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数字化技术

时间:2023-02-27 11:08:58

导语:在数字化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字化技术

第1篇

【关键词】档案 数字化技术 档案数字化 纸质档案

一、档案与数字化技术

档案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真实记录,是客观自然形成的,具有原始性和真实性,因此决定了其具有权威性。档案为后人了解历史、编史修志提供资料;为维护国家和提供佐证;为国家经济建设决策提供参考,也为城市规划、保护古迹遗址、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城市交通等未来城市发展制定方针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如今档案还具有传授经验、技术交流、服务社会等功能,它可借鉴的东西很多,其价值也愈加被社会所重视。如何保护档案,使它既能发挥作用又要减少对它的损害,是当前一项既艰巨又紧迫的任务。随着科技发展,目前最好的、最先进的解决方式就是采用数字化技术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

数字化技术指的是通过电子计算机、光缆、通信卫星等设备,来表达、传输和处理所有信息的技术。无论是字符、声音、语言、图像以及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都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0和1编码来表达、传输和处理。到了终端,即到了用户手上时,数字、文字、图像、语音,包括虚拟现实、可视世界的各种信息,又原原本本地还原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可以发出声音、打电话、发传真、放录像、看电影。庞大、繁杂、千差万别的现实世界,浩渺如烟的信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实现,各种难题迎刃而解。

档案数字化就是把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领域,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结构有序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最主要是纸质档案的数字化,目的之一就是使档案的载体――纸张“延年益寿”。

二、档案数字化的意义

在未来世界,纸质档案仍然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纸质档案数字化是以保护数字化档案母体――“纸张”存在和利用为目的的一种档案保护和利用手段。同时,档案数字化是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不可替代的先进性。

(一)有利于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提高工作效率

1. 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可以通过档案管理软件查询,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在IE浏览器中输入正确的应用程序URL地址,点击回车即可进入登录界面,还可以实现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被不同利用者共享,不再受纸质档案“孤本”限制。档案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容易实时同步,信息传达及时,更快捷地为更多的需求者提供本地或远程信息服务,凸显档案信息的时效性。

2. 数字化档案标准化程度高,数字资源总是以通用格式被人们应用。现行的硬、软件可以毫无障碍地被访问并被复制,档案资源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了纸质档案的局限性,彻底改变了档案利用方式,使档案资源能够做到“科技服务档案,档案服务社会”。

3. 数字化档案具有一次输入、多次使用的特点,无须再翻动纸质原件。只需点击鼠标便可完成智能化检索;瞬间完成,减轻了档案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工作效率明显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化档案无“原稿”的固定性,在传输中发生泄露或人为篡改时无法识别。所以,对于重要的信息数据要做好备份,同时利用信息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系统防火墙技术、生物识别技术,采用杀毒软件控制网络病毒传播,做好数据多重保护。

(二)有利于保护档案原件

有些珍贵档案形成时间很长,制成材料的刚性和柔韧性减弱,不宜再拿出来翻阅,否则会对档案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翻阅原件纸质档案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查阅纸质档案离不开光源。光具有潜在的破坏性,光的波长愈短,辐射能量愈大,其中紫外线的辐射能量极大,它能引起严重的破坏,如纸张纤维素的热裂解,纸张结构与性能变化产生氧化反应等老化现象;光的作用又能改变字迹色素结构,使字迹褪色扩散无法辨认;空气中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氨气等以及尘埃中的酸性物质、卤化物分解出的酸性物质等空气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侵害腐蚀纸张纤维,加速档案的老化过程,减少档案的“寿命”;珍贵档案本身其研究、收藏价值大,容易使一些非法之徒趁机进行盗窃、抽取、撕裂档案,据为己有,人为破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严重后果;在利用原件时,借阅人员素质和借阅数量以及利用地点等都存在局限性和不确定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档案原件丢失、损坏、污染等;随着复印机的广泛使用,复印解决了以往手抄的烦琐劳动,复印也会对档案造成损伤。将档案数字化后,数字化档案的重复利用对纸质原件是无损耗性的,无论复制、打印多少次,都不会损伤纸质原件,同时也降低了翻阅纸质原件时对纸张的磨损,对档案原件特别是珍贵档案,起到保护作用,还可防止篡改档案的行为。

随着档案管理的逐步规范,以及社会对档案的需求与日俱增,档案管理范围更大也更复杂,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对档案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要严把数字档案的采集、管理、利用、安全关,为纸质档案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利用创造条件,使纸质档案母体得到最有效和最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字:测绘数字化;技术要点

随着测绘仪器、计算机硬件以及数字化测图软件的广泛应用和发展,测绘数字化技术被普遍的运用于测绘生产中,渐渐代替了人工模拟测图技术,成为了地形测图的主要方法。数字化测绘技术加大了对测绘行业的现代化数字化的进程,把工程测绘传统的用手绘于纸上的测绘图阶段变成至现在方便处理、传输和共享的数字信息化的阶段。数字测绘图是由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并且通过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进行地形空间数据的处理,进而得到的数字测绘图。

一、地图数字化过程

(一)扫描图形

扫描图形指的是,在原图的基础上借助扫描软件和外界设备,对原图进行全方位的扫描,扫描得到的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中,计算机会将该原图再次展现,图形跟原图一模一样,只是展示的类型和介质不一致。进行扫描工作需要注意,原图的清晰度和位置摆放,图形的清晰度需要得到保障,选择清晰度高的图形,进行扫描时需要将图形排放在水平位置上,这样扫描出来的图形质量更佳,图形颜色不会失真,保持和原图一致。

(二)图像定向

图像定向指将图廓点或控制点的大地坐标输入到计算机内,用鼠标点取对应的像点坐标,解算定向参数。由于当前的工程扫描仪误差较大,特别是不均匀的扫描误差加上图纸的不均匀变形,可能产生较大的扫描误差。用图框的四点定向,解算仿射变形参数,难以满足精度要求。要消除不均匀变形误差有两种方法:一是扫描标准格网,在每个格网上建立一个误差方程,解算每个格网的改正参数存入计算机,以后用该扫描仪每扫描一张图纸,都用这一系列的改正参数,进行误差纠正。二是扫描有公里格网的地形图时,输入每个格网的大地坐标,由每个小格网解算一套改正参数,用每个格网的改正数纠正该格网的影像,即可消除扫描仪和图纸的不均匀误差。

(三)数字化

数字化有自动矢量化和交互矢量化两种方式。自动矢量化一般先将灰度影像变换成二值影像,如果是彩色影像还要进行分版处理,再从多级的灰度影像到二值影像。二值影像自动矢量化包括细化、断线连接、去毛刺、矢量跟踪等。对于等高线的自动矢量化,赋高程是一项重要内容,要保证每条等高线高程值没有错误。交互矢量化是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对地图上每个图像实体逐条线划进行矢量化。当线化得状态比较好时,计算机自动跟踪,到不能跟踪的地方停止,然后人工交互,继续向前跟踪。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要点

