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历史课堂教学论文

时间:2023-02-27 11:08:07

导语:在历史课堂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历史课堂教学论文

第1篇

有教师上《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在讲到“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布置了一个探究题:“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布置完题目,教师紧接着说:“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4页,看‘课前提示’,谁来读一下呢?”于是有学生站起来念“课前提示”第二段:“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然后,教师说:“很好,完全正确。接下来,我们来做‘典题训练’……”听课的教师都懵了,这怎么能叫问题探究呢?该教师根本就没有结合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没有讲这三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似乎学生只要记住这三个结论就可以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于是,几乎所有课堂上都出现了“探究学习”。可是,究竟什么叫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应该如何操作?教师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中学会哪些基本技能?这三个问题是教师在设置“探究学习”环节之前应该重点关注的。显然,该教师只是贴了一个“探究”的标签,而真正进行的还是灌输式的教学。探究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方式,其特点是在教师启发诱导下(教师要设计可探究的主题),学生积极参与,经过探究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加工和再创造,并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时候还包括提出问题),最后主动发现概念、规律和结论。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它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然后再得出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让学生真正领会历史学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二、假课堂指令

《维护和平的尝试》一课是《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明确规定的“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一般教师都是不上的。有一次公开课,有位教师选择了这一课来上,激发了听课者极大的好奇心,大家都想看看他会怎么上、会有哪些新意。该教师站上讲台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请同学们用10分钟看书,看看战后人们进行了哪些维护和平的尝试。”学生一看有这么多老师听课,都很认真地看书。可是不到4分钟,教师就说:“好了,现在谁来说说看?”说好10分钟的,结果4分钟不到就叫停了,这是严重的教学不诚信行为,是老教师发出的一个假指令!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时说的是“用10分钟看书”,所以,笔者发现有很多学生是慢慢看的,当教师说“好了,现在谁来说说看”的时候,很多学生其实是没有看完内容的。而在这4分钟内,教师一直“钉”在讲台上,既没有下来“巡视”学生的自学情况,也没有在中断学生看书的时候征询学生的意见,而是很“果断”地说“好了”,然后就叫学生站起来讲,结果是叫了三位学生,答案都不能让他满意。其实,在日常教学中,乱发指令弄得学生无所适从的教学行为并不少见:如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但既不分组,又不指导学生合作讨论,而是比较放任地由着学生自由聊天;又如经常布置学生“课后探讨题”,但事实上并没有任何后续跟进的行为;等等。对于这些失信的课堂指令,大多数教师是不以为然的,觉得并没有什么。在大力推进“诚信社会”建设的今天,诚信作为对公民的一种道德要求,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更应该精心设计问题,准确“发号施令”,须知,你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假历史结论

某教师在上《》“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一教学内容时,出示了两段文字,一段是文言文:“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另一段是经过翻译的通俗易懂白话文:“上天啊!我要和你相爱,一辈子也不断绝。除非是山没有了山峰,长江、黄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你断绝!”然后设问:“古文和白话文哪个好?”学生有说古文好的,也有说白话文好的。可是,教师断然地说:“很明显,还是白话文好!”然后开始讲“文学革命”的相关内容。“古文和白话文哪个好?”听到教师提出这个问题,笔者就一直在咀嚼着,是不是真如该教师说的“还是白话文好”呢?后来翻了一下的《什么是文学》。说“:文学有三个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按照这一标准,教师出示的那段白话文是非常明白清楚的,但缺乏修辞和音律的要求,可以说是大白话一段,那就谈不上“有力能动人”,更不用说“美”了!相比之下,“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就相当地撼人心魄了!所以,在回答教师提问时,有相当多的学生说古文好,但教师并没有解释为什么“白话文好”,这样的教学可以说是相当荒谬的。

第2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探究性学习、互成角、度二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法则、创造能力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要求。《高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上提出“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

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希望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落实素质教育。

我校尚未实行《高中新课程标准》及其教材,但在教学中,引人探究思想来优化课堂教学。我们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创造条件进行探究性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从中学会获取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方法,体验到探求知识的乐趣,同时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现以高一“力的合成”这堂课作一些尝试,谈谈笔者的作法和看法,和同行商榷。

高一“力的合成”传统的教法以及人教版教材的安排:由教师从演示实验总结出力的合成法则,再由学生做验证性实验。需要两节课才能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

我们将这堂课作了改动:突出合力和分力的“等效代替”关系用“等效代替”思想师生共同设计测定互成角度两个力合力的方法再由学生测定互成角度两力的合力师生讨论总结出力的合成法则。这样,用一节课就能完成这部分的主要教学内容。具体做法如下。

1、创设物理情景,为新课和探究实验铺垫

一堂优化的课,教师应该精心研究引人新课的教学,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始学习。

好的引人新课教学应为学生创设物理情景,为新课和探究实验做好铺垫,使教师能顺利和谐地开始教学。本课一开始按顺序向学生展示图l(a)、(b)、(c)三幅图(*图1(a)、(b)、(C)中五幅取自现行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2001年5月版),让学生叙述三幅图各自的含意。

在学生叙述过程中,教师插话点明图(a)中两个桶表示同一个桶,图(b)中两个木箱表示同一个木箱,图(C)中两个夯表示同一个夯块。此中隐含着作用效果相同的启示。

师:从物理学角度看,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点?

