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现代诗欣赏

时间:2023-02-27 11:09:18

导语:在现代诗欣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现代诗欣赏

第1篇

产品介绍:

带馅面条机包括一台带馅面条机和一台和面绞馅机,一共五个机头,一机多用,可以生产各种口味的带馅面条、空心面、龙须面、仿手擀面、带馅软麻花、金酥饼等十几种特色小吃。生产时2到3个人均可,每小时产量是80到100斤。

该机器仅占地2平方米左右,一台自动和面绞馅机很轻松地就将面和馅和好了,将和好的面和馅分别倒进两个小漏口,大概3毫米的带馅面条就神奇在机头里钻了出来,面包着馅,薄皮大馅,没有任何破损现象,可以整齐地摆放在案板上。

面条品种:

带馅面条品种系列共计类数十个面条品种,如带馅面条、空心面条、营养弹面、仿手擀面条、珍珠面条等。配汤类有鸡汤香菇面、鸡汤蘑菇面、鸡汤豆丝面、鸡汤青菜面、牛肉面、牛肉土豆面、牛肉蔬菜面、牛肉粉丝面、羊肉萝卜面、羊肉雪菜面、海鲜海带面、海鲜紫菜面、海鲜清汤面、蔬菜面、美容养颜面,瘦身营养面等。

效益分析:

全套设备含技术培训仅16500元。带馅面条机单台单班日产可达800市斤左右,500克面粉加150克水,150克馅,成本价每斤1.75斤(石家庄地区),两个月内即可收回全部投资。

经营方式:

1、面条作为中国传统食品深受国人的喜爱,带馅面条机丰富的面条品牌,使您开办的中式快餐店的品种发扬光大。该机可生产带馅面条、(口味多种多样,如水饺一样,猪肉馅、牛肉馅、羊肉馅)空心面条、龙须面条(可用西红柿卤、鲜菜卤、炸酱卤等)、疙瘩面、带馅软麻花等。品种花色丰富,适合多层次消费群体的选择口味。

2、也可以前店后厂,生产的产品除供应本店外,还可以配送到居民区、机关单位食堂、学校、商场超市速冻食品专柜、酒楼饭店等。

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问题

一、前言

近些年以来,随着现代金融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风险形式也随之出现了诸多变化。加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对其自身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当前商业银行却普遍存在着越来越突出的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比如风险管理技术滞后、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束缚及制约,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尽快的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积极的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此来解决信贷风险问题,从而为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及组织有待完善

当前,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情况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现象,信贷风险管理的流程及环节无法得到有机的梳理和衔接,信贷风险管理流程额框架不健全,导致商业银行从整体上无法确切的把握及测量信贷风险状况,并且在制度方面没有真正的把操作、计量、分析信贷风险切实纳入日常管理中。该方面的表现具体包括,独立的信贷风险报告缺乏,使得经营管理层无法及时、全面、准确的把握信贷业务风险,在分析信贷风险的手段和方法上依然停滞于以往的比例参数分析层面,不能准确及时的处理大量的信贷风险数据,无法适应信贷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

(二)银行信贷投放领域及行业较为集中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投放存在着相对较强的政策性,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制造业、房地产以及通讯等方面的投资得以迅猛增长,并且对银行的信贷资金加以吸引,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价格并未在宏观调控下切实回归至正常水平。按照国际行业数据与经验,通常个人房产信贷暴露风险的周期为3年至5年,但是当前商业银行的多数房地产信贷业务有5年的正式运作时间,尚且处在隐藏风险的爆发时期,在市场调控下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逆转,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个人信贷便会增加风险,这便会加剧房地产行业的信贷风险。

(三)信贷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在管理信贷风险上有待妥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欠缺所造成的。从某种层面上而言,行为是由意识所决定的,因而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意识则决定了信贷风险管理行为,风险管理意识与银行的各个职工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信贷风险的大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有待加强的表现主要包括:(1)通常商业银行过度的注重开展信贷业务,而对信贷风险管理造成极大忽视;(2)商业银行一味的追求短期利益,没有充分的认识到长期效益;(3)信贷风险管理停留在信贷发生环节,未认识到发生信贷行为前后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三、强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不应当仅仅重视发生信贷业务的过程,而是应当在整个信贷业务流程中加以贯穿,在贷前、贷中及贷后等阶段进行信贷风险管理范围的扩大。在信贷业务发生以外,风险预测及充分调查客户的还款信用,在贷中严格控制贷款的发放额度,在贷后及时监督跟踪客户的还款,对客户信用的变化加以及时掌握,从而在整个信贷过程中实现贷款归还和发放的严格监控。

(二)实施风险责任考核及激励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所实行的普遍是绩效考核体制,为了加强员工的信贷风险防范积极性,那么就应当重视商业银行的风险责任考核制度及风险激励机制,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促进他们抗风险能力的提高。责任考核制度的实施以及风险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对信贷风险问题的解决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必须提起高度的重视。

