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0:23
导语:在高职体育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确立以“终身体育”“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思想
职高体育教育也应本着面向新时代,培育新型人才的目标进行教育改革,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建立为增进学生现实与未来健康而教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并使教学重心向未来转移,职高体育从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向健身为中心转移,从而实现健康教育与身体教育的有机结合。因此,职高体育应该从社会发展对中学生体能的要求,以及体育教学的功能出发,确立以“终身体育”“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体育课程整体改革为中心,课内外一体化为基础,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走向,这是职高体育改革的基本趋势,也是职高21世纪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2快乐体育将成为职高体育教学活动课程的主流
快乐体育是指深层次的心理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立足尊重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乐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快乐,有吸引力的。快乐体育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整个体育改革和发展紧密联系的,是当前体育教学中某些僵死、被动以及缺少乐趣的反思。快乐体育的产生是对传统的师生观、教育观、理性观的变革。活动课程的设置应从学生的兴趣与实际需要出发,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达到生理、心理、社会三维的健康。
3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与成立单项体育俱乐部
所谓体育教学组织,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如何组合和表现。面向21世纪,职高体育应确立终身体育为指导,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走向,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主。随着职高真正实现完全学分制,将引起体育课程的重大变化,一是选修课加大,项目增多,活动课增多;二是逐渐俱乐部化,本研究反映出这两大变化趋势。对“教学组织形式”调查结果表明:选修课的支持率(68.45%)明显高于必修课(11.37%),其余的为“必修或选修均可”,这是因为选修课能够较好地做到“区别对待”,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特长。因此,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较好的解决主动体育与被动体育的关系问题,是未来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向和趋势,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最有效途径。它必将成为职高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方向。
4职高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突出“隐性指标”
“没有评价便没有教育”。教学评价在职高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对评价对象进行整体的、全方位的、动态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对某一方面、某一结果的评价。现实中,大多数职高受传统教学思想模式的影响严重,只注重在校期间的学生运动技术掌握和完成达标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本研究通过对“教学评价标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7.64%的同学认为现有的评价体系“不合理”,因为以往在教学中我们过分强调“显性指标”(高度、远度、时间等),而很少关注“隐性指标”(意识、兴趣、态度等),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工作仅仅达到了“增强体质”的目的,而未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健身”效果。职高体育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显性指标与隐性指标两部分。现有评价体系之所以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显性指标”容易定量化,而“隐性指标”定性的成分较大。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必将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实现对“隐性指标”的评价。此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必须摆脱传统的绝对标准评价模式,应重视学生努力的程度、进步的幅度、提高的难度等因素。
作为一种国际语言的出现,英语的普及也给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特别是对从事对外英语教学(TESOL)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多问题和挑战。通常情况下,人们只是宽泛地理解为“英语”,然而实际上英语有着不同的变体(varieties),使用英语的人也都在操着不同的口音、选择着不同的词句,与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交流着。那么,英语的变体对于英语语言教学有着怎样的影响?高职的教学究竟应以哪一种英语变体为标准?教师和教材又应如何应对?本文将通过对中国英语教学本质的分析,结合当前英语在全球的使用现状,立足高职英语教育的目标和原则,找到适合中国高职教育的英语语言。
一、英语的变体
(一)英语变体的概念。
按照社会语言学的观点,语言变体是由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语言变体的概念十分宽泛,可以是某一地域的语体,也可以是某一个体的方言。英语最初起源于英格兰,后来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展被带到了世界各地,甚至在有些国家作为通用语(lingua franca)使用。因此英语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诸如地域、宗教、移民、文化、社会形态等不同因素,形成了变体。
(二)英语变体的数量。