测绘数字化在处理图形过程中,虽然它已经实现自动化处理,但是实际使用中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例如内外一体化处理需要注意事项,每个处理环节都需要得到保障,这样才能确保测绘工作顺利进行。

(一)内化一体化绘图特点

在过去,传统的测绘软件功能比较少,主要使用的是工程图测绘以及地形比例两个功能,根据内容、比例大小来确定图形比例。然而,该工作执行过程,图形的精准度和清晰度要求比较高,传统的软件不能满足测绘效果需求,渐渐被淘汰。数字化测绘软件是针对测绘量大,精度要求高以及数据繁琐的测绘工作,它能够在测量过程中保障测量清晰度,保障测量效果。测绘量过大时,它会根据具体的时间排序设置,将每个需要完成的工作进行依次处理,避免具体施工中出现工作计划混乱,执行测绘排序错乱等现象,提高了测绘质量和水平。从实践上看只有这样高精准度的软件,它才可以在短时间内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保障测绘质量。数字化测绘过程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电子平板以及内外一体化两大类型。内外一体化技术主要应用于户外数据采集工作,它是软件数字化的核心技术,它相对其他的处理软件,它的工作效率,处理图形的精准度,以及数据采集的完整性都非常高,在程序、工作压力、工作效率等等内容上,它的优势更高。在具体施工中,借助电子手薄以及全站仪进行全方位的测绘工作,能帮助测绘人员做好测绘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测绘工作,都需要保障误差。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测绘工具,对收集到的图形进行编辑处理,以保障测绘精准度。一般要借助计算机和全站仪相互配合连接处理,首先进行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指的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纠正、修改以及筛除,再利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保障这些数据能形成图形需要的格式,这样处理图形的质量才会更高。在数据自动处理的过程,要将数据进行分幅处理,最终形成直观的平面图形。基本图形成之后,借助测绘软件进行编辑,再根据施工要求,将不符合规格的部分进行整改,最终形成测绘软件的数字高程模型。

(三)外业数据采集

数字化处理图形是个复杂的工程,同时也是个基础性的工程,只有做好了外业数据采集工作,才能保障测绘工作顺利开展。为了确保数据在生成图形时不出现错误,在进行观测时,需要在每个站点进行测站检查。数据采集人员要严格的根据规范要求进行作业,保障自动成图效率和质量,这样才能确保绘制出的图形符合实际地形图貌。另外,数据收集要符合相关规定,在规定中获取数据,这些数据不能凭空想象出来,而是根据具体的工程需求,测绘出实际的数据,为工程开展和实施奠定技术基础,保障工程顺利进行。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测绘技术也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测绘数字化对未来工程勘测和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相信不远的将来实时化、自动化、数字化的测绘仪器和技术将给施工人员带来极大的便利,促进勘测技术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智,卢建康用航测技术测绘数字化工点地形图和横断面图的研究[J].铁道学报,2006年5期

[2]王磊,丘广新广州市工程测绘数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技术装备,2007年3期

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GPS;地籍测绘

中图分类号:P2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遥感技术、GPS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越来越成熟,其广泛应用于地籍测绘活动中。信息化的质量控制与地籍测绘在法律、行政管理、规划与经济等诸多领域对空间信息的可靠性、精度性和现势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GPS地籍测绘技术的开发与运用,能够促进地籍信息的采集,并保证快捷而准确地获得数据,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GPS技术概况

所谓GPS技术,即Global Position System的简称,俗称全球定位系统,其主要利用卫星导航来测定时间与距离,从而做到对目标的精确定位。GPS地籍测绘技术则是通过测量用户接收机到卫星之间的距离,结合多颗卫星的数据来确定接收机位置信息的技术。通常情况下,GPS地籍测绘技术可以直接对地形点、界址点以及地物点的坐标信息进行采集,并得出原始数据,当经过数据库整理并计算处理之后,就可以得出土地等大小、位置、境界以及权属界址点的坐标,同时,宗地面积和地籍图也可以精确的体现出来。

1、GPS技术的优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GPS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更新与完善,近年来涌现出诸如常规静态测量、快速静态测量以及RTK技术等高新技术就是典型的说明,这些技术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常规测量方式。另外,和全站仪地籍测绘技术比起来,GPS技术利用了无线技术,无需通视及频繁换站,因此,GPS技术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GPS技术在抓拍定位数据以及反馈速度上的优势极为明显,其在20公里内的静态定位,通常情况下仅仅需要5-20分钟即可,反馈数据则更是仅需要几秒钟就可以。

2、GPS设备的布置

通常情况下,GPS接收设备大多会在基准站与流动站中进行布置。其中,基准站所处的控制点必须为己知,且在野外进行作业时也应该尽可能的在测区的制高点上布置,以便提高测量范围,增加控制区域。另外,在对设备进行布置时,还必须考虑外部环境对于数据传输的影响,尽量避免将设备布置在林木茂密处、障碍物密集处以及信号干扰处。正常情况下,一个基准站应该至少对4个可见卫星进行连续跟踪,并通过数据传输系统将观测数据发送到相关流动站,流动站则应该依据选择测绘的方法来确定是否和卫星进行数据对接。

3、GPS技术的指标

随着实时厘米级精度的运用,在技术方面逐步依赖于高精度载波相位差分(RTK)的实现。以几个GPS参考站的观测数据为基础,成为一个组合观测值,以对流动站的信息精度和位置进行快速的计算。一般来说,内业计算所运用的是平差程序来平差的,准时或事后进行处理,以取得毫米量级的精密定位。事实上,现代化GPS系统自身即可提供多种定位服务,包括一些GPS测量手段,例如静态定位和差分GPS定位等,从而实现相关定位服务的精度。

二、GPS布网测绘

1、基准站的设计

设计基准站时,应该首先对实地进行踏勘,对地理的状况进行收集测绘,比如地形图、坐标、已知点位所在的坐标系、高程系统以及点的状况等,并设计基准与测绘方案。另外,如果发生控制点不足的现象,则应该采用GPS静态差分技术进行引点或者加密,一边保证网点的精度性。对于界址点密度大的地区,基准站控制点的密度应该尽可能的增大到便于测定界址点,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在GPS网下沿街巷布设一、二级图根导线,一边能够直接从图根点测定界址点。

2、流动站GPS接收机采集数据

在地籍测绘中,野外测量除了要对权属界线的空间坐标进行采集之外,还应该对土地利用的类型以及权属等相关属性信息进行采集,包括地物定性注记、界址点和邻近地物点距离、相邻界址点间距、地理名称和建筑物层数等,于野外进行调绘,对地籍底图的位置进行注记。应由专业人员通过准确地定位操作来采集数据,并合理利用GPS接收机,来输入测绘地块的属性信息,并及时对反馈的信息进行接收,以便对结果进行筛选取舍,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淘汰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通常情况下,流动站GPS接收机的天线需要高出人的身高,以保证数据的接受精度。