(三)加强信贷风险防范意识

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应当充分的估计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把信贷资产安全性的提高当成是首要任务,并且对信贷资产的营利性与流动性加以兼顾。要深入的探索、研究和学习信贷业务风险的控制、发生、防范及扩散等相关规律,提高对银行信贷风险认识能力及理论水平的提高,尽快的摒弃以往的简单比较、依赖经验和同业跟随等评审方法,高度关注信贷业务过度集中的投向,合理的控制箱房地产行业投向的信贷规模。结合当前国外市场需求萎靡和外贸出口受挫的现状,应当对信贷业务中所存在的出口押汇行为加以严格控制,以便于更好地规避信贷风险。

(四)重视银行内部审计,防范及诊断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内部审计,通常而言,在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中内部审计占据着较为独立的地位,因而其审计结果是不可或缺的。在当前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操作模式下,防范信贷风险的首道防线是前台业务经营单位及部门,而第二道防线则是后台的业务复核,第三道防线便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对舞弊环节、操作风险及其它错误行为有着突出的作用,其独立性可以检查各道防线的信贷风险控制结果,还可以实现信贷风险防范功能的提升及改进,商业银行应当对内部审计提起高度的重视,从而更好地防范和诊断信贷风险。

第3篇

【关键词】 上市公司;信贷风险;特点分析

一、上市公司贷款规模大

到2008年底已经拥有资产总计高达408 618.02亿元的1600家上市公司,无疑是商业银行眼中贷款的“巨头”。在“傍大款、垒大户”的惯性思维引导下,商业银行贷款向这些大客户高度集中,正是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使商业银行在与上市公司的合作中“趋之若鹜”,从2000年~2007年,上市公司的新增贷款额度逐年增加,分别为13 346.61、12439.41、18 979.20、27 702.30、19 201.60、16 492.60、30 594.90和36 405.6亿元,数额可谓是巨大。上市公司多是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多者有上百家,少的也有几十家,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有若干家公司由于戴着上市公司的光环,向银行贷款比较容易,非上市公司有上市公司担保或集团内公司担保,一般也能得到银行贷款。一个集团公司多家企业的贷款加起来就十分巨大,往往债权人是多家银行,而且涉及一家银行的多个分支机构,各家银行都不好控制风险。

二、质差公司频现

1.业绩差。据统计,2000~2008年,亏损公司占上市公司比率为8.71%、13.13%、13.51%、11.58%、12.56%、18.2%和12.12%,一直高具不下,2007年首次降到10%以下,2008年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又攀升致15.67%。

2.诚信差。(1)信息造假、骗贷。中国上市公司造假的问题一直非常普遍。过去,上市公司造假,主要是为了挥霍公款、行贿、贪污、避税、逃税,或者是想通过粉饰业绩,树立企业形象,或者为了避免被ST等。现在,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后,上市公司造假有了新的驱动力,那就是股价的波动已经与上市公司高管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造假者的利益和造假的关系更加直接,会使得造假行为愈演愈烈。这些劣质公司的虚构经营业绩,获取上市资格、保持或重新获得配股资格、改善公司形象获得商业银行贷款。这些劣质公司很多都是业绩差与诚信差并存的,一旦出现问题,银行贷款风险加大。(2)贷款挪用,引发风险。上市公司挪用银行贷款用作其他用途,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可以说是非常普遍。由于挪用项目的风险不确定性,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向银行申请短期贷款,却投资长期项目。借上市公司的名义贷款,却把贷款挪用在其他用途。(3)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随意占有公司资源。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部分公司大股东素质不高,所以大股东随意左右上市公司的现象便不足为奇,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随意支配公司资金和银行贷款。

三、高负债经营

据BBA禾银绩效评价体系统计,2002年的~2007年沪市上市公司综合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9.70%、51.17%、52.57%、79.14%、83.95%、84.93%。负债率明显呈上升趋势。上市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十分有限,其负债主要来自银行贷款。有些负债高的公司,如果经营正常,不断地创造利润,有足够现金偿还即将到期的债务,是不会出现清偿危机。高负债的上市公司往往出现在绩差类公司。2007年在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公司中,ST公司和S*ST公司占绝大多数。如(000506) S*ST东泰 负债率竟高达41672.52%、(000030) S*ST盛润负债率5956.33%等。这类公司最后退市甚至破产,银行将蒙受巨大的损失。