关于英语在全球的使用,最有影响力的学说来自Kachu的三个同心圆(three concentric circles of English)理论。内圈(inner circle)是以英语为第一语言,即母语的国家;外圈(outer circle)是以英语最为第二语言或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扩展圈(expanding circle)是以英语作为外语使用的国家和地区。内圈国家也就是将英语作为国家性语言使用的国家共有5个,分别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其中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是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教学和英语作为外语(EFL)教学所使用最多的英语变体。在这些国家里,官方语言是英语,人们日常交流也通过英语实现。外圈英语的特点是,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之一)主要用于外交、教育、传媒等,但人们生活中会使用母语进行交流。典型的外圈国家和地区包括印度、菲律宾、南非、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扩展圈国家使用英语的目的则与上述两个完全不同。英语既非官方语言,也不会广泛地被使用在日常生活中。英语的存在完全是出于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当一种交流手段。中国、日本、丹麦、巴西和俄罗斯等都属于这样的国家。由此来看,5个内圈国家提供给全球5种规范型的英语变体;外圈国家也在渐渐形成各自的英语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加坡英语”;除此之外,我们也越来越多地听到来自扩展圈像“中国式英语”这样的词汇。语言变体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即便是在英语主要变体国家的不同地区也会有多种变体,全球范围内究竟存在多少种英语变体,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二、高职教育中英语变体的选择
(一)英语变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根据Kachu的理论,中国属于使用英语的扩展圈国家。英语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必修课,也是各级考试的必考科目。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英语的功能性也逐渐得到了重视。英语由最初的单纯用于发展科技,逐渐转向应用于国际间更为广泛的交流。回看历史,中国与任何一个英语国家均没有特殊的历史渊源,但教育界最初的选择是英式英语。这主要是因为英国通常被认为是英语的起源地,英式英语是世界英语的标准。然而随着美国在全球的势力扩张及其在经济、文化时尚等方面统治性的影响,中国对英语的偏爱又转向了美式英语,这从不同时期的英语教材、电视节目等可见一斑。曾风靡一时且至今仍经久不衰的《新概念》和《走遍美国》就是最好的例证。但目前对于教学中的英语变体尚无明确的标准和要求。
(二)高职教育中英语变体的应用。
面对种种英语变体,教学中究竟应以哪一种英语变体为标准呢?从理论上讲,没有哪一种变体是绝对地优于或劣于另一种,每一种都是可以接受的。Warschauer认为,现在的英语学习者越来越多地使用英语与来自非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如果坚持让他们只接触英式英语或是美式英语是很奇怪的想法。同时,国际交流也需要交流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相互理解。从教育角度看,哪一种变体适合中国的高职教育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变体的选择一定要适合中国的国情,符合高职英语教育的要求,满足学生今后的职业需求。高职英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并既非培养能够达到近母语水平的学生,也非从事语言研究的学者,而是能够在国际环境中有效进行交流的综合性人才。高职学生毕业后的任职机构多以企业为主。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十年有余,中国的商业企业与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需要英语作为沟通工具的场合也越来越多。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比以前有了更多接触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而他们用来沟通的工具就是英语。鉴于此,让学生只遵从一种英语变体,哪怕是被认为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显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最适合高职教学的标准应是:不以某一种英语变体为标准,而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不同的英语变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要去漫无目的地了解每一种变体,这不现实。我们应采取合理主动选择,积极被动接受的态度。教学中,以全球普遍接受的主要英语变体为主,如英式英语、美式英语等,但不排斥可能遇到其他变体如澳式英语或新加坡英语,将各种英语变体原原本本地呈现给学生,至于学生选择何种变体作为自己的交流载体则完全由学生自行决定。归根结底,了解不同变体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交流,而不是成为交流的障碍。
三、英语变体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
目前,英语变体在高职英语教学范畴内尚属空白。教学中鲜有体现,相关研究少之又少。高职教育特点十分突出,秉承“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同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学生的英语基础并不十分扎实,理论知识有欠缺,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以及深入探究的能力等都稍显不足。鉴于高职教育和学生的特殊性,英语变体对施教的各环节就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和挑战。
(一)明确英语教学标准。
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类似这样的情况:某一堂课上老师将学生的用词由“zip”纠正为“zipper”,而当学生信心满满地在另一位老师的课堂练习使用刚刚掌握的词语时,又被纠正回“zip”,学生不解究竟哪一个才是正确的。事实上,有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发音、拼写、用词持不同意见,实则双方对没有错,只是参照了不同英语变体的标准。但问题的症结在于很多情况下学生无法获得清晰的解释,对是为什么,而错又错在哪里。中国的英语教育一直以来对英语变体并无明确的说明和规定,英语语言的概念也未曾有过准确的定义。人们理解的英语是标准英语,实则标准英语本身就是一种变体。明确教学标准,就是要明确高职英语教学要如何对待、处理英语变体的问题。正是由于目前没有相关纲领性的指导意见作为依从,高职英语教学的随意性较大。有些是根据教师的喜恶,有些则被动地顺从教材的编排,更有甚者在教学中英语变体完全被忽视。此外,学生接触到的英语变体丰富性不够。目前在中国比较盛行的英语变体也依然只是英语和美语,而其他国际交往中频繁出现的主要英语变体在中国的教学中则难觅踪影。明确教学标准的意义在于让所有参与到教与学过程中的人要用开放的眼光去接受差异,还学生一个语言世界的真实面目,而不是为了简化教学而忽视或绕过这个问题。
(二)提升教师素养。
