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0:33
导语:在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信息化;规划;油田
0引言
信息化是企业变革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不断强大的基本条件。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规划研究已经成为企业整体战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规划的实施是企业在当今社会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信息化规划建设,增强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组织协同和知识积累效应,提升业务运营效率,为企业的战略落地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也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随着信息化规划研究和实施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各种业务模块的新增,由此产生的数据来源多头、业务流程变动等问题,对企业的信息化升级完善提出要求,使企业的信息化规划管理面临挑战。
1油田企业信息化规划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前期,是信息化技术应用在企业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信息技术由数据处理(DP)过渡到管理信息系统(MIS),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世界发达国家IT信息技术已成为一些企业中的核心技术,信息化管理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企业战略管理层面。经过多年的发展,信息化的研究取得了众多的成果与阶段性胜利,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及规划模型研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研究、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企业信息化实施的评价研究及相关规划方法的研究等方面。相对于国外蓬勃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研究,我国信息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企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研究工作也主要基于国外已有的研究理论进行总结提炼出来的。
2油田企业信息化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信息化虽然得到广泛应用,但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国内外都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国内的油田企业更是明显。
2.1对信息化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问题
国内油田企业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普及程度上存在差异化,在客观上对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带来了一定困难。近年来,由于中国石油建立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目标进程的推进,提高整体运营和效率水平的要求,逐步倒逼各单位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转变生产发展方式、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方面的作用和价值,认识到信息化是缩短与国际石油公司差距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考虑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法。
2.2信息化和业务有效结合的问题
信息化必须与业务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得最大效益。但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业务与信息部门角度不同,很容易产生矛盾。一是相同的业务在不同地方、单位,甚至同单位不同业务人员之间的做法和需求是很不一样的。因此要做出全面、准确的业务需求分析,并把它们纳入信息系统建设之中,是很有挑战性的。二是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流程再造,必然给已熟悉原来业务流程的业务人员带来知识、技能、甚至岗位的挑战,给信息化造成阻力。三是信息系统建立后,随着业务发展、需求变化,要适时对信息系统进行调整。而信息系统的调整存在着“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调整工作量之大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
2.3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和共享问题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信息化往往是伴随着业务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针对不同需求开发出不同的应用系统,有时一家公司的应用系统数量多达上千个。因为采用的技术和标准不同,这些系统之间要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是困难的。但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既要保护已有的信息资产,也要减少信息方面的重复劳动,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和决策的科学性,必须对这些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集成。信息系统集成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很大,这是各油田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
2.4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问题
国际石油公司的信息化投入约为年销售收入的1%~1.5%,相比之下,中国石油的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2010年中国石油信息化投入不到年销售收入的0.2%。除了建设投资之外,信息系统还需要投入运行维护费。目前这一做法在油田企业还未广泛实行,导致系统的运维升级无保障,长期下去会影响信息系统的正常使用,甚至引起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
2.5信息安全问题
随着信息系统集中度不断提高,业务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安全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这个问题在国内外是共性的。但信息技术本身是西方发明的,而且西方仍处于技术水平领先地位,中国石油的信息系统基本都是引进国外的成熟软件,而且很多信息系统是由外国咨询公司帮助建设的,虽然我们在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最近的“棱镜门”事件提醒我们在这方面必须下更大的力气。
3油田企业信息化规划研究发展趋势
中国石油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世界水平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同时提出了建成“信息化中石油”的发展目标,其主要内涵和特征是:集中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对业务的全面覆盖、高度集成;各项业务管理全部实现网上运行并持续优化;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经营管理协同高效、全程受控;劳动生产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资金使用效率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围绕这一目标,中国石油下属各油田企业信息化规划研究中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业务主导、全面覆盖、深度融合”的方针,完善信息化组织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技术实施和应用能力,加快推进以三大标志性工程为重点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全面实施“十二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
4结语
关键词:MIE;企业信息化;投资评价
一、管理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Adrian M.Mc-Donough在1963年发表的《信息经济学与管理系统》(McGraw-Hill Book Companying.)一文中,从信息管理的角度探讨了如企业的信息供给、信息需求、信息管理的经济效益、与信息系统的经济环境等信息的经济现象。管理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信息化,而企业信息的集成便是我们的代表技术——信息技术。这里所说的企业信息是指产生于企业实践并在企业中或企业之间交流传递的信息,如产品信息、价格信息、企业政策信息以及外部对企业有所作用的信息等。作为管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信息技术和企业信息化是管理信息经济学探讨的重点内容。这是因为要体现企业信息的经济性,就要对其做出系统科学的效益评估,而评估的对象就是企业的信息系统或与之相关的信息技术产生的效益,这类领域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领域。所以只有通过对信息技术以及其应用进行研究,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在进行信息化时能从中确实感受到信息的经济性给企业带来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发挥出它的内在经济性和潜在生产力,并最终使信息技术服务于企业。管理信息经济学是在企业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这个课题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是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发展,我们也应当看到它的内在需求性。本书以信息技术这条主线贯穿始终,通过企业信息技术和其在企业内外部的应用这两个主要层面来展开论述。其中,企业内部包括企业信息的经济性分析、企业信息管理模型的建立、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企业价值链重建等;企业外部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集成化供应链优化配置理论、电子商务信息经济学研究和信息技术等问题。
二、企业信息化投资价值与风险分析