四、关联交易频繁关系复杂

对银行来说,关联交易增加了有关信贷资产的风险,不容忽视。在我国上市公司群体中,关联交易的存在已是一种普遍现象,经笔者统计,深沪两市2002年至2007年A 股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发生次数总额为77 913次,其中 2002年全年为9 560次,2003年全年为12 090 次,2004年全年次数为12 242次,2005年为15 191次,2006年为13 430次,2007年继续增加至15 400次。这些关联交易中所反映的关联方关系非常复杂,不妨将关联方之间存在的庞大关系也看作一个大的网络化组织,并将关联方按与上市公司亲密程度分为由里至外几个层次:第一层:直系关系,主要是指存在直接或间接控制和被控制关系的关联方之间,如上市公司某分支机构、母子公司、祖孙公司、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关键管理人员直接控制之公司等。第二层:间接亲属关系,包括兄弟公司、合营公司、联营公司、小股东等等以及有重大影响的公司。第三层:包括参股企业、叔侄公司、合营公司与联营公司之母子公司等等,以及其他有亲属关系的公司等。这三层围绕着上市公司这个中心,由里至外依次为核心层、紧密层、松散层。企业多、关系复杂,控制人有意隐藏关系的众多企业,银行往往不以为是集团内部公司,而分别给这些企业发放贷款。象这样的上市公司,贷款规模通常都很大,动则上亿,一旦发生信用危机,商业银行的损失巨大。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

1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

近几年,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贡献度持续上升,工业总产值占比已增至82%左右,而银行信贷的比例基本维持在5%左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昂的现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对于小企业贷款,政府虽推动力度不小,但商业银行的响应有限。目前,商业银行在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时,仍然显得过于保守。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以抵押为主,同时,抵押贷款存在周期长、费用高的问题。

2商业银行现行中小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基于中小企业信贷违约风险高的特点,导致了银行对其业务开展的谨慎,从而发展缓慢。也存在了巨大的问题。(1),信贷准人政策缺乏灵活性。银行偏重对大规模企业的信贷融资,大部分中小企业不论优劣,只因规模问题而直接被银行融资拒之门外。(2).信货授权高度集中。审查程序繁琐,这种授权方式显然不能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时间急”的特点。(3),激励机制和管理考核不合理。银行内部并未能形成有效的企业估价体系,仅凭领导决定制的“关系贷款”,这也挫伤了业务人员的开展业务的积极性。

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3.1改进银行体系内部信息不对称

调整总、分行之间的权责关系,将信贷准人决策权限适当下放,将权限主要集中在地级分行,对于部分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信贷管理水平高的地区,适当下放到县级支行,并且建立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信息共享。改革对职能部门和客户经理的激励与风险考核机制。职能部门和客户经理作为银行与中小企业信贷关系的桥梁,对于信息产生与传递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他们本身的信息影响到银行管理者对他们的使用抉择,同时也影响到企业的贷款申请抉择。另一方面,他们对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息理解与传递将影响到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博弈矩阵。在信贷经营管理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这一作用。

3.2调整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采取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差别化信贷准人政策。第一,适当降低或取消信贷准人政策中对信用等级、企业规模的要求,将对具体信贷风险的考量集中在信贷调查、信贷审批环节,避免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流失。第二,对不同产品以及不同的贷款条件实行差别化授权。大额业务及风险度高的贷款产品审批决策权应适当集中,对中小企业客户中等以下额度、风险度相对不高的贷款,审批决策权应适当分散到基层机构和信贷人员。第三,改革现有中小企业信贷准人标准体系。对中小企业贷款准人,可综合考虑如下因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要求,技术水平先进,具有一定经济规模,成长性好产品竞争力强、市场潜力大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清晰合理,经营者素质好,领导班子能力强,管理规范的企业。

3.3建立高效合理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涉及到具体的授信业务流程中的三个方面分别为:客户选择、贷款定价、制度建设。构建科学高效的授信风险管理模式的目的。就是耍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的“惜贷”问题,使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中小企业授信风险控制思路

首先,建立以数学概率论为理论基础的中小企业授信风险控制思路。通过度量和规划目标客户违约概率、违约风险暴露和违约损失率,估计和控制全行中小企业资产组合的整体不良率。其次,通过制定规范化的风险评判指标,实现授信评审批量化、工厂化和标准化操作,以适应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对效率的要求。

(2)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管理体系就是要覆盖所有影响授信业务目标实现和可能造成风险隐患的因素,包括流程、产品、客户、团队、制度等方面,从总部层面的战略规划和资源分配,到各业务单位的市场开拓和产品管理,风险都应得到有效控制。1)组织框架。商业银行成立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信贷事业部,打造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开发、信贷风险管理团队,是解决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之一。2)制度体系。确立以授信准则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主要由目标市场标准、客户标准、授信标准三部分组成。

第5篇

关键词:金融 动因 商业银行 对策 创新

金融创新这一概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自其出现以来受到了全球银行界的支持,并且逐渐成为了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中,金融创新成为了其金融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我国商业银行在世界范围内起步较晚,我国现代经济发展也起步较晚,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市场上的残酷竞争、来自国内外的压力。同时,还要面对的是巨大的全球化的金融风险。因此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创新的动因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合理的分析,再结合实际,才能够为我国的金融创新找到一个合理的突破口,才能够令我国的金融业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动因的分析

