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型城镇化规划

时间:2023-02-27 11:09:09

导语:在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型城镇化规划

第1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3月出台,它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1]规划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该规划,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和具体政策措施。于是,各省基本紧随其后出台了本省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尤其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2015年初正式启动,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国家发改委将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进行跟踪监督,开展年度评估考核,建立试点动态淘汰机制。科学的规划评价是引导、调控和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很多地方还没有认识到规划评价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对建设规划的科学评价,以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还处于盲然或失控的状态。所以,建立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机制十分必要。那么,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应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进行科学评价?本文在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概念内涵解读的基础上,基于指标体系的方法,拟分别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编制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程度和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也将试着对两个试点省——江苏和安徽的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成果进行初步评价,并就单列的试点城市——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实施进行初步诊断。

2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的概念内涵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应该要有规划,而且要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评价工作。进一步讲,规划不是编制好就完事,规划重在实施。[2]基于系统观和过程观,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包括了对规划编制阶段的规划文本、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和对规划实施后的效果进行评价,还包括了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评价,三者总称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价。

2.1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编制成果评价规划编制成果是对新型城镇化未来状态的描述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引,规划成果内不仅包括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还应包括达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也就是说,对规划本身的评价首先应对规划目标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做出评价。

2.2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集中于规划实施前、后的对比分析上,研究的方法倾向于通过实证来分析规划目标的实现情况。但是新型城镇化是一个过程,所以这里强调对规划是否达到目标进行跟踪评价。2.3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过程评价以往的规划评价侧重于对规划编制成果和实施效果的研究,但问题是往往很难判别哪些结果与规划本身有关、关联度有多大。换句话说,如果忽略对规划实施过程的研究,就很难客观评价规划本身的科学性和科学分析影响规划实施效果的动因。对新型城镇化而言,笔者认为应综合考量规划实施的执行性和对规划实施的进程。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概念内涵的解读,可以提升对这一规划实施重要保障机制的认知。

3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的指标体系建构

为了简化工作和便于实用,从以下两方面来建立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评价的指标体系:一是针对规划编制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是针对规划实施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在编制和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评价方法。3.1针对规划编制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来说,规划编制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方案等。对规划方案的评价不是本文的关注点,本文强调的是对规划文本即规划本身的评价。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文本的质量进行评价,为下一步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工作的开展,以及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评价规划文本质量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各种规划文本的评价中。表面上看,这是对规划文本质量的评价,实质上是在回答“什么才是一个好的规划”的问题,表现为内在有效性评价和外在有效性评价两方面。[3]内在有效性指的是规划文本自身的完整性和承接性,一般来说是由基础事实、远景描述、目标政策、实施工具四项要素组成;外在有效性主要有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垂直级”相关规划的协调和接应程度的评价,二是“平行级”相关规划的协调和配合程度的评价。具体地说,内在有效性包括了规划的核心要素,如规划目标、远景描述、基础事实、内容和格式、政策(为实现规划中的各个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性;外在有效性涉及范围和覆盖面问题,反映的是上下层规划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各左右规划之间的一致性。鉴于当前我国规划评价的基础和水平,基于简明和可操作的原则,本文试着给出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编制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对其规划文本质量予以评价。表中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规划目标的合理性评价;(2)规划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评价;(3)规划成果表达和内在逻辑性评价;(4)规划外在有效性评价。前三项反映了规划文本的内在有效性;第四项反映了规划文本的外在有效性。需补充说明的是,规划文本的外在有效性是不忽视的。以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为例来说明,一方面其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要与国家的新型城镇化规划相衔接,另一方面则是要考虑下面县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承接性,尤其是同一层次的“多规协调”问题也是必须考虑的。需要说明的是,通常规划文本质量评价的操作者为监测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政府部门、规划师或者是第三方机构,而表1只是针对规划评价请的专家而言,即评价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文本质量的方法是依据这个明细单来确定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是否遗漏了一些规划要素,从而判断规划质量的高低。表1中应用的计分方法作为初期处理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要素赋值的技术指引,直观呈现评估的定量结果。具体地说,由熟悉掌握评分原则的专家对文本条目逐条进行评判赋分。根据评价后的总得分,可以评判规划文本的质量亦即规划的优劣水平。规划是为未来建设提供远景发展目标,为远景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具体的操作框架。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编制成果的评价总的要求是,判断规划是否满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否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这样的评价可以促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文本中深入考虑规划中各要素的完整性及逻辑性,并加强规划间的协调。尽管这里只是一个初步建议,但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文本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将会日渐提升。

