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地方文化论文

时间:2023-02-27 11:09:31

导语:在地方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方文化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以地域文化为依托,创建有特色的地方高校校园文化,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高校社团实践活动,促进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融汇共进。

论文关键词:地域文化;校园文化;高校社团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每个地域都形成了其独有的文化。地方高校作为为地方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为地方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区域内知识传播与积累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特殊地域文化氛围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带有所在地域文化的种种特性。地方高校已经关注到地域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独特文化教育功能,在扩大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引入地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财富,对地域文化进行校本化的处理,将地域文化与培养学生的品质与能力结合起来,这是升华育人品质的冶炼。地域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客观文化与学生需求的对应关系。地域文化进校园变成校园文化,这是一种创造。地方高校应该把当地文化资源纳入学校教育范畴,不凝炼地域人文精神,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底蕴,为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作出贡献。作为地方高校主体的师生多数来自本地区,与地域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相关联度比较高,甚至主要的构成因素是同一地域同质文化。地方高校要立足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特色环境及各种文化差异所形成的特色地域文化谋求发展特色教育及创新教育品牌,挖掘传承地域文化发展的优势。

一、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融汇共进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吸收地域文化营养,与地域文化融汇共进,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地域社会。地方高校虽然在本地域是以文化殿堂著称,但其校园文化还是要受地域文化地影响和熏陶,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特色,并根植于地域文化中。地域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情趣和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作为学校所在地域居民的地方高校师生员工,会对所在地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并受地域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成为地域文化的参与者、传播者、创造者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全体师生为主体,以大学校园为载体,是高校个性风格、办学理念以及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是学校所有各项建设的最高境界,贯穿于学校各项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并处于统率全校各项活动的显赫地位,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得以体现和升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以创造性、开放性和批判性反作用于地域文化,重构着地域文化,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强有力地引领着地域文化建设。这种引领作用可以体现在显性的校园文化和隐性的校园文化两方面。比如显性校园文化中的典型校园标识及优秀校园文化建筑,隐性校园文化中的高雅文化氛围、健康情感和师生价值观等。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与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地方大众文化,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同时抵制不良思想和思潮的侵蚀,选择性批判性地整合接纳吸收地域文化中的合理部分,剔除其糟粕,形成高雅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要在互赢互利的基础上搭建交流平台,积极对接,创新合作机制,实现互动。大学校园文化不但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气和环境氛围,凝聚所有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影响一方水土,对当地的地域文化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一)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

人类所创造的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具有特殊价值。地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历史沉淀,也是一种历史积累、更是一种历史绵延,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具有强大的惯性,是人们在价值取向、审美取向、思维方式上所具有的共性。地域文化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的哲学思想,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忽视的功能和价值导向。所以要研究地域文化,挖掘其独特的思想内涵,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创新校园文化载体

仅靠常规的实践活动是不能真正体现校园文化的“魅力”的,要不断探索新的载体,结合教学,探文化之本,溯文化之源,树立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通过各种载体搭建平台把地域文化“引进来”,在学校新课程开发和改革方面上加大力度,把地域文化渗透于日常教学活动、课程开设、学科建设以及师生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相应的载体,不但要加强大学生课堂载体建设,还要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创新建设研究,比如环境载体、标识载体、社团载体、活动载体、媒介载体等等,使校园文化通过不同的载体“走出去”,传承和发展校园文化的内涵,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转贴于

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地方高校社团

地方高校社团是大学生为了培养和展现自身才华,根据自身的爱好和意愿,自愿参加或组织的文体性、科技性、学术性、政治性等各种社团。学生社团是大学完整教育体系必须的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价值体系中,最为基础的是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价值。在高等教育功能体系中,首要功能是培养人才。学生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是大学正规教育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具有非正规教育和养成功能。校园社团通过各类社团项目、社团主题活动,对学生从兴趣发展到智力培养和专业训练,从生理健康到心理健康,从科学素质提升到人文素质养成,都具有深层次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构成了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社团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学生自主创建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阵地,是大学校园的一道风景线。同大学教育一样,学生社团具有适应、批判、传承、选择、创造文化的功能,可以在学生中薪火相传。地域文化对作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中活跃因素的社团活动发展有促进作用。地方高校如果能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地域文化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素材和切入点,积极主动地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肯定能够增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也吸引了高校社团的关注,地域文化类社团已经成为高校社团发展的又一方向,丰富了高校社团类型,促进了高校社团的发展。

(一)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促进社团活动多样化

在社团活动中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素材,改变高校社团活动一直存在的方式单一、内容重复、活动收获小的局面。

(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鼓励社团成员成才

地域文化不但是切实可行的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也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地方高校社团开展各类活动时可以用地域特色文化及富有人文特色的纪念活动培养社员的人文精神,激励社团成员努力成才。