金融创新理论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新兴理论,到了八十年代逐步的开始形成,其理论的完善是在九十年代,自其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之后,金融创新开始成为了金融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微观角度讲,金融创新主要是对于市场格局进行创新,其次就是对于定价机制进行创新。从宏观的角度讲,则是对于金融领域的整体制度进行影响。

1.追逐利润是根本动因。商业银行对于金融创新的动力实际上是来自利益,金融机构本身就具有追逐利润的动机。我国的经济目前还处在一个转型阶段,由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进一步转型,因此经济的实体还不是真正的独立,部分的计划经济特点使得金融业在创新上动力不足。而随着经济和金融体制深化改革,金融机构在活动空间上越来越大,金融机构以及银行在经营模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利益成为了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动力。

2.对金融管制的规避。金融业因为其行业具有的特殊性,在管理上会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这种现象在每一个国家都是如此。政府会通过制定金融管理制度对金融业进行管制,当这种管制阻碍了金融业发展或者对其业务活动造成了困难,而因此使得利润下降时,金融行业就会开始为了发展以及生存寻找合适的出路,这就是金融创新,通过创新的途径对金融管理的法规限制进行规避,将自身的损失降到最低。以便可以有力的生存下去。

3.高科技在转嫁风险上的应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促使了金融创新的形成,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以及石油危机的发生使得金融体系在对风险的转移以及风险的防范上有了新的创新。这种措施的创新也是建立在电子计算机的技术发展之上的,计算机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是新时期的代表,同时也为金融的风险转移提供了条件。金融创新从本质上讲其实是为了将市场风险进行转移,金融投在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由于汇率以及利率的波动和通货膨胀的发生在回报率上出现了不确定性,因此各大商业银行从创新的角度不断的推出一些风险较低的金融工具以抵抗市场的冲击。

二、金融创新的实际应用问题

1.品种单一。消费信贷、网上银行、租赁、个人理财业务等只是少量开办,仍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方面,尚有可观的发展空间。

2.只重视量的扩张忽视质量的保障。目前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较之于西方的金融大国还相对落后,无论在业务的电脑化以及业务的专业化程度上还是软硬件的设施配置上都存在着缺陷,并且金融创新所必须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也不完善。此外,我国的金融创新的主体在整体素质上也相对不足,对于创新的认识以及理解上还较为的肤浅。最后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受限于落后的网络技术。

3.不均衡的业务创新。金融活动在业务上主要是通过货币等资本进行利润的获取的活动,这就是所谓的资产业务,这里的资产主要是包括现金资产、证券投资以及放款和其他的资产。但是在我国,由于对资产等定义的认识偏差,在金融创新的活动中在动因上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无序的竞争中偏向抢占市场份额的方向,因此容易忽略成本的计算甚至由于创新反而造成了负效益。

4.环境的约束。我国的金融环境还并未达到合理开放的程度,四大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垄断的成分,作为国有经营主体,从机构的数量上以及资产的负债规模和人员配置都超过了同业的其他金融机构。这种垄断式的市场环境实质上是有碍于金融创新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对策

1.立足市场及客户。金融创新是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每一项金融品种的创新,都要与客户紧密联系起来,同时需与追求经营效益最大化结合起来。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创新时,既要考虑实际情况,又要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需要。

2.坚持原创和高起点。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金融创新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提高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金融的服务触角,是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四、结语

随着全球的经济逐步开始一体化后,资金的流通,经济的交融形成了新的经济格局。而金融业也开始了对领域内的各个要素和资源进行重新的优化以及组合配置的创新,这种创新也开始逐步的变成了金融竞争的关键点。我国金融业为了适应时代要求以及在这一竞争的大环境下谋取一席之地,创新是必须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伍海华,张旭.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金融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5).

第6篇

【关键词】房地产信贷风险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一、房地产信贷及风险概述

(一)房地产信贷主要类型

房地产信贷按照用途主要可分为土地开发、商品房、商业地产贷款,对上述贷款一般采用信用、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方式进行。对信贷进行分类,由于其风险不同,有助于商业银行进行分类管理,进而降低贷款风险。

(二)房地产信贷风险类型

一是市场风险。虽然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或者泡沫何时破灭基本不可量化预测,但以下种种迹象表明市场风险正在逐渐增大,比如存量房不断增加、房地产价格和居民收入比逐年增加、房地产价格和价值严重背离、炒房者不断增加、刚性购买需求不断减少,如果商业银行一味追求利润而不考虑这些市场风险,无疑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二是政策风险。对银行房地产信贷来说,政策性风险一般是指我国政府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对银行信贷业务产生的风险。比如消极的货币政策往往伴随着利率上升,由于投资的供求被打破,住房价格往往下降,住房抵押品赎回权增加,发生信贷和流动性危机的几率急剧增加。三是系统性风险。由于商业银行通过同业拆借或者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后互有负债或者资产,当一家负债较大的银行出现支付不能的情况,就会影响其他银行的支付能力,严重者将导致系统性风险。四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由于开发商投资开发的项目失败、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者在房地产价格严重下跌时违约等原因导致的不能清偿贷款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员风险意识淡薄

