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软件公司实习报告

时间:2023-02-27 11:09:22

导语:在软件公司实习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软件公司实习报告

第1篇

学院的基本情况。

我们本科只有一个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只有一个专业,软件工程硕士。现在招生规模,本科生每年180人,研究生每年145人,这两年都在增加,明年可能达到150人,到“十二五”规划结束,研究生达到180人的规模。留学生现在招了137人,明年将达到180人。以后每年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都达到180人。目前在校生达到1100人,不包括在职硕士。

面对这样的招生规模,人才培养任务我们如何进行改革。从软件学院成立之日就按照教育部思想以新的体制机制办学,打破了教师聘任制,我们实行校院两级聘任制,一部分人是学校聘任的,事业编,这样的人我们学院一共有18人,11个专职教师是学校聘任的,这部分教师主要是讲授基础课,7个学校管理人员,校长、书记、副院长、副书记,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党委秘书,其他的所有人全部是面向社会招聘的。所以我们的教学科长、研究生科长、国际交流中心主任等八个科室人员全部是从国内国外招聘的。我们学院的行政团队里面,有一部分是国内的,还有一部分是外国人,现在外国人已经达到了6个行政人员。外聘兼职教师64人,企业的55人,外籍教师13人。这些人还在原来企业上班,只是在学院兼职上课。按照课酬,企业教师双语给学生讲课,一课时300元。英语授课的600元一学时。学院还聘了专职教师5人,这是从企业聘任的,这部分是年薪制。这些人他们的技术水平很高,如果按照学校的工资待遇是吸引不来的。还有一部分院聘管理人员,所有行政人员,除了7个院领导和学校编制,其他都是社会招聘,起点必须是硕士,同时要求英语要好。这几部分人组成了我们学院多元化的师资队伍。首先体制上我们实现了校院两级聘任制,学校只负责18人的工资和考核,其他所有人员全部由软件学院招聘,根据行政岗位和课程需要聘任老师上课。我的老师是根据教学任务聘任的,所以我的课程是根据社会市场的需要,社会的变化而开设的。比如现在操作系统最时髦的是安卓,这些新的操作系统出来以后我们马上开设课程,按照课程招聘教师。但传统学院里是不行的,要开设这样的课程首先要看老师能不能教,老师教不了就开设不了。我们是根据社会需要开设课程,根据课程聘请教师。这种管理体制保证了学生想学什么,我们就开什么课,开什么课就请什么样的教师。

在学院的运行机制方面我们是围绕着人才培养质量,包括招聘一个行政人员都要考虑,一年八万聘这样的人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上能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这种管理体制下,整个学院的管理和教学完全围绕培养人才质量,衡量培养人才质量的标准就是就业。我对就业指导中心的要求,三个量化指标,一是就业率,我们2006年开始有毕业生,连续六年100%就业率,二是签约率,是解决户口的比例,我们星期一下午全校刚刚开完就业大会,我们签约率是全校第一,96.5%。三是就业的薪酬,现在本科生今年的就业薪酬年均7.8万元,研究生11.7万元,今年比去年又增加了四千元。明年的任务本科生突破8万,研究生突破12万。大家就要考虑,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就要在教学实践各个方面下功夫。所以我们学院是围绕着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为我们的运行机制。学院大量的钱都用在教师聘任和教学成本支出。

第二个方面的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哪些方面开展。主要是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途径、质量体系方面来改革。首先我们定位我们的专业硕士培养什么样的人。专业型和学术型不一样。以前我也是学术型老师,我是搞计算机网络的,我一年招三个硕士,学生根据我的要求,这三个学生就跟着我一起搞网络。比如有20个导师就有20个方向,学生是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选课。我搞网络,学生跟着我学习网络课程,第二年做网络方面的研究课题。培养出来的学生,等到毕业的时候,他发现没有人需要网络的,他面对的是软件开发的软件公司,做嵌入式的软件企业,做游戏的企业,做咨询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术型,培养研究型的人才,为以后读博士做准备。专业硕士就是现在讲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定位培养什么人?我们学院在研究生层面的培养,我们定义专业硕士是高级软件工程师。软件企业里面这六个人就是高级软件工程师:软件架构设计师、软件产品经理、软件需求分析师、软件项目经理、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质量经理,这些人就是软件企业的高级软件工程师,这六种人引领着软件企业发展。软件开发和盖大楼一样,如何管理好一个大型项目,一个八千万的软件项目,如何在半年的时间内把项目做好,这就是软件工程要研究的,和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不一样的,计算机科学技术重在解决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架构、技术开发,我们重软件管理,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出一款软件,就好像盖楼,图纸、设计方案最重要,最后怎么盖好是具体技术工人做的。我们主要培养这六种人。