生:每幅图左侧都是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右侧是一个力作用在该物体上,二者的作用效果相等。

师:生活中、生产活动中,这种情况很多,学物理应重视这种情况。我们把它写下。

【板书l】如果一个力对物体作用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或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时,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力来代替那两个力(或几个力)。

教师指着板书l再读一遍,并说在初中我们也是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把……(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板书l之后写上:

【板书2】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那两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教师在板书l之上,边说边添上。

【板书3】合力与分力

2、突出合力和分力关系的实质----等效代替

师:大家一起找一找,在合力和分力的定义中,关键词是哪几个?

生:作用效果相同,可以相互代替。

教师在板书1和2之下的正中写上:

【板书4】等效代替

师:在物理学中,只有等效才能代替(在板书4的等效和代替之间,添上);要代替必须等效(在上述之下添上,使板书4成为等效代替)。

师: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二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板书5】力的合成

3、以“等效代替”思想为指导,师生共同设计探究实验

师:在初中,我们曾用实验讨论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并得到相应的结论。

今天我们要用实验来讨论互成角度二力的合成规律。具体方法:先从实验求出互成角度两个力的合力,然后从实验结果再来讨论互成角度两个分力和它们合力有什么关系,从中找到它们的规律。

师:已知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如何找它们的合力呢?请同学和我一起想办法来设计一个求合力的实验。(让同学讨论几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用两组“三根橡皮筋串联”之后再并联作为受力物体,再用两根细绳和两个5N的弹簧测力计仿照人教版(2003年6月)高一物理教材“学生实验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方法。但教师不能把实验方法告诉学生,关键是由教师引导,由学生自己得出实验方法。

具体方法如下:

师:合力和分力关系的实质是“等效代替”,如何利用“等效代替”的关系来求互成角度两个力的合力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两个5N弹簧测力计通过两细绳,并让两细绳成较大角度拉并联橡皮筋)

师:橡皮筋受互成角度两个力的作用而伸长。这两个力或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点上,这样的力就叫做共点力。如何知道互成角度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呢?

生:两个力的大小由两个测力计读出来。两个力的方向沿两细绳的方向,画出细绳的方向就是两力的方向。

师:(保持两力拉橡皮筋的位置不变)找合力必须保证合力的作用效果和两分力共同作用效果相同。因此,我们非常关心这两个互成角度力的作用效果如何。

在实验中,如何知道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呢?

生:在橡皮筋伸长的端点做个记号。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

师:如何根据“等效代替”来找合力呢?

(教师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线拉橡皮筋,故意让橡皮筋的端点一次在所做“记号”的上方,另一次在“记号”的下方)

师:这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分力作用效果相同吗?

生:不相同。

师:如何才能保证两次的作用效果相同?

生:把橡皮筋的端点拉到刚才所做“记号”处。

(教师在黑板用弹簧测力计演示,并保持测力计不动)

师:现在作用效果相同了。如何知道这个力,也就是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呢?

生:由弹簧测力计读出力的大小,画出细绳的方向就是这个力的方向。

师:这样我们就求出互成角度两个力的合力了。

今天我们不仅要求出合力,而且要找到两个分力和合力有什么关系,即它们之间的规律。

怎样找这个规律呢?我们规定:从同一个作用点出发,按同一个标度画出两个分力和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然后从图上找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注意,今天是研究互成角度两个力和合力的关系,所以实验时,两个力之间的角度应该大些,效果才明显,最好角度大于90°,学生实验过程从略。

4、重视“交流-评估-总结”过程

师:合力求出来了,力的图示也画好了。我们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合力好像是两个分力的角平分线。

师:你只说合力和分力方向的关系,这种关系正确吗?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生:为什么两个分力之和不等于合力呢?

师:互成角度两力的大小之和不等于它们的合力的大小!互成角度两个分力和合力有什么关系?

生:……

师:同学们可以把合力的端点跟两个分力的端点用虚线连接起来,看看我们所作的力的图示像什么图形?

