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8:29
导语:在企业新年寄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会计工作是企业的核心工作,掌握着企业财务投资的经济命脉,在企业发展建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随着市场经济全面开放,世界统一大市场也基本形成,以往的会计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利于资金的合理利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创新会计理念,结合企业的实际,科学实施会计管理行为就成为了大势所趋。本文结合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对其进行有效革新,完善新的会计理念,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会计新理念;创新发展
会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的管控,有效的工作方法有助于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并减少资金浪费,更好的帮助企业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转变以及国家对外开放方针的实施,企业的会计制度内容已经不适用于新的社会经济背景,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加强完善制度体系,并对其理念实施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会计工作处于落后阶段,严重阻碍了其可持续发展,对此,我国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找到其中存在的弊端,并逐步予以完善,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一、实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并应用会计新理念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规范会计工作者的行为。完善正确的会计制度是保证工作科学性的基础和前提,企业根据工作实际采用新的会计制度,能够细化体系准则,规范会计人员的权利与责任,提高他们的工作规范性,做到权责分明,从而提升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会计工作者的行为更加高效。
第二,有助于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会计工作者是企业工作的核心,他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记录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并分析资金的减损率、获益率,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对具体制度实施改革,创新理念体系能够帮助企业领导者掌握资金动态,从而把好决策关,为今后的有效投资作铺垫,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三,有助于企业取得竞争优势。随着世界市场开放程度的日渐加深,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会计工作是对企业资金的管理,掌握着企业的经济命脉。对原有的制度体系进行改革,能够避免出现制度漏洞,创新具体的体系理念,也能够规范会计管理行为,提升工作的有效性,从而帮助企业可持续发展,使其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二、企业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
首先,企业会计制度不够清晰明确。企业会计制度是规范企业会计人员、财务人员工作行为的基本规范,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会计制度都缺乏合理性,内部规章不健全,没有明确规定会计工作者的具体工作。且制度内容不完善,会计预算、会计结算、会计检查等工作没有分开制定,经常出现权责不明的现象,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企业会计制度不够科学规范。据调查发现,目前很多企业缺乏科学的会计制度规章,它们没有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规范会计工作行为,与现代化市场经营形势不相适应,制度中的会计核算、会计预算、资源管理、成本折算等内容都不够科学,缺乏统一的合理标准,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最后,企业会计制度无法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由于企业类型的不同以及企业工作重点的差异,不同企业的会计制度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只是根据国家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开展具体工作,无法真正将资金管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会计制度只是一种资金管控的大概框架,根本不能体现会计制度的优越性,脱离实际的工作制度严重阻碍了企业资金的科学利用。
三、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与会计新理念的有效应用
(一)实施绿色会计制度
绿色会计是现代化经济发展背景下提出的新的会计理念,也是对过去会计制度的改革应用。它不仅有助于提高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加强质量效果,还能够实现学科间的有效渗透,形成科学化的会计管理方针。以货币、实物单位或者文字说明的形式对资金进行计算,并将环保理念应用到其中,协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好的治理污染,减少资金浪费,降低成本费用。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实施新的绿色会计制度理念,还能够完善企业会计评定的准确性,结合资源具体的使用情况完善资产信息补偿机制。
(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内容
众所周知,企业会计制度包含的内容较为多样,单一的会计预算、会计核算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会计制度中加入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内容体系,有助于更好的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风险。具体来说,企业会计人员要切实掌握其内部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估算好折旧年限和净残值,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降低耗损,采用有效的方法开展会计工作,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改革企业会计制度、创新会计理念
一方面,企业要构建完善系统的会计制度改革规章,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未来建设思路进行探索,然后打造科学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方针,从实际入手稳定发展秩序,健全规范化机制。例如,企业可以讲将会计工作分成模块实施管理,其中要包括固定资产的核算、人员开销的计算、资本投资的情况以及事前预算工作等等,完善具体的会计工作内容。
另一方面,企业要逐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逐步提升会计工作者的计算能力和道德修养,推动工作向制度化方向运行,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坚持道德培训等等。从而保证制度的科学执行,完善会计工作者的具体行为,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完善的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社会竞争压力愈加突出。想要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企业就一定要健全完善会计制度规章,对传统的制度进行改革,找到以往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创新会计理念。从会计工作内容、模块化管理、固定资产管控、人员素质能力等方面着手,并将其与企业的发展实际相结合,从而完善会计制度规范,促进企业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与医院会计新理念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3:13-14.
[2]郐祯.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J].财经界(学术版),2014,12:180-181.
[3]吕娟.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前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比较分析[D].浙江大学,2004.
[4]黄晓波,刘佳.经济体制改革与会计制度创新[J].珞珈管理评论,2009,02:186-197.