要高质量地按照教学标准实施教学,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有义务告知学生当前英语变体的发展,让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能够客观地对待这个问题。其次,教师自身应对不同的英语变体采取包容的态度,对学生的选择要持开放的态度,不要以个人对某一种变体的偏爱而排斥其他,或是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此外,教师应了解或知晓不同英语变体的特点,对于教学中出现的变体现象要及时给予说明,并指导学生应如何分辨。当然,所有这些的实现需以教师提高自身水平为前提。教师需要加强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拓展视野,提高教学素养。但这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由于教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局限性,我们的教师不可能精通各种变体的特点,不是活字典。因此迫切需要语言学家加大对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之外的其他主要英语变体研究的力度,从而使我国的英语教学从中获益。
(三)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应充分体现英语变体的因素及其使用的现实意义。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扩大范围,5个英语国家的语料都应在备选范围内。选择教材应看重教材的实质,是否对推动教学有意义,绝非是哪个国家的英语。
1.1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体育游戏选择合适的体育游戏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增强、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体育游戏具有娱乐性、创造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而正因为有这样的优点,假如说体育游戏对体育教学有着辅助的作用,那么在游戏内容上要选择与教学有关的,不能只注重游戏的娱乐性,而忽略教学的目标。体育游戏本身具有趣味性、竞争性的特点,因此体育游戏可以让学生在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感兴趣,教职人员要尽可能发挥游戏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开始前就能够很快的进入游戏状态。因此游戏趣味性极高的教学内容选择是极为重要的。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教师也要注意体育游戏和教学内容的时间合理分配。
1.2体育器材的使用和游戏场地的分配合理的选择体育器材用具在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游戏场地的选择是体育游戏更好的开展的条件,选择适合的游戏场地才能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在选择室外游戏场地时,尽量选择整洁、平坦的场地,选择室内游戏场地时,要将采光性、通风视为首要条件,场地要减少影响学生自由活动的障碍物,以免发生安全事故。在游戏场地上要根据游戏内容划分固定的界限,例如投掷区、跑步区,要在规定的游戏位置设立醒目的游戏标志物,在器械的规格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新时期高职体育教育专业游戏教学的策略研究张涛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包头青山014000情况来选购,选择相适应的体育用具。
2体育游戏的教学策略
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要想达到人们的游戏预期效果,就要在游戏项目的选择上做好和游戏教学内容相关的充分准备,这是做好体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做好合理的引导也是十分重要的。
2.1示范和讲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起着具体示范和讲解游戏内容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游戏教学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开展游戏活动,教师要运用语言技巧对与游戏内容和规则进行充分讲解,让学生对游戏内容充满兴趣,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目的、方法以及游戏的规则技巧等。在讲解地点的选择上,最好是在游戏场地上对学生进行游戏的讲解,使学生听到游戏的规则和技巧,看到教师所示范的内容。如有游戏需要分组活动,则应该细致的划分各个小组,争取让各个小组成员实力相当,这样才能体现游戏的竞争性。教师在小组成员进到指定位置时要再次讲解游戏规则并进行示范,节省学生摸索游戏规则的时间,提升活动效率。在讲解示范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掌握游戏方法和规则,并做到讲解游戏规则的准确性。在讲解时候,语言要准确、流畅、简洁,示范动作也要到位,姿态优美、生动形象,教师可以边示范边讲解,让学生在示范中了解并掌握游戏规则,学到所需要的东西,当学生真正理解游戏内容时,再开始游戏活动。
2.2引导和组织在游戏活动中,老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游戏。如果在游戏中学生出现错误情况,老师应该给以指导和纠正,并教其正确的动作,如果出现了学生违反游戏规则的情况,为了保证游戏的公平性,老师要及时的阻止违反规则的行为。在实际游戏活动中,老师要做好引导学生的工作,并实时观察游戏场地学生活动情况,及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要做到在游戏出现安全问题或其他难解决的问题时,及时调整游戏,或者喊停,让游戏效果达到最佳化,在游戏活动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让学生变得更加积极向上,从而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
3体育游戏教学总结
在教学控制论中提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信息反馈进行调整。因此,教师就要对游戏中的效果及时做出相对应的反应,收集不同的反馈信息,让教学结果和预期结果更加接近甚至一致,培养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情绪的变化、动作达成情况及课堂纪律变化的观察力,对收集到的信息认真分析判断,必要时候调整游戏组织方式。
3.1分数制或优劣评价制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采用分数制或优劣评价制对游戏作出合理的评价,根据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个人表现和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准确的评价。对于分组活动,教师应对各个小组的变现情况及整体成绩做出相应的评价,及时指出小组在活动中是否遵守游戏规则,对于游戏中表现出色的小组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同时,也要对游戏中失败的小组要给予鼓励,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指导。
3.2教学总结的意义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发现游戏中的漏洞和不足之处时,要及时加以完善,发挥教师组织和引导作用,在评价游戏的情况中,出现失误和差错,要敢于进行自我批评,成为学生的榜样,确保下次活动的评判公平性,对于评价较差的学生要给予正面鼓励,在改进中为下次活动顺利进行做好准备。总之,及时评价活动,对活动进行总结是极其重要的,在评价中不仅能充分了解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能够反映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情况,在评价后,学生也能体会到游戏活动的价值性,并学会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体育素质。