生:像棱形。

生:像正方形。

生:像平行四边形。

生:是普通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包含正方形和棱形。从你们实验的图示看,同意合力和分力的关系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同学,请举手。(大约有1/3的同学举手)

师:我们暂时认定互成角度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做一次实验看看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学生再次实验过程略。

师:再次实验,看看两个分力和合力的图示像什么图形。

众生:像平行四边形。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找到了互成角度两个力和它们合力的关系。

【板书6】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如果用表示两个力的线段作为邻边画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邻边间的对角线表示出来。这种方法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后面的教学过程从略。

5、几点说明

(1)在合力与分力的定义中,我们自己加了“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力来代替那两个力”这几个字。这是为了突出合力和分力的“等效代替”关系,我们也是以“等效代替”关系为基础,师生共同设计测定合力的实验。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代替”关系。

第3篇

(1)主持人的角色

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明确讨论内容,把握教学进程,维持好课堂讨论秩序,充当好主持人的角色.在讨论开始阶段,教师要像主持人那样,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程序,明确学习要求及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尽早进入讨论的状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发言顺序和学习进度,引导和鼓励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使讨论总是围绕一个题目或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形成热烈而有序的讨论氛围.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的全过程进行总结,使案例教学有头有尾,为课堂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要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发言人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控制作用是通过发言人的角色体现出来的,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充当好发言人的角色.发言人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教师的发言不能仅代表自己,而是要反映学生的整体意见.发言人发言,不能原样照搬学生的发言,也不能任意取舍,而是要对学生的发言作简要的总结和整理,以求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观点和思想.发言人的角色是教师扮演的关键性角色之一.要扮演好这个角色,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思想整合能力.

(3)导演的角色

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虽然以学生为主,但不等同于放任自流.它实际上一直处于教师的严密监控与指导之下,教师要像舞台上的导演一样,发挥潜在的影响力.教师通过导演的角色使学生知道什么时候陈述个人的见解,什么时候评论他人的观点;通过导演的角色规定哪些学生发言,哪些学生不发言,哪些学生多说,哪些学生少说.导演角色的灵活度很大,难度也很大,扮演好这个角色,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群体互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2循循善诱,启发引入开局

引入开局是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的引入环节.案例教学引入是学生讨论兴趣与热情启动的基点,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好的开局有利于调动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自然地进入课堂讨论环节;有利于学生围绕主题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讨论兴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案例、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案例讨论的开局.

(1)情景创设法

即将案例的特殊环境、主要任务、关键场景等,通过语言、实物、课堂布置等,融入讨论现场,形成案例的情景氛围,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之感.以此开启案例讨论的序幕,可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激情和兴趣.

(2)案例回顾法

即由教师对案例的故事梗概进行介绍,还原案例的矛盾点、疑难点、关键点,引导案例课堂讨论环节的启动.通过案例回顾,可将学生引入讨论的氛围之中,引导学生跟随案例介绍,逐渐进入角色,进行案例讨论.

(3)演示导入法

即通过与案例相关的报道、图片、录像等媒体资料或专门制作的动画、影片等,将学生引入案例讨论环节.

3聚焦矛盾,推动讨论深入开展

围绕问题,聚焦矛盾,逐步把讨论推向深入,是教师组织案例讨论应该运用好的一个主要方法.虽然案例讨论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教师要依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按照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把握内在要求,采用恰当的方法组织实施,推动案例讨论深入开展.

(1)明确目标

组织课堂讨论的基本目标是,激起学生兴趣,营造讨论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发挥学生内在潜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能力.因此,课堂讨论时,首先要向学生讲清案例的主题和基本目标,使之明确研究、讨论活动对于提高素质、能力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讨论,主动发表见解.

(2)关注重点问题

重点问题是案例讨论的重点,也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因此,教师要把握处置该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通过引导、讨论、启发,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难点问题.

(3)聚焦难点问题

越是难点,教育价值越大,越需要聚焦.教师要认真关注学生对于难点问题的认识,在和学生分析研讨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找到突破口,引导他们提出创造性的意见和看法,实现对难点的突破.

(4)鼓励学生讨论

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及行为中的积极因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和不同意见,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观点的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4掌控节奏,灵活解决问题

讨论节奏是指讨论进程的快慢、缓急、强弱、张驰等.课堂讨论应该有、有平缓,要张弛有度、井然有序,既有使人激动不已之处,又有使人平静之时,体现出讨论过程的节奏感.但课堂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冷场、偏离主题、发言不均衡的情况.如果教师不及时处理,将会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

(1)出现冷场的情况

冷场指的是当需要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时,课堂保持较长时间的沉默.冷场主要出现在讨论的开始阶段,此时学生往往慎于开口.处理此种情况教师要把握三点:第一,讲清问题,指明方向,再做开场白式的引导动员;第二,发现冷场时,立即对开局引入中涉及的问题和观点进行分析,简化问题,引导学生发言,起到点醒、催化的作用;第三,教师可以采取“点名”或者“顺序发言”的办法让学生发言,引导善长发言的学生继续发言,同时“肋迫”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或对前面的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看法,逐步让缺乏自信和有羞怯心理的学生适应讨论和交流的环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还需要研究提问的方式和角度,尽量避免提过空、过大和过于抽象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

(2)出现纠缠不休、游离主题的情况

这种情况会严重干扰讨论的主题,直接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处理此种情况教师要把握三点:第一,沿着分析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引导学生逐步回到主题;第二,沿着学生认识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回到主题;第三,以委婉的方式扭转局面,走向正题,如可指点一下事先写在黑板上的主题.