三、数据质量控制的观测

1、采集的质量控制

首先应该保证外业观测的质量,以便实现预期的定位精度,因此,当观测结束后,应该立即对观测的数据进行核验和评价,从而及时找到不合格的数据,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淘汰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流动站对数据采集完之后,会通过无线网络将原始观测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软件当中。其次,对原始的观测数据编辑、加工和整理完之后,系统会自动将各种专用的信息文件进行分流,从而方便对数据做平差计算,进而解算出各个基线的向量。最后,需要检核同步边观测数据、重复观测边数据以及环闭合差,并使他们满足设计书以及GPS的标准精度要求,待数据检核完毕后,需要及时将其反馈到流动站内,以便方便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下一步测绘作业。

2、内业过程的质量控制

对内业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的主要目的在于为观测采集质量控制提供数据依据,并采用数据库技术、GIS技术、信息映射机制技术、检查功能自定制技术以及可视化编程技术等高新技术来对空间数据进行有效和全面的检查,以便在剔除其他残余数据的同时,强化对数据的管理。在对数据进行输出时,应该包含点位中误差、相对中误差、各项观测值的改正数以及坐标成果边长等各项数据。

3、数据成果的误差分析

信息化的地籍测绘活动,对于作业人员的综合要求相对较高,如果测绘人员不能很好的理解数据的标准,就很难使采集到的数据符合相关要求。除此之外,观测值的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残余部分的影响和数据处理中所采用的模型也有着较为紧密的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GPS地籍测绘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逐渐广泛,基本上达到了厘米级测绘的水准,而其他测绘技术则很难达到如此高的自动化与测量精度程度。因此,为了提高地籍测绘的精度,促进我国测绘事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GPS技术,提高其对目标物的抓拍速度,保证差分作业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张颖.GPS新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推广与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6).

第4篇

关键词:数字化测图 特点 方法 应用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 the environment of GPS and total station popular,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into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dustry has broken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mapping methods, and gradually to the digital mapping aspects of development, greatly improve the digital mapping technology status.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gital mapping technology has the mapping results, high precision,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norms and strong,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mapping, and study some of the commonly used method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digital mapping; feature; method;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P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数字化测图概述

数字化测图技术又称为计算机成图技术,其方式主要有地面数字测图、地图数字化成图、航测数字测图计算机地图制图等。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一种叫野外数字化测图。这种测图方式是按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主要指野外实地测量即地面数字测图。在测图过程中,还有时应用中要用到计算机的图形输出设备,例如如显示器、绘图仪等。测距仪取代了传统的钢尺量距,目前自动绘图仪正在取代大平板仪、经纬仪测图方法,带记录器的电子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取代了传统的光学水准仪、经纬仪等。在数字化测图过程中,采用常规测量的方式、摄影测量方式或数字化仪方式。数字测图法是以传统的白纸测图原理为基础,采集的数据用自动化成图软件以数字形式表示地图住处的测量工作。同时在采用数据库技术和图形及数字处理方法实现地图住处的获取、变换、传输、识别、存储、处理、显示、编辑、修改和绘图,得到内容丰富的电子地图。2 数字化测图的特点

2.1数字化测图的一般特点

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电子速测仪,这种电子速测仪基础原理是数字化测图,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在外连输入输出设备硬件、软件的条件下,通过计算机对地形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数字地图,使电子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其在测绘领域的广泛应用。从广义上说,数字化测图又称为计算机成图。主要包括:地面数字测图、航测数字测图、地图数字化成图、计算机地图制图。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主要指野外实地测量即地面数字测图,也称野外数字化测图。目前我国测图行业常常使用的有三种,分别是原图数字化、航测数字成图、地面数字成图。就是将采集的各种有关的地物和地貌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通过数据接口传输给计算机进行处理。一般来说分为三个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地形图的数据输出,最终打印图纸、提供软盘等。得到了内容丰富的电子地图,绘出地形图或各种专题地图数字化测图的运行示意图数据采集点位信息、地物模型、绘草图数据处理、特征信息数据传输、地貌模型、屏幕编辑、绘图文件存盘地图,这还需要时由电子计算机的图形输出设备,例如如显示器、绘图仪等。

2.2 几种常见的数字化测图特点常见的数字化测图特点有点位精度高、改进了作业方式、便于图件的更新和加工利用、增加了地图的表现力、便于图件的更新、方便成果的深加工利用、可作为GIS的重要信息源等几种。数字化测图的工作过程主要有: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编辑和图形输出。数字化测图工作的特点还分为外工作特点和内工作特点。外工业作特点主要有自动化程度高、作业周期短、测站覆盖范围大、工作范围易于划分、对测点依赖性强、对记录要求高、测量精度高;数字化测图内业工作的特点主要有成图周期短、成图规范化、成图精度高、分幅和接边方便、易于修改和更新、对外业记录依赖性强、对绘图人员要求高等。数字化成图技术的运用,省去了手工制图中图廓整饰、展点、草绘等高线、形成铅绘图、审校、修改、清绘着墨形成初步成果、验收、修正、最终提交成果资料等十分复杂的工作流程,使这一切工作都在计算机中进行,在成果验收时发现问题也可在计算机中修正。

3 常用的数字化测图方法

数字化测图是一种全解析的机助成图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通常情况下有三个阶段,分别是是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图形编辑、图形数据输出。根据数据采集的方式不同,数字化测图可分为航测数字成图、摄影测量技术和野外数据采集3种方法。

3.1航测数字成图

这种方法是充分利用航空摄影技术,在空中摄取地面的影像。在内业建立地面的模型,通过计算机用绘图软件在模型上量测,一些实力强的单位自行研发野外采集及数据转换软件。外业建立的一定密度的像控点和一些必要的外业调查进行判读,直接获得数字地形图。这种方法的特点它具有成图速度快、成本低、平面精度高而均匀、不受气候及季节的限制等特点,可将大量的外业测量工作移到室内完成,比较符合现在人们的工作性质。但是该方法的初期投入设备较大,一般的单位难以承担。 3.2摄影测量技术摄影测量技术是大面积的地形图测量为了降低成本、缩短成图时间的有效方法。通常采用摄影测量方法,计算机技术、模式识别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数字摄影测量在数字化测图中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一般分为两种类,主要是解析摄影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是对解析立体测图仪作改装,达到以数字形式记录量测数据来实现地形图的数字化的效果。数字摄影测量是借助摄影测量全数字化测图系统将数字影像信息、像片灰度信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地形图的数字化。数字摄影测量的操作对象除像片外,解析摄影测量的操作对象只能是像片。地面数字测图,主要的是数字影像或数字化影像,该方法也称为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图。采用该方法得到的数字地图的特点是精度高,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3.3 野外数据采集技术

