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舞蹈教学计划

时间:2023-02-27 11:09:55

导语:在舞蹈教学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舞蹈教学计划

第1篇

新学期新的开始,本学期由我担任舞蹈班的教学工作,通过开学的家长会和一周的教学实验课,我对各年龄班的幼儿基本情况有了大致了解,下面我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了本期的教学计划

 

一、小班舞蹈课教学计划

 

由于小班幼儿刚接触舞蹈,对一切都特别好奇,且兴趣较浓。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和保持这种兴趣。但小班幼儿的自制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所以教学活动要形象、生动有趣。针对这些,我在小班教学中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

 

1、律动练习、走步练习。根据走步的方法和节奏、速度、力度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及情绪,同形象的走,可以慢慢的走,雄壮的走,欢快的走。

 

2、碎步练习、蹦跳步练习。根据幼儿步伐来选择相应的歌曲来表达游戏或律动,来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掌握身体平衡,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例如《乘飞船》《小鸟飞》等。

 

3、律动《火车开啦》培养幼儿节奏与手脚动作的协调性。要求幼儿掌握脚尖小跑步与开火车动,

 

4、律动《划船》模仿划船动作。学习按照音乐的节奏使手臂和身体动作相协调。

 

5、律动《这是小兵》模仿小兵吹号、打铜鼓、开枪、开炮等动作。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表现能力,陶冶幼儿的兴趣和品格。学习弓箭步和单腿跪等动作。

 

6、《摊推手》掌握摊、推手,转动手腕等基本动作。

 

7、《踢小球》模仿踢小球动作。学习原地跑。用脚盘球、踢球、停球、用头顶球、双脚跳起、双手抱球等动作。

 

8、《扑蝴蝶》模仿扑蝴蝶动作。学习蹦跳步。

 

二、 中班舞蹈课教学计划

 

中班幼儿对舞蹈有了初步的接触,且基本功达到了一定要求,因此中班的舞蹈要带有一定的表演性。

 

1、舞蹈《小红帽》学习基本动作:踏步摆手、蹦跳步、踵步、后踢步、吸跳步、等。

 

2、律动《小鱼游》模仿小鱼游水的动作,两脚用碎步,手臂的动作较多。小鱼游水时,可向前、向左、向右、向后及可转圈。

 

3、舞蹈《跨世纪的新一代》学习基本动作:踮步、跳点步、旁点步等。

 

4、舞蹈《摘葡萄》学习基本动作:学xxx退步,要求一前一后的垫步。迈步转身、三步、三步一抬、碾步、手腕花,学习手腕花时,要求转动手腕要柔软,灵活动作,不要僵硬,眼睛跟着手转动。认识手腕花是新疆舞的基础动作。

 

5、《开枪,开炮》游戏模仿解放军开枪开炮的动作。增长幼儿团结一致的精神。认识踵趾步的步法,掌握步法的要求。

 

6、舞蹈《草原小牧民》认识跑马步的基本步法,能做出马儿跑或跳的动作的精髓。初步学习挤牛奶的手法,要求做出虎口形的手势,由上往下捏挤的动作。锻炼幼儿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做出丰收时喜气洋洋的表情

 

7、《表情歌》 训练幼儿的表情,做出丰富的脸部表情。在舞蹈游戏中进行舞蹈练习。

 

8、《邀请舞》基础动作:碎步走,小步跑时做到两脚踮起,用前脚掌轮流快速地向前走,膝盖稍弯曲。在小跑时要求步子轻快,速度均匀。锻炼幼儿的相互合作精神。为便于幼儿记忆,邀请时按音乐节奏口唱。

 

三、大班舞蹈课教学计划

 

1、基本训练前、后抬腿,大踢腿,前、后滚翻,掌握前、后滚翻的技巧,训练腿部控制能力。

 

2、舞蹈《格桑花》学习基本动作:颤膝、退踏步、嘀嗒步、摇步、悠步等。

 

3、舞蹈《草原小骑手》学习基本动作:跑马步、硬腕、提压腕、硬肩、柔肩、笑肩等。

 

4、手绢花组合学习基本动作:单臂花、双臂花、双开花、双绕花、双盖花等。通过各种手绢花动作的训练使幼儿初步掌握一些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战线幼儿活泼、欢快的性格。

 

5、舞蹈《摘葡萄》 学习基本动作:学xxx退步,要求一前一后的垫步。迈步转身、三步、三步一抬、碾步、手腕花,学习手腕花时,要求转动手腕要柔软,灵活动作,不要僵硬,眼睛跟着手转动。认识手腕花是新疆舞的基础动作。

 

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微格教学;舞蹈技巧;应用

在舞蹈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舞蹈技巧相关动作,老师一般是首先让学生进行动作模仿,然后对学生的舞蹈动作进行指导评价,经过指导纠正之后,练习舞蹈动作,进而掌握舞蹈技术。但是,众所周知,一个简单、优美的舞蹈动作基本上是瞬间完成的,学生在模仿时容易出现错误,很难掌握其中的技巧,进而影响学生的掌握程度。应用数字化微格教学正好解决了整个问题,能够为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提供有效的方法。本文就重点讨论数字化微格教学在舞蹈技巧教学中的应用。

一、数字化微格教学的概念

数字化微格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存储、网络、传输、视音频监控等技术进行教学讲解。在舞蹈教学中,老师在规范舞蹈技巧之前,根据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将所要进行的舞蹈课程录下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的舞蹈分解动作进行动作练习,通过舞蹈动作练习,老师进行动作评价,找出学生动作中的不足,纠正和规范学生的动作,然后使学生不断地进行练习,快速、准确地掌握舞蹈动作,最终不仅能够提高老师的教学技能,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