(3)出现发言不均衡的情况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出现发言过多或发言过少时,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对于发言过少的学生,要多引导、多鼓励,促使他们积极发言;对于发言过多的学生,教师则要有意识地限制他们发言,或者以诙谐的方法打断他们的长篇大论,或者规定他们的发言次数和时间等.总之,教师应从教学目标、课堂讨论的整体进程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采取多种方法灵活而有效地引导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环节.

5总结讲评,归纳梳理观点

总结讲评是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的最后一个环节,目的是归纳梳理学生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讲评是教师根据案例教学所达到的目标,结合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的情况,对课堂讨论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对课堂讨论中形成的共识与结论进行概括、总结和归纳的过程.总结讲评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根据讨论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应把握两个方面:

(1)对讨论组织情况的总结

教师应从整个课堂讨论的情况出发,回顾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指出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好的予以表扬,差的予以批评,为以后的课堂讨论奠定基础.

(2)对讨论主题的总结

第4篇

一、图式与现代图式理论

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也是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图式是关于某个主题的一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某主题相关的一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图式是对范畴规律性做出编码的一种形式。这些规律性既可以是知觉的,也可以是命题性的。一个图式中包括一些空位,也可以说是一些维度,每个空位的不同取值就说明了事物在这个维度上的不同特征,表明了它在这一维度上所述的类别。图式中这些空位构成了我们理解新信息的基础和参照框架,有助于形成对事件的预期,产生有关这一事件的疑问,从而引发对信息的探寻活动,使外在信息通过同化和顺应而达到知识建构成为可能。

图式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新事物时,总是以图式为认知基础,依据图式来预测、解释和吸收外界的信息,然后在头脑中构建新图式,并通过同化和顺应导致内部图式——认知结构的变化,到达功能性平衡。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总是依赖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者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才能获得新信息的意义,这就是知识的同化。同时,随着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知识建构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的进入,同时又表现为知识的调整改变,同化和顺应是知识的建构的基本机制。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于先前的知识和教育来加工和解释经验的。当外在环境的信息输入时,学习者总是尝试着把输入的外在信息(或刺激)和先前的经验、知识相比照,并伴随着相应的情感体验且产生某种意向性,由此创构一种内在的知识结构。根据现代图式理论对学习图式建构的基本认识,我们可以把图式的建构机制及过程图示如下:

二、基于图式理论的课堂导入

导入是教师在新的课题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包括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授课的内容上,复习旧课以导人新课,以及传授新知识各个步骤的过渡。导入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高效的导入能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语言学习活动的热情,并能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实现由旧内容向新内容的自然过渡,从而优化英语课堂学习的效果。由上图可见,课堂导入过程中图式建构的基本过程是:当作为导入内容的外在信息作为刺激输入后,学生在各种个体因素和非个体因素的影响下,在有意识与无意识的交互作用下,通过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当外在信息显得熟悉或不要求额外加工时,原有的图式就会被自动激活,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果输入信息与原有图式的构成要素相匹配,信息加工的同化机制便发挥作用,原有图式得到强化或巩固,使学生更好地复习旧课,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如果输入信息与原有图式的某些构成要素不相匹配(相异甚至相反),信息加工的顺应机制便发挥作用,原有图式就可能因整合输入信息或改变记忆目标而使自身获得改变乃至生成新图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课堂导入的目的。当外在信息显得不熟悉或要求额外加工时,信息加工的回避机制便发挥作用,原有图式对输入信息加以拒绝或排斥,造成课堂导入无效。

三、设计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鉴于课堂导人过程中图式建构基本过程的复杂性,图式理论运用于课堂导入,要想发挥积极、主动作用,强化或巩固原有图式,或改变原有图式或生成新图式,实现有效导入,预防输入信息被拒绝或排斥,使课堂导人无效,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符合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做好课堂导人的主要依据。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导人时就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明确教学目的,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到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2.符合教学内容

熟悉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恰当运用图式,学习新的知识,应以学生熟悉的旧知识作为载体或铺垫,所举例子必须有启发作用。为此,教师要注意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和转折点,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自然的链接,强化或巩固原有图式,或改变原有图式或生成新图式。

3.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堂导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选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际来自然过渡,符合学生的原有图式。注重导人的趣味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原有图式,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新的图式。

四、巧设课堂导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导人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重难点,不同的教学目标,其导入策略都应有所侧重,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激发学生原有图式,善于运用多种导人手段,以达到课堂导人的目的。下面就如何在课堂导入根据现代图式理论建立,扩展图式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举几种方法。

1.直观导入法

直观教具通常包括实物、教学挂图、简笔画、卡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直观导人法是在新课讲解之前把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用图片、投影等呈现给学生,学生头脑中形成相关图式,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行问答、讨论,引入新课。如Gofor如8AUnit10IaiTlgoingt0beabasketballplayer的导入,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明星图片形成相关图式,导入新课。学生在回答“Whatdoeshe/shedo?”时,兴趣盎然,学习效果很好,从而引出新句型:Whataleyougoingtobe?

