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8:25
导语:在临床生物化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为了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检验人才,针对以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
1.1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检验医学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之快甚至超出人们的想象,而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应当鼓励并支持年轻教师报考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提高自身素质,鼓励教师申请外出进修学习,回来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同时还应该不定期地到附属医院检验科学习,掌握新仪器的原理和检测技术,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提高业务素质,将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将实际工作中的内容融于教学中,从而有效地避免基础与临床割裂,理论与实践脱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检验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有所成。
1.2修订教学大纲,更新教学手段授课前,教师到临床中进行学习调查,了解了现在临床中开展的常规的生化检验技术和生化检验项目,从实际出发,合理地增减了部分理论课教学内容,对理论课内容进行优化与重新设计:同时因为检验医学发展迅速,教师应该及时地引进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知识,比如分子生物学、分子杂交等新技术的原理及应用,重新修订教学大纲。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检验技术的需要,在传统教学手段中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结合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的特点,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1.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讲课是一门艺术,其效果取决于授课对象、知识的融会贯通、讲课方法的灵活运用、教与学的互动等。因此,教师不应该拘泥于一种教学方式,比如,可以在教学中穿插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及检验报告单,变“说教式”为“诱导式”,在授课开始及授课结束时对其进行介绍、分析和评价,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化知识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以及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内容繁多,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进行课堂对比归纳教学,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认知事物的内在联系,通过现象加深对知识本质的认知,训练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2改进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实验教学的建议
为了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以下建议。
2.1完善实验内容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教师应该适时地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除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之外,还要添加一些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2课前准备充分,坚持预实验授课前,实验教师充分了解实验课内容,在每次实验课之前教师都要坚持做预实验,通过预实验来验证试剂的质量,熟悉实验操作,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6]。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提前参与进来,熟悉实验试剂的配置,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后,可以给学生留相应的思考题,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思考或讨论。
2.3定时开放实验室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定时开放实验室,不仅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使资源利用最大化,而且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操作、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动手、操作、训练的机会,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动脑与动手能力。对于平时在实验课中存在的疑问也能够及时地解决。
3结语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实验课在整门课程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医学检验相关新设备、新仪器的不断出现,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成为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医学检验专业。而如何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实用型检验技术人员,则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本文对多年实验带教经验和体会进行总结,旨在对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临床带教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本科医学检验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之一,其实验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占教学总学时的50%以上[1],它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起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检验仪器、设备不断更新,但资源配置明显不均。这就决定了学生实习及毕业后可能面对两种工作环境:一种是仪器、设备均较好,资源配置较优的大中型医院;另一种是仪器、设备相对比较滞后的基层医院。为了培养针对上述两种情况工作的实用型检验技术人员[2],我们对多年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带教工作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进行总结。
1仪器、设备现代化,实验教学仍需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目前大部分医院的生物化学检验项目由自动检测取代了手动检测。为确保检验质量,我们让学生从手工操作开始,然后过渡到半自动化及全自动化操作,逐渐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将检验分析前误差降到最低[3]。(1)学生进入实验室上第一次实验课时,要全面、详细讲解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如微量加样器、刻度吸管、移液器、分析天平、水浴箱、离心机、分光光度计、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使用及注意事项。为确保学生安全规范操作,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带教教师一一示范操作,学生反复练习操作,对不正规的操作及时进行纠正。并且在以后的实验中,每次实验课用到仪器、设备时进一步强化操作训练,确保每位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实验课,对基本操作能够熟练与准确掌握。(2)常规操作的培养:如常用试剂正确量取及配制,常规血液抽取、血清及血浆的正确分离与保存以及注意事项等。(3)手动操作与半自动化分析相结合:在整个学期的实验教学中,检测项目均实行分组练习,手动和机器操作同步进行。如我系学生的第二次生化检验实验项目———线性范围检测。在血清标本正确收集、处理后,将各实验组的4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同步进行手动和半自动化机器操作,实验结果出来后各实验组进行对比。比较两种方法在不同人、不同组之间的误差,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认识到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性。(4)半自动化与全自动化相结合:整个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项目基本采用手动操作与半自动化操作相结合方式,在学期末,当学生充分掌握上述两项基本操作后,介绍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工作原理及与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异同之处,并详细讲解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如标本处理、参数设置、仪器准备、仪器校准、质量控制、仪器操作、结果审核以及检验后标本储存和处理[4]。待学生对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有了大致了解和认识后,由带教教师带领学生进入附属医院检验科,见习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整个操作过程。