二、数字化微格教学在舞蹈技巧教学中的应用

(一)使教学方法和技巧更加人性化

利用数字化微格进行舞蹈技巧教学,改变了传统意义上老师的“口传身教”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舞蹈教学中,老师一般是向学生讲解舞蹈技巧的相关知识,然后示范舞蹈动作,让学生进行模仿,这种方式导致学生很难掌握舞蹈技巧要领。利用数字化微格教学,通过网络媒体、计算机相关技术、音视频技术进行动作分解讲解,这样学生能够清晰地明白每个动作之间是如何衔接,更快地掌握舞蹈技巧,抓住舞蹈动作的要领。这个教学方式更加人性化,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学习舞蹈技巧。

(二)完善舞蹈评价系统

在传统的舞蹈教学中,老师主要是通过自身的舞蹈经验和一些舞蹈印象进行学生舞蹈动作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目标不明确、而且评价范围过于窄小,评价结果不客观,而且不全面。在舞蹈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微格教学之后,能够通过网络技术制作舞蹈学生的动作练习影像,在公共平台上,让围观者进行点评,这样能够收集各个行业人士的点评,使最后的评价结果更加完善、全面、客观。

(三)提供舞蹈技巧反馈信息

利用数字化微格教学收集舞蹈技巧反馈信息,能够更加直观、快速、节约时间。舞蹈学校的老师们能够随时点开微格练习影片,查看学生们的舞蹈练习情况,根据学生的进度进行教学方案决策;观看影片能够使老师直观地、迅速地找到学生动作中的不足之处,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并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同时学生在观看自己的舞蹈练习影片,能够自己发现自己的动作错误,能够及时地进行动作改正。

(四)建立直观的档案记录舞蹈技巧

利用数字化微格教学指导舞蹈技巧,可以为学生建立相关的舞蹈练习影片档案,这样能够帮助老师和学生随时掌握学生在不同阶段舞蹈技巧动作的练习情况。建立每一个学生的舞蹈练习影片档案,可以使学生能能够进行自主练习和评价,根据自己的练习情况,自己调整自己的状态,及时有效地进行动作纠正,进而掌握舞蹈技巧。

利用数字化微格教学进行舞蹈技巧教学指导,主要是根据计算机等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利用微格进行教学记录,老师根据学生的练习状况进行动作纠正和示范,然后学生进行动作模仿练习,根据自己的练习影片进行动作练习反馈,记录动作的不足,分析其中的要领,评价动作技巧,及时进行纠正。

三、舞蹈技巧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微格教学的意义

在舞蹈技巧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微格教学,主要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①能够使教学方式和技巧更加优化,不仅改革了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和技术,同时也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更加简单、明了的教学手段,促进了舞蹈教学的方法更新,使舞蹈教学更加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②优化了舞蹈教学的评价方式,能够有效地把定性与定量评价、集体与自我评价、议论与评价结合在一块,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综合的评价系统,使舞蹈教学的评价范围扩大了,同时利用数字化微格教学进行网络化与信息化的评价平台,也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全面,并且具有高度的可信度。③使舞蹈动作反馈信息更迅速、直观,不仅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练习影像进行自主的学习和练习,促进学生更快地掌握舞蹈技巧。④为学生创建了微格影像档案库,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和练习。利用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学生即使是在老师不在的期间,也可以进行舞蹈动作练习,不断地根据练习影片进行动作纠正,根据其他人的点评,进行信息反馈指导,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练习舞蹈动作,掌握舞蹈技巧。

利用数字化微格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并进行详细的舞蹈动作分解和讲解,通过学生的练习进行动作指导和规范,及时有效地纠正学生的动作,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舞蹈技巧。

四、结语

在舞蹈技巧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微格教学,能够把复杂的舞蹈动作进行分解,然后根据分解动作制成影像,帮助老师确定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进行及时的动作纠正和练习。在数字化微格教学中,每一个步骤都是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练习情况进行分析和规划,每一个教学行为都是一种能够直观的进行观察、示范、操作和反馈的练习模式。根据数字化微格教学,能够完善老师上课的舞蹈技巧知识点,并能够锻炼学生的自我练习能力,为学生的练习提高更加有效、科学的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洪友.微格教学在高师体育教学中的借鉴[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第3篇

(1)信息化装置可以为中职舞蹈教学提供规范化的舞蹈动作,从而有效发挥示范作用,促进中职学生舞蹈综合能力不断提高。通常信息化设备的合理运用,可以放映视频、音频和图像等,因此,在学生进行某个动作的练习时,可以结合视频课件来进行讲解,并对一些细节错误进行标准化的改正。在观看优秀的示范舞蹈之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风格加入到其中,因此,学生根据自己的领悟对舞蹈的各种技巧进行调整,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舞蹈综合水平。

(2)通过播放优秀的舞蹈,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可以得到不断提高,同时,信息化技术可以提供更多教学资源,不断开拓学生的舞蹈学习视野,从而在学习和领悟的过程中对新的舞蹈内涵有更全面的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主观鉴赏能力、评价能力等有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师生在共同观看舞蹈视频时,可以对舞蹈典型动作和技巧等进行讨论和着重强调,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改进舞蹈细节,在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中职舞蹈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运用策略

(一)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的各种操作技巧

为了不断提高舞蹈教学的整体效果,信息化技术的合理运用,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的各种操作技巧,并对舞蹈技术、舞蹈风格和表演特点等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在熟练运用信息设备的基础上,制作各种舞蹈练习课件,以有效提高中职舞蹈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机的提供教学中需要的各种信息,从而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实用价值。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PowerPoint、Word文档和Authorware等的合理利用,可以使各种信息化设备得到最有效运用,以促进中职舞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全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推动和方便教学,并且,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部分基础性、技巧性强的知识必须在教师的亲自指导下,才能真正得到提升,因此,信息化技术有着重要辅助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主观创造力、理解能力等,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选择性的提供各种教学材料,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舞蹈综合能力。

