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0:02
导语:在健康格言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人类的幸福只有在身体健康和精神安宁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
如果一个人获得了幸福、健康、才能、财富、快乐、权势等一切,但放弃了对真、善、美的追求,那么他就会堕落成为动物。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类之所以感到幸福的原因,并不是身体健康,也不是财产富足;幸福的感受是由于心多诚直,智慧丰硕。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健康是为我们的事业和我们的福利所必需的,没有健康,就不可能有什么福利,有什么幸福。
1.“如果父母戴眼镜,子女也可能戴眼镜。”这一说法____。
A.正确 B.错误
答案:A。近视眼和远视眼通常具有遗传性。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都近视或远视,那么你的近视或远视概率也会相应增大。
2.大多数儿童的眼睛至少有某种程度的____。
A.近视 B.远视 C.老花眼
答案:B。大多数儿童存在轻微远视,但是不会发生视物模糊。严重远视则会出现眼睛疲劳、头痛、眼睛疼痛或灼痛等症状。
3.工作时,眼睛刺痛,视觉模糊,你可能患有____。
A.白内障 B.电脑视觉综合征 C.视网膜脱落
答案:B。眼睛疲劳、发红、视物模糊、过敏等都是电脑视觉综合征的症状。看电脑不宜时间过长,除了应该定时休息之外,还应该调节电脑屏幕亮度及高度,室内照明也应适宜。
4.从____开始,看菜单会感到困难。
A.40多岁 B.50多岁 C.60多岁
答案:A。大多数人年过45岁之后看菜单和报纸会感觉费劲。随着年龄增大,眼球晶体变形能力减弱,导致眼球聚焦难度增大,视物模糊。
5.大多数色盲患者分不清____。
A.红色和绿色 B.蓝色和绿色 C.任何颜色
答案:A。色盲并不意味着患者看世界全是灰色的。大多数色盲患者只是分不清红色和绿色。色盲是由于视网膜上感光细胞锥细胞异常所致。正常锥细胞可识别红绿蓝3色。
6.眼珠发黄可能是____。
A.黄疸 B.过敏 C.白内障
答案:A。皮肤和眼白发黄通常是黄疸的症状,表明肝脏、胆囊或胰腺出现了问题。炎症、癌症和血液疾病也可能会导致黄疸。如果皮肤呈现黄色或橙色,而眼白正常,那么可能是橙子、胡萝卜和南瓜等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吃得太多所致。
7.____会增加患白内障的危险。
A.高龄 B.不戴太阳镜 C.两者都是
答案:C。如果你看东西模糊、仿佛雾里看花或者感觉不如过去那么亮,可能是得了白内障。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
8.看东西时突然发生重影,可能是____的一大症状。
A.青光眼 B.脑卒中 C.老年黄斑变性
答案:B。视物重影是由白内障等眼部疾病或者脑卒中等大脑疾病所致。如果闭一只眼,另一只眼视物模糊,则说明是眼部疾病问题。
9.“眼底检查可以反映出胆固醇是否偏高。”这一说法____。
A.正确 B.错误
答案:A。高脂血症眼底改变是由于富含甘油三酯的大颗粒脂蛋白沉积在眼底小动脉上引起光折射所致,常常是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并伴有乳糜微粒血症的特征表现。
10.高血压、高血糖哪个更伤眼?
A.高血压 B.高血糖
答案:B。高血压和高血糖都会伤及眼球视网膜、晶体和视神经。糖尿病患者患青光眼、白内障和糖尿病视网膜病的危险更大。
11.50岁以上人群的头号致盲病因是____。
A.糖尿病 B.青光眼 C.老年黄斑变性
答案:C。老年黄斑变性是50岁以上人群永久性失明的头号病因。老年人发生黄斑变性是衰老的表现,患者最终将只剩下周围视觉。
12.暂时性盲点可能是____的症状。
A.白内障 B.青光眼 C.眼型偏头痛
姜永燕(1989-),女,四川雅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研究生,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幽默越来越多地被研究者所关注。因此,正确地理解并善于欣赏幽默、适宜地表达并乐于创造幽默,对于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大有裨益。中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成才,更关系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但是,在多元价值观激烈碰撞的现代社会,中学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困惑与压力,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幽默风格与中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研究,对中学生完善自我人格、准确定位人生、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幽默风格;中学生;心理健康
什么是幽默风格,这个问题难倒了古往今来众多哲学家思想家。近年来,一些学者也发现,幽默在其风格上表现为多维的。一部分幽默风格对心理健康有益,而也有一部分幽默风格对心理健康并无益处。探讨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对于我们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幽默风格及研究现状
(一)幽默风格的概述。幽默风格分为嘲贬型幽默、娱弄型幽默、自强型幽默和亲和型幽默四个维度,它源于对幽默的分解,不同的幽默风格也有其不同的意义。亲和型幽默主要是指对待事物或事件的态度或接受能力,能够以一种较为平和或轻缓的方式面对生活。自强型幽默是指对待生活一种坚韧的态度,能够坚强的面对生活。娱弄型幽默是指一种玩笑的态度,喜欢取笑或玩弄他人而并不顾及他人感受,以达到自身乐趣为主。嘲贬型幽默是指嘲讽或贬低他人的情感态度,是一种较为恶意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幽默风格的研究现状。当前对于幽默风格的探讨国外主要有Nezu所提出的压力缓冲理论,认为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如果能够拥有一定的幽默感,则会产生相应的调节作用。在国内,主要就是岳晓东、陈国海等学者对于幽默的探讨及验证,认为不同的幽默风格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的幽默风格对人有利,而有的幽默风格对人确有害。这也就需要人们正确的面对幽默,正确的对待不同幽默风格,善于把幽默风格中的利弊与生活相协调。当然,对于幽默风格的研究并非仅局限于心理相关的研究,在李玉明《论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及其演变》中,也通过对小说人物语言等不同方面进行幽默风格分析来进一步深化研究。[1]因此,我们也会发现对于幽默风格的探索是一种多角度、多种思维方式产生的过程。也需要更多的人在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加强对幽默风格的不断深化与研究。
二、心理健康及研究现状
(一)心理健康的概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的不断创新,人们对于自身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从而意识到一个人真正的健康并非只是身体而已,只有身体与心理的双向健康才叫健康,而心理健康恰恰是一个人全面健康的重要机能。在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就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2]这个定义强调如果一个人与其他人的做比较,符合同年龄阶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水平,那么这个人就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的。
(二)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心理健康是时代的课题,是现代社会进步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心理健康已在世界众多范围内得到重视与发展。纵观国内外,也有众多的学者加强了对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如于小盼在《农村家长的幼儿心理健康观研究》中表明家长的性别、文化程度及一些外部环境或媒介物质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3]张丽在《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学业水平的关系》中发现初中生个体韧性差异及发展水平与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关系。[4]孟勇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指出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及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也谈出应对方式对两者间的中介作用。[5]从不同的学者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所进行的研究,我们也会发现心理健康对我们生活所产生的的重要影响作用,对我们社会所具有的推动作用。