商业银行信贷相关人员,除了专门在风险管理部门工作的员工之外,大多数风险意识比较淡薄,突出表现在一是信贷部门的员工出于提高经营业绩和获取奖金的需要,往往在办理信贷过程中,不认真履行银行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程序,加大了贷款风险;二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层比较重视短期银行利润,这样容易忽视信贷风险对长期利润的影响;三是信贷部门以外的信贷相关工作人员认为房地产信贷有抵押物,往往不重视对贷款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调研工作,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不认真甚至不分析其中蕴含的风险因素,而且对抵押物的价格或未来的走势不重视,盲目信赖房地产价格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很多国有银行虽然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是贷款决策审批权力往往过于集中少数人手中,这种情况往往导致其虽然有了比较健全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但是该制度被少数人架空,已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二是银行授信部门的独立性不强,导致其对信贷部门的盲目放贷行为约束力不足;三是对不良贷款的形成的真正原因不能进行量化分析,因此不是很难追责,就是对责任追究的力度不够,起不到责任追究的效果,很难消除信贷人员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而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

(三)操作风险的管理不够完善

很多商业银行对信贷操作风险不够重视,信贷管理手段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比如不严格执行总行的信贷标准,擅自降低准入门槛,甚至出现违规放贷的违纪行为,导致对“五证”不齐全或是自有资金占开发项目总投资低于30%房地产项目签订贷款合同;又如很多贷款人以流动资金贷款名义进行房地产开发,而银行不置可否,不严格跟踪贷款的用途;再如变相降低首付比例,对房地产虚假提高评估价格的行为采取默认的态度。上述行为无形中增加了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的操作风险。

(四)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相关人综合业务技能亟待提高

很多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对风险防控方面的知识欠缺,同时又缺乏相应的后续教育培训或自学的补救措施,久而久之造成该部分人员的综合业务技能严重背离其工作岗位的需要。例如部分员工不仅信贷知识欠缺致使风险防范意识较差,同时又对房地产行业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彻底,很难适应房地产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现实需要。

(五)对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的违约估计不足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对个人发放的住房贷款,短则五年,长则二十多年,属于典型的中长期信贷。根据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理论,这样的贷款的风险会因不断积累而提高,因此其风险是逐步显现的。比如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不景气,房地产价格放缓或者已经进入下降通道,加上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老龄社会的出现等等原因,个人住房贷款变成不良贷款的几率逐渐增大。对此我国的商业银行显然准备不足,一是对个人住房贷款事前调查主要依靠房地产中介和开发商,信贷风险评估不足;二是对房地产贷款资产或抵押物的资产保全机制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三是房地产信贷证券化市场由于不成熟还不能有效转移风险。

三、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信贷风险防范策略

(一)完善信贷操作流程,减少信贷操作风险

再好的风险管理方案,如果相关执行人的意识不够,将很难执行到位。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重视信贷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的培养工作。一是严格执行既定的信贷条件,坚决杜绝放松信贷条件的违规贷款行为;二是加强对信贷业务的监督工作,纪检、监察以及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部门要对操作风险进行联合检查,为违规贷款一查到底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三是使用先进的风险识别方法,逐渐减少人工控制风险的经验主义行为。

(二)加强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达到目的和手段的完美统一

1.在提供风险识别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系统。

事后补救风险措施,虽然可以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但为了更好地降低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应当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系统。一是进行房地产信贷风险进行定性分析,比如对信贷对象的风险进行分类、对房地产市场风险进行调查分析、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调研和分析;二是重视信贷风险的量化分析工作,充分认识到量化模型对信贷风险分析的重要作用。

2.为了有效避免认为因素增加的信贷风险,要建立刚性的责任追究机制。

一是将信贷审批部门、管理部门、评估部门进行分设,并明确相应的权力和义务;二是明确上述三个独立部门的工作流程,并定期由内部审计部门审核执行情况,对不按照规定流程工作的部门进行惩戒;三是建立上述三个部门独立工作报告制度,并由银行管理层审核其报告,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

3.重视贷后风险。

凡事需有始有终,加强贷后风险管理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相反,商业银行只有加强此方面的管理才能更好地控制信贷风险。一是建立单独的贷后风险管理部门,对每笔贷款进行无缝管理,直到收回为止;二是随时掌握贷款对象的经营情况,严格监督信贷资金的约定用途;三是明确信贷风险责任,并规定对风险的专门管理流程和办法,要求责任人落实。