3.2针对规划实施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规划实施的评价研究,国内外有着明显的差别。国外较为完善的公开化的规划评价信息系统或支持系统以及管理机制为规划实施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并且多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相比之下,我国“重编制、轻实施”现象依然严重,不仅忽视了对规划实施评价的研究,其评价工作也未充分落实。前面介绍了规划实施其实分为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两部分,这里不打算详细划分实施过程评价和实施效果评价,主要考虑到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加之由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复杂性所导致的规划实施不确定性,所以笔者把规划的实施和规划的效果结合起来考虑,即把对规划进度的评价和对规划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的评价结合起来,不断跟踪和定期反馈,进而提出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的评价指标体系(表2)。关于该指标体系的几点说明:(1)一个指标体系应该符合以下要求:指标体系应该是全面的和多方位的指标组合;指标应该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可以分享的;指标是清晰的,而不是含糊的;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的评价,重点内容分为规划实施执行情况的评价和对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价两大部分。规划实施执行情况的评价主要是对规划的执行情况的进度进行跟踪和对规划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评价;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价则主要是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进行评价。(2)考虑到弹性与刚性控制的结合,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设立了引导性和控制性两类衡量指标;考虑到指标不仅应该与发展目标相一致,而且指标应该反映公众参与,结果让公众可以接受,所以,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的内容包括基于规划目标的指标和公众满意度这个附加指标。在这里,把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目标确定为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生态发展目标以及城乡统筹目标(最能反映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征的目标),这四个目标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可以参照相关的成熟研究成果。[4]增加公众满意度指标主要是体现公众参与规划这一新鲜事物。[5](3)关于如何给指标赋分。规划的执行情况,粗略按实施、未实施、违反建设三类划分。实施得1(100%)分,未实施得0分,违反建设得-1(-100%)分。规划目标的落实情况按达到目标的百分数计算。(4)关于如何汇总得出结果。首先,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分别得出规划实施程度和实施效果的得分;其次,仍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按照规划实施占30%,实施效果占70%的比重,求得最终的评价结果。(5)关于最终结果的解释。得分在80%以上,表明规划实施程度比较好,规划引导和控制作用强;得分在60%—80%之间,表明规划实施程度一般,规划具有一定引导和控制作用强;得分在30%—60%之间,表明规划实施程度比较差,规划引导和控制作用弱;得分在30%以下,表明规划实施程度很差,规划基本没有发挥引导和控制作用。综上所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实施效果和实施程度的评价,可以选取一些指标并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计算来跟踪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是否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向预定目标发展。这些指标可用来监测新型城镇化在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环境)方面的进展,尤其是城乡一体化的程度。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开展评价,可以动态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落实情况,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实际情况与规划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弄清民众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情况的看法,从而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调整、修编提供决策依据,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监督管理。

4对试点省市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初步评价与诊断

4.1对两个试点省——江苏和安徽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编制成果的初步评价对照规划文本的评审条目,下面对江苏和安徽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编制成果做定性评价。2014年5月,《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江苏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目标、重大任务、空间布局、发展形态与发展路径,提出了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关键举措。该规划的最大特点是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导向,把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统一。从规划目标的合理性看,该规划把发展目标分为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质量显著提升、城乡空间布局形态更加优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目标设置比较科学合理;从规划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看,该规划在对发展现状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分析必须高度重视和需要着力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从规划的内在逻辑性看,该规划有清晰的指导思想。特别值得肯定的是,该规划有策略和行动安排,便于指引实施;从规划的外在有效性方面看,该规划在考虑平行级规划的协调方面明显考虑不足。规划最后指出,由省发展改革主管部门会同各有关方面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况,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并适时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专项监测。但如何监测?如何评价?并没有给出具体方法。2015年2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试图建立比较完善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该总体方案的最大特点是明确了责任主体,让各政府部门清楚自己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工作任务。从规划目标的合理性看,该规划方案把发展目标分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机制初步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产城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快、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基本建立、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但这些目标如何衡量是个问题;从规划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看,该规划方案并没有展现出来;从规划的内在逻辑性看,有明确的试点任务,也给出了相应的策略和行动安排;从规划的外在有效性方面看,该规划方案也没有展开,当然作为总体方案这部分可以忽略。该规划方案最后指出,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改革试点总体进展、政策落实和实施效果开展督查指导、考核通报,及时协调解决试点推进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反映出它们是把规划作为一项政策来对待,十分重视政策落实和政策措施完善。

4.2关于试点城市——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的诊断与建议2014年底,《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该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为指导原则,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该规划的目标有: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大都市区、实践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建设宜居幸福的生活环境、完善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该规划的任务是稳步推进人口市民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衡城乡要素配置、推进城镇生态文明与文化传承。对照前面关于规划实施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建议,在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中,一是要区分哪些是引导性内容,哪些是强制性内容,以便了解规划的执行情况;二是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发展指标体系,目前在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方面均列出了指标,并明确了标准,但是如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公平共享,让公众满意,所以建议增加公众满意度指标。关于考核评价,该规划强调要形成以本规划确定的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人口市民化、城乡一体化、行动计划为主确定重点考核内容,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完善新型城镇化监测评价制度。一方面,要开展城镇化年度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定期青岛市城镇化发展报告;另一方面,要开展城镇化规划中期规划评估与专项监测,推动本规划顺利实施。本文建议,只有把年度考评、中期考核和期末考核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评价体系,才能真正使规划见效、实施有果。总的来看,目前出台的各级新型城镇化规划,只是在末尾提出要进行考评,至于如何考评,没有给出具体的考评方法。以上对试点省市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考评,也只是从定性上指出问题,有条件的话,可以依据本文前面提出的指标体系组织开展定量评价。

5结语

第2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产镇融合 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a)-0124-02

城镇化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以及全面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内在要求,为了有效推进我国城镇化的进程,需要全面掌握我国城乡发展的差异、城镇化所需的对应政策等,在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中,产镇融合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产镇融合的发展要求不是以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园或工业区作为依托和基础并建设对应的城镇,而是要将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园或工业区和现有的城镇放在一起,促使两者得到有机融合,并达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和效果,使产业发展的同时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促使产业和城镇之间实现高度融合以及互动发展。

1 研究背景

1.1 新型城镇化产镇融合规划的迫切性

产镇融合有效兼顾了产业发展以及城镇建设两者,在保证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进行城镇建设,进而促使城镇达到高度的经济繁荣、产业发展,同时还可以避免因为发展产业对周边环境的破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我们的城镇化由于历史、现实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加上城镇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使得产镇融合未能达到理想状态,发展的不协调,尤其是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的情况最为常见,这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水平,还会对国家的整体经济运行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产镇融合规划有助于针对现存的城镇化产业和城镇分离的情况进行积极解决和改善,还可以为后续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进而全面提高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1.2 产镇融合规划的意义以及具体内容