(三)明确舞蹈教学目标,提高舞蹈教学效率

在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舞蹈教学目标,才能在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情况下,提高舞蹈教学效率。现代教育制度下,信息化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舞蹈学习所需的生动形象的影像,通过新奇的信息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得到快速提高,从而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支配下,更有效的掌握各种理论知识,最终达到全面提高舞蹈教学效率的目的。与此同时,在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在情感与知识等多个层面上形成共鸣,才能在舞蹈课堂教学上发挥信息化加护的积极推动作用。

三、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情境学习理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单片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高等职业教育专家和职业教育教师针对课程的教学提出或应用了很多的理论和方法,如案例教学[1]、项目驱动的教学[2]、任务导向的教学[3]、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4]、情境化教学[5]、教学做一体化[6]、理实一体化[7]、主体―主导教学[8]等,各种理论或方法有其应用的条件或范围,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条件和具体的课程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课程教学。由于单片机应用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应用性等特点,教师应根据这些特点综合采用多种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和实施教学。

1 遵循认知规律,明确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学中,教学是按照传统的课程内容体系来组织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理论教学先于实践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师在理论教学时采用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在理论学习时由于没有置身于实际的工作情境,普遍觉得单片机原理和接口技术学习抽象、空洞、枯燥,而实践教学多为演示性的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学生由于应掌握的理论知识没有理解掌握,或者由于间隔时间长而早已遗忘而不能应用于实验,因此,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训练效果都比较差,学完课程后很多学生还不知道单片机是用来干什么的,更谈不上实际应用了。因此,传统的单片机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对单片机应用课程的教学可以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情境化教学,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融入主体―主导教学理论,尽量做到教学做一体化、理实一体化。

通过对行业中单片机软硬件技术应用类岗位调查分析,学生通过学习训练应具备以下核心能力和素质:根据项目任务书分析课题的能力、调研及方案确定能力、硬件电路设计仿真能力、元器件选型及采购能力、元器件装连(含PCB制作)能力、软件编程能力、软硬件调试检测(含电子仪器、工具使用)能力、评价改进维护能力、交流总结表达能力、时间管理和压力管理等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2 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开发项目教学模块

针对多数高职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要比抽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工作情境中更能引起他(她)们的学习好奇心,更能培养他(她)们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他(她)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学和做,看得见、摸得着,任务清楚、目的明确,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或指令的“填鸭”,而是主动学和做的主体。因此,教师应突破传统的课程内容框架局限,吸取传统的课程内容体系中的符合认知规律的体系优点,以项目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块,每一个项目教学模块的内容按照感性认识到理论再到实践进而到知识、技能拓展这样易于接受的学习顺序展开,力求做到理实一体。项目教学模块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平行的、递进的、包容的,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予以排序,把层次低的内容、被后续项目模块包容的内容安排在前面的项目模块中。开发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项目,并把项目分解为若干任务。开发项目模块可以直接采用实际项目案例,也可以模拟实际项目,如果实际项目比较复杂,那么就把它进行任务分解,使项目包含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点,使项目训练包含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和职业核心素质培养。开发项目教学模块应和行业用人机构合作,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工学结合,实现学生角色和职业角色的无缝对接。

3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情境化教学实施

教师在项目开发的同时结合项目实施的工作情境,围绕核心技能培养进行教材或讲义的重构,这种以项目为导向的教材或讲义应具有可操作性好、启发性强的特点。除了教材或讲义外,还要具备项目化教学所需的场地、设施、软件工具、硬件设备、师资团队等资源,然后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

为了模拟真实的职业情境中的项目开发小组的开发活动,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来学做项目开发训练,小组长可由小组成员推选。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实施,教师根据项目要求把项目分解成描述清楚、具有可操作性、略带挑战性的任务,小组组长可以在组员间分配任务,各小组成员根据任务要求在所处的情境中利用合适的方法、手段、已知的资讯等获取有用的资讯来进行计划、决策、实施项目任务,进行自主式的、协作式的、探索式的学习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引导、帮助、促进的作用,教师可以示范,可以利用摄像头、屏幕录像软件等对实践示范进行摄像并实时投映到实训室的多媒体投影大屏幕上,也可以适当利用仿真软件(例如PROTEUS等)仿真项目开发工作情景并投射到实训室的多媒体投影大屏幕上,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室”软件把视频或教师在主机上演示的内容广播到每一个实训工位的PC机显示屏上,可以边示范边要求学生跟着学做。教师可以结合实物展示、现象演示、实际操作等进行直观讲解、复习讨论和分析引导。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教室”和“屏幕录像”等教学辅助工具软件,可以进行广播教学、分发文件、监控教学、提交作业、个别指导、考勤管理等工作。利用合适的教学辅助软件和多媒体工具可以提高效率。实践证明,针对部分内容开展这样的理实一体、虚实结合的示范教学,效果较好。

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实训室装设监控摄像和门禁系统,为实训室的课外开放提供条件。教师应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例如可以开发或者选用仅用PC机的USB口就可以供电的、利用PC机的USB口和USB线或者ISP下载线就能下载程序的单片机开发实验仪供学生使用,这种单片机开发实验仪应是体积较小、具有坚固外壳的、便携式的,配合一台PC机及编程下载软件就可以在宿舍或者家里进行单片机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对提前完成项目任务、实现项目要求的学生可以布置提高性任务,让他(她)们去尝试完成。为了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聘请行业中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项目案例教学。这种因材施教、内外结合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情境化教学提升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师在实施每一个项目模块教学前要制定项目任务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考核主要结合成果或功能的实现和过程中任务的执行情况来进行,同时兼顾安全、纪律、操作、协作、出勤、交流、总结等情况。每一个项目模块完成后,首先由小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进行自评,然后每个小组推出代表集中交流和互评。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表现、自评和互评成绩确定这个学生的本项目模块的学习成绩。每个学生的本课程成绩的评定可以规定为他(她)的各项目模块成绩的加权平均值。