2.视听导入法

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堂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或影片,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原有图式,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以生成新的图式,提高课堂导入效果。如Goforit7AUnit9Doyouwantt0g0toamovie的导人,可以选几部具有学生熟悉的电影片段来呈现comedy、actionmovie、documentary、thriller等新单词,学生一边欣赏电影,一边学单词,对电影分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拓宽了知识面,达到巩固和扩展新图式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随意交谈法

教师可以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随意交谈,利用学生熟悉的原有图式,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导人新课。如Goforit9Unit7Wherewouldvouliketovisit的导入,教师可以采取自由交谈的方法,从天气谈到郊游,再问他们是否喜欢旅游,曾到过哪里旅游等。此时,教师因势利导,点明新课,导人新句型:Wherewouldyouliketovisit?自然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激活学生原有图式,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温故知新法

由复习旧课导人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衔接,原有图式得到强化或巩固,使学生更好地复习旧课,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如Goforit7AUnit5Doyouhaveasoccerball?阅读部分的话题是体育用品的收藏。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有关体育运动和提出建议的表达方法,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可以从复习旧知识人手,在头脑中建立起体育运动的图式关联,然后提问学生分别有哪些体育用品,从而引出collection这一话题,前后过渡非常自然。

5.寓教于乐法

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各种图式都可以用于新课导人。可以利用学生已有图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从而生成新图式。如Goforit9AUnit6IlikemusicthatIcandanceto的导人,可以先给学生们放一两首不同种类的音乐,并且询问:“Whatkindofmusicdoyoulike?”这样利用学生熟悉的原有图式,激发新图式的生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6.悬念导入法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设置悬念,改变图式呈现方式,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学生积极投入到揭开“谜底”中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Goforit9Unit2Iusedtobeafraidofthedark的导人,用学生喜爱的歌星小时候的照片,让学生猜猜他是谁?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接着呈现歌星现在的照片,学生一片哗然:“哇,原来是他!”并异口同声地说出歌星的名字,这样巧妙激发学生原有图式。这时用Heusedtobe…butnowheis,对这位歌星过去及现在的外貌、性格、身份进行描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用usedto进行描述,气氛非常热烈,改变原有图式,生成新图式。

7.讨论式导入法

教师设置谈话主题,帮助学生熟悉原有图式,通过谈话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新的学习目标中来,形成新图式。如Goforit8AUnit10I''''mgoingtobeabasketballplayerSectionA3a的阅读主题是dreamjob。可以问题的方式切入主题问学生:

“What''''syourdreamjob?Whatareyougoingtobewhenyougrowup?”引起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图式,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的强烈的阅读欲望。

8.背景知识导入法

研究表明,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有意识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一个新的图式。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新图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扫清障碍,进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调动其学习兴趣。如Goforit9Unit12Youaresupposedtoshakehands的导人,让学生事先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相关各国礼仪的材料或背景知识,并进行小组讨论。在导人新课时,向其他学生展示不同国家不同的礼仪和风俗习惯,增加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第5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堂改革教师教学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深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越来越明显,据调查分析,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不足成为了课程改革实施和落实的最大障碍,课程教材表面上难度降低了,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课程改革后的课程自由度较大的空间与教师创新实施能力不足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瓶颈”。因此,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是落实好新课程的关键。

一.传统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教学能力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传统教学把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复制,过多地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学习和书面应试能力。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学习更加关注。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体现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设计能力方面,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定论为宗旨,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教师要对教材全面掌握,深层次的挖掘。教学内容上重视按照学科逻辑顺序组织教材,实行分科教学,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主要对教材中的现有知识进行直接阐释。在教学监控方面,注重终结性评价,要求教师认真做好试卷以及考试后的试卷分析工作。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是改革的核心目标。然而课堂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阵地,那么教师作为课堂改革的践行者是这一系统工作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力量。

1.教学认知能力的要求

(1)分析和领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按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并实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与技能得来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教学目标设计时还应注意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有利于进一步学习。也就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2)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要求教师首先在其课堂教学的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其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陛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2.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

教学设计能力具体表现在根据学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学目标制定的能力;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能力。本文所指的基础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指课程分析掌握教材标准的能力、教学内容设计能力和教学方法设计能力。

(1)分析掌握教材标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和课程标准深层次的掌握。做到眉目清楚,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材实际是为教师提供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准确无误地挖掘教材,把握标准。教师首先要分析这些素材中自身的知识因素、能力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品格因素等;其次考虑如何将这些因素拓宽、扩展,最后确定本节课对学生终身打基础的素质进行重点开发和培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2)教学内容设计能力。传统的教学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缺乏各个学科的内容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设计内容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教学内容形成较大规模的知识体系,在各学科之间建立科学的联系并保持科学的衔接,各学科内容不仅突出知识教学,而且更突出智能教学、学会学习教学、非智力心理品质教学和品格教学。