产镇规划与简单的空间规划不同,需要将产业和城镇两者进行综合考虑,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两者的协调发展,因此在进行城镇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对本地产业进行全面研究,把脉产业发展方向,产业转型空间,产业提速方法,以此布局提供对应的城镇功能定位以及空间发展模式,促使两者得到完美融合,促使两者的协同发展。产镇融合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充分研究本地产业发展以及城镇建设的基础和现状,在此基础上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制定产镇融合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为本地的产镇融合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1.3 产镇融合规划的具体研究方法

在具体的产镇融合规划过程中,主要采取系统分析法、多维度对比分析法以及文献引证法等,在全面掌握本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基础上展开科学研究,保证产镇融合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其中系统分析法指的是以达到系统最优作为最高目标,进而在系统与对应要素之间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保证规划与实际发展的高度吻合,促使产镇融合满足本地发展的实际需要。多维度对比分析法指的是以时间维度为基础,通过比较本地城镇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和情况,进而开展科学研究和思考,总结本地不同时期发展规律,为后续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还要从空间维度出发,了解研究多种产业构成的空间发展情况和城镇发展建设关系,积极寻找促使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两者协同平衡发展的模式,通过两个维度的研究,对规划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模式进行充分分析解构,寻求有效解决方案。文献引证法指的是大量阅读研究国内外,特别是类同特质的先进城镇产镇融合发展案例文献资料,对其中的内容要素进行分析总结,为本地的产镇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依据。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镇融合规划实践

2.1 产镇融合发展策略

产镇融合要在充分研究本地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产业发展以及城镇建设基础,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科学设置产镇融合规划策略和发展方向。此次研究以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全面了解本地经济产业发展和当前特定的大经济发展背景下制定以下发展战略。针对第一产业,引导传统种植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注入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要素,借助原有花卉、渔产养殖发展花卉设施农业观光、水乡观光农业、打造可采摘、可垂钓、可观光、可体验、可度假的都市型农业。同时深度发掘本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进而有效发展本地的旅游业,促使农业与旅游业互相融合、互相促进,把瓜沥城镇建成集佛教文化体验、水乡度假休闲、生态旅游观光、特色产业展示为一体的现代城镇。

针对第二产业,发挥临空产业园区区位优势,引进新型临空制造产业,重点培育临空高轻新制造业、航空设备维修、客机转货机改装等业态;加快吸引新能源新材料、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入驻,拉动产业整体层级提升;引导现状纺织化纤、装饰卫浴、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向集群化与高端化方向发展,逐步淘汰现状化工、煤炭热电等高污染、低产出类产业,建设宜业宜居的新兴城镇。

针对第三产业,重点培育发展航空服务业,全力做大航空商务服务业,丰富临空总部经济、临空高端商业、临空酒店宾馆服务、机场交通与值机服务等多元发展业态;加快发展以航空物流为主导的现代物流业,以临空时效商品物流、航空快递物流、航空物流配套服务等业态为突破口,强化航空物流与杭甬运河港口物流基地、柯桥经济开发区等区块物流协同发展。突出旅游业发展重要地位,依托航坞山经济区发展文化展示、创意及休闲旅游业,将设施农业和休闲农业纳入旅游发展整体框架。加快发展现代城市服务业,强化科研研发、文化创意、法律服务等生产业发展地位;壮大市场贸易、星级餐饮住宿、社区服务等传统生活型服务业发展规模。将瓜沥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产业清洁高效、生活恬静闲适的现代新城。

2.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镇融合规划路径

在全面研究产业布局以及城镇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发展高端纺织化纤、品牌装饰卫浴、临空先进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临空总部商务服务、航空物流、文化创意、专业市场和休闲旅游五大现代服务业,最终形成“三年发展、七年成型、二十年产镇融合”的发展方向。其中三年发展指的是通过三年时间以现有支柱产业作为主力形成产业集群化与高端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带动城镇化基础配套建设快速发展。七年成型指的是进一步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临空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现代服务业,促使产业与城镇区实现初步融合、协调发展的态势,这一过程以临空产业、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动力,促进产镇有效融合发展。二十年产镇融合指的是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有效推进临空总部商务经济、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以航坞文化、昭东水乡休闲旅游为依托,将整个镇区(园区)纳入到旅游概念,亦城亦景,进而形成一个范围广阔、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度假区。并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大力发展金融创新,推进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紧密协调合作,构建“政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平台和载体,以此打造本地核心竞争力,实现产镇融合城乡一体发展,科学有效地走完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快速迈进后工业化阶段。这一过程需要严格把握产业与城镇发展两者关系,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城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只有产镇互动、融合发展,才能达到快速高效的发展效果。

参考文献

[1] 游宏滔,彭震伟,陈静,等.江南水乡小城镇产镇融合规划研究与探索――以江苏省金坛市儒林镇为实证[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78-82.

[2] 游宏滔,史环宇.小城镇产镇融合规划研究与探索――以江苏省金坛市薛埠镇为实证[J].小城镇建设,2015(7):90-94.

第3篇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规划应对 发展途径 空间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2012年1月3日,辽宁省沈阳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批复,苏家屯区成为沈阳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标志着在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发展战略下,苏家屯区将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率先起步,为全市综合配套改革创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先试先行”,发挥先导和表率作用。苏家屯区将沙河地区涉及沙河街道、十里河街道的地域范围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先导区,规划将在“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思路指导下,体现城乡统筹、生态宜居、产城互动、和谐发展的规划原则,结合地区产业发展布局城镇发展空间,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空间发展模式。

2发展背景

2.1辽宁省域城镇化发展

2011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省城镇化建设的工作意见》要求依托县(市)城、新城、新市镇和产业集群建设,实施城中村、城边村改造,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合理引导农村人口转移,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新增城镇人口400万人以上,全省城镇化质量全面提高”的工作目标及工作重点。《沈阳市推进城镇化实施规划》提出苏家屯城镇化率由现状51.6%,提高到70%的发展目标。

