、抑郁、敌对及偏执症状等,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情绪良好化、智力和精神的良性健康[11]。6.3太极推手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价值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技击表现形式,太极拳的套路练习是太极推手的基础,作为太极拳的一部分,它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提供价值。太极推手与太极拳一样,都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的瑰宝。多年的发展更验证了太极推手所具有的强身健体锤炼身心的良好效果。在太极拳中我们知道其蕴含的“和合文化”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太极拳术与“和合文化”的融合,体现出其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并最大程度地开发习练太极拳者的个人潜能[12]。因此,大学生习练太极推手,通过对太极拳健康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的学习,可以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发展与他人和睦关系,友善尊重他人,培养高尚的武德。大学生在太极推手习练中通过进行思想、兴趣的交流与了解,增进距离,相互帮助,忘记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同时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逐步的提高自己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更好的相处他人,友善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13]。7 结论
(l)对生理健康的价值。大大加强中枢神经的作用;提高肺泡气体交换率,为细胞摄氧和用氧提供了方便,从而改善对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对提高大学生的全身肌肉力量及协调性具有良好作用。
(2)对心理健康价值。有效增强大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加强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和感情,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情绪、智力和精神健康。
(3)对社会适应的价值。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自己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许对网球、篮球、足球等西方体育情有独钟,致使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少有问津,被冷遇和忽视。问题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自身有责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推广它们。因为它们有着太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造福于我们的前辈,有很多的价值同样可以服务于我们。对于太极推手的积极挖掘,是当前迫不及待的,对其价值进行积极探讨,从而更好的教育服务高校大学生。参考文献[1]姚英春.长春市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2]王晶.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泰山医学院,2012(7).[3]宋振镇,张剑珍,等.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提高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6(1).[4]申洪山,于振东.太极推手发展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10.[5]陈正雷.陈式太极拳术[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12.[6]刘丽霞.太极拳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技,2008(3).[7]黄振鹏,等.太极推手走进高校体育课的可行性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8]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44-45.[9]王橹.新编运动生理学教材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和初步研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4.[10]姜凯等.功夫网络游戏的武术文化表达与传播[J].搏击・武术科学,2014( 09):26-28.[11]路光.太极拳处方教学法对大学生健康素质的促进[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5).[12]李岳兵.解读太极拳中的“和合文化”[J].湖北体育科技,2008.[13]王征宇.太极拳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On the Value of Tai-chi Pushing Hands for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in the Vis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scussion
关键词 大学生 休闲 体育
一、国外大学生休闲体育
在国外高等院校是休闲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他们开设了与健康、体育、娱乐、休闲服务、公园等有关的高等院校。如,在北美,各高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休闲课程,以美国University of Northern Lown为例,健康、体育和休闲服务系开设的课程有:休闲策划、休闲史与哲学、休闲教育、休闲旅游、休闲问题研究、休闲心理学等,休闲专业的学生一般都要经历二十门左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半年以上的实习体验。关于休闲体育国外强调兴趣,他们不会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某些体育活动,一切体育活动均以促进全民参与为出发点,以“平等、自愿、快乐”为原则“尊重所有人的平等权利”是他们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原则。休闲体育是娱乐人们身心的活动,也会使一直忙于工作的人,尤其是在21世纪快节奏工作环境下,人们更需要通过一些休闲方式来放松身心。
二、国内大学生休闲体育
在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是指列入普通高校正式列入教学计划,面向全部在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其课程基本可分为两类:公共必修体育课程和公共选修体育课程。全国高校相继开设了多样的体育课程,篮球,足球,网球,武术,太极拳以及各种的休闲体育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体质,更可以通过这些休闲体育项目来提高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以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目的!我国普通高校公共必修体育课程和公共选修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纲要》对教学目标表述为五个领域的基本目标和五个领域的发展目标,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里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我国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运动技能类内容,其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
三、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影响因素分析
人们要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有许多,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中又会罗列出许多小问题,比如人们对于休闲体育的认识不够,认为休闲体育不过是在浪费时间,休闲体育不仅可以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加强与别人的交流,建立以融洽的友好关系,而且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增强自己的体制,将自己的身体锻造的更加强健。外在因素中:人们参加体育活动是需要许多外部条件的,比如打篮球需要篮球场,踢足球需要足球场,一些场地设施是必要的条件。天气原因也是不可忽略的外部因素,大雨天在室外跑步不仅不会使人们身体健康,可能还会给人们的身体带来一些小麻烦。
四、大学生有关体育消费体质与的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体育观念的更新及学校体育的不断发展,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时尚,正逐步走向大学。对大学生体育消费进行调查,不仅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行为及体育消费在在大学生消费中所占的地位,由此可以引导大学生科学健康的消费。[4]大学生做未来祖国的接班人,拥有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是非常的重要,就目前的调查研究可知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大学生是体育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有些大学生家境富裕,在消费方面非常阔绰,都会选择一些名牌体育用品。
对于采集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出大学生在肺活量、身高体重、坐位体前屈、台阶实验指数等于各方面身体机能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在专家的研究基础上,可分析出造成这些身体机能差异的原因,并结合学校可以因地制宜设置一些休闲体育课程,将我校大学生与其他高校的体质差异减小,对于本论文的研究分析具有更强的说服力!目前许多论文研究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和参与体育运动的方式、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等等。在体育运动中受伤是难免遇到的问题,然而很多同学在受伤后会对该运动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失去对该运动的兴趣。针对这一现象很多学者是没有过多的来阐述如何在各种运动中规避运动伤害,以及如何在受伤害后及时处理,将受伤程度降低到最小。
根据这些参考文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休闲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为了相应《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首先培养学生,增加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达到终身体育的意识,高校需开设各种休闲体育课程,来增强体育运动的趣味性!
