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9:22
导语:在村级文化工作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工作;问题;对策
长久以来,国家一直关注农村经济建设,在政策、资金的大力扶持下,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在物质条件不断充实、满足的前提下,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当前的紧要问题,为此,还需要结合客观实际,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将农民的生活质量带到一个新层次。
一、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意义
农村群众文化工作,顾名思义,就是以文化工作的形式让农民群众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项目中,有效的文化工作能够加深农民的友谊与情感,使身心得到放松、愉悦,从而满足个人精神需求。整体来看,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不仅切合实际,而且它体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可以看成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因此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不仅有利于个人,对社会、国家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农村的生活水平与日俱增,在物质条件满足的同时,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过于突出,所以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一定要与时俱进,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做好相关工作,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文化兴国”“文化强省”等战略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推行文化基础建设,目前许多政策也体现出这一点。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通过对农村文化信息进行整合、群策群力、科学合理地制定出一系列有利于农村文化活动开设的具体措施,这样,农村文化建设具备了理论条件,其可行性得到了充分证实。
(二)农民群众对切合实际的文化活动殷切盼望不可否认
我国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种种现实条件的匮乏导致活动无法正常开办,然而这些不利因素都思毫没有动摇农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期望与盼望。比如过去几年城市中常见的老年舞蹈队和流行于当下的广场舞,是许多农民茶余饭后的主要娱乐活动。所谓农村群众文化,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再走到群众中去,与群众基础是脱离不开的。
(三)传统文化的复苏
目前,越来越多的文艺创作人看上了农村这块文化资源丰富的产地,再加上有关政策的大力推进,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与关注,这不仅对农村文化来说是一件好事,也为那些创作人提供了更多的艺术素材。比如一些特色地方文化如木偶戏、菇民戏就成为了文化作品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些传统文化节日也正在复苏当中。
三、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就现实而言,当前我国的农村建设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过于看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农民的精神需求,缺乏文化投入,当地政府在管理方面仍然以传统方式为主,缺乏对农民的思想宣传教育。虽然现如今有很多地区都配置了文化站,但是相应职能并没有体现出来,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较多漏洞,岗位重复现象居多,用人质量较低,不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二)人才相对匮乏
人才是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很多农村地区的文化工作不理想、没有效果,而城市文化工作开展的得如火如荼,这其中与人才资源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其一,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一些大学生致力于乡村建设,主动当起了“乡官”,然而这些学生毕竟只是少数,那些骨干级别的文艺精英仍然希望在大城市中谋求发展之路;其二,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走进城市,使农村文化活动的窘境进一步加深。
(三)缺乏文化设施设备
设施过于简陋、数量不齐全也是农村群众文化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一大原因。由于投入力度小进而造成资源紧张,比如文化体育中心、图书室、广播等主要设施,相应的器材较为匮乏,有些设备年久失修,功能不健全,农民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精神文明建设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四)缺乏必备的资金投入
资金是工作开办的基础,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造成资金严重不足,有些会议上虽然把该类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但是很难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一方面不受重视,另一方面投入资金太少,有些农村政府干脆将经费用在它处,农村文化活动只能被迫叫停,对农民生活、农村发展都起到了十分不利的影响。部分地区希望利用集资、拉赞助的形式改善这一情况,但是这种方式变动性较强,并非长久之计。如此,资金得不到补充,人才缺失严重,促使文化工作困难重重。
(五)文化意识有待提高
一直以来,我国农民群众在文化意识方面的匮乏,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究其原因,农民的思想意识是比较保守的,并且农村受教育程度也不如城市,他们对文化概念理解得不够透彻,当一些太过理想、艺术层次太高的文化活动落户于农村时,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从而对这类活动缺乏积极性,这对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这也是造成农村文化建设“老大难”的病因所在。
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有效对策
(一)从头治理,加强宣传
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要让农民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因此需要结合实际,认清农村与城市的资源差距,通过从百姓的角度出发,村支书、村领导为大家做动员号召,让农民朋友了解到文化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主动参与到文化活动当中。例如某地完善图书场所,完全可以发动本地居民进行募捐,诸如文体中心、广场设施等也都可以汇聚众人之力完成建设项目,还有时下流行的广场舞非常适合在农村开设,这种舞老少皆宜、难度低,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经常锻炼可以加速人体新陈代谢,确保身体健康。总之,开办农村群众精神活动需要领导起到表率作用,在基层中不断宣传、落实。
(二)创新工作,拓展来源创新