三、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一)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的概述。对于幽默风格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不管是在国内或者国外都有众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积极的研究和关注。因此我们也能看到很多非常优秀的研究成果,比如对幽默风格的不同分类,不同幽默风格对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通过相关研究的论证,幽默并非像我们平时所认为的那样,只要拥有就是好的,或者更加错误的认为越多越好。
(二)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当前国内外对于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虽然不是很多,但也还是有一些相应的研究成果能够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从最初我国学者陈国海教授在对不同幽默风格类型进行探讨时似乎也就预言着它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当然这也需要更多人对其进行实际的论证。而郝霞在2008年所发表的《大学生幽默风格、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内蒙古与香港大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中指出大学生不同的幽默风格对心理健康有相应的影响作用。[6]戴玉磊在2010也发表了《大学生幽默风格及其与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在文中也明确指出大学生幽默风格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而社会支持对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中介作用。在研究中也表明不同的幽默风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7]
幽默感作为一种有效的情绪无时不在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而不同的幽默风格也也不同的形式对我们产生影响作用。了解并研究不同幽默风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有效调节心理状态,加强对中学生的研究,主要也是基于本年龄段的特殊性与有效性,可以更好的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中学生身心健康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玉明.论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及其演变[I].青岛大学,2011(03):2-3
[2]黄希庭.中学生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理论及模式,1996(03):21-25
[3]于小盼.农村家长的幼儿心理健康观研究[G].西南大学,2011(03):2-4
[4]张丽.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学业水平的关系[G].山东师范大学,2012(03):3-5
[5]孟勇.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R].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2011(05):68-72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31-02
20世纪90年代起,高等职业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作为应用型人才,其心理健康会影响到个体乃至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得到心理教育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高职学生既有和普通大学生相似的心理特征,也有其心理的特殊性。高职学生经过高考的失利,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他们会比普通大学生体会到更多的压力。据调查,大约40%的高职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长时间的自我怀疑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出现,继而影响其人际关系,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都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诸多因素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其中人格特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查阅相关文献,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多以普通大学生或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而关于高职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高职学生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期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高职院校在校学生572人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被试的一般资料、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测量工具选取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经过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普通大学生,且在性别、年级、民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敌对、偏执、精神病症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偏执、精神病症等因子及总均分上,不同年级高职生存在显著差异,大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大一、大二学生;心理健康总均分及躯体化、敌对、恐怖和偏执因子,少数民族高职生得分显著高于汉族学生。在敌对、偏执、精神病症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即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生,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有差别。龚芸对800名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女生在焦虑、自我意识偏差、依赖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即高职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男生。胡海清研究发现,高职女学生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和SCL-90总分上显著高于男生,说明高职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如男学生。学者多认为当今社会女性受到的待遇不如男性,各方面压力大,因此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男性。男女对各自角色的定位不同,男性属于强势群体,他们承受的社会压力也比女性大,男性对自身要求也较高,自尊心强,遇到挫折不善于寻求正确方式发泄,执着,也较少寻求帮助,这就使得男性体会到更多负性情绪。因此,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水平要好于男生。