利用数字化测图软件对其形式主要是在输出数据格式上迅速向Microstation数据格式靠拢,这就是现在的数字测图模式。以Microstation为例,城市规划部门最终需要DGN文件格式数据文件两份,面向更多需要野外数据采集的用户。数据测图系统需要面对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全部地形要素按照数据库标准制作的数据文件(不是入库后的数据),另一方面是用以绘制标准地形图的数据文件,用于绘图。但不同城市规划部门所要求的DGN文件格式数据是不一样的。在电子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全站仪有了较大的转变,主要是向智能型发展,自身带有强大的记录存储器,可记录测站所有信息, 可与Microsta2tion、AutoCAD及其它成软件连接,还可外挂掌上型记录器,方便转换成多种数据格式,。

4、数字化测图的应用

4.1 用于地形图测量

目前我国用于地开图测量的数字化测图还属于发展阶段,这种测量方法大体可分为2种。第一其采用极坐标测量法,可利用软件中的方向交会,在实测得多数碎部点的坐标后,测量距离交会、十字尺测量法或量算定点等。在取得其余各点的坐标的情况下,再用软件中的拷贝、偏移、延伸等功能,最后成图。第二是电子平板数字测图,这种方法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测图,代替原先的测图平板的一种常见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具有它们的优、缺点,优点是一方面,实时成图,充分发挥了原来的平板测图优势。另一方面是在接生成地形图,真正达到了内外业一体化。而且有多种测量方法,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快捷,简单易学,独创的一步测量法,可以一边测图根,最后取得平均差,提高测量的精度。缺点也有两个方面,第一,大部分的测量工作都是在野外完成。另外,所用的便携机在外业,容易受到天气制约,影响了作业速度,而且雨天作业时便携机容易受潮损坏。

4.2碎部测量应用

在数字测图中,利用极坐标法是碎部测量的主要方法。在实测得多数碎部点的坐标后,在非电子平板数字测图中,绘制草图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特别是在建筑物多绘画时就量多加困难,加上专人画草图,是人力资源一种严重的浪费。在测量的运作中,很多单位所采用的方法为外业草图与室内交互编缉,以达到完成测图工作的目的。但这样一来,势必会降低外业的工作效率, 操作也比较繁琐。有时还用到计算机软件,转换入库数据格式。

5结束语

数字化测图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已逐步成熟了,新技术普遍的应用,必然导致以往的平板图也逐渐退出其历史舞台。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测绘仪器的不断更新,各种软件的出现定会把数字化测图技术推向新的。

参考文献:

[1]宋伟东,张永彬等.数字测图原理与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杨德麟.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原理.方法.应用[M].北京清华大出版社,1998:88~100.

[3]高井祥.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发展

1、数字化变电站的特征

1.1 智能化的一次设备。一次设备被检测的信号回路和被控制的操作驱动回路采用微处理器和光电技术设计,简化了常规机电式继电器及控制回路的结构,数字程控器及数字公共信号网络取代传统的导线连接。换言之,变电站二次回路中常规的继电器及其逻辑回路被可编程序代替,常规的强电模拟信号和控制电缆被光电数字和光纤代替。

1.2 网络化的二次设备。变电站内常规的二次设备,如继电保护装置、防误闭锁装置、测量控制装置、远动装置、故障录波装置、电压无功控制、同期操作装置以及正在发展中的在线状态检测装置等全部基于标准化、模块化的微处理机设计制造,设备之间的连接全部采用高速的网络通信,二次设备不再出现常规功能装置重复的I/O现场接口,通过网络真正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其享,常规的功能装置在这里变成了逻辑的功能模块。

1.3 自动化的运行管理系统。变电站运行管理自动化系统应包括电力生产运行数据、状态记录统计无纸化;数据信息分层、分流交换自动化;变电站运行发生故障时能即时提供故障分析报告,指出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系统能自动发出变电站设备检修报告,即常规的变电站设备“定期检修”改变为“状态检修”。

2、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的结构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在物理上可分为两类:智能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在逻辑结构上可分为三个层次,据IEC 61850 通信协议草案定义,这三个层次分别为“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各层次内部及层次之间采用高速网络通信。

2.1 过程层。过程层就是一次与二次设备相互联系的层面。过程层的主要功能分三类:运行实时的电气测量;运行设备的参数检测;操作控制执行与驱动。

(1)运行实时的电气测量。主要是电流、电压、相位以及谐波分量的检测,其他电气量如有功、无功、电能量可通过间隔层的设备运算得出。与常规方式相比所不同的是传统的电磁式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被光电电流互感器、光电电压互感器取代;采集传统模拟量被直接采集数字量所取代,这样做的优点是抗干扰性能强,绝缘和抗饱和特性好,开关装置实现了小型化、紧凑化。

(2)运行设备的参数检测。需要检测参数的主要设备有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母线、电容器以及直流电源系统。在线监测的主要内容有温度、压力、密度、绝缘、机械特性以及工作状态等数据。

(3)操作控制的执行与驱动。操作控制的执行与驱动包括变压器分接头调节控制,电容、电抗器投切控制,断路器、刀闸合分控制,直流电源充放电控制。过程层的控制执行与驱动大部分是被动的,即按上层控制指令而动作,在执行控制命令时具有智能性,能判别命令的真伪及其合理性,还能对即将进行的动作精度进行控制,能使断路器定相合闸,选相分闸,在选定的相角下实现断路器的关合和开断,要求操作时间限制在规定的参数内。

2.2 间隔层。间隔层设备包括间隔对象配置的保护测控装置、计量装置以及接入其它智能设备的规约转换设备。所有保护测控都是基于标准化、模块化处理系统,要求所有信息上传均能按照IEC 61850协议建模并且支持智能设备的通信接口功能:(1)汇总本间隔过程层实时数据信息;(2)实施对一次设备保护控制功能;(3)实施本间隔操作闭锁功能;(4)实施同期操作及其他控制功能;(5)对数据采集、统计运算及控制命令的发出,具有优先级别控制。

2.3 站控层。由变电站监控系统、远动系统、防误闭锁系统、保护信息管理系统、电量远传系统、安防监视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并结合灯光遥控等系统进行整合。各系统均以网络通信方式接入间隔层网络,设置网络防火墙及网络物理隔离装置,经专用网络向相关部门传送数据。站控层设备与间隔层设备之间采用IEC 61850协议通信。

3、数字化变电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光电/电子式互感器的生产厂家数量有限,产品可选型号相对较少,部分高电压等级的电流互感器变比较大,使得TA的输出精度无法满足要求,给变电站的计量、保护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能满足现场运行需要。

由于光电/电子式互感器本身的结构特点和工作方式,导致互感器的角差、比差现场试验难以进行,甚至极性试验也无法开展,只能等到设备投运带电后,才能检验接线的准确性。另外,光电/电子式互感器的局放试验、伏安特性试验的试验方法和标准也与常规设备有很大的区别,这都需要设备厂家和运行主管单位专门制定。

数字化变电站保护校验相对复杂,在变电站运行的条件下对部分间隔保护校验的难度很大,目前的常规继电保护校验装置无法提供数字化保护所需的电流量和电压量,因为电流量和电压量必须经过合并器才能进入保护装置,而要完成试验必须自带合并器提供模拟试验中的电流量和电压量,要完成母差保护这类需要大量电流电压量的保护校验便显得尤为困难。