农村文化工作也就是让活动变得更加有趣,从而吸引广大村民主动参与其中。这一过程需要文化部门引起足够重视,强调旨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结合农民的生活实际开展相关工作,所以部门人员必须要获取村民的日常生活信息。通过开展走访、四季慰问等关怀活动,让农民群众真切了解到政府是要为百姓谋福利、办实事。现如今网络技术飞入千万家,有条件的地区应该加紧落实宽带铺设,做好现代化文明基建工作,比如通过完善数字电视技术、加强广播宣传等。与此同时,在活动内容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举办民族歌剧、舞蹈表演、小品相声、文艺竞赛等多种形式的项目活动,不断创新活动样式,这样不仅能丰富业余生活,还能够让那些有才华、有理想的民间艺术家施展平生所学,实现自我价值。
(三)利用资源优势,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应该与地方特色有机结合,当地政府可引用旅游资源、风土民情进一步丰富文化活动的内涵,保护本地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村民提高对文化活动的认知程度。例如,开设具有民间性质的项目活动,像美术大比拼、歌谣竞赛等较为容易接受的活动,前提是要确保资金到位,并体现出一定的传统文化气息,使文化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另一方面,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有效利用网络便利条件,确保文化工作必备的信息资源到位,比如将文化信息转投到网站上,开拓地理文化资源并发挥这一优势。传统的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强调的是“让文化走进乡村”。今天我们更应该主张“让乡村文化走出去”,激发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热爱,确保文化工作建设是协调的、持续的、创新的。
(四)提高人员素质文化水平
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无论是文化部门人员还是农民群众都有必要加强自身文化素质。从农民群众方面来看,首先要提高对素质文化的重视,通过对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强有力的宣传,让民间的文学精英、艺术专家走进农民群众团体当中,充实队伍的基本文化素质,对当地的民俗民情、风土气息进行资源整合,做好走访、收集等工作,然后对其进行编纂,整理成册并出版;再从文化部门方面来看,加速落实政策、资金等项目支持,定期为工作人员开办补习班、教育班,努力学习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要点,并设立激励机制,明确奖罚内容,态度积极、勤奋向上的人员予以资金、表彰鼓励,消极怠工者按照明文规定进行相应惩治,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其致力于农村事业、文化事业。
(五)加强农村文化渗透
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强调的是突出农村性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落实活动内容。所以为了保证这一工作的效率性,上级组织如县、区的文化机构,可以挑选团队中的骨干精英到农村搞实际调查,如有必要可开设正规的“下乡”活动,让工作人员入驻农家,体会农村的风土民情、农民的热情豪迈,为文化作品积累更多的素材。相关艺术作品也要彰显新时期农民兄弟的生活习性、新农村建设开发的力度等,然后将作品付诸于实践,可开展巡回演出,一幅幅具有农家气息的节目画面更容易被农民接受、获取认同。此外,挑选文学素养高、并且具有较强工作经验的专家到农村进行文化普及教育,强调文化活动构建方式,加强农民的自主性,具备独立开展文化活动的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展开论述,分析了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意义、问题,并给出相关整改措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素质文化水平刻不容缓,需要相关人员给予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高新.农村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5,(14):9.
[2]徐莺.山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6,(05):29.
[3]李艳华.新时期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困境[J].鸭绿江月刊,2016,(03).
[4]郑铁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理性思考解析[J].大众文艺,2015,(18).
关键词:营林; 监管策略;林业;营林机制;工作机构
1 营林工作的主要存在问题
1.1 受到传统大木头经济的影响,我国以营林为基础的林业建设方案并不完善。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营林工作比较艰苦,工资报酬比较低,特别是透光抚育及幼林抚育环节,它的作业环境比较复杂,它的工资报酬也比较低,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在实际工作中,营林系统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其对于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及工作技术要求比较高,良好的营林工作,离不开良好工作能力的营林工作人员,但是受到营林工作条件及薪酬的影响,有些素质比较高的营林工作者都离开原工作岗位,寻求更好的工作岗位。在营林系统中,有些营林工作人员、现场员,都没有受过专业性的培训,大多数人的工作素质比较低。营林队伍的整体素质比较低,不能满足现阶段营林工作的要求,它的集约经营水平比较低,经营比较粗放式,工作效益比较低。
1.2 目前来说,我国的林业经济环境并不乐观,营林的事业基础比较薄弱。这些年来,随着育林基金的减少,造林任务不断减少,其营林经费不断降低,营林基础工作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导致工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障碍。比如种子库缺乏健全的工作机制,没有多少种子库存,存在诸多的苗圃闲置状况,导致苗木数量的大量降低,导致其整体质量的降低,基础设施体系的缺乏,也不利于营林基础工作的有效开展。很多的林业机构,过于重视眼前利益,不断扩大造林面积,导致日常营林工作量的提升,苗木存在严重不足的状况,难以确保苗木质量、造林质量的提升。
1.3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林业工作体系不断健全,取得了一系列的林业工作效果,目前来说,我国的营林工作技术日益发展,但是依旧缺乏完善性的技术,我国缺乏先进性的北方森工林区的营林技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黑龙江省林区营林技术法规不断健全,其内部的很多规则制度都得到了完善,但是依旧存在诸多的营林问题,有些林业局的工作观念过于传统,在造林抚育及其生产过程中,依旧使用过时的营林方法,不能根据本局的实际情况,进行营林工作的正常开展。
营林工作事关国计民生,营林工作系统也是比较复杂的系统,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责任感及事业心,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全森工系统的造林数量不断得到更新,在这种状况下,仅仅依靠营林主管部门的检查及验收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有些林业局缺乏健全的营林质量检查验收体系,导致营林调查设计过程中的一系列的问题。
2 营林基础工作的强化措施
