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8:51
导语:在大学线代知识点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有机化学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别重要,其分值约占高考化学总分25%左右,特别是有机合成和推断题这类综合性的大题,其信息容量大,综合性强并且这些试题主要涉及新材料、高分子化合物、药物、香料等的合成。是一类既考查学生双基又考查学生学科素养的题型。了解这一类型高考试题的出题特点和规律,掌握这一类型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以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备考的针对性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有机合成题备考策略
1.有机合成试题常考知识点
近几年的高考有机合成题大都以信息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内容以高中所学的主干知识为主体,稍加一些大学知识的改进。涵盖的知识点有重要官能团,比如卤素原子、碳碳双键(三键)、羟基、醛基、羧基、酯基以及结构简式、分子式、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核磁共振氢谱确定结构等,这些知识点常以官能团的引入、官能团的消去、官能团的转换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机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科主干知识和综合能力考查。
2.有机合成试题常考反应类型
主要包括烯烃、炔烃的加成反应、芳香烃的取代反应、卤代烃的消去与取代反应、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羧酸的取代反应、酯的水解反应、加聚与缩聚反应。特别是近几年的有机合成题常会呈现新的反应类型,包括有机人名反应(Wittig反应、Cannizzaro反应、),大学有机反应(羟醛缩合),特殊的有机试剂(格氏试剂)。这类高考有机合成题的新视角其特点是起点高落点低,虽然形式新颖但还是注重考查学生的双基和综合能力。
三、有机合成题解题策略和技巧
根据高中化学《考试大纲》和对相关的高考化学试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提升学生的有机化学试题解题效率,需要掌握充分的基础知识,然后再灵活运用,采取正确的解题思路。
1.正、逆思维相结合,突破解题瓶颈
所谓正向思维,就是人们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沿袭某些常规去分析问题,按事物发展的进程进行思考、推测,是一种从已知到未知,通过已知来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而对于有机推断题来说,就是按照有机物的性质和已知的反应条件,顺着有机合成或有机一系列反应的步骤依次推出未知有机物的过程。这种思维方式避免了只凭经验或盲目无序地解题。例如2013年四川高考有机推断题:
重点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对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反应1~3可以利用正向思维进行解题,反应物为不对称烯烃与HBr发生加成反应时产物有两种,分别是,反应2的条件为NaOH水溶液,可推知该反应为卤代烃的水解产物为醇。根据前一问A可能的结构可知B也有两种结构伯醇或者仲醇,根据的结构特点可知B属于饱和一元伯醇,其结构简式为。但是反应4~6正向思维很难推知C的结构,利用逆向思维推理会降低解题难度。由G的结构为五元环状内酯逆推可知F既含羟基又含羧基,F中的羟基是通过与H2加成得到的,可推知E中含有醛基。逆合成分析可知E的结构为β-羟基醛,可推知反应4为羟醛缩合。再根据反应5的特点为酯的水解逆推C的结构中含有酯基,这样物质C的结构根据逆向分析顺利得出,降低解题难度。
2.多向思维,打破解题闭塞、单一的处境
所谓多向思维是求异思维最重要的形式,表现为思维不受点、线、面的限制,不局限于一种模式,既可以是从尽可能多的方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同一思维起点出发,让思路呈辐射状,形成诸多系列。而对于有机推断题来说,就是学生在做有机推断题时,从多个方面去思考,进而能找出解决有机推断题的两种或几种突破口。
四、有机推断题复习备考的启示
1.构建知识网络,理解反应机理
有机化学的特点是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碎,若不加以整理归纳,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且难以掌握。因此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应紧紧围绕《考试大纲》说明,紧扣教材,对各章节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以烃和烃的衍生物为主线,根据各类物质的性质,总结归纳出各类物质间的相互转化的关系,构建知识网络图。而有机化学研究的核心是“构性相依”,对有机物参与化学反应时的断键方式的研究是有机化学的本质。所以在复习备考时要指导学生对考纲要求的重点反应进行机理分析,理解有机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
2.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考《考试大纲》明确提出:“化学科试题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核心。近几年高考有机合成推断题信息量大,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应变思维能力。因此,要从思维过程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对信息加工处理的策略,包括观察、梳理、筛选、存储、迁移、类比,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从思维方式来看,要从多角度训练思维的“互通”性,包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优化学生的解题思维,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试题的应用性,强化学生的化学素养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对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源泉。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提供动态、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构造虚拟化、生动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教学活动脱离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有助于提供多元、灵活的沟通渠道,有助于促进单向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化、合作化转变,更好地支持学习协作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本项目拟从资源体系、平台开发、内容设计以及教师培训4个方面开展工作,构建创业教育学科服务体系。①建立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动静结合、与学科相融合、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体系;②组织优质专家团队,创新资源建设,提供高品质创新的课程资源;③构造基于混合课堂的网络学习环境,提供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学习管理的功能,创设课堂教学、直播教学、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环境;④通过引入教学模式示范工程,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师研修培训,引导教师合理利用资源和平台开展教学活动。
2、资源体系建设
创业教育是一个面向大学生的广泛、系统的教学工作。创业教育的学习主体处于不同的学校、专业、不同的知识背景,创业与行业和社会经济活动紧密衔接,这导致创业所涵盖的资源非常广泛。如何促进各种资源的聚合并实现集成共享,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创业课程资源体系。在理清创业课程资源体系的基础上,构建资源聚合平台,形成共享共建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不断完善。(1)基础资源。以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创业教育教学大纲为基础,建立创业教育的核心资源,满足标准化课程建设的需要。开发完整教学资源系统,包括电子教材、微课程视频、作业、测评、题库、PPT、WIKI、讨论主题、问答、案例集等资源。(2)领域资源。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鼓励以专业为背景,发现事业机会,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创业规划。要逐步积累领域创业案例,促进领域创业教育资源的发展。此外要关注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业级别的创业机会、创业案例、创业领域的知识,构建细分的创业教育资源体系。(3)公共资源。不断收集创新资源,收集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政策、法规、文案,洞悉行业发展的脉搏、提供最新行业案例。提供丰富的创业信息,了解创业的前沿信息,提供学生实习、创业竞赛、创业辅导、创业孵化等社会化整合服务。(4)培训资源。组织优秀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建立面向教师培训的资源库。培训资源包括教师培训专用资源、教师授课资源、教学经验分享库、教学研究资源库、教师互动社区。(5)动态资源。引入师生交流共享服务,内容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建的课程录像、笔记、创业计划书、学习者在学习活动和主题讨论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建立专家开发资源、教师分享资源、学生交流资源、社会参与的动态资源体系。
3、创业教育平台建设
3.1平台功能
