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8:52
导语: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从教十年,一路坎坷一路歌。但非常有幸的是,有一个知心朋友《小学语文教师》一直陪伴着我。《小学语文教师》是我工作中的最爱。十年来,她在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也时时刻刻的在帮助着我,心中真的非常感谢《小学语文教师》。
在读这本书时,经常会看到一个人的文章,那就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窦桂梅。她提出的“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这三个超越的教学思想在小学教育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窦老师来自东北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不到30岁就被评为了全国特级模范教师,这里面有多少汗水。曾经在网上看到过窦老师讲的课,每一次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她那教学的底气,特别是洋溢在课堂上的新意与灵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的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十分精彩,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下课后大家请教他有什么良方,那位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的。这句话正道出了教师备课的境界。比如她上《秋天的雨》一课,仅一个导入环节,就让人联想到了,在那枫叶飘落的秋天,一场秋雨沐浴着大地,让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着感觉到课本内容是那样的接近。这些除了窦老师课前辛勤的备课外,肯定还有许多平日生活中的备课,比如,读书、写作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等等。而窦老师就是这样,她也是把自己的每一段人生经历,都在为教学做准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窦老师这种精神,这种永无止境追求教育事业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百年育人的神圣职业。
于是,所有的问题都聚焦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到底当做什么?
当重习惯培养这条主线。习惯,是关乎人一生的东西。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没有理由不将学生的习惯培养贯穿始终。
从小学语文课程特点来看,除了读书、写字姿势等外显的学习习惯外,内隐性习惯特别是语言文字运用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修订版的“课标”特别强调:“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必须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特性,重视学生语文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叶圣陶先生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叶老的这句话道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拿培养学生语感来说,关键是要让学生强化语言的习得机制,最终建立起一种正确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言直觉。这就提示我们,学生的字怎么才能写好看,话怎么才能说明白,文章怎么才能写通顺,都是习惯在起作用,“习惯成自然”。听、说、读、写等运用语言的实践性活动,都必须要形成习惯、技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才管用。因此,习惯培养应该两手抓,在日积月累的读书、思考、练笔等习得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外修姿态行为,内强心智反应。在这一过程当中,慢慢地、不知不觉地达成外在行动和语言文字运用内在心理的“自动化”,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就提高了。
当抓识字写字和读书两个重点。“识字”对入学后儿童的发展意义重大。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看,它首先是要为日后的学习(主要是阅读)打好基础;从促进大脑发育的角度看,它能在儿童口语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通过识字活动中所必须参与的视觉、听觉、动手等多条渠道获取外界对大脑的综合刺激,在继续发展和完善口语的同时,强化大脑各区的神经联系与贯通。基于此,在小学低年级,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识字写字意义重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 语言 提高 技能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地和各种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发生碰撞。犹如两股激流互相影响、互相融洽。在课改中作为教师除了注重提高自身理论水平,还应从以前的主讲者向组织者转变。角色的转变直接地反映在教师课堂的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语言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的桥梁。
一、教学语言要规范简洁,清晰流畅
小学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时,语言要规范正确,使用标准普通话,还要注意纠正学生的方言,吐字发音清晰,语言明朗,句子结构流畅完整,文理通顺,语言丰富多彩,具有新鲜感。在授课中要尽可能把话讲得形象、直观、明快、生动,使学生们易于理解,乐千接受。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谁确,能把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接受准确的信息,对教师形成一种信服感,从而会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准确的语言可以对难点内容一语道破,使学生能迅速捕捉知识的内涵,帮助学生在繁杂的知识结构中总结出主干部分。而有的小学教师讲起课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甚至不管教学任务是否需要,海阔天空,却抓不住关键词句。每节课都有严格的教学任务,有很强的时间性限制,不能任凭思绪飞扬。教师语言也要简洁,不说废话,不拖泥带水。否则会产生误导,打乱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分不清不明白,对某些话重复得太多,尤其是一并不重要的地方。这是没有必要的,只会学生厌烦,甚至会遗漏要点,因此教学语的准确性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另外,不同文,不同课型的语言也各有特色。对于说文语言要严密,有力度;对于抒情文要华丽,有激情;对于说明文要朴实,有条理。些不同的特点就给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只有把握住了这些要求,教师的教学语才能符合准确的要求。