(三)高校社团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的实践方式是多种多样

第2篇

正如前文所述,房地产市场成熟度可以反映出某一区域(或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状况以及整体的发展形势,政府部门可利用成熟度评价结果来了解当前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与宏观经济的协调关系,为政府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以及引导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使得资源得到更加有效配置,及时发现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非周期性异常波动,从而减少房地产业对国家经济金融产生的波动与风险。同时,对企业和消费者也都有积极意义:企业可以及时了解房地产业的整体状况和行业结构,掌握不同区域房地产市场的差异性,使之洞悉市场变化趋势,发现投资机会,提高其投资时机、投资结构的决策准确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投资风险;有助于消费者认清市场,掌握市场发展的真实规律,不盲目跟风,选择适合自身的住房需求,从而有利于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具体来说,市场成熟度可以认为是市场参与者用于描述市场的发展阶段或市场化程度的概念,其主要用于研究特定市场的发展程度,理解市场怎样形成、演进及未来的表现,帮助决策者决定如何在特定的阶段投放特定的产品(KeoghandD''''Arcy,1994)。[1]通过对市场成熟度的研究,了解市场阶段性演进的特征和表现,有助于解释目前市场上产品使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市场活动等。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化进程的框架下涉及市场成熟度方面的研究初现端倪。1991年,沃克和弗拉纳根(WalkerandFlanagan,1991)最初用市场成熟度来研究中国香港房地产市场,认为一个成熟的市场具备高层次的机构投资、成熟的金融结构、规范的金融市场并且海外投资、机会点以及多样化收益都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等特征,这些指标得到了学界的广泛支持。[2]之后,西科(Seek,1995)又增加了经济体的实力和类型、市场规模、完善的基础条件等市场成熟度考量指标。[3]关于市场成熟度方面,研究最为全面的是基奥和达西(KeoghandD''''Arcy,1999),[4]他们在对市场成熟度相关文献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市场成熟度的涵义及考量指标重新进行界定,如使用和投资机会,灵活性,专业度,信息和研究性,开放度,标准化等指标。发展到今天,市场成熟度理论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和对象不同,还有以下几种定义:第一,市场成熟度是衡量市场进化程度的指标,以不断下滑的增长率为特征,当市场不再出现增长,就可以被视为饱和(Graham,2000)。[5]可以采用收入弹性作为具体的衡量指标,当收入弹性小于或等于1,即收入的增长不再创造更大比例的需求增长,市场就被视为完全成熟。一个完全成熟的市场就是一个增长量不超过收入/经济增长的市场。当收入弹性为0,即收入的改变不再对需求产生任何影响,市场就被视为完全饱和。换言之,市场成熟维度的早期阶段则出现在收入弹性值不断下降但仍大于1的时候。第二,通过反映不断减小的增长率的时序曲线,如系数小于1的对数函数和集合函数、半对数曲线可以用来研究成熟度,而双曲线、修正的指数或对数曲线更适合用来定义饱和状态(Saunders等,1987)。[6]这种方法最主要的缺陷是仅考虑时间参数,忽略了驱动需求的其他重要因素,如收入和价格变化。第三,咨询公司卢森泰(Lucintel,2009)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把成熟市场定义为旅程数增长等于GDP增长加产量增长的和,任何附加增长都被定义为“生产”增长。为了量化一个市场的成熟程度,他们提出通过GDP+产量增长与旅程数增长的比值来定义的成熟度要素(MF)概念。当市场成熟,MF值就是100%。当市场还有“生产”增长,处于欠成熟阶段,MF值就应该小于100%。有关房地产市场成熟度的研究自1994年起就不曾间断。具体来说,市场成熟度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城市房地产市场怎样形成、演进以及未来的表现,还能作为如何选择在不同城市、不同市场投放合适的房地产产品的决策指标。奇恩和邓特(ChinandDent,2005)采用Keogh的市场成熟度框架对东南亚的办公楼市场成熟度进行了研究。他们试图改进研究方法,确立明确的成熟度标准,建立1~10的评分范围,1代表最不发达的,10代表最发达的。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混合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市场给高效运作的房地产市场投资活动提供了显而易见的大量机会。近来,皮鲁米(Pelumi,2012)以Nigeria为例对发展中国家的居住房市场进行了研究,把大量的信息流和高度遵循总体规划视为成熟居住房市场最重要的标志。目前,国内涉及房地产市场成熟度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已有的研究仅限于房地产成熟度模型方面的评价,如房地产咨询机构仲量联行(JLL,2010)、俞海海(2008)[11]等都曾建立过相应模型对当前房地产市场成熟度进行评价,虽然两者设定的评价指标相应有不同侧重,但对市场成熟度阶段的划分基本一致。也有个别文献只是将市场成熟度作为住房流动性的一个指标来分析(包华,2008;WuandZheng,2008)。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借鉴仲量联行的研究,笔者认为,评价城市房地产市场成熟度可以遵循以下4个指标:(1)房地产市场高度透明:市场信息能够自由流通、政策执行有力以及交易流程相对公平;(2)资本流通性强:在资本流入和流出方面与国际房地产资本市场紧密联系;(3)优秀的居住环境和物业服务:主要指环境可持续性、节能且管理优质的物业;(4)客户来源广泛:客户覆盖范围广,不仅限于国内客户,同时还有大量的国内外客户进驻(尤其是企业和总部)。根据以上评价指标,大致来说,自1998年城镇住房改革实施以来,我国整体上房地产市场成熟度曲线攀升迅速,其市场表现和投资前景如下。

二、我国城市房地产市场投资前景

为全面分析我国各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投资前景,笔者参考克而瑞信息集团的《2013年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投资前景研究报告》,分别从市场需求、市场供求、市场容量以及外部因素等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并对分类指标进行相应完善,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其中,采用常住户籍人口比、城市动迁增量需求、人口复合增长速度、居住面积改善性需求、租赁市场住房户比例等分类指标来衡量城市房地产市场需求情况;采用土地供求情况、房屋供求情况、实际房价增长率等分类指标来衡量市场供求关系;采用人均购房面积、城镇职工工资、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房价收入比等分类指标来反映市场容量;采用该城市的城镇化率、人口密度、城市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值等分类指标来反映外部因素。表4显示,一线城市以及二线城市的市场投资前景相对较高,6个一线和22个二线城市全部进入前50排行,37.5%的三线城市进入前50排行,四线城市除廊坊进入前50排名外其他普遍排名偏后。二线城市中苏州、青岛、宁波等非直辖市城市的市场容量也有较大发展空间,主要是由于外来企业的不断进入,城区不断扩展,人口快速导入。此外,随着整个京津冀一体化和大七环格局的形成,廊坊也进入了城市房地产投资前景的前50名,具备一定的投资潜力。而从各类城市得分来看,一线城市中北京和上海平均得分最高,按城市线别,平均得分及中位数依次递减。二线城市总体排名较为靠前,常州、东莞等个别二线城市由于市场较为成熟,短期内市场容量空间有限,因此得分较低;三线城市的个别城市得分较高,主要是这类城市市场处于快速发展期,其城市市场投资前景较大;而四线城市由于市场处起步阶段,总体得分偏低。

三、总结与对策建议

第3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鹤梁题刻

[分类号]G258.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具有无形性、活态性、传承性等特征和历史传承、审美艺术、科学认识、社会和谐等重要价值。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位于重庆涪陵长江江心的白鹤梁题刻记载了1200多年来长江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信息,空前规模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葛洲坝电站的设计,赖此得到了计算水量的史料数据;它对研究长江水文、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规律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是“世界水文资料宝库”,又是集文学、书法、绘画、石刻等艺术为一体的“世界水下碑林”。受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影响,白鹤梁将永没库底。为此,位于三峡库区的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为白鹤梁题刻的抢救性保护做了大量工作。笔者曾在该馆从事图书资料管理工作10余年,也曾参与白鹤梁题刻保护的相关工作。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和体会以及该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思路和具体实践,探讨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期为地方高校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 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1.1 保存、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图书馆有四项职能,其中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位居第一。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神圣使命。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播与研究,使图书馆的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研究植根于本民族深厚土壤中,是图书馆正视知识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选择,也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高校图书馆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除了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保障之外,还应肩负保存地方文化传统、为本地政府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资源、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支持地方建设的社会职能。

1.2 有助于拓宽图书馆学知识研究领域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更多、更鲜明的跨学科、跨领域的文化特征和知识属性,因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与现象,需运用多门学科领域的知识,需要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学、文献学、信息技术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图书馆学正是与许多学科发生交叉或关联的一门学科。图书馆将活态知识适度地纳入研究范畴,可扩大图书馆学知识研究领域,开拓学术视野,增强图书馆学研究的活力。图书馆学本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更应有学术的自觉,到生动丰富的民间社会活动中寻找研究课题,促使图书馆学在不断解答问题中得到发展。

1.3 图书馆的经验和方法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目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对滞后,且处于无序状态,迫切需要有关部门的组织领导和专业人员的业务指导,对流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图书馆作为保存人类文化的重要部门,具有科学组织、科学分类、科学研究各种文献的经验与方法,诸如文献分类法、版本法、主题法、目录、索引等比较完整的科学的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研究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数字图书馆的现代技术手段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其所需的各种技术,即将处于隐性、零散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行概念化、显式化、形式化的本体化加工处理,使之成为可交流、可共享的显知识产品,为其保存、利用提供条件。

1.4 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机构;同时,鼓励学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学术性研究机构,总体来讲,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4.1 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