为了开展网络创业教育,本项目团队联合企业研制了创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创业教育平台提供了学科资源管理、教学支持工具、学习社区环境、学习活动管理等功能。系统具有动态可扩展能力,随着创业教育建设的发展,平台在资源、教学工具应用、学习活动、社会协作等方面都可按照需要扩展。创业教育平台由资源管理系统、教学工具系统、学习管理系统组成。其中:资源管理系统以学科为单位完成资源的管理、分类、检索、评估、展示等功能。教学工具系统(学习工具、协作工具、评价工具、课程开发工具)包含广泛的学科应用,如资源点播工具、直播互动工具、论坛子系统、答疑子系统、虚拟实验室、模拟实训、在线创业计划书、学科评估等工具。学习活动管理系统由人员管理、课程管理、活动管理、教学管理、成绩管理等组成,为教学提供过程控制,支持程序教学。
3.2教学环境
平台以工具系统为基础,提供4种学习环境,包括:传统课堂、直播课堂、自主学习、互动学习。①传统课堂环境。平台为传统课堂提供的工具包括电子白板、课堂互动、录播工具、课程资源播放器,教师利用资源和工具组织课堂教学;②直播课堂环境。平台为直播课堂提供的工具包括虚拟教室、录播工具、在线测评等工具,可以组织专家讲座、大型公开课等教学;③自主学习环境。平台提供视频点播、文库浏览、虚拟实验室、模拟工具、测评工具等应用,学生根据学习起点、兴趣、适应经验等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进度来学习;④协同学习环境。平台提供社区管理、论坛系统、视频答疑室、问答系统、小组管理等工具,师生可以开展任务协作、问题研讨、在线答疑、内容分享等学习活动。平台支持课堂教学、直播教学、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4种学习环境,支持灵活的混合教学策略;支持对学习活动过程的测评,利用网络技术,师生可以得到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并对学习质量进行过程考核;平台注重收集人机互动数据,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行为,通过不断积累,最终形成学习分析资源库,发现教学规律,以达到改善教学的目的。
4、创业教育课程实践
4.1资源设计
创业课程开发过程中通过聚集一线优秀教师,聘请一些优秀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业人才组成专家小组,构建理论研究、实践教学、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课程开发团队。在开发过程中,结合创业教育的特点,在课程内容开发上引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利用混合教学的思想开展教学设计。创业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坚持以人为本,课程自始至终通过讨论展开,课堂学习力求生动活泼;在学习内容与方式上采取问题导向,把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教学落到实处。通过资源整合与应用,将案例学习、专家意见等以微课程或插播形式加入课堂讨论,教学信息容量大、教学组织技术性特征明显,课程呈现方式多样。在《创业基础》课程内容设计中,以电视连续剧的形式引入了剧情设计,剧情以一组大学生成长经历为背景,反映了大学生的创业生活与成长经历。借助剧情的设计,以大学生的思维为背景,展现了大学生普遍的观点、问题、思维习惯,引出创业认识、创业知识、创业实践中的各种典型观点和疑惑。课程以剧情发展为主线,引导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导入,学生在对各种观点思辨和问题研讨中提高认知。课程中设计了大量微课程,向学生深入透彻地阐述创业教育的核心和知识点,在学生完成讨论后展示专家意见,并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4.2教学实施
创业教育平台涵盖3个要素:资源开发、平台支撑、教学模式。教学实施的核心是教学设计,即如何利用资源,在平台的支持下,结合师生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为此,创业教育课程专家小组,将模式示范作为项目建设的组成部分,通过教学研究专项课题,鼓励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创新,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并开展教师研修培训。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活动设计关键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后教学设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平台的优势。
(1)课堂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观点、掌握基本方法。活动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有趣、高度参与和互动的氛围下主动地建构知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课堂面授教学包括活动准备、交流互动、总结反思3个环节。在活动准备环节,教师需要先用相关的图片、PPT或视频动画等创设一个生动的活动情境,勾勒活动所处的大背景,然后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同时提出该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在交流互动环节,主要以学生之间的互动为主,教师作为活动组织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和辅助。互动类型主要为讨论、探究、展示、竞赛和评价;在总结反思环节,课堂活动回归教师主导,围绕前面提到的问题进行剖析,与学生一起形成最佳解决方案,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该活动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和归纳;最后根据具体情况对该问题进行扩展,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或根据实际情况引入下一轮的学习活动。
(2)课后教学设计。在线学习主要包括课程公告、资源下载、教学视频、课外知识、实时协作、主题研讨、作品展示和互动评价几个模块。通过课程公告模块和电子邮件系统可以远程向学生课程通知,提醒学生做好活动准备。资源下载模块主要提供教学课件和学习工具的下载服务,方便学生补充课堂笔记和搭建必要的软件环境。教学视频模块主要供学生回顾课堂学习活动中的重点内容,加深记忆。课外知识模块主要为解决学生知识起点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与课堂所学内容相关并加以扩展的课外知识。主题研讨模块提供师生就某些主题进行离线交流的空间,主要通过论坛模式实现。实时协作模块主要为学生课堂上或课后的小组协作提供一个共享资源和在线交流的场所,通常可以借助班级群组来实现基本功能。作品展示模块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课堂活动成果或平时作业的场所,用以交流和相互学习借鉴。互动评价模块既可以进行学生内部投票选出优秀作品,又可以进行平时作业的互评,以获取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反馈。在线学习是课堂面授教学的良好支持,同时它又受课堂面授教学进度的限制,为课堂面授教学所主导,二者相辅相成,协同作用,优势互补。在线平台较适合远程进行以下的活动:资源分享和消息,让学生随时随地下载到上课课件和需要安装的软件,随时了解教师最新的课程安排以便做好下一课堂活动的准备;提供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视频,供学生回顾和复习相关知识点;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课堂上没有时间涉及的简单知识点,或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课堂以外扩展知识。而对于实时协作、作品展示和互动评价活动,可以尽量放在课堂上开展,但当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或课堂时间不允许时,这些活动可以适当在线开展。
5、结语
[关键词] 案例分析; 互动式教学;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0- 0097- 02
1 引 言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显然已不符合现代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现阶段最关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斯卡特金(1982)说过:“我们已经建立了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性情感的粮食太少了,因而引起了许多学生学习的苦恼、恐惧或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学习。”特别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现代教育论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旨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故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互动式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做到这些,它把学生真正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地位,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展开,其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单向知识传递方式,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与信息的双向流动,从而激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如果说互动式教学法是个纲,案例就是里面的真材实料。