研究发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民族上存在差异,在心理健康总均分及躯体化、敌对、恐怖、偏执因子上,少数民族高职生得分显著高于汉族学生,这一结果说明,与少数民族学生相比,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本研究选取的被试中少数民族主要为藏族。少数民族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不同于汉族的形态。少数民族学生躯体化因子显著高于汉族学生,躯体化是一个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的指标,主要体现个体对自身情感和意向的表达方式,当个体遇到问题时,若无法表达,就有可能采用躯体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如头疼、失眠等症状,如果过多采用躯体化的表达方式,可能反而会妨碍情绪的正常宣泄,导致心理问题。在该研究中,少数民族学生躯体化得分显著高于汉族学生,这可能是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少数民族一般居住的地方比较闭塞,经济条件、交通条件等比较落后,家里孩子比较多,父母等长辈不会过多地关注孩子地心理状况,而很少与孩子交流,这就影响了孩子正常情绪的表达,遇到情绪问题也不知如何宣泄,不知如何和他人交流,长此以往会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另外,少数民族学生来到汉族居住地,可能会感到孤独,文化习俗等不适应,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少数民族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又找不到理解他们的人倾诉,这些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第二,研究发现,高职学生人格特征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生源地、民族上存在显著差异。高职学生人格特质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在内外向(E)上,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t=-4.84,p 0.01),而在神经质因子(N)、精神质(P)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63,t=6.21,p 0.01)。说明男生比女生更多体会到焦虑、担忧等情绪,更多感到郁郁不乐或忧心忡忡,遇到刺激时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这一结果与左连跃的研究一致。究其原因,首先,受社会文化的影响,男生比女生承受更大的社会压力,而且男生自尊心、好胜心较强,一旦遭遇挫折后不愿向别人诉说,不善于寻找方式排解不良情绪。而社会对女生的定位较为柔弱,女生可以选择倾诉、哭泣等方式宣泄心中的情绪,女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男生更多,这些都有利于女生发泄不良情绪,所以男生比女生体会到更多焦虑情绪;再次,男生的生理基础决定其遇事易于冲动,情绪较女生更加激烈。
本研究发现,在精神质因子(P)上,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70,p 0.05),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体会到更多孤独感,不关心他人等。这是因为独生子女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没有伙伴,生长在一个较为孤独的环境下,更加孤僻、不合群,在家中长辈对其过分关注,这会导致许多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他人,而且独立性较差。到学校后,他们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不会关心他人,不能受委屈,遇到事情争强好胜。因此,独生子女在人际上会比非独生子女遇到更多难题。
高职学生人格特质在年级上存在差异,即在内外向因子上,大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在精神质因子上,大一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年级。这就说明,大一学生更加外向,好交际,与他人相处更加随和,能较好适应环境。大一学生刚进入学校,面对新生活充满了渴望,希望与人交往,形成新的人脉关系,因此比较积极外向;而随着大学生活的继续,经过一年的磨合,高职学生会产生新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重新给自己定位,这时会体会到较之前多的孤独感、失落感,这种消极情绪会影响其心理健康;进入大三,高职学生面临就业的问题,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使得他们体会到更多负性情绪,就业遭受的打击使他们越来越沉默内向。
在神经质(N)、精神质(P)因子上,城镇高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即城镇高职生比农村学生更孤独、情绪更不稳定、与他人更不易相处,这一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左连跃(2010)研究发现,工科院校文科生人格特征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学生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t=4.581,p=0.033)。生源地的不同会影响高职生的人格特征,城市学生学习压力相对农村学生较大,且城市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比较宠爱,与他人相处经验少,这些都会影响其人格特征的形成。
在神经质(N)、精神质(P)上,少数民族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汉族学生(t=2.59,t=2.62,p 0.05)。这说明,少数民族学生比汉族学生体会到更多的孤独,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与他人相处不友好,更可能挑衅他人,更喜欢冒险、奇特的事情,与汉族学生相比体验到较多的焦虑情绪。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低于汉族文化,生活环境比较落后,自然灾害频繁,所以少数民族的文化崇尚斗争、坚强,他们的性格就会比较争强好斗,喜欢挑战;而且,少数民族一般都是部落居住,每个部落和其他部落之间关系并不融洽,排他性较强,所以少数民族学生与他人向往上存在很多问题。
第三,高职生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其中内外向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症等因子呈不同程度的显著负相关(-0.19 r -0.10,p 0.05);神经质和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及总分成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0.27 r 0.44,p 0.01);精神质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及总分呈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0.09 r 0.27,p 0.05)。这就说明,外向的、神经质得分低、精神质得分低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内外向与心理健康状况成正相关,即越外向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外向的人好交际,容易与人沟通交流,人脉关系广泛,具有较好的社会支持;而且外向的人个性乐观开朗,心态积极,面对困难总是想办法解决。当遇到困难时,外向的高职生本身具有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态度,这就会使他们体验到较少的消极紧张情绪,同时,外向的高职学生有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寻求他人帮助,这样会促进其解决问题,有利于心理健康。