2.1 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必须要实现营林基础工作体系的健全,营林工作系统是比较复杂且艰巨的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为了满足营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证森林生态结构的改善,保证其森林生态功能的增强,这就需要进行营林工作方案的优化,针对我国的森工林区营林状况,需要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为了提升营林基础工作的效益,必须要进行营林基础工作体系的健全,按照我国的森林法工作要求,做好林业建设方案的优化工作,保证造林工作、采育工作的结合,保证营林基础地位的巩固。各个林业局机构需要保证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开展,保证营林半全能机构的优化,做好营林半全能机构的调整工作,实现营林经费的定期投入,提升造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为了满足上述工作目标的需要,必须要进行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健全,完善相关的技术规程法规,保证相关管理方法的优化,保证天然林保护工作体系的健全,按照分类经营的原则,进行森林类型的划分,做好重点公益林的划分工作,进行可采资源及分布位置的考虑,保证生态公益林及商品林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保证黑龙江省林区营林技术标准方案的定期更新,落实好相关的商品林建设标准体系,保证营林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这都需要做好林业经营的资金投入工作,确保其科技含量的提升,做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作。在营林工作中,苗圃工作体系是重要的营林工作步骤,苗木的质量影响到造林的成败及林分生产力,为了满足现阶段工作的要求,必须进行苗圃投资工作的优化,选出几个较好条件的苗圃及种子园,保证现代化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确保资金的投入,保证其科技含量的提升,确保苗木及种子产量及质量的提升,控制好种源及上山苗的质量。
2.2 这就需要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营林质量意识,保证监督机制的完善,森林培育系统是比较复杂的系统,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满足现阶段营林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提升营林工作者的自身工作素质,确保营林工作者自身责任意识的提升,做好营林工作质量的检查验收及监督工作,确保森林覆被率、更新造林面积保存率等指标的优化。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同的营林主管部门需要进行专业性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保证营林验收队伍的充实,确保验收队业务水平的提升,做好营林的调查设计工作,提升森林抚育的检查验收质量。
2.3 这就需要实现营林工作体系的健全,做好营林工作的部署工作,保证科学发展及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做好相关的科技推广工作,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进行科研项目实用性的重视,针对难点问题展开科技攻关工作,做好科学化的成果管理工作,保证每一个工作环节的科学性,保证营林科技示范区的建立,保证先进工作方法的及时总结及推广,保证林业科研队伍的建设,保证投入保障机制的建立,实现林业工程建设投资体系的健全。在工作过程中,要保证营林科技示范区的建设,将生产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及方法做好及时的总结及推广,保证林业科研队伍的健全,落实好相关的投入保障制度,要控制好林业工程建设投资的资金比例,保证现阶段林业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在科研投入环节中,相关的林业主管部门需要根据实际工作要求,保证林业科技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
在工作时间过程中,也要保证林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健全,确保营林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针对技术人员的素质状况,营林队伍的不稳定状况,展开相关业务素质及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选取一些良好条件、较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进行高校的深造学习,保证森工林区队伍体系的健全。
3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型的营林经营模式出现。为了确保营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行农村联产承包经验的借鉴,保证其工作观念的更新,落实好相关的改革工作,保证工作机制的转换,做好相关的统筹规划工作,保证各地优势的发挥,保证森林资源培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确保营林工作方案的优化,要针对各个工作模块,做好营林系统的完善工作,切实提升林分质量,保证造林成活率及生产量的提升,保证我国林业基础工作体系的健全,提升我国林业的营林效益,满足我国现阶段林业系统的工作要求,提升营林工作的效益,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郑传奇.浅谈营林工作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168.
【关键词】农村文化;广播工作;思考
党的十以来,我国新农村建设进入了全面、快速、科学发展的快车道,中国梦正指引着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和谐社会大步迈进。依靠党的改革开放和富民政策富裕起来的农民,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对了解党的政策、方针的时效性、全面性有了更高的需求。因此,如何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让他们的思想意识有所转变,使其受教育、受鼓舞,全身心的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去,这是对新农村文化广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如何让农村文化广播工作更好地适应并服务新农村建设,让基层老百姓及时掌握党的有关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是摆在基层工作者眼前的迫切课题。现就新农村文化广播工作的现状、发展等方面浅谈几点看法。
1.农村文化广播工作的现状
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文化生活也有了明显提高。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农村文化广播工作建设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的贫乏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这与当前经济社会全面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格格不入。目前基层文化广播事业的建设滞后现状表现有很多方面,主要表现在:
(1)部分乡镇领导重视不够。少数镇党委政府对农村广播不十分重视,认为有了电视,又有互联网,听不听广播无所谓,没有督促镇村按时按要求转播,广播设施成了摆设。
(2)农村广播工作缺乏长远规划。由于体制改革原因,造成农村文化广播工作人员人心不稳,工作中情绪不高,思想涣散,无法制定长远工作规划。另外,很多地方基层文化广播工作的人员都被借用到乡镇政府从事其他行政事务中去了。无人干事,无事要干,何谈发展。
(3)建设资金相对缺乏,硬件设施跟不上。一是基层文化广播事业基础设施投入较少,甚至与财政脱钩,业务活动经费严重短缺,部分公共文化广播事业机构运转艰难;二是文化广播事业活动场所被侵占或挪作他用现象较多,造成了文化广播阵地逐渐萎缩,导致“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枚章子”的现象出现;三是时由于资金缺乏造成设备完好率未达到要求,极少数乡镇设备坏后不及时维修,致使广播节目不能正常转播。
(4)农村文化资源缺乏。目前农村文化广播事业资源相对匮乏,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同时,由于监管不到位,加大了低俗文化在乡村快速蔓延。另外,农村文化资源相对较少,完全没有消费开支用于农民订阅书刊报纸,农民群众受到先进文化教育熏陶的机会稀少,低级趣味文化便有机可趁。
(5)农村文化广播事业发展不平衡。县城所在乡镇或靠近市区的郊区乡镇文化广播事业活动发展相对较好,有民间艺术团、舞蹈团、乐器演奏队、健体中心、乒乓球馆、羽毛球等较多文化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能够满足百姓诸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可是少数偏远些乡镇就差距很大,文化广播活动场所简陋或者根本没有,文化广播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即使有个别的民间腰鼓队,秧歌队或者其他唢呐乐队等,也是为农村红白喜事,开张庆典服务的。