二、妙用导语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能引起和保持学习兴趣。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
人们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富有经验的老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以勃发学生热情,引人入胜。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导语可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游戏活动。在教学《惊弓之鸟》时,先可以创设了一个情景,例如:“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什么办法把它打下来?”学生们凭着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弹……至此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锋一转,说:“可是古代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只拉弓不用箭,嗖地一声就把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谁先找到答案。”导语巧设悬念,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教材中的人物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的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三、教学语言应富于鼓励性
我们经常会听到出自教师之口的这样一些话:“笨蛋,连这个也不会吗?”“你为什么还没完成作业,昨晚上到哪儿疯去了?就知道玩!”“一点出息也没有!”甚至有的还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写下这样的批语――“废话连篇,狗屁不通”,像这些不富一点幽默感的话,实在是有损教师的形象,也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如果换种表达方式,感觉就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了。同样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还需要教师再讲一遍是吗?”“老师真希望你能按时完成作业。”“我相信你会努力的。”对于作文水平差的学生,我们在写批语时更应该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话,比如:“你已经努力了,老师可以看出来,让我们一起再加把劲,好吗?”
四、教学语言要恰当运用体态语言
教学是一种以有声语言表达为主,以体态语言为辅的知识交流活动。体态语言(即人的表情、眼神、动作、手势等)虽然为辅,但只要使用恰当、自然,也会传递很多的信息,让人产生联想,增强教学感染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应怎样借助生动的脸语、传神的眼语,以及恰当的手语来表现,才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适合小朋友的胃口,寓教于乐呢?以《小马过河》一课为例,当讲到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愿意为妈妈做事的时候,老师应露出愉快的表情;当讲到一条河挡住小马的去路时,教师应表现出满脸迷惑,紧锁眉头,同时,用天真的语气说:“怎么办呢?”沉思了一会儿后,叹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去吧!”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休语也是一种很好的无声语言。当同学们上课做小动作或者讨论问题后一时静不下来时,我们可以站在讲台前沉默不语,扫视每一个学生。这时,学生便会立刻安静下来,揣摩教师的心事,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语言是语文教师的生命,要使生命充满活力,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语文教师就必须以渊博的学识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以饱满的热情去飞扬自己的语言。借此来“粘”住学生,让他们随着我们的教学语言展开激情的双翼,在语文的碧海蓝天中自由地翱翔。
参考文献:
[1]王晶.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享受美的教育[J].教育艺术, 2009,(02).
1.教师的口头语言素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准确规范应用。正如上文所说,语言素养要立足于运用本民族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教学观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专业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包括丰富的语言姿态和肢体姿态,尤其是肢体语言。肢体语言也是语言中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一味地强调过多的抽象语言修饰来向小学生阐述问题或者观点。这一点恰恰忽略了教学对象的适应情况。作为小学生,抽象的语言概念和语言素养并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填鸭式灌输抽象的语言概念和教学内容反而事倍功半,甚至有的时候会出现很严重的后果。相反,如果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一方面有助于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能快速深刻地形成记忆;另一方面又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对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时代对于现代教育的需求。
2.不同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要求。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中国的教学课堂,往往都是老师一个人撑起一台戏的场面,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同样也像苦行僧一样,把课堂的教学当作一种负担,课堂的教学效率可想而知。而如今,多媒体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机械化,少了一份人性的亲和力,这也是需要教师用自己良好的语言底蕴将整个课堂“活”起来。
二、关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