4结束语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需要规范和引导来移风易俗,是实践和时间的累积,在动态变化中逐渐沉淀为一种“集体人格”。校园体育文化表现为群体性、趣味性和树人性特征。校园体育文化构建需要关注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诉求和文化自信。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表现在文化空间争夺、团队意识教化和终身体育文化意识培养。
关键词:体育文化;高职;职业素养;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1.017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灵魂,是民族存在属性的识别符号,[1]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校园体育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具有这样的力量存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我在思考,体育改变世界的力量是什么呢?我想或许是体育运动内涵所升华的一种体育文化,扩大了体育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子文化,体育教育是一种校园体育文化存在主要形态,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强势文化,承载着体育文化的厚重,是校园群体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着学生的集体人格。[2]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内涵是很难准确定义的,它作用隐蔽,有固定的形态,不能用量化的方式来定义,若伸手去抓它,除了不在手里,似乎它无处不在。
1.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需要规范和引导来移风易俗,是一种实践和时间的累积,在动态变化中逐渐沉淀为学生的“集体人格”。[2]体育教师是校园体育文化塑造、传播、规范的主体。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需要依托校园文化空间,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是价值观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向导,决定着体育文化的方向;第二层是制度规范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保障,也是校园体育文化意识的体现;第三层是物质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如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等。
1.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在任何社会群体环境里都具有归结性的意义。文化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教育的本质是一个文化塑造的过程,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延伸,最终触碰的还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推动社会发展。所以高职校园体育文化表现为群体性、趣味性和树人性特征。
第一,群体性。文化是体现集体人格,校园体育文化是学生在特定运动项目中表现出来的群体性格和行为方式,是在运动规则和教师主导意识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不仅仅强调体育运动的个人技巧,更注重学生之间协调与配合。在规则的引导和规范下逐渐固化成一种行为方式,久而久之成为学生个体性格的组成部分。学生间共同的行为方式和性格就构成集体人格,形成校园体育文化,当然这种校园文化是多维度的,未必都是正面的,其中也存在负面的成分。校园体育文化正面效应最大化是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协作努力的目标。
第二,趣味性。趣味性是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结构要件,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是营造一种文化依赖,趣味性是构建体育文化最富有魅力的手段,它不是目的,可以肯定的是体育活动的趣味性是体育活动被需要的诱因。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质属性,体育课带给学生的痛苦胜于其从中获得的快乐,过去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证实了这一观点。但是课外体育活动在相应规则内学生可以随性而为,不仅活动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具有消除疲劳、娱乐身心,体育运动过程带来无限刺激,是当局者的文化享受。
第三,树人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职人才的培养不是朝夕之事、要经过长期的教育、规范、引导和历练。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也需要长期的过程,校园体育文化的树人性伴生于文化形成全过程,由文化构建初期的文化约束、规范到发展成熟后的文化自觉,是深层次的文化体悟和认同。文化的树人性不同于现代科学,可以用定性和定量的方式予以衡量,校园体育文化树人性无法用具体的数据来量化它的发展进程,但是大致方向是可以把控的,其文化塑造方向在起初文化规范阶段已经定性,将为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服务。
2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价值
要弄清楚校园体育文化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价值,就必须从校园体育文化的起源说起。校园体育文化起源具有模糊性特征,是一个由模糊向清晰演化的过程,[3]这个过渡需要中介物来承载,教师、学生、物质资料、学校文化、制度规范等承担介物的角色,在基础介物固有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传统文化系统中蕴涵着零散的体育文化的元素,离开校园文化的氛围,体育文化元素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当校园体育文化意识处在潜意识阶段,学生只有经过一定阶段的系统的强化训练,才能在个体心理上附着体育活动因素,并使之产生心理倾向,使体育文化心理和体育文化行为趋于一致,逐步形成一个群体性的行为时,校园体育文化起源才真正形成。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素质教育价值是多维度,全方面的,相伴与学生认识和身心发展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素质教育的文化空间争夺、团队意识教化、终身体育文化意识。
2.1素质教育的文化空间争夺