2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方法界定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法,早在1918年就在哈佛大学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模式被运用。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曾被誉为该校的法宝。这种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教师问,学生答的机械样式,而是通过师生双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通过互动式案例教学模式,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李春意、陈洁(2011)研究认为: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法是建立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上,仅以“黑板+粉笔”为媒介,单纯采用纸质的教学素材,通过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来讲授知识的过程,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更忽略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学案例互动的多元互动因素。而广义的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是建立在现代教学基础设施之上,即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法,应在明确互动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择典型的、具有时效性的、相关联的案例素材,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充分的讨论、辩论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应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构建严谨的教学框架予以完善。
3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互动模式两极化
互动模式两极化是指在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时要不过于互动,要不呈现互动形式单一的局面。既然传统课堂枯燥、沉闷,互动式教学能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如今的高校课堂上,很多课程就变得游戏化了,在嬉笑怒骂中时光悄悄流逝,也未留下发人深省的观点,过于互动。也有的互动教学存在互动模式单一、互动深度不够的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仍沿袭了传统的互动模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导致课堂上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学生仍随着老师的指挥棒思考,无发散性的的思维,无创新,不存在思想的碰撞,更没有情感与心灵的交融,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空间的创设只是“有形无神”。
3.2 缺乏有效案例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质量取决于课堂所选择的的案例质量,案例质量关系互动式教学的成败。而在实际教学中,尽管很多老师都穿插了不少大小案例,但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学生仍然感觉茫然,没有思路,考试结果很不理想,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仔细分析下来,应该是案例选择不当,缺乏巩固新知识,综合运用旧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的的效果,事倍而功半。具体来说,目前互动式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存在如下问题:① 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课堂上穿插的案例往往是随手拈来,只能反映某个阶段某个特定知识点上的问题,毫无拓展性和深度可言,再加上一问一答的低级互动模式,学生的思维无法发散,根本达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② 缺乏时效性和关联性。信息时代的都来,这个世界瞬息万变,不可否认以史明鉴,但这个时代更需要前瞻性的眼光,过时的案例对有限的课堂时光是个极大的浪费,一学期下来,案例之间再缺乏一定的关联性,各自为政,对学生系统性知识点的掌握无疑是有害而无利的;③ 缺乏实践性。目前,国内课堂上的案例大都是通过老师杜撰或者媒体被教师收集起来用作课堂所需,而并未像哈佛大学那样建立真实的案例库。消弱了学生的参与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面对媒体披露的事实成为了一名旁观者甚至是八卦者,往往不能对案例结合自身的专业进行深入的剖析,效果减半。
3.3 师生准备不足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课前将讲义下发,设计各个环节的问题,做好总结陈词的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阅读相关案例材料,网上检索信息,并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准备,甚至应该提前与同学交流,准备问题和观点,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准备不足,学生习惯了填鸭式教育方式,课前无任何准备,只想看老师如何表演,直接导致了互动教学效果无法凸显出来。
4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框架
从而,笔者认为,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不应是放任自流,停留于美好的愿景中,应该形成规范的教学框架。
4.1 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不应是一盘散沙,随性而教,应该在开课之初就明确教学目标及每节课应完成的教学内容,并采集真实案例资料,形成科学规范的案例库。
4.2 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发挥。所以,在互动式教学开展中得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高校校园营造合作共赢的研讨氛围,师生间的联系不仅在课堂,并延伸到课外。
4.3 课堂讲授主要知识点
在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教师的引领作用,仍然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重要理论的讲述,明确相关知识点。
4.4 案例分析
按照教学目标和任务,精选切合主题的案例,同时注意案例的时效性及关联性,争取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应提前作充分的准备,利用假期建立围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形成的案例库,设定合理的问题,制作详细的教案,做好必要材料下发的准备,明确学生在参与课堂时需要的知识储备及必要的资料准备。并要求学生分组,就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讨论,当观点出现正反交锋时组织辩论,以实现围绕案例分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5 提供实践的机会
围绕案例分析在课堂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后,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到公司进行调研,参与上市公司上市咨询课题研究,行业现状及未来等课题研究,并形成相应的分析报告,让学生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查遗补缺,结合实际更好的掌握知识并延续内涵,甚至有所拓展及发现,让互动教学在实践中继续延续。
4.6 主要知识点反馈
在围绕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及时总结关键知识点,拓展思维,提醒学生形成系统性的总结及启示,同时教师也需要立刻做出点评与总结。
5 结 语
从以上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框架可知,不管案例分析多么的重要,它也只是整个互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目标一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们采用了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来完成《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任务,学生们从网上下载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一个个鲜活的现实故事,典型性、时效性、实践性非常强,彻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非常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并且把学生的学习从有限的四十分钟的课堂延伸到无限的课外时间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主动地“逼”学生去熟悉教学内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授课的知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要在师生面前展现自己的能力,投入了大量课外时间和精力到图书馆、网上查资料,经常召开小组讨论,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请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性能力,极大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人际沟通的能力。此外,在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心是异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明确,案例库的建立,课堂的组织,课外的交流,及时的归纳总结等都是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付出艰辛的劳动的。因此,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需要师生改变传统观念,共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方正松. 互动式教学: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突破口[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38-140.