地方文献是指记载一定地区范围的自然、社会、风土人情等特定资料,含有某一地区丰富的地方文化、自然和社会信息,是研究地方文化传承、发展、变更的重要史料。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于地方文献内容之中,是地方文献的一种表现方式。地方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的发展服务的,其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始终应保持一致,即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地方文献作为研究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理应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收藏重点。为打造馆藏地方特色,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自2001年升本以来,突击性收藏地方志3000余册、中文书刊1.5万余册,成为该馆的一大亮点。而当地文化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则相差甚远。区县公共图书馆中条件最好的涪陵区图书馆也只是零星收藏有一些方志、县志。涪陵区文化馆、博物馆仅仅依靠政府有限的拨款维系着日常运转,谈不上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不仅如此,高校图书馆的性质决定了其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层次高、内容丰富等特点,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确认、项目申报及论证工作、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提供切实的文献资源保障。

1.4.2 高素质的人才资源 人才素质决定着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以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该馆自2002年成立乌江流域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以来,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外聘、培训等方式,拥有一大批专兼职高层次研究人员,其中包括外聘的教授3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本校的专兼职教授17名、博士硕士研究生19名。他们当中不乏计算机专家、图书情报专业的专家和文献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的专家。他们不仅热衷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宣传、研究等工作,还具备相关的知识积淀,是参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坚强后盾。此外,学生社团和本馆职工也是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经过4年的努力,该中心已发展成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而当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至今尚无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初、中级职称的工作人员达78%。可见,地方高校图书馆具有明显的人才资源优势。

1.4.3 现代化的服务能力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绝大多数实现了网络化、现代化管理,信息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如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信息存储容量达22TB,实现了业务管理自动化,采用图腾集成管理系统处理采访、编目、典藏、流通、公共检索、连续出版物管理等业务;电子阅览、视频点播、信息检索、文献传递、用户培训等服务实现了网络化;开通网上图书馆、手机短信、科技查新、定题跟

踪、信息推送、馆际互借等服务。而涪陵区图书馆、涪陵区文化馆、涪陵区博物馆至今还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管理,有的部室还要借助手工借还,正在学习、借鉴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的成功经验,向现代化、网络化管理的目标迈进。

1.4.4 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和生命记忆,主要还是藏于民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这些古老的文化因子在农耕大地上被传承下来,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困难就是要提高群众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意识。地方高校图书馆地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腹心地带,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比较了解,方便从事田野调查、民间资料采集整理以及开展对群众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普及宣传教育。与其他高校图书馆相比,区域位置决定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3 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认为:“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遗产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采取如下措施:

3.1 立档保存:对无形文化遗产的有形物化

保存是基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程序。保存不是封存,是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效地保护起来,供研究人员及后人研究借鉴。地方高校图书馆首先应通过多种途径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组织专业人员深入民间实地考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普查要坚持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的原则。全面性是指兼顾城镇和乡村、兼顾不同人群的全面调查和采录;代表性是指在全面掌握某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情况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加以认真、科学地采录;真实性是指普查时要忠实地采录讲述者讲述的原貌,按照民间文化作品和民俗表现形态,保持原状、不加修饰地将其记录和描述下来。符合这三原则的采录成果,才是真实而有价值的,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凡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在普查和保护之列。普查还要掌握科学方法。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如重点走访、抽样调查、开小型调查会、观摩民间艺术家的表演、参与民俗节庆活动等。调查采访者以笔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方式真实地记录现场考察成果,同时还要注意搜寻民间传抄的唱本、长诗、鼓词、皮影脚本、经书等手抄本。要对采集到的口头文学、民间艺术品、民俗事物、摄影摄像等进行详细登记。普查之后,要进行总结评估,写好调查报告,对遗产进行登记、分类、整理,对普查结果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档案化。同时,也应进一步挖掘现有馆藏的地方文献资源内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材料和保护过程的档案,如申报项目的文本附件、音像资料、数字化多媒体等。然后,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收集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转化为文字、光盘、磁带等,或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数据库。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图书馆,还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民俗博物馆。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白鹤梁相关资料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建成白鹤梁专题数据库;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文字、光盘、磁带等物化资料,并按照专题集中的原则,使用图腾集成管理系统软件分编入藏:①进入编目系统,将文字资料做成机读MARC记录,在MARC记录的010字段标注含光盘、磁带或图片集,210字段标注光盘X片、磁带X盒或图片X张,MARC做好后,打印书标贴于文字资料上;②进入书标打印系统,依据做好的文字资料的条码号,在含光盘或磁带的专用书标上打印出该文字资料的索书号和相应的光盘号、磁带号或图片集号,在文字资料和光盘、磁带或图片集上分别贴上该专用书标;③再次进入编目系统,在MARC机读记录中打开馆藏信息,在下挂数据记录中添加光盘号、磁带号或图片集号;④进入典藏系统,将分编好的文字资料分配给“非遗”书库,并将图片、磁带或光盘移交“非遗”书库保存。

3.2 价值研究: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精髓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审美、教育、科学、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精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环节。比如,正因为葛修润等科学家研究发现了白鹤梁的重要价值,国家才不惜耗资1.89亿元修建“水下博物馆”,既将其妥善保存,同时又开发其旅游价值。可见,价值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实际操作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澄清理论观念的问题。理论上模糊不清,就难以对保护对象做出科学的界定和评估。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做好保护前的甄别鉴定、价值评估等先期工作,有的放矢地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一般来讲,只有具备如下三个条件的文化形式和产品,才是急需得到抢救与保护的:一是具有民族独特性,深深扎根于文化传统或有关地区文化历史之中;二是具备一种或多种科学的、独特的、珍贵的价值;三是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同时表现出创造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难度的技艺,是同类文化样式的典范。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价值研究,或与其他有关机构进行合作研究;用录像和记录等方式将民间艺人的技艺整理、保护下来,组织专家对传承人的成就和传承工作进行学术性、专业性的分析和评估;支持项目申报、论文撰写、论著出版等工作。该馆相关课题有184项(国家级12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30余部;其中白鹤梁题刻研究成果有曾超的专著《三峡国宝一白鹤梁题刻汇录与考索》(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周晏的论文《白鹤梁蒙文题刻背景追述》(《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李胜的论文《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五十六则》(《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和《释文校读记》(《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等。此外,该馆学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理论研究的同时,还亲自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使遗产价值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3.省略/gwge/2005-08/15/content_21681.htm

[2]王云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图书情报工作,2007,51(8):132-135

[3]葛修润,国宝“白鹤梁”,中国三峡建设,2006(2):73-79

[4]方允璋,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96-98

[5]张小芳,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情报探索,2008(03):32-33

[6]黄峒胜浅谈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2):107-109

[7]金文坚,高校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7(7):90-92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一章总则,[2010-05-19]unesdoc.省略/images/0013/001325/132540c.pdf

第4篇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地方性;地方文化;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5-0064-04[作者简介]李徽昭(1975―),男,江苏泗洪人,博士,淮阴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处副处长,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周睿(1984―),男,江苏泗洪人,硕士,淮阴师院文通学院讲师。

当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丰富、多元,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撑与发展动力。在此过程中,教育国际化意识逐步增强,对教育国际化的认知有更多深刻感受。但仍还有不少办学单位的教育国际交流参与者依然存在着结构性思维定势,抱守着“国际高于地方”的思想观念,忽视了教育立足地方办学的实际。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地方文化得不到凸显,国外合作院校与人员不能深层感知教育所在地的文化特色,也就无法推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