4.提高银行信贷人员风险防范知识。

商业银行的授信人员目前尚未完全掌握房地产信贷的风险评估方法,如很多信贷工作人员虽然基本掌握了信贷基础知识,但对房地产业经营流程、风险特点方面掌握的还不够,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并主动地控制房地产信贷风险的意识还欠缺。要想解决此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是对现有的信贷人员进行风险知识的培训;二是引进高素质的房地产信贷方面的专门人才;三是注意高素质的人才和现有信贷人员的融合问题,防止新老观念的碰撞产生矛盾。

(三)建立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违约估计系统

为了减少个人住房贷款变成不良贷款的几率,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一是重视个人住房贷款事前调查工作;二是完善房地产贷款资产管理或抵押物的资产保全机制;三是逐渐通过房地产信贷证券化转移风险。

四、总结

总之,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不同的房地产信贷类型和信贷风险种类对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认真梳理本文提出的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举一反三,在不断提高全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的基础上,要做好完善信贷操作流程,不断降低信贷操作风险;完善贷后风险管理;逐渐提高信贷人员职业技能;建立刚性的责任追究机制等方面改善自身问题,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丽.浅议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J].江西社会科学,2014,(3).

[2]赵莉亚.商业银行房地产开放贷款风险和对策[J].思想战线,2013,(S2).

第7篇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农业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把脉现代农业,要突出在以工带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及农民合作经济三个方面着力探索。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发展起点,农业也因之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笔者认为有四个较大的转变:政策框架开始从支持性政策逐步向保护性政策转变,这是一个发展的全新理念,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反映出我们已经认识到农业是一个需要重点保护支持的基础产业。工作重点从以发展农业为主向综合性地发展和建设农村转变,“新农村建设”重大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村从以发展农业为主转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要素从单纯立足国内向综合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转变,农业进入一个更为开放的国际体系中,传统贸易的边界被打破,农产品市场逐渐由国内拓展到国际,与世界农业的关联度日益增强。农业功能从生产保供向保供、增收、生态及文化等多种功能转变,十七大要求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分析当前“三农”形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把脉现代农业,笔者认为要突出在三个方面着力探索,即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探索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以及探索农民合作经济。

(一)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十六大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十七大提出了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梁保华同志提出,要从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领导体制等五个方面的一体化入手,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我们理解,这是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统筹城乡发展长效机制的一个重要创新点。推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方面要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加大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引导全社会资源,支持农村、发展农业、富裕农民。这在基层已经有了一些有效的实践,如村企挂钩、互动发展就是一条重要路径。村企挂钩、互动发展一方面可以把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首要任务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可以为工业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发展新型乡镇工业;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村企结对,实现工农要素高密度的相互渗透,把工业的理念传递给农民,在工农要素互动中培育新型农民。

(二)积极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30年后的今天,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苏南地区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方向。苏南地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条件相对成熟。首先,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2006年,苏南地区生产总值中,一产比重为2.8%左右,接近美国2%。其次,二、三产业活跃。苏南地区二产、三产比重分别达到58.7%和38.5%。苏南城市化水平达67%。第三,农村劳动力稳固转移。苏南地区乡村从业人员非农就业比重达到72.6%,绝大部分劳动力已经转移到乡镇企业、农村三产或自主创业。第四,农村社会保障基本建立。苏南地区城镇居民三大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覆盖面都在95%以上。所有这些都为发展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当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两种途径:一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小生产加社会化服务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流转土地或者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通过农民依法自愿流转土地或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日益具备,加之,我国实行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与国外的土地私有制相比,更具备发展条件和空间,需要积极探索。

(三)积极探索农民合作经济。新农村建设需要村级经济作支撑。如南京市武家嘴村,无锡市华西村,徐州市马庄村,常州市五一村,苏州市蒋巷村,南通市中南村,连云港市宋口村,淮安市王嘴村,盐城市东南村,扬州市三笑村,镇江市双新村,泰州市河横村,宿迁市张油坊村等,这些名村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的发展都源于雄厚的村级经济。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名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十七大提出,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笔者认为,在计划经济下,村级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是集体经济;而在现阶段,合作经济可能是村级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农民合作经济是壮大村级经济基础的有效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有股权成分又有劳动者参与的合作制经济将是壮大村级经济的基础。目前,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关键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稳步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积极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来发展的春天,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立法形式推进农民的经济互助与合作,确立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新的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素质和培育新型农民,壮大村级经济基础,推进基层民主管理和农村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8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38

[中图分类号] F830.51;F8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53- 02

信贷风险,是指银行在信贷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使贷款不能按期收回,从而造成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当前,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不完善,银行借贷依然是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例,其近年来利息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均超过了80%,远大于西方商业银行同期的利息收入占比。由此可见,信贷业务在国内商业银行的运营中依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信贷风险成为国内银行业所面临的重大风险。