1.使用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这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最基本的要求。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生活,教师都要以身作则说普通话,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同时使用普通话也是一名教师的职业形象的体现。
2.提高专业语言表达,抽象与生动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围绕教学参考资料进行授课,学生的思路和问题是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所以要有自己的专业表达,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准确明了的解释。讲解时遣词造句要得当,符合语法。教学的基本观点要明确,不能界限模糊,使得学生在关键的概念和问题上模棱两可。教学用语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学术性。虽然说小学生在特别抽象的问题上难以理解过于专业和学术的用语,但是教师要先让学生形成概念,同时,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这个抽象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合理地运用抽象语言和生动语言,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整体的教学要具有逻辑性,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不能零散无序。
3.规范自己的语言习惯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有一些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一站到讲台,语言就不连贯,“恩……”“额”“然后”“就是”一类无关的语气词太多,学生听起来也会很吃力。所以要规范自己的语言习惯。与此同时,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幽默性,同时也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师不是单纯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而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解决相应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教学语言丰富,措辞优美,就会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也更容易得到启发,思维就会更加开阔,不会受到局限。教师在分析教学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够做到深刻、精练,那么学生就会更好地提取有效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一、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我觉得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文化品位,那么文化从哪里来?那就是从阅读中来。一个勤奋的教师,不仅要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教师不是不想读书,而是没有时间去读书,大部分是靠以前的积累,也就是在吃老本,倘若以前积累得多还好一些,可是很多教师不是这样,这可能与自身的成长有关。语文无论怎么定位,始终是母语教学,语文始终离不开文化。那么,一个教师缺少了文化内涵,怎么说也不会把语文教好。小学生虽小,但是他们在课堂中问题多,他们什么都问,什么都敢问,一个教师总是支支吾吾的,或者和学生“踢球”玩,也有失教师的职责。古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功能什么时候也不能丢失。转变教师角色与教学方法,不是把教师的文化也一起扔掉了,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始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勤于历练,打造精美流畅的课堂语言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是语文教学基本任务之一。一个语文教师不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与学生交流是不可原谅的,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用词丰富、严密,而且要流畅、纯正。许多语文教师说话很随意,想到什么说什么,一句话重复几遍,并且时常带着口头语,一听到这样的教师上课,就让人感到不舒服。还有的教师方言很重,语气平淡无味,在范读课文的时候,不读倒好,一读还不如一个学生。这样的语文教师怎么能有语文感染力?相反,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往讲台上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声声悦耳,从语气和音质上就技高一筹。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应该是语言简练、准确,字字句句条理严密,并且有很强的逻辑性。一个非常有修养的语文教师,不仅注意自己的语言,也非常注意学生的语言,他总是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语言,抓住时机去规范或矫正学生的语言。如果学生在这样的教师的影响下,那么他们的语文能力能没有提高吗?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是决定语文课成败的关键之一。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况且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他们有极大的模仿倾向。可见,教师的语言素养是非常的重要,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
三、积极研修,锻造成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