4 结语

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单片机应用课程情境化教学中,学生、教师和教学平台之间构建的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学生及其行为是项目情境中的主体元素,教师融于情境中并且是项目情境中的主导元素,教师根据项目要求、项目教学目标,把项目分解为若干任务并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这种单片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上的理论和实践联系不紧密的缺陷,而且教学是在实际的或类似的工作情境中实施的,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职业适应期。当然,这种教学方法无疑对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渠丽岩.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谈案例教学法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 2009(18).

[2] 熊春如, 彭小娟, 刘世安. 项目驱动在高职单片机C语言教学中的实践[J]. 职教论坛, 2010(32).

[3] 李秀忠.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4).

[4] 赵东辉, 金长虹, 靳建峰 等.基于工作过程的“单片机及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7).

[5] 徐江海, 王海燕. 以产品为教学载体设计单片机课程学习情境探究[J]. 职业时空, 2010(5).

[6] 陈立. 《单片机原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科技信息, 2010(17).

[7] 魏建玮. 《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中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应用[J]. 科技信息, 2010(32).

第5篇

一、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顽强毅力

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是中国人固有的品质。作为当前大学生,由于大多是90后,生活在条件富裕的物质环境当中,甚至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负担小,思考的问题少,比较困难的问题都又父辈们提前做好了铺垫。生活于和平盛世,生活无忧无虑,缺乏艰苦奋斗的毅力和勇气。同时,在调查中同样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应该结合舞蹈教学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顽强意志力的培养。美国著名舞蹈家沃尔特?特里强调舞蹈艺术对人的体力和情感及人的协调和健康等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他说:“把舞蹈素材用于教育,去发展身体肌肉,调整肌肉,保持身体平衡;舞蹈练习、舞蹈节奏,用于治疗,可以帮助受伤的肉体和挫折的心灵复原。”因此,在高职院校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舞蹈动作的训练过程中来纠正学生不良的自然体态,以保持他们良好的体形和姿态,比如训练学生的柔韧性、耐力、稳定性、灵活性、协调性和控制力等,从而不断促进了他们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全面发展,同时鼓励学生坚持不懈,积极进取,不能因为练不好就半途而废。在舞蹈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学会坚持,学会努力。

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

舞蹈通过一种全面、多样、直观的方式展现人体美感,是一项非常能体现人体美感的新兴运动,是审美教育的有效手段。在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同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舞蹈教学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养成勤于锻炼的好习惯,在运动中提升美学鉴赏力和创造力。因此舞蹈教育被誉为美育中最为直观、形象的教育方式。一个人的审美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强弱。比如被誉为继毛相、刀美兰之后的“中国第二代孔雀王”原生态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的大型民族舞剧《孔雀公主》,不仅可以展现出舞蹈艺术的轻松感,而且还展现出杨丽萍的妖烧和魅力,其舞蹈本身的艺术动作,以及诱人的韵味感,适合人们的常规心理,让观众更真切的了解我国民族文化。任何一种舞蹈自身都是美的化身,美的精灵,美的背后都是通过躯干与四肢的动作协调配合,从而展现人体的美感,而这种美感表现在形体、造型及表情等多方面,同时舞姿、舞步等等无不展示出人体之美。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团队意识

俗话说:“一个篱色,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团队合作已经成为与残酷竞争搏击的第一实力。因此,当前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舞蹈不仅仅是一种单人活动,更是一个群体项目,比如学校舞蹈队就是一个较为庞大的活动整体,他们担负着学校的各种汇演,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一定的服务,团队活动自然离不开团队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平时的舞蹈教学中,我们应当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特别是在群体性的演出中,演出因动作的统一而美,如果有一个学生表现不好,则会严重影响整体效果。。比如,文艺晚会上,舞蹈队在表演傣族舞蹈《美丽的金孔雀》的时候,如果领舞者在演出过程当中跟其他的学生合作协调出问题,那这个节目就没有取胜的把握。相反,一个凝聚力强的团队,其实力肯定是戳戳逼人的,同时,也增强了大家对各自工作的责任心。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系统优化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体系封闭,缺乏科学思想;技术至上,忽视情感和目的;对学生关注不够,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缺乏对教学设计目的性的认识。科学思想指导教学设计,并不是照搬全抄所构建的模式,而是要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必须结合当今一些主流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以及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去借鉴。理论和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优化设计时应该从整体出发,增进教学活动的效率。因此,在构建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笔者归纳出了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一些原则并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把握好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有序性特点

整体性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系统的优化教学设计首先要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逐级展开教学设计,其次还要把握教学进度、教学难度和广度等因素,在此基础上适度地加以组合,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整体控制。如,在进行必修I中相关"蛋白质、糖类、核酸"等高分子化合物时,传统的教学就是逐个逐节从基本单位-聚合方式-空间结构,从分子结构-生物学活性进行。学生在学习时枯燥无味,原因是教师缺乏对知识系统的优化设计。教师应该先给学生引入生物体内高分子化合物的共性,从开始强调"蛋白质、淀粉和核酸等都是由小分子聚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空间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剩余的完全可以交给学生研究讨论,逐级解决,老师只需要每节课给出相应的提纲,在学生出现困难和遗漏时能够"锦上添花"就足够了,即节省了时间又增进了学生的自主与合作。