1.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影响因素:天气原因最为重要。
2.大学生有关体育消费的分析:大学生目前消费十分盲目跟风。
3.大学生对于休闲体育认知的分析:本校学生对于休闲体育的认知不足,对于机发性体育事故不知如何处理。
参考文献:
体质健康锻炼方式保健知识1研究目的
根据我国教育部日前的相关监测结果,我国的城镇男女学生的体质健康在不断改善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陕西省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如何,其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今后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陕西省民办在读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研究和分析,目的在为今后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提有效的供参考资料。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2.5文献资料法
查阅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上的相关数据和中国期刊网检索上的有关论文。
2.2问卷调查法
对陕西民办高校的400名大学生,30名在校体育工作者发放了问卷。其中学生问卷回收388份,有效问卷369份,有效率93.4%;体育工作者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都达100%。
2.3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软件对最终数据进行整理统计。
3结果与分析
3.1锻炼形式的局限性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自2002年试行以来,在各校认真组织推广试行下,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为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高校进行体质测试工作,以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质监测。所以,各学校通过体育课教学、运动队训练与个性式竞赛、群体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但是,通过调查了解,只有极个别院校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公共体育课的同时又在大三、大四年级开设体育课选修。这表明各院校只是将体育课视为一门简单的课程,而没有注意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才是这门课程的根本目的和长远效益。次外,各个高校组织的体育活动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参与人数和所造成的影响却远远不如学生们自发的体育活动。即使是国家教委等相关部门所提倡的每天锻炼一小时与阳光体育活动在各个高校的落实也只是依赖于学生们的自觉行为。
3.2场地器材的限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中明确要求,一个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生人均运动场地面积≥3平方米,学校应该为体育教学和学生锻炼提供充足的场地,在拥有室外运动场地的同时也应该具备室内体育场所,而且设备齐全。但是,调查发现不少本科高校并没有完全达到上述要求,或者只是保证了教学所用场地,导致学生闲暇时间锻炼和教学起了冲突。面对拥挤的锻炼环境,不少学生不得不放弃锻炼。
3.3教师因素的分析
经过调查发现,有一部分体育教师在教案书写中没有考虑到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还有一部分老师将书写教案和其中的运动负荷只作为一种形式,在课堂上根本不考虑运动负荷,致使运动负荷达不到要求。调查中还发现,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质现状的关注程度不够详细:一方面老师在教学内容中所安排的素质练习仅仅只是与所讲授的专业有关,而不是以素质练习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当中;另一方面体育老师对大学生的体质测试关注程度不够重视。超过78%的老师只将体质测试视为一种形式,而不采取任何措施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在教学上没能将教学与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致使体育课在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和学生体质健康增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
3.4学生因素的分析
3.4.1学生体育活动动机和行为的分析
在对各种体育活动的调查中发现,有72.7%的大学生选择了不固定、比较随机的活动锻炼方式。从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的锻炼计划性不强,没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性;调查中还发现,有91.9%的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几乎不考虑体育锻炼的时长、强度,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从这一方面表明学生的体育锻炼不够科学;另一方面也说明体育锻炼同体育活动在计划性、目的性、时长、运动强度和运动频率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有11.4%的大学生对自身的体质情况进行了关注,而高达87.2%的大学生,根本没有关注过自身的体质状况,更不用说结合自身测试的实际结果和所测试标准以及体育老师对其所提供的运动处方来加强体育锻炼,只是将体质测试的结果作为毕业的基本条件来对待。
3.4.2学生生活方式的分析
不论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国内外学者都将生活方式列为影响我们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中了到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熬夜、逃课、通宵上网的现象;不按时吃早餐和不吃早餐的情况;以及吸烟、酗酒等不规律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因素。
3.4.3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掌握情况的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我们人类的健康长寿60%取决于人的自我保健状况。大学生欠缺对体育卫生健康知识的了解与掌握限定了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科学性。调查中发现82.1%大学生对体育保健知识的掌握渠道来源于体育理论课。只有8.8%的学生是通过书籍和网络等渠道获取体育保健知识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各民办院校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关注程度不够,不论是对体育课程的开设时间还是课程内容和课外体育活动都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长远效益存在着脱节现象,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4.1.2受到教学理念和传统思维习惯影响,体育老师在教学态度和具体实施行为上存在着一些不科学现象,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中和大学生体质增强方面存在着一些脱节现象。
4.1.3体育锻炼、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体育卫生健康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以及健康行为的习惯性不同程度地限定了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科学性。
4.2建议
4.2.1各民办院校是培养造就合格人才的重要场所之一,应该将体育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抓,注重将体育课程与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的长远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4.2.2体育教师同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增强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关系。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将教学和课外活动以及运动训练等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健身知识和方法,从而使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