2.2新城新市镇的发展战略

为进一步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和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工作,2010年省政府组织编制了《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空间发展规划》,沿城际连接带重点规划建设节点新城、连接带新城和新市镇三级城镇体系。沙河地区包括:沙河新城、苏桃路物流产业园区、十里河新市镇,位于沈辽鞍营城际连接带上,是沈辽鞍营城际连接带上重要的城镇发展空间。

3现状概况

沙河镇、十里河镇域共下辖19个行政村,沙河镇镇域总面积57.92平方公里。十里河镇镇域总面积41.10平方公里,现总人口约3.3万人。河铺镇现已形成无缝钢管制造企业38家,沿苏桃路物流产业已初见规模。 十里河镇是粮食产品生产基地,沈阳南郊综合性的农贸市场。规划区内现状用地主要以农田和村屯建设用地为主,地势较平坦,地质条件良好,沙河、柳塘沟河、十里河三条河流自东向西流经该区域,内部有浑河灌渠等若干渠道和坑塘。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沙河铺镇北部,苏桃路两侧。

4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城镇化(城市化):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以达到50%以上,快速的城市化造成一系列如城市空间无序蔓延,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城市问题日益凸显。新型城镇化倡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是结构转换型的城镇化,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保障,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的集约型城镇化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

5城市规划的应对措施

1、由城市规划走向城乡统筹

2、从物质空间规划走向公共政策导向

3、由无序蔓延走向紧凑型布局

6沙河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途径

6.1发展目标定位

6.1.1两型三化

(1)两型:“生态型,创新型”

沙河地区城镇规划紧紧围绕“生态型、创新型”的发展目标,建立适宜人居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以新兴产业为发展动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

(2)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现代农业化”。

以临空物流产业为核心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结合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信息物流产业。以城乡统筹为出发点,发展生态宜居、土地混合使用的城镇空间;利用优质的农业基础条件,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建立服务中心城区的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体系,实现集约化生产、占用资源少、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新型现代农业化。

6.1.2功能定位

依托“两型三化”的目标导向,规划定位为“港、城、园”的功能布局,建设东北临空型综合物流港,东北风情生态宜居新城,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

6. 2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途径思考

(1)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

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调整为重点,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构建新型工业集群化发展模式;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模式;推进现代农业,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先发展以现代物流业,实现物流商贸、物流配套加工和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循环联动,为加快城镇化提供新兴产业支撑。

(2)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

全域内用地布局形成紧凑型、组团式发展模式,城镇用地中提倡混合用地布局将产业区和配套生活区混合布局,土地混合使用有利于住宅和就业岗位的均衡分布。规划新城中心区提供生活及生产性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城镇空间与生态绿楔穿插布局,构建出城乡田园化的生态系统。

(3)创新生态建设的体系

以“城乡生态田园化”为规划理念,利用周边自然生态景观为本底,形成“山水田林”的生态格局。重点打造“一园,两区,三带,多网”等生态格局。

构建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关注雨水、污水、中水等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垃圾分类和资源化,促进资源的循环再生和利用。加强生态社区建设理念,实施“生态住宅、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小区绿化、节水节电等工程建设。

6.3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发展策略

(1)协同发展:沙河地区的发展必然要寻求与苏家屯城区和沈阳中心城区的全面对接,结合“苏区全域规划”发挥沙河地区区位优势,推动开放空间格局建设,形成与浑南新城、国际会展中心、桃仙国际空港全面对接,共同辐射沈阳经济区的物流节点城市。

(2)产城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实现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布局相融合、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3)生态宜居:避免城镇化中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及城镇布局集中、紧凑发展的生态低碳的城镇化道路。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布局,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土地配置,建设绿色城镇,打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

7结语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既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道路,而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必须适应新型城镇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发挥后发优势,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建立科学合理分工的、开放式的现代城乡体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曾志伟: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思变,中外建筑,2011

第4篇

前言;中央越来越重视小城镇的发展,提出更全面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近几年小城镇的发展也更具有科学性,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小城镇规划更多的关注城市用地布局及相关产业的规划,忽视了城镇基础设施地位和作用,造成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实施时没有科学性的依据,不依托全局只根据局部需要进行建设。近几年内涝灾害发生的日益增多,严重的影响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阻碍了城镇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其中很大部分因为雨水管网建设的不合理导致内涝,雨水管网建设的不合理归根结底是雨水管网规划的不合理,导致建设没有合理的依据进行建设。因此,我们在城镇规划中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全局实现城镇雨水管网规划的科学性。

一.小城镇的雨水系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城镇的发展层次不同,存在几种形式的雨水系统收集方式:散排系统、雨污合流系统、雨水边沟系统和雨水管网系统。上述几种形式都存在很多问题:(1)散排系统容易将雨水汇集到城镇的低洼地区,特别在低洼地区布置有房屋及产业,最容易形成内涝,造成经济损失和产生一系列安全问题;(2)雨污合流系统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雨水的收集排放问题,合流制建设时间早,管径小,淤堵严重,排水管网基本起不到应有的左右,而且合流制管网在暴雨天产生超过污水处理厂的承载的污水量直接排入河流或者水系,造成水环境的污染,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3)雨水边沟系统虽然从雨污合流系统中独立出来,大多数城镇的雨水边沟较小且淤堵严重,当暴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基本不能有效的收集和排出城镇雨水形成内涝,居民平时也将生活垃圾等倒向雨水边沟造成堵塞,旱季经常飘出一股恶臭造成环境污染;(4)雨水管网系统:在近几年国家及相关资金的投入,基础设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大部分小城镇实现了雨污分流,但是部分小城镇没有科学性的雨水系统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不按照规划实施或者只站在局部的区域进行实施,造成设计管径偏小,造成暴雨季节管道雍水和路面雨水不能进入雨水系统造成内涝。