就教学设计的有序性,如,在"基因表达和中心法则"的讲解时,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基因,黑板上画出细胞核和细胞质,让学生在"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基础上自行演练基因的表达,体验基因表达的有序性,教师再从参与的细胞结构和载体等方面综合表述。让学生体验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和有序性,实现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二、把握好教学优化设计的开放性和有机关联性

教学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也要考虑教学环境。生物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坚固的实体,生物教学过程中各要素都是开放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应是封闭的和僵化的体系,课堂教学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接受知识也是多渠道的。针对不同的课时内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各要素又是相关联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带动学生,学生之间也相互带动相互影响。教师和学生等教学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生物教学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如,针对学习目标,教学设计要监测教学过程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效果。

三、重视教学设计的目的性,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在生物学教学设计全过程中,教学设计的目的性是第一位的,它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定向、定量、定度的作用,即教学设计向哪个方向走,它怎样符合大纲的要求、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否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设计中关于学生的交流,教师必须抛弃"竞争-淘汰"的观点,让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竞争-合作"的循环机制。

四、一些具体的教学优化

1.优化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求是: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鲜明的教育性、丰富的情感性、生动形象,具有节奏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加上巧问巧答,精妙的过渡语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并产生对自己语言优化的渴望和行动。

2.优化课堂内容,突显重难点。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重构教学内容,使教学重点难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让学生实际操作并掌握。

3.优化教学环境。科学安排时间,努力给学生创造各种宽松时效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课堂和教学资源。

4.优化教学反馈。教学中可通过课堂后的巩固练习或单元测试来达到教学反馈的目的,教师应注意选用典型的题目、紧扣重难点和考点的适量题目优化教学反馈。

五、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普及化

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是生物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而班级教学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容易在教学搞一刀切,个别教学难以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落空。而分层教学对教师讲师因人施教,对学生讲师异步学习。师生双方努力,最终是指向每个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给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中学生物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知识和学科内知识点之间的互相联系,而且还要认真学习研究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掌握其它学科与本学科知识交叉点、关联点,运用化学、物理、地理等学科知识为生物教学服务。提高学科的综合教学能力和教师自身综合文化素质,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解决“学什么”,而是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只有学会了“怎样学”,学生才能独立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总之,中学生物教师应积极掌握新型的教育理念,调整教学策略,深化教学改革,适应新课程标准。

总之,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和总结,发掘生物课程教学的潜在资源,并在实践中完善与应用,实现教学设计优化。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黎族; 民间舞蹈; 文化特征; 教学应用

黎族是我国海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它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特有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黎族民间舞蹈起源于黎族人民长期的生产劳动,其民间舞蹈的产生与发展和人民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黎族人民世代居住在海岛上,一直以来都是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劳动生活,因其劳动强度较大,劳动人民为了缓解生活劳动中的压力,常采取各种形式来排解,其中以唱歌和跳舞作为最主要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黎族民歌和黎族舞蹈。黎族民间舞蹈不仅体现出黎族独有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还显现出黎族人民对生活劳动所持有的乐观态度。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决定了该民族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在现今的舞蹈教育中,对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很重要,只有对这些民间舞蹈文化有了真正的认识和了解,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舞蹈的教育工作。

1 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

其实民间舞蹈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通过人的形态、神态进行传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舞蹈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因素的影响,换而言之就是什么样的民族文化决定了什么样民间舞蹈文化,我国民间舞蹈文化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1 民间舞蹈文化的雅与俗。我国民间舞蹈文化随着民间舞蹈形成的悠久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在民间舞蹈长久的形成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特征,由于人们对民间舞蹈文化认识观的不同,其文化逐渐就有了“雅”和“俗”之分,其实“雅”和“俗”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分,两者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雅”文化被定义为一种很精致、很纯粹的舞蹈文化,是经过人为过分的收集与整合,并对其赋予新的文化意义,从而使其成为具有实验性、示范性、民族代表性的文化精品,给人呈现出高雅、优雅的形态;“俗”文化则被定义为一种粗糙、驳杂的舞蹈文化,也就是人们所理解的通俗文化、大众文化,这种所谓的“俗”文化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中,是原滋原味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能够从根本上体现出特有的民族特点,有助于后来人对民间舞蹈文化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虽然从表面上看“雅”文化逐渐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但实质上民间舞蹈文化依然是以“俗”为发展基础,是在“俗”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提升。

1.2 民间舞蹈文化的自由和纯朴。民间舞蹈形就是劳动人民在自身生活劳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行为艺术,是人民生活劳动的直白。在民间舞蹈中,无论是舞蹈形式,还是身体活动空间都有着很大的自由性,民间舞蹈形式自由性就是指不受任何因素的约束,与自然相融合,随心所欲地编排;而民间舞蹈身体活动空间的自由性是指,在民间舞蹈中,跳舞者拥有一个自由的身体活动空间,并且在舞蹈过程中,其身体的动作不受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制约,可以随意发挥。民间舞蹈的自由性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无拘无束生活的追求。民间舞蹈还具有纯朴性,其实这是由其形成缘由决定的,民间舞蹈来源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人们通过民间舞蹈来达到丰富自己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渴望,是对人民现实生活劳动的一种另类写照,由此形成的舞蹈必和人民生活形态密切相关,显得纯正朴实,毫无精心雕琢之处。正因为民间舞蹈拥有着众多的文化特征,才显现出其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1.3 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间舞蹈文化是随着民间舞蹈的不断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主要变现形式是通过在一种群体化的自我审美中来完成对文化的传承。对于每个拥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而言,都有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文化,民间舞蹈最初是作为劳动人民抒发自我情感的一种表现行为,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经过民族世代人民不断的传承与加工,逐渐由最初的田园式的劳动讴歌与肢体乱舞发展成为了固有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与舞蹈文化,就是现今我们所认识到的一些民间舞蹈形式与文化。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过程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舞蹈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缓慢长久的过程,并且其传承过程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及在空间上具有的蔓延性,决定了民间舞蹈文化是否能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各族人民作为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体,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今流传的民间舞蹈文化是经过各民族世代人民的传承与发展才得以延续的,为了民间舞蹈文化的继续传承与发展,我们需以谨慎的学习、传承和立足于创造性发展的基本态度对待民间舞蹈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保存着民间的根本传统,并对其形式与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使得我国民间舞蹈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并得到不断的发展。