关键词:错题;反思;题海战术
一、为“错题”正名:走出低效训练的宝贵资源
从高效课堂溯源到高效训练,有效的题海战术备受思考,走出无效或低效的训练死胡同成为师生的共同教学追求。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是纠错的重要手段,用错题资源反思能激发自主探究能力。可见,错误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巨大财富,学习过程正因为有了错误而变得更加精彩,学生如能正确对待和处理错误,犹如波利亚所言“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了解解题意义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机会”。
二、将错“就”错,走好错题反思之路
1.错题反思――一种纠错手段,不让“昨日重现”
当代科学家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因此,反思错误,弄清哪些地方易犯错误,回忆自己解决问题的结果和过程,找出错误的根源,分析出错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解完一个题目后就有必要对解题的正误作进一步的思考,并及时总结。纠错反思可改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勇气。
2.错题反思――一种学习方法,让学习“事半功倍”
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善于从错误中积累经验,总结学习方法,不仅是名言留给我们的启发,更是高效学习的一种“捷径”。对于错题,每隔一段时间(大约一到两个星期的间隔)应做一次,达到复习、巩固;重做的时候,应以现有的知识、能力来重新审视它、掌握它、运用它;考前更要将此作为迎考的重要复习内容,予以充分重视。
3.错题反思――一种探究能力,让发展与“题”俱增
布鲁纳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更没有数学思维的发展。”错误不但能为学生提供探究舞台,而且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一个意外的错误,学生能在反思中找出错误根源。培养学生发现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利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给自己假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纠正错题的过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提升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翻唱错题新曲,奏好“弦外之音”
“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看似很简单的行为,但在教学中利用“错题”资源并非就是简单地重复一遍错题。因此,翻唱错题新曲,必须奏好“弦外之音”。
1.要素一:知识点是否掌握
上课不认真听或听不懂,或知识点含糊不清,导致知识点没掌握是非常正常的,以下我摘录了学生作业本上的两个错题,这两个错题是大部分学生犯的错误:
错题:(2x+3)2=4x2+9 (2x-3)2=4x2-9
在复习课上,我特地叫学生重做,结果可想而知,我没有说答案,只是叫学生检验答案的正确性。我记录了一个学生的反思过程:
还原(2x+3)2=(2x+3)(2x+3)=?通过用整式相乘的方法去验证答案,发现左右不一样,我又要求学生用特殊值x=1代入左右,发现左右答案不相等又是错误的。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平方和与和的平方分不清,平方差与差的平方分不清导致公式乱用。另一种原因公式没掌握,公式的来源不明了,所以要求学生重新认识公式的来源、存在意义,要求学生再一次推导公式,从而做到心中有它。学生解后再一次重审题后意味深长地对我说:“老师,原来解数学题后反思一下可以得到比做好多题的经验还多。”
学好数学,要做好策略性调整:从题海战术中走出来,做适量的错题来“保温”练习,注重总结归纳,查漏补缺。
2.要素二:解题是否遗漏
学生解题过程中容易出现以偏概全或漏解的错误,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抓一点,不及其余”,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3.要素三:结果是否与题设吻合
学生在求出结果后,往往就以为解题结束,不再去推敲求得的结果是否与题设吻合,这是造成学生解题失误的原因之一。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心智活动的过程,除了自身知识所限外,还不同程度地受一定的心理因素制约。
“错题”无边,“反思”是岸,让错题成为学习的丰富资源,变衍生的错误为生成性的资源,将错就错,在“真实的缺憾,修复的完美”中走出题海战术的死弄堂,轻松学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学习,为数学学习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生出无限的精彩!
参考文献:
开放教育的学习,导学特别重要,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关键。对于本课程的导学,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制定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这是导学的根本。在这个设计方案中,要包括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的学习资源、形成性考核的要求、学习形式和方式方法等。通过一体化设计方案,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情况、学习要求、学习资源等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其次,在面授辅导课上,要安排“盐化工生产技术教与学”专题辅导,把课程一体化设计方案详细讲解给学生,要给学生交代清楚,该门课程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交互讨论的安排等。通过专题辅导,让学生学好该门课程更加增加了信心。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知识更加直观立体化
由于开放教育的面授辅导课时有限,要把所有的知识讲清、讲透这是不可能的,但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就可以大大增加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学时间来详细把各个知识点弄清楚。特别对盐化工生产技术这门课程,该门课程有大量的工艺流程、生产路线、关键设备等,单凭辅导教师的口头描述,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很深的印象,通过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让这些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立体,强化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这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
三、重视实验环节,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实验前,辅导教师一定和学生交代清楚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认真仔细的观察实验过程,并且对实验结果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比如,我们在做钾离子的测定时,我们是用四苯硼酸钠季铵盐容量法测定钾。这个实验的目的主要有四个,一是培养学生配置各种标准试剂的能力;二是让学生了解各种试剂的储存条件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比如氯化钾必须是在120℃下恒重干燥的情况称重等;三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四苯硼酸钠季铵盐容量法测定钾的工作曲线;四是让学生掌握检验四苯硼酸钠季铵盐容量法测定K+的方法原理及实验过程。整个实验结束后,辅导教师和学生一定对本次实验进行分析总结,总结失败的原因,交流成功的经验,最后要提交实验报告。通过实验环节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督促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路径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是制药工程专业本科阶段必修主干课程之一。这门课既不同于有机合成,也不同于药物化学,是有机反应理论和药物合成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体。课程内容以有机化学为基础,对化学合成药物生产和研发中常用的反应作了重新分类、概括和总结。该课程从有机药物分子官能团与化学键的形成为主线出发,系统学习药物合成的基本反应及应用。由于该课程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保障授课的质量,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一、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反应”的教学方法