在完善的雨水管网系统的城镇,由于排水管道出口较低,低于河流的防洪水位,造成在暴雨季节,雨水不能顺利排出管道,在雨水管道中造成回流倒灌,这也是形成内涝的原因,最终是在排水规划时没有充分调研相关资料,考虑不全及提成的措施不够的原因造成。

二.常规的雨水系统规划原则及问题

通常雨水规划按照城镇总体规划结构,按照现状和规划路网进行雨水管网布置。首先:根据道路路网结构和竖向高程确定雨水管网的主干线,再根据主管布置支管;第二:根据雨水管网的主次结构确定其相应的雨水汇水面积;第三:在上述两个因素确定后,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法规和政策,确定相应的技术参数;在小城镇的排水规划中,设计参数取值一般偏小,这样不利于科学的计算相应的暴雨量,计算出的管径存在一定的偏差;第四:根据相应的公式和相应的参数确定相应的管径;第五:根据相应计算取值对应路网竖向高程布置管网的竖向设计;最后:完善相关文件及文本。

在这样的常规的规划设计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第一:常规经验中参数取值较低,特别是设计重现期的取值,一般取值在1年左右,这不能满足大暴雨来临时及时排除雨水等情况;第二:在暴雨季节雨水管道不能承担相应复核时,没有考虑相应的截留措施,基本没有考虑;第三:没有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雨水规划相应的建议而是接受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第四:对城市绿地系统和洼地等利用不够。优化提升新型小城镇雨水系统规划是必要的。

三.新型小城镇雨水系统规划的提升

新型小城镇雨水系统规划在原常规雨水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升。首先,提高雨水管网设计的参数,针对不同的主次管道,提出不同的参数要求,建议尽量取大值,对一般暴雨能够有一定的剩余空间;第二,通过调研和地形分析确定存在和易发生内涝的区域,及时反馈给规划设计人员,科学合理的考虑该区域的用地布局,尽量以绿地草皮、水系或者人工湖为主,这样可以起到不造成经济损失还可以充分打造周边环境和截留储存雨水的功能,缓减雨水管网的负荷压力;如果作为建设用地,应该明确在地块在防内涝上的要求和措施,这样可以避免后续盲目建设造成的不良影响和经济损失;第三,合理的建设城市人工湖泊和景观绿化的储存空间;第四:充分与城市防洪规划相结合,合理分析暴雨重现期与防洪重现期对应的排出口和洪水位间的高程关系,处理好排出口倒灌问题;最后;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雨水系统规划进行实施。

四.总结

新型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需要避免基础设施规划的不到位,影响新型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因此,在整个城镇建设的领域,要建立正确的城市规划全局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在区域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的前提下对小城镇雨水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最大限度的发挥雨水系统的功能,保证社会各项活动正常的进行,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和城镇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城镇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爱华.关于城镇排水规划中的几点理性思考和建议.能源环境

第5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现状、问题、完善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现阶段新型城镇化开展的时代意义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超越国界的世界经济活动,通过一些对外的贸易、流动资本、转移技术、提供的服务以及互相联系依存所形成的一种覆盖全球的有机的经济整体。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们国家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中有很大的优势,同时,对于自身的产业升级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城镇化的发展创造了很大的空间。信息技术在快速发展,世界正迈向信息化的时代,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信息已成为其得要的剂,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很大的改善,信息产业也是一个走成全球的产业。一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一些新的行业诞生,例如信息咨询行业以及互联网行业等,二是发展了服务业,使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得到改变。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城镇化的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例如数字城市概念以及智能城市的出现,对城镇化的空间布局以及网络交通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开展城镇化进程的必然因素分析

首先,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比较少,我国共有十四亿人口,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如今也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量多,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这也是一个优势。然而,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所以,要把人均的意识增强起来,对各种资源都要大力节约。与此同时,还要对人中实行一定的调节与控制,所以,这对城镇化的环境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工业化的进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常情况下,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进程的推进,这对于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较为发达的国家工业化进程会经历3个时期,一是工业化的初期,主导的是轻工业,二是工业化中期,主导的是重工业,三是工业化后期,主导的是服务业。国情的特殊性以及世界形势的因素,我们国家的工业化首个阶段是为了对国防的巩固,对西方世界的威胁以及封锁的解除,所以,重工业成了我们国家的工业化的起点,第二个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的轻工业,第三个时期是进入二十一世纪重工业的开始,最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点是服务业。尽管重工业的基础比较好,但是,导致出现重工业较重,轻工业较轻的局面,产业结构发生畸形。

三、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问题所在分析

首先,缺乏规划管理的实施手段,一方面城市规划没有全面的审批管理,按国务院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分区规划以及控制性的规划,应该经政府进行审批,如果审批不及时的话,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威性就会面对严重的挑战。没有充分的规划实施管理依据,就会导致决策的失误。因此,有个别房地产企业对规划会进行随意更改。另一方面是城市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不健全。目前,许多城市的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都不是太健全,还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管理模式,导致城市规划无法达到统一。最后,城市规划与管理没有足够的费用投入,现在城市规划执法职能需要的经费,还没归入财政的预算费用中,经济来源非常不稳定。规划工作的经费不足,在规划的编制以及新技术应用方面都没有足够的资金。除此之外,城市规划人员也没有太高的素质,很多城市在管理执法方面出现力量不足的局面,在处罚标准方面也较轻,规划执法水平与城市规划工作不适应,城市规划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其次,缺乏规划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现在我们国家很多城市的规划管理还是以政府一方事务为主,没有把社会各界的聪明才智充分的发挥出来。对社会效益的规划,经济效益的评价,还未形成规范的表达机制。这也使得我们的城市管理工作出现很多问题,有些政府部门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是非常突出的表现,对于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在社会效益中的实现较为忽略,这对整个城市持续性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四、新型城镇化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完善性策略分析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关键是规划。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规划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从我们所看的四个城市和国内外经验特别国际上优秀城市来看,抓好发展规划有以下几点需要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是抓好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的规划。每个城市都要有发展目标定位,纽约是国际大都市,法兰克福是国际交通枢纽城市。我们江西要建设什么样城市?我认为要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城市、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我们的目标定位应该是生态城、园林城、现代文明城。从这几天所看的四个城市的特点,苏书记亲自倡导的“一大四小”等一系列城市建设思想,在实践中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变化,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营造“美的空间、人的乐园”。