培养目标明确了,我们培养这六种人,首先是我们定位好,按照这个培养目标制定我们的培养规格。培养高级软件工程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能力。知识、能力、素质构成了培养规格。我们定好培养规格以后,总结出了六种能力。作为一个项目经理,作为需求分析师,作为软件开发工程师要具备这六种能力。一个人有200多种能力,但是在软件企业里,最看中的是这6种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英语实用能力。大型的软件企业都是人,人组成了生产线,所以沟通表达能力非常重要,人和人之间的衔接全靠沟通表达。团队合作,项目能否按期完成,60人、80人如何团结好,沟通好,合作好,把项目做好,有一个人不能融入这个团队,这条线就会断,团队合作非常重要。创新创业能力,尤其是对于软件企业,非常好的构思可能使一个公司呈现另一个层次,创新对于软件企业非常重要。解决问题的能力,光说不行,要会编程或者各方面能解决实际问题。英语实用能力,软件公司里英语非常重要,软件很

多都是做欧美外包,都是国际化,大量的文档都是英文,英语对于软件人才非常重要。这六种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出来的,是靠做出来、练出来。知识、能力、素质是我们的培养规格。

按照软件专业硕士的要求,一个硕士具有六种能力、八种知识、十种素质,按照这个规格要求,我们构建了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的组织形式。我们的课程进行了多次改革。现在研究生课程只有8门课,有的人不可理解,这是经过多次改革逐渐完善的,原来还有英语课,后来去掉了,因为连续三年我们软件学院研究生的英语课是全校第一名,我们通过率比其他学院高70%,所以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因为我们研究生所有课程都是英文授课、英文教材,后来取消了英语课。这些年逐渐改革以后,我们认为有些课程对于研究生没有必要讲,让他自学,否则怎么培养他的自学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根据专业硕士对人才的需要,我们确定我们不设研究方向,只设人才培养方向。这一点对于研究生层面改革是很大的动作。

现在设立了四个人才培养方向,软件工程技术方向,这部分主要是针对软件开发企业,行业软件的开发培养人才。第二个方向是数字媒体方向,主要是为游戏软件企业培养人才。第三个是软件服务工程方向,主要是为咨询,像埃森哲这样的大的咨询软件企业培养陈才。第四个是嵌入式,像为华为、东软这样的嵌入式软件企业培养人才。专业性的硕士人才培养,不是按照教授研究方向开课,而是按照企业对人才需求开设课程。8门课,数学、政治是必须开的,两门公共基础,专业课程只有4门,所以按照需要设置课程体系。这个模型是课程设置和如何上课。我们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我们是两年制。我们的培养是基于项目的教学,老师上课从最开始课堂教学,逐渐改革到现在的老师在做项目当中教学。我们9月1日报到,8月1日先到企业实训,一个学生1400元我们学校出,我们在全国设了三个点,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实训强化。9月1日一进学校,前八周再分类教学,首先把数学、政治课程上完,同时一部分学生是从其他专业过来的,我们的研究生有学生物的、化学的、机械的、电子的,什么专业都有,我们再给他们补一部分基础课,八周以后全部上项目,在项目当中教学,在项目当中教课。我们的项目是六人一组,我是作需求,先把需求分析做出来,做需求的时候老师讲讲需求课程。整个教学是基于项目的教学,项目做完了三门课的成绩出来了。有的校长说,对,国外也是这样做的。国外很多大学的研究生教学也是这样,只不过没有我们强度这么大。我们的专业硕士的培养完全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在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教学讲课。