药物合成会涉及到很多种不同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千差万别。许多同学对于药物合成反应的学习不知道如何入手。有些同学单纯地记忆反应来进行学习,试想有机反应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记忆力再好的同学又能记住多少!即使记住了,还很容易互相混淆!因此,单纯地靠背大量的反应不是学习药物合成反应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理解反应机理,了解反应本质,找出反应规律,才能很好地掌握药物合成反应。在讲授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时,首先对它们的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怎样应用空间结构和电子效应对有机物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进而掌握其组成。例如在讲到特殊芳香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时我们首先来分析它的结构:当卤素的邻、对位有强吸电子基团(如:-NO2,-SO3R,-CN,-CF3等)时,这些基团通过吸电子的共轭效应会削弱其邻、对位碳原子上的电荷密度,进一步提高了碳原子的电正性,因而容易受到亲核试剂的进攻,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并以图示来进行说明。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势,培养不出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强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讲课。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学生主导式”教学法等。对每一问题要求学生理解,单靠任课教师的讲解学生未必理解得很透彻。这时可以考虑采用探究式教学进行授课,让他们主动思考来解决,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个小组上台讲解自己的研究方案。如: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如何合成对硝基苯乙酮?首先给出这样一个实例,然后让学生用已学反应来设计该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学生就要思考:该化合物中的硝基(-NO2)和乙酰基(-COCH3)两个基团具有什么电子效应?通过什么反应来引入这两个基团?这两个基团在引入时是不是有先后的次序问题?这样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不单单停留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表面,更加深了对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机理的理解。通过这种有教师主导变为学生主导的换位教学方式不仅增加了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促进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综合运用。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注入新知识,理论联系好实际
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成果、新技术不断涌现,在课堂讲授中,注意将国内外一些最新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尽可能地为学生介绍药物合成中的一些新反应、新技术及新试剂,如绿色溶剂离子液体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有机小分子催化反应在构建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绿色催化氧化反应在氯霉素合成中的应用,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较多的补充和更新,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加明确了药物合成反应在药物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另外,在授课过程中,还应向学生讲述它们在药物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情况,例如活性亚甲基化合物,特别是丙二酸二乙酯在抗癫痫药物普瑞巴林、非甾体抗炎药物洛索洛芬等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四、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
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在药物合成反应教学中尤为重要,它使教师在课堂中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书写化学结构式,使授课教师节省板书时间,用更多的时间去讲解内容,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解决了内容多课时不断减少的矛盾。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也不是最理想,学生不太容易跟得上教师的讲课节奏,不容易领会有机反应的过程,特别是在进行反应机理的推导,多步骤合成反应这些信息量较大的内容时,就需要适当地结合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这样通过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五、建立药物合成反应理论框架,强化归纳总结能力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药物合成反应的基本框架,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经分析综合后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学习主线,让学生看到整个药物合成反应发展进程中的变化和创新,激发学生探求这些知识的兴趣。为此,在授课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药物合成反应课程的整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要求、考核方式及主要参考书。从电子理论的角度认识有机物结构,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酸碱理论在药物合成反应中的应用及路易斯酸碱与亲核试剂、亲电试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让学生对有机酸碱概念有一个整体、本质的认识。课堂教学多采用提问式,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到马氏加成规则时,提出一个问题:马氏加成规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针对某一类化合物的合成或官能团的构建进行归纳总结,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把相对分散独立的内容联系起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如讲授硝基还原为氨基的各种反应试剂时,对药物合成反应中构建伯氨基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归纳总结工作应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如碳碳双键的形成、环氧结构的建立、醇羟基的氧化方法、丙二酸和乙酰乙酸乙酯等活性亚甲基化合物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等。
六、教师应该坚持好的学习习惯
不 同的教学方式的实施是和老师的讲课激情离不开的,否则课堂教学就会陷入一潭死水,索然无味。笔者发现,学生的好学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感悟于教师授课时的那份激情。老师应该做到可以及时补充新的知识点,使学生获得教科书以外的知识,保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提升学生的科研兴趣。
参考文献:
[1]闻韧.药物合成反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7.
[2]李西安.浅析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3):56-59.
[关键词]微课程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 自主学习 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245-02
一、微课程的概念和特点
微课程概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对短期课程的开发,虽然我国教育工作者已着手研究,但至今在我国高校微课程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微课程通过短小精炼的表达方式,将教学视频作为载体,以课件、动画、视频录制等作为主要技术手段,教师在不超过10分钟的短暂时间段内将某一个知识点进行透彻的讲解,通过制作微课的过程,教师强化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以最佳方式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理解该知识点。微课虽展现的是教学内容中某个重点难点的知识点,但就这个小视频而言,它是有完整的结构环节,即导入、过程和小结。在教学内容的哪一环节设计微课,用怎样的方式设计等问题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实践。而微课程的完整独立性体现于教师的制作和学生的学习反馈,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先进便利的传播手段、独立鲜明的教学主题、短小精炼的视频载体等特点都符合信息化大时代背景下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并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及研究现状