(3)教学方法设计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探究,通过他们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整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自己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建构的结果,而不是外塑的结果。未来的教育方式正向更加开放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催生出适应信息文明、为信息社会服务的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5.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从教学操作的手段看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非言语表达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体现规范纯洁、鲜明生动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应注意语言使用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对非语言表达要求是,例如课堂教学中,目光是教师给学生传递信息时的重要手段,教师在使用非言语行为时要恰当、适度,应是教师情感的自然流露。对于教师选择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教师必须形成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能力,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更好地为新课程改革服务。

4.教学监控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要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要具备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评价的目标要综合,方式要多样,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新的历史重任,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理解存在偏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课程标准。由于过程和方法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知识与技能更不可测量,加上现行的大部分考试很难关注前两者,结果,课堂教学仍然主要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师在写教学目标晡总会将其三者写上,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教师真正实现三维目标了吗?尤其在中学教学中,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课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可能正因为不可量化,所以在实现方式上也显得难以把握,有些教师为了实现三维目标,在某个教学环节强加进思想教育的内容,或者专门留出一个环节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以上都说明教师对于课程标准还没有掌握理解清楚。

2.教学方式技术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规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中小学公开课的课堂,都会用多媒体。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有时确实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可吏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但有时反而帮了倒忙例如,小学课文《春天来了》无数朵鲜花争芳斗艳,河岸上一排排垂柳,长出嫩芽。如果教师用画面展示其景物,可能就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有时运用课件不当,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感受。如果教师能够亲自在黑板上画出这幅美丽的春天画面,我们可以想象出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面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丧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机器操纵教学的现象,久而久之会导致教学方式技术化。

5.注重课堂教学表面,忽视教学的本质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们纷纷投入到学习中,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然而一些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的表面,却忽视教学的本质,也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发展。例如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几乎在小学的课堂上都会看见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然而,仔细观察发现多数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给专家或听课教师的感觉场面很热闹,但是实质上当师让学生回答讨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自己的想法,并没有代表小组。这反映合作学习没有落实在教学的本质上。以上隋况表明教师对教学只注重表面而对学生的发展却忽视了。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对策

1.独立思考和学习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要学会独自思考,即认真地反思及总结,独立思考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想。如何将理念转成教学行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要深思的事情。教师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深人钻研、不断创新,才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例如教师要备一节课,首先应该是自己先独立理解教材,领会课标、教参的精神,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班级学生的基础,独立设计出符合自己教学水平、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来。这样的过程,凭的全都是教师自我的积累,发挥的全都是教师自己的才智,那么得到提高的才可能是教师自己。

2.同行交流与合作

交流与合作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未来社会不仅需要人们具有竞争意识,而且更需要人际之间的合作。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人才标准和人才观念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2l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对人才素质将提出新的要求。其中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新时期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合作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交流与合作能获得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从同事那里获取教学信息和灵感,产生新的想法;教师在合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展示给学生,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学生合作很有益,教师也在身体力行他们所倡导的信念;作为一个集体,教师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的成绩;通过分析材料、计划及共同努力,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所以,与同行交流合作,是教师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

3.学习书本与理论

教师学习,是自我更新的一个过程,是保持自身素质能够与时俱进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从教室的认知能力到教师监控能力等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对教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知识就是力量,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的能力也是难以提高的。那么知识来源于书本上的理论,书本理论是教师最直接、最简便地吸收新的理论的来源。当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打开理论书籍,可能使你茅塞顿开。教学的知识是不变的,但是教学的方法是可以多变的,要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如,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只有通过科学观念的输入,才能觉醒,才能去比较、反思,才能不断修正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超级秘书网

4.回到课堂再实践

第6篇

“1368”阳光高效课堂模式是在小组合作基础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尝试,主要特点就是教师尽可能的退出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教师在课堂中既是学生学习的同伴,也是课堂活动的观察者,还是教学活动的研究者,强调课堂上生生、师生间的互动性与讨论性,使得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它有以下几个特色:一个模式:倡导“自觉参与,自主体验,自信合作”。三研备课:研究教材与学生、方法与策略、导学案与教案。六步学案:导学案中严格按照学习目标、温故知新、自主研习、合作探究、拓展提升、感悟反思六步设置。八环课堂:课堂教学分八环节:目标解读,检查汇报,激情导入,提纲挈领,交流展示,合作提升,成果反馈,作业小测。通过这样的课堂模式的实施,实现让学生自信合作、快乐学习、愉快生活的目标,从而达到“阳光三年,照亮一生”的育人理念。

2“1368”阳光高效课堂模式在历史课堂上的应用

2.1科学分组,兼顾全体

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组,这是保证小组合作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取得成效的前提。教师要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和编号。一般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与兴趣、学习能力与行为习惯等。在每个小组中都要有一些学习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从而平衡小组之间的整体素质,也有利于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另外,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可以灵活掌握,需要情景剧表演这样的活动展示时,就可以打破相对固定的小组,以原来小组为基础,适当的吸收其他组的学生,或者打破组的界限,由一些有表现欲望的学生来进行等。