为什么基于项目学习,第一年学生全部进行做项目。只有8个学,课程学完以后,进入企业实习,我们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刚才提到的六种能力不是靠课堂教学教出来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英语实用能力,我们本科英语取消了,研究生英语取消了,因为本科生也一样,本科生一进校就是英文授课,现在每门课程都开设英语和双语教学。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人用英文把这门课程学好,英语是不是合格。如果有12门课程,可以达到12门外语成绩。当时我们取消英语的时候,我们大学英语部来找我们,你的学生英语水平怎么保证,我们这么多英语老师干什么。我说每门课下来,如果这门课不合格,英语成绩就不合格,如果这门课合格,英语也合格,后来他觉得有道理。研究生也是这样,这些年改革以后,很多课程都是英文授课,我们的研究生院第一学期考英语,我们软件学院的通过率是90%。英语不是教出来,英语是用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英语能力的培养上,我们提出英语要用中学,用英文教材、英文教学,英语实用能力的培养。刚才讲的五种工程实践能力是做出来的,这种能力是通过做项目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六个同学一个组做项目,每天都要讲,不讲就不知道每个人在怎么做,所以到软件公司一看,软件公司最多就是小会议室,讨论室,大家经常要讨论,做一天项目,至少有一个小时的小组汇报,所以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如果六个人团队两个人做不出来这个项目就失败了。创新能力,我们每个项目都不一样了。所以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光靠课堂教学。

我参加过学生的项目答辩,作品做的真的非常漂亮,他们每个项目出来以后,都是真实的作品。我们的学生做了一个手机游戏,就卖了一个软件公司,卖了八万或者十万。做iPhone手机游戏,就卖到Ipostore。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我们两年制,实行“1+1”,第一年在校内学习,第二年在企业学习,虽然是带薪学习,但是他们要在企业当中完成学习项目。8个月在学校上课,做项目。第二年5月份以后,就到企业去实习,所以我们的研究生导师,只是论文的指导教师。我带四个专业硕士,这四个人,每个月向我汇报一次,提交他这一个月的实习报告,给我提交10个月,提交完以后我才能开题,才能针对他在企业做的项目提炼出他的论文题目,我们的学位论文,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不是研究型论文,我们叫工程设计报告。工程设计报告就写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在企业让你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把它描述清楚。第二,你用你学到的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部分是结果,结果必须是可实践的,可看的,不能你自己说解决了,答辩的时候要给我们演示。我们的研究生,我们的专业硕士,最后一年是在企业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学习。因为给企业解决问题,所以企业才付报酬。研究生最多的可以拿到八千块的实习工资,他们按天付酬,一天300元。所以干的工作越重,才能提炼出学位论文。本科也是一样的,本科也是本科毕业设计报告,学生不到企业实习,是毕不了业的。因为那不是老师想出来的题目让你做,都是企业实习项目,实习是必修课,所以作为软件学院的学生来讲非常严,有的学生要考研,但是还要实习,实习六个月,两周一个实习报告,研究生一个月一个实习报告,本科生毕业实习还要答辩,研究生实习只是企业老师给个成绩,重点是学位论文答辩。我们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答辩和毕业论文全部是企业考评。所以组织模式是“1+1”,所以我们的学生和计算机专业不一样,学术型的学生是每天到导师的实验室,而我们的学生每天到企业,说实话在硕士层面上到导师实验室也做不出什么。研究生两年制,学术型的学生,时间很紧,第二年根本没有时间做实验了,忙着找工作了。而我们的学生50%都留在实习企业了。这是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基于项目的教学,不是满堂灌,我们很多课程都是学生拿着笔记本。我们教室就是我们的实验室,只要有网络环境,学生就可以做项目,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做项目,老师都是做

项目当中教学。

质量考核体系上,包括本科生课程、研究生课程全部开卷考试。研究生院成立基本上就是开卷考试。本科生是06年开始实行开卷考试,答辩试。尤其是国际化以后,外国老师的考评内容,他的考试题目、考试方式对我们的促进很大,他考试常常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唯一答案。所以现在很多考试都是没有唯一答案的,让学生创新思考,每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不应该一样,逼着大家创新,去思考。一个班30人,考试当中,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不同,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共同的问题。所以提出的问题,考试方法越来越新颖。外国老师考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自己答不上来的,自己不明白的考学生。包括现在的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答辩都是请企业来,我们自己教学生,自己答辩我们认为不合适,所以请企业作我们的答辩老师。因为国外教师不太擅长笔试,笔试占很小一部分,而且都是开卷,大部分都是面试,答辩,问你问题。还有平时作业,平时作业分占60%,所以上他课以后,每天都要看书,每天都要做项目,有的学生做一个项目做到早上三点,因为布置作业量太大,这种考核方法确实对中国老师,对我们学院整体教学改革有很大的促进。