通过分析传统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大多数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受到种种客观条件制约,如班型及课时限制等,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学生并不能很好理解,也无法真正提高口语听力能力;此外,单一的教学手段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交际能力,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在课程方面,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英语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学生的自主个性化学习。”作为多年在一线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自己深有感触,目前在校大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尤其在英语听说方面存在问题比较突出,“哑巴”英语现象相对普遍。这就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最有待于解决的问题主要如下:首先,只有小班授课才能顾及到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口语交际表达能力,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许多院校都是大班授课。学生的听力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一锅端,很难兼顾每一位学生,会造成听力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听不懂、慢慢失去学习兴趣,放弃英语听力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听力与口语相辅相成,听力差,口语自然也不会好,再加上缺少练习的机会和时间,自然难以提升各项能力。其次,听力口语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时间大量练习的投入,但由于课时压缩,往往一个星期只能安排一堂听力课。作为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面临全国绝大多数高校公共基础课时不同量减少的窘境,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研究如何合理分配已减少的课上教学时间,如何更好地利用课下时间,发展第二课堂。另外,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普遍教学模式为老师放音频材料,学生听音做题,之后对答案,这种模式下学生和老师或同学之间互动的机会和时间非常有限,教学效率也不高。
三、微课程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灵活、新颖的微课程比较适合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也符合其近年来的改革方向。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它新型高效的教学及学习模式,能够极大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贴近求新学习心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及能力。另外,微课程的广泛实施会推进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多种层面刺激教师进行教学手段及方法创新。微课程引入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如下。
(一)微课视频的课前上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理解速度进行自主学习,不必拘泥于课堂地点和授课时间,直到理解学会这个知识点为止。微课程具有灵活的特点,学生想什么时候学都可以,听不懂也可以返回重听。有着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逆反心理就会减少。另外,传统学习视频材料或课程冗长,而微课程时间较短,一般只有5―8分钟,最长不过10分钟,相比之下,学生更喜欢微课程这种学习方式。再次,微课程的将学习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知识片段,看完一个视频,学生就会弄懂一个小的知识点,这样会使他们有较大的学习成就感,也会促使他们继续自主学习。微课的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主个性化学习中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信息清晰明确,对学习过程进行重新解构
学生可以暂停、返回、重放、跟读。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可以书写、听讲解。微课程重构了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在课前就完成了信息和教学内容的input,在课堂上通过与老师或同学的互动交流完成知识的output。而作为教师,能够在课前与学生互动中就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难点,在课上统一或针对性的予以解决,会使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三)课上教学活动会给学生更多的口语表达和听力提升的机会
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学习微课程视频,会提前将重点难点掌握、有问题的地方也会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加深理解,弄懂学会。另外,会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在课堂活动中更充分的展示。同时,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会编辑英文字幕,有旁白供学生跟读模仿,还会列出视频内容中就这一个知识点展开的重点单词和词组以及常用口语表达法,布置一些问题、作业、任务等,学生会通过观看练习,更加高效的学习和掌握。
四、微课程应用于视听说课的研究实践
(一)微课制作
这是微课程建设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环,教师需要明确微课模式,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明确本次课程所要讲授的主要知识或技巧,确定视频展示的教学模式,然后应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传授相关内容。第一,微课视频的时间:以5―8分钟为宜,最多不超过10分钟;第二,微课视频的方式:教师需要提升自身对PPT和视频制作水平,合理创新的编排设计,必要时可以去报班上课学习PPT及视频的制作技巧。可以是用录屏软件录制PPT播放或教师本人出镜这类简单易操作的方式,也可以采用FLASH动画、皮影客等在线动画编辑软件加入视频等方式,教师配音讲解。拍摄技术可以用数码相机或DV、智能手机,录屏软件可以采用CamtasiaStudio录制屏幕内容和屏幕内外的声音(视频自带音频或者老师本人与他人合作进行旁白讲解),编辑软件可以用“爱剪辑”或Corel Videostudio会声会影等对视频进行编辑、裁剪、加片头片尾、字幕、特效、背景音乐等;第三,微课视频的内容设计:选题点一定要小,突出重点,可以是一个语法点、一个情境交际练习、一个西方文化点、一个交际技巧或是对教材解读等。几分钟的微课视频只需将一个小知识点讲解清楚明白即可;过程设计必须完整,有导入、正题、结论、作业、练习任务等。
(二)视频上传
建立班级QQ或微信群,将视频上传至群文件,或者开通微博等其他先进便利的方式将视频上传。方便学生在课前就能够观看学习、掌握知识点、模仿语音语调、学会口语表达、完成作业任务、准备课堂展示。如有问题可以记下课上与老师或同学交流,也可以随时在线上与老师同学探讨解决。此环节一定要进行一定的督促,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进行了自主学习。
(三)课堂教学
在课上,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身份都发生了转变,教师根据课前学生集中反馈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解,排除大部分学生的疑点和难点。并通过提问、考试、要求展示等方式检查学生是否在课前认真学习了微课视频。另外,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就学习的主题设计不同的听力口语交际活动,进行课堂展示,完成听力练习,并要求学生用微课视频里学会的表达法充分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四)课后反馈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课前微课视频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收获进行总结与反馈。对于课堂表现不佳或自主学习能动性差的同学,教师可以课下找时间,将这一小部分群体统一聚集起来,固定地点时间,大家一起再次学习微课视频,并请表现较好的同学进行辅导,力求让所有同学都弄懂学会。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多布置小组形式的活动,增进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践教学小结与反思
与传统大学听说课教学相比,将微课应用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实践有很多优点,如形式多样、资源丰富、主题明确、灵活更新等。对于学生来说,生动的微课视频,老师亲切的讲解声音远比传统的纸质教学材料和图片有吸引力,学生爱看,就爱学,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综上所述,大学英语微课程建设值得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研究,它的优点明显,在这个信息化电子化的时代,是大势所趋。作为教师,对我们的要求却是更高了,除了必备的上好课的责任心,讲好课的基本功,还要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PPT、视频的制作能力,以及新型课堂的掌控能力。虽然一个微课视频只有短短几分钟,但若想做好,定是要花费数天的精力才行,而不是简单的录一段讲解而已。教师要对教材加深理解,规范教学语言,对一个知识点,如何讲解才能使学生爱看、学会,如何简单直观地使学生掌握方法、高效提高能力,而不是表面花哨。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在教学改革的路上不断前行,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通过微课程建设改革真正有效提升学生的听力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倩,姜雪.信息化时代微课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27).