2多种检测方法并用,掌握更多知识
许多生物化学检测项目有多种检测方法,且原理各不相同,准确度也有差异,因此带教时,我们往往选择多种检测方法,以便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如在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时,分别选择了手动终点法及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连续检测法两种方法,让学生同步检测。实验操作前,先让学生对理论课上所讲解的终点法及连续法检测酶活性的原理与各自的优缺点进行回顾,然后自行手动及上机操作,结果出来后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通过具体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所以,当学生完全掌握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检测的终点法与连续检测法后,遇到其他酶活性检测时,学生便能熟练运用这两种检测方法,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3实验带教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虽然理论课上很多知识点已经讲过,但是在实验带教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许多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入,甚至不理解,导致实验操作时,只是按照实验流程进行操作,对具体原理及注意事项不理解。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往往给不出比较理想的答案。所以在实验带教中,教师多是一边指导操作,一边就操作原理及过程提出问题,让学生边动手边思考,遇到理论性较强或者比较抽象复杂的问题时,教师会详细讲解并给出有助于学生理解的相关资料(包括网络及图书等资源)。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原有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对于实验中遇到的理论值与检测值明显不符,或者多种检测方法偏差较大等问题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积极找出原因,并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好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实践,使自己少犯错,甚至不犯错;同时通过实验课的实践操作,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
4引导学生与时俱进
医学检验仪器设备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各种检验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即使是手工操作的检测项目,操作方法也是越来越简便快捷,同时不同操作方法参考值也不相同。因此在实验带教中,要求学生掌握原理即可,对所用方法及实验流程能熟练操作即可,不必死记硬背某种方法。同时对每种检测方法的参考值也不必硬性记忆,因为不同方法参考值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方法随着技术的改进参考数值也会调整。此外,告诉学生某种检测方法可能在某一个时间段比较好,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另一个时间段很可能被更好的检测方法所取代。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充分利用网络及图书资源,及时掌握检验新技术、新知识,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
5培养学生观察和操作能力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合理利用实验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课中学生积极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以对原有理论知识加强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培养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选择了酶活性测定实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酶法测定实验(血清葡萄糖浓度测定)、方法学评价实验(回收实验)、试剂盒性能评价实验(线性范围实验)等理论知识应用性强的不同检测项目。每次实验后告诉学生下次实验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初步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及操作步骤,对于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实验课。教师在学生操作前,简短讲解,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操作,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坚持放手不放眼原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学生操作的兴趣和实验信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6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医院检验科的工作,是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患者疾病提供非常重要的资料和数据的[5],这就要求检验结果必须客观、准确、可靠。所以实验教学中要训练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认真学习,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尽量减少或避免由于操作所导致的实验误差及错误的结果;同时带教过程中引入一些因医务人员疏忽而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重大损失和痛苦的典型案例,增强学生的生命责任感。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检验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江,唐植昭,王龙武.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6):937-938.
[2]乔凤伶,李阳,张瑞华,等.医学检验人才专业能力基本标准和质量评价的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2):141-144.
[3]刘建文.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因素及解决措施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2):21-22.
[4]蒋兴亮,刘素兰,雷燕,等.临床自动生化检验中实习教学的规范与实践[J].淮海医药,2015,33(6):625.
关键词:生物化学检验;教学;问题;调整;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198-02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既是一门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时生理生化过程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分析机体健康和疾病时体液或组织样品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医学应用技术学科,它在医学理论和医学实践中均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对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专业课程。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生物化学检验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检验医学的生化实验诊断操作、评价和应用。然而,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过程中,越来越觉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高素质检验人才的需求。笔者所在教研室正好借着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的契机,针对生物化学检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诸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形式单调,实验内容陈旧等问题进行了调整。
一、课程体系的设置