体育文化具有其生命力,虽然校园体育文化塑造和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其本身也不断受到文化载体的影响而嬗变。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在有限的时间和空域中,多元文化既相互促进又相互竞争,形成了对有限空间的激烈争夺。尤其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智能手机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被网络信息霸占,投入到体育活动的时间快速萎缩,校园体育文化生命力受到严峻挑战。统计发现,2013年大学生每天从事网络、游戏时间平均为2.3小时,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为0.3小时,与2010年的1.8小时和0.8小时相比,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明显压缩。我国有大学生体质测试以来,大学生体质一致呈现下降趋势,未见改观。不仅影响到学生技能素质,也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品质,校园体育文化的生存受到严峻挑战。浅显且不求甚解的网络知识对学生素质教育注定是低效率和不确定的。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又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素质过硬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文化空间的争夺越发显得重要,强化校园体育文化,争夺文化空间,成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2团队意识教化
高等职业教育是通过职业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的内容和要求与校园体育文化对人的教化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4]校园体育文化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群体意识和行为的暗示性和渐进性上。群体性体育运动包含着错综复杂的沟通路径和情感交流,每个人在赛场上不仅展现了运动技巧,同时也展示了他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思想品质和道德作风。不仅要发挥较高的技战术水平,还要处理好与裁判、教练、同伴、对手、及观众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团队意识教化提供了良好契机,使学生在体育文化进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随着学生对体育文化价值认同,拓宽了情感沟通的渠道,增加了参赛学生、指导老师的交往思维空间,打开了师生封闭的“意识壁垒”,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正因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客观存在,使体育文化内核的体育精神与校园价值体系一起塑造了高职教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3终身体育文化意识
回溯远古历史,我们发现“文化”其实是人的活动痕迹,当这种痕迹集中起来,“文化”也就成了我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的生态共同体。校园体育文化不仅仅局限校园的空间和学生大学求学时间,体育文化一旦形成,将成为每个个体的气质和习惯,不可避免的突破这样的空间和时间,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将是终身性的。教育部提出大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号召,可见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已经突破了校园文化的范畴。大学是每个人校园生活的最后一站,大学期间是学生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培养的最佳阶段,体育文化意识能否建立直接关系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学生从体育活动中愉悦身心,在潜意识上不断强化这种文化信息,并以个体为基点唤起他人的运动意识,逐步形成一个新的群体体育文化,扩大了校园体育文化范围,这种现象伴有终身性。高职教育是职业技能教育的高级阶段,体育锻炼自觉和习惯的养成对其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3.1体育文化自觉的深度认同
校园体育文化既是推动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重要手段,又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目标。在大学生就业激烈竞争的时代,校园体育文化是培养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最佳路径。校园体育文化既是凝聚精神的纽带,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幸福。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自觉认同程度是衡量校园体育文化价值量的重要维度,校园体育文化培育的出发点要基于学生价值认同的自觉性,自觉性的提升才能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度认同。
3.2体育文化意识诉求
校园体育文化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形成规律。从小学到大学,体育教育贯穿始终,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教鞭下,体育被边缘化,体育意识的萌发和其生存环境缺乏和谐音调,体育意识诉求始终处在萌芽阶段,体育文化的价值和理念停留在简单的嬉戏,对体育文化隐化作用缺乏正确认识,体育文化化成为一种奢望。高职教育是素质教育阶段,学生摆脱了应试教育压力,体育文化诉求意识得到释放,在体育文化自觉意识设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育文化诉求,适应高职素质教育要求。
3.3构建体育文化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一种文化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也是学生面向社会必备的素质要求。校园体育项目大多起源与西方,刻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烙印,突破了我国传统的“含蓄”文化,隐含着个性与自信文化元素。[5]体育文化自信是在体育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国大学校园文化载体多为现代体育项目,在校园体育文化塑造上存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体育运动的自信文化元素正是学生所欠缺的,在校园体育文化自觉和意识诉求上注入“自信”,将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整体塑造。
[基金来源: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2013069),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课题(DF2013016)]
参考文献:
[1]王永华.回族体育文化功能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1.9.