第三个方面,介绍一下校企合作。说到校企合作大家非常清楚,随着改革开放,高等教育的逐渐发展,又出现了新的产学合作,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企业投资买地盖楼,学校出老师。在以往的产学研结合基础上,我们软件学院又探索了一种新型的产学研模式。我们软件学院定义为软件学院是一个平台,它整合了社会力量办学。因为我们学校是为企业培养人才,所以我们一定要和企业紧密地合作,紧密结合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今年有600多万大学毕业生。很多人抱怨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抱怨招不到人。东软国际、IBM、微软,这些大型软件企业想招一个合格人才太难。东软集团有300多个人力资源经理,全国到处面试,有的看两千分简历面试上百人看不到几个合格的,就是因为高校人才培养是封闭的,脱离企业的实际需求。所以我们成立之初,就主动的和企业合作。我们和企业合作看中的是人才,大家目的是人才培养。企业看中我的学生,企业派老师上课、派人参与教学,目的是从北交大软件学院一年要二三十个好学生,使学生学习期间就打下良好的技术烙印。他们主动到我们学校上课,希望把他们的最新技术带到我们学校。我们和六家企业合作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我们2004年开始和企业一起开展,最近教育部新一届的全国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加了企业,以后教学指导委员会不光是教授了,还有企业,这就对了。所以讨论课程体系设置的时候,企业专家说的话真的很不一样,哪些课应该开、哪些课不应该开,哪些课应该讲什么内容,他希望你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所以我们和企业合作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合作共同设置课程体系,和企业合作共同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我们55个老师,这些老师的课时费,企业派来的,我们直接把钱给企业,企业对这些老师要求很高的,希望派出的是好的软件工程师,这些老师上完课以后,就把他快毕业的学生拉一个名单出来,说这些学生到我们企业可以免试。这种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是目前在人才培养上的新型做法。今后还要继续加深合作,在人才培养上高校和企业要紧密结合起来。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顶岗实习;跟踪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9020002

作者简介:陆红蕾(1978-),女,硕士,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挖掘。

0引言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延伸,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习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环境,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实现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转变[1]。虽然近年来学院在顶岗实习方面作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就软件技术专业来说,由于其专业特殊性及其它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存在着符合顶岗实习要求的岗位数量不足、实习效果难以准确考核、实习指导难以落实到位等问题。这些顶岗实习教学环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实习的跟踪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导致顶岗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2]。

如何构建顶岗实习学生的跟踪管理有效机制、强化顶岗实习的功能、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笔者针对顶岗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提出了跟踪与管理的相应对策和措施。

1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

1.1顶岗实习企业难找

软件专业顶岗实习岗位的寻找是大多数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一方面企业急需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希望毕业生上岗就能在工作中独挡一面,但另一方面企业考虑到学生在岗位上的实习增加了企业的劳动成本,致使职业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很难落实和有效实施。目前,学校主要靠与企业多年合作的基础、朋友及校友关系,为学生安排生产性顶岗实习。即使有些软件企业主动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一次性接纳的人数也很有限。能保障实习质量要求的实习企业难找,是顶岗实习管理中的最大困扰。

1.2学生心态未能及时调整

学生从学校环境转换到真实的工作环境,经常会出现情绪低落或烦躁等[3]现象,原因有:对环境的不适应、对工作不熟悉导致个人成就感降低、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而感到孤立无助等。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随意变动实习单位,频繁跳槽会加大学校顶岗实习跟踪管理工作的难度。

1.3实习过程和指导难以跟踪考核

首先,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实习单位主要以IT企业为主,但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接纳实习学生数不多,顶岗实习难以实现规模化。其次,学生进入不同的IT企业后,面临的实习岗位也不尽相同,如软件编码、软件销售、软件维护、软件测试等岗位,有的甚至不从事软件相关工作,因此管理难度大。企业实习点分散度高、实习持续时间长、实习指导难以落实,导致对学生实习效果难以准确考核,通常是实习结束时由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再结合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给出学生的实习成绩。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能准确反应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状况,实际操作能力水平是否提高也得不到验证。