一、教育国际化的思维误区

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教育加速发展,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各级办学机构推动本地教育发展的重要发展策略。各大高校也出台了许多措施促进本单位教育的国际化,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引进新的教育理念,但“国际高于地方”“他国文化优于我国地方文化”依然是众多办学单位主要的思维方式。由此在教育中出现了忽视地方文化,盲目无主地参与国际化的现象。

(一)国际高于地方的思维误区

教育国际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教育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举措。在全球化为主要发展趋势的21世纪,教育国际化并非某些发达国家所特有的教育,而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一体化环境下对教育提出的发展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与合作互助程度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乃至于基础教育不得不日益走向国际化。早在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便发表了《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其中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适切性”“质量”相提并论,认为它们是世界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也就是说,教育国际化对教育变革与发展是其必不可少的步骤。由此可见,各国对教育国际化已达成一种共识和认同,教育国际化势不可挡。

面对汹涌的教育国际化潮流,我国教育国际化也陷入了西方化、美国化误区,表现出文化弱势的卑微心态,使我们在比较和评价中外教育时失却了客观标准,失去了立足本地发展的文化主体性。各教育机构办学地方的文化无法在全球化的文化体系中与西方或美国文化比较,无法凸显本土文化价值。尤其是,不少办学机构对教育国际化的认识出现了误差,认为既然教育已经走向了国际化,那地方文化就没有意义了,教育国际化主要在于吸收西方文化,引进他国先进的教育教学体系。更有一些办学单位简单地把教育国际化理解为聘请外籍教师上几堂课、选派学校的一些“达标(达到西方高校的入学要求)”学生出国交流或留学,这就是教育国际化,或者认为与国外高校进行一些合作和交流、举办几场访谈,就叫国际化。

上述理解都是丧失本土文化自主性的陷入误区的教育“国际化”,他们把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变成了简单而狭隘的片面之词,人为地把教育国际化和地方文化分离。对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化”不仅仅只是一个向强势国家学习并吸纳、融汇本土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在与强势文化比较中重新观照自身、向西方国家推介地方文化使双方互动交流融汇并适应的过程,这样的教育国际化才是教育思想、经验及资源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对话、交流的真正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是地方文化与西方互动学习借鉴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形成自己的东西,因此,可以说国际化同时也是一个地方化的过程。

(二)国际与地方的文化辩证关系

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正融于全球意识环境中的教育体验。它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课程中的国际内容;二是与学者、学生的国际流动;三是国际技术援助与合作。[1] 地方文化是地方教育机构办学的立足点,各教育机构立足地方,为地方培养人才,地方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殊性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积淀,向人类展示着特殊而多彩的地域文化精神。教育国际化与地方文化具有内在统一性,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可以互相促进。一方面地方文化通过教育受惠于国际化,吸收国际化的养料,显现出地方文化的价值与特性;另一方面地方文化又能很好地为教育国际化吸收,由此促进地方文化与国际教育的互动,推动地方教育国际化。

鲁迅曾说:“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今天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显然已经更为深入,民族的东西必须具有世界性、全球共融的文化特质才真正具有世界意义,否则只会被时代和世界淘汰。因此,地方文化只有通过国际化与全球其他异质文化不断碰撞,才能找到地方文化的独特位置。也可以说,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既要在两者之间坚守科学合理的文化立场,更要以本土化为目标,以国际化为手段,保持一种胸怀开阔的批判理性,通过全球化壮大地方文化。正因为如此,教育本土化不能代替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也不能排除本土化,两者必须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

二、高等教育中的地方文化与国际化

(一)大学教育具有地方文化属性,教育内涵于地方文化中

“教育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动因。从广义上说,高等教育是制度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也必然要受文化的制约和影响。”[2]教育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承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各个层面都蕴含着文化因素。文化功能是教育众多功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地方院校在地方文化领域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利用地方深厚的文化资源开展名人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江苏淮安各高校对精神的研究,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有的高校通过博物馆、图书馆等载体,宣传地方文化和历史传统,使地方文化深入人心;有的高校设立专门的地方文化研究机构,把地方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一部分,与地方开展深度合作,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大学文化既是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明显区别于地方文化,高校四大职能中的人才培养以及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对地方文化的宣扬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学作为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和提供高科技服务的教育机构,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文素养的提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教育与地方文化的交融应该愈加深入。大学教育内涵于地方文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地方文化的挖掘。高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条件,为地方文化开发和保护提供智力支持,地方文化应该成为各高校学科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二是对地方文化精神的研究。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但同时文化发展问题也很多,高校对地方文化的整理、考证研究将起到重要作用,高校通过地方文化精神的梳理推动学校校风与办学精神的深入发展。三是对地方文化创新和宣扬的作用。地方文化既有与时俱进的内在价值追求,也有发扬光大的内在需要,高校作为人才和技术汇集地,创新地方文化、宣扬地方文化责无旁贷。

(二)教育国际化首先须本土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指的是“将大学教学、学习、研究及管理等置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及世界教育和文化的大环境中去进行建设与管理”[3]。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文化融合的过程,在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多样化、民族化的地方文化逐步凸显出来。从教育本身来说,它具有对文化的生产、传播、创新功能,这就要求它既应该有“兼容并包”的系统,又要具有“海纳百川”、吸纳各民族或地方先进文化的度量。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可以互相促进。为了形象地理解上述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麦当劳的本土化策略成功的事例也许是最有说服力的。首先是麦当劳公司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市场的本土化服务营销组合策略。麦当劳公司根据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消费者在饮食习惯、饮食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别稍作变化。在中国,麦当劳就推出了麦乐鸡、麦乐鱼、麦辣鸡腿汉堡、麦香猪柳蛋餐等符合中国消费者饮食习惯的快餐食品。其次是制定本土化的促销组合策略。本土化促销组合策略必须考虑当地的文化、风俗和传统。麦当劳公司的员工都是经过标准化培训的当地人,本土化促销主要是通过在电视、报纸、互联网上做广告,广告主角都是普通的中国本土人民,广告充满地方文化气息。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无疑应该学习麦当劳的本土化经营策略,不断在国际化过程中凸显地方文化,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逐步本土化,使之适应地方学生、办学环境等,这样的国际化才能真正符合地方文化的发展,也才能推动各个立足办学地方的高校的发展。

三、教育国际化的地方文化方式

(一)在全球文化中找到地方文化定位,突出地方特色

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教育、风俗、人情、物质的综合体现,也是中国国家文化多元性的根本表现。地方文化是地方高校发展的血液,是地方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源泉。地方高校和地方文化建设应该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以苏州地方文化发展与苏州大学建设之间的关系为例:20世纪初,苏州得海外风气之先,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使苏州文化重焕生机,苏州文化中的精致优雅、争先发展等因素成为苏州大学的重要特质。[4]