1 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具体成因及表现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一般包括以下两部分:其一是由整个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即由于国家经济制度变化而引发的政策性风险;其二是由单个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非系统性风险。当前,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商业银行信贷体系,其信贷业务所遭受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系统性或政策性风险,如近年来的频繁加息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即是如此,但从另一角度来说,对于此类风险银行自身无法掌控,而对于非系统性风险则可以有效规避。

从理论上说,商业银行的内部经营与管理机制对银行信贷风险,尤其是非系统性风险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作用,内控机制的缺陷可使此类风险的危害急剧放大,而风险检测与预警机制的不完善性也使该风险得以迅速滋生。例如,当前各商业银行对客户信用评估所沿用的方式存在较严重的滞后性,客户所提供的评价资料大多反映其前期经营情况,与当前实际经济状况并不相关,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银行与客户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银行对客户信用状况无法充分掌握。与此同时,现有客户信用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备受质疑,不同的定性评价方法对同一客户的信用评级结果存在较大差距,而定量分析方法的依据普遍不足。

再如,由于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主要由前台业务条线、授信管理条线和风险资产管理条线构成,而这3条管理线上的各部门职责与其分工属性并不完全匹配,例如负责经营的部门同时负责包括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制定在内的风险管理必然与其属性产生冲突,本身具有不良资产清收任务的部门不应再参与清收指标的制定。此外,许多商业银行的基层信贷部门由于缺乏对各类信用风险的预测与驾驭能力,资产保全部门对不良贷款个案长期搁置,忽略了对风险的归类与综合分析,从而也失去了为前台部门提供信息支撑的能力。

2 现阶段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

2.1 建立信贷风险计量制度

在各项信贷业务开展前,各商业银行首先需对其信贷风险加以科学、合理的度量,并以此作为信贷业务决策的判定基础。一般而言,信贷风险的度量有3种方式:其一是预期收益标准差的离散度分布,即该项业务收益率与其期望值的离散程度越高,则表明其不确定性越大,风险也越大;其二是风险值标示,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既定的概率或置信区间下,该项业务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值;其三为风险度计量,包括贷款前对企业信用分析时所做的贷款风险度测算和贷款后进行风险监测时所做的贷款资产风险度测算,后者等于贷款风险度与贷款形态系数的乘积。以风险度计量为例,若所测定的风险度较高,则对其授信额度必须严格控制,同时还需不定期对债务人的财务报表、抵押物有效性等进行审查。

2.2 构建客户信用评级体系

从理论上说,客户对商业银行的贡献等级应从信贷资源回报率、经营成果依存度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和评判。为实现风险可承受条件下的盈利最大化,各商业银行既要重视所取得的客户盈利额或营业收入额占该行盈利总额或营业收入总额比重的大小,也要注重商业银行所取得的客户营业收入或盈利与投入该客户信贷资源、成本资源之间比率的大小。在这种状况下,商业银行应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贡献度等级分别确定其系数,运用加权平均法对客户的授信等级进行定量评估,并根据其评估结果做出对客户的授信等级判断。例如,可将客户群体按此标准分为甲、乙、丙、丁四大类,而每一类又可再细分为A、B、C、D四个等级;在每一年末,银行可根据该客户的实际表现调整其信用等级。

2.3 完善风险考核激励机制

首先,各商业银行要提高对客户财务风险、发展态势、对银行贡献度的监测频度,至少每月实施监测一次。其次,从制度上规定信贷员完成并上报客户信用和对银行贡献度评定与监测分析报告的时限,并根据岗位责任制对信贷风险的监控与反馈责任人予以明确,逐步加大检查、稽核力度,实现信贷风险管理的规范化、高效化。在此基础上,各商业银行还要进一步优化信贷风险防控的激励机制,在贷款营销考核时要重点考核贷款投向与投量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潜在风险性,适当调整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机制,对信贷风险控制的考核奖励应以贷款质量为核心。此外,各银行还应继续延续对不良贷款清收的激励机制,对超额完成目标的给予适当奖励,从而形成信贷业务、安全与效益的协调发展。

第9篇

[关键词]现代商业背景;中小企业;企业营销模式;营销创新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030-02

企业营销模式是企业实现盈利过程中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其企业营销模式应该积极迎合现阶段商业模式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创进取,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1企业营销模式创新的切入点

从现代商业模式运转的角度来看,企业营销模式的创新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其涉及面广泛,牵涉内容众多,蕴含大量现代化的理念,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1企业营销内容的创新

营销内容方面的创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价格的降低为契机去实现市场份额的占有,或者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对消费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定价;其二,以电子分销的方式去实现与消费者的零距离交流,作好售后服务,实现营销质量的提升;其三,关注企业内部成本的降低,促进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