1观念创新的内涵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所著《经济发展理论》率先提出“创新”这一概念,他认为创新是经济系统中引人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引起了成本曲线的变化。熊彼特把它分为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全新的产品或是产品的一种新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组织[1]。
创新是一个多元集成化的系统,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观念创新和管理创新五个部分。显而易见,熊彼特的五种情况中,前两种属于技术创新,中间两种属于市场创新,最后一种属于管理创新。这并不是认为观念创新不重要,实质上反而把观念创新提升到更高层次。因为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先导,没有涵盖创新思想的观念,就没有创新的一系列活动,当然也就没有所谓创新的体系。在企业中,观念创新主要是指企业根据其经营的内外环境变化和发展规律,及时、科学地构建企业新的思维、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以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
2企业的观念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企业的观念创新对其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影响,不管是在任何时期还是背景下,都对企业的战略、战术选择产生重大的指导意义。
2.1企业的观念创新符合国内和国际环境变迁的需求。
当今社会,企业生存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国内,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从卖方市场已逐步过渡到买方市场;在国际中,经济全球化迅速推进,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依存度空前加剧,国内竞争已上升到国际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面对如此的经济环境,企业只有不断地更新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观念,努力实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活动中,迎接新的挑战。
2.2企业的观念创新是其他创新活动的前提和保证。
企业的创新体系涉及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多个方面,而从事这些创新的主体是管理者。企业创新活动要求管理者首先在观念和理论上有所超越,并辅以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活动,以确保企业技术创新成为可能,最终通过决策、计划、指挥、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活动,为社会提供新产品和服务。因此,观念创新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前提和保证,没有它企业创新将缺乏内在动力,企业的发展也将失去方向[3]。
2.3企业的观念创新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导向性。
企业创新活动的起点就在于稀缺资源的使用或发现,以及新的机会的利用,所以高层管理者通常被认为是企业创新活动中最稀缺且不可替代的要素[4]。管理者需要利用自身的经验和能力去判断企业需要哪些生产要素,如何利用这些要素实现企业的最优效益。因此,管理者的观念创新不仅有利于拓展创新源、影响企业的管理决策,而且同时也为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导向性。
2.4观念创新对企业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
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学较为关注的企业要素之一。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同的文化现象。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行为具有调节、规范、指导等作用,它是企业行为发生的内在条件[5]。企业的观念创新对企业行为具有决定性
作用,也就必然对企业文化产生决定性影响。
3基于观念创新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就是在一定环境中支撑企业持久生存与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企业持续拥有的、有价值性的、稀缺的超群性和独特性资产形成的产品或服务优势[6]。企业竞争力的存在,保证了其可以持续向市场提供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或服务,从而获得最优化或次优化的利益。企业的竞争力受到外部环境、内部机制、企业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观念创新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企业竞争力:
3.1以“人本”要素来管理企业。
利用“人本”要素来管理企业,就是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文化方面。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人本”是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它要求:在管理中以人为目的和中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的全员化管理[7]。大量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对其生产经营活动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一方面应致力于具有特质的企业价值观的塑造,使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规范的信条具有企业特定的“烙印”[8];另一方面应注重以科技教育等因素为特征的文化力的形成,以期将企业管理的活动和企业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二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企业应注意到企业的发展是相关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包括股东的资本投入、决策人员的管理技能、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普通员工的勤劳工作等等。因此企业必须营造良好的观念创新氛围,加强员工的创新教育,打破企业员工的思维定势,使全体员工都能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通过激励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3.2管理者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要有新的认识。
企业外部经济环境的变迁要求对其生产管理活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特别是管理方式方面。首先,要重视智力资本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当今社会,生产要素不再局限于原料、土地、货币资本等,知识和智力资本也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并且越来越重要。因此企业应加大对智力资本的投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其次,要注重协作精神。如今企业要面对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竞争,激烈化程度可想而知。由经济博弈可知,当竞争对手处于合作状态时,可获取最大化利益。因此企业应建立复合性、多元化的竞争与合作体系。第三,转变企业的生产方式。企业应改变过去的粗放的生产方式,形成高科技含量、集约式的生产氛围,注重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益的提高。第四,要有危机管理意识。危机管理简单的说就是对企业未来可能的危机进行预测和管理,以期将危机损害最低化。新经济时代,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危机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为了使将危机化解,将损失降低,企业管理者应逐步培养危机管理意识。
【关键词】 企业管理会计; 核心概念; 信息支持; 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3-0031-03
一、企业管理会计的核心概念与表现特征
(一)企业管理会计的核心概念
企业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处于价值增值的变动性或复杂性,还是处于作出战略制定或企业管控的抉择时,都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到企业价值增值时可能带来的机遇或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对影响价值增值的因素需要认真、仔细的剖析,这点在企业管理会计中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本文所研究的价值增值因素,主要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者服务中,能够与企业发生相互作用的一种要素。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展开和“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实施的今天,我国已经同发达国家陆续进入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际,企业管理会计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也就等同于面对着更加复杂的价值增值因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形势与国际态势,企业管理会计可谓是有着双重的局面,一方面,市场空间由国内市场逐渐扩展至整个国际市场,其中的机遇与盈利机会变得更多,这一局面为企业实现价值增值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复杂的国际态势也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运营风险,企业管理会计必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国际竞争局面。在这种情况之下,就要求企业管理会计必须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以使企业将运行之中的价值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同时,企业的管理者如何保证企业的价值增值?这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并应该充分利用管理会计中的各类功能,通过各种信息对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而且还应该借助管理控制系统的功能,辅助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组织管理能力。
(二)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
管理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已经越发明显,因此,做好企业管理会计的工作,才能够真正保证企业获得价值增值。企业管理会计在发展的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属于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这个时代的管理会计主要强调的是成本确认。第二阶段是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其主要强调的是成本相关性,第二阶段时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得到了迅速发展。第三阶段是权变性管理会计阶段,其主要强调的是成本决策分析的能力。
我国的管理会计内嵌于组织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日益完善之下逐渐形成了一种体系,这个体系建立在企业的权变性预测以及经营决策中,本文通过管理会计中的信息支持系统、管理控制系统和价值增值理念,对企业的总体价值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管理会计无论怎么发展与进化,其最主要的特点一直没有改变,这就是管理会计具有两重性,如果按照坐标来定义管理会计,其信息支持系统是纵坐标,其管理控制系统就必然为横坐标,因此,其客观存在的两重性就是指信息支持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的结合体,尤其是在第三阶段的权变性管理会计中,其更加注重管理控制系统与信息支持系统的相互配合与协调。这种效率的提升,将更加有助于企业价值增值的实现。