研究企业信息化投资及其价值问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企业的经济规模、商业地位及运行能力等。NPV、ROI、回报期限和其他项目投资分析方法是用于企业信息化投资评价中来评价各项系统提案的传统方法。从企业信息经济学角度看来,某些应用系统安装集成后产生了包括现金流量、收益与企业的财务分析等企业信息化价值。而所谓价值,就是在企业信息化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积极作用的结合体。表面看来,企业用于引进新的信息系统所需的资金流出是负的,而学习新的技术且用于实际工作消耗的时间、新的生产工艺与传统生产技术的不适应也导致了企业工作模式的破坏等棘手问题。企业实施信息化效益分析中,关键要考虑的就是投资回报,当中包含了企业的现金收益外的“社会效益”问题。利用新的系统应用,各部门机构可重新定位更有价值的工作。引导着另一方进行投资或者价值流重组的原因则是企业的信息化投资中所体现出的价值及风险因素。用经济学的观点看来,价值与风险因素是企业在立项及实行企业信息化之前重点考虑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①投资回报(ROI):企业的经营手段都可以作为基本的依据;②战略匹配:企业建设工程是否匹配其相应的建设目标;③竞争性风险:评价体系成功率的降低,可能导致企业竞争下滑;④风险因素:拟建的系统可能没有实现预期值,导致企业的收益受到威胁;⑤组织风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管理意识。公司实施信息化可能带来的新的风险或者比原程度的风险有所增加,亦有可能导致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大规模的重组。以上是风险中典型的因素。
三、企业全面信息管理战略投资评价
将技术手段应用到预期目标和项目类型上是对企业信息化评估非常可行的方法。企业利用经营发展目标及短期商业目标来限定信息化投入的范围,信息化投入的项目也可实现以下目的:①将信息化投入作为企业经营中的一个商业活动来发挥功效;②在提高销售业绩的同时又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核算;③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④推动其他企业信息化投资项目得到收益。
1.企业匹配目标的信息化项目。企业匹配目标的信息化项目投资分为以下几类:①必要投资,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投资;②提升销售业绩投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分销管理信息系统(DRP)等;③竞争边缘投资。企业办公自动化以及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等;④基础投资。企业内部网络搭建、网管中心设立、管理用计算机与专用计算机的资金投入等;⑤评估投资。企业要实施信息化建设之前,聘请专业评估机构对信息化资金投入的投入产出比率以及企业信息化的前景进行专业评估咨询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性投资。
通过图1可以看出,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就与企业所要求的经营目标相连接,这样就明确了企业的评估重点,此时就已步入了评价阶段。利用传统的金融投资评估方法可以对“有效的”信息化投资项目进行整体研究,相对于企业发展来说,信息化的投资效益短期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则需要长期的运行才能确定其成效,而且长期的信息化项目运行是带有社会性附加值的。
2.信息化投资评估技术方法。企业信息化投资评估技术较为理想方法是“发展持续的方法”,目的是将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效应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等综合起来考虑,是一种科学的、更加深远的信息化建设观点。①评估的时效性。企业信息化投资评估是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可以是在项目建设初期进行,也可根据企业经营间歇期或企业规定的阶段实行。②决策环境。投资评估是依据当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背景决定的。在决策环境中还存在一定技术问题急需解决: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决策过程是否持续标准?企业信息化投资预期收益是否可计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产出相关数据是否被认为很关键?企业能不能承受高额的费用?③系统。所谓“系统”是企业的网络基础设备以及信息平台的集合,它是企业信息传递的载体。在企业信息化投资的评估中需要明确的问题是:“系统”在企业的管理经营过程中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④组织。企业的经营状况稳定与否,企业信息化建设负责人能否作为真正的项目决策人,也是在企业信息化评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⑤因果关系。“系统”对于企业的经营是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否使企业真正得到了一定的收益,则是因果关系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利用评估技术的特性与信息化投资评估的技术变量进行比较,再将这些技术变量分配到矩阵中,且将每种技术变量都分配到矩阵中的特定位置,图2所示变量趋向于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而非经济标准进行衡量。技术与原型、模仿与应用相协调是信息化投资评估方法的核心所在,其边界值通常是基于比率上的。
对于企业信息化投资的评估,重点是企业进行信息化投资后,企业的价值链增加的价值及企业的最大化利益,其次是节约企业的持续成本。这些需用相对应的技术矩阵进行实验,实现更有力的科学数据的支持。(如图3所示)
[注]ROI—投资回报率;MOMC—多目标,多标准;ROM—管理回报;P—报酬;EM—实验方法VA—价值分析;SES—芝麻;BV—边界价值;CBA—成本—收益分析;IE—信息经济
在矩阵中,传统的基于财务基础上的方法依然具有它们的适用性。在实践中,目标、项目类型和环境因素可能强烈地表明来自于一个象限的技术是最合适的。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判定企业的信息化投资评估需要的不只是一种技术。通过分析表明,更常见的信息化投资评估是来自于几个象限的一系列技术才是最合适的。
参考文献:
[1]彭志忠.管理信息经济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2]谢康.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J].科学决策,2000,(4):41-42.
[3]Leslie Willcocks&Stephanie Lester,Evaluating the feasibility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nvestments:recent UK evidence and new approaches,Information Management,Chapmean&Hall,1994:63.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046-01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使得传统管理方式和手段难以适应企业全球市场竞争和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因此,广大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建立起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战略体系,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和作用
企业信息化管理(EIM)主要指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便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ERP、OA、CRM、电子商务等等都已经成为企业在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应用系统。在这其中,ERP正在向高度整合的全程管理信息化迈进。当前,国内企业如何更大程度参与国际化市场竞争,怎样摆脱繁复的组织架构,打造最优价值网络成为困扰已久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精髓是信息集成,其核心要素是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深度挖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企业的设计、采购、生产、制造、财务、营销、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有效地支撑企业的决策系统,达到降低库存、扩展销售规模、提高生产效能、提高产品质量、快速应变的目的,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信息化条件下,传统的利用企业员工的眼、手或仪器测量获取信息的方式改变了,自动化的传感设备可以帮助员工自动获取数据信息,而且准确性高。由于借助了计算机和网络的便捷,可以使信息处理和传递的速度加快,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企业管理者足不出户,就能够通过电脑对企业资金调动、人员配置等作出迅速安排,同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充分掌握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上的大量信息,以便企业管理者作出及时、正确的决策。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广大企业管理者都在努力探索和建立自己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和体系,有些企业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然而由于实施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不可能一触而就,有些存在问题的地方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完善。我国企业在加强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企业管理者主观上对信息化管理不够重视 部分企业管理者保守的认为信息化对企业经营和发展作用不大,传统的方式照样能搞好企业。而有些人则认为只要采用信息技术就能够给企业带来较高效益,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初期,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加上看到企业信息化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对信息化丧失信心,只是盲目随潮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2.网络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无法得到充分应用 目前,网络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国的许多大城市都已经建立起了大量的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得到了广泛普及。然而,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部分企业利用网络来提升信息化管理的活动还停留在低层次上,只进行简单的邮箱收发,不能够充分利用和挖掘网络上的资源来开展商务活动。有的个别企业虽然有自己的网站,由于不够重视,网站内容得不到及时更新,内容陈旧,企业网站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3.信息技术条件落后,无法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进入新的时期,我国高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了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从而为企业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力支持。而且由于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和信息技术产品的不断出现,为企业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比较先进的技术条件。但是我们能够看到先进的信息技术大部分不是我们自产和研发的,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而且我们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方面能力远远不足。