二是抓好城市发展规模的规划。城市不仅要做大,关键是要做优。我们要以营造最适宜人居环境、最佳创业环境为目标,根据基础条件、能源资源、环境容量等,科学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和 区域规模,使城市有足够的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城市成为最佳最优城市。

三是抓好城市发展形态的规划。城市形态应提倡功能明确、生态连接、多核组团式的发展。荷兰的商业中心在阿姆斯特丹,行政中心在海牙,港口城市在鹿特丹。世界上比较优美的城市,除新加坡之外,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是很好的,由14个岛屿互相联系,组团之间以森林、河流、海岸线为连接,交通快捷,城市在绿树丛中,人们生活高度方便,文化素质、文化程度比较高。我们要防止简单“摊大饼”式发展,倡导组团式形态。

四是把城市发展特色的规划做好。把城市的特色创造出来,就要对江河、山林以及湿地等这些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产业,通过历史文化以及旅游资源的利用,把城市文化品位提升上去,把城市个性的魅力彰显出来。

五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城市规划离不开精心的论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对城市的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进行规划与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民与历史负责。不但要把建设的规划工作做好,还要为人们创造休闲娱乐的空间,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是把规划科学决策的机制完善起来。要以政府为主导,通过专家的指导,部门间的合作,公众的参与,科学的决策,对规划进行严格的编制,并进行审批。

五、结束语

总之,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城市的建设对整体规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处在非常关键的时期,也面临着很难得的机遇,所以,对于中内以及省委对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要认真落实,相信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一定能为我国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范恒山,陶良虎.中国城市化进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田光进.中国城镇化过程时空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杨焕彩.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J].山东经济改革研究,2010(7):4 - 9.

第6篇

关键词:城镇化;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

一、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城镇化水平发展速度快但整体水平低

河南省城镇化一直处于发展阶段,但与全国水平比较,还是存在有较大的差距。一些重要经济指标仍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如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GDP总额、进出口总额指标占全国的比例均在10%以下。河南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但GDP占全国5%,进出口总额占2%,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相差8.9个百分点。差距仍然是比较大的。

(二)人口基数大但质量低

新型城镇化发展不仅仅要求人口的转移,还要求人口素质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近年来受到国家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河南省人口增长过快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是人口生育分布仍然是处于不平衡状态,由于历史沿袭问题,农村人口仍是高于城镇人口,尤其是农村生育率大大高于城市。城乡人口数量差距仍然越来越大,农村人口的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影响了农民增收创业,同时制约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三)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明显

河南省城镇化率除总体水平低于国家水平外,其内部各地市也是不均衡的,依托省会城市郑州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较高,总体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特点,地区差异明显。通过比较2016年全省18个地级市城镇化水平数据发现,高于省平均水平的地级市有9个。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城镇化率最高,为71.02%,黄淮地区驻马店、周口、商丘、濮阳等市还处于较低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城镇化率平均水平。

二、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状分析

(一)土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少

河南省人多地少,经营分散,加上近年来城镇化建设大量征用了较为平整的可耕种土地,补充新进土地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农业规模生产,提高了规模经营成本。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转移至城镇发展,但他们的户籍仍在农村,占用着大量的土地,造成了农村、城市土地双占现象。

(二)农村土地流转不活跃不规范

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方式不规范,土地流转大多是村里流转,街坊邻居因为熟识,往往口头协议了事,一旦出现纷争很难通过法律层面解决,这种方式并不能有效地维护农户的合法权益。从规模来看,土地流转多是小规模的零散农户之间的流转,占比较小,土地流转市场并不活跃。

(三)农业资金支持有限,基础设施薄弱

河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农业物质基础设施与服务基础设施。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拖慢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省市地区财政资金有限,且投资倾向经济发展较好的城镇地区,这就直接造成了农业资金投入不足,且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概述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为了提高收入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城镇,去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有利地促进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用地与农业人口的减少,想要缩小城乡差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升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

四、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土地流转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制定宏观产业政策,出台优惠措施,扶持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让其能够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有了稳定的收入,就能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为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机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民有了稳定的收入和良好的生活保障,土地就更容易流转,也更容易达到规模化经营。

(二)注重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首先,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服务设置的重要方面,加大金融资金扶持力度,设立专项专用资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升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条件,从而改善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其次,加强建立农资销售服务体系,为农业规模化经营解决后顾之忧。引导农资组织多发展多样化的服务。然后,建立农产品营销网络,提供营销平台,使得优势农产品能够走出去,提高经济效益。最后,建立制度化、系统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搞好职业培训,培育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业转移人口适应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和市民化生活的素质和能力,促进职业分化与提升。

(三)成立新型城镇化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综合改革试点区

选取一些基础设置完善、有着科学规划和农业基础的地区作为新城城镇化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综合改革试点区,确定指导的中心思想、欲达到的目标及改革方法。同时考虑各地各种实际的现实情况,结合当地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情况,产业发展情况及城镇化水平,实事求是,因势利导地选择合适的路线、方式、逐步推进二者协调发展。

(四)政府出台合理优惠政策,带动生产要素入股

第7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建设基金 需求规模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概述