(三)企业管理会计的表现特征
企业的价值增值特征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由于企业逐渐形成的集团化模式,表现出来的价值增值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整个竞争的范围也在逐渐更大,其竞争不再是企业内部的竞争,更多的是企业之间的外部竞争。二是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得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正在不断扩大,各种大数据的应用,确保了企业信息化成本的降低,使得企业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以及生产成本变得越来越小,促使企业价值增值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残酷。三是由于整个经济社会趋于成熟和新常态经济的持续,使得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征,针对产品附加值的开发与研究程度越来越深。四是企业的社会性增大,企业在运行中逐渐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价值增值的考虑变得更加深远,促使企业战略范围不断扩大。
二、企业管理会计应对价值增值的对策分析
本文对于管理会计核心概念的定义是:“企业的管理会计是内嵌于组织之中的,其是信息支持系统与管理控制系统的综合体,以此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目标而开展的管理和财务活动。”针对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最为主要的三个核心,即价值增值、信息支持系统、管理控制系统,这三点构成了管理会计的核心概念。因此,本文从企业组织环境文化对于信息支持系统影响的角度;从企业行为动机对于管理控制系统优化的角度,从企业价值增值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企业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以及提高决策的有用性,并使企业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目标。
(一)企业组织环境文化对信息支持系统的影响
从信息支持系统的角度来剖析其具体对策,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判断和识别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在企业管理会计当中,其信息支持系统的主要功能表现在具有经济核算以及信号传递等多方面的功能,这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有效识别管理活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还能够在运营、管理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决策作用。其中,企业的组织环境文化能够通过价值增值对企业管理会计产生影响。
第一,组织环境文化对价值增值因素的影响。所谓的组织环境文化是一个组织中的理念、信念、价值观等组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不同的组织环境能产生不同的组织环境文化。当然,不同的环境文化也会对企业价值的增值产生不同影响。
从稳定性的角度来观察,当一个组织环境文化中充满的是宽容、理解等理念时,在一定范围内其价值增值的环境变化可以看做是正常的变化,其价值增值因素的稳定性即使不强也不会对企业中的员工产生太大影响。
而从时间的角度来观察,如果是站在长期的视野中来看,即使产生了价值增值的变化也不会对企业的组织环境文化产生太大的改变。因为在企业的长期视角中,最重要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
再从控制、调整与责任的角度来观察,一个企业内如果其控制度并不高,也能够容忍工作出现失误,出现了不完全按照工作计划完成任务的情况后,也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在这类型的组织环境文化中,就算发生了价值增值改变的情况,即使不能够完成工作任务,也不会对企业产生太大的影响,这是由于企业对于因素改变没有一个过激的认知。
第二,利用组织环境文化,充分彰显管理会计信息的价值。在新常态经济下的全新市场环境中,企业管理会计核心概念的工作不能仅停留在信息的收集上,更多应是在此基础上对会计信息进行转换。就如何利用组织环境文化充分表现管理会计信息的价值,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可行性与合理性两个方面入手。由于我国企业日益受到全球化市场的影响,因此企业管理会计受到的价值增值影响因素更多,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多种要求进行抽象获得的单纯模式,并通过数值的形式反映出不同改变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提高管理会计信息的合理性。而为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在进行决策各种方案时的可行性,决策者需要充分认识到价值增值因素与方案存在的各种联系以及影响结果等。
二是从稳定与变化两方面入手。如果是以稳定作为企业组织环境文化的导向,在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价值增值因素影响较少时,企业为了能够保证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可以采用全面分析的方式,在充分考虑了可能面临的风险与经济收益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由于其将风险降低至最小化,在这种以稳定为导向的组织环境文化中,管理会计核心概念的有用性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企业行为动机对管理控制系统的优化
管理控制系统是利用预算管理等工具,参与到企业经营活动当中。只有站在客户的角度,充分将其融合到组织环境文化以及经营活动之中,才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应对价值增值因素带来的各种不确定风险。
第一,对管理会计控制系统进行优化。在价值增值的改变因素中,需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员工对自我的评价以及帮助企业员工实现自我突破的能力,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为了能够协调好管理会计控制系统当中的控制性与自主性能力,就需要借助各种力量有效提高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效率。所以,信念系统和交互式控制系统应该作为提高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有效力量被引入,其中,利用信念系统在行为动机上的表现,使企业中的上一级管理人员向下一级管理人员传递决策的信息。而交互式控制系统,其动机结构中主要是突出了知识创造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学习和提高员工素质等方式来提升企业的创造能力。
当然,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通过对企业员工动机的了解从而把握其工作的满意程度,并进一步将企业的控制权划分为经营权控制和剩余权控制,对传统的企业控制进行延伸,能够对目前企业变革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利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实现控制系统的进一步升级与效率的快速提高。其中,经营权控制的各种预算管理等工具,能够为企业的业绩评价带来积极的影响,而剩余权控制,则需要企业的上级管理人员明确地设计出一种能够让企业员工接受的价值观,并创造出一种良好的企业氛围。同时,剩余权中的剩余能够有利于企业进行创新,还能够较好地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因此,当经营权与剩余权结合在一起成为企业的目标时,企业员工的控制活动就成为了一个体系。
第二,对行为动机以及控制行为的选择。在行为动机领域中,充分发挥出员工的自我潜在价值,并实现自我是行为动机内在的核心动机。通过研究行为动机的相关理论,使其为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完善提供一定的辅助基础,并且通过行为对管理会计产生影响。行为动机理论中的自我决定理论表明,管理会计核心理念在受到企业价值增值因素的影响时,其控制系统能够对动机结构进行合理安排,并且发挥出实际作用。
(三)管理会计核心理念与企业价值增值
价值增值与管理会计核心理念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当价值增值因素的水平增加时,通过作用于组织成员,使其降低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以影响企业的管理会计核心理念。因此,本文从企业价值增值的角度提出三点应对之策,而且,为了能够有效地避免价值增值因素对企业管理会计的影响作用,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决策是否具备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并通过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有效地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目的。
第一,加大对价值增值因素中信息的收集力度。企业若想有效降低价值增值因素对其管理会计出现的影响,就需要充分了解全部的改变因素,充分剖析出各类因素中可能影响企业的原因,并且还要通过对各种信息的收集进行合理预测,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预测的成功概率,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规避风险。而且,通过利用管理会计中的信息支持系统,对其中含有的各种财务以及非财务信息的汇总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决策者进行决策,通过这种方式决策者能够在真实的信息数据面前作出最为合理、正确的选择,真正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改变企业的组织环境结构。企业之所以要进行组织环境结构的变革,一方面是为了能够有效地降低价值增值因素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导致企业面临风险的概率,另一方面是为了有效提高企业管理会计经营组织的效率。当然,在改变企业组织环境结构方面,通过两种途径可以有效实现。第一种途径是从机械组织结构向权变组织结构转变。由于权变组织结构中专业技能的比重被模糊,使得其层次结构较少,比起机械组织结构中对技能要求高、层次结构多的特点来说,具有很大优势,尤其是当价值增值因素变得十分复杂以及不稳定时,机械组织结构的弊端就会显露出来,从而造成企业决策受到影响。第二种途径是设置一个专门面对影响因素的缓冲部门。这个缓冲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直接承受企业价值增值因素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以产生有效保证企业管理会计核心理念正常运行的效果。
第三,充分发挥出管理控制系统的作用。一直以来,在我国企业的会计工作中,会计总被单纯地认为是一种信息系统,而忽略了会计的管理控制作用。特别是在现阶段这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不能只看重管理会计中的信息支持系统,而是应该将管理控制系统放在与信息支持系统同等的高度。因此,针对管理控制系统的信息分类,其主要应遵从三个原则,第一是按照企业、人员、组织、事件等进行功能分类的原则,第二是强调对管理会计信息分类是进行后续工作基础的原则,第三是要充分认识到分类对于提高信息价值的作用原则。
三、总结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想要真正做好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必须要坚持价值增值的信念。企业应该围绕信息支持系统、管理控制系统,为企业创造社会价值,并为顾客提品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发展的价值增值。其中管理会计核心理念中的信息支持系统能够在价值增值因素波动的情况下,有效帮助企业管理者真正做好信息甄别的工作,而影响因素导致的组织环境文化,则能够促进企业员工对管理会计信息的高效认知,而且,组织环境文化的特征、稳定与变化等,都是企业考察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作用的有效手段。同时,在管理会计控制系统方面,本文通过对其进行优化以及在行为动机和控制行为的选择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发现其能够有效降低价值增值因素对企业经营活动和决策的影响,并且,通过提高管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不仅能够提高其可行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整个管理会计核心理念的系统,保证其在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利用各种完善的理论作为基础,逐步使企业在选择行为上更有正确感,最终使企业高效实现价值增值。
【参考文献】
[1] 张继德,姜鹏.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4(23):123-126.