4.企业信息化管理投资不足 虽然我国的许多大中型企业都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加大了投资力度和规模,但是整体上看,还有好多企业在投资力度上远远不够。尤其是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上的投资相对比较少,甚至没有。
三、企业加强信息化管理战略的措施
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全球化、企业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的需要,是适应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化的需要,是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1.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领导 适应时展的需要,广大企业必须转变经营策略,对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战略所需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骨干力量进行深层次的培养,把对信息人才的培养做为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企业可以结合实际,通过信息技术培养、竞赛、交流等多种途径来加强信息化人才的管理和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企业管理者或领导者要给予信息化管理战略足够的重视,以身作则,要深入工作实际,掌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2.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机制和物质技术系统 现代企业必须把管理信息化建立在管理创新和机制转变的基础上。企业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管理信息制度,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思维,建立和完善实行信息化管理所应有的物质技术体系,加快基础数据平台的建设工作,为企业市场化运营提供全方位信息交换和信息咨询服务的综合数据库。建立全面丰富的物质技术系统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信息化管理,也有助于企业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把管理信息和质量管理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等方式,切实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规划;SOA;TOGAF;架构;航运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3.010
0 引言
随着我国航运产业的不断发展,航运市场的不断扩大。各个航运企业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利润,都引进并实施了许多信息化管理系统。然而随着各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企业中不断的增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效率却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反而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和遗留系统的问题,严重浪费了企业的资源。
企业信息化规划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指导下,在理解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评估企业管理和IT现状,优化业务流程,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愿景、目标和战略,从而制定企业信息化的架构。通过合理的企业信息化架构可以帮助企业确定各个信息系统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目标实现,从而有效的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1 企业信息化架构简述
企业信息化架构是通过企业的运营模式的实际需求而建立的系统化、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并通过信息化平台的设计方法实现了对企业的多角度描述。它是企业实现战略目的有效管理工具,也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核心。
它主要涵盖了企业业务架构、企业信息架构、企业应用架构、企业网络基础设施架构、企业信息安全架构、企业信息组织架构等,为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提供一副完整的蓝图,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架构主要由3个框架元素组成:架构、方法论、工具。架构就是蓝图,分层次的蓝图包;方法论就是给出如何实现这些蓝图的方法和计划;工具就是为实现蓝图所使用的工具。架构设计的本身是一个技术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多种方面综合交叉的设计。架构框架理论为这个过程和目标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指导,同时,通用和科学的总体架构框架理论为横向的行业间的技术交流和规范化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2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研究
在三十多年前,美国最早提出企业架构标准框架。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框架主要包括:Zachman、TOGAF、SOA、SAM、CSF、BSP、SST、SG、ITGov等。这些架构都服务于企业战略,同时又影响并促进企业战略。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规划和“自下而上”的实现。
2.1 SOA概述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的概念最早由全球最具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公司在1996年提出。尽管SOA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它可以认为是以业务为驱动,面向服务为原则的企业信息化架构方式,它通过业务单元向其他部门、客户、合作伙伴等提供服务,有效的提高了企业业务的灵活性。同时,当业务发生变化时,它也可以快速响应并支撑这种变化,有效保证信息化系统的适用性。
The Open Group给出了如图1所示的SOA参考模型。在SOA的模型中,业务逻辑服务包括了可用于实现业务逻辑的服务和执行业务逻辑的能力;控制服务包括了实现人、信息集成和流程的服务,还有执行这些逻辑集成的能力;连接服务主要通过企业服务总线(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实现对分布在各种架构元素的服务连接;业务创新与优化服务重要是对业务系统服务的性能进行监控,依据业务性能变化,及时采取措施用来适应相关市场变化;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对业务系统中各种基础设施的相关管理服务。
2.2 SOA特点
1)模块化服务
模块化服务就是把业务功能进行分解,并再次打包成模块形式的服务。即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将模块功能进行混合和匹配,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组合服务。这种服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自包含和自描述。当然,如果不同域之间的模块化服务需要进行对话,那么不同系统连接的安全性将是极其复杂的。
2)服务封装
服务封装就是将服务内部的实现和复杂性进行隐藏,但将其功能进行公开。即服务的内容与自描述特征的接口进行分离。
3)联合控制
联合控制就是将特定的策略和协议将SOA组件、甚至服务域进行彼此交互。再通过契约和服务水平促进流程的一致。由于SOA的设计可能跨越计算机系统或者企业边界,同时intemet协议并不是为可靠性和安全性而进行设计的,所以如何链接伙伴的安全域,包括使用intemet时的安全功能都必须考虑清楚。
4)松耦合
松耦合的特性可以最小化各个应用之间的依赖关系,这样其它交互的应用系统和服务内产生更改就不会影响到SOA服务,从而实现了跨越企业边界的发现和调用服务。但是便捷的同时,这也给业务建模和服务的划分产生了新的难题。
5)分离关注点
将一个复杂的业务操作分解成了多个功能点,然后对各个功能点进行封装,从而形成了多个可以独立操作管理的离散服务即分离关注点。这种特性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扩展性和适应性,但是其分离的服务粒度越小、服务越灵活,实现起来也就愈加复杂。
6)共享服务
共享服务就是SOA服务可以由多个用户或者服务从多个位置、多个上下文进行访问。因为SOA服务具有封装性、模块化和松耦合的特征,所以服务可以作为一个构件进行重用或者共享。
但是如果SOA服务中都是由web服务构成的,那么就要重点考虑网络条件的制约。因为所有的而应用都是web化的,这就意味着来自网络中不同的业务模块一起执行业务流程,并通过网络交互实现调用,而在交互中难免出现延迟和丢包,就会造成整个SOA服务的性能低下。同时一些硬件设备诸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还要定期进行维护升级,以保证SOA服务的正常。
7)集成遗留程序
SOA通过集成遗留程序适配器来促进遗留程序的重用,同时它比起其它一些专用API来说,没有那么复杂和晦涩。
8)支持开放标准
SOA支持例如web服务标准,xml,soap等许多开放的标准。
2.3 TOGAF概述
TOGAF由国际标准权威组织The Open Group制定。The Open Group于1993年开始应客户要求制定系统架构的标准,在1995年发表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TOGAF)架构框架。TOGAF的基础是美国国防部的信息管理技术架构(Technical Architecture for InformationManagement:TAFIM)。它是基于一个迭代(Iterative)的过程模型,支持最佳实践和一套可重用的现有架构资产。它为企业信息化架构开发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方法和相关支持资源的集合。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架构开发方法ADM(ArchitectureDevelopment Method)、参考模型和资源库。