2.齐心协力抓好农村文化广播建设
如今在建设新农村大好形势下,农村文化广播事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机遇。党的十再次强调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开始重视发展文化广播事业,在奏响总基调的氛围下,我们基层广播工作者更要克服困难、鼓足干劲,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广播事业。笔者在基层多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建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农村广播工作的管理。对调频广播网络覆盖、设备维护运行、节目转播、广播维护经费使用管理等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了督察、调研。针对有的乡镇村组不按时开机、转播,有的对广播设备损坏后维修不及时等问题,建立农村调频广播运行维护长效管理机制,及时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
(2)建立乡镇广播网络管理体系。建立乡镇成立农村广播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镇党政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文化服务中心、财政所、派出所等相关人员任成员,建立乡镇广播网络管理体系。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指派1-2名职工任建设管理专职工作人员,专项负责辖区内广播网络建设管理。建立广播监听网络,每个行政村(每组广播喇叭)设一名广播监听员,监听广播是否正常运行,节目内容是否违反相关规定。做好监听记录,如发现问题或事故,及时向所属镇(街办)文化服务中心报告。
(3)扩大覆盖,增加广播喇叭密度。“合村并组”后,现有行政村组面积大了,人口多了,已安装的喇叭一方面不能无缝覆盖。为使边远农村、丘陵岗地的农民群众都能听见广播,需扩大覆盖,增加喇叭密度。
(4)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创新新农村建设,就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筹规划,配套建设,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开展村镇基础设施配套,让久违了的农村广播真正切切的响起来,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加快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迫切需要,也是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5)实现广播、电视“两网合一”。现阶段发展农村广播,就是利用现有有线CATV网络电视系统中87~108MHZ这一广播专用频段,来传输农村广播信号,传输网络不需要任何改造,无需二次投资。借助有线电视HFC网络进行市、县、乡村的三级广播信号传输,实现农村广播、电视“两网合一”。
3.结束语
农村文化广播是农村思想文化的主阵地,是农民了解外界信息的主渠道,是三农建设的好帮手,建好、管好、用好、发展好农村广播对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助推三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占比重较大,“三农”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发展的大计。因此,发展农村文化广播事业,壮大农村文化广播产业,是当前农村文化广播生存发展之道。发达的农村广播网络对进一步落实党的“三农”政策,调动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俞金玲.浅谈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广播工作[J].安徽农学通报,2009(16).
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是上层建筑,它却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文化,是人类进步文明的结晶,它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更是推动人类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重要的精神动力,是民族的脊梁和灵魂,是凝聚人民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的重要力量与精神支柱。本文就如何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出一些对策和办法。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思路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035-02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文化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说,农村文化工作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必要的有效工具,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面。同时担负着培育新型的、多样的农村文化,繁荣农村的民间文艺,塑造当代新型农民精神风貌的重任。如何开创农村文化工作的新局面,笔者就本人20余年的农村文化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的现状看,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影响了群众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特别是社区和农村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
一是对群众文化认识不明确。一些人认为群众文化就是“唱唱跳跳,翻翻闹闹,说说笑笑,吹吹叫叫”。
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在工作人员编制少(1~2人)的情况下,由于要配合乡镇中心工作,必须身兼多职(如住村、党政办、大厅、民政等),根本无法发挥农村文化的重要支点工作”
三是多数村组群众文化工作无人负责,多数无图书室、游艺室,无活动场所。没有业务人员指导,更谈不上什么组织制度的健全。
四是即使有些老班子,如自乐班,演出组,演奏乐队等活动,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有的以挣钱为主,不择手段,演出低级庸俗甚至腐朽不堪。有的助兴演出,迷信色彩浓厚,与时代要求极不相称。
五是庙会文化真正成了“神”会,“香烟茂盛”,特别是一些地方庙会居然成了赌博的集中地,打麻将,摇宝,推牌九,抹花花,打弹弹等等,比比皆是。
六是现有文艺活动需要很好的改革,开展新的创作,赋以新的内容。几十年来,始终只是老调重弹,老话重说,老戏重演,不能取掉低级无味的内容,令人担忧。
七是农村现在除了电视机比较普及外,其余文体活动几乎没有开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对文化的需求不仅要求迫切,而且要求更新更高、更雅更宽广,内容更丰富。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刻不容缓。
2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对策和办法
2.1 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倡导农民健康娱乐。
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五个统筹”的精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考核中把社会事业等各项“软”指标“硬”起来,不要“喊得多,做得少”。基层文化建设是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一是要出台一些操作性强的东西。二是要真正意义上的加大投入。群众文化工作作为公益事业,政府就应该投入,不应该全部推向市场,因为经济与文化社会事业是否同步、协调发展,关系到改革的成败。我们要看到人民群众在打麻将娱乐背后的空虚和无奈,如果我们有层次更多、更加有效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还会有多少人去打麻将呢?