2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跟踪与管理对策

2.1推行“一师一企”制度,全员参与实习跟踪管理

以往笔者所在学院学生顶岗实习跟踪与管理工作大多由处在学生管理工作一线的辅导员来完成。但从今年开始,笔者所在的软件教研室尝试推行“一师一企”制度,每个教师主动与软件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以社会服务为纽带,拓展校外顶岗实习岗位;同时有计划地加强与学校专业相关的、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较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的企业之间的联系。每一位教师至少与一家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开展实质性的合作,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并对实习学生进行有效跟踪管理。通过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双导师”的联合指导,确保学生逐步丰富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实现从毕业到就业的零距离过渡。

2.2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集中跟踪管理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依据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标准和岗位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签订用人订单,并建立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保证了学校的就业率,保证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的顶岗实习需求和学校对实习学生集中跟踪管理的问题。

2.3探索“分学期、阶段式”的顶岗实习模式,实现学分互认和交替管理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将顶岗实习安排在第5或第6个学期,但是软件企业的生产经营各有自身运行规律和特点,有的还有淡旺季之分,能接纳顶岗实习的时间段各不相同。因此,软件技术专业依据软件企业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特点,因企业制宜, 灵活调整顶岗实习开展的时间。笔者所在专业针对紧密合作的大型软件公司3-5月是旺季的特点,及时进行课程置换、学分互认,根据企业和课程教学的需求,将半年时间划分为两次、三次进行,实行工学交替,缓解了同一时间段安排大批学生顶岗实习和后续跟踪管理的压力。

2.4建立“3+3”的顶岗实习评价指标,体现实习跟踪管理的全程性

顶岗实习的过程考核和成绩评定是顶岗实习管理的重要内容。采用“三种考核主体、三个考核阶段”的“3+3”过程考核为顶岗实习评价指标,能体现校企全方位、全过程地共同参与。一方面,实行以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评价为辅的量化考核制度,保证了评价与考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在顶岗实习评价环节需要注重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过程化。顶岗实习考核指标将顶岗实习考核期分为初期、中期、后期3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相应标准及评价重心。在实习初期, 学生刚进入顶岗实习岗位,把实习态度作为实习评价的重心; 在实习中期,评价学生的重心转移为实习能力; 实习后期, 实习效果、作业的完成情况是评价的重心。整个实习

评价的最终结果应当是3种主体和3个不同阶段评价成绩的加权求最后的考核评价结果[4]。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学习过程,有助于保证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3结语

通过“一师一企”等多渠道拓展实训基地,解决了实习岗位的困境;通过校企共赢,调动了企业参与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通过“分学期、阶段式”的顶岗实习模式,实现学分互认和交替管理,通过多方参与的全过程评价体系,可以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笔者通过以上分析提出顶岗实习跟踪与管理的对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顶岗实习跟踪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难题,使顶岗实习这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有效稳定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美忠,谢洪.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4).

[2]李向东.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8).

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 工作过程 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

绪言

随着软件产业的迅猛成长,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开设了软件技术专业。但是,尽管高校每年该专业的毕业生数量相当庞大,软件公司和企业却反应招不到合适的软件人才。另一方面,学生也抱怨找不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高校对口就业率低。这就是当今高职高专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脱节,即学生找工作难,企业人才难求。归根结底,导致这种尴尬结果的原因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缺乏开发经验,而这正是企业所要求的,于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所需,实践为主的教学体系改革迫在眉睫[1-4]。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软件技术专业成立于2006年,是在充分调研软件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对软件应用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针对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置的。我校软件技术专业完全根据市场动态开设专业方向,目前开设的方向有Java Web开发方向、C# .NET Web开发方向和手机软件开发方向,拟开设软件测试方向。近年来,本着“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我校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大胆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与探索。经过不断的努力,软件技术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工学结合、实习实训、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

一、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就必须完善相应的实验实训条件,实验实训条件的提高和完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条件。我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教学的硬件资源建设,每年投入大量经费。特别是在2010年,为满足我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实现突破的需要,由市政府批准,依托现有马鞍山师专资源,于6月挂牌成立马鞍山师专软件学院。同年年底,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在省教育厅和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软件学院获批“2010年度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央出资150万,学校配套资金150万,共计300万元用于软件技术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现有标准化多媒体教室28间,其中60座21间、80座3间、120座4间。机房4间,主流配置机器260台。一体化教室5间,有手机软件实训室、Java实训室、.NET实训室、软件实训工厂、系统集成模拟实训工厂,这些教学设施完全满足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及实训需要。