[2]张云勤.大学英语微课程教学实践探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4(03).
关键词: 《高频电子线路》 高职教学 实例
《高频电子线路》是通信、电子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工程实践性和复杂多变的实际电路结构,这使得学生不仅在学习理论时感到困难,而且在分析实际电路与工程实践时感到茫然和力不从心。与同专业的其它课程相比,高频电子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以后他们所从事的岗位,高频电子教学的开展更多要考虑以面带点的知识传播,将高频中所涉及的原理、组成框图、分类等内容进行逐一讲解和说明,而对于纯粹的数学推导进行适当地精简,由此在增加其学习兴趣的同时,让他们记住更多电子方面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我院所用教材为《高频电子线路》,由刘彩霞、刘波粒老师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7月第一版。我通过一学期对高职学生的授课及总结,对本门课程的教学颇有心得,为了给自己或同行在以后的教学中提供一些经验,对个人所悟进行了梳理,特汇总如下。
一、以系统为主线,用功能作主导
高频电子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无线电收发系统的各部份功能电路展开,主要内容大体包括: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调频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频率变换电路(变频器)、振幅调制(调幅)与解调、角度调制与解调、反馈控制电路、数字调制与解调等章节。高频电子一课各章节所介绍的电路功能独立且有较大差异,如果教师勉强按书进行独立教学,对于学生而言不但整门课显得系统性不够,而且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特别容易出现各部分功能记忆混淆,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该课程的学习。
将所有章节的内容放到无线通信系统的构成框图中,是解决这方面问题的好办法。在大部分高频电子书的第一章绪论中,都会出现基本相同的无线通信系统构成框图,如图一。
这个图对于了解收发系统的大致概念和掌握收发电路具有一定的帮助,它是一个简单易记的电路框图,但过于简单明显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是不会有太大作用的,所以部分书中会出现另一个较详细的电路图,发射部分框图如图二,接收部分框图如图三。
高频课程的教学主线可以从图二、图三入手,将所有章节均归入两张图的相应方框内,从讲方框图开始,介绍各章节电路的作用及大致原理,以及各章节之间功能上的联系,并始终围绕这一思想展开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显得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也便于学生记忆。
二、避开复杂推导,多用图形吸引
高频课程的难更多的是难在用数学公式的推导上,对于本科生来说,良好的高中数学功底再配合高等数学等相关课程的系统学习,也许不算是件难事,但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相对困难要大得多。在高职课程中,数学只有《应用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学习时间是两个学期,内容多而时间紧,故学生掌握的知识欠扎实。在这种情况下,有选择地避开复杂的推导,对于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学习都将是件好事。比如以书上并不算难的串、并联谐振回路中谐振频率为例,与其从电流、电压、阻抗的关系去推导,不如直接告诉学生来得实际。这样不但能考虑到课时,而且能兼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比如选频部分相关的傅里叶级数,在《应用微积分》一书中所涉及部分是可选材料,如果要细讲必然出现巨大的阻碍,换一种方式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傅里叶级数无非就是将一个特殊的非正弦周期性波形拆分成很多个正弦波进行叠加,用绘图的方式来代替表达,仅需三四个波形就可以看出其明显的变化趋势,如此也能很好地表达傅里叶级数的含义,更能使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内容形象化,便于他们理解。用图形或框图表现形式在调制和解调的讲解中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如果不看图,只给学生一堆表达式,相信他们记不住任何一个,但如果用了图,再结合表达式,对于理解就不会有太多的困难,对于记忆更有帮助。
三、结合课后习题,提炼教学重点
高职的高频教材与高等院校的教材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由于课时及对象的因素,教材的篇幅长度有限,对于一些问题很难讲解得十分到位。通过一学期高频课程的教学,我发现如果在教学计划中能空出部分时间,对课后的习题逐道讲解,对于学生而言将获益匪浅。比如在讲调角波时,章节中没有出现一个详细的调角波信号表达式,更没有说明每一项数据所代表的参数及含义,但在思考题与习题中的第一个题就有了相当好的反映,在填空、选择、是非题中,这样的例子也举不胜举。如果在全书的复习阶段复习这些习题,前后形成相互呼应,就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如果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仅限于介绍性的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完全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技术推陈出新,实例巩固所学
我院各系对于教材的选择是比较慎重的,特别注意教材的更新,这些努力对于拉近所学与所用之间距离是有一定帮助的。只是拉近并不等于同步,当学生的手机进入3G时代后,我们的课本上虽有提及,但只有寥寥数语而已,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对新技术和新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为让他们感觉学这门课是有用的,在上第一堂课前我就对此作了大量的补充:3G是第三代通讯,既然要讲到第三代通讯自然应提及第一代,第二代和第四代的方向,更要回答第一代是何种方式的通讯?第二代有什么改进,仍存在什么不足?第三代的优势在哪里?第四代离我们有多远?当我用半节课的时间一一解答这几个问题之后,学生在讲到频率变换电路(变频器)时,我将内容岔开,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给他们讲解现代生活中“变频”的概念及应用,分析它的优势,强调它的环保功效。我就是这样在平常的枯燥教学中,用贴近现实生活的技术作为补充和调剂,在吸引他们兴趣的同时给他们更多学习的欲望和实用的知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清楚地知道实例在教学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到底有多大,这里所谈的实例教学分三种。
(一)联系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相关事例,在轻松的讲故事中让学生深刻记忆。比如讲解到温度对电路的影响时,我介绍了在雷达研究所的一个经历:科研人员为某一部队装调好雷达后,正常使用不出两小时就有故障,可检修人员一到故障就自动消失,反复多次后被一资深人员查出问题,原来正常使用时门是关的,室内温度会升高,调试、检查时门是开的,室内温度正常,因此造成这一故障。这一故事中的“资深人员”是我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所跟的师傅,整个实例真实而典型,对学生的说服力自然大大增加,课堂气氛也相对活跃。
(二)以生活经验为参照,对理论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比如讲到振荡器精确度的时候,学生对于那一串数字没有太多概念,这时,我要求将该振荡器当成手表中机芯部件,让学生通过计算去感受精确度的重要性,当他们得出小数点后第六位差1仍有如此效力时,这串数字才算有了真正的意义。
(三)与其它课程相关联,理顺思路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在上高频课时,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同时在学习苏州地区无线电调试工中级(实训课)的课程。之前我有过该课程的教学经历,所以在上课时我经常将双方知识进行衍射,使其相互关联,比如讲到数字解调时出现信号间的比较,而在无线电调试工中级的脉宽调制器电路中,就是通过二信号比较产生了占空比可变的矩形波,两方知识的相互补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在不同课上学习相同的内容,自然印象要深刻很多。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钻研,好的课不但要有好的上课氛围,而且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书上的知识,而且要让他们学到书上所没有的知识。为了能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我在一学期授课的基础上作了以上的总结,也正因为这门课只上了一学期,经验有限,亦有不足之处,希望同行及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1]刘彩霞,刘波粒主编.高频电子线路.科学出版社.
[2]王卫东主编.高频电子电路.电子工业出版社.
[3]高瑜翔主编.高频电子线路.科学出版社.
[4]吴肇基主编.应用微积分.东南大学出版社.