根据我院的特点与现状,将该课程的教学时数由原来的一学期讲授108学时改为两学期讲授180学时,分为总论与各论两部分,且每部分理论与实验学时数之比为1∶1。总论的主要内容是实验方法的选择、质量控制与评价等;各论的主要内容是临床应用与脏器功能检查等。一般说来,各论的教学量要大于总论的,但现在适当地增加了总论的教学时数,使两部分比例相等(1∶1),以加强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章节内容依次传授给学生,它的优点是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然而,这种“填鸭式”教学的缺点也是众所周知的,学生缺乏主动性,学习兴趣不高,再加上本课程总论部分概念抽象难懂,各论部分知识点零碎,章节之间联系不强,越发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尝试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该方法是在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与问题挂钩,使学生投入于问题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糖尿病实验室诊断”这一章前,给学生一个案例:张××,女,28岁,自觉反复口干,多饮,多尿,有饥饿感,体重下降就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考虑可能为哪种疾病?需要做哪些实验室检查?然后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就大家达成共识的实验室检查项目给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就糖尿病的治疗和监测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对此病的研究动态,最后教师对本章重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小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预习-听课-复习-考试”四段式教学方法,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点化作整体知识链,触类旁通,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
当然,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要想全过程开展PBL教学,还需要一段时间。然而,即使只在个别章节的学习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也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渴望获得更多知识的原动力。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现代教育领域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随处可见,跟传统的“黑板+粉笔”式教学比较,其优势显而易见,丰富的色彩、直观的图片更能抓人眼球,然而学习中的主体――学生,对此种教学手段争议颇多,更多的人认为课堂似乎变成了讲座,由于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信息量较大,学生难以做笔记,教师讲完,学生课后依然一无所知,课堂上的知识能真正进入大脑的并不多,从而给以后的复习和考试带来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寻求教与学的双赢,我们借鉴美国高校的方法,将多媒体课件事先打印出来并装订成册,学生可自行复印后在课堂上使用。通过给学生提供影印版课件,可以使学生上课时能从容听讲,还可以在图片和表格的空隙处记录教师的讲解要点,方便课后复习备考。
四、实验教学项目的调整
对于检验专业的学生来讲,大家一直强调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对于这一点,我并不否认,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很多医院检验部门,尤其是生化检验这一块,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以前很多需要人来完成的工作,已逐渐被机器所替代。那么,检验人员还有未来吗?在我看来,未来的检验工作人员不仅是操作熟练的“技师”,更应该是能够对检验结果作出合理解释,能够给临床医生合理建议的“医师”。所以,我们的课程目标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生化检验项目的操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牢固地掌握好各种生化检验常用方法的操作原理和各项目检测的临床意义。
根据三甲医院目前开展的检测项目,我们在实验项目上不断作出调整,增加新的项目或方法,力图使我们的教学与临床同步,同时删减了一些验证性实验,增加了一些综合性实验。例如,在总论部分,增加了方法学评价实验和质量控制的学时数,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加深对回收实验、干扰实验等内容的理解,为以后在工作中进一步寻求新的项目和方法奠定基础;在各论部分,增加了“双缩脲试剂的配置与鉴定”,使学生参与从试剂的配制、标定到采样、样品处理、测定及结果分析等的全过程实验,做到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删掉部分陈旧的内容,达到与时俱进;同时结合理论知识,保留部分常规项目或方法,以使其具有系统性,如光谱分析的四大方法都有相应的代表项目。
五、实验教学模式的调整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都是教师首先详细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数据处理及注意事项之后,学生再开始动手操作。但由于学生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写实验报告上面,教师讲的时候没有认真听,动手操作的时候难免出现问题,实验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每次新编实验内容后,或事先印发,或网上下载,使得学生人手一份,再剪下来贴在实验报告纸上,学生上课前针对实验内容做好预习,实验过程中认真听老师讲解,做完实验后填写实验结果并进行结果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这样,就可以腾出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去动手操作,一改传统的学生“写”实验,而是强调动手“做”实验。简单的实验要求当堂上交实验报告,复杂的推迟至下次上理论课时上交。此种实验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综上所述,面对当今社会对检验高端人才的需求,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这是每一个授业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在我看来,敢于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弊端,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勇于尝试,不断转变,我们的教育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Discuss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about the Course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Testing
XI Juan1,XIE Sheng-gao2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1.Department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Testing,School of Laboratory Medicine,;2.School of Laboratory Medicine,Wuhan,Hubei 430065,China)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单独服用肾上腺素和单独服用利福平进行治疗的临床患者病例,各抽取其中的15例作为研究对象,共30例,其中包括有男18例,女12例,年龄23-78岁,平均(47.4±13.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2方法抽取对以上所统计的研究对象的晨起静脉血,离心处理后分别展开生化检测,肾上腺素组检测项目包括:FMN、LD、Cr、UA、TG、TCH、HDL-C、DBIL,利福平检测项目包括:FMN、DBIL、TBIL、Cr、UA,统计检测结果。而后同正常参考值进行对比,计算干扰率。
2结果
2.1肾上腺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经统计得知,肾上腺素检测对FMN、LD的检测会产生显着的正相干扰,而对Cr、UA、TG、TCH、HDL-C、DBIL则会产生显着的负相干扰;且表现出随着肾上腺素浓度的增加,干扰率也随之不断变化,干扰效果越强,详见表1。
2.2利福平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经统计得知,利福平会对FMN、DBIL、TBIL检测产生正相干扰,而对Cr、UA则是产生负相干扰。同样会随着利福平的浓度变化,干扰率也随之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出,利福平的应用会使FMN、DBIL、TBIL的测定结果增加,然却会使Cr、UA的测定结果降低。
3讨论
目前在临床上所应用的肾上腺素为一种应激反应类激素,能够对α和β肾上腺受体产生激动效果,同时能够产生明显的还原性特征,并且能够释放肾上腺髓。具有较强的心肌收缩效果,增加心肌耗氧量,导致患者的心率加快,并且可以实现扩血管以及支气管的效果,使舒张压降低,从而使支气管痉挛得以解除,解除皮肤、黏膜血管以及内脏小血管的收缩作用,临床应用广泛[2]。而利福平为一种临床常用的抗结核药物,研究证实,无论是在体内或者是在体外,利福平均会产生较强的杀结核杆菌的作用,该药物的作用机理为对结核杆菌RNA的形成产生有效的抑制,最终达到杀菌的效果[3]。