神经质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负相关,即高职学生情绪越不稳定,越容易引发心理问题。艾森克认为神经质是衡量个体情绪是否稳定的指标,神经质虽然不同于神经质,若持续时间较长神经质就会发展为神经症。因此,一个人情绪不稳定,对刺激的反应就会过于强烈,且激动的情绪较难恢复。神经质得分高的个体,遇到问题时就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而当问题解决时,也不能一时间恢复情绪,这样,他们就会认为的夸大问题的困难程度,并且较长时间沉浸在不良情绪中,长此以往,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精神质同样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负相关。艾森克认为精神质高分者性格孤僻、与他人相处不友好,对外部环境适应不好,喜欢干奇特的事情。因此,他们不善于与周围同学相处,人际关系冷漠,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这类个体会经常产生低落情绪及焦虑感、不安全感,较少体验到积极情感,长期如此,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很大影响;而低分者表现正好相反进而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的感受,陶冶其高尚的情操,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音乐课程目标”也指出:学生要通过参加音乐学习促进身心的发展,健全人格。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它能够很好地促进人才的全面培养,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通过结合自身的音乐教育实践,探索和研究了音乐对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
一、儿童健康人格的界定
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中,对于理想人格的理解实际上就是指以“仁”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信念的塑造。他所倡导的理想人格包含了宽容、善良、重情重义、敢爱敢恨等基本的道德内涵。而在当代教育中所提倡的人格教育,我们用通俗的话语可以表述为:儿童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对自己所参与的学习与活动有责任感,对亲戚朋友要有爱的表现,有能力管好自己的生活。
儒家的理想人格和当代教育所倡导的健康人格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当代教育所提倡的健康人格教育实质上是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大的层面上,儿童健康人格我们可以界定为做“好”人,做“好”事。
二、音乐对儿童健康人格的教化作用
早在战国时代《礼记》就指出,“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这就是说音乐可以深刻地感动人心,使人心向善,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民俗民风改变。著名音乐家贺绿汀也说,“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对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小学音乐教育以音乐的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审美培养和人格塑造。儿童在积极的音乐的熏陶下,渐渐地有了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并且在领悟美好的音乐过程中,也形成了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样当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就能够勇敢地面对了。另外,美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丰富的情感以及激发儿童的意志,鼓舞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让学生欣赏并学唱《新疆之春》、《童心是小鸟》、《滴哩,滴哩》、《渴望春天》等歌曲,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春天的美好、蓬勃的朝气、生命的活力,进而引发珍惜时光、活出精彩的思考。通过让学生在《勇敢的鄂伦春》、《小松树》、《粉刷匠》等歌曲的熏陶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科学,进而从多个角度来帮助学生健全人格。
三、如何有效地在音乐教育中融入健康人格教育
在音乐教育中融入健康人格教育,实质上就是把美育与德育相结合,通过审美教育来打造学生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格,以达到更好地做人,更好地做事。
1.音乐教师要有树立正确的导向意识。意识对人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正确的导向意识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因此,音乐教师要始终按照《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且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结构的特点,树立以加强对学生“美的教育”为核心的培养,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欣赏美的教育,教师切不可把它当做专业教育,而只重视技能的培养。
2.寓教于“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对于音乐也是一样,兴趣是学习音乐的根本动力。小学生对于事物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运用多种手段,如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图片、舞蹈、表演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学习音乐有了强烈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并配合教师的教学,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美的教育,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
3.化“说教”为“自我塑造”。传统的教育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说教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发展,没有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此,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音乐的欣赏与学习中,化“说教”为·“自我塑造”。在音乐的熏陶下,促进自我意识的觉醒,健全自我的人格。
关键词:健康城镇化;空间格局;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5-63-4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Healthy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Shi Haibo Ren Shixin Xie Zhixiang Wang Guopu Xu Xiaoxia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
Abstract:This paper measured and studied the healthy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of Henan province from 2003 to 2013, by using the entropy-weighted grey correlation model, then analyzed the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 of healthy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change of healthy urbanization spatial pattern in Henan province was not bi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resent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in mid-western, low in southeast”, three subsystems, namely social urbanization, economic urbaniz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ad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healthy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influence of the population subsystem on healthy urbanization had reduced gradually. The sub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 had been strengthened on its influence.