2 黎族民间舞蹈的特性

黎族民间舞蹈顾名思义就是源自黎族民间的舞蹈,黎族民间舞蹈和其它民间舞蹈一样有着共同的来源,即人民的生活劳动,再经过人们不断的整理、加工,就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黎族民间舞蹈,这些舞蹈不仅能反映出了黎族人民的生活劳动状况,还表现出了劳动人民对生活所持有的乐观态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黎族民间舞蹈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特性,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特性。

2.1 有着鲜明的民族性。黎族民间舞蹈是根据黎族独特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最大特点就是生活化,其舞蹈素材都是来源于黎族人民的生活劳动中,人们在生活劳动中自身行为的一举一动,都是黎族民间舞蹈基本动作的原形,而所用劳动工具往往就成为了伴随舞蹈所用的道具,随着后人的不断传承和加工,就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黎族民间舞蹈。随着黎族民间舞蹈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已不仅仅盛行于人们的生活劳动中,而是更多地在黎族传统的节日、祭祀、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中进行,成为黎族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黎族众多的特殊性,决定了黎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

2.2 富含明显的地域性。无论何种类型的舞蹈,都是来源于生活,舞蹈的形成往往都会与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所处地域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故其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同样也会受到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黎族与其他内地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它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上,黎族人民世代生活在这偏远的岛屿上,主要以农耕生活为主,虽然生存环境恶劣,但黎族人民热爱生活,能歌善舞,富有创造性,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并且形成了具有与其他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相区别的舞蹈特点,富含明显的地域性,突显其地域文化色彩。

2.3 伴随典型的时代性。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在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黎族民间文化既保持了原有的精髓,也在一些方面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黎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是以其历史文化作为背景的,随着黎族文化的变化,其民间舞蹈也在顺应时代的改变。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无论什么样的文化要想得以继续流传和发展,必须适应时展的潮流与发展。黎族民间舞蹈得以保留至今,正因为其一直都很注重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特点。由此可见,拥有的时代性对黎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 黎族民间舞蹈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黎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风采独具,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和地方特色,作为地方高校,应如何汲取黎族民间舞蹈中的精华,并成功运用于舞蹈教学中,从而形成地方舞蹈艺术教育的特色,使黎族传统民间舞蹈得以传承和发展?我认为,要想将黎族民间舞蹈真正应用到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教材的选择和提炼,黎族民间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教材的选择与提炼时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以科学性、系统性、训练性的原则为指导思想,选择与提炼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元素和核心动律,加上风格化的综合组合训练来诠释其民族特点,体现黎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特征,使学生掌握并能准确地用肢体体现黎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二是教材需有文化性,舞蹈教育不仅仅是作为技术技艺方面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注重文化方面的教育,通过民间舞蹈所富含的文化来影响和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三是注重民间舞蹈文化与教学相结合,在舞蹈教学中,需注重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根本认识和了解,这不仅有助于全面舞蹈人才的培养,更有助于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总而言之,黎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出黎族人民的生活劳动,体现出了劳动人民对生活和劳动的积极乐观精神,彰显着民族个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梁宇.浅谈吴越地域的舞蹈文化[J].安徽文学,2010(3).

第8篇

关键词:就业观; 大学生; 高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122-03

自1999年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迈向了“大众化教育”的新时期。2010年7月29日国家教育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大学生的就业也不再是“精英就业”。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大学生仍然固守“精英就业”时期的思维习惯,新旧就业观念的剧烈冲撞和价值观的重新定向,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误区

就业观是人生观在就业方面的具体体现,大学生的就业观是大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的意义、目的、途径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就业观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全面性的作用。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1.“学而优则仕”的就业观念

众所周知,中国具有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历史,“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是历史上长期以来崇尚权力、推行人治的封建思想残余影响的结果。它作为历史的蓄积,十分稳定,至今仍顽固的存留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的大学生仍固守“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近年来,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热情持续不减,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公务员优厚的待遇及走上仕途所带来的权势,更是使人趋之若鹜。有些大学生认为经过大学的铸炼就理应当国家干部,享有优厚的待遇,而不愿意去一些普通的工作岗位。他们认为只有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才有身份和地位,才能光宗耀祖。认为到私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就业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

2.“急功近利”的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错位,在择业时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力的发挥。表现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普遍希望留在大中城市,而不愿意到急需人才的基层或欠发达地区工作,导致大城市就业竞争激烈,偏远落后地区求不到人才。在行业选择方面,倾向于在热门行业就业,而不考虑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导致大学生择业愿望与社会实际需求错位,使得就业市场中出现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怪现象。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还无法完全克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呈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教育成本的预期回报,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只好寻找待遇高、福利好的工作来弥补高昂的大学教育成本。教育部有关人士曾算过,按照现在的日常运行成本粗略计算,理工科人均培养费一年约1.5万元,文科每年1.2万元至1.3万元。粗略计算大学生接受大学教育(按四年学制)的总成本约5~6万元。