IEC61850通信协议本身并未对变电站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做任何规定,同时协议本身的开放性和标准性给变电站的网络安全带来重大隐患。要做到二次系统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确定性,符合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要求,是自动化厂家仍需考虑和完善的技术环节。虽然目前已投运的变电站采取了防火墙、分层分区隔离等手段进行防护,但防护的效果仍有待时间的考验。

4、数字化变电站的未来发展

国际上数字化变电站的研究已从实验室阶段进入实际工程应用阶段,我国已建成了一些数字化变电站示范站。部分省电力公司已开展了数字化变电站的研究工作,在解决了通信网络关键问题后,数字化变电站将是我国变电站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目前国内厂家已能提供全套数字化变电站所需的二次设备,可完全实现二次设备国产化;一次智能化设备,目前在国内市场的推动下和二次厂家配合下已能提供全套智能化的一次设备。通过各电力公司和国内多个厂家的不懈努力,具备建设完全拥有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全面数字化变电站,提高了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变电站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得到蓬勃发展的时代也为期不远了。

结束语

数字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实现,推动了电网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化变电站的发展说明了数字化技术正从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向一次设备延伸,这将对变电站的自动化运行和管理带来深远的影响,使新技术的应用能有机地结合电网的发展,未来在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成熟的基础上将标志着新一代数字化电网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高翔,张沛超.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J].电网技术,2006.

[2]葛荣良.数字化变电站技术与应用.上海电力,2006.

第6篇

(乌鲁木齐电业局光源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摘 要】数字化变电站是实现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本文简述了数字化变电站的概念、特点、关键技术及其建设方法等问题。通过分析可以认为,数字化变电站必然成为未来变电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数字化变电站;数字化技术;电子式互感器;IEC61850

0 引言

数字化变电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设备(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开关等)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构建,建立在IEC61850通信规范基础上,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1]。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数字化变电站间隔层和站控层的设备及网络接口只是接口和通信模型发生了变化,而过程层却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由传统的电流、电压互感器、一次设备以及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之间的电缆连接,逐步改变为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一次设备、合并单元、光纤连接等内容。作为一门新兴技术,数字化变电站从提出开始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目前已成为我国电力系统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相关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数字化变电站将成为变电站技术的发展方向。

1 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设备

1.1 智能化的一次设备

一次设备被检测的信号回路和被控制的操作驱动回路采用微处理器和光电技术设计,简化了常规机电式继电器及控制回路的结构,数字程控器及数字公共信号网络取代传统的导线连接。变电站二次回路中常规的继电器及其逻辑回路被可编程序代替,常规的强电模拟信号和控制电缆被光电数字和光纤代替[2]。一次设备例如电子式互感器,电子式互感器(ECT、EVT)分为两大类:有源电子式互感器和无源电子式互感器。有源电子式互感器利用Rogowski空芯线圈或低功率铁心线圈感应被测电流,利用电容(电阻、电感)分压器感应被测电压。远端模块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后经通信光纤传送。无源电子式互感器利用Faraday磁光效应感应被测电流信号,利用Pockels电光效应感应被测电压信号,通过光纤传输传感信号。

1.2 网络化的二次设备

变电站内常规的二次设备,如继电保护装置、防误闭锁装置、测量控制装置、远动装置、故障录波装置、电压无功控制、同期操作装置以及正在发展中的在线状态检测装置等全部基于标准化、模块化的微处理机设计制造,设备之间的连接全部采用高速的网络通信,二次设备不再出现常规功能装置重复的I/O现场接口,通过网络真正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其享,常规的功能装置在这里变成了逻辑的功能模块。将IEC61850应用于变电站内的通信,以充分利用网络通信的最新技术,实现二次设备的信息共享、互操作和功能的灵活配置。数字化变电站采用低功率、数字化的新型互感器代替常规互感器,将高电压、大电流直接变为数字信号[3]。常规站与数字站结构区别如图1所示。

1.3 自动化的运行管理系统

变电站运行管理自动化系统应包括电力生产运行数据、状态记录统计无纸化;数据信息分层、分流交换自动化;变电站运行发生故障时能及时提供故障分析报告,指出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系统能自动发出变电站设备检修报告,即常规的变电站设备“定期检修”改变为“状态检修”。

2 数字化变电站通信规约关键技术

数字化变电站是建立于IEC61 850通信规范基础上,由电子式互感器(ECT、EVT)、智能化开关等智能化一次设备、网络化二次设备按变电站层、间隔层、过程层分层构建而成,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它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建模。从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系统的通信性能(PICOM)要求出发,定义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模型(Part5)。

(2)数据建模。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定义了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数据模型(PartT-3/4)。

(3)通信协议。定义了数据访问机制(通信服务)和向通信协议栈的映射,如在变电站层和间隔层之间的网络采用抽象通信服务接口映射到MMS(IEC61850-8-I),在间隔层和过程层之间的网络映射成串行单向多点或点对点传输网络。(IEC61850-9-1)或映射成基于IEEE802,3标准的过程总线(IEC61850-9-2)(Part 7-2,Part8/9)。

(4)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工程和一致性测试。定义了基于XML(Extensible Make up Language)的结构化语言(Part6),描述变电站和自动化系统的拓扑以及IED结构化数据。为了验证互操作性,Part10描述了IEC 61850标准一致性测试。

(5)IEC 61850 标准中引入了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bstract communication service interface, ACSI)。ACSI使变电站自动化功能完全独立于具体的网络协议,因此最新网络技术可以很快被应用于变电站中[4]。

3 数字化变电站建设

数字化变电站和传统变电站相比实现了信息采集、传送、处理、输出由模拟量到数字量的转变,并形成了相应的通信网络和控制处理系统,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和互操作。从技术规律和电网特性角度看,数字化变电站推广建设是智能电网形成的基础环节,是智能电网实现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技术和实践经验来源。数字化变电站的基本结构继承了分层分布式的特点,如图 2所示。

其功能在逻辑上被分配到 3个不同的层(即过程层、间隔层和变电站层)中。过程层是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结合处,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电气量的检测、运行设备的状态参数在线检测与统计、操作控制的执行等任务。间隔层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本间隔过程层实时数据信息的汇总,并对一次设备实施保护控制功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变电站层主要任务是汇总全站的实时数据信息,将有关数据信息送往调度或控制中心并接受调度或控制中心有关控制命令,转发间隔层、过程层执行等功能。相对于常规变电站,数字化变电站具有很多先进技术和功能特点。

3.1 基于数字和光纤的信号采集系统

电子式互感器(ECT、EVT)和光电互感器的应用使得数字化变电站实现了站内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和光纤传递,大大简化了二次回路,解决了电缆老化问题,减少了运行人员的误操作,系统可靠性得到提高。智能电网的数字化程度要求更高,将有各种先进的智能传感器要运用到一次设备中去,包括发、输、变、配、用户等个个环节,用以监控电网设备健康状态和全网电气信息,形成庞大的智能监控系统。数字化变电站的硬件设施和建设过程中的相关经验,在智能电网建设中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3.2 信息交互网络化