2.2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必须坚持两条脚走路的方针,以国办为主导,国办、民办并举。
一方面要明确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是政府行使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国办文化机构在农村文化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如加大闭路电视的普及力度,把在农村很管用的广播恢复发展起来,完善固定阵地与流动阵地相结合的网络体系,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服务内容、方式等。
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出台一些激励政策,支持农民发展民间剧团、文化户、文化大院、个体电影放映队、个人图书室等文化实体,调动民间艺人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民俗活动搞起来。通过积极引导、民办公助、税收优惠、培训骨干、表彰奖励、加强管理等方式,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2.3 加快发展文化设施建设,落实全国基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
加大投入力度不能成为一句空话,不能再让基层文化工作者激动一阵子,等待一阵子、失望一阵子。切实解决县级两馆设施空白点和设施落后问题,切实解决乡镇文化站只有牌子而无场所,只有编制而无经费、只有人员而无活动的问题。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和研究,加以扶持和引导。逐步缩小城乡的差距,逐步缩小区域的差距。
2.4 变“三下乡”为“常下乡”,是解决当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最现实的行动。
实践证明,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村文化工作水平的重要工作手段,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今年春节前夕,万州区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就给农民带去了过年的感觉,上万幅春联,到一方就一抢而空,那场面不得不使人感慨。文化下乡,不但活跃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提高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可以组织学生艺术团体、职工艺术团体、老年艺术团体、社会艺术团体等下乡,在农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农民的兴趣爱好,带动他们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体活动。
2.5 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应该抓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
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抓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文化工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因建设需要土地被征用后的失地农民,他们不仅有娱乐欲望和精力,而且有时间,当地政府应重点引导、培训、组织他们参加文化活动。这些人经常爱聚集在一起,无事可做,如果没有健康的文化活动吸引他们,他们就容易走上邪门歪道。
3 结束语
总之,农村群众文化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前途无量,蕴藏着极大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只要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认真努力,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调动农村村民的积极性,农村群众文化一定会出现万紫千红,绚丽多彩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问题 对策
本论文是通过对我国会计电算化的一些弊端,近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在观念、理论研究、人才、软件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如何提高会计电算化在应用中的相应对策。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会计电算化认识的不到位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会计以手工记账、算账为主,从古至今已习惯于这种工作方式。而在会计电算化中,计算机呈主要因素,会计人员呈次要因素。同时,外部环境形成了“工作的达标、检查都是以机型的好坏作为评价标准”的风气。因此,各单位不断地更新提高计算机系统档次,却缺乏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
2.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
会计电算化的专业内容,是会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一个交叉学科,偏重于会计,实践操作又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因此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一方面加强会计理论的学习,另外一个方面还要从会计软件和相应专业软件入手,加强计算机的操作水平练习。所以在实践当中我们总是会遇到要么重理论,要么片操作,导致了部分会计电算化人员专业技能“瘸腿”,不够全面,具体表现问题如下:
(1)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很多资历深的传统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很熟悉,对于计算机知识却了解有限,而年青人恰恰相反。
(2)计算机培训教材的老化。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软件操作系统也有很大变化。而现在的教材大多都是几年前的,所介绍的知识实用性不强,经过这样培训并通过考试的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差,并不能很好的适用于实践。
(3)在工作中,各单位缺乏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及定期考核,不能让其与社会的快速变化接轨。
3.会计软件存在的缺陷
会计软件的好坏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础。财务上有些数据是企业的机密,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命运,但当前大部分软件的系统都没有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可想而知,系统一旦瘫痪或受病毒干扰,恢复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要恢复原数据就更是问题。
4.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健全
很多企业的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工作由受过计算机培训的主管会计人员兼任,这些人员有直接修改数据的机会,使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受到了很大威胁。
二、提高我国电算化发展对策
1.更新对会计电算化的观念
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许多管理者片面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会计核算工具的改变,看不到对企业管理的深刻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电算化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而且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2.加强对复合型电算化人才的培养
为实现会计电算化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关键,不断改革人才教育培养制度,多方面、高层次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首先,在各高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向,使毕业生成为既懂计算机知识,又懂会计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重点掌握会计电算化应用软、硬件的开发、改进、维护等问题;其次,对在岗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使他们能较系统的了解与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最后,对于系统维护人员,系统的维护对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程有较大影响,因此在人员使用上,应尽量聘用专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人员,利用他们的实践经验就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3.加大软件开发力度
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会计信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发挥出来。要加大软件的开发力度,只有开发出较完善的通用财务软件,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另外,现行会计软件虽然已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度,但总体上讲,模块内容、功能不强,不能适应财务管理的需要。因此要逐步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增强具有管理的模块,结合网络开发更加高效、安全实用的会计软件。
4.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财务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是通过计算机程序防止数据泄密、更改或破坏,主要包括:实体安全控制、硬件安全控制、内部控制、软件安全控制、网络安全控制、病毒的防范与控制和加强审计监督等。
三、提高自身系统功能的网络技术
改善和提高会计软件网络功能,真正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技术优点,结合网络为财务管理提供更多服务,我们可以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增加具有网络管理的模块,设计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差额分析、图表分析、网络互助等财务分析模块,资金需求供给预测模块等等。