[2] 楼继伟.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 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10):3-11.
[3] 张智霞.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研究[J].财会通讯,2014(10):48-50.
[4] 张劲松,柳佳,于海凤.基于资源消耗会计的环境成本管理流程再造[J].会计之友,2015(17):32-35.
目前,老龄化问题日益成为欧美国家等发达国家头疼的问题。由于我国在 20 世纪80 年代针对人口问题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问题在人口基数大的我国逐渐突出,我国也跨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
企业年金计划作为国有企业或大型集团公司的一项人才激励计划被企业管理者和职工所青睐,被看做是一项软福利的象征。第一、对政府而言,企业年金计划的实施有助于降低政府养老保险支付负担,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第二、对企业而言,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第三、对个人而言,退休之后的收入更加有保障,解决后顾之忧。第四、对金融机构而言,更多的投资项目可以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
为了顺应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应对老龄化危机,解决养老金负担日益加重等问题,西方各国纷纷进行社会养老保障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在原有养老保障体系的基础上,调动企业和劳动者参加的积极性,建立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位一体的多支柱社会保险体系。随着国家对养老金领域改革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从而使我国养老金市场逐步壮大。我国现行的企业年金制度是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状况下的产物,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与国际惯例不符的缺陷,需要进一步探索。
1.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我国政府对企业年金的发展一直持鼓励的态度,其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作用得到了肯定。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年金建立的时间还比较短,从第一次明确提到补充养老保险发展到现在不过短短二十年的历史,还处于发展非常缓慢的起步阶段。无论从企业年金的规模、覆盖面,还是企业年金的资本运作、收益率等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1.1企业年金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和行业差距
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企业年金的发展也呈现了发达地区快于落后地区,沿海地区快于内地,东部省份快于中西部地区的特点。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基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
1.2企业年金的替代率和收益率较低
企业年金的替代率是指职工退休后企业年金的收入与工资收入的比率,表示退休职工的年金收入替代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的高低。目前,学者公认的一国养老保险体系中三支柱的替代率比较合理的比例是基本养老保险 40%,企业年金 30%,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10%。在OECD 国家,企业年金的目标替代率一般为20%至30%,而我国企业年金的覆盖率仅为5%。
2.企业年金会计核算体系
企业年金财务筹资模式下会计核算。
2.1企业年金财务运行机制的两种类型
从待遇给付角度看,企业年金财务机制存在着两种类型:
(1)确定收益型(DB 型)。
DB 模式是根据雇员的工作收入和服务年限等来确定雇员离职后福利的实际水平的,雇员离职后福利由主体预先承诺福利计划,资产相关的风险完全由主体承担,若职工退休后企业年金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应发放的职工退休后资产数额,会计主体必须负责提存足够的资金以供发放;如果雇员离职后福利计划已清偿完毕雇员离职后福利计划资产仍有盈余,这部分盈余属于年金计划主体。
确定收益型企业年金计划是企业年金发起人和资金管理人承诺在计划参与者或受益人退休之后每月或每年能领到确定金额的资金,计划参与者或受益人退休之后每月或每年领取的金额是事先计划参与者或受益人参加企业年金计划时与计划发起人或管理人约定好的。确定收益型企业年金计划在计划参与者或受益人退休后领取的金额数是预先通过公式计算出来的,再加上一些调整因素,比如说职工服务年限、工资水平、预计收益率、通货膨胀率等因素,综合之后计算出来的。
(2)确定缴费型(DC 计划)。
确定缴费型设定提存计划是指如下雇员福利计划:确定缴费型计划的过程是这样的,职工预先按职工收入一定比例缴入一个职工个人所建账户中,这个账户的资产完全依靠职工个人积累所产生的,账户中资金另外一部分由职工所在企业缴纳的。到退休时,这个账户中的资产是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职工个人和企业收益缴纳的费用,一部分是由这些本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职工个人账户资金多少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例如缴费期限的长短,退休年龄的大小、企业和职工的缴费比例、本金投资运作、投资收益的多少等等。在 DC计划中,个人账户纳款的义务,并不是负责个人账户的投资运营,所以企业不负责个人账户的投资风险。
2.2确定缴费型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
(1)企业年金计划的会计核算。
确定缴费型企业年金会计核算比较简单,企业每期按照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提取企业年金,职工的企业年金计划的个人账户资金不断积累,到退休后就可以领取。而在会计核算方面是以企业为会计核算主体,企业年金的账务处理类似于应付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
(2)企业年金计划会计信息的披露。
为向报表使用者提供较完整的确定缴费型企业年金会计信息,IAS19 规定,财务报告中应披露以下内容:每项计划的一般性说明,包括涉及的职工情况;本期确认的企业年金费用;与企业年金有关的,且影响与前期可比性的其他重要事件。IAS24 要求主体披露为关键管理人员的设定提存计划的提存金信息[7]。
对于确定收益型企业年金计划,企业年金的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应披露的事项包括:资产负债表中有关企业年金资产和负债分别列示在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中的预付养老金费用和应付养老金费用项下。养老金费用列示于利润表中的管理费用项下。报表附注中应该披露的内容包括职工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情况、企业年金计划类型、筹资方式、企业年金计划资产的构成情况等重大事项及其影响;说明企业年金计划养老金费用计算方法、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等。
3.完善企业年金会计的建议
3.1优化年金治理结构,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计划
我国目前已建立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即: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企业年金作为第二大支柱却是三支柱的短板,目前仍处于一种零星发展的状态,可以说企业年金计划仅是担当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角色,年金市场仍有待开发。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计划势在必行,而企业年金制度治理结构则是其担当重要角色的关键点,企业年金制度治理应该是阳光、透明、严密的,年金业务的开展应向专业化、捆绑式发展,从而激发专业机构开展年金业务的动力,同时在税收上对企业予以优惠,提高企业参与年金计划的积极性。同时,健全企业年金风险控制,提高企业年金管理水平。
3.2明确年金业务处理方式,协调两种计划方式的发展
对企业年金费用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与核算是企业年金计划实施的重要内容,企业年金会计处理有两种方式,即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企业应结合实际对其进行考虑。一般设定提存计划的实施较容易,会计处理也比较简单,企业为每个员工建立个人账户,企业只需按预定确定的金额或比例缴纳,劳动力流动的阻碍较小,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企业年金风险由职工个人承担。而对于设定受益计划,企业的给付义务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并且年金风险都由企业承担,在该模式下,年金会计核算工作相对复杂,一般适用于大型的、经济实力较强或条件成熟的企业。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年金会计处理方式,实现两种计划模式的协调发展。
4.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关键词】人力资本;影响;财务治理;理念创新
周其仁(1996)指出,不是“消极货币”即纯粹的企业财务资本的存在,才使个人、经理和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有碗饭吃”,而是“积极货币”的握有者――企业的人力资本――保证了企业非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和扩张。企业制度的变迁,是一个实体资本地位不断下降,人力资本地位不断上升的过程(谭劲松,2001)。可见,人力资本极大地提高了企业价值,理应把人力资本纳入资本的范畴。另一方面,资本结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治理模式的选择(陈共荣,2003),资本的泛化必然影响财务治理理念。
一、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一)人力资本价值的人身依附性
“股东至上”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物质资本那样用于转让、清偿债务等,不具备风险抵押功能。但这恰恰也说明其载体在运用其人力资本时,必须为其承担绝大多数的风险,因为只有他自己才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如果他不尽力的话,他所获得的收益将低于自身的价值(金帆,2005)。另外,企业的经营风险,是贯穿于企业经营过程始终的,并不仅仅体现在破产清算上。物质资本虽然能够在企业破产时对企业的债权人做出一定的补偿,但在经营过程中它却不能主动地制止风险条件的形成和降低风险发生的机率,而在企业内能做到这一点的只能是企业的人力资本,即人力资本对风险的承受是全过程的、主动的,而货币资本对风险的承受是事后的、消极的(张广科,2002)。