城镇化建设基金,主要指立足国家推进城镇化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现状,以未来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项目融资为对象,利用资本市场手段将基金、银行、证券、信托、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结合成金融服务团和融资担保联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持续稳定资金,保障与推动城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融资模式。作为一种按照市场化运作、政府提供服务的新型融资模式,城镇化建设基金能够在确保城镇化战略实施基础上,在政府政策引导下整合资本市场上的各类金融机构,充分吸引各类民间资金、企业资金甚至国际资本,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推进和保障城镇化建设的顺利平稳发展。国内最早的城镇化建设基金是成立于2013年4月的山西省灵石、襄垣、武乡三只县域城镇化建设基金,此后,广东、陕西、山东、贵州等地都开始酝酿设立城镇化建设基金,作为破解政府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融资瓶颈的有益探索,这种新的城镇化融资模式正在兴起。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的运作模式

在项目选择阶段,地方政府根据科学规划梳理城镇化建设中的重大项目和重要项目,将投资期短、见效快的“好项目”和资金需求大,周期长、投资回报见效慢的项目捆绑在一起,进行科学统筹安排,确保建设项目整体上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在资金募集方面,政府作为列后投资人的设计提升了投资者信心,同时通过市场因素的引入弱化了政府主导的地位;通过少量政府财政和政府平台资金注入,利用资本市场金融杠杆效应带动大量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城镇化建设基金一方面通过直接投资推动城镇化开发建设项目、产业配套升级项目、现代示范农业项目及企业股权投资项目的发展,另一方面发挥着财政和地方政府平台资金的金融杠杆效应,创造了财政资金以外的资本分享城镇化建设回报的通道,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甚至国际资源,不仅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还可提升地方政府和企业信用水平,减轻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压力。最后,通过注入资本金和输出管理咨询的方式,城镇化建设基金还能助推新式农村集体经济和城镇建设。

三、基金需求规模测算设计

设立城镇化建设基金,首先应掌握研究区域内的资金需求规模。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可行的测算思路:首先,结合区域“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城镇化发展战略,确定该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资目标及原则。

其次,城镇化是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工业发展、产业集聚、解决就业等在内的庞杂而浩大的工程。测算时可以依据融资项目的性质对城镇化建设的融资体系加以拆分,便于针对性地解决融资问题。具体而言,应考察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融资项目,并尝试建立一个包含营利性、还款来源、借款人性质等在内的多维的项目分类标准,再以此对城镇化过程中的融资项目进行细致、科学地分类,根据未来发展战略进行搭配组合,形成可以向资本市场提供的“项目包”。

第三,融资需求总体规模的测算。以往的融资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作大致的预算,如在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社会消费增长率估计的基础上进行测算。为了更加清晰的了解研究区域的融资规模,可选取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及城镇就业三方面的资金需求进行估计,得到资金总需求。

第四,融资供给能力的测算。根据用于研究区域内城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等历史数据及未来发展趋势,运用时间序列变参数模型对城镇化融资的供给能力进行测算。第五是融资缺口分析。综合融资需求与供给能力,计算出现有发展趋势下城镇化融资缺口,并进行城镇化融资资金平衡设计及给出替换方案。

最后,应从“肥瘦搭配”角度出发,将投资期短、见效快的项目与投资周期长,见效缓慢的项目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安排实现捆绑销售,为进一步融资做准备。

综上所述,本文在概括城镇化建设基金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基金需求规模测算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论可以作为实地调查的基础,调查形成的政策建议也将为地方政府的城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第8篇

《意见》指出,构建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规划指导建设原则。围绕当前建设重点,编制一批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规划,指导城乡建设有序开展;坚持适应形势发展原则。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对已有规划抓紧修订、补充和完善,对未编规划抓紧启动编制;坚持即期长远结合原则。编制一批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和前瞻性的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性;坚持规划联动衔接原则。城镇规划编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

《意见》明确了构建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城市、县、镇总体规划方面,按照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完善城市、县和建制镇总体规划,为城镇建设提供更合理的框架结构、更充裕的发展空间和更科学的规划指引。

**年完成市和四县总体规划(含近期建设规划)、南部城镇群发展战略规划以及20个重点镇的总体规划修编、修订,**年底前全面完成建制镇总体规划修订工作。

城乡重点发展建设区域规划方面,围绕“十大工程”建设,服务即期建设需要,在**年底前完成一批重要区域、重点项目的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为开发建设提供翔实的规划依据。近期工作重点是编制《环**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编制《高铁**站站前区综合规划》、编制《**江综合开发工程规划》、完善《太平湖风景区总体规划》、修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和完善重点建设区域详细规划、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城乡发展重要支撑专项规划方面,保障发展需要,在**年底前,加快完成一批重要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近期工作重点是编制**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编制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修订和完善经济园区总体规划。

城乡环境风貌整治规划方面,针对需要重点整治环境风貌的节点、路段和区域,按照“突出特色,提升品位”的要求,在**年底前,编制完成环境风貌整治和整体改造详细规划,塑造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新面貌。近期工作重点是编制城市重要节点改造规划、编制特色风貌规划。

为加快构建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意见》提出以下保障措施:加强领导,抓好任务分解落实。市委、市政府成立构建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抓紧做好规划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工作,制定具体的规划编制方案和工作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责任到人。

加大投入,做好资金保障供给。城市、县、镇总体规划等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各项目业主要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项目开发建设的总投资,保障资金供给,确保各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完成。

开放市场,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拓展视野,开门规划,加强与国际接轨,开放搞活规划编制设计市场。广泛借助“外脑”、引进“外智”,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的编制水平。加强前期论证和调研,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真正做到高质量规划、高水平管理、高标准实施。

狠抓落实,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要上下联动、各司其责,共同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建立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其纳入政府年度考核内容,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目标管理和督查督办,对工作进展快、任务完成好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行动缓慢、任务完成差的,给予通报批评。