对于学生来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呢,现在有一种倾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讲究系统的知识体系了,教师也无需具备那么多知识了,要把主要的精力用在教学观念的转变上,用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有道是:“教师一碗水,就能引出源源不断的江河。”此话完全是教师在自我推卸责任,是对新课程的曲解。的确,在当今时代,一个人不可能掌握全面的知识,况且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可以储存在电脑里了,但是电脑永远也不能替代人脑,知识是人脑创新的基础。语文不讲究完整的知识体系,但不等于不教知识了。所以说,一个教师要是死啃教材,不注重补充鲜活的血液,连自己也变得陈旧了。一个教师始终要有知识的紧迫感,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课程怎么变,你必须是一个知识的拥有者,这样你才能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学生。要通过教研活动更多地知晓语文教学理论,让自己成为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才能营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要能够走出去进行研修,教育专家的讲座会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源头活水,给我们带来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们享受一顿高规格的“文化盛宴”。专家们的精辟讲解,名师的精彩课堂,会给我们深深的感触,使我们对新课程小学语文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许多困惑给出答案。课下多与同行沟通, 每一次交流研讨中,我们都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体会,每一个话题都会引发热议,每次都会有不小的收获。在交流中大家的各抒己见,大家提出的许多新的观点和问题,会使我们有更宽阔的视野、掌握更高的教学技能。研讨交流会充实语文教师,使语文教师从中吸取经验,让语文教师获得进步。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使教学效果更上新台阶。
[关键词]研读 审美心态 教学重组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56-01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做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学深入浅出、精益求精呢?笔者在从事多年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总结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要想做到深入浅出、精益求精,课前备课是关键,备课设计就是要揭示作品的时代特征,准确把握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中蕴含的深意和审美价值,在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文本的同时,为其提供开阔的文化、社会视野。怎样才能备好课呢?教材研读是备好课的重中之重。
那么什么是研读呢?研字从石,本义指细磨,碾为粉末。研读这里指精细地读,详尽地读。教师备课首先要备读,好的教学设计首先源于真正的阅读,没有好的研读也就无从谈起好的备课、好的讲课。具体来说,教材研读由两大部分构成:
一、作为读者的阅读——读出文本的阅读价值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面对文本,首先是一个读者。教参替代不了自我的阅读,不论教参阐述得多么详实透彻,分析得细致深入,都无法取代自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要追求真正的阅读过程、直接的阅读体验、新鲜的阅读感受。
(一)教材研读需要积极的审美心态,亲历亲为,以获得独到的体验和真知灼见
语文教师又不是一般的读者,或者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的读者。有一种阅读叫“好读书不求甚解”,语文教师的阅读则不能这样随意,浅尝辄止。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与学识和文本对话,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调动全部的心智、情感和经验,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景与物。总之,每个教师在教材研读中与文本的“对话”都是富于个性化的,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感性和经验参与其中,形成独到的阅读体验和真知灼见,并使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在备课设计与课堂实施中得到实现。
(二)教材研读需要多层面、多角度的观照与鉴赏,以获得对文本的深层次把握
例如,在准备讲小学语文《他们这样过年》这一课时,首先,研读教材。教师不仅要体会课本中提到的意大利、巴西、法国、加拿大四国过年习俗,还要去查找有代表性的别的国家过年习俗。第二方面,研究教材,是德育目标的研读。经过这一课的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需要达到的目标有两方面:目标一是让学生体验到不同国家过新年的快乐,目标二是让学生通过巴西过年的习俗,体验到真正的幸福要靠我们的双手去创造。第三方面,对教材的研读是知识层面的,通过这一课,让学生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还”。
(三)教材研读不能驻足以往的解读视域
有一种阅读叫陌生化阅读,它是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个概念,现在常常被借用来表达阅读的一种状态。通俗地说,陌生化阅读就是把阅读对象,哪怕是读过多次的文本当做全新的文本对待,把曾经有过的体验和认识搁置起来,带着时代的气息、探索的目光,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个性化地解读文本,不过度依循原有的解读路径,不懈怠依赖于以往的阅读感受。
二、作为教者的阅读——读出文本的教学价值
(一)教者的阅读境界是要做出准确的教学价值判断
教者的阅读不同于读者的阅读,它的目的性、任务性要非常强,不仅是读懂文本的信息内容,还要用 敏锐的目光审视文本的教学价值,做出准确的教学价值判断。这里的教学价值判断指的是要借助这篇文本教什么?解决用教材教的问题。
(二)教者的阅读需要关注课标学段的要求,准确把握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即教学目标、重难点)
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思考教材的资源在哪里,怎么用这个教材、这篇文本,关注教什么,关注教学内容的确定,有助于减少教师备课的无效劳动。教这个学段学生应该掌握的语言技能,应该分享到的人生智慧,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要混淆学段的要求,把第一学段的课上成第二学段的课,把高年级课上成中年级课,要理解把握各学段的要求。
(三)教者的阅读要思考教学内容的重构,关注问题的确立与整合(怎么教,策略方法)
教学内容的重构与整合说起来容易,备课时做起来就会涉及许多复杂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几个好的问题,常常是我们备课中最费心思的重点工作,几个相关问题的先后次第,某一个问题的分解和逐步达成,某一个内容如何展开和深化等,都要综合考虑与设计。问题的设计考验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整合能力,提炼能力,要减少问题的量,提高问题的质,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穿透力,每个问题要能触碰或包容课文相当部分的新内容,给学生感知、思考与阅读创造的空间,使学生有坡可爬,拾级而上。