研究证实,临床药物的应用之所以会对生化检测产生影响,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种原因:①直接干扰。即临床药物或者是该药物的代谢产物会对生化检测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在检测过程中,药物或者是代谢产物对所应用的紫外线波长具有一定的吸光度,最终引起临床生化检测结果的不准确性[4]。②间接干扰。即临床药物产生药理作用,对一些检测物的质量产生了影响,譬如说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会对脂肪、蛋白质以及糖代谢等产生影响,最终导致患者血尿素、血糖以及血脂发生明显升高,最终导致检测结果受到干扰[5]。
[关键词]医学检验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87-02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其融合了多学科、多技术等独特应用价值在医学检验领域中占有主导地位。[1]这也给医学检验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教好、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程对现有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国内各医学高等院校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仍以验证性、简单性、重复性实验为主,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验证,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现在医院的检验科、独立实验室对检验本科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要懂得操作仪器设备的人员,更是要具备实验方法的建立、评价和选择的创新型高级人才。因此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落后于社会的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教师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改革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及方法,经过多届的教学实践与改革,初步形成了一套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新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全国各医学高等院校基本都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在探讨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环节均有不同的改革措施与举措,如尝试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等新的教学形式,但范围有限。[2] [3]尤其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实验教学模式还基本停留在对理论课进行理论验证阶段,实验项目缺乏创新性,从实验线路的确定、实验步骤及设计到实验仪器设备的选择基本都由带教老师全权,形成一种“教师讲授原理、灌输临床意义,学生按程序操作完成实验报告”的模式。这种模式让学生养成依赖性,不利于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必要性
医学检验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更应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等。[4]如何充分利用实验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完成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是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课题。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实验的类型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性、验证性实验的水平上,而要按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做到既要有基本实验的训练,又要有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创新思维等适应科研工作的实验,即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三、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要打破目前普遍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学生思考、教师辅导”的新格局。在实验授课实践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研究者”身份,建立符合研究性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5]改革中将部分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课分为两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通过在各个实验的原有课前讲授中加入“实验设计思路与目的”板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逐步习惯对各个实验的设计思路进行思考;第二环节,在前部分的学习基础上,开展自主性实验,只告诉学生相关的实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和实验方法,然后给学生一个病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和实验方法,自己申领实验器材,自己动手得出实验结果,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对病例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致力于专业技能和科研基本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与专业素质。通过这样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为了方便改革的进行,教研室组织编写了该门课程新的实验教程,在其中加入了“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糖尿病的实验诊断与鉴别诊断”、“肝胆疾病的鉴别诊断”、“综合病症的实验诊断与鉴别诊断”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上述的模式进行大量的探索实践。如在“肝胆疾病的鉴别诊断”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进行“实验设计思路与目的”板块,以病例(如病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乙醇性肝损伤等)介绍将学生引导到实验项目中;其次将学生分成4至5人一组,让每个组的成员进行PBL讨论,分析不同的病例情况,做出初步诊断,制订实验设计方案,进而根据《实验教程》限定的试剂、器材选择实验方法,分组汇报结果;再次教师审阅评价及指导修改学生的实验方案,学生申领试剂、器材后自主完成实验内容,汇报最终诊断结果及依据;最后教师根据“综合设计性实验评估表”给学生打分并总结实验。
四、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与探讨
一种实验教学的模式是不是真的有效、是不是真的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还是要通过结果来反映。[6]通过对在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调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课的改革能够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巩固多学科的知识,是一种较好的实践教学改革,值得推广。我们还通过教师的评价、实习单位的评价以及学生就业率等几个指标对实验课教学效果进行了考核。[7]尤其是通过指导教师的评价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对这种新模式的实验教学兴趣较大,通过全面、系统、独立掌握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动手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明显提升,期末考试时,学生们的成绩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另外,这种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参与教改的学生就业率逐年上升,近3年分别为86.7%、93.5%及98.8%。调查问卷具体结果见表1。
五、结语
实验课程的综合改革符合临床检验工作实际,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知识。将实验环节与临床医学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医学实验室知识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同时可激发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虽然这一改革从实验准备到操作到结果分析均由学生独立完成,表面上减轻了指导教师的负担,实际上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一实验课在不同教室进行不同的实验项目,促使教师必须预先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更要找到与学生沟通的更佳途径,这些对于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 注 释 ]
[1] 杨虹,李智,盛红华等.实验诊断学教学现状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7-90.