在全球文化中找准属于自己地方文化的定位,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在此方面,不少地方做出了尝试和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扬州立足自身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抓住“京杭运河沿岸众多城市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亮点,通过“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这个平台,推动自身走向世界,使扬州文化获得国际化发展。扬州是世界最早也是中国唯一与运河同龄的城市。历史上,扬州因运河之利几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与世界其他国家交往频繁。扬州的鉴真东渡日本、韩国崔志远来扬为官、意大利马可・波罗旅居扬州,不仅向世界介绍了扬州,也促进了扬州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流。2007年以来,扬州先后与31座外国城市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成功向世界展示扬州地方文化魅力,成为让本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方式。[5]

(二)办学单位应以地方文化建设推动学校国际化

地方院校要传承、发展地方文化,必须结合课程教学,将地域文化内容灵活地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文化与课程存在着天然联系,作为学校教育核心内容的课程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处于不断的互动之中。学校应该引导教师、学生正确对待地方文化、发展地方文化。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安排介绍地方文化的课程,可以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的相关内容,增加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确保传授国际文化知识与提高地方文化知识储备并重。具体而言,语言文化类选修课可以在英语阅读教材中设置地方文化为主的文章,介绍典型的地域特色文化;地方文化类选修课可以让学生了解、认识、传播地方的传统文化,能用中、英文双语表述地方文化的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是达到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播双赢局面。地方文化是内容,英语是形式,两者的结合可以使外语学习言之有物,更有现实意义,既满足文化传承的需要,又能避免学生对单纯的英语基础学习产生倦怠。[6]

除此之外,地方文化建设可以从教材建设入手,注重地方文化品牌的外译和输出,将本地的历史、民俗等具有特色的文化内容翻译成英语,推广本地文化。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地方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并将这种地方文化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

在教育日益走向国际化的背景下,只有凸显地方文化价值,增强地方文化与国际化思潮的互动交流,才能深刻感知教育办学所在地的文化特色,才能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上得到深入发展,从而更好地以地方文化建设推动教育国际化。

参考文献:

[1]赵中建.从一所学校看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2]刘海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1(2).

[3]张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标准与实施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5(1).

[4]李徽昭.地方高校国际化的理念误区与文化认同[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2(6).

第5篇

(一)旅游文化教学受传统专业渊源影响较大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涉及到众多学科,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基本上都起源于地理、历史、管理或者经济等专业。因此,旅游文化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专业的影响。如地理科学专业下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学课程,更多地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关内容的讲授,对旅游文化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过程具有独到的见解;历史专业下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课程偏向中华文化史、民俗文化和考古文化等,对旅游文化的自然演进规律和时空演变等问题关注较少;经济学专业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学教学过程中,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机理、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可能融入其中,在旅游文化现象的地域分布、传承意义等方面可能略显不足。因此,由于旅游文化教学受到各自渊源学科的影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材选择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学生对旅游文化认知偏差,社会适应能力减弱,就业空间减少,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二)旅游文化教学理念不明确

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泛,包括历史、建筑、宗教、艺术等。但由于内容过于庞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限制下只能简单地介绍各地山水人情、历史古迹和民俗风情,很少深入分析某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空间演变规律等。一些泛泛而谈的旅游文化知识,学生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其他课程中都已经学过,严重影响了旅游文化学的教学质量,也重挫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现象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旅游文化教学理念不明确,课程定位出现偏差,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旅游文化课程设置与地方性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才能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是针对地方旅游市场需求,需要对地方旅游文化资源有深入的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旅游文化服务实践能力,可将课程定位为专业综合课程,在理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应特别注重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实践能力。

(三)旅游文化教学内容中地域文化缺失

目前有关旅游文化学的教材众多,可选择性较大,但都存在一个显著性的问题,即旅游文化学教材无法融入地方性旅游文化。如旅游文化学中关于建筑、宗教和民俗的内容,仅仅是介绍了我国典型的区域文化特征,很难全面覆盖各地地域文化特色,当地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南岳衡山是我国五岳之一,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湖南省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旅游文化资源种类较多,特色分明,有悠久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庙会文化、寿文化和书院文化。但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对本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和足够的重视,旅游文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地域性文化资源融入太少,课堂教学与学生就业市场需求脱节,与衡阳市旅游发展不相适应,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地方旅游文化资源融入旅游文化学的意义

(一)拓展旅游文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修养

旅游文化教学过程中融入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可促使教师深刻领悟本土旅游文化,拓展教师知识层面的深度和广度。将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大大促进了学生对本土旅游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会自觉对本土旅游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比如在讲授佛教文化时,除了一般介绍性讲解以外,可以重点分析南岳本土佛教文化。南岳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如南岳是禅宗的发源地,可以分为五个支系,可以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南岳佛教文化流传的空间路径,也可以分析南岳寺庙的景观特点和空间分布状况等。通过对寺庙文化的学习研究,学生还可从寺庙的古朴美、色彩形态美、情操美、风格美等美学活教材中领域其美学思想,提高文化审美修养。

(二)融入旅游文化教学内容的地域性,实现教学的隐形教育目标

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区域特征明显,旅游文化只有根植于地方,才能彰显特色。因此,旅游文化教学应表现出高度的地域性。比如,人们常用“寿比南山”祝福老人高寿,这里的南山指的就是衡山,自古以来南岳就有主寿之山、中华寿岳的美誉。寿文化是南岳衡山旅游文化中极具地方性的文化,完全可以引入课程教学。南岳旅游文化的课程教学可以通过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强化其核心地位。地方文化的显性教育是了解和认知地方旅游文化的特点和旅游价值,但旅游文化课程的隐性教育也不容忽视,通过地方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利用旅游文化教学的社会实践性,对接旅游市场的现实需求

长期以来,主流观点一直认为旅游文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际上旅游文化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旅游文化知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很多旅游文化需要旅游从业者不断传播或者展示。对于地方性旅游人才培养机构,我们应注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对接旅游市场需求。如导游方向的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不仅要理解,更要深入分析缘由,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如南岳衡山建筑文化就需要学生对历朝历代的建筑营造风格、建筑隐喻、材料选取等等知识有全面了解。只有这样,学生在讲解南岳建筑文化时,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捏来,旅游服务效果才好。

三、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大纲:瞄准旅游市场现实需求

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教学计划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和依据。旅游文化教学大纲应顺应地方高校的本土化教育目标,面向市场需求,有秩序地修改和制定教学大纲,设定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目标。因此,扩大和提升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教学深度和广度就变得尤为重要,也是地方性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改革需要密切关注的焦点。就本校而言,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应加大南岳旅游文化资源的渗透,首先将南岳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融入到旅游文化课程的各个章节,对每一个旅游文化主题进行重难点分解,特别是要对南岳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分级定位,对极具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要深入分析,强化理解。

(二)教学内容:根植南岳独特地域文化

地方文化是旅游文化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旅游者直接能够感知的本土文化,因此,地域文化的展示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之一。学生在旅游文化学习过程中,如能熟练地掌握本土旅游文化资源,并适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很容易获得旅游者的认同感。作为地方旅游从业者,要发扬本土文化,提升旅游吸引力,就需要旅游从业者熟练掌握本土旅游文化资源,能够承载和传承本土丰富的极具特色的优秀旅游文化。笔者在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旅游文化学的每一个章节都可以穿插湖南特色旅游文化素材。在课时量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市场需求和湖南旅游发展现状,适当地在教学内容上做一些删减,增加一部分湖湘特色的旅游文化知识。