二、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深入企业。最好、最直观、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校企合作,使学校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和技术要求,让企业辅助学校教学,双方通力合作,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从而有效地推进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我校软件学院联手一大批知名企业共同参与办学,以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实施集中培养。软件学院理事会单位由安徽清华紫光国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马鞍山视聆通软件园有限公司、上海狂龙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开源软件有限公司等近三十家企业组成。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

(一)企业参与制定培养方案

软件技术专业有一套科学、规范、相对稳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也根据社会产业的经济结构变化以及市场的需求,不定期联合软件学院理事会单位、省内外多家软件公司召开会议共同研讨,不断地对培养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更新,采取“将企业引进学校”、“把专家请进课堂”、“把教师送到企业”等模式施行校企合作办学,使得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创新性和科学性,可操作性强,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

(二)企业参与职业素养课程教学

学生入校第一学期,开设公共基础课和职业素养课,其中职业素养课程由校企联合开展,如专业带头人进行专业介绍,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开展讲座,优秀校友论坛和到校开展专业技术及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专业潜能测试等。经过一学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职业素养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把握各专业方向的基本情况并且能够对自己的未来的职业规划有较清醒的认识。

(三)企业参与课程实训

2011年1月,我校2010级软件技术Java班与中软国际ETC(无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在第二、三学期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期间,由中软国际ETC(无锡)的项目经理到校开展为期1-2周的课程实训,如Java SE桌面项目实训(1周)、Java SE桌面数据库项目实训(2周)、网页设计项目实训(1周)、Java EE Web项目实训(1周)等。2012年1月,2011级软件技术.NET班又与中软国际ETC(无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这使得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就能较早的了解企业对该门课程的需求以及该门课程在培养职业岗位能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并较早的接触企业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企业参与校内实训,双教师授课

在第四学期,学生在校内开展项目实训,由中软国际ETC(无锡)到校实施。在企业项目经理到校开展课程实训和校内项目实训过程中,配备一名校内专任教师随堂,实行双教师授课,这样做的优点包括:让教师在校内就有机会学习企业一线软件开发人员的工作风格,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同时还可以起到监督和辅助作用,一举多得。

(五)引入“双证书”制度

我校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不同级别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如程序员、软件设计师、SCJP认证等。在教学计划内,将理论专业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形成模块化,构成的与之相应的职业证书教育体系,为每位本专业学生储备对应的能力基础。

(六)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加强与完善校内实践条件的同时,我校还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至今已与上海狂龙数码、东华软件工程有限公司、安徽晟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安徽开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安徽贵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29家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及技术交流等多方面展开合作,充分发挥了企业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校外实训基地每年接纳顶岗实习学生150人以上,这为我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第五、六学期开展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

三、教学改革

(一)实行大类招生,“1212”分段培养

我校在2010级新生中实行计算机大类招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行“1212”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学期(“1”),开设公共基础课和职业素养课;第二、三学期(“2”)开设专业课程;第四学期(“1”)组织进行校内项目实训。第五、六学期(“2”),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同时完成与岗位相符的毕业设计。

大类招生的优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减少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第一学期结束时,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选择相应专业和专业方向学习,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考学子在专业选择上的迷茫和无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二、更好地满足志愿选择,督促教与学,实施大类招生给考生一个机会先进大类,再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和老师学习和教学的激情与热情;三、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按照大类招生培养人才,就可以打破专业界限,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组合班级,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确定目标,因材施教;四、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和资源利用;五、利国利民,平衡所谓的“冷热”专业。

(二)构建“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技能培养体系

以企业需求和职业岗位为依据,优化教学内容,简化理论教学,加强实践。如我校软件技术专业(Java Web开发方向)的职业岗位是Java开发工程师和程序员。根据软件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课程规划与建设,全面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基础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加大实践教学比例,达50%以上,同时注重课程和实训项目的综合化建设。

以职业岗位为出发点,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标准,序化教学内容。如分析“Java工程师和程序员”的岗位工作过程,邀请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一起分析完成该工作过程必须具备的各种核心技能,将知识融入工作过程。