其中如图2所示,ADM(Architecture DevelopmentMethod)架构开发方法是以需求为中心的循环流程。它在总体框架和原则的指导下,从架构愿景开始,经过业务架构规划,制定出信息系统架构和技术架构,然后再结合已存在的信息化的基础,给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解决方案。
ADM是TOGAF架构研究和设计的核心,是一个以需求为中心的循环的流程,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在总体框架及原则的前提下,ADM方法从架构远景出发,经过业务架构规划,确定信息系统架构和技术架构,然后结合现有信息化基础,给出企业信息化建设或适应性改造的解决方案。(图2)
3 TOGAF与sOA的有效结合
由于ADM架构开发方法的全部流程都可以在SOA中实施落地,所以TOGAF可以全面的结合SOA。在结合的最初阶段,首先通过TOGAF从架构远景出发进而明确业务架构,制定出SOA的愿景架构图。然后在业务架构中通过需求分析得出相应的企业流程模型,并形成业务组件化架构图。再通过组件问的关联关系找到业务的接口和服务,并结合关联关系传递的数据形成业务数据模型,最后就产生了明确的服务定义。
在进行服务定义时,可以并行对信息系统架构和技术架构进行定义。完成定义后,在根据定义发现机会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最终形成SOA的实施计划或迁移规划。在实施中,主要采取分阶段的迭代策略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优先级的确定。依据前面所定义的标准化和政策,SOA治理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显得极其重要。(图3)
4 航运企业信息化架构的规划分析
国内某大型航运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大,人员多,管理流程复杂,并且涉及海外公司的相关业务、数据管理,因此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种类繁多。对其进行有效的信息资源规划,必须在企业的发展远景和总体框架下进行,同时还要兼顾的考虑企业中各个业务系统的整合以及重用,才能最大限度的为企业节省资金,提高信息系统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利润的提升。
首先根据TOGAF-ADM方法,为企业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信息资源(数据)架构、技术架构等进行相应的规划和制定。
其次,在SOA服务模型的前提下,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企业的总体架构,如图4所示。然后利用ESB(EnterpriseService Bus)企业服务总线模式完成SOA的相应设计。(图4)
4.1 业务架构
在业务架构阶段,主要考虑将企业的业务目标转换为可操作的业务组件模型。如图5所示,在该航运企业的业务架构中,首先从企业的业务主线和管理级别两个方面对这个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分解。从而获得了各个业务组件,在依据实际的需要,对业务组件进行多层次多次分解,最终形成了易于应用和实施的航运业务组件模型。(图5)
4.2 应用架构
应用架构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据企业的业务模型,将企业的业务转化为面向应用服务的系统功能,同时把各个系统之间和其它系统的关系、分布模式、接口定义、数据流向等描述清楚。如图6所示是该航运企业的应用架构。该架构通过ESB实现了各系统之间标准化接口和协议的交互,根本上完成了对企业业务的全面支撑。(图6)
4.3 数据架构
数据架构如图7所示,主要描述了数据的分类、定义、存储、管理以及企业信息模块与模型、企业数据管理与维护的策略和原则。从而阐述了整个企业的数据资源与信息流结构。在该航运企业中,由于下属下企业和机构繁多,每种系统面向不同的数据,因此每种系统分别有各自不同的数据库。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各企业的应用可以进行相应的数据查询、数据分析与挖掘工作。SOA通过调用不同的系统应用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图7)
4.4 技术架构
技术架构中详细描述和定义了企业信息化的原则、标准、技术选择等诸多重要的技术要素。如图8所示,该航运企业的技术标准、设计和应用、技术选型、系统架构等已通过前期规划的原则、政策、技术领域等进行了确定。从而确保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实际需求的一致性,也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依据。
功能自动化阶段。七十年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生产领域的自动控制提供了可能,使得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的制造自动化技术成为可行,由此出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物料管理计划(MRP)等自动化系统。
信息集成阶段。八十年代针对设计、加工和管理中存在的自动化孤岛问题,实现制造信息的共享和交换,采用计算机采集、传递、加工处理信息,形成了一系列信息集成系统,如CAD/CAPP/CAM、CAD/MRPⅡ、CAPP/MRPⅡ,CIMS。
过程优化阶段。九十年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企业意识到除了信息集成这一技术外,还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如用并行工程(CE)方法,在产品设计时考虑下游工作中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等,重组设计过程,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用企业经营过程重构(BPR),将企业结构调整成适应全球制造的新模式。
敏捷化阶段。九五年以后,以Internet为代表的国际互联网,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发展。Internet在改变信息传递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企业组织管理方式,使以满足全球化市场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快速响应制造活动成为可能,敏捷制造(AM)、虚拟制造(VM)等新的制造模式应运而生。
从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可看出,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知识到应用之间的间隔越来越短,未来的制造业在某种意义上将成为一种信息产业,信息将成为制造业的决定因素,用信息技术促进未来制造的改造已成为时代潮流。21世纪,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信息技术在促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是第一位;独占性技术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和价格;联合和竞争两位一体,并超出国界,敏捷性成为制造业追求的目标;管理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制造技术继续围绕信息化、智能化、精密化、集成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2敏捷制造信息化需求
2.1信息需求
信息革命促使了市场全球化,使现代企业呈现集团化、多元化和动态联盟的发展趋势:企业跨越不同的地域,产品涉及多个领域。这些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各地分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同一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员工之间也需要及时共享大量企业信息,企业和用户之间以及企业与其合作伙伴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流。只有了解企业信息的需求,才能有效管理组织这些信息,选择合作伙伴,实现敏捷化制造。企业信息涉及有关产品设计、计划、生产资源、组织等类型的数据,不仅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和结构复杂,而且数据间存在复杂的语义联系,数据载体也是多介质的。
制造业中信息按其需求可分为两部分:产品制造信息、企业服务信息。其中产品制造信息包括产品信息和工艺信息。
产品信息[1]包括与产品制造有关的所有信息,如产品几何拓扑信息(3D实体模型、2D图纸以及VRML格式图片等)、加工要求信息、组成产品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信息、装配要求信息、产品检验信息、产品功能信息、产品制造成本和制造周期等信息。
工艺信息包括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加工方法及其应用范围、设计规范,用于新产品的加工工艺性和设计可行性评价,提供各种加工手册、设计手册。
企业服务信息包括产品市场信息(产品基本价格、批量价格、价格的有效期和交货期)、企业生产能力信息(主要设备、特殊设备、大型设备)、企业产品开发能力信息等。
2.2网络服务需求
对制造业企业来说,网络应用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希望上网企业信息,如企业介绍、产品介绍等;
能有行业性的专业网站提供行业信息、行业动态等;
能在网上了解有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活动提供依据;
能在网上跟踪行业技术信息,为企业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与用户进行网上信息的交流,及时反馈用户意见,组织网上用户的培训与产品使用问题的解决等;
与协作生产企业进行网上的信息交流和商务活动,提高工作效率;
开展网上的商务活动,如产品销售、产品的虚拟展示等;
数字化产品模型共享,建立一个虚拟三维产品的“图书馆”,让各企业分享,减少巨大的重复性CAD造型工作。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和研究现状
3.1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全国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已初具规模。企业的CAD、CIMS、ERP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平衡,如:
“信息公路上的车不多”,网上信息量少,内容不够丰富,不能吸引用户;
上网费用还太高,不能被广大用户所接受;
技术上还较为复杂,用户无法自我维护;
网上的电子商务条件还不成熟,无法进行网上交易;
Internet服务提供者(ISP)和Internet内容提供者(ICP)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改进;
众多传统的传媒业正面临着重新划分市场的激烈竞争。
必须解决如何利用信息网络为广大用户,特别是直接创造财富的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一问题。
3.2制造业网络工程研究现状
市场的全球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出现了一系列现代生产模式和制造哲理,要求改变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实现多种敏捷组织形式,如项目任务协同功能工作小组、虚拟集团及多种合作组织机构,建立起协同合作为主导的“竞争�合作�协同”机制。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中海量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可能,促进了敏捷企业网络化工程的组建。