Key words:healthy urbanization;spatial pattern;Henan province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在城镇化发展模式方面,沈建法总结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及模式,并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出了对策[1]。在城镇化动力机制方面,刘世微,张平宇,李静则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对黑龙江垦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不同时期城镇化主要作用机制的变化[2]。在对城镇化水平的衡量方面,主要采用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两种,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综合指标法更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但在构建指标体系的问题上很难达成一个共识。在我国城镇化道路和理论方面,王学峰研究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认为中国应采取积极主动科学的政策来推动城镇化的发展[3]。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对健康城镇化进行研究,研究较多侧重于健康城镇化内涵界定或影响因素分析[4-8],健康城镇化定量方面的研究相对涉及较少。健康城镇化的提出背景是针对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健康状态或不合理举措而提出的。因而开展健康城镇化方面的研究既是立足现实问题指导实践的现实需要,亦是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1 方法与数据
1.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河南省包括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濮阳、焦作、许昌、漯河、三门峡、周口、南阳、商丘、信阳、驻马店和济源等18个省辖市,论文将省辖市作为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数据主要来源于2004年和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以及郑州、洛阳、开封等各个省辖市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1.2 指标构建
从城镇化发展的具体状态并结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健康城镇化应该是均衡、规整、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资源环境与城乡统筹的有机融合。根据健康城镇化的内涵并遵循科学性、全面性、易获取等原则,从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城乡统筹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河南省健康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最终确定了由1个系统层和5个子系统层和21个指标层构成的指标体系,如表1:
1.3 研究方法
运用灰色关联模型,计算出灰色关联系数矩阵,结合熵权计算的指标权重,构建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模型。墒权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公式[9]为:
Mi=[∑][j=1] wjβij(1)
式中,Mi为城市综合实力综合得分,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βij为关联系数。
2 河南省健康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运用墒权灰色关联对2003年和2013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健康城镇化水平进行测算,得到河南省18个省辖市2003年和2013年健康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计算结果如表2:
由表2可知,人口城镇化方面,郑州、开封、安阳、濮阳、周口十年间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得到增强,平顶山、商丘、信阳人口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洛阳、新乡则保持稳定。郑州作为河南省会,有着较强的辐射吸引力,再加上工业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以及新农村建设步伐较快,促进了郑州市人口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开封、周口、安阳等市一改过去单一的产业结构模式,通过发展个体私营、外出务工、土地流转等加速了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因而人口城镇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平顶山由于过分依赖工业,服务业不够发达,直接造成了城市新增就业岗位有限,制约了其人口城镇化进程。商丘和信阳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人口基数多,农业从业人员多,剩余劳动力多外出务工,因而这两地的人口城镇化进程则较为滞缓。洛阳和新乡虽然总体发展较好,但是人口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健康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新农村建设步伐滞后所造成的。
社会城镇化子系统方面,安阳、濮阳、漯河、济源发展较好,这主要是因为这几地发展基础较好,对社会城镇化方面的投入较多,农民市民化后能享受到较好的待遇。三门峡、新乡和平顶山的发展则稍显不足。这三个城市都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国有经济占较大比重,城市从业人员多能享受企业保障,因此,政府对配套设施的投入有限,制约了社会城镇化的发展。许昌、周口、驻马店近年来对社会民生方面的投入没有大的增长,所以社会城镇化一直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短板。
经济城镇化子系统方面,开封、三门峡、济源、驻马店经济发展比较迅速,人均GDP及城镇从业人员收入都有一个较大的增长,因此经济城镇化发展相对较快。信阳是因为缺乏主导产业而安阳市因为产业结构单一,这成为其经济城镇化进程相对退后的重要原因。洛阳、鹤壁、焦作等市由于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效益优势发挥不明显,经济城镇化进程则亟须加强。
资源环境承载子系统方面,许昌市的资源承载能力得到加强,这与许昌市推广清洁能源,加大排污惩治力度有关。洛阳、平顶山、济源等市主要因为其工业在产业比重较大,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并未得到明显的改观。洛阳是一个重工业城市,资源能源需求量大,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大。郑州、鹤壁、新乡、焦作在2003年面对资源环境承载小于综合发展水平的条件下,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因而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提升健康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城乡统筹子系统方面,濮阳和漯河的城乡统筹能力得到增强,而新乡、南阳和信阳则相对退后,这是因为南阳、信阳市域面积广大,农村人口众多,发展的重点主要放在城市建设上,忽视了市域内广大区域的发展,驾驭城乡统筹的能力下降。洛阳、平顶山、济源等则是在2003年就出现城乡统筹差距拉大的趋势,在2013年这种状况仍没得到改观。洛阳市域面积大,对南部广大山区的关注不够,造成城乡两极发展差距拉大。因此,提升这些地区的城乡统筹能力是加快这些地区健康城镇化综合水平的重要途径。
从整体来看,首先河南省健康城镇化在十年发展过程中,除郑州、安阳保持原有位次没有发生变化,其余各市的健康城镇化发展位次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健康城镇化发展水平上升的有:洛阳、平顶山、鹤壁、新乡、三门峡、南阳、信阳;下降的为:开封、焦作、濮阳、许昌、漯河、商丘、周口、驻马店、济源(表2)。其次,可以发现,一个城市健康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受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子系统以及资源环境子系统影响较大,人口城镇化子系统得分对健康城镇化综合得分的影响在逐步减小,城乡统筹子系统则有所加强。最后,河南省健康城镇化发展总体空间格局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依然是中西部区域整体高于东南部区域。健康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没有发生变化的有:郑州为健康城镇化发展高水平区;洛阳、济源、焦作、许昌为健康城镇化发展中等水平区;安阳、鹤壁、新乡、濮阳、开封、平顶山、信阳为健康城镇化发展较低水平区;南阳、驻马店、周口、商丘为健康城镇化发展低水平区。仅局部区域变发生微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门峡、漯河由2003年健康城镇化发展较低水平区晋级到2013年的健康城镇化中等水平区(图1、2)。
3 结论
通过墒权灰色关联模型得出,2003-2013年间河南省健康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整体变动不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中西高―东南低”的特点;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及资源环境子系统对健康城镇化发展影响较大,人口城镇化子系统对健康城镇化的影响在逐步减小,城乡统筹子系统则有所加强;除漯河、三门峡由健康城镇化发展较低水平区上升到中等水平区外,其他省辖市的健康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1] 沈建法.中国城市化趋势、模式与战略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1989(3):24-26.