(二)人力资本的专用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越来越强,即专业技能越来越窄,改变专业技能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其他公司所能支配的生产率与工资,将远远低于其人力资本专用化所在公司的水平(Blair,1995),随意进入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企业,或随意退出一个适合自己的企业,都意味着巨大的损失。可见,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对人力资本所有者进入和退出企业形成的客观性限制,使其所有者具有一种退出企业的“惰性”,以及承担企业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人力资本的团队特征
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决定了人力资本的价值必须在某种团队合作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在团队协作中,逐渐形成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团队精神等无形资产,以及团队成员共享的集体财富。这些财富应由团队成员共享,一旦离开将丧失分享的机会,另外加入到新的团队也不能很快分享到集体财富。特别是企业家,他往往是从公司的最低层开始沿着等级阶梯向上提升最后达到公司的最上层领导,他的资源配置能力需要他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逐渐积累、磨练,很难一蹴而就;此时他进出公司的成本变得异常巨大,相应的,企业家面临的风险也变得巨大(谭劲松,2001)。可见,人力资本的退出具有一定的沉淀成本,人力资本的团队特征构成其所有者退出企业的障碍。
在知识经济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基金市场等非人力资本形式运作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使得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逐渐弱化和间接化,物质资本所有者能很方便地逃离企业,逃避风险(方竹兰,1997)。而我们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的人身依附性使其具有承担风险的主动性,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与团队特征又使其具备了抵押性,具有了承担风险的自觉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与所在企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逐渐变成企业风险的承担者之一。
二、人力资本参与下的企业财务治理理念创新
每一个企业所有权的归属最终决定于一定生产力下该企业的经济活动水平对两种资本的需求程度以及企业环境中两种资本的稀缺程度(陆维杰,1998)。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力资本变得越来越稀缺,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契约筹码也越来越大。伴随着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的过程,人逐步加强自身与委托人就组织剩余进行讨价还价的权力(Rajan,1998)。另外,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逐渐弱化和间接化,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逐渐强化和直接化,且人力资本承担风险的能力也日益增强。剩余风险承担者应是剩余索取者,剩余索取者应是企业控制权的受让者(Alchian,1972),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应成为企业所有者之一,人力资本也理应纳入企业资本的范畴。当然,我们也并不否认物质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理财主体多元化
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后,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共同成为公司治理的主体,从而形成共同参与决策和相互制约监督的格局。这一方面,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水平与企业绩效捆绑在一起,并使其觉得是在为自己工作,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调和了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矛盾,使其成为长期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实现了权力平等、收入平等和经济民主,从而使劳动者由被雇用者、被监督者和被剥削者转变为自主劳动、自主参与和自我约束的主人翁,社会呈现出从所有权平等到人权平等的公平、和谐、民主、文明与进步(李伟,2005)。
(二)企业资本结构二元化
随着资本概念的泛化,我们应突破传统资本同质假设和一元资本结构的束缚,建立以资本非同质假设为基础的二元资本结构。二元资本结构可以较好地反映出两种资本所有者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其内容应包括人力资本结构与物质资本结构。一个企业的最佳人力资本结构,首先要能够实现人力资本效率最大的人力资本结构,也就是说,相对于特定的非人力资本存量而言,不存在人力资本的能力剩余或不足;其次要能够实现人力资本内部能力平衡的结构,也就是说,相对于特定的一种人力资本而言,其他任何类型的人力资本,均是适度和协调的(向显湖,2004)。
(三)剩余收益的分配模式
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作为企业的两大资本,二者缺一不可,二者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也许不一,但它们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因此,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比较物质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方式进行;二是人力资本既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也得承担企业的亏损(郭云贵,2004)。
1、资本的必要补偿
物质资本在投入企业后,形成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其损耗计入产品成本,在产品出售后收回,即物质资本的损耗以成本费用的形式得以补偿。同样,人力资本的消耗也需要得到补偿,以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另外,我们认为由于机会成本的存在,即物质资本在无人力资本运作的情况下,物质资本所有者仍会有一部分报酬,这属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必要回报,应予以扣除。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人力资本的界定,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力并不能计入人力资本,因此这部分劳动者的报酬仍沿用传统的工资加奖金的形式。可见,剩余收益应为净利润扣除了资本必要回报后的可供资本所有者分配的收益,这部分收益才体现了人力资本的价值。
2、剩余收益的分配
在确定了剩余收益的价值之后,就需要确定两种资本之间的分配比例。我们认为,可以赋予人力资本参与分配的股权,这就需要对人力资本的价值进行评估。目前,对人力资本的计量方法尚无定论。吴志达(2004)认为,可以运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等方法对其进行人才测评,确定一个接近其价值的初始价值,人力资本以此价值的折股数额为基础与物力资本共同分享企业的收益;同时,建立能力显示机制对人力资本的价值进行定期调整,并在此基础上相应地调整人力资本的折股数额及其应享有的收益分配额。这样,人力资本既参与了企业的收益分配,也承担了企业的亏损。
三、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使其承担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本理应纳入资本的范畴。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所有者后,企业的财务治理理念也发生了变化。而新的治理结构的建立,也需要相关法规的完善。
1、通过立法和完善政策法规进行出资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变革。金帆(2005)通过考察出资制度的发展历史指出,出资制度所规定的出资物范围是不断扩大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起平等分享甚至主导企业所有权的格局已经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正是经营者或包括技术人员在内的“内部人”控制企业的真正原因(李伟,2005)。这时法律法规必然要考虑如何将人力资本纳入到出资物的范畴,明确资本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使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2、完善人力资本市场,尤其是职业经理人市场,以使市场机制准确地反映出经营者等人力资本的信息。人力资本产权优化的实现机制就是谈判机制,人力资本在谈判中不仅取决于自身资产专用性程度,在治理中相对重要性变化等因素,而且还与对市场信息占有程度密切相关,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本市场可以使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充分的信息,较好地维护自身的谈判能力(罗能生,2004)。完善的人力资本市场,为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提供依据,为人力资本参与股权分配提供保障,减少双方的谈判成本;同时也可以使人力资本价值得到充分合理的补偿,更好地激励和约束人力资本。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肯定企业家和技术人员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同时,不要片面强调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必须对双方的利益进行合理地平衡,不能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另外,人力资本的计量方法尚需完善,否则会加大两种资本所有者的谈判成本,造成效率损失。
参考文献
[1]陈共荣,胡振国.论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目标的一致性[J].会计研究,2003.6.