[2] 姚群峰,宁勇.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的新变化[J].检验医学教育,2011 (3):1-3.
[3] 程曦,金家贵,王跃.我国检验医学专业现状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1(11):2072-2073.
[4] 张锡钦,刘文伟,罗云星.高等医药院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2):182-184.
[5] 郑家茂,张胤.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108-112.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形成性评价;七年制临床医学教学
生物化学即生命的化学,是指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化学本质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由于大部分内容较抽象,和临床疾病联系较少。学生学起来觉得很难,不能将其真正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而不是真正的去学习知识,也就失去了学习生物化学的意义和目的。目前大学的教育模式基本沿袭的是“教师—教材—学生—考试”的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可现在这种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充分调动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而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师生利用评价活动所提供的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或学习活动,因此高效的教学依赖于高质量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也称称过程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有利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进行有效监控。鉴于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因此,我们将其引入了七年制临床医学生的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为学生提供及时的信息反馈,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修正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1 生物化学理论课程考核项目构成
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组成。平时考核由出勤情况、互动问答、随堂测验、课堂提问、阶段性测验、专题讨论、小论文和小组学习等组成。期末考核采用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根据专业班级情况不同,从以上常用考核项目中任选几项或自选其它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的成绩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而是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期末进行的笔试属于终结性评价,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
2 形成性评价常用考核项目的实施
2.1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实用的评价手段。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坚持每次课将前一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堂提问。保证每个同学本学期都有2-3次的课堂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取教学信息,有效调控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提问要注意设计合适的问题,把握适当的时机。如讲解“物质代谢的调节和联系”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高糖饮食会引起肥胖?”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2.2 阶段性小测验
测验的范围可以是一个章节或者一个教学模块,我们现在采用的是一个教学模块教学结束后,将需要掌握及熟悉的知识点,并突出重点和难点。以选择题(单选为主,加入少量的多项选择)和填空题的形式,以笔试的方式完成。并批改和记录结果,对测验成绩进行分析,下次课抽出一定时间把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并进行点评和指导。通过一定数量的测验及时了解学生对掌握所学知识的动态,对学生及时巩固课堂知识及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及时查漏补缺。
2.3 专题讨论
教师根据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布置一两个专题供学生研究讨论,从学生的研讨情况可以考察学生学习过程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如给学生提出以下讨论题目: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这个论题以整个基因表达过程为解释主线,需要学生综合分析与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关注学生的研讨情况,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表现自我,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讲解与评价。
2.4 撰写小论文
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性的给学生出一些较为感兴趣的论文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内容不限,范围可涉及生物化学所学理论知识的各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可以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文献、整理资料和归纳总结,同时可以结合自己已学的生物化学理论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写出小论文。通过撰写小论文,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也增长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完成后教师负责仔细阅读每篇论文并给出“等级+评语”的评价。
2.5 互动问答
在每次课结束前5~10分钟,让同学对本节课内容和已学内容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并让其他同学给出答案,对于主动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同学老师都予以评价,作为形成性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考察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发挥。
2.6 出勤情况
学生的出勤问题是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出勤率不高,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除了班主任、学生干部的考勤以外,任课老师随机的随堂考勤,也是形成性评价中的一个方面,在评价考核体系占有一定的比例,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7 期末考核
最后的生物化学理论期末成绩认定=平时理论评价成绩(60%)+期末理论闭卷考试成绩(40%),其中理论评价成绩由课堂提问成绩和专题讨论成绩,互动问答成绩,小论文成绩,阶段小测验成绩以及出勤情况构成。
2.8 学生反馈情况