[2] 刘世微,张平宇,李静.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J].地理研究,2013(11):2066-2078.
[3] 王学峰.发达国家城镇化形式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4):54-60.
[4] 陈春.健康城镇化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4):7-9.
[5] 李京文.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十个问题[J].城市发展研究,2003(2):37-43.
[6] 程遥.健康城镇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发展趋势与对策[J].经济地理,2012(4):25-31.
[7] 王金岩,吴殿廷.健康城镇化与规划调控机制的辩证性到位[J].城市发展研究,2012(10):37-42.
一、理想健康人格教育与培养的重要意义
1.以培养“理想人格”为学校道德教育目标,概括、抽象、准确,能够言简意赅地表达德育要求;平实、真切、可感,与“和谐社会”相呼应,极易为民众所接受,并达成共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鲜活的时代特征,体现了生生不息和与时俱进的当代特色。
2.以培养“理想人格”作为德育目标创新与价值定位的切入点,直接切入学生的人生课题,直接体现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在“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的冲突中明确了价值取向。给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有效启发学习自觉,引发内心体验,引导德育实践。
3.以培养理想人格为目标,易于使人理解教育的宗旨和教育最原始的出发点,利于德育的人性化与生活化回归,扭转工具性德育的不良影响,使德育复归其自然的本色,成就其“育德”的使命;利于与学生的现实发展相联系,体现其目标上的层次化与一体化。
4.以培养理想人格为目标,不仅为大学生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对社会亦具有辐射作用,她易于唤起人们的道德认同感与人类良知,作为教育导向,有利于社会风气的纯化与净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理想人格教育的价值功能上的联动性,是其他德育目标所难以具备的。
5.以培养理想人格为目标,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当代教育理念,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以及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新时期学校“大德育观”的体系;具有生成性,对于大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体现了现代德育的科学性,保证了学校德育的一贯性与先进性。
二、理想人格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研究
1.率先垂范,做到躬行实践、知行统一
躬行实践、知行统一的方法,是人格修养的重要方法。所谓躬行实践、知行统一是指亲自参加实践,使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中,必须坚持亲自参加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塑造自己美的形象和美的心灵,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从而达到理想的人格。
在实践基础上,知行统一,是人格修养的根本方法。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人格修养和塑造中的具体应用。一方面,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以伦理学、美学,以关于人格的理论、认识为指导,并付诸实践,使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紧密结合。
没有理论的指导,人格的修养和塑造将是盲目的、不自觉的;没有实践活动,就无法获得感性的体验,也就无法达到理想的人格。因而,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必须坚持躬行实践,知行统一,统一的基础是实践。而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经常是在接受了相关理论之后,又会自觉不自觉地观察教育者特别是老师的行为,并以此作为自己能否真正实现知与行相统一的理由。
基于以上原因,教育者尤其应注意在告诉学生如何去做的同时,自己更要率先垂范,从而通过自己的“行”带动和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宗旨。
2.对学生人格进行系统塑造,防止片面性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所谓系统是指由内在要素按一定结构方式组成的、具有新质的、有机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以系统存在的形式,彼此发生着普遍联系。正因为事物总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因此在研究事物时就应该运用系统的方法。所谓系统的方法,就是把对象放在系统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具体说来,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系统的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也应该是理想人格培养和塑造的重要方法。人格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智慧、道德和意志,智慧是基础,道德是核心,意志是保证。因此,人格修养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三个要素的综合体。在这三个子系统中,又包含着许多小系统。在这些子系统之间,不仅是纵横交错的,而且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从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动态的、开放的人格系统。
在进行理想人格培养时,必须进行整体性的、综合性的培养,仅从知识或只从道德一个方面着手,不能使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因为人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体又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反过来又影响整体。因此,理想人格培养必须从局部做起,从点滴做起,即从一个个小系统塑造着手。首先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知识。智慧是人格的基本要素之一,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就是人格优化的过程。现实中,不少人人格的缺陷是源于知识的贫乏,而丰富的知识容易使人自信、坚定、理智、礼貌等,正如培根所言:知识就是力量。其次是要加强学生道德修养。道德在人格构成中居于核心的地位,道德是和整个社会以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密切相关的,人们时刻离不开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因而在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应不断地完善他们的道德人格。再次是加强意志的锻炼。意志在人格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坚强或软弱的人格特征主要以意志的发展水平为标志。因而,培养坚强的意志是人格塑造的重要内容。
总之,人格是由各个部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教育者必须从整体性观点出发,才能培养理想的人格。首先要把人格修养看成建造一座高楼大厦的系统工程,然后对这个系统工程的各个组成部分、结构、功能、相互联系等进行综合的系统考察,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塑造,最终才能塑造出理想的人格。
3.教育大学生自觉做到“慎独”
“慎独”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修养达到的很高的精神境界。从一定意义上说,“慎独”也是一种人格修养的重要方法。虽然“慎独”在古代思想家那里,在一定程度上是脱离实际的,然而它却体现着人格修养的主观性和自觉性。“慎独”的方法经过改造,仍然值得借鉴,有其合理性和价值性。
何谓“慎独”?《礼记・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闻,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是,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它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因此,教育者应教育学生做到诚其意而慎其独,在一个人独处时都严格地要求自己,这样才能成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体质健康;研究效果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和制约,一直遵循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综合素质教育已然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统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全面型人才成为我国未来教育的重点目标。
1.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体育教学思想单一