国外典型研究有[2~6]:1994年美国能源部提出了“敏捷制造的使能技术(TEAM)”,TEAM集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建立了一个“产品实现过程模型”;“全美工厂网络(FAN)”建立于1995年,是国家工业数据库,提供包括生产能力,各种工程服务项目、产品及其价格和性能数据、销售和用户服务专门服务;1995年洛克海德·马丁航空公司建立“制造系统的敏捷基础设施网络AIMSnet”,利用国际互联网支持和管理敏捷企业的供应链;美国通用电器研究和开发部的“计算机辅助制造网络(CAMnet)”建立于1996年,它通过Internet网提供多种制造支撑服务,如产品设计的可制造性、加工过程仿真及产品的试验等,使得集成企业的成员能够快速连接和共享制造信息。这些网络主要为大公司的成员和客户提供服务。
国内的主要研究有:
虚拟异地合作设计组织[7]主要强调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获取设计知识的异地合作。我国企业存在一批可以支持产品开发中设计知识获取的资源或潜在资源,要使这些资源以及企业外资源能以企业开发某项产品的行为为中心并和企业组织在一起,共同为这个项目的完成进行设计知识、特别是新知识的获取工作。已有一些异地合作设计组织的新概念和关键技术研究,在实验室中有一些局部非常初级的试验,如上海交通大学与上飞厂之间进行了异地设计的联网试验;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在策划异地合作设计网,但这些工作仍属开始阶段。
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5],[8]强调生产系统的网络化。分散网络化是指将动态的、没有固定隶属关系的和地理上相隔的集团,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把它们加以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快速地以合理的成本将产品从设计转入生产。通过国际互联网,对产品设计、工艺、生产和工况信息从一个生产单元传送到异地的生产单元进行测试。上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于1998年提供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快速原形制造中心的上网服务,同济大学也与香港某些中小型企业进行了联网合作制造模具的试验,但这样的系统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和配套措施。
4敏捷制造网络工程实施建议
利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构建敏捷制造网络集成平台,可建立有关企业和高校、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结合成一体的敏捷制造网络体系,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设计制造过程的集成;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面向广大中小型企业的先进制造技术虚拟服务中心和培训中心,建立网络化制造工程,具体实施包括基于Intranet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和基于Internet制造业与外界联系的网络化,如图1。
4.1基于Intranet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
实现企业中工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等制造过程各子系统的集成,完成企业内部网的
图1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工程建议
建设,深化应用CAD、CIMS技术,提高企业在计算机网络支持的新型制造模式下的管理水平。
4.2基于Internet网企业与外界信息交流
通过Internet网可实现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其中主要内容包括:
敏捷供应链。把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等在一条链路上的所有环节都联系起来并进行优化,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分销环节变成增值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不仅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库存,而且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网络,介绍企业及企业产品,实现企业生产与销售的有效连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
公共数据中心。建立公共数据中心,即网上的制造资源信息库,也就是用现代化手段使信息和知识为最大可能多的需求者服务,充分体现其价值。这里的资源包括了企业富余的生产能力、特种制造手段、CAD/CAE/CAM软件;标准件、通用件、图库;各种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和产品信息。
远程服务体系。远程服务是在资源的需求者和提供者之间架设起现代化的交通网。特别是象快速成型(RP)等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这些技术往往比较复杂,而且这些设备往往比较昂贵,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轻易添置的。另外,每个企业单独拥有这样的资源,往往使用效率不高,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建立远程服务体系就可以使上述问题得到较圆满的解决。建立这样的体系,首先要有掌握某项先进制造技术和拥有必要设备资源的“服务中心”,然后要研究Internet/web分布式网络计算与网络安全支持技术,建立基于web客户机/服务器分布式计算模式的、支持多个用户、多个站点的远程服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异地设计和制造。不受地域限制,由多个异地的企业组成动态联盟,合作开发同一产品,从而保证企业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赢得竞争。其关键的问题在于分布式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过程集成与管理,异构、跨平台的设计与制造工具。研究内容包括:远程项目组织与管理;网络安全性;数据交换格式;远程信息维护;远距监测与控制机理等等。
虚拟学校。信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用网络技术将培训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组成虚拟的“先进制造技术学校”,在知识的传授者与吸收者之间构筑“多对多”的通道,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更多的劳动者得到培训的机会。这需要首先进行网上教学的课程建设,同时要建立由若干个培训中心联网组成的培训网,还要制作与网上教学相匹配的教材及音像资料,建立教与学进行交流的机制和培训网的运行机制,研究培训的评估方法。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还应将虚拟制造技术的研究与网上培训结合起来。
5制造网络实现的关键技术
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产品、设备、人员、资金、市场等企业资源有效地集成起来,采用各种类型的合作形式,建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高素质员工系统为核心的敏捷制造企业运作模式,其关键技术有:
分布式网络通讯技术[9~12]。Internet、Intranet、Web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异地的网络信息传输、数据访问成为可能。特别是Web技术的实现,可以提供一种支持成本低、用户界面友好的网络访问介质,解决制造过程中用户访问困难的问题。
网络数据存取、交换技术。网络按集成分布框架体系存储数据信息,根据数据的地域分布,分别存储各地的数据备份信息,有关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的集成信息存储在公共数据中心中,由数据中心协调统一管理,通过数据中心对各职能小组的授权实现对数据的存取。
CIMS技术。CIMS工程项目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管理、自动化制造系统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工程数据库管理、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质量保证、库存管理等应用子系统的开发,各应用子系统间系统平台集成、数据信息交换是企业间成功实施动态联盟企业的关键技术基础。
协同工作技术。在一定的时间(如产品生命周期中一个阶段)、一定的空间(如产品设计师和制造工程师并行解决问题这一集合形成的空间)内,利用计算机网络,小组成员共享知识与信息,避免潜在的不相容性引起的矛盾。同时,在并行产品开发过程中,多功能小组之间,多功能小组各专家之间由于各自的目的、背景和领域知识水平的差异必将导致冲突的产生,因此需要通过协同工作,解决各方的矛盾、冲突,最终达到一致解。
工作流管理。其主要特征是实现人与计算机交互时间结合过程中的自动化,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工作任务的整体处理过程、工作组成员间依据一组已定义的规则及已制定的共同目标所交换的文本文件、各种多媒体信息或任务,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一个用于分布式环境中工作任务进程间的协调或协作式处理软件系统。
6总结
打破小单位和行业的局限,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与组织下,实行产学研结合,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建立敏捷制造网络化工程,加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与敏捷化。这不仅对于制造业本身的改造,地区信息港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也能够在近年内达到开展异地设计与制造、网络服务、网上数据共享和网上培训等的预期目标,必将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不仅已经成为制造产业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是最活跃的驱动因素。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制造中的信息需求,阐述了制造业信息化现状,提出了敏捷制造网络化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及其中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信息敏捷制造网络
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姜万生等,敏捷制造中面向对象的产品信息建模技术,机械工业自动化,1999,21(2):14~15
RickDove,敏捷企业(上),中国机械工程,1996,7(3):22~27
RickDove,敏捷企业(下),中国机械工程,1996,7(4):23~26
曾国屏,灵捷制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李荣彬等,分散网络化制造�香港制造业再发展的模式,机械工程学报,1998,34(6):102~107
HenryLau,TheNewRoleofIntranet/InternetTechnologyforManufacturing,EngineeringwithComputers(1998)14:150-155
谢友柏,分布式设计知识资源的建设和运用,中国机械工程,1998,9(2):16~18