参考文献:
[1]杨晗.专项成绩与身体素质训练关系研究[U].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谢佩娜.对我省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教育内容的改革与设计.[D]硕士学位论文,2001,4.
关键词: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95-02
一、前言
高校体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文化性、科技性、交流性等特征,决定了其在高等教育中担当重要角色。体育文化由于其与活动的民族性、时代性、社会性、差异性、继承性特征,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载体,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对体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作用的认识不深刻,使体育的功能不能完全显现。为此,本文对体育在对素质教育中的意义进行具体阐述,使体育成为素质教育的载体,发挥其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与研究相关的书籍资料,理解和掌握素质教育的意义,同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全文数据库,并对部分核心期刊以及优秀硕博论文等较高价值的论文进行了分类整理、研读与分析,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专家访谈法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积极把握全国会议与竞赛的契机,对天津体育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十多位专家进行访谈,访谈对象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高校体育部门领导或体育教师,访谈内容为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影响高校体育发展因素等问题,为本论文的写作起到了重要的启迪和支撑作用。
(三)逻辑分析法
采用比较、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高校体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三、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首要目标。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前提保障,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指标之一。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学生认为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个人身体素(见表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意义非同寻常。体育最本质的功能是提高人们身体素质。因此,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可以改善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大学生心情郁闷时积极参加运动能有效宣泄坏心情,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被淡化或转移。体育还可以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学生可在竞争过程使自己的价值被认可;此外,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这些都是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84.38%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时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见表1)。体育还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大学生锻炼时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锻炼意志品质的过程。另外,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适当的宣泄,进而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三)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其在完成本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需要不断地增加专业相关或者是自己感兴趣领域的知识,学习压力较大,容易疲劳,而不正确的休息方式会严重影响其体质健康。目前,大学生的休息方式除了睡眠以外,多是采用看微信、QQ、微博或玩游戏,课余时间大多被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等电子产品占用。调查显示,有83.73%和70.07%的同学的课余时间被手机和电脑占用,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同学仅占29.50%(见表2)。网络活动非但不能使大脑得到有效的休息,相反由于久坐、静止会导致气血不通,使学生逐渐进入亚健康状态。体育锻炼其实是一种有效的休息方式,在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或者相关活动的时候,可以调动全身各个器官,促进新陈代谢,使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还可以促进大脑的开发,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集中,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参加体育运动是积极的休息,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仅仅局限在娱乐与健身上,娱乐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占调查总数的78.52%(见表3)。这说明学生对于体育竞赛活动的作用认识不到位。需要引导学生有规律地参加体育活动与锻炼,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以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
体育过程本身就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人们在体育比赛活动中扮演着对手、队友、教练等不同的角色,在体育活动中学会面对不同关系带来的各种问题,在处理问题中成长。体育运动还可以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他们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提高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自尊,在困难与挫折中不断适应与成长,在团队合作、分享成果时体现自身的价值。另外,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能促进学生形成融洽、团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因此,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的发展。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竞赛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育本身是交叉学科,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体育技能外,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大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的周期短,很快验证实践方法是否有效。例如,学生为了参加体育竞赛活动需要主动学习相关的技术、技能,准备得心应手的器材,设计相应的战术等。这一系列的行为是否正确或有效很快就能在竞赛活动中得到验证;学生会根据竞赛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对先前的计划进行修改。这样反复的过程即体育实践的过程,会使学生了解到实际发生的问题不可能与理论设计的完全一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才能实现最初的目标。