数字化变电站内设备之间通过高速以太网进行信息交换,二次设备不再出现功能重复的I/O接口,常规的功能装置变成了逻辑功能模块,变电站内实现了真正的数据集资源共享。和智能电网高速、动态互动、实时信息共享的超级网络构架的目标方向一致。

3.3 全站统一的标准平台

IEC61850确立了电力系统建模标准,为变电站定义了标准的信息模型和信息交换模型。采用对象建模、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以及设备自我描述规范,解决了不同厂商产品互操作问题,形成了全站设备功能和信息共享的统一标准平台。

3.4 信息同步与安全性

数字化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相比,一次设备及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之间连接,由电缆被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一次设备、合并单元、光纤所代替,这为采样数据的共享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带来了电子式互感器间采样同步问题。IEC 61850采用SNTP(sim plenetwork time protoco1)实现不同设备间的同步采样,以UTC(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作为时钟同步源[5]。IEEE1588[协议为消除或削弱网络测控系统各个测控设备的时钟误差和测控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延迟提供了有效路径,只要按照这个规范去设计网络化测控系统,则系统的测控精度可控制在亚微妙级,从而可以有效解决分层分布式测控系统的实时性问题IEC 61850 采用 SNTP( simple network time protoco1) 实现不同设备问的同步采样, 以UTC( 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 作为时钟同步源。IEC61850协议的开放性和标准性带来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问题,IEC在制订了IEC61850之后,开展了安全标准IEC62351的编制,其中IEC62351-6定义了IEC61850的安全性[6]。

3.5 智能化一次设备不断成熟

以往制约数字变电站发展的主要是因为IEC61850技术不成熟,2005年的IEC61850互操作实验[3]极大推动了IEC61850在数字化变电站中的研究应用,目前变电站层与间隔层技术已经成熟,间隔层与过程层技术也在不断成熟。国内的智能化一次设备质量提升的飞快,从已经运行变电站的反馈情况来看,智能化一次设备已经从初期的不稳定到了现在基本能满足现场应用的水平,这为智能电网建设打下了基础。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4 结论

由于其具有信息充分共享、通信系统能可靠实时的交换所有设备的完整信息、降低变电站整个生命周期的费用等优点。数字化变电站必然会成为未来变电站发展的趋势。建设以光电式互感器、智能化集成开关、智能变压器等数字化一次设备和其他智能电子设备为基础的新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实现数字化变电站站内各层间的无缝通信。最大限度地满足信息共享和系统集成的要求。则是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发展方向。可以预期。一个系统分布化、结构紧凑化、模型标准化、通信网络化、信息集成化、检修状态化、操作智能化的完全数字化变电站将作为未来“ 数字化电网”的功能和信息节点展示在人们面前。

参考文献

[1]朱永利,邸剑,翟学明.数字化变电站中的通信网关[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4):53-57.

[2]张兴,郭燕娜.浅谈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与发展[J].江苏电机工程,2007,26(6):41-43.

[3]高翔,张沛超.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J].电网技术,2006,23(2):21-24.

[4]丁书文,史志鸿.数字化变电站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J].继电器,2008(10):53-56.

[5]马临超,倪艳荣,齐山成.数字化变电站浅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6-8.

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继电保护;变电站

0 引言

南方电网公司智能电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实事求是地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以需求引导、整体规划、有序推进、重点突破为原则,做好顶层设计,构筑一个合理的智能电网发展体系,重点方向是争取在关键领域有所突破,同时开展标准研究,用标准来规范智能电网相关工作,并且有序地推进,同时开展示范先行,在取得经验以后来阶段实施。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电力系统的形态,电子式互感器、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广域测量技术、交直流灵活输电及控制技术的大量应用,必然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带来影响。

1 数字化变电站的结构层次

数字化变电站按照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的设计思路参照IEC61850的标准将变电站分为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3个部分,其中过程层由模拟量收集终端合并单元和实现开关输入输出的智能单元构成;间隔层主要由保护装置和测控装置组成;站控层主要包括监控,远动和故障信息子系统构成[1]。

1)智能变电站的过程层由传统的一次设备和智能组建柜组成,智能组建柜中有合并单元和智能操作箱两个装置。变电站常规互感器的数据合并单元采取就地安装的原则,通过交流就地采样电缆传送模拟信号,并将采样数据处理后通过IEC61850-9-1、IEC61850-9-2或者 IEC60044-8的协议借助光纤通道发送到网络交换机供需要该模拟量的保护或者测控装置共享数据。智能操作箱解决了传统一次设备和数字化网络的接口问题,作为数字化变电站一次开关设备操作的智能终端,将传统一次设备和保护测控等装置通过光纤网络连接,完成对断路器、刀闸的分合操作,智能操作箱接收保护和测控装置通过GOOSE 网下发的断路器或刀闸的分、合及闭锁命令,然后转换成相应的继电器硬接点输出。

2)在传统变电站二次系统中保护装置所需的模拟量信息和设备运行状态等信息需要通过电缆传送,动作逻辑需要在多个装置之间传递启动和闭锁信号,在各间隔层设备之间,间隔层和过程层设备之间需用大量的电缆连接,使传统方式下各个保护装置之间存在较多硬开入连线,导致二次回路接线比较复杂,容易出错、可靠性不高;而吴山变电站采用支持变电站通信标准IEC61850中GOOSE输入和输出功能的保护和测控装置。间隔层装置之间通过以太网联系各间隔层设备,通过网络共享电流电压量和开关量信息,借助虚端子完成保护的动作逻辑和相关间隔之间的闭锁功能,其中电流电压量和开关量的传输分别采用IEC61850规约中的单播采样值SMV服务和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GOOSE服务完成[2]。

3)站控层网络采用网线连接,间隔层与站控层之间按照制造报文规范MMS(Manufacturing Message Specification)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交互,完成对变电站的监视和控制。控制,遥控、遥调等控制功能通过IEC61850的控制相关数据结构实现映射到MMS的读写和报告服务中。IEC61850提供多种控制类型,还可以实现远方修改定值等功能。

2 数字化变电站的优越性

数字化的变电站,其由一次设备的智能化以及二次设备的网络化进行分层的构建。实现了变电站的电气设备间信息智能共享,以及相互操作的现代化的时代。与传统变电站相比,数字化变电站具有以下优势。