跟踪新技术,融入教学,拓展职业能力。如在《数据库基础及Java数据库编程》教学中大胆引入新技术、新工具,以工作任务为专题,讲、练一种工具MySQL,演示、扩展SQL SERVER 2005,了解Oracle。教会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多个工具的解决方法,力图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改革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由多媒体教室加机房授课改为在一体化实训室组织实施,具体教学安排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引导,激发兴趣,任务教学,目的明确,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首先构造一定的场景,在场景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讨论可行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建构解决问题的知识准备;引出新知识,演示典型案例的实现过程;学生模仿完成类似的任务,对工具的实现产生认同感,完成一定量的任务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之后解决实际场景中的任务,与学生一起总结经验,将经验升华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以后的实践。

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内容由典型、实用的软件项目,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展开。整个项目按照“项目背景――项目分解――下达任务单――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实践――教师总结――学生再实践”的过程完成教学任务。

微观课堂教学采用“问题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设计者,依据工作过程分解的工作任务,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由浅到深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教学方法如下图1所示:

同时教学中结合使用实践操作法、小组讨论法和专题研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改革考核形式

在新的教学体系中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采用上机考试、作业完成情况、课程设计、校内企业实训项目考评、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注重过程评价。

实习成绩由带队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实习情况和实习报告进行评定。在学生的实习情况表上需有企业人员的评语和签字并加盖公章。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答辩委员会根据论文、软件系统开发完成情况和答辩情况进行评定。

成绩评定后,任课教师进行成绩分析,查找在教与学、命题、阅卷等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改正、完善和提高,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加强师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和师德建设,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我校在教育教学中不但从企业引进有经验的教师到校内讲学,同时还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先进的理论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1)实行教师导师制,师徒互助,共同提高;

(2)教学培训: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及校外组织的各种培训;

(3)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

(4)听课:鼓励青年教师听课,指导教师随时检查其教案和课堂教学;

(5)教学研究:在进行完一轮教学后,鼓励青年教师撰写教学体会和论文。

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已经打造了一支学习型教师队伍,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取得了一定的教育科研成果,促进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一支业务精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正在快速的成长。

五、结语

我校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改革,专业特色鲜明,办学思路科学,教学设施、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网络资源建设日臻完善,构建了“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培养教学体系,并积极探索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通过校企合作对校内专任教师进行双师素质培养,教师双师素质明显提高,教科研方向稳定,成果突出。近年来,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大部分在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地区及北京地区等软件企业就业,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

基金项目: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大类招生前提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项目编号2011xjrcpy02)

[参考文献]

[1]何婕.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15):628-652.

[2]曲桂东,张诚洁,丛迎九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软件工程师,2010,(Z1).

[3]姚寿广,卢兵,吴学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改革的系统设计与实践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73-75.

第4篇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薄弱,缺乏高质量的实训基地

实训教学要以必要的硬件为支撑,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其必要前提,否则就难以保证完成相应的实训教学任务。然而由于观念陈旧、资金短缺、教学改革不到位等多方面的原因,有些院校没有商务英语实训基地,实训教学的开展是纸上谈兵;有些院校的商务英语实训基地条件差、设备陈旧、数量短缺、利用率低,实训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软件松散,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虽然很多院校认识到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开发出很多实训项目,如口语实训、口译实训、单证实训、外函写作实训。但是这些实训项目开发的随意性强,它们或以语言强化训练为目的,或依托理论课程而开发,在内容上条块分割,学校没有根据商务英语人才培养需要将这些项目系统化。这导致整个实训教学缺乏系统性,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融会贯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弱。

规范的实训教学管理制度是高质量完成实训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但是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没有建立专门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领导机构,没有制订完整的实训教学文件(包括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任务书、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训操作规范、实习日志、实习报告等文件),实训内容、场地、时间和实训教师的安排随意性强,实训教学管理松散,缺乏规范性,导致实训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一些实训如同走过场。

(三)实训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双师型教师

目前很多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师是由语言类教师转型而来,他们缺乏商务知识和商务实践经验,难以对实训教学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应用型本科院校迫切需要既有教学经验又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来指导实训教学。

(四)考核模式陈旧,缺乏与实训教学相匹配的评价体系

商务英语实训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它重视学生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岗位操作技能、团队合作能力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能够真正反映教学效果的考核模式。但是一些院校还没有建立或没能真正落实规范的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力度不够,实训教学考核不及格现象极少,学生缺少考核压力,达不到以考促学的目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先天不足。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提出的体验学习理论为指导,构建以POCIB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实训教学体系,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