3.“盲目从众”的就业观念

从众心理在心理学上是指在群体压力影响下,放弃个人意愿,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在就业问题上,表现为缺乏主见,就业观为他人或舆论所左右,不顾主客观事实,随波逐流。别人找什么工作,自己也找什么工作,什么工作热门找什么工作。如目前的“公务员热”、“考研热”等,就是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反映。从众心理主要是由于有的大学生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认识不足,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了解不深刻造成的。

4.“消极悲观”的就业观念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阴影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的大学生无法适应“大众化就业”形势下的挑战,被严峻的就业形势吓倒,缺乏主动就业意识和开拓精神。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有八成大学生认为目前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他们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比较悲观,对前途迷茫和缺乏信心。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的成因

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有社会环境、高校教育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的价值追求和心理方面等内在因素的影响。

1.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和冲击。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就业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产生了各种错误的就业观念,如有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

国家政策和制度是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具体准则,也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国家政策和制度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我国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大战略决策主要体现在:国家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国家现行人事管理制度中的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在二元制结构依旧存在的情况下继续发挥作用,与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机制不协调,严重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合理、自由流动。

2.高校教育因素

高校的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与发展影响至关重要。如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仍然源于计划经济时代,虽几经改革,仍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矛盾突出。高校的教育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以及就业指导体系滞后,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是在原有学科专业结构框架内发展起来的,几乎所有高校的学科专业随着大众化规模的扩张同步增长,未能很好地考虑到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产业结构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预期需要,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仍然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主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很难得以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后,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实际应用率不到40%。

3.自身价值取向及心理因素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在多年的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思想观念以及个人修养等决定了大学生不同的价值取向,形成了个体就业价值取向的不同。”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对自我与社会的认识依然比较片面。尤其是在面临毕业即将步入社会这一人生关键时刻,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市场经济下西方资产阶级各种思潮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也产生负面影响。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着急功近利心理和“攀比”心理,“重物质,轻精神”,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而是一味地谋求高薪高酬职位。由于目标不切合实际,在择业过程中也屡屡碰壁。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途径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屡屡碰壁,甚至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仍无法落实就业单位,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积极调整,切实的转变就业观念。

1.以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措施为保障,引导大学生树立“面向基层”的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仅仅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政策措施来进行引导和鼓励。为了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引导大学生到中小企业、西部、农村和基层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通知中指出,“中央有关部门将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对参加项目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生活补贴,所需资金按现行资金渠道解决,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于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积极调整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就整体而言,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制度与目前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跃进和日趋严峻的就业前景还不完全相适应。因此要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打破地区壁垒和行业壁垒,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开拓更大的空间。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把大学生就业纳入法制化轨道。把法制的约束与国家政策指导有效结合起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环境。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引导大学生树立“敬业奉献”的就业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受到市场经济逐利性的影响,呈现明显功利化的倾向,在就业选择上,以自我为中心,好高鹜远、追求物质主义享受,而缺乏“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职业对人来讲,并非只有工具的意义,还具有目的性,它是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要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一主旋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育学生从自身条件出发,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实现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教育学生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实现个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以“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为重点,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积极主动创业”的就业观

高校的就业指导应针对大学不同年级的特点,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如一年级学生侧重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了解专业特点以及专业和可以从事职业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摒弃从众、攀比、依赖等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科学崇高的就业观;二年级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认识自我,破除“盲目从众”的思想,在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长的基础上,学好专业知识,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三年级时要培养学生的就业信心,破除“消极悲观”的观念,充分发掘自身特点,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四年级主要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技巧、应变能力等教育,鼓励学生从基层做起,树立艰苦奋斗、敢于竞争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积极主动创业”的就业观,破除“急功近利”的思想。通过“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不仅帮助学生准确认识自己,合理定位,确立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择业目标,而且帮助学生树立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科学的就业观。

4.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为背景,教育学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和形势,指导大学毕业生全面了解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就业形势,根据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及就业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和就业期望。在充分了解就业政策、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的基础上,做好就业形势的预测,进而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的个人择业标准;另一方面,我们要教育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价值取向,拓宽就业范围,更新对就业的理解:只要通过合法劳动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即为就业。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08-07.

[2] 徐伟东.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观的理性分析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R].2009.

[4] 王 蕾,张延平.浅谈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37-38.

[5] 张晓青.论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价值取向[J].衡水学院学报,2006(9):12.

[6] 杨宝珠.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7] 余 彬.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第9篇

科目:道德与法治

教学对象: 五年级

课时:第1课时

提供者: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一家亲》是教材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主题中第二课,本课有三个板块:“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本课对应的课程内容: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民族团结关乎着祖国的发展和统一,而孩子们对于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并不是熟悉的,他们的视野与经验仅存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何让孩子们以开放的心怀认识、重视、接纳各民族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携手各民族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梦想,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正确民族观和爱国主义情怀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了解中华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

2.知道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相关法律法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资料、归纳分析等方式,初步感受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2.多角度地分析民族交往事例,明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热爱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美好情感。

2.培养正确的民族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通过三年级的学习,学生知道我国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对于各民族有个自己的民族节日、特色活动、民族风情有初步了解,而对于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守望相助,共同创造中华文化了解不多。根据平时观察,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查阅资料与探究的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自行搜集,再帮助他们了解一些国家政策法规,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各民族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感受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割的血肉之情,明白祖国的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本课教学,我着重抓住教材中的范例和空白,先引导学生“入伙”教材,同时在课堂上拓展的事例,如:接地气的家乡高邮菱塘的回族人,也

“入伙”学生,在充分“接童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经验。在儿童当下的课堂生活中,过去的经验被唤醒,被梳理,被反思,伴随着儿童丰富情感体验的发生。儿童的社会情感得以培养,实践智慧得以提高,引领未来生活的课程价值得以实现。

本课中的法治教育,我力求让学生自己读中说,读中悟,帮助学生从法律法规的习得状态从对老师权威的依从变成对法律法规意义本身的认同,从刚性的外在约束转化为柔性的内在自觉。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归纳提升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歌曲导入,经验回望

1.