[2]余秋雨,何谓文化[M].长江艺术出版社,P6.
[3]吕利平,郭成杰.根基文化与体育文化起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
[4]苗治文,齐凤.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2.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12-01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担负着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的重要任务。而要达到上述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必须重视采取相应的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多方面入手,以下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低沉、悲哀的语气向学生讲解,并配上哀乐。学生伴随着我的讲解渐入情入境,课堂气氛显得庄严、肃穆。老师又采用悲哀、缓慢的语气描绘当时的情景,再加上对一系列问题的讲解,有很多学生黯然泪下。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人们对亲人的爱戴、崇敬和留恋之情。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放开手脚让他们大胆地去探究、去合作、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成功之处要给予肯定,并及时表扬。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入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导入过程,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那么这语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转变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思;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这充分地说明: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我们知道,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而在教学要求的形势下强调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专制者。而是要与学生共同、平等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当然了小学生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差,因此,语文教学要做好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语文知识的价值,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是一门强大的学科,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样,自然就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注重倾注感情,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和容易情绪化的特点,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注重感情的投入。在上课之前,需要花一定的时间了解每位学生,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更加关心和爱护,采取相应的方法帮他们化解疑难,使他们逐渐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中鼓励他们积极回答问题,并及时肯定,使他们逐渐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在留作业的时候,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独立完成;在平时测试的时候,适当降低试题的难度,重视考查基础性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培养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接受能力较强、学习目标明确的学生,应该给予他们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培养其自学意识。例如,在学习《我的新朋友——电脑》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调查电脑在教育、科研、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生通过调查和访问,不仅获得了更为全面的电脑知识,而且激发了对电脑的学习兴趣,拓宽了视野,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引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推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掌握提问艺术,以巧妙的提问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同时要鼓励学生善于质疑,勇于问难,让学生学会提问,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
关键词: 高职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为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的改革等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然而,作为基础学科的高职语文却日趋被边缘化。
一、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学校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受招生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的院、系领导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招生指标、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就业率上,认为学生只要把“专业课”学好了,毕业时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至于基础课,多学点、少学点都无所谓。这种心态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领导对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对语文课堂不重视。
(二)难以有效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多数为两年或两年半,为完成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基础课的课时量被大幅压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语文课的高职院校,实际授课量多数在30至60课时,分一或两学期完成。能够开设三或四学期语文课,实际授课量在120课时以上的,几乎不存在。一些学校逐年削减语文课教学课时,部分学校将语文课改革为应用文写作或开设一两门选修课代替。
(三)语文教师缺少工作动力,教学改革停滞不前。高职院校以理工科院校居多,这便决定了语文教师在院校中属于“弱势”群体。这种状况直接导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困难重重,课堂教学质量无从保证。很多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要么改行,要么转教一些其他相关科目,如“就业指导”、“公关礼仪”等。特别缺少年富力强的中青年语文教师,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四)教学目标不明确,人文性、工具性之争分歧较大。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都在探讨教学改革的出路。在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却出现了较大分歧。一些人认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文性的突出地位;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高职教育在根本上还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其办学目标必须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所有教学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适用”、“实用”为标准,离开这些目标和标准,一切改革都是空谈。这两种意见争执不下,给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许多困惑。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改革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语文教学不能与专业课学校和实践技能训练较好地结合起来,缺少能够大范围推广的成熟的高职语文教改经验等,这些都是导致语文教学处境艰难的重要因素。