随着我国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最终会与国际接轨。而互联网将延伸至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的管理范畴,网络技术又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彼此共享,实现远程得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工作处理,实现动态进行会计核算的在线财务管理,使移动管理最终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高腊生,田细菊.财务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及其创新[J].财会通讯, 2005, (5): 82-83
[2]吴介军,龚福和.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中的几个关系[J].财会月刊(综合), 2005, (8): 13-14
[3]杜强.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03)
一、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不够重视
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的比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关键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没有完全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对会计电算化事业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使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一直沉浸在低谷阶段,这种企业发展理念不利于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无法深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决策和管理工作提供便利,更不利于电算化事业的发展。
2.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不够扎实
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是指建立健全的会计制度,规范核算规程,完善相关的基础数据,这些基础工作是搞好电算化整体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会计基础工作做不好,就会对会计电算化的整体工作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会计电算化体系,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就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和信息,所以只有做好完善的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才能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3.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差
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是现代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财务数据对一个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包含了很多企业内部的商业机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当前阶段,会计电算化的安全防护系统还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例如:会计信息数据的不确定,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对系统造成的破坏导致工作的无法进行。
4.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很多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转变而来的,在工作的过程中,很多专业性的问题,他们知之甚少,一旦程序系统出现任何的故障或非正常的现象,就无从下手了,即使商家在安装系统时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解释,还是不能使这些非专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很快的接受,一旦在后续操作中出现问题,可能会使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企业重要的数据丢失,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由此看出,低素质的会计工作人员严重制约了企业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
二、目前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思想认识,重视电算化事业的发展
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前市场竞争中的主导因素是什么,一定要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电算化技术的重视和应用,要虚心的向其他企业引进经验,提高整个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对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关注程度,将现代信息技术理念真正深入到企业工作人员的思想之中,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完善会计基础工作
网络化工作环境中,会计电算化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将会计的原始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所有传入系统的数据信息必须代码化,使数据便于集中处理,系统内部的控制方式要形成程序化,当代会计电算化工作还是离不开人机两方面的共同协调操作,而人机两方面的控制牵扯到的内容更多,例如:硬件的维护,会计信息的保存和归档等等,这些都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完善。
3.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对计算机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的威胁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人员的无意泄露或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的信息丢失,另一方面是由于网络病毒的入侵和干扰,针对这两方面的漏洞,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两方面的措施,另一方面要对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各层数据处理层层设防,开启各项保密功能,防止数据信息系统出现故障和问题,另一方面,要在系统中建立完备的操作日志,详细记录操作人员的操作情况,方便企业及时究责,还要及时对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的意外丢失。
4.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
关键词:会计工作优化审核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国内现在有很多中小型企业,而且有不少大型企业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开设了分公司,这些企业和分公司由于受规模的限制,不可能像大型企业那样配备完善的财务人员,所以在处理财务问题时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利用现有条件来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中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应该广泛思考的问题。
一、会计工作流程
笔者在会计岗位上的工作主要分为开具增值税发票;审核整理原始凭证并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及银行存款日记账等。
开具增值税发票基本是每天必做的工作,特别是到了销售旺季时;当月月末的时候就要开始整理原始凭证并进行汇总,确定审核无误后在下个月月初进行记账凭证的编制工作,一般需要几天时间,业务往来比较多的月份一周之内也可以完成了,需要注意的是原始凭证一定要齐全,要确定原始凭证真是完整的前提下去编制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明细账:等记账凭证全部编制完成之后就可以开始登记日记账和明细账了。
二、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部门或会计人员设置不合理、不规范
这是中小企业的通病了,像一些小企业会计人员身兼数职的情况尤为明显。有些公司有些时候为了节约成本而精简人员如果做的太过,连基本的人员的都不能满足的话也是会影响工作效率的。同时中小企业唯亲是用的现象很明显,此类人不具备相关的素质,其后果也是会计工作的不规范化。
(二)原始凭证不完整不真实
原始凭证是做账的依据,原始凭证的完整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很多企业原始凭证的取得存在不完整,甚至是不真实的情况,比如在月初编制凭证的时候,有些原始凭证不完整。有些企业还存在经济业务项目与实际发生的项目内容不符的原始凭证,比如明明是超市购买的生活用品,却填写为材料用品,有的甚至将不能报销的电子产品、日用品等请客送礼的物品以“办公用品”为名,然后通过虚假的凭据合法报销列支。这些不完整不真实的原始凭证不断被纳入中小企业的会计资料,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三)会计信息存有失真
会计信息的失真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无意失真,因为大多数企业的会计人员是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在业务繁忙的月份,会计人员难免因为疲劳和大意发生一些错误。如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重记、漏记、串账及笔误等错误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如果会计人员业务部熟练,专业素养不高,就会产生很多类似的错误。
(四)兄弟部门不配合,会计工作被动滞后
一些企业的部门,尤其是业务部和销售部,在财务处理时完全不讲工作效益,发票随意报,导致会计工作被动滞后,无法顺利进行。
(五)部门不健全,影响财务工作效益
在中小企业中,这是为数最多的不足之处,财务可以说是跟很多部门都挂钩,有些部门到财务来要数据,往往因其工作繁忙把很多不是财务的工作都交给财务办,这大大增加了财务的工作负担,影响了工作效率。
(六)现代财务软件缺乏有效的利用
现代财务软件是提高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然而,现在很多的中小企业由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企业资金等原因,根本没有购买使用这些会计管理软件。另外,很多使用了相应的软件,但对软件的熟练运用还相当欠缺。
三、会计工作优化方案设计