同学们,今年10月1日是祖国70岁的生日,在那天大街小巷都会响起了一首经典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

2.

播放《爱我中华》。

3.

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爱我中华》),听了这首歌,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4.

小结: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民族一家亲”,感受大家庭的温暖。(板书:中华民族一家亲)

1.学生跟唱《爱我中华》。

2.学生齐说歌名。

3.学生交流。

课伊始,用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烘托氛围,回望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我国是个有着56个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共同建设国家,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了解特点,政策优待

1.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五十六朵花装点着这个大花园,这56朵民族花,你能叫出多少名字来?

2.

和老师一样属于汉族的学生起立。你们看,班级大多数学生站起来了,汉族学生真不少呀,究竟有多少人呢?看看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出示饼形图,你想说什么?

3.

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少,所以我们统称这些民族为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少数民族有多少个族种?

4.

这些民族花分布在大花园的什么地方呢?出示民族分布图。看到这个分布图,你想说什么呢?随着学生的交流,引导板书(大散居

小聚居

5.

正因为少数民族人口少,有着大散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国家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利益,制定了一些政策法规。

1)出示小知识:国家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在少数民族人数较集中的地方成立了民族自治区,这些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除了自治区外,在一些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建立了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

2)

目前,你们知道全国已经建立了多少个自治区,你能从地图中找出来吗?引导学生认读这五个自治区。

3)

除了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也明确规定,出示第四条内容。学生认读,说说看了这两个资料,你想说什么?

6.

国家的法律法规尊重了少数民族,保障了的权利和利益,除了这些,国家在教育、经济上也对少数民族有了些政策照顾,有谁知道有哪些政策照顾?(随着学生的交流,着重讲讲精准扶贫、兴边富民行动等方面的政策)

7.

这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更加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出示人口调查图,从这个图中你看出来什么?(板书:交错杂居)

8.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保障,各民族之间流动更加频繁,看,我们同学中也有少数民族的学生。少数民族的学生请起立。你们能说说生活在这里有什么感受吗?

1.学生回忆,说出民族的名称来。老师适时表扬。

2.学生交流,汉族人数占全国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一点五,其他民族人数占百分之八点五。

3.共有55个。

4.学生交流民族分布的特点。

5.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五大自治区,认读自治区。学生交流感受国家政策法规对少数民族的尊重。

6.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针对少数民族的一些优惠政策。

7.学生交流,感受民族交往交流频繁,趋势明显。

8.学生交流,让少数民族的孩子感受来自大家的温暖,让汉族的孩子明白更要关心身边的少数民族同学。

通过对图形、法律法规等小常识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站一站、数一数等方式充分调查学生的经验,感受民族构成的特点。

三.

互帮互助,和谐相处

1.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扬州就有个自治乡,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2.

扬州高邮菱塘,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请看视频《爱驻菱塘》。从这个片段中,你知道了什么,我们将进行知识问答。

1)

江苏省有几个少数民族自治乡?

2)

菱塘在我们扬州的什么地方?

3)

在菱塘,主要生活着哪族的人?

4)

在菱塘,回族人和几族同胞共同生活着?

5)

在菱塘,回族人生活得如何?

6)

回族人和其他民族相处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7)

回族人的服饰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8)

回族有个代表性的建筑是什么?

9)

回乡民族体育项目邀请赛中有哪些你最感兴趣的节目。

10)回族伯伯资助了汉族孩子上学,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

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像菱塘这样各族人和谐相处,紧紧依靠着,互相帮助的事例还真不少呢,观看录像:庄仕华《爱洒边疆

肝胆相照民族情》。

4.

像这样画面你还知道哪些,课前大家也进行了搜集,来我们一起交流下。

5.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要携起手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着一起,共同创建这美丽的祖国,把祖国这个大花园打扮得更加漂亮。

1.学生猜猜扬州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乡。

2.学生看视频,交流获得的信息。

3.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回汉和谐相处的民族关系。

4.学生交流民族情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搜集身边不同民族学生之间故事、不同时代各族帮助的故事,多角度去搜集。)

以身边的事例拓展开来,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不同人物感人的故事,感受民族和谐相处的情感,实现教材语境与生活情境的有效链接。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

评价指标

优秀(8-10)

良好(5-7)

需要努力(1-4)

自评

互评

师评

加分

资料搜集

能根据要求广泛搜集各种资料,并将资料进行有效整合。

能进行资料的搜集,能熟悉自己搜集的资料

搜集资料马虎,不能全面将资料搜集齐全

课堂听讲

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课堂上无走神、讲闲话现象

听课比较认真,偶尔能思考下问题,偶尔有走神、讲闲话的现象

听课不认真,不思考问题,走神,讲闲话现象比较严重。

发言情况

积极举手发言,并有自己的见解

能举手发言,答案中自己的思想较少

很少发言,不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组合作

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够耐心倾听、尊重其他组员的观点。

能参与小组活动,基本能做到倾听别人观点,简单发表自己的观点

参加小组活动时不能耐心听取其他组员的观点,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

课后作业

积极认真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

能马马虎虎地完成课后作业

不能全部完成课后作业

积极实践

能积极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在行动习惯中体现出来

能将部分学到的知识在自己的行为习惯中体现出来

不能或较少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行为习惯中体现出来。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7.中华民族一家亲

汉族

人口众多

和谐相处

少数民族

人口少

大散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