1)变电站保护设备运行更稳定。数字化变电站中,智能化一次设备的数字化传感器、数字化控制回路代替了原常规继电保护装置、测控等装置的I/O部分,光缆代替电缆避免了集电器等逻辑部件老化、失灵带来的误动作,克服了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发热、氧化、切换不可靠等问题。传统电压、电流互感器内部绝缘机构复杂,易饱和,准确性受二次负载影响、容易受电磁干扰,以及漏气、漏油,甚至存在爆炸等问题。变电站数字化后采用光电式互感器,采用法拉第磁光效应(无源型)或者罗斯夫斯基线圈(有源型)从磁场中获得有关信息,能实现大电流比、无磁饱和、频率响应范围宽,精度高,暂态性能好等优点。数字变电站采用了智能终端,将部分保护设备放置在开关端子箱中就地保护,极大减少了电磁干扰[3]。

2)变电站保护设备运行维护更安全方便。数字化变电站能有效避免二次侧的电压回路短路、电流回路开路的恶性事故的发生;电脑程序代替了传统的保护调试方式,更为快捷、准确。

3)辅助材料大大减少,建设成本大大降低。数字化变电站中有色金属、橡胶等材料耗用量大大减少,在今后的运行过程中可改进优化电站配置方式,电站监控设备可集成为占地面积非常小的装置,节约了土地资源。

3 数字化变电站面临的挑战

目前,继电保护装置的微机化趋势充分利用了先进的半导体处理器技术:高速的运算能力、完善的存贮能力和各种优化算法,同时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成熟的数据采集、模数转换、数字滤波和抗干扰等技术,因而系统响应速度、可靠性方面均有显著的提升。然而,数字化变电站的不断发展,对继电保护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电网的规划和发展改变了电能传输的某些特点,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特征使智能电网与传统电力系统产生了本质的差别。

1)利用数字化提高保护性能。互感器传输性能的提高和互感器故障的减少使继电保护不需要再考虑电流互感器饱和、二次回路断线、二次回路接地等互感器故障问题。电气量信息传输的真实性也为继电保护装置性能的提高带来了便利条件。如何简化继电保护的辅助功能,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提高继电保护的整体性能,是未来继电保护发展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2)网络化将改变继电保护的配置形态。基于IEC61850网络的数字化变电站改变了传统继电保护信息获取和信号发送的媒介,利用网络上共享的站内其它相关电气元件的信息提高主保护的性能,利用共享的控制信号网络简化继电保护配置,是智能电网中继电保护研究的前沿性问题。网络化带来共享信息的同时,也带来基于网络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与传统二次电缆的传输方式不同,控制信号传输网络的可靠性必须得到保证。数字化变电站条件下继电保护的可靠性问题及如何进行保护配置保证可靠性是网络化二次回路的关键问题。

3)提高安全自动装置性能、在线整定技术等都是给未来数字化变电站提出的挑战,只有有效的解决了这些问题,继电保护才能更好地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高翔,张沛超.数字化变电站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J].电网技术,2006,30(23):67-71.

第8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数字化,技术

引 文:目前,数字化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日臻完善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并且数字化技术也是一种新型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技术是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技术,并且运用现代计算机的数字化技术来辅助建筑设计的新型建筑设计理念和方式,这种技术能够切实帮助建筑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实现大量图像和文字等信息文件的处理,从而使建筑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从而也降低了建筑设计的成本和周期,并推动了建筑设计的长远发展,同时对建筑设计的发展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化技术在建筑中应用也极为广泛,而且意义重大。其作用在建筑设计的开始到设计方案的实施以及项目的优化、施工过程中的项目管理都功不可没,并且潜力巨大。

1 数字化建筑技术对比传统建筑设计方式的优势

数字化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对建筑行业自然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也使人类的生产技术和思维方式被彻底改变。

1.1 以往,建筑师的水平和建筑技术决定了建筑项目的成功与否,并且因为传统建筑观念完全依赖建筑师个人的想法。随着数字化技术大量运用,建筑企业在建筑施工中,不会只依赖建筑师个人的想法和能力,还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数字化技术等技术,在建筑物以及环境的多角度和整体化,以及综合性的角度进行思考,使得数字化的建筑设计在这个时代更加的科学合理。

1.2 因为在原来要完成较复杂的设计很难,因为其受制于科技水平和相关学科的限制,而现在,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并且通过专业的程序和软件,就能使一套或几套建筑的平面和立体形象在计算机上很方便的模拟计算、设计以及修改、分析、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1.3 数字化技术能不但能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的环保要求,而且还能提升设计单位的品位和层次。这主要因为数字化技术能对建筑物所在区域以及其自然和人文条件进行科学勘查和预测,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要求。

2 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影响

因为建筑设计师的建筑创意的激发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并且依据函数算法生成大量随机图形而形成的。并且,为了便于数字模型的建模以及修改,还有保存、交流和携带,数字化技术通过计算机的项目分析能有效衔接复杂的表现形式和结构分析,将建筑设计从二维进入三维,形成准确的建筑构想和造型,进一步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全新融合。还有,要实现建筑结构设计的数字化,就要让数字化技术能够使用有限元分析法处理设计数据;实现建筑技术指标控制的数字化可以通过应用模拟软件温湿度、采光和隔音等各种技术指标;并且逼真的三维效果可以通过 CAD 基础上的制图,从而方便建筑设计师与客户的交流,这是一种建筑绘图的新表现形式以及新的信息传达媒介。

3 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3.1 分析建筑环境的噪声是否超标。

噪声会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干扰人们的正常作息和思维,影响生活质量。传统的建筑设计会注意到周围自然环境是否宜居,但较少的关注噪声对人们的影响。这是现代工业发展带来的衍生品,建筑设计企业要努力寻找解决噪声的办法,公司应利用各种技术在声音来源、传播过程、建筑设施等方面进行噪声处理。首先,减少建筑噪音的声音来源。在设计时改善建筑物内部结构,提升内部零件的质量以及进行结构优化,从声源处减少噪声的发出。也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安装声音反射、减弱装备,减少其对建筑的声音干扰。其次,在建筑设计选址时可以选取远离市中心和噪声污染严重的地方;建设建筑外层保护膜以及绿色屏障;在修建建筑设施时设计选取吸收声音的材料等等方法。建筑企业还可以在建筑外层设计安装现代减弱噪声的技术装备,通过吸收、弱化等手段减少噪声污染对人们的影响。还可以设计建设绿化带,不仅可以美化环境、增加建筑艺术效果,还可以吸收噪声,减弱声音的传播。

3.2 对概念设计的造型构思进行科学分析。

传统的建筑设计,在概念设计阶段是借助简单的设计图,通过自身的想象力来实现造型构思设计的,有很多弊端。数字化技术为设计师提供了高智能的设计工具。通过 CAAD 技术,在电脑上构思出建筑物的三维空间和造型,对不同材质和色彩的搭配和组合都能通过虚拟模拟看到效果。设计师可根据系统提示的修改结果结合自己的思路再进行修改。

3.3 分析设计方案是否优化。

在设计师初步方案确定后,利用电脑数据对系统进行分析和检测,在分析后对方案自动修改。设计师可参考分析数据,对建筑环境和功能等各项指标人工思考,从而实现人、机互动互补。