二、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主动出击,争取支持。高职语文教学要想走出困境,获得领导的支持和学生的认可至关重要。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教育是终身的。几乎所有语文教育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语文学习更能体现“学习的终身性”这一重要特点。人处于社会生活中,无论是生产、学习,还是日常生活起居,甚至是娱乐活动,时刻都在运用和实践语文知识和技能。无论是口头表达交流,还是书面阅读浏览,这些获取、分析、归纳、编辑、输出各种复杂信息的过程,都是实践、运用和学习语文的过程。而且,语文这一学科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它对于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社会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呼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要想做到这些,重视和依靠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育,将是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
(二)转变思路,增加课时。没有量的积累,很难产生质的飞跃。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课时量的增加必不可少。然而,高职院校专业课和实训课内容的大量设置,决定了语文课要想获得大量课内教学课时数是不现实的。在不影响专业课教学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地增加语文教学的课时量。比如:利用午后7、8节课或者晚自习时间,大量开设与语文教学相关的选修课、讲座;利用网络,让学生利用假期或者业余时间,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完成质量较高的阅读笔记;利用第二课堂或者学生社团,组织书法、演讲、朗诵、辩论等系列活动;利用党团活动,协助相关部门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与专业课教师密切合作,深入各种专业课教学和实训教学,协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和处理实际操作、训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只要我们肯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和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改革活动中,就一定会创造出很多好的方法和方式,最终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一直是时间紧、任务多,既要保证教学进度的按时完成,又要做到基础知识的落实,还要发展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科,我们英语老师要付出更多。如何在付出的同时收获更多,一直是我苦苦思索的教学难题。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教学建议。
一、精心设计“开场白”
平时我们在教学中,为了赶进度,也为了省事儿,常常会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该堂课的教学内容,一句Goodmorning!Howareyou?之后立即进入听写、听力或对话练习,这样做的确是节省了时间,但效果显然不及有“开场白”的课堂。
学生在一堂接一堂的上课中,必然会有疲倦懈怠的时候,这是人之常情。好的“开场白”,能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节沉闷的课堂气氛,并能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该堂英语课的热情,从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佳教学效果。
每堂课前,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不同的“开场白”,如何用幽默型的开场白,老师的教学态度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上课铃一响,老师精神抖擞的往讲台上一站,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幽孩子们一默,一定能立即抓住他们的心。讲个易懂好听的英语笑话,说个好笑好玩的英语故事,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有时,也可以特意设计一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笑话故事,这样,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引入课堂内容,让学生顺利地融入到英语课的学习情景中去。
有时,考虑到该堂课的内容会很单调或是枯燥,我们不妨用个音乐型的“开场白”,在授课前播放合适的、动听的、健康的音乐或英语歌曲,会马上形成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倘若同时来个听歌填歌词的小游戏,必然会有更好的效果。
初中的孩子们正处于思维活跃期,他们对新闻、时事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敏锐性。英语课不可以是单一的传授书本知识的课堂,而应该关心国家大事,了解世界风云,所以,用时事导入新课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多的时候,我们会选择运用关怀型的“开场白”。天泠了,告诉学生添衣保暖;学生因病缺课了,向其他孩子们打听缺课学生的事情;学生病愈重返课堂,对他关心鼓励;学生进步了,给予表扬;学生生日了,送出歌声与祝福;节日到了,互道节日快乐……师生之间距离近了,沟通的大门打开了,亲其师则信其道,孩子们会由衷的爱上英语课堂,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开场白”是一种真正的艺术,没有定法,也没有固定的格式,教师在实际中要多动脑筋,勇于探索,时间久了,必然会成就自己的风格。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为达到这一目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显得格外重要。
英语课的普遍、突出的问题是“耗时多,收效低”,有时记性不好的学生花费一上午记住的单词没几天又会忘得一干二净;好不容易听了半懂的语法在做题时依然模棱两可,错误百出;一堂课下来,单词、词组要记,课文要背,语法要弄懂,还有各种题型的习题要做……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要熟练掌握还真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授课教师不注重方法、技巧,课堂沉闷枯燥,必然会大大降低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倘若形成恶性循环,后果则十分严重,不仅会耽误孩子们某阶段的学习,甚至可能会对孩子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学英语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学习英语这种语言的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热情,那么学生就善于接受这些知识,且能记忆深刻。为了让学生学得有趣,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制造轻松愉快的英语氛围,运用图片、音乐、录音、课件、游戏、表演、竞赛等多种方式寓教于乐,而不是“满堂灌”和“填鸭式”,学生必然情绪高涨、潜能迸发、兴致勃勃、趣味横生。那种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做法必然会使英语课堂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应尽量想方设法使课本知识趣味化、生动化,让课堂氛围轻松愉快,活泼有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创设快节奏,大容量的高效课堂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碰到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在课时即定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做了许多尝试。我们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节奏缓慢、语言重复、内容单一等,这些方法完全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节奏缓慢的课堂必然会影响进度的完成,也会磨灭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学生们不会领老师的情,他们活泼好动,思维活跃,课堂节奏慢,老师反复强调的做法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这样的课堂就如老牛拉破车一样,效率极其低下。相反快节奏、大容量的课堂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他们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处于“战备状态”,随时准备参予到课堂活动中来,因而注意力高度集中,效果自然好。