等,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中国机械工程,1998,9(2):68~71
A.A.GOKHALE,Enterprise-wideNetworkingforManufacturing,Computerind.Engng1998vol35:259-262
周伟等,企业Intranet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8.12:12~14
杨雅辉等,Internet上信息服务系统的建造、维护和管理,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9.1:78~82
刘敏等,CIMS环境下Intranet网络系统方案的研究,中国机械工程,1999.2:156~159
ResearchOnNetwork-basedAgileManufacturing
YanJunqi,NiYanrong,MaDengzhe
(MechanicalEngineeringDepartment,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0030)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探究
伴随近几年互联网的持续发展,互联网思维使各个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促使企业管理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多种变革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信息化建设本身特点以及自身作用影响的。因此,要想探究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间的联系,必须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以及管理创新在其中的应用方法深入探究。
1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1.1 主要内涵
企业信息化即在企业管理机制中,现代技术在不同模式环节的运用,其促使企业信息间的传递速度明显加快,促使信息的加工与处理效率明显提高,促使相关有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明显提高[1]。为企业管理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促使企业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使企业的管理机制能够有效的为企业的运营模式服务,进而促使企业的管理效率明显提升,营造较好的企业管理环境。
1.2 具体表现
能够使企业中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明显降低,达到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在原有的记录、输入以及输出的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将剩余的流程工作均由计算机系统自身进行处理,其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计算信息以及存储资料等。促使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利用计算机系统对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进行维护,不仅可以促使企业信息化管理更具精准性与明确性,还可以为其快速、及时地提供有效的管理信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方法,与企业中的每一个部门之间的工作紧密联系,能够促使企业之间业务办理的速度明显提高,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使企业的高速运转,为企业提供较好的效益,并为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提供有利条件[2]。使管理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对数据的来源等均提出了一定标准,在某种程度上为提高企业的工作质量提供有利保障。此外,企业内部信息化统筹经营的有效实施,为企业的商务链接提供了发展平台。
2 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的作用
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以后,能够借助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促使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降低投资成本,与此同时,还可以使操作流程更具规范性的特点,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增强。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时,针对企业中产生的管理问题,均需要实施针对性的办法将其科学、有效的解决。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就是企业引进现代化管理理念的重要过程,企业能够利用信息中的集成技术,对企业的生产控制系统给予有效的改造;利用信息化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开发的工艺水平,同时,还可以促使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更进一步;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等给予针对性的提高,促使企业在成本以及信息等多个管理方面的创新;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可以使企业的采购销售体系等发生改变,有效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以及信息门户,促使企业的供应链在管理方面的创新,进而实现企业的创新管理[3]。
3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管理创新的应用措施
3.1 所有工作人员的踊跃参与
企业要想进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的创新,就必须将每一个职能部门充分结合,各级领导与有关工作人员踊跃参与。企业要想达到信息化水平,领导具有重要的作用。领导如果没有对其给予充分的重视,信息化的有关宣传、决策以及组织不能有效的开展。另外,因为企业信息化一种管理变革,要想达到信息化水平,一定要对企业的组织机构给予合理的调整,对企业内部的分工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将中间的管理层次适宜的减免,使原本的每一个职能部门职责不清的情况充分改善,对业务流程再次改造。相关内容均应该对企业的管理方式给予适当的分配,所以,必须获得企业领导与有关工作人员的支持与认可,还应该得到职能管理部门的有效支持,这样才可以有效实现信息化。
3.2 将企业有关的具体问题充分解决
企业要想实施信息化建设,就必须从企业本身的具体情况着手,对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将具体效果充分凸显。企业要想实施信息化建设,必须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实施,同时,实事求是、分层次实施,对企业内部的薄弱环节给予针对性的处理,对企业的投入与企业产出的效益充分重视。现阶段,是市场经济型社会,针对大中型企业来说,企业中战略以及资金等方面的管理是关键环节,也是极易产生问题的环节,所以,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从上述环节着手,对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运用,防止产生漏洞、防止有不正确的决策出现等,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使产品与服务方面的质量进一步提高[4]。另外,在企业的人力资源以及产品研发等多个方面,必须进一步探索,通过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以及现代化方法,促使企业管理方面的有效创新,对提高企业的素质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3 不断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在现代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较滞后,主要表现在管理基础十分薄弱、经营理念十分陈旧、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手段较滞后等,在管理方面不具备创新性。而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国的大中型企业采用信息技术,促使管理创新已成为本领域需要研究的首要问题。所以,企业必须利用管理创新与信息化,能够促使企业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同时,还可以促使自己的产业升级明显加快,促使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明显提高,对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促进作用。
3.4 以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的根本
企业的信息化是一种较强的专业化系统工程,也是一种社会化的巨大系统工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涉及到企业的内外、硬件以及软件等相关问题。所以,必须将资质水平高、实战经验丰富的咨询公司以及顾问公司的影响力有效发挥,进而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产生的人才以及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充分解决。但其基础必须是企业本身一直处于主置,根据管理创新作为根本,对信息化建设的主动地位深入掌握。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应该防止厂商处在主导位置上以外,还应该避免盲目地跟风与实施,也不可以将自己的成败完全归功在厂商身上[5]。企业必须将分工以及合作项目充分完成,这样才可以促使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好效果。
4 结束语
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管理创新借助于信息化技术,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可以促使管理创新进一步的发展。要想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就必须以管理创新为前提,从而促使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更好运用。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也就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过程,其能够引进现代化的技术,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方法,促使时代性企业变革的实施,还能够促使企业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与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锦萍,商庆梅.辽宁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2):40-42.
[2]康雅淑,池晓娟,郭兰英.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讨[J].经济视野,2014(23):92-93.