以上就是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看法,笔者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工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堂语言;准确性;简明流畅;表现力;规范化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不但对于学好其他学科十分重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不仅是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也是走出校门以后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的基础。因此,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始终是语文教师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除了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外,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视,那就是教师的课堂语言。
一、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规范、突出特点,并且要讲普通话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一门艺术的语言,是一门专业的语言,也是一门给人以知识、启迪和激励的语言。课堂语言不同于一般语言。它是指在规定的时间里、在规定的场合下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一定内容的语言。语文教学也不同于一般学科教学,它是以语言教学为基础,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含混不清、缺乏准确性的语言将影响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偏差,从而形成错误的判断和推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规范化的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它包括教学用语的规范化,即词汇丰富、口齿清楚、语言流畅、逻辑严密,因此,语文教师本身就必须要有较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就课堂教学来说,过硬的课堂语言,就又成了语文教师最应该具备的基本功之一。
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用地方话教授知识,教师必须要讲普通话,这是规范汉语的一个前提。在语文课堂上讲普通话,它直接关系到字音的准确性、统一性。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语文教师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二、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要准确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应该表现在准确性上。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或者说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教学有相当比例的内容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这些知识和概念都具备着唯一性和统一性。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准确,传递的信息就可能有误,表述的概念可能就不准。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就应该推敲词语,选用适当的组句方式,准确地表情达意。有人讲,文人就爱“咬文嚼字”。不错,语文教师就应该咬咬文、嚼嚼字,看看说理是否概念准确,逻辑严密;叙事是否条理清楚,叙述完整;说明是否抓住特征,讲清要点,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目;抒情是否情出于本,情出于心,是否能恰到好处地借助语言昭示内心的情感波澜。
三、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简明、流畅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做到在有效的时间里,紧扣表达的中心,围绕表达的重点抓住表达的关键,做到课堂语言简明、流畅。努力做到句句不离题、层层不脱纲、头头是道、出口成章、言简意赅。切忌口若悬河、离题万里;万不可卖弄知识、炫耀学问。不做无意义的重复,不在完整的语句中随意“添枝”“加叶”。在课堂上尽量除去“口头禅”。教学语言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教学语言干净利落,抓住重点,简洁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比如,有的教师“口头禅”太多,破坏了教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影响了学生表现自己的积极性。
四、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幽默、生动,富于表现力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甫曾说过:“教育家最需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种情感丰富的人,他同样强烈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和愤怒。”因此,我们可以用豪放的语言来表达积极的情感,以感染学生,提高课堂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幽默生动的语言可以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主动地学习,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学生却是特定的听众、观众。他们希望在课堂这个特殊的舞台上,听到教师富有感染力、生动的语言。因为,语文课本身就是语言课,教师语言的生动性、艺术性直接影响着学生。所以,语文教师就要联系生活实际,引经据典、参照史实、借用故事寓言、紧扣教学内容、穿插得当、引用贴切,尽量让学生在幽默、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在品赏语言的美味中受到熏陶。
总之,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一门艺术的语言、一门专业的语言,一门给人以知识、启迪和激励的语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科学、艺术地驾驭整个课堂,在实际的教学中努力使自己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成为开启学生思维之门、打开学生知识之窗的钥匙,最终实现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通能.浅议语文课教学的语言艺术[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4).
[2]凌坚.浅谈语文课中的语言艺术[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8(10).