(六)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而灵活的将各种力量组织协调起来的能力,包括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和合理用人等。组织管理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素质等基础条件的外在综合表现,也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现代社会绝大多数工作往往需要多方面的协作才能完成,因此,大学生需要主动锻炼,尽快地认识到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性,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组织的管理者,承担着一定的组织管理任务。大学生在校内每次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时,自身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而且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地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并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完成自己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七)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是人们步入社会前的关键阶段,大学生需做足各方面的准备以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学生经常参加各种体育赛事、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明白角色的重要性。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需要不断改变自己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来壮大自己的团队,这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个体角色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到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可贵。其次,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和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最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学生想要参加体育竞赛或者体育活动也必须在遵守相应规则的前提下。因此,学生经常参加各类的体育活动就会使自己遵纪守法的意识逐渐提高,并将这种意识迁移到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八)提高学生整体的道德素质
体育以其公平、公正、公开的精神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产生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在参加体育竞赛活动时,对胜负的态度、对对手的尊重、对教练员的尊敬、对队友的鼓励、对裁判的服从、对观众的致谢等一系列的行为都标志着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也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正确的导向性作用。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分工合作、团结友爱的意义,使彼此之间增加认同感与归属感;体育更高、更快、更强的格言可以使学生明白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重要性。这正是体育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等特点的集中体现。
四、结论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社团;现状;发展
一、研究目的
大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延伸,它的积极有效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也会带动学生的求知热潮,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层次和质量。但是由于大学生体育社团自身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以至于引发了许多的负面影响,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体育社团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方法,对目前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进一步的推动大学生体育社团健康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1998―2005年有关高校体育教学、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学、管理学等方面大量的著作、论文和期刊等资料,掌握了当前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研究状况。
(二)问卷调查法
对上海、北京、广州、江苏、安徽、黑龙江、辽宁等35所高校上百个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者、社团成员以及普通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随机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60份;有效问卷:856份;回收率:96.0%;有效率:89.2%,发放社团成员问卷:500份;回收问卷:398;有效问卷:387;回收率:79.6%;有效率:97.2%,发放社团管理问卷:35份;回收问卷:30份;有效问卷:30份;回收率:85.7%;有效率:100%。
(三)访谈法
与一些高校体育专家、学者以及大学生体育社团管理者、社团干部进行了访谈,对于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咨询。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体育社团管理现状分析
1、大学生体育社团审批管理
在体育社团审批制度方面,大部分大学生体育社团都实行了审批制度,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没有实行。调查结果显示83.3%的体育社团实行了审批制度,有16.7%的体育社团没有实行(见图1)。
在管理大学生体育社团申请部门方面,大多数学校成立体育社团主要是向学校团委申请,还有一些是向学校学生处和体育部申请。研究调查结果显示,89.5%向学校团委申请,6.7%向学校学生处申请,3.8%向学校体育部申请(见图2)。但是在一些学校成立大学生体育社团除了向团委申请,还需要得到体育部的同意。
2、大学生体育社团日常管理
在大学生体育社团日常管理部门方面,大多数学校是由学校团委对大学生体育社团进行管理,也有一些是由学校学生处、体育部和其他机构进行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日常管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团委是86.5%,学校学生处是10.4%,而体育部是4.0%(见图3)。
3、大学生体育社团管理制度
大部分学校都制定了社团联合会章程、管理条理、财务制度等规定。例如:一些学校编写了《大学生社团管理文件汇编》,其中包括了《上海市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和《大学生社团管理章程》以及附有《社团成立申请书》、《社团登记书》和《学生社团注册表》等规章和文件,为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另外大部分体育社团有自己独立的章程或者管理条例,尽管有的章程内容不完善,但已经具备了内部管理和开展活动的总体框架和依据。体育社团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指导教师,对提升社团活动的层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社团明确规定了社团负责人的选举产生办法,各有关职能部分的职责,社团内部负责人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定期举行会议,讨论活动安排。