(一)以POCIB为核心,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实训教学的内容体系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商务英语人才培养需要,以POCIB项目为核心,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从感官认知、基础技能训练、POCIB项目实训、顶岗实习四个方面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实训教学的内容体系。

1认知实训,为POCIB项目实训建立美好愿景

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邀请资深从业人士来校讲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未来就业方向和工作内容,增强其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的动力,也为POCIB项目实训建立美好的愿景。

2基础实训,为POCIB项目实训打下良好基础

基础技能实训是根据课程内容和企业对学生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的实训,一般安排在POCIB项目实训前,在课堂内与课程同步进行。基础技能实训是后面进行的POCIB综合实训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一些基础技能课如商务听力、口语、口译、笔译等都可在课堂内进行实训。实训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实训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步到位。

3POCIB项目实训,夯实基础实训工程

POCIB项目实训(Practice for Operation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是在基础实训完成后,为了将知识系统化而进行的训练。它是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联合国际贸易杂志社和世格软件公司共同推出的互联网培训证书课程。POCIB项目实训以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提出的体验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在线国际贸易游戏的形式为学生创建了一个贴近实际工作环境的仿真环境。

POCIB项目实训比大多数高校仿真模拟实验室里采用的诸如SEMITRADE软件(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更具有仿真性,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首先,POCIB系统里所有的指数都是动态的,依据市场行情在变,这加大了学员成功交易的难度,学员深刻体会到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而SIMITRADE则是一个静态系统,里面的所有指数不会自动依据市场行情变化,学员很容易达成交易,体会不到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

其次,POCIB实训项目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来源多样化(既有学生,又有涉外企业的员工,还有准备从事外贸业务的其它人员),这对学员的商务谈判能力、英语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锻炼与挑战;而SIMITRADE是安装在学校实训室里的实训软件,学员只是一所院校的学生,学员彼此之间熟悉,他们的商务谈判能力、英语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基本得不到锻炼。

4顶岗实训,优化POCIB实训教学外部环境

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时,学校根据学生的工作性质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具有相应专长的老师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重视学生对工作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及决断能力的培养,突出对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实效的培养。

(二)以教师双师化、资源共享、校企联合共管、相互融通为原则,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实训教学的运行体系

1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生实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一方面,在职教师必须定期到企业实习锻炼,熟悉实训运作环节,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有计划、有规模地组织教师参加进修、培训,获取教学所需的最新商务理论知识;再一方面,从企事业单位里选聘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向学生传授宝贵的实践经验;最后,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研发队伍,通过搞科研、进行技术开发和服务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融合,提高教师的双师化程度。

2以校企同行、资源共享为原则构建校内外相结合、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环境

先进的设备、资源是保证实训教学的必要条件。应加大投入,引进软、硬件,及时建立起与实训教学体系相匹配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通过对外合作,校企合作等形式,积极发展校外实训基地。以校企同行、资源共享为原则构建校内外相结合、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环境。

3学校、企业按照校企联合共管、相互融通的原则建立、健全实训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为实训教学的高效、平稳运行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实训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必须紧密联系企业,在校企的共同努力下完成。首先,校企联合建立商务英语实训教学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由系领导、企业顾问、实训指导教师共同组成,对实训教师及教辅人员统一管理。然后,实训领导小组根据企业和行业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教学计划、实训任务书、实训操作规范、实训能力考核标准等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实训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是短期行为,实训领导小组要定期对实训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以保证实训教学管理制度能够高效地保障实训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以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多元化为指导思想,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实训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实训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应以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心,除了考核理论知识外,还应对学生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操作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等能力进行考核。考核时,教师采用卷面考试、口试、课堂表现、情景模拟、调研报告、实际操作、企业反馈意见等多种形式在实训的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准备性、形成性、诊断性和总结性评价,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与不足,予以改进,增强实训效果。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商务英语实训教学要从学校的客观实际出发,有效地对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校企联合,从实训教学的内容、管理、考核等多方面不断完善实训体系的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色。只有这样,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才能在与重点大学和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齐平,朱家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J].高教论坛,2010(6):51-53,69.

[2]刘亚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元考试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12-13.

[3]董少校.在夹击中如何突围?———“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高层论坛”综述[J].上海教育,2011(11): 38-39.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