(一)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素质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专业水平。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加强自身及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重视企业的会计业务工作,同时在人员配备上应该注重专业化,重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让能够胜任会计工作的从业人员,以帮助企业全面发展。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至关重要。企业管理者可以对会计人员加强培训,以结合实际的典型案例开展法律道德教育。建立实时有效的法规政策和奖惩制度。
(二)加强企业会计监督工作
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应该在企业内部加大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同时加强外部的监督管理力度。为了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反映能力,企业也应当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相关政策法规,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加强企业内部的合作。
加强企业内部的通力合作至关重要,针对一些部门在财务处理时出现的一些不配合现象,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注重加强企业内部合作,为会计工作提供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企业管理者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互相监督。同时加强各部门的人员的素质,不能有唯亲是用的观念,要以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利益为前提。
(四)加大信息化投入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从业人员必须熟悉的一门学问,中小型企业应该加大部门信息化的投入力度,购买适合本部门的财务软件,并选派合适的财务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学习,争取做到能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本企业的财务运作。
总之,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虽然众多,但是通过分析,其会计核算中的一些弊端都是大同小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家或者几家企业来找出问题找出解决的对策,最终通过不断努力使得国内的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也会日趋规范化,中小企业也能得到健康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新萍.中小企业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9(17)
[关键词] 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问题
【中图分类号】 C9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028-1
不同的国家和组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据不同的人口理论,制定出许多各有特色的计划生育方案,可以认为所有方案的实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实践的基础上,各个计划生育方案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每一个方案由于都会同时受到各种理论的影响,互相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共同之点。当我们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各种方案的基本着眼点并不相同,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根本不同的特征,我们可以依据它们之间主要特征加以区别,以便于研究和比较。
一、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
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也就是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有效地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计划生育管理就是对计划生育活动进行的管理,是遵循国家确定的人口发展目标和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按照人的生育规律,对人口再生产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控制活动。简言之,就是对人口再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科学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协调所有资源,实现人口发展目标的管理活动。该定义揭示了计划生育管理的几个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人口再生产是在计划指导下进行的。2.人口发展目标是计划生育管理活动的核心。任何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特定目标展开的,计划生育管理也不例外。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和工作重点,并且必须按照人口发展目标去指导各项管理工作,如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完善组织,选择领导与管理方法等。3.为实现计划生育管理目标建立协调手段。管理过程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手段来完成的,这是管理活动赖以进行的具体途径和方法。4.有效地协调所有资源。资源是指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空间等。有效地协调资源,就是在组织实现人口发展目标中提高管理效能和在使用资源过程中提高效率。在协调资源中努力提高管理效能和效率,是计划生育管理应遵循的原则。就管理的社会属性来说,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它们不能互相生搬硬套。我们在进行计划生育管理时,既要考虑自然属性,又要考虑社会属性。
二、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近年来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实践来看,单凭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来控制农村人口的超生,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管理成本较高,同时也容易造成干群关系的对立和恶化。乡村计划生育工作要得以顺利开展,在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转变农民的婚育观念,使农民主动积极地配合计划生育部门的工作。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农民的素质?首先是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农业劳动的技术水平,使农业劳动从体力密集型向智力集约型转化,并缩小男、女劳动力之间的差别,最终通过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水平,增强经济实力,建立起农民养老保险的社会福利制度。这是控制农村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也是落实计划生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次是转变生育观念。生育观念是由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并受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因素的制约。对于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来说,要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的宣传工作,帮助农民更新婚育观念。在开展这项工作中,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管理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通过社会舆论强化社会主义婚育观念和生育观念,把家庭生育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帮助农民正确处理生育需要和国家要求之间的矛盾。改善农村生育社会保障,转换农民的生育观念,逐步向少生、快富、文明奔小康转变。普及农业科学技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使农民懂得增加劳动力不是致富的唯一途径。因此,转变生育观念,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也是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得以落实的重要方面。
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措施,是管理型计划生育方案的基本特征。管理型方案强调政府的生育调节职责,因此它具有一切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行政管理的对象是人们的社会行为。政府往往将人的社会行为分为提倡、允许和禁止三类,对于符合政府所提倡的行为给予鼓励和奖励,对于符合政府所允许的行为加以保护,对于政府认为应该禁止的行为实施行政惩罚和制裁。在生育管理中也是这样的。由于政府对生育的管理是行为管理,所以往往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人们的生育和节育两种行为上。对符合政府所提倡的生育时机和数量的行为给予鼓励和奖励,并保护符合政府所允许的生育时机和数量的行为。
三、结论
计划生育管理是在物质环境中进行的,因此,计划生育管理过程实际上是资源的消耗、使用和协调过程。管理在人类社会中之所以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种活动,就是因为它追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去实现满意的目标,充分体现出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治敏.如何做好基层企业计划生育工作[J].科技与企业,2013,16:270.
[2]康艳筱.新时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措施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13:179-180.
[3]孙华丽,崔玉明.城乡结合部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04:568-569.