(三)教学过程:强化地方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将旅游文化学定位为专业基础课,并且是纯课堂教学。这与地方性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和旅游市场实际需求相脱节,应结合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市场发展的实际,将旅游文化课程定位为专业综合课程,即除了理论教学外,强化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认知,注重实用性、实践性和市场需求性。这就要求从整体上调整教学大纲,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训课时量,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换能力。如旅游文化学原来总课时为51课时,现在可以压缩课堂教学课时,将实训课时由原来的6课时增加为27课时。针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和实训项目的目标定位,可以增加本土旅游文化项目的实训课时量。如在讲解建筑文化专题的时候,本地南岳大庙建筑文化就可以作为重点实训项目,需要学生掌握南岳大庙的主要建筑组成、模式、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建筑特征和文化内涵等。

四、结语

第6篇

1.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意能力的“孵化器”。多项研究证明,音乐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孵化”出人的创意能力。学生通过音乐教育,在提高视觉认知能力的同时,产生创造认识情感,并根据自己的创意选择相应的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和方式加以表达,能够促进自身创造力的发展与提高。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的环境中,音乐教师开发以发展学生创意为本的音乐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表达创意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音乐的手段与方法解决普遍性问题,真正达到提高创造力的目标。

2.高校音乐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起搏器”。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划,以更好地促进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教育是产业的启蒙,音乐教育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创新教育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培养顺应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高校人才已成当务之急。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文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高校音乐教育,可以点燃学生心灵,照亮学生未来的成长道路,为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音乐元素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供学生个人多元发展的可能性,获得目前学习上以及未来职业上的成功和生活上的满足。另一方面,通过高校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具备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技能的能力,立志成为未来的“创意人才”或“创意劳动力”,以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从而为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积蓄人才。

3.改变思维的音乐教育是实现创新国家目标的“助推器”。创新精神是决定所有国家在21世纪成功的最重要因素。21世纪的科技创新将奠基于文化的基础上,与高感性相结合的创意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音乐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一种文化音符,创新发展我国音乐文化,可大大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从这个方面说,改变思维的音乐教育是加速实现创新国家目标的“助推器”。“改变思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未来的社会是多维的,过去那种固定的关系、直线化和平面化的表达方式、思维习惯和音乐教育的空间都将受到巨大冲击。因此,个体或群体在音乐教育问题上应放弃旧的习惯性思维,转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进行思考。近年来,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兴起,但由于缺乏创意人才而严重阻碍了这一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培养创意人才,形成包括创意劳动者在内的创意阶层是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是助推我国尽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目标所依靠的正能量所在。

二、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地区发展失衡。从全国范围来看,最早开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是北京和上海,北京已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支柱型产业,正在朝着中国“创意产业之都”迈进;上海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为成为“国际创意产业中心”,和世界顶级文化创意产业城市伦敦、纽约、东京站在一起。深圳、长沙、南京、成都等一线城市,近些年也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大多数二线以下的城市,一方面,因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比不上发达地区,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发展尚不完善,存在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不完整、基础设施建设层次低、品牌效应相对薄弱等问题。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着盲目跟风现象,导致地方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出现重复建设、趋同化现象;有些地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未经调研,在时机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却不切实际,盲目攀高、过量透支、恶性竞争、顾此失彼。

2.创新人才匮乏。受地方文化创意发展现状的影响,目前从业的及在校的音乐专业大学生,对创意产业还缺乏深度的认识,他们对文化创意的概念知之不深,在情感上也投入不够“,接地气”搞创作的意志不强,可以说存在“三个缺乏”,即缺乏开放活跃的学术思想、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高远协调的自我发展。这就导致高校和用人单位严重缺乏真正的“伯乐”和文化创新“千里马”。创新产业是新兴的高端产业,具有创新性的知识型高端人才及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型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而这些优秀的人才往往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大都愿偏安于文化中心地区。中西部地区求贤若渴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对于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极为不利的。

3.课程体系单一。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而现在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与音乐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音乐系课程普遍公共类科目较多,交叉学科课程较少。一个复合型的具备创意才能的人才,必须具备快准细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细实的干练素质、文理兼备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的深度培植、交叉学科的融会贯通,显然你说我教的传统教学不能满足需要。二是音乐专业类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即兴伴奏、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歌曲作法都是从大三以后才开设。从时间安排上看有些滞后,导致学生工作中动手实践能力差。三是课程考理论而轻实践。音乐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考理论不仅不利于学生专业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今后的工作。

4.校企各自为政。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是攻坚克难的关键因素。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而校企合作显然是将书本上的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的最好平台,是培养高技能音乐文化创意人才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高校音乐系学生的培养存在“三多三少”,即理论灌输多,社会实践少;单打独斗多,合作共事少;追寻一日成名多,十年磨一剑少,导致音乐人才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动手操作能力差。许多高校因条件所限,必要的硬件设施还不具备,自力更生强化创新培养不成体系。学校与用人单位、企业长期各自为政,导致音乐人才培养不佳。

三、地方高校音乐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对策

1.创新教学方法。一是汇集教学案例。高校应当汇集国内外通过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意、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听觉认知能力与创造力目标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在教学中可以突破以往程式化音乐教学的藩篱,取得音乐教学的新进展。二是创设创意环境。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应注重营造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三是拓展研究领域。要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角度出发开拓学校音乐教育研究的新领域,突破以往单纯从音乐教育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局限,提供融艺术学、教育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脑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教学研究方法。

2.培训创意师资。地方高校教师创新精神的形成是从认识到行为的内化过程。培养创意师资要做到:一是采取社会实践“育”。音乐实践可以丰富教师的视觉、触觉和听觉的审美经验,使教师获得对音乐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音乐教学素养。教师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经常参与音乐活动,可以激发创意,充分了解音乐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二是参与创新团队“激”。创新团队可以聚集有相同兴趣的爱好者,通过这种团队的组成,使得其成员能够更好地沟通与协作。音乐教师参与这些团队,不仅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而且对于提高音乐分析能力、激发研究兴趣都有很大帮助。三是立足本职岗位“炼”。大学可采取“课题式研究、项目式管理、台账式督导、绩效式评价”方式强化音乐教师的本职管理,促进他们自我负重、加压创新。教师可主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开发相关教材和教学方法,从而激发潜能,增长才智。四是选送人才外出“学”。选送优秀的音乐教学师资到开展文化创意课程好的高校学习,使其广泛接触到更多专业学科知识和音乐前沿学术大师,这对于他们焕发创新意识、积蓄创意才能、创造创意作品、产生经济效益都有现实的意义。

3.开设创意课程。音乐课程的设置要科学合理,才能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实践中要做到“四措并行”:一是开发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音乐课程资源,设立音乐与营销、管理方向和创新方向等多学科交叉的选修课。通过音乐选修课的开设,破解创意过程,尝试解决方案,并验证其有效性。二是选定一些通过音乐教育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加以培训,以培养大学生既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又具有创新能力和鲜明的个性。三是举办系列专题讲座,教育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创造出新颖独特的音乐类产品。四是组织创意大赛,如举办歌曲创作、即兴伴奏等比赛。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习兴趣,体会专业价值,找到学习动力,还能增强创新意识,有利于打造“创意校园”。