[2]方竹兰.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兼与张维迎博士的商榷[J].经济研究,1997.6.
[3]郭云贵,潘黎.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一个理论构架[J].财会通讯学术,2004.9.
[4]金帆.智力资本出资的理论分析与制度设计[J].中国工业经济,2005.1.
[5]李伟.基于资本治理理论的企业所有权安排[J].中国工业经济,2005.8.
[6]罗能生,洪联英.人力资本产权优化与公司的动态治理[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5.
[7]陆维杰.企业组织中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也谈企业所有权的发展趋势问题[J].经济研究,1998.5.
[8]谭劲松,王朝曦,谭燕.试论智力资本会计[J].会计研究,2001.10.
[9]吴志达,刘萍.试论人力资本股权化及其安排[J].财会通讯学术,2004.11.
[10]向显湖,李永焱.试论人力资本融资财务[J].会计研究,2004.9.
[11]张广科.人力资本理论:一个在企业框架内的界定[J].当代财经,2002.3.
【关键词】卓越计划理念 液压与气压传动 课程教学改革 方法
【基金项目】湖北工程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5A3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49-02
液压与气压传动控制技术是现代传动与控制中的关键性技术,其传输力、功率密度以及自动控制上与电气传动相比具有一定应用优势,在工程机械、机床工业以及汽车制造等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液压与气压传动专业应当基于卓越计划理念在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以促进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培养出更具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
1.精选教学内容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因此在实际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依据课程标准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以增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以工程应用为背景,对课程教学内容实行优中选优,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以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满足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大纲教学标准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
2.优化教学方法
2.1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中应当对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合理运用,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动画、照片和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液压元件的结构形式、零件组成以及工作原理等进行动画仿真演示,将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增强元件结构的立体感,帮助学生理解。
2.2开展启发式教学
在卓越计划理念下,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的实现,应当对启发式教学模式进行合理化应用,尊重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积极创设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在同学之间自主展开讨论,塑造优良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质量。待讲解完成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辅助教学。
2.3采用比较式教学法
就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教学内容中包含较多的元件结构、工作原理和职能符号,一旦学生掌握不到位会极易造成知识混淆。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卓越计划理念下教学目标的实现,应当针对此类教学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比较式教学法,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将相近知识的进行对比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之间的共性与差异的理解。
3.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为全面提高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融合,在卓越计划理念下,结合课程实际设置先进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践项目,创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以及先进的信息平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系统,便于学生自行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并能够在网上交流平台上随时开展问答,随时解答学生的疑惑。依据课程需求以及当前院校资源,将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与现场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
4.构建开放的现代流体驱动与控制实验平台
根据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人才培养要求,我们构建了一个学科特点鲜明、综合实验功能强、实践教学内容层次丰富,利于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和具备产学研基础的综合实验平台。以加强产学研实践平台建设,改革传统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技术和方法,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模块。
5.结束语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下对液压与气压传动控制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卓越计划理念下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应当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强化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优化卓越计划理念下的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参与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
参考文献:
企业与高职院校协同发展机制是以协同创新科学理论为指导,将企业与高职院校作为一个系统,双方在战略、文化、资源、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 l+1>2 的协同效应的一系列过程及其实现方式的综合,对于集聚创新团队、形成创新氛围、巩固创新成果、培养创新人才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缺陷,力求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就校企合作的模式、管理和绩效评估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找到一套科学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提供参考。
1 协同创新及校企合作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元素和资源之间衔接紧密,通过创新来突破相互之间的壁垒,充分共享“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元素的活力和创新,从而实现深层次的合作。协同创新这一创新组织方式非常复杂,具有存在形式和目标功能的整体性、系统动态变化的两大特点[1]。
以校企合作办学为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现了育人主体和育人环境的双元性、实践教学的深入性、“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针对性和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等特点。
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校企合作有助于高职教育发展、有助于企业发展、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助于学生发展等多元优势,其效益明显、前景广阔。
2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2.1 企业入驻学校的合作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做法是将企业或企业的相关生产线引进学校,学生在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既解决了学校实训设备和实训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又也解决了企业生产场地不足和招工难的问题,还使学生免于校内外奔波,实现了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也达到了校方、企业和学生的多赢。
2.2 工学交替的合作模式
通常的做法是将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学校上课,另一部分去企业工作或者培训,按学期或者学年轮换,其优势对学校而言节约了教学成本,对企业而言建立了稳定的员工队伍,对学生而言既学到了知识,也获得了一定的收益。
2.3 校企互动式的合作模式
该模式是企业参与制定学校的教学计划,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并提供实习基地;学校方面也派遣相关教学人员深入企业,对企业员工进行综合素质培训,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其优势在于,通过校企双方互聘教师,既充分利用了双方教师的优势,达到了资源共享,又有利于促进校企双方的互惠互利互信,使校企合作能够持续健康开展。
2.4 “订单”培养的合作模式
学生在校时与企业签订定向就业协议,学生完成学校的教学和企业的培训,合格者直接进入定向企业工作。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学生在校教育的针对性较强,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的教学计划的设置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而且就业率高,就业稳定性好。其不足之处在于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在教学工作方面没有主动权,企业容易反客为主,剥夺学校的教学主体权,从而动摇校企合作的发展愿景。
3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成效显著,但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校企合作无法制保障
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制定相关政策来推动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但没有从经济和法律上来保障这项工作的开展,不少地方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号上。具体体现是,学校主动寻求校企合作的机会,但企业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加之无经费保障,劳动制度亦不够完善,校企合作很难落到实处。