最后,我们对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同学们都认为有很多优点:①由一学期一次的期中期末考试改为多次的形成性评价改革很好,避免了一次考核定“终身”的弊端,减轻了学生期末复习的负担。有利于老师及时检查教学质量和学生们的学习掌握情况,促进同学们课后及时复习,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知识形成长期记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往考前的临时“抱佛脚”。有助于及时反映老师的教学质量,便于老师调整教学策略。②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状况的一个评价和总结,能够让学生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遗漏,帮助学生查遗补缺,改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同时可以敦促学生的平时学习,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③小论文有利于学生开放思维。同时同学们也提出了一些小建议:①多种题型考核,多开放性题目,多方向综合考查;加强专业英文考查。②最好每一章节一次测评,更好的敦促学生的学习。③老师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并在形成性评价中体现出来。④增加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及小演讲。⑤考试形式多样化,比如采用PPT展示、论文、小组讨论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将形成性评价纳入最终成绩评定中,发现该班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有所改善。虽然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具体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但现在的医学教育模式正在向能力培养方面转变,要求老师采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估。期望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并将其应用于更多的班级,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生化颗粒;出血量;出血时间延长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终止49 d内妊娠已广泛用于临床,通过长期观察,效果肯定,有效率可达90%~95%[1],但与手术流产比较,存在完全流产率低,孕囊排出后子宫出血量大,出血时间长等。笔者于药物流产时加服新生化颗粒,使药物流产出血量和出血时间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5年10月至2006年12月来本站门诊自愿要求药物流产,并见完整孕囊排出者,平均26.9岁,平时月经周期正常,经妇科检查和尿HCG,B超检查确诊为宫内妊娠,停经49 d,无服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禁忌证。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对照组70例,两组在年龄、孕龄、孕产次、身体状况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服用流产药物方法相同,均于每日上午10:00、22:00时用温开水(40℃)服用米非司酮片50、25 mg连服2 d,第3日6:00空腹口服米索前列醇0.6 mg,观察组在出现下腹痛、阴道流血等流产先兆时加服新生化颗粒,(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6 g/包)2包/次,3次/d,连续服药4 d。对照组不加服任何药物。两组患者如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200 ml,行清宫处理,并分别在服药后7、15、30 d复诊。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出血量:阴道出血与自身平时月经量相比,分为接近月经量,明显大于月经量;②出血时间:指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至完全干净的总天数。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出血量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阴道持续出血时间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出血量比较,见表1
2.2 出血持续时间
3 讨论
药物流产是一种安全、有效、可接受的非手术终止妊娠的方法,由于药物流产阴道出血多且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物的临床推广。药物流产过程中,米非司酮作为抗孕酮药物,通过与孕酮受体结合而起到阻断孕酮作用,主要作用于子宫内膜的孕酮受体,引起蜕膜和绒毛变性,导致出血和体内HCG水平下降,断发黄体溶解;内源性前列腺素释放促进宫缩和宫颈软化。米索前列醇是前列腺素类药物,可兴奋子宫肌,并抑制宫颈胶原合成,对子宫颈有明显扩张和软化作用。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在促进细胞调亡,兴奋早孕子宫肌,扩张和软化子宫颈等方面有协同作用[2],能引起蜕膜和绒毛剥脱。但由于药物吸收代谢存在个体差异,影响绒毛及蜕膜的剥离速度和效果,引起药物流产后出血量及出血时间长短不一甚至不完全流产。
药物流产后子宫内组织残留,阴道淋漓出血,属中医产后恶露不绝(血瘀)之范畴。新生化颗粒具有活血化瘀、理血归经之功效。方中当归补血活血;红花、益母草、桃仁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现代药理证明,当归、桃仁、红花都有兴奋子宫平滑肌,加强子宫收缩,促使子宫内残留物排出,促进子宫复旧之功效。观察组加服新生化颗粒,弥补米非司酮半衰期短,作用消失快的不足,加速蜕膜绒毛组织由宫壁剥离并迅速排出,从而减少出血量,缩短出血时间。总之,新生化颗粒疗效确切,不良反尖小,可作为临床治疗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多,出血时间长的首选药物。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生物化学 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215-01
生物化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性课程,高职院校应当综合考虑本校办学特色、教育定位、学科内容、师资水平、学生素质等因素,着力打造生物化学精品课程,以提高该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改进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四个方面着手,对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进行浅谈。
1 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打造精品课程建设特色
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是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在高职教育中,生物化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先进性、基础性的特点,对于丰富学生医学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所以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打造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特色。
首先,强化教材建设,选择精品教材,保持精品教材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共享性。在先进性方面,使教材能够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反映国内外生物化学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先进水平;在适用性方面,教材必须符合就业岗位、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需求;在共享性方面,教材不仅包括纸质教材、参考书、指导书等,还要包括网络课件、授课音像资料等,并且在网上对学生进行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
其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其细分为三大模块:其一,基础教学模块。重点教学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以生物化学基本内容为核心,使学生掌握蛋白质、酶、维生素、核酸等生命体的组成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机体功能相互关系;强化三大营养代谢的生理意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适当介绍分子水平疾病的发病机制、检测方法及治疗趋向,删除或弱化课程中对医疗卫生工作无太大实际意义的内容。其二,专业教学模块。高职院校应根据药学、护理、医学检验技术等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科学设置专业化知识模块;其三,选修教学模块。如细胞信息传递、生物化学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新方法等方面的教学。通过构建基础、专业、选修三层次教学内容体系,可以达到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充分发挥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作用。
2 改进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提高精品课程教学水平