课堂教学的“快节奏”是指教师的教学节奏明快,课堂用语简练,程序设计科学、合理、紧凑,每项任务都有鲜明的目标性、针对性、有效性,同时精讲精练,学生则操练快速、协调,环节紧凑,训练充分,整堂课的发展和有张有弛。“大容量”是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认知、实践、反馈、矫正、再实践、再提高的机会。但毕竟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无法做到听、说、读、写、译面面俱到,也完全没有必要拘泥于某个固定的程序模式,科学、合理才最重要。
高中体育特长生每天都要拿出专门的时间集中训练,有时还会参加各类体育比赛,这培养了他们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但是训练和比赛的行程经常会和日常的文化课教学相冲突,这使得高中体育特长生在校学习文化课的时间相对较少,加上许多体育特长生本身基础也较差、学习习惯不好、接受能力不强,容易对文化课学习产生懈怠感。教师要针对体育特长生的这些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学。
二、对于体育特长生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学
1.和风细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任何方法、技巧都必须建立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许多体育生性格直爽、豪放、义气、不拘小节,因此和他们结成一种相互信任、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表扬,引起学生的愉悦心情和自豪感。
2.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思想政治课对于高中体育特长生来说,既承担着德育教育的重任,又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科目,同时还是部分单招生的高考科目,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一方面,吃透教材,研读政治学业水平考试考纲、体育单招政治考纲,适当压缩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另一方面,根据体育生的实际制订恰当的教学目标,稳打稳扎,不急功近利,把握好进度,处理好难度。
3.因势利导,提高学习能力
一、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素养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辅助工具。幻灯片、投影仪、远程教育、计算机网络教学等多媒体信息资源丰富,可增强学生的感官认知,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学习能力。现代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信息素养。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广泛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呢?一方面,学校加大配备信息化教育所需的教学设施,建立校园网络、电子阅览室等,为教师的信息能力培养提供物质条件,并鼓励教师利用信息化资源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进行信息知识的学习,参加一些培训活动,提高多媒体运用的操作能力。借助于教学媒体及工具进行教学,加强计算机与网络的学习,力求做到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信息和资料,为做好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语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的表现包括,教师对语文教学有事前的计划和安排,能进行自我监督、评价,对教学活动策略进行灵活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学大纲、对教材熟悉、对辅导资料深研,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性格、认知水平、学习弱点等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监控得力。教学监控能力是作为语文教师素质提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质在于语文教师教学的自觉意识,有了这样的能力,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问题以及挑战,语文教师就可以应付自如,得心应手。
三、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要具有教育科研的意识,让我们的教学实践行为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深入反思,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活动。以前,诸多中学教师认为科研是大学教授和专家研究者的工作内容,和中学教师没有关系。然而,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学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变化,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求工作在一线的中学教育工作者们加入到教学研究的队伍中。新的教育观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不能满足于教书匠的职责,而应该争取做一名教育家。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
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教育、提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中,在教育实践中逐步提高对自身的认识,积累各方面的经验,磨砺自身克服困难的意志。在培养教师职业道德的过程中,教育实践才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标准,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了职业道德的自觉性,才能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部状态,表现为道德言论、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在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均属道德意识范畴,它们的作用在于指导和影响道德行为的抉择。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停留在道德认识阶段而不去行动,不去履行道德义务,那么,他就只能具有某种道德意愿和动机,而不具有实际的道德品质。教师是育人的模范,是学生学习的楷模。要通过言行举止来反映自己的道德品质,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其他相关规定,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做一名称职的教师,无论是对自己、对学生还是对家长,都要有一种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的工作。
其次,教师要热爱学生。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反映了个人的修养。对学生用指责、批评和体罚的教育方式说明了教师缺乏修养,缺乏一颗爱生之心。这种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学生不愿与教师接近,教学效果不理想。相反,教师用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热情诚恳的态度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就会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吸引学生,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会信服教师,愿意接受教育,“亲其师而信其道”。
五、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授课本的基础,只有具备雄厚的专业知识,才能综合运用和讲解这些知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它的基本内容。在这方面教师要深入地把握和理解教材,系统地钻研掌握本身的专业知识,如中外文学知识,古代和现代的汉语知识、逻辑修辞、写作知识,做到踏踏实实,切忌一知半解。教师还要用活教材,跳出教学的条条框框中,把储存再记忆中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理解消化,成为教师自己的知识。
语文学科涉及知识面广,内容丰富,语文教师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架构,才能把教材的内容、内涵展现在学生面前,拓宽认知的视野,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游刃有余。教师可以阅读一些教育学的理论书籍,对其他学科知识有所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