[3]吕和.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0):58.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网络化;市场环境;制度建设;人才培养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3-000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3.003
近些年,我国的信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马云为首的企业家们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已经彻底颠覆了传统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模式,企业发展的商务环境也和过去完全不同了。电子商务正在影响着企业信息化的前景,传统的企业生产销售模式正在受到巨大的冲击,一个企业如果不重视企业信息化发展,不融入电子商务的浪潮中,那么它将面临着巨大生存挑战。未来企业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电子商务和企业相结合的运营模式。
1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概述
1.1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利用高科技互联网技术,将商务交流与企业的信息需求组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为企业的商业经营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壮大有其必然的结果,一方面是企业要在激烈竞争中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确实能够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盈利水平和品牌效应。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狭义的电子商务指的是用互联网进行商品信息交易,广义的电子商务指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困难,降低企业成本,创造更多利润。
1.2 企业信息化
所谓企业信息化,就是现代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科技,合理地配置各种资源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来帮助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经营范围,并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一般的企业信息化可分为三步:第一步,利用电脑软件来完成全自动化生产;第二步,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完成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第三步,企业利用信息化平台来更好地完成电子商务。
1.3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
201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刚刚在浙江义乌闭幕,会议上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成为了最热门的讨论话题,两者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电子商务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前提,而企业要想在电子商务领域扩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就必须实现企业信息化。全球经济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商务更是利用自身的优势成为企业赖以生存的法宝。企业信息化也能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必须同步进行,并将企业活动、供应商选择、客户关系有效地融为一体。
2 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1 市场变化的因素
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企业竞争越发激烈,市场需求动力明显不足,要想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为企业谋取利益,就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的变化,电子商务能敏锐地捕捉市场动态,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使企业随时处在市场信息前沿,减少企业盲目生产的概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
2.2 企业的经营管理因素
企业的经营管理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模式,要具有新的思维和经营理念,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技术的引进给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一方面,企业信息化技术能使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企业效率;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能够提升自身企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例如: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原材料价格情况,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也可以知道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便于做到知己知彼。
2.3 政策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在我国完全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将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一切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都应该加强引导,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发展已经被证明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良好动力引擎,我国政府也在加大扶持力度,刚刚结束的201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3 我国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薄弱
目前,我国的企业,不论国企、合资还是私营企业,基本上都配备了台式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先进的电子设备,互联网使用率也超过了80%,没有互联网和电脑,企业基本无法开展正常的办公业务。进一步看,有超过30%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和独立域名,而且基本上每一位企业办公人员都会使用Word、Execl等办公软件,专业的财务人员还会熟练地使用财务管理软件。然而,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环境还不够发达、网络资源还不够丰富,电子商务离不开完备的电信市场,而我国的电信市场开放度和法制性还有待提高,一些网络资源受到限制、网络收费过高、网络环境不安全等现象还是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3.2 电子商务发展滞后
一方面,我国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不高,很多企业仍然对电子商务持观望态度,过度依赖传统的商业模式,绝大多数企业仅仅是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网上企业信息、网上查询一些相关新闻和政策,而对于产业链集成、网上支付、网上贸易转账等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普及,据统计,企业网站上有在线支付功能的仅占17%,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商品采购的仅占23%,绝大多数的企业网站仅仅用来宣传企业形象、接收邮件等功能,很多企业几年都不会更新自己的网站;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电子商务较其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很多企业经营者都是靠传统模式盈利并壮大的,他们很大程度上对电子商务有一些抵触情绪,而网络上经常出现的网络诈骗等消息,也让很多企业经营者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因此如何保证合法经营者的权利和利益,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3.3 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虽然我国信息化水平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地区间差异过于明显,总体情形是:沿海好于内地,东部好于西部。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仅仅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信息化企业就占据全国的60%左右,而我国欠发达省份的企业信息化比例只有5%左右,这一数据差距在未来可能还会逐渐拉大,可以看出,经济基础好、市场规模大的地区,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也较快。另外,大国企、大型外资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相当,但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为落后,这和企业自身实力、人才水平都有密切的关系。
3.4 认识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产品宣传、人才招聘等较为初级的层面上,对这些还缺乏与时俱进的新认识,还不清楚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能给自身带来什么,企业领导者还是认为应用电脑和打印机就是电子商务的全部,很多网络资源还没有被合理地开发出来,电脑也仅仅是处理文字、财务记账的工具而已。实际上,信息化发展需要有先进的理念作为支撑,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普及任务迫在眉睫。
4 我国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4.1 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政府部门应当尽快制定出一部完善的符合市场规律的法律法规,让电子商务市场实现公开、法治、公平、诚信;针对电子商务中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的行为,政府必须对其进行严厉打击,并利用先进的电子科技彻底解决网上交易安全问题,甚至可以引入电子警察对交易进行监管;对一些不守信用的经营者给予网上公示,对诚信的电子商务经营者给予一定的政府奖励。从国家层面上改善企业网络条件,改进网络速度、降低资费标准等,从而降低电子商务的成本。电子商务离不开物流配送,我国的物流发展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然而如何保证物流的安全性和时效性,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
4.2 加强制度建设
重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势,放眼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致力于积极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发展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战略布局,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国家可以对市场进行培育,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资金支持,也可以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促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建立一个各类型企业都能良性发展的制度保障,市场具有不稳定性和复杂性等特性,这些都需要政府宏观调控来进行指导,促进不同规模企业、不同地区企业的电子商务协调发展,使企业信息化保持在科学合理的水平上。
4.3 重视人才的培养力度
要想发展好电子商务,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关键。目前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人才短缺的现象,很多企业员工年龄过于老化,急需既懂得信息化建设,又懂得电子商务管理运营的人才来充实到队伍当中。企业要尊重知识和人才,选拔任用人才要突破旧的体制机制,要想办法将对企业信息化发展有用的人才保留住,并有意识地对年轻人进行培养,可以请专家来公司进行培训,更可以将员工送到先进的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培训。
4.4 发挥专业公司和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
企业自身培训人才需要一段时间和成本,想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实现企业信息化,不能不重视专业公司和中介组织的作用,专业公司和中介组织往往具有完备的培训模式、最新的资讯信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他们也能为企业推荐优秀人才和管理体系,为企业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5 结语
电子商务和企业的信息化是现代经济的标志,要想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就必须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政府也要积极稳妥地引导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也要重视电子商务的作用,并积极推进自身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北伟,徐越,单既民,等.网络信息生态链评价研
究――以淘宝网与腾讯拍拍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
践,2013,(9).
[2] 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5).
[3] 孟祥铭,汤倩慧.中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与对策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
[4] 孙嘉成.电子商务促进国际经贸发展的策略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14,(3).