改进教学方法是建设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创建高职院校教学品牌的必然选择。首先,推广运用框架式教学法。教师应当认真钻研生物化学教材,在新课教学前先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并就本次课程的内容给予一个框架式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逐步将教学内容分解,引导学生认知基础知识与疾病、临床、治疗之间的关联;其次,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触类旁通,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具体的临床实例,将枯燥的生物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利用糖代谢知识分析糖尿病“三多一少”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利用脂代谢的知识解释高脂血症、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的原因;利用氧化磷酸化解偶联的知识解释感冒的一些症状等等。第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根据教学需求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大量引入三维动画,动画游戏等将学生引入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直观地学习,创造一个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教学环境,将枯燥的生物化学知识转为受学生欢迎的电影模式,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扩充课堂知识容量,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紧密结合临床,促进精品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生物化学课程中所涉及的诸多内容均与生活及临床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临床中的一些疾病发病机理和治病机制均在该学科中有所体现。所以,建设生物化学精品课程,高职院校应当将教学紧密结合于临床,在讲透生化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和衔接。运用病例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对生活中典型病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4 改革实验教学体系,突出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性
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科研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结合培养技能型、实用性医学人才的需求,在加强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的同时,改革生物化学实验课,将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贯穿生化实验教学始终。
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式教学模式”,我们采用先做后讲的“归纳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实验结束,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规律,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给予归纳性、提高式讲解,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对实验报告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报告模式,要求学生按照科研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而且实验报告的评价,应从格式、内容、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论文书写格式,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客观的科研态度。
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而课程的质量是这条生命线的核心环节。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将成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
参考文献
[1] 卢森林,吴丽华,卢世韵.基于高职院校运动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商情,2011(39)
[2] 马元春.医学高职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1(4)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检验技术在现代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物化学检验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占居支柱性的地位,它能在分子水平迅速直观地反映出疾病状态下人体的物质代谢质与量的改变[1]。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学科,也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技术紧密结合的学科。当今生物化学检验内容日益增多,技术越来越呈现自动化、模块化、系统化,这对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促使生物化学检验教学需要面向临床应用进行改革。为此,结合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对该课程的体系、标准、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改革与探索。
1基于临床检验需求,积极完善高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各层次医院、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疫部门从事检验医学的医学高级专业应用型人才”。目前大多数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本还遵循传统培养模式实行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习课按顺序分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科为中心,与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且重理论轻实践。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临床检验岗位实际需求,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应用技能提升,符合就业需求的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高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涵盖内容较多,学时有限,因而我们在原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与医学检验专业从业人员广泛座谈,与相关平行学科教师充分讨论,充分参考现行医学检验考试大纲的基础上,以岗位技能需求为重点对该课程的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我校目前的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标准中总学时是94学时,其中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40学时。理论部分主要由以下四大模块组成:首先是生物化学检验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和仪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的原理与应用技术模块;其次是人体物质能量代谢紊乱的诊断酶学,实验室诊断项目的方法、技术和临床意义模块;再次是重要组织器官病理状态下的生物化学诊断模块;最后是内分泌疾病和体液相关标志物的生物化学检验诊断模块。模块化的课程标准便于随后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把握,也符合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更加条理系统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实践部分学时比例合理增加,更能保证实践教学,同时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2注重教学实施,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
2.1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的内容较多,各章内容相对独立,联系不够紧密。比如仪器检测系统的评价、校正、质控等部分基础知识内容因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不高而显得“累赘多余”,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血气分析和酸碱平衡等基础知识又与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有交叉和重复,而医学检验实际工作中的免疫比浊分析、体液肿瘤标志物测定、糖尿病急性代谢综合征(综合性实验)因为实验条件原因教学开展不到位,部分室内质控应用、实验室相关标准等常用的工作内容缺失,教材内容和检验师考试大纲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备课,大量参考规划教材,积极利用网络查阅中外著作和文献,关注生物化学检验学科的最新动态和技术,进而在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并且从中筛选归纳适宜教学讲授的重难点,使教学内容模块化和系统化。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重难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讲述血糖、血脂、血中尿素测定等传统经典知识点时利用归纳讲授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可通过“探究法”和病例讨论法来讲授肝肾器官病变检测指标、方法和临床意义,利用PBL教学法开展免疫学临床检测知识的讲授。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手段也要与时俱进,教师应当积极建设优质、高效的学科网站,积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开放式教学,制作重要章节的精品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和名师讲课录像,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提供师生互动平台,教师预留作业习题,学生能及时网上提问,有效沟通师生,增强教学效果[2]。