3.4 分析制图设计的技术性。

建筑师利用计算机制图,数字化技术的设计系统中制图数据管理系统十分完善,能够按设计师输入的各种数据和方案,集中制造、输出、组合、选取、记录、存储、修改等各种功能,建立的制图库为设计师纠错和选改方案起到重要作用,这是手工制图无论如何不具有的强大功能。

4 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4.1 如果建筑设计的规模较大时,需要对设计的整体进行预测,并且构建模型。

而数字化技术能更好的做出综合信息分析并且在虚拟模型方面有着人工所不可比拟的优点。但是目前我们相应的数字化技术及软件发展水平不够,对建筑设计相关信息综合预测效果不佳。在项目可行性分析中,仍然主要依靠设计师和相关建筑工作者采用传统模式实现。数字化技术水平必须加以改进,否则前面所述的优点就只能是空谈。

4.2 具有高水平数字化技术的设计师人才不足。

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对员工的数字化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设计师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还要有精湛的建筑设计理念,才能更好地发现和改善相关的技术设计,找出不足之处,有较强的解决弊端的能力。建筑企业要重视员工的培养,能够组织设计人员学习建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可以举办技术精英的经验推广讲座或是专家座谈会,让工作人员在学习聆听中取长补短。企业可定期举办数字化设计比赛,调动设计师的荣誉感和积极性。建筑设计人员自身要多阅读与数字化技术相关的文章,在网络上不断吸取最新的技术信息。从而提高整体的数字化设计水平。

4.3 数字化建筑设计管理机制落后。

建筑技术管理工作的水平对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要想提高建筑设计的数字化技术水平,必须提高其管理工作的水平。完善的建筑技术管理制度,能使建筑企业和工作人员的行为更加规范,使企业的数字化设计技术的运用更加规范。

5结束语

总之,建筑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学习现代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大力运用数字化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设计水平。建筑师要学会把数字化理论和建筑实践更好的结合,从而提升我国的建筑设计整体水平,推动建筑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昊皓,黄子云.数字建筑―――从数字设计到数字建造[J].中外建筑,2012(1).

[2]胡冗冗,李岳岩,许洁.数字化建筑的挑战与发展[J].山西建筑,2011(1).

[3]梁文祥.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建筑设计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3(11).

第9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数字化技术;应用

1数字化建筑技术对比传统建筑设计方式的优势

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行业的应用和发展对传统建筑设计方式起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使得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局面。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认为,建筑项目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建筑设计师的专业水平和建筑的技术水平。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彻底颠覆了这种观点和看法,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代替了传统建筑设计师的个人想法,并从多角度对建筑环境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预测,使得建筑设计作品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面对大规模的建筑设计时,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实施起来相当困难,大量的手工操作方式不仅无法保证建筑设计的工作进度,而且很难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利用专业的数字化技术和软件,可以快速绘制出建筑的三维设计框架和立体形象,并快速对设计作品进行模拟、计算和评估,从而大大提高了建筑设计工作效率。此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了更多的设计约束,如环境、噪声等,大大提高了设计作品的整体水平和层次。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建筑区域环境的监测和预测,从而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考虑因素[1]。

2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影响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建筑设计作品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很好地激发了建筑设计师的创造灵感,建筑设计师利用数字化技术在电脑上快速绘制出大量的设计框架和模型,并利用专业的软件进行各种设计搭配和快速变换,这种人机交互式的设计方式为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建筑设计师的思维构思的呈现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工具。数字化技术实现了建筑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完美融合,多学科的交叉和交流为建筑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设计工具和思考方向,从而激发了创造性灵感的迸发。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应用工具,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同时随建筑设计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在建筑设计的严谨性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建筑设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由数字化技术集成构建出的建筑设计模型绝对不会再设计信息丢失,设计数据矛盾等问题上出现纰漏,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手工操作可能出现的准确性问题。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建筑设计思维方式由二维模式转变为三维立体模式,使得建筑设计模型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更强。相信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建筑设计会呈现出更良好的发展态势。

3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3.1分析建筑环境的噪声是否超标

相比于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往往不会将噪声作为建筑设计的约束,而是选择直接忽视噪声。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噪声的可容忍度也在不断降低。噪声作为一种环境污染,对人们情绪的波动具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将噪声作为设计的一个约束,并进行相应的规划和设计,解决建筑噪声污染的现实问题。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噪声的全面分析和模拟,并通过快速的计算得出建筑区域的噪声分贝。根据计算结果进行相应的噪声控制装备的安装可以有效地降低噪声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提高客户的入住满意度。此外,利用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对噪声的传播规律和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并模拟噪声的传播路径,确定噪声传播的主要路径。通过在噪声的传播通道上安装相应的噪声阻隔装置,可以有效地从传播途径上解决噪声污染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影响[2]。

3.2对概念设计的造型构思进行科学分析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在概念设计阶段,建筑师主要通过自身的想象力来进行建筑造型的整体构思,这种人工构思的方法在工作效率以及设计直观性上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的智能化设计工具,建筑设计师可以在电脑上快速地构思出建筑物的三维框架和整体造型,并利用不同的色彩和材质对三维框架进行搭配和模拟,最后选择自己最满意的搭配方式和设计作品。

3.3分析设计方案是否优化

建筑设计师初步确定设计方案后,可以利用建筑设计的相关信息和要求对出示方案进行分析和模拟,并快速进行方案的修改。因此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建筑设计方案水平的提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建筑师根据建筑设计的各项约束和指标对初始方案的修改,也是一个实现人机互动的友好过程。

3.4分析制图设计的技术性

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建筑设计师可以快速输入各种设计指标和理想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多样化的模拟和组合。同时,已经建立好的制图库能够对建筑师进行很好的纠错和修改,这些功能都是传统建筑设计所无法比拟的。

4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4.1如果建筑设计的规模较大时,需要对设计的整体进行预测

相比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数字化技术具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特征。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建筑设计能够实现综合性的信息分析和模拟。但由于技术水平的缺陷,目前我国的数字化技术软件对建筑设计的相关信息的综合预测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很多建筑师和相关工作人员依旧采取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因此,针对大规模的建筑设计,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还有待提高。

4.2具有高水平数字化技术的设计师人才不足

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提高了对建筑师的个人素质要求。对于合格的建筑设计师,其不仅需要良好的设计专业知识,还应当熟练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建筑设计师,能够发现建筑设计中得数字化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加强对建筑设计师综合能力的培养,组织专业人士对建筑设计师进行相应的数字化技术培训,从而提高建筑设计数字化应用的整体水平。

4.3数字化建筑设计管理机制落后

建筑设计管理工作是建筑设计顺利进行的基础,建筑设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对促进建筑企业的良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水平的前提是提高建筑设计管理水平,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条约,规范建筑设计师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从而使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更加合理化、规范法[3]。

5结束语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设计工具,数字化技术为未来建筑设计理论知识的探讨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途径。因此,对于建筑设计师本身而言,应抓住数字化时代的契机,提升自身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力,为建筑行业设计出更具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郑明凤.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J].河南建材,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