我国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思想以增强体质和学习技能为主,内涵显得比较单一。多数情况下,我们的体育课也并没能体现出其本质的功能,缺乏以学生为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2]。
1.2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体现在:大多数地区的体育课程内容还是以传统的几个体育项目为主,不能体现现代学生对体育内容的需求以及学校自身对学生的培育特色;课程设置缺乏考虑,在项目选择上很多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体特质和基本技能,使得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水平参差不齐,最终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1.3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学生个性化
我国现阶段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还是继承以往的传统式教学方法,即一味的传授技能和强化训练,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这样的教学方法显得比较枯燥无味、没有趣味性可言。现在的学生由于个性化比较明显,有自己的独特兴趣和爱好,所以往往对于传统式的体育教学方法不能接受,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体育课程评价效果不佳
目前很多高校在对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标准和手段上有点不尽如人意,这样的现状往往很容易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达不到客观和公平性[3]。而对一门学科的评价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检测手段,课程评价做得不够好,也就不能相应的反映事实,从而做到更好的促进教学反思和教学改正。
2.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2.1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紧迫性要求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十多年以来对于全国范围内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中,数据分析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发育水平、营养水平在不断提高,青少年身高、体重相较于过去有明显得提升,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但是身体素质指标却呈现逐渐下滑的趋势,青少年体能测试中100米、200米、800米、跳高、跳远、引体向上等项目成绩都在下降,速度和耐力均下滑明显[4]。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要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现状,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发展。
2.2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支持和鼓励作用
国家实施有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来,方案标准、组织实施、管理约束等方面都得到有效保障,但是在高校实际教育过程中具体实施和贯彻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高校体育课程在社会、教师、学生之间往往被当作为一门副课,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考试和测评成绩也只是作为参考依据不作为奖学金评定依据,这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形成高校体育课程不重要的观念,无法发挥出成绩记录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作用[5]。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也需要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通过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锻炼活动中。
2.3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方向和指导作用
当前,有部分高校试点推进体育课程改革选择自主选项教学,以学生个体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体现学生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价值。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体育课程多数采取的是选修某些项目作为考试和测评成绩,学生更多时候是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者是难易程度选择相应体育课程项目,大部分学生对于选择项目认识不够充分,没有考虑自身身体素质,在学习过程进行中会逐渐丧失兴趣,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也无从说起[6]。那么,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势必要通过改革,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3.1深化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主动锻炼意识,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并且整合以往的思想体系,将突出特色和优势的地方进行深化,从而建立更加全面、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3.2合理设置体育课程
不合理的课程体系,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教学质量低的结果。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拓展体育课程内容,鉴于目前我国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基本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为主,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比较流行的项目,比如瑜伽、健美操等等;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结合学校自身的地理位置、人才培养目标、体育教师专长等等因素设置更加适合本校的体育课程;层次化课程设置,针对身体素质和技能有差异的学生群体,设置不同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尽可能地避免因学生自身特性而导致的教学质量不佳。
3.3个性化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个性化的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兴趣所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性。教学过程中,适当性地运用趣味幽默的讲解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完善体育课程评价
完善课程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点入手:建立以学生体质健康指数为依据的课程评价机制,通过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学期前后的对比,及时有效的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完善课程评价标准,区别于以往的以学生技能学习效果为主的评价标准,加入学生身体素质、运动参与度、表现程度等等内容;综合考虑学生学习前后的差异以及因学生体质差异可能带来的进步空间,注重对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观察。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十分有必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还要以体育锻炼为基础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实现现代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乔鹏.浅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以及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J].科技展望,2015,25:282.
[2]许文鑫,王菲.基于耦合视角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影响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6,02:39-42+48.
[3]刘美凤,郑瑾.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新思考———基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J].湖北体育科技,2015,02:177-179.
[4]曹勇.浅析基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123-125.