2.2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1368”阳光高效课堂模式是一种互的学习方式。不管是课堂的讨论,还是课后小组实践活动,小组内的各个成员一般都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一个小组必须选出一位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以及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与讨论。同时,在小组内要对每一位组员进行任务分工,如:记录员、汇报员、展示员、评价员等等,甚至连负责补充都有具体的人员。只有分工明确了,确保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各司其职,才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3制定学案,科学合理

结合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来制定教学案是“1368”阳光高效课堂模式取得实效的关键。从学生要掌握的目标入手,在目标展示环节将所要达成的目标展示给学生;在自主研习中对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独学完成,组内结对子进行检测;有一定能力要求的部分在合作探究中展示,由学生在自主研习过关后进行组内研讨,这个环节要求各组进行的同时由展示员把研讨的成果展示出来,以供各组之间进行评价和补充,有疑问的地方做出标记或者直接与老师探讨;对于本节课的难点部分一般会在拓展提升中出现,这个就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组间的讨论、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真正的学为己用;达标检测部分是对学生本节学习程度的印证,能够做到正确率达到80%以上,就基本上完成了本节学习的目标。而这段时间的上课证实,学生大多数基本可以做到这一点,部分学生能够做到正确率在95%以上。另外鼓励学生学会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将不同的知识内容进行交叉、渗透,这样学生的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2.4活动穿插,形式多样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合作形式是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式,如在课堂中穿插活动环节:视频欣赏、小品展示、历史重现等。通过丰富的合作交流形式,调动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巴黎和会这段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个历史重现的活动环节。从班级中找出学生分别代表英、美、法、德、日、意五国,在请一位学生做中国代表,让他们感受当时的氛围以及体会当时各国的愿望和最终达成《凡尔赛和约》后他们的不同心境,从而轻松的让学生了解了当时的历史,并且对于突破本节的难点———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个课堂气氛也达到了。

2.5科学评价,激发兴趣

第7篇

小合理相容。非正式组织由学生自发形成,成员之间对某些问题的看法相同或相似。因此,彼此感情融洽、相容相依。传媒类院校课业压力较小,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更渴望情感的依托,则更容易形成这种非正式组织。内聚力强。非正式组织以其独特的行为准则左右成员的行为,表现出极强的凝聚力,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自卫性和排他性。传媒类院校的学生对按照自己的意愿聚合而成的组织有着极强的信任和依赖性。受核心人物影响大。非正式组织虽然是自发形成,没有正式的领导者,但总有一些学生因见多识广、有卓越的组织才能、或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等,而成为群体核心人物。传媒类院校中的核心人物往往是一些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人。这样的核心人物往往会影响着整个组织成为一个个性团体,反对甚至脱离正规组织的管理。

2、传媒类院校中学生非正式组织对英语课堂管理的影响

2.1正面影响。学生非正式组织成员的思想行为趋同。因此,教师良好的引导可以使其走上正轨,利于课堂教学。传媒类院校的英语课班容量很大(通常在60一80人之间),而为了顺利实交流互动,教师往往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自由结组、推举组长,这种小群体对于个人更有说服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更容易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使其目标与课堂管理的大目标趋同,就能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心理相容性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看法和思想,文化和专业基础接近。教师可以通过了解他们对英语学习的不同需求而进行分类,引导不同程度的非正式组织成员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2.2负面影响。非正式组织中普遍存在/从众行为0,可能会导致整体的混乱。非正式组织本身由于其非成文性规范会表现出一致向外的行动倾向。若此倾向与组织目标相冲突,会侵害整个组织功能的运行。传媒类院校中,有些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这样的学生形成的学生非正式组织会影响英语课的正常进度。当他们对教师所讲内容没有兴趣,甚至听不懂时,就会表现出来,如果教师不加以管理就会使这种不良影响在小群体中蔓延,使其他学生也放弃学习和参与课堂活动。学生非正式组织有可能会向/反班级型0转化。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对群体内共同认可的规范持完全信任的态度,易于形成一种/集体思维0的模式,当这种趋势与正式组织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相悖时,反班级型学生非正式组织就会形成,有碍于课堂的正常管理。

3、积极引导学生非正式组织,减少或消除其不良影响

3.1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组织。教师要正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一是不忽视;二是不敌视。教师要关注并解各种非正式组织的情况,掌握动态,以便开展工作。大部分学生非正式组织的英语学习目标与英语教师要求的学习目标还是一致的,他们在小组活动中也愿意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教师应用善意的眼光来看待,不能轻率地加以否定和打击。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按其作用还可划分为积极型,中间型和消极型三类。针对不同的类型,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方法。对于学习型这种积极的非正式组织,通过表彰等方式对其给予大力的支持和保护,同时可以引导更多的学生加人。对于友谊型、兴趣型这样的中间型的非正式组织,要坚持正面引导,努力引导其向积极型转化。对于消极型非正式组织要重在教育转化,但对于严重影响英语课堂教学的,如集体对抗教师,导致课堂进程受阻的,教师要对其核心人物进行批评教育,以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策略