一、要有一颗热爱的心
我们在教学时,要热爱本身的教育事业,每到课堂,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生,尽量做到心中有爱,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了情感的准备,我们的语言才能丰富起来,变得有活力。如果对学生有意见,怨这怨那,自然就提不起劲,也就难说有语言艺术了。因此,我们要爱自己的学生,精神饱满地站在讲台上,尽量让自己的语言柔和,具有音韵感,表情要轻松自然,让学生易于接受,从而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和老师互动。例如我在教学古诗时,我尽量做到自己喜爱古诗,使自己的语言体现出对古诗的热爱,特别是在朗读古诗时,要用十二分的情感,用自己的激情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古人遣词造句的艺术性。
二、表述规范,传神动听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富有情感和节奏感。我记得著名历史教育学家赵恒烈教授认为语言表达大致可分为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把你所想的东西如实表达出来,使学生听了,也如你所想的那样,想得清楚,说的明白。第二种境界是声情并茂,使语言、动作、表情配合起来,表达的活灵活现,使之传神而动听。第三种境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讲述,如同带着学生到了现场,人其境,见其人,闻其声。选词有方,文有限而意无穷,点拨着力,思路清晰而受益不尽。”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说好普通话,语言要有逻辑性,用词要恰到好处,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语句要有条理,观点鲜明,结论正确。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协调师生关系,对学生充满激励性,启发性。教师要善于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寻找锻炼的机会,培养语言的艺术性,这样时间久了就一定会有收获。
三、培养语言的形象性
教学语言的描绘要具体形象,能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雨果曾经说过:“语言就是力量。”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例如我在教学《穷人》一文时,我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带人作品所描述的情景中:
“托尔斯泰爷爷的第一段描写,把我们带到海边的一间小屋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在那又黑又冷的夜晚,女主人桑那正坐在火炉旁,一边补着破渔网,一边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的情景。当桑那听到屋外呼啸的海风时,再也坐不住了,来到茫茫的大海边,希望看到丈夫的小船,可是漆黑的大海什么也看不到,于是,桑那又想起了那个生病的女邻居西蒙。”
“说到这里,我们的视线也随着桑那的身影缓慢地移动到西蒙家门口……狂风呼啸的夜晚,小屋里,女主人不停地补着渔网……桑那来到漆黑的海边,来到西蒙家门口。”这一段形象的描述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激起了他们的情感。课文中描述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教室里的气氛显得沉静而紧张起来,那一颗颗幼小的心灵被作家和教师的语言所深深震撼。
四、培养语言的情感性
语文教师在讲课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语言,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从而使他们被这种感情所感染,同时体验到这些情感。教师激发出学生那潜在的纯真的情感。使他们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明道理,懂人生。例如我在教学《草地夜行》一文时,我通过一段声情并茂的描述。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震撼,从而体会到革命烈士的伟大情怀。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要成为教育研究,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和需要不断发展的专业工作者。本文初步探讨了面向新课程,优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素质及其培养。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师 教学能力
随着新课程的启动和新教材的相继使用,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理念会应运而生,与之伴随的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活将焕发新的生命。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为整个九年义务教育夯实基础的重任,更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素质
1.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
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首先,就是要讲求科学性,字词句章,听说读写,知人论世,均不发生差错。其次,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只浅层次地弄清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深层次地弄清楚文章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引导学生学什么等问题。在正确深入地理解单篇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深入地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
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课时切割的合理,一节课的密度容量的合理。其次,教学突破口选择得巧妙,小设计得巧妙,启发引导得巧妙。再次是有新意,课堂教学结构的新意,听说读写能力组合训练方式的新意等。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是备课的两项基本任务,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2.选择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优选出来的,并经过一定的理论概括,加工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结构、阶段和程序的施教形式或样式。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基本的内功,含有声语、文字和态势语三种。声语的结构,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语体和口气,采用儿化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借助语言的情感力量,富有鼓动性与感染力地激起小学生真善美的共鸣,从交际方式上看,主要有无声的和有声的两种,无声的又有动态与静态之分,有声的则是一种并无固定的语义。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态势语主要是通过眼神、手势和神态的变化等来表情达意。小学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教态的修养,以落落大方、优美高雅的体态语言,来陶冶并影响学生,使之共鸣和感化。文学语的写作能力结构,应具有写作实用文体的能力,具有写作计划、总结和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还应具有观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谋篇立意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文章的修改能力等。
3.设计教学与管理教学的能力
组织与管理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手段。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设计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千方百计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使学生越学越聪明。组织与管理教学就是把安排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使教师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驾驭调节课堂和驾驭调节学生的能力。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4.全面创新的能力
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掘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无比潜能,这要求教师本身就要具有全面创新的能力。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所特别强调的。小学语文教师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语文信息,教师必须具有非常灵活地适应教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的能力,主要指语文信息处理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5.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小学语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
1.培养教师超前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育的社会效益具有很强的“后效对比”,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超前的教育观念。面向新世纪的语文教育,需要有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重视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全新的语文课程将提升语文教师职业工作的技术含量,重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也将重建教师的教学理念。我们要从那种以传授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的陈旧不当的教学理念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崭新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