[5]曾播思,徐焰.现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03:121-124.
关键词:拍客文化;抵抗;风格;收编
中图分类号:J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97-03
几十年来,摄影一直以技术性、专业性、艺术性著称,它的高成本、高技术门槛等特征使平民阶层望而却步。但进入21世纪后,相机和摄像机的权威和专业因数码相机、手机的拍摄功能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所消解,摄影的制作、传播与消费开始渐渐步入寻常百姓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拍客这个群体,在兴趣趋同的驱使下,拍客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并产生了强烈的群体认同。它不仅宣扬了个体的兴趣趋同性,在长期交流中形成特有的群体文化[1]即“拍客文化”,成为当今社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
由于拍客文化是在民众自发形成的小群体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种非主流的、局部的“亚文化”。伯明翰学派学者迪克赫伯迪格曾在其著作《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中,提出了研究亚文化的三个关键词:抵抗、风格与收编。在书中,他的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在英国的青少年文化上,认为青少年通过朋克头、狗链、皮衣等物化的“风格”来实现对主导文化的“抵抗”。而到最后,随着亚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了一定规模,处于支配地位的文化系统和各种商业利益集团就会将其“收编”。同样作为亚文化的拍客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首先呈现出一种普通大众对抗精英阶层的姿态,从而形成了独有的风格,但同时又因为其具有信息传播、娱乐等商业价值成为了资本追逐的目标。因此,我们不妨借用迪克赫伯迪格“抵抗、风格与收编”的观点对拍客文化进行解读。
一、抵抗:草根的崛起
高科技的便捷性模糊了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在资金、时间、设备等方面为影像制作走向平民化提供了捷径,这是今天拍客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2]。同时,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图像作品更契合大众的审美趣味,为图片消费提供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可以说,技术的发展、社会和文化的变革是拍客及拍客文化出场的语境。
(一)数码相机、手机、DV等的普及为民间影像创作降低了门槛
随着技术的发展,影像器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起初的摄影器材体积庞大且相当笨重非常不适于携带和长期拍摄,而如今的相机和DV都相当小巧、轻便,尤其是手机的拍摄功能使得拍摄器材的便携性做到了极致。同时,伴随着电子操作和编辑更为简便,其价格也适应了当下民众的消费水平。因此,影像器材的轻便、操作的简化以及成本的低廉都为影像制作走向平民化提供了捷径,大大降低了民间影像的创作门槛,更为其自由创作提供了可行性。
(二)网络的便捷性、宽容性为民间影像传播提供了可能性
影像器材的普及与操作的简便只是在经济上和技术上为平民进行影像创作提供了基础,但这种创作只有经过一定的传播平台才能发挥更大地作用,而网络的便捷性和宽容性则为民间影像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较为开放的平台。众所周知,作为组织化生产的传统媒体对其内容的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对影像的内容和质量都具有相当多的限制和要求,同时,传统媒体有碍于版面或播出时间的限制,会进一步对其内容进行筛选,因此,许多业余爱好者的作品只能被长期排除在大众的视野中。
相比之下,网络的低准入条件以及宽松的把关使得更多的民众可以便捷地通过这一平台来自己题材多样的影像作品。同时,网络的海量储存,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内容限制,可以无限量容纳各种影像作品。另外网络传播的时效性与互动性也是传统媒体所无法匹敌的,这为拍客作品的即时传播和互动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基础。可以说,网络为拍客作品的与分享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平台。
(三)读图时代的到来为拍客作品的消费奠定了群众基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图像符号逐渐“挤兑”文字符号并日趋获得一种主导权,各种各样的图像正铺天盖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并逐渐获得了大众的青睐。读图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读图时代已悄然来临,文字符号逐渐被图像代表的视觉文化所替代。人们沉浸在对图片消费的体验和中。拍客文化适应了大众文化的这一旨趣的变化并得到了推崇,人们在创作图像的同时更能消费图像。
在这个拍客文化大潮中,民众可以随时随地地记录和传播生活中的影像,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尽情地享受影像所带来的,这种娱乐消遣同时更具有话语建构的重要意义。拍客文化从出现时就站在精英文化的对立面,它为摄影界所排斥却又以自己的表达方式对专业的、艺术的影像世界进行“抵抗”。他们积极改变自己作为平民的“失语”现状,利用快捷、廉价的影像器材记录着周围的世界,并渐渐成为创作的主角,成为传播的主体。尽管拍客作品的专业性和艺术性被大大削弱了,但在这种创作与传播中草根阶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影像话语权并在长期被精英所垄断的影像世界中首次获得了一席之地。拍客文化打破了专业技术的垄断,以一种更加平民化、个人化的,属于普通民众的影像纪录和创作方式,参与社会公众话语的构建,满足草根拍客影像表达的需要,在现代文化民主进程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
二、风格:另类的表达
由于拍客群的年龄、阶级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影响,他们的创作往往呈现多样化,而非专业的背景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别样的风格。而这一风格是拍客文化区别于其他影像工作者最重要的标签,也是拍客文化的生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