第7篇

城市规划即为: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房地产开发一般则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以赢利为目的投资开发房地产项目,从立项、规划、土地出让或转让、拆迁、建设、到销售等一系列经营行为。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2条对房地产开发下的定义是指在依据本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进行基础建设,房屋建设的行为。

2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行为特点

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干预行为,规划方案多由政府部门组织编制,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政策性,考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而房地产开发是指在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对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和房屋进行的综合开发与配套建设,是一种商品生产和管理的行为。房地产开发多是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以谋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这决定了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不同特点。

3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矛盾

城市规划的整体最优和房地产开发的个体最优城市规划考虑整个城市甚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用地的合理组织,以求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具有全局性的特点。房地产开发是个体经济行为。开发商从自身利益出发,总是选择区位条件最好的地段,采用收益最大的开发方式,要求更高的容积率。

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导致城市规划与房地产之间产生的必然的矛盾:城市规划在寻求城市发展的整体最优模式,立足于长远考虑。而房地产开发的投资者和开发商最为重要的是如何使投入资金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利润,市场经济成为衡量项目可行性的重要依据。房地产开发更加着重于经济开发,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

以上的根本矛盾导致了现代城市建设中经常发生的一些问题。比如,对公共开发的冷落,公共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前提,为社会的利益服务。但以市政设施、绿化、道路等公用设施为主体的公共开发。由于缺少直接的经济利益,很少有人参与建设。而商品房楼盘则存在过度开发现象,开发方为提高出房率,尽可能增大建筑密度,简单的行列式密集排列,往往导致居住区面貌单调,日照不足,居住环境质量下降等。

如果过份强调长远利益,会失去经济发展的机会;过分强调短期效益,则可能加重未来城市的负担和损害城市公众利益。那么如何协调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协调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使城市规划的宏伟蓝图通过房地产开发的短期活动来实现,城市得到稳步、协调的发展是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

3.1城市规划必须有超前意识。城市规划超前不仅能使房地产开发部门有一定的时间和思想、物质准备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而且能影响房地产开发的投资方向、策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3.2开发方则应在委托规划设计时,在审查资质的基础上,设计输出除符合法律、法规外,一定要符合城市规划和开发企业的设计意图。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联片开发,都应和周围的建筑及环境相协调,并体现出设计规划总体意图的建筑艺术。加强自己身服务城市的意识,给市民提供一个舒适、幽雅的生活空间。不能只顾自身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

3.3在市场经济中,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具有开发的决定权,而只具有否决权,这导致了规划部门对城市建设的一些被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职能的更应该强调主观能动性,在控制性指标范围内适当的来控制划定地块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和建筑形态。控制性详规的各项控制指标应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也赋予开发方更大的设计方面的自由度,同时又符合规划要求,更好的吸引投资。

3.4房地产开发要服从城市规划,同时将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情况及时反馈给城市规划部门,双方共同协调解决问题。

4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统一目标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两者共同为建设城市服务,从这一点看,它们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那么在最终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城市规划要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管理,适应房地产开发的发展,使规划易于实施。房地产开发更好的服从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充分尊重规划部门的意见,严格执行各项指标,更优的体现城市总体规划意识。总之,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要相互了解,协调互动,以实现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良性循环。共同建设和谐发展的城市进程。

第8篇

1.1有利于提高高校房地产科学管理工作效率

高校房地产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之后,可以为广大教职工提供房地产信息查询、信息交流平台,学校领导可以实时查询学校房地产资源的基本情况,制定出合适的管理方法和措施,高校各二级单位与房地产管理部门可以随时互通信息,为房地产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工作程序,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使管理逐步规范化,可以有效提高房地产管理的工作效率。

1.2有利于高校房地产资源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房地产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之后,可以更好地开展房地产规划建设工作,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土地、基础设施资源,做好房地产资源的规划、建设、分配等工作,从整体上把握学校的房地产资源,再根据学校师生的教学、生活的基本情况,合理分配房地产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为房地产管理部门实现由“静态服务向动态服务,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如可在校园网上建立房地产管理主页,公布房地产有关非信息、政府和学校的各种房地产管理制度、房产分配和调配信息、房地产档案、职工公积金及住房补贴、房地产项目建设招标信息等。教职工可以很便捷地查阅到自己权限范围内所要查看的档案资料,为提高服务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1.3有利于提高房地产管理中档案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

随着高校房地产情况的不断变化,房地产档案数量和种类也不断变化和增加,房地产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不仅要收集常规的纸质档案、电子档案,还要及时更新有变化的档案。依靠传统的房地产档案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房地产管理中档案收集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要求,运行房地产管理信息网络化之后,相关管理者就可以将各种纸质的档案资料通过电子技术转化成电子文档、影像资料等,分门别类地整理到房地产信息网络化中,这种利用新技术进行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无疑会使得档案的利用更加方便和准确。

1.4有利于提高房地产管理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房地产管理工作必须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管理方式,实现房地产管理信息在校园的资源共享,为校内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工作所需。同时各高校房地产管理部门之间还应适时建立网上链接,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和学习别的学校的管理模式,积极沟通和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共同推进整个高校房地产管理工作的发展,实现最大范围的房地产管理信息资源共享。

2高校房地产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可行性条件

2.1信息化的大环境为实现房地产管理信息网络化提供了先决条件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广,这无疑给高校房地产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网络具有快捷性、开放性、多元性、交互性、创新性等特点和功能,能够及时、准确、有效提供给人们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它是房地产管理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基础条件,只有建设先进的房地产管理信息网络,才能充分发挥房地产管理信息的整体效益。国家信息化体系正在逐步完善,这为高校房地产管理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先决条件。

2.2领导的重视为实现房地产管理信息网络化提供了保障条件

目前,各高校都已认识到房地产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的重要性,随着高校领导重视房地产管理工作,配备了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房地产管理队伍,加大了资金和硬件的投入,高校房地产管理部门配备了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照相机等设备,目前许多高校还聘请了专业的管理信息网络化开发建设人员,建立了房地产管理信息平台,成立了房地产信息管理建设专业小组,希望构建出完善的、扩展性强的房地产管理信息网络。

2.3校园网络不断发展为实现房地产管理信息网络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大多数的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给房地产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一方面,校园网网络环境为实现房地产管理工作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条件。房地产管理部门通过应用房地产管理软件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后,再将其传输到校园网上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从而实现房地产管理信息网络化服务,因此校园网络为实现房地产管理资源共享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另一方面,高校房地产管理部门以及二级管理单位工作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普遍提高,为高校房地产管理信息网络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3高校房地产管理网络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形成高校房地产管理网络化管理理念

高校房地产管理网络化已成为时展的必然。首先,必须建立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在高校房地产管理部门形成房地产管理网络化的管理理念,构建学校各级领导和各级部门大力支持和配合,改变陈旧观念及落后的管理模式。其次,制定周密详细的房地产管理信息网络化实施计划,明确实现这一目标的人员安排、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完成时间等,为实现房地产管理信息网络化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做好准备工作。