3.2 社会认识观念有待提高
就高等教育来说,大部分学子对普通高等学校比较青睐,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向往仍然非常低,导致高职院校存在招生难,生源差的情况。即使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也未必认可校企合作这个模式,很多学生认为是在剥削他们劳动力,这些观念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推进。
3.3 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措施还不完善
高职院校处于高等教育中层次较低的阶段,无论是国家财政支持力度还是社会认可度,都存在明显缺陷。虽然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努力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有条不紊的进行机制和体制改革,但鉴于办学条件的缺陷,其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学校的教学工作和企业的需求标准存在着很大差距。
3.4 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有待优化
高职院校的决策权完全集中在院级领导层,在制定校企合作方案的时候往往没有体现各类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学校应该下放校企合作的决策权,充分发挥系部和专业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探索适合专业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而不仅仅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或资金上给予保障。
4 国外校企合作的模式和经验借鉴
4.1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欧美国家高职教育起步较早,伴随着其经济的飞速发展,校企合作也得到长足发展,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各国均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这一高职教育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期德国的“双元制”中,后来这种教育模式先后出现于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官合作”职业教育及英国的“工读交替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大量研究表明,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可分并行式和交替式两类。并行式是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工作时间并行,学生除了日常的学校学习之外,每周拿出部分时间进行工作时间,这种模式让学生学习和实践充分互动;交替式则是指学生把全部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分块,学生时间模块和工作时间模块相互交替。
4.2 国外校企合作经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与借鉴
纵观国外校企合作模式,虽然各国所采取的具体模式不尽相同,但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从中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借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2.1 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首先政府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了合理运用各大职业院校和各类企业资源,政府应该对资源各方进行很好的协调与沟通。在澳大利亚的TAFE校企合作体系中,在政府的管理下,各TAFE学院和企业之间可以共享生源、教师、设备、实习基地等资源,极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其次要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日本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产学研机制,即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支持的多元化协同创新机制。
4.2.2 根据职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实施方案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关键在于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是否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培养目标必须根据职业需求来确定。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知识领域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具有独立学习、工作、控制与评价的能力。
4.2.3 高职教育社会化是必然趋势
一般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但高职教育的成败影响着行业、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外通常都将高职教育和社会发展紧紧联系起来。
5 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毋庸置疑,校企合作要具有活力、长效性,必须激发企业、学校、学生和政府等多元主体的需求和愿景,挖掘动力来源,构建“政府引导、学院主导、企业指导、学生参与”的长效机制。
5.1 建立“政策引导”的制度保障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生态经济建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高职教育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必不可少。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非常快、成效也显著,但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等问题非常突出,究其原因,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发展的滞后有关系。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校企合作政策,引导校企间广泛开展合作,最终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5.2 建立“互惠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校企合作具有天然的“互惠共赢”特征。从企业方来看,一是通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培养符合自身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充分利用院校的智力、科技、信息等方面优势,开展合作研发;三是深入挖掘学校的教学资源,服务员工在岗培训和进修深造;四是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扩大知名度;五是通过支持职业教育,获得政府的政策性优惠。从院校方来看,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获得人才需求信息、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开展教学改革,从而提升培养质量,还可以在合作中获得科研服务项目,甚至得到企业的经费资助和技术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要持续开展,既要遵循教育规律,还要注重市场规律,充分激发各主体之间的内在动力,促进各方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而形成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
5.3 建立“实体性质”的项目运行机制
以项目为抓手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为此,高职院校应成立校企合作专门部门,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研究和管理,助力学院的长远发展。
5.3.1 创新专业更新标准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一大批新兴行业和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高职院校应该成立专门的行业和企业调研部门,及时了解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预测其走势,并根据其反馈信息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乃至取消不合时宜的老专业或申办新专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也为学校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5.3.2 深化校企合作实务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要注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等。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主要参照学生的基本素养和企业的用人标准来制定;教学方法改革强调学院与企业密切合作,把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采用项目探索、情景模拟等新型教学方法;合作课程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来选择,集合校企双方最优秀的骨干共同研究,以取最佳教学效果。
5.4 建立“规范有序”的诚信约束机制
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政府、学校、相关企业和学生等主体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各个主体各负其责,校企合作才能真正良性发展,达到预期效果。就目前而言,相关法律文件并没有对校企合作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做出解释,对校企合作中各主体违约的法律后果也未作出明示。由此,校企合作需要各方深化合作,在多赢的原则下共同制定合作合同的细则,以便于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使得合作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5.5 建立“专款专用”的专项投入和“绩效评价”的反馈监督机制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一定专项资金投入和科学的反馈监督机制基础之上,否则合作只能是“纸上谈兵”。
高职院校应该从每年的预算中拨出一笔专项资金用于校企合作的调研和实施工作。其中一部分用于建设和维护校企合作基地,另一部分用于校企合作的绩效评估和激励。另外,上级财政部门应对高职院校给予校企合作方面的经费补贴,企业应主动给予资金赞助用于学校的校企合作。
要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绩效评价监督,提高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以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向合作驱动力。为了克服在绩效评估方面经验的不足,学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同行在校企合作中的绩效评估方法,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绩效评估机制。