12企业营销方式的创新

从理论上来讲,营销方式是最为关键的营销元素,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探析:其一,积极利用现阶段的营销理论成果,将现代化营销知识运用到营销过程中去;其二,立足现阶段营销手段,总结和归纳其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对其进行改善和调整,以产生全新的营销方式。

13企业营销理念的创新

处于现代商业背景下,企业营销业务流程发生了变化,客户目标发生了变化,信息数据量发生了变化,此时我们的企业营销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做出全面的调整和改善。具体来讲,企业应该树立现代化商业观念,以现代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思维为先导,厘清行业发展趋势,从企业自身现状出发,做好企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思想准备和理念创新。

2现阶段中小企业营销模式创新存在的缺陷

现阶段,很多中小企业意识到新商业模式下,以传统的营销模式来开展销售工作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为此众多企业已在很多方面进行了积极改善和调整,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21营销模式创新意识淡薄

多数中小企业依然将营销模式理解成为简单的产品销售过程,认为可以通过广告促销等方式去实现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因此多数企业在进行传统营销时,忽视了营销模式创新工作的开展,对于营销模式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往往难以获取有效营销信息,营销质量和效益也不是很理想。

22营销模式创新战略缺乏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生产规模比较小,产品和服务的都是依靠管理者的个人经验去进行决策的,只顾眼前利益的倾向很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难以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上去构建营销战略体系,一味地以传统营销活动去开展销售,这就很难发挥中小企业的灵活的优势,严重影响到中小企业的销售业绩。

23营销模式创新人才不足

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人才资源是其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资源。但是,实际上中小企业忽视员工培训工作,员工职业素质偏低,营销技巧知识不牢固,难以有效地指导营销人员开展相应的工作,更不要谈及营销模式创新。在这样的情况下,营销人员难以提升业务能力,营销团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缓慢甚至下滑,营销人员激励机制建立不起来,没有积极性,甚至出现人才流失再现,致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呈现恶性循环。

3现代商业背景下的中小企业营销模式创新策略

调查发现中小企业营销模式创新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势必会影响到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尤其在现代商业背景下,进行中小企业营销模式的创新显得更加重要。

31树立品牌意识,打造营销新渠道

现代商业背景下,品牌竞争更加明显,并且已经成为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小企业应该积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营销新渠道。其一,注重开发和研究新产品和服务,以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为出发点,优化产品服务质量,为打造自主品牌产品奠定夯实的物质基础;其二,积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增强其全国影响力,慢慢融入到品牌行列中去;其三,积极引进知名品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消化并吸收关键技术,打通销售渠道,逐步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以便赢得更大的国内国际市场。

32倡导合作共赢,打开营销新局面

在现代商业背景下,中小企业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实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小企业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一方面,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将有限的资源得以最高效的使用。要实现这两者,就需要树立合作共赢意识,积极打开营销新局面。具体来讲:

其一,开展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充分使用各自营销资源,重新构建营销新局面;其二,开展与大企业之间的合作营销,借助其优势迅速开发新市场;其三,开展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营销,实现营销范围的延展;其四,做好售后服务和市场开发工作,保证营销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33利用信息网络,进入网络营销时代

现代商业营销模式众多,其中以网络营销最为明显。对于中小企业来讲,积极利用网络营销的优势,不仅仅可以节省很大的开销,还可以更快使得其参与到市场营销过程中去,由此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其一,加大硬件、软件设备的采购力度,为开展网络营销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其二,注重学习网络营销技巧,掌握处理各种网络销售问题的方法,以便保证营销活动的效益;其三,构建网络营销系统,尽快了解消费者需求,以此为导向去开展营销产品和服务的升级,以提高网络营销工作的质量。

34注重营销素养,打造专业营销队伍

营销是企业获取经济利润的关键环节,也是基础性工作。对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营销人员素质的提高,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开展营销活动,以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具体来讲,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开展专业化营销知识和营销技巧培训活动,不断提高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使其成为营销活动的主导者;其二,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建立营销激励机制,将营销纳入到绩效考核中,激发员工参与营销活动的积极性;其三,倡导人性化管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给予营销人员合理的待遇,启动职业发展进晋升计划,关心员工家庭及生活问题,使得其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实际营销过程中去。

4结论

现代商业的不断发展,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认清形势,做好企业定位和转型升级,更新发展及管理理念,不断实现营销模式的创新和改革,要在不断总结和归纳自身营销模式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学习他人现代化的营销模式,构建适应企业发展的科学完善的现代化商业营销模式,促进中小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为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坤鹏论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手段的实施[J].开封大学学报,2010(1).

[2]蔡小平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对策[J].科技资讯,2007(21).

[3]文瑾论中小企业品牌经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彭剑浅谈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开展网络营销[J].中国集体经济,2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