[5] 霍宏.制约国内电子商务活动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电网企业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7-0190-01
1 电网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电网经历过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计算机专用的SCADA系统,第二个时期是计算机专用的EMS技术,第三个时期是UNIX开放式的系统建立,一步步的走到现在这个现状,市场和电力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把测量控制的动态分析,建立一个系统的网络,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什么都是信息带动发展,管理信息和网络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由网络管理人员的系统,不但要在国内建立健全的体系,也要防止国外对我国电网的侵犯,提高电网企业的管理和效益,在领导、标准、规划等方面统一,发展一个跨越式的系统模式。
2 电网企业信息化研究
在控制体系和管理体系中,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不断的积累,主导意识的缺位,信息管理的进入时期太短,很多企业不重视管理,虽然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也在不断的改善,但是这也是个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实践,还是不能把管理的理念和技术结合在一起,资产的维护和生产的分离,导致现在的管理和决策的分离,没有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信息化的规划分离使现在的企业缺乏自动化的调度和管理,没有这样的一个管理平台,数据和模式上的分离,把网络的资产和网络的信息分离,没有一个统一的记录,没有数据的统一电网元件,数据就会出现重复和多层含义。生产控制的一个专用网络的建立,数据的流动和实时就会相对变得很弱,下一步的发展就会阻止,模块式的管理会有很多矛盾,同时也会给信息化带来很多曲折发展,在一样的技术平台上,系统的实现是不同的,拘泥于原油的流程是ERP技术的失败,不能建立全局性的企业和视角研究的战略,管理的变革不能使两大体系融合,规划、运行和维护等的缺乏都是现在的研究方面,应该进一步的得到提升。
3 电网企业信息化发展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技术上的发展趋向于同一,也就是两大体系的同一,进行变革和融合,将电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个新的平台。而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多应用层次的平台是在现在电网平台的发展趋势,把局部应用变为协作应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在发展中产生控制系统,在技术和分析之间的管理也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也要和技术发展紧密的结合,管控分离和信息一体化的转变,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模式和规范,把各级数据的范围进行整理和分析,实现数据的规划后,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同时业务一体化,跨流程系统业务的整合,管理扁平化也是企业的原则,把系统的环节服务到位,实现适应性的管理,展现一体化的实现,电网的企业信息化是发展的趋势,这样会给每一个层次带来服务性的协调,实现全面的自动化,改善这些体制和系统中的不足和缺点,依据数据的综合分析,展现科学的决策,业务的导向和效益导向的两不误,建设一个走向专业应用的信息化系统,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虽然这些答案不能建设信息化的体系,但是把这些信息作为投资,融入到建设过程中,获取电网效益的提高结果,电网企业的信息化是现在我国加强完善的系统。
理念控制体系和管理体系融为一体不仅仅是现在的探索,也是我们现在需要研究分析,要把这个横向发展也向纵向发展,把整体的企业文化匹配,把这个适用性的系统不断地更新和改善,真正的运用到我国电网的使用上,把电网企业信息化建立成投资、规划、运行和卫华的整体的体系,第一层是数据库,信息的编辑,第二层商务智能平台,构件中间平台,第三层是企业公关的组件,服务线路的实践,这就是系统的管理,我们要把这层次做的更完善和细腻。
4 结论
电网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在国内建立健全的体系,也要防止国外对我国电网的侵犯,提高电网企业的管理和效益,在领导、标准、规划等方面统一,发展一个跨越式的系统模式。在控制体系和管理体系中,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不断的积累,主导意识的缺位,信息管理的进入时期太短,很多企业不重视管理,不能建立全局性的企业和视角研究的战略,管理的变革不能使两大体系融合,规划、运行和维护等的缺乏都是现在的研究方面,应该进一步的得到提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技术上的发展趋向于同一,也就是两大体系的同一,进行变革和融合,将电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个新的平台。这些信息作为投资,融入到建设过程中,获取电网效益的提高结果,电网企业的信息化是现在我国加强完善的系统。提高电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创建创新性技术和创新性管理是现在面临的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江龙才.电网企业信息化工作集约化发展的思考[J].电力信息化,2007(1).
[2]贾小东,段琪,王嘉.电网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研究[J].陕西电力,2010(2).
[3]王熙亮,王秀亭,陈永权.基于AHP的电网企业信息化指标综合评价模型[J].电力信息化,2004(4).
[4]叶代亮.电网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J].电力信息化,2007(2).
[5] 李向荣,郝悍勇,樊涛,唐跃中.构筑数字化电网 建设信息化企业[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7(17).
关键词:信息化;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施工企业
引言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的发展模式都在向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模式发生转变。工程类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工程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可以使得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工程中的各个环节得到实用,是企业确保工程质量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1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内容
工程信息管理主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先进技术,实现对工程的人力、成本、物资、档案信息和核算等项目进行现代化管理。
1.1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
人力资源是工程施工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建立起网络化和共享式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目的是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最大效益。
1.2成本信息化管理
工程施工企业的施工过程涉及到企业的物资成本、资金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通过成本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可实现成本信息化体系的协调和数据共享,以最适合的价格获取所需要的原材料,充分调度人力,制定合适的工程方案,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成本信息共享,实现成本控制的最优化,不仅可以降低施工成本,防范工程风险,还可以提高工程施工效率。
1.3物资信息化管理
物资成本是企业施工成本的最大组成部分,是工程整体项目的关键部分。现代化的物资信息化管理,主要基于网络通讯平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将物资计划、订货采购、货物运输和物资验收等一系列物资采购和供应管理工作进行整合,实现信息收入、查询和匹配最优化、自动化。物资信息化管理可以提供准确的物流和物资信息,并能实现物资数据的共享,可使得物资管理的各个流程效率最大化。
1.4档案信息化管理
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工作,通过档案信息管理,施工企业可以快速找到工程概况、工程计划、工程预算、合同和财务等企业内部信息,还可以快速获得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先进技术研究发展现状和最新市场信息等外部信息。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仅有分享信息的作用,还能使得企业对文书档案、声像档案以及人事档案有效收集。
1.5核算工作信息化管理
会计核算是企业工程施工顺利完成和降低财务风险的关键。企业核算工作信息化管理是通过计算机对收集好的会计数据信息加以科学分析,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共享,可以让企业快速了解工程施工各个阶段的财务情况,提高会计核算效率。会计核算信息化还可以基于分析结果对工程的未来进行科学预测,是工程施工企业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2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有诸多问题限制了信息化的发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相关人员缺乏信息化意识,认识不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对管理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图纸和人工管理的阶段,缺乏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和深入理解。二是信息化机制落后。很多工程施工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系统运作机制也较为落后,使得信息技术难以在工程管理上得到有效利用。企业缺乏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和推广,更谈不上对信息化制度的建设和落实。三是信息化投入不足,资金利用率低。许多企业由于受到企业自身资金和规模限制,再加上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往往对信息化的投入不大。信息化建设是先进技术和先进体制的建设,因而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和维护资金,这些资金则成为了企业信息化的制约因素。四是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还是在于人,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企业信息化人才缺乏,人才培养投入有限,导致在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3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建议
针对以上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强化企业的信息化意识。思想意识对企业领导层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是企业发展方向和制度建设的决定性因素。通过提高企业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让企业了解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是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二是加大对信息化人才的引进。人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人才建设也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工程施工企业应该加大对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力度,企业中高层应该对人才予以充分的重视尊重。另一方面,企业还应该注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加大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增强信息化人才职业技能和素养的提升。三是增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耗费大、时间长工程,需要保证足够的投入才能让信息化建设顺利完成。工程施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寻求合作力量,合理对资金的筹集和分配,有目的,有阶段地建设信息化管理体系,切不可盲目求急。四是是构建一体化的信息化体系。企业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要将施工的各个环节统一起来,从原材料采购到工程施工,从工程设计到工程验收都要建立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各个环节的统筹协调。通过一体化体系,可以从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及时发现工程隐患并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提高工程效率,确保工程安全的重要保证。
4结语
信息化管理是工程施工企业重要工作,是提高管理水平,加大监管力度的有效方式。通过信息化建设,企业还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各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公司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其实际意义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田建华.施工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探究[J].铁道建筑技术,2012(z1):218-221.
[2]陈凤美.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信息化管理[J].城市建设,2010(9):88.