5.6 建立“价值认同”的文化融合机制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共性也有差异,校园文化的目标是有效利用各类资源培养优秀人才,属于教育文化;企业文化的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追求利益最大化,属于经营文化。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需要多宣传和吸收企业文化,把企业的竞争文化、质量文化、诚信文化、安全文化、形象文化等引入校园文化中,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要求,为企业和经济社会做贡献。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系统;环境风险;风险评价;风险管理
环境风险的评价是对环境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对环境风险进行管理,在对环境风险进行管理的时候一般要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评价,我国在对环境风险事件进行分析是在70年代开始的,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环境风险评估机制,而且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颁布了风险评价的文本。现在,我国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灾害问题,因此,要运用环境会计信息理念,从而对环境风险进行控制。
一、环境会计信息与环境风险评价之间的关系
现在,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类的环境风险,从而会制约这企业的发展。风险指的是灾害发生的概率,一般分为人员的伤亡和经济的损失,环境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没有尽到保护环境的义务,从而对环境造成破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环境风险主要是对控制的破坏,对水资源产生污染,土地资源不能合理利用等,一般都是认为造成的,不包括自然灾害。企业环境风险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政策,能够对各种不确定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分析影响企业效益的环境因素,从而能够加强防范,有效地抑制风险,从而能够确保企业的发展。
会计信息能够对企业的收入与支出情况进行准确地分析和把握,从而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定的经济理念,能够反映经济的运行状况,而且能够通过对价值量和技术的分析,从而能够分析其与环境的相关性,会计信息包括环境信息和非环境信息。
二、环境风险评价中的信息公允和标准公允的分析
运用会计信息能够实现企业对环境活动的控制,而且能够分析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现代公司强化自身管理水平的关键,环境会计信息主要有三个不同的方面,主要有信息的创造者、信息的管理者和信息的鉴定者,他们户根据自身的职责,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进行分析,从而形成环境信息和公允的标准化。
在企业方面,他们受到一定的责任因素的影响,他们作为环境信息的创造者,就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而且要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要向有关的环境部门公开环境信息,而且,为了要提高环境信息的透明度,他们必须要采取信息化的手段,使自己的价值可以被市场认可,从而能够减少在市场运行中的风险。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环境外部成本的改变能够展现一个国家的发展方针,但是,发展中国家队环境会计的管理还没有高度的重视,导致企业在信息不能够绝对的透明,这样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多的风险。
三、会计信息系统中的环境风险探究
环境会计信息和信息的管理政策能够对环境风险的评价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能够确保环境风险管理的有序化进行,企业在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先建立完善的信息政策,从而获得环境会计信息的基础上,能够对环境风险有一个合理而全面的评价,从而能够制定最适合企业的评级方法,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负荷进行准确地评价。
在企业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首先要准确地识别风险,然后对风险进行判断,在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对环境风险评价的质量进行控制,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的控制从而达到效果。
1.风险的识别
企业在进行环境风险识别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风险管理的政策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在公众利益的风险管理方面还是比较欠缺,在制定环境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时还是存在一系列的制约,因为公众环境的信息披露还是不完善,而且在政策方面对信息操作是存在一定的偏差的,然后信息公开的对象也被企业限制,从而会导致环境信息出现很大的问题。
2.风险的判断
风险的判断是对环境会计信息标准的确定,是对环境进行管理时一种重要的衡量标准,环境风险的评价能够对风险的管理进行鉴定,从而能够使企业能够制定全面地环境保护的方针,从而能够利用环境会计信息相关的内容,确定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风险,能够使环境风险得到有效地遏制,提高相关部门的威信。在对风险进行判断的时候,能够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使环境风险降低,使资产能够得到保障,从而能够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保护的成本费用,使企业不会具有环境负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建立有效的环境制度,能够实现企业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承担的风险,而且能够尽可能的减少错误的发生。
四、结语
现在,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在环境治理的时候,产生大量的环境负债,使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所以,应该运用信息化的环境会计理念,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治理的相关成本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减少环境的负债,减少因为治理环境而造成的过重的负荷。企业应该加强环境风险的识别,通过对环境风险的分析,从而制定有效的政策,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保护的成本费用,使企业能够健康发展,而且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袁广达.基于环境会计信息视角下的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0(04):34-41.
[2]吕雯雯.基于环境会计信息视角下的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66-67.
Module 6 Unit 1 Were you at home yesterday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单词yesterday, out, well,thanks; 能听懂和说出有”were/was”来询问过去的行为或事件的句型及相关的回答。
2.技能目标:能运用’’Were you +介词+place+past time?’’和答句“Yes, I was./No, I wasn’t.”以及“Was it …?”和答句“Yes, it was./No, it wasn’t.”的句型询问和回答过去的人物、事物或天气状态。
3.感态度目标:在游戏与问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互相询问交流中培养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本学期学生经过三年系统的学习英语,对英语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儿童的特性使得他们活泼好动,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探索知识的欲望很强烈,并且有着很强的表现欲。且由于年龄阶段的特点,专心度不够高,造成教学方面的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采取多种方式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本模块的教学内容是谈论过去事物或人物的特征和状态。本模块的学习重点是询问过去事物或人物的特征和状态。“was,were”的问句结构与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am, is, are”的问句结构完全相同,所以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本模块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用“was,were”的问句询问过去事物或人物特征和状态的能力。学生能否基于合理目的进行提问,比学生能否正确运用“was,were”的问句结构更为重要。所以,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合理运用“was,were”对过去事物或人物的特征和状态提问能力,这也是本模块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单词yesterday, out, well,thanks; 能听懂和说出含有”were/was”来询问过去的行为或事件的句型及相关的回答。
2.教学难点:注意培养学生合理运用“was,were”对过去事物或人物的特征和状态提问能力。
四、教学过程:
Step 1:Warm up
1)Greeting with students.
2)通过Free talk
的方式,将本文的一些内容教授给孩子们。如“Very well, thanks.”
3)对比“today”“yesterday”,教授新单词“yesterday”。
0S1tep 2: Lead in
1)Let’s enjoy a chant.
Were you at school? Were you at the zoo?
Were you at the park yesterday?
Yes, I was. Yes, I was.
I was out yesterday.
2)分角色操练chant。
3)与Angelababy对话,操练句子。
Step 3: Presentation
1)带着任务第一遍听,回答问题。
①
Is it sunny in London?
2)带着任务第二遍听、看课文(无字幕),回答问题。
①
Was it sunny in London yesterday?
②
Was Grandma at home yesterday?
3)带着任务第三遍听、看课文(有字幕),回答问题。
③
What did Grandma do yesterday?
(设计意图:分不同的步骤,将课文以多种形式呈现给孩子们,并
且在每一个步骤前给孩子们布置任务,让孩子们带着任务去听、看
课文,孩子们会更认真。)
4)跟读课文。
5)全班朗读课文。
6)Make sentences.
7)全班分组分角色扮演。
(设计意图:机械操练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孩子们通过多次、反复的
练习,正确无误地记忆句型,养成习惯,并能自动地掌握句型。)
Step 4:
Extention
Make a phone call.
教师创设情境,用自己与自己Grandma
打电话的方式进行重点句型的练习,随后让学生两人小组活动。
(设计意图:拓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将所学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的必要途径。生活化的拓展活动引导学生由练习
到运用,转换了语言
操练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
Step 5:
Home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