2.2教师素质“双师化”,教材实用化
高职医学教育着重定位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任课教师中具有双师资格的比例相对较少,与教学配套的教材又主要是由高校教师编写,有的教材在检验项目中没有详细讲述操作方法,也没有配套的相关实验教材,现有的实验教材多数落后于实际工作需求,且内容多偏向于基础性实验,使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这就容易造成学校教学与实际临床检验应用出现脱节,因而需要加大教师的双师化培养,鼓励教师考取执业证书,定期选送教师到医院或检验检疫部门相关检验岗位轮训学习,密切联系临床,切实做到教学相长。积极邀请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检验医师参与教材的编写和研讨活动,多编写符合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的实用化教材和实验指导用书。通过教材的编写使任课教师自我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逐步提升,为更好的培养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3改革实验教学,教学实践一体化
参照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合理制定教学与实验实践计划并严格执行,积极推行教学实践一体化,在理论课讲授以后安排对应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趁热打铁”,避免出现“教与学”与“教与做”的分离。实验教学的工作开展上要积极向医院靠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置新设备,积极开展新检测项目实践教学,增加学生的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上机实验操作,同时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进行远程视频教学,进行模拟实践操作。依托我校的三所附属医院优势,定期积极安排学生到医院参观实践,学习临床先进的检验仪器,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检验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做到“见多识广”和“识多智广”。邀请医院的专家走进实验室共同讨论和制定实验项目并亲自指导学生实验。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先进行正确规范的示教,强调规范操作的重难点,并能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合理分析,积极引导学生组成互助帮教小组,相互监督和学习,在提高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4合理开展课外拓展,加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目前社会的发展对医学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海无涯,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经过3年的学习,无论是走向工作岗位,还是继续向高层次深造都需要有持续性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因而在教学之外需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课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题讲座,邀请相关医学课程的教授开展分子生物学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中的最新应用,邀请医院的专家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际病例讨论,分享经验和技术,讲述职业发展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面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积极组织实践技能竞赛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同时选派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综合性科研实验课题研究,教会学生利用检索技术查阅文献,并指导学生逐步进行实验操作,处理实验结果,在合理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促进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真正做到不仅授学生以“鱼”而且授学生以“渔”。
3构建综合、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高职医学生物化学检验课程考核主要是通过闭卷的理论考核、平时实验报告和出勤率、实际操作的实验考核进行总体评价,而且多在学期期末进行集中考核,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临时抱佛脚,没有全面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同时因为考试主要围绕课本所学内容,容易与实际职业需求脱节,造成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眼高手低。因而我们要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优化理论考核内容,改革闭卷考试方式,增加平时、期中阶段性考核,增加实验考核的比重,引入医院专家指导实践技能考核,构建综合性考核评价,真正做到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3]。
3.1优化课程题库,理论考核阶段化和网络化
针对资格考试和职业需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际教材不断优化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专业试题库。题库中涵盖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单选题和X型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多种标准试题,每一题都标示有难度系数、题型、章节等信息。教师可以进行灵活选题组卷,系统也可以进行随机组卷。教师可以分章节或是在期中阶段性选题组卷进行平时考核测试,将同样知识点试题打乱顺序利用数字化教室进行快速考核和成绩汇总,既避免了试卷考试作弊,又能及时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4]。
3.2实验考核的仿真化
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实践操作能力既展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客观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是学生职业素养的体现。该课程的实验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对考核方式和手段积极改革,设置仿真化的实验考核场景,邀请医学专家同行、专职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共同组成评分小组,考核内容也以临床检验中的常规测试项目为主,学生抽取题目,进行操作和答辩,评分小组给出综合评分[5]。这样,实验考核才能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也越来越先进,这就要求对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要进行不断地完善和优化。高职医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医学卫生事业,同时医学卫生职业的发展又为高职医学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积极的方向,因此坚持“以职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庞新跃,李欣.临床生物化学与生化检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4):49-51.
[2]石玉荣,梅传忠,武文娟,等.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96-97.
[3]周师洁,徐良贤,殷嫦嫦.242例医学检验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操作考核结果分析[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17-120.
[4]张琼,张朝霞,郑铁生.《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网络教学的设计思路[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7):2341-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