3.2加强高校房地产管理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房地产管理网络化建设,高校应大力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在为房地产管理部门配备必要的计算机、照相机、投影仪、扫描仪、数据服务器、管理软件等设备的同时,高校还应依托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平台,加大投入,通过对信息、资金、人才的整合,强化房地产管理信息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

3.3提高高校房地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要实现高校房地产管理网络化服务,不仅要具备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和管理软件,而且还要有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才。房地产管理网络化就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手段来管理房地产,因此对房地产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房地产管理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房地产等相关专业知识、还要熟知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①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对房地产管理人员采用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式、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培养一批思想成熟、专业过硬的管理队伍;②选拔一批既懂房地产专业又有多种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参与房地产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房地产管理队伍的结构;③建立健全房地产管理人员激励机制,对综合素质和工作业绩考核成绩显著的管理人员给予奖励。

3.4完善高校房地产管理基础工作标准和规范

高校房地产管理网络化建设与房地产管理基础工作规范与否直接相关。首先应控制好房地产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文件材料的质量,制定和传送的公文也应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要求,保证数字化文件符合规范化要求。对房地产管理工作产生的各类文件和决议,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实行前端控制,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行性。其次要做到房地产相关管理信息收集齐全、完整,让具有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的信息材料保存完好。最后要保证房地产管理工作信息采集符合规范,方便计算机管理。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制定标准的操作流程,严把每一道房地产管理基础工作的程序关,为房地产管理信息网络化输送高质量的信息。

3.5研发标准规范的高校房地产管理软件

高校房地产管理软件是实现房地产实体信息转化为网络信息化的主要工具之一,如果没有标准、规范的应用软件,难以实现房地产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目前高校设计的房地产管理软件还不够通用和规范,各高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相关专家或依托有实力的软件开发商,研发规范通用的高校房地产网络管理软件,开发的软件既能满足一般需求,又能满足特殊需求,能做到兼容设置。同时,根据软件的实际使用情况不断对软件加以改进和升级,使高校房地产网络管理软件朝着规范化、集成化、统一化、标准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3.6加强高校房地产管理信息交流平台建设

为保证高校房地产管理信息的互访和交流、实现房地产管理信息资源共享这一目标,高校必须首先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和严密的信息管理制度。高校在建立房地产管理信息交流平台时,首先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有公告栏、留言版、信息查询、信息打印、汇总统计、用户注册、系统管理、信息变更日志及日志管理等模块。其次要不断丰富交流平台的内容,逐一开放房地产管理信息目录,做好上载公开的房地产管理资源信息,向授权用户提供检索、查阅、打印等服务。

3.7注重高校房地产管理信息的安全保密性

对房地产管理实现信息网络化模式后,房地产信息资源将在网络空间上进行传递和交互信息,网络管理模式给房地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也对房地产信息资源的安全保密工作提出了挑战。房地产管理部门应设专门机构负责信息资源的安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首先保证只有授权用户才可以访问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并对其行为要求实行有效的监控,高校对房地产管理工作人员加强保密意识和安全业务培训。在房地产管理网络化建设进程中,设置加密防护技术,通过数据加密、访问控制(防火墙)、身份认证、安全通信等网络安全技术加强房地产管理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

4结语

第9篇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ortgage-backedSecurities,MBS)属于一种金融创新工具,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所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债权转让给一家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PurposeVehicle,SPV),由该机构(SPV)将其收购的住房抵押贷款经过整合重组和信用增级、评级,以形成的现金流作为偿付基础,在资本市场上向投资者发行抵押贷款证券的过程。各国经验证明了,MBS是银行处置流动性差的抵押资产,增加资本的流动性,分散风险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改善资本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住宅产业的飞速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规模的扩大,要求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实行MBS的呼声越来越高。2005年底,建设银行发行了我国首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并正式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由此,我国在开展MBS业务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已有的研究都集中讨论我国MBS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其对于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的意义,并没有深入到技术层次。现在随着我国已开展MBS业务,有必要对MBS的风险及其防范进行研究,以对其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1、提前偿付风险

提前偿付风险是指借款人可以随时支付全部或部分抵押贷款的余额,而导致现金流量的不稳定和再投资现象。借款人提前偿付主要是对债券持有人造成两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在利率上升的环境中,抵押支持证券的价格会像其他债券一样下降,并且下降幅度更大,因为高利率将降低早偿率,增加对低于市场利率的息票利率的投资数量,从而使投资者遭遇扩张风险;二是在利率下降的环境中,抵押支持证券的潜在价格上涨幅度会因为早偿的可能性而被降低,所以投资者将面临紧缩风险.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住房抵押贷款的借款人因某种原因未按时支付或者停止支付贷款合同约定的现金流,由此产生不利于投资者的风险。借款人延迟支付本息或停止履行合同条款,导致发行机构无法按时支付投资者的本息,直接影响投资者投资收益的实现,降低证券的信用等级,增加投资风险产生。而当证券的违约风险高时,按照收益与风险对应原则,发行机构必须向投资者支付较高的违约风险溢价,就增大融资成本,进而影响MBS的实施和推进。

3、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指由于利率的变化使发放抵押贷款的机构或者证券持有者遭受损失的风险。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利率变化导致抵押支持证券市值发生变化,影响投资者获利的大小;二是利率变化影响借款者提前还款速度,导致抵押支持证券本金流发生变化,给投资者的收益带来影响。抵押支持证券的价格与利率呈反向变动,即利率上升(下降)时,证券的价格下降(上升)。如果投资者将证券持有至到期日,证券价格的变化不会对投资者产生影响。如果投资者在证券到期日前出售证券,那么利率上升导致资本损失,这就产生利率风险。对于发行人来说,利率变化会影响偿债基金的成本和利率敏感资产的收益。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息票利率越高或到期期限越长,其价格对利率变化越敏感。

MBS的风险是相互关联的,某一事件的产生会导致数种风险同时或相继发生,最终的使证券投资收益下降。基于以上的分析,在我国开展MBS业务中,如何有效地防范风险,保护证券投资者收益,促进证券化业务发展,值得深思和探索的。

三、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的防范

1、提前偿付风险的防范

提前偿付风险始终存在于MBS运作过程中,它只受人的行为和经济环境的影响,由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人的理性,我们不能把握提前偿付风险的变化规律,只能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防范机制对其加以防范和控制。

(1)提前偿付锁住和支付罚金。买权保护的最简单方法是锁住和支付罚金。锁住是在贷款发起后一段时间内不允许提前偿付出现。支付罚金是指借款人选择提前还款时,必须为这一行为额外支付一定数额的罚金,以补偿贷款人或投资者因提前偿付而遭受损失。锁住一般限于一笔贷款刚开始的几年时间,支付罚金在数额上等于提前偿付额的一个百分比,且随时间下降。因此在MBS交易结构中,往往同时使用锁住与支付罚金。

(2)收益率维持(yieldmaintenance)。收益率维持定义为:借款人提前还款时,必须付给贷款人一笔额外的收益率维持费用,能够使贷款人对提前偿付变得漠不关心。所以收益率维持费用应当等于计划偿付额的未来值与提前偿付数量的差,贷款人通过对提前偿付款项和收益率维持费进行再投资,重新产生计划中来自借款人的未来现金流。这里收益率的维持费用(YM)可以用利率差异模型来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