高校是高新技术成果的强劲源头
高校学科门类多,专业多,仪器和实验设备齐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学科点、博士后流动站等研究开发基地,具有多种技术测试和开发平台,是强劲的高新技术成果产出的源头。
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科技推广工作起步晚,经验少,有关科技推广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科技体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束缚着它的发展。到1999年底截止,高校科技成果能够签约转化的不到3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只有转化成果的30%,因此只有10%左右的成果能取得较大效益。大量的科研成果并没有真正地走入市场,仍是“养在深闺无人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
体制和观念落后
首先,高校的机制和观念上尚未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就高校的科研人员而言,尚未实现三个转变和统一 :从单纯追求学术成就转变到学术成就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从对外主要与学术界联系,掌握学科动态转变到既要与科技界联系,又要与政府、企业界乃至社会各界联系和交往,掌握技术发展趋势、市场动态与竞争动态的统一;科研的逻辑思维与经营理念、探索性研究方式与决策性经营原则相统一。
科研人员成绩判断标准落后
就高校本身而言,衡量办学水平和科技人员贡献大小的标准尚未完全从发表文章和获奖的多少转变为与开发出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好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多少相统一;机制上尚未建立起真正鼓励科技人员兴办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人事制度、科技管理制度;尚未从习惯吃“皇粮”转变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理念上来。
投入有限,成果不成熟
由于技术市场体系不完善,科研投入不够,受资金约束,多数技术成果不够成熟。
管理部门服务不到位
科研管理部门作为技术中介组织没能起到沟通作用和发挥桥梁的作用,不能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完备的服务。
缺乏长远市场眼光
由于企业为创新而投入的巨额资源只能获得滞后且不确定的市场收益,所以技术创新与企业生存与发展之间仅存在长期的因果,但多数企业只追求短期目标,两者关系错位,企业购买技术的动力不足。
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几条建议和对策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如何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关键在于学校的政策推动。基于培养人才、发展科研的主要任务,高校应解放思想,建立具有一定结构、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的新型科技体制。制定鼓励科技人员(包括研究生)开办高科技企业的政策,真心实意地鼓励科研人员无任何负担地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大胆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机制,建立固定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科研与创业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岗位相结合的人事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从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岗位编制、学籍管理、教学科研任务考核及学校、院系、个人之间的收益分配.成果归属及共享等等方面,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以其研究开发成果为资本创办科技企业,实现成果转化。
创办大学科技园,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研究与开发、成果转化与商业化三个阶段,这种转化就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其中既面临着技术风险,也面临着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将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成功转化,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建立科技工业园区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科技成果的迅速产业化。建立科技园是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能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间的联系。
从经济发展与高新技术的推广来看, 如果高等学校与生产部门不建立相应的关系,学校的科学研究方向就不可能与社会经济需要一致,成果也就大多不能被市场所利用。高等学校扩大与生产部门的合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不仅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联合起来,从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来选择科研项目,而且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联合起来,从经济发展的需要来选择科研项目,这样,科学研究的方向直接面向经济发展,科研成果推广和应用也就能够适应生产、开发新产品部门的需要。
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中介作用
科研管理部门是高校和企业紧密合作的中间桥梁,是关系到一项成果能否顺利转化到企业的关键所在。因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所进行的技术交易,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买卖,它不同于一般物质商品的钱物交换,因此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从签订合同到履行完毕的一个较长的转化过程,所以,科研管理部门必须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履行,才能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科研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它的中介作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进一步开拓市场空间,捕捉市场机遇。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科技工作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这种需求引力的有效信息反馈,却不是所有人,特别不是研究与开发者的专长。因此科技推广人员必须善于分析和利用掌握的信息,有针对性地传播信息,以其客观地反馈信息,以其独特的联想力和判断力,运用信息去发掘潜在的市场机会,向科研人员反馈这种机会,提高科技人员的研究方向的准确性,促进技术推力与需求引力的偶合,使科研工作既适应市场又引导市场,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2)组织并参与科技成果的工业化、商业化开发,在签订和履行成果转化的合同过程中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科研管理部门的责任不但要对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进行管理,而且要善于组织科技成果洽谈会,在科研人员和企业之间要进行充分沟通,积极参与科技成果的工业化、商业化开发的各个环节,由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是买卖关系,而且是一种长期合作关系,因此不但要考虑学校的利益,也要切实为企业着想,加强全方位的服务,同时对合同进行严格审查,合同不仅是对当事人的约束,亦受法律的保护,促使双方能够认真履行合同。
(3)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进风险投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组织下运行。由于高校受资金的限制,许多成果往往束之高阁,使国家政府部门在技术研究和开发阶段投入的资金不能取得效益。高科技产业化一般需要3个阶段:技术研究和开发阶段,成果国有化阶段,工业化生产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连接,环环相扣,形成一条转化链。要确保转化的成功,首先每个环节都必须有资金面上的支持。每一阶段的后续资金能不能及时足额跟上,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成败。大多数的科研人员不熟悉融资渠道和方式;况且,科研人员多数埋头于成果转化中的技术问题,难以分心顾及企业融资事务,因此科技推广人员应为科技成果的转化牵线桥,拓宽融资渠道,向银行贷款或与风险投资公司相结合,广泛吸取各方面的资金,为科研人员和企业实现成果的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解决后续资金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