企业培训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历程
从企业培训发展的历程看,可以明显分为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中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各不相同,比较发现,MOOC更可能实现企业培训高效、个性化的培训目标,更符合企业高效、及时、费用低廉、务实的需求。远程教育阶段:是企业培训和信息技术结合的第一个阶段,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制约,远程教育更多的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来传播传统培训内容,落后的网速和乏善可陈的互动性使之始终处于传统面对面培训的陪衬地位。E-learning阶段:高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网络学习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在教育和企业培训领域出现了众多的网络学习平台,视频课件学习成为主体,但仍然没有脱离传统教育技术的藩篱,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大量的视频课件和精品课程的使用效率低,学生普遍不感兴趣,无法实现教育培训目的。MOOC阶段:MOOC的出现为企业培训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MOOC技术为企业解决了长期以来在线培训的诸多难题,如面对面的培训规模小、培训受众数量有限、培训费用高、培训效果差等等。企业MOOC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学习方式多样化成为可能,如混合式培训打通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微课组合可以更好地解决学习难点和教学互动;移动(终端)学习使得学习者能够自主合理安排碎片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企业培训工作能够实现高效、经济和及时,企业MOOC必将成为未来企业培训重要形式。
企业MOOC为实现人本主义教育培训理想提供可行之路
MOOC是教育和信息技术结合,MOOC技术也因此包含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两方面。MOOC教育技术是人本主义教育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的产物,在MOOC课程的三大核心组件――视频、互动、习题中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核心理念是运用教育技术实现课程设计,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互联网社区等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主动学习的教育理想。
企业培训领域特别是大型企业大学不约而同地看到了MOOC在培训课程应用的美好前景,纷纷尝试在企业培训实践中引入MOOC理念,使得企业培训呈现出新气象。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电信、国家电网等大型企业纷纷投入网络培训建设,根据各自不同的项目特征和需求开发了具有MOOC理念(虽然可能并不冠以MOOC之名)的网络培训课程(课件),成为企业MOOC的领先实践者。但实践中,关于企业MOOC的界定、企业MOOC的特点、MOOC技术等问题,实践者们的理解不尽相同,下面就以笔者参与的陕西省公司承担的国家电网网络大学课件开发实践为例进行讨论,梳理MOOC技术在企业培训课件开发中的经验和体会。
国家电网网络大学课程开发
2013年为了应对新技术、新环境、新的培训对象下的企业培训,国家电网公司启动了网络大学培训平台建设项目,经过2013、2014年两期建设已初具规模。陕西省公司在两期建设中承担了数十门网络课件的开发工作。笔者有幸参与了两年的陕西省公司网络大学课件开发工作,我们在课件开发实践中引入MOOC理念和技术,形成了一套以课程设计为核心的开发模式,坚持将课程设计贯穿始终。
企业MOOC教育技术的核心是课程设计
建立了一套基于MOOC课程设计为核心的开发模式(如图1所示)。
(1)开发流程以课程设计为起点。课件课程设计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工作:1)课程设计前的调研:对课程受众的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地域分布、学习习惯等因素进行调研,通过团队研讨、培训学习等形式进行分析。2)制订课件课程设计草案:由开发小组的专业负责人、课程设计人员共同制订课件内容框架和媒体呈现方式等课程要素的设计草案。
(2)组建了专业开发团队,实施专家团队评估+开发小组+制作团队运作模式,在课件开发小组中首次确立了课程设计师的重要地位(见图2)。
根据课件专业方向建立对应的开发小组,组长由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能手担任,组员由课件课程设计人员、一线技师能手、组织协调人员组成。每一个课件分别由主要负责人+课程设计人员+其他专业辅助人员三部分组成,主要负责人和课程设计师合作负责确定课件学习对象、内容和脚本的编写,其他专业辅助人员辅助主创人员进行脚本的修改;课程设计师同时负责内容知识点的梳理和呈现形式设计。
课程设计师作为课程开发的灵魂人物在开发过程中起到贯穿始终的作用:首先,在课程开发之初,要进行课程培训对象调查和学习行为分析,确定培训对象基本特征等,如年龄、知识结构、学习特征,据此设计课件内容范围和初步的表现形式;其次,本着碎片化的原则确定各章节的内容;再次,在此基础上细化各章节知识点(或操作);最后,确定合适的多媒体表现形式。
(3)组织了学习型专业团队。在开发团队中,通过微信推送、培训班、研讨会、专家评审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促进团队学习型组织的形成,促进团队成员对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的学习掌握。
内容框架设计上突出碎片化
这是MOOC大规模化特征在课件内容上的体现,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起点的学习层次和学习目的。一是减少章节层级,章节之间逻辑关系尽可能松散,可以实现跳跃式学习。二是每个章节内部知识点尽可能完整。
课件设计强调体验感
第一,知识点的选取有侧重:不是按照传统课堂教学由易到难、逻辑严密的原则进行选择,而是立足于成人学习实用性的要求遴选,知识点不追求大而全,而是突出重点。理论内容结合陕西地区典型事例进行有针对性讲解,实操内容突出经验介绍,淡化一般性知识介绍。操作流程讲解突出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操作要点、容易犯的错误和解决方法。第二,课件呈现形式上强调直观、活泼。充分运用flash二维动画进行展示,增强设计感,提升课件制作的精致度。
企业培训面对的员工年龄层次差距大,特别是新一代青年员工,他们号称是“网络原著民”,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其他年龄段的员工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本着效率和成本综合的原则,使用flash二维数码动画展示可以大大增强课件感染力。
结论和展望
通过在国家电网网络大学课件开发的实践,我们体会到,随着MOOC理念和技术在中国深入人心,面对新一代数字原著民员工,企业必然更多地借助MOOC技术参与企业培训,培训课件的开发也会呈现越来越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建立一套高效、有序、合理的课件开发模式是培训课件开发的关键,必将在未来企业培训工作中占据重要位置。MOOC技术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将为企业培训带来新的生机。
第一,从MOOC平台建设看,自建的企业培训平台将越来越趋向高等教育的MOOC平台。国家电网网络大学培训平台虽然没有号称企业MOOC平台,但它平台结构已经越来越趋向于高等教育MOOC的特征,为国家电网系统员工提供大规模、在线和有限开放的网络课程,平台可以跟踪员工学习行为,提供在线习题练习和在线考试系统等功能。
第二,课程设计师成为课程开发中的重要角色。课程设计师参与课程内容框架搭建、知识点遴选、媒体呈现方式设计等核心工作,如:细分目标学习对象,开发分级课程;课程突出课程设计环节,在课件内容、形式上充分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多媒体课件表现形式多样化,如微课、三分屏、二分屏、PPT、FLASH、3D、手机终端等形式的课件,充分满足了数字原著民的学习特点和习惯。
第三,互动性增强,在课程设计中引入游戏机制。互动性差是传统网络学习惹人诟病的主要原因,而电子游戏是当前网络上公认互动性最好的方式。MOOC的互动性主要表现在独立的互动社区,如同伴互评、教师答疑等,MOOC课件内部互动主要使用嵌入式测试为主,形式较为单调。未来如将游戏设计领域的“游戏机制”引入课件设计中,如以培养操作能力为主的课程设计中,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实现技能的训练,会大大提升课件的培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