第9篇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内涵,意义,编制流程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工作从普遍意义上讲包括三个层次:区域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包括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属于详细规划的第一个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是控制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等必不可少的内容,无疑这一层次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只是一个相对宏观层面上的控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应是在上位规划基础上工作的延续。

1.控规定义与内涵

控制性详细规划(regulatory plan)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二十二条至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根据城市规划的深化和管理的需要,一般应当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2.控规制定的意义

“控规”是借鉴北美大陆和我国港台地区实行的土地分区管制(区划)的原理,根据中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对城市建设项目具体的定性定位定量和定环境的控制和引导。它的产生弥补了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的缺失显示出传统的以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为主体的两阶段规划体系开始发生本质性的变化(陈荣,1997)。在1991年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首次把控规纳入法定规划体系,从而转向以“控规”为主导的规划控制和引导。

3.控规编制流程

3.1现场调研与资料搜集

1.现场调研

采用照相、摄像、录音和测量等技术手段,收集真实、一手的现状资料。地形、视线、重要节点、地标、公共设施、城市家居、开敞空间作为主要的拍摄点。拍摄应做到富含拍摄单体全貌、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特殊时间、特殊事件、特殊地点的拍摄采集(如民俗节庆、民族宗教仪式等),用于规划编制中对现状的重现和地块的使用要求。

2.资料搜集

收集电子版本和纸质版本的资料,包括:政府各部门《十二五规划》、上位规划、各专项规划、已批待建和已批在建项目资料、案例设计资料、Google航拍实景案例等。

3.2资料整理与分析

解读政府报告和相关文件,抓住政府的发展思路。

从规划区的历史、理论寻找其实际发展的脉络。

从选址、周边自然环境、道路交通、土地利用、用地功能、绿地景观、空间组织、建筑特征、遗产保护等方面,深入系统解析已建、在建、将建案例的设计特色。

寻找规划地块与解读案例的共同特征与差异特点。

在层层分析中提取有用信息。

3.3确定定位与特色,制定技术路线

项目的定位是整个设计的灵魂,项目的定位要与规划片区的具体发展条件和发展要求相适应,要与上位规划相协调。达坂城镇核心区控规结合上位规划、区政府的发展设想和自身条件,确定了“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小镇”的性质定位。

项目的特色是设计的亮点,在达坂城镇核心区控规中,“慢城、绿城、水城”是设计的特色。区域内绿地,以景观道路、慢行道路和水系为骨架布置线状滨河绿地和道路景观绿地;在水系集中区域布置片状的公共开放绿地;加之南部保留农田,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景观系统。主要道路红线外两侧控制20-30米绿化,结合道路绿化和慢行交通系统打造“井”字形线性公园。采用“反规划”的设计理念,建立从戈壁到湿地的连续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注重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引入农业景观,把农田作为绿地引入镇区,使镇区的绿地、水面形成绿楔;增加游憩休闲场所,让居民和游客尽可能的接触自然,感知自然。

3.4方案确定

从环境、交通、土地、功能、景观、空间、遗产等各要素角度,分析规划地段的自身特色,并积极思考前期分析案例在本次规划设计中的可借鉴之处与相矛盾之处。

思考并确定本规划的设计要点、特色以及规划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形成设计框架。

在以上详尽分析基础上,从规划系统性、区域性、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参考甲方设计意向,进行方案创作。方案创作时,也应从上述各要素角度出发考虑本次设计。

方案讨论和调整。优化、深化并完成方案。

3.5指标引导

在控规中,指标的引导是刚性的,城市设计的引导是柔性的。两者自成体系又相辅相成。

1.指标引导

控规对城市规划的应用作用,在于通过对几项主要指标的控制实现城市建设的引导。主要体现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化率、机动车禁止出入口的控制。

为了体现达坂城镇生态宜居小镇的建设目标和城市特色,除了规划区内建设大面积的生态绿地,镇区用地的容积率控制在0.5-2.0之间,采用低层低密度为主的设计目标。

在北部新区的规划中,行政中心和文展中心两个增长集合周边的用地以商业商务办公为主,可以相应的提高容积率。

建筑高度决定了城市的天际线,在达坂城镇核心区控规中,我们着重考虑了沿水系和大型绿地周边,视线开放区域内的建筑高度控制,使之形成错落有致、松紧结合的城市立面形象。

建筑密度与绿化率息息相关,互相制约。本规划以生态建城为发展目标,重点突出城镇的良好生态环境,所以绿化率的控制指标要求相对较高,下限控制在35%。在生态绿地内也应该严格控制建设容量,使生态宜居的环境有所保障。

2.导则制定

控规在编制中会涉及城市设计相关内容。其中各种导则的制定为指标引导提供了有形的支撑。达坂城镇核心区控规以本土与现代相结合为原则,致力于保持与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优良的城市环境品质,形成充满吸引力和活力的、优雅、秩序,具有历史感和现代化,特征鲜明的城市形象。

城市设计导则在整体架构的基础上,建立构成城市空间环境主导要素的建设指导原则,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其它城市建设领域的设计者、建设者和管理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协调有序的视觉环境建设。

为了树立达坂城镇的鲜明形象,在编制过程中对建筑设计、街道景观设计、步行系统设计、室外广告标识设计和城市家俱设计做出具体引导和要求。

小结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在城乡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本文结合《达坂城镇核心区控制在详细规划》的编制,阐述了控规的基本编制过程和编制体系,希望能对初学者有一定的帮助。

文献

[1]颜丽杰.《城乡规划法》之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从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分化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困惑与出路[J].城市规划,2008(11)

[2]鲍维科.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的新探索——以宁波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为例[J].规划广角,2009(10)

[3]于一丁,胡跃平.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