多年以来,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致语文教学质量越来越低。而此时,教育工作者们对于传统教学实践过程中阻碍教学质量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具体的研究。提出新课改就是希望通过课程改革将理论上的教学方式实践到课堂中去。而且,在这种与时俱进的形势下,“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这种理论的实践性也越来越有必要。

一、关于理论上的新教学策略的归纳

1.教师自身必须得对新型教学理念有一个透彻的理解,不能误将学生作为课堂中心的这种方式理解为是学生要代替自己的“统治者”的地位。而更多的是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爱心去教导学生,用尽所有的方式和手段使课堂生机盎然。

2.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真理为切入点,让学生自己从潜意识中就有一种主动去追求、去探索从而去获取知识的欲望。一旦学生有兴趣学,自己就会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征服各种难题。所以,在这种飞速发展的社会的前提下,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个众人瞩目的焦点。将兴趣引进到课堂就是希望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宰者,或者成为一种爱好。让学习不再是学生背上的一种“包袱”。

3.消除教师总是“一手遮天”的现象。所谓“一手遮天”就是教师自己讲解,对所提问的问题又自己进行回答,不激励学生去回答。那么想要消除这种现象,就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来解决。通过这种动手能力的锻炼,从而加强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应用能力。初中学生正是处于各方面能力提高和所有习惯形成的阶段,所以从理论上来说,锻炼学生的主动性也是新课改的目的之一。

二、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实践这些新策略

1.教师应认真学习新标准对老师授课方面的要求。那么,首先为人师表,自身谈吐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极为重要。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学生调皮不听话,睡觉,不完成课堂练习等等突发状况时,教师不得打骂或者体罚,应当首先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之后,如果效果不佳,再采取适当的背词或者抄写生词的惩罚原则。

2.在兴趣方面的具体实施,首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对文学方面中哪方面兴趣比较高。如,诗词歌赋,散文或者书法等等的方面,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去阅读,让学生用自己最大的兴趣去体会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情感,这种自己切身体会到的要比老师强硬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3.就如同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学生的思考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学习风格、学习方式等方面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那么,此时作为老师,首先就不能扼杀学生的这些独特的想法,相反,以学生的独特个性为起点,正确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思考和学习,逐步地引导学生养成一种独立学习的习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针对性方法去改掉学生依赖老师的这种懒惰性。例如,学生在写作方面总觉得“词穷”,那必然是学生缺乏主动去积累所致。对于这部分学生,他们的课外作业就应该偏向于摘抄自己觉得优美或者有趣的词句,从而加强自己的文化基础。这样的教学不仅加强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

总之,想要将理论上认为一些可行的教学方法高效地实践到课堂中去,并且得到可观的效果,教师必须做教育事业的先锋,首先自己去熟悉新课标的教学计划,然后严格按照新标准用自己专业的知识水平使学生的文化底蕴有所提升,从而赢得更多学生的青睐,让我们在教学中收获到更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韦秋晓.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学习:下,2011(01).

第9篇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故事教学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对高效课堂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将史实故事化,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促使学生在轻松地环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为高效历史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左宗棠”时,为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授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柳树”,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柳树有一个名称叫做‘左公柳’,有谁知道左公柳的由来。”顺势向学生简单讲述左公柳的故事,继而调动学生对左宗棠这一人物了解的兴趣,将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当中,进而让学生在形象的故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能大大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

二、自主学习法,培养高效历史课堂主动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对课堂效率的提高以及学生健全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新课改基本理念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逐步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借助自主学习法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例如,在教学“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时,为了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选择了自主学习法。首先,我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秦国的统一以及作用、焚书坑儒的原因等,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总结归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会面临哪些问题,秦朝为什么要统一六国,秦始皇到底是怎样的人呢等。在自主学习结束之后,我结合这些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还能节省时间,进而确保课堂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最大的效率。

三、小组合作法,培养高效历史课堂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课程改革以来广泛被教师所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及合作意识的形成。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小组合作法应用到新课教授过程,可以组织辩论活动或者是讨论活动等,进而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例如,在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的价值,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一个问题“你认为是成功的吗?”然后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双方以“是否成功”为辩题来进行辨论,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环境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四、案例分析法,培养高效历史课堂应用能力

案例分析法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历史教材,选择恰当的案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进而让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改革开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分析能力,所以,在讲完这一节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对下面一则材料进行了分析。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30年!国内生产总值从世界第十位跃升到第三位。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众志成城,战胜非典疫情;同心协力,面对汶川地震。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

(1)通过阅读上面的几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请你从工农业、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国际地位等方面各举出一例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祖国面貌巨变。引导学生思考上述材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而且还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思考问题中逐步提高学习效率。

五、对比教学法,构建形象课堂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我认为对比教学法的应用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学生在对比过程中还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进而逐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日本明治维新”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为了复习旧知识,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将明治维新与对比学习,如历史背景、宗旨目的、领导阶段、变法阻力、推进方法、文化差异、结果等方面进行对比,并引导学生将其汇总为图表,这样一来既能将知识系统化,又能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加深学习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