(二)大学生体育社团与体育教学一体化模式构建
1、大学生体育社团外部管理
当前大学生体育社团基本上都是由校团委在进行日常的行政管理,体育系(部)仅仅是在业务方面进行辅助指导管理,这样不利于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进行。为了推动学校体育课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应该让体育系(部)来对体育社团进行日常行政管理,团委辅助体育系(部)对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注册登记、思想政治、财务监督等方面进行管理(如图4)。
2、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管理
活动是社团生存之本。如果一个社团不能定期的举行一些丰富多彩、新颖的活动吸引大学生来参与社团,那么这个社团就不可能会生存下去。因此,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体系对于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至关重要。根据各个大学生体育社团单项运动的特点,构建主要由竞赛制、非竞赛制组成的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体系。
竞赛制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对参与余暇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在激烈竞争和实践操作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认知活动”。“竞赛制”主要是针对竞技体育(如三大球等)设置的,主要职能是开展正规体育竞赛。大学生体育社团应当在整个学年的各个时期都举办相应的比赛项目。比如,在秋季新生刚刚入学时期,可以由大学生篮球体育社团定期组办“XXX学校迎新生篮球比赛”;大学生足球体育社团组办“XXX学校足球联赛”;大学生排球体育社团组办“XXX学校排球联赛”等等。在比赛中可以采取一些手段,增加比赛的激烈竞争,增强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体育社团里面,使得大学生体育社团可持续性发展。例如:制定“明星制”,即在参加竞赛活动中,各院系的运动队可根据情况聘请大学生体育社团会员中任何队的1-2名队员参赛,且不限场数,使各队之间竞技水平更加接近,既增加了竞赛的激烈程度,又扩大了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影响力。此外在比赛中裁判员队伍主要有大学生裁判员社团的会员组成,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竞赛的组织和裁判工作,这样既可以使大学生把在课堂、社团辅导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
“非竞赛制”是主要针对传统的保健体育、现代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如体育舞蹈)等设置的。这类单项体育社团平时可以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提供学生个体或群体间进行交流的活动场所。此外还要定期的举办一些规模较大的技艺展示和健康知识咨询,例如:在学校举办全校运动会的时候,太极拳体育社团、体育舞蹈社团就可以组织自己的会员在开幕式上进行大型团体表演,展现自己的社团。传统保健体育社团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体育、健康小咨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和锻炼身体的知识。
“竞赛制”和“非竞赛制”基本涵括了大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的内容,涉及面广、影响大,极具宣传性,较好地迎合了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体现了“以人为本”、“体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思想。
3、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
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构建,首先是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的需求,有组织地大量开展体育社团的体育竞赛活动,吸引了大批相对固定的会员,运用竞技比赛激烈的竞争和不同形式的互动,引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再认识过程,也就是引发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即对于技术的研讨过程,对于运动锻炼方法的探索过程,对于思想品质的教育过程,对于各种有关理论的学习过程。以此引导学生从单纯的竞赛活动中“分离”出来,进入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其他领域,促成了体育社团的“专项课”和“裁判员培训班”的自然形成,逐渐完善了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结构。大学生体育社团健全了对高年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结构,较系统地衔接了一、二年级体育课,并把体育社团的“专项课”和“裁判员培训班”按正规课程安排在课表的下午或晚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相对固定的教学班进行九十分钟的教学。教学内容以二年级选项体育课内容为基础,侧重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证明,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极为重要,大学生从事体育的实践性和长期性,以及将他们对体育实践活动一时的直接兴趣,引导向长期的相对稳定的间接兴趣方向发展,并使兴趣升华到信念,升华到世界观的更高层次,从而促进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转变等方面,都需要有较丰富的体育科学理论知识为指导,利于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大学体育社团的设置突破了大学体育课时数的限制,把高校体育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的高等教育之中,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使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让学生在系统教育过程中了解自己,懂得所学的各种体育技能对自己会产生什么影响,清楚自己需要掌握那些技能、从事那些练习,从而使学生在余暇体育活动中,自觉地长期坚持相对独立的体育实践,较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使整个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超出学生时代,而具有终身的意义。
四、结论
现代大学体育课程应该是一种广义的课程概念,是一种大课程概念。大学体育课应不仅局限于体育课堂内的教学,体育课程应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参与和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三大部分,应融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活生生的、有特点、有个性、有层次、多样化的课程。因此,以体育教学与大学生体育社团一体化为中心和主线,使体育课向着既强身健体,又娱乐身心的方向发展,使体育课内与课外溶为一体。
为了推动学校体育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应该构建以体育系(部)对体育社团进行日常行政管理,团委辅助体育系(部)对大学生体育社团注册登记、思想政治、财务监督等方面进行管理的外部管理模式,竞赛制与非竞赛制相结合活动管理,把大学生体育社团纳入到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系统中,把高校体育教育贯彻于整个大学教育之中,使整个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超出学生时代而具有终身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1):1-7.
[2]雷建民.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类型,特征与功能[J].泰安师专学报,23(1):105-106